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2 16:35: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学历史的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例谈历史史料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如何鉴别史料、选择史料、分析史料,很多一线教师都遇到了困惑。我总结了一些有效做法,希望能给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一)史料的来源:
首先,作为中学教师,史料的来源首推教科书,教科书的大小文字、插图等是教材编者精心选取的,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材料,平时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课本的素材。
其次,从网络上撷取史料。但网络资料有其自身弊端,教师在采纳时要充分鉴别真伪与准确性。
再次,从历史专业书籍和历史专业论文中选取。这就意味着广大一线教师要多关注史学动态,与时俱进,扩大阅读范围。
另外,可以从每一年的高考试题和各类模拟题中找史料。近几年的高考题或模拟题都以“新材料、新情境”形式出现,涌现了很多新颖的史料,可以为教学所用。
(二)如何选取史料:
1. 根据课程标准,选取史料要有所侧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就知识与能力方面明确指出:“进一步提高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要建立在史料的搜集、甄别与运用上。课标还就教学过程与方法方面提出了“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等要求。“探究学习、独立思考”,需要建立在对历史本来面貌的认识的基础上,特别需要进行史料教学;而“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更是对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提出明确和更高的要求。从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善于运用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课标是教材编写的出发点,更是教师平时备课上课的依据,在史料教学中,应紧紧按照课标的要求,设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例如,《王安石变法》一课的课标要求为:( 1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布置了《自学提纲》,加上平时的“通史讲坛”活动,学生可以自己掌握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因此教师将课堂的重点列为课标的后部分――评价王安石变法。我通过史料教学来引导学生身临王安石的时代,用历史的眼光来评价这场伟大的变法,并引导学生联系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得出启迪,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 根据学生情况来选择史料,对症下药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情感、行为变化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最重要的尺度之一,史料的选取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在学习本堂课的知识前,他们已有的知识技能怎样?学习本课主要需要准备哪些学习方式或学习方法,学习本课需要准备怎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根据学生情况来选择史料,除了表现在课前的调查和跟踪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针对学生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史料上,不同年龄和能力的学生需要使用不同形式的史料。高中生阅读史料,提取要点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我们课堂选择的材料最好是那些大众化、容易理解的史料,并且要对难度较大的原始文献进行加工和编辑,删掉文献中难懂和没用的部分,当然也不能过分改写和编辑,以至于改变文献的原意。
3.研读史料,精心设问,置疑解惑
一节好课,史料选取是否恰当,有没有组织学生针对史料进行有效的研讨十分重要。有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选取了大量的史料,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将这些极有价值的史料只作“走马观花”似的浏览,这样就起不到史料教学法的效果。在教学中,史料要精心选取,更要精心设问,方能凸显史料教学的效果。对待典故史料,需要细嚼慢咽,逐句过关。在一些教学内容中,我们常常会引用官私史书、碑刻、墓志等文献史料。教师对一些冷僻的读音、字义,难懂的典故等细节,要给予讲解,不能粗枝大叶,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
4. 选择多样化的史料,丰富课堂内容,在观点的碰撞中锻炼学生思维。
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所选用的史料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史料的形式包括历史文献、摘录、历史地图、统计资料、历史图片、艺术作品、名言警句、诗词、民间传说、照片邮票、漫画插图、音像资料等。将各种形式的史料结合起来使用,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我们的历史课堂也更有生命力。
5. 带着问题去研读史料,多选取能够激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史料
不少教师都有过困惑,采用史料教学法的时候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呢?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制造认知或思维的冲突点。我在讲述《王安石变法》时,用了“历史的遗憾”这一标题引出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我选取的材料为“1127 年靖康之变。距离王安石发起的著名的变法运动刚好五十八年;距离司马光废除这些变法,也过去四十一年;距离另一位反对变法的坡去世,相隔了二十六年。这三人,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同样伟大的名声,并且一度是相互倾慕的好朋友。因为这场变法,三人渐行渐远,终于彻底葬送了友情,并且成为政治上的死敌。”这样的材料引人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学好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学好的方法一、观念转变,早作准备
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中考在去年才考历史,而且作为综合科来考,初中课时安排少,许多学校又缺乏专业教师,历史在有的学校形同虚设。学生初上高中后,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循序渐进的打算。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属新编教材,从观点到史实,从容量到质量,从广度到难度,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历史学科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和高考改革带来的结果。缘于此,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课时少,进度紧和高考能力考查要求日渐扎实的情况下,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学好新教材,是摆在每一个高一新生面前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二、讲究方法,注重理解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决非一时一段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因此,高一新生接触《中国近代现代史》时较为头疼,只有注重学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适应高考形势的要求。具体来讲:①要培养自学能力。高中历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同学们在学习每章之前,要认真阅读一下引言,把每章内容的线索和重点了解清楚。形成习惯后,有助于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另外,每章选用的插图、表格、史料都要认真理解领会,以帮助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所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必须的。总之,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养成了良好的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习历史至关重要。②注重知识的联系结合,树立整体知识观。首先,高中历史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须结合政治常识方能理解。在目前各类历史试题中,理解性的题目占据了主要地位,如果对教材处理不好,做选择题时,就会出现判断错误,做材料题和问答题时则容易答非所问。其次,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平时,在学习中应注重多分析、多比较,找出其异同处,加深对史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能力。③注重跨学科的联系,学以致用。高考实行大综合的趋势,要求各科加强渗透。学生在平时应关注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等热点问题,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清主线,建构体系
系统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的理解是记忆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对高一新生来讲,教材内容看来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是按顺序进行了编排,这种错误无疑是学习的障碍。因此,高一学生首先应在章节内部理出清晰的目,务必因果关系明了、逻辑清晰、概括精练、重点突出,这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给章节以准确的定位,即阐释清楚每一章节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犹如电脑网络,随时可调用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第三,牵出串在章节之间的纲,即教材的主线。如新编《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一至四章,展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四部曲: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阶段(18401864)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18601895)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确立阶段(18951901)中国半封建社会形成的阶段(19011912)。这样的揭示犹如登高鸟瞰,让高一学生克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历史的规律了然于胸。当然,高一新生要在短时间内达到这种境界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为他们指明了一个努力的方向。
高中历史的复习介绍第一,每位同学应首先找到一本《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并能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对每一课的要求熟记于心。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是可以删除一些不要的点,比如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对必修三第一专题第二节的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我们在复习时就可以删除本节有关秦朝儒学的发展状况的相关内容。这样复习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的效率。二是在以后做题中,又能很好地收缩范围,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因为无论选择怎样的新材料还是如何设问,命题者都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第二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逐一落实每一个知识点。在落实知识点的时候,首先强调第一次记忆过程的准确性。比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要求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那么同学们就要注意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相关内容,比如宗法制的源头、宗法制的核心内容以及宗法制的影响,是不是自己已能很准确地表述。其次对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也要力求准确理解,比如对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掌握。因为只有对概念做到准确理解,才能使我们既提高记忆效率,又能使我们在解题时,灵活运用。在落实知识点的过程中,又可以分成两步。
第一步就按照专题来进行复习,这一步比较容易,重在熟记每个知识点,为下一步打下基础。第二步可试着按时间顺序,将同一时间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史内容进行梳理。这步较难,但很有意义,因为历史学科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时间观念。第三,在不折不扣完成前面两点要求后,如还学有余力的话,可适当做一些题目。这样不仅可以检测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先行一步,在实战中,锻炼自己的应用能力。成功总是垂青于有准备者,通过以上三点夯实基础,才能使同学们在高三一年的复习中腾出更多宝贵时间,进行能力方面的训练,为最后的高考奠定基础。
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一、构建历史知识框架
掌握历史基本目标在于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与方法,并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置于相应的知识框架内,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网络,好应对高考历史选择题。
二、应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历史感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103
高中生有比较成熟的世界观和一定的人生经验,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历史感。
一、通过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其历史感
很多高中学生喜欢历史,这从各类古装剧和穿越剧受到很多包括高中生在内的年轻人热捧就可充分证实。高中历史教师可以紧紧地抓住这一点,恰当运用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有关“商鞅变法”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古装剧《芈月传》进行讲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赏,并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带回课堂进行探讨和交流。通过实践证明,布置学生带着历史学习问题观看影视剧所达到的学习效果比要求学生记忆书本上的内容更好,学生对相关历史的印象更深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二、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高中历史存在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和内容。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依照教学目标设置形象具体、富有感彩的场景或情境,让学生在感受历史的过程中充满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让历史的学习和理解更加容易。
由于历史感具有主体亲历性的性质,可是历史客体却是离人们远去的史实,这更加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M行学生历史感的培养。通过情境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融入历史情境进行历史的体验,并且让感官的刺激代替语言,实现潜移默化的历史熏陶,感悟历史。
比如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由于学生通过上文所述的学习方法观看了《芈月传》,熟悉了四方馆中不同学派代表人物聚在一起相互辩论的场景。因此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设置某个特定的论题,让学生模仿里面的人物进行辩论,其他学生可以对同学的表现作出评价。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历史感。
三、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历史感
高中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历史感的过程中,不能通过单纯的说教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而应当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体验。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以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探究。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并在思维的碰撞和互换中拥有更深层次的领悟,开阔自己的思维。
对于学生普通不懂解答的问题,教师应当通过引导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解决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和培养历史感。
四、利用日常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学生光靠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学习是不够的,教师需要通过引入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对历史问题和观点展开讨论。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历史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换思想,并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去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其历史感。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和历史教学相关的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比如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就“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就不会有”这个论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争论中,学生可以在发表自己意见、充实自己观点的同时提高历史的学习效果和培养历史感。
总的来说,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对于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学生树立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都有积极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应当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历史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鞠清辉.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感[J].考试周刊,2016(59).
[关键词]实际利率法;借款本金;利息
一、引言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十四条规定: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含一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其是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中广泛运用的会计核算方法,也是会计相关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必学点。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实际利率法时,多通过死记硬背“债券利息收入与摊余成本计算表”来完成相关业务处理,忽略了对其原理的理解,这有悖于会计专业教育的理念,同时也让该知识点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为此,本文将转变以往会计专业教材中重计算轻理解的阐述方式,试图从理解实际利率法的原理出发,通过案例来讲解实际利率法的应用。
二、实际利率法在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中的应用
本文选取持有至到期投资作为切入点,对其应用进行分析。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具有明确意图可以持有至到期的投资。企业在购买持有至到期投资时,由于债券票面利率和实际利率往往不同,其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格与票面价格也会不同,即出现折价或溢价,这就导致债券的投资者需要在债券的持有期间对该折价或溢价进行摊销,以保证债券到期时,摊余成本与面值相一致,其中,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收回或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例:甲公司于2013年1月1日以766 302元的价格购买了乙公司于当日发行的总面值为800 000元、票面利率为5%、5年期的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首先根据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的原理(766 302=800 000× (P/F,i,5) +40 000×(P/A,i,5)),利用插值法计算出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实际利率为6%
实际支付价格小于票面价格可以理解为,甲公司借款给乙公司,由于乙公司所给的债券的票面利率5%小于实际利率6%,乙公司以当前市场的实际利率为基准,对借款人以后各期少得利息收入进行预先补偿。整体可以理解为,甲公司借给乙公司766 302元,利率6%。
第一年:甲公司若将766 302元投入在市场上,第一年年末可按市场实际利率6%获得45 978.12的投资收益,而其借给乙公司实际只能收到800 000×5%=40 000元的利息,少获得的5 978.12元相当于其在第一年年末追加借给乙公司的款项,则其借款本金即摊余成本变为766 302+5 978.12=772 280.12元。
第二年:甲公司若将第一年年末的本金772 280.12元投入在市场上,可按市场实际利率6%在第二年年末获得46 336.81的投资收益,而其借给乙公司实际只能收到40 000元的利息,少获得的6 336.81元相当于其在第二年年末追加借给乙公司的款项,则其借款本金变为772 280.12+6 336.81=778 616.93元。
同理可计算出随后3年的投资收益,注意第五年的投资收益需要考虑尾数调整,通过倒挤法实现该年年末摊余成本等于票面价格。
三、实际利率法在具有融资性质的收(付)款中的应用
本文选取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作为切入点,对其应用进行分析。
例:甲公司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一台设备,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为10%,分5年付款,每年年末支付26 380元,租赁期满后,该设备的所有权转归承租方。
该案例可理解为,甲公司由于资金不足,选择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分期付款购买设备,付款期为5年。未来租金的现值为26 380×P/A(10%,5)=100 000元,即为甲公司向租赁公司借款100 000元,未来需要偿还26 380×5=131 900元的本利和,其中本金为100 000元,利息为31 900元。
第一年:本金100 000元即为第一年年初的摊余成本,利息31 900元即为未确认融资费用,该利息需要在5年租期内进行摊销,第一年摊销利息100 000×10%=10 000元,并按合同还款26 380元,未来4年还需偿还本利和131 900-26 380=105 520元,同时利息31 900元已经在该年摊销了10 000元,剩下21 900元,因此根据本利和=本金+利息的公式,第一年年末本金及摊余成本变为了105 520-21 900=83 620元。
以此类推,可以计算出后4年的利息分摊额。
四、教学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实际利率法的讲授主要分为以下几步:首先解释债券折价或溢价发行的根本原因,从而引出实际利率的计算,其次通过案例以及上文中的思路,让学生理解实际利率的运用方式,并计算出相应的结果,最后根据会计准则,将得出的结果带入到会计分录,完成整个会计业务处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勇,赵利清.化难为易理解“实际利率法”的应用[J],现代物业・现代经济,2015年第14卷第5期
[2]吴兰芬.用实际利率法计量金融资产的教学方案研究[J],职业,2015.02
关键词: 历史; 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0-0138-01
一、推行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原有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如在旧课程的目标上,存在着教条化、成人化倾向,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体验和感悟,“忽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的培养”;“在课程的内容上,仍存在着‘难、繁、偏、旧’现象,留给教学活动的余地过小”,而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是极其强烈的,他们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与人生设计,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束缚在学校里,他们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结合,他们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高中历史旧课程的教学要求刚好压制了高中学生这些增长的因素,因此,旧的高中历史课程是直接导致学生厌学历史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使历史的教学功能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课程的实施上,旧课程仍是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只有充分熟悉到新课程与旧课程的联系和区别,才能正确实行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高中历史新课程与旧课程存在着继续与发展的辨证关系,所以它们有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无论是新旧高中历史课程,对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会涉及到的,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也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脉络;又如,新旧课程都关注历史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旧课程的历史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较为单一地表现在每学年的考试之中,最重要的是在高考的成绩中,而新课程在这方面的评价,表现的手法更为开放,手段也更多;又如,在教学目标上,行为动词的使用体现了新课程对旧课程的继续关系,要求学生把握历史知识的一些行为动词有“知道”、“概述”、“列举”、“体会”、“感受”等。当然,新旧课程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
从高中历史新旧课程教育的目标来看,旧课程主要重视学生的共同发展,而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的共同发展,还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如新课程的高中历史除了必修课之外,还为学生提供了选修课,而且,选修课的内容又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等六个学习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任选若干个选修课模块,这样就可“让不同爱好爱好、不同特长的学生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选择和长远发展目标,从而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高中历史新课程在教学活动的内容上,与旧课程差异是较大的。新课程在这些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其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活动的形式也更多。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还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只有充分熟悉到高中历史新旧课程的区别,才能更好地进行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应该注重的几个问题
(一)反对忽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
有不少历史教师,在高举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旗帜下,认为可以放弃历史的基本知识,而片面强调学生的思辨性和开放性,这只能导致的出现,导致学生人文素养、民族意识的空泛。比如,在学习高中新课程必修课程《历史Ⅰ》时,假如连“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及其时段性政治发展特性”(尤其是那些基本的历史概念)都一无所知,就不可能达到新课程必修课程《历史Ⅰ》所要的教学目标,不要说通过古今贯通、中外相联的专题,从中外历史的发展与联系中使学生获得启发,更好地认清国情、熟悉世界,就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一般的社会责任感可能也没有。不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与“民主”的概念,不了解它们发展的前因后果,就不可能正确评价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民主与专制”在中外历史上的影响等等。
因此,尽管新课程强调宏观性、思辨性和开放性,甚至培养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但在把握历史基础知识上,与旧课程的要求有一致性,这是新课程对旧课程继续的一面,这也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继续发扬的一面,假如忽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这种改革和创新必然失败。
(二)反对借口把握历史基础知识,又使历史教学从新回到旧课程教学的老路上
高中历史新课程已实行近2年了,但还有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仍用旧的教学方法,他们主要的理由是,旧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应试能力的提高。其实,他们错了,因为新课程的考试内容要求与旧课程有很大的差别,仍然采用旧的教学方式,包括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答案模式化等等,肯定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考试要求。
在教学新课程时,应该采用“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应该使“其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活动的形式更多”,比如,探究问题的方式有很多,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并在网络上与别人探讨历史问题,还可以小组讨论,可以在课堂中进行辩论等等,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又能达到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如“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因此,进行新课程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改变旧观念,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教学,否则,新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就成了一纸空文。
1 精心设计语言,激发学习期待
教师能吸引住学生的目光,那么这节课将会很成功.尤其对于新授课来说,导入语言很关键.因此教师在每节新课时先要想清楚自己面对的学生接受知识水平的高低.针对这些情况,才能思考怎样组织语言才能吸引学生,同时还能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中.这样就能使学生对本课的新知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愿望继续跟着教师往下走,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教学《摩擦力》内容时,由于很难理解摩擦力是否存在,方向如何,大小又和什么有关.而且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所以开始引入课题时,想让学生以很高的热情积极的心态来进入本课.教师精心研究,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伸出你的手,是不是你的手上都有条纹,知道为什么吗.如果手像冰面那么光滑会怎样呢.拿出你的笔,观察一下你的手攥着的位置笔杆有什么特点.当我们握着重东西时,是不是要用力来握?现在的交通工具里,有一种叫做磁悬浮列车.我们都知道列车都很重,那为什么还要费很大力气让它悬起来呢.通过教师的引入,可以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提高物理的课堂效率.
开篇精彩导入是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学习这些内容.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每一次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机会,以求达到教学目的.
2 挖掘有趣知识,注重能力培养
学生的课本中有很多好看的图片,还有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科学漫步”,这些内容避开了生硬的理论规律,采用了一种白话式的手法,里面又应用了很多有趣的内容,教师一定要及时利用这些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去参悟其中的道理,那么学生就想去了解甚至自己就想通过网络掌握更多、更详细的知识,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相关的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HJ1.26mm]在讲到《电场强度》内容时,课本后面有一个“科学漫步”.教师让学生自己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仔细阅读,然后说说读后感.学生开始认真读起来,教师观察学生的表情.有的学生一会皱眉一会又浅笑,有的一会摇头一会点头.看学生都阅读完成了,教师让学生开始发言,学生:我很佩服法拉第.因为连牛顿都称“不做假设”,可法拉第却没有被权威吓住,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学生:我更感叹科学的进步.法拉第提出电力线和磁力线之后,仅仅过了二三十年,麦克斯韦就把图像转换为定量,并且如今人们对法拉第的看法也不再认同.说明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有了新的观点,科学真是微妙啊.同学们的踊跃表现,让教师感到“科学漫步”对课本知识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挖掘教材里有趣的知识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故事,如果教师加以很好利用,就可以通过它们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可见,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意课本中的每一个小的细节,并要加以利用.
3 教学内容灵活,增加学习乐趣
在物理教学内容中,概念等都是很干燥无味的,而且加上它们又都是很抽象的,单凭教师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思想开小差,这样就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时间久了就会对物理失去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使所教学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编一些故事,增加知识的趣味,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再开小差,也能跟着教师的步伐前进了,也从心里愿意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下去.
在讲《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内容时,因为本课是抽象的理论推出过程,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加入了一个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亚里士多德,他和我们大家一样,认为是重的物体要比轻的物体先到地面.由于他的地位原因,这个说法流传了很久,直到有一天,有个叫伽利略的年轻人,在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实验:让两个轻重不同的球从塔顶同时下落,结果在地面上的人听到了两个球同时落到地面的声音.这个声音使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观念产生了疑问.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开始注重把实验和科学推理联系起来,也使物理学研究进入了新纪元.
把教材中的内容与故事的巧妙结合,使学生能以轻松的心情迎接新的知识,对知识更是容易接受,也符合学生对知识由浅入深的认知顺序.
4 发挥实验作用,提高教学实效
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物理实验的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锻炼学生的能力.用一些物理实验帮助学生,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同感,能易于接受新知识,从而产生学习物理新知的欲望.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实验,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好的感性认识,这样也可以使学生积极参加到课堂中来,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实效.
在讲《弹力》一节课时,对于支持力和压力的方向时,往往涉及到是哪个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总是会判断出错.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拿出事先准备的海绵和石块.先是把石块放到桌子上,问学生,石块受到桌子的弹力了吗.那么,这个弹力产生是由于哪个物体发生了形变,这个物体的形变又是什么方向呢.这时,拿过海绵,提示学生:把石块放在海绵上时,石块是否受到弹力,学生很肯定.弹力产生是谁发生了形变?学生:海绵.那么你能确定海绵形变的方向如何吗?这时,教师比划着把石块要放到海绵上的样子,学生们都很注意,有的甚至都喘不过气来了.达到这个效果,教师才把石块放到海绵上,学生:海绵凹下去了.教师:石块受的弹力方向如何?学生:向上.教师:那么,形变方向和力的方向什么关系?学生:相反.教师重新把石块放到桌子上,问:桌子的形变什么方向?学生:向下.教师:总结一下力的方向和形变方向的关系.学生:二者方向总是相反的.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身边开始,多观察与物理有关一些生活现象,通过简单可行的实验,对学过的知识加以理解,这样对知识的领悟会更深入.
5 注重生活体验,激活多向思维
学习时代,学生都是靠死记硬背来得分,学生其身虽在此,可其心却不知在哪里,对学习就更谈不上积极性了.教师一定要努力去抓住学生的心,只有赢得了学生的心,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多采用风趣的语言教学课本中的知识,多与学生拉近距离,让学生在轻松的心态下完成每节课的学习.
在讲《时间和位移》时,为了让学生对位移有更明确的认识,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教师:同学们,老师去市图书馆要怎么走?
学生甲:出校门口向左拐,然后直行,再右拐大约200米就到了.
教师: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去,那有没有更近的路?
学生乙:你可以从校门口前这条路直行,拐一个路口再向右拐,而且还经过植物园,可以顺便看看里边的风景呢.
教师:这个听起来近些了,那这个要走多远?
学生乙:也就是300米.
教师:不用这么远了,我如果能从索道直行去图书馆,那也就100米.
学生甲(瞪大眼睛):哪里有索道?
教师:等我要求校长给咱们建一条索道,咱们就可以直线去图书馆了呗.
教师:现在没办法了,看来我只好走乙提出的路线,走曲线去了.
这样就更是强调了位移的定义.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方法
一、启发学生质疑,以疑问贯通探究式学习方法全过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伟大的发现都要经过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去质疑。但不可把教师的设问全部代替了学生的质疑,因为学生自主性的、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才是地理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比如学习地球自转偏向力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创设类似的疑问,为什么北半球车都靠马路右侧行走?为什么绕场短道速滑是逆时针运动?为什么两条铁轨总是右侧磨损的严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与此相似或者与此相关联,并以此做为课程的开端,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程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结合知识进一步创设情景,假如短道速滑选手顺时针运动会如何?而且教师也要学会运用一系列让学生主动探究的语言,比如“你是怎么认为的?你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等等。这就是所谓的“抛砖引玉”。“砖”抛的科学才能引来有价值的“玉”,如果抛得不科学,可能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二、开展合作学习,以合作贯通探究式学习方法全过程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和能力”。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三个原则:科学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前提;引入适当的竞争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加强教师的指导和监控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掌握了这三个原则,教师就可以以合作学习为基础,通过分配恰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开展探究式的合作学习。比如在学地球运动内容时,教师只给一个主题:给你一个地球仪,你能用它来做哪些地理实验(允许添加一些必要的辅助器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因为自己处在某一个小组中,自然而然就会形成集体荣誉感,为了使本小组获胜,各成员都会积极的努力搜索文献、制作模型等,其结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探究意识,还可以有效的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巧用高考试题,以分析贯通探究式学习方法全过程
高考题是经过层层筛选和实践检验的试题,是基于众多专家深思熟虑、反复推敲而形成的,它视觉独特,题型新颖,对于引导正确的教育方式、把握教学内容的深浅、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晰学生的探究思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信息提取——构建答题框架——建立联系思维——归纳表述”步步深入分析真题,让学生举一反三的去认识相关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必然可以拓展学生的探究思路,提高思维品质。例如,2010年重庆卷中有一题: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云南)的主要气候特征。教师在讲评分析该题时可以1.引导学生全面、准确提取考题图文信息。2.引导学生建构答题框架。教师让学生讨论列出地理位置可以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角度展开思考。地形因素可以从主要地形类型、海拔高度、地形起伏等方面展开考虑。3.指导学生建立联系思维,掌握分析题的解题方法之关键——建立由因及果的基本思维方式。围绕“气候特征”这个核心,从地理位置和地形要素作为切入点,挖掘地理位置、地形特征与气候特征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正确的地理联系思维。这样的经典高考例题通过步步深入剖析,最终让学生会的不仅是这道题,更重要是这种遇解题指导于习题分析之中,能切实提高学生课堂探究能力,提升地理思维品质,构建答题框架,提高答题针对性、有效性。如此,整个的解题过程便是学生探究能力提升的过程。
四、结合生活实际,以感悟贯通探究式学习方法全过程
新课程倡导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以致用。地理学科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处不蕴含丰富的地理知识。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一年四季的变化,是什么原因所致?春末夏初的梅雨、盛夏的伏旱、夏秋多发的台风、冬春的寒潮等如何形成的?夏季为什么昼长夜短?浙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为什么浙江茶叶产量居全国首位?为什么农村房屋多斜顶?家乡有哪些主要自然灾害?有哪些著名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如何?等等。教师通过学生生活中有真切感受的现象事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原理解释,让学生不断增强学习成就感,增强地理学习兴趣,进而形成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总之,高中地理课堂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地理素养的主“阵地”,因此绝不能以知识传授作为唯一目的。应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探究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学习地理的技巧,提高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毅.探究式学习方式浅析[J].成功(教育),2011(10).
[2]黄昌豪.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实例和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6).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探讨
一、引导学生互动以突破重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互动来突破重难点是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必要前提。高中历史课程的重难点是每个学生都需要理解的内容,必须进行反复的磨炼学习。对于历史学科而言,要更好地理解重难点就不得不去背诵,但背诵是学生最不喜欢的学习方式,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变换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时,历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小规模的第一次的情境。教师可以如下文所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其次进行解说词的设计,然后派代表进行演说,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能使学生自主地掌握的相关内容。但要让学生能记忆这些知识,教师必须更进一步地设计教学,教师可以设计示意图,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更加深刻。
二、将历史现实适时地引入课堂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历史基本知识、掌握历史学习方法,还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态度观、情感价值观。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全民族的抗战”这部分内容时,这种民族的团结精神需要去发扬光大、需要去弘扬、需要去学习,这就需要学生掌握抗战精神这一主题。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适时地导入历史现实,可以通过出示材料、报道等让学生加以了解。
例如,在本课开始前播放气势雄壮的《救国军歌》。高中历史老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救国军歌》的内容和主题:“枪口对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我们是铁的队伍,我们是铁的心!维护中华民族,永做自由人。枪口对外,齐步前进!维护中华民族,永做自由人!”通过将历史现实适时引入课题,从而创设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最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除此之外,更进一步地将其与现实进行结合,引出“新时代下的我们,该怎样把抗战精神发扬下去呢?”从而升华情感,让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发言。
三、高中历史课堂充分运用情境教学
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策略中包括三种情境:(1)文化情境教学策略。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这部分历史知识时,历史老师通过引进一些与课本相关的历史文化来引导学生进入所学知识,包括本课的历史故事背景、相关历史人物等。(2)娱乐情境教学策略。这是指初中历史老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例如,学习“新航路的开辟”这部分内容,通过多媒体以娱乐情境的方式展现给学生。(3)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这主要是指学生根据教材的知识要点,以学生的生活背景作为教学的目标,这样会更加贴近生活,学生也不会感到畏惧。
四、重视历史课堂导学方法的关键作用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为出发点,结合课本内具体的历史知识点,在老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开展操作、交流等各种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自愿地参与到活动中,所以课堂导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十分重要。高中历史老师可以利用已有的材料,激励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历史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的录像片段。结合课件展示“”的有关图片,讲述惨痛的历史。之后,老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中国人,应该如何对待事件?”“给人类留下怎样的启示呢?”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回答。所以说,历史课堂导入方式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结合生活实际,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课堂中来,积极发表个人想法,并学习历史人物的真挚情感、忠贞节操和伟大精神,鞭策学生在新时代更加努力地去面对生活,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不断在历史学习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