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1 16:41: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文教育的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把课堂让给孩子
许多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都感觉很累。上完一节课,总是觉得讲得不够细、不够完整,生怕漏掉知识点,在考试中失分。其实,一单元、一册书中的课文内容,虽然不同,但却有着极多的共同点,而这些共同点恰恰也是教学重点。为什么我们口干舌燥的讲,学生却充耳不闻呢?原因是在教学中他们的角色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只是旁听者,一副事不关己、心不在焉的心态,又怎么能学好语文?这就造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启而不发的状况普遍存在。而作为最能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学生提问”环节,更是经常冷场或者是表面热热闹闹,可实际上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少之又少。这样,不仅影响了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因此,我决定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充分研究了课堂内容的基础上,我根据课文体裁制定了预习提纲,每个同学都可以针对其中一项或几项内容发表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看法,而我却和其他同学一起来进行提问和学习。开始时举手的还是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中等生和暂差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都不高,甚至还有些学生表现出了厌烦感,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始终无法提高。于是,我只能在个别课堂上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一次,我偶然看见两个孩子玩“一休提问”的游戏。看着两个孩子兴高采烈的样子,我灵机一动,能不能把这种游戏形式引入课堂中呢?于是,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时,我布置了一个新的游戏环节“出个问题难倒你。”要求:每个学生都可以提出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可以是有关课文中的词语、句型、情感、写作方法……等反复方方面面。如果你的问题能难倒全班同学,就可以得到一个“优”字奖励,并成为当天的“聪明之星”。在新的课堂中,气氛异常热烈。平时很少举手的暂差生也都举手提问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同学们为了难倒对方,而不被对方难倒,在每一节课前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的问题更具有深度和广度。因而,学生真正地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因为课堂教学为多人共同所准备,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探究、团结合作,因而,无论是在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上,都非教师一人授课时所能比。当然,兴趣开发容易,维持较难,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快乐小问号”、“聪明智多星”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2.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那么为什么不能把学习变成孩子感兴趣的游戏呢,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呢?带着这种想法,我在每天课堂上都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小游戏环节,如“成语接龙”、“三分钟硝烟奖”、“越辨越清”、“巧猜字谜”、“巧连词句”……等活动。常常是下课铃响,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课下对诗声、争论声不绝于耳。虽然难免有时争得是面红耳赤,但绝不会有污言秽语或手脚相加,这可是参加活动的首要条件。有时,课下孩子们游戏中的惩罚方法也变成了背古诗、说成语。这样,孩子们的学习有老师要求学,变成学生主动学、追着学。为了能压倒别的同学,通常教师还未开讲,课文早已被同学们拿来当成游戏的工具。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正是在一点一滴中渐渐地提高,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每个学生都希望进步,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认同,都有一颗争强好胜之心,都有集体荣誉感,在这次活动中,我还通过挑起各组之间的竞争,激发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同时公布各组所背课文的数目,及其他暂时落后组所需努力的目标,让他们明白自己组并没有差多远。而差生也被气氛所感染,不愿意拉本组的后腿,被其他同学埋怨,自然热情高涨。而各组之间的挑战维护了竞争的公平,也正是这种公平才使竞争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教师应是学生潜能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学习的监工。只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给班级带来生命力,才能使学习成绩稳步提高。这大概就是“好学不如乐学'的道理吧!”
3.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学习资源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教育课程,我们身边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资源,如能善加利用,便能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之效。于是,我便尝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语文学习资源,带着批评的眼光去挑生活中的错别字,“牙尖嘴利”地去生活中咬文嚼字:帮同学修改话语中的错音病句;用彩虹般的语言去歌颂生活中的好人、好事与美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去编一段顺口溜,开自己或别人的一个小玩笑;或者抓住别人的特点,取一个并无恶意的“外号”;去市场记录妈妈和小贩还价的语言……。今年暑假,学校还同意让我的带领同学们,组成一个生物兴趣小组,去调查学校北面府君山的生物种类。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转眼间十天过去了。我们在同事和家长的帮助下采集、制作了上千件标本,其中还有大量中草药材。除了将完整的一套送给学校,我们也保存了好多精美的标本和图片,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同学们还写出了大量优美的文章和详实的调查报告。这样一来,他们在生活中把语文“玩”的得心应手,让学语文变得轻松愉快。孩子们学得有兴趣,也把老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
4.为同学们搭建展示平台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孩子们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成功的喜悦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因此,我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语文知识竞赛和作文大赛,几年来,共有一百多名学生在世界小学生作文大赛、梁斌文学奖、天津市少年作文大赛等世界、全国、市级大赛中获奖或发表,而我也十次荣获市级、国家级组织奖和辅导奖。课堂外,学生们课本剧精彩的排练;故事会上大家都有机会把自己的才能展示;如果没有故事,也可以把自己最擅长的知识海阔天空地侃一段;简报、手抄报都可以把自己的才华展现……。多种展示平台的搭建,让同学们变得更加自信和可爱,而在这一次次展示中,语文课已经悄然走进孩子们的心间。
有人认为《语文课程标准》界定的“语文素养”是一种无所不能、无处不在的“万能博士”素养,课程目标就成了一种无所不包、博大精深、无边无底、虚无缥缈的“万能博士”课程目标。其实,这样的课程目标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是终极目标;如果没有较详的分解,一般人是很难达到的,教学中也是很难操作的。
笔者认为,语文素养只是听说读写话语文章时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素养或者说能力。它在听读行为中是听读话语文章表层意义的能力,即初通文意的能力;在说写行为中是把内心的形式不规范的只有自己明白的思想文化知识外化为规范的别人能顺利明白或欣然接受的话语文章的能力。语文素养中也有思想文化知识,但语文素养中的思想文化知识同其他学科培养的系统、明确而容易集中唤醒的思想文化知识素养有本质区别。如果不首先把这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弄明白,语文教学就会走向茫然。也正是由于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缺乏辩证的科学的认识,因此造成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
传统语文教材的选文是用“文质兼美”标准选出来的名家名篇,但并不一定适合学生为大量积累和学会熟练运用语言文字而进行诵读和写读的需要,相反,倒是更适合以教师讲析为主的讲读教学的需要。而讲读教学在语文课程中却是违背学习书面母语规律的高耗低效的落后方法,它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书面母语的能力,也不利于发挥选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因为把汉语等同于话语文章,就意味着教师应该也必须用讲读和做题的方法更全面、省时地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精神情感、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等等。因此语文教学就成为纯技术性的工具性的教学,成为各种考试的工具,语文老师也成了传授“解牛”技术的庖丁。
现行语文教学理论把中小学生不需要也不可能全部详尽和熟练掌握的并非最基础甚至很不基础的无限的文篇文段和文句,等同于中小学生必须也能够熟练掌握的最为基础的有限的常用母语,因而始终既弄不清语文课程究竟必须教什么和怎么教,也弄不清语文考试究竟必须考什么和怎么考。因此,有人认为语文考试考出来的大多不是成熟的语文能力,也不是有价值的思维能力。在这里,语言学习作为一种现实需要已站到前台,而精神教化作为一种远程目标已退居二线。
因此笔者以为,要落实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必须有一个整体的层次序列,有一个工艺流程且具有可操作性。完整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两性”(工具性、人文性)互动的教育,一种课内外并举的教育,一种精神和语言双赢的教育。从终身母语教育的角度来看,语文教育是人文的;从阶段性学校教育的角度看,语文教育则是工具的;从完整的大语文教育的角度看,语文教育则是“两性”互动的。
我国古代教育中有许多关于语文学习的理论,其中孔子“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的教育思想就是最核心的语文教育思想,是孔子多年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符合语文学习特点的教育思想。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推行和实施,语文学科也走入科学化的道路。我们将其和数学理化等学科等同看待。特别是语言学理论和修辞学知识的引进,我们将语文看作是一门科学课程,我们也是按照科学课程的方式和方法来从事语文教学。字、词、句、篇章、结构,语法修辞这些知识就成了语文学科学习的东西。语文课程也是沿着科学化的道路一路前行。但是,科学化并没有给语文学科教学带来明显的效果。语法修辞知识的学习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人们开始反思语文教学,开始反思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微的原因。
真正对语文科学化提出反思的是韩军老师。他的出发点就是从对语文学科的课程特点来反思语文教学的弊端。他以为人文性与语文的科学性相对立,语文是人文性的课程,语文教学不应该像其它科学课程一样去施教,而应该充分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的特点。韩军老师的论述无疑是振聋发聩的,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思维。但是,后来,人们对韩军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他们以为语文课程既然是人文性的课程,那么语文教学就应该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其实,语文课程确实具有人文性,但是,具有人文性并不意味着就是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语文教学的任务。韩军老师张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目的是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的特点。不能以科学的方式去教语文,而应该重视人文的因素。但是,后来人们在对人文性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许多教师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语文教材的编排也是以人文性内容为单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不进行严格的语言的学习,而是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重在对教材人文精神的发挥与拓展。课堂内容看起来丰富多彩,但是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却起不到根本的作用。
其实,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就是语言素养。新课标把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纠正这种教学中的混乱局面。那么语文教学回到语言的路上,是不是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就要像过去一样进行语言训练呢?显然不是。的确,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学习语言需要同思维能力一起进行培养。而思维的对象是外在的客观世界,人在面对外在客观世界的时候,是需要心灵化的。对外在的客观事物的认识带有主观认识的特点,这种主观认识就使得语文教学具有了一定的人文色彩。学习语言既有对语言的学习,更主要的是对语言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认识,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语言才能学到手。那种单纯的从语言到语言的学习方法是不会学好语言的,也是背离语言的特点的。
因此,学习语言就需要调动学生的全部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生命体验去感悟语言,理解语言,感悟作者使用语言的匠心。文本是作者对生活的反映,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要真正理解语言,理解文本,就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凸显学生在语言学习和文本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生活中,学生就在语言的海洋中遨游,但是,学生使用语言却非常困难,这种困难并不仅仅是语言上的障碍,更多地是认识上的障碍,也就是说,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深,不透,理解的不深刻,他们在对事物的反应过程中就不会深刻。因此,语文教学我们不仅仅去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主要的是透过语言培养学生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而且将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所得,有所获。
教育之本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核心是以学生的思维为本,认识为本。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研究如何教,更主要的是要研究让学生如何学。当前,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如何学,却并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郭思乐教授说要在语文教学中放牧学生的生命,关键是如何放牧。放牧生命,就是说要让学生的心灵充分的融入到文本之中,去感悟文本,体验文本内在的东西。达到学生与作者的同频共振的效应。
叶圣陶先生认为文本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文本的例子作用,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目的。如何才能真正发挥文本的例子作用?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究性学习。一般的阅读都停留在浅层次上,语文教学的阅读就是要深入挖掘文本内在的东西,力争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超越他们自己的认识,在超越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感受、一种认识、一种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艺术特征;审美性;情感性;形象性;创造性
教育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这一重要特征长期以来被学校教育所忽视。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语文,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应该张显语文教学艺术性特征。语文教学艺术作为一种教学的高境界,应具有其鲜明的特点,认真总结并科学的把握这些特征,便于具体而深入地理解教学。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它的形成机制与培养途径,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语文教学艺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审美性特征
艺术的本质是人对现实的审美观照。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既然教学艺术是教师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美的规律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那么教学艺术就必然带有审美性的特点,审美创造是教学艺术的特质。
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语文,它的教学目的本身就有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和发现与创造美的能力的要求,成功的语文教学过程本身也应该是审美过程。它从教学内容美和施教过程美二个方面张显其审美特质。
语文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都是依照美的法则创造出来的文质兼美的文章的典范。比如小说中塑造的形象美,诗歌中的意境美,说明文中的情趣美,议论文中的哲理美,都可以构成审美教育的资源。教师要利用美的信息激发,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形成正确的审美现念和审美品质。
施教过程的美主要指教师教态美和表达形式美,教态美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仪表,表情,动作诸方面的一种综合美。表现出衣着整齐美观,仪表端庄大方,态度亲切自然等。教师表达形式的美则体现在:富于美感的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鼓动性,幽默性的语言美;教学节奏有张有弛,有起有伏的节奏美;板书层次清晰,简洁明快的板图美。
任何教学艺术的实质在于其教育性,审美性是发挥其教育性本质的有效手段。只有当教学既有审美性且能发挥出更大的教育性,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教学艺术。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内蕴美,集中体现在其深厚的审美修养上,具有相当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情感性特征
审美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性是通过情感的传达和体验交流体现出来的。因此,语文教学艺术必然具有情感性的特征。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单向的,而是交互的。信息是知识与情感的组合,师生在交流情感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交流情感。
“文章情铸成”课文是情感信息的密集体。教师要运用课文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扣击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可能引起共鸣的动情点:“这个‘点’在抒情性作品中是情感的凝聚点;在叙事性作品中是情节的高峰点;在哲理性作品中就是情理的融合点。”
教师还应当注意强化教学语言的情感性。“语言是心灵沟通,情感沟通的好工具。教师应努力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塑造自己的语言形象,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品味”。突出不同教学内容的情感特征。一方面要通过吟诵,朗读激情。要注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如朗诵《荷塘月色》,通过舒缓、浑厚、沉静的朗读让学生揣摩其中的情思,进而把朱自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想超脱而又不能超脱的彷徨和渗透在朦胧月色中的淡淡的喜悦和哀愁很好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要通过讲述,品析激情。如讲《包身工》,重在再现“芦柴棒”的形象及生活,劳动经历,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形象性特征
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还可以借助动作,图像,影视,音响等手段,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形象性也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的语言要有形象的功能。教学语言描摹教材或某些生活场景中的形象,应该达到“状难写之景”。要注意体态语言的形象功能。体态语言,是“教师用手势,姿态,表情来表达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它辅助有声语言,更准确更生动地表情达意,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动作。弥补语言表达之不足”。在教学中,教师一个形象的手势,一次鼓励的目光,一个亲切的微笑,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激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的形象化效果。特别是影视艺术,它绘声绘色,直观形象,能让人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美妙境界。
四、创造性特征
“创造是艺术的生命",教学艺术的成败也在于创造。语文教学艺术的创造,是教师依据一定的审美理想,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一种培养人的自觉和自由的活动。语文教学的创造性有其独特的特征。
1.要注意语文教学的实际。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修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心理发展状况;国家的教育方针,教改方向等。另外,语文教学的传统方式,听说读写的传统优势也不能丢弃。只有正确处理好“固本”、“清源”、“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后,才能真正地创新。
2.教师不仅要自己创新,而且要鼓动、指导学生创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把外部知识、信息主动纳入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变“灌”、“管”、“压”、为“启”、“导”、“引”。在学法上,学生要变“死记硬背”为“建构自主能力”,挖掘其自身潜力。
3.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应该是新颖性和美感性的统一。富有创造性的课堂应充满生命力,教师愉快的教,学生有兴趣的学,师生互动,其乐融融。
许多语文教师有其独特的教学特色。这些特色无不包含着艺术。因此,树立语文教学艺术意识,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艺术素养,努力进行教学意识实践,是当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苏]列・斯托洛维奇. 审美价值的本质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曹明海.语文教育学[M].中国海洋大学
出版社,2002.
[3] 杨拥军:教学艺术的情感美[J].语文教
学与研究,2004,(3).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手段逐渐衍生、发展为中小学语文课堂中一项重要的辅教学手段,它能够轻易、便捷地汇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多角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注意力。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石的多媒体工具的广泛应用,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具有直观、生动、高效的特点,它在新课程改革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特质,创设和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特点
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综合地处理文字、语言、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系统技术。它的基本工作原理即是把语言、图像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集结在一起,并通过对音频、视频信号的模数转换和数据压缩、解压等过程,实现计算机对不同媒体信息的存储、传递、加工、变换和检索。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学习可表现出如下特点:
(1)集成性。多媒体技术将多种媒体对信息的呈现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化;(2)交互性。多媒体技术具有便捷的人机交互特点,利用多媒体网络可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适时快捷地交流;(3)信息组织的大容量和非线性。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大容量的知识库,可容纳非常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其信息组织形式也具有非线性、网络化特点。
2.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国外在最初的时候曾将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式命名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即CAI)。由这个名称我们可以看出:在语文教育中运用的多媒体技术及平台,只是一个辅的手段。但是它却具有我们传统语文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
2.1 大容量,高密度,多渠道。语文教学所要传播的知识是系统性的,囊括了文字、语音、语法、文学和文化艺术的诸多元素,内容杂而泛,语文基础知识的教授既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而多媒体教学工具本身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用它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极具优势。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课堂上往往需要讲解固定不变、需要学生能够记忆、背诵而掌握的知识点,如一些名家、名人的名篇名作,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就比教师一笔一划的板书来得省时。多媒体由于其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声、图、文,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多渠道多方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2.2 有助于创设崭新的审美时空。《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部分总目标第一点就提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课标指出,语文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在审美中进行文化的陶冶,真正回到"人文"精神状态,是一线语文教师需要破解的难题。中学语文课本里有很多诗歌,而诗里面的情感美、意境美是单纯的文字难以展现的,如果借助音乐、图像、影视这样的手段则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美,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互动的"情景教学"。
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并用,打破了课堂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现实,引发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结合,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这种融声、光、色于一体的形象刺激,能迅速地集合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思维指向,拉近学生和文章的距离,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对文章的视觉感知与听觉感知,同时既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3.1 声――利用录音强化听说教学。录音是借助电、声、音响来传输教学信息的方式。在语文教学的朗读能力训练中,利用录音可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较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朗读材料是专业工作者经过认真揣摩、反复练习后制作的优秀作品,它用响亮、清晰的语言转换了书面的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和作品蕴藏的情趣、意味,能给学生提供语音、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的示范。同时,录音教材还具有可重复的特点,因而运用录音教材进行听说、朗读训练,效果颇佳。乡村地区的学生基础较差,一些篇幅较长的文言文以及一些在朗读上对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要求较高的文章,他们很难掌握。这时候可以通过跟读录音教材,迅速地感知内容,还能利用录音教材训练学生的朗读,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
3.2 乐――利用音乐艺术,优化语文审美教学。音乐是能够启发人的想象力的特殊语言艺术。将听觉语言艺术移植到以语言学习为主的语文课堂,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到新课学习的心理状态,运用多种知觉体悟出课文语言的特有魅力。当然,音乐在审美教学中的作用绝不是孤立施加的。所以,音乐所具有的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渗透力,应该综合认识和运用,关键是如何和文章内容有机结合,使之水融,浑然一体。因此,以音乐来创设课堂情境,在引导学生及早进入作品氛围、产生情感共鸣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音乐还有利于活跃思维,增强记忆。
4.强化氛围,进入情境
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强化氛围,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破难点,完成语文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在感情上掀起一个。例如,课文《月亮上的足迹》中宇航员打开登月舱,踏上月球,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插上美国国旗,在月球上行走等场景都是课文的重点,也是理解的难点。如何让学生来理解和想象宇航员的行动并理解登月的重大意义呢?教学这一课时,可播放视频再现当时的情境,并辅以语言解释。学生在亲眼目睹之后,都目不转睛地发出啧啧的赞叹,真正理解了"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学生在听得见、看得到的过程中突破了理解上的难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全方位地提高了自己的听、读、观察、理解、想象等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教学特点
引言:通常来说,小学阶段是小学生是他们语言能力发展的启蒙阶段,这一学期的语言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语言教育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语言交际等等这些能力。可以说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小学生们基本的认知能力初步形成的阶段。在小学阶段,同学们的语言能力发展是迅速的,我们老师应该牢牢把握学生成长的这个特点,好好的把握这个时期,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在学生语言学习方面给予足够的指导,更好的促进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巨大进步。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言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会严重的影响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热情。如果在具体的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的教师语言生动活泼、形象具体、幽默诙谐、自然得体、悦耳动听,这样的语言可以极大地提高同学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而且还会更好的帮助同学们接受信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住老师所讲的内容。更有甚者,这样还可以更好的帮助同学们对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不断地促进学生的能力的发展,更好的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还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总之,语言教学在我国教育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特点。老师教学最为主要的是要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所以,语文老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要很好的把握教师语言的特点来激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其中,老师说话时抑扬顿挫是很重要的。老师上课的语言要想做到抑扬顿挫,最为主要的是要通过句式的整散长短,语言的高低起伏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来达到目的。所以,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一定要不断加强老师语言调控,老师要更加注重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和组装合理。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主要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体现:老师在讲授到重难点的时候要加强语调,一字一顿,声音响亮;过度语言还有一些讲背景等知识的话语我们可以稍微的加快语速,音调也可以变得低缓一些;在表现一些较为强烈的心情和反应的时候,例如:兴奋、壮烈、激昂等可以用快结构的语言,慷慨激昂。然而,当表达宁静、优美、悲哀等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些慢节奏的语言,温情脉脉。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安排有一些安静的场景,这样甚至可以达到此时无声甚有声的效果。当这节课的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老师所讲的故事或者是文章,可以尽量用设问的形式,这样可以为本节课留下较深的疑问,从而可以更好的加深学生对课堂的印象,加深同学们对课堂的理解。
其次,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舒缓连贯,疏密相见的特点。懂得教育艺术和教师语言技巧是对老师最为基本的要求,也是一个合格的优秀的老师必须要具备的素质。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句子连贯和拘役清晰、逻辑合理,然而,在说话的时候也不能够紧锣密鼓没有停顿。老师在上课时他所说的语言必须要流畅,并且老师的语言不能够没有任何的起伏,语调平淡无奇,这样容易让同学们失去兴趣,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注意语调的高低起伏变化,而不能够一直使用一种语调。还有,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要有意识的调配信息,进行合理的安排讲课的重难点,对于不同程度的知识应该要注意语调的有所差异。老师上课的过程中要让同学们在紧张中拥有松弛,在激动之中也要有舒缓,只有在这种情况之下同学们才可以张弛相继,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可以更好的更加愉悦的学习,从而可以帮助同学们掌握更加多的知识。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都会需要有一些的导语,其实在导语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稍作休息,然后让同学们逐渐进入状态。老师在进行讲述的时候要不急不缓的讲述这节课需要讲授的问题,还要先让同学们进行激烈的讨论,在进行合理的组织语言,从可以不断地加强同学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最后,小学教学语言还具有言为心声,饱含真情。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用心去上课,老师讲课应该是带有丰富的感情,老师应该理解、感悟、合理的运用语言,更好的挖掘同学们内心深处的潜能。不断地激发同学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源泉,不停地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兴奋点,从而可以产生有效的、积极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将自身需要讲授的知识熟记于心,只有在老师在清楚和熟悉的掌握自身所讲的内容的前提下,才可以更好的运用具有情感的、完整地、绘声绘色的讲授这些较为重要的知识点。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老师应该让自己的语言尽量的做到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深情饱满、声情并茂、和谐动听,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可以让同学们听得更有趣味,更有激情,更加津津有味,让同学们在课堂上精神饱满,提高课堂效率。
三、结语
教师语言的特点在上课的时要更好的运用,不断地促进老师对教师语言的把握,更好的提高课堂的兴趣,从而可以更好的促进同学们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郑彬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探究[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06):6
[2]严欣.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D].浙江师范大学,2010
王海港(1972-),男,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物理教育
摘 要:在自然科学中,物理学占据着显要的地位。目前国内对于物理学教育的开展采取阶段性的措施,现行的高等教育中越来越少出现物理课程的影子。然而,物理学深层次中的文化含义及其精神要义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针对基于内在文化的物理教育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大自然的本质,促进时展。
关键词:物理文化;物理教育;教育策略
物理教育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面临诸多问题,在国内物理教育体系不够完善的条件下提高全民整体的物理素养,培养出多层次的物理学人才才能克服不利局面。而现实中低层次人才对于物理常识的匮乏,高层次人才对于自然理论、物理学主体文化的认知不足已经开始对自然科学的进步产生影响。从根本上了解基于文化的物理教育的特点,开展物理教育的转变和改革,增强物理教育的实用性,突出物理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指导意义,在长远的未来里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物理文化
1.物理文化的内涵
在自然科学的诞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中,由各国的自然科学家、爱好者等共同认识并且总结出来的一种被多数人广泛接受的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即是自然科学文化。物理自身就是文化的一种。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独立出的一门专业、系统的自然学科,而物理文化即是所有从事物理学研究的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一种文化。物理文化的范围涉及到现有物理学从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实验仪器到物理学定律、公式、语言、符号再到物理学的科研精神等方方面面。
2.物理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人类漫长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总结出了一套相对完善和科学的方法。作为其中的一种,物理文化是人类认识自我必须具备的素养。那么,将物理文化教育看作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有了很现实的意义。
(1)掌握必要的物理常识,使得人们拥有一个严谨、理性、逻辑性强的思维能力,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和助力。
(2)拓宽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从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对比世界、社会和人类自己的发展规律,换一种角度去理解万物的存在。
(3)物理文化的凝结本身就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实例,对学生理解科学精神是一个具体的参考。在对目标的不停追寻中,教会学生如何将主观的想法转化为客观的理论,如何将模糊的概念发展成为科学的思想理论。
(4)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将经过大量实验的证明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这种特性使得学生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端正对待科学的态度,同时也能更加理性地看待社会和人生。
物理文化的教育能从多种角度去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促进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帮助其养成科学思维逻辑等不同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基于文化的物理教育特点
1.物理学历史的厚重与启发
物理学整个发展历程,几乎伴随着现代社会进步的每一个阶段。对于历史的掌握和认识决定着学生未来学习的方向和目标,通过历史中伟大人物的真实例子将物理学的脉络一一铺开,这会系统而又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一个充满活力的物理学。而这样的历史教学经验也可以运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当中。
2.对于物理文化素养的侧重
造就一个高素质的人才,要从最深的地方挖掘个人潜力,物理文化教育围绕文化素养、科学精神、研究方法、态度、创新意识展开,是与其他基础学科不尽相同的地方。
3.重视物理文化与实验的结合
书本知识永远是落后和陈旧的,理论知识的吸收是要靠实验操作去保障和检验的,教学课堂内外的完美结合是现代物理教育合适、高效的方式和观念。
三、基于文化的物理教育策略
1.转换传统物理教学思维
中国传统文中对于物理科学的重视程度几乎可以忽略,这导致了千百年来形成的轻视自然科学的恶劣氛围。进入工业化时期,中国从闭关锁国的环境中走出来,认识到“科学才是第一生产力”,加大了国民教育中自然科学所占的比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拥有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物理教学体系。但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原有的模式已经渐渐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物理教育偏重于基础知识和物理实验,对于内涵的物理文化和物理研究科学精神没有足够的关注。而且现有的教学体系在中学以后就更少地关注物理,造成了学生对于物理学这一至关重要的自然科学的陌生与无知。对此,物理教育应该转换传统落后的教学思维,将物理文化提升到与基础知识学习、实验操作同等重要的地位,造就真正理论深厚、高素养的物理人才。
2.丰富教学手段
物理学代表了人类认识自然的观念,单靠死记硬背,不能运用一个科学的思维逻辑、学习方法去理解记忆,融会贯通,最终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学生们缘木求鱼,不得要领。
虽然现在的物理教育已经认识到实验操作的重要性,但习惯性闭门造车,不和外界交流,学生更不能了解世界范围内最新、最权威的物理学信息。对此,物理教学者应该注意:(1)加大对于实验设备的投入,大大增加实验课程在教学中所占比例,必要时候可以将实验操作与物理文化学习融合,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2)创造多样的学生与外界交流机会,展开良好的互动,比如:举办多级别物理知识竞赛、开展物理学讲座、开办以物理学为主题的夏令营、趣味实践活动等,以此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使学生有时代主人翁的参与感和责任感。(3)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利用,比方说组织学生观看物理学相关影视资料、参观科技馆、学生自我展示等,来增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电视、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下深刻具体的印象,以此加深记忆程度。
3.加强实验与文化的融合
物理学是一门讲求真知灼见,用事实说话的学科。理论文化与实验的互补保障了物理学这一学科严谨态度的实现。在教学中,即便一个人掌握了足够深度的知识理论和物理文化素养,也拥有不错的实验操作能力,但是如果不能将这些要素综合运用,那这个人仍然是在用一只脚走路。所以,加强几者的融合,从根本上把这些要素变成学生自己的能力,随用随拿,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复制。
4.鼓励学生探索发现
物理学就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的好奇,经过不断追求探索形成的结晶。所以,从这个概念上讲,物理学教学也应该遵循这样的理念。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骨子里就具有的好奇心,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应该降低自己的位置,隐身在学生背后,帮助学生去发现自然世界的种种奥妙,这比起教师自上而下的单方面知识灌输要有效的多。
结论:
经过上述讨论,我们不难看出,将物理文化教育渗透到物理教育的每个方面,既要保持对于物理科学的现有意识,更要增强教师、学生、学校对于物理文化的认知。两者的协同并举既能丰富日常物理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加深物理教育的内涵,使得物理教育在多姿多彩的氛围中达到良好的效果。(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华.基于文化开展物理教育的价值分析及其注意问题[J].物理与工程,2012(10):57-58
[2] 常学建.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与学生科技意识的观念培养[J].祖国建设版,2013(01):145-146
[3] 凌峰.转变教学挂念,搞好物理教学[J].试题与研究,2013(06):8-8
在小学生眼里,教师就是权威,是无比高尚的,因此,小学生们的很多言行都是在模仿教师。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其中语言的示范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所以,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要有规范性,为学生进行正确的示范。学生的年纪越低,教师教学语言的规范性要越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语言学习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大多是通过模仿进行学习。教师语言的规范性不但对教学效果产生着影响,而且对学生未来语言能力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发音、语法等方面要尽量做到规范,为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例如,有的教师将“师范”读成“思范”,将“工资”读成“公司”,将“教室”读成“教史”,将“天津”读成“天京”等等,这些都不是规范化的语言表达,对学生存在一定的误导。
二、语言的科学性
教育是科学的一个方面,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要做到准确、科学的传达文意,这就要求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词语的具体含义,主要是对其感彩的把握,在传授语文知识时做到准确、深刻。例如,在进行枟落花生枠一文的讲解时,其实落花生是花生的一种叫法,但有的教师没有对其进行认真地理解,课下的工作做得不够,将其理解成为种花生,导致教学出现了重大的失误。还比如,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会说“某某同学的理解,有人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是正确的”,这段话很容易造成歧义,到底是教师认同某某同学的理解呢,还是认同其他人的观点呢?这给教学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也会给学生带来错误的引导。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明确语义。
三、语言的可接受性
小学语文的教学语言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进行理解,掌握所学语文知识,对学习产生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以生动的表达为主,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采取适合其年龄段的教学方式。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其年龄较小,学习中主要是通过模仿,因此,在教学中要满足学生形象思维的需要,语言要做到简洁易懂,将教学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注重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其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有所转变。例如,在进行诗歌枟瀑布枠的教学中,设置如下的教学情境:自己的家乡有一条小河,长江从家乡流过。小河里的水缓缓的流动着,长江里的水浩荡的向前奔流,大海的水更是汹涌。不管是以上哪种水,都在向前流淌,但是,却有一种水是从上向下流淌的,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这是学生们很快就一同说:这是瀑布!这是学生们都十分兴奋。然后接着问学生们,有哪位同学见过瀑布,可不可以给大家描述一下。在同学和教师的描述中,学生们的脑海中浮现出瀑布的情境。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的这种引导,使得学生们对瀑布不再陌生,问题的提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们的想象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接受所学知识,为整个教学做了有效的铺垫。
四、语言的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