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0 16:28: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临终心理护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临终患者护理的目的是减轻临终患者心理及身体上的痛苦,使患者在有生之日过得舒适和更有意义,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临终患者的心理过程主要分为5个阶段,针对不同的心理过程予以相应的临终护理。
关键词临终患者心理过程临终护理
笔者在从事临床护理工作,通过接触及护理临终患者,深感临终护理的重要。著名学者KublerRoss将临终患者的心理过程分为5个阶段,我们应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过程及其身心变化,实施临终护理,使其临终前的人格受到尊重,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合理要求,提高最后的生命质量,安祥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1临终患者心理过程的5个阶段
1.1第一阶段(否认期)接受面临死亡的事实是困难的,患者通常无法接受面临失望的事实,亦否认希望的存在;有时患者已认识到,而家属仍处在否认阶段,这将阻碍患者表达其感觉和想法。但对知情者则会哭诉真情,以减轻内心痛苦,期待奇迹出现。
1.2第二阶段(愤怒期)当病情趋于危重,对自己疾病预后有所了解时,则表现为烦躁不安,暴躁易怒,事事不合心意,不讲道理,甚至不接受治疗,将愤怒发泄于家属及医务人员。
1.3第三阶段(磋商期)患者处于死亡边缘、试图与生命磋商阶段,患者祈盼延长生命而提出种种要求:如能看到子女升学、就业、成家等,了此心愿。
1.4第四阶段(忧郁期)此时患者不得不面对现实,随着病情日益恶化,身体各器官逐渐衰竭,精神疲惫以及亲友们伤心、忧愁的表情,所有无法避免的打击更显著,故患者忧郁、悲伤、痛苦以至产生绝望,不愿家人离开,忍受不了疾病的痛苦,但亦依恋生活。
1.5第五阶段(接受期)患者对自己即将死亡有所准备,极度疲劳衰弱,感情减退,表现平静,似乎需要时间独自思考,小声短暂的谈话是此时最好的支持,也是临终患者回忆既往,期待未可知的将来之时。
2临终护理
临终护理是对已失去治愈可能的临终患者从医学、生理、心理等各方面提供周到全面的护理,以患者整体为对象。要求护士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术,还要具备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正确认识死亡,理解人的生命价值,尊重临终患者的人格与尊严,诚心诚意,尽职尽责护理好临终患者。
2.1临终护理的重要作用患者临终阶段,已从医疗为主转向以护理为主,护士不仅是大量护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也是护理计划的制定者。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使患者感到无论情况怎样变化,护士也不会厌烦、遗弃患者。
2.2做好各项专科护理及基础护理由于临终患者各器官功能衰竭,并发症增多,护士应为其提供高质量的专科护理及基础护理,集中进行各项治疗与护理。操作前向患者耐心解释治疗对其利害关系及操作方法,并以熟练的技术、轻柔的动作、柔和的语言,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并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及饮食护理,注意患者的排泄情况以预防感染。
2.3减轻患者的恐惧、愤怒情绪护士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关心体贴患者,得到患者信任的护士给予患者鼓励往往使其易于接受。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与患者亲切交谈,使患者减轻对死亡的恐惧感。当患者愤怒时应让其宣泄,体现出护士具备的高度同情心和爱心,主动接近患者,表示对患者的充分理解,尊重患者的人格和信仰,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认真听取患者提出的意见和问题,给予同情、劝解并予以合理解决,使患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消除患者的愤怒、烦躁情绪。
老年人是健康中最脆弱的群体,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疾病谱的改变和医疗制度的改革、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使不断增加的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对于经济便利的社区护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社区护理能使大部分60岁以上的老龄人,由于各种原因而失去有效根治机会的危重患者,减轻经济负担,消除精神、心理压力,尽善尽美地服侍临终老人直至死亡,安详地离开人世。因而做好社区老人心理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1社区常见临终老人的心理反应
(1)注意状态临终老人往往表现为对本身所患疾病的转归及对死亡的关注,常常表现为默默地计数着自己能留在人世的时间及向医护人员询问有关病情。
(2)情绪体验临终老人常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忧虑,由于对预后不可能改变,常使他们灰心丧气,削弱了克制能力,失控感又加重了忧虑程度,烦躁不安也是常见的情绪变化。
(3)安危应激表现为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和焦虑,甚至出现自杀、粗暴、拒绝治疗的行为。
(4)对环境、家庭、医护人员的举止言行等极为敏感表现出对疾病及死亡信息的极度关注和种种猜测。
2社区护士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策
(1)注意保持卧室环境的安静空气新鲜、温度适宜,主动热情地接触病人,尤其对极度衰弱,无力说话的临终老人,给予皮肤抚触,满足其皮肤饥饿的需求。
(2)护士进入室内应注意态度和蔼说话亲切、谈吐适当、举止大方,不可流露出厌烦或极度失望情绪,对于病情尽可能地为老人保密,给予老人良好的心理影响,使临终老人在家接受护理,不受医院各种制约,精神放松,能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充分体现了护理工作的完整性[1]。
(3)随时掌握临终老人的心理情绪如果察觉老人有厌世或绝望的情绪流露时,应特别引起重视,帮助引导老人转移注意力,可采取拉家常,回忆愉快的往事,说古道今,尽力使临终老人忘却病痛和死亡。
(4)熟悉临终老人生活习惯了解饮食要求和大小便规律等,特别对衰弱卧床或神志不清者,应沉着冷静,抢救时有条不紊、动作敏捷、操作熟练,尽量减轻不必要的痛苦,以增加安全感、信任感。
(5)对恐惧、焦虑、抑郁临终老人的沟通应鼓励说出恐惧的心理和忧虑情绪,采取有效的措施,解除病痛,设法消除不良的心理反应。可多采用语言性及非语言性沟通,在语言性沟通中注意积极倾听,谈话时尊重老人,语言应有针对性,因势利导,使用恰当的语气、音调,力求适时、适度、通俗易懂,并适当地使用非语言性沟通,包括手势、姿势、面部表情、眼神、仪表等。在与临终老人交流中,护士既要注意自身的非语言流,又要妥善观察非语言性信息,以增强交流效果[1]。
(6)妥善处理好临终老人与家属和亲友的关系以取得支持。让家属及好友多陪伴,使临终老人有亲切感和温暖感。并嘱家属和亲友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免刺激老人。采用家属与亲友共同参与的方式,以临终老人为中心,护士、家属及亲友为桥梁,共同分析老人的心理问题,使临终老人获得更多的倾诉、求助渠道、更多的情感和社会支持,使之感到被重视、被尊重,更好的自我调整,消除或减轻不良情绪导致的心理障碍。
(7)随着掌握老人的心理情绪如果察觉老人有厌世或绝望的情绪流露时,应特别引起注意,防止自伤自杀事故的发生。
3 结果
由于社区护士对临终老人开展了心理沟通及心理护理干预手段,以高度的同情心关怀老年患者,想方设法减轻临终老人因身体不适造成对情绪的不良影响。理解临终老人在精神、心理的需求,尽量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感到温暖,直至安详地死亡。社区护士对临终老人持续全周期的护理干预,与有效药物一样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2l。社区护士对临终老人的真诚关心、理解和支持的护理干预对策可使临终老人产生亲切感、信任感,与临终老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达到减轻痛苦,延缓死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960
[关键词] 晚期癌症患者;临终期;情感障碍;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c)-100-02
The impact of psychology care on theadvanced stage of terminal cancer patients
CHEN Jie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Zibo City,Shandong Province, Zibo 25506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mpact of psychology care on theadvanced stage of terminal cancer patients. Methods: Used psychological care methods for 26 cases of terminal cancer patients, such as promotion for nurse-patient relationship,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ients,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psychological therapy from eating and sleeping areas, sympathetic care such as isolation,empacy, encouragement, comfort etc. Results: The patients understood the disease furtherly and correctly, enhanced mental capacity self-regulation. Conclusion: In work, nursing staff should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t of psychological care, combine drug-therapy with psychological therapy, to improve confidence of patients of overcoming the psychological barrier.
[Key words] Terminal cancer patients; The advanced stage; Psychologicalbarrier; Psychological care
心理护理,以其独具特色的护理内容,作为一种重要的护理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患者,尤其对临终期晚期癌症患者,并收到良好效果,临终期患者的心理活动,由于年龄、经济、职业、文化的差异,心理活动往往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常常掺杂在一起,使患者的心理复杂化,为此笔者抓住患者临终期心理活动特点,对症施治,加强了心理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临终期恶性肿瘤患者26例,其中,男13例,女13例,年龄25~76岁。职业: 农民9例,家庭妇女2例,工人4例,干部11例。诊断:肺癌9例,食道癌6例,乳腺癌3例,子宫内膜癌4例,胃癌、肝癌、直肠癌、软组织肉瘤各1例。
1.2方法
对临终期恶性肿瘤患者26例采用心理护理方法,如增进护患关系,协调患者之间的关系,改善环境,从饮食及睡眠上进行暗示疗法,隔离、移情、鼓励、安慰等对症施护。
2结果
心理护理有效25例(96.15%),无效1例(3.85%)。
3心理护理
临终期患者常常由于疾病的折磨,对未知的恐惧,对生活的依恋,与亲人的告别,失去尊严和自尊心,事业未成,以及一些不自觉的被压抑的恐惧等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归纳为三种类型:①情绪抑郁悲观型。②顾虑与恐惧型。③绝望型。分别对症施治,加强心理护理,护理方法如下[1]:
3.1情绪抑郁悲观型
对这类患者必须洞察其内心世界,从患者的言谈或非语言的表情和暗示中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
3.1.1增进护患关系
3.1.1.1主动接触,入院后主动询问病史,进行全面的评估,进行健康教育,随时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满足患者的要求,征求患者的意见。
3.1.1.2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护患心理沟通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递需要有良好的心理基础,而这个基础就是信任、理解。护理患者要热情,观察要仔细,护理要精心,能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进行心理护理[2]。护患双方要互相尊重。应用恰当的交流语言,换位思考。
3.1.2协调患者与病友的关系
情绪抑郁患者一般不善于与人交往,喜欢独处。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患者精神振奋,应鼓励患者主动与患者接触、交谈,并引导病友共同进行,增加一些娱乐活动。如听广播,看电视等,使之体会到帮助别人的乐趣,使之保持愉快的心情[3]。
3.1.3改善环境
将患者安置在最佳环境中,使环境中的外部刺激减少,有利于机体本能发挥作用,以对抗疾病[3]。因此,应为患者创造整洁、舒适、美观的环境,安排有规律的生活,从而影响其心理环境,利于心理健康的恢复。
3.1.4饮食及睡眠的心理护理
在饮食上癌症患者往往由于放疗,化疗药物的刺激,易引起恶心呕吐,从而影响进食。在护理上应该关心体贴患者,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说明药物治疗和饮食对疾病影响的重要性,在不影响疾病治疗的基础上尽量满足饮食需求。在睡眠上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优雅舒适的休养环境。首先解除其焦虑与疼痛,保持情绪的安宁,转移注意力,一切治疗安排在患者休息之前,休息之后尽量不去打扰,做好患者的清洁卫生工作,注意卧位的舒适[4]。
3.1.5对疼痛的护理
3.1.5.1减轻心理负担,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患者住院后由于环境的改变,对疾病的程度、发展及治疗效果的了解,常常表现出抑郁、憋闷、消沉及低落的思想情绪,心理负担重。这时护理人员应对患者以特殊关心照顾,对其要亲切和蔼和尊敬,并给予必要的解释和对疾病的宣教,使患者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思想轻松,从而增强其耐受力。
3.1.5.2尽量减少疼痛的刺激,在检查、治疗、护理时,动作要准确轻柔,避免粗暴,尽量减少疼痛的刺激,如进行换床单、翻身等护理操作而必须移动患者时,应给予协助,保持其舒适和减少疼痛刺激[3]。
3.2顾虑与恐惧型
晚期癌症患者常有顽固性疼痛,盼望有效药物减轻其痛苦。为避免物的成瘾性和依赖性,笔者采用语言暗示或替代性药物的暗示治疗[5],并以语言强化,配合心理疏导,收到良好效果。
3.2.1 运用心理暗示疗法
患者经各种治疗未见好转,觉得无可救药或疼痛难忍,失去治疗信心。患者角色行为异常,而且担心耗费钱,增加家庭负担,心事重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耐心解释,主动与其交谈,暗示说:“这种药物并不贵,而且效果好,只要配合治疗,病情会有所好转的。”要求家属配合心理疏导,使患者感到仍被关注,在平静安详中去世。
3.2.2 隔离
注意把生命垂危的患者与患者进行隔离,减少恶性刺激,从而消除恐惧感。
3.3绝望型
例如本院收治的1名患者,男,60岁,胃癌术后复发,剧痛,产生自杀动机和行为,护理方法为:
3.3.1移情
做好生活护理,保证治疗,做好心理疏导,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安排一些适合的娱乐活动,如下棋,组织打牌,看电视等。
3.3.2鼓励,安慰
体贴患者,多与其交谈,态度和蔼,让其家属多陪伴,派专人守护,稳定情绪。如遇到患者、家属和护士的意见不一致时,应同意患者的合理要求和决定,体贴患者的矛盾心情,另外还应注意给患者更多的自由,患者在护理人员的关怀下表现出积极的反应,预示着心理护理的成功。
4体会
恶性肿瘤患者临终期心理护理的实质是调整患者的情绪,使患者在临终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作为一名护士不仅应全面细致地观察、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还应该善于根据患者思想上,精神上的各种异常表现,进行深入了解,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疏导,结合心理暗示疗法,纠正不利于治疗的心理状态,并尽量满足其合理的要求,对症施治,把药物治疗与心理护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8-125.
[2]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8.
[3]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208.
[4]杨文平,石临静,孙明英.癌症病人化疗期间的饮食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2):152.
1 患者的心理需要
患者作为一类特殊的人群,他们由于疾病的影响,必然会产生很多异于常人的特殊心理需要。因此,了解掌握他们的需要,可以更好地进行治疗,进而改善医患关系。患者常见的心理需要有。
1.1 尊重的需要 一般而言,患者认为自我的被认识和受尊重,会加深医务人员对自己的重视,从而受到较好的治疗待遇。因此患者需要被认识和尊重,不仅需要被医护人员所认识,而且需要被其他人所认识。医生或护士能够做到多到病房几次,多在患者床头站一会,甚至多给患者一些微笑,患者都会感到莫大的欣慰。
1.2 安全的需要 患者希望能够在医院获得有效积极的治疗,希望能够早日康复出院,恢复正常人的生活。因此每个患者都把安全视为最重要的需要之一,这也是患者求医的最终目的。有些患者看似好像十分挑剔,其实,这正是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故医务人员对任何有可能影响患者安全感的行为,都必须尽量避免。新的治疗手段及措施应加以详细解释,使患者在心里和行为上予以接纳,增加患者的安全感,这样有利于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稳定情绪,主动配合治疗。
1.3 适应的需要 适应是指患者能否合理应对角色转换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刚患病的患者,一下子很难完成从健康人到患者的角色转换,期间需要有一个过度和适应时期,以慢慢克服以前健康时的习惯性心理作用,适应患者角色生活。同时由于面临着环境的变化,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而且病员经常更换,不断有新的个体加入这个小群体之中。因此,对每个患者来说都需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这样将有利于患者进入患者角色,加速诊疗过程,促进康复。
1.4 提供相关信息的需要 生病后,患者选择医院、医生、检查方法和治疗方案的意识明显增强。对于患者来说,常常想要知道医疗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如:技术水平高、服务态度好、就医环境优雅、方便快捷、收费低廉、诊断准确、效果好、痛苦小、本人信任的医院和医生、检查方法及治疗方案以及住院生活制度、治疗护理、自身疾病的进展与预后、如何配合治疗、有关嗜好习惯与治疗过程及疾病关系等。
2 措施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态度表情和姿势等,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包括:①解除患者对疾病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协助患者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③帮助患者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患者之间的关系,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通过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尽可能为患者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在各级各类的综合性医院普遍存在,因此,为了加强对患者心理问题的认识和处理,切实改变护理观念,提出以下相应护理对策。
2.1 创造良好的诊疗环境 健康人的日常生活往往是丰富多彩的,但是一旦生病住院,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几乎被束缚和封闭在一个单调的世界里,好像与外界隔绝了,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无所事事,度日如年。因此,要帮助患者尽快熟悉适应医院的环境,为其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病房宽敞,光线柔和,安静,住院环境要逐步家庭化,要创造条件,美化环境,并达到卫生安全的效果。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可做适当的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病情恢复。
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医患关系和护患关系是患者康复的关键。
2.2.1 通过身心相关的综合分析,可以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从而预测患者可能发生的动机和行为,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进行心理护理,仅有堂堂的仪表,优美的语言还不够,还应该带有感彩。只有护士待患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才能获得患者的信赖,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其早日康复。
2.2.2 通过患者身心反应的深入了解和科学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针对性强的护理措施。
2.2.3 建立新型的护患关系,做好心理护理工作,解决患者的心身症结,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学习心理医学专业知识和技巧,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质,为患者做好护理工作。心理护理必须与治疗、护理相结合,心理护理与治疗护理措施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医务人员各种药物或手术治疗,以及通过护理措施的实施,使病情获得客观物质的好转,对于改变患者特有心理状态,早日恢复健康更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护理心理学就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把护理学与心理学紧密结合,指导医护人员依据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护理工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广大医护人员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熟练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有针对性地护理好各类患者,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增强医护者的本领。为了更好地将护理心理学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诊断患者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情况,对患者实施计划护理
要使护理心理学和临床护理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首先要了解患者的病情,要考虑患者在这种病情影响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心理状态,然后再根据患者的心理需求制定护理计划,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患者住院后,护士人员可以通过观察法和交谈法的形式,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关注患者病情,与患者进行思想交流,建立起与患者相互信赖、互相合作的关系[1]。
通过与患者交谈、向患者亲属和来院探视人员了解患者发病前的性格特点及家庭环境、文化水平、生活习惯。
通过向主管医生询问及查阅病历等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掌握患者发病前的特质,从而掌握患者在患病后所引起的各种心理反应,找出患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护理计划,采取恰当护理措施。
医护人员要不断观察患者疾病及心理上的变化情况,及时修订护理计划,保证护理计划动态化,从而及时掌握病情并采取有效措施,获得最佳护理效果。
掌握干预患者心理活动的理论和方法
患者的心理活动寓于每个患者的头脑之中[2],完全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是有一定困难的,但他们的心理活动都会不自觉地表现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患者对疾病和其他事物都有自己的见解,通过采取恰当的方法完全可以干预患者的心理活动。因此,护理心理学不仅要研究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干预心理活动的方法。
通过医护人员权威性的劝说和解释可以改变患者对病情和事物认知方式;通过医护人员真诚的服务态度可以转变患者的情绪状态;真情的鼓励和支持可以使患者精神振作;热情巧妙的暗示可以使患者按照医护人员的意志行事;通过提升护士自身良好的医德以减少患者的顾虑,增强对医护人员信任;通过一系列干预患者的心理活动的理论和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治疗、预防和护理,使其早日恢复健康。
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患者患病后,由于生理功能的紊乱,大都存在情绪稳定性差、对自身行为控制力降低的现象。开展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通过美好的语言、友善的态度、愉快的情绪、良好的环境使其紧张的心理状态得到松弛,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应注意:医护人员应避免说教式的劝慰,避免和患者辩论,主要是取得患者的信任,启发患者敞开心扉;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方式,要因人而宜,不能统一模式,统一方法,要灵活运用心理护理的理论;医护人员言行要谨慎,要科学委婉恰当地回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要减轻患者受打击的程度;要懂得尊重患者人格,应让患者对交谈有思想准备,不感到突然和勉强,如果因病情注意力不集中,处于焦虑、抑郁、愤怒中,或患者对护士不信任时,不宜正式交谈;与患者非正式的谈话内容,不可表露厌烦、否定的对立情感,对患者的许诺要兑现,对于办不到的事应耐心解释,不可敷衍、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为患者进行任何治疗与护理均应告诉患者治疗护理的理由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掌握护理心理学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掌握护理心理学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需要,医护人员服务的对象是患者,患者是复杂心理活动的人,要想为患者服务好,就必须了解患者心理活动,依据患者心理活动规律采取恰当护理措施。因此,医护人员要想真正把护理心理学与临床护理工作结合起来,应做到:具备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道德观,具备基本的人文关怀和对他人利益、健康的关心态度和能力;掌握心理学理论知识,能够以理论为指导,结合医疗护理程序,根据患者身体、心理、社会、文化、精神、发展等方面状况提供适合其健康需要的身心护理的能力;熟练掌握护理基础知识和医学专科领域知识,掌握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以适应护理工作需要,具备判断性思维的技巧,使用科学方法计划、制定护理措施;具备掌握心理调查、心理测评与建立心理档案的应用技能;具备灵活运用语言工具在医疗服务中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具有分析能力,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优质护理;临床护理效果
冠心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主要发病人群集中在中老年人群。近年来,冠心病的临床发病率及死亡率不断攀升[1],尤其是在合并心绞痛情况下,患者病情恶化快,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0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资料,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06月我院收治的10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资料,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均符合《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指导
原则》中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诊断标准[2]。按入院时间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2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区间为45-81岁,平均年龄为(61.23±2.65)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区间为46-82岁,平均年龄为(61.45±2.78)岁。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并实时监测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同时指导患者用药,提高其遵医嘱服药依从性。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具体如下:
首先,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较急、且病情严重,患者及患者家属极易滋生焦虑、恐惧、不安等不良情绪,影响临床治疗。因此,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关系,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和接受特点,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同时,告知患者良好的心态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的关键,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并提高其临床治疗依从性。
其次,对患者进行生活习惯干预。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降低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的重要基础。叮嘱患者戒烟、忌酒,日常饮食中避免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高糖类食物,在保障营养均衡摄入的情况下,指导患者清淡饮食。同时,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熬夜。
最后,对患者进行有氧运动指导。指导患者每日进行半小时左右的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并对患者心率、血压等指标进行随时监测,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恢复情况,适当的调整运动时间。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率、血压、心率×血压、心绞痛发作次数等指标进行观察,并进行组间、组内对比分析。
护理满意度评价:本院自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就医程序、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医务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病房环境等,评价等级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项。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 +s)进行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进行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各项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心率×血压、心绞痛发作次数等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护理前,且优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8.08%,对照组为84.62%,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组间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优质护理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护理模式,此种护理模式以“以患者为中心”为主要理念,在护理过程中体现医院的人性化和人文关怀。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优质护理,可从患者的心理、生活习惯和运动行为上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从而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帮助其早日恢复健康。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的心率、血压以及疾病发作次数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获得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可改善患者的各项指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闫现华.优质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5,37(10):1584-1586.
关键词:无痛性人工流产;强化心理护理;意外妊娠
人工流产是常用的早期终止意外妊娠的方法,但是容易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痛性人工流产成为了女性终止意外妊娠的首选手术方式。然而由于需要手术的女性仍然很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问题,这些负面心理极易影响手术实施和术后康复。所以临床对采用无痛性人工流产术的女性进行必要地,有效地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促进术后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笔者筛选2012年07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采用无痛性人工流产的女性进行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笔者筛选2012年07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采用无痛性人工流产的女性共计4246例,所有入选者均确诊为早孕,并符合计划生育相关政策规定,属于非选择性终止妊娠、自愿接受无痛性人工流产手术,无手术禁忌症的女性。按照病例号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123例,平均年龄27.2±3.5岁,平均受教育年限9.8±3.8年,平均停经时间54.8±8.6天;对照组2123例,平均年龄26.7±3.6岁,平均受教育年限10.2±3.5年,平均停经时间54.7±8.2天。两组女性手术麻醉用药及方法完全一致,年龄、受教育年限和停经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
方法
所有入选女性均根据无痛性人工流产护理进行常规护理,并进行健康教育。主要内容是介绍无痛性人工流产手术相关知识,告知患者手术时间、麻醉事项,以术前准备、手术配合和术后注意事项等,注意介绍该手术技术的优势。所有患者手术均由专职麻醉师实施麻醉,负责手术者为两位主治医师。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采用强化心理护理措施,可结合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和多媒体材料进行干预,该组手术者在手术前均接受量表评估。具体护理措施如下。对所有就诊病患热情周到,保护患者隐私,态度友善温和,消除患者不安和焦虑情绪。善于应用沟通技巧,建立相互信赖的医患关系。收集患者的详细资料,了解意外怀孕的起因,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价,帮助分析心理问题的原因和介绍缓解方法,此时应注意根据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疏导方法,对于焦虑恐惧情绪较重的患者,应详细介绍无痛性人工流产术和麻醉操作,护理人员应全程陪护,如有不适或者是需要随时满足;对于多次人流患者应告知手术技术的可靠性,消除思想顾虑;对于非婚或婚外受孕的患者,应尊重人格,严守隐私,以及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该组患者尽量争取丈夫的陪同。教会患者正确的应付心理问题的方法,避免不良刺激的影响,对不良情绪的宣泄和放松的技巧,降低焦虑和恐惧心理的干扰,积极配合手术。详细介绍术后疼痛和恶露排除时间,叮嘱注意个人卫生,以及加强营养,禁止术后1个月进行盆浴和性生活,并指导选择恰当的避孕手段防止再次发生。[1]观察两组手术前后进行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估,并对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统计分析
笔者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Excel数据库进行分析,对采用率表示的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的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分析。P
结果
2.1焦虑自评量表评估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比较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后的评分均较护理前评分明显下降,P均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发现,对照组发生并发症情况为呼吸抑制14例,躁动20例,寒战12例,观察组发生呼吸抑制5例,躁动4例,寒战5例,发生并发症例数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性,P
讨论
人工人流术是一种有效的终止女性意外妊娠的手术方式,主要针对妊娠10周内,由于疾病、畸形儿、遗传性疾病和非法妊娠的受孕女性。[2]当患者处于清醒状态下进行人工流产常常会给女性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创伤,也很可能影响到手术的操作,增大了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引入了无痛性人工流产术,将麻醉技术应用于人工流产中,虽然能够避免因疼痛带来的不良影响,但是手术给患者心理刺激仍然很强烈。患者不但需要承受因意外妊娠或其他原因不得不终止妊娠的精神打击外,还有家庭、婚姻或者是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容易引发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和情绪。这样的状态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术后康复,因此很有必要对她们进行心理护理。[3]笔者通过临床研究,其结果显示,实施不同护理后,观察组和对照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较治疗有明显下降,而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而且手术并发症也明显较对照组少。说明强化心理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和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减轻不良心理反应,消解不良情绪。因此,强化心理护理能够有效的缓解无痛性人工流产受术者的焦虑情绪的缓解,而且还可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开展应用。
参考文献:
[1]章全斌,赵雪琼.强化心理护理对无痛人流受术者情绪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8):1006-1007.
随着现代临床医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学也应当顺应其发展的趋势,由原来相对单一的生物模式转变为社会模式、心理模式以及生物模式。心理护理是护理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心理护理事业发展迅速、应用广泛,心理护理已悄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护理模式。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68例1―3岁肺炎患儿,采用心理护理方式帮助患儿进行康复治疗,临床效果良好,患儿家长满意度较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68例1―3岁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8例,女70例;1―2岁患儿115例,2岁―3岁患儿53例。入院时患儿有发热、咳嗽症状,双肺听诊有中小水泡音,均符合小儿肺炎诊断标准[1]。其中有呼吸困难症状患儿113例,口周发绀患儿68例,发热症状患儿136例,肺纹理增多和肺门模糊患儿92例。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心理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各84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以及入院时病情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护理组严格遵照医嘱给予患儿相关治疗,并及时告知患儿家长孩子的病情变化情况。心理护理组患儿入院时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每天开始治疗前由均由护士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观察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临床治疗效果(心力衰竭发生率和治愈率)、患儿家长焦虑评分变化情况以及家长满意度。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以( 平均数± 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住院时间的比较
心理护理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5.2 ± 1.64) d,常规护理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7.3 ± 1.58) d,心理护理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常规护理组,( t = 7. 68,P
2.2 两组患儿心力衰竭发生率及治愈率的比较
常规护理组心力衰竭发生11例,治愈5例;心理护理组心力衰竭发生3例,治愈2例。具体见表1。
2.3 两组患儿家长焦虑评分的比较
心理护理组: 经循证护理后[2],患儿家长的焦虑评分由护理前(48.6± 6.7)分降至(31.3± 6.2) 分,有显著性差异( t = 7.317,P< 0.05) ;常规护理组患儿家长的焦虑评分由护理前( 46.4 ± 6.3) 分降至( 38.7 ± 6.5) 分,有显著性差异( t = 4.354,P
3 讨论
心理护理是指专业的护理人员通过一系列护理手段、运用心理学理论帮助患者保持最佳身心状态,最大限度控制消极影响和不良情绪[3]。心理护理能够有效解决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及负面情绪,达到非药物治疗效果。本研究对分别168例患儿实施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结果显示心理护理组患儿住院时间短于常规护理组患儿住院时间,患儿家长焦虑评分显著降低,家长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