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科技小论文

初中科技小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2-04 15:38: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科技小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科技小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小组讨论 问题分析及对策

新课改“以生为本”,体现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既倡导了新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学习,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团体合作意识与能力,使学生学会与组内成员相处。但是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发现现在的思想品德课中的小组讨论存在的问题不可小视,现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一、小组讨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讨论的题目设计不合理。在课堂教学中,讨论主题要明确、清晰,有讨论的必要性与价值,这关乎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思想品德课的小组讨论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讨论的主题脱离生活实际。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但是,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小组讨论题目,基本上是围绕书本重点、难点展开,是典型的为考试而设计的讨论。题目的设计在内容与形式上时刻围绕考点,教师往往把考点或者本课的重点设计成一些讨论的题目。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点,在题目的设计方面缺乏生活性,与学生的实际脱离,渐渐地学生失去了讨论的积极性。

(2)讨论主题缺乏层次性。课堂讨论的题目要精心设计,既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能力,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提升学生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之有讨论的必要性与价值。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的题目难易度把握不够好。有些题目设计过分简单,有些题目又设计得太难,致使小组讨论解决不了。

2.讨论小组的分组不合理。思想品德课小组的分组情况是否合理,决定小组讨论的效率与成果。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分组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在分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1)分组程序简单化。分组的随意性,很难保证小组内部形成优势互补与思维的碰撞。

(2)小组讨论时缺乏分工。小组内对于讨论的问题缺乏分工,致使参与度不高,影响了小组讨论的实效性。

(3)小组讨论缺乏有序性。教师在讨论中作一些引导性的诱导和点拨,是讨论能够有效开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在思想品德课中,小组讨论过程往往缺乏有序性。

(4)小组讨论缺乏监控。在小组讨论时,大部分教师是站在讲台上观望,或者随意地在每组之间来回穿梭,偶尔对个别小组进行指导。

(5)对小组讨论缺乏评价机制。小组内部讨论缺乏互评机制,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参与性。

二、提高小组讨论实效性对策探讨

在教学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

1、合理分组,重视分工。在分组时,不要单纯地以固定的座位来分组,应该尽量考虑学生之间的亲疏程度,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更要考虑到整个小组的团结合作。可以在考虑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前提下,将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进行有机组合,让每组的“综合实力”相当,既体现公平又可以调动每个小组的积极性。同时,对所有小组编号,如1组、2组等,每个小组设立一位组长,负责该组的讨论情况记录。对每组的每位同学进行编号,如1组1号、2号、3号等。

第2篇

一、激发学生对科技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纽带,是开展科技教育的基石。学生只有对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实施科技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学地理教育也应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以适应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师在教学内容上适度的强化科学思维方法以及使用科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如此,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才能逐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在初中地理教学《板块运动》一节中,教师在讲解板块交界处容易发生火山地震这一知识时,教师及时让学生分析日本、印度尼西亚容易发生地震的原因,发生地震时怎样避震等方法,不仅丰富了地理教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初中地理教材中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蕴含着独到的科学方法,展示了科学发现的全过程,是科技教育的好素材。通过这些案例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

二、深入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

地理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科技教育内容。如高中地理教材必修I主要就是介绍了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其别强调了人类天地观的演变、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对大气环境的保护、对气象灾害的防御,以及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等,类似的内容还有很多:如环境保护中酸雨防治的根本途径就是改进能源技术、发展洁净的新能源,白色垃圾的回收处理技术等,交通运输的发展等等,这些教材内容里面都包含着大量的科技教育内容,作为地理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科技教育因素,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捕捉契机,并结合日常生活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及时完成科技教育的渗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科技观。

三、整合信息技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学科,知识的时空跨度大,而教学环境的空间很小,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超越时空界限,在课堂上再现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个有联系的、动态的、音响的、有画面的、可远观的、可近看的、可聆听、可感知的地理事物。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能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能更好地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学习,而是把学习过程延伸到了课外;能为学生提供理解、探索地理知识的平台,将地理知识生活化,情境化,能创设逼真的地理学习情境,这样不仅课堂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分析掌握,也可以促进学生直觉思维,拓宽学生思维。因此地理教师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地理学习的影响,利用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学整合,抽象的知识、复杂的地理变化过程,生动、直观地演示了出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了,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理解了知识,唤醒了学生对科技的求知欲,学生的科技意识也得到了启迪与开发。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科技的魅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除了课堂渗透科技意识外,课外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中有效实施科技教育的一个主要渠道。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包括很多内容:包括绘图、查图、天气、气候环境监测;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资源材料、地理图表;另外还可以围绕地理学科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活动;也可以将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开展各种主题系列性科技教育。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网络、媒体获取科技知识。例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和旅游卫视频道,每天都要播放与地理有关的科技内容,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大学生科技信息含量,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五、指导学生积极撰写地理科技小论文

(一)选择合适的课题

1.短小性

“小”,一是指课题选择的角度小,二是指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小,三是指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相对来说也比较“短小”。题目不宜太大,更不宜选用一些华丽或空洞的题目。范围大小应结合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如果选材过大,就不易抓住重点,论证也就困难。这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所决定的。

2.探究性

地理小课题研究,其实是一种探究式学习,探究式活动,是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育中的迁移与应用。在课题研究小组中,同学们按照共同讨论确定的行动计划,自己去观察、去调查、去实验、去发现、去搜集资料、分析讨论、去完成课题报告,整个活动过程中贯穿并洋溢着探究精神。探究性成了课题研究的鲜明特性。

3.实践性

课题的研究是在自然而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的,要建立在观察地理、地质现象,搜集地理资料的基础上,对家乡的环境、人文、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两个代表性的案例,从自然人文等方面,说出形成的原因、解决方法等等。

4.生活性

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关系时,才是有效的。因此,选题一定要培养学生从自身的真实的生活世界入手,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如发现同学们爱玩电子游戏,就可以调查“电子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见到了人们乱穿马路就引发“居民安全意识”的思考。

5.可操作性

课题研究是由学生去实践、完成的,因此,在选择课题的时候最好不要选择专业性较强的课题,课题要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浅显易懂,这使课题组的同学非常具有成就感,从而更进一步激励学生深入研究。如一些涉及人身安全或高端的课题就不适合学生去操作了。

6.重视扩展性

学生的小课题研究,学习空间之大,学习内容之广,使学校教师的指导难以满足其需要。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地理课程资源。广大家长中蕴藏着宝贵的知识财富,家庭、社区、许多场所,是学生获取研究资料的源泉,各行各业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舞台,是研究性学习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在帮助学生选择课题的时候可以适当考虑以上的因素,因为这样可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拓宽学生学习空间。

(二)地理科技论文的撰写

地理科技小论文一般是建立在观察地理、地质现象,搜集地理资料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以科学规范而又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撰写好地理科技论文。一般应由以下四方面组成:

1.研究概况

介绍课题研究的背景、由来和设想,简要说明研究的目标、研究的计划与实施的过程。介绍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与课题组的主要活动。

2.研究成果

介绍课题研究取得的各种成果,包括各种观察、实验与调查数据,阶段性成果与最终成果。

3.研究结论

研究结论是科技论文的核心部分,是理论升华的结晶,每一点结论的文字简要准确,既以事实作论据,又以理论作解说。

4.存在问题

反思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与研究方法的不足,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科技意识,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接受科技知识。实践证明,经常地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的渗透,学生的科技意识就会增强。当然,科技教育是中学生地理教学中长期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必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科技教育,使科技教育由宣传型向实验型、参与型转变,使学生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总之,地理教育与科技教育相结合是地理教育的需要,也是地理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只要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多动脑、多想办法,克服困难,就能使地理教学中的科技教育变得丰富多彩,富有实效,同时,会使地理课变得生动,更有时代感,也将使科技教育更具体,更落实。

第3篇

关键词:科学教学;激励;后进生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4-0079-02

每个班级总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生活的经历,周围的环境,以及自身的接受能力等各方面的主、客观因素,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过早地丧失了学习兴趣,学习探究能力较弱。这部分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学习后进生”。 如何激励学习后进生的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学习后进生往往是自尊自傲又自卑自弃的。其实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有自尊心、上进心和好胜心,但由于学习成绩差,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否定性评价,因此常有严重的自卑感。他们有进取心,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加上意志力薄弱,往往是决心有余而恒心不足。部分后进生为了补偿学习上失落的尊严而挖空心思做一些违纪的事来满足表现欲,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在初中科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励后进生,使每一个学生都爱上科学探究呢?笔者为此作了一些探索。

一、理解与关爱是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习后进生是最敏感最易受伤害的群体,由于学习成绩差,往往一见教师就害怕,但是内心却急切地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关爱。面对他们,教师要做到真心实意地热爱、关心、体贴,充分尊重、信任他们,与他们交朋友,谈心,消除距离感,使后进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树立信心是关键

信心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对于还处于混沌之中并屡战屡败的孩子来说,尤为如此。所以,对于初中科学教师来说,最关键的是一开始就给后进生树立信心,让他们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学好这一科。

1.重要的第一印象。虽然小学也有科学学科,但作为非考试科目,一般没有系统地教学,学生对科学这一学科的印象是模糊的。因此,面对初一刚入学的新生,第一节课不应该马上讲授新课,而是应该用以介绍科学这一学科。应该首先给学生这样的第一印象:这是完全不需要小学基础的学科,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小学无论取得多么骄人的成绩,现在都是从零开始;小学哪怕总考零分,现在只要认真学习,都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然后简略地介绍一下第一册的内容,逐章逐节地介绍,中心思想是每一章节都很简单。总之是要给后进生的第一印象是:他们是完全有条件学好科学这一科的。

2.化整为零的激励。尽管有了美好的第一印象,每章书学完后还是会有这一章节的后进生。这时候需要教师化整为零的持续激励。因为科学学科的特殊性,每册书有四章,每章之间的内容相关性较小。因此,教师可以在学每章书之前,用一些时间介绍这章书的有关知识结构,中心思想还是简单。如此可激励后进生,让他们觉得虽然前面的章节没有学好,但这一章可以学好,后进生内心的自信之火再次熊熊燃烧。

3.目标激励,体验成功。目标激励是让后进生的学习激情得以持续的最有效的手段。但是让后进生树立长期的信心不容易,一般以一单元的学习为期限给后进生一个近期的切实可行的目标,让后进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并且要求他们在这一期限内每天的作业都达到这一目标。然而对于基础太差、学习能力太弱的后进生来来说,面对整章书他会觉得面临一座大山,并且是自己无法逾越的,那么就要求教师把这座大山变小。教师可以一节课为期限来给这部分学生定目标。在每节课前给这些学生定一个他们要本节课可以达到的目标。教师要重视后进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适时给予激励性的积极评价,使后进生体验成功愉悦,维持更长久的学习动力。

三、产生兴趣是内动力

学习后进生都有个共同点:对学习的兴趣不大。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使后进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1.因势利导,激趣生效。科学学科是一门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的有利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科学新知,让后进生有效地从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2.学以致用,体验成功。学习后进生在学习成绩上很难取得成就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后进生学会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做个科学知识的有心人。并且鼓励后进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创造科学小发明等。

3.设计实验,自主探究。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后进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

四、严格要求是阶梯

教师必须对后进生严格要求,尤其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因为大部分后进生课余时间的学习效果都很难保证。简单地要求后进生认真听课是没有效果的,必须提出具体的要求,并且教会他们如何执行。要求后进生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上课过程中必须手里拿着笔,桌上摆着书,要眼到、耳到、手到、脑到。要后进生达到这些要求需要过程,关键在一开始要坚持要求,重复提醒,不要担心完成不了教学内容。磨刀不误砍柴功,习惯养成后接下来的教学就得心应手了。

严格的要求对后进生来说都是阶梯,每跨出一步就上了一个台阶,但其实每次抬脚都很辛苦。为了后进生能坚持,教师要给足动力。最好的动力是老师适时地鼓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后进生尤其渴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当后进生取得明显进步时不但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张旗鼓地表扬,还要告诉家长,这样,学生更会倍受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五、密切关注是良方

后进生的努力大都是不会持久的,他们的坏习惯是很难根除的,常常会反复出现。因此,要像医生对待慢性病人一样,做好长期治病救人的准备。长期密切地关注是最好的药方。不忽视他们的每一次怠慢,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鼓励,时时点燃后进生希望的火花。长期关注着他们,对于后进生来说,是一种约束,也是鼓励。

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建筑工程 教学现状 教学改进

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 A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处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结合部,是市场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十二五”规划中突出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快速持续的发展,以及建筑业成功的走出国门,对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剧增,这也推动了我国高职建筑专业的发展。

纵观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特点,对比国内外高职院校对建筑人才的培养模式,国内的职业教育中尚存在很多不成熟的部分,尤其是学生的专业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建筑专业课教师,笔者就五年一贯制建筑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1 目前高职建筑专业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1.1 学生方面

我校建筑专业为五年一贯制高职,培养对象是初中起点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学习能力不足且自控能力不太强。虽对专业课比较感兴趣,却没能力接受过于系统的专业理论教学。

选择建筑专业的高职学生,其社会关系多与建筑行业相关,就业压力较小。同时,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学生不需要参加任何升学考试,能比较轻松的拿到大专文凭。这两个因素导致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抱着混文凭的态度,学习的动力不足。

大部分高职学生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长期的挫败感造成了他们自信心和成就感严重缺失,在学习过程中不敢积极地表现,害怕犯错。同时,学习方法不太正确,只单纯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无法对知识点熟练的理解应用。

1.2 家长方面

从社会的整体环境来看,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考上高中考上大学才是他们的唯一出路,只有当自己孩子的成绩实在无法上高中时,才会选择职业学校[1]。社会上对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片面消极的认识,促使相当一部分家长并未指望他们能在职校学到什么,而是抱着“花钱让学校去帮他们管孩子”的心态。另外,学生家长多从事建筑行业,工作普遍较忙,一味满足孩子的经济需求,而疏于与孩子的精神交流。

1.3 教师方面

在高职院校中,绝大多数专业课教师为非师范类,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虽然个人的业务水平较出色,但缺乏教育教学方法,仍采用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无法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标[2、3]。

缺乏“双师”型教师。资料表明[4],职业技术院校66.6%的教师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有的学校甚至高达96%,大多数人的实践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缺少专业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匮乏。

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很多专业课教师身兼数职,既要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又要指导学生参加或自己参加各级技能大赛,同时还要担任班主任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导致专业课教师无法高质量的完成教学工作,也无法与学生们建立起良好的情感氛围。

1.4 学校方面

我国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多分为: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双证书制的培养模式。多数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明显不足,不能覆盖全体学生,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同时,与德国的双元制、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国内的校企合作趋于表面化,没有深入到课程层面[5]。

学校选用的部分专业课教材仍旧是按传统的学科体系编写的,注重系统本身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忽视了基本理论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3]。另外,还有部分教材陈旧滞后,仍大篇幅介绍一些已过时施工方法,对早已在实际工程中得到成熟应用的施工新技术却只字未提[6]。

2 建筑专业教学改进的几点建议

2.1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建筑专业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强,而且建筑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更新相当迅速。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施工、设计经验,还要求教师能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同时,学校需要有计划性地选送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到高校中继续深造,并选派骨干教师定期到国内外进行培训,以获得前沿技术信息和先进教学方法[7]。

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通过把专业教师送出去和把企业技术骨干请进来的方式,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一方面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安排无实际工程经验的年轻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跟班实习或技术咨询服务,鼓励专业教师向双师型转变。另一方面,聘用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高素质、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第三,有针对性地聘请大型设计院或施工企业的专家或技术骨干来校做专题报告或指导。从而建立一支校内与校外、长期与短期、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学团队。

2.2 激发学习兴趣,构建自主探究的和谐课堂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推进课程改革工作的意见》要求:完善课程管理与评价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6]。根据该目标的要求,建筑专业的理论教学应删去理论性强且工程实际中应用较少的知识点,内容以“必须、够用”为标准,增强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更好的结合,专业课教师要加强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围绕一个相对独立、典型的项目,以独立的合作小组的形式,通过资料查阅,群体研讨和协作交流的方法自行制定计划和方案,最终完成项目实施及评价的教学方法[8]。同时,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实物演示、现场参观讲解、多媒体教学等形式进行情景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三要改进考核形式,改变以单纯的知识考核为主的传统模式,代之以知识和能力兼顾,并突出技术能力考核的职业教育考核模式,如辩论、小组讨论、撰写专业小论文等形式。

2.3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培训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筑实训基地须按照专业课程的实际内容要求,设置相应实验实训项目,建设与之配套的实验实训条件,满足动态示范教学和全体学生操作实训的需要,如砌筑、给排水、楼宇、建筑CAD、工程测量、建筑材料等。

继续推行双证书制度。安排与施工员、预算员、测量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密切相关的课程,鼓励学生积极报考。将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充分利用企业的环境和资源,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目标。另外,最好能摈弃学生五年级集中实习的成规,分散实习时间,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同步进行,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冬芹. 职业教育需要激情——谈职业学校有效教师的培养[J]. 科教导刊,2011(4):87-89.

[2]李白芬. 浅谈职业教育中的专业课教师[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7):263.

[3]杨小芳. 试论我校建筑专业教育教学[J].神州,2011(11):125.

[4]易元祥.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