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调查的主要流程

调查的主要流程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1 16:41: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调查的主要流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调查的主要流程

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经营管理 信贷决策 流程优化

一、信贷决策流程相关概念

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PR)全称为企业流程再造。最早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提出再造(Reengineering)理念,他提出再造企业是:根本重新思考,彻底翻新作业流程,以求在速度、质量、成本、服务等各项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的改善。

商业银行实施信贷决策流程再造,就要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最有利于客户价值创造的营运流程重新组装,从根本上对工作程序和流程进行压缩和整合。

二、农业银行A分行信贷决策流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业银行自2000年以来推行的是以“审贷分离、平行制约”为核心理念的信贷新规则。2003年又制定了贷后管理制度对新规则作了补充,从而完善了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全过程。其后,新规则也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实践证明,信贷新规则在优化信贷决策、防范风险尤其是防范道德风险方面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

农业银行A分行信贷决策流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调查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于客户、项目信息搜集不到位,进而导致项目评估、客户评价质量不高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项目信息搜集工作一般是由信贷人员临时进行的,缺乏系统完善、时段连续的信息网络。同时信息来源还受到个别信贷人员风险意识,专业知识水平及业务经验的限制,容易产生偏差。

2.调查责任不落实

农业银行A分行实行信贷、风险平行作业后,由于有的规定的不明确,使得各二级行在实际操作上产生了偏差。如有的二级行由公司业务科进行调查、评价,风险经理签字认可,有的二级行由营销团队进行贷前调查,由公司业务科完成贷款评价,而有些二级分行则正好相反。

3.调查口径不一,影响调查效果

A分行将审批权限上收以后,并没有将信贷调查的详细程度、指标的计算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使得二级分行产生了惰性,从而降低了调查质量。

(二)审查决策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环节多,审批链长

农业银行A分行为了加强风险防范,按照集约化、一体化、扁平化原则,对授权模式和授信机制进行大幅度改革。集中审批本意是想通过集中审批来控制风险,提高审批效率。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导致贷款审批流程拉长,效率降低。

2.重财务因素的考察分析,轻非财务因素的影响

贷中评价审查是评审人员根据客户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然后得出结论的过程,是贷款审查的主要部分。目前,A分行在贷中评审中的一个突出倾向是:重财务因素的考察分析,轻非财务因素的考察。

三、信贷决策流程优化对策

农业银行A分行的信贷决策模式属于一种行政授权下的共同决策模式。近年来,随着整个宏观社会、经济和竞争环境的变化,现行信贷决策流程的缺陷日渐显现,因此,对其决策流程进行优化,以达到提高信贷决策的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一)加强信贷电子化管理,为缩短信贷决策流程提供技术保障

1.建立起统一的信贷业务项目群,以强化集中经营管理为目标

一是建立信贷业务流程管理系统。信贷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建立应是根据调整后的商业银行信贷决策流程,实现包括贷前、贷中、贷后各个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系统化。二是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提供计算机化市场服务。三是建立高效可行的信贷业务交易系统。

2.建立和完善信贷业务审批辅助决策系统数据网络

首先是要建立信贷业务审批辅助决策系统工作站应用于各级信贷审批应用层,直接与同级信贷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数据库联结; 其次是决策工作站要通过联网与人行网络、国家经济信息中心以及当地其他经济金融部门进行网络信息交换,从而获取当地经济金融、国家及行业信息;最后决策工作站要与国际金融通信网络挂接从而把国际金融发展动态纳入工作站信息库。

(二)对客户实施分层管理,提升经营层次

1.建立客户分层管理体制

农业银行A分行应尽快建立客户分层管理制度,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标准,进一步明晰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经营行客户管理层次和范围,管理行客户部门要从初审环节解放出来,集中力量从事客户调查、营销、产品开发和贷后管理工作。

2.加强信贷集约化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信贷风险管控能力,在实施客户分层管理的基础上,农业银行A分行还应加大信贷集约化管理。具体操作应该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分支行的实际情况,分阶段逐步将县级支行的法人客户信贷决策权上收,规定法人客户的最低管理行为二级分行以上,而县级支行主要负责那些低风险信贷业务和一定金额以内的个人信贷业务。

3.明确贷后管理责任

实施客户分层管理制度后,还必须将贷后管理的责任以制度形式加以明确,防止因制度规定的空白,导致贷后管理责任不清。根据谁管理,谁负责贷后管理,客户管理行的客户部负责人就是贷后管理的主责任人。当客户管理行不是经营行时,必须对客户管理行客户部门和经营行客户部门的贷后管理责任进行界定。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开发电子流程管理系统,减少物理件传递

开发电子流程管理系统,辅助个贷业务流程创新,依个贷业务流程的特点及岗位设置,开发任务型的计算机系统,运用扫描等技术辅助创新。下面主要通过审批方式的转变说明情况。传统审批的方式是个人贷款客户资料的纸质件在各个岗位之间进行传递,通常称为“纸质件审批”模式,纸质件传递不仅耗时费力,而且经常会出现在某个环节积压时间过长的情况。计算机技术应用在个贷业务中,开发相应的流程系统,这样就形成了与纸质件传递同步的电子流,每个人的任务一目了然,减少了积压和丢失客户贷款资料的可能性,这就是电子审批与纸质件审批并行的模式。其相应的流程系统开发整体思想就是将客户纸质资料的信息电子化。贷款受理工作人员将客户资料录入到个人贷款流程系统相应的界面,完成后提交,任务发送至贷款调查岗;调查后,相关人员登录个贷流程系统,录入调查信息并提交该笔贷款;贷款审批人登录个贷流程系统,在“待审批贷款”中就可以看到该笔贷款的电子信息,纸质件送来之后,进行审批作业;完成之后提交,后续岗位会看到任务及电子信息。更进一步,贷款调查人员调查结束后,将纸质件信息与录入个贷系统的电子信息进行核对,营销受理及贷款调查岗对客户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并且将贷款资料扫描并上传到指定的服务器中,扫描技术就是用扫描仪器将纸质材料转换成电子档,一旦上传,专职贷款审批人就可以看到并据此审批,并签署审批意见。最终审批通过后,纸质贷款资料、电子流程信息直接转到贷款发放岗或者是抵押办理岗。通俗的说该种模式叫做“无纸化”审批。该种审批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审批人不用等纸质件送过来就能审批了;另一方面,如果审批意见要求补充资料或者是增加借款人、首付款等需要二次审批的件,则减少其物理件(纸质件)往返传递的程序,纸质件往返传递最为耗时。由上述的分析,个贷审批经历了“纸质件”、“纸质件与电子流并行”、“无纸化”3种模式,可以看出,只有开发相应的程序,计算机辅助才能做到审批模式的变更,从而提高信贷审批的效率。“无纸化”审批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业务流程创新。

二、建立收入支出比客户信用评价模型

收集个人贷款客户的信息,内容有:财务状况,如客户家庭收入情况、支出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收入支出比等;诚信,即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信息;资格、资历、从业状况、教育情况等信息;家庭及保障情况,婚姻状况、医保情况、商业保险等;贷款基本情况,首付款比率、贷款期限及金额、贷款类型、担保方式等。将这些因素作为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自变量,选取银行历史个人贷款客户数据信息,运用SAS等统计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在众多的自变量中选择与是否违约(因变量)最为相关的自变量,进而确定各自变量的系数,对模型进行检验及修正,至此自动审批模型建立完毕。计算机辅助将该模型嵌入到个人贷款电子业务流程中,贷款调查人完成调查,录入客户贷款信息之后,自动将贷款任务发送至虚拟的“信贷审批人”,这个“信贷审批人”就是收入支出比客户信用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系统会自动计算出违约率,对于低于一定违约可能性预测值的客户,贷款自动审批通过,无须进行人工审批,对于计算机系统自动审批通过的个人贷款客户,可直接进入落实担保环节或者是“贷款发放”(信用免担保情况才可直接进入贷款发放环节)。这样可节约大量时间及工作量,由于开发并应用了该模型,在信贷实务中,客户进入银行申请贷款到最终贷款发放,全流程最短可在24小时完成。建立收入支出比客户信用评价模型,自动审批贷款这种业务流程创新,工作量主要集中在应用数理统计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开发贷后管理程序,实施集约化经营

计算机辅助个人贷款贷后管理创新,主要在于如何节约业务量和提升效率。举个创新的例子:笔者从事贷后管理及催收工作,客户发生拖欠,本人就一户一户打电话,最多时一个月要打400户电话,而对于客户在扣款日之前,其账户上的资金余额是否够扣除,则无能为力。而通过计算机辅助创新后,每个月就不需要打电话。创新的思路:开发一套程序,在每月的扣款日前2天,将当月的客户应还款额和客户存折(签约自动扣款账户)上活期资金余额进行比较,如果客户账上的钱不够,则自动向客户的手机发送“账户余额不足”提醒。编程时主要是运用“比较”函数。当客户发生拖欠时,系统则自动发送催收短信。通过这种集约化经营的方式,大量节约催收人员时间。再举个例子:个人贷款档案管理极为繁琐,档案的归档不是一次完成的,要2次甚至多次;档案的查阅、借出等耗时费力。电子档案创新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2次或者是多次归档(比如催收报告、检查报告归档),可以直接电子归档;同时外部检查、内部审计可以直接调阅电子档案,可大幅提高效率。电子档案牵涉到影像技术应用,主要由专业的外包公司进行扫描,将纸质档案转换成电子档,同时也需要开发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将电子档案数据库与个人贷款流程系统关联起来,使用户通过个人贷款流程系统查阅电子档案。

第3篇

一、领导高度重视,科室密切配合

根据市政务服务管理中心下发的文件精神,我办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安排并要求分管领导抓实抓好活动的准备和开展工作,相关科室要全力配合,各司其职。综合科负责宣传展板制作,调查表的设计以及各审批事项流程告知单的印制;法规科负责提供该科审批事项操作流程告知单内容;行政审批科(房改窗口)负责提供该科审批事项操作流程告知单内容。并按要求单位派出了懂业务、有经验的5名人员参加活动。

二、准备工作充分,活动有声有色

按照活动要求和根据以往经验,我办充分准备了房改宣传展板一块、审批事项操作流程一次性告知单和咨询电话200份、问卷调查表100份。

活动中,我办派出参与活动的5名人员在分管领导杨副主任的带领下参加完市第二届“政务公开日”活动启动仪式后,各就各位,现场开展了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和政策咨询活动。杨副主任亲自坐镇在活动现场,为群众排忧解难,解释房改政策、告知审批流程、给群众提供合理化建议,让咨询群众高兴而来,满意离去。本次活动中,我办发放审批流程告知单100份,接待咨询群众80人,发放问卷调查表36份(其中填写调查表的人员有个体工商户4人,自由职业者4人,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3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10人,其他5人)。

三、认真总结活动,及时反馈信息

只有不断总结,才有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及时并认真做好活动总结工作。主要体会有:

一是热心接待群众,耐心解释政策。群众来咨询,说明心中有问题,有疑惑,需要给予解答。来访群众提出的问题有涉及房改政策咨询的、有审批事项操作流程的、有政府信息公开的,针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关于房改政策问题讲解到他们能明白、理解;审批事项操作流程讲解到他们能清楚知道流程怎么一步一步办理,需提交哪些材料,需多长时间办结,政府信息公开问题告诉他们能直接查找到的网站网址,在哪个栏目下直接下载获取。总之,解惑释疑,给老百姓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是我们的责任,而咨询群众的笑脸就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

第4篇

关键词: 门诊;医疗服务;调查;流程改进

我院积极贯彻《江苏省医院管理学会关于确定医疗服务流程改造试点单位的通知》精神,结合开展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主动破解病人看病难的难题,切实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力求为病人提供高效、安全、快捷、优质的服务,从而实现社会、病人满意的目标。现将开展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工作情况介绍如下。

1 立题依据

医疗市场的竞争主要是医疗服务质量、医疗安全、工作效率和服务成本的竞争,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和提高工作效率,切实降低医疗服务的成本,已成为各家医院无可回避的现实。“任何事物总体效果中的大部分是由相对少数的因子贡献的”。著名经济学家Pareto曾研究证实,并把这些相对少数的因子称为“关键少数”。因此,当面对影响医院门诊整体绩效的各种业务时,必须确定哪些方面是对整体绩效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少数”,集中精力解决这些关键少数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院门诊方面的整体绩效。针对我院目前采取的门诊医疗服务流程过于复杂,分工过细,存在“瓶颈”作业,无价值作业、重复性作业或不必要的等待时间等,不能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化服务,同时内部调控机制如综合管理、优质服务、人文服务等方面不完善等,就必须进行医疗服务流程再造,在关键环节给予改进,以求医疗服务流程科学化、系统化、人文化,达到病人满意、医院获益的双赢医疗市场。

2 研究目的

通过对我院门诊现状的调查,发现现有流程存在的问题和“关键少数”的“瓶颈”问题,也深刻认识到无论采取哪些方法对现有流程进行改造,都必须首先做到深刻理解现有流程,只有在深刻理解现有流程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对现有流程进行改造。

2.1 研究方法与内容 采用数据分析、现场观察,专家咨询,对医护人员、病人及家属进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深入了解目前门诊医疗服务流程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完成每项诊疗工作的时间、候诊时间和诊疗流程的总时间,主要诊疗事件的发生顺序和发生地点,各项诊疗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现状。通过对平均日门诊量、病人流动环节滞留时间、每人次诊疗过程时间、管理量化、质控指标、医疗护理纠纷发生率、门诊病人满意度等方面调查,发现由于我院面向农村,病人就诊时间集中、排队等候时间长,加上流程不畅,楼上、楼下往返,耽误时间,造成情绪激惹,稍有不慎,即可引起纠纷发生。

2.2 资料收集 了解医院目前病人的诊疗流程,建立目前医疗流程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找出流程的“瓶颈”,按照轻重缓急原则进行排序(见图1、图2)。图1 原就诊流程示意图 图2 现就诊流程示意图(略)解决“瓶颈”的关键在于:(1)取消挂号收费,减少病人排队挂号滞留时间,同时达到分散病人的目的。(2)由原来分层挂号收费改为楼层分区收费,环节减少,诊室、诊区收费在一起,避免病人楼上楼下往返,路线减少,缩短病人就诊滞留时间,病人流动快,诊治及时,方便病人就医。(3)时间上分流功能检查病人,安排住院病人早晚检查,错开功能检查高峰时间。(4)由于地处农村,病人就医时间多在上午9∶00~12∶30,为此调整医护人员作息时间,由整天休息改为下午休息,由12∶00下班改为完成上午所有就诊病人诊疗后下班,增强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缓解了医护人员单位时间内工作量,缩短了病人门诊滞留时间,维护了就医秩序,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减少了医患纠纷的发生率。(5)针对医院内部调控机制整合综合管理、优质服务、人文管理、人性化服务,找出影响病人满意度的主要流程的环节、时间、质量,以求服务方式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6)对需住院治疗的病人,直接在各诊区办理入院手续,导医护送入病区,切实做到全程陪护,节约等待时间,流程流畅,感觉直观。一改过去病人适应医院的服务流程为医院适应病人的服务流程。

3 实施情况

按科研计划标书,对医院原门诊医疗服务流程现状进行了调查,找出了关键点即“瓶颈”部位,积极进行改造,实施后,进行统计对照(见表1)。表1 门诊病人调查统计表(略)注:流程改造前、后各采集100名服务对象,问卷回收率100%

4 统计分析

(1)挂号排队时间由原来的6min缩短为0(以上时间为病员问卷调查平均数);(2)就诊时间由原来12min缩短为4min;(3)功能检查等候时间由原来19min缩短为12min;(4)医院滞留总时间由原来126min缩短为平均90min;(5)病人对门诊服务综合满意度由原来85.7%提高到93.3%。(6)医患纠纷由原来15起下降至6起。

5 待完成部分

第5篇

一、2006年的工作核心

今年是公司的细节服务和信息管理年。品管部的工作分为两大块:一是梳理各流程细节,进行各流程细节服务研讨会,细化流程;二是改变业主满意度情况调查方式,由各客服中心负责调整为公司内部第三方负责。

二、2006年的工作重心

针对05年度工作中存在的工作缺陷与不足,06年品管部的工作重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2006年度品管部工作重点由品质督导转为品质支持。设立品管部金点子信箱,更好的履行品质支持的功能;

2. 2006年公司将更加关注细节服务内容,品管部根据部门特点提供品质培训支持,详见《2006年培训计划》;

3. 杭州地区有重点地进行平均每月一次的例行督导,不少于十次;浙江省内项目一年三次,浙江省外的项目一年一次;

4. 针对信息年的特点,改变业主满意度情况调查方式,由各客服中心负责调整为公司内部第三方负责。收集业主信息、整合业主需求,为各客服中心制定下阶段细节服务方向提供客观依据;

5.

根据以上材料,每四个月召开一次品质管理分析会议,更好的体现品质支持的内容。

三、2006年质量目标:

序号

质量目标

目标值

主要保证措施

1.

例行督导

10次

3次

1次

杭州市内一年十次

浙江省内一年三次

浙江省外一年一次

2.

主题督导活动

2次

配合各专业部门开展主题活动,结合例行督导不定期进行

3.

品质检查工作

覆盖率

100%

依据ISO9001文件规定,定期开展各项检查工作;

4.

业主满意度

95%

督促各客服中心严格遵守ISO9001标准开展日常工作。

5.

业主/住户调查

60%以上

上门问卷调查,杭州地区各小区实际入住情况,抽样调查。

6.

向员工灌输

品质理念

6次

以上

配合人事行政部培训计划,积极开展人才培训分级培训计划

四、每月工作重点:

一月份:2005年度“业主满意度回访”

二月:对目前使用ISO9001:2000版表单进行调整

三月份:复审换证前的准备及组织内审

四月份:万泰认证外审,总结外审中出现的问题,在各小区内清查整改

五月份:对各岗位进行各流程细节服务研讨

六月份:确定新版“业主满意度调查”表单

七月份--八月份:在各小区进行业主满意度调查

九月份:进行满意度调查总结、分析、纠正

十月份:金秋比武品管负责的内容

第6篇

[关键词]图书馆 战略规划 流程设计 实证研究

[分类号]G250

自现代图书馆诞生以来,图书馆个体与事业的发展进程经历了从工作计划到长期计划,再到战略规划乃至战略管理的过程。就性质而言,图书馆早期的发展规划受限于独立的视野和静态的理念,而新兴的战略规划则为突破这些局限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框架。图书馆的规划阶段包括了战略分析和战略制定等功能活动环节,战略分析关注组织的历史背景,确定组织的发展目标;战略制定涉及战略活动的信息输入、匹配、决策等。图书馆事业的科学发展,对战略规划流程的合理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相关研究综述

总体而言,在规划的具体实施中,图书馆需要展开从数据采集到需求调查,从方案制定到实施准备的4个阶段,并在实践运作中进行大量的评估工作。具体细分,国外学者将规划程序描述为7个步骤:发起和同意战略规划程序;识别组织任务;阐明组织使命;任务和价值观;评估外部环境以明确机遇和挑战;评估内部环境以明确优势和劣势;确定战略重点;设计规划方案和实现战略重点。新时期较为著名的是Bryson在《公共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战略规划》一书中构建的“战略变革周期”(strategy change cycle),包含启动规划过程、明确组织权限、明确使命与价值观等10个环节。印第安那大学Bloomington图书馆的规划实践证明,该流程的应用的确能实现更为高效率、低成本的管理绩效。

作为整个战略管理总体流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战略规划主要涉及环境分析、方案制定等环节,可以形成若干规划模型。Evans和Ward在讨论包括图书馆在内的信息机构的专著中,提出以环境扫描为先导,以任务明确为目的的战略规划模型。其中,环境扫描为总体战略的设计提供基本的决策依据,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在环境信息、组织能力、资源和上级机构的限定基础上得以确立,这些因素为战略规划的设计奠定了基础。战略规划的制定包括设置一系列的目标和计划,进而明确针对各项计划的具体任务。目前最盛行的图书馆战略管理模型PDCA(Plan,Do,Check,Act)将以上流程更为简练地划分为:包含确立绩效评价标准的战略规划;会计组织行为的战略实施;针对最初和补充的目标进行实施效果评价的战略检测以及针对人员和其他各类资源进行匹配目标式调整的行动方案。最著名的图书馆战略管理专著之一:《规划与结果:公共图书馆变革过程》将战略管理中的规划环节细分为考察社区(愿景与需求)、考察图书馆(满足需求、明确愿景)、分析资源、选择服务策略、撰写使命、设定目标、制定计划、优选方案。

国内学者从思想体系、目标体系、评价与选择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探讨战略管理的步骤与要素,主张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包括启动、分析、确认、业务规划、实施、反馈与评价等6个阶段;也有仅限于规划阶段的划分观点,认为制定战略规划应有6个步骤:环境状况与趋势分析、制定目标、制定战略重点、制定行动计划和划分阶段、制定实施战略的行动方案及提交中选方案。

关于战略规划的流程研究为图书馆实践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但指导作用的发挥空间尚有待大力拓展。与国外图书馆的先进经验相比,我国的战略规划现状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用以指导实践的规划理论在科学化、系统化等方面亟需深化和提炼。柯平教授对此总结出的研究不足包括: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不高,对于各级各类型图书馆的整体协调研究深入不足,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环境中的图书馆战略新举措尚未有较深入研究,尤其是缺乏实证基础上的战略模型研究。作为连续而有规律的行动序列,流程既是针对可执行的战略行为的具体计划,也是保障决策、实施正确性的思维模式,具有实务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当图书馆传统形成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作为一种行为范式沉淀下来,在变化的环境中逐渐变成阻碍其战略规划进程的不利因素时,新的流程探索与构建便显得日益重要。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迁以及理论的演进,均体现出以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为对象的系统性认识的重要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显得极为匮乏,亟待加强,这也成为本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 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的实证研究

2.1网络调查与分析

本研究于2010年1月至4月利用搜索引擎、站点聚合、相关链接等途径对全球各大洲的图书馆网站进行大样本的抽样调查,登录各馆网页,对其战略规划基本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涉及以中、英文为主要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学图书馆、工会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等各种类型。最终访问528个图书馆站点,涵盖30余个国家和地区。

从地域划分的角度来看,各大洲的样本包括北美洲118个,大洋洲18个,欧洲46个,亚洲346个。由于我国图书馆作为重点考察对象,故亚洲的样本比例较大。具体而言,国外馆185个,国内馆343个;在国内进一步划分,东部195个,中部76个,西部49个,港澳台23个。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图书馆事业随之较为兴盛,机构数量众多,抽取样本数也较多,港澳台地区的图书馆网站有其不同于大陆的特色,故也进行了一定数量的抽样调查。从类型划分来看,高校图书馆(313个)的比例最高,达59.28%,其次是公共图书馆162个(30.68%),包括国家图书馆、科研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等在内的其他类型53个(10.04%)。从规划文本的公布情况来看,拥有规划文本的图书馆仅149个(28.22%),没在网站上公布的有358个(67.80%),另有21个(3.98%)图书馆的网页始终无法打开。

本研究按照从外表特征到内容属性的调查思路,设计了形态和宣传策略两个维度,包含战略规划文本的链接层次、隶属模块、表现形式、多语种、连续性版本、辅文献等若干考察对象。针对不同国家、地区和图书馆类型进行比较、剖析,探求规划现状中的地域和系统差异,以此明确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发展特点、现实差距和提升空间。

2.2文本调查与分析

战略规划文本的内容分析是探寻图书馆规划活动特征与规律的很好途径,国内外学者通过客观地辨析文本不同层面的属性,对各自关注的现实问题形成具备实证价值的研究推论。本研究对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收集、整理并翻译的283篇国内外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进行针对外表形态、内容属性和版本特征的全面分析。

就全球范围而言,所有规划文本的规划主体涵盖公共馆、高校馆、其他类型馆和协会(学会)组织。涉及的地区包括: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亚洲以及国际性组织。本研究按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9年公布的“人类发展指数”,以超过0.9作为判别发达国家的标准,涉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占73.1%和26.9%。按中外维度划分,国内馆的规划文本占17.0%,国外占83.0%。在国内图书馆的48份规划文本中,涉及的地区包括:东部(43.8%)、中部(25.0%)、西部(14.6%)、港澳台(12.5%)及全国性组织(4.2%)。

无论国内外地区之间的比较,还是不同类型规划主体之间的剖析,大样本的规划文本均具备了一定的代表性,能够为揭示当前图书馆界的规划现状提供从文本物理形态到战略思维诉求的实证依据。对战略规划文本的考察涉及了制定机构、规划时长、量化指标、高频词语等在内的形态特征,包含了“战略管理路径”和“战略保障体系”两个维度共20个内容要素在内的内容特征,以及针对体例结构、核心理念、规划实践等在内的版本特征。

2.3专家调查与分析

对战略规划未来理想状态的预期是一个需要综合洞察力的主观综合判断过程,通常要依靠相关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由专家对研究对象做出判断、评估和预测。专家调查方法旨在汇集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相关专家的意见,本研究根据图书馆网站调查和战略规划文本的内容分析结果,结合战略管理理论和图书馆的实际情况,针对图书馆发展的战略环境、管理流程及规划文本框架设计等方面的问题,编制了一份旨在考察战略规划应然状态的专家调查问卷。2010年3月至9月,面向全国范围内的业界领导、教授、资深图书馆员工等实施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首先在小范围的专家人群中进行预测试,吸取反馈意见并认真修改完善后,按照重点精选与随机抽样结合的方式向全国专家开放电子或纸版问卷100份,最终回收78份,个别填写有问题的问卷经反复沟通交流,最终获得专家的有效填答,总体有效回收率78%。

从地域上看,本次专家调查涉及北京、广东、福建、天津等10余个省市。从组织类型看,涉及高校馆、公共馆、科学馆、中学馆、军队馆以及教学机构等。从调查对象的身份看,涉及包括馆长、书记、副馆长在内的图书馆领导(含个别学校领导)、教授/副教授、研究馆员(研究员)/副研究馆员等人群(包括武汉大学彭斐章教授、北京大学吴慰慈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黄长著研究员等知名学者)。很多专家的多重身份使不少问卷反映出馆长与教授、部门主任与研究馆员等的综合意见。总之,本次调查涉及各类图书馆和教学、科研机构58个,具备了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3 图书馆战略规划的总体流程

本研究为构建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从多个方面寻求理论与实践的依据。其中:①借鉴国内外的战略管理理论,吸收适合公共部门的原理、方法,以此探索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实质和规律;②考察国内外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现状,从我国与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差距中寻求发展方向;③分析国内外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文本,从体例结构、内容要素、形态等层面揭示战略管理指导性文件的属性特征;④通过业界专家的意见征询,明确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理想预期以及深化、创新管理流程的方略。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关于图书馆战略管理活动,尤其是战略规划流程的清晰认识。至此,能够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以框架图形式描绘整个图书馆战略规划的行动序列。本研究提出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总体流程框架,如图1所示:

这一流程框图揭示了战略管理,尤其是战略规划实践的基本运作原理,从组织机构的建制到战略要素的分析,从战略方案的拟定到规划文本的编制,体现出图书馆战略规划活动的一般性发展规律。

图书馆战略规划总体流程作为最高层次的组织管理形式,战略管理是图书馆从日常业务管理到未来发展管理的一个思维转变过程。整个战略管理过程划分为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战略评价三个阶段,三者通过运作、监控和反馈机制相互关联,循环递进。赵益民等曾将战略规划阶段细分为战略规划分析和战略规划制定两个环节,前者包括图书馆基本使命的确立以及对内外环境、利益相关者、战略资源和变革预期的分析;后者包括战略定位、计划编制和方案优化等步骤。本研究提出更为详尽的图书馆战略规划环节与步骤的划分方案:整个战略规划流程包含组织保障、目标确立、方案拟定和文本编制等4个主要环节。每个环节中包含若干行动步骤,具体如下:

3.1组织保障环节

・设立专职机构,组建专门的战略规划部门,争取人员、经费、设施、时间等方面的资源支持,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和管理制度,为战略规划以及后期的实施与评价的顺利进行提供组织保障。

・收集基本信息,清查该馆的馆舍、设备、文献、技术、人力等资源,收集、整理历年来包括主管部门在内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对该馆发展历程、各类资源现状、宏观和微观统计数据、相关制度规程、相关规划文件、组织内部观点、社会需求意向等信息的掌握,为规划制定提供科学的现实依据。

・确立核心信念,明确图书馆的社会使命,提炼核心价值观,提升组织文化层次,打造组织凝聚力,普及、强化共同的价值追求。具体步骤是由馆务会启动战略规划进程,由此设立的图书馆战略发展部负责收集基本信息,起草战略发展的核心信念,向馆务会申报,确立后向全馆员工推广。

3.2目标确立环节

・分析战略环境,针对政治、经济、读者、资源等图书馆战略发展的内外部主要影响因素,辨析、明确若干最有可能面临的未来预期情景,并以此为分析框架,分别拟定不同演进态势中的背景选项。

・确立战略目标,以图书馆的战略使命为宗旨,以主要的社会功能为分析框架,在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的框架下,明确图书馆的现实定位,从馆藏建设、读者服务、业务管理、信息技术等主要领域制定图书馆在可预期的未来中的发展目标。

・评价组织资源,通过对设施、管理、服务、读者、形象等图书馆战略发展所需资源的差距评价,检测基于物质条件预期变革可行性的客观基础,辨析面向该馆发展目标的资源缺口。

・评价支持意愿,通过对读者、员工、资源供应商、上级主管、相关文化机构等图书馆战略发展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意愿评价,检测基于社会认知的预期变革可行性的主观基础,对图书馆的主要利益相关者面对预期变革的意愿反应进行评价,厘清发展进程中来自各方的支持与阻力。使命确立和环境分析为图书馆发展愿景的形成提供前提条件,合理、可行的理想发展预期通过愿景展望得以描述。同时,图书馆发展现状与理想预期在战略资源和利益相关者意愿层面表现出的差距又通过可行性分析反作用于组织愿景的修订与完善,最终的分析结果为战略规划制定奠定科学决策的基础。

3.3方案拟定环节

・明确战略定位,旨在确定战略规划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策略方针,根据战略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分析结果,确定竞争与合作的发展定位,选择适宜的进取、协同、聚焦、培育等战略模式,以促进核心竞争优势与能力的高效构建。

・编制行动计划,通过图书馆内外部发展要素的相关匹配,在趋势预测和需求响应的基础上,制定战略行动计划,划分战略实施领域,将战略目标细化、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实践举措。

・优化实施方案,通过图书馆组织功能与战略行动计划的衔接,以提高战略绩效水平为目标,从业务部门和社会职能的交叉维度以及总体战略、职能战略、业务战略、行动计划等纵向维度,对行动计划的实施顺序和取舍调整做出科学判断,为高效地实施战略规划进行策略性的重组与优化。战略定位、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是战略规划制定的主要内容,三个步骤将图书馆的战略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将战略意图明确化、书面化,以此保障战略蓝图的科学绘制,促进战略方案的协同实施。

3.4文本编制环节

・草案拟定,旨在将规划分析与制定的结果明确化、书面化,即依照规范的文本结构框架,拟定用以指导实践的纲领性文件。

・通过获得各利益和权力团体及个人的修改意见,谋求各方的支持、认同。

・修改定稿,通过促进馆内管理层的战略思想的高度统一,完成纲领性文件的编撰,获得全馆(代表)大会通过。

・宣传推广,通过在馆内外公示战略文本,扩大影响,促进实施、监督与评价,以此推进战略目标和实施方案的广泛理解与认同。此外,图书馆编制的战略发展纲领性指导文件还应向上级主管部门呈交、报批,并具备定期修订、补充的更新机制。除了基本的编制工作步骤,就战略规划文本自身而言,有一个从体例结构到内容要素的丰富、完善的构建过程。体例结构涉及使命、愿景、目标、任务、计划等主体模块,内容要素分管理路径和保障体系两大类,共同形成核心的必备要素与次要的备选要素。

以上从组织保障、目标确立、方案拟定到文本编制的主要环节体现了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度化、具体化和显性化过程。整个流程涉及的对象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必须以结构与功能均统一为整体的全局性思维考察流程中的各活动要素,辨析其相互制约和依赖的关系。尽管各工作步骤中的方法更具操作性,但整体性优化和求解的原则应该贯穿始终,系统思维的流程设计能够将活动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

在组织结构、功能和运行机理的作用、影响下,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表现出若干鲜明的特性:①目标的价值性――流程追求战略绩效的提升,强调社会职能的实现;②系统的均衡性――流程两端的输入与输出总是在图书馆的组织运作中表现出一定的均衡状态;③时序的动态性――流程中的环节、步骤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通常不会静止不前,停止流转;④结构的层次性――嵌套的概念使得“子流程”的现象随处可见,大的管理程序往往能够被分解为小的操作步骤,如战略规划文本的形成推广步骤即可细分为起草、征询、公示、报批、宣传、修订等具体操作程序;⑤方向的多样性――串联、并联、反馈现象时常出现,如馆务会与图书馆战略发展部之间的工作交接、流转,确立战略目标与评价组织资源、评价支持意愿之间的支持、反馈等多种流程导向的表现形式会对图书馆战略规划的输出效果带来很大的影响。

4 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的行动方案

流程框架是以框架图的形式表现图书馆的战略规划行动序列,静态的图示尚不具备足够的操作性,需要从部门分工、时间安排等方面予以管理程序上的明确,从更加贴近实践的角度设计行动方案。

为确保战略规划活动的顺利开展,本研究根据广泛参与、积极调动的原则,进行图书馆战略规划的任务分工;同时,根据各环节、步骤的工作量及难易程度,制定图书馆战略规划时间进度,以此明确规划人员及相关组织、个人的规划工作参与环节,并划定各项任务的起止时间(见表1)。

表1中每行的“”符号代表该步骤的负责人(部门),承担组织开展具体规划工作的任务。“咨询顾问”是通过提供配套的管理工具来引导、协助规划活动的专业人士,“其他”类型的参与者包括图书馆的读者和相关的友邻部门、机构,这些群体或个人对战略规划的参与程度虽然不高,但在规划分析和文本编制的意见征询等环节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员工代表、其他员工和图情委员(常见于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则以相应的文化部门专家为代表)在该馆核心信念确立的过程中也担负着重大的责任。战略发展部作为承担图书馆战略规划分析与制定任务的专职部门,从创建之初便全程参与,负责各项议题的组织开展、规划结果和加工、整理。

各参与部门和人员仅为举例,特定的图书馆可视具体情况进行增减。任务分工并非绝对的职责划定,实际操作中,图书馆应遵循参与度的最大化原则,促使读者、员工等核心群体以不同形式参与到不同的战略规划环节中,以此体现图书馆的公共服务实质和战略价值导向。

第7篇

控制信贷资产风险是各商业银行的重要工作之一,其目的是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保证信贷业务收益最大化。按照资金流动过程,我们将银行信贷业务划分为两个阶段:贷前资金审批阶段和贷后资金跟踪阶段。贷前资金审批是指商业银行根据企业的贷款用途和还款能力对企业资信情况进行评估,决定是否放贷的过程;贷后资金跟踪阶段主要是对借款企业某阶段内对贷款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及还款能力进行风险评估,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主要使用的风险评估方法是五级分类风险管理法。

根据我国《贷款通则》和《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在贷前调查和贷后跟踪过程中,主要需要评估的信息报告以下六个方面:企业财务信息、企业存量贷款信用信息、企业纳税信息、生产经营信息、经营者素质信息、企业贷款担保信息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分析企业提交的各项材料以及现场调查作为获取企业信用信息的主要渠道。然而,由于企业贷款申请和贷后跟踪过程中往往面临大量的虚假信息和欺骗行为,导致了信贷风险管理的源头信息不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给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

通过与银行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商业银行信贷部门工作人员的访谈以及相关网站和资料的查询,发现现有银行贷款管理面临着以下挑战:

1.缺乏一个系统、可靠的信用调查评估系统。银行对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誉状况等方面的调查基本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现场观察获取的,所获取的表面现象较多,评估的主观性很大,信用分析过程化,对提供虚假信息和具有欺骗行为的借款企业不能及时发现,给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留下了隐患(蒋建华,2004)。

2.银行对贷款抵(质)押物状态了解不够清晰,一户多保、连环保、互保或抵押不足、重复抵押,擅自处理抵押物,此贷彼还等现象屡屡发生,使贷款在放款时就出现风险(刘滨燕,2002)。

3.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制约“逆向”信贷审批的操作流程(蒋建华,2004)。“逆向”审批流程是指企业申请贷款时,不是先向信贷部门提出申请,逐级上报审批,而是托关系、找人情,直接找主管领导,再由领导指派具体经办人员进行办理,甚至帮助企业制造虚假材料,造成了必要的审批流程“走过场”,为和假公济私创造了可乘之机。

4.不能严格实施贷后跟踪机制。目前,我国发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违法案件,很多都属于恶意串通、内外勾结作案,由于现有的贷后跟踪流程和档案不足以反映这些问题的存在,贷款实际用途与申请用途不符情况严重,尤其是在信贷人员与企业内外勾结、恶意串通的情况下,即使银行监管机构也无法从商业银行的贷后跟踪资料中发现真实的信息报告(刘明康,2006)。

由上可知,由于信息的不完善性,仅仅从银行内部流程来控制信贷资产风险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利用跨组织电子政务系统来获取相关企业信息,通过银行信息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的互动,将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结合起来,将政府提供的企业信息与银行调查信息结合起来,建立规范的贷前审批和贷后调查流程,健全信贷调查审批档案管理。

二、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G2B电子政务信息需求及其分布研究

政府职能部门是拥有准确和详细的企业经济活动信息的源头部门,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这些信息不仅仅在政府职能部门内部使用,也越来越多地为社会公众和企业所需要(王浣尘,2005)。而长期以来,我国拥有企业经济活动信息的政府部门由于职能赋予的权力将所采集的企业信息作为保密信息垄断,受诸多规定的影响使信息不能共享,尤其是不能够向商业机构提供信息,导致了商业银行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信息共享协议,信息重复采集且准确性不高,极大限制了政府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Aldrich,2002)。

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G2B(GovernmenttoBusiness)电子政务需求是指: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借助于电子政府系统和银行贷款管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利用政府机构拥有的一切有利于信贷调查决策的信息资源,包括金融监管、工商、税务、审计、海关、出入境检疫等部门的企业经济金融活动信息,提高贷款审批信用评估的可靠度,降低贷款源头风险。

贷前调查和贷后跟踪的目的都是通过掌握企业申请人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誉状况、发展前景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和贷款潜在风险,为贷款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依据,是贷款信用调查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根据我国《贷款通则》和《商业银行法》,信贷部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取企业财务信息、企业存量贷款信用信息、企业纳税信息、生产经营信息、经营者素质信息、企业贷款担保信息等六个方面的信息:

1.查阅信贷综合管理系统有关资料和信贷档案,了解申请人存量贷款质量和还本付息情况,掌握借款人信誉状况和偿债能力变化情况。

2.查阅借款人提交的有关资料和近三年的财务报表,了解客户生产经营和资金使用情况,分析客户生产经营变化趋势和资金变化情况。

3.深入实地,查阅客户有关报表和账簿,调查客户提交的有关资料是否真实,了解客户主要产品生产、销售及盈亏情况,判断客户生产经营是否正常、资金结构和资金使用是否合理。

4.与客户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交谈,了解客户的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情况,分析客户经营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5.通过各种报刊、杂志获取有关行业和客户发展的信息。

6.查阅有关抵押物、质押物的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现场调查,分析抵(质)押物的可变现情况。

7.利用以上调查了解、掌握的资料和有关指标,对借款人即期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并测度贷款风险度。

在以上调查方式中,信贷人员主要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和现场观察来判断关于企业资信的各项指标。这种方式存在较大的缺陷,一方面,资料来源的权威性不够,判断的主观性较大,难以避免“逆向审批”和“内外串通”等问题;另一方面,调查周期较长和成本较高。

而在信息技术和电子政务职能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政务有责任依照一定法律法规,在信息安全的情况下为企业和个人提供G2B方式的信息查询服务。我们将商业银行从系统中获取企业信息并支持决策的活动称为企业信用调查的辅助流程,与分析报表资料及现场调查等流程结合,形成整合的信用调查流程,尽量获取准确的企业信息指标,从而为信贷调查形成客观、公正的信息支持。表1分析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对G2B电子政务信息的需求项目以及可能利用的各政务信息资源系统及信息指标。

以对企业存量贷款的信用信息需求为例,利用人民银行企业资信系统可以查询某企业在全国各家银行的贷款记录,形成贷款机构、贷款用途、还款记录、贷款金额、付息金额等指标,为信贷员评价企业存量贷款的信用提供支持,这种方式在我国大多数省市已经开始实施。

再如对企业纳税信息需求,通过税务部门纳税信息系统查询企业近期财务信息和纳税信息,形成纳税日期、纳税金额、不良纪录等指标,一方面可以考察企业的纳税信誉,另一方面,可以比较企业提交给银行的财务信息与提交给税务部门的财务信息是否一致,为评价企业的纳税状况提供支持。

因此,可以通过以上各种途径依次从电子政务系统或中介机构系统获取企业的财务信息,生产经营信息,经营者素质信息及担保信息,并形成相应指标辅助信贷人员进行评价。

三、G2B电子政务信息需求的利用方式及其特点

(一)G2B电子政务信息需求的利用方式

1.信息直接用于决策:通过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收集到的信息可以直接用于决策,如利用人民银行的企业资信系统收集企业现有的贷款历史和贷款质量,(二)G2B电子政务信息需求的特点

1.通过电子政务系统获得政府相关机构的企业信息,提高了信贷调查信息的可靠度和准确性,为整个贷款业务从源头上降低了风险。

2.系统可将从电子政务系统获得的信息与企业提交的信息进行对比,减少了申请企业弄虚作假的可能性。

3.通过电子政务系统直接得到各项信息及指标,结合信贷人员查阅资料和现场考察所获取的信息,为企业的各项指标评级,提高了贷款调查的效率,降低了主观判断因素。

第8篇

关键词专项调查流程设计目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识码:A

农村公路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自2003年部决定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以来,先后建成了一大批农村公路项目,对改善农村出行条件、活跃农村经济、促进城乡交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为全面、准确掌握全国所有乡(镇)和建制村的农村公路通达情况及全国所有农村公路的技术状况,交通部开展了全国农村公路通达情况专项调查工作,并于专项调查后制订全国统一的公路通达统计标准,建立部、省两级全国农村公路通达情况基础数据库,以实现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和公路通达情况的动态管理。这不仅有助于规范项目安排行为,合理分配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更有助于规范统计行为,全面准确监测农村公路建设情况。

本次专项调查对象包括以下两部分:一是全国范围内所有乡(镇)及建制村的公路通达情况;二是全国范围内所有农村公路的技术状况,即所有县道、乡道和村道的技术状况。

1 设计农村公路专项调查流程的目的

全省专项调查布置会后,按着部、省专项调查方案的要求,专项调查工作如期在我市开展。根据现有资料比对和预测,与省内13个兄弟市相比,我市土地面积19698平方公里位居第一;乡(镇)135个、建制村1350个位居第一;县、乡、专公路里程4377公里位居第二,还有预计近8000公里的村道。如此重的任务与兄弟市要在同等时间内完成,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只有通过合理地调动人力、物力,科学地安排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才能保证准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我市农村公路专项调查任务。

2 农村公路专项调查工作流程

市专项调查办公室通过在县区试点单位的实际操作过程,编写了切实可行的《朝阳市农村公路专项调查工作流程》。工作流程图见图-1。

2.1 内业准备阶段

本阶段工作是进行外业数据采集前的基础数据准备。通过流程图可以看出,在三个工作阶段中本阶段工作量最大、最关键。主要准备工作内容如下:

2.1.1 充分发动乡(镇)交通助理绘制村道分布图

乡(镇)交通助理对这次专项调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他们对本乡(镇)辖区内村道路线分布、规划最清楚、最了解;其次,作为乡(镇)政府中的一名工作人员可以方便进行乡(镇)、建制村基本情况资料的收集。因此,充分发动乡镇交通助理参与这次专项调查是关键的关键。

由于除村道外县、乡、专公路早已纳入我省的正常管理范畴,因此专项调查所要求的部分数据已有现成资料,对村道的调查就成了这次专项调查的重点内容。按照专项调查的标准,将有相当数量的村道纳入到专项调查中。而我们公路部门对村道又没有第一手资料。但各乡(镇)交通助理掌握着自己辖区内的村道分布状况,因此充分发动乡(镇)交通助理绘制以乡或村为单位的村委会、村小学、村道分布图显的尤为重要。绘制完成的村道分布图为专项调查工作提供了较详尽的村道基础依据。图样见图-2。

2.1.2 合理规划村道路线

村道多为短的支叉线条,如果不进行合理规划,必然使村道条数过多,路线过于零碎,不便于日后管理。交通管理部门应积极争取乡(镇)交通助

图-1

理的意见,本着减少村道路线条数、尽可能使一条村道连接多个节点的原则,对村道路线进行合理规划。

图-2

2.1.3 外业数据采集路线设计

进行外业数据采集前,必须科学、合理地设计外业数据的采集路线,尽可能减少重复里程。这样既可以提高工作率,又可以减少车辆费用。

2.1.4 填写乡(镇)、建制村基础数据

根据乡(镇)交通助理调查的乡(镇)、建制村基础数据,将第二天预进行外业数据采集的乡(镇)、建制村的基础资料(代码、名称、数量、人口数等),按交通部的表格填写好,以备外业采集时用。

2.1.5 填写农村公路技术状况基础数据

准备第二天外业采集涉及到的县、乡、专、村级公路的基础资料。县、乡、专级公路的基础资料可由全国公路数据库生成,主要包括路线名称及编码、技术等级、路面等级、路面类型、重复路段、公路交叉、桥梁等基础资料。对新增的村道按部专项调查要求进行编号。将已知的路线内容按交通部的表格填写好,以备外业采集时用。

2.1.5 建立路线MapInfo轨迹文件

应用车载GPS设备进行路线定位,如果在车内完成全部操作效率比较低。外业前根据预进行外业数据采集的路线,按轨迹文件名称编写规则编制好对应的MapInfo轨迹文件。外业采集时只要打开该轨迹文件即可。每条路线轨迹文件名称规则为“行政区划+路线代码+路线简称”。例如:211321XD01朝大线。

2.1.6设备调试

在笔记本电脑中安装好MapInfo、全国公路数据库(包括2005年路况数据)、GPS驱动等程序,并调试正常。

2.2 外业采集阶段

本阶段工作是应用GPS设备在电子地图上进行路线定位分段、乡(镇)政府、村委会、村小学校、桥梁、隧道等定位。

2.2.1 实行两组滚动作业

调查中,每个县(市)、区必须安排两个组按此流程滚动完成调查工作。外业第一组采集完的数据,当天晚上与第二组进行了交接,第二天录入专项调查采集系统,并准备下一次采集资料。第二天由第二组接过设备进行外业数据采集工作,以此循环。这种滚动作业方式既保证了调查队员体力的恢复,又保证了数据整理的及时与完善。

2.2.2 应用GPS设备定位

在建立好的对应路线的MapInfo表文件上,根据分段原则用GPS设备对路线及分段点进行定位。对乡(镇)政府、村委会、村小学校、桥梁、隧道进行定位,把点的经纬度坐标填写到调查表的对应栏,然后把点和线改成要求的标准点和线。县、乡道上的点的桩号可根据附近的构造物或交叉点准确桩号(公路数据库中查询)进行换算,村道上点的桩号可在MapInfo中用标尺计算出。

2.2.3 采集顺序灵活变化

在遵循总的规划采集路线前题下,根据被采集路线的长短可采用两种方式对路线和建制村进行调查。一是对于短路线可完成该路线后对沿线建制村及村道进行调查;二是对于长路线在到达建制村时可完成进村和出村分段后对沿线建制村及村道进行调查。

2.3 内业整理阶段

本阶段工作是对完成后的调查数据和轨迹文件进行处理、备份。

2.3.1 轨迹文件处理

对前一天的MapInfo轨迹文件进行修整、核对、备份。

2.3.2 调查数据处理

整理、完善、改正通达、技术状况采集表,把路数据录入到专项调查采集系统,应用程序审核功能对数据进行审核。数据审核通过后进行备份。同时对采集表更正后整理归档。

2.3.3 内业整理要及时、认真

外业采集完成的数据最终要进行整理后录入专项调查采集系统,由于新增加的村道多,记录的数据多,如果不进行及时整理、录入,时间长了就会对当时的情况记忆不清。因此,外业完成后的当天晚上或第二天必须完成对外业数据的整理、录入工作。

3 应用专项调查流程进行调查的效果

3.1 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了较多的工作量

按着专项调查流程进行调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全市近1.2万公里的农村公路调查任务。为部、省两级全国农村公路通达情况基础数据库提供了真实、准确的基础数据。

3.2 合理地规划了村道路网图

通过市、县、乡三级的共同努力,科学合理地完成了全市村道路网规划任务。绘制完成了农村公路网电子地图。

3.3 使数据采集人员通俗易懂,易于操作

数据采集人员按照流程工作,步骤清晰明了,操作起来更容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