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现状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现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0 16:28: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现状

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负债管理会计

商业银行是现代社会经济体系中经营货币的企业和资金供需方的媒介,但仅靠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本远远不能满足其资产活动的需要,这个资金缺口的弥补有赖于银行的负债业务,负债业务提供了商业银行绝大部分资金来源,因此负债管理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负债管理方面明显较为薄弱,加强其负债业务的经营管理刻不容缓。

早在2005年,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就“资本约束与商业银行经营转型”问题已达成了五项共识:以降低资本占用为中心,大力调整资产结构;以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为核心,积极调整负债结构;以提高服务能力为基点,主动调整客户结构;以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和中间业务为重点,加快调整业务结构;以扩大非利息收入为基础,逐步调整收入结构。论文百事通自此,负债管理被重新提升到一个重要位置。近年来,大多数商业银行人民币对公存款业务面临发展困境,“季末效应”异常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银行客户的信贷投放,牵制了商业银行业务新产品推广的精力,也削弱了公司业务在商业银行战略中的支撑作用。可以讲,负债管理理念的科学性不仅直接影响到客户结构的合理性,也影响着资产业务的发展和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先进的负债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发展历史数据的分析,并借鉴国际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理念,初步构建了一个适合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体系,以期建立负债业务发展的长效机制。

国外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念

(一)核心存款

核心存款主要从当地市场筹集,与购买的资金相比对利率敏感性弱、利息成本较低、稳定性较强,核心存款的拥有量是衡量商业银行价值的标准之一。核心存款主要包括四部分:

活期存款账户(DDAs)。在国外,该类存款指不支付利息的支票账户,银行只承担处理成本,为弥补处理成本,可以根据账户的使用频率或余额收取费用,比如对“不足量资金”的收费;其他可签发支票余额。该类存款指支付利息的支票账户,它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称为“可转让支付命令”或NOW账户;储蓄账户。主要指存折储蓄账户和卡储蓄账户;小额定期存款。在美国,定期存款(CDs)根据面额或规模分类,以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存款保险上限(10万美元)为临界点,10万美元以下为小额定期存款,以上为大额定期存款。

核心存款管理的意义在于其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且利息成本较低。假定其他条件相同,核心存款较多的银行具有较强的付息成本优势。

(二)管理负债

管理负债(或“购买的资金”),是银行资金来源中的“热钱”。与核心存款相比,管理负债是在国际国内市场筹集的、对利率相对敏感的不稳定资金,主要包括在国外分支机构的存款、在国内分支机构的大额定期存款、购买的联邦基金等。

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变化回顾与管理现状

(一)国外商业银行负债结构

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其核心存款与管理负债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相差较大,并且银行资产规模和核心存款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即规模越大核心存款所占比重越小。除活期存款(DDAs)外,这一关系普遍存在于各类银行。美国1985年到1995年11年间四类规模商业银行的历史数据基本验证了这一规律(表1所示)。

(二)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变化的回顾

1.第一阶段(1989-1996年):企业存款为主、储蓄存款为辅的“二元模式”。在这一阶段,由于网点覆盖面有限、客户认知度不高,储蓄存款规模非常有限。同时由于成立初期,迫于扩张规模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积极拓展公司业务、吸收企业存款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营销策略。

2.第二阶段(1997年至今):企业存款存量占优、储蓄存款增势良好、管理负债增速明显的“三元结构”。随着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兴起,企业存款业务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由于网点的增加,银行负债业务呈现出了新的形式:企业存款在负债业务中占比逐步下降,储蓄存款稳步上升,以同业存款为主的管理负债也明显增加;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在震荡中呈增长趋势,基本保持在60%以上,定期存款则呈下降趋势;储蓄存款中定期存款呈增长趋势;若以对公存款和对私存款划分负债(将管理负债计入对公存款),则对公存款仍占负债总额的60%,但呈下降趋势,对私存款稳步增长,达到负债总额的40%。

(三)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现状

从业绩考核角度来看,银行对负债业务的管理在剔除同业存款后,主要分储蓄存款和对公存款两大类,以日均增量考核为主,时点余额增量考核为参考,并没有根据各类负债对利率的敏感性进行分类,也就无法计量和考核各类负债的成本。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体系构建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积极吸收储蓄类存款、着力优化企业存款结构,降低负债业务成本、增强负债业务稳定性;同时灵活运用管理负债、发挥资金蓄水池功能”的思路,并初步构建了商业银行负债管理新体系。

(一)基本原则

1.负债成本最小化原则。每一项资金的总成本包括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其中非利息成本包括分摊到该项负债资金的全部营业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人力成本及营销费用的分摊等,总之,要将吸收该项负债资金所产生的所有成本归集并分摊到该项负债。实务中,可以根据负债资金对利率的敏感性将其分为核心存款、管理负债两大类,再依据其所承担的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的不同进行细分,最终通过计量、控制全行加权资金成本,实现负债成本的最小化。

2.客户关系最优化原则。本文认为,评价负债结构合理性的标准是:能否与资产业务结构相匹配并创造最佳的风险调整收益率(RAROC)。基于这一标准,商业银行总是试图通过“交叉销售”让现有客户接受其更多的服务,以便用其产生的非利息收入抵消净利差的收窄。为此,商业银行往往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协议满足客户信用要求,如贷款承诺、信用额度,在核心存款不足时,为了维持最优的客户关系,将更多的考虑吸收管理负债。

3.合理规避监管的原则。和其他形式的价格控制类似,存款利率上限监管造成了资金供求关系的扭曲和低效。因为存款利率上限虽然监督了商业银行所支付的显性利息成本,但是却迫使银行通过支付相同甚至更多的隐性利息或者寻求利率市场化的负债资金以抵消监管的影响。

4.灵活性原则。进入负债业务发展的“三元结构”时期,灵活掌握管理负债在全行负债业务中的比例、适度调控高成本的企业大额定期存款、积极发展储蓄存款将成为负债管理的有效办法。在当前形势下,要加大储蓄存款和企业活期存款占比,降低定期存款占比、严格限制高成本的协议存款,实现负债结构的整体优化。

(二)初步框架构建

核心存款。一般包括:储蓄存款、企业存款(扣除企业大额定期存款,具体金额标准需进一步测算)、机关团体存款、农业存款以及其他存款;管理负债。一般包括:企业大额定期存款、财政性存款、金融债券、应付及暂收款、卖出回购证券、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往来、委托及投资基金存款、金融机构贷款基金以及各项准备。

应当说明的是,核心存款和管理负债的比例及其内部各项负债的比例应当结合其银行的规模和在同业中的地位而定,核心存款是基础,而管理负债具有一定的“蓄水池”功能。

(三)技术支撑

数据集中后以及管理会计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其意义在于以下方面:

1.区别利润中心与成本中心,在分行范围内构建一套横向的、模拟的、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对于以负债业务为主的经营部门和以资产业务为主的经营部门,在功能定位时可区别对待,前者更适合为成本中心,而后者更适合为利润中心。若不做区别,在目前以净利润为导向的经营策略下,必然会导致更多经营部门“为利是图”,用更多的资源去竞争有限的资产业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其关键在于为具有成本中心性质或具有利润中心性质的不同部门建立一个价格协商、自由交易、利益分成的市场化机制。简单讲,办理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的部门可以根据业务的成本收益自行选择、自由交易,分行的职能在于提供和规范这一机制。若客户经理由分行集中管理,这种交易的主体则由部门演变为客户经理。

2.将成本核算到具体的产品,在分行范围内构建一个纵向的、以条线考核为主的管理会计考核体系。事实上,办理资产业务的部门(资金需求方)和办理负债业务的部门(资金供给方)在交易时更多的是基于某一项业务,而非某一个部门,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是负债业务还是资产业务,其成本必须核算到具体的某一项或某一类业务。也就是说,必须为每一项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定价,而不是粗略地为一个部门定价。

3.全面计量利息成本与非利息成本,在银行内构建一个各类负债的管理会计成本核算体系。与以往财务会计成本概念所不同的是,管理会计成本蕴涵的不仅仅是显性的利息成本,更重要的是非利息成本,其中包括正常的营业性费用分摊以及该项业务所隐含的超额服务及营销管理费用。现实的例子是:频繁交易的账户理应承担较多的服务成本;存款余额大户往往意味着须承担更高的营销维护成本。

(四)配套措施

1.建立以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为交易对象,以客户经理为交易主体的市场交易机制。须注意的是: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存款低利率、零利率化及管理负债利率上限的市场化,决定了资产业务引导负债业务、负债业务必须满足和匹配于资产业务;从管理会计中作业成本的角度分析,资产业务是负债业务的成本动因,相应负债业务所产生的付息成本与非付息成本应该通过其所匹配的资产业务得以补偿。

2.建立以产品创新为手段、以“交叉销售”为模式的负债业务营销机制。管理负债由于对利率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吸收管理负债更多的是借助于较高的利息支出。不同的是,核心存款由于利率上限管制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将更多地借助于非利息成本支付或产品创新、“交叉销售”来吸收。显然,后两者为上策。

参考文献:

1.葛奇著.美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李杨勇等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彭建刚.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盈利模式 转型

1、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主要推行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对中国商业银行而言,目前的非利息收入或中间业务收入,多数是在支付结算、银行卡业务中发生的手续费。反观国际银行,已经脱离了传统的结算手续费或银行卡佣金收入,转而延伸到共同基金、保险和投资银行业务领域。所以,商业银行未来非利息收入的来源,将会转变到金融创新、共同基金、保险等其他业务领域。

2、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资本约束的强化

资本监管一直是银行业监管的核心内容。《巴塞尔协议Ⅲ》体现了对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结合的精神。宏观审慎监管方面,不仅强调了资本留存缓冲和逆周期缓冲资本的重要性,而且明确了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额外资本要求。该标准已经于2012年1月1日开始执行,并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分别于2013年底与2016年底前达到新资本监管标准。

2.2、同业竞争的加剧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认为,行业市场结构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竞争、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四种类型,其市场竞争程度依次增强。银行业市场结构指银行业中银行的数量、规模和份额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的总和,集中体现了银行体系的竞争和垄断程度。一般而言,行业市场集中度与其竞争程度具有负相关关系。

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以及我国银行业的多维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思考改革,使得我国银行业同业竞争程度明显增加。从2003―2010年,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不断降低。同业竞争的加剧必然促使我国银行业必须改变现有依赖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使其收入来源多元化。

2.3、利率市场化推进

自从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及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接着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十二五”规划亦明确指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周小川也指出目前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加速推进,从而必将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3、商业银行转型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一直习惯依赖于存贷款业务,但在面临我国信贷政策收紧、《巴塞尔协议III》实施临近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环境下,商业银行转型已经日益紧迫。我国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和利润增长方式已经受到种种挑战,因此积极推动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必然成为银行业转型的重要选择和方向。

3.1、不断深化资产管理业务范围和内涵

虽然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及银行相关制度建设进程尚滞后于国际资本市场,难以在短期内推出相关金融衍生产品,但金融产品创新必须及时跟进,保持与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步水平。商业银行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只有立足于机构投资者的需求,同时摆脱目前对银行资产管理条条框框的约束,才能拓宽思路开拓产品创新领域,尤其是在资产管理业务中探索证券(债券)资产借贷等衍生业务可行性。在产业基金的资产管理业务中,我国商业银行应重点探索和总结产业基金投资项目管理与一般证券资产管理上的区别,以及相关的特殊要求;在信托资产的资产管理业务中,我国商业银行应将重点放在合格信托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同时理顺资产管理业务理财与银行自有资产管理业务间的关系;在银行私募基金的资产管理业务中,我国商业银行应严格监管市场准入与退出,同时慎重选择私募基金投资管理人和基金经理;在证券(债券)借贷业务中,我国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相关融资融券业务的信息和规定,探索作为金融中介机构进行证券(债券)借入与借出业务申请、交易撮合、借入方抵押担保监管、结算、盯市、到期证券(债券)返还等业务的可行性。

3.2、资产管理技术系统必须切合客户需求的实际

在我国,虽然很多商业银行拥有全功能银行系统,但实际上这只是银行交易系统,而不是客户服务管理系统。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尚需设计更实用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对不同类型的客户群要有不同的服务模式:对有特殊业务需求的银行高端客户,可以采用点对点服务IT技术联接模式;对大众化客户,我国银行可借鉴纽约梅隆银行WEB服务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应大力推广网上银行服务,推动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处理的标准化与高效化。

3.3、在资产管理业务引入受托人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要尽早引入受托人制度,学习纽约梅隆银行的经验改善资产管理治理结构。我国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业务中引入受托人模式,有利于促进对现有业务治理结构的改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可参照企业年金业务模式建立受托人制度,帮助资产委托人设计选择、更换投资管理人或资产管理人的条件与机制,建立业绩评定标准,依托受托人的系统监控其投资行为,并对其投资业绩进行定期评价。我国商业银行要对委托资产的风险管理,保护资产委托人的权益。商业银行作为资产管理人,应积极建立日常的资产管理风险监控系统。银行要制定风险防范与预警措施,提高对委托资产应急处理的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银行要根据国家政策法规与金融市场情况,及时跟踪潜在风险,并根据风险程度变化适时调整,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点。银行要适当提取管理资产的风险准备金,以防在极端情况发生时可抵偿资产的损失。

3.4、健全考核机制

当前存在的“息转费”现象不仅给银行提供了收入结构调节的空间,造成收入结构不真实,还变相降低了信贷准入门槛,逃避信贷规模的总量调控,可能引发声誉风险。因此,建议各银行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市场成熟程度、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的竞争力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考核指标,合理调整利润、中间业务收入等指标考核权重,从而形成与业务发展、客户需求相适应的中间业务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加强同业规范引导,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大型商业银行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中国金融,2012(6).

第3篇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发展策略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causes of investment banking business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and points out the rel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investment banking,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3-0074-04

随着金融综合经营的发展,完成上市进程的国有商业银行竞相开展了多元化尝试。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经验、产品组合与创新能力、人才储备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但自身也具备发展投行业务的相对优势。因此,借鉴国外投行业务发展的经验、发挥自身优势,是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根本立足点。

一、国有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的现状

经过近十年的大力推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逐渐成为各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强力增长点,有效地支持了收入的快速增长,也为各行塑造了各具特色的投行业务品牌。

(一)工商银行

该行适应金融市场发展和客户需求变化,加快调整投行产品结构,以支持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行业资源整合为契机,围绕客户整体需求,提供并购融资和顾问等综合金融服务;通过境内外分行联动,为中资企业“走出去”项目提供跨境并购金融支持;创新推出股权投资基金主理银行业务,拓宽企业股权融资渠道,提升投融资顾问、常年财务顾问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投行业务品牌影响力,蝉联《证券时报》“最佳银行投行”称号。2010年度实现投行业务收入155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企业信息服务、投融资顾问、银团贷款服务等收入稳定增长,重组并购、资产转让与交易、股权投资基金等新业务收入也增长较快;对公理财业务实现收入68.86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对公理财产品销量增长带动产品推介费、投资管理费以及销售手续费收入大幅增加。

(二)建设银行

该行自2002年启动投行业务以来,已形成了包括短期融资券、国际债券、信托受益凭证、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境内外IPO及再融资、股权投资、财务顾问和财富管理等在内的九大类产品和服务体系。2010年实现投行收入139亿元,同比增长41.9%,通过理财产品、债务融资、财务顾问等多种方式为客户实现直接融资4600亿元。并购重组、债务重组、上市及再融资顾问等新型财务顾问业务收入占比大幅提高,同比增长154%;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全面解决方案(FITS)成效显著,有力满足了客户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需求;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保持竞争优势,连续五年保持累计承销量市场首位;产业基金业务稳步推进,完成了医疗、文化、航空、环保等基金的募集设立;加大理财产品创新力度,在同业率先推出“乾元一号―城乡通”股权投资类系列理财产品,推动“建行财富”外币类理财产品对高端客户的常规化发行,大力发展“乾元―中小企业信托贷款集合型理财产品”,推出上市公司股票增发类、结构化精选投资类、“乾元―日鑫月溢”高收益开放型理财产品,支持国家城乡一体化进程,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满足客户多样化投资需求。

(三)农业银行

该行注重投行业务的结构优化和层次提升,通过健全制度机制、规范业务运作、加强市场营销、加快产品创新等措施,发挥资产负债业务的带动作用,促进财务顾问、资产管理和融资策划业务为核心的投行业务快速发展。2010年度实现投行收入111亿元,同比增长69%。期间大力发展并购贷款、并购重组财务顾问、改制上市财务顾问、投融资财务顾问等专业性更强、附加值更高的投行业务,累计审批并购贷款248亿元,新增上市财务顾问业务签约客户17户,主承销发行债务融资工具1159亿元,联席主承销了国内首支租赁公司金融债,签约的山东金源生物质发电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已通过联合国指定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的现场检查,国际先进型投行业务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中国银行

该行通过集团内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及直接投资等多平台专业机构合作,积极拓展投融资顾问服务,不断加强业务及产品创新,重点推广海外红筹重组上市结构化融资、上市发债顾问、私募股权融资顾问、租赁及结构化融资安排等新型投行产品,成功为四川省政府、珠海横琴新区和上海普陀区等提供政府财务顾问服务,2010年度荣获《证券时报》“最佳并购服务银行”、“最佳并购项目”奖项。中国银行全资控股的中银国际成为其投行业务的旗舰,涵盖了企业融资及财务顾问、证券销售、资产管理、直接投资等全业务领域,2010年实现净利润13.65亿元。

二、国有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有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国际先进投行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这些差距若长期存在并得不到有效弥补,将影响国有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速度和质量。

(一)业务种类单一,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已普遍开展的成熟投行产品主要有咨询顾问、债券承销、理财等,业务发展还处于“围绕信贷客户需求、解决融资问题”阶段。国外投行广泛开展的证券承销与经纪、并购重组、资产管理、直接投资等产品受国内监管政策所限,还不能直接涉足;在业务开展中受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业务上“靠天吃饭”,产品创新上受监管政策约束,无法根据客户需求和市场形势灵活开展产品创新,业务发展比较被动。国际先进银行在分业限制取消后,加强了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各领域的广泛参与和联动,如美国银行在收购美国信托和美林证券后,打造了集信托、投资、银行及特殊资产管理为一体的全功能平台,大大提升了客户服务能力,2010年度仅投资及经纪业务就占整个中间业务收入的19.48%。

(二)收入占比不高,在中间业务中尚未发挥支柱作用

从三家国有商业银行2010年年报中的收入结构看(见表1):工行的投行收入占中间业务的19.88%,建行占比达到18.8%,农行占比达到23.08%。总体而言,目前国内银行的财务顾问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贷业务,靠信贷联动衍生带来的收入占一半左右,若扣除此类收入,则投行业务收入在中间业务收入中占比最高为10%。

相较之下,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等以“全能银行”模式发展的欧洲银行,仅来自投行业务的佣金和手续费收入就占每年营业收入的1/3。即使不以投行业务见长的美国银行,作为全球领先的零售银行,2010年其投行业务收入在全部中间业务收入中的占比也达到了42.03%(见表2)。

(三)尚未建立完善的业务发展和人才培养机制

国际先进银行对投行业务多采用事业部模式,实行单独的业务拓展、绩效考核、资源配置、人才储备等政策,能充分发挥各层级的积极性。而国有商业银行在传统思维影响下,将投行业务与传统业务实行统一的激励考核机制,忽视了投行业务的差异性,不利于调动各级机构和人员的积极性;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尚未建立产品经理、客户经理等营销队伍,也未根据业务需要,选拔、储备合适人才,为业务发展储备力量。

三、国有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滞后的根源

(一)金融市场不发达、经济货币化水平低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相对割裂,未能建立规范的债券市场,且参与主体少,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信贷,金融需求被长期压抑,金融市场缺乏活力;经济货币化水平低,对现代金融服务手段的需求和使用远低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的效果不明显、动力不足,业务重点也局限于寻找优质高端客户来提高贷款资金收益。

(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

分业经营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产品创新空间有限,陈旧的产品功能无法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和客户需求;再者,分业监管模式下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机制,涉及多个监管部门的创新产品审批效率低,审批风险的存在使得分业监管变成无人管理,增加了产品创新的成本与风险,影响了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积极性。

(三)职能定位抑制了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动机

长期以来把商业银行的职能定位于资金融通的中介,而非金融服务的中介,忽视了商业银行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内在需求;国外先进银行都是金融集团化经营,将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行业务融合为一体,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既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又拓展了银行的业务范围,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四、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策略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的重点,应该是立足自身基础优势,明确产品发展重点与营销措施,健全业务发展的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打造投行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对现有信贷客户的梳理,挖掘营销契机

与国内外投行相比,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优势是拥有众多的信贷客户。当前国内投行业务的发展还是基于信贷业务的替代,缓释金融风险在银行信贷领域的过度集中。所以应加强对现有信贷客户的梳理与分析,根据客户属性与行业特点,重点推介能满足客户需求的投行产品,将投行业务与信贷业务相结合:(1)通过现有的信贷业务,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客户的资产负债变化、以往的信用状况等信息,最大程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和客户违约风险。(2)通过投行业务产品可以降低客户融资成本、满足客户的其他非信贷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支持,从而建立稳固的银企关系,提高客户忠诚度。根据营销学观点,由于以往的合作(服务)基础,对已有客户的持续营销成功率要高于新客户的拓展营销,客户也更容易接受所推介的新产品(服务)。

(二)了解宏观经济环境或政策的变化,把握市场先机

投行业务的发展必须与宏观经济形势、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规划及战略部署相适应,根据阶段性任务目标,适时推介相应产品,在同业中取得市场先发优势和领先地位。针对“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围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中出现的企业兼并重组机遇,大力推动并购重组及融资顾问,为优势企业兼并落后企业、淘汰低效产能提供顾问服务及资金支持,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引进产业投资基金,或以私募财务顾问形式大力支持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尤其要加大对优势企业、产业集聚区的支持力度,发挥资源、信息、技术的集聚作用,通过业务切入,打造投行业务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总之,投行业务深植于资本市场各个领域,具有无限的创造性与发展空间,只有早准备早筹划,才能走在市场前列。

(三)突出产品特点,实施差别化营销

金融中介的优势不是资金而是信息、知识和技术。生产型企业由于长期关注工业生产领域,对新型金融产品缺乏深入了解,不利于投行业金融产品的营销。但从另一方面也为商业银行业务拓展提供思路,即根据客户需求,突出产品特点,使客户真正了解金融产品的便利性。比如对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根据相关管理规定,对发行人的条件要求较为宽松,但出于控制风险、维护市场声誉考虑,营销对象应围绕AAA及实力较强的AA级客户,营销时突出产品卖点:(1)发行采用备案制,无须行政审批;允许滚动发行,企业可以灵活选择融资期限和进行再融资安排;(2)融资成本低,即使考虑各种发行费用,融资成本比银行贷款至少低2个百分点。以10亿元的发行额度计算,意味着企业可以节省2000万元的财务费用。

此外,还应区分客户层次,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对有良好增长潜力、主营业务明确、行业背景良好的中小企业,可联合境内外合作机构对其进行直接股权投资,并进行上市辅导和包装,通过帮助其在境内或境外公开上市变现收回投资,获取投资回报。

(四)强化产品创新,突出品牌特色

投行业务的发展重在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以新颖、独特的产品设计(服务方案)成为市场的领导者而非跟随者。要在现有投行产品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不断进行累进型创新和拓展型创新。比如可以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将其延伸发展成为国外商业银行投行业务中常见的票据发行便利(NIFs),从而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随着资产证券化的成功试点,应逐步将证券化标的由住房贷款抵押债权扩大到租赁债权、汽车抵押债权、信用卡应收债权及商业抵押贷款等。根据美国1995年统计数据,以信用卡债权及汽车贷款为标的的证券化发行额占资产担保证券发行余额的67.2%。

(五)加强人才储备与培训

分业经营容易导致商业银行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对资本市场、企业财务、企业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投行业务的发展。而投行业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重视人才的储备与团队建设,是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当务之急。一方面可以通过外部市场化招聘的方式,招贤纳士,促进业务的短期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同业的培训生计划,如汇丰、花旗等每年都开展“银行家培训”计划招聘大量人才,通过1―3年的重点培训,为业务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储备。

总之,国际经验缺乏与国内环境不完善注定了国内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发展任重而道远。只有立足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才能做强做大投行业务,为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拓展空间,缩小与国外同业的差距,实现进入国际先进银行之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晟.投行业务: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J].浙江金融,2011,(9).

第4篇

县域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思考

浅谈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推进策略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发展挑战及对策思考

同业贸易融资业务的初步研究和思考

对推进企业E-Learning建设和发展的思考

产业集群发展特点与金融机遇研究

对金融支持商贸市场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深化对公业务经营转型的几点思考

农村金融改革中的公平理念与创新思路

利率市场化对大型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法人信贷客户财务报表真实性审计方法探讨

湖北农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对策研究

商业银行与P2P网贷平台合作研究

农业银行大客户业务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PPP:商业银行的机遇、挑战和应对策略

论“”角度下银行网点的个性发展

当前形势下城区行储蓄存款业务发展对策分析

关于构建民生金融品牌的几点思考

博弈论视角下的不良资产处置谈判议价模型初探

经济资本管理与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发展

投资银行业务收入的几点思考

资本结构影响银行效率吗?一个研究综述

关于以“五个法治”推进法治农行建设的思考

对提升农行县域市场竞争力的思考

浅谈如何通过“扩户提质”来提升县域支行竞争力

农行县域支行竞争力提升的策略探讨

欠发达地区普惠金融的现状与推进对策

当前形势下推进县域信贷结构调整的方向与措施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自助银行的角色定位及发展建议

浅析当前个人贷款风险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理财业务的信用中介职能分析及对策

委托资产批量转让的难点与对策

农业银行网上银行理财产品业务浅析

规模农业发展趋势与农业银行服务策略探讨

基于农村市场的农行金融IC卡业务推广研究

从电子商务营销实践思考农行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

银行卡业务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基于QFII持股的中国上市银行绩效研究

对黑龙江省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几点思考

“互联网+农业”模式下的农村金融新机遇

我国互联网金融主要业务模式、风险及对策研究

浅析商业银行在新常态下如何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从市场营销角度破解信用卡生命周期管理难题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及对商业银行业务开展的建议

关于提升网点对公营销服务能力的若干思考

农业银行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研究——以北京分行为例

农行服务城镇化建设的金融策略研究——以安徽为例

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

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也步入了起步阶段,在大量银行金融产品的产生对我国经济刺激的同时,银行金融产品可能引发的风险必须得到我们高度的重视。

一、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及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1.1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发展现状

近年来,商业银行金融的产品创新主要集中在对金融服务的业务创新上,如商业银行资产类型业务的产品创新、商业银行负债类型业务的产品创新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产品创新。商业银行资产类型业务创新指的是银行合理运用资产获得收益的业务类创新活动,主要包含个人贷资产类型业务的产品创新,包含资产证券化、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特色个人贷款、国内业务企业贷款、国际业务企业贷款、汇金债券投资、账户黄金业务和产业投资基金等业务,我国的商业银行资产类型业务展开的标志是2005年末中国建设银行首次发行住房抵押贷款能够支持证券的业务,随后其他商业银行也开始进行商业银行资产类型业务。商业银行负债类型业务的产品创新包含创新存款业务、商业银行次级债、商业银行混合资本债券、无特定用途的商业银行金融债券等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产品创新包含了代销基金,代管企业年金,远期利率协议等。

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银行发展出的金融创新产品种类繁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期限错配的问题,让资本更加充足,提升了中间业务的营收,加速了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的进程。但是相应的我们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缺乏战略规划,在制定新的规划时,难以契合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总体战略,这种现象在地方商业银行发生的现象尤为严重,地方商业银行在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上,往往喜欢借鉴甚至照搬四大国有股份制银行的经营模式,忽视自身有限资源,造成地方商业银行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难以带来收益甚至出现亏损的情况。其次,我国的金融管理体制不够完善,限制了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相关的监管非常严格,利率和汇率的管制、经营和资本市场限制等方面的制约非常多,并且我国政府推出的政策难以契合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伴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行业垄断,众多商业银行创新动力欠缺,这对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再次,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信息披露分为售前和售后披露,售前披露是影响投资的重要信息,而售后披露给予投资者实时的项目变化,是影响投资者继续投资的重要信息,但是现今的诸多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介绍内容专业术语较多,对投资不利的信息刻意隐瞒,为投资者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投资埋下隐患,造成投资者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不信任。除此之外,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层次低并且结构较为单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缺乏结合我国国情的原创产品,借鉴甚至照搬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推出的银行金融创新产品一般是围绕着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等传统金融业务进行,没有债务工具、衍生金融产品和组合性金融工具的创新,而且,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所占商业银行整体份额少,产品单一,难以发挥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规模效应。最后,我国商业银行的自身市场定位不准确,造成了优质贷款资产的浪费,客户投资损失,银行信誉受损。

1.2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管理发展现状

2016年出台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的商业银行逐步加大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管理,但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出现的时间不长,缺乏系统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管理体系,进而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管理不断进步的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管理平台落后,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对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管理不重视,商业银行内部难以形成风险管理的优秀文化和管理理念,在如今我国信用环境差的背景下,建立让投资者相信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管理平台变得尤为重要。其次,风险的量化管理能力不足。国外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评价已经非常成熟,其商业银行内部有自身的金融创新产品风险评价系统,而我国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管理缺乏风险评价系统,特别是缺乏对债务工具、衍生金融产品和组合性金融工具的风险评价系统,风险的量化管理能力的不足为投资者的投资埋下了极深的风险。最后,国家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监管落后,其中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监管落后的表现重点集中在金融产品创新监管理念落后,金融产品创新监管技术不完善,金融产品创新信息披露不规范,缺乏有效的金融产品创新监管协调机制这几个方面。

二、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管理的对策

2.1增强金融创新产品内部风险控制的能力

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的内部风险控制能力,首先就要做到加强培育商业银行内部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体系,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文化息息相关,只有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才能让商业银行的员工理解并且积极遵守风险管理文化,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者应该重视风险管理文化的重要性,积极培养银行内部健康的风险管理意识,加强风险管理的文化传播,制定相应的准则制度,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发挥商业银行员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风险管理的道德评价体系。其次,商业银行要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金融产品创新发展战略。我国如今的商业银行大多是依靠传统借贷业务和中间业务来实现盈利,金融衍生创新产品相对应的业务较少,金融衍生创新产品市场非常巨大,因此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应尽快提升到快速发展战略的层面上来,对于战略布局进行整体的规划,直视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加强控制风险的能力。再次,要建设信息平台。如今的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到了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中,这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机会,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大多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只有建设安全稳定的信息技术平台,进而构成商业银行自身的IT架构,才能有效的促进信息化,这对于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的内部风险控制能力有利无害。最后,商业银行要构建专业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团队。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非常复杂,在控制管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的过程中要结合管理学、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学、系统工程学、计算机程序设计等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所以一个高效,专业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团队在运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商业银行在构建专业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团队时,应选择有专业背景的员工,并且对他们进行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培训,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团队的绩效考核制度,构建科学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人才绩效评级体系,多多派遣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团队员工出国交流,学习国外优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经验,回国后要把学习的经验分享给其他员工,进而提升商业银行的整体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水平。

2.2不断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体系

要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体系,首先就是要转变传统风险监管的思维和理念,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实现微观审慎监管向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转变,实现由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和前瞻性监管的转变,实现由机构监管向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并重的转变。其次,要加强商业银行全面的风险监管能力,2008年的金融海啸给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敲响了警钟,正是因为对于金融产品市场的监管缺失,让大量金融产品充斥市场,为金融海啸的爆发埋下了深深的隐患。随着我国金融创新产品市场的一步步发展壮大,面对金融创新产品所带来的风险也将不断增加,为了避免金融创新产品所引起的金融危机,减少金融创新产品爆发危机带来的巨大损失,商业银行要开始对不同类型的创新活动实行分类监管,并且完善监管手段和提高监管技术水平,国家相关部门也要完善金融创新相关立法。

2.3提高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管理的市场约束

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理财产品 发展趋势

一、国内理财业务市场现状

自2004年监管部门颁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来,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迅速发展,成为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新兴业务。2011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达到10239款,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加101.95%;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超过了去年全年的7.05万亿元,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居民收入预期年均增长7%以上,人均GDP有望达到4万元左右,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将持续扩大,理财业务潜在受众将更加丰富。同时,在实际利率水平偏低的情况下,居民的投资理财意愿也在不断加强,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自2010年4季度以来,城镇居民中“偏好投资”的人群比例已逐步超过了“偏好储蓄”的人群比例,理财正在居民资产配置中不断提升占比。在各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未来的理财市场仍将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市场。

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趋势分析

(一)市场监管日益加强,保证业务健康持续发展

2011年上半年以来,中国银监会陆续了“规范银信理财合作”、“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等与银行理财业务相关的规范性文件,未来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力度仍将不断加强。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理财业务风险控制机制相对复杂,理财资金的投向不断多元化,客户面临的投资风险往往比传统的信贷业务风险更大。二是对商业银行包含理财业务在内的表外业务进行监管是今后国际金融监管的重要发展趋势。新巴塞尔协议第二支柱补充建议要求商业银行将所有表外实体所承担的风险纳入资本评估的范围,国内监管部门已经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商业银行将之前的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中所有表外资产在两年内全部转入表内,并按150%的拨备覆盖率计提拨备。这些监管措施的实施从源头上保证了理财市场能够平稳有序健康的发展。

(二)从产品推介到财富管理,回归理财业务本质

理财业务的本质是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延伸,是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的服务,它应该根据客户的需求及财务状况来为客户制定长远的财富管理策略并协助实施。从国际成熟经验来看,财富管理往往是覆盖一个人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目前国内银行理财业务主要还是局限在产品开发和推介环节,组织网点渠道进行产品介绍、宣传及销售工作,顾问服务发展相对缓慢。在未来的发展中,商业银行面对同业竞争的关键在于提升服务的内涵。各家商业银行应强化自身全面金融服务的优势,全方位地提升服务水平,以分析客户需求为导向进行理财产品设计,抓住服务重点,凸显财富管理的服务内涵。

(三)以客户为中心,塑造理财服务品牌

理财产品和商品一样,通过打造品牌可以有效区分同类产品,在投资者中形成一定的品牌偏好。但目前各商业银行对理财品牌建设普遍缺乏较为系统的定位和整体策划,理财品牌和企业文化缺乏较为深度的结合,各个理财品牌之间的关联性也不强,缺乏内在逻辑联系,不利于理财品牌整体形象的塑造。商业银行理财品牌建设主要是平铺展开,在一级品牌之下缺乏子品牌开发,大多没有形成树状品牌梯次,在一级理财品牌既定的情况下,理财品牌缺乏纵深变化,品牌形象显得较为单一。

未来各商业银行品牌建设可着力于企业价值和品牌价值相互带动,塑造商业银行的整体品牌形象,同时需更加突出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品牌的选择以至名称的确定都应该考虑投资者的偏好,形成品牌体系,根据理财产品特色进行其他子品牌系列开发,并为产品创新预留充分的品牌扩充空间。

(四)培养专业团队,提供个性化服务

专业化人才是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前提。未来商业银行理财市场竞争的加剧,为客户理财提供了更多选择。一家银行想在金融理财领域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优秀的专业团队。通过打造专业的理财产品设计、运营队伍,依靠理财经理的专业优势,主动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正成为商业银行吸引理财客户的重要手段。未来国内商业银行也将会不断吸纳和培养产品研发、销售团队,为扩大理财市场份额提供专业化支撑。

(五)研发差异化产品,避免无序竞争

理财业务发展初期,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主要发展都集中在发行数量及发行规模的扩张方面,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随着竞争的加剧,产品差异化的发展步伐将越来越快。一是产品期限设计日趋灵活,长短期限搭配产品、无固定期限产品被不断研发并推向市场。二是产品结构设计更趋于精细化,累进收益型产品、收益率分级产品、结构化投资产品日益增多。三是投向多元化,尽管信贷类资产从长期看来仍然会是理财投资的领域,但随着银信合作相关文件的规范,其占比必将逐渐减少,更多的理财资金将参与到资本市场的资金运作之中。四是中长期理财产品将逐渐浮出水面。目前市场上理财产品多为中短期产品,未来随着养老、教育两大产业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基金模式运作的中长期理财产品将逐渐增多,充分满足居民养老、教育的资金需求。

(六)细分服务渠道,培养理财客户

目前商业银行理财在服务渠道的划分上不甚明朗,多数还是依靠产品起点金额来简单加以区分。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化,商业银行可将理财市场的客户分为三个主要类型,一是普通客户,随着电子渠道客户覆盖面的不断增长,更多的普通客户可以通过便捷的方式参与到理财产品市场之中。二是中端客户,商业银行可通过财富管理中心等专门的渠道为此类较高资产净值的客户提供专业理财服务。三是高端客户,商业银行可通过私人银行渠道为其提供“一对一”个性化理财产品定制服务。

(七)整合各类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组建综合理财业务平台

1、证券公司的理财业务

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包括:定向资产管理业务、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和专项资产管理业务。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主要面向单一客户;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则是面向多个客户,分为限定性集合计划和非限定性集合计划;专项资产管理业务专指证券公司为客户办理特定目的的专项资产管理业务。

2、信托公司的理财业务

自从2002年上海爱建信托的上海外环隧道项目集合资金信托作为全国第一只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开始发售以来,信托理财业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信托公司可以开展资金信托和财产信托业务,目前较为活跃的是集合资金信托业务。信托计划只能对特定客户销售,信托计划的资金实行保管制,非现金类信托财产可约定第三方保管。

3、基金公司的理财业务

基金管理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包括公募基金管理和特定资产管理业务,其中,专户理财业务又分为一对一和一对多专户理财。目前,所有基金管理公司均可以从事公募基金管理业务,部分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同时还可以开展专户理财业务。

4、保险公司的理财业务

在投资范围上,保险公司理财产品可以投资于债券、基金、股票等金融工具,投资范围较为广泛。

银行理财与这四类理财产品同质化趋势明显。从已经发行的理财产品看,几乎都是这几类投资产品的组合,虽然不同理财机构的侧重不同,但还是有很强的相似性,而且期限安排上有趋同性。近年来,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各类理财机构在开拓理财产品时会过多地倚重营销手段,忽视了对业务本身的多样化、专业化追求以及理财业务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根本。

综上四方面,未来的理财业务市场上,各类金融机构应该回归客户需求的本质,各类产品可以在期限、投向、收益分配方式等各方面形成良好的结合关系。从具体操作层面来说,商业银行可充分利用自身的网络渠道及业务规模优势,牵头组建综合理财业务平台,引入各类金融机构,在不同的时期、为不同的客户,根据其不同的投资偏好及需求,匹配不同的产品,将综合理财业务平台不断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①魏涛. 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研究[J].北京:改革与开放,2010(2)

②刘安霞,陈昭旭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学决策,2010(2)

③吴燕雁.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现状和发展趋势浅析[J].北京:现代商业,2010(5)

④黄剑平,胡敏.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未来发展趋势[J].现代商贸工业,2010(19)

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零售业务 创新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概况

(一)负债业务

资产业务方面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主要以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等形式存在。在存款市场,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隐含着国家这一良好的信誉,历来便一直占有者大量的市场份额。不过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行,一些优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所占的市场份额正在一步步加大,如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从1999年接近寡头垄断的89.98%降低到了2014年的67.21%,可以说,在负债业务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市场基本呈现了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资产业务

零售业务中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各项消费信贷以及信用卡业务,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银行收入的一大来源。自1998年来,我国的消费信贷有了快速的发展,在业务规模上表现良好,业务量持续上升,但在品种方面却发展不均衡,以上海市为例,2014年,个人住房贷款占到了近90%,汽车贷款占5%,而其他种类的个人贷款只占到了2%左右。信用卡授信方面,截止2014年年底,我国信用卡授信总额为4.57万亿元,信用卡卡均授信额度已经达到了1.17万元。信用卡越来越被普及和认知,信用消费的观念在深入人心的同时,也由于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不成熟,从而造成了信用卡的坏账也在不断增加,2014年,信用卡逾期半年以上的信贷总额为251.92亿元,比上一年度增加了71.86%。

(三)中间业务

目前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程度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有着明显的差距,相比于国际一流银行以中间业务为主要的盈利方式,我国商业银行还停留在依靠存贷利差获得利润的层次,各大商业银行中中间业务带来的收入占全部收益的比重都不高,业务品种也相对单一。不过从长远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首先银行卡的发卡量逐年增加,居民在生活中会产生对信用卡、借记卡的依赖性;其次,代收代付业务在不断的完善,诸如水电费、手机费、物业费等等,种类繁多,给客户带来巨大的便利;最后,业务的逐步扩大也给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途径,如保险、有价证券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客户资源营运不合理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本身拥有的客户群体是巨大的,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对客户的信息管理及分类还不够完善,未能有效利用这一天然优势。同时相比于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工农中建等处于市场领导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客户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上更加显著。高端及优质客户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大量低端客户的影响,无法在银行获得相应的需求。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能够对客户群体进行有效的细分,针对性地设计产品,满足各个层次客户的需求,从而保证并且提高银行的业务量。

(二)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相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来说,银行体制内专门从事零售业务的工作人员的数量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由于零售业务主要面临的不再是固定的客户,而是社会上分散的群体,所以这就要求相关的从业人员具有专业的营销水平,才能为银行带来客户。目前银行营销人员的理念大多还停留在拉存款拉贷款的阶段,未对零售业务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同质性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

零售业务虽然在未来拥有广阔的前景,但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仍然局限在个贷业务上,而在个贷这一领域,各大商业银行又呈现出了严重的同质性,消费者通常无法做出合适的判断。究其原因,无非是各大商业银行只注重于市场份额的争夺,而忽视了为自己制定合适的市场定位并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无法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也无法有效提高银行的收益。

三、推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客户信息管理,做好差别化服务

为了更好地开展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必须建立有效的信息分类系统,不仅仅是数据的大集中,更重要的是完善个人重要信息,做到客户细分,针对性地对各层次的客户提供专业的产品服务。相对于部分股份制银行来说,拥有大量低端客户的四大行更需要做好这一点,在满足低端客户需求的同时,有效发掘高端客户的需求,设计相应产品,提高银行服务的质量。

(二)摆正经营理念,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

营销作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关键环节,必须要求从业人员对它有着足够的重视以及专业的业务能力。在零售业务的发展过程中,银行需要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增强其业务水平,同时,制定合适的业绩考察方式,主动调动起从业人员的营销积极性,为客户带来更令人满意的服务。

(三)明确营销战略,培养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市场严重的同质性,不仅不利于各大银行抢占自己的市场份额,还会对市场带来一定的混乱。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做的是,加快零售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力度,发掘市场需求,在充分研究消费者需求的条件下,结合自身特长,制定具有代表性的零售业务产品。以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抢占相应市场,而且有助于品牌特征的形成,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发展趋势 对策分析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经济合作日益加深,外资银行开始不断转变经营发展模式,从分业管制向混合经营模式转变,并开始大规模的涌入中国银行市场,与国内银行业展开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等多方面更为激烈的的竞争,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带来很大的危机。其实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入带给我们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必然会催生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巨大改变。我国商业银行将会从自身的发展特点出发,以经济的均衡发展为制定了银行经营转型的科学策略,从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个性化服务,促进综合经营效益的稳步提升。

一、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战略定位不够明确,优势不突出,营销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业务品种少,质量低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主要经营的是存贷款业务,如信息咨询、财务顾问、金融衍生业务等高科技、高收益、功能全的中间业务很少,并且中间业务的发展也很慢,对业务产品的创新水平都相对较低,银行的贷款资金来源主要是居民存款,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自由资本率低,存在着高额的不良资产现象,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存在极大的潜在风险性。

(二)规模小,产权结构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小,实力有限,既无法与四大国内银行平等竞争,更不可能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在产权结构上,由于产权主体具有单一性和不可交易性,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主体缺位,经济效率较低,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赢利点,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三)服务水平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服务水平上与国外银行存在极大的差距,对银行的优质客户和优质资产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导致商业银行的综合化服务水平较差。同时商业银行不能满足客户提供全面性的服务,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更不可能使银行与客户增加了解和联系,使商业银行错失投资、增加收益的机会。

(四)高素质金融人才缺失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的高素质金融人才较为短缺,导致银行的国际化程度不法提高,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电子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网络银行经营和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在海外的分支机构数量较少,无法形成跨国经营规模,这也是高素质金融人才缺失的主要原因。

二、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国际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商业银行在未来发展经营上将会向着全能化、国际化、规模化、新技术化方向发展。

一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全能化。面对金融业的激烈竞争,商业银行的重要趋势是从专业化向全能化方向发展,将会采取混业经营的模式,对金融产品的多样化进行金融创新,使客户能够享受到存、贷款,投资、保险和证券等广泛的金融服务。

二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国际化。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国内业务日趋完善,将会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大对跨国银行的设置的财力、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增设大量的海外分支机构,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区于国际化,提高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三是,商业银行发展的规模化。面对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规模经济是商业银行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加强银行之间的并购重组,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性,从而使商业银行经营规模加大,向世界范围内集中和垄断,以便在日趋激烈的全球金融业版图扩张竞争中抢先一步。

四是,商业银行业发展的高新技术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也有了新的提升,促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经营方向由传统的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

三、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对策

(一)明确市场定位,加快推进转型

市场定位是企业竞争的赢利点。为此,商业银行面对国内外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必须要对金融市场进行全新的审视和衡量,根据不同地区的金融生态状况,按照“适度、理性、有效”的原则,有选择地开拓业务空间,并更加重视基础管理和风险控制。同时银行还要进行对经济资本的优化配置,加强对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和经济增加值的管理,大力推进引言业务资源的管理改革,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能够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态势,赢得更多的多元化的收入增长点。

(二)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混业经营模式

为了使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向全球金融机构发展,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寻求更多的发展空间,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商业银行机构网点和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所拥有的一批优质客户群体优势,采用多种手段推进商业银行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开发出适应新兴市场经济的金融工具,采取渐进的原则,保证我国商业银行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顺利转变,为我国商业银行向国际化金融接轨打好有利基础。

(三)加快产品创新,提高服务技能

我国商业银行要想扩大规模生产,赢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就要通过对银行产业的业务创新和扩展,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丰富银行金融品种,经营方式要从以储蓄存款为主向个人负债业务、个人资金业务、个人理财业务及中间业务综合经营转变,并以做大做强资产业务和理财业务为手段,带动个人银行业务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为不同客户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增强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力。

(四)重视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革新,对社会各界经济的发展都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中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无外乎是一把有利的竞争武器。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混业经营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努力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电子化、信息化水平,使金融机构的创新成为可能。商业银行可以设置网上银行业务,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上网进行个人业务存储、网络购物支付、引用卡业务办理等等,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服务,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

(五)重视对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改革离不开高素质金融人才的管理,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跨国银行的增设都需要高素质金融人才的支持和管理。为此,我国商业银行要扩宽招聘渠道,吸纳更多高素质人才,不仅能够熟练掌握金融技术,而且还能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同时还要定期对商业银行的内部员工进行培训,逐步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提供有利人力基础。

结语:

通过以上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将会向着全能化、国际化、规模化、新技术化方向发展,将会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化经济发展进行接轨,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地位,同时这种发展趋势也加快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改革,采取渐进的原则,逐步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从而使商业银行在科学的发展战略中稳健经营,更好的应对金融风险,使商业银行获取更高的赢利点,提升银行业间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宏伟;;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0;(29):12-13.

[2]高自强;张明贵;;中小银行经营转型的趋势[J];中国金融;2011;(04):17-18.

[3]李钧锋;陆晖明;丁全喜;陈志英;徐君;;天津市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研究[J];华北金融;2012;(05):10-11.

[4]樊大志;;中小银行转型立足实际[J];中国金融家;201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