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0 16:28: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堂提问的策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初中美术 提问 教学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应注重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有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我们的一些教师出于对新课标理解的偏差,只是从表面上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讲述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提问,例如在设计《单色版画》一课的教案时,有一位老师先从印章的原理引入,紧接着就提问:如果我想要印一幅画,可以怎么做?学生在对单色版画还缺少必要的了解的情况下,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要么是感到十分困难,要么就是十分单调地回答:“像印章一样印出来”。其实这位老师倒不在乎学生怎样回答,而只是用提问的形式开了个头,下面便开始了他关于单色版画制作方法的讲述。并且其过程也是以提问开始,如:什么是版画?制作单色版画的工具材料有哪些?单色版画的制作方法如何?等等。这样的课堂提问,既不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又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它只是为了完成教师既定的教学任务而设计,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讲述,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因而,这样的提问根本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只能导致学生反感。
二、课堂提问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效果
从表面上看,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但这样的理解毫无疑问是浅层次的,仅仅出于这样的理解而设计的课堂提问必然过于简单而生硬。在认真研究《美术课程标准》之后,我们完全可以让课堂提问实现更深层次的目的,达到原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
新奇有趣的提问,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在上《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一课时,有位老师按部就班地先提问:商品包装色彩搭配的目的是什么?这一提问没有在学生中产生明显的反响。有几位学生举手,老师选了其中的一位让他回答,其答案大体上是对课本上有关文字的复述。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结局,我在上这一课时,先用白塑料瓶装了一些果汁,然后提问:“我这里的果汁虽然很好喝可很难卖出去,大家帮老师出出点子,给它设计出色彩诱人的包装,行不行?”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都感到非常有趣,齐声说:“好!”紧接着我先布置大家讨论:要想果汁的包装色彩诱人,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问题呢?学生们热烈讨论。对于商品包装色彩搭配的目的这一问题我则留到快下课时才提问。结果这节课在这种探究的气氛中轻松展开。
(二)课堂提问应该有助于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互动的关系,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提炼选择有启发性的问题,创造良好的艺术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所以,课堂提问的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意趣味、层次、灵活。此外,提问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有信心回答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三)课堂提问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就要注意提问的时机和提问的语气语调,以及掌握好提问的方式与技巧,在提问后给予适当的评价,通过设疑、激趣、引思,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主动探究。
三、有些课堂提问过于专业化
由于我们现在的教师大多受过高等院校的专业化技能训练,有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教自己的一套或多或少地搬到初中美术课堂上来。可是,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美术专业的学生,现在的《美术课程标准》也一再提醒我们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度,避免把一些理论和技能讲得过分专业。因而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我们应认识到过分专业化的提问不仅是多余的,而且会使大多数学生忘而却步。
四、你的提问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了吗
曾经有一位老师在讲雕塑时为了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列举了三件雕塑,其中一件雕塑在离他们的班级50到60公里的外市,另两件雕塑在本市的偏远乡镇,然后提问:你认为它们美吗?它们有什么特点?结果不少学生说不知道。还有一位老师在讲纸浮雕时,先让学生简单讨论了一下纸张的加工方法,接着提问:如何让纸立体具有一定的美感?学生们对这样的问题普遍感到难以回答,只能保持沉默。试问:如果我们的老师设计的提问都这样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过于宽泛,那久而久之,还有多少学生会喜欢回答问题,还有多少学生会喜欢上美术课呢?
五、在课堂上,学生有向老师提问的习惯吗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地,是让学生对艺术产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己去获取艺术知识、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终身学习获得基础。作为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们大胆提问,发现藏在周围的问题。长期以来初中美术课堂上存在着这样的几种情况:教师讲得太多学生没有时间提问;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学生没有疑问;教学内容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没法提问;课堂教学缺乏民主的氛围,学生不敢提问或还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
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脱轨”现象主要表现
1.问题的提出,缺乏主体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谁发现的,是谁提出的,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主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主体教学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主。可事实是许多课堂提问都由教师严格、有序的主导来控制着问题,教师早先在教案上精心设计,课堂上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等待着教师的提问,并用一种标准答案来回答。这种一味地单相的教师问学生,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教师主导一切的做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依然没有落实。
2.问题的设计,缺乏探究性
不少教师为提问而提问,脱离学生实际,或浮光掠影,或空洞浮泛,或主次不分,或针对性不强。正如有的老师“问得太平直,太简单,学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来,”像“好不好”、“是不是”之类。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却无实际价值;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像猜谜语;问题太笼统,不着边际,学生可以随便回答两句,很难说他对,也很难说他不对。像这样缺乏启发性、探究性的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大忌,它不能使学生思维与教学产生共鸣,相反,还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问题的解答,缺乏引导性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可以着到这样的情景:教师问题一提出,就忙着请学生回答。对一声不吭者,抱之以冷漠;对答非所问者,送之以摇头。对回答不出或回答得不完整的问题,迫不及待地请另外的学生出马,直到答对为止。更有甚者,老师亲自说出正确答案。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没有展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这样只有问没有启,学生的智慧大门是无法打开的。
4.问题的评价,缺乏激励性
在实际教学中,口头评价呈现这样两种现象:一是量少,教师和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中口头评价的作用;二是质低,许多课堂教学口头评价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再现,或对知识的正确与否进行评价。忽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心理素质、新颖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独到的体验和感悟,更是缺乏及时的激励性的口头评价。这不仅忽视了口头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更可怕的是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性,扼杀了学生创造的火花。
二、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脱轨”现象形成的原因
1.教师生本观念薄弱。
“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未能赶走传统观念。教师在备课时自己已把问题想得很细,在教案上列得清清楚楚,教学以教案为准,不敢越雷池半步,即使有一个“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也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提问的权利牢牢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只是与文本对话,把教学的主体放置一边,不去深入了解学生,不知学生之疑难,不知学生之思维,提问抽象、空泛,缺乏启发性。因而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比较肤浅和被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不能被调动。
2.教师文化底蕴不厚。
现阶段部分语文教师的文化知识面很窄,凡是教学中涉及了文学以外的或更深入的内容,教者都免不了“敬而远之”,毫无生发开去的胆量,生怕节外生枝,担心学生贸然提问打乱自己的教学步骤,耽误时间无法控制。究其原因,教师工作任务重,空闲时间缺,交流学习机会少,因而掌握的教学技艺难以达到很高水平。有些教师提出问题像扔石头硬梆梆地丢给学生,不知如何铺设一条启发之路,让学生打开思维之门: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知如何巧妙地、有区别地评点,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
3.教学评价机制单一
大多数学校仍然以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差,做为评定语文教师教学的优劣唯一依据。促使某些语文教师陷入了以赶进度、出成绩为目标的怪圈。落后的评价机制,让部分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只关心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单一的评价机制,也成了课堂提问出轨的第三个原因。
三、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脱轨的应对策略
课堂提问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最好教学手段之一。教师要让提问的作用真正得到发挥,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更新传统观念,提高业务修养。
1.把握问题,以学习钻研为基础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不仅要求学生能问、会问,教学生的教师也要边学边问,是否深入并且问得好与否,则决定于教师本人功底是否深厚,决定于教师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是否深入,体会得深,就能提出问题,具体的、重要的问题。反之体会得浅,就找不出问题,或者只能找到笼统浮泛,大而空洞的问题。可见教师在问前切实钻研功课,积极而又认真地“磨刀”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教师个体的业务修养和课文深入的钻研,是善于提问的坚实基础。
2.设计问题,以学生思维为中心
设计问题要考虑学生的思维层次,同时,提问也要注意学生之间的思维个体的差异,因材提问,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尽所能,各有所得。提问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思,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中找出学生思维特点,找到提问的思维切入点。设计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知识发展本身有渐进性,因此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把学生导向“冲刺”,它最贴近于最后的教学目标,因此,设计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认识规律,逐渐推进,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攀登,并向纵深处发展。
3.解答问题,以启发引导为途径
首先,对答问时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和回答有充分的估计和了解,并事先想好应对措施。一般来说,在课堂提问中学生不外乎会出现几种情况:或一声不吭;或回答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或回答基本正确,但与预想的答案还有一定的距离。对此,教师都应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
其次,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启发点拔技能的掌握。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得之。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时,应重在疏导,不能当即提供参考答案,否则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这种疏导即着意于给学生搭桥铺路,创设条件。指导方法,开拓思路,也就是着意于启发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课堂提问;策略
自古以来,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来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说:“一要问,二要指点”。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忽视“问”。教师要努力树立提问意识,养成提问习惯,培养提问能力,提高提问效果。课堂提问有很深的学问。教师在思想政治课中能紧扣重、难点,简洁明了,难易适中,恰到好处地提出一些问题,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这就需要讲究一些策略。本文根据技校生的特点,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例,从课堂提问的作用、课堂提问的设计和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三个方面对课题提问的策略进行探讨。
1.当前技校生的特点
1.1文化基础知识差
当前大部分技校生的理论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初中学习阶段,由于学校疲于抓升学率,教师对文化课基础差的同学不会给予太多的关注,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抱着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的学生大有人在。自己对自己不抱希望,“破罐子破摔”的心态使得少部分同学自甘走下坡路,久而久之干脆放弃学习,导致文化基础知识越来越差,陷于恶性循环。
1.2缺乏自信心
技校生的学习,无论是在课程的内容上,还是在学习的深度以及学习方法上,都与初中阶段有很大不同,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初中相比,也有很大的变化。初中课程内容少,学生大都能课堂消化知识。而技校生的课程内容多,难度大,不经过课后的认真复习,难以掌握。对此,技校生短时间内难以适应,从而导致自信心的下降,变得“垂头丧气”。
1.3语言表达能力薄弱
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技校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学生的知识面窄,书面表达能力缺乏,口头表达能力更是得不到重视和培养。当他们有机会走上讲台的时候,出现"怯场",口还未开就满脸通红,把原来准备好的内容顿时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无言以对,手足无措,"搁浅"在讲台上。由于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同学的认可,这部分学生一般不会主动发言,避免讲多错多。久而久之,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这部分同学变得不知道如何表达想法。
2.合理的课堂提问的作用
2.1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学贵有疑,有疑,就会引入积极思考,努力探求。课堂提问能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得以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还要有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未来的事业对人才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要善于说话。"能言善辩"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工具。课堂提问能使学生通过认真思考来回答,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无疑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了机会。
2.3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自信心
如何让技校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和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重拾自信呢?我认为,除了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外,还要运用多种手段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而合理的课堂提问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载体。
课堂提问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老师通过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能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
3.课堂提问的设计
3.1提问设计求缜密
问题设计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于我们面临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认识,有自己特定的心理和情感的需求。因此,教学设计最难的是备学生的问题。在实际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准备的问题是一回事,学生提出的问题又是一回事。若没有充分的预见性,很可能让自己在课堂上陷入尴尬境地。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事先设计好所要提问的问题,它包括七个方面:(1)何处提问;(2)何时提问;(3)提问什么;(4)如何提问;(5)提问谁;(6)可能出现的情况;(7)如何评价等。这就要求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熟练掌握教材,至少要熟练掌握一课的内容。一般讲,教师要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进行一定的预测,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课堂中沉着应对。
3.2提问对象现神态
提问要根据学生的神态(心理状态、行为状态),进行有选择性地提问。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在提出问题后环顾全班学生,为什么呢?因为一些问题的反映如何:(1)学生举手,表明他有把握回答;(2)嘴巴微张,身体前倾,“眼睛渴望着眼睛的重逢”,则表明他极愿意试一试;(3)托腮挠首,“举头望明月”,表明他正在思考,但一时还难以回答;(4)躲避老师的眼睛,把头埋得低低的,谓之“低头思故乡”,则表明他对这个问题不懂或害怕回答。
因此,再提出问题后,老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意图,有针对性地选择对象回答。比方说这节课你想锻炼几个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那么,你就可以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态,及时捕捉你需要的对象。
3.3直接判断,逐层深入
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将学生引入教材所设定的情境之中,因此,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尤为重要,而从何处切入提出这个问题,乃重中之重。切入点选准了,触及到了知识的实质,就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后抽丝剥茧,逐层深入,许多问题的解决就会水到渠成。技校学生的生活阅历尚浅,知识水平有限,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法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学生智能的发挥。所以,对于一些涉及面大、比较深奥的问题,可采用直接判断的形式,再逐层深入。
例如,在第5课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时,需要说明总体小康的特点:总体小康是不全面的小康,只是注重经济和物质消费,而发展性消费却不发达。如何让学生理解总体小康的“不全面”性呢?如果直接向学生抛出“为什么不全面?”这一大而全的问题,学生会难以回答。我先从恩格尔系数说起:恩格尔系数是判断一个家庭贫富程度的重要依据,恩格尔系数=(食品指出费用/个人或家庭消费支出)×100%。然后提问:恩格尔系数越高代表越富裕还是越贫穷?先让学生做出判断,这完全可以靠感觉做出判断。学生判断后,再让学生分析自己家庭的消费支出有哪些方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由感性的认识,很清楚家庭消费支出除了食品外还有其他的消费。因此分析:在家庭消费为一定量时,食品支出所占份额越大(恩格尔系数越大),代表该家庭没有多余的钱用于其他消费。得出结论:恩格尔系数越大,代表越贫穷。而我国的恩格尔系数是偏大的,人们用于购买食品的金钱份额较大,说明我国的发展性消费不发达,因此说明我国的总体小康是不全面的。
先从简单的直接判断再对问题逐层深入,从而通过感性易懂的提问让学生掌握看似生硬的理论知识。
3.4利用矛盾,引起思索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问题”的教学模式,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即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或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知逐步引向深化。
例如,在第2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讲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为指导的特点时,提问:既然“经济关系市场化”,那为什么还需要“政府调控间接化”呢?这一提问,引起学生对市场经济体制特点的思考。这种设计问题的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思考。
4.提问时效看评价
提出合理的问题,还需要有适当的师生之间的对答,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尤为重要,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功效。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的评价是课堂提问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提问学生后,有一种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反应。学生回答完成后,不予评价指点,一句“坐下”,让学生心凉了半截,把学生推向“爱与痛的边缘”,积极性荡然无存。心理学上有一条基本规律,即人的活动是由其结果所调节的。这是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所提出过的“效果律”。 一个人对他的活动知道与不知道结果,效果是极不相同的。 要强化学生认知,提高提问的实效,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必须及时作出评价。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要加以肯定和鼓励;当学生回答错误时,要帮助分析原因,并引导其得出正确的结论。
当然,评价绝不是简单地说“很好”、“错了”等,特别是否定性评价,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在鼓励中给予纠正。如,你可以说:“你的回答很有自己的见解,如果能再多考虑一步或再多转一个弯,那么这个问题就回答得非常好了。”等等。即使遇到一问三不知的学生,也用不着发火,可以说:“好,你先坐下,我想你可能是太紧张了,其实回答错了也没关系,下面我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请你注意听一听好吗?”每提问一个学生,都必须通过有效评价,使其有所收获。要让学生“在希望的田野上”奔走,而不要让他们走“迷茫的小路”。要让学生感受置身于“问题”之中的乐趣,在“问”与“答”之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觉悟。
总之,合理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不但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和口头表达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成功和满足的体验,享受学习带来的喜悦,从而形成学习―成功―再学习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一、提问激发学生质疑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不会质疑、不能质疑的学生,是不能学到知识、提高能力的,所以说有疑才能有思,有思考才会释疑。在物理学习中设疑、释疑是教学的主要方式和途径。课堂提问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学生能够质疑和善于质疑,是学习知识的有效保证。中学生刚刚由小学过渡而来,他们的心智水平依然处在少年向青年过渡阶段,不善于质疑和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都处于低端。所以教师的点拨和引领显得非常重要。提问的质疑性就是教师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的时刻,及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会非常突出。
如,讲授浮力时,给学生亲自试验的机会,让学生观察木块在水中漂浮、铁钉在水中下沉。之后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钢铁做的轮船在水中不下沉呢?引发学生思考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相关,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积极思考,最后形成新的认知。
二、提问促进学生步步深入思考
课堂提问是教师预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提问的内容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原有的认知基础,层层深入,巧设题目引发思考。提出的问题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在学生对问题不断深入思考的过程中,引领学生不断进入知识的殿堂,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
例如,对电学部分的学习,串联电路的特点是一个知识点,安排一课时的教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老师首先提问收音机的音量大小是可调的,我们使用的台灯的亮度也是可调的,那么这个变化和什么相关呢?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与电流的强度密切相关。之后我再进一步提出问题:能够用什么方法改变电流的强度?学生又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有同学就回答可以改变电压或电阻。我没有停止追问:用什么措施改变电压和电阻?学生一下子有些茫然,之后我没有马上要求回答,而是让学生认真思考,之后有人回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这样一步步追问下来,学生上了一个台阶又一个台阶,最后登上高峰。
三、提问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问题,也是有经验的物理老师常用的一种方法。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已经有了小学科学学习的基础,加之以往学习的基础,他们对一些物理现象能够做出正确的理解。老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提出一些与教学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学习离自己的生活是那么近,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帮助他们尽可能多地获得学习的快乐,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例如,在讲授热传导的知识时,我就提出:家庭用的热水瓶,是利用什么进行保温的?当暖水瓶外层的玻璃破碎后,还能够继续保温吗?学生一听说是和家里生活有关的话题,兴趣立马上来,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我又提出:新买的热水瓶就不保温,你给诊断一下是什么原因。学生更加来了积极性,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课堂提问;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提问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巧妙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相机切入教学过程,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问题的方法,进而解决问题,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
一、课堂提问要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学要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想象、交流的空间,教师提问更应该体现出启发性和挑战性,能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
1、有效提问的基础――紧围教学目标,提出有一定探索空间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要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如在执教“平行四边形”时,我在引导学生初步认知“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及什么是对边、什么是对角”的知识后,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搭一搭”的数学活动,当学生搭好“平行四边形”,教师组织评议后,作如下引导:
师: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生1:我觉得搭成功的关键 :先搭一个长方形,再拉一拉。
……
上述教学中教师以“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这一问题作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大,这样的提问无疑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巧妙地认知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2、有效提问的关键――准确把握提问最佳时机
教师把握好时机提问,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解决。
如执教“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时,当学生通过动手测量的过程中发现三角形内角之和优势等于179度,有时等于181度,并不全是等于180度时,
师:为什么同学们测量的结果各不相同呢?
生1:可能测得不太准确。
生2:可能三角形内角之和不一定都等于180度;
师:现在,请每个人再量一遍。(有的学生发现,自己现在的结果和刚才也不一样)
师:为什么两次量得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生:测量的时候可能有误差。
师:说的对,我们在测量每一个内角的时候都会有误差,所以我们的结果就可能不一样,那么我们有什么好办法来避免这种误差呢?
(学生受到启发,把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条直线上,形成一个平角,而平角就是180度……)
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问题,并在教师适时地提问、引导下,学到了知识,解决了问题,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能力。
二、课堂提问要以“精问”焕发思维火花。
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问”,教师应把握好提问的度:即“量”度、难(易)度。
1、提问次数要少而精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引导学生比较角的大小时,我是这样少而精地设计问题:“角的大小与角的什么有关,你能用方法来证明吗?”这个问题思维空间大,学生摆脱了被“牵”的处境,思维空间拓宽了,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为后面能顺利地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做好了铺垫。
2、提问难易要适度
问题的难度应该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着学生的发展。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时,我先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要求学生计算 、 、 ,并说出解题依据(即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接着,采用一组递进的难易适度的问题推动学习进程。这些问题是:
(1)这几道同分母分数加减习题中,有的分数不是最简分数,你能把这几个算式改写成最简分数相加减吗?(学生将原题改写成 、 、 。)
(2)现在这几个算式还是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吗?我们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好吗?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设问,巧引妙传,自然地导入新课,突出了旧知向新知的过度。)
(3)今天要学的异分母分数加减和前面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有什么不同?(在思考的转折点设问,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4)你能先把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再加减吗?(引导学生依据旧知,探求新知,寻找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计算法则。)
(5)异分母分数能否直接相加减?为什么?(引导学生探究算理,做到既明算理又明算法,牢固地掌握新知。)
上述这一系列的难易问题能紧紧围绕“把异分母分数转化同分母分数”(即突出计数单位要相同)这一主线,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知识,掌握算理法则,促进新旧知识简单有效迁移。
三、课堂提问要正确处理预设问题与问题生成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同等的价值。如在教学“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时,按照预设程序,在揭示出分数化成百分数的一般方法后,让学生读一读书中的结语: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两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刚读完,一个学生就疑惑地问:“这里怎么有两个‘通常’,是不是重复了?”此时,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马上决定暂时放弃组织学生练习互化的节,对学生说:“是啊,这里为什么会有两个通常呢?是不是编教材的老师多写了?”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展开交流,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敏锐。就这样,学生在字斟字酌的探索中,深入参与分数化百分数方法的分析、解释以及例证的“再发现”、“再创造”活动,获取自我创造的积极情感体验。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上富有智慧的提问,能够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去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共同分享思维过程中获得的体验与感悟
参考文献:
[1] 叶 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2004,76-77.
[2] 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关键词: 语文课堂提问 误区 策略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语言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提问包含了“疑惑”和“解惑”两个方面,也界定了教与学的传达和领会。“解惑”因提问而生,“解惑”与提问息息相关。在问题建立的同时也就建立了答案生成的预设,确立了课程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进程。
然而在课堂上很多教师都会感觉特别累,因为学生们上课不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沉闷不够活跃,任你千呼万唤无人理睬,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尤其是在公开课时,学生不回答问题往往会使教师因担心教学进度完不成而紧张失措。因此,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语文教学实效,在当今以生为本、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课程改革中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
一、当前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
1.问题不明确。
一个问题的提出,目的性要明确,即明确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要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曾听一位老师在上《我的老师》一课时,分析完文章内容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本文着重写蔡老师爱学生,还是着重写蔡老师最使‘我’难忘?”这是一个选择性问题,这类问式,选择项之间必须是不相容的,而蔡老师爱学生和蔡老师最使“我”难忘,两者在课文中是融合在一起描写的,它们的内涵一致,并不排斥。全文写的就是蔡老师爱“我”,“我”难忘蔡老师。可见这一问题问得不明确,学生难以回答,时间在沉默中被白白浪费掉。
2.问题过难。
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如有一位教师在上《鼎湖山听泉》时,这样设计提问:“请找出重点段落来读一读,说出你的理解。”这篇文章较长,学生根本不清楚重点段落在哪,所以无从思考回答。“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如果教师提问一味拔高,违背学生的学习规律,将导致学生学习的思维断层,“跳来跳去够不着”,这样的低效提问毫无意义,使学生学习的信心受挫。
3.语言不恰当。
教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很简单,会的请举手。”这样的提问语言很不准确,学生能回答出来那是理所当然,因为问题简单;如果答不上来则会感到很难为情,这样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信心受挫会感到很自卑。而一些尖子生不屑回答简单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反之,如果教师说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这样的提问语言也不好,因为问题很难,学困生就不愿动脑思考了,反正答不上来;而尖子生如果很容易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往往也会沾沾自喜,产生骄傲情绪,不对问题作深入的分析。
其实,教师认为非常简单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不一定简单,如:文章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几种?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式有哪几种?议论文三要素是什么?这些常识性的问题应该是非常简单的,但对学生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都能辨别清楚,不知道时问题就变得非常难,就会造成师生间的交流障碍。因此我认为,问题的难易不是由教师来下断论,而是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理解就是难的,能理解就是简单的。在课堂上,教师不要轻言:“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或是‘非常难’)的问题。”而应该说:“这个问题谁会,请回答!”如果难问题回答得对,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这么难的问题都能回答上来,真棒!”如果答不上来,教师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非常难,不会也是正常的。”而真正简单的问题就不要问,以免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
4.没有给足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立刻就叫学生起来回答,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来思考问题,回答不上来就会造成“冷场”,课堂气氛沉闷,以致教学工作不能顺利进行。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需要时间来思考问题的,沉默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在课堂上,学生认真独立思考,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迅速的反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有些时候保持沉默是教师的最佳选择,这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优化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
1.巧妙设疑,激趣。
巧妙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启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要力求新颖巧妙,能激趣,发人深思,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提问时,老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获取语文知识。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曾满怀激情地提出问题:“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无穷力量。贺知章描写春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王安石描写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朱熹描写春是‘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短诗只从一两个角度,选取两三个景物来描写春天。而朱自清的《春》写春的内容很多,下面就让我们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他是怎样多方面描写春天的?”这样的巧妙提问,充满激情,意境深邃,使学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意境之中,大大激发学习情趣,启动学生的思维。
2.难深适宜,以生为本。
现在的中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讨论简单问题,但由于其独立性不够成熟,因此常出现偏差,这样就容易造成畏首畏尾的心理,简单问题不屑回答,疑难问题又不轻易作答。特级教师宁鸿彬曾说:“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需动脑;如果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因此老师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从发展学生思维出发,从学生认知水平和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5分钟的限制出发,通过深题浅问、浅题深问、直题曲问、一题多问等不同方式,调动多角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展示学生的创新个性,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以及健康情感的培养。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一双手》一文,我就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先提出问题:“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在书上找出答案――“天下第一奇手”。然后问:“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这双手的?”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要求学生阅读思考深入分析,得出答案:运用了视觉和触觉,从理性上去感知,一层层写出了手的特征。最后,我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这双手揭示了主人公怎样的精神境界?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使学生对本文的重点难点很容易理解。由此可见,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又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
3.提问要精准结合,拓展思维。
“精”“准”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准确无误。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围绕重点、针对难点,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联系、有层次,能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如一位教师在教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时,先用歌曲导入,然后引导学生感知母亲形象(概括母亲做的几件事情),接着在体会母爱真挚(难点)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这个问题的提出,根本不能突出重点难点,显得笼统,缺乏针对性,让学生的思维没有明确的方向。如果换种方式提问:“文中虽然没有离奇的情节和华丽的词藻,但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一份深深的母爱,文中哪些话语、事例让你最受感动?找出来简要说明理由。”这样,学生思考问题有目标,在掌握文章重点难点知识的同时,思维也会得到很大的拓展。
4.提问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异。
“发展每一位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予以肯定并进行表扬;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也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积极因素,作出正确的评价,使学生树立信心,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被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充分肯定其可取之处外,还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破除中等生和学困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如教《岳阳楼记》一课时,教师可针对“或异二者之为”设计出一连串疑问:“二者”是什么意思,文中指哪二者?迁客骚人为什么会产生这“二者”感情呢?作者同意这“二者”之为吗?为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这样扣住一词,带活全篇,疑问一环套一环,一层深一层,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动脑思考,把自己作为研究者,将已有知识、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的知识中去,学得轻松,效果也好。
5.教师要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提问后要耐心等待,要留给学生恰当的考虑时间。一般来说,对于简单的认知记忆性问题,等待1秒左右为宜;而对于一些判断性的解决问题的高级认知问题,等待时间要适当延长。事实证明,提问后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就会给出更加详细、令人满意的答案,会生成更多新的问题,由此成就感增强了,学习兴趣更浓烈了。值得注意的是,问题的等待时间不能过长,最好不要超过10秒,否则课堂气氛就会变得异样,学生的思维开始游离,课堂教学就不会有良好的效果。因此,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尤为关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自“好奇”与“质疑”。一堂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课堂提问的质量。因此,优化课堂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真诚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内容、途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使课堂教学真正增强实效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课堂提问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策略,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以及增进师生感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制订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就成为教师教学备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数学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能够启发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有了问题才有思考的动力,对中职数学课堂更是如此。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推理性非常强的学科,需要学习者进行大量的思考,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采取相应措施促使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收获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这些措施之一就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带着问题去思考,才能有针对性地深入地思考数学问题,而且也能够养成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中职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1.提问内容要围绕数学教学目标
对于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师要着重进行提问,让学生在教师提问的引领下掌握数学的重难点,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目标。例如,中职数学教学中关于双曲线的内容是数学中的重难点,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提问时就要突出其中的重点,在讲完双曲线定义后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以巩固双曲线定义这一知识,一是要想动点轨迹形成双曲线需满足哪些条件;二是当定义中的2a
2.提问要面向全班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考虑全班学生,设计的问题要能够让全班每个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带动全班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成绩不同,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不应该只考虑学习成绩高的学生,更应该重视学习成绩靠后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力。例如,在进行新的知识学习前,教师总要先让学生回顾一下以前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时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应该难易适中、通俗好懂,让全班每个学生都进行积极地思考,并且在提问时也要多提问学习成绩较靠后的学生,鼓励能力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这样才能带动全班数学成绩的提高。比如,在学习椭圆几何性质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圆的性质有哪些,在提问时让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然后接着再问圆的性质是通过哪种方式进行研究的,是方程还是图像,圆的方程是什么等这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能够让全班学生对圆的知识进行回顾巩固,同时为椭圆的学习提供方向。
3.课堂提问要注意联系实际
中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人而设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能学以致用。例如,在进行中职数学存款这一课时,教师就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来提问。比如,教师可以在上课前问学生如果你有100元存入银行,两年后取出,你一共能拿到多少钱。像这样的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如果在课堂提问中将这个问题解决了,再遇到这样的问
题,学生也能够根据教师教授的方法进行解决。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一定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为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做准备。
4.注意灵活变换提问技巧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掌握多种提问技巧,不要固定用一种提问方式,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从而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问技巧有以下几种,一是直接提问,比如,对于圆的方程是什么这个问题就要直接提问让学生回答;二是间接提问,间接提问一般适用于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比如,要让学生思考双曲线的方程是什么,可以先提问学生椭圆的方程是什么,根据椭圆的方程来启发学生去思考椭圆与双曲线方程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双曲线方程形式;三是反问,反问主要是用于检查学生以往知识时运用的提问方式,比如,在提问抛物线方程时,教师可以用双曲线方程来干扰学生,在学生回答抛物线方程出现错误时进行反问,让学生在自相矛盾中找出错误点,以达到巩固抛物线方程式的目的;四是追问,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进一步追问学生,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进行思考。比如,教师在提问等差数列的性质时,当学生回答完毕可以追问学生“其理论依据是什么”,学生进一步思考等差数列的理论依据,帮助学生巩固数列知识。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问题中进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中职教育是学生踏入社会前的重要准备阶段,因此中职教师要重视中职学生的课堂教学,通过提问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为学生将来毕业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琼,简东英.数学教学课堂提问艺术浅谈[J].大江周刊:论坛,2012(12).
一、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的重要性
英语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需要教师做好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更科学的学习方法,保障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但现实中许多教师没有意识到提问策略的重要性,提问方式和提问内容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英语课堂提问策略非常重要,它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印象,引导学生掌握更有效的英语学习技巧,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参与度,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除此之外,科学的英语问题能够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导他们拓宽自身的英语视野,完善英语知识体系,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二、英语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许多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问题相对生硬。英语与汉语一样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应该讲求方式,尽量保障其趣味性,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但现实中许多英语教师的语言过于生硬,学生没有学习热情,只是被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就不能达到课堂提问效果,最终影响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第二,英语提问流于形式。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提问时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再加上内容提问内容过于简单,无法发挥提问的作用,许多学生会产生“提问”疲劳,不能积极配合教师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
第三,英语提问创新性不足。许多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都是按照传统的方式,事先设计好所要提问的内容,然后按部就班逐一提问,没有从学生角度思考,导致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还有一些英语教师经常是“自问自答”,没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最终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创新。
三、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的应用
(一)要做好循序渐进的引导
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该重视每位学生的实际状况,尽量给予学生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以调动他们参与英语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英语课堂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帮助学生由简入难,拓宽他们的英语视野,从而获得更多的英语知识,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在为学生讲解“pioneer for all people”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按照以下问题顺序进行提问:(1)What’s the life goal of Dr Yuan Longping?(2)Dose he care about being famous?(3)What can you learn from Dr Yuan Longping?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按照顺序认真阅读文章,从文章中找到相应答案,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二)提高提问环节的趣味性
兴趣在学习中非常重要,因此英语教师应该提高提问环节的趣味性,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质量。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好奇心理角度出发,制定的问题要引人入胜,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才能让他们愿意参与课堂互动中,感受到英语知识的无限魅力。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come and eat here”这篇文章时,就可以按照以下提问方式进行提问:
(1)Imagine one of your foreign friends visit you in the future,you will introduce to him what the local famous food?
(2)That sounds good, but some food is not healthy, can you recommend some healthy food for him?
在这样的提问中,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并将文章中的一些词汇、语法运用到语言表达之中,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与表达水平,以满足他们今后英语知识的学习需求。
(三)丰富英语课堂提问方法
如果英语教师单纯使用一种提问方法,学生会逐渐失去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未来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丰富英语课堂提问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知识的魅力,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水平。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global warming”这篇文章时,可以从细节、归纳概括的角度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文章进行学习,把握文章中所包含的细节,然后对其整体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目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探讨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英语课堂互动,并在交流过程中学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改变原有的学习习惯,以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水平。
(四)给予学生充足思考时间
如果英语教师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就不能实现英语提问课堂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思考时间,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实现英语提问课堂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比如教师为学生讲解“What do you think of volunteer work”这篇文章时,就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讨论与思考,如(1)If I were a volunteer,what would I do?(2)Volunteer work can be more tired?(3)Who can Volunteers help?等,然后让他们相互间用英语进行表达,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应用水平,最后引导他们去阅读文章,体会文章中志愿者的工作情况,深入了解与志愿者有关的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五)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