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2 16:35: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音乐教学课题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小学音乐科目长期以来一直都被学校忽视
尽管音乐这门课程是小学必修课程之一。但是在很多学校长期以来都不被重视。特别是在唯分数至上的教育背景下,音乐课程被其他科目所替代,这是最常见的情况。那时在很多老师的眼中,音乐课程始终是无用的,因为那时的小学升入初中的考试中是不会考到的。所以音乐课,有时候会被其他课程所替代。或者音乐课会成为自习课,学生在音乐课中复习或者写其他科目的作业,这才是一种常态。在为,分数教育至上的时代,音乐课程被认为是无用的。因此在学校课程表安排里,每周几乎只有一周的音乐课程。当学校不再重视,老师忽视的情况下,学生也就没有学习音乐课程的一种自觉性和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几乎都没有音乐课程的情况下何谈教学效率的高低。
2.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小学音乐课程被忽视,所以学校就没有更大的精力去为音乐课程的学习配备一些基础设施。学生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去学习,对于乐器的了解更是甚少。因此,歌唱就成了音乐课程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大多数是在任课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去唱歌来完成音乐课程的学习。首先,音乐课程的学习应当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基础的音乐知识,在此基础上,去学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些都是在以往的音乐课堂中被忽略的情况。其次,再没有多媒体配备辅助教学的情况下。大多数小学音乐教师不是很专业的音乐专业的老师。因此它自身的专业素养是有限的,不能教给学生更广泛和专业的音乐知识。并且他们没有掌握合理的音乐教学方法。合唱作为音乐歌唱教学中最难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使得音乐合唱教学在面对整个班集体教学来说比较困难。老??就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达到整齐划一的标准。应当根据学生音乐学习的优劣势合理的分工。尽可能的发挥学生学习音乐的优势,激发他们在音乐合唱教学中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措施
1.变换组合多样的合唱方式,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合唱的兴趣
合唱作为音乐教学的一种最普遍的方式。如果长期以往一成不变的采用这一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降低最终导致音乐和唱合唱课程的教学效率的低下。因此,音乐合唱课程不再是在教师的统一领导下学生集体去歌唱。音乐教师应当通过变换组合不同的合唱小组的方式来进行合唱教学。这个小组可以是男女组合、也可以是高低音的组合。目的是让不同的学生在合唱中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他们对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方式的兴趣。
2.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
自从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来大大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特别是对于艺术课程的学习更是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如果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音乐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更大的节省教学空间和教学设施。学生不再需要专门的音乐教师去学习音乐课程。可以采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技术在教室里随时随地的进行音乐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采用多媒体技术,孩子们可以通过网络向更专业的音乐教师学习音乐。这样使得优势教育资源得到共享。小学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音乐课程的学习来弥补自身专业素养的不足,并且在教孩子们学习的过程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3.把握合唱教学的重难点,适当调整合唱教学的难度
音乐课堂的合唱教学是一种一对多的教学模式。而如何使整个集体的学生都达到整齐划一的标准是合唱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在合唱教学中除了小组分配和男女生不同音色的分配。更是要把握合唱教学中关于音调起承转合的连接点和合唱气息的把握。这是整个合唱中的教学重难点。只有有效的引导学生突破这些重难点的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适当调整合唱教学的难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轻松的达到学习的目标,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从而让学生对合唱教学产生兴趣。这样更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目前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改背景下,不仅对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出新的要求,相应也对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照教学目标,不断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进行创新与探索。结合目前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小学音乐教师缺乏专业培训,音乐素养较低。这也直接导致教学上未能摆脱传统音乐教学过程中机械生硬、照搬教材、有失灵活和创新的教学模式,难以提高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教师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没有关注小学生天真活泼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和多样化,导致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对音乐教学参与度不高,难以有效发挥音乐教育对启迪学生心灵、提高音乐素养的作用。二是小?W音乐教学设施落后难以满足教学所需。表现在缺少音乐教学专用教室,以及科学的教材、书籍、优质的乐器等,无法充分满足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教学要求,这种现状难以适应新课改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要求,如果不尽快优化,将会束缚小学生的身心和个性化发展,难以有效发挥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塑造、提升作用。
二、新课改背景下解决小学音乐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培训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高素质专业音乐人才加入到小学音乐教师队伍中,如高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学校要为其营造重视音乐教学的氛围,为音乐教师提供让他们能够充分施展音乐才华的舞台,以吸引和促进更多高素质的音乐人才投入小学音乐教学事业中。同时,学校可邀请一些专业音乐教师到学校进行培训,或为本校音乐教师提供外出进行音乐专业技能及音乐教育理念培训的机会,以扩大音乐教师的教学视野,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加大小学音乐教育投入,创造良好音乐教学环境
学校是对学生开展音乐教学的主要场所。音乐教学环境和条件,如音乐教学设施、教学场所、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的优劣与高低等,都对于能否优质高效地展开小学音乐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艺术审美和音乐素养,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音乐教育,并尽可能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很有必要。音乐教学环境的优化离不开教育的加大投入,如设置专业的音乐教学场所、丰富增加教学乐器、多媒体教学设施等,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享受、提升兴趣的音乐教学环境。
(三)创新音乐教师教学理念,促进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围绕学生需求和特点创设教学安排,不断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如教学氛围的营造、采用趣味性教学、进行轻松愉快的音乐测评等。对于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音乐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音乐的深入理解,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以及对音乐产生想象、感知、欣赏、赞美等多种情感。为此教师可注意把握好如下原则:一是注意突出音乐教学的审美性,二是恰当体现音乐教学的人文性,三是关注形成音乐教学的规范性,四是重视音乐教学的创造性,五是重视音乐教学的技术性,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
(四)创设生动灵活的情境教学,丰富小学生音乐素养
如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法,创设有真实体验的情景模拟教学,根据音乐中角色的不同,为学生安排相应的表演,体现不同的角色,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想像,理解、分析、掌握角色的心理及情感特点。并将自身对音乐的认知融入到表演中,以此增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深度理解,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极大兴趣和自主性。
如:《牧童之歌》歌曲教学,这是一首节奏欢快、曲调活泼的新疆民歌,歌曲描绘了新疆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牧童充满喜悦的放牧心情,人物形象鲜明可爱,学生易受感染并传唱。教师可先教会学生演唱,并理解记忆歌词内容。在此基础上,可结合歌词内容进行教学情景创设,教师可以借助响板打击节奏,模仿马蹄声并引导学生想象小牧童骑着小马在草原上悠闲放牧,体会小马的节奏,想象宽广的草原、美丽的小花、和煦的微风等并将这些场景拟人化,引导学生一起跟着教师演唱歌曲。让学生在演唱时沉浸在歌曲的意境中,并分派不同的角色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对歌曲内容及情感的理解,通过场景想象和演绎,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及演绎的创造力,使音乐教育由专业教育拓展到学生的情感认知及对大自然、对生命产生新的感悟,促进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提升。
(五)善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生动及多样性
一、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存留的问题
(一)重视技艺轻视素养以及课程价值较迷茫的困惑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通常是高度重视音乐技能而忽略了对音乐审美素养的培养。这种现象和老师的课程价值较迷茫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一定要认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虽然音乐技能非常重要,我们应该予以重视,但是它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和最终目的。音乐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树立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
(二)重视智育轻视美育以及素质教育观念较薄弱的约束
音乐可以让人们在心灵上沟通和精神上放松,这在和谐发展学生的个性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国内的基础教育很长时间受到“唯智育独尊”的制约,美育被轻视,成为无关紧要的“配角”。这种现象在农村尤其是比较偏远且不发达的地区特别常见。现如今,在“生存意识”和“唯智育独尊”的影响下,大部分农村形成的比较盛行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是重视“应试”和实用技能轻视社会人文艺术学科,最终造成文化知识教学重于一切、并成为评估老师和学生的惟一途径,这对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副作用,同时对学生音乐艺术素养和能力方面的培养也起到了制约作用。
(三)重视知识轻视实践与教学质量较低的成因
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艺术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以知识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再加上缺少专业的教学设备等原因,重视知识轻视实践的问题仍然存在。在进行教学时,通常的形式仍然是传授音乐知识,播放音乐歌曲,教学生唱教科书上的歌曲等,而引导学生如何欣赏音乐、根据感受及时创作以及参加吟咏表演等具有实践性质的教学方式比较少,从而不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二、新课改形势下农村小学音乐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加大对小学音乐师资队伍培训和建设的工作力度
第一,应该想尽办法让高素质的音乐方面的人才走进农村从事中小学的教育工作。目前,国内很多学校都设置了音乐专业,每年都会给社会提供很多的音乐方面的专业人才,通过给他们创建能够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相信会有很多专业人士愿意到农村工作。第二,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小学音乐师资匮乏的问题,就应该让学校增加对音乐学生的招生数量以及扩大师资队伍,鼓励音乐专业毕业生投身到农村的教育工作中去。农村学校也可以亲自到各个院校聘请音乐专业人员到农村工作。
(二)在新课改的影响下,积极主动实施教学改革
为了让音乐教育能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上起到更好的作用,实现学生们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目标,我们应该积极主动的对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实施改革。第一,要重视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例如:在上课之前,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们的爱好特点随机的给他们播放歌曲,把上课时要讲的内容和这些歌曲巧妙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创造愉快的音乐教学环境。第二,积极主动的对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根据当地或者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现状,合理、科学的运用当地的音乐教育资源,创造良好的音乐教育条件。例如:在教科书中可以把具有地方、民族特点的歌曲添加到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上。
(三)举办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创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
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环境有利于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学校应该适时组织内容多彩形式各异的音乐艺术活动。例如开展大型文艺演唱活动,参加校外的文艺演出以及播放积极向上的音乐歌曲等。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激起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促进他们健康、全面的发展。
(四)增加投资,保证教学条件
拥有完善的教学基础设施是学校进行音乐教育的前提。当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一个显著问题是专业教学设备不先进、资源匮乏,例如音乐教室徒有其名,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甚至使教学不能顺利进行。所以,一定要增加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投资,尽最大努力改善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条件。例如在音乐教室内不应该只放钢琴、打击乐器以及多媒体教学工具等,还应该有关于音乐方面的书籍、录像等资料,进而更方便老师进行教学和研究,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校园艺术生活。
高师艺术教育本、专科专业点也从1987年的300多个增长到500多个;并且有硕士点30个。逐步改善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严重匮乏的状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给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怎样更好的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相接轨,实现与其携手共同发展,与时俱进,已成为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讨的课题。
2003年9月19日,国务院总理在召开的专门研究布署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发展农村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也在全国教育科学科研培训会上强调:“义务教育的重点在农村。”
应该看到,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经济发达程度的制约,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有一定的落差;与新时期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发展形势有一定的距离!在地方所属高师教音乐普修课十几年,最令人无奈的是,到目前为止,各学科、各专业学生中那些来自农村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几乎是乐盲,连最基本的乐理知识:音阶、音高、节奏、节拍都不清楚。据学生们讲:“小学时上音乐课,就是跟着老师学唱歌,流行什么就唱什么,音乐课还经常被换成语文或数学课;到了中学,学校为了抓升学率,音乐课基本就没有了。”
而在基层高师,也就是地方所属专门为广大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培养音乐教师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目前仍延用着1996年国家教委制订、颁布的课程方案(试行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与农村音乐教学的实际脱节,且滞后于新时期音乐教育的发展。甚至把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等同于音乐表演人才来培养,把舞台表演人才的培养标准作为衡量以讲台、课堂为主要定位的教师的标准。以技能代替素质,把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引向技能教学的误区中,致使学生毕业后不能尽快适应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工作。在对基层在职音乐教师进行培训作问卷调查时了解到:大多数音乐教师不知道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甚至没听说过,更谈不上参加“新课程”培训。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兼职音乐教师,也就是音乐教师不但要上音乐课,还要兼上地理、自然、英语,甚至语文、数学等课。这与新世纪我国迅猛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在部级、省属高师和大城市、发达地区展开的轰轰烈烈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较大的落差!然而,这些地方所属基层高师,肩负着为广大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师资的重任,他们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建设发展和教学改革中是一支庞大的队伍。
图示:为了培养出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适应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实际需求的音乐师资,由沧州师专音乐系牵头,组织集中了15所地方所属基层高师在音乐教育与教学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和实践经验的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组成了“我国北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组,把目光集中在为广大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培养教师的焦点问题上。从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入手,针对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通过零距离接触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研究途径,掌握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动态,逐步改善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尽快适应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实际工作需要的现状,拟订出相对合理、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相匹配的、适应时代教育发展和新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基层高师(本、专科)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并通过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检验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切实达到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基本目标。
类似这一课题,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美国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是在欧洲音乐教育的传统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音乐师资的培养具有培养目标明确(要求音乐教师具备较广泛的人文、科学、教育、技能知识和教育能力)、课程类别多样、各校特色鲜明等特点,在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紧相配合的基础上,重视音乐教育学,重视民族意识和品德教育,并且教学方式丰富、教学管理科学严谨、评估体系完善。德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培养方式是将音乐理论知识、课堂实践和学生的音乐经验联系起来,以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组织教学的经验、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提倡音乐教师应当是教育者、教学者、分析判断者、顾问和革新者。日本对音乐教师的培养侧重教育思想准备和音乐专业修养,其课程结构包括一般教养课程、音乐专业基础课程、外语课程、体育课程等,使音乐教师具有较为全面的知识修养以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有其历史形成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各其独特的条件和环境,各区域高师之间也有自己的体系与特色。因此,不同地区、院校的音乐教育改革应针对本校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特点、发展趋势而进行。尝试将地方的风土人情融入本校、本地区建设发展的大环境中,使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各具特色、丰富多彩。所以,课题组制定了以下的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新世纪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向及对音乐教师的基本要求。
2、不同国家、地区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3、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历史、现状及其得失研究。
4、新“音乐课程标准”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
5、适应我国北方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内容体系、评估体系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研究。
6、拟订出适应在我国北方农村贯彻实施中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具有地方特点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大纲、改革方案。
二、课题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逐步改善目前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滞后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尤其是北方农村音乐教育实际发展需求)的现状。
2、逐步改善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能尽快进入教师角色,尽快适应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的现状。
3、通过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拟订出适应在我国北方农村中小学实施的、符合新“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及教学大纲。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供详实的、有说服力的决策参考依据。为21世纪广大农村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发展型、综合型、开拓创新型的教育师资。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1、从适应新世纪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需要的视角来审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合格标准,进而探索出符合这一标准的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以指导高师(本、专科)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
2、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由于自然环境、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导致各地所属高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对知识结构、培养目标的要求上也都有其自己独有的地方特色。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应采取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措施与方式。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运用比较法、历史与文献法、观察与调查法、实践与经验总结法,通过深入农村中小学校调研、体察、指导,直接参与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以切身体验来指导基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出适应我国北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
1、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系列论文、研究报告。
【关键词】南词小调;传承发扬;平台展示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腾飞和教育的发展,2011年版的音乐课程标准以他特有的面貌出现在每一位音乐教师的面前。它意味着中国基础音乐教育将与世界接轨、与时代同步。由于我国广大城乡不同、区域经济、文化环境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客观上影响着学校音乐教育的实施状况和教学水平。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树立传承音乐文化的意识。也就是说各地,各校可以编写地方的乡土教材和本土音乐来补充教材,供教学使用。这几年来我校通过“将乐南词小调进课堂的研究”把本土音乐很好地融入到学校的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中,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将乐民间音乐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路子。经过了两年的研究、探索、推广、普及,“将乐南词小调”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取得了初步的教学成果。以下是我对两年来在将乐南词小调进课堂的研究中的历程与心得。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与意义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将乐客家人与先民经过千百年的磨合历练,融合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舞戏曲,深沉且厚重。南词作为将乐民间文艺的一朵奇葩,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根基,在当今福建堪称人类文化遗产之瑰宝。南词,不论是传统曲牌、现代曲调、还是庙会南词、婚庆南词,无不流淌着旋律古朴幽雅的韵致。《断桥相会》的幽怨缠绵,《昭君和番》的清高苍凉,《小鱼儿》《赏月光》《姑嫂观灯》的清新活泼,《王婆骂鸡》的幽默风趣,《天官赐福》的热烈喜庆;还有《哑背疯》、《卖花线》这些经典作品不但贴近百姓生活,富于喜剧色彩,且蕴意深刻,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可是眼下这些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却没有得到推广和普及,有的甚至失传。为了探索我县南词小调进课堂的有效途径,开拓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把优秀的将乐南词小调引进课题,丰富课题教学,让学生们从小学习,了解本土的民族音乐艺术文化,成为必然,因此,抢救、保护、传承发扬将乐南词小调成为我们课题实验的宗旨。
二、开发课程资料及教师培训
在课题立项初期,我认为只要找几本将乐本土的书籍加上拜访几位南词艺人便可以完成资料的搜集。可是当我们认为可以轻松面对的时候,问题接踵而来。因为南词小调在的时候遭遇过封杀许多剧本已经烧毁,再加上改革开放后大家都倾向于流行音乐的传播使人们都遗忘了南词这一地方戏曲。最让人心疼的是许多南词民间艺人大多年迈,且都没有什么文化,有些剧本是靠他们唱后记谱的,因此版本各不相同。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只好走出校门多方拜访搜集整理资料,所幸的是这一活动得到了县文化馆馆长陈圣杰老师的支持以及南词老艺人———七十几岁高龄的南词传人刘怀中先生的关注。特别是已故的陈维绪老师的留下来的珍贵资料,才让我们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边搜集边学习南词小调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喜欢上了这一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古朴清新、贴近百姓生活的古老而优秀的剧种,他不但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情感更是将乐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随处都散发着质朴的芳香。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又遇到了参加课题小组的老师因为年轻不熟悉本地音乐,不大会讲本地方言的问题。于是我们采用了多种办法1.课题组老师互相培训以老帮轻的方法教她们讲准地方方言。2.边学边记将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标上拼音。3.听老艺人讲课并把他们上课的内容录制下来,经常组织课题组老师听。在去年十二月份,课题组李英老师就在市里举办的教研活动中上了一堂地方校本课程《心齐歌》获得了大家的好评,并被选送参加福建省的音乐教学比武。经过了两年的磨合,课题组老师们也在课题研究中丰富了知识,磨砺了意志和学生们一起快乐成长。
三、挖掘提供平台展示教学成果
俗话说“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籽”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孩子们终于有了些许收获。从第一年我们在六一汇演中邀请民间艺人走进校园表演,到现在我们自己的学生带着南词小戏的节目上台表演。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欢笑,雷鸣般的掌声,证明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实践证明,孩子们不是不爱看地方戏更不是不爱唱本地歌谣,而是学校、家庭、社会没有为孩子们创造表现及观赏的机会,在我校师生的带领和文化部门领导的帮助下,让学生们在前所未有的惊喜中感受到:将乐民间优秀的剧种,我也想学,我也想唱,我也想演!将乐南词真好看!为了让我们学校的孩子从“人人会唱家乡歌”到“人人爱唱家乡歌”我们学校举行了“将乐童谣比赛”,教育局还主办了“我是南词小传人”———将乐南词进校园活动,并在影剧院举办了优秀南词节目展演,我校的两个节目《新王婆数鸡》》《李寄斩蛇》都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我们学校的孩子真正做到了“人人会唱家乡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要继续多给孩子学习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让孩子们“人人爱唱家乡歌”。通过这次的课题研究我深深感受到学校音乐教育必须让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树立传承音乐文化的意识。著名的匈牙利音乐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反复强调的:“如果每一代人不能够很好地继承传统的话,我们祖先的文化不久将要消失,文化是不能自动永存的,我们正是为此而工作。”虽然我们的课题已经进入结题阶段,但是我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因为我们研究虽然有了些许的进步,但是还没有发展到成熟期,今后还有很多工作要继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我校的音乐教师们继续努力,坚持传承,让将乐南词小调这一福建民间艺术奇葩不断发扬光大,赢得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2]曹理音乐教育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我国有着优秀的民族音乐源泉,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而今,教育过程被简化成了考试,学生受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升学,忽略了人文精神培养。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促使社会价值取向更为倾向于对科学和艺术互相兼容渗透的崇尚。音乐教育就要以人为中心,更大的发挥其实现社会目标,缓解社会诸多问题的作用。作为新的经济变革中的音乐教育,将逐步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也将成为知识经济最终目标的积极参与者和成果分享者。随着知识经济、文化生活质量和品味的提高,音乐教育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毫无疑问的将打破原的固定模式,更好的与经济生活相结合。社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只需要高层次文化知识的人才,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感、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
音乐教学中很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现在的学生对音乐学习失去兴趣和主动性,根据这一现状,我提出了《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习兴趣》这一研究课题,目的是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验,感受音乐的轻松愉悦,感受自我音色的美,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用科学的方法,促进我校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2课题研究的目标
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音乐教育,使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美,演唱歌曲的轻松愉悦。提高学生演唱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3课题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实验班级:7-8年级的音乐实验班(每学年两个班级)
对比班级:相应年级的普通班(每学年两个班级)
4培养中学生音乐兴趣的主要途径、方法:
4.1主要途径:在音乐学科教学中引导。在课堂,让学生体会音乐课的乐趣。
4.2主要方法:比较观察法、个案分析法。
比较观察法:观察比较学生平时在课内外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反映和取得的教学效果,加以记录和分析,并得出结论。
个案分析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个体作为长期观察对象,在不同阶段有计划运用不同教学手段,观察并分析其发展动态,进行科学比对,最终得出结论。
5研究步骤
5.1准备阶段(2012年7月―2012年9月)
(1)收集资料。
(2)确定参加研究的班级。
(3)制定研究计划。
5.2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8月)
(1)深入研究音乐的相关理论。
(2)在参加研究的班级中进行科学的教育研究,探索并建立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模式。
(3)阶段小结。
5.3课堂总结阶段(2013年8月~2014年5月)
(1)撰写和整理研究论文。
(2)收集和整理可交流优秀教案。
新一轮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对我国普通音乐教育改革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建立“以人为本的音乐发展观”的音乐教育科研项目最近在全国正式启动。针对当前音乐教学现状,许多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九年基础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在此阶段学生就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乃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最大的变革就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善教与学的方式,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使我们课改得以进行的重要前提。根据纲要精神出台的《音乐课程标难》,又在音乐学科范围内做了更具体的要求。强调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的综合;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完善评价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的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鉴于我区是这次国家课程改革试验区,本文特选题为“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思动和主票观点
(一)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验证性研究
1.验证音乐学科课程标准。学习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实验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适切性,根据实验情况,分年度形成对课程标准的修改建议。
2.检验实验教材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教材改革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教材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3.检验实验教材在试验区的可行性。教材是否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是否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要求,教材内容的组织是否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体验、模仿、讨论的建议。
4.实验教材与学生的适切性研究。实验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现实和社会现实、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生认知发展的适切性研究j实验教材主题式的课程体系、语体风格、呈现方式与学生的适切性研究。
(二)教师培训与提高研究
1.培训内容:设置以问题、专题为中心的结构体系。分解为理论与技能、考察与实践、课题研究三大板块。具体内容包括(回)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2)新课程的教与学;(3)新课程与学生发展;(4)新课程与教师教育;(5)新课程与教学评价;(6)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实施与评价;(7)教学方法的新探;(8)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
2.培训模式:分解为专题培训、反思实践培训、案例式培训、观摩研讨培训、课题研究培训、导师指导培训、学术沙龙培训、网络交叉培训。
3.培训目的:(l)被培训者对新课程有着思想上的共鸣与理念上的认同;(2)被培训者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得以提高;(3)建立一支热心并胜任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与开发的音乐教师骨干队伍;(4)营造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
(三)教学改革与课程评价研究
1.评价内容:(1)学生方面: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2)教师方面:评价教师的教育思想、业务素养、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效果、教学业绩及在师生的交往与沟通中是否爱护和尊重学生。
2评价方法:(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2)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3.评价流程:档案纪实、分项积累:发挥特长、强项评价:鼓励为主、综合评定。
(四)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1.学校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1)提供必要的音乐教学设施,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2)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拓宽音乐教学容量;(3)加强学科整合,构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
2.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3.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三、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一)创新程度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鼓励探究式学习。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索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使学习成为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
3.提倡发展性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力求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倡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
4.本课题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目的中从四个层面强调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做法。
5.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并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
6.体现了学科功能即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具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功能、有陶冶情操培植学生品质的功能、有健身育心的功能、具有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功能。
7.本课题具有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
(二)理论意义
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全面实施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和历史使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及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三)应用价值
1.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出发,对多门学科进行综合,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帮助学生获得对社会生活和音乐的整体性认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经验,培养和锻炼教师,为课程改革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四、确保完成任务的基础、条件、措施
(一)基础
课程改革工作涉及范围很广,政策性、业务性都很强,必须由行政部门宏观调控,统一指挥。统一调动,统一安排。为此,我区成立了由区教委主任、副主任、普教科科长、进修学校校长、各业务部主任以及部分中小学校长组成的课政领导小组。教委主任亲自参与听课、研讨、例会等活动,了解实验工作的进程;同时我们还成立了由区教委、区教师进修学校、基层骨干教师组成的工作小组,及时反映基层学校的问题,及时与进修学校各部门沟通,及时反馈区教委,共同研讨,商榷解决途径。这种行政、业务、基层三维度组建起来的组织机构,为课改的实施提供了保障,使我们的课改实施得以顺利进行。
(二)条件
1.教师提高自我的愿望强烈,参与课改的热情高涨。
2. 有多位一体的组织保证。
3.课题项目负责人是西岗区音乐教研员和科研室人员,小学高级教师,曾在《大连教育》《辽宁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获得过辽宁省优秀音乐教师称号,所写的论文在省、市多次获奖,多次上过国家、省、市、区观摩课,有实际教学经验,指导教师的课在国家、省、市获奖。
(三)措施
1.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我们课改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工作小组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会议,汇报实验情况,总结出现的问题,确定下一步工作思路,强化了实验过程的监控。
2. 建立课题研究制度。成立由科研室、小教部、骨干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新课程实施研究中心组,定期组织全区范围内的研讨,发挥中心组的辐射作用。
3.建立教研制度。我们改变了过去各校独立教研的方式,采取全区研,分片教研,及时交流,共同研究,切实把握教育改革方向。
4.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每位实验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札记、教材小议、课后小结、教案、教学随想等分期上交教研员,及时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以便对新课程的验证积累实证。
5. 建立经费保障制。区教委设立了“课改”专项经费,确保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研究程序与预用效果
(一)研究程序
第一周期预定为3年(2001.7~2004.9),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 启动阶段(2001.7~2001.9)
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审美意识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
1.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确,这一句流传千古的佳话代表了古代诗句诵读的一种思想。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涵丰富,美不胜收。古诗句很好地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少年儿童年龄阶段的认知特征。而不断地诵读,主要是让学生对汉语言的不断的积累,深切地感受汉语的那种节奏感,韵律感的审美表现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儿童古诗教学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的培养外,还要进行审美教育,古诗教学中美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形象,情感去熏陶学生,丰富净化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2.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过去,我们在教学古诗时只重视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的教育。在古诗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这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古诗文教学,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优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环境与作者抒发感情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对健康人格养成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在古诗文教学中唤醒生命意识
近年来,教育开始转向以学生为本,开始注重学生的“学力形成”与“个性发展”,开始关注学生的生命意识。语文教学具有浓厚的人文性、鲜明的形象性、强烈的情感性,这就为语文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提供了宽广的天地,小学语文课本每册都选有古诗,这些古诗风格流派各异,有哲理诗,写景诗,也有咏物诗。每一首诗都流淌着生命意识之泉的汩汩清流,起伏着作者诗人丰富的情感。古诗是融音乐美、书画美、意境美为一体的古典艺术,走近、学习和感悟古诗的前提,是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而随着学生生命意识的被唤醒,他们对古诗的理解会更深刻,把握会更准确,感悟会更透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古今中外对美育的研究。
“美育”一词是德国启蒙时期(17—18世纪)的剧作家、美术家、历史学家席勒在其美学著作《美育教育》中首先明确提出并开始使用的。席勒认为,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
我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美育。孔子把“乐”列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他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心性。孔子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把“乐”看作兴邦治国的重要措施。荀子发展了孔子的乐教理论,对音乐教育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他说:“乐者,治人之盛也”,它使人“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他充分肯定了音乐的重大作用。
在我国近代史上,教育家更是美育的倡导者。他任教育总长时,提出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四育并行的方针。他曾经指出“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由此可见,不论是古代教育家,还是近代教育家,他们都十分重视美育,美育在教育中是起着不可忽视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2.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探索与实践的现状
为了真正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少学校从构建美育目标、规范美育管理、实施美育措施、渗透美育途径等方面,开展美育的探讨与实践,不少学校在培养学生思想美、心灵美、语言美、仪表美、创造美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目前审美教育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问题:
(1)学科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资源没有充分得到利用和发挥。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优美的文章,其中古诗文为渗透审美教育更是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然而现行的语文古诗文教学中,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而轻审美素养的培育、重思想教导而轻美育熏陶,导致了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审美品质,影响了学生完善身心健康的人格魅力。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还缺乏系统性、有效性和艺术性。具体表现为各年级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相互割裂、缺乏系统性;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缺乏有效性、趣味性;教师缺乏审美意识与能力,更缺乏培育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基于此,本课题旨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多方法、多手段地开展实践和研究活动,让学生从感受领悟中体验美、再现创造中获取美,增强审美能力,完善人格素质,实现自我价值。
3.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呼唤。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重要概念
审美能力是一个人对美的欣赏、表现的能力。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生命意识就是个体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
四、研究内容
1.在古诗教学中如何去熏陶学生,丰富净化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2.在古诗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这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3.如何全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更深一层地解读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
五、实施步骤、方案
第一阶段:(1)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学习。
(2)制订课题方案,确立课题组人员和实验班,做好组织发动工作。
(3)举行开题会。
第二阶段:(1)按课题方案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
(2)课题组研究人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
(3)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
(4)举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5)邀请专家进行检查、指导,根据课题进展情况相应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通过中期汇报,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
第四阶段:(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3)写出课题论文。
六、研究方法
1、比较实验法: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在自然状态下进行,选择4个班为实验班。同年级其他班级为对照班,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随机接受教育辐射。
2.调查法: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手段对学生参与古诗学习的积极性,审美情趣、环境保护、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等方面进行评估。
3.理论探索法;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古诗学习的内涵及其培养方法。
4.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七、条件分析
1.现有的研究工作基础
我校十分重视科研情况,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同时对科研工作给予很大的支持与帮助,提供很多便利条件。学校里有浓厚的研究氛围,教师自觉地向研究型教师靠近。
本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多年从事一线工作和科研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较高的科研理论基础。
本课题成员积极投身教育科研,教育理念新,接受新事物与捕捉现代信息的能力非常强。知识层次较高,三位是本科学历,其余均为大专学历。她们中不乏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综合能力强的中年教师,也不乏语文功底扎实、文笔流畅的年轻教师。相信这样的一支科研队伍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是有一定能力的。
2.研究的外部条件
(1)本课题的研究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与上海市二期课改、区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相吻合。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对本课题研究大力支持,提供资力、物力、财力,关心课题研究的情况和成员进步。
(3)课题成员对本课题认识清晰,学习主动,实践到位,具有极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聚力强。
3.课题组人员结构
课题组成员共7人,平均年龄35.5岁,最高44岁,最低28岁,其中小高5人,小一1人,7人都在教育第一线,多次在区、校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语文教学论文,1人参加区级重点课题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