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1 16:41: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河道生态治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过去,城市河道治理往往偏重于水利灌溉、排水泄洪,护岸硬化、渠化现象严重,加上两岸居民生活污水、垃圾的排入,导致很多河道变成臭水沟,水生物无法生存,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破坏。在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中,城市的建设者们开始寻找一条有效的生态化解决方案,以解决钢筋混凝土丛林中人与自然隔绝的现象,创造一个水清岸绿、虫叫蛙鸣、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水岸环境[1]。
生态恢复是一个系统工程,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措施应该是多方面、全方位的,而这些措施围绕的核心就是如何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这就对设计者提出了新的挑战[2]。每一个设计元素都应该为生态恢复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形成生态化河道,即通过人工物化,使治理后的河道能够贴近自然原生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逐步形成草木丰茂、生物多样、自然野趣、水质改善、物种种群相互依存,并能达到有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水利工程[3]。所以,设计者应该多利用自然的抗干扰、自我修复能力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大量采用人工结构和形式来取代自然,这是生态设计与传统设计方法的区别。
1河道线型设计
河道线型设计即河道总体平面的设计。由于城市用地紧缺,河道滨水地带不断被侵占,水面越来越少,河宽越修越窄,但是为了泄洪的需要,要保证过水断面,只好将河道取直、河床挖深,这样对驳坎的强度要求就逐步提高,建设费用逐渐加大,而生态功能逐渐衰退,河道基本成为泄洪渠道,这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悖。而生态化治理需要退地还河,恢复滨水地带,拆除原先视觉单调、生硬、热岛效应明显的渠道护岸,尽量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宜弯则弯,宽窄结合,避免线型直线化。
自然蜿蜒的河道和滨水地带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命多样性的景观基础。河湾、凹岸处可以为生物提供繁殖的场所,洪峰来临时还可以将其作为避难场所,为生物的生命的繁衍增加湿地、河湾、浅滩、深潭、沙洲等半自然化的人工形态,既增添了自然美感,又可以利用河流形态的多样性来改善生境的多样性,从而改善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相对于直线化的渠道,自然曲折的河岸设计更能够提高水中含氧量,增加曝气量,因此也更有利于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
从工程的角度看,自然曲折的河道线型能够缓解洪峰,削减流水能量,控制流速,所以也减少了流水对下游护岸的冲刷,对沿线护岸起到保护作用。退地还河、滨水地带的恢复,使得城市建设设计人员在河道断面的设计上留有选择的余地,不需要采用高强度的结构形式对河滨建筑进行保护。顺应河势,因河制宜,无疑在工程经济性方面也是较为有利的。
2河道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河道的主导功能、土地利用情况之外,还应结合河岸生态景观,体现亲水性,尽量为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创造条件。
传统的矩形断面河道既要满足枯水期蓄水的要求,又要满足洪水期泄洪的要求,往往采用高驳坎的形式,这样就导致水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隔离,两栖动物无法跃上高驳坎,生物群落的繁殖受到人为的阻隔。梯形断面的河道在断面形式上解决了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问题,但是亲水性较差,陡坡断面对于生物的生长仍有一定的阻碍,而且不利于景观的布置,而缓坡断面又受到建设用地的限制。复式断面在常水位以下部分可以采用矩形或者梯形断面,在常水位以上部分可以设置缓坡或者二级护岸,在枯水期流量小的时候,水流归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许洪水漫滩,过水断面陡然变大,所以复式断面既解决了常水位时亲水性的要求,又满足了洪水位时泄洪的要求,为滨水区的景观设计提供了空间,而且由于降低了驳坎护岸高度,结构抗力减小,护岸结构不需要采用浆砌块石、混凝土等刚性结构,可以采取一些低强度的柔性护岸形式。人类活动较少的区域,在满足河道功能的前提下,应减少人工治理的痕迹,尽量保持天然河道面貌,使原有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所以在河道断面的选择上,应尽可能保持天然河道断面,在保持天然河道断面有困难时,按复式断面、梯形断面、矩形断面的顺序进行选择。
然而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也应该避免断面的单一化。不同的过水断面能使水流速度产生变化,增加曝气作用,从而加大水体中的含氧量。多样化的河道断面有利于产生多样化的生态景观,进而形成多样化的生物群落。例如在浅滩的生境中,光热条件优越,适于形成湿地,以供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栖息。积水洼地中,鱼类和各类软体动物丰富,它们是肉食性候鸟的食物来源,鸟粪和鱼类肥土又能促进水生植物生长,水生植物又是植食鸟类的食物,从而形成了有利于鸟类生长的食物链。深潭的生境中,由于水温、阳光辐射、食物和含氧量随水深变化,所以容易形成水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3河道护岸形式
传统的河道护岸在材质方面大多数采用混凝土及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整个护岸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犹如给河道穿上了一层盔甲,但只考虑了河道的安全性,却忽视了对河流环境和生态系统及其他动植物与微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不仅阻碍了水生态循环系统,连动植物、微生物的整体生物链都被阻断;地下水与河水也不能及时的沟通,水循环过程被隔断,河道变成了只进不出的封闭水体,从而有悖于城市的生态化建设。
在建设生态河道的过程中,河道护岸是否符合生态的要求,是否能够提供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场所,是否具有自我修复能力,是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的事情。生态护岸应该是通过使用植物或植物与土工材料的结合,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能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同时能够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具有净化功能、可自由呼吸的水工结构。
目前很多设计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护岸设计方法,如土工格栅边坡加固技术、干砌护坡技术、利用植物根系加固边坡的技术、渗水混凝土技术、石笼、生态袋、生态砌块等[4]。这些结构的共同点:一是具有较大的孔隙率,护岸上能够生长植物,可以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并且可以借助植物的作用来增加堤岸结构的稳定性;二是地下水与河水能够自由沟通,能够实现物质、养分、能量的交流,促进水汽的循环;三是造价较低,不需要长期的维护管理,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四是护岸材料柔性化,适应曲折的河岸线型。但是生态护岸也有一些局限性,选用的材料及建造方法不同,堤岸的防护能力相差很大,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坡面形式,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坡面较缓的河段,可以选择生态砌块、土工格栅等柔性结构,而坡面较陡的河段,可以选择干砌块石、石笼、渗水混凝土等半柔性的结构;生态护岸建造初期强度普遍较低,需要有一定时间的养护,以便植物的生长,否则会影响到以后防护作用的发挥;施工有一定的季节限制,常限于植物休眠的季节。
俗话说“虾有虾径、蟹有蟹路”,各种生物都有自身独特的生活习性,而不同的生态护岸结构形式能够满足不同的生物生长繁殖需求,例如石材类护岸可以提供螺蛳、螃蟹等生物的寄居攀附,自然边坡及土工格栅护岸可以提供泥鳅等软体动物
生长,浅滩地段适宜浮游生物的繁殖,深潭区域适宜鱼类活动,所以在驳岸形式上,要根据地形地貌、原始的植被绿化情况,选择多种护岸形式,为各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体现生命多样性的设计构思,这样既可以保持丰富多样的河岸形式,延续原始的水际边缘效应,又给各种生物提供了生长的环境、迁徙的走廊,容易形成完整的生物群落。
4植物配置设计
植物根系可固着土壤,提高土壤持水性,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既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能,增加抗侵蚀能力和抗冲刷能力,起到固土护岸的作用,又能提高河岸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不断生长,这些作用将会不断加强。
植物枝叶可截留雨水,过滤地表径流,水边植物的枝叶能抵消波浪的能量,从而起到保护堤岸、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作用。丰富的植物群落,也为动物、水生物提卵场与栖息地[5]。
植物还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污水中的氮磷等物质被植物吸收,能够转化为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变废为宝,从而实现“污”“水”分离,降低河道富营养化水平。研究人员对生态化治理的河道进行监测发现,NH4+、TP、CODMn和SD指标都明显降低,水体质量得到显著提高[6]。
根据生长条件的不同,河道植物分为常水位以下的水生植物、河坡植物、河滩植物和洪水位以上的河堤植物。在选择植物的时候,不仅要达到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层次感分明,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而且要具有良好的生态效果,根据水位和功能的不同,选择适宜该水位生长的植物,并达到一定的功能。在常水位线以下且水流平缓的地方,应多种植生态美观的水生植物,其功能主要是净化水质,为水生动物提供栖食和活动场所,美化水面,根据河道特点选择合适的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并按其生态习性科学地配置,实行混合种植和块状种植相结合;常水位至洪水位的区域是河道水土保持的重点,其上植物的功能有固堤、保土和美化河岸作用,河坡部分以湿生植物为主,河滩部分选择能耐短时间水淹的植物,河道植物的配置应考虑群落化,物种间应生态位互补,上下有层次,左右相连接,根系深浅相错落,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体,在不影响行洪排涝的前提下,可种植少量乔木树种。洪水位以上是河道水土保持植物绿化的亮点,是河道景观营造的主要区段,群落的构建应选择以当地能自然形成片林景观的树种为主,物种应丰富多彩、类型多样,可适当增加常绿植物比例,以弥补洪水位以下植物群落景观在冬季萧条的缺陷。这样,水生植物与河边的灌乔木呼应配合,就形成了有层次的植物生态景观。
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适宜本地区气候环境的物种,同时不造成外来物种入侵,植物生长后构成的景观层要分明。水际边缘地带要选择抗逆性好、管理粗放、植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植物,比如香根草、百喜草等。人工污染较严重的河段或者郊区无污水管网的河段,要选择环保效果好,能有效地消除氮磷、油污、有毒化学物质的植物种类,以达到生态治河的目的,比如伊乐藻、苦草、狐尾藻、金鱼藻、浮萍、美人蕉等。有关研究表明,沉水植物比浮水、挺水植物更能有效去除污染物。有种植槽或湿地的地方,可以根据水生植物适应水深的情况,配置多种水生植物,重构水生植物、鱼类、鸟类、两栖类、昆虫类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比如芦苇、荷花等。
综上所述,生态河道的设计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设计者要拓宽思路,结合生态学、工程学、水利学的知识,相互补充,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设计方法。
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要通过设计、施工、养护等一系列措施模拟一个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为各类水生、陆生和两栖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并且,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还必须有选择的放养水生动物及微生物,恢复生物的多样性,重建生物系统的生态链。
5参考文献
[1]叶碎高,王帅,张锦娟.河道植物措施与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8,6(2):41-43.
[2]韩玉玲,严齐斌,应聪慧,等.应用植物措施建设生态河道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水利,2006(20):9-12.
[3]王建新,邱俊杰,孙逾越,等.河道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对水体总氮、总磷等指标的影响[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8,20(1):53-55.
[4]朱永祥,彭月琴.太原市生态河道护岸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5):279-280.
关键词:河道传统护坡生态护坡环境
中图分类号:TV14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河道整治过程中,护坡工程是范围广泛的大型基础设施,传统的河道护岸结构往往只片面强调对河道防洪、引水、排水、蓄水、航运功能,较少地考虑河道的生态或环境功能,因此河道的护坡结构多数采用浆砌块石或混凝土等刚性硬质材料。但是,这一举措严重破坏了河道自身的生态系统平衡,忽视了河道的其他功能。如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一种科学理念,成为指导水利工作的中心思想。为了改变混凝土护坡对河道生态环境的破坏,国内外研究人员提出了生态修复理论及建设生态型护坡。在河道通过建设生态型护坡,改造传统护坡,改善和恢复被破坏了的河道生态系统,使河道成为集水利、生态、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滨水空间。
一、常规河道护坡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
1、常规河道坡面材料及结构形式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更注重河流本身的功能,如防洪、排水等,河道断面形式单一,走向笔直,河道护坡结构也比较坚硬,其原因主要是考虑河道的行洪速度、河道冲刷、水土保持等。因此,河道的护坡一般采用浆砌石、干砌石、现浇混凝土、预制混凝土块等材料,以及现在比较浒土工模袋混凝土坡和重力挡土墙等材料和结构形式。
2、常规结构形式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
(1)对影响环境的影响。整齐的河流横截面笔直河流,虽然是一道风景线,但是不符合现代人们追求到自然景观的需求。昔日的碧水漪漪、青草幽幽、白帆点点或是污浊黑臭的污水景象被坚硬的护坡和挡墙挡的无影无踪。这与现代城市河道周边无论现代或古典的建筑艺术都极不相称,与周围环境也极不协调。而且一旦这些结构遭到破坏后,环境景观就更差了。
(2)对人类自下而上环境的影响。长期生态在这个僵硬的、不活动的混凝土墙之中,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会受到侵犯。在这种结构保护下的河道失去了河道原有的水边环境和水环境的功能,人们失去了娱乐、休闲和亲水的好去处,河道也因之失去了灵气和精神。
(3)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原来的护坡和护岸结构对河坡采取了一个封闭的形式,河流生物和微生物失去生存的环境而无法生存。整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就因一层坚硬的护坡结构而断开,生态环境因此而破坏,生态就推动了平衡。更有甚者,有的河道护坡和护岸结构还采用了全断面护砌的结构,其后果就更加严重,趋向也更加恶劣。
二、各种生态护型形式浅析
1、生态格宾挡墙
格宾挡墙是将符合粒径要求的石料填入具有柔性的格宾网中达到一定的孔隙率、逐层砌筑的一种新型的柔性挡土构筑物。格宾挡墙适用于受水流冲刷和风浪侵袭,且防护工程基础不易处理或沿河挡土墙、坡脚基础局部冲刷深度过大的沿河路堤坡或护岸,近年来,格宾挡墙在国内也有所应用,主要用于河道岸坡防护。
(1) 适应性强:生态格网工艺以钢丝网箱为主体,为一柔性结构,能适应各种土层性质并与之较好的结合,能很好的适应地基变形,不会削弱整体结构,更不易断裂破坏。
(2) 透水能力强:生态格网工艺可使地下水以及渗透水及时的从结构填石缝中渗透出去,能有效解决孔隙水压力的影响,利于岸(堤、路、山)坡的稳定。
(3) 结构整体性强:生态格网网片是由机械编织成双绞、蜂巢形孔网格,即使一、二条丝断裂,网状物也不会松开。有其他材料不能代替的延展性,大面(体)积组装、不设缝,整体性强。
(4) 施工方便易组合:可根据设计意图,工厂内制成半成品,施工现场能组装成各种形状。
(5) 耐久性好:生态格网网丝经双重防腐处理,搞氧化作用强,搞腐耐磨,抗老化,使用年限长。
(6) 美化环境、保持生态:网箱砌体石缝终会被土填充(人工或自然),植物会逐渐长出,实现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亦绿化美化景观,形成一个柔性整体护面,恢复建筑的自然生态。结构填充料之间的缝隙可保持土体与水体之间的自然交换功能,同时也利于植物的生长,实现水土保持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统一。
2、蜂巢挡墙
广泛地应用于水利、公路、铁路、山体滑坡的治理、泥石流的防治、落石防护等,同时兼顾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的功能。
(1) 亲水性。结构填充料间的空隙为水与土之间的交换创造了条件。
(2) 保护水生态环境。通过人工植被或自然生长,产现优化、美化环境,保持原有的水边生态环境。
(3) 稳定性、整体性好。单元结构之间紧密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柔性结构,单元结构连接说明如下:螺旋连接线为与网箱相同材质的覆树脂膜钢丝;单元网箱间隔网与网身成90度相交,间隔网与网身的四处交角各双股绑扎一道,交接处采用边疆线一孔绕一圈呈螺旋状穿孔绞绕连接;相临单元网箱采用四角先加装扣件(3mm不锈钢扣件)后,相临框线采用连结线每隔25cm绑孔一道,双股并绞紧,上下单元网箱相临框线每隔25cm绑扎一道,双股并绞紧;1m高档墙形式部位的网箱,每上下左右1/3处设置拉筋线,呈八字形向内拉紧固定。
(4) 透水性好。填充料系松散体,利于墙后填土内孔隙水的排出,有效的降低墙后的地下水位。填充石料(碎石或卵石)的粒径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蜂巢格网网箱应控制在8-25m,占80%以上,其余以良好级配或碎石填满空隙;蜂巢格网护垫应控制在5-10cm,占90%以上,其余按设计要求。
(5) 耐久性好,使用寿命长。材料的热镀锌及包塑防腐处理使其使用年限长。
(6) 抗震性能好。箱笼为柔性结构,地震发生时结构内的松散填充料会自身调节适应变形,整个结构不会被破坏。
(7) 蜂巢格网结构的可变性强。在已有的结构上可自由的延伸或者在基础许可的条件下继续加高。
(8) 抗冲刷能力强。高速水流下,箱笼内的松散填充料即使有小的位移,也不会被水流带走,而是经过自身的调节达到新的平衡。同时单元结构之间的连接力也能够使其更加牢固。具有独特的抗风流袭击能力,蜂巢格网箱笼内填充料的空隙可以粉碎浪花,减小浪压力,当浪退下时可以破坏真空吸引力,加上结构本身进行的微调,可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
3、框格混凝土植草护坡
框格混凝土植草护坡是指将预制的形状不同的混凝土砌块铺设于坡面形成框格,在框格内回填客土,然后在框格内植草而形成一种护坡与绿化相结构的技术。其植草措施可以改善周边生态环境,恢复已破坏的植被,降低噪声和光污染,净化大气,促进有机污染降解,增强景观效应。与传统混凝土板相比。施工现场条件要求低,砌块面积小,维修更换简单,易于适应堤身沉陷和坡度变化;与砌石相比,货源稳定,规格统一,外形美观。对石料缺乏地区是一种先进的替代工艺技术。
三、结束语
生态护坡在河道整治过程中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发挥着良好的性能特性。在河道整治过程中,应该按照相关规范的要求,结合工程实际特性,建立系统可靠的边坡生态化防护设计方案,使水利工程建设护坡工程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水利工程边坡生态化防护的综合性能。
参考文献:
[1] 田晓静,高金超,王迎风.防洪河道生态护坡工程探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6):97-98
【关键词】河道生态护岸 综合治理 美观 人水和谐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生态城市一词渐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畅谈话题。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统一成为了当今我国大多数城市追求的目标。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成为了城市治理的重点。然而在传统的河道治理过程中,由于过分注重河道护岸的防洪、排涝等功能而忽视了河道护岸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统一,忽略了护岸设计的美观性以及人们对于生态护岸的主观情感。为此,有关专家学者呼吁建设生态护岸,重视河道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本文针对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进行了研究,并阐述了个人看法。
2.河道生态护岸的含义
河道生态护岸是指将原有河道进行治理,使恢复后的河道不仅具有防洪、排涝、储蓄水源等作用,而且整体提高河道治理后的生态环境,促进河道环境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协调,提高河道的美观性,促进人水和谐。[1]
3.河道生态护岸的必要性与优越性
3.1河道生态护岸的必要性
传统的河道护岸过分重视护岸的防洪、排涝功能,将护岸的治理重心放在提高河道的蓄水能力与水资源调度能力上,不仅忽视了河道护岸的美观性,而且忽视了河道治理后的生态环境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长此以往,传统的河道护岸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在人们与自然水之间设立了一个高大的屏障,让人们失去了娱乐、休闲的好去处。[2]同时,传统河道护岸所使用的材料中往往使用过多的外加剂,这些外加剂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后不仅会影响水的质量,而且会影响周围的水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审视传统河道护岸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关专家学者呼吁建设河道生态护岸,加强对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
3.2河道生态护岸的优越性
3.2.1有利于防洪排涝,提高蓄水能力
河道生态护岸的建设,采用的是具有较强渗透能力的界面,它可以有效保持地面水与地下水的循环交换。在丰水期的时候,地面水位较高,河道生态护岸可以将地面水渗透到地下水层,可以起到暂时缓解地面水位过高带来的危险的作用;在枯水期的时候,地面水位较低,河岸生态护岸可以将地下水反渗透到地上层面,可以暂时缓解地面水位紧缺的情况。总之,河道生态护岸的建立有利于防洪排涝,提高水资源的调度能力,加强河道蓄水能力。
3.2.2有利于维护河道生态环境
首先,河道生态护岸的植被有利于调节空气中的水分,起到涵蓄水源的作用,有利于调节河道周围的生态环境;其次,河道生态护岸中的植物,种类繁多,可以与河道周围的绿地、森林等有机统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不仅有利于维护河道的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改善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
3.2.3有利于促进人水和谐
河道生态护岸的建立,除了具有以上两点优越性之外,还具有促进人水和谐的重要作用。生态护岸更加注重河道护岸的美观性,在防洪排涝、维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突出河道的整体美感,让河道的护岸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愉悦人们身心。同时,生态护岸满足了人们的亲水需求,人们可以通过台阶、水边亭台、河中小岛等近距离地与大自然接触,拉近人们与大自然的距离,有利于促进人水和谐。
4.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措施
4.1以提高河道护岸的防洪排涝、调节水资源能力为前提
河道护岸的治理首要目标是提高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护岸的生态植物不仅有利于保持地面水与地下水的平衡,而且有利于防止河道水土流失,涵蓄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在对河道的生态护岸进行综合治理时,要以提高护岸的防洪排涝、调节水资源能力为前提。在满足此前提的基础上,要尽量降低河道生态护岸的工程成本,争取以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4.2促进河道生态护岸的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要注意河道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人类生存环境的统一。首先,河道生态护岸的材料尽量避免使用人工合成材料,以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在使用自然材料进行河道治理时,要注意避免材料使用过程中及使用后因外在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二次污染。第二,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要更加注重河道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河道护岸的生态植物要与周围的森林、绿地等协调,促进河道生态环境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统一。
4.3注重河道生态护岸的美观性
在进行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刚性结构的构造,在进行河道护岸设计时要注重护岸的风格多样性,以形式多样的“软效果”提高河道生态护岸的视角效果,在发挥河道护岸的防洪排涝作用的基础上增加人们的美感,在造福人类生活的同时,愉悦人们的身心,增加人们生活的乐趣。除此之外,具有较强美观性的河道生态护岸还可以发展成为旅游景点,可以创造经济价值,这不仅节约了河岸生态护岸的治理成本,而且可以有效运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4设计亲水空间,促进人水协调
河道生态护岸的治理要更加考虑人们的亲水情感,可以设立专门的亲水空间拉近人们与自然水的距离,例如在河道护岸治理时可以设计台阶、水中亭台、河中小岛等,供人们在水中赏景。河道生态护岸的治理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河道护岸的蓄水、调节水资源能力,更重要的在于拉近人们与大自然的距离,促进河道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人类生存环境的统一,促进人水和谐,促进人类与自然的统一。[3]
5.结语
河道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不仅有利于提高河道的防洪排涝、调节水资源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河道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河道生态护岸更加注重护岸的美观性,给人们以视觉美感。河道生态护岸的亲水性设计,满足了人们的亲水需求,有利于促进人水协调。
【参考文献】
[1]马玲,王凤雪,孙小丹.河道生态护岸型式的探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07):2-3.
【关键词】河道管理; 问题;生态治理;
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河道管理产生了诸多环境问题。为了根本性地改善当前的河道环境,解决当前河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河道原有的旅游、娱乐、景观、生态、改善人居环境等多方面的功能。在当前的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大河道保护工作。下面阐述分析河道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应该采取怎么样的措施和建议,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1 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河道管理工作不到位
国家相关法规的设立和管理体制的设置,使大小河流长期处于几个部门的共同管理,形成职能交叉、配合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管理格局,体现在城区主河道、偏远地区的小支流上超标排污,偷倒垃圾,污染河道水体、生态,人为损坏堤岸、河道景观设施,点燃河道荒草圈地种菜,攀折河边绿化带花木等等,有禁无止。尽管《河道管理条例》、《水污染防治法》、《城市公用设施管理条例》等法规都有明文规定,但类似事件还是接连发生,难以根除。究其原因,都是管理不统一,管理责任没有落到实处,管理措施衔接不上,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制约依法管理河道。
1.2 河道污染严重
部分群众环保意识不强,向河道内排放污水,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丢弃动物尸体、堆积植物秸秆等,使河道变成“藏污纳垢”之处,污染了河道水体破坏了水生环境,伤害了河道生态健康,诱发各种疾病。卫生、环保相关单位宣传单一,工作被动,未能制止各种危害河道的行为和事件发生,使河道脏、乱、差现象进一步加重。
1.3 城镇化建设冲击了河道的整治和管理
各地政府为解决城镇住房、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改造升级所需土地,争先向河道开战,非法侵占河道滩地、水域、护岸地、护堤地等。且建设标准不高,降低了城镇防洪能力,违犯了涉河工程项目审批监管法规程序,对依法管理河道产生冲击。
1.4 围河造田降低了河道管理职责
近几年,一些地区不考虑损毁土地地理条件,也不进行复垦可行性论证,借用国家土地复垦政策和资金,违法自然规律围河造田,实施移民搬迁,占用护岸地、护堤地并向河道内延伸,使河道滩涂湿地萎缩,河流沼泽化进程加快,地表径流调蓄困难,水生动植物资源衰退、种类减少,汛期人伤房毁等恶果,严重削弱了河道管理职责履行。新捕河地区部分村组,未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在当地土地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对新捕河河支流滩地大面积围垦,扩大村组耕地面积,修建村民住宅。汛期一场洪水使新修的水泥路垮塌,新建的房屋地基下沉、墙体出现裂缝,围垦的土地布满了砂石。
2 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河道管理是一项事关社会文明进步、百姓安居乐业的综合性民生工作,涉及水利、国土、城建、环保、环卫、绿化、企业等方方面面,要实现“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道管理目标,全面贯彻河道管理法律法规是关键,自觉履行部门职责依法开展建设是前提,顾全大局,紧密配合,共同治理河道是保障。
2.1 河道管理落实责任制
建立河道管理地方政府首长负总责,河道流经区域党政主要领导负主责,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的河道管理机制。建立市县(区)河道管理机构与河道流经区域政府相关部门间的沟通制度,研究分析河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交流探讨河道管理的有力举措,安排部署下一阶段河道管理工作任务,相互配合、协调沟通机制。建立污水处理排放目标管理与河道“脏、乱、差”治理责任制,环保、环卫、城建及相关部门履行职责监督机制。落实河道管理任务、夯实河道管理职责,加强河道管理,避免河道内乱批乱建、乱挖乱倒乱排等违法行为案件的发生,杜绝相关职能部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消极怠慢、配合不力等不良行为作风。改革水权,扩大污水处理投资与污水净化技术,力争径流污水、村镇污水、企业污水、城市污水达标排放,减少河道水体污染,净化河道水质。新捕河地区河道站绿化河道堤防、清除河道杂草、清理河道垃圾、清洁河道卫生、查处侵占河床修建农家乐、向河道内倾倒渣土等恶性违法案件,就是在区政府、区环卫站、区国土局、区执法大队的大力配合下开展地。
2.2 依法保护河道生态环境
在涉河工程建设、城镇公用设施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堤岸绿化、河道景观设计、涉河工程建设审查监管等方面,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要以河道管理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保护河道水生环境为最终目的,突出河道生态功能,体现“人水和谐共处”理念。不得侵占河道湿地、水域、滩地,不得破坏生态林,高起点超前规划高标准建设。既彰显地域文化,张扬民俗风情与现代建筑格调的,又集生态工程、民心工程为一体,最大限度的发挥河道生态功能与工程设计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保护河道生态健康,维护河道水生环境,保障动植物繁衍生息。
2.3 河道日常管理的措施
2.3.1 河道保洁
水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河道自然状况建议政府建立村组、乡镇、县区河道保洁专业化队伍,划分保洁责任区,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落实保洁责任,负责责任区河道水面、堤岸、绿化带、景观设施的保洁和管护,城区则纳入城市园林、环卫管理,同时应接受河道管理机构的督查检查,以实现水面无垃圾、无漂浮物,水中无大面积水草,堤岸路面无垃圾和杂物,花草树木无枯死,公共设施无损坏。保洁经费列入社会公益事业支出,由市县(区)两级财政纳入预算予以拨付。
2.3.2 河道稽查
坚持河道管理稽查,及时发现、依法制止、严厉打击河道内乱采乱挖乱建,危及堤防、护岸、涉河工程设施安全的河道违法行为和事件。促进环保、环卫、园林、市政等部门加强河道水质监测、卫生保洁、堤岸绿化、涉河工程设施建筑物维护等,增强与河道管理机构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协作,共同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执法素质,还河道生命健康,还河道护岸、堤防、涉河工程设施建筑物一个安全运行的外在环境。
2.3.3 河道监测
做好河道水质监测,促进村镇、城市截污工程建设,促使污水处理达标排放以补给河水,缩短河水置换周期,提高河水自净能力,改善河道水生环境。合理设置河道取排水口,适时调度河水防止枯水期河水断流,准确测算河水纳污容量确定河道纳污标准,切合河道实际规划建设水功能区等。做好河势与涉河工程设施监测,为河道演变分析、涉河工程设计建设提供数据,为依法拆除河道违法建筑、限期改建不符合工程安全要求的涉河工程设施及建筑物提供依据,为河道采砂整治与采砂规划编制、涉河工程设施安全运行、防汛减灾等提供保障。
2.3.4 河道安全检查
坚持河道护岸、堤防、涉河工程设施安全检查,及时拆除河道违法建筑、限期改建不符合工程安全要求的涉河工程设施及建筑物,为河道安全度汛创造条件。坚持涉河工程项目建设安全检查,力求建设单位、施工企业按照涉河工程建设申报审批程序、技术标准、河道管理规定等进行施工建设,形成以堤防、护岸、涉河工程设施
2.3.5 河道管理制度完善
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使河道功能的多样性日趋明显,河道管理机构不应固守陈规,应当与时俱进,因时利势积极制定、出台《河道卫生保洁管理办法》、《水源保护区保洁规定》等相关法规制度,堵塞河道管理缺位,弥补管理存在不足,剔除不合时代之处,以适应新形势下河道管理需求。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民素质立足于各大媒体定时宣传河道管理法规,各种群众性集会与重要活动宣传河道管理法规。在城镇显要位置设立宣传标牌,引导广大群众自觉遵守河道管理法规。要着眼于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发挥,对违法行为事件及时曝光,查处状况追踪报道。设立举报电话,聘请义务监督员,征集河道管理意见、建议。在城镇主要河段配置垃圾桶、果皮箱,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俗,增强保护水环境意识,有效推动河道管理参与机制的形成。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道治理;应用策略
1.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重要性
河道治理工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要想提高河道治理的效果,首先要提高河道治理工程的设计水平,在满足人类用水、灌溉、航运以及防洪等需求外,还需要加大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开发力度。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重要性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生态水利工程在保障人类用水需求的同时,还可以维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有效防止了河流断流、植被退化、水生物减少等各种生态问题,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的循环系统;第二,在有些地区,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生态问题,降低了自然生态自动修复功能,影响到了人类生存。所以,只有稳定生态发展,才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第三,生态水利工程把水土和人放在一个统一范围中考虑,兼顾了自然和人的利益。同时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加入了多样化和自然化的方法,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河道治理内容。
2.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在满足河道的行洪、排涝、供水等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考虑河流的生态功能、水质净化和生态景观等功能需要,同时还要兼顾亲水活动的安全,体现河道及周围区域的发展特点,注重与周围环境风貌、特点的协调。
2.1 应用新型水工建筑物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需要同步解决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两个问题。河道治理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防洪排涝安全,更重要的是为了供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和水环境的质量安全。为达到这种协调统一,橡胶坝、钢坝等多种既不影响非汛期蓄水、又不影响汛期行洪的建筑物,已被广泛应用于河道治理工程中。橡胶坝是随着高分子合成材料工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水工建筑物。可以按照设计要求的尺寸加工成坝袋胶布,将柔性坝袋锚固在基础底板上,形成密封袋体,充入水(气)体,构成壅水橡胶坝。橡胶坝是适用于平原、山区河道治理中的低水头、不同跨度的中小河流之上的壅水建筑物。与常规闸门相比,橡胶坝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工期短、抗震、防洪性能好、操作简便等优点,因此在中小河道治理中
经常使用。钢坝是近年来新兴的景观蓄水建筑物。钢坝为底横轴旋转闸门,是由带固定底轴的钢性闸门、两端驱动装置设备、支撑钢轴的底板组成的新型挡水建
筑物。与橡胶坝相比,钢坝具有管理方便、使用年限长、安全性高、不易老化等特点,但是对底轴要求较高,在基础处理工程中难度加大,工程量会有大幅度
增加,所以钢坝技术目前还处于推广阶段,尤其是底轴设计还有进一步优化的潜力。
2.2 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
以河道周围多样化物种的栖息作为建设的核心,在确保河道具有足够的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把河道建设成最接近大自然的状态。首先是创建丰富多样的构造,以便于营造最接近大自然河流的生态环境,比如岸线设计成不规则的形状,陡缓错落,宽窄有度,深潭和浅滩有效结合顺应大自然的动力允许淤积、侵蚀、冲刷等出现在河底和河岸。这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营造出多彩多样的河道生态系统,为河道周围的生物提供生存空间;其次是河道与周边环境的生态搭配、河道的生态环境与周边环境有效地结合起来,扩大其食物链范围,把暗渠变为明渠,增加河岸线树木、绿地,使整个河道的生态系统变得更加稳定;最后是在设计河流景观时尽量做到朴实简洁,采用自然的石材和植被,并合理地应用在河道设计规划方案中,使河道更加接近大自然状态。
2.3生态河堤建设
生态河堤指的是对自然河堤进行人工恢复的人工护岸,它保持了河床的原有功能,同时兼顾渗透性,充分保障河流与河岸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又具备足够的抗洪功能。一般生态河堤有以下几个类型:(1)自然原型护岸,通常采用植物保护河堤,如柳树、水杨、芦苇等;(2)自然型护岸,相比前者增加了天然材料护底;(3)人工自然型护岸,在前者的基础上增加混凝土等材料,增强防洪功能。
生态护岸的设计有以下几个原则:经济性原则,即是保证相关功能的同时降低工程造价;协调性原则,为美化工程环境,应尽量减少刚性结构;需要进行准确的水文分析,确定不同区域下的植被种类和数量;自然性原则,即是尽量采用自然材料,避免二次污染;在实际工程设计之中,应切实考虑岸边线的布置,因为它的布置直接影响着河流的整体形态和景观效果。还要考虑亲水性,如以低护岸制造近水的感觉。最后,相关材料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河流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注重护岸表面形态的多样化,主要有天然材料、叠砌块石、浆砌块石和混凝土等,具体做法本文不再赘述。
2.4 恢复退化河岸带
河道高水位和低水位之间的河岸带,能够为河道周围的生物构建显著的边缘效应,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态模式,通常含有非常丰富的动植物,并且可以储藏地下水资源。因此在河道治理工程中一定要恢复河岸带功能。一方面可以恢复河岸带的物种群体包括培育、引入以及物种的保护,协调物种群体在河岸带的存活空间,对物种群体进行最优化的配置;另一方面能够恢复河岸带的生态环境在陆地和河道的交接处,栽种一定宽度的草皮和树木并提升生态物种的异质水平。经常所使用的技术有控制土壤污染技术、土壤肥力修复技术等, 以便杜绝河岸线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
2.5 其他生态水利措施
首先是改变河床的物理性质和河道流向: 第一创建不同水流的流向,河流有深潭和浅滩,在枯水期和平水期可以蛇行和弯曲;第二是使用植石治理法,将石块排列完整埋入河床中,形成浅滩、深沟以及鱼礁,营造出有助于水下物种生存的河床,促进水下物种的繁衍和生息。其次是在河道中营造巨石、浅滩、鱼道、丁坝等形成水下的紊流, 以便把氧气传递到水中,为水下生物提供充足的氧气,也可以满足好氧物种的繁殖,使河水变得更加干净。总之在河道治理过程中为物种的生长和生存提供相互制约和依存的有机环境,进而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
总结
采用传统的方式来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不仅会加剧环境的负担而且还会使水资源问题更加严重,最终使得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而采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来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不仅能够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且还保护和尊重了自然生态环境。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要通过设计、施工、养护等一系列措施,模拟一个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为各类水生、陆生和两栖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并且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还必须有选择的放养水生动物及微生物,恢复生物的多样性,重建生物系统的生态链。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河道 治理 景观生态模式
中图分类号:TV14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在以往的河道治理中,为便于土地利用,减少占地,主要只考虑河道的防洪功能,多将自然弯曲的河道裁弯取直,将河道渠化,甚至将断面全部人工护砌,以减少糙率,增大过流能力。但河道直线化、硬质化河道消减的洪灾效益往往被生物多样性减少引起的生态损失所抵消,并导致浅滩、深潭结构的消失,从而产生河流生态系统结构的单一和功能的退化以及河流自净能力的降低等后果。
一、城市河道的基本功能
城市河流受到用地、防洪、供排水等因素的约束,绝大多数的河道需要通过人工改造,因此城市河道系统应主要具备防洪排水、景观文化、生态环境改善等基本功能。
1、防洪排水功能
防洪排水功能关系到河流防护区的安全,河流的防洪标准决定了河道治理的标准。从城市发展的普遍经验来看,城市河道不仅要有能力排出过境洪水,而且要能够容纳流域范围内设计标准降水所产生的地表径流。因此,城市河道的排水能力要满足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有效修正汛期河道内水位与流量的关系,降低河道周边防洪目标的洪水风险。
2、景观文化功能
城市河道的景观美感通常来自于知觉。狭义的景观美学重视视觉感受,重视河道空间布局、色彩效果、层次搭配等;广义的景观美学不仅重视视觉感受,而且更加注重听觉、嗅觉等各种知觉的体验,包括体验者头脑对整个知觉感觉的思考。从空间分布模式上讲,河流的条带型特征可以改变以地块拼接的城市地块镶嵌模式。人类是景观环境的构建者,环境中个体与社会群体对环境对象的审美判断,会随着时间趋同。
3、生态环境功能
城市河道的景观结构类型属于廊道,是上下游营养传输、污染物运移转化和水生生物迁移的重要通道。同时,滨水地区是城市生态敏感带,应重视植被群落的生态功能,尤其为各种软体动物、鱼类、爬行动物和植物资源等提供栖息场所,这对维持滨水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
4、雨洪利用功能
传统的河道治理往往忽视了河道在雨洪利用中能发挥的作用。随着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但要防止洪水对城市的破坏,而且要尽可能通过城市河道用好雨洪资源,实现以丰补欠和雨洪资源。
二、河道准确定位是治理首要考虑因素
按河道承担的主要功能和自身水源的条件,并结合排水规划及成都市防洪总体规划,可以将主城区河道规划定位分为四类:生态河道、景观河道、排洪河道、区间排洪河道,作为今后河道改造治理目标。
1、生态河道
此类河道要适宜水生生物群生存,要有不间断的新鲜水源补充。河道有保障率较高的活水源补给条件。河道流速适中,在流速满足的条件下,可适量行洪,但不能对生物群产生破坏。须严格控制进水水质,不得污染,并可利用河道生物群对水质作进一步净化。其主要功能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排洪。
2、景观河道
此类河道有活水源补给条件,但保障率较低。河道不强求有固定生物群生存,但其水质要达到一定标准。河道断面宜宽浅,亲水性强。当河道缺少常流水时,可采用堰闸等工程措施,抬高河道蓄水位。景观河道可适量地调度一定清洁水源。景观河道要承担一定的行洪功能,在改造中可对断面形式进行优化,以同时满足夏季行洪、冬季景观的要求,并可在条件适宜的河段,建立港池,靠泊游船,形成局部生态环境。其主要功能为:景观、排洪。
3、排洪河道
此类河道功能侧重点在于防洪,河道无活水源补给条件。此类河道不要求有常流水,无须调配环境用水,枯期允许断流。其主要功能为:排洪。
4、区间排洪河道
河道主要功能是承纳市政雨水排放,属“有雨才有水”。河道多为现状农灌沟、自然冲沟,对此类河道,在建成区,须经充分分析论证,方可考虑盖板;对未开发区,应尽可能改为雨水方沟归人路面以下或绿化带内。其主要功能为:排洪。
二、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要点
1、河道工程总体设计布置方案
河道治理首先应保证河流的防洪功效。根据河道主槽位置,利用中隔墙把河道分成两大部分,将中隔墙和其中一侧堤防的中间地带设置为洪水槽,可用来行洪; 中隔墙和另外一边堤防则可以规划成景观区,景观区主要用来蓄水。与此同时,河堤脚附近比较高的滩地可作为滨河生态绿地景观区,通过修建护滩工程,同时发挥防洪固堤作用。此方案既合理地解决了洪水、泥沙和蓄水之间的矛盾,科学地设置了滨河生态园区及蓄水景观区,又切实保证了城市河道的防洪抗洪功能,多适用于北方的泥沙型河流。
2、城市河道的平面设计
防洪是河道的第一功能,因此城市河道的平面设计应顺应河流的自然走势,河道岸线适量后退,尽量保留河道的河滩、岛屿、湿地等中间过渡地带,为陆生生物及水生生物保留足够的生存空间。人工开挖或城市内河河道一般属于景观或滞洪河道,水流速度较缓,在河道的平面设计中应避免等宽或是笔直的河道,可依据河道的自然走势设置曲折蜿蜒的水塘、水路,设计富于变化的河岸线,创设灵活、多变的河道模式。研究表明,一条宽窄不一、蜿蜒曲折的河道更加富有自然气息,更加灵动、活泼,更适合河道中水生生物的生长。
3、城市河道的断面设计
城市河道的断面设计要尽量保留河道中深潭与浅滩形态,不可固定河床,让河流拥有自身的摆幅度,重视水面的多样性。在河道的纵断面上形成纵横交错的深潭与浅滩,避免直线形态的横断面。河道的断面设计可结合现代园林设计概念,建设园林景观式河道,突出河道的绿化性及亲水性。传统的驳岸多是一墙到底的石墙结构,驳岸将水与人远远地隔离开来,既生硬又不经济。现代化复式断面较之于传统驳岸而言,更加地经济与人性化。在常水位以上的土坡种植杨柳、低矮灌木、草皮等植物; 在常水位处建造亲水平台,既美观又经济; 在常水位以下的河道采用护坡或是挡墙。复式断面不仅体现了绿色、生态、自然的设计理念,而且能有效节省投资,具有经济效益 。
4、材料选择及生态护岸
(1)护岸材料选择
传统河岸多采用刚性护面,湖岸、河岸、地面构成“二面光”或是“三面光”形式。现代化城市河道护面在满足水流冲刷的同时,还应适应河道水生物的生长与繁殖,这才是顺应自然规律、符合生态、环保标准的河道设计。近年来,随着我国科研能力的不断增强,研究人员研制出一些新兴的生态护砌材料。例如: 吉林省水利科学研究所研发的“随机多孔绿化混凝土”就是一种生态环保型河道护砌材料,它能改善河岸周边的生态环境、适应植物的生长,同时具有防洪等作用,现已被北方多座城市相继采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再如,绿霸三维柔性排水生态袋由抗老化、抗紫外线、透水性好的生态袋( 内置种植土) 同三维排水扣共同组成生态河道护面材料。可通过铺种、插播、喷播等方式种植草皮与植被并同土工格栅共同组合为加筋挡土墙,不仅能满足城市河道冲刷要求,而且更加生态、环保。国外在此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我们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参考、借鉴。韩国研制的“孔洞块体绿化混凝土”可在混凝土内种植花草。日本甚至能够在水下砌筑的异型砖块中设置鱼巢。
(2)生态护岸
河道护岸采用山石、卵石笼、干砌石等更加通透的材质既能有效防止流水的冲刷,又能在这些材料中间及表面覆盖土壤种植植物。在水位较低的位置即护脚处铺设适量的土工布,并在其上方随意放置大量的块石,注意块石堆放的边缘应自然而弯曲。之后在块石上铺上一层种植土,使其填满块石与块石间的缝隙。过水后,在块石的缝隙处很容易就能繁殖出大量水生植物。采用植物梢、木桩及辊相结合进行河道护岸也是一种生态、自然的护岸模式。在坡面可分层种植草皮、灌木、杨柳等植物,形成植物护坡工法。
5、因地制宜,植物造景
绿化河道应充分考虑景观植被的种群结构,利用时间、空间的艺术设计出富有个性的河道景观,注重景观的质感变化、层次变化、季相变化及色彩变化,以适应当地城市气候及特点。在选择植物品种方面,应多选用当地植物。
结束语
每条河流功能、位置不同,治理措施也不同。在采取必要的防洪抗旱措施的同时,河流治理要改变过去渠化设计,注重多自然型河流建设,将人类对河流环境的干扰降低到最小,与自然共存,与河道特性、环境特点相适应,实现人水和谐。
参考文献
[1] 许大为,隋晓冬.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规划分析[J]. 低温建筑技术. 2011(01)
[2] 杨晨.关于南京老城区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设计的交互模式探索[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5)
[3] 王子朝.城市河道生态景观治理工程设计要点浅析[J]. 陕西水利. 2011(04)
【关键词】相关对策;生态管理;城镇河道
城乡河道的生态治理范围非常广、非常复杂、建设规模较大,具有重要意义。河道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当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城市和农村的河流生态保护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对着社会经济机构的不断变换,城乡的经济建设也在不断的向前发展着,但是造成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例如,河流污染、水质变差等。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有些大城市经常出现缺水现象,部分农村导致河流污染等。所以,城乡当中对河道的生态治理开始变得十分重要。本文笔者对一些城乡河道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现将一些经验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城乡的河水、湖泊的生态环境保持的非常好,但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城镇建设也在大规模的建设当中,这就导致周围的河流、湖泊等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工业当中排除的废气、废物使河流当中水含氧量开始明显降低,河水浑浊、河里的生物、植物都明显减少。部分城乡开始采用水污染综合指数评价来进行对河道水质的判断,当中发现存在大部分河道水都是普通景观用水,污染严重的会出现无用脏水。
部分城乡面对河流的污染,实施相关管理和治理河道工作。在对河道建设当中采用全面的生态治理,对河道周围以及两岸进行全面治理,对能够使河道的生态功能得以改善,以及防洪、泄洪等功能的发挥进行了一系列的举措。在对湿地地区的河道治理采用目前最为先进的修复技术,在处理后的湿地河床当中栽入一些水生动植物,在河道当中栽入水草、微生物、河虾、鱼等,同时还有更多的动植物,形成一个很好的生态循环系统,充分发挥了净化空气、水质、等全面功能。但现在部分城乡河道当中的水质仍然存在普通用水和景观用水,其存在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2.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上游河道当中水质污染严重、水动力严重不足,使河道本身的净化能力明显下降
河流上游当中的水利工程建设,把当地的降雨量采用变化脉冲方式进行截留;根据防洪、泄洪的需要,在水利建设工程当中排泄大量河水;当中还要对污水进行处理,每日经过污水管网排除了很多的污水;同时地面下降、河流淤积,造成河道当中的水动力明显不足,使河道本身的净化能力得以降低。其中当地重工业、农业、河道污水的超标给予排放以及水库对其进行截留导致当地的水流量明显降低。上述原因是导致当地水质长时间不能够达标的关键因素。从国家、省控制的交界处当中的水断面自动站监测当中表明,部分城市的水质大多数都存在普通景观用水和没有用的脏水,导致河道当中生态系统治理造成非常大的困难。
2.2农业水质污染,以及重工业和生活污水的超标排放,造成当地没有办法单一的使用生态治理方式来进行对河道的治理
通常农业地区的污染来自于当地的家禽养殖造成的污染。当地人们的环保意识相对匮乏,其设施没有进行完善,监督措施力度不够,家禽养殖造成的污染、污水还在河道当中出现。对沼气池的沼液、沼渣以及相关维护等全面运用的机制现还在进一步研究当中,还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运作机制。与此同时,农药、肥料的大量使用造成非常多的磷、氮排进河道当中,导致河道整个水体的富营养化。城镇日常生活污水的排放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排污系统,造成雨水和河道污水排入到河流当中等情况出现。还有一些私营单位和家庭作坊给当地的水质出现一定程度的污染。一些地方已经没有办法采用单一的生态方式来对河道进行治理。
2.3河道的生态性匮乏,水生植物种类缺少,治理不完善
现如今,对城市河道的治理当中一般采取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覆盖到河坡,对河道两岸、水中的生物生态交换系统影响非常大。对水生植物的选择上品种较为单一,种类较少,只对挺水植物和浮游生物的运用非常多,没有把沉水植物运用到其中,因此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管理水生植物的措施没有进行完善,对城乡河道生态的不良影响非常大。
3.相关治理建议
3.1完善整个制度,了解对河道生态治理的核心和任务
根据“十二五”当中的对城乡河道的生态治理方案一定要明确,要合理的增加政府财政的投入。懂得管理水生植物的核心,制定出一个相关的管理措施。要对水生植物、动物的数量要进行合理的放养和管理。如在城市当中湖泊浅水区域当中要种植一些有欣赏作用和净化水质功能的水生植物,采用植入水生植物还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还能反映出当地文化的作用。
3.2综合管理,使河道生态治理能够稳步前进
首先要运用系统性原则,河道的形成是一个天然循环和各种天然力全面作用的过程,在对其进行生态治理当中,要保证全方位的协调工作,例如保持水土、两岸沿线协调、合理调整水资源等相关工作。还有就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打造出一个天然河道,增强景观特殊性,要保证其个性,形成一个良好生态系统循环。最后还要保持天然的形态,要尽量使用自然材料,打造出一个天然景观,不要铺张浪费。要将自然、文化景观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其能够延续历史文化,打造城乡新面貌。
3.3结合实际情况,来治理乡村河道的生态治理
要做好对河道的淤积清扫的工作。清除河道淤积是整个生态治理的关键核心内容。一定要保证其政府财政的投入,采取合理、科学的清除淤积技术和高度重视去除河道淤泥的相关措施。
要高度关注河道生态治疗的使用。首先要保持施工的稳定性,同时要具有其可渗透性,保证河流两岸的水气的调整、交换功能。在实施过程当中要对水位变化非常大的外河使用低顶结构工程,在坡上植入草皮等相关绿化措施。对水位变化不明显的河道,使用植入植物和木桩来进行预防。在预防边坡当中要选择生长速度快、抗自然灾害性强、覆盖面积广等作用的植物做为相关预防措施。还有根据当地的天气变化来选择预防边坡的工作,其中包括耐寒、耐热等野生水植物。还有就是要重视预防边坡植物的多样化,按照当地自然情况进行一个合理的设计,实现一个具有环境作用、生态习性、景观欣赏等方面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的治理效果。
3.4采用多种方法,做好去污工作
去污工作在治理水污染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要增加政府财政的投入,使其污水系统得以改善。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去污系统。对老城区的污水处理系统要全面进行维修和改造。要做好雨水和污水的分流,要尽量收集城市当中的生活污水,提高河道当中水质质量。要增加城市污水处理设备的运行相关管理。要对污水设备进行维修和保护,制定出一个监督、处理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要做好对污水源头的监测工作。要制定一个完整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对大型企业排放的污水量给予严格的控制,还要让企业尽量做到废水利用,保证合理的使用水资源。
综上所述,河道对城乡的经济发展以及防洪防汛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工作,还有就是要转变管理模式,变为一种生态型管理模式以及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要让整个区域适应当地的气候变化,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循环,做好相关协调工作,同时还要注意河道两岸、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安全,使人类和大自然能够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李水根,施雪良.嘉兴市城乡河道生态治理问题与对策[J].水生态修复与景区建设,2011,20.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建设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peopl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lso improving the river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lso consists of a singl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to part of the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river management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blems of the proposed some countermeasures, only supplies the reference.
Keywords: river managemen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当前河道的功能已经不再是仅仅局限于防汛,人们对河道的生态作用和城市景观都有了新的要求,因而建设防汛、生态、景观型标准河道势在必行,河道堤防的最主要功能就是防汛蓄水,农村河道与城镇河道虽有差别,但其功能基本相同,河道的功能也决定了堤防的功能。在开展河道工程建设之前,应当研究各条河流、工程区域每个河段的自然特征和保护对象,搞清楚为什么要采取工程措施、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能起到什么作用,然后再去考虑采用哪些技术手段。了解各个河段的自然特征,是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基础工作,也是制定河道治理方案的重要环节。
1生态河道的建设
1.1建设生态型河道的提出
20世纪80-90年代,经济发达国家鉴于水环境遭到破坏而给城镇带来的负面影响日趋严重,提出了建设多自然型河川等理念,并建设了大量的示范工程,在河道治理中拆掉了浆砌石,采用土料筑堤,草皮护坡,堤脚采用防冲材料,或者采用隐藏式的硬质护岸,表明建成自然式的景观,河道中摆放鹅卵石或不规则石块,形成弯弯曲曲的潺潺细流,为鱼、虾、蟹等水生生物建造栖息场所,为儿童建造接触自然、玩耍戏水的空间。治理前谁也不愿靠近的地方,成为居民亲水活动的场所,河流的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根据国内外先进经验,作者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了适合本地区地理和气候特点的建设生态型河道的新理念。实施这种理念首先要做的是逐步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来面目,还原水面、绿化河道,形成既有现代气息又有自然风貌的河道。
1.2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来面貌
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特别是为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提供良好的水环境,需要对河道治理中所采用的混凝土河床及浆砌墙护岸进行必要的改造,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来面貌。具体做法是依据生态河道建设的需要部分(或全部)拆除浆砌石护岸的上半部分,改用土料筑堤,自然草皮护坡,或者采用适于动植物生长的特殊结构护岸(如生态混凝土草坪护坡)。保留设计洪水位以下部分硬质护岸,或者保留堤基部分硬质护岸防止洪水冲刷。部分或全部拆除混凝土浇筑的河床,允许河岸和河底出现自然侵蚀、冲刷淤积等现象,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使河道形成浅滩、深潭自然分布,宽宽窄窄、弯弯曲曲的水路自然衔接,陡峭、平缓的多种构造多种材料的堤岸浑然一体,营造出生境丰富的多样性空间。一般来说,在保证河道行洪安全的原则下,河道断面的宽窄结合和深浅变化能够增加调蓄洪水的能力,有利于发挥河道调节洪水,削减洪峰的作用,从防汛的角度来看是有利的。同时也有利于水流含氧量的改善和水生生物的生长,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改善河流水质。
在这种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宣传工作,争取沿岸居民的支持和参与,特别是在日常维护上,依赖当地基层组织,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另外还要根据财力状况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目标地逐步实施。
1.3还原水面,绿化河道
在以往的城镇建设中,填平池塘、洼地,在小河沟上面盖水泥板是非常普遍的做法。这样虽然扩大了土地空间,避免了污水的臭气散发,却减少了水面面积,失去了水边景观。某市内原有小河道115.9km,已经盖板的有52.8km。随着下水道系统的分流制和污水集流与集中处理工程的实施,很有必要适当还原部分水面,建设水边景观,改善城市环境。对于现有开敞河道要依法划定河流空间,任何工程不能侵占,其中包括设计洪水安全流过的行洪河道,以及塑造城市环境的沿河绿化带。在非汛期,河道将为社会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空间。为了补充河流水源,可以将污水处理后形成的中水向河道排放,增加河道中的基础流量。为了使水体在河道中得到净化,拟采取措施促使河床上长出利于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对岸边进行大规模绿化、美化,使河流、绿地、树木之间形成网络,营造数量多、空间广、连续性强、物种丰富的生态环境,使整个河道及周边的生态系统富有生机和可持续性。
还原水面在城市的中心地区显得尤为重要,有了河道空间以后,河流水源成为关键因素,从自然水循环的角度考虑,城市化造成的雨水渗透性削弱是其根源。为此,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把花坛、空地、路面、雨水管道等做成透水性构造,促进雨水渗透,这样能够使城市河道的水环境条件得到改善。为此,在城市规划中就要把部分场地做成利于汇集雨水、利于雨水下渗的布置;在大型建筑物及居住小区、公园、学校等工程建设中,可以考虑推广雨水储留、利用与渗透技术,这样既可以涵养地下水,增加非汛期的河道基础流量,又能促进地上、地下的生物繁殖,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还可以减轻洪水期间城市排水的压力,改善城市水循环。
在人口密集,污染相对比较严重的河段,还原水面或增加水面,进行河道绿化,可以改善城区的小气候,使夏热冬寒的极端温度得到缓解,同时市区水域和绿化带还可以净化空气,使生活在河道区域内的人们感受到生活的舒适,环境优美。这是生态型河道建设的理想状态。
1.4丰富多彩的河道设计
河道规划设计中,有条件的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经验,采用各式各样的护岸形式,创造丰富多彩的水边景观。如适宜鱼类生息的鱼巢块体护岸,适宜蛙类生存、繁衍的两栖块体护岸,适宜萤火虫生存、繁衍的护岸等等。护岸形式的设计和选择,要充分考虑特定河流、特定河段的自然生态状况,精心构思,力求细致全面,特别是珍稀物种和特有物种,其生境条件的保护和合理改善非常必要,有时要作为重点项目认真研究,妥善对待。为了保护一定河流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河道治理选用的材料要取自于自然,使得整治后的河流与周围河堤相协调。设计人员认真把握工程与生态的关系,使河道治理不仅能满足人们对水环境的需要,又要能满足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2解决河道建设问题的对策要彻底解决目前河道建设中的问题,重视生态的设计和施工是极其重要的。下面从设计、施工等角度谈几点解决和河道问题的对策。2.1堤线和堤型的选择堤线的布置要因地制宜,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在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使堤线离开岸坡坡顶,一方面可保证足够的行洪断面和堤身的稳定,另一方面也可保持岸坡的天然形态并保护岸坡的天然植被。选择堤型时,要结合场地及周围环境因素,通过多方案比较择优选用。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筑堤材料宜优先选用当地材料,一般多采用比较生态的土堤堤型,以便于堤坡的植草绿化,使堤内外生态环境协调,避免过多地采用直立的钢筋混凝土和浆砌石堤型,这些堤型与周围环境欠协调,同时在一定程度也影响堤内外的空气交换。2.2河流断面设计: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设计,在保证行洪安全的原则下,应尽量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设计时应做到浅滩与深潭相间,宽与窄并存,最大限度的保证河床的原始性。2.3岸坡的防护尽可能保持岸坡的原来形态,尽量不破坏岸坡的原生植被,局部不稳定的岸坡可局部采用工程措施加以处理,避免大面积削坡,导致全堤段岸坡断面统一化;尽可能少用单纯的干砌石、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宜采用植物护坡,在坡面种植适宜的植物,达到防冲固坡的目的,河道坡岸植物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保持土壤,即固土护坡。在河岸坡面上的土壤侵蚀一般包括3个基本过程:①坡面土壤表层被雨水溅蚀、动物踩踏或机械耕作后疏松和破坏;②疏松土壤被坡面径流冲刷和搬运;③滑坡或崩塌导致的块体运动。从上游侵蚀到下游沉积,不同的地理条件表现不同的侵蚀方式。最终土壤流失是侵蚀力和土壤抗侵蚀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坡岸植物通过机械效用和水文效用减弱侵蚀力或增强抗侵蚀力而保持土壤;尽可能保护岸坡坡脚附近的深潭和浅滩,这是河床多样化的表现,为生物的生长提供栖息场所,增加与生物的和谐性。2.4对已建堤防作必要的生态修复由于认识和技术的局限性,以往修筑的一些堤防,尤其是河道堤防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存在的,可以采用必要的补救措施,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修”复为主,杜绝“整改”,尽量不破坏河岸原有的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