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1 16:41: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市场分析政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创业板;股票价格;波动性
创业板作为新兴的证券交易市场,它主要用于扶持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成长性企业,为风险投资和创投企业建立正常的退出机制,为自主创新国家战略提供融资平台,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添砖加瓦,由于其正处于市场建设的初期,创业板表现出的市场特征与主板市场有很大差异。本文主要通过对创业板价格指数的波动性特征进行分析,影响股票波动性的因素包括宏观政策因素,也包括内外环境因素以及技术信息等因素,通过对创业板股票价格的波动性分析可以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从而对创业板市场的过度波动进行抑制,保障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对投资者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更好地规避投资风险。
一、创业板及波动性
1.创业板介绍。创业板即二板市场,是股票的第二交易市场,指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之外的证券市场,创业板市场中的上市公司主要为高科技公司,这类公司的特点是成立的时间比较短,公司的规模比较小,公司业绩水平不够高,经营风险比较大,因此很难从主板市场上进行融资,但与此同时,这类企业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和成长性,成功的经营也将带来高额的利润。创业板市场的功能就是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和处于初级阶段的民营企业创造一个持续性的融资道,使其得到发展所需的资金,促进这类高潜能的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创业板也为风险资本提供了一个退出渠道,并能够推动企业内部的结构完善,提高企业竞争力。
创业板和主板都是证券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创业板是在主板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新兴的市场,与此同时,创业板在多方面是对主板市场的补充和促进,创业板的建立,将更多地吸引创业资金,提高我国资本市场在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另外创业板也丰富了我国证券市场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使我国证券市场能够适应不同企业和投资者的需求,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主板和创业板所依托的宏观背景是相同的,因此,其股价走势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同时,两个市场相互影响,一个市场的波动可能会引发另一个市场的变动。此外,创业板的建立使得两者之间产生对上市公司和市场资本的竞争,创业板将对主板产生分流作用,虽然主板的市场规模远大于创业板,但是从发展潜力上看,创业板高于主板市场。
创业板和主板市场作为两个不同的证券交易市场必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两者的服务对象不同,主板市场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较为成熟的并且是经营状况较好的大中型企业,而创业板的服务对象则是新兴产业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中一些经营风险较大但发展潜力十足的中小型企业。其次,两者的上市要求不同,创业板上市的要求中对公司规模要求较低但是对其财务要求和业务管理要求比较严格。另外,市场的流动性不同,创业板市场时全流通市场,不再有公众股、国家股和法人股的划分。此外,两个市场在发行机制、配送机制和市场监督机制上均有差异。
2.创业板市场股票价格波动性。创业板价格的波动是创业板市场风险的表现,在股票市场中波动是金融时间序列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因此创业板市场风险分析就是对创业板的上市公司价格波动进行分析。波动是股票市场的基本特征,在高风险的创业板市场表现的更为明显,没有了波动股票市场的真正意义也就不存在了。资本市场的波动性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波动可以调整上市公司的资本市场估值,发挥资本市场职能,使其表现为价值代表公司质量,异常或者剧烈的波动将扭曲资本市场功能,不仅资本市场的发展受限还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影响创业板市场波动性的因素主要包括,第一,整体的经济环境以及科技水平的发展,即系统风险。第二,信息不对称和供求关系不平衡也将引起波动。第三,退市带来的风险。
二、创业板市场分析
我国创业板市场波动性较大,整体表现不稳定,从股票价格的波动性上来看,整体走势为下降趋势,从收益率的波动来看,开板时期的波动程度十分剧烈,逐渐趋于平缓,但整体上的波动性还是较大的。创业板市场本身具有“三高”的特点: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募资额,高收益代表着高风险,创业板的风险不断累积,使得其波动性也难以平复。另外,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存在大量的“水货”,科技含量不高,发展潜力不高,利润增长率不高,这属于政策性问题。这些因素加上整体的宏观环境和主板市场的渗透式影响,共同造成了创业板较大的波动性,加上投资者的不够成熟,使得投资者利益容易受到损害。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公司大多从事高科技业务,具有较高的成长性,但往往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业绩也不突出,但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可以说,创业板是一个门槛低、风险大、监管严格的股票市场,也是一个孵化科技型、成长型企业的摇篮。
三、政策建议
实体经济的调整一般具有粘性,这使得宏观经济的走势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存在着滞后趋势。在此背景下,未来三至六个月,概率偏大的一条经济路径是:经济继续经历趋势收缩并在相对偏低的平台维持整理;在此期间,通货膨胀不构成困扰市场的矛盾。
需求曲线扩张的困难
在供给收缩区间内,需求曲线的扩张将会带来更明显的通货膨胀。因此,如果未来看到需求经历了2009年版的扩张,亦或是缩小版的2009年,经济增长将经历顶部更低的倒V型调整;站在中期的跨度看待,可以忽略这个需求扰动,将经济继续视作依然遵循潜在增速下降的趋势。但在此过程中,通货膨胀的压力以及对债券市场形成的影响却并不可以忽略。通货膨胀和流动性趋紧对整体债券资产具有很强的杀伤力。
因此,预判需求曲线扩张的可能性以及量级显得十分重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假设,在未来三至六个月的时间内,需求曲线出现扩张难度较大。
假设一,房地产投资无法触底反弹,陡降过程可能结束。与普通制造业企业不同,由于房地产的净资产收益率(ROE)水平高,房地产企业的投资行为是销售和可获得资金来源的函数。在开发贷被限制的条件下,房地产企业的投资行为更敏感地受制于房地产销售的恢复情况。在周期意义上,房地产销售的增长与实体经济流动性松紧之间呈现密切关系(见图1)。因此,2012年春节之后,监测城市销售面积环比的反弹与实体经济流动性的恢复有关。
2012年下半年,伴随着实体经济流动性紧张的继续缓解,商品房销售情况可能维持好转的趋势。这有助于缓解地产投资剧烈的下行;但是在目前的房地产整体销售状态下,判断三至六个月的时间看到地产投资进入正增长区间存在风险。
假设二,财政政策边际上可以改善投资,但量级可疑。以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合计投资情况来观察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事实上可以发现,自2012年一季度开始,财政项目已经开始对经济下滑进行对冲。不过基于财政收入下滑,地方政府去杠杆等因素考虑,本轮财政政策可以释放空间实属有限(见图2)。
假设三,货币政策受到通胀水平的制约无法重演2008年的激进行为;同时在外汇占款低于合理货币增长之后,推动实体经济货币增长需要更加倚重信贷。
供给收缩的经济周期,面对着相同的需求增速,经济体要容忍更高的通胀水平。同时,供给收缩在可贸易部门产生了顺差收窄的趋势,这从而产生了抬高经济体资金利率的力量。上述层面的变化,对于货币政策以及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刺激效果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基于一些技术层面的推导,可以认为此轮通胀调整的底部中枢可能不会低于2.5%水平。
资产选择需关注的因素
资金面环境支撑着债券市场
根据对三至六个月的宏观经济定位,在经济走入趋势收缩、通胀走入底部盘整的组合状况下(有些类似与2001年,但经济增速平台更低,通货膨胀平台更高),受央行货币政策的支撑,债券市场的流动性维持宽松的局面,这支撑着债券市场的牛市环境。此时,高票息资产面临的压力也将减轻。2012年年初,债券市场的资金环境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那么,在资金面宽松的总体结论中,我们隐含了如下的假设和步骤。
其一,对监管部门而言,当外汇占款增速低于合理货币增速时,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权上升。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例,其国外净资产增速在20世纪90年代下降至10%以下的平台;在此变化下,台湾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国外净资产与基础货币之间的相关系数由80年代的接近90%下降至90年代的60%。
其二,对于银行系统而言,当外汇占款增速低于合理货币增速时,商业银行在趋势上将减弱对除信贷类资产配置力度。这是因为外汇占款的这个条件对应于资产方信贷增速持续的高于负债方的增速。
其三,债券市场资金面更敏感的取决于货币政策对基础货币的调节,而这与宏观经济背景密切相关。当宏观经济处于收缩周期时,央行在银行间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压低借贷利率,维持资金面的宽松;当宏观经济处于平稳扩张周期时,央行停止宽松的货币政策并转向偏紧的政策时,银行间的流动性将趋势性收紧,并且此时相比较现金等流动性资产而言,债券类资产所面临的需求萎缩更为明显。
与CPI相关的利率体系粘性大
尽管面对通货膨胀的下行趋势,资金面的宽松将支撑着债券市场的牛市环境。但就无风险收益率的定位而言,受制于绝对水平不低的通货膨胀,这个利率体系的下行空间被约束着。通货膨胀通过两种方式影响无风险利率体系的定位。一种是通过货币政策意图直接对短期利率定价。这主要是指一年期定存以及与其相关的一年期央票利率。在正常的环境中,一年期央票利率与一年期定存相差约20BP左右。如果认为此次经济调整的底部对应于2%以上中枢的CPI的话,一年期央票的利率将显著高于2008年。另一种是通过预期利率补偿的方式影响利率产品的定价。这主要是指长久期的利率产品,比如10年期的国债。在未来的经济与通胀组合下,受通胀补偿水平的上升,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底部应当会高于2008年的牛市底部;从数据来看,2008年的牛市底部约为3%左右。
与经济增速下行相关的利率体系还会进一步重估
面对着经济增速的下行,央行在货币政策层面一定会做出相应的应对。其中包括,一方面补充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将短期拆借利率压低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种操作将带来支撑债券市场牛市环境的根本力量;另一方面,或者通过降低基准利率,或者通过鼓励货币创造,压低实体经济的借贷利率,考虑到商业银行在经济下行周期对期限层面的偏好,这种操作将直接带来短期限信用产品的收益率重估。受此带动,短融产品的收益率将进一步下行,并表现为信用利差的继续收窄。长久期信用产品的收益率也将在此过程中下降,但幅度可能弱于短久期品种。
下半年债券市场分析
从1年期央票开始。1年期央票在5月份的均值为2.8%,在6月份进一步下降至2.5%。以一年期定存为基准进行衡量,1年期央票名义上隐含的降息情况约有三次。不过,目前一年期央票二级市场所反映出的情景并不能视作对降息预期的映射。2.5%左右的一年期央票收益率所形成的背景是1年期央票一级市场停发,因此这个收益率应当更多地反映银行间拆借利率水平的下降;类似的情况在2009年一季度的时候也发生过。如果上述的类比和判断是正确的,那么意味着在1年期央票继续停发的假设下,1年期央票二级市场收益率只有在拆借利率转向趋势平台上升之后才会迎来反转。事实上,考察浮息债和固息债之间的差值,两者反映出的降息预期不到两次。以7年期政策性金融债为例,6月份固浮息之间的利差均值为-0.35%。
1年期央票与利率产品短端、信用产品短端。由于税收因素的影响,1年期国债收益接近1年期央票税后收益率;自2006年以来,1年期国债和1年期央票税后收益平均利差为14BP。截至2012年6月8日,1年期国债收益率2.16%,基本与1年期央票税后收益率和平均利差的定位相同。1年期政策性金融债与1年期央票在属性上十分相近,两者之间的利差大部分是基于流动性考虑。以2006年以来的平均利差来看,6月初1年期金融债的定位也是合理的。站在1年期央票的角度观察1年期的信用产品,其中需要考虑违约风险、商业银行资金面等因素的波动情况。在此只观察时点上的静态特征,在6月初的时点上,从AAA级别一直到A-级别,与1年期央票的利差逐渐扩大;并且,AA-级别以上的信用债利差回到历史合理区间之内,而A+级别以下的信用债利差仍显著高于历史合理区间。
收益率曲线在期限上的扩张情况。如果认为1年期国债定位基本合理,那么以此反观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情况。一个相对便利的角度是计算10年期和1年期的利差,并将其放在时间序列上进行比较。在6月初的时点上,10年期国债利差位于“合理中枢”水平偏上的位置;即意味着站在1年期国债的基础上,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相对于中枢的概念有所偏高。
基金一致认为,2009年1季度经济仍处于下行周期中,海外的经济数据也处于低谷;A股市场将面临年报的业绩考验;部分大小非减持坚决;短期政策刺激对于A股市场的效应逐渐减弱等因素制约股指的上行空间。国内外相关的刺激经济和股市的政策推出和实施,日益宽松的流动性带来的估值水平系统性提升对A股市场也会构成支撑,因此,在2009年1季度A股市场的结构性机会大于整体机会,市场反转的能见度不高。
但基于对2009年1季度宏观经济的判断存在分歧,基金对市场短期走势存在一定的分歧:
部分基金抱以悲观预期:工业企业仍处于存货消化期,企业盈利会继续下降。过去几年,我国对外依存度显著提升,使得经济恢复的进程受外部经济影响较大。2008年4季度和2009年1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会比较差,2009年上半年可能是中国经济此轮周期内最困难的时候。A股市场在经历了2008年11月以来的反弹后,短期估值水平已经不低,将以震荡筑底为主。
部分基金抱以乐观预期:预计2009年1季度随着库存的逐渐消化和经济刺激政策的逐步实施,特别是银行贷款的加速发放将逐渐改善经济整体的流动性状况,工业企业停工减产的现象将得到缓解,中国经济将有一定程度的反弹。受此预期影响,A股市场的活跃度会增加,有利于大市值股票的表现。
国内外经济基本面存在变数
对于2009年全年的A股市场判断,基金观点趋于一致,认为2009年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宏观经济都将面临较多变数,中国经济将继续面临挑战。但A股市场在经历了大幅调整后,在各种力量的影响下将摆脱单边下行的趋势,进入震荡市。中长期投资机会或将出现。
不利因素:2009年国际和国内的宏观和金融形势仍会处于周期的衰退阶段,大面积行业的产能过剩局面,需要时间消化,部分周期性行业可能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较低的开工率。出口受阻导致的产能过剩现象将持续存在,经济恢复的过程会比较漫长和艰难。2009年大小非解禁数量大大高于2008年,对A股市场构成较大压力。
有利因素: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全世界依然是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对全球资金存在相对的投资吸引力。欧美的经济衰退减少了全球的资源压力,从而为中国启动内需加快发展创造了战略机遇。随着力度越来越大的经济刺激政策陆续出台,银行贷款的加速发放将逐渐改善经济整体的流动性状况,2009年经济出现周期低点的可能性存在。目前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仍处于过去十几年来的低位,而A股与国际股市的价差也回落至可接受的范围。对于长线投资者而言,较佳的投资时机渐行渐近。
财政投资和防御性行业受重视
基金4季度重点增持政策扶植和防御性行业。从行业配置占基金净值的比重来看,基金2008年4季度增仓的重点在宏观调控政策指向和防御性行业:医药、生物制品作为防御性行业,又受到医改的利好支撑获增持比重最大为0.42%;机械、设备、仪表,综合类,建筑业等2008年3季度基金增持的行业在4季度继续成为基金增仓重点;防御性的传播与文化产业和受到政府政策扶植的房地产业也受到基金增持。周期性行业继续遭到基金减持:金融、保险业行业遭到减持幅度最大为-2.90%;采掘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金属、非金属,石油、化学、塑胶、塑料(8915,335.00,3.90%,吧)等成为基金减持的行业。基金对于制造业整体减持,但对于制造业子行业的看法发生分化,有减有加。基金增仓行业的增持比重明显小于基金减仓行业的减持比重。
基金持股的行业集中度继续下降,行业配置前五名:制造业18.22%,减少-2.82%;金融、保险业8.78%,减少-2.90%;机械、设备、仪表5.48%,增加0.42%;采掘业3.80%,减少-2.03%;食品、饮料3.47%,减少-0.84%。分散投资,自下而上选择优质个股,成为多数基金投资策略。
2009年1季度投资指向“确定性增长”,行业覆盖面增加。在A股的投资策略选择上,绝大多数基金看好阶段性和结构性机会,自下而上选择具有“确定性增长”和“低估值”的优质个股是2009年1季度基金投资的主基调。部分基金认为在2009年有机会寻找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估值具有相对优势的公司进行中长期投资。基金在后市行业配置方面与2008年三季度报告相比出现分化,基金关注的行业覆盖面增加,行业配置上分歧加大。
基金相对集中看好的投资方向
一、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或积极财政政策受益的行业,如:农资、铁路建设、电网建设、基础建设相关的机械等。
二、受益于弱周期特点以及内需扩张的防御型行业,如:食品饮料、医药和软件等行业。
三、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投资机会,如:新能源、新材料、环保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
四、受益于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力度加强的部分周期性行业,如:保险、证券等。以及钢铁、有色、地产、汽车、航运和化工等股价已大幅超跌的强周期性行业随着“去库存化”的完成、产品价格和生产开工率回升出现的反弹行情。
五、兼并、收购、重组等,全流通后产业资本已经开始持续进入A股市场,兼并、收购、重组将全面展开,并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植。关注由此带来的投资机会,如军工、央企重组等。
六、其他主题投资,如:四川灾后重建、3G、上海迪士尼项目则是较好的主题性投资机会,以及上海和四川等区域企业的波段操作机会。
【关键词】失地农民;补偿政策
中图分类号:D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058-01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特别是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失地农民人数越来越多。但由于目前国家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法规不健全,各地在具体操作中力度不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影响了干群关系,甚至危及社会稳定。我们必须重视这一政策的实施并及时发现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失地农民的补偿政策,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利益。
一 、关于现有失地农民的补偿政策与方式
失地农民补偿的方式主要有货币补偿模式和非货币补偿模式。货币补偿模式是政府将失地补偿费用一次性地以货币形式给予农民,补偿后被征地农民自谋出路,政府不承担责任。非货币补偿模式主要有土地换社保、土地入股、组合补偿等。
(一)一次性补偿方式
一次性补偿方式指的是政府将征地补偿费一次性地发放到失地农民手中,不再承担失地农民今后就业、社会保障等责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安徽省采取这种方式。
(二)多元化补偿方式
多元化补偿方式属于非货币补偿模式,主要考虑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定额发放一定的养老保障金,江苏省、浙江省和重庆市都采用这种补偿方式。
(三)留用地安置的方式
留用地安置是指为了使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有长远稳定的保障,在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安排一定面积的建设用地,支持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安置方式,是货币安置的重要补充形式。
二、失地农民补偿政策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征地的补偿标准存在问题
在征地补偿政策的运用中不足之处表现为补偿标准不高。现行的征地补偿费计算方式一般为“产值倍数法”,这种测算办法缺乏公信度。
(二)在对失地农民补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承包期限不一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条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至七十年”,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三十年”、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两者对承包期限的规定明显不符。
2.土地征用规定不相符。《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国家保护集体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这说明在农民承包集体土地的有效期限内,农民与村集体的土地承包关系应该是牢不可破的。可该法同时又规定:“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这说明经批准,农民与村集体的土地承包关系不仅可以打破,而且可以改变耕地用途,实属自相矛盾。
(三)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征地补偿费使用监管存在问题
政府通过行政手段,以低廉的成本征用农村土地后,再依照市场需求,通过招拍挂或协议价格出让土地,形成高额利润。另一方面,与征地没有直接关系的城市建设支出以及其他支出中的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支出、破产或改制国有企业职工安置支出等却占有相当大比重,这种分配方式依然带有传统的以村补城、以农补工的思维方式,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失地农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
(四)失地农民社保工作落实难
有些地方政府面对发展经济与保障农民利益的大局举棋不定,既怕挫伤客商投资积极性,又怕财力不够,难以承担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缴费任务。
三、完善失地农民补偿政策的建议
(一)严格界定征地范围,规范政府征地行为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推行城市化绝不能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为真正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应当尽快修订现行《土地法》关于征用制度的规定。
(二)按市场经济要求分类实施补偿标准,给农民公平合理的补偿
目前,征地补偿是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能获得的最直接的经济效益,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为此应做好以下三点:
1、逐步核准,提高用地补偿标准。
2、商业性用地和公益性用地应该严格加以的区分。
3、引入市场机制。
(三)积极开拓多种安置办法,千方百计为失地农民广辟就业渠道
为使失地农民解除后顾之忧,保障其长远生计,从长远看,必须将货币安置、留地安置、用地单位安置和再就业安置有机结合。
(四)确保实行“以土地换保障”,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1、确保实行“以土地换保障”,建立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以土地换保障”是指通过立法强制性从土地征用款中确定一定数额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积极引导失地农民投资于养老保障,是维护他们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
2、抓住历史机遇期,积极探索惠及全体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框架。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应本着“低水平、有弹性、广覆盖”的原则进行设计。所谓低水平,指的是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所谓有弹性,是指在基本保险的基础上配套设计一个市场化运作的补充保险部分,其缴费水平由用工单位和个人根据自身经济实力自主确定,可采用“个人帐户”的方式,多缴多得。所谓广覆盖,体现在农村中各类人员均可参保,尤其是纯农民也能得到基本养老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市场竞争;认识;培育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它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的特点是:难以模仿,难以复制,难以购买,只能靠长期的努力经营才能获得。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所以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对任何一个企业都至关重要,因为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就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产,并能够给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一、目前我国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世界,开放、竞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们的企业过去长期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运行,许多企业至今仍旧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多数企业没有系统的战略管理,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经营理念,这已成为我国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有资料表明:国内有代表性的五万家大中型企业中,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有自主品牌的不到10%,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则更少。企业的经营过程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过于主观化、随意化,这就造成企业的竞争力很低。以销售额看:我国520户国家重点企业的销售收入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两名销售收入之和的98%。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不仅体现在具体技术层面,更体现在管理模式和理念方面,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一)现代企业制度不够完善
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公司良好的土壤之中的,它包括企业生存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目前制约我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虽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改革的方向,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把国有企业改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传统意义上政企不分的局面仍然存在。企业制度不够完善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的创新,打消了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积极性。由政府强制企业推行某种管理经验,企业被迫进行制度改进的问题仍然存在,国有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完善的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产权不明晰、出资人不到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不足或无暇顾及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国有企业必须切实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造和改革现有企业制度,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
(二)知识储备及企业研发能力缺乏
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征来看,知识是企业独具特色的技能。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必然表现为对知识拥有的广度和深度,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将会更显出企业竞争中人才的重要性。不少企业对知识资源的投入作用认识不够深刻,操作也很不到位,目前我国主要处于高技术发展的引进时期,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技术产业的产品还比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有政策层面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这就造成我们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在一些信息产业方面还不能与国外大企业抗衡。
二、如何认识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般来讲,以资源为本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获得超平均利润的水平,它是一个企业区别他企业的显著特征,从识别标准上看至少满足下列三方面的要求:
(一)是否可以给顾客带来超过其价值判断的利益
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能给顾客带来一般技术能力所不能带来的超过顾客预期的价值,并且企业核心竞争力旨在实现顾客最为关心的价值所在。不同的顾客虽然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但就总体而言顾客在某些价值观点上会具有相似性,在核心价值判断上往往具有惊人的一致性,而这些价值观才是企业要尽最快的速度以高质量的产品为顾客创造的,并能超过顾客的预期价值。如日本本田公司在汽车发动机方面的专长是其核心竞争力,因为对客户来说这是最有意义的专长。
(二)是否具有独特性竞争优势
一项能力必须具有独特性,才能称之为核心竞争力。整个行业所普遍拥有的能力不可能被定义为核心竞争力,并不是说某项能力只被一个企业独有才具有核心性。任何一个企业无论进入哪个特定行业,都必须拥有该行业所必要的技能条件,如果该项能力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通过努力可以很快建立,它就很难给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了,那么把这种能力定义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没有任何意义。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独自拥有,它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为该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
(三)是否具备一定的延展性
某一企业的专业技术,从某一特定交易来看可能具有核心竞争力,但它如果不能开拓新的市场和服务领域,则从整个企业角度来看,就未必是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它应该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如公司的核心技术在几个领域都比较容易地获得一席之地,而不是将其优势领域限定在一个很小范围。而如果公司没有取得核心竞争力方面的领先地位,被拒之门外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市场,而是会失去一系列市场和商机。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避开以产品为中心的能力观,而应该以企业是否具有进入新市场的某种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评判标准。
三、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创新
(一)建立与企业自身相匹配的核心价值观
以价值观为核心,激发员工责任心和创造性是提高企业集体效率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一个企业能否不断发展、持续巩固和创新核心竞争力,员工的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至关重要。建立核心价值观须结合企业的状况和目标,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独特的企业文化为挖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了必要的内部环境和基础。企业应对员工进行合理的引导,要多方入手,增强企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让优秀的企业文化深入每个企业员工的内心,成为他们发自内心的动力,使全体员工对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理念和目标形成共识。美国福特公司在创业的初期,遇到的也是空前的竞争,面对这样的竞争,福特公司很快确立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在美国普及汽车”,并为之奋斗,为了向员工宣传贯彻,公司以很优惠的价格将汽车售给自己的员工,使自己的员工从中受益,让公司的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公司经营发展的源源动力。正是这种价值观引领福特公司以目标作为激励,始终保持创新的活力,以研发不断的核心技术,使其一步步登上汽车王国的宝座,成为美国汽车工业三大巨头之一
(二)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整合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其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且是直接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资源。因此,从企业内部来讲,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加强对员工的培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科学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开发所有员工的智力资源,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这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企业应不断运用市场的特点和力量招揽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我所用。
(三)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高素质的企业管理者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可通过建立企业家工程,通过建立各种机制,采取多种方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提升企业管理者的创新能力、对于宏观市场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以及战略决策能力,使管理者能把握未来较长时期的变化趋势和规律,使企业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走在市场变化的前面。这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技术创新、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
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增强研发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动力。创意产品与核心技术能力的关系密切,这要求企业不断增强研究与开发能力,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掌握核心技术能力来创造顾客需求的产品,赶超消费者需求的预期。当然,企业再研发必须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展开。当今世界著名的企业大多都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如日本索尼公司的微型化电子技术,其核心技术是这些公司发展壮大并成名的关键。而我国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一直依赖从国外引进,自主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因此,我国企业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加大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投入,在加强研究与开发的同时,要重视汲取和获得相关的新技术和技能,来改进或创新技术核心体系,形成核心竞争力新的整合。
(五)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或采用并购等途径,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一般需要一个长期培育和发展的过程。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同行之间或与国外大公司建立以技术合作为核心的战略联盟,或进行外部并购,将是我国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捷径。如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通过企业兼并获得核心竞争,通过兼并,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11月的市场变化正像10月预测的那样,虽然市场走出了一波反弹行情,但是实际反弹力度要比预测想象的反弹力度弱许多。根据11月份对12月的市场预测,12月市场将会在11月份反弹的基础上进行震荡,然后开始逐渐走弱。12月份市场变化特点是以套现为主,特别是年底12月份市场更是倡导现金为王。当前社会不是流行过洋节吗?那么我们也可以套现资金在圣诞节上潇洒走一回。12月市场模拟趋势可参考附图。在此,对于12月份的行情没有过多的交代,只是想告诫广大的股民朋友,你手中持有的股票可在12月相对高位作一下了结,放松一下自己,让自己也享受一下圣诞节的快乐,忘却一切不顺心的事从头再来。11月看好的三支电力板块股票,600674川投能源、600578京能热电、600969郴电国际以获利了结为宜。
本期我想重点把2008年证券市场的变化趋势及市场可能出现的热点预测结果向大家介绍一下,给大家做个参考,也使大家好对2008年自己的投资计划和布局中有一个参考。2008年沪、深两市模拟预测趋势请参考附图。今年在对沪、深两市进行模拟预测时,使我发现今年与往年的预测结果有很大变化。在我连续三年对沪、深市场进行模拟预测过程中,其结果两市变化趋势都是呈反向变化的。预测结果相反,在预测上我把它称之为两市的互补,互补在判断趋势上是最难的现象。因为,大家都知道沪、深两市在变化过程中有着极其密切的联动性,所以一旦两市出现反向预测结果,此时往往都要依靠辅助分析方法加以确认和修正,否则模拟预测结果将会使人不知所措失去参考的目的。今年相比往年就简单多了,两市预测结果趋于一致,这一现象在我预测中是很少见的,同时也相互验证了沪、深两市沿着这一趋势变化的可能性。从模拟趋势图中我们可清楚地看到,2008年市场是一弱势变化状态,这种形态的出现也可以说是对市场从998点大涨5000多点的一个调整。2008年市场的变化趋势,我们再从技术上进行一下分析。根据上证的整体走势,从起始点95.79点开始,到2007年6124.04点止,使我们发现市场变化具有典型的周期性,而且其周期规律表现的极其完美。根据周期分析,自998.23点开始上升运行的时间周期应该运行21个季度K线单位,截至12月份市场仅运行了10个季度K线单位,也就是说从998.23点开始上升的行情远没有结束,至少还要运行两年多的时间。但是如果市场处在上升阶段并不能认为市场只是一路上升,而是循序渐进地上升。根据周期及市场运行时间,2008年上证市场将要进入上升周期中的调整期,而且调整的时间至少需要3到4个季度K线单位时间。所以以周期分析,208年也是一弱势的走势。从趋势和周期两种分析方法分析结果看,两者均给出了2008年证券市场将是一弱势的行情走势,走势虽有反复但是从分析结果看,市场再创新高的可能性并不大。我这样说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希望股民朋友在新一年炒股中,对自己近两年形成的投资理念要根据市场变化,作一下适当的调整。
以上仅用两种不同的技术分析方法,把2008年证券市场的变化趋势简要地做了一下分析。有关2008年宏观经济及微观经济的理论分析,对于我们这些中小散户我建议最好还是参考专业经济刊物中经济学家的有关分析文章为好。2008年市场反应虽然呈弱势调整走势,但是市场仍会有很多可供我们投资的机会。根据趋势分析,从中归纳出了两大板块可能成为2008年的投资热点,一是房地产板块,另一个是电力板块。由于两大板块股票很多不好把握,我重点看好的是房地产板块。个股有600246万通地产、600533栖霞建设、000511银基发展、600256广汇股份。
以上分析仅是自己对市场的一点看法,不构成对读者的投资建议,据此入市读者后果自负。在此提前向一年来支持和信任我的广大股民朋友及本杂志的编辑们送去我的祝福,祝大家新年快乐!福禄满仓!
MTM动量指标
一、MTM指标的原理
动量指数(MOMENTOM INDEX)就是一种专门研究汇价波动的技术分析指标,它以分析汇价波动的速度为目的,研究汇价在波动过程中各种加速,减速,惯性作用以及汇价由静到动或由动转静的现象。动量指数的理论基础是价格和供需量的关系,汇价的涨幅随着时间,必须日渐缩小,变化的速度力量慢慢减缓,行情则可反转。反之,下跌亦然。动量指数就是这样通过计算汇价波动的速度,得出汇价进入强势的高峰和转入弱势的低谷等不同讯号,由此成为投资者较喜爱的一种测市工具。
一个具有自由机制的市场中,价格受制于供求的相互关系。需求大于供给则迫使价格上升,而价格的上升又使供应者增加生产或使需求者寻求代替品使价格下跌。不管是上涨,还是下跌,其速度是逐渐缓冲的,不可能发生突然逆转。动量指标就是利用恒速缓冲的原则,来观测股价的涨跌速度,分析股价的波动速度,研究股价在波动过程中各种加速减速惯性作用。
股价在波动中的动量变化可通过每日之动量点连成曲线即动量线反映出来。在动量指数图中,水平线代表时间,垂直线代表动量范围。动量以0为中心线,即静速地带,中心线上部是汇价上升地带,下部是股价下跌地带,动量线根据汇价波情况围绕中心线周期性往返运动,从而反映汇价波动的速度。
二、MSM指标分析要领
1、运用MTM指标应该综合其它技术指标共同分析。
2、一般,股价上升,动量值也会随之上升,在没有其它非技术影响的情况下,MTM大体可以反映出股价变化的速度。
3、MTM与MA配合使用较好,主要方法:在股价上升时MTM下降
曲线与MA上升曲线交叉时,空方力量加强,在交叉点投资者应及时卖出股票;在股价下降时,MTM上升曲线与MA下降曲线交叉时,空方力量减弱,在交叉点,投资者应买进股票。MTM与MA配合使用时,周期一般定为10天。
4、MTM由下向上突破0线位置为买入信号,由上向下突破0线位置为卖出信号。股价如果不断创出新高,而MTM未能配合上升为背离现象,行情有可能出现反转,股价不断探底,而MTM没有配合下降也是背离现象,应该注意逢低吸纳。
三、MTM指标的应用
1、一般取N=10。
2、一般而言,MTM上穿0轴为买入信号,下穿0轴为卖出信号。但如果M=0,则V=VN,那么N日其间,市势或可能平移,或可能上升后回,或可能下降后回升。因此,O轴附近的买卖信号需要小心处理,包括:
①调整市道MTM在0轴附近的上上下下可以不予理会;
②上升趋势逆转,MTM下穿0轴为卖出信号;
③下降趋势逆转,MTM上穿0轴为买入信号;
④上升当中,MTM下穿0轴可能是假突破,回档结束后续上升;
⑤下降当中,MTM上穿0轴可能是假突破,反弹结束后复下降。
可见,MTM操作宜有其它指标帮助判明趋势。
3、通常在市势完成快速发展,开始减速时(但并未见顶或底),MTM指标已率先掉头向下或向上。因此,MTM指标领先于价格变动。经验表明,领先时间约达3天左右。这样,MTM的上下拐点是价格拐点的早期警告信号。
秋储冬藏,厚积薄发
上一期,我们从投资者教育的角度,分析了蓝筹股发行时机的选择对市场的影响。很遗憾,中石油的上市终于引发了蓝筹版的“5・30”悲剧。上证综指在中石油上市前后8天里,大幅下跌15%,而最近的明星蓝筹股,如中国神华、中国远洋、中国铝业、中国石化、宝钢股份,甚至中国石油等股票的下跌幅度均超过20%,累计跌幅甚至接近50%。
期待暴跌的蓝筹股出现“华丽的转身”不太现实。
11月的蓝筹股调整与“5・30”的题材股调整,本质上是发生在不同时间的牛市中期的大调整,我们其实可以把5・30看作本轮调整的开始。由于题材股与蓝筹股启动的时间不同,因此调整的时间也不同,但从下跌幅度和下跌力度来看,这两类股票的调整却有极其相似之处。众所周知,5・30之后,题材股中的绝大多数品种不仅没能解套,反而有相当多的品种再创年内新低。同理,盲目相信舆论宣传,最近买入蓝筹股的投资者,也不可轻信高PE的蓝筹股能上演“华丽的转身”。上期我曾讲过:牛市中60倍PE的蓝筹股不一定跑赢100倍PE的垃圾股。现在我再补充一句:在调整市中60倍PE的蓝筹股也不一定比100倍PE的题材股抗跌。如果在年底围绕股指期货的推出或时间表的推出,指标股或许会出现有力度的反弹,对于08年预期动态市盈率过高的蓝筹股要把握机会暂时离场。
储冬藏必将厚积薄发。
半年来,虽然指数表现为震荡上扬的行情,但题材股与蓝筹股分别经历了一次暴跌,幅度之深、力度之大即使在熊市中也很少见。这两类股票经过如此暴跌,如果能够经过今冬风与雪的考验,来年必将再度喷薄而出。我个人判断,由于题材股先调整,因此题材股的行情将引领大盘再到新高,除了实质重组股(这类股票不好把握)之外,以推出创业板为核心的创投概念和科技股最值得关注,其次是医改概念股;而蓝筹股调整较晚,可能调整的时间较长,因此蓝筹股可能要到8000点或10000点等重要阻力关口再次发挥作用,这其中的主要机会将围绕股指期货与资产注入展开。对待12月的行情,投资者应该积极调整持仓结构,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明年的机遇与挑战。
最后我必须提醒投资者:牛市虽未尽,赚钱却很难。
无论是做多头、空头还是滑头,只要坚持下去都会各得其所,怕的是投资者在这三者之间不停的转换角色。五千点之上的行情,操作难度将大大提高,对投资者的要求不仅局限在知识和技术层面,对投资者在自信、意志等精神层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能轻言牛市结束――年终岁首全攻略
2007年年末之际,深沪股票静态市盈率已达70多倍,于是国内国外批评股市“过热”的声音不绝于耳。格林斯潘认为中国股市“是个迟早要破灭的投机性泡沫”。管理层人士放出“不排除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的狠话。引发相当多的个股10天跳水20~30%的大动荡。中国股市真的“过热”了吗?指数“过热”的深层原因在哪里?998点以来的牛市是否已经结束?这是每个投资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评判股市“过热”应科学分析
不能将指数涨幅与股价涨幅划等号。从指数涨幅看,两年来上证综指涨了5倍,今年涨了150%,确实可以得出“过热”的结论。但千万别忘了指数上涨的虚假成分。一是上证综指是将三分之二的非流通股一起计入指数;二是工行、中行等大盘股上市当日即计入指数,至少吞吃了几百点指数,容易快涨;三是超大盘股的巨幅上涨,虚增了指数,如中石化、宝钢涨7倍,招行、浦发行涨8~10倍,联通涨5倍,长电涨4倍,平安涨3倍,工行、中行均涨1.8倍,人寿涨1.5倍。但是,从平均股价来看,两年来从6元到18元,仅3倍,今年从12元到18元,仅涨50%,指数与股价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尤其是10月份在指数上涨10.7%情况下,80%的股票反而下跌10~30%,只相当于3300~4030点的水平。故不能仅就指数涨幅笼统地批评股市过热。
不能以静态市盈率估值排斥动态市盈率估值。时至11月,照理,2036年报表应成为过去时。但是,许多人批评股市“过热”,估值高达70倍市盈率的根据依然是06年报表的数据,是静态考量,如果按照2007年前三季业绩作动态估值,平均市盈率仅42倍左右,得不出“股市风险急剧积聚”的结论。
不能对一二级市场的估值采用双重评判标准。现在广大投资者都对一件奇乖的事感到不可思议:一方面批评42倍市盈率的股市二级市场是过热,另一方面却容忍并批准一级市场以高市盈率发行超大盘新股,如建行33倍,神华44.76倍,人寿97.6倍,中国远洋98.7倍,令人无所适从。
现有新股发行机制和利益倾斜有问题。前几年新股发行市盈率限定在20倍以下,并向二级市场配售,由于一二级市场唇齿相依,故当时的平均市盈率维持在30~40倍。而现在实行机构询价,并聚积了3.37万亿专门从事无风险套利的一级市场认新大军,由于中签率极低,筹码又大多在机构手中,容易纵。于是,大盘新股上市当日市盈率便炒高到七八十倍,上百倍,抬高了整个市场的市盈率。
中国股市真正的、最大的“过热”是扩容过热
为什么说最大的“过热”是扩容过热呢。第一,从市值看,2005年6月998点时,中国股市流通市值仅7000亿,总市值2.3万亿。仅用了两年,流通市值便达9万亿,总市值达28.5万亿,分别扩张了12.8倍和12.4倍,远远超过指数和股价涨幅。
第二,从证券化率看,仅仅两年,就从15%上升到135.5%,涨幅高达9倍,跃居世界第四,增速实在太快。第三,从流通市值与居民金融资产比例看,9万亿除以9万亿加17万亿储蓄,高达34.6%,而美国至今只有40%。
然而,有关方面竟认为,当前中国股市最大的问题是供不应求,应加快红筹股回归和国有股减持,并停止了股市资金供应(如基金发行),却从未用写入十七大报告的科学发展观来反省并批评中国股市扩容过热中的弊病和风险,很少正视“5・30”以来,尤其是9月以来超大盘股快速扩容后绝大多数投资者的财富缩水所暴露的市场供大于求、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由此我认为,股市扩容“过热”是真正的过热,要比经济过热和股票二级市场过热严重得多,值得管理层和市场人士高度警觉,摒弃粗犷式发展模式,放慢大盘股扩容节奏,停止红筹股回归方案,给市场一个休养生息的时期,在切实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业绩上狠下功夫。否则,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创造条件为广大群众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方针便成为一句空话。
不是牛市结束,而是牛市整固
自10月16日冲顶6124点后,主管部门领导三天内连续向市场发出风险警示,大盘尤其是个股出现急速深幅调整,市场出现了令人恐慌的“牛市结束论”。对此,我不敢苟同。
首先,推动这轮牛市的几大动力并未释放完毕。那就是,人民币升值加快、经济高增长的可持续性、股改后大股东利益诉求推动上市公司业绩高增长、注入优质资产整体上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以及“创造条件为广大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政策取向等,这些牛市的动力无一有衰竭、结束的迹象,反而处在新的起点上。用尚福林的话说就是“中国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景良好”。因此,不能轻言牛市结束。
其次,中国股市6000点与日本股市39000点泡沫破裂无可比性。当时日本股市市盈率高达110倍,而现时中国股市动态市盈率仅42倍,当然,我强调牛市还在进行时,并不是说年内最后两个月会一路呈“快牛”走势,而是认为需要做牛市整固。
其一、因为大盘蓝筹股中巨额获利盘需要消化。今年中国股市的壮举就是将大盘蓝筹股市盈率狂炒到30~40倍。然而,占流通市值28%的基金和44%的机构竟然振振有辞地称“价值投资”、“完全合理”。其实,这正是股市“过热”的症结。因为这些大盘股,论送股,没有可能,论分红,不抵银行利息;所谓的“价值投资”其实是空的,只是概念。而国外成熟股市,大盘蓝筹股的市盈率仅十几倍,如汇丰、通用、可口可乐16~18倍,埃克森美孚石油、英国石油12~13倍,钢铁股10倍,且一年均几次分红,大大超过银行利息。因此,大盘蓝筹股的高估值不可持久,正如去年第四季度狂炒大盘股后于今年1~5月集体调一样。
其二、因为超大盘股连续扩容造成的老股资金面失血严重,恢复需要一个过程。9月建行上市日即是神华申购日,使大盘一次失血;神华上市后狂炒,使大盘第二次失血;中石油认购又使二级市场7030多亿资金“搬家”,使大盘第三次失血;中石油上市前后,老股又出现了资金大挪移,使大盘第四次失血。这就是10月16日以后指数只下跌10%,而多数股票却下跌20~30%、相当于又一次“5・30”。惨烈损失的缘由。
那么,如何看待二八与八二现象。从7月5日3614点至今,沪深指数扶摇直上,散户账面上的资金如流星般下坠。我们观察到,这波上来主要是大主力利用资金优势,刻意做盘的结果。一边肆意拉升高价大盘股,做高指数,一边反手对中小盘黄金般的股票进行疯狂打压,利用很少一部分资金,把大多数中小盘的股票打下去10~20%,引起散户大面积恐慌,不断割肉。很多散户朋友们经过“5・30”半夜鸡叫的屠戮,已经无法承受再次的打击,很多人几近疯癫状,散户厅里面一片怨恨声。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牛市,我们一定要适应。目前的下跌是暂时的,我们必须看到下跌的主线是什么?是对股价反映内在价值进行修正。当然,既然是修正,那么就有一个修正不足和修正过度的问题。在下跌的过程中,你必须重新审视当初买入的理由是什么,现在有什么变化。如果没有变化,那就必须坚持!一个成功的炒家,必须要在该坚持的时候坚持,该放弃的时候放弃!而目前,坚持就是胜利!
目前大盘走势比较呆滞,高价热门股已经开始向下寻求支撑,热点已经开始悄然转移。中低价的真正金股已经历经无数次诱空,这些都是逼空的必要前奏,我们判断这个动作一定会很凶猛,一定会非常有激情,压抑已久的情感需要大力宣泄,憋是憋不住的。 目前的盘势需要更加敏锐的触觉,不要被纷扰的市场迷了眼睛。
眼下股指虽然高了,但我认为不必过度惊慌,由资金推动的上涨必然会促使最后的疯狂:即鸡犬升天!如果没有看见中低价股的疯狂,行情就不可能到头。所以拿着好股票但最近没轮到的朋友,一定要有耐心,忍字头上一把刀,坚持!不要倒在黎明前的黑暗里。
操作提示
眼下,大盘在重新冲到600。点关前,出现了再次震荡。该如何操作呢?
第一,对整数位上的管理层调控要有思想准备。今年以来每当冲到一个整数位,管理层都进行调控。例如,2月底,3000点时,用“泡沫”争论调控,跌到2541点。“5・30”4300多点的时候,又用调高印花税进行调控,跌到3404点。眼下,到了6000点整数位,自然再度进行调控。其目的是:控制单边上升市,以避免连续暴跌,影响股市的稳定,一旦震荡、整理、换手后,在整数位站稳了,管理层也就认可了。因此,6000点只是调控点位,而不是终极点位。
第二,由于月线第二个缺口被回补,因此对年内的高点不要过于奢望。今年涨幅已达到157%,从3563点~6124点,涨幅也高达71.9%,所以调整的时间会比较长,即使冲破6124也难以站稳,因此要做好5300~6000的反复箱形震荡整理的充分准备。
第三,对处于高位的一线蓝筹股应择机入袋为安。即使做,也快进快出,设好停损点,因为其巨大的获利盘也是风险,一旦套牢,将陷入被动。例如,去年第四季度,大盘蓝筹股一枝独秀,但是今年1~5月,整整5个月,坐冷板凳,错失题材股翻几倍的大行情。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 干预 宏观调控
政府对住房市场的干预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种方式:数量干预与价格干预。其中数量干预主要是对住房供给数量的干预,通过政府直接建造大量的公共住房以低廉的租金提供低收入户和困难户使用,但是这种做法很容易给财政背上沉重的包袱。所以,在实践中除了公共住房,政府还采取了财政补贴的方式,这实际上是对住房价格进行调节和干预,财政补贴又可以分为对购房者的需求补贴和对开发商的供给补贴。按照政府政策和干预房地产市场的不同特点,本文将从数量干预与价格干预两个部分考察政府的房地产政策、干预效果以及政策演变趋势。
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数量调节
土地供给与税收调节制度
世界各国的土地制度可以分为两种:私人所有和政府(国家)所有。但就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所有制往往都是由国家所有与私人所有共同组成的。如今,即使是在崇尚私有财产制度的英美等国政府,也是大土地所有者。除了直接拥有,政府可以通过城市规划、颁布土地法规、规定土地用途、征收土地使用转让税等途径来影响商业性用地的供给,平抑地价控制房地产的开发成本,从而降低房地产的市场价格。
美国土地有三种所有形式:私人所有,联邦政府、洲及地方政府所有,印第安人保留地。政府所有的土地除了提供政府办公、基础设施等公共品以外,还可以建造公共住房出租。无论是政府所有还是私人所有,土地的经济用途都有统一的规划,通过对其使用进行限制以及税收政策进行调节。日本全部土地的3/4属于私人部门所有,国有土地仅占1/4,而且主要是山林沼泽地。因此,私人和企业构成了房地产市场上的主体。政府对房地产用地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两种渠道:一是税收政策和城市规划;二是通过对专门从事社会基础设施和普通居民住宅建设,以及经营的非盈利性的200多个公团组织提供政府低息贷款来增加基础设施和住宅供给。与日美两国不同,新加坡国有土地占全国面积的72%,其中建屋发展局就占了20%。房地产市场上政府是最大的土地供给者,而且是居民住宅的最主要的供给者。
在规划和土地开发成本上,一般商业用地比住宅用地价格高10倍以上,因此,为保障住宅用地的供给,除了由建屋发展局直接提供住宅以外,政府还对那些想改变土地用途的用户收取高昂的溢价费用。英国土地在法律上全部归英王所有,个人、企业及社会团体仅拥有土地使用权。国家通过对土地一级市场的控制获得大量的批租收入,并通过一级市场的管理和调控有效地调节土地二级交易市场的供求,保持房地产市场供求的基本平衡。这种模式也普遍流行于英联邦国家以及前英国殖民地,比如中国香港的土地供给制度,特区政府是土地市场的最大供给者的地位为调节房地产的供给和防止房地产泡沫、经济衰退等起着积极的作用。
但从演变趋势来看,政府干预房地产市场政策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即无论哪一种土地所有制下,通过城市规划和税收等控制土地供给和用途都成为政府调节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手段。
公共住房制度
公共住房制度是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干预最直接的手段,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公共住房制度都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甚至需要财政的特殊补贴,公共住房实际上与社会保障体制和社会福利制度联系在一起。政府提供公共住房大致有两种方式:直接介入和通过社会团体、非赢利性组织等机构间接介入。
直接介入 发达国家公共住房的供给数量都很庞大,这是政府为维护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提高整个社会福利水平、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而提供的低租金的住房体系。政府直接介入住房市场的供给能够有效地、直接地刺激和控制住房生产,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提供较多的住房,缓解供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公共住房政策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主要是为低收入者提供住房,国家投资建设国有住宅,低租金出租给低收入家庭。二战后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瑞典、荷兰等国家兴建了大批公共住宅供低收入居民租用。公共住房在住房体系中的地位和数量的多少取决于该国或地区人口与土地的对比状况。英、美、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国家等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较大,因此,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大都采取宏观调控的办法,公共住房制度只作为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存在。但在地少人多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住房的售价相对于居民的人均收入,远远高于同一水平下的其他国家。因此,除了制定政策平抑价格外,公共住房制度成了保障与提高居民生活、调节房地产价格的重要内容。
间接提供公共住房 由于直接介入方式对政府财政压力很大,容易引发腐败、寻租等不良后果,因此,在直接提供公共住房的同时,发达国家也会通过社会团体、非盈利组织等为社会建造低租金或低价的住宅。这些非盈利房地产企业靠出售股份以获得启动资金,在此基础上再申请政府的低息或无息贷款,并可享受免税待遇,因此能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租所建住房,瑞典、荷兰、法国等多采用这一做法。瑞典政府通过给予非盈利公司、住房合作社等种种财政优惠,建造了战后国内总建房量2/3的住宅,这些非盈利企业至今仍是瑞典住房市场上的主要力量并使瑞典成为世界上解决住房问题最成功的国家之一。为保证公共住宅供应真正做到面向低收入阶层,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有明确的政策措施,制定入住公共住宅的条件,进行家庭收入水平登记,以及采取多种申请程序等,以保证低收入阶层的利益。
事实上,公共住房不仅仅具有干预房地产市场供求的经济意义,而且构成了整个国家和地区社会保障体制的一部分,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以日本为例,日本的公营住宅是二战以后逐步建立与完善的,主要针对中低收入阶层。其建设与经营都由各级地方政府住宅局管理,实行政府定价,因此受到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小,其中公营住房的租金在房地产泡沫日趋膨胀的1983-1990年年均也只上涨了4.4%,而在1989和1990年则分别为5.3%和3.3%。这不仅在房地产泡沫时期有效地保护了中低收入阶层的利益,而且对房地产泡沫破灭以后日本社会经济的稳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实行公共住宅政策需要征用大量土地,拨巨额资金,对城市财政造成巨大压力,因而近年来配合“居者有其屋”的计划,大多数国家都对公共住房政策进行了调整,以鼓励私人建造和拥有住房,缩小公共住房的比例。
关键字:市政桥梁 施工裂缝 常见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K9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市政桥梁施工裂缝成因及种类等常见问题分析
在市政桥梁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施工裂缝,施工裂缝的存在,容易影响桥梁工程的整体结构稳定性,降低混凝土耐久性及承载能力,对桥梁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产生威胁,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为此,就需要研究市政桥梁施工裂缝种类及成因,积极采取施工裂缝防治措施,确保桥梁工程的质量与品质。
(一)施工材料质量引起桥梁施工裂缝
桥梁施工的主要施工材料是混凝土,在配置混凝土时,所采取的混凝土原材料质量不合格,容易降低混凝土性能,致使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混凝土原材料包括水泥、砂石骨料、水、化学添加剂等,在混凝土原材料选取过程中,如砂石骨料级配不够,砂石粒径太小,则会在混凝土拌合过程中,加大水与水泥用量,从而对混凝土强度造成影响,引起混凝土收缩较大,从而导致混凝土裂缝产生;或使用水泥品种、型号不符合混凝土设计标准,导致拌合混凝土综合性能难以达到设计指标,降低混凝土强度及承载能力,在荷载作用下产生裂缝。
(二)混凝土收缩引起桥梁施工裂缝
混凝土收缩是导致桥梁施工裂缝产生的最常见原因,一般将混凝土收缩分为塑性收缩、缩水收缩、自生收缩、碳化收缩等四种形式,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裂缝多是由混凝土塑性收缩与缩水收缩所引起的。在混凝土浇筑后四五个小时内,混凝土尚未完全硬化,此时水泥与水之间的反应较为激烈,逐渐形成分子链,水分被快速蒸发,而骨料则逐渐下沉,这种现象被称为塑性收缩,而在混凝土骨料下沉过程中,受到混凝土内部钢筋结构阻挡,沿钢筋方向产生裂缝,这种裂缝,被称为塑性收缩裂缝;当混凝土初步硬化之后,随着水分逐渐蒸发,混凝土湿度不断降低,引起混凝土体积不断收缩,这种现象被称为缩水收缩,在混凝土收缩过程中,由于内部与表面水分蒸发速度不同,表面收缩较大,内部收缩较小,受到内部混凝土制约,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当拉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后,则会产生混凝土裂缝,这种裂缝被称为收缩裂缝。
(三)温度变化引起桥梁施工裂缝
施工混凝土具备热胀冷缩性质,当混凝土外部环境或混凝土内部结构温度发生变化时,容易导致混凝土变形,在混凝土结构内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产生裂缝,这种裂缝被称为温度裂缝。温度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混凝土在浇筑后,水泥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较高,内外温差较大,在水化热作用下,出现裂缝;在混凝土养护阶段,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过高或过低,内外温度不均匀,容易产生混凝土裂缝。
(四)在荷载作用下引起桥梁施工裂缝
桥梁运行需要承受自身荷载的同时,还需要承受外部车辆所带来的荷载,市政桥梁在荷载及次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裂缝被称为荷载裂缝,分为应力裂缝与次应力裂缝两种类型。荷载裂缝一般沿构件宽度方向贯通整个截面或部分截面。
(五)基础变形问题引起桥梁施工裂缝
由于市政桥梁跨度较大,宽度较窄,其基础一旦出现水平方向位移或不均匀沉降现象,就容易引起较大应力,一旦应力超出桥梁结构抗拉能力,就容易产生混凝土裂缝;导致基础变形的原因包括结构荷载太大、基础建设不合理、地形差异较大等。
(六)钢筋锈蚀引起桥梁施工裂缝
市政桥梁多处于自然环境下,如果桥梁构件保护层密实度较差或保护层较薄,防腐蚀措施不当,容易引起混凝土中钢筋锈蚀,锈蚀钢筋体积膨胀,挤压混凝土,从而导致混凝土裂缝产生。
二、市政桥梁施工裂缝常见问题的防治对策
为减少市政桥梁施工裂缝,确保市政桥梁施工质量及品质,维护行车安全,就需要在市政桥梁施工过程中,积极采取防治对策。
(一)市政桥梁施工裂缝预防措施
确保混凝土性能及质量,可以有效预防产生混凝土裂缝。为此,就需要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尽量减少混凝土拌合用水量,在拌合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高效减水剂;由于当前桥梁工程所使用的水泥多为普通硅酸盐水泥,这种水泥水化热高,混凝土收缩过程较快,容易在混凝土表面出现混凝土裂缝,为降低混凝土收缩速度,可以适当加入缓凝剂;在高温天气下施工,需要确保水温不能太高,水温太高容易导致混凝土浇筑后温度较高,导致混凝土水分蒸发较快,容易产生混凝土裂缝,同样,在混凝土拌合时,需要合理控制混凝土砂石骨料温度。
(二)市政桥梁施工工艺措施
1.施工材料的控制:保证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可以有效避免因材料质量问题及收缩所引起的混凝土裂缝。为此,需要严格按照施工要求及规范,确保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对不合格材料进行清场处理;加强各种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检查,进行混凝土配合比实验,优化混凝土配合比,确保混凝土综合性能优越。
2.混凝土拌合、运输及浇筑要点:在混凝土拌合作业时,需要严格按照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投料,拌合时间需严格控制,不宜过长,确保混凝土和易性较好;在混凝土运输过程中,严格控制运输时间,不能出现混凝土离析现象;在混凝土浇筑之前,需要对模板、钢筋、预埋件、预埋孔洞、支架等情况进行检查,确保符合设计标准后才可以进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需要采取分层浇筑工艺,分层厚度需要控制在30cm以内;做好振捣工作,振捣过程中不能碰触到模板等其他构件;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避免因温差所产生混凝土裂缝;振捣要确保混凝土密实,减少混凝土收缩裂缝产生;混凝土浇筑需一次完成,尽量避免出现混凝土浇筑中断现象。
(三)市政桥梁混凝土温度控制措施
混凝土温度及温度变化是产生桥梁施工裂缝主要原因之一,为此,需要对混凝土温度进行控制,降低混凝土初始温度及水化热温度,避免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降低水、骨料等温度,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初始温度。
(四)市政桥梁施工裂缝防治的其他措施
在市政桥梁结构设计时,进行施工现场勘测,在地基建设时需确保地基稳定性;在混凝土钢筋使用时选择具备防腐蚀性能的钢筋,减少因钢筋锈蚀导致的混凝土裂缝;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在施工之前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明确施工规范,确保施工质量。
三、结语
市政桥梁属于城市中重要的基础交通设施,对保证城市交通便捷、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桥梁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施工裂缝等常见问题,对桥梁的质量造成较大影响,为此,就需要做好桥梁裂缝预防措施,确保混凝土质量及性能,科学规范地安排施工工艺,最终实现桥梁的安全性、稳定性,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占峰.桥梁施工裂缝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探析[J].价值工程,2011,30(3):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