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1 16:41: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传统文化与廉政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所谓廉政文化是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政治和文化的有机融合,与同志提出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廉政文化的核心内涵;以人为本的追求、诚实守信的操守修养、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则是使社会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相处的必要条件。我们只有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理清廉政文化的基本内涵,才能使廉政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到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要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根本目标,从影响和谐社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入手,从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评价等层面,扎实有效地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做到廉政文化与和谐社会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同频共振,达到异曲同工之效。
第一,价值取向上,要着力解决“三观”问题。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廉政文化建设要求全体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现实生活中,利益的驱使、权力的失控、地位的诱惑,是影响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主要因素。一些领导干部犯错误甚至堕落为腐败分子,其根源是价值取向偏离了正确方向。在权利观上表现为私权意识膨胀,地位观上表现为追逐个人名利,利益观上表现为崇拜金钱。正如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反腐倡廉必须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因此,着力解决“三观”问题,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是摆正主与仆的位置,常存公仆情怀。要使领导干部不断强化宗旨意识,视人民为父母,把群众当上帝,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为自觉行动,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二是坚持权与责的统一,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要教育广大干部走出“官本位”误区,强化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特别要使领导干部牢记“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不在迎来送往中乐此不疲,不在灯红酒绿中流连忘返,不在升官发财中煞费苦心,不在文山会海中虚度光阴,真正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三是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大力弘扬奉献精神。要通过宣传、教育使每个干部都能做到以民为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为杂念所扰,不为亲情所困,不为私利所动,让正确的利益观在人们的思想上扎根,在实践中闪光,在奉献中升华。
第二,生活方式上,积极应对“三大挑战”。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廉政文化的重要支撑。今天我们建设廉政文化,面对着来自中西文化相互激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和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三大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设廉政文化,一要以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为突破,积极应对来自中西文化碰撞过程中文化变异的挑战。坚持以德治廉,通过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自觉抵制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与我国传统的小农意识的侵袭,消除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给生活方式带来的不良影响。二要以养成高雅的情趣爱好为突破,积极应对市场经济折射出的文化阴影的挑战。教育和帮助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处理好工作与休闲、劳动和享乐的关系,把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运动健美等作为兴趣爱好,在娱乐和运动中不断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脱离低级趣味,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和谐的生活方式。三要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为突破,积极应对来自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挑战。把好“交友关”和“人情关”,摒弃任人唯亲、攀附权贵的陈腐交际方式,近贤人、远小人;把“君子之交淡如水”作为人际交往的基调;克服“官贵民贱”的观念,通过平等、和谐的人际交往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确保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根本好转。
关键词:廉政文化;企业管理;措施
一、企业廉政文化概述
廉政文化是对廉洁从政行为的客观反映,即与其相关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和社会评价,反映了一个阶级、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目的和执政方式,核心是清廉为民。
建设廉政文化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求,尽管它的提起常与从政行为有关,但廉政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也有很大的渊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企业的生产者代替生产资源、生产工具成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核心竞争力。他们作为企业生产的第一资源要素,在商业经济的发展中有了更多的选择渠道和更多的主动权,个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解放,也来越不受组织的约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不断产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产生了严重破坏。这就要求企业及时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进一步规范企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倡导公平、正义、诚信的企业廉政文化成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廉政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廉政文化是企业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意识形态的体现。廉政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源远流长。早在
2500多年前,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就向他的弟子详述了他“廉政”思想,诸如“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等理论。这些理论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被不少开明的统治者奉为安邦治国之道,也为当今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现代企业管理积极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意识形态的继承与发扬,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内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文化环境。
(二) 廉政文化是企业保证生存兴盛的精神支柱。企业管理者的廉洁与否,是关系到企业存亡、兴衰的关键。企业管理与国家治理是有共通之处,统治者好比企业管理者,国家好比企业。历代开明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官吏的廉洁问题,把廉洁问题看作是关系到政权巩固、国家兴衰的关键问题。《管子・牧民》篇说:“国有四维”、“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以礼、义、廉、耻为维系国家生存发展的根本道德,而四德之中,“廉”实际上处在核心地位。可见,国家的廉政文化建设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保证,企业的廉政文化建设是保证企业生存兴盛的必然要求。
(三)廉政文化是企业营造和谐氛围的助推动力。企业的和谐包括企业员工身心、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和谐。在企业中大力倡导廉政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廉洁文化的宣传与教育活动,以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充实员工的精神世界,有利于促进员工的身心和谐;通过倡导廉洁文化,打造一支战斗力强,凝聚力强,受员工爱戴的领导班子,建立紧密的干群关系,有利于促进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将廉洁文化贯穿于企业发展之中,不仅净化了企业的人文环境,规范了企业的生产行为,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能,更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品牌和形象,实现了企业发展、员工受益、客户信赖的共赢局面,有利于促进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四)廉政文化是企业立足现代市场的有利条件。一是廉洁文化影响企业组织机构的优化。企业的组织机构不仅能够规范每个员工的行为规范,激发每个员工的潜能,更能够改变整个群体的思想和行为。廉洁文化促使企业建立合理、规范、充满活力的组织机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带动企业劳动生产率。二是廉洁文化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廉洁文化渗透在企业员工的思想中,对员工的行为起引导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在长期的影响下,廉洁公正的品质必将内化成为员工自觉遵守的道德标准和职业要求。高素质的员工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三是廉洁文化增强企业活力。廉洁文化提倡克己奉公、勤劳奉献,要求企业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的共建中,为企业发展担起责任。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给企业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五)廉政文化是企业深入反腐倡廉的坚实保障。多年来,反腐倡廉都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课题。以往的反腐倡廉主要依靠教育和制度的手段,存在很多问题。单纯依靠教育时,教育内容陈旧和教育手段落后,使教育缺乏感染力和号召力,教育成果无法真正影响和改变受教育者的行为。单纯依靠制度时,缺乏文化的支撑,再科学严谨的制度都会在执行中失去约束力,成为腐败分子利用的保护外衣。只有大力开展廉洁文化建设,让廉洁文化在反腐倡廉工作中起到导向作用、辐射作用、凝聚作用、约束作用,促使企业员工理解、接纳并自觉遵守树立廉洁奉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才能与教育和制度一起,建立教育、制度、文化三位一体的综合机制,增强企业防腐拒变的能力。
三、廉政文化融入企业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廉政思想教育。思想决定目标,旗帜指引方向。廉政文化融入企业管理的第一步,加强全廉政思想教育。重视继承和弘扬党廉洁勤政的优良传统,在全企业树立“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观念。常提常新,注重落实。思想教育形式上,避免单一的说教,力求多变创新,丰富教育形式,比如讲座、书画展览、知识比赛等。坚持“以民为本”的人本观、“修身正己”的自律观、“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把廉洁、勤政、守法、和谐等廉政思想的要义贯穿到日常生产和管理中去,引导广大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名利观。
(二)抓好廉政文化建设。企业廉洁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并且占有很重要的成分,也是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得意保全的有力武器。从建设企业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廉洁文化是在企业中得以贯彻实施,必须找个有效载体和实行工具才行。而企业文化就是这样的载体和工具,同时廉政文化也是对企业文化的补充和完善。企业廉洁文化以营造公正廉明的企业氛围为内容,将反腐倡廉落实到每个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中去,有力地促进了廉洁企业的形成和发 展。企业文化中只有具备廉洁文化的意识,才能保证企业文化先进性;从企业发展前景的来分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先进的企业不仅体现人力、物力、财力等硬件设施的雄厚,还体现文化、价值理念、社会公信力等软件设施的雄厚。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软件设施的核心,而企业廉洁文化是对这一核心的补充和完善。
(三)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企业的监督制度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完善。对企业内部来说,企业应坚持职代会会议制度,对企业重大问题、重要事项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应该对职工进行公开化,对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事情,员工应该有知晓权,这样企业在广大全体员工的共同监督的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就不容易走错路,现象也会大大降低。同时职工享有了对企业管理、发展和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他们会有当家做主的感觉,会投入极大的热情在企业工作上。而对企业外部来说,这监督的重任就要依靠出资人了。在出资人的监督下,企业建立了完整的分级责任管理制度,建立适合国情和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资产委托产权制度,建立完善的国资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内外共同携手的条件下,这样企业的监督工作就有了更加可靠的保证。
(四)完善廉政法制建设。廉政建设要常规化、规范化,就需要制度保障,加强企业廉政法治建设势在必行。廉政法制制具有强制原则,要求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严格执行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法律制度,也相当于把企业管理领导干部置于职工群众的监督之下,是企业民主管理的体现。廉政法制史强化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监督检查机制,通过领导的民主生活会、廉洁勤政的谈话、“党风廉政建设”检查、职工群众监督等渠道,对领导干部的行为实施监督检查,禁止出现领导、乱用权利的现象。企业法制的建立,要求企业管理者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是保证企业领导干部行为廉洁法律依据。同时廉政法制从权力设置、权力运行程序两方面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作出规范,进行制约,以防止权力滥用,从源头阻制消极腐败的滋生。
(五)建设网络电化教育平台。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已不再是个人专有,而是共享。企业应该充分利用与廉政有关的官方网站,购买廉政教育专题教学资源,甚至可以利用远程教学等载体定时组织企业党员干部进行观摩和学习,及时了解国家廉政建设的现状和要求,同时也可以引导广大职工在业余时间自觉学习廉政有关的材料,提高企业全体职工的思想觉悟性和树立正确的廉政理念,使网络成为企业党员干部和和广大员工及时反馈反腐倡廉工作信息的重要渠道。建设网络电化教育平台,还可以建立本企业的官方网站,接受非本企业人员的督促,有时候还可以考虑他人的出谋划策,这些都有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这也是对企业的监督制度的完善。
四、小结
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是企业廉政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对廉政工作的深化和延伸。企业廉政文化对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集成和发展,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正确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是企业精神特质和文化底蕴的体现。它是一个企业价值观的整体反映,集中表现在企业各级领导干部崇高的精神境界、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和廉洁自律的良好形象上,要求企业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廉政观和形象观,坚守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给企业创设良好的领导环境风尚,永葆企业的健康发展活力;要求企业用积极健康向上的、先进的廉政思想引领企业思想文化方向,以鲜明的时代性、明确的目标性、极强的渗透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帮助广大企业职员树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出更多正确有效的策略和建议。并且,企业廉政文化的良性发展,对于企业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纪律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企业廉政文化建设运用文化的力量,让廉洁的理念渗透到企业内部,营造企业和谐的氛围,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能经受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久考验。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教育;党建工作;校园文化
一、党建工作在高校中的作用
在高校推行党建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高校作为培养高端人才的场所,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在我国,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奉献精神、诚信待人以及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这些品德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品德,也是我国延绵几千年的传统品德。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尤其是网络普及之后,国外一些不太健康的思潮逐步随着网络侵入到当代青少年思想中,像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金钱崇拜等观念,严重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进入高校之后,随着学生上网次数的频繁以及接触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对外来的思潮也容易不加分辨就盲目接受,尤其是在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这样更容易使高校学生容易被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等观念迷惑,影响着高校学生人生观的培养。高校党建工作就是针对这些现象而开展,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思想中,并且让学生能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拒绝外来思想的入侵。党建工作作为意识形态教育,不能像课堂教学那样直接将价值观传授给学生,而是要通过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等手段,来渗透到学生思想中。因此高校中的党建工作必须和校园文化建设相联系,才能体现。
二、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的关系
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既有外在的联系,又有内涵上的联系。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都是意识形态的教育,要通过寓教于乐的手段来达到教育目标,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隐性接受。在内涵上,党建和校园文化目标一致,都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人生观、世界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都是人格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要求。校园文化是将办学精神、教育制度、教育行为和办学物资融为一体的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根本,通过精神文化的逐步渗透,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而党建工作也是通过精神渗透的方式,来达到塑造人格,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除了人生观培养,校园文化的另一个任务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提倡的道德是“利他束己”、“诚信待人”、“爱国爱民族”、建立和谐社会。这种优良的民族传统是中国发展到今天的主要思想基础,也是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这种优良的传统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因此高校教育中,不仅要学习先进的科技技术,还要传承和发扬古老的民族文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对人才的要求是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有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爱国家,爱民族的人才。这些要求和我国儒家思想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致的。因此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在树立荣辱观方面也是一致的。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荣辱观是“明礼仪知廉耻”,这里的礼仪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只有那些在个人与集体中,能够舍弃个人利益,成就大局的人,才能受到他人尊重。在知廉耻方面,也是从“诚信”“孝悌”观出发,将尊重他人、严于律己者作为道德楷模。这些观点也是校园文化所提倡的。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在外延上也有交汇。由于党建工作是树立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党的思想、作风、廉政建设都离不开文化这个载体,利用文化的精髓、力量来教育人,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文化载体,正好成为党建工作培养人,教育人的平台。党建工作还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而这个人生观必须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围绕党建工作来展开。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的另一个外延交汇是服务对象不仅有高校学生,还包括高校教师和所有高校工作人员。
三、党建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党建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党建工作在校园文化中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和教育师生。可以用不同的节日、纪念日来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通过缅怀先烈的革命事迹,来教育师生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为他人奉献,为信念而奋斗的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党建工作还可以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前景,让师生们心中能够勾勒出美丽的建设宏图,围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奋斗。党建工作更要向师生普及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像实现“中国梦”,建立和谐社会,这样能够帮助师生从自身做起。
2、党建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党建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引领作用之外,还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来传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目前,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随大流现象,甚至还有过分崇洋的现象。例如,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知之甚少,却喜欢追逐韩国、日本、美国等外来文化。这些外来文化中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像韩国文化过分渲染颜值,美国和日本文化过分渲染暴力,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针对这种现象,党建工作要利用自身的权利,来引领和促进学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将自己的本土文化向学生传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和民族文化,从中发现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分辨外来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作者:文英 贾蓉 单位:湖南省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一、顶层设计促进母文化落地,真正实现与母文化的深度融合对接
一是重点立项落实,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嬗变实现母文化的生根落地。宣贯伊始,长电公司就对原有的企业文化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整合,在全面实现愿景、战略、理念、精神、标识、品牌“六统一”以及对长电公司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嬗变的基础上,按要求对企业“品牌文化”进行挖掘、提炼,并在全公司范围内征求意见建议,努力形成了以浙能文化为主体框架,又具有长电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卓越”文化体系,进而编制成《长电公司浙能文化实践手册》并编印宣贯方案,进一步推进浙能文化在长电公司的生根落地,发挥对改革发展和管理提升的促进作用。
二是加强有形展示,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维感官刺激融入母文化。结合实际工作案例对浙能文化体系及核心理念进行解读;采取创作文化作品,以诗朗诵、歌曲、小品等方式艺术化地展现理念内涵;广泛开展文化上墙、上灯杆、上餐桌、上电脑等工作,并陆续开辟网上和实体荣誉室,组织策划拍摄企业文化宣传片,让无时无处不在的有形宣传促使员工理解浙能文化,并渐进式融入浙能文化。同时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征文、全员理论考试等活动加速、加深职工对浙能文化体系的理解、消化和吸收。
三是强化无形引导,通过发掘、培育和树立先进典型体现母文化。长电公司领导带头做浙能文化的宣讲者和行为表率,进一步规范员工的道德行为及基本守则。同时挖掘、宣传企业在发展历程中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通过大力宣传“卓越故事”、“善美人物”、“一线工程师”等活动,加强对公司各个层面“善美”人物的挖掘和“善美”事迹的宣传。通过召开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成立德能志愿者队等,诠释和解读浙能文化理念的丰富内涵,以典型引导、先进示范,让员工在润物无声、和风细雨、潜移默化中践行浙能文化。
二、健全制度、明确责任,切实保障母文化落地
公司按照PDCA闭环管理的原则将浙能企业文化贯穿于“制度制定――方案实施一一过程控制――结果考评――责任划分”的全过程,体现在企业管理的各个职能模块。
一是突出管理领先的思路。提出并确立了“文化引领、管理领先”发展思路,成立了“全面管理提升”组织机构,并开展了“管理提升活动”专项课题研究工作,从企业改革发展的现状、症结和难点出发,结合中层干部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明确了安全生产、管理创新、队伍素质、执行力建设等49个研究课题,着力消除管理短板和制约瓶颈,带动公司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二是强调追求卓越的管理目标。建立长电公司的党建管理模式,按照“大党建”的理念和要求,以“五项建设”、“五大工程”、“五个结合”为核心,创新实践并成功运行了长电公司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将党建工作的优势转化为推动工作开展的强大力量。每年开展企业标准内控制度审计,对各种标准、规章制度、管理办法进行修订、补充、简化和重组,并成为一项长效性管理工作,从源头和制度上不断形成科学完备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三是推进“文化落地”的管理实践。通过将浙能文化的核心理念融入到班组管理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职工创造力,形成班组自身“实用”、“管用”的文化个性特色,形成特色纷呈、充满生机活力的班组文化建设局面。
三、δ肝幕在子公司落地的思考
一是要把握好母子文化之间的共性和个性,有机结合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在母文化的落地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展子文化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并有效加以引导改进,从而反作用于母文化,进一步推动母文化的发展。同时,在构建子公司的企业文化体系中,应该始终以母文化为主体,凸显母文化的权威性、指导性与统一性,并因地制宜,继续发展与母文化相统一、相呼应的精髓文化,从而达到母子文化的“统一”而不“同一”。
二是要高层推动,通过领导者的言传身教催化企业文化落地。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家的价值诉求,而企业家的言行是文化落地的启动力和推动力。因此,企业文化落地的首要保障条件是高层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推动。领导者要建立自我管理机制,率先垂范,言传身教,起到“催化师”的鼓动、拉动、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校园文化;创新队伍
多年来,北京服装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外树形象、内聚力量”的工作思路,结合学校特点不断创新工作内容、方法、手段和载体,全面服务学校科学发展,形成了集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文化培育、宣传载体打造、向上氛围营造于一体的多维度、立体化宣传格局,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纺织服装高校作出了积极贡献。
充分认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在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文化多元的当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基层宣传工作如果还只是停留在原有的思考上,就会有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甚至被忽视、厌倦的可能。只有着眼新情况、开拓新思路、提高针对性、不断创新工作,才能使宣传思想工作立于不败之地、发挥应有作用。
创新,是指更新、改变、创造新东西,含革新、使用新方法的意思,也可理解为在已有基础上加工、完善和改良。高校作为面向广大师生的基层单位,积极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是凝心聚力、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是虚功实做、增强宣传思想工作吸引力和感召力,将工作落到实处的需要。
积极探索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有效途径
1.从学校特点出发,创新师生思想政治教育
北京服装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以服装命名,艺工为主,艺、工、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其前身为1959年建校的北京纺织工学院,1987年改扩建为北京服装学院,增添服装设计、经管等专业,努力建设以服装为主线,从面料开发到产品设计再到营销的一条龙服装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坚持“艺工融合”的办学特色,建立了“艺术教育与工程教育、管理教育相结合,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现代服装教学体系。目前,在学校8,000余名在校生和近800名的教职员工中,艺术和工、文类几乎各占一半,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结合学校实际,找好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这样才能避免流于形式,才能为广大师生所接受,真正收到实效。
第一,理论武装有的放矢。每学期初,宣传部制定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下发至各个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各支部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做到学习有时间、有地点、有中心发言人、有考勤、有记录、有督查。学习形式多样,组织专题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定期举办专题报告和讲座,组织社会考察与参观活动。党委理论中心组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参观第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中国国际时装周、京交会、宋庄画家村等;结合大学治理工作,参观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研究院、动画学院;结合廉政建设,参观北京市反腐倡廉法制教育基地。院系中心组先后组织参观中关村、798、房山韩村河等地。同时,结合重点时期工作为师生员工放映电影;引进“部长进校园”活动,邀请专家、名人面向全校师生作有影响力的大报告,助师生启发心智、拓展视野,提升综合素养。
第二,师德建设统分结合。师德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师德建设不仅关系到教师的自身修养,也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宣传部与人事处、工会等齐抓共管,建立了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学校制定了《北京服装学院师德建设实施方案》,在全校开展教师三级培训: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纳入师德内容;青年教师师德培训班、思政教育社会实践常抓不懈;针对老教师开展教授师德研讨班。每年教师节前夕,宣传部组织召开以师德为主题的座谈会,开展师德征文并结集印发,固化了师德教育成果;定期组织师德专场报告会;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两年一次的“北服师德现状问卷调查”,为党委深入开展师德建设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利用官网、院报、橱窗等宣传阵地宣传师德典型,营造尊师爱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校园氛围;建立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基地;组织一年一度的校“优秀德育奖”评选等,扩大了师德建设的影响,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
第三,日常宣教落到实处。针对学校“艺工融合”的学科专业特点,将主题教育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第一、第二课堂,将主题教育与专业学习相融合,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育人。例如:建议专业课教师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学生作业选题、举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品展、“弘扬雷锋精神”主题墙绘、“八荣八耻”漫画大赛、“北京精神”创意速写比赛,以及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党史知识答题竞赛等。从2004年开始,学校每年年底举办北服 “十大新闻”评选,师生全员参与投票,通过评选的过程回顾一年成绩、记载学校发展历程,激发师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从2013年起举办年度“感动北服人物”评选,以优秀典型感召师生,弘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精心培育,创新特色学校文化平台
第一,打造校园文化精品项目。学校在2003年,举办了第一个全校性节日活动―“科学・艺术・时尚节”,取“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打造现代服装理念”之意,旨在集中展示办学成果,凸显学校艺工融合的办学特色,培育学校文化,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此活动将学术活动、作品展示、校企交流等集中推出,每届围绕一个主题,已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2003年,以“现代服装―传统与时代、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为主题,通过静动态展示、论坛、展览等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2004年,以“教育创造多彩校园”为主题,通过学生技能作品展示展卖一条街、“亮丽工作室”等突出学校特色;2006年,以“用知识服务社会”为主题,通过学生作品展示洽谈(交易)会、教师服装设计作品会等促进校企合作;2008年,以“创意编织奥运梦想”为主题,展示了奥运服装设计团队的工作过程及背后故事,彰显北服创作实力;2009年,以“历史成就今天”为主题,结合50周年校庆开展动静态展示、学术交流等活动;2010年,以“传承传统文化 激扬时尚青春”为主题,把传统文化元素和概念在时尚的舞台上巧妙演绎;2012年,以“科学融合艺术,创意引领时尚”为主题,结合学校服饰时尚设计产业创新园的开园,紧密围绕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举办纺织服装材料高层论坛、首都大学生创意集市、学校自主设计品牌会等,进一步彰显学校特色和学术科研成就;2013年,以“发现・传承・创新”为主题,与“垂衣裳―敦煌服饰艺术展”同时开幕,以多元立体方式展示敦煌艺术,开“敦煌服饰艺术”进校园之先河,调动了全校师生继承、创新的积极性。“节”的举办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文化建设,亦成为一年一度向社会集中展示北服的重要载体,受到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在2004年举办的“大学生作品展示展卖一条街”的基础上,学校在高校当中率先发起创意集市,并成为北京市教工委主办的首届“北京市大学生创意集市”的承办单位,为推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培养首都大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首都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升,引导青年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服讲堂”是学校着力打造的又一文化建设品牌。每学期邀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知名人士为全校师生作报告,先后有吴建民、王民忠、高新民、孙建杭、孙机等名家做客学校,引导师生关注形势、聚焦热点、开阔视野、荡涤心灵,在师生中引起很大反响。
第二,借力学校大事,做好文化“文章”。学校以2009年学校50周年校庆为契机,系统整合资源,梳理学校历史和文化,结集成册《北服50年简史》、宣传画册,举办校史展并利用校史展成果在新教师入职、新生入学之际开展校史宣讲,进行学校文化认同教育,取得良好效果。为迎接2014年学校建校55周年,学校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大规模校训、校歌校内外征集活动,动员组织师生积极参与投票和创作。最终,隆重推出学校新校训―“弘毅日新 衣锦天下”,凝练了学校精神,明确了奋斗愿景,激发了爱校热情,增强了北服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此外,还拍摄、制作了首部北服形象片―“印象北服”,进一步彰显学校精神文化内涵,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
此外,还充分利用学校主办、承办重大教学、科研、文化活动的契机,如“新世纪的丝绸之路―中美大学生文化交流活动” “北服创新园”开园、“天工传习馆”开馆、“垂衣裳―敦煌服饰艺术展”等,大力做好宣传策划和氛围营造,邀请社会媒体参加,校内外宣传报道形成声势,在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构建北服特色大学文化,并将“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润物无声地融入师生心田。
第三,完善文化“硬件”,构建多彩校园。学校统一规划设计并大力推广和使用本校专业教师设计的学校视觉识别系统(VI), 用于学校导视系统、宣传材料、校院系旗、名片、门牌、班车、网站等处,新建筑落成后也都按照学校专业教师设计的学校视觉识别系统进行装修,学校形象更加完整、和谐。学校规划建造了具有历史内涵和文化韵味、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校园景点设施,如中山装雕塑广场、雕塑花园、咖啡书屋等,皆已成为师生休闲留影的首选和毕业生对母校美好回忆之所在。学校还把民族服饰博物馆搬到了网上,并建设北服特色资源库,将资源共享于社会。北服特色学校文化在一系列固化的过程中加以完善和提升,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陶冶着一批又一批的北服人。
3.拓宽宣传视角,创新工作载体
随着门户网站、微博、微信、飞信、QQ等强调互动性、超文本传输的新媒体兴起,传统的大学文化传播路径面对挑战。学校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打造“纸媒、网媒、掌媒”三媒一体宣传平台,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搜索,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创新。从四个着力点拓展文化建设的新阵地,用时尚的语言、全新的视角宣传学校发展,引发师生共鸣。
第一,紧紧服务学校大事。结合校庆、主题教育活动、党代会及校园品牌文化活动等学校大事,在学校官网及时、连续开展新闻报道,开设专题网站,策划热点选题,采访相关师生,集中宣传报道,深度剖析解读,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言说方式,扩大文化育人覆盖面,很好地营造了主流舆论氛围。
第二,镜头对准基层师生。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之一,学校在官网、院报上开设北服人物、新闻追踪等专栏,深入教研一线采访,广泛宣传优秀师生的突出事迹,报道丰硕成果背后严谨治学的作风、求实创新的品格、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勇攀高峰的勇气。2014年,学校共各类专访百余篇,受到师生广泛关注。
第三,打造“微”平台,发掘校园亮点。开通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介入师生关心的舆论场。2012年,学校官方微博开通,用以学校资讯,利用转发、评论、对话、私信等方式进行互动,展现校园风貌,传递精神理念,实现网上和网下教育的有机结合。2013年5月4日,学校官方微信上线,在栏目设置上下足功夫,先后开设了“北服要闻”“创意北服”“舌尖北服”“范儿・北服”等多个生动、亮眼的栏目,及时推送图文并茂的学校要闻、资讯,“官微”关注量在短期内迅速攀升,仅“舌尖北服”第一期的阅读量就达到日均7,000人。还积极进行“议题设置”,开展“北服故事”栏目征集,吸引师生、校友关注、参与。内容和时间上则充分考虑师生的浏览意愿和浏览时段,以便师生、校友、社会人士能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学校的进步与发展,受众在交流和沟通中达成共识,传播实效在互动中得以实现。
第四,宣传片直观展现学校成就。宣传片是展示学校成就的最直观载体。近几年来,先后制作校庆宣传片《华彩50》、党代会专题片《回眸・展望》、每年制作学校“十大新闻”揭晓专题片以及“感动北服年度人物”揭晓专题片,全面生动地呈现了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各方面的成就,在校园电视及网络平台上滚动播放,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4.健全体制机制,建强创新队伍
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既需要体制机制作为支撑,更离不开一支讲政治、肯吃苦、高素质、肯创新、奋发有为的工作队伍。学校组建了一支由党委宣传部和院系部处主管宣传的负责人(处级)、宣传委员(宣传员)共同组成的专兼职宣传工作队伍,其中,基层的宣传员也同时兼做部门的信息员、网络监管员。还组建了学生记者团和信息员队伍,学生记者实施派驻各部门制度和每周例会制度。宣传部适时开展队伍培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创新意识和宣传业务能力,并引入评优激励机制,已经形成了领导重视、层层负责、广泛关注的好传统。
排名:第3位 得票数:7385 得票率:67.6%
精华阐释:“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孔子的反问令人深思。中国人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的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意。“孝”既是人们的行为标准,也是行为导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尽孝无需技术主义,在亲情缝合和道德重塑等方面具有深层的社会价值,是护卫传统文化的伦理根基。孝道作为伦理重塑的一个切口,有助于唤回人们的道德觉悟和精神认同。因此尽孝会让我们在老去的年华中不再仓惶,孩子会学我们,像我们那样去孝敬老人。生命温暖,这样往前方走,人的心才会有定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于丹
诚
排名:第4位 得票数:7267 得票率:66.5%
精华阐释:“诚”字,从言成声。意思是诚实,即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以诚待人,说真话、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诚信是做人准则、立业之本。《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实才能取信于人,是处己立身、成就事业的基石。荀子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韩非子说:“巧诈不如拙诚。”诚信重诺是交友之道,是仁的表现,是中华优良传统美德。我们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要恪守信义,忠于誓言,践行誓言,忠诚于祖国、人民、正义事业,乐于奉献,不怕牺牲,为实现崇高的理想努力奋斗。——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马庆株
善
排名:第5位 得票数:7220 得票率:66.1%
精华阐释:王阳明于《传习录》中称:“人性皆善,中和是人人原有的。”《孟子》书中的仁、义、礼、智皆是善之胜果。孟子曰:“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注:有了这根,外貌亦润泽)。”(《尽心上》)这善之根,会有所生发,成为了一个人的内、外的善的源头。所以王阳明说:“何以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传习录》)可见根本善实在是生死之大判,人而无善根,虽生犹死,那是良知泯绝的必然后果。“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明德”指天理也;“明明德”指人心之趋向天理也;“新民”谓于生民布新而除旧也;而“止于至善”则指终极之境。王阳明的“致良知”,和“止于至善”是同一道理,王阳明进一步解释:“性原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传习录》)“致良知”是对人类至善之性的回归。——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研究员范曾
仁
排名:第6位 得票数:6439 得票率:58.9%
精华阐释:孔子界定“仁”为“爱人”。仁有忠、恕两方面内涵,“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尽己之心、有所为的一面;“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乃推己之心、将心比心、有所不为的一面。“仁”的内涵包括物我之间、人人之间的情感相通、痛痒相关。
义
排名:第9位 得票数:4302 得票率:39.3%
精华阐释:“义”的主要含义是“应当”,是“正当”,是“合宜”。“义”含有尊重别人、不侵犯别人的利益、尊重别人的社会地位和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的意思,那同时也就是尊重自己,守住自己的本份。孟子讲“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仁是人类最安适的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道路。
传统道德仁、义、礼、智、信“五常”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基本道德观念与道德原则的总结,源于春秋,确立于汉代,是安定国家、稳定社会的最普遍的道德规范。孔子继承前辈思想家,已分别提出了这些道德规范,孟子明确指出“仁、义、礼、智”四德,尤其强调“仁义内在”。西汉贾谊、董仲舒正式提出“仁、义、礼、智、信”等“五常”之道,将这五种基本道德原则视作人的“常行之德”。“五常”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道德规范。
儒家认为五常是天赋予人的德性,是人的美德。五常不是平列的,这些价值之间是有层次的。“仁”与“义”是核心,《周易·说卦传》:“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又是核心的核心。
“仁者爱人”,君子居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观念,也是中国哲学的中心范畴之一。孔子界定“仁”为“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继承周公以来的人道主义传统,以爱人、同情人、关切人,包括爱、同情、关怀下层百姓,作为“仁”的主旨。
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这是说,一个有仁德的人善于推己及人,自己在社会上站得住,同时启发、帮助别人,让人家也在社会上站得住;自己通达了,同时启发、帮助别人,让人家也通达于世。人们都可以从自身、从当下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去做,这是实践仁道的方法。孔子的意思不是外在强加地使别人立或达起来,而是创造一种气氛或环境,让人家自己去挺立自己的生命,懂得礼,在社会上站得住并通达人间。这才是仁人的品格。这是讲“仁”之内涵的“忠”的一面,尽己之心、奉献,即人有所为的一面。
“仁”之内涵的另一面是“恕”。孔子指出,君子终身奉行的“恕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自己所不想要的东西,决不强加给别人。例如我不希望别人羞辱自己,那我决不要羞辱别人。也就是说,尊重别人,是别人尊重自己的前提。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宽容精神与沟通理性,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是讲“仁”之内涵的“恕”的一面,推己之心、将心比心,即人有所不为的一面。
以上是一体之仁的两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仁道原则;推而广之,是人与人、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宗教与宗教间相互关系的准则,乃至是人类与草木鸟兽、瓦石山水的普遍和谐之道。“仁”的内涵包括物我之间、人人之间的情感相通、痛痒相关。
“仁”又是最高的道德境界。认识到“仁”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据,不管生活是穷困抑或安乐,都以“仁”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儒家将“仁”作为人生的目的。没有仁德的人,经不起困顿、贫贱的考验,也经不起安逸、富贵的考验。不仅逆境是考验,顺境也是考验。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坎坷,也会遇到安乐,这都是锻炼自己的心志、人格的机缘。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然而不用正当的手段去得到它,君子也不接受。不用正当的手段摆脱贫贱,君子也不接受。君子即使在吃完一顿饭这样短暂的时间内,也未离开过仁德,就是在仓促匆忙、颠沛流离的时候,都与仁德同在。人生存的价值就在于他能超越自然生命的欲求。
“仁”与“义礼智信”
孟子说:“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就是说,仁是亲亲的扩大,义是敬长的扩大。他又说:“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即是说,出言破坏礼义,这就叫做自己残害自己;自己认为不能以仁居心,不能由义而行,这便叫做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类最安适的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道路。把最安适的住宅空着不去住,把最正确的道路舍弃不去走,可悲得很呀!
孟子从亲爱亲人出发来界定仁、义,但仁、义二者的内涵有所不同。“敬长”、“从兄”,表达了“义”含有“敬其所当敬”的意思,即行仁有一定的范围、等级、边界和分寸感。孟子的“居仁由义”是说居住在仁里,行走在义上。义是行走的正路,是行仁的人实现仁的道路。他又说:“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孟子·尽心下》)不该由自己所得的东西,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每个人都有不应当做的事,把它扩充到所肯干的事上,不做一切不应当做的事,就是义。人能够把不挖洞跳墙(即不偷窃)的心扩而充之,义就用不尽了。人能够把不受轻贱的实际言行扩而充之,有惭忿之心,自己所有的言行都不会遭致别人的轻贱或贬斥,那无论到哪里都合于义了。在这里,“义”含有尊重别人的所有权、不侵犯别人的利益、尊重别人的社会地位和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的意思,那同时也就是尊重自己,守住自己的本份。孟子以仁为“恻隐之心”,强调“不忍”,而以义为“羞恶之心”,强调“不为”。
“义”是对事情“应当”与否的判断及由此而引发的行为。“义”的主要含义是“应当”,是“正当”,是“合宜”。孔子讲:“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前引孟子所说“义”是人所当行的路等等,都是对孔子这些思想的发挥,也是对“公正”“正义”的肯定。
广义的“仁”兼包“五常”“四维八德”中的诸德目(包括忠孝、廉耻等),狭义的“仁”则是“五常”之一。仁、义、礼、智、信“五常”以“仁”为内核。儒家的仁爱,是推己及人,即把亲爱亲人之心一层层向外推,如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如张载《西铭》所说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仁”是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互感通和相互润泽。《中庸》说:“仁者,人也。”在儒家看来,“仁”是人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高标准,是最高的道德原则。
《中庸》记载孔子回答鲁哀公问政时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这涉及到仁、义、礼的关系。仁就是爱人,博爱众生。其中亲爱自己的父母是仁中的大事,仁是把爱亲之心推广到爱民、爱百姓。义能分别事理,各得其宜,其中尊重贤人,把贤人提拔起来为社会服务是最合宜、正当的事。“亲亲之杀”的“杀”读“晒”,是降等的意思。爱亲有主次、程度之分,尊贤有厚薄、等级之分,这些就是从礼中产生的。
至于仁、义、礼、智、信等德目的内容与关系,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孟子·离娄上》)即是说,仁发端于侍奉父母,义发端于敬顺兄长。扩而充之,爱别的老人是仁,敬所有的年长者是义。仁兼义,但义不兼仁。仁义高于礼智。它们所处的层次不同。明白仁、义的道理而坚持下去是智。智是人对于仁、义、礼的了解。对仁、义的重要内容能合宜地加以调节,适当加以修饰是礼。礼是社会的行为规范。从侍奉父母、尊敬兄长中得到快乐,就是乐。
实际上,仁、义、礼、智、信等德目也是相互制约的。例如仁与礼,仁为礼之内涵,礼才不致流于形式。孔子强调仁是礼的本质,又肯定“让”“敬”为礼的内容,孟子认定礼为“恭敬”或“辞让”之心。王船山主张“仁体礼用”,即以仁为本体,礼为功用。另一方面,礼为仁之节度,以礼节仁,过其所爱曰侵。故仁爱,亲情友情之爱,博爱之谓仁,又不是没有节制的。儒家讲居仁由义,以仁为境界,义为道路,而以礼则是门径。礼把仁与义的秩序、层次、节度等规定了下来。而仁、义与礼之间又有张力,君子人格的养成,正在此张力中实现。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为仁”是说君子守礼、节制欲望与行为,是培养仁德的重要方法。“智”在这里主要是指对道德的认识,即道德是非、善恶的判断和道德知识的积累。孟子把道德的“智”界定为“是非之心”。
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这是说,君子对于事业,以合乎道义、适宜恰当为原则,依礼实行它,用谦逊的语言说出来,用诚信不欺的态度完成它。这才是真正的君子。这表明“信”必以礼、义为前提,与礼、义相补充。孔子又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学而》)许诺的言只有符合于义,才能兑现。违背道义、礼制的,不必信守。
“五常”与现代人的生活世界
“五常”有草根性,是历朝历代志士仁人与普通老百姓内在的生活信念与道德律令。“五常”的内涵,通过蒙学读物、民间谚语与故事、家训、家礼等,通过家教与民间社会生活与信仰,渗透到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老百姓评价周围的人,常说这个人“仁义”,那个人“不仁义”等。
现代普通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中仍然有“仁义”,有“五常”。天津白芳礼老人,靠自己蹬三轮车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从74岁蹬到将近90岁,他省吃俭用,挣下35万元人民币,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
我们的广大民众,仍然信奉着仁义这样一些最基本的核心价值。五常之德仍可以存于现代社会,化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行为,化为对人类、民族、国家、社会、团体的奉献精神。持守道义,主持公道,诚实守信,礼貌待人,言行一致,仍是我们做人的准则。
当下与未来社会的发展,仍需要价值引导。面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等诸多问题,我们的传统核心价值有着重大意义。在做人做事的各方面,在人性修养、整饬官德吏治、加强廉政建设等方面,传统核心价值观仍有效用。仁、义、礼、智、信等价值仍在老百姓的生活与生命之中,只要我们有文化自觉,善于启导,协调整合,仍然会成为我国发展的软实力。五常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文化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