发布时间:2023-07-10 16:28: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因材施教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作为给国家未来发展建设的输送新生力量的中职学校,要谨记学生是建设国家未来的主力大军,为国家培养更优秀的人才,国家才能更强大,所以中职学校要以育人为本,探究教育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1.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在中职学校里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很难实现其真正的育人成才的作用。中职学校教育体系不完善,教育滑坡,学生的基础较差、思想水平不高,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冷淡,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实属不易。
2.一些学校只重视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对学生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实际意义。这些原因导致了学生在思想政治课时不认真听讲或者做其他考试科目的练习,这就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3.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很高的要求,每天督促孩子们看书写作业而忽视了对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孩子成长发育的重要年龄段,家长过分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也给孩子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忽视了孩子在树立他们政治理想、道德素质、个性发展的培养。这就容易使一些孩子在性格上出现扭曲,也不利于孩子们未来的发展。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促进就业、消除贫困,使社会经济更好地发展。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是他们处在青春发育期,他们记忆力好、学习能力强、想象力丰富,但是青春的叛逆,个性发展的方向都是不稳定因素。因此,许多教育专家都提出,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非常重要,他们的年龄、成长环境以及生活经历,都决定了针对这个群体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健康的发展的必要性。
以往的教育只强调学生要树立对未来的理想和目标,对智育方面的教学也大多是机械性管理,不加以改革和创新。对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也不够重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上的教育要小于政治上的教育,对所有的同学都冠以统一标准,造成了学生个性的差异过大。因此,应有层次地进行教育,针对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入手。因材施教是中国圣贤孔子提倡的教育方法,意思是要教育者明确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和品行上的差异,按照不同的方式去加以教育、引导,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才是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因材施教原则的应用
1.由于中职学生所处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也会产生良好的引导,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有着很好的记忆力、学习能力以及快速了解新鲜事物的能力。网络时代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大部分中职学生离开父母在外地上学,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弱。社会中青少年犯罪的案件在社会上已经屡见不鲜,这就是思想教育和道德素质建设不足的一种表现。因此,学校应在完成教授文化知识、技能培训之余,重视对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有正确的思维、健康的思想。
2.呼吁学生家长对孩子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孩子们的思想发展、道德修养。孩子们从小就跟着家长,可以说家长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会能对子女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同的家长,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孩子们的性格也会各式各样,中职学生这个年龄的孩子们会逐渐出现逆反心理,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会给孩子们的发展造成不可估计损失。和谐、温馨、有爱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反之则不利。
3.在中职学生教育中,因材施教的意义重大,让学生学习良好的政治思想态度,符合我国基本的主流教育,能使学生加强自我修养和发展,也能够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使中职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向上,明确伦理道德和社会道德的价值取向,端正生活态度。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相信党的领导,抛开世俗功利,主动学习,积极进取,为我国今后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4.历史教育也具有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效果。在历史知识教育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可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真正了解我国坎坷曲折、自强不息,反抗腐朽统治,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精神能够激发大家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责任感和建设伟大祖国的情怀,还可以培养中职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三、总结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是一个所信仰的精神力量,可以左右一个人发展的好坏。思想政治教育在中职学生的思想发展以及道德修养上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青年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是对中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育者本身也要有良好的素质,还要有科学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建设良好的精神文明、道德品质,激发个人的主动性,提升人的主体能力。针对中职学生年龄段,及时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指路明灯。中职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社会教学领域中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杨.因材施教原则在中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0,(5).
论文摘要:孔子的教育伦理思想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主要包括: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理念;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学方法;德育为先的教育指导思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目标;学而不厌,海人不倦的教育职业要求。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如何搞好教育成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西方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一次巢会后发表的宜言中认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乱,就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孔子的道德智惫。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伦理思想乃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对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理念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教化作用,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推动力。在他看来,要使人民富庶,国家强大,社会安居乐业,就必须对人们进行教育,反之,“使民不教,则民不足,民不足则无信,民无信则国不立,国不立,则仁义礼智否矣。”他还认为教育是改造和再造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把仁义道德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内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才能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家质,从而为‘德治”创造前提。因此,他提倡并率先实行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私学,把教育的大门向全体社会成员平等的开放。
孔子认为“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因此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理念。‘有教无类”指的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人人都可以人学受教育。孔子的弟子来自诸侯各国,分布地区较广。他不但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人学,还欲居“九夷”施教,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的弟子还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如南官敬叔、司马牛等是来自贵族阶层;颜回、曾参等是来自平民家庭;子路原是不知礼的“野人”,子贡是个商人,仲弓之父为“贱人”,“子张,鲁之鄙家也;颜琢聚,梁父之大盗也……”颜回等人不仅非贵族子弟,而且也非士人,出身很卑残,孔子都肯接受为自己的学生。此外,孔子也十分注重给别人以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例如:有一个名为互乡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难与言。互乡一童子求见孔子,而孔子接受了,门人非常疑惑.孔子解释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这就是说,只要人愿意进步,不管其曾经怎样,现在洁身自好,以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我们就不应该放弃他,谁也不能剥夺他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的“有教无类”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人应受教育的主张,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平等性,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中的贵践界限,对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素质、普及教育、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学方法
孔子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因材施教”。孔子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也就是说,每个人先天的案赋是很相近的,但是每个人的习性(习惯和性格)却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每个人后天学习成效有很大差异的缘故。孔子还指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也就是说,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哆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例如有的适合文学,有的适合从政,有的适合军事,有的适合经商等),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人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若说孔子所推行的“有教无类”,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教育相对公正。那么,他所实践的“因材施教,,方法,则是对这种教育公正的进一步深化。“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先天智力的不同,并且要有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孔子就通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深刻了解其弟子的道德面貌、性格特征,且能准确扼要的作出鉴定评价,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哮”(《论语·先进》),等等;并由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差异教学,面对子路和冉有请教的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对前者,孔子约束其“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后者,孔子则鼓励其“闻斯行之。”(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论语·先进》)这个故事就是比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学方法不仅满足了当时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历史需求,而且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也轰梦一种追求高效率教学原则的科学教育方法。
3、德育为先的教育指导思想
“成人”、“成德”是孔子育人的重要目的与内容。孔子培养人才首先注重的是德育。他主张学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即把品德修养,礼义实践列于学习文化技能之前。他要求学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即把信仰政治理想,执守道德修养,遵循仁爱学说置于学习文化技艺之前,作为根本。孔子认为一个有志向、有道德、有操守的人,才能爱人、济众、济民,所以他教学生以“忠”与“信”的道德知识,培养他们的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忠”是我国传统的为人的美德。孔子认为“尽己之谓忠”,作为君子要做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还教育学生要“主忠信”,“言忠信,行笃敬”。他认为,有了坚强的道德信念,就能够“笃信好学、守死普道”、“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而成仁”,为祟高的道德目的而献身。有了祟高的道德情感,就会对好坏行为产生一种爱与憎的情感,“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恶不仁者”,而认为“好仁者无以尚之”。有了坚定的道德意志,就能够志于道。孔子的德育是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实施德育的过程就是塑造和完善人格的过程。有无人格是区别人兽的标志,丧失人格就要沦为禽兽。所以,造就人格是德育的根本任务。
把完善人格作为做人的目标并把造就理想人格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孔子的这一光辉思想不仅至今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来说真可谓“切中时弊”。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学校教育竞相追求学业佳绩,忽略品格的熏陶与培养;人们无休止地追求金钱、物资与感官享受,致使人们身心失常、心灵孤寂、人格分裂,以及由于心理不平衡所引起的精神失常、酗酒、嗜毒、杀人、自杀等,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与人类的安宁。基于此,我们必须深切地反省思考,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并认真借鉴孔子的重视德育的教育伦理思想。
4、注重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目标
孔子十分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他从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等方面去培养学生,以使其获得全面综合的发展。《史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史记·孔子世家》)《论语》也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即文化技艺,生活实践,忠诚待人,信实办事四类,从德、智、行全面关心、培养学生。孔子的教育内容可概括为“六书”和“六艺”。“六书”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偏重于文化知识;“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训练。他认为礼、乐、射、御、书、数是一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全面知识与技能。“礼”是人行为的准则,侧重于德育;“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形成人的性格,侧重于美育;“书、数”是基本知识与技能,侧重于智育;“射、御”是军事课程,侧重于“体”。很显然,孔子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既有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又具备高尚的品质,内外兼修,全面和谐发展。
此外,孔子还认为智、仁、勇、艺、礼、乐六个方面,构成了最高标准的成人。他把这六项任务看作一个联系的整体,同时认为,这六种因素又有自己的独立性,各自有其特殊的任务。他说:“仁者不优,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等等。这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仅仅追求在道德上的完善化的人格要全面得多。
由此可见,孔子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在“仁”(德)、“知”(智)、“勇”(砌,“美”(乐)、才”等几方面都得到全面修养和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先师”。他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一点正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所需要借鉴之处。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职业要求
关键词:幼儿 德育工作 因材施教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谚语阐释了品德的重要,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小时候养成的行为习惯就像与生俱来的一样,长大了都不会轻易改变,因此,作为幼儿园老师应重视幼儿期对孩子进行的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魅力,使其成为已个品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成美德!这种美德,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的心中都可以找到它的根底!
那么怎么在幼儿期对孩子实施品德教育呢?根据我多年的教育经验,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尊重孩子,树立现代儿童观,要有强烈的渗透意识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就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例如在美术活动中,老师有了德育的意识,就会不但注重对幼儿构图技能技巧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协作的品德和良好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绘画习惯,绘画的水平也就难以提高。作为跨世纪的幼儿教师,我们要体察孩子的感受,尊重和信任孩子,从而培养幼儿的自尊和自信,并且保护和利用孩子的同情心,培养他们的善良品质,还要保护幼儿的羞愧和内疚感,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何况是人,我们幼师应视每个孩子为完整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密切同孩子交往,聆听孩子的心声,注重孩子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有时要注重自身形象,言传身教,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德育,要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进行渗透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怎样才能将德育有机地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去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应当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的,琐碎的。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强,我们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老师每天在门口迎接幼儿入园,见到孩子面带微笑问声早上好,这时孩子会微笑回敬您老师早上好,久而久之,是孩子养成讲礼貌的行为习惯。
四、把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一日教育活动中,重视教育环境的渗透作用
由于幼儿的思维的局限性,品德教育必须直观、形象、具体才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在集体活动中,幼儿应学会相互谦让,互相帮助,友好相处。教师还应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针对不同问题,采取集体或个别的方式进行指导、纠正,适时提醒孩子按正确的规则去做,使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巩固。
五、如何促进儿童能得到自然的发展
孩子们不仅没有多余的力量,甚至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满足大自然对他们的要求;因此,必须让他们使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力量,这些力量,他们是不至于随便滥用的。一切身体的需要,不理是在智慧方面或是体力方面,都必须对他们进行帮助,弥补他们的不足。
再给他们帮助的时候,应当之限制在他们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帮助他们,决不能依从他们胡乱的想法和没有道理的欲望,因为,胡乱的想法不是自然的,所以即使不使它实现,也不会使孩子们感到难过。应当仔细研究他们的语言和动作以便在他们还不知道佯装的年龄时,辨别他们哪些欲望是直接由自然产生的,哪些是由心里想出来的。这些准则的精神是多给孩子们以真正的自由,好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习惯;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这样,尽早让他们做事,把他们的欲望限制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就会尝到力不从心的事情的苦头了。
六、合理运用评价,强化良好行为,消退不良行为,使其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对于幼儿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可以帮助幼儿对具体的行为要求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有助于将行为要求上升为更规范的行为。教师要重视示范性教育影响。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可见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幼儿德育工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
摘 要:本文就技工学校如何因材施教进行探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向他们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承认每个学生存在差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关键词 :教学过程 因材施教 思考
孔子是教育界的圣人,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他所倡导的儒学文化几千年来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主流文化。他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也是世界上最早践行因材施教的人,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孔子以后的历代教育家,都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近代著名教育家、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因材施教在国外也一直备受推崇,其中代表人物有古代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等。
对于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且差别也比较大。教育只有针对其自身的特点,才能使学生各自的特长得到很好的发挥。这就要求全面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一、何为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施教育。它是我国古代教学的优良传统,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二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教学;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得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
二、为什么要坚持因材施教
在现实生活中,要承认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上的差异。个体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包括能力的个体差异、思维的个体差异、兴趣的个体差异、性格和气质的个体差异等。
近年来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是心理学、教育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个体差异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高尔顿、卡特尔等人对人的个体差异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事实表明,智慧与才能虽不是完全由遗传所决定,但是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的长处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擅长体育、有的人喜欢文学,有的人爱好天文。这种差异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或行为特点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性,使得人与人之间各有千秋,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知识结构、接受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学过程灵活多变、因材施教。
三、如何因材施教
首先要全方位地了解教育对象各自不同的特点,不仅要知其所长、知其所短,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掌握的能力、性格、兴趣特点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比较好地践行因材施教。
目前,班级授课制由于其自身的优点和特点,是当前学校教学的主要基本组织形式。有人认为,班级教学不利于实行因材施教,在一个班级里,应该以人为中心,特别是在当代社会,十分强调教育要公平、民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这种背景就为因材施教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之实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并不是完全相互矛盾。教育、教学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特殊措施,来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使所有学生的特长都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1.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全体学生为对象,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现阶段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所以教育要根据学生的性格、才能、优点、缺点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一个人总是有优点,也有缺点。有的学生智高德疏,虽然学习用功,成绩优良,但是德育方面不足,思想不进步,身体不健康,不爱体力劳动;有的学生虽然思想品德良好,热爱劳动,遵纪守法,但他们的智力相对欠佳,学习成绩不优秀。有的学生虽然不喜欢学习,但动手能力特别强;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较差。教师要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特长实行因材施教,要进行扬优补缺教育,使他们都能够成为不同类型的有用人才。
(1)对接受能力强、基础好、学习感兴趣的学生要进行发散思维教学。在教学中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巧妙解题”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让学生思考摩擦力的方向和运动的方向、运动的趋势方向的关系问题,运用作图法比较讲解,让学生想象假如世界上没有摩擦力,世界将会是怎样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多做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练习题。
(2)对中等学生要加强学习兴趣及自信心的培养。爱因斯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对中等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信心的培养,培养他们不服输的愿望,使他们有信心赶超尖子生。他们当中有很多学生学习极不稳定,有几天有兴趣,有几天没兴趣,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因此平时就要培养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有趣味性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比如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这样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学习成绩能够明显提高。
(3)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要重点掌握基础知识部分。这部分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自卑感很强。这一点我们搞技工教育的教师都深有体会,所以更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决不能歧视他们。“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掉一个学生”。用慈祥和蔼的笑容、亲切的言语以及善解人意的目光,去慢慢感化他们。只有对学生有发自内心真挚的爱,使他们感到无比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好学生的希望之火。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爱上学习,不能好高骛远,一步一步慢慢来。首先要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以课本为主,在掌握课本的前提一下,做一些简单的题,对他们在别的方面取得的成绩要及时肯定,及时表扬鼓励。
另外,在实际操作课上,让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鼓励动手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多动手。
2.课外辅导的因材施教
如果说课堂上实施因材施教比较困难的话,那课外辅导就容易多了。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出发,制订出不同的辅导方案。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不主张他们做偏难的题型,抓好基础知识就行了;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他们一题多解,举一反三;鼓励学生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技校学生理论课基础较差,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但他们中间大多数人动手能力很强,因此要找准他们的优势,扬长避短。
3.课外作业的层次教学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留课外作业,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提高作业的难度,对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以课本为主留最基本的作业,多做一些基础的练习题。
学生文明素质的养成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而为师者传道授业,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首先是思想品质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作为教师,尤其作为一名政治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表率,更是学生在道德思想上的引路人,尤其要注重于自身的言、行及言行的一致性。对学生来说,在言和行的统一上更上一层楼,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行为的楷模和表率。另一方面,思想品德素质的概念是极为广泛的,不仅体现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更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均被其覆盖了。从一定意义上讲,作为教师为人师表,任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方面的不足,都会引起学生的不满,产生教育的负效应。
其次,教师的人格影响相当重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人格的影响,是教师运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行世界进行感化,让学生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陶冶,要求教师应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的态度,以及在课堂上的言、行,自然地、多层次、多侧面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人格,是教师整体素质的全方位的展现。因此,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熟练的教育技巧、深厚的教育科学功底和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在品格方面,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和优秀的心理品质。
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自身不仅要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做出表率,而且应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良好的个人修养,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在学生中建立威信,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下去。
二、应针对一些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思想教育
对学生的教育我们要求“因材施教”,从德育的角度来讲我们也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之所在,采取不同的措施、途径和方法进行思想教育是完全有必要的,同时也是必须的。
首先,我们应对一些学生的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综合,通过对他们气质、能力、性格的了解,寻找出问题的根源。然后,针对各自的问题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批评教育,引起他们的注意。随着时间的流逝,使他们逐步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其次,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诚心和耐心,给予他们考虑与作出正确认识的足够时间,鼓励他们通过参加各类活动,通过和其他同学的交流来发现自身的问题,进而改变自身的问题,这样便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应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学生文明素质的养成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单靠课堂上正面教育,还要复合形式多样的课外教育。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完美的相结合,将使德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要加强政治课教学。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和政治观点教育的基石,因而学校要非常重视政治课的教研工作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做到集体备课。而且要经常安排教师出去学习和交流,拜师学艺,提高政治课教学的质量,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搞一些时事政治讲座、法制报告会、演讲比赛、诗歌朗颂比赛等。还可以通过搞一些诸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献爱心活动”等活动以更好更直接的增强同学们的道德意识。
四、应注意教师德育工作中的不可为及不作为带来的问题
首先,应注意教师德育工作中的不可为。第一,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好恶评定学生,更不能对优差生进行区别对待。有的教师总是把他喜欢的成绩冒头的学生看成是人才,当作掌上明珠天天表扬,而把自己讨厌的后进生看成是“朽木”,横加批评。这样势必挫伤学生的上进心,对德育工作极为不利。第二,有的教师对违纪学生采取体罚、赶出教室、向家长告状等简单粗暴的方法,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不仅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还很容易使差生产生逆反心理。第三,有的教师容不得半点异议,特别是对敢于指出自己缺点错误的学生,更是不满,甚至将这种学生当作坏学生极力压制。学生有不同意见,教师的责任应该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在不同意见中辩出真、善、美;教师自己错了就应大胆承认,坚决改正;是学生错了就耐心帮助,并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维护真理,改正错误”的好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谚语阐释了品德的重要,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小时候养成的行为习惯就像与生俱来的一样,长大了都不会轻易改变,因此,作为幼儿园老师应重视幼儿期对孩子进行的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魅力,使其成为已个品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成美德!这种美德,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的心中都可以找到它的根底!
那么怎么在幼儿期对孩子实施品德教育呢?根据我多年的教育经验,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尊重孩子,树立现代儿童观一、教师要尊重孩子,树立现代儿童观,要有强烈的渗透意识。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就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例如在美术活动中,老师有了德育的意识,就会不但注重对幼儿构图技能技巧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协作的品德和良好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绘画习惯,绘画的水平也就难以提高。作为跨世纪的幼儿教师,我们要体察孩子的感受,尊重和信任孩子,从而培养幼儿的自尊和自信,并且保护和利用孩子的同情心,培养他们的善良品质,还要保护幼儿的羞愧和内疚感,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何况是人,我们幼师应视每个孩子为完整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密切同孩子交往,聆听孩子的心声,注重孩子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有时要注重自身形象,言传身教,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德育,要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进行渗透。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怎样才能将德育有机地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去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应当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的,琐碎的。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强,我们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老师每天在门口迎接幼儿入园,见到孩子面带微笑问声早上好,这时孩子会微笑回敬您老师早上好,久而久之,是孩子养成讲礼貌的行为习惯。
四、把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一日教育活动中,重视教育环境的渗透作用。
由于幼儿的思维的局限性,品德教育必须直观、形象、具体才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比如:用“拔萝卜”的故事或图书教育幼儿团结友爱,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幼儿组织纪律和集体荣辱感,通过规则游戏体验各种规则的重要性,通过区角活动使幼儿学会助人和自主,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从而学会正确的接人待物方式,逐步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加深与同伴的感情体验和认识上的共鸣,逐渐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集体活动中,幼儿应学会相互谦让,互相帮助,友好相处。教师还应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针对不同问题,采取集体或个别的方式进行指导、纠正,适时提醒孩子按正确的规则去做,使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巩固。
五、如何促进儿童能得到自然的发展。
孩子们不仅没有多余的力量,甚至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满足大自然对他们的要求;因此,必须让他们使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力量,这些力量,他们是不至于随便滥用的。一切身体的需要,不理是在智慧方面或是体力方面,都必须对他们进行帮助,弥补他们的不足。
再给他们帮助的时候,应当之限制在他们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帮助他们,决不能依从他们胡乱的想法和没有道理的欲望,因为,胡乱的想法不是自然的,所以即使不使它实现,也不会使孩子们感到难过。应当仔细研究他们的语言和动作以便在他们还不知道佯装的年龄时,辨别他们哪些欲望是直接由自然产生的,哪些是由心里想出来的。这些准则的精神是多给孩子们以真正的自由,好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习惯;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这样,尽早让他们做事,把他们的欲望限制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就会尝到力不从心的事情的苦头了。
六、合理运用评价,强化良好行为,消退不良行为,使其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对于幼儿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可以帮助幼儿对具体的行为要求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有助于将行为要求上升为更规范的行为。教师要重视示范性教育影响。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可见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幼儿德育工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俗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孩子。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给幼儿以身示范的教育影响。
关键词:中专数学教学素质教育德育参透
在面对当前职业教育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在中专数学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发挥其整体育人功能,笔者认为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更新观念,树立数学素质教学的素质观
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成学生主动、全面而且各个不同的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创造。中专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
二、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各个领域的素质教育
(1)、数学教学渗透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数学教学渗透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介绍勾股定理时,应告诉学生是我国西周时期的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的;介绍二项式定理,让学生知道“杨辉三角形”;介绍圆周率,告诉学生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最早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六位。另外,适当介绍我国当代数学家华罗庚自学成才的故事,以及“优选法”的重大贡献;陈景润对“哥达巴赫猜想”中“1+1”的证明。这些都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为国争光的崇高理想。
(2)、数学教学渗透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及各种专业知识,数学教育渗透现代教育的各个学科,应用于现代技术的各个领域,比如:企业管理、财务管理、金融统计、计算机应用等都离不开数学基础,在教学中可结合各个学科介绍一些简单的应用。
(3)、数学教学渗透职业技能素质教育?
数学是一门文化基础知识,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对我们进行专业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数学教育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对我们进行职业培训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职业技能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提高管理能力、交际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
三、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
世界各国在反思评价以往的教育时,都认为过去的教育过于划一和死板,学校面对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忽视了个人需要。素质教育强调遵循个性教育原则,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
德育是五育之首,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要想在数学教学中做好德育工作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去努力钻研、探究。笔者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工作中略有心得,现浅谈如下:
一、摆正位置,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科德育渗透原则?
(1)坚持有意原则。牢固树立在每一学科的教学中都要渗透德育的思想。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针对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特征,确立本学科德育目标体系,实行德育目标控制,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坚持有序原则。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德育内容结构的序列性和完整性,对教学中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以求得良好的整体效应。
(3)坚持有机原则。找准渗透点,选择教学的某一环节、某一知识点或训练点作为突破口,适当、适时、适量地进行德育,做到知识与德育水融,避免穿靴戴帽,牵强附会。?
(4)坚持示范性原则。教师是课堂中德育的渗透者,也是学生道德学习的生动教材。教师要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道德修养,努力成为道德的楷模,学生自觉学习的榜样。
三、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灵活渗透德育
(1)、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渗透思想品德。
尽管数学知识是抽象和概括的,但其中也蕴含了许多德育因素与机会。对于教师来说,关键不是数学教学中缺少德育内容,而是缺少发现、挖掘和把握的能力。只要用心为之,不难找到让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途径。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同时在教学知识时,注意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教学中。
(2)、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合作性学习中,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在教学中,教师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了学生的心田。
(3)、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
(4)、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是一门联系性极强的学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摄取有关德育信息,及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在中专数学教育中,我们应该立足于素质教育,加强德育参透,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机渗透,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使教学能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高科技职业人材服务。
参考文献:
[1]郑友训.素质教育的本质-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4,(2).
德育教育 个性化特点 教育改革
个性化是现代高校德育工作的一种趋势。对德育个性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它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从人性出发,从人的生存状态出发培养人的德性。任何教育都应该回到这一基础上来,人性本原怎样,就应该怎样设计教育,这是教育改革的永恒基础,也应该成为我国高校德育深化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高校德育个性化就是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尊重人的本性,满足人的个体需要,挖掘人的潜能,促进人格的完善和全面发展,使外化的教育与内化提高融为一体。
一、德育个性化
1.尊重个体差异,以培养健全人格为德育目标
高校德育在培养大学生共性的同时,要尊重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独立选择,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是德育的根本目的。做好德育工作,要采取辩证的、全面的和发展的观点,既要看到缺点,又要看到优点;既要看到整体,又要看到局部;既要看到现在,又要看到未来。
2.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
高校德育必须以人为中心,尊重大学生的权力,尊重大学生的独立人格,注重教育对象的现实需要。把人的完善和发展作为德育的目标和规范行为的标准,确立大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采用民主平等的德育方式
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个性化的高校德育提倡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新型关系。教育者一般采取中性的教育立场,以“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身份面对教育对象,在理解、尊重、引导、感化教育对象中达到德育的目的。
二、特点
高校德育个性化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人本主义思潮,德育个性化在中国传统中也有其古老的根源。春秋时期,孔子强调因材施教,强调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方法,高校德育个性化,就是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高校德育个性化这个展示人格主体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自觉理念,具有以下丰富的思想文化特点。
1.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人的本性,肯定人的作用与价值。只有立足于以人为本,才能一切从人出发,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充分调动和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实施高校德育个性化的过程中,大学生的需求、属性、心理、情趣、信念、素质、价值等一系列与大学生有关的问题,都应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关注人的个性、正视人的个性的客观存在,彰显大学生在其自身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对每一个人的尊重和肯定。个性教育切合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它将德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和价值联系起来,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加快角色转换,建立新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知识的时代,知识更新和信息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掌握的信息量也会越来越多。教师已不是知识信息的独享者。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导引者和领路人。德育的重要职能是育德,是教学生做人。教师要成为学生总体行为的参与人,应在德育实践中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在实施高校德育个性化的过程中,高校德育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和互动的关系,要将传统的居高临下、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进行转化。平等关系为双向互动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教学相长、共同提高。这为德育营造了良好的条件,可以提高大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参与程度,使他们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高校德育教师和大学生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强调高校德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应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德育教师必须把学生视为能动的教育主体,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上,不断为学生自我教育提供机会,大学生既是受尊重的主体,也是受教育的客体。高校德育教师必须尊重大学生,引导他们懂得对自我做出正确的评价,围绕着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道德教育。
3.强化德育的“人情味”
“‘人情味’是基于个体自然本性而表现出来的社会性气质,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人作为情感丰富的感性群体,相互的交往会表现出丰富的人情味。
人情味,源自人性之中最温情的一面,是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一种给人以爱与关怀的奇妙感觉,是一种由内而外感染他人的个性魅力,是一股可以温暖人心的精神。高校德育个性化应该重视人文关怀,体现“人情味”,德育工作必须根植于现实生活和学生个体。德育个性化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将“人情味”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在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才真正蕴藏宝贵的教育时机,才能真正挖掘学生道德人格发生变化的宝贵时机。高校德育教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的热情对待大学生,在思想、学习和工作上有针对性地关心大学生,与大学生形成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关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三、结语
高校德育的个性化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高校德育的个性化所体现的“人情味”,对学生不是放纵,更不是包揽。强化高校德育的人情味也不是贬低德育的价值,狭隘的人情会导致大学生的自立能力、承受挫折能力下降。适宜的人文关怀,会更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人情所彰显的是德育的更高境界。因此,高校德育必须从尊重大学生、关心大学生出发,理解大学生的需要和本能、欲望和冲动的合理性,构筑与大学生之间的情感桥梁,展示出德育的真实魅力,让高校德育人情味所产生的力量转化为大学生内心的自觉性和驱动力,从而产生更大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姚萍.德育工作应提倡科学化与人性化的融合[J].青海师专学报,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