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临终心理护理

临终心理护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0 16:28: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临终心理护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临终心理护理

第1篇

【摘要】临终患者护理的目的是减轻临终患者心理及身体上的痛苦,使患者在有生之日过得舒适和更有意义,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临终患者的心理过程主要分为5个阶段,针对不同的心理过程予以相应的临终护理

关键词临终患者心理过程临终护理

笔者在从事临床护理工作,通过接触及护理临终患者,深感临终护理的重要。著名学者KublerRoss将临终患者的心理过程分为5个阶段,我们应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过程及其身心变化,实施临终护理,使其临终前的人格受到尊重,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合理要求,提高最后的生命质量,安祥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1临终患者心理过程的5个阶段

1.1第一阶段(否认期)接受面临死亡的事实是困难的,患者通常无法接受面临失望的事实,亦否认希望的存在;有时患者已认识到,而家属仍处在否认阶段,这将阻碍患者表达其感觉和想法。但对知情者则会哭诉真情,以减轻内心痛苦,期待奇迹出现。

1.2第二阶段(愤怒期)当病情趋于危重,对自己疾病预后有所了解时,则表现为烦躁不安,暴躁易怒,事事不合心意,不讲道理,甚至不接受治疗,将愤怒发泄于家属及医务人员。

1.3第三阶段(磋商期)患者处于死亡边缘、试图与生命磋商阶段,患者祈盼延长生命而提出种种要求:如能看到子女升学、就业、成家等,了此心愿。

1.4第四阶段(忧郁期)此时患者不得不面对现实,随着病情日益恶化,身体各器官逐渐衰竭,精神疲惫以及亲友们伤心、忧愁的表情,所有无法避免的打击更显著,故患者忧郁、悲伤、痛苦以至产生绝望,不愿家人离开,忍受不了疾病的痛苦,但亦依恋生活。

1.5第五阶段(接受期)患者对自己即将死亡有所准备,极度疲劳衰弱,感情减退,表现平静,似乎需要时间独自思考,小声短暂的谈话是此时最好的支持,也是临终患者回忆既往,期待未可知的将来之时。

2临终护理

临终护理是对已失去治愈可能的临终患者从医学、生理、心理等各方面提供周到全面的护理,以患者整体为对象。要求护士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术,还要具备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正确认识死亡,理解人的生命价值,尊重临终患者的人格与尊严,诚心诚意,尽职尽责护理好临终患者。

2.1临终护理的重要作用患者临终阶段,已从医疗为主转向以护理为主,护士不仅是大量护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也是护理计划的制定者。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使患者感到无论情况怎样变化,护士也不会厌烦、遗弃患者。

2.2做好各项专科护理及基础护理由于临终患者各器官功能衰竭,并发症增多,护士应为其提供高质量的专科护理及基础护理,集中进行各项治疗与护理。操作前向患者耐心解释治疗对其利害关系及操作方法,并以熟练的技术、轻柔的动作、柔和的语言,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并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及饮食护理,注意患者的排泄情况以预防感染。

2.3减轻患者的恐惧、愤怒情绪护士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关心体贴患者,得到患者信任的护士给予患者鼓励往往使其易于接受。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与患者亲切交谈,使患者减轻对死亡的恐惧感。当患者愤怒时应让其宣泄,体现出护士具备的高度同情心和爱心,主动接近患者,表示对患者的充分理解,尊重患者的人格和信仰,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认真听取患者提出的意见和问题,给予同情、劝解并予以合理解决,使患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消除患者的愤怒、烦躁情绪。

第2篇

老年人是健康中最脆弱的群体,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疾病谱的改变和医疗制度的改革、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使不断增加的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对于经济便利的社区护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社区护理能使大部分60岁以上的老龄人,由于各种原因而失去有效根治机会的危重患者,减轻经济负担,消除精神、心理压力,尽善尽美地服侍临终老人直至死亡,安详地离开人世。因而做好社区老人心理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1社区常见临终老人的心理反应

(1)注意状态临终老人往往表现为对本身所患疾病的转归及对死亡的关注,常常表现为默默地计数着自己能留在人世的时间及向医护人员询问有关病情。

(2)情绪体验临终老人常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忧虑,由于对预后不可能改变,常使他们灰心丧气,削弱了克制能力,失控感又加重了忧虑程度,烦躁不安也是常见的情绪变化。

(3)安危应激表现为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和焦虑,甚至出现自杀、粗暴、拒绝治疗的行为。

(4)对环境、家庭、医护人员的举止言行等极为敏感表现出对疾病及死亡信息的极度关注和种种猜测。

2社区护士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策

(1)注意保持卧室环境的安静空气新鲜、温度适宜,主动热情地接触病人,尤其对极度衰弱,无力说话的临终老人,给予皮肤抚触,满足其皮肤饥饿的需求。

(2)护士进入室内应注意态度和蔼说话亲切、谈吐适当、举止大方,不可流露出厌烦或极度失望情绪,对于病情尽可能地为老人保密,给予老人良好的心理影响,使临终老人在家接受护理,不受医院各种制约,精神放松,能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充分体现了护理工作的完整性[1]。

(3)随时掌握临终老人的心理情绪如果察觉老人有厌世或绝望的情绪流露时,应特别引起重视,帮助引导老人转移注意力,可采取拉家常,回忆愉快的往事,说古道今,尽力使临终老人忘却病痛和死亡。

(4)熟悉临终老人生活习惯了解饮食要求和大小便规律等,特别对衰弱卧床或神志不清者,应沉着冷静,抢救时有条不紊、动作敏捷、操作熟练,尽量减轻不必要的痛苦,以增加安全感、信任感。

(5)对恐惧、焦虑、抑郁临终老人的沟通应鼓励说出恐惧的心理和忧虑情绪,采取有效的措施,解除病痛,设法消除不良的心理反应。可多采用语言性及非语言性沟通,在语言性沟通中注意积极倾听,谈话时尊重老人,语言应有针对性,因势利导,使用恰当的语气、音调,力求适时、适度、通俗易懂,并适当地使用非语言性沟通,包括手势、姿势、面部表情、眼神、仪表等。在与临终老人交流中,护士既要注意自身的非语言流,又要妥善观察非语言性信息,以增强交流效果[1]。

(6)妥善处理好临终老人与家属和亲友的关系以取得支持。让家属及好友多陪伴,使临终老人有亲切感和温暖感。并嘱家属和亲友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免刺激老人。采用家属与亲友共同参与的方式,以临终老人为中心,护士、家属及亲友为桥梁,共同分析老人的心理问题,使临终老人获得更多的倾诉、求助渠道、更多的情感和社会支持,使之感到被重视、被尊重,更好的自我调整,消除或减轻不良情绪导致的心理障碍。

(7)随着掌握老人的心理情绪如果察觉老人有厌世或绝望的情绪流露时,应特别引起注意,防止自伤自杀事故的发生。

3 结果

由于社区护士对临终老人开展了心理沟通及心理护理干预手段,以高度的同情心关怀老年患者,想方设法减轻临终老人因身体不适造成对情绪的不良影响。理解临终老人在精神、心理的需求,尽量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感到温暖,直至安详地死亡。社区护士对临终老人持续全周期的护理干预,与有效药物一样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2l。社区护士对临终老人的真诚关心、理解和支持的护理干预对策可使临终老人产生亲切感、信任感,与临终老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达到减轻痛苦,延缓死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960

第3篇

[关键词] 晚期癌症患者;临终期;情感障碍;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c)-100-02

The impact of psychology care on theadvanced stage of terminal cancer patients

CHEN Jie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Zibo City,Shandong Province, Zibo 25506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mpact of psychology care on theadvanced stage of terminal cancer patients. Methods: Used psychological care methods for 26 cases of terminal cancer patients, such as promotion for nurse-patient relationship,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ients,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psychological therapy from eating and sleeping areas, sympathetic care such as isolation,empacy, encouragement, comfort etc. Results: The patients understood the disease furtherly and correctly, enhanced mental capacity self-regulation. Conclusion: In work, nursing staff should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t of psychological care, combine drug-therapy with psychological therapy, to improve confidence of patients of overcoming the psychological barrier.

[Key words] Terminal cancer patients; The advanced stage; Psychologicalbarrier; Psychological care

心理护理,以其独具特色的护理内容,作为一种重要的护理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患者,尤其对临终期晚期癌症患者,并收到良好效果,临终期患者的心理活动,由于年龄、经济、职业、文化的差异,心理活动往往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常常掺杂在一起,使患者的心理复杂化,为此笔者抓住患者临终期心理活动特点,对症施治,加强了心理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临终期恶性肿瘤患者26例,其中,男13例,女13例,年龄25~76岁。职业: 农民9例,家庭妇女2例,工人4例,干部11例。诊断:肺癌9例,食道癌6例,乳腺癌3例,子宫内膜癌4例,胃癌、肝癌、直肠癌、软组织肉瘤各1例。

1.2方法

对临终期恶性肿瘤患者26例采用心理护理方法,如增进护患关系,协调患者之间的关系,改善环境,从饮食及睡眠上进行暗示疗法,隔离、移情、鼓励、安慰等对症施护。

2结果

心理护理有效25例(96.15%),无效1例(3.85%)。

3心理护理

临终期患者常常由于疾病的折磨,对未知的恐惧,对生活的依恋,与亲人的告别,失去尊严和自尊心,事业未成,以及一些不自觉的被压抑的恐惧等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归纳为三种类型:①情绪抑郁悲观型。②顾虑与恐惧型。③绝望型。分别对症施治,加强心理护理,护理方法如下[1]:

3.1情绪抑郁悲观型

对这类患者必须洞察其内心世界,从患者的言谈或非语言的表情和暗示中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

3.1.1增进护患关系

3.1.1.1主动接触,入院后主动询问病史,进行全面的评估,进行健康教育,随时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满足患者的要求,征求患者的意见。

3.1.1.2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护患心理沟通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递需要有良好的心理基础,而这个基础就是信任、理解。护理患者要热情,观察要仔细,护理要精心,能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进行心理护理[2]。护患双方要互相尊重。应用恰当的交流语言,换位思考。

3.1.2协调患者与病友的关系

情绪抑郁患者一般不善于与人交往,喜欢独处。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患者精神振奋,应鼓励患者主动与患者接触、交谈,并引导病友共同进行,增加一些娱乐活动。如听广播,看电视等,使之体会到帮助别人的乐趣,使之保持愉快的心情[3]。

3.1.3改善环境

将患者安置在最佳环境中,使环境中的外部刺激减少,有利于机体本能发挥作用,以对抗疾病[3]。因此,应为患者创造整洁、舒适、美观的环境,安排有规律的生活,从而影响其心理环境,利于心理健康的恢复。

3.1.4饮食及睡眠的心理护理

在饮食上癌症患者往往由于放疗,化疗药物的刺激,易引起恶心呕吐,从而影响进食。在护理上应该关心体贴患者,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说明药物治疗和饮食对疾病影响的重要性,在不影响疾病治疗的基础上尽量满足饮食需求。在睡眠上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优雅舒适的休养环境。首先解除其焦虑与疼痛,保持情绪的安宁,转移注意力,一切治疗安排在患者休息之前,休息之后尽量不去打扰,做好患者的清洁卫生工作,注意卧位的舒适[4]。

3.1.5对疼痛的护理

3.1.5.1减轻心理负担,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患者住院后由于环境的改变,对疾病的程度、发展及治疗效果的了解,常常表现出抑郁、憋闷、消沉及低落的思想情绪,心理负担重。这时护理人员应对患者以特殊关心照顾,对其要亲切和蔼和尊敬,并给予必要的解释和对疾病的宣教,使患者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思想轻松,从而增强其耐受力。

3.1.5.2尽量减少疼痛的刺激,在检查、治疗、护理时,动作要准确轻柔,避免粗暴,尽量减少疼痛的刺激,如进行换床单、翻身等护理操作而必须移动患者时,应给予协助,保持其舒适和减少疼痛刺激[3]。

3.2顾虑与恐惧型

晚期癌症患者常有顽固性疼痛,盼望有效药物减轻其痛苦。为避免物的成瘾性和依赖性,笔者采用语言暗示或替代性药物的暗示治疗[5],并以语言强化,配合心理疏导,收到良好效果。

3.2.1 运用心理暗示疗法

患者经各种治疗未见好转,觉得无可救药或疼痛难忍,失去治疗信心。患者角色行为异常,而且担心耗费钱,增加家庭负担,心事重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耐心解释,主动与其交谈,暗示说:“这种药物并不贵,而且效果好,只要配合治疗,病情会有所好转的。”要求家属配合心理疏导,使患者感到仍被关注,在平静安详中去世。

3.2.2 隔离

注意把生命垂危的患者与患者进行隔离,减少恶性刺激,从而消除恐惧感。

3.3绝望型

例如本院收治的1名患者,男,60岁,胃癌术后复发,剧痛,产生自杀动机和行为,护理方法为:

3.3.1移情

做好生活护理,保证治疗,做好心理疏导,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安排一些适合的娱乐活动,如下棋,组织打牌,看电视等。

3.3.2鼓励,安慰

体贴患者,多与其交谈,态度和蔼,让其家属多陪伴,派专人守护,稳定情绪。如遇到患者、家属和护士的意见不一致时,应同意患者的合理要求和决定,体贴患者的矛盾心情,另外还应注意给患者更多的自由,患者在护理人员的关怀下表现出积极的反应,预示着心理护理的成功。

4体会

恶性肿瘤患者临终期心理护理的实质是调整患者的情绪,使患者在临终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作为一名护士不仅应全面细致地观察、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还应该善于根据患者思想上,精神上的各种异常表现,进行深入了解,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疏导,结合心理暗示疗法,纠正不利于治疗的心理状态,并尽量满足其合理的要求,对症施治,把药物治疗与心理护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8-125.

[2]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8.

[3]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208.

[4]杨文平,石临静,孙明英.癌症病人化疗期间的饮食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2):152.

第4篇

1 患者的心理需要

患者作为一类特殊的人群,他们由于疾病的影响,必然会产生很多异于常人的特殊心理需要。因此,了解掌握他们的需要,可以更好地进行治疗,进而改善医患关系。患者常见的心理需要有。

1.1 尊重的需要 一般而言,患者认为自我的被认识和受尊重,会加深医务人员对自己的重视,从而受到较好的治疗待遇。因此患者需要被认识和尊重,不仅需要被医护人员所认识,而且需要被其他人所认识。医生或护士能够做到多到病房几次,多在患者床头站一会,甚至多给患者一些微笑,患者都会感到莫大的欣慰。

1.2 安全的需要 患者希望能够在医院获得有效积极的治疗,希望能够早日康复出院,恢复正常人的生活。因此每个患者都把安全视为最重要的需要之一,这也是患者求医的最终目的。有些患者看似好像十分挑剔,其实,这正是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故医务人员对任何有可能影响患者安全感的行为,都必须尽量避免。新的治疗手段及措施应加以详细解释,使患者在心里和行为上予以接纳,增加患者的安全感,这样有利于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稳定情绪,主动配合治疗。

1.3 适应的需要 适应是指患者能否合理应对角色转换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刚患病的患者,一下子很难完成从健康人到患者的角色转换,期间需要有一个过度和适应时期,以慢慢克服以前健康时的习惯性心理作用,适应患者角色生活。同时由于面临着环境的变化,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而且病员经常更换,不断有新的个体加入这个小群体之中。因此,对每个患者来说都需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这样将有利于患者进入患者角色,加速诊疗过程,促进康复。

1.4 提供相关信息的需要 生病后,患者选择医院、医生、检查方法和治疗方案的意识明显增强。对于患者来说,常常想要知道医疗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如:技术水平高、服务态度好、就医环境优雅、方便快捷、收费低廉、诊断准确、效果好、痛苦小、本人信任的医院和医生、检查方法及治疗方案以及住院生活制度、治疗护理、自身疾病的进展与预后、如何配合治疗、有关嗜好习惯与治疗过程及疾病关系等。

2 措施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态度表情和姿势等,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包括:①解除患者对疾病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协助患者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③帮助患者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患者之间的关系,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通过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尽可能为患者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在各级各类的综合性医院普遍存在,因此,为了加强对患者心理问题的认识和处理,切实改变护理观念,提出以下相应护理对策。

2.1 创造良好的诊疗环境 健康人的日常生活往往是丰富多彩的,但是一旦生病住院,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几乎被束缚和封闭在一个单调的世界里,好像与外界隔绝了,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无所事事,度日如年。因此,要帮助患者尽快熟悉适应医院的环境,为其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病房宽敞,光线柔和,安静,住院环境要逐步家庭化,要创造条件,美化环境,并达到卫生安全的效果。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可做适当的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病情恢复。

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医患关系和护患关系是患者康复的关键。

2.2.1 通过身心相关的综合分析,可以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从而预测患者可能发生的动机和行为,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进行心理护理,仅有堂堂的仪表,优美的语言还不够,还应该带有感彩。只有护士待患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才能获得患者的信赖,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其早日康复。

2.2.2 通过患者身心反应的深入了解和科学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针对性强的护理措施。

2.2.3 建立新型的护患关系,做好心理护理工作,解决患者的心身症结,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学习心理医学专业知识和技巧,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质,为患者做好护理工作。心理护理必须与治疗、护理相结合,心理护理与治疗护理措施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医务人员各种药物或手术治疗,以及通过护理措施的实施,使病情获得客观物质的好转,对于改变患者特有心理状态,早日恢复健康更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第5篇

关键词:整体护理;心理护理;需要层次理论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17-01

心理状态的改变常常为机体的功能改变提供早期信息,有经验的母亲常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在躯体疾病的初期,往往表现为情绪烦躁、好哭、不安等。事实上,许多躯体疾病都可以伴随着心理状态的变化。在护理工作中,护士既要配合医生治疗小儿疾病,又要考虑小儿的心理要求,并要顾及家长的情感需求,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护士要成功地完成一项护理措施,必须懂得心理护理的原理与有关知识,具有必要的动手能力。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坚持做好心理护理,不仅是医学模式转变、丰富整体护理内涵的需求,也是树立良好形象、促进医院发展的保证。现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浅谈心理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体会。

1临床资料

选择2003年以来收住的468例患儿,年龄14岁以下,病种包括小儿肾病综合征38例,小儿肺炎300例,腹泻19例,新生儿78例,其它33例。全部病例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均施与整体护理。

2护理体会

2.1重视患儿和家属的行为角色转变:

现在的儿童多为独生子女, 平时经常受家长宠爱, 多有任性、好动、爱哭、娇气等特点, 加之疾病给患儿带来身体上的痛苦, 又从熟悉温暖的家来到陌生的医院, 外界环境突然发生变化, 面对医生和护士穿着白色工作服, 大部分患儿都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疑虑, 针对儿童患者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以及他们对医院环境的恐惧感, 营造温馨的就医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我院儿科病房走廊悬挂一些卡通画, 或儿童喜欢看并富有教育意义的趣味画, 使住院患儿产生好奇感, 进而消除他们的陌生恐惧心理。多数儿童喜欢明亮的颜色, 因此, 将儿科病房墙面粉刷成淡粉色, 儿科护士选用淡绿、淡蓝色服装, 病房内配备的被服、窗帘等用品装饰有小动物、花草等图案, 让患儿在病室如同在家里一样舒适、温馨。儿科推出24h 陪护, 病房设立单间, 实现病房家庭化, 满足了患儿生理和心理需求, 提高了治疗和护理效果, 缩短了住院日。

2.2培养护士语言沟通技巧:人际交往、医患沟通、医患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病人的满意度,也影响治疗效果。我们给患儿治疗护理时,多说鼓励性的话,边操作边讲故事以转移患儿对疼痛的注意力,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我们还通过手势、表情、触摸、拥抱患儿等方式建立护患感情交流,使患儿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住院环境,减轻恐惧心理,配合治疗。针对儿童情绪易感染的特点,我们以一些年龄较大,有一些号召力的患儿为重点,对他们给予鼓励,由他们带动整个病房的气氛,促使其它患儿更好地配合治疗。

2.3掌握好患儿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患儿的心理护理由于患儿年龄、疾病的不同,他们对外界的反应也不同。婴儿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唯一的表示就是"哭"。因此,在护理工作中要分析哭的原因给予不同的处理,如:给患儿输液后哭闹,经详细检查没发现异常,就让家属在不牵扯动输液管拨出的情况下,轻轻抱起患儿哄着玩。对于幼儿,由于从熟悉温暖的家庭环境来到了陌生的医院,外界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使已经习惯了的活动受到了限制,因此,心理状态由轻松变得紧张、恐惧,因此,护理人员要根据患儿的性格,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同时,我们护理要针对性地启发、诱导他们一块做游戏,学习讲故事等,消除他们对医院及对医护人员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治疗、检查、尽早康复。

2.4儿科护士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护理技术操作技能儿科护士同家属之间的矛盾往往表现在一些护理技术操作上,特别是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有时穿刺一次不成功,家属就产生紧张情绪,使护士的心情更加紧张,穿刺成功率降低,通过几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护士的心理稳定因素对于静脉穿刺成功率有直接影响。所以,儿科护士不仅对病人要有饱满的热情,还必须在操作中有过硬的基本功,使自己有坚韧不拨的意志,调节支配行动,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2.5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现在儿童大多为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甚至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病人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家长对护士的不满意可以转化为病儿对护士的愤怒,父母的倾向可以转化为病儿的倾向,如不要某护士阿姨打针等。在临床,我们发现家长与患儿在许多心理问题的表现几乎是相同的,例如家长的恐惧感、焦虑感等与患儿的这些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的,但家长与患儿对疾病的主体感受不同,使家长有一些患儿没有的心理表现。如针对家长刚人院时的焦虑心情,我们首先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并对主管医生、护士进行介绍,让家长尽早熟悉环境,我们还通过对家长的健康教育、介绍病情、介绍治疗护理措施,如高热时怎样护理,怎样喂奶,怎样喂药,怎样翻身等。饮食护理:给家长讲解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东西不能吃等。家长有时对因疾病预后担心引起的恐惧,护士就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要用鼓励性的语言,让家长看到治愈后的希望,预后差的,应用婉转的语言安慰家长,给予心理支持,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

3总结

在儿科应用人性化护理模式, 全面满足了患儿及家属的要求: 耐心周到, 细致入微的"人性"护理, 温馨舒适的家庭化病房。"一针见血"的操作技术, 减少了护理纠纷和投诉, 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体现了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关爱之心, 实现了以人为本, 以健康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理念。不仅营造了浓厚的人文关怀氛围, 使我院护理工作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更提高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的质量, 融洽了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 使患者真正接受科学的、整体的、全方位的护理。

参考文献

[1]陈婉珍,薛金增.住院患儿人性化护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6(40):450.

[2]Daleen Aragon. The effects of harp music in vascular and thoracicsurgical patientsJ . Alternative Thera 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 ,2002 ,8 (5) :52 - 60.

[3]刘晓红, 周秀华. 护士职业的人格特征研究[ J] . 心理科学, 1995, 18( 1) : 20.

[4]马立平,王颍,王洪涛.儿童病人的健康教育[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11):60.

第6篇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优质护理;临床护理效果

冠心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主要发病人群集中在中老年人群。近年来,冠心病的临床发病率及死亡率不断攀升[1],尤其是在合并心绞痛情况下,患者病情恶化快,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0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资料,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06月我院收治的10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资料,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均符合《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指导

原则》中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诊断标准[2]。按入院时间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2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区间为45-81岁,平均年龄为(61.23±2.65)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区间为46-82岁,平均年龄为(61.45±2.78)岁。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并实时监测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同时指导患者用药,提高其遵医嘱服药依从性。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具体如下:

首先,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较急、且病情严重,患者及患者家属极易滋生焦虑、恐惧、不安等不良情绪,影响临床治疗。因此,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关系,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和接受特点,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同时,告知患者良好的心态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的关键,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并提高其临床治疗依从性。

其次,对患者进行生活习惯干预。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降低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的重要基础。叮嘱患者戒烟、忌酒,日常饮食中避免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高糖类食物,在保障营养均衡摄入的情况下,指导患者清淡饮食。同时,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熬夜。

最后,对患者进行有氧运动指导。指导患者每日进行半小时左右的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并对患者心率、血压等指标进行随时监测,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恢复情况,适当的调整运动时间。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率、血压、心率×血压、心绞痛发作次数等指标进行观察,并进行组间、组内对比分析。

护理满意度评价:本院自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就医程序、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医务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病房环境等,评价等级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项。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 +s)进行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进行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各项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心率×血压、心绞痛发作次数等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护理前,且优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8.08%,对照组为84.62%,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组间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优质护理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护理模式,此种护理模式以“以患者为中心”为主要理念,在护理过程中体现医院的人性化和人文关怀。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优质护理,可从患者的心理、生活习惯和运动行为上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从而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帮助其早日恢复健康。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的心率、血压以及疾病发作次数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获得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可改善患者的各项指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闫现华.优质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5,37(10):1584-1586.

第7篇

方法 将460例单胎头位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由助产士陪伴给予全程心理护理,对照组无助产士陪伴,按传统医学模式分娩。对两组的分娩方式、产后出血、产妇心理状态及新生儿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阴道顺产率94.3%高于对照组81.7%(P

结论 对于分娩期产妇,心理护理可消除产妇焦虑恐惧心理,有利于提高顺产率,降低剖宫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减少产后2 h出血量,缩短产程,提高了产科质量。

【关键词】 心理护理;初产妇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工作在护理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心理护理是建立在普通护理的基础上, 研究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加以干预以便得到最佳的护理[1]。分娩对人类来说是一件重大的应激事件,尤其对初产妇更容易出现复杂的心理变化,对分娩产生不良影响[2],可能会造成心理性难产。因此,对于不同的产妇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消除其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使其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护理工作质量。我院自2007年1月开展产妇心理护理工作以来,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其产时分娩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460例初产妇,随机分230例初产妇为观察组,除常规待产外,同时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其余230例为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待产接产方法。两组产妇均为单胎、头位,足月妊娠(37~42周),无妊娠合并症。两组产妇的年龄、身高、体重、孕周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在出现规律宫缩后即进入待产室,观察胎心、血压、宫口扩张及胎头下降等情况。宫口全开后,指导产妇正确运用腹压,为接产作准备,过程中无助产士陪伴,按常规待产方法护理。

观察组产妇在进入待产室后,除以上常规护理外,还进行心理护理。整个产程过程有一位临床经验丰富的助产士陪伴,为产妇提供持续的生理、心理、精神和体力的全面支持和照顾。在产程初期,鼓励产妇多走动,进食一些易消化食物来保证足够的能量。当产程进展到宫缩频繁期,助产士应不断用激励法鼓励产妇以乐观的心理状态对待自然分娩,增强产妇对分娩的信心,分散产妇注意力以减轻疼痛,帮助产妇顺利度过心理脆弱期。进入第二产程后,助产士应该指导产妇正确用力方法,在宫缩间歇期让产妇全身放松,安静休息,保持体力,同时密切关注胎心音和产妇情况,直到胎儿娩出。胎儿娩出后,应立即告诉产妇婴儿已安全降临,向其表示祝贺。同时要耐心安抚产妇,避免她询问婴儿性别,让其耐心等待第三产程结束后再让母婴见面,告知婴儿性别,以免过度兴奋或引起产后刺激出血。

1.3 观察指标

1.3.1 分娩方式

分为顺产、阴道助产和剖宫产。

1.3.2 产妇心理状态

将产妇心理状态分为乐观、焦虑和恐惧三类。分类标准如下:乐观:生理和心理方面能耐受,对分娩充满信心;焦虑:坐立不安、急躁、出汗、口干、紧张、缺乏自信;恐惧:呼吸急促、肌肉颤动、易激动和哭泣等。将焦虑和恐惧归为异常心理反应。

1.3.3 新生儿评分标准

按照新生儿出生后1 min的Apgar评分。包括心率、呼吸、肌张力、喉反射、皮肤颜色这5项体征。8~10分属于正常新生儿;4~7分属于轻度窒息;0~3分属于重度窒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产妇产时异常心理反应17例,占7.4%;而对照组产妇产时异常心理反应61例,占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分娩是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除了与产力、产道、胎儿有关外,还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3]。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已经关注到社会、心理因素对分娩过程的影响。

由于大多数产妇是初产妇,对分娩这一生理过程不了解,没有分娩经验,因而容易出现不耐烦、紧张、抑郁、焦虑或恐惧等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反应会影响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如血液中儿茶酚胺类物质的水平会升高)和植物神经系统,使得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功能紊乱,导致宫缩乏力、产程延长以及胎盘血流量减少而引起胎儿宫内窘迫[4]。因此心理护理是否合理和充分对产妇分娩和母婴的自身健康有直接的影响。

心理护理是对产妇进行解剖、生理、妊娠与分娩等方面的知识教育,训练产妇采取特殊呼吸技术,转移注意力,松弛肌肉、减少恐惧、紧张,使其能在医护人员的鼓励和帮助下顺利度过分娩期[5]。

产时对产妇的有效心理护理可以使产妇增强自然分娩的信心,消除产妇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大大减少子宫不规律的收缩和产力的异常,促进产程顺利进展,减少滞产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6],从而保证了母婴健康安全,提高了产科质量。

对于分娩后的产妇还要进行产后心理护理,避免产妇形成产后忧郁症。产后产妇需要从妊娠期及分娩期的不适、疼痛、焦虑中恢复,要接纳家庭新成员。分娩结束后,可以让婴儿和产妇多接触,鼓励产妇和家人及其他产妇多沟通交流,指导产妇母乳喂养、产褥期保健和育儿方面的知识,使其能尽快恢复。

参 考 文 献

[1] 邹集原.护理心理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包头医学,2007, 31(1): 55.

[2] 范玲,黄醒华.对孕产妇心理评估与干预.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1,4(3):185-186.

[3] 乐杰.妇产科学.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64-69.

[4] 李敏.导乐分娩300例临床分析.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6,17(2):84-85.

第8篇

摘要:随着生物、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人们已经意识到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都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因此研究患者的各种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如何让患者得到最佳的心理护理,成为临床护理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心理学;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医学心理学的发展促进了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的概念和内涵也随之发生改变。在门诊病人中,有近80%病人的健康问题是由社会、家庭、婚姻、感情、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造成的。许多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也与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做好心理护理,促进医患互动,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1心血管疾病病人的心理护理

强烈的紧张、焦虑、痛苦、愤怒以及情绪的压抑常常是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心血管病发生之后,病人亦常常出现烦躁、易激惹、易伤感、感情脆弱、记忆力减退等心理症状,且这些症状往往与血压和心功能的升降呈平行关系。因而,在此类疾病的防治措施中,除了应用药物等躯体治疗外,还应配合心理治疗。关心、安慰、沟通、精神调养并施行松弛训练.可发现病人体内的外周肾上腺素能活力下降.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作用减弱,血压下降。

1.内分泌疾病病人的心理护理

糖尿病的发病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调查表明,糖尿病病人较健康人抑郁,且有显著性差异。抑郁状态可降低糖代谢的调节能力,导致空腹血中胰岛素含量下降和血糖升高或诱发糖尿病。因此糖尿病的心理护理应有计划地通过与患者沟通来消除消极抑郁情绪,指导患者缓解心理矛盾冲突,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同样多注重甲亢病人的心理护理也可降低其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2.癌症病人的心理护理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环境因素、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有关,尤其与心理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负性情绪,如:忧郁、悲观、绝望、忍耐、克制、压抑等造成神经系统过度紧张.削弱人体免疫机能,增加了机体对致癌因素的敏感性:病人情绪乐观,积极配合治疗,身心处于良好状态,会增加全身免疫功能,可使疾病得以控制,或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代俊总结了癌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对策,对临床护理工作起到指导作用。杨燕在对690例癌症患者的护理中发现.癌症病人的心理变化期主要分为:体验期、怀疑期、恐惧期、幻想期、绝望期和平静期,并针对患者各期的心理变化和个体差异实行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增强病人与癌症作斗争的信心.取得了最佳的治疗效果。

3.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般手术病人心理状态基本相同,主要表现为:①恐惧、焦虑心理。病人没有手术经历,担心术后能否很快恢复体力,能否正常地生活、工作和学习。对于一些病情急骤、发展迅速,甚至有生命危险的病人,这种恐惧、焦虑心理就更为严重。②紧张心理。由于害怕手术,术中的紧张感常表现为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或不自主地全身肌肉颤抖。③担忧心理。手术病人最担心医生水平不高,手术不是最佳操作,害怕手术时疼痛。因此在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过程中,要始终调整好病人的情绪。心理护理是一切其他任何治疗措施包括药物和手术等所不能取代的。它有利于机体调动自身的全部抗病防御功能,稳定和改善内环境,提高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使病人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对确保手术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诊病人一般起病急,病情重,主诉不清,临床症状不典型,病人家属一般也都烦躁焦虑,进院后急于想得到诊治急诊病人的病情。此时护理人员应充分掌握病人和家属的心理状态,敏锐观察,引导病人正确就诊;细心解释,使他们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稳定情绪,说明病情,配合治疗,否则很多因素将掩盖病情,影响诊断,治疗后果难测。

5.其他疾病的心理护理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服务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