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医最基本的常识

中医最基本的常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1 16:41: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医最基本的常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医最基本的常识

第1篇

一般而言,对于孩子来讲,蔬菜并无严格的禁忌,比如:大白菜、油菜、菠菜、芹菜、空心菜、苋菜、荠菜、蕨菜、香菜、茼蒿等等。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婴幼儿不宜多吃菠菜,因为这类菜吃得过多,会引起缺钙,从而导致患佝偻病。

夏季是水果的季节,孩子们天生喜爱吃水果,如西瓜、菠萝和荔枝是夏天常见的水果,不过,它们的营养成分不同,食用时也会因人而有所禁忌,妈妈在选购水果时也要注意。

西瓜

营养价值:西瓜堪称夏季的水果之王,成熟的西瓜果实除含有大量水分外,瓤肉含糖量一般为5%~12%,包括葡萄糖、果糖和煎糖,还含有各种维生素和粗纤维,几乎不含淀粉和脂肪。西瓜皮不但能吃,而且还很是美味,它兼有冬瓜、丝瓜、菜瓜的味道和功能。

作用:西瓜性寒味甘,在中医学上以瓜汁和瓜皮入药,有清热除烦、止渴解暑、利小便、解酒毒的作用,适用于小儿中暑发热、烦热口渴、喉肿口疮等症。

注意事项:平素胃寒疼痛的孩子不要食用西瓜。炎热的夏天,吃一些冰冻西瓜虽然非常惬意,但因其性大寒,故不宜多食,否则会引起消化不良及腹泻。因为西瓜含有大量的果糖、葡萄糖,多吃西瓜还会使血糖升高,所以有糖尿病的小患者忌食。

菠萝

营养价值:菠萝果实营养丰富、香气浓郁、风味独特,口味非常清香可口。

作用:菠萝性平味甘微酸,有补益脾胃、生津止渴、润肠通便、利尿消肿的功效,可预防和治疗儿童中暑烦渴、高血压、肾炎、支气管炎等病症。

注意事项:选购菠萝时要求果形饱满、果身硬挺、果皮老结、色泽鲜艳并有清香味,并且果眼无溢汁。生食菠萝时要把菠萝去皮后在2%的盐水内浸泡几分钟,以分解菠萝中的一部分有机酸,减少过敏成分,并可增加菠萝的鲜香味。未熟的菠萝可榨汁给小孩服用,有驱虫的效果。糖尿病患者及对菠萝过敏者忌食。

荔枝

营养价值:荔枝果肉含有较多的煎糖、葡萄糖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柠檬酸和钙、磷、铁等矿物质。荔枝柔嫩滑脆、香甜,是一种珍贵的热带果品。

作用:荔枝性温味甘酸,有养血、生津、理气、止痛之功效,对于小儿胃寒、津液不足、淋巴结核等症有很好的疗效。

注意事项:新鲜荔枝的果皮突起饱满、果肉为半透明凝脂状,色泽白润,口感细腻。荔枝一次不宜食用过多,否则容易上火。过多食用荔枝会导致低血糖症(俗称荔枝病),轻者会恶心、四肢无力;重者则头晕、昏迷。如出现上述症状,要立即服用糖水,并及时送医院输液治疗。

第2篇

[关键词]门诊导医; 重要性; 就医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8-102-01

门诊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形象的重要窗口,是医院最早接触病人,且人数最多和范围最广的部门,其重要任务主要是为患者诊病治疗和健康教育。患者对门诊服务的满意程度是评判医疗质量的高低的重要因素。对于大型综合性医院门诊,其患者人数较多,流动性也大,病种也较为复杂,且医院的科室设置越来越多,分科越来越细,对于医学知识相对缺乏的人群,如农村和老年患者,到医院后常会不知所措[1]。为了使患者尽快的了解医院,适应环境,以最好的心情接受诊疗,缩短诊疗时间,提高门诊医疗质量,各大型综合性医院设置了门诊导医,这将是未来大型医院门诊的重要组成之一。本文旨在探讨门诊导医对患者指导就医的重要性。

1导医员需具备的素质

导医员是首先接触患者的,是患者对医院了解的最早的窗口,是医院形象的展示,所以导医员不仅需要有端庄的形象、沟通能力还需要有较为专业的医学知识。合格的导医员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形象,导医员需要健康、阳光、举止稳重、敏捷,表情要亲切,微笑服务。(2)语言,用标准的普通话,语音要柔和,语调适中,注意要礼貌、规范、平易近人,尊重病人,恰当的称呼病人,使病人感到亲切。同时,导医员应根据具体不同的场合,选择应用好解释性语言、明确性语言、安慰性语言、保护性语言、含蓄性语言[2]。(3)专业知识,导医员应掌握最基本的医学知识,对各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有基本的了解,能尽量的解答病人的常识性问题,对不能解答的问题不能装懂。同时,还应非常熟悉医院的科室分布和结构的设置,还应尽量熟悉各专家专科的特色及出诊时间,以达到更快、更准确的解答病人的疑问的目的。(4)医德,导医员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责任心,对病人的病痛表示同情和关怀。

2导医员的工作内容

导医员的工作范围为门诊相关区域,主要的工作包括:(1)为患者指路,大型综合医院的门诊科室设置较多,人流量也较大,病人初次来院就诊,面对陌生的环境,再加上本身的疾病的痛苦,心理负担较重,导医员主动应为需要帮助的患者指导和寻找最合适的有关科室和医生,这样就可以帮助减轻患者不良情绪。(2)咨询服务,对医学知识缺乏的病人和心情焦急,迫切希望尽早了解病情而产生猜疑、恐惧心理较为突出的患者,导医员可根据具体情况,如患者的心理状态等因素,做出恰当的解释,同时,根据患者的多发病、常见病的季节,对患者进行简单的健康教育,介绍一些与疾病相关的饮食和服药小常识[3];(3)区域管理,维持就诊的秩序,注意患者的分流状态,如果秩序混乱,导医员应正确疏导、管理,尤其注重对危重、老幼患者的照顾,如有必要应参加急危重病人的抢救[4]。同时,导医员还需维持门诊的卫生环境,如禁止吸烟、保持安静等。

3导医的重要性

3.1方便病人就医医院的本质是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病人来到医院是为了解除病痛,如果在寻求帮助的时候遇到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富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导医员为他们服务,可以帮助减轻病人的精神压力及焦虑心情。同时,导医为他们指导就诊的科室,帮助他们了解各科室的特色和专家的特长,有助于他们更容易的得到最为合适的医疗服务。同时,导医员为病人就诊的程序和医院的结构设置讲解可以帮助初次在本院就诊的病人更容易的找到准确的就医地点,很大程度的方便了病人就医,减少了不必要的往返,缩短了就医的时间。

3.2简化就诊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导医员的咨询作用和管理作用使患者有序的接受着诊疗,避免了混乱的状态,减少了不必要的争吵和拥挤,保证了医院工作在高速有效地进行,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3.3推动医德建设导医服务是医院的“前台”,为病人提供快捷满意的服务,满足病人的需求是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医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导医员的服务改变了传统的服务模式,以病人为中心,围绕病人的需求,一切为病人服务[5]。导医的设置是医疗服务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和体现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推动医德建设的重要环节。

3.4减少了发生医疗纠纷的环节就医过程包括挂号、候诊、就诊、化验检查、取药等环节,其中每个环节如果秩序出现混乱或是等候时间过长,往返周折,无功而返,倾诉要求未能满足,再加上患者本身的急于就诊的心情,常会导致病人产生负性情绪而引发医疗纠纷[6]。导医员主动、热情的服务态度,使病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同时可以让病人明确就诊的流程,做好排队等待的心理准备。导医员的咨询作用可以满足对疾病的初步了解的愿望,帮助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总之,导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能否快速、准确、满意地接受到医疗服务,作为评估医院服务质量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医院应加强医诊工作的建设和管理,不断地组织导医员继续学习,以提高自身修养和提高专业技能,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方便病人就医,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医德建设,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庆.浅谈门诊导医艺术.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75.

[2] 潘社棉,段炜,丁雯,等.医院门诊工作中导医员的作用.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1):104-105.

[3] 傅佳.我院门诊导医员现状分析及对策.内蒙古中医药,2010,29(6):49.

[4] 叶树珍.导医护士在门诊工作中的作用.河北医药,2006,28(5):435.

第3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发展趋势;基本条件;主要特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腾飞,近10多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体育观念正在更新,“健康第一”、“花钱买健康”的健身意识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社会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一个内容多元化的社会体育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面向21世纪,我国的社会体育和高校体育应当向何处发展,如何正确认识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及其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便成为每个体育学者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

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主要特征: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体育人材,而高校体育又是把体育人材这一“产品”输送到社会上去的最后一道工序,能否满足社会的需求是检验高校体育“产品”质量最基本的标准。因此,根据社会体育的需求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则是高校体育的首要任务。从高校体育必须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角度展望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培养学生的生涯健身意识,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众所周知,评价一个国家社会体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体育人口的百分率,而高校体育则是为社会培养体育人口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的在校生共有600多万,每年的毕业生近100万。经过高校体育的培养,使大多数学生养成健身意识和习惯,这不仅可以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的目的,还可以使整个社会的体育人口得到增加。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使学生养成终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未来的高校体育将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在体育教学中将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更多的运动项目,这样既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学生创造选择运动项目的机会,以便使他们养成终生运动的习惯。

2、体育经费的大量投入将使高校的体育环境发生根本性好转,高新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的导入将使体育教学更加科学化,体育场馆的建设将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和选择运动项目的机会大大增加。通过高校体育,大学生尤其是体育院(系)的学生将在掌握多种运动项目的前提下,至少在1~2个运动项目上有特长,做到“一专多能”。这样,当学生走出校门后就会在社会体育中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从而促进社会体育的开展。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对毕业生多年的追踪调查结果证明,社会对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在运动技能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3、素质教育贯穿于高校体育之中,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明显提高。未来社会的高校体育作为培养体育人材的场所,将加强对学生,尤其体育院(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三基”的能力,同时还重视培养学生的组织指导能力、防止运动中伤害事故的能力、处理运动中突发事件的能力、运动保健常识和掌握多种健身方法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会自己运动”、“会指导他人运动”、“会科学的运动”的三会人材”,以适应未来社会体育的需要。

4、高校体育将在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人材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我国竞技运动职业化的推进,社会体育客观上需要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人材,高校体育尤其是体育院校将会更多地担负起培养竞技运动人材的重任。在未来社会中,目前单纯办运动学校和专业运动队的种种弊端,例如,教学质量低,文化学习效果差;管理水平不够,学生纪律松懈,道德水准低下;没有学业文凭,运动员退役后择业范围窄等将被克服,多种形式、多层次的高校竞技运动俱乐部或代表队将得到完善,竞技与教育相结合将成为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人材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方面,国外的高校体育已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有益经验。实施和竞技运动职业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型竞技运动在我国未来社会中将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小结:

1、在对64名55岁以上中老年妇女活体骨矿物质和骨密度含量、体型指标的调查中发现,体育爱好者骨矿物质和骨密度含量高于普通健康妇女,活体骨矿物质和骨密度含量、体型存的明显的差异。这说明中老年妇女活体骨内矿物质的堆积和保持与体脂有一定的关系。即皮下脂肪值相对小。瘦体重值高的人,矿物质含量相对较高。

2、营养和雌激素是妇女骨矿含量和骨质形成能力的主要因素,更年期是妇女骨矿含量逐渐下降和丢失的开始时期。随着钙龄下降越显著,要达到预防骨质疏松症的目的,必须注意平衡的膳食,适量的补钙,提高钙的吸收。可以从更年期时期开始。

3、通过体育锻炼对预防和延缓骨质疏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何选择锻炼项目即练习的内容、负荷强度和次数、运动持续时间等具体问题,根据自身的体质和所承受的能力确定,以求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忠厚.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筛选.中医老年医学杂志,1995,15(1)

[2] 刘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专题讨论.实用妇产科杂志,1995,11(5)

[3] 王小云.更年期妇女骨密度、性激素含量变化规律的调查,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5(1)

第4篇

1设计与开发体育教育资源库的意义

当前,我国高校正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现有的传统教育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特别是我国部分医学院校(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泸州医学院),利用医学与体育结合的优势,开办体育教育专业,合理设计与开发体育学科网络中的大型教育资源库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保证师生利用网络资源库进行图书馆形式的查阅文献资料,还为师生进行体育专业知识的学习、科学研究、对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了更加科学、广阔、高效的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并尝试使用校园网进行教学等实践活动。我们利用资源库海量的特点,收集对于体育教学活动中需要的体育理论或实践教学资源(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游泳、网球、保龄球等),相关学科教学资源(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力学、体育保健等),以及当前国内外最新的体育科学研究成果。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信息社会里最快、最全面地接受国内外体育科学最新的知识,增强现代人有效工作、有效学习、有效生活及应对各种危机的能力。通过资源库提供下载、检索、更新、增删、点播等功能,充分利用人机交互技术,建造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学生获得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学习资源与教师或同伴协商、交流合作、本人的理解而获得的。其中与教师和学生有着直接关系的是资源库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这也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2体育教育资源库设计的主要思想

2.1设计的出发点

体育学科是一门集健身和健心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它有同其它综合学科一样的共性,是普通高校的公共必修课之一。现代教育提出国际化、现代化、终身化和个性化,体育教育改革要求突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个性,创造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技术、体验乐趣的新教学模式。体育教育不光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还要使他们能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常识和体育保健知识,感受终身体育的乐趣和影响,并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体育学科是一门终身学习、终身受益的学科。传统的体育课程受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传统课堂教学观念的影响,使体育教育的内容、方式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期望值有一定的差异。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也压抑和挫伤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忽略了对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和发展。鉴于体育教育的特点和教学现状,为了能打破这一沉闷、缺乏新意、年复一年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本文作者在完成足球射门网络运行课件的开发后,为进一步完善体育学科的教学改革,继续向广东省教育厅申请151工程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资源库》,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全体学生;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等各方面;强调“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老师、学生、内容、媒体)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

2.2设计思想

本多媒体教学体育教育资源库设计的基本思想是,重视协调“教”与“学”的统一,体现终身学习和终身受益的特点。设计中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2.2.1以现代多媒体技术改革体育教学。学生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与教师或同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及本人的理解获得的。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

2.2.2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及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本资源库主要设计结构图。

2.2.3体现现代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提供教师和学生各自所需的功能,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对体育学科的有关知识进行学习,使“教”和“学”的双方相得益彰。

2.2.4体现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思想。资源库中除含有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外,增加了许多有关体育学科方面及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力学等;不仅有文字的说明,还有解说、动画,使学生体育学科的学习不再乏味、不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可以通过资源库提供的相关内容、参考文献、网址等去了解所以然,使学习变得实效有趣,符合年轻人的特点。

2.2.5充分体现资源库海量的特点,信息涉及面广,信息量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体育知识的过程中,领略体育运动所表达的不同的美。

2.3设计创意

体育教育是一门综合学科,体育运动带给人们振奋、向上、不屈的精神;如何能将90%运动术科教学的体育教育资源库能吸引学生坐下来领略10%的陌生文字、抽象概念,主要在于利用多媒体集成和显示技术,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利用超文本技术,提供丰富的具有联想结构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利用人机交互技术,建造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不断探索精神;利用多媒体局域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组织协作、培养学生科学探索和合作精神。本体育教育资源库主要的使用对象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因此其基本设计创意是简洁、明快、灵活、方便。简洁不但是指界面的简洁,同时也突出使用者操作和交互活动的简洁;明快是指教学内容和界面色彩的明快;灵活是指能便于学生和老师及指导者灵活自如的利用资源库来学习、上课和交流;方便是指资源库结构清楚、有序,便于学习者使用。

3设计方法

为了体现上文所述的设计思路,资源库的设计目的是高效、实用,因此可采用一种“元数据+模版工具”的方法进行设计。这样,教学资源库的基本组成部份就简化为:数据和工具两个部份。这两个部份,在提供教学资源的同时,又支持教学以最简单的工具整合所得到的资源,从而提高使用的效率和效果。

3.1元数据划分和建立标准

元数据(metadata)根据媒体可能的种类和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已整合数据形式划分类别。根据媒体的种类,主要划分为文字、静图、动画、视频和声音这五类,这些资源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经过处理集成后再使用。教学中会用到的已整合资源则是教学活动中会直接使用的资源,主要有两类数据:体育教育资源库和游戏,这两类数据已经过了数据集成的,主要是直接运用于教学中。在体育教育资源库元数据的建立中,通过体育学科老师的总结,对于各类型媒体可能的作用进行了归纳中,总结出了下表的主要用途。当然,在教学应用中,同类媒体的用途会不停地变化和更新,因此在进行数据设计时,将用途的可能种类参数设置为可编辑型,当需要进行改变时,可以重新进行定义。针对已集成好的数据,特别是教学软件,资源库中增加了对体育教育资源库开发工具类型的说明,通过开发环属性来进行说明。这样做使老师可以根据对每一课件开发环境的了解来把握使用的方法。如对于一个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考虑进行个性再用,减少重复制作的浪费。#p#分页标题#e#

第5篇

规则,让人拥有理智,让人拒绝诱惑。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不当需求,必定损害孩子的规则意识。

故事分享:孩子上网

我不禁止孩子上网,因为在信息时代,禁止孩子接触网络完全是不现实的。但网络世界的确隐藏着许多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问题。孩子要上网,规则是前提。

孩子俩读小学时,我开始允许他们上网,不过,我与他们商量,定下三条上网规则:一是规定上网内容,如可以利用网络查阅资料、收发电邮、完成作业等,可以浏览科学类、作文类、新闻类等网站;二是规定上网时间,一般一次不能超过半小时;三是规定单独一人不能上网,可以和大人一起上网,也可以两个孩子一起上网。

一次,孩子俩对我说,希望允许上网聊天,因为同学们都喜欢上网聊天。我引导孩子俩:时间和健康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上网聊天既浪费时间,又影响身体健康,是很不合算的行为。我打了一个比喻,上网聊天也许很有“味道”,但人不能只追求“味道”,正如那些用添加剂增味的食品,吃多了却会慢性中毒。有人视网络为“网络鸦片”,鸦片“味道”好,但上了瘾却短命;英国人将鸦片卖给中国人,导致了后来的失败――我从历史的角度引导孩子俩,得到了他们的认同。

关于网络上的“黄”毒,我对孩子俩说清危害。我引导说,我们住在六楼,如果爸爸说人从六楼跳下去是会被摔死的,谁会说“我一定要试试”?家长经验丰富,凡事又先为孩子考虑,因此,孩子一定要听家长的话,不能做的事绝对不应该轻易尝试。经我这样引导,孩子俩都特别自律,有时打开网页出现“花花绿绿”的东西,孩子俩都会说“”来了,迅速处理。

家教建议: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生活处处有规则,爱自由的孩子常常会违规,家长要寻求规则与自由的平衡点。规则教育贵在培养孩子的理智。有时孩子违反规则,是不懂其中的原因,若能给予说明,孩子自然会更好地遵守。

让孩子敬畏道德与法律

违反道德,不仅使人孤立于群体,也将使其受到良心的自我谴责;违法则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幼小的孩子,心灵如同一张白纸,家长要及早培养孩子对道德、法律的敬畏感。我觉得,孝顺父母、感恩老师、不伤害他人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在幼儿时期就要教给孩子。当孩子违反道德和法律规则时,家长应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并要清晰地告知孩子会产生的严重后果。

我曾看到一位孩子打骂父母,父母居然笑着应对。试想,对于孩子而言,如果父母都可以随意打骂,还有什么道德可以敬畏?有一位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在网络上受到家长的恶毒攻击,后来该老师受到公开处理,在媒体的一片叫好声中,该老师意想不到地辞了职……家长自然想不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为此自责。老师犯错应该通过正常渠道来诉求,岂能采取一种对待敌人的态度?我觉得,这位家长可能在孩子的人生中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阴影。

我常通过故事分析的形式,对孩子俩进行道德与法律教育。选择名人的故事,孩子特别容易理解与接受。有时,报纸上的新闻报道,也常被我用作教育孩子的素材。一次,我和孩子俩对一则宣判犯罪分子的报道进行讨论,单纯的孩子对判死刑感到很害怕,我就和他们谈,什么是法律的尊严。还有一次,报纸报道温州山区有一位小男孩,父亲患病,年仅10岁的他坚信山上的草药可以救父亲,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他都没有停下寻药救父的步伐。后来我从道德的角度与孩子俩讨论,孩子俩从中感悟了孝心。

在生活中学习规则

我特别注重在生活中教育孩子俩遵守规则。孩子游戏就要遵守游戏规则。游戏规则对孩子而言就是“法律”,如果不遵守,既是不诚信的表现,也可能会为日后成长留下隐患。孩子俩玩游戏时常常会吵架,我的处理原则是:凡违反游戏规则的一方就受批评。

人际礼仪是重要的规则。孩子在幼儿期的人际礼仪主要是向客人打招呼。从心理特点看,孩子一般对陌生人都会有戒心,家长如果事先没有教育引导,孩子一般不太愿意与客人打招呼,也不知如何打招呼。我很早就开始教孩子应有的礼仪知识。家里来客人前,我会与孩子商量该如何打招呼;客人走后,又给予反馈,以表扬为主。到客人家去,我要求孩子不能乱跑,尤其不能乱动客人家的东西。一些孩子到别人家做客时如入无人之境,我觉得,这不是活泼,而是没有规则意识。

孩子是好模仿的,当常常目睹不守规则的现象时,特别容易被同化而违规。如当前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很普遍,这对孩子来说会产生消极影响。这些时候,家长要特别强化规则意识。一次,孩子俩外出正遇堵车,他们看到大人违反交通规则,想不通个中原因,我告诉他们,主要在于这些人以前没有接受过良好的规则教育,并教育孩子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

与孩子共同制订家规

以家规教育孩子,是行之有效的传统家教方式。孩子俩小时,我制订了一些家规,如按时睡觉、不能挑食、不能打架等。大部分家规是动态的,是在孩子俩犯错之后总结出来的。一次,孩子俩吵架了,原因是分葡萄干时一人多一人少。我来解决,先从杳杳的葡萄干中拿些吃了,这下杲杲的多了,杳杳不肯;我又从杲杲的葡萄干中拿些吃了,这下杳杳的多了,杲杲不肯;最后两人的葡萄干都被我吃光了,这时他们才突然发现问题所在,于是都哭了。我借机教育他们,不相让的双方最终都会有损失,后来就有了“吃零食时要相让”的家规。还有一次,孩子俩吵架,杳杳关起门来大哭。事后,家规中又多了一条“哭的时候,门不能反锁”。

家规的制订和实施,应该尊重孩子的民利。孩子小时,父母是他们的精神支配者,孩子自然都会听家长的,尽管如此,家长还是要多听听孩子的意见。稍大时,孩子的个性增强,家长更要以民主平等的尊重来制订和实施家规,如果家长总是显示不可挑战的专制,就容易使孩子产生痛苦的体验,甚至走向叛逆。青春期后,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强,家长要提高自身的人格高度,或者不断改进教育艺术,才可维护家规的威信。

尊重孩子的合理要求

自由与规则是一对矛盾,爱自由的孩子常常与规则相冲突。我觉得,一些不当或不合理的规则,突破一些也无妨。如规则本身制约了孩子的自由成长,或者孩子长期违反这条规则,说明规则本身就得修改。我孩子俩小时的早餐以稀粥、面条为主,杳杳对此不满意,故意吃得少。后来,我与她商量约定,每周安排一次吃西餐式面包,杳杳很满意。

规则是相对合理的,我特别注意教育孩子,碰到一些不合理的规则,可以寻求突破,但要慎重考虑对策,最好能与规则管理者进行沟通。杲杲读中学时,上午在学校,下午在家,我事先已与老师沟通,但还是让杲杲自己向班主任请假并获得批准。杳杳读高一时,不参加学校的早、晚自修,而学校规定每天要将请假单交门卫,我让她自己和老师商量,能否长期请假,但学校不予通融。杳杳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一次写一个月的请假单,经班主任签字后,每天交一张给门卫。

规则需要惩罚来保障

孩子的成长是与规则斗智斗勇的过程,因此,若有孩子任何不当要求时,家长绝不能妥协。如果孩子有些试探,家长就任其发展,孩子就会摸透家长的心思,有了一次妥协,之后就会有第二次,最后就会破坏规则。如,孩子常会以哭闹来试探家长,家长绝不能因此心软,否则,孩子都会以哭闹来应对。

违反规则者,必须接受批评,甚至惩罚。有的家长对孩子一味的赏识,孩子犯了错,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说,结果孩子越来越野蛮。我曾碰到一位学生,常常在教室里乱发脾气,无故推倒课桌椅。家长却说,孩子长大之后就不会这样的。我觉得,面对犯错的孩子一味地姑息容忍,结果很可能会让孩子今后走上人生岐路。

孩子俩小时,我规定他们不能观看指定电视节目外的内容。记得一次,孩子看完“蓝猫”动画片之后,还多看了一会儿电视,我发现后给予了批评,并与孩子商量,最后以“第二天不看‘蓝猫’动画片”作为惩罚方式。教育需要奖励与惩罚相结合,奖惩都需要内心体验,有了体验之后,孩子则更能遵守规则。

健康是幸福人生的第一要素

孩子健康成长是每个父母的愿望。健康,需要在饮食、生活习惯上下工夫,还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

故事分享:孩子的饮料

市场上的儿童食品花样不断翻新,如饮料就有不同口味、不同类型,吸引着儿童猎奇、贪婪的眼光。从健康的角度来看,存在较大的问题。

孩子俩的饮料,我一直提倡白开水和牛奶,除此之外的各式各样经过加工的饮料,以满足孩子好奇心让他们喝一点外,不提倡经常喝。我觉得,从小让孩子喝最朴素的饮料,最起码对健康大有裨益。

我常常让孩子接触关于水和牛奶的文化。对孩子俩讲古人特别喜欢水,如“君子之交淡若水”“上善若水”的人文知识。与孩子一起欣赏牛奶的广告,如蕴含一定文化品味的广告词“草原的奶牛会说话”“有甜/就有酸/点点滴滴都是青春的滋味/我喜欢自己体会/这是我的青春/我要我的滋味/”,孩子俩很喜欢。

一次,杳杳要完成关于科技小论文的作业。我们指导她做液体的实验。选四个杯子,分别放入沐浴液、可乐、雪碧和水,然后把蚂蚁放进杯里,观察蚂蚁的生存情况。经多次实验,孩子们发现:蚂蚁在水里生存时间最长,在沐浴液里生存时间最短。女儿完成论文的同时,孩子俩也深切感受到“水是生命之源”的道理。

上学后,孩子会对我们说,某某同学专门喝可乐。我就教育孩子,别人喝什么饮料,我们不要反对,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大家都喝可乐,不是有更多的牛奶让你们喝吗?”经长期的引导,美味的饮料对孩子俩都没有产生太大的吸引力。

家教建议: 健康要从生活习惯做起

幸福人生,健康是“1”,其它都是“1”后边的“0”。家长要通过引导,使孩子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饮食贵在均衡和清淡

家长都希望孩子身体强壮,总是千方百计为孩子增加营养。鸡鸭鱼肉总往孩子的碗里送,而孩子不吃蔬菜则放任不管。长期以往,孩子就会养成少吃或者不吃蔬菜的偏食习惯。当孩子养成偏食的习惯时,就会损害健康。饮食贵在均衡,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主食要有米饭或面食,粗粮如番薯、玉米也要吃;要有肉类,鸡肉、猪肉、牛肉、羊肉要轮换吃;鱼类也不可少,更要多吃蔬菜与水果。现在一些孩子都有挑食的坏习惯,我觉得,这是家长纵容的结果。如孩子小时,怕孩子吃不饱,追着喂饭;孩子开始挑食,需要惩罚时却不了了之,如此教育,挑食也就在所难免了。

孩子俩小时,我父母亲在家养孩子,经老人家的细心照顾,基本上能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因温州民间流行“吃鱼的人更聪明”的说法,平时食用鱼类相对偏多,孩子俩也喜欢吃鱼。因为我们一直对孩子的饮食严格要求,孩子俩都能做到定时、定量就餐。孩子俩还有个优点是不挑食,这也保证了饮食均衡。孩子俩也喜欢吃零食,但基本上以水果为主。家里每天都有新鲜水果、干果等供孩子随时享用。此外,诸如饼干、糕点之类食物,我也允许孩子尝尝,但规定不能多吃。带孩子俩去超市,他们喜欢买些零食来尝鲜,但总体上也不让多吃。

教给孩子卫生常识

孩子小时,家长要尽早教孩子卫生常识,特别要注重吃喝拉撒等卫生习惯的培养,而且要在坏习惯养成之前,先把好习惯教给他们。孩子都很喜欢动手玩,学会洗手很重要;吃饭要慢,用餐时间要固定;幼儿时期,家长就要培养孩子定期排便的习惯。特别是有规律的睡眠,对孩子的健康相当重要。一般而言,孩子的睡眠时间,幼儿需要10小时以上,小学生需要9小时以上,中学生需要8小时以上。当前应试教育盛行,孩子上学后,常常睡眠不足。我特别重视孩子的睡眠,为了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我引导孩子俩自主学习,选做学校作业,基本上不参加学校的早、晚自修,这么一来,孩子俩的睡眠时间就充足了。

孩子俩三、四岁时,我尝试让他们了解人体器官及保健知识。当孩子生病或者受伤时,我借机对孩子进行健康知识教育。随着孩子成长发育,青春期卫生教育是个不容忽视的内容。我觉得,每个家庭都应该有一本关于儿童青春期卫生的书籍。孩子俩14岁时,我在上海书店看到人民军医出版社《花蕾悄悄绽放――中学生自我性教育(女生篇)》和《当嗓音变得沙哑的时候――中学生自我性教育(男生篇)》两本书,买来送给孩子俩作为礼物。

中西医结合保健康

我的曾外祖母出身在中医世家,我父母也懂中医常识。我小时生病,基本上喝中药,直到2004年做阑尾炎手术时才第一次打针,亲身经历使我对中医有特别的好感。我觉得,凡药三分毒,西药毒性比中医相对要大,所以能用中医时最好先不用西医。现在一些家长,当孩子有点小毛病就让孩子吃西药,孩子的体温稍有点高,就要求医生用抗生素,实际上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

孩子俩幼儿期住在塘下镇塘西村。也许双胞胎孩子体质相对弱,感冒特别多。每次感冒,我们基本上找中西医结合的医生,一般三四天就会恢复健康。如果需要打针,一般我会很慎重地向专业医生了解情况后,再允许打针。我家搬到瑞安县城来之后,一直由瑞安中医院的医生给孩子看病,中西药结合,尽量少用抗生素。

重视安全防范教育

孩子上学后,中饭常在学校吃。集体餐厅吃饭,饮食安全不可忽视。我常教育孩子俩,吃了不洁的东西,就会有风险;凡味道与平常吃到的东西明显不一样的,要分析是否有问题;凡怀疑的东西,宁可信其有,以不吃为好。

每当流行病盛行时,我就教育孩子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如果孩子生病了,那一定在家里完全恢复好之后才去上学,我觉得,带病坚持上学并不值得提倡,这不仅对自己健康不负责任,而且还影响他人健康。

当前社会治安环境、交通环境不甚理想,孩子小时还需要家长照顾看护。孩子俩上小学、初中时,我都安排接送。杲杲上高中时11岁,也安排接送;杳杳读高中时14岁,我才让她独自坐公交车。这是我特意为孩子成长创设的安全环境。按理说,孩子越早独立越好,但我觉得,让孩子在没有安全保障的环境中冒险并不妥,至于独立人格,我们可以通过其它渠道来培养。

从小培养孩子运动的习惯

孩子天生爱运动,跑步,爬高,追逐,嬉闹,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幼儿期,家长要为孩子创设自由运动的场所。幼儿的运动技能不足,加上孩子爱探究的心理往往特别关注非常规的东西,所以家长要特别注意运动场所、运动器材的安全隐患。孩子受伤后会有痛苦体验,如果受伤过多,或者受伤后还受到家长的训斥,无形中就会打击孩子运动的兴趣。

第6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s a key role in fostering students ' tal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edical colleges are integral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Medical College has its own strong professional, strong social particularities. Keywords: Medical College,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 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高等医学教育所培养的是与人类性命息息相关的医疗卫生人才,一般,医学生直接面临的职业是医生,医学生的道德直接关系到他们走上医疗工作岗位后行业的道德,也会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带来直接影响。因此当社会经济形势变化较大时,特别是当前的诸多社会现象,势必会给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深刻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迎接挑战,重塑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整合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1、医学生思想政治观念淡薄

1.1在政治观念方面,由于当代大学生过于关注个人的生活,往往缺乏政治的敏锐性,表现了对政治似乎离自己很遥远的漠然态度,并对党团活动表现出冷漠的态度或功利的心态。

1.2在个人价值观方面,当代大学生中,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个人价值的选择上开始表现出一些不良观念,责任意识缺乏,公共关怀遗失,个人主义以及自由散漫思想作风开始兴起,这体现了大学生在个人价值观上的不良倾向。

1.3在道德认知方面,部分学生不再把责任、诚信,社会公德看作是不可违背的品行,虽然大部分学生认同这些道德的正确价值,但在行为中却不能做到言行合一,在一些小事上不能树立良好的道德习惯,更有甚者,对一些基本的道德常识竟也不屑一顾,这些都是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倾向。

1.4在专业认知方面,专业是医学大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未来就业的保障,明确要学习医学,投入到专业学习中,但由于学生自身思想状态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对专业的态度出现偏差,调查中,竟有34.20%的大学生对毕业后的前途感到不可控制,没有信心。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对专业也不甚了解,再加上未来工作的压力和社会生存的竞争,才产生了这样消极的专业认知情趣。

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单一

国家在加强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新的形势下也出现了两点问题:

2.1原有的思想政治内容并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大学生的需要,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的挑战,我们需要更多的也更灵活也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2.2理论教学固然重要,但现在大学生自身也出现了变化,特别是像医学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性强,可能无法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容易出现积极性不高的局面,这说明新形势下,也需要不断创新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使思想政治的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够完善

3.1教育机制的功利化倾向冲击了学生的思想状况。“现在的大学教育,还未能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都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色彩―功利性”。

3.2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与考核不够标准、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到底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又如何来衡量这些效果,这些工作要远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本身要滞后,评价也是一个导向问题,做好了,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于学生本身有了良好的互动,这就需要科学的指标,并且结合学生实际,以评价考核来促进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3.3队伍构成和队伍素质也存在问题,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由于医学院校专业性较强,专业课得到充分重视,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课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对学生吸引力都有限,在心理上有被轻视的感觉,所以,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地位。虽在医学院校,却不从事医学专业方向,容易被社会误解或被轻视,因此,医学院校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与提高。

二、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的原因

1.1过于重专业知识学习,轻视理论学习。医学专业的大学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专业性强,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首要的任务和期待就是学好医学科学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在职业上更有竞争力,成为一个技术过硬的医生,从而轻视马克思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认为思想教育和他们的专业及以后的职业的相关性不大,因为它跟医学完全是两个学术领域的东西,并不能直接带来专业素养的提高。

1.2医学生极易受外界的直接影响,特别是负面的社会冲击较大。一方面,在大学的医学生由于正是思想转变的阶段,本身的自制力和社会的辨别力较差。另一方面,医学生是社会医疗人才及职业的储备,而医疗机构的作风和医生的医德及医患关系,会对医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社会中部分存在的医生道德问题及利益取向,潜移默化中会被医学生模仿并接受,以致产生各种错误的判断。

2、医学院校的原因

2.1医学院校个别领导、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在潜意识中存在偏见。毕竟医学院校主要现实方向是医学教育,大量繁重的专业教育不免会冲淡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潜在边缘化,也在人的意识中形成了专业优先的倾向。另外的问题是容易把思想政治工作等同于学生的生活日常工作。这使得学生工作队伍的压力增大,职责增多,学生工作人员工作繁重,难以应付。

2.2教学工作与育人存在脱节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实对于医学大学生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也和医学专业的学习密切相关,仅有专业教学是不够的,学生还需要多方面的训练和素质,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在意识上把二者对立起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限制,当然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高。

3、社会的原因

3.1社会的发展给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深刻的挑战,需要及时疏导学生的社会认识与判断。医学大学生也同样受到影响,不同程度的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

3.2当前西方的个人主义及自由化思想还依然存在,也在无形中鼓励了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忽视了集体主义等传统的道德规范,开始自由散漫。

3.3社会中医疗卫生行业的不良风气,也造成了医学大学生思想上的波动。这些为医学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业道德建设起到阻碍的作用,学生产生了极坏负面影响,削弱了他们在思想根源上对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阻碍了医德医风教育的良好效果。

三、加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意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各项工作的基础,在高校中尤为重要,医学院校也要在根本上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在思想上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意识,只有在思想上放到正确的位置,才有可能进一步开展具体的工作。

2、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理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提高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这有助于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高等医学的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掌握熟练的医学专业技术知识,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3、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医学是个比较特殊的学科,即研究自然生物的一般规律,又以人为研究对象,由于人的社会特质,就使医学同时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特质,是个综合学科,同时医学教育要培养医术高明并且具有高尚医德的医学生。

4、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医学大学生由于专业的特定性,进入卫生医疗系统是他们的职业方向,而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要求,这个职业要求就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医生是个特殊的职业,之所以说它特殊,这是因为它和道德相关性更大、更为直接,对职业的道德要求也相对要高,所以,从根本上提升医学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以及职业道德水平,已成为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要急迫承担的核心任务。

5、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医疗的服务性质决定了医务科研人员接触的是具有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心理特征的人群,涉及的是关乎患者健康、幸福和经济利益的实质性问题,因此要求医学人才具有广泛的人文文化素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能防病、治病,还要关心病人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平时要做到在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在实践中提升人文精神,在校园中孕育人文精神,总之,要运用可能的方法和途径,努力提高医学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庆生,《关于如何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黑河学刊》,2009年第五期。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教育现状;教育目标

作者简介:史梅(1966-),女,山东莱阳人,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白冰(1980-),男,山东蓬莱人,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山东省教育厅教改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体系的研究”(编号:2009463;主持人:史梅)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06-03

高职院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新一代技术类人才、传承文化和弘扬人类文明的社会功能。为此,展望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加强、加大、加快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以全新的工作理念、科学的工作模式、扎实的工作举措加大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是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丰富的文化修养、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富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才能真正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的质量,促进高职院校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一、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一)淡化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社科类知识欠缺

在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处于招生底层的高职院校不可避免地出现生源素质较低的现实,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人文社科知识的摄纳只是限于中学阶段的语文、历史等人文类教材,人文知识面较窄,掌握知识有不准确和不全面的地方。而升入大学阶段,由于课程设置、教育导向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高职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摄取,对人文社科如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关注不足,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倾向,对中西方历史文化知之甚少,表现为过弱的人文功底。

(二)教学偏重技能,人文能力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越来越类似于流水线式的人才速成机构,教育过于强调技能培养的促进作用,而很少注重给学生喂养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食粮。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在“就业就是一切”指挥棒的指挥下,有些高职院校更是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悄然形成。这就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知识薄弱,文社科能力严重不足,影响到正常学习和工作,表现为:缺乏写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相关语文理论知识欠缺;缺乏与人沟通和协作能力,与他人产生矛盾的几率较高,在工作中没有团队协作精神和素养;缺少法律学知识,不懂得也不擅长运用法学知识尊重、维护自身和他人的权益。

(三)理想与信念渐趋淡漠,人文精神匮乏

1.部分学生思想不求上进,学习无目标。文明修养缺乏,不懂得做人规范,不讲文明、礼貌,甚至有的连最基本的素质都不具备,公众意识差,社会道德水准低下。也有一些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国家、对人民缺少深厚感情,价值观明显趋于功利, 只讲实惠,不讲德行,甚至出现精神失落、道德滑坡等情况;

2.社会责任感缺乏。作为一个高职院校毕业生将来从事的是一线技术工作,这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精益求进”的钻研精神,然而,现在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受功利主义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埋头于自己的学习,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不愿参加学校各种社会活动,没有奉献精神和关爱意识,对社会缺少责任,对生命缺乏关爱,对病人缺乏同情,甚至对生命和健康表现极端不负责任。

3.心理素质较差。高职生受专业性质的影响,大多形成了沉稳、自我封闭的个性特征,再加上专业思想不稳定,择业和就业方面的压力渐趋加大等因素,导致一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强,急功近利意识强,常常感到精神压抑、思想苦闷、情绪消沉。他们渴望成才,但综合素质条件不足;他们有自我奋斗的愿望,但缺乏人生理想;他们渴望实现自我,但无起码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想显示自己,但常暴露出粗俗与无知;他们爱美、追求美,但常常美丑不分,难以成为创新发展的人才。

二、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

为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示精神,当代高职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要在继承高职院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做人,学会求善、求美、求理想,以使其获得立身处世的道理和为人做事的品格,引导他们追求人生价值实现的最高理想境界和建立自爱、自律与自制的精神,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人格、道德、精神和审美等方面都能有较高品位,既使学生在专业技术上求取真善美,也使学生在社会发展和人文关怀上求取真善美。

高职院校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所要实现的理想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和政治情感,升华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生的理性认识,做自觉承担各种社会责任的公民。

(二)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旨在培养学生认同和遵守现行的社会道德规范,具备较高的道德价值观、社会公德观和社会历史责任感,具有尊重人他人、为集体利益奉献的精神。

(三)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法律素质。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法律常识,具备法律意识观念,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约束自身的言行,以相关法律、法规作为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能够自觉运用法学知识尊重、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四)培养学生具备具有良好的公关社交素质。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交知识和技能,强化自身人际吸引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

(五)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旨在丰富大学生的内心情感,充实精神世界,提升情感智慧。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情绪控制能力、挫折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坚持力、自信力,培养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最终保持身心健康,塑造完美人格。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旨在从物质层面增强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素养,强化学生的语言文法素养和读写技能;在精神层面培养学生的文化信仰、文化理想、文化宽容和文化理解,强化文化交流沟通能力、文化感悟和欣赏能力。

三、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由现实迈向理想的应对之策

(一)加强领导,组织重视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既有突出的现实针对性,又是积极适应教育发展走势的所必需的。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既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认识问题涉及学校领导、管理部门、教师以及学生本人对这一问题迫切性和重要性的理解和认同,在实践中加强领导,如在学校宏观发展调控中的重大决策、人事调配、科学管理、资金倾斜等方面对人文素质教育给予支持,学校聘请专家、教授成立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全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进行研究、规划和指导等。要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培育和营造优良的整体育人环境,让整个校园环境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要划拨专款用于文化素质教育的讲座、订购书籍、建设学生活动中心、营造校园人文环境与氛围等,使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树立正确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观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人文素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思想。其次正确理解人文素质的内涵,人文素质教育不应仅仅理解为人文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还包含了人文精神的培育;不应仅仅把人文教育视同为艺术鉴赏教育,或简单地理解为道德思想教育,它应该包括了人的思想品德在内的理想志向、情操情趣、文化修养、心理性格、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诸多要素;也不应仅把人文教育看作概念观念的灌输,还应该注重人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树立起科学的人文教育思想,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才会方向正确,思路清晰,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三)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突出学科教学渗透

学校应该规范并审定课程设置、教学目标,下大力气抓好人文学科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作用。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一是发挥课堂培养人文素质的传统渠道,比如通过外语、“两课”、体育等课程发挥培养人文素质的主渠道作用;二是开设有关的人文社科课程,如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经典文本解读》、《心理学》、《基础法学》、《社会伦理学》、《基础语言学》、《沟通技巧》等相关必修和选修课程;三是实施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式,引导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注意穿插有关人文社科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正如草木生长要依靠阳光和土壤一样,人文素质养成也需要适宜的校园环境作为践行的平台和依托。校园的人文氛围反映了一所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它包括了对学校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评价。一所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学生人文素质品位的高低。高职院校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人文载体,以独特的人文魅力浸润学子,在校园中对学生将起到熏陶的作用:一是注重以内涵丰厚的校风、学风、校史、校训来传递校园精神,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二是注重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审美与教育相结合的校园景观、文化环境,对学生进行无声的人文熏陶。三是举行相应的学术讲座,开展相关社团活动,努力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人文氛围,寓教于乐、寓教于美,陶冶情操充实心灵,将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科学的审美观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以网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浓厚人文氛围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也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网络条件下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依靠网上虚拟校园环境,建立素质教育网,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平台;设置人文素质教育园地,以开设人文素质教育的网络讲座为主,兼设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闻、人文素质教学教育研究、校园文化撷英、人文素质教育成果展、BBS人文素质讨论、网上社团活动等栏目。

(五)加强社会实践,推动“双基地”实践建设

实践是指的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及第三年学生实习两个环节,重点是学生在实习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通过真实体验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塑造,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会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触不同的文化种类,必将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学习领悟能力,提高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培养自身的创业精神,增强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加强学生实习实践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推动“双基地”实践建设。“双基地”建设,就是把实习、实训基地建成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城市文化资源和本地文化资源,在实践中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知识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接受锤炼有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一是注意感受实习单位文化,认真感受体悟企业的文化发展理念、商标等文化媒介,于细微处受熏陶;二是在实习工作中注重向行业先进工作者们学习,学习这些优秀前辈的先进事迹,以先进的标准要求自我;三是虚心向带教老师及同学学习,学习他们的专业素养与技能,学习他们的工作作风和态度,学习他们与人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学习他们自我调节的方式和方法;四是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种讲座或社会活动,如参加企业各种拓展活动、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社会服务活动等;五是注重学习、注重阅读,重视培养各种兴趣爱好,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工作之余,鼓励学生阅读有关人文方面的书籍,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历史等书籍;以及阅读有关的文学、哲学、宗教、历史、法学、语言学、人际沟通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书籍。鼓励学生培养较好的写作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对音乐、绘画、书法、美术等艺术的兴趣,提高综合素质。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总结,注重体悟,强化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注重通过现象提取事物本质,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层次,不断提升自己能力和素质。

总之,高职院校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文本教材和课外信息资源为载体,以学科渗透、环境熏陶、主题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为依托,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学会做人和学会学习为切入点,使大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和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张汝伦.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和出路[N].文汇报,2005-8-7.

第8篇

关键词:科学分类历史沿革分类标准

Abstract:Theimplications,meaningsandhistoryoftheclassificationoftheSciencesminutelyarediscussed.RepresentativeexamplesoftheclassificationoftheSciencesatancientandmodernandinChineseandforeignareenumerated.Onthebasisofsynthesizingadvantagesofvariousclassifications,thenewviewstotheclassificationofthesciencesarebroughtup.

KeyWord:theclassificationofthesciences,historyoftheclassificationoftheSciences,StandardsoftheclassificationoftheSciences

科学分类就是依据某些带有客观性的根据和主观性的原则,划分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确定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和辖域,明确它们在科学中的位置和地位,揭示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从而达到宏观把握科学的总体结构、微观领悟学科的前后关联之目的。科学分类作为科学王国的地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不容忽视和不可小视的意义。在理论上,它对于认识科学的总体画面、洞悉科学的构成框架、明晰科学内在关联、把握科学的研究范围、预测科学发展的趋势,估价技术的原创基点,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在实践上,它对于科学部门的设立、科学规划的编制、科学政策的制订、科学资源的配置、科学研究的管理、科学信息的收集、科学教育的实施、科学传播的开展,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分类无论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还是对于想要学习和熟悉科学的非科学家,都是大有裨益的。任鸿隽在谈到科学分类时说:科学知识的进化,是把知识来做纵的解剖;科学知识的分类,是把知识来做横的解剖。科学分类“不但使科学的地位愈加明了,并且科学的范围,也可以大概呈露了。”

要恰当地进行科学分类,并不是唾手可得的事情。皮尔逊揭示出一个原因是,任何个别科学家都不可能真正地衡量每一个孤立的科学分支的重要性,也无法洞察它与整个人类知识的关系。可是,只有对彼此的领域具有鉴赏力、对他自己的学问分支具有透彻知识的科学家群体,才能达到恰当的分类。在现时代,这种知识日益分化和个体科学家无力把握整个科学概貌的状况,变得更加严峻了。薛定谔对此洞若观火:

一百多年来,知识的各种分支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扩展使我们陷入了一种奇异的两难境地。我们清楚地感到,一方面我们现在还只是刚刚开始在获得某些可靠的资料,试图把所有已知的知识综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可是,另一方面,一个人想要驾御一个狭小的专门领域再多一点的知识,也已经是几乎不可能的了。

另一个原因是,科学分类必须在科学发展得比较发达之时才能方便地进行,这时各个知识领域已经相对成熟,各个知识部门已经开始自然分化,并形成群科林立的态势,于是观察和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就显得比较容易一些。在此之前,在科学的孕育时期和童年时期,知识的数量和类别严重匮乏,要进行恰当的科学分类,的确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尽管如此,人类的智力好奇心和实际的需要,还是诱使或催促人们对科学分类乐此不疲,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在叙述科学分类的历史沿革时,人们大都按照历史纪年的大框架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来划分;也有按分类特征来划分历史阶段的:第一阶段是圆心式的神学之知识分类(亚里士多德、圣维克托隐修院的于格),第二阶段是树枝式的哲学之知识分类(培根、笛卡儿、沃尔夫),第三阶段是阶梯式的科学之知识分类(柯尔律治、边沁、惠威尔、孔德、斯宾塞、皮尔逊、汤姆森、克罗伯),第四阶段是文化学之知识分类(冯特、文德尔班、李凯尔特、克罗齐)。当然,也有以有代表性人物的科学分类思想和图式来铺陈的。在我们下面的铺叙中,各种因素可能兼而有之。

早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认识论就表明有三种知识,即感官知觉、意见和真正的知识或广义的科学。感官知觉不能揭示事物的真像,只能显露现象。意见有真伪,仅仅是意见,毫无价值。它不是知识,而是建立在信念和感情之上的。它不知道自己是真是假,找不出为自己辩解的理由。真正的知识以理性为基础,这种知识知道自己是知识,即能确证自己为真的知识。我们必须从感官知觉和意见前进,达到真正的知识。柏拉图创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虽然他没有明显地把哲学分成逻辑学、形而上学(物理学)和伦理学(实用哲学,包括政治学),但是在著作中运用了这种划分法。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知识不在于仅仅熟悉事实,而且在于认识它们的理由、原因或根据,认识它们必然如此的情况。哲学或广义的科学,包括一切经过理性思考的知识,其中有数学和各专门科学。研究事物根本的或初始的原因的科学或哲学,他称之为第一哲学,我们叫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研究本然的存在,各种科学研究存在的某些部分或方面。例如物理学研究存在中的物质和运动。其他部分的科学和哲学取名为第二哲学。他还进而区分理论科学(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应用科学(伦理学和政治学)以及创制的科学或技艺(有关机械生产和艺术创作的知识)。他又把这些科学分成物理学(物理学、天文学和生物学等)、形而上学和应用哲学,如果加上逻辑学,那就是柏拉图的一般分类:逻辑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学。

自亚里士多德之后,特别是在中世纪的千余年间,宗教一统天下,其间科学分类标准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把知识分为自然知识和启示知识两种,哲学属于自然知识,神学属于启示知识,与亚里士多德没有什么两样。在1141年,法国圣维克托隐修院的于格(HugoofSt.Victor)的分类才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诸多细节的增加。例如在应用的一项之下列举了工艺和逻辑:工艺包括纺织、缝纫、建造、航运、农业、渔猎、医药、游艺等,逻辑包括演说、文法、方言、修辞。不过,于格仍然摆脱不了亚里士多德的主张,依旧以神学为归宿。罗吉尔•培根虽然没有系统地发表过科学分类的见解,但是他在《大著作》中列举了五种重要的学问:语言学、数学、透视学或光学、实验科学、道德哲学。这位身处中世纪后期的思想先行者所列举的学问,已经超出当时的学术范围了。

弗兰西斯•培根是名副其实的近代科学思想的先驱,他在《论学术的尊严和进展》、《智力球描述》中,对科学进行了分类。按照培根的观点,人的学术起源于理解力的三种官能——记忆、想像和理性。他以此为基础开始了他对知识的分析和分类。记忆对应历史,而历史包括公民史和自然史,二者之下进而各有细分。想像对应诗,诗分为叙事的或史诗的、戏剧的、比喻的。理性对应哲学或科学,其下一分为二:自然哲学和神性(启示)。在自然哲学名目之下有人、自然和上帝三项。第一项人之下又细分为公民哲学(权利的标准)、人性哲学(人类学)。第二项自然之下又细分为思辨的自然和操作的自然,前者包括物理学(质料和第二因)和形而上学(形式和第一因),后者包括力学和纯化的魔法。第三项上帝包括自然神学、天使和精灵的本性。培根的分类没有在知识的素材和知识本身之间、实在的东西和观念的东西之间、或在现象的世界和非实在的形而上学思维的产物之间划出明确的区分,而且学科用语中有中世纪神学的残迹和经院哲学的弊病,因而从近代科学的立场来看是有缺陷的。但是,培根指出:“知识的划分不像以一个角度相交的几条线,而更像在一个树干上交叉的树枝。”这个观念对培根和斯宾塞来说是共同的,即科学源于一个根,它与孔德的观点针锋相对,孔德是按系列或阶梯排列科学的。

在17世纪的近代科学革命以及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牛顿力学已经牢固确立,并衍生出刚体力学、流体力学、解析力学、天体力学等力学分支,热、电、磁、光等现象的研究也初露端倪,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的发展方兴未艾。在这种情势下,

一些科学分类的方案陆续出台:神学君临一切学科的格局已被打破,神学色彩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哲学包容全部学科的传统观念也日渐式微乃至悄悄退隐;经验性的和应用性的学科纷纷出现在科学分类表中。

例如,笛卡儿把一切精密的知识都包括在他的哲学体系之中。在他看来,哲学有三大部门:一是无形世界的形而上学,二是有形世界的物理学,三是知识应用的应用学。伽桑狄把科学分为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霍布斯试图把主观原理和客观原理结合起来进行分类。他认为数学方法是普遍应用的方法,把几何学摆在演绎科学的首位,把物理学摆在归纳科学的首位。他拟订了科学的配置原理:从抽象到具体,从事物的量的确定性到它的质的确定性,又引向量的确定性。洛克把科学分为物理学、实践和逻辑学。拉美特利做了形而上学的划分,他把自然界分为三界(矿物界、植物界、动物界),并有与之对应的科学。法国百科全书派(狄德罗、达朗伯)接受了弗兰西斯•培根的记忆、想像和理性三分原则,但是在细节上有所丰富。比如,理性部分冠以哲学,哲学之下分为一般形而上学(本体论)、神的知识、人的知识、自然的知识四个门类。其中,自然的知识下辖物体的形而上学、数学和物理学(自然哲学)。数学下辖纯粹数学、应用数学和物理数学:纯粹数学下辖算术学、几何学;应用数学下辖力学、几何天文学;物理数学下辖光学、声学、气体力学。物理学下辖广义物理学和狭义物理学,其下又各有所辖。沃尔夫(C.Wolff)将知识分为历史的(经验科学)、哲学的(理性科学)和数学的(形式的)三种:历史叙述正确的事实,哲学研究事物的原因,数学规定事物的数量关系。其中,哲学又细分为狭义哲学(自然神学、心理学、物理学),规范科学(伦理学、心理应用哲学、物理应用哲学)、本体论(决定各物共同性质的科学)。

在19世纪这个科学世纪,超越经典力学的热学、电磁学、光学等经典物理学分支已经成熟,并且出现了数学化和形式化的热力学、统计物理学和电动力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心理学等学科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弗兰西斯•培根等人的分类越来越不适应科学的现状,于是新的真正的科学分类纷纷登台亮相。英国诗人和思想家柯尔律治(S.T.Coleridge)把科学分为纯粹科学、混合科学、应用科学、复杂科学四大部门:纯粹科学属于形式的有文法学、逻辑学、修辞学、数学,属于实在的有形而上学、伦理学、神学;混合科学包括机械学、水力学、气压学、天文学;应用科学包括实验哲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化学、音乐学、气象学、测量学、美术学;复杂科学包括历史、地理、辞典学等。这个分类虽然忽视了科学的客观标准,显得有些杂乱无章,但是它却给后来的分类开辟了一条门径。英国哲学家边沁和法国科学家安培把科学分为物质科学和精神科学两大类。在他们的物质科学里,列入了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在精神科学里,列入了历史学、语言学、法律学、经济学等。这种分类法,有两个值得注意之点:一是把科学研究的对象作为分类的标准,二是把科学的范围推广到历史、语言等学问上去了。惠威尔汲取了培根的心理官能标准和笛卡儿的数学乃科学之基础的思想营养,将科学分为七种,从前一种进至后一种,必须在前者再加上物质的或心理的能力,才能成为新的科学。例如,数学是研究时间和空间数量的,数学加上势力、运动则有机械学,机械学加上化合力则有化学,化学加上生命则有生物学,生物学加上感情、意志则有心理学,心理学加上历史的原因则有历史学,历史学加上时间、空间则有神学。这种分类的特点是,注意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富有独创性,尽管条理还不甚明晰。

也许从孔德开始,科学分类已经开始具有某种现代气息。孔德认为,一切科学的基础是经验,所有的神学和形而上学假设对科学毫无贡献,必须予以抛弃,而通向真理的惟一道路是科学。在他看来,有六种基础科学,即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在第七种或最后的道德科学中达到顶点。在这个科学“等级制度”或阶梯中,后一门科学依次从属于前一门。这些科学实际存在相互依赖性,以致要清楚地理解一门科学,就必然需要先前的其他几门科学的研究。孔德的等级制度分类明显地和他的实证主义的政治体系相符,仅有纯粹空洞的图式。

斯宾塞拒绝实证论的等级制度的阶梯排列,而重返培根从共同的根展开的树枝状的科学概念。他把知识分为两个主枝:处理现象在其下为我们所知的形式的科学和处理现象的题材的科学,即抽象科学和具体科学。抽象科学囊括逻辑和数学,或处理我们知觉事物的模式的科学。具体科学处理我们在这些模式下知觉的感觉印象群和存储的感官印记。他进而把处理现象本身的具体科学又细分为抽象具体科学和具体科学:前者“在其要素上”处理现象,后者“在其全体上”处理现象。这导致他把天文学与生物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而不是与它的亲族力学和物理学相关联。这样的分类可能适合形式逻辑的词语区分,但是并不适合于指导读者阅读或使专家受到启发。他的第三群具体科学再次按照所谓的“力的重新分配”原理加以细分。可是,这个原理在物理学中没有真实的基础,因此不能形成分类具体科学的起点。对于斯宾塞的分类,皮尔逊的总评价是:

该结果充其量将是有启发性的,但是作为一个完备的和一致的体系,它必定或多或少是一个失败。但是,从斯宾塞的分类中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因为他把培根的“树”系统与孔德从知识领域排除神学和形而上学的做法结合起来。尤其是在抽象科学和具体科学的原始划分中,它给我们提供了出色的起点。

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把科学分为形式科学和实在科学,数学属于前者,其他科学属于后者。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实在科学又被分为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自然科学是把经验现象的内容从认识主体中分离出来,作为间接性现象来研究的科学;精神科学则把认识主体的经验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这两大类科学又根据各自学问的性质分为现象性、发生性、系统性:所谓现象性是研究并说明自然以及精神现象的作用,所谓系统性是将全部显现的自然现象和人为诸现象加以系统性记载整理,所谓发生性介于现象和系统之间,是研究自然以及精神性成果的发展。自然科学的现象性中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发生性中包括地质学、生物发生学,系统性中包括记录天文学、地理学、矿物学、系统动物学。精神科学的现象性中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发生性中包括历史学,系统性中包括法律学、经济学。李凯尔特不同意精神科学的提法,而用文化科学取而代之:“根据文化对象的特殊意义把科学划分为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这可以使专门研究者由此分为两个集团的那种兴趣的对立得以最明显地标示出来。因此,在我看来,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的区分适合于代替通常的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的划分。”

皮尔逊对科学分类素有思考和研究,并在其经典科学哲学名著《科学的规范》最后一章“科学的分类”中专门做了论述。他考察了历史上三位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孔德和斯宾塞的分类并附带加以评论,同时阐述了自己的分类图式。皮尔逊汲取了培根的树枝状图式、孔德的科学相互依存的长处,采纳了斯宾塞的抽象科学和具体科学的区分,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科学分类体系。在皮尔逊看来,科学不仅仅是事实的范畴,而且是用来简洁概述我们对于那些事实的经验的概念模式。因此,要求进入实际分类的科学分支,实际上仅仅是处于形成中的科学,他们与其说符合完备的概念模型,还不如说符合分类范畴。于是,它们的终极范畴不能是绝对固定的。在或多或少还原为完备的概念模型的那些物理科学和依然处在分类范畴状态的那些物理科学之间的区分,可用所谓的精密科学(前者)和描述科学(后者)来表达。由此可见,无论何时我们开始细分科学的主要分支,边界仅仅是实际的而非逻辑的。在细分中被分类的细目与这些边界交叉和再交叉;虽然在下面的分类中大多数科学仅进入一个位置,但是它们往往同时属于两个或更多的部门。所有分类图式都具有经验的和尝试的特征,因为科学是连续成长的。

皮尔逊这位以感觉印象为基石的感觉论者,按照知觉(感觉印象)在科学中区分了两个群。前一个群处理知觉官能在其下辨别客体的模式的概念等价物,这是抽象科学。后一个群处理我们用来描述知觉内容的概念,这是具体科学。具体科学依据处理无机现象还是有机现象,又分为物理科学和生物科学。于是,他把整个科学划分为三大块:研究知觉模式的抽象科学,研究无机现象的知觉内容的物理科学,研究有机现象的知觉内容的生物科学。

在抽象科学中,皮尔逊又按照分辨的一般关系与空间和时间独有的关系一分为二。分辨的一般关系有定性的和定量的关系之分:定性的关系包括逻辑学、拼字学(orthology即发明术语),定量的关系包括分立的量即算术、代数、测量、误差、概率、统计理论等和量的变化即函数理论、微分学、积分学等。空间和时间独有的关系又分为空间用定域分辨和时间用序列分辨:前者又包括定性的(位置)即描述几何学,定量的(大小)即度量几何学、三角学、测量法等;后者亦包括定性的即观察和描述理论(与逻辑无关),定量的即胁变理论(大小和形状的变化)和运动学(位置的变化)。不难看出,

抽象科学囊括了通常归类为逻辑和纯粹数学的一切。在这些分支中,我们处理分辨的概念模式;由于所形成的概念一般而言是严格定义的,并且摆脱了知觉内容的无限复杂性,因此我们能够以极大的精确性推理,以致这些科学的结果对于所有落在它们的定义和公理之下的东西都是绝对有效的。为此缘故,抽象科学的分支往往被说成是精密科学。

物理科学二分为已还原为理想运动的精密的物理科学和还未还原为理想运动的概要的物理科学。精密的物理科学下列四大部门:团块物理学包括力学、行星理论、月球理论等;分子物理学包括弹性、塑性、内聚性、声音、晶体学、地球外形、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潮汐理论、气体运动论等;原子物理学包括理论化学、光谱分析、太阳物理学和恒星物理学等;以太物理学包括与分子无关的辐射理论(光、热、电磁波)和与分子有关的光、热、电磁(与分子结构有关)——例如弥散、吸收、传输、传导等。概要的物理科学有星云理论、行星体系演化、地球的无机演化、地质学、地理学(有时称物理地理学)、气象学、矿物学、化学等。

生物科学是概要的而非精密的,它按照空间(定域)和时间(成长或变化)一分为二。在空间方面,有生命形式的地理分布(生物分布学)、习性与地点和气候的关系(生态学)、自然史(在古老的意义上)。在时间方面,亦一分为二:非再发生状态的历史学、发生状态的生物学有植物的生物学即植物学和动物的生物学即动物学。在历史学中,再分为一般的物种进化和特殊的物种进化;前者包括生命起源(种系发生、古生物学等),物种起源,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理论等;后者包括体格(头盖学、人类学等),心理官能(语言史、语言学、哲学史、科学史、文学史、艺术史等),社会建制(考古学、民俗学、习惯史、婚姻史、所有权史、宗教史、国家史、法律史等)。在生物学中,一有描述各类生命的形式和结构的形态学、组织构造学、解剖学等;二有专门处理成长和繁殖的胚胎学、性理论、遗传理论等;三有涉及生命的功能和行为的学科:从物理学的角度处理功能和行为的生理学,从心理的角度处理功能和行为的心理学。在心理学中,广义心理学包括本能理论、意识的起源等,狭义的人的心理学包括属于个体的心灵研究、思维心理学等,属于群体的社会学即道德、政治、政治经济学、法理学等。

颇有新意的是,皮尔逊还指出,他的科学三大块分类并非彼此互不沟通。正如应用数学把抽象科学与具体科学联系起来一样,生物物理学——处理无机现象的定律或物理学对于有机形式发展的应用——也把物理科学和生物科学联系起来。谈到自己的分类图式,皮尔逊“自称没有逻辑的精密性,而仅仅是尝试表明各种科学分支如何与基本的科学概念关联起来的粗略轮廓”,并表明他“在培根、孔德和斯宾塞失败的地方必然不可能成功”。然而,由于皮尔逊是位学识渊博的百科全书式的的哲人科学家,最有能力从事科学分类工作,因此他的工作在当时科学发展的状况下还是有现实意义的,至今仍有恒久的学术价值和一定的启发意义。

皮尔逊的科学分类是于1891年在伦敦格雷欣学院所做的讲演中和盘托出的,次年在《科学的规范》一书中发表。这是19世纪末的事。进入20世纪不久,汤姆森(J.A.Thomson)和奥斯特瓦尔德也就科学分类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汤姆森的科学分类大体沿用了皮尔逊的分类思想,但是却凸显了各学科的地位和关系。他的抽象科学包括形而上学、逻辑学、统计学、数学。他的具体科学则包括普通科学、特殊科学、联合科学和应用科学。在普通科学中,又细分为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在特殊科学中,对应于社会学的有人类学、各种社会组织之研究等;对应于心理学的有美学、语言学、心理-物理学等;对应于生物学的有动物学、植物学、原生学等;对应于物理学的有天文学、测地学、气象学等;对应于化学的有光谱学、立体化学、矿物学等。在联合科学中,有人类的历史、人种学、生物通史、地球通史、地质学、地理学、海洋学、太阳系通史等。在应用科学中,对应于社会学的有政治学、公民学、经济学等;对应于心理学的有逻辑学、教育学等;对应于生物学的有优生学、医学、林学等;对应于物理学的有航海学、工程学、建筑学等;对应于化学的有农学、冶金学、采矿学等。奥斯特瓦尔德汲取了孔德的等级制度的分类思想,以最普遍的概念创建科学的分类体系——形式科学、物理科学、生物科学。形式科学论及属于所有经验的特征,它的主要概念是序,它包括逻辑或流形的科学、数学或量的科学、几何学或空间的科学、运动学或运动的科学。物理科学的主要概念是能(energy),它包括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的主要概念是生命,它包括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这里的生理学应该理解为处理非心理现象的整个科学,涵盖植物学、动物学以及植物、动物和人的生理学;心理学是心理现象的科学,它不限于人,尽管有许多理由要求它的占优势的部分针对人。奥斯特瓦尔德表明,在他的分类中是就纯粹科学而言的,没有把应用科学计算在内。

稍后的逻辑经验论在关注科学统一的同时,也涉及到科学分类问题。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卡尔纳普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科学”一词,包括所有的理论知识,不管它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社会科学或所谓的人文学科领域,不管它是借助特殊的科学程序发现的知识,还是基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识的知识。我们首先必须在形式科学和经验科学之间做出区分。

形式科学由逻辑和数学确立的分析陈述构成,经验科学是由在事实知识的不同领域确立的综合陈述构成。

这种分类的特色在于,首次明确地从科学语言和语言哲学的角度出发区分科学。

在其后的整个20世纪,科学分类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和研究。苏联的凯德洛夫等人依据自然界的客体层次无机界-有机界-人,认为其对应的科学学科是物理学、化学及其他,生物学,心理学;人的社会和思维对应的是社会科学和哲学科学。数学是单列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都各有自己对应的技术应用科学或技术科学。中国的于光远把现代科学分为两大类,即分别研究自然界和社会的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二者之间还有边缘学科领域。数学是研究整个世界的量的关系的科学,哲学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钱学森认为,客观世界除了自然、社会之外,还有第三个领域即思维领域,因此他把现代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同时,从这三个领域向上,通过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论和辩证认识论的桥梁,和哲学相联系;向下则与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相联系;数学则贯穿各个学科部门。日本的纲岛定治提出,自然科学可以按照研究对象分为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心理科学。这三者又可以细分为三个范畴:个性记述为主的阶段、一般性的升级阶段、适用第二阶段的发生理论;比如,实验物理学(力学、声学、热力学、光学、电磁学),理论物理学,分子、原子、电子理论这三者分别与之对应;其他学科也是如此划分的。美国的科恩按照一般约定,指出自然科学包括物理科学和生物科学、化学、地球科学、气象学,有时还有数学。社会科学一般地被理解为包括人类学、考古学、经济学、历史、政治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传统上存在第三群人文学科,它包括像哲学、文学研究、语言研究,有时还有历史这样的学科。科学或自然科学的范畴常常被推广到包括一些常规认为是社会科学或人文学科一部分的某些学科,除(体质)人类学和(实验)心理学以外,还可以包括像语言学、考古学和经济学这样可以变化的领域。有时,地理学被认为是社会科学,有时被认为是自然科学。最近,一些(并非一切)传统的社会科学被放在“行为”科学的大伞之下。

在现时代,科学的指数式发展引起知识的极度膨胀,造成学科的极度分化,同时也催生了一大批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的诞生。据说,在德国大学的科研目录中列有四千多个研究领域。中国教育部学科分类(国标-92)也列举了文、理、工、农、医、军事六大部类的57个一级学科和三千多个专业的分类目录。1989年出版的一本《英汉学科词典》,收集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学科名称更多达三万有余。学科的这种通过分化和交叉而增生的趋势方兴未艾。在这种情势下,学者竞相推出自己的分类方案,从二元分类到五元分类一应俱全——当然也有超过五元的。

邦格持二元分类的观点。他说,在各种科学之间,第一个最显著的差异是形式科学和事实科学之间的差异,即处理观念的科学和事实的科学。逻辑和数学是形式科学:它们不涉及实在的事物,因此不能用来使我们处理实在(即经验),为的是使我们的公式确凿有效。物理学和心理学处于事实科学之中:它们涉及设想在世界中发生的事实,因此必须诉诸经验,以便检验它们的公式。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个人心理学等。此外,还有文化科学,其中有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科学、物质史、思想史等。

三元分类也许是比较多的一种分类法。例如凯伯格坚持,从学术上可以区分出形式学科、经验学科和诠释学科。数学是形式学科,生物学和心理学是经验学科,文学是诠释学科。显而易见,每一个实际的学科都体现出所有三个类型的方面:数学中的许多东西最终与关于世界的事实有联系;生物学偶尔涉及形式结构,心理学包含诠释;文学批评处理诗的形式结构和有关产生它的社会事实。在这个框架中,哲学本质上是像数学一样的形式学科,诠释的进路更多地属于历史。我们原来涉及的科学像生物学和物理学一样,主要是经验学科。我们的形式关注与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的结构有关。我们也能够注意到科学和哲学的诠释方面,科学理论是在某些环境中并针对某种哲学思想背景出现的。理解科学史中的一个惟一事件,与分析在新近出现的理论和被说成用以支持它的实验资料之间得到的形式关系,是截然不同的事情。

四元分类除了前面介绍过的柯尔律治等人的区分以外,也有把科学分为形式的-运算的科学、自然科学、人类科学-文化科学。

N.麦克斯韦的五元分类(或六元分类)是这样的:数学、统计学和逻辑关注改善形式的、先验的或分析的知识。物理科学关注关于物理宇宙各个方面的知识。生物科学关注改善关于生命的知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关注改善关于人的生活的各种社会方面和文化方面的的知识。技术科学关注改善关于为实现各种有价值的、实际的社会目标所需要的知识。按照知识哲学的普遍一致的意见,经验科学能够被安排为粗糙的等级制类型。在底部,在一切的最基本的层次上,我们有理论物理学,与之密切相关的是宇宙学。向上,我们有理论上不很基本的物理学部分,例如固体物理学和物理化学;再高一点,我们有无机化学的整体,并排化学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科学(物理学和化学的特殊化的应用)。再向上,我们有生物科学以及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做基底,中途有诸如动物学、植物学、解剖学、神经病学、遗传学这样的科学,顶端是生态学和动物行为研究。更高一些,我们有社会科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经济学、政治科学和历史学。按照一种观点即还原论,我们应该把所有这些科学还原——至少在原则上——为理论物理学。按照竞争的观点即反还原论,这或者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或者是不需要的目标。但是,二者都同意,经验科学能够依照等级制组织。更一般地,某种类似的等级制能够在逻辑和数学的学科中察觉到。在基础是逻辑,稍向上有集合论。其余的几乎整个数学分支都能够被诠释为或多或少特殊的集合论的应用。

在这里,有必要专门介绍一下技术科学。这不仅由于我们先前很少涉及,更因为技术科学在当今社会所起的作用实在太大了——它可以迅速地变成生产力,在改造世界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伊利英和卡林金指明,技术科学是改变实在取向的研究和活动,任务之间的差别产生不同的技术和技术知识。前科学时代的技术知识是实践活动的经验知识,技术知识的科学形式的进化与向机器生产的转化有关。物质生产和技能的发展要求生产任务基于科学的工程来解决,要求技术设备的数学计算,技术不再能够仅仅在常识、才智敏锐、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了。这就是为什么技术科学的诞生和形成是由两个相反指向的过程决定的:一方面使用自然科学的定律、理论和发生在它们之中的技术对象和过程的研究的独立资料决定,也由科学认知方法的积极应用决定;另一方面由独立的观察和技术与生产的事实的概括决定。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的技术问题,产生了不能还原为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常识的知识。军事科学的开端近似地落入15世纪中期和1870年代之间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用科学知识解决工业生产任务,而不是一般的实际问题。在这个时期的第一阶段(15世纪后半叶到18世纪初期),技术知识还没有获得理论水平,因为在自然科学中充分形成的理论还不存在。这个阶段以在实验方法的基础上应用科学的形成为标志。在18世纪初和19世纪末的时期,对于与物理学、化学和力学相关的技术科学的形成来说,是决定性的时期。基本的自然科学理论的出现和充分发展的技术实践,为把技术知识提高到理论水平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是,新技术科学的进化的机制和形式在技术知识发展的“经典”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已经开始有意义的变化。在这个阶段,技术科学还是通过从基础自然科学导出而出现的模式继续存在。导出是工程技术实践和自然科学理论的综合,电气工程和无线电工程就是从电动力学导出的。在这个时期,技术科学的开端的新形式已经出现——通过从已经现存的作为基本科学起作用的技术科学导出,比如无线电定位就是从无线电工程导出的。应该注意,此时的技术科学已经在它自己的题材、理论原理和特殊的理想对象方面是科学知识的充分形成的领域。在1920年代至1940年代,技术知识的数学化稳定地得以发展。在1960年代,技术知识变成认识论认真分析的对象。因此,20世纪中期能够被视为技术科学发展的非经典阶段的开端。经典的技术知识与非经典的技术知识之间的差异除了理论的结构、出现和形成的机制不同外,还在于后者是交叉学科的。技术科学的理论具有建设性的功能,却不包含新的逻辑关联,这样的理论不说明和预言,只是产生工程对象。

从以上的形形的科学分类不难看出,学者进行分类的依据或基准各有千秋。有人认为,科学分类所依据的原则有客观原则(物质运动形式的客观区别)、发展原则(物质运动形式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序列)、层次原则(从一般到特殊的科学知识层次结构序列)、实践原则(新方法和新工具的出现会造成新学科的诞生)。有人指出,科学分类研究进入到结构分析和动态分析的阶段。学者设计了各种模式模拟科学体系的结构,如塔模式、树模式、网模式等。同时,科学分类的动力学研究也方兴未艾,学者用液体沉淀模型、气体流动模型、球体膨胀模型来模拟科学体系的运动和变化。其实,马赫早就强调,在科学研究中,不同的透视都是可能的。从这些不同的观点得到的结果能够产生不同的学科,它们具有相对的自主性。不过,一般而言,科学分类的基准不外乎三种:客观的基准、主观的基准、综合的基准。客观的基准包括研究的对象、种类和范围,事物的本质,物质的层次,自然的秩序,探索的方法等;主观的基准包括心智官能、精神能力、哲学理念、描述语言、抽象的形式等;综合的基准在奥斯特瓦尔德的以序、能、生命的概念作为分类的依据中最具有代表性。

不用说,这三种基准的划分是仅就主要倾向而言的,只具有相对的意义。诚如奥斯特瓦尔德所言:这些分类不是依照所谓的事物的“本质”,而仅仅从属于为了比较容易和比较成功地把握科学问题而做出的纯粹实际的安排。这是因为,“缺乏完备的和精确的边界是所有自然事物的普遍特征,而科学是自然事物。例如,如果我们力图在物理学和化学之间进行鲜明的区分,那么我们便会遇到相同的困难。在生物学中情况也是这样,倘若我们超出怀疑的阴影力图在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之间建立分界线的话。”在本文结束时,我们不怕贻笑大方,愿意综合各家之长,主要依据科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托出自己的简略的分类方案:

广义的科学可以分为形式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形式科学以符号概念为主要研究对象,多用分析、推理、论证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构造形式的、先验的思想体系或理论结构。自然科学以自然界为主要研究对象,多用实证、理性、臻美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的奥秘,获取自然的真知。技术科学以人工实在为主要研究对象,多用设计、试错等方法,其目的在于创制出新的流程、工艺或制品,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科学在技术上的实际应用或应用科学的技术化而形成的系统的知识。社会科学以社会领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多用调查、统计、归纳等方法,其目的在于把握社会规律,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人文学科以人作为研究对象,多用实地考察、诠释、内省、移情、启示等方法,其目的在于认识人、人的本性和人生的意义,提升人的精神素质和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李醒民(1945~),男,陕西西安人。现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主编,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科学文化。

任鸿隽:《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樊洪业、张久村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40页。

皮尔逊:《科学的规范》,李醒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353页。

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罗来鸥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1版,序言。

朱谦之:《文化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版,第92页。

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版,第70、63、82~83页。

朱谦之:《文化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版,第93页。

任鸿隽:《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樊洪业、张久村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40~341页。

皮尔逊:《科学的规范》,李醒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354~356页。

凯德洛夫、斯皮尔金:科学,丁由译;金吾伦选编:《自然观与科学观》,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284~374页。

卡里尔等:科学的统一,鲁旭东等译,北京:《哲学译丛》,1993年第4期,第60~67页。

朱谦之:《文化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版,第95页。

朱谦之:《文化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版,第96页。

任鸿隽:《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樊洪业、张久村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42页。

朱谦之:《文化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版,第97页。

皮尔逊:《科学的规范》,李醒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356~358、358~361页。

纲岛定治:科学分类的体系,北京:《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84年第4期,第92~96页。

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涂纪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版,第17页。

李醒民:卡尔.皮尔逊:著名科学家和自由思想家,北京:《自然辩证法通讯》,第12卷(1990),第2期,第65~78页。李醒民:皮尔逊——百科全书式的哲人科学家和自由思想家,《科学巨星》丛书9,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170~260页。

皮尔逊:《科学的规范》,李醒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361~379页。

J.A.Thomson:科学之分类,唐钺译,中国科学社编:《科学通论》,中国科学社出版,1934年第2版,第135页。

奥斯特瓦尔德:《自然哲学概论》,李醒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37~39页。

R.Carnap,LogicalFoundationsoftheUnityofScience.R.Boydet.ed.,ThePhilosophyofScience,ABradfordBook,TheMITPress,1991,pp.393~404.

凯德洛夫、斯皮尔金:科学,丁由译;金吾伦选编:《自然观与科学观》,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284~374页。

孙慕天:科学分类;于光远等主编:《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272~276页。钱的分类思想似乎有点经院哲学的味道。

纲岛定治:科学分类的体系,北京:《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84年第4期,第92~96页。

I.B.Cohen,AnAnalysisofInteractionsbetweentheNaturalScienceandtheSocialScience.I.B.Cohened.,TheNaturalScienceandtheSocialScience,SomeCriticalandHistoricalPerspectives,Dordrecht/Boston/London,KluwerAcademicPublishers,1994,pp.1~99.

这57个一级学科的名称是数学,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学,农学,林学,畜牧、兽医科学,水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药学,中医学与中药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测绘科学技术,材料科学,矿山工程技术,冶金工程技术,机械工程,动力与电气工程,能源科学技术,核科学技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化学工程,纺织科学技术,食品科学技术,土木建筑工程,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安全科学技术,管理学,,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军事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教育学,统计学。

李诗英主编:《英汉学科词典》,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第1版。

M.Bunge,PhilosophyofScience,FromProblemtoTheory,RevisedEdition,Vol.I,NewBrunswickandLondon:TransationPublishers,1998,pp.24,27.

H.E.Kyburg,Jr.,ScienceandReas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90,p.16.

卡里尔等:科学的统一,鲁旭东等译,北京:《哲学译丛》,1993年第4期,第60~67页。

N.Maxwell,FromKnowledgetoWisdom,ARevolutionintheAimsandMethodsofScience,England,NewYork:BasilBlackwell,1984,pp.15,23~24.

V.IlyinandA.Kalinkin,TheNatureofScience,AnEpistemologicalAnalysis,Moscow:ProgressPublishers,1988,pp.166~184.

孙慕天:科学分类;于光远等主编:《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272~2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