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2 16:35: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第1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程序

一、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概述

(一)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风险主要指无法达到预期报酬的可能性。而企业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有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机会的可能性。企业风险具有客观性、偶然性、复杂性、可变性等。所谓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面对风险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以便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利益的管理活动。美国国家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赞助机构研究小组(COSO)报告中认为:内部控制是一种由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与其他人员执行,由管理人员阶层所设计,为达成运营的效果及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法令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二)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

损失前风险管理的目标包括经济性目标、安全性目标和履行社会责任目标3个方面:经济性目标、安全性目标、履行社会责任目标。

损失后风险管理的目标包括维持企业继续生存、促使企业继续经营、促使企业收入稳定、促使企业继续成长、完成社会责任5个方面。

二、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现代企业抗风险能力分析

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主要取决于其风险的识别能力、风险的承受能力和风险的化解能力这3方面。企业的风险识别能力与人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即与人的经验、风险意识、所掌握的知识以及对信息的把握等方面有关。企业有一个风险承受力的问题,当然也要有一个逐步适应、不断提高的过程。目前,企业的资金普遍短缺,其风险承受能力自然也就比较脆弱。现在频频出现的企业集团化趋势正是反映了企业努力提高抗风险能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企业置身于市场经济大环境中,环境的变化既蕴含机遇,也隐藏着危机和风险。这需要企业具备化解和分散风险的能力。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不强、企业管理者当局对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模糊、风险管理缺位的现象比较普遍。具体来讲,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存在经营体制和管理制度上的风险,成功的管理模式如果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就会变成失效的模式。同时,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管理理论素质偏低。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企业改革滞后。

三、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管理技术选择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等。

(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它是指风险主体对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潜在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性质的过程。对风险的识别一方面可以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来进行判断;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则必须依靠对各种客观的会计、统计、经营资料和风险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各种风险的损害情况以及风险发生规律。风险识别是一项具有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工作。

(二)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的详细损失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风险衡量以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为主要测算指标,并据以确定风险的大小或高低。风险衡量一般需要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必要时借助计算机完成。风险衡量与风险识别以及风险处理在时间上不能截然分开。事实上,有些数量分析活动是在风险识别的过程中进行的,有些风险处理措施则在风险衡量时就已经存在。

(三)风险管理技术选择

根据风险衡量的结果,为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需选择最佳的风险管理技术。风险管理技术分为两大类: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和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前者是以避免、消除和减少意外事故发生的机会,限制已发生损失继续扩大的一切措施。后者是通过事先的财务计划来筹措资金,以便对风险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及时而充分的补偿。通过财务处理,可以把风险成本降低到最小程度。

(四)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对风险管理技术适用性及其收益性情况进行分析、检查、修正与评价称为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在某一特定时期内,风险管理技术选择是否最佳,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风险管理效益的大小取决于是否能以最小的风险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通常要考虑该项技术的经济性、其与整体管理目标的一致性、实施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同时,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具有阶段性以及风险管理技术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因此对风险的识别、评价,以及技术的选择需要定期修正,使选择的风险管理技术适应变化了的情况需要,从而保证管理技术的最优使用。

四、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企业风险管理的对策

1、加强企业内部环境建设。内部环境体现了企业的特征,影响到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关原则和结构。(1)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便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能够保证经营方针和计划的贯彻与执行,维护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确保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法规、准则和制度的相关要求,同时还能防止、披露和纠正错误与舞弊现象的发生。(2)加强企业风险文化建设。企业应形成相对稳健的风险文化。海信集团便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们始终坚持“要发展,更要健康”的发展思路,在保持财务健康的前提下稳步地谋求发展。他们认为企业不应求一时一事的高低,应求强而做,只有做强的企业才可以真正做大。

2、完善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为使企业风险管理的功能得到正常、充分发挥,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相对独立于企业组织的整体控制。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机构要独立地开展工作,但不直接干涉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它是对企业最高管理者负责。

3、完善现代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在现代企业风险分析清楚后,就应立即制定相应的预防转化措施,尽可能减少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现代企业风险预警制度若要能够有效运作,就必须要有正确及时且合乎企业所需要的各种风险管理资讯系统,提供及时而完整的经营成果数据供企业的经营者及各部门负责人以实际经营状况数据体系来与财务指标数据相比较。

4、构筑3道防线――领导责任线、岗位责任线、审计责任线。(1)领导责任线。由于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因此,企业的领导层应给予充分重视和支持,定期专门研究企业风险管理问题,并根据企业的环境和形势变化确定本企业风险管理的重点和近期目标,要在企业行为决策过程中重视风险的比较论证,充分评估要对面临的和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对策。(2)岗位责任线。企业风险管理者要对本企业的风险管理负最终管理责任。在企业风险运行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下,企业各岗位风险管理者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执行并维护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企业所有员工都有责任向管理者当局报告本企业的风险管理情况与问题。(3)审计责任线。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本企业的风险管理中负有监控责任。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可通过对企业管理者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估、提出改进建议来帮助风险管理者履行其职责。企业的外部审计人员也能从独立客观的角度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向企业提供风险管理方面的有用信息。3条防线缺一不可,其中领导责任线是关键,岗位责任线是重点,审计责任线是保障。

(二)未来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非常艰巨的任务。我国企业的风险有其自身的特征,并且在一定条件下是可控的。因此,企业的管理既要借鉴国外企业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又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纵观全文,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是需要现代企业全员参与的一项管理活动,它是现代企业内控制度的拓展和延伸,是现代企业继企业战略和质量管理的又一重大方面。现代企业应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风险组合观、优化观、动态观,合理地确定企业风险度和风险管理目标,增强企业风险管理意识,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从而达到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晓群.风险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坤,李嘉明,周和生.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钱肇基.现代企业管理新思维丛书――风险管理[M].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4、周兆生.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4).

5、宋清华,李志辉.金融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6、陈很荣,程鹏,吴冲锋.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价值分析[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10).

7、许谨良等.企业风险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8、阎天三,李永超.强化企业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J].经济经纬,2000(4).

9、唐振达,柯学宁.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研究――关注风险管理 提升企业价值[J].学术论坛,2006(1).

10、陈洪隽.关于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5(93).

11、石玉英,乔林等.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方法简述[J].科技与管理,2005(4).

12、David Mcnamee,Georges Selim. The Nest Step in Risk Management[J].Internal Auditor,1999(6).

13、Bradbury,J.A.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of differing concepts of risk[J].ScienceTechnology&Human Values,1998(14).

14、Fellex H.Kloman. Risk Management Reports[M].Seawrack Press.1996.

第2篇

关键词:信贷风险;农村信用社;风险意识;信用管理;预警系统

一、引言

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一定注意不能忽视风险。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金融机构,其信贷风险管理更是显得非常重要。进入新时期,农村信用社面临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着改变,农村地区经济结构在升级转型,尤其是一些乡镇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可能会面临压缩产能,淘汰落后工业等新问题,这就容易给信贷业务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基于这种情况,需要对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

1.不良贷款占比较高。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客户主要是农村农户以及乡镇企业,在近些年受到国内宏观经济下行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影响,很多过剩的产业出现亏损。一些乡镇企业经济效益变差,农村农户的种植、养殖等产业,也容易受到市场供需、自然条件等影响,这就使得一部门贷款难以按期偿还,加之一些其他不利因素,导致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上升。2.信贷风险管理权责不明。农村信用社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基层信用社往往过于看重信贷业务的增长,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升信贷业务量方面,而对信贷风险管理不够重视。信贷人员的尽职调查工作容易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很难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这就容易导致信贷风险管理出现漏洞。在信贷风险管理权责方面,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容易导致信贷风险管理责任的互相推诿。3.信贷人员风险意识不足。农村信用社经常会出现违规放贷的情况,这一方面与信贷风险管理机制有关,另一方面也主要是受到信贷人员个人职业道德素养和风险意识的影响。如果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不足,在处理相关的信贷业务时,就不会采取合理的风险规避手段,容易给信贷业务埋下风险隐患。

三、信贷风险管理出现问题的主要表现

1.信贷业务经营活动中存在道德风险。农村信用社存在部分经办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了个人利益,纵容实际用款人提供虚假合同、协议等证明性材料,甚至仅以取得借款人身份证复印件替代贷前调查和面签工作,对被套取的信贷资金实际用途放任不管。同时,也存在部分借款人信用观念淡薄,通过采取伪造中标通知书、销售合同,利用关联企业虚构项目等违规手段套取贷款用于其他用途的现象,降低了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2.信贷业务管理程序上存在操作风险。首先,贷前调查未尽责。贷前风险甄别不到位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以个人贷款业务为例,信贷人员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其次,贷款抵押担保不合规。信用社在办理抵押贷款时,未严格办理相应的评估抵押手续,抵押率严重不足,部分抵押权变现能力弱,抵押担保形同虚设。再次,贷后管理不到位。部分借款人对大额信贷资金专款专用意识不足,贷后资金用途不实,如某支行发放项目贷款用于某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但信贷资金到位后,贷款单位挪用项目资金用于投资、购车、旅游等支出。最后,期限管理不规范。个别银行为掩盖不良贷款,美化报表数字,通过采取借新还旧的方式不断转化贷款,名义上延续了债务追索期限,但实际上容易造成银行失去追偿机会,延迟了风险暴露,使信贷资产始终处于高风险状态。3.信贷业务合规性不足。一是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存在不规范行为,如贷款用途未按文件规定直接对应真实项目、退出类平台不符合退出条件、部分贷款仍由地方财政担保等。二是贷款收费存在不规范经营问题。信用社在向客户放贷时往往以财务顾问费方式向借款人收取费用,甚至在没有提供有效服务的前提下直接按融资金额的一定比例收取费用,提高了借款主体的融资成本,增加其偿债压力。

四、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

1.坚持依法治社,严守风险底线。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强化,一定要坚持依法治社,严守风险底线。例如,新疆农村信用社,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全面落实依法治社的方略,树立法治理念,运用法治思维,采取法治方式,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理,合规经营,努力塑造法治农信的良好企业形象。注重员工法律素养和合规意识明显提高,形成崇尚法治、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按规矩办事的良好风气;行社依法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规范化、操作流程化、流程信息化,形成决策科学、管理高效、执行有力、运转协调的工作秩序。2.合规经营,主动调整信贷结构。在加强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新疆农村信用社持续做好合规经营,紧抓信贷风险管理各项工作的落实。例如,区联社党委确立了多项应对新常态的业务战略转型,包括调整存款结构,夯实稳健发展基础;调整信贷结构,压缩非农贷款占比,做到农户贷款广覆盖、可持续。此外,将小微信贷业务提升到战略转型的高度,加大小微企业贷款营销及管理机制建设,加快产品创新。通过提高农业信贷业务量,压缩非农信贷占比,进一步优化了信贷资产结构,使得信贷资产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贷风险隐患。3.定期看展信贷风险管理检查工作。为全面落实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强化业务合规操作,有效防范经营风险,信用社要定期组织开展信贷管理风险检查工作。新疆农村信用社为确保检查质量和效果,成立了专项检查小组,查前拟定了检查方案、清单、要点、内容,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分析问题原因,查找管理薄弱环节,落实整改责任,明确整改时间和要求,监督经办支行整改落实。以每次检查为契机,围绕业务、流程、管理、员工四个维度分析信贷业务领域中各环节容易滋生的重要风险问题,及时化解或缓释风险,做到“查全、查深、查实”,及时管理提示,确保信贷业务合法、合规、有效。4.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效果。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农村信用社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要积极引入新的技术工具,提高信贷风险管理的效果。例如,新疆农村信用社通过引入新一代信贷系统,实现了全口径授信业务的额度统一管理及限额管理;实现了规范、及时、差异化的资产风险分类及减值计提测算、押品管理、风险预警、贷后检查等多维度的风险管理功能;实现了多维度动态灵活配置的授权管理体系。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在提高信贷决策效率、提升服务客户水平方面,发挥信息化系统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五、结语

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要进一步提高重视。要从信用社发展的长远角度,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并做好风险预警和规避措施,这样才能有效降低信用社发生信贷风险的概率,从而促进农村信用社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琦.LLZ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2016-04-15.

[2]闫斐.盐池县农村信用社扶贫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宁夏大学,2016-04-01.

[3]刘春龙.试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05-15.

第3篇

一、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

1.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目前,信用卡已逐渐成为社会公众的支付工具,但许多持卡人的风险防范意识较为薄弱,不懂得如何安全用卡,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很多发卡及收单机构对风险防范存在错误认识,认为风险管理会影响业务发展,存在重规模扩张、轻风险防控的现象,在没有充分考虑申请人还款能力的情况下滥发信用卡。

2.风险管理法制不完善

几年来,我国政府在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建设上在不断地加强和完善,新的《银行卡条例》也将出台。但从总体上看,与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和风险管理的需要相比,相关的法律制度仍然滞后,如对非法中介套现行为如何打击的问题,因缺乏明确的法律制裁依据,银行往往束手无策,只能采取取消商户资格、收回刷卡机具等被动措施,难以控制这种现象的泛滥。

3.风险管理协调沟通机制有待加强

信用卡业务关系中涉及监管部门和发卡机构、商户、持卡人等多个主体,因此其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加强各机构的协调,不断扩大联合防范机制的广度和深度,以达到共同防范的效果。特别是中国银联作为各发卡成员机构的合作沟通平台,要加强协调,使现有的银联“风险信息共享系统”更加完善、“银联卡反欺诈服务中心”运作更加充分,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4.社会征信体系不够健全

2005年人民银行正式推出了个人银行信贷征信系统,给各发卡机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发卡机构借助这个平台,能够加强对信用卡申请人个人信用情况的了解程度,提高了交易双方的透明度和诚信度,有利于减少欺诈交易的发生。

但由于征信系统初步建立,系统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有待加强。另外现有的征信系统仅包括了个人的银行信贷数据,对于其他行业暂不包括,其信用内容和社会影响力有限,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发展。

5.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

现有信用卡的风险管理方法较为落后,缺乏科学化、技术化和系统化的分析管理手段,同时,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员也相对缺乏。以上这些不利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信用卡风险管理工作的效果,发卡机构应加以重视和克服。

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信用卡发卡规模急剧增加的同时,信用卡业务风险逐渐增大,建立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体系,完善信用卡业务防范措施势在必行。因此,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建立防范措施。

1.加快信用卡的相关立法建设,改善用卡环境

当前,政府应加快信用卡方面的立法,明确规定信用卡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对信用卡犯罪者予以应有的处罚,为信用卡消费创造一个有法可依的强有力的外部法律环境。切实加强银行卡业务的管理,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加快出台(银行卡管理条例),将分散于《刑法修正案》、《商业银行法》、《外汇管理条例》、《支付结算办法》及《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的相关条款加以整合,有效防范银行卡业务风险,形成有利于银行卡风险管理和健康发展的法制环境。

2.进一步健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实现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共享

信用卡存在信用风险的本质因素是个人信用信息的不对称性,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可在最大程度上控制此类风险。完善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可实现全国范围内的银行间信息数据资源共享,通过客户的信用资料库随时查询客户信用档案,加大信用卡犯罪的防范力度,为迅速确定能否给予客户授信及适当的授信额度提供依据。

3.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防范欺诈风险

国内发卡行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信用卡个人风险管理系统,加以改进,建立先进的风险预警系统,对持卡人的交易行为进行实时的监控。对开卡后立即连续取现或频繁交易等异常情况做到及时跟踪,加大对持卡人的监测力度。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强化对持卡人的信用分析和用卡情况的监测,定期向信控人员提供具有高风险倾向的持卡人名单和不良商户名单,实现自动监控,将管理关口前移,由被动防范变为主动规避。

4.建立有效的催收体系,完善催收手段,控制风险水平

催收追讨工作是控制信用卡业务风险、保证资产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保证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就要不断加大催收工作力度。发卡行必须在推出信用卡产品的同时,建立配套的催收机制和流程,充实催收人员,针对不同的逾期客户,采取不同措施和配置不同的人员,辅以奖励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对不良透支进行有效控制。催收工作是提高银行收息率、增加盈利水平的重要手段,催收业绩的高低直接涉及信用卡效益。催收部门不仅仅是成本部门,还可看作为盈利部门,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5.防范内部操作风险,加强风险控制文化建设

在防范内部操作风险方面,发卡行应加强内部风险控制文化建设。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主要有:①建立规范的、科学的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保证该项业务的规范操作。②明确发卡机构业务部门的职权、分工、责任,做到每个员工都要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制。③统一信用卡业务客户准入、征信调查、授信、催收等各个环节的操作标准,做到各个环节的主要风险点都有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④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重要单证和重要岗位实行严格管理,实行权限审核批准或双人复核制度,避免单人操作可能带来的漏洞和风险。⑤建立必要的监督复核机制,实施定期检查制度。

第4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 问题 策略

引言

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加入WTO已经多年,金融市场将不断对外开放,随时都会面临着来自于其他国家金融风险的冲击。特别是在近些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和2009年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各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难以平衡,这些都是因管理不当所引发的金融灾难,庆幸的是我国在这两次危机中艰难的挺了过来。近几年来,在风险管理中虽然有所成效,但是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我国由于受到国际食品价格上涨影响及国内食品供应短缺,造成通货膨胀率持续上涨,央行为了控制物价,不断加息,导致我国当前利率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利率风险逐步增长,同时也加大了央行监管压力,解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

一、金融风险管理概念

金融风险指与金融市场波动有关的任何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是未来收益不确定的波动性,主要包括信誉风险、市场风险、人事风险等。

金融风险管理是调节金融投资安全性与收益性均衡的金融管理方法,通过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组织来对风险进行衡量、控制及回报之间的得失。充分认识和衡量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与处置方案,保证货币资金筹集与经济活动平稳运行,从而将风险的损失降低最低,使企业达到经济目标的利润最大化。

二、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我国金融机构缺乏风险概念,对待金融风险的观念意识较差,法律意识淡薄。商业银行为了扩大和争取资金规模造成许多不良贷款,各种理财投资业务的开展较为盲目,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金融风险。投资者为了获得经济回报忽略了风险防范,许多法规还没有深入到金融体系,造成了金融风险监管力度不足。

(二)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改革开放多年的经济发展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国还未建立健全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金融组织结构也不完善。央行信贷资金管理与金融监督工作更重视业务范围控制,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落后,无法适应当前金融市场运作。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不善,大量不良债权导致信用风险,金融资产质量较低。此外,我国大部金融机构还未建立独立的风险管控部门,从而给金融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金融市场信息不透明

金融产品是信息咨询的结合体,只有透明的信息才能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但是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信息缺乏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造成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失真,存在许多内部交易,导致市场资金流向的内部操纵,甚至会引发市场混乱。

(四)金融产品单一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主要是存贷款、理财与期货交易等业务同时开展,混合经营,实行全球化运作。而我国金融市场仍然以存贷款为主,中间业务开展较少,金融产品单一,还处于传统的经营模式,难以满足投资者需求。我国金融企业指令贷款较多,从而导致利润降低,加大了金融风险的概率。

三、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民间监管为主

通过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实行的各项核心监督政策不仅对银行业发展和效益没有帮助,而且也无法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反之,大力提倡和鼓励民间直接监督银行反而是最具效力的监管方式。引进和加强民间与银行业发展效益,民间监督越健全,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率就越低。政府应该大力鼓励设立民营银行,逐步减轻对国有银行的依赖。同时银监会要保持监管的独立性,逐步放松直接管制,可以适当降低市场准入标准,放宽银行经营范围。

(二)完善风险管理体制

金融机构不仅受到外部金融风险威胁,其内部风险管理的缺失也影响着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金融主管部门必须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防范意识,完善结构设置。通过对内部监控体制的建立来达到有效的内部管控。同时要建立责任制度,包括金融业务及产品的风险责任制,明确责任人的管辖范围及权力,此外,管理者应具有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的能力,并能够应对解决,从而使金融风险率降至最低。

(三)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

当前世界金融业发展已经从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因此,其混业经营与监管已经成为当今金融业发展的必要趋势。我国应在掌握了世界金融信息的前提下,通过分析评定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随着适应市场的需求,各家金融机构每日经营管理的业务交叉较多,各监管部门的合作要求也越来越频繁。我们可以效仿欧盟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模式,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三家金融监管部门整合成为金融监管的大部门,达到金融风险监管的集中化和一体化。

四、结束语

金融业在现代市场中具有重要地位,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许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众多潜伏的金融风险。随着我国金融风险扩大的趋势,必须要深入研究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国情状况,建立一套合理的金融管理机制,规范金融市场,尽最大努力改变我国金融风险规避能力,从而促进我国金融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因素分析风险管理

一、前言

市场经济在进行资源配置的同时也“配置”着风险,企业无论大小、无论所有制形式,置身于竞争环境中就可能随时面临各种风险,竞争愈是激烈风险愈加剧。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资金运作的风险,是指由于难以预料或控制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资金运动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与预期目标发生偏差产生对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消极影响、并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我国民营企业在近30年里异军突起、迅猛发展,企业数量占到中国目前工商注册企业1000万户的80%,在注册资本、销售金额、企业税收、就业人数等方面的资料都显示出民营企业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异常高速发展的同时又是那样地高出生高死亡,据有关资料表明,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5.9年,很多明星企业从创立到辉煌、到关闭或衰落只有10年左右时间,如三株、巨人、德隆等一些著名企业都是威风一时就一蹶不振或销声匿迹。这些尴尬事实的背景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然而他们共同沉重地向人们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竞争环境中,缺乏风险意识、风险管理薄弱,在企业创立成长发展过程中,忽视理财能力的培育、财务运作缺乏科学有序的管理,必然会导致财务缺乏弹性、企业缺乏应变能力,这样会随时危及企业生存;没有财务安全而构筑的企业发展,企业随时会“四面楚歌”。故对民营企业来说,清楚企业财务环境,充分认识引发财务风险的主客观原因,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企业的连续生存与健康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原因分析

1.宏观社会环境因素

从我国目前情形看,非正面的宏观社会因素作用还依然存在,公共经济资源分配还有差别待遇,外部融资对民营企业来说较为困难,这些无疑都会对企业的资金运作与风险管理、生存与发展空间产生负面影响。在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WTO后,由于国际化趋势、同业竞争加剧等诸多变化,都对民营企业原有的经营环境和理财方式产生冲击,影响其资金运作、也引发更多不确定性(风险)因素。

2.企业内部主观因素

我国民营企业产权结构单一,企业要承担无限责任,许多企业从事较低端产业、缺乏竞争力;家族化亲缘化的管理体制下企业人力资源匮乏,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企业财务管理基础较差。审视民营企业管理现状,从财务风险管理角度分析,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对日常经营活动中的资金运动规律缺乏充分认识、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在市场经济中,因企业本身处在买方市场条件下,许多时候不得不首先在供应、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中垫支资金,然后通过产品或劳务销售收回资金(即销售收入)进行财务补偿、以进行下一轮的经营活动。企业日常经济活动的财务结果可以概括为以下表达式:

营业损益=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与附加-期间费用

式中的营业收入作为计算营业利润的被减项,需要补偿各项财务开支.实践中,企业按财务的轻重缓急,对财务开支的补偿可依次分为这样三个层次:第一,要补偿当期付现的财务开支;第二是补偿以前发生预计本期收回的其他流动资产的部分;第三,剩余的则主要补偿长期资产分期摊销部分。如果企业营业收入依次补偿了三个层次的财务开支后还有盈余、且保持着一定的现金支付能力,那么企业财务是安全的。然而现实中的情况往往并不如此,许多企业日常营运资金不足、缺少基础性的资金管理,对财务补偿的滞后性严重认识不足,许多企业一没有资金计划、二无现金流量管理,平日里不能对进货与销售中的资金结算实施有效控制、对销售客户缺少信用管理,企业产品畅销亦不作其他投资时似乎一切太平,一旦经营稍有不顺就会引起应收帐款风险、存货风险、收支平衡困难亦是时有发生。

(2)片面冒进的经营行为反映出企业财务能力与其经营目标的不协调性。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业主既是投资者者又是经营管理者,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企业决策、影响企业发展或成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企业家凭借其强烈的进取意识和扩张欲望、抓住机会不懈努力,在中国计划经济末期和市场经济创立初期的特殊年代里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这给许多中小企业业主以鼓舞、甚至被视为奋斗的标向,这也使得一些人产生了片面的认识,喜欢选择走捷径快发展的经营方式 ,当看到企业资金利润率高于资金成本、特别是行业资金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投资报酬率时,往往容易产生激进、甚至是冒进的经营行为,忽视财务安全,试图实现与其财务能力不相符的经营目标。

比如:企业初创时期,营运资金头寸就小,融资压力大;经营期间现金流出大,而现金流入滞后,财务风险集聚;购置长期资产,挤占日常营运资金,企业整体资金周转速度下降,只有经常地举新债还旧债,财务风险逼近;为做大、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大举长线投资、或进行企业改制收购其他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结果企业原有支撑产业营运资金告急,新上项目还没来得及产生效益,财务风险随时可能转化为财务危机、企业经营险象环生。

(3)未能理清企业阶段政策和长远发展规划,缺乏科学理财理念和系统有序的资金运作。由于民营企业缺乏约束与激励机制、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根深蒂固,企业难以集聚、沉淀科学合理理财文化氛围和财务运作。许多民营企业因处在竞争的弱势地位、在夹缝中求生存,忽视长远安排、没有清晰的发展规划,平日里也不分企业所处阶段,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会计利润(即绝对数额)的多少判断经营业绩,风险意识薄弱,未能将长短期目标的有机衔接;由家属或亲属担任的会计和管理人员平时只是进行经营活动事后的会计核算即簿记工作,疏于会计资料分析及其运用,主动的事前资金管理少,缺乏预算管理,资金调控余地小,风险防范意识差,不注意企业融资与再融资能力的培育与维护,在企业之间资金结算中存在不规范或难以准确预期情况下,极易导致企业现金风险,影响企业连续经营。

三、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策略探讨

1.改善宏观环境、积极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按社会主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建立健全公平竞争的法律规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推出并不断丰富扶持鼓励民营经济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的财务金融环境,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服务创新、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资信评估制度,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等,多方面为民营企业财务健康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和激励。其次是强化外部监督, 借助多方面外部力量,帮助民营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自律原则和约束规范。

2.从企业内部结构治理入手、改善财务风险管理内部环境

民营企业从规范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入手,逐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选择多元化的产权方式,改善落后的家族管理体制,集聚人才、稳定员工队伍;进行管理制度的改进与创新,建立清晰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不断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视会、经理层之间的制衡机制,明确企业内部业务、管理、监督等各职能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关系,改善财务部门、非财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与职能协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法》的要求,经历工厂制、公司制、集团制、控股制等四个阶段,建立生产公司(或内部责任区域)为成本中心、以专业公司(具有生产与营销经营权的内部责任区域)为利润中心、以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和集团公司为投资中心,以适应企业经营知识专业化、股权分散化、规模扩大化的发展趋势;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基本理财原则,因循科学决策、稳健发展原则制定企业阶段政策和长远规划,提高企业应变能力,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环境。

3.通过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推进财务风险管理,切实培育与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实现企业连续生存健康发展。

(1)确立财务管理核心地位,更新理财观念,做好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财务管理始终是覆盖企业全局的,无论企业处在任何发展阶段,企业经营目标即是对财务目标的追求,同时财务亦是企业经营的基础与保障,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核心地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新观念,强化风险意识,从企业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实施多维管理,规范会计核算、注重满足企业管理对各种会计信息的需要,建立预算管理、目标管理,有效调控资金,切实实施经营过程控制,完善责任管理业绩评价。

(2)理性融资,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 企业的资金除自有资金(即权益资金)外就是负债资金,(通常负债融资的资金成本比权益资金成本低)考虑不同来源资金所占比重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低,则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盈利空间。民营企业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以合理方式、适度数额筹措资金满足相应需求、并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是规避融资活动中的财务风险的基本原则。为此需要选择合理的方式融资――融钱或融物,注意避免在融钱的过程中成本太高而造成财务风险;二则企业在债务融资之前对企业资金需求进行合理的预测,合理确定资金的需求量, 并使融资的数量和需求量相匹配;三是正确测算偿还债务时间间隔与企业偿债能力,不拖延不必要的债务,节约资金使用费用,建立维护企业融资与再融资能力、提升企业抵御财务风险能力。

(3)正确投资,维持合理的资产分布与资产流动性。民营企业对长期资产的投资,应考虑影响企业成长发展的宏观环境因素与企业技术条件、经营变动等情况,对投资进行认真的项目评价,因循风险收益原理进行财务可行性分析,避免非理带来的风险与损失,注意长期资产总额占企业总资产的比率,维持资产的合理分布与流动性;区分企业多元化投资经营与资本市场中购买多种证券规避风险的不同思路,清晰估算企业扩张的财务来源数额、经营活动的现金再生能力和再生时期,规避盲目激进造成的财务危机。

(4)细化营运资金管理,抓好经营中的现金流量管理,实施财务预警。营运资金管理关乎企业日常财务收支平衡问题,但是企业平常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入流出的不同步性、同业竞争的波动性,以及企业不可能永远持有充足的营运资金等原因,容易给企业带来存货风险、应收账款风险、现金风险等。所以为规避风险,需从两方面进行管理。一方面是分项管理:重点之一是对存货的管理,分存货购买或形成、存货品质、存货占流动资金比重等环节实施责任管理,以减少库存、加速资金周转;重点之二是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注意赊销策略、货款结算、客户信用、欠款催收等细节管理,积极促进货款回收。紧紧抓住经营的现金流量管理,设计财务指标体系,进行财务风险预警,主动及时地发现、缓解、解决经营中的资金运动缓慢、资金沉淀等问题,为财务风险管理筑起基本保护屏障。

参考文献:

[1]秦江萍强锦: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现代管理科学, 2005 (6)

[2]李明峰邱亦维:中小民营企业失败的原因分析[J].企业活力,2006(6)

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研究 对策

一、引言

自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金融市场格局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模块在国内经济市场转型的大背景下面临着来自国际银行竞争、信息披露的完整度以及银行自身价值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因此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商业银行,英文简称为CB,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通过多种融资手段进行社会融资,运用基本的经济理论对这些社会资本进行经营管理,并协助政府进行市场管控的金融机构。花旗银行前总裁韦斯顿曾经说过,银行家从事的工作就是管理风险。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企业自身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压力,风险管控工作是保证有效地资本运作,为企业银行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关键。所谓的商业银行风险管控就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面对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为确保资本的安全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识别和评估,出具详细的风险评估报告,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可能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总体来说,商业银行的面临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三个方面,降低银行风险需要一套完善的内控制度作为保障,并根据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局势制定完善的发展策略。

三、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权制度不完善

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由既定的商业银行产权关系和享用的产权规则构成,一个玩完善的产权制度需要从管理上明确交易界限、规范交易行为、提供激励机制以及完善资源配置等功能。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受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过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以及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等产权为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名义上国家代表人民行使相应的权利,但是实际上银行高管和银行员工直接负责分配银行的资产,人民无法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利,且监督制度不够完善,这是导致商业银行资金运营存在风险的根本原因。

(二)组织机构不合理

我国的经济市场与其他发达发达国家相比无论从产业结构还是风险控制等都存在较大差距,资本运作方式较为单一。银行体系中无论是国有独资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亦或是城市商业银行等均存在组织结构单一、人员配置不完善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有效地权力制约机制,银行内部机构行政化严重,容易导致行政职权被滥用,资金运作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二是管理程序较为繁杂,管理效率低下。我国大多数银行的部门设置都是按照行政级别进行划分,管理层多达三、四级,这种组织模式给银行的实际工作带来很大弊端,首先是决策层太多,面对重大决策性问题是拿不出统一意见,决策范围太大;其次是各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缺乏有效地榭提哦啊和配合,工作效率低下;最后就是决策信息传递较慢,需要经过多个部门进行审核,且信息透明度不高。

(三)风险管理技术落后

商业银行是一个涉及到人力资源和资本管理的庞大的系统,而资本管理本身就具备一定的风险,需要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作为支撑。风险管理技术可以分为定性管理和定量管理两种,定性管理是指根据银行内部领导者的个人经验和工作能力对银行内部环境中的风险做识别和评估,不需要相应的数据支撑,因而容易受到领导者的个人主观医院的影响;定量管理与定性管理存在本质上的差距,依赖于银行已有的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一定的计算模型和指标体系量化计算得出银行的风险评估值。目前国外的大型银行往往可以将这两种管理手段有效结合起来,国内的商业银行还处在模仿摸索阶段,过多的依赖于定性管理而忽略了定量指标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风险管理技术亟待完善。

四、我国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的建议和策略

(一)改变股权结构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制度改革的首要工作就是根据股权结构变化,建立符合自身战略定位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建成以银行董事会和职业经理为领导集体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朱总协调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围绕管理中心建成一个高效的风险管理系统。董事会和职业经理人作为最高决策层全面把握国内外经济市场的发展动向制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风险管理部门要实行垂直的领导政策,打造一支高效的风险评估队伍,逐步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条条框框,实现以业务为中心的管理制度,从业务风险源头进行控制。

(二)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体制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是保证风险评估效果的关键所在。首先,要逐步完善对决策者的监督和约束机制,避免决策者因为自身问题引起的决策失误或是非理性决策,保证银行重大决策的正确性;其次,要保证风险管控工作的独立性。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很多风险管理人员已经意识到了可能爆发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风险,但是他们的建议没有得到上层决策者的重视,最终很多一行面临倒闭。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必须加强对风险管理独立性的思考,并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制度;最后,要对那些多品种、多极限和多币种的产品等加强识别和度量质量,广泛进行职场调研,进行严格的数据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切实可靠地数据依据。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和控制是我国商业银行实际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关乎着国家经济市场的繁荣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面对国内外不同的金融投资环境带来的压力,商业银行应该着重于本行自身面临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入手,通过改善股权关系、完善风险管理体制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和投资水平,进一步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姚晓翠.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

[2]李永华.中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3.

第7篇

摘 要 本文针对露天煤炭开发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管理问题,首先分析了露天煤炭开发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常见风险类型,并分析了当前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强化露天煤炭开发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管理的实施策略,可以为企业管理人员开展财务风险控制管理提供合理的参考。

关键词 开发企业 风险 类型 问题 策略

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开展阶段,由于市场或者是企业自身原因等各种不确定因素,造成企业的财务目标脱离预期计划目标。露天煤炭开发企业作为以煤矿资源开发为主的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投资开发项目的不确定影响因素日益增多,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概率不断增加,对于财务风险控制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就要求露天煤炭开发企业将财务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强化财务风险的识别分析以及控制能力,确保企业投资项目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

一、露天煤矿开发企业的财务风险类型分析

(1)融资风险。由于露天煤矿开采一般属于大型开发建设项目,具有项目建设投资规模巨大、项目建设周期较长以及风险较高的特点,因此为了露天煤矿开发项目的顺利进行,企业通常需要进行多渠道的融资,而最主要的便是通过股权融资以及债务融资,不同的融资结构会对项目实施产生不同的影响,融资处理不当容易造成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

(2)投资风险。露天煤炭开发企业作为以露天煤矿的开发建设为主要经营业务的企业,经营活动主要为露天煤矿的投资建设活动。由于投资活动受到投资对象、市场环境以及企业自身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企业投资过程中出现资产结构不合理、市场环境较差或者是生产经营管理不善的问题,便会造成企业出现投资风险,导致企业的财务成果脱离原计划,企业的经济效益收入达不到预期目标。

(3)资金流动性风险。资金周转流动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正常开展的基本条件,露天煤炭企业作为建设项目一般属于大规模的投资建设项目,资金筹集主要是通过银行解决,如果银行对于企业的贷款政策进行调整,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资金流动,甚至可能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造成企业出现资金流动性风险问题。

二、露天煤炭开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1)露天煤炭开发企业对于财务风险管理还未形成系统的认识。由于露天煤炭开发企业大多属于资产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受传统经济体制时期管理观念的影响,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重视程度不足,在投资管理项目上的风险意识淡薄。部分煤炭开发企业管理者为了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不合理的开展露天煤矿的扩建以及项目投资建设,导致煤矿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造成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

(2)露天煤炭开发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管理体系不完善。部分露天煤炭企业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企业的项目投资管理上,而忽视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而且在财务管理工作上也没有侧重于财务风险问题进行重点管理,缺乏系统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导致露天煤炭开发企业财务风险问题是有发生。

(3)露天煤炭开发企业的投资决策体系不完善。露天煤炭开发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合理的项目投资决策体系,在开发项目的投资管理上缺乏细致的分析,经常出现凭着高层管理者个人决策或者经验决策投资项目,导致投资决策风险问题是有发生。

三、露天煤炭开发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控制策略

(1)完善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建设。为了对露天煤炭开发企业投资开发项目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控制管理,首先必须结合企业的自身组织结构特点以及企业经营活动情况,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防范体系。并通过财务风险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选择、财务风险的评价以及财务风险防范应等一系列流程,提高企业对于财务风险的防范控制能力。

(2)进一步优化煤炭露天企业的项目投资决策机制。对于露天煤炭开发企业的投资决策管理,应该采取投资决策模型模拟分析的管理方式,通过综合项目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影响因素,借助于定量以及定性分析方法,明确企业财务风险发生概率,并采取事前控制的方式来避免露天煤炭开发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

(3)强化露天煤炭开发企业的市场分析能力。由于煤炭开发工作受到市场环境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十分严重,因此为了规避企业在投资项目中出现风险问题,必须做好企业投资管理的市场环境分析工作。通过对露天煤炭行业的市场整体环境、国际的煤矿能源产业政策、风险多发领域以及经济形势的走向等一系列内容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为企业投资项目决策提供合理的依据,进而避免企业投资风险问题的发生。

(4)重视预算管理以及财务审计监督。通过在露天煤炭开发企业内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有效的避免由于资金管理不善造成煤矿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因此企业应当结合投资项目以及经营活动情况,制定合理的预算收支计划,规范企业的资金难管理。此外,为了强化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监督,企业应该以财务审计作为财务管理监督手段,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细致的审查,进而起到规范财务管理工作,避免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作用。

四、结语

露天煤炭开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规避企业经营风险,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关键手段。因此,露天煤炭开发企业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企业自身在投资项目管理上的风险问题,并通过强化制度管理,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企业的风险控制防范水平。

参考文献:

[1]梁景丽.管理开创新天地――记煤炭工业优秀矿长、神东天隆集团公司武家塔露天煤矿矿长刘志全.中国煤炭工业.2008(11).

第8篇

【关键词】资本市场;金融风险;金融体制;人员管理;业务管理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资本市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放,实现了国际流动资金在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管理。尽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却并不能改变我国开放资本市场的基本方针。在这一形势下,必须清楚的了解资本市场条件下蕴含的金融风险,并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患于未然,是极其重要的。

一、研究背景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动力源泉,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改善了人类的生活。另一方面,金融业又蕴含了很大的投资风险,这是一把双刃剑,必须牢牢的掌握好分寸。随着市场经济步伐的加快,金融行为已经和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在经济主体之间,发挥中介的作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全球金融业之间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金融市场在各国之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所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是每一个国家和投资机构的共同任务和共同目标。尤其是随着金融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各国金融市场的关系逐渐密不可分。金融全球化极大的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但是也造成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也给金融市场增加了不稳定性和风险性,而且使金融危机的传播速度加快,造成的破坏程度也更加巨大,各国面临的金融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一些新兴的资本市场国家所面临的威胁将格外巨大。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表明了金融行业的地位之重,还说明了维护金融稳定、避免金融危机的必要性。随着在我国经济逐步与世界接轨,关系也越来越密切,金融业的发展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必须要牢牢地把握机遇,规避风险,促进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全面细致地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与经济安全。

二、资本市场中金融风险积聚的原因分析

金融风险出现的原因是资本的缺乏,而且,消费率与投资率相比差距太大,这是我国经济存在的弊端,然而经济水平的提高并没有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我国经济由于消费水平过低,所以基本上全靠投资基础设施来拉动,这种做法促使风险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投资国债时,其投资主体不够明晰,造成了资金难以得到回收,由此导致其转化成社会资金的效率大大降低。负债与资金之间的稳定与平衡需要有充足的流动资金,运用的资本不可以是私人财产。投资领域内,主要是个人投资,而这种情况却截然不同。因为投资领域沉积了太多的公共投资,造成了银行资金不平衡的局面时有发生。除此之外,金融风险的出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长、短期资金之间失去平衡。据资料表明,全国大多数银行中越来越缺少短期资金,而长期资金却是与日俱增,这种情况却是跟常规相违背的。这就造成了银行发放出去的贷款不能在短时间之内回收,不良资产越来越多,失去控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金融危机的爆发。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加深,带来了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但显而易见的是,我国资金的资本化程度极低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资金的资本转化率极低,仍然在货币的阶段上原地踏步。而纵观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其国内大多数资金基本上都是以资本的形式存在。因为我国资本明显不足,造成了大量的国外资本流入我国,这也就使得我国资本的转化更加困难。

三、我国资本市场持续开放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分析

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步伐也越来越快,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我国应该鼓起勇气、充满斗志,以坚定不移的姿态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越深,其受到国际资本市场的影响也就格外的巨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概率。资本市场的持续开放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资本流动会对我国的金融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

国际资本极大地影响着我国发行货币的多少,而发行货币的多少又会影响着通货膨胀,甚至会威胁到证券市场的稳定。其传导机制一般为:大量国际资本涌入我国,造成国际资本项目出现贸易顺差和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进一步促使国内基础货币出现短缺,供应紧张,而名义上的货币供应量则大大增多。伴随着国民总体收入的提升,又会使社会总需求加大,物价大幅度提高,进而造成通货通胀,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损失。通货膨胀最初出现的时候,会部分抬高证券价格,但是,当物价全面上涨到引起社会秩序紊乱的时候,政府就会出面干预,实行紧缩政策,促使证券市场的资金得以流出,使物价得以下降;其次,发生通货膨胀会使企业的成本大幅度提高,资金严重缺少,上市公司难以获得足够的利润,由此造成证券市场的价格得以下降。随着国际资本大量流入我国,会对证券市场的另一路径产生强烈的冲击,进而打破国际收支平衡,利率和汇率也会发生大幅度的波动。据相关资料显示,东南亚出现金融危机的时候,国际资本流动对东南亚各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有价证券的供求不平衡导致泡沫问题的出现

纵观世界各国的情况,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国投资者越来越需要国内有价证券,但是,国内的有价证券毕竟有限,不能满足众多投资者的需求,这就造成了证券价格越来越高。从股票市场的情况来看,股票价值一般用市盈率来评估。市盈率与风险成正比,市盈率越高,风险就越严重,其投资价值自然就越小。

(三)资本市场的开放加剧了证券市场收益的波动

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越来越深,促使我国证券市场收益也产生大幅度的波动。而在国外投资者的逐渐参与下,国内证券市场价格变化的程度也越来越剧烈。据研究表明,当国际资本流量出现显著增长时,股票市场收益并没有随之增长,但是,却造成了其相对波动性明显增长,尤其是当国际资本流动变化较大的时候。新兴债券市场的收益波动性变化更加剧烈,这是成熟债券市场所没有的,其中的缘由主要是因为前者的信用风险变化更加剧烈和流动性较低产生的。我国的资本市场也是刚刚兴起,目前还只是雏形,其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四、如何在资本市场中加强金融风险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也在逐渐的成熟,并且越来越完善,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其好的一面,还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的各种风险和危机,做好防范措施,以免其对我国经济造成重大的损失,若要充分利用好这把双刃剑,就必须对金融风险进行充分的分析,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唯有如此,才能将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扼杀在摇篮里,发挥其对经济产生的积极因素。金融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提高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

资本市场一方面为经济建设提供庞大的资金,但是其中蕴含的风险也是可想而知的,然而,机遇与风险并存,它既能使一些人利用风险中存在的机遇获取暴利,又可以令一些人承担风险,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所以说,采取一定的手段来充分的规避风险,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加强思想上对金融风险的认识,充分的重视起来,唯有如此,才能够在行动中时时注意风险的发生,而当风险出现并转化为危机时,能够有条不紊的应对。

(二)深度改革金融体制

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努力促进资本市场的完善,深度改革金融体制,尽最大可能的去创造一切条件促使同业拆借市场更加的完善,促使资金的向合适的方向流动,为利率市场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努力促进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努力促使证券市场更加的规范,在一定的范围内扩大股票的规模,促使企业能够拥有越来越多的融资渠道,并利用资本市场获取更多的资金。还要努力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维护国家的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带动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此基础上,还要避免国际收支失衡的局面出现。维持外贸顺差,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从而保持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促使我国拥有更强的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三)促进金融资本市场平稳发展

努力做好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工作,如今,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速度仍然比较缓慢,发展规模也较小,其融资渠道也相对比较稀少,很难减轻银行的发展负担。为了促使我国资本市场前进的步伐更加平稳,就应该努力的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的比例。在资本融资的时候,为拓宽融资渠道,虽然资产证券化的过程有很大的风险,但却不能因为有风险就终止其发展,所以,金融机构要立足于现实,脚踏实地,逐渐减慢其发展的速度,做到稳步发展,循序渐进,唯有如此,才能规避各种金融风险,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国家安全。

(四)稳步实现资本管制的自由化

资本管制的自由化能够加快资金的流入,这对于弥补投资缺口意义重大,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率。但是,据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国家的金融系统不够坚固、企业缺乏严格有效的管理,那么就会导致经济出现大幅度的波动,甚至会引发金融危机。由于监督力度的缺失,导致金融机构出现盲目信贷的现象,促使股票市场的泡沫。一旦泡沫消失,就会造成金融机构难以正常运转,甚至面临破产。一旦大型金融机构面临破产,就会引起社会金融秩序的紊乱和金融机构的崩溃,甚至造成货币危机,进而形成金融危机。

(五)加大人员管理力度

1.加大对分析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银行的审计机构包含众多部门和岗位,这就需要其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必须要有渊博的学识、熟悉各项业务、思维敏捷、富有洞察力。定期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着重培养其业务水平和善于分析的能力,包括企业最新制度、工作环节的具体要求等,还要开阔其视野,培养其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勇于面对挑战,敢于接受挑战以及开发其创造性思维。

2.公正的业绩考核。建立公平公正的业绩考核机制,使每一个员工都有一个光明的晋身通道,促使每一个员工都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提升其整体素质。企业不仅要提高整体的效益,还要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对不同领域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成绩进行严格公正的审核,对员工的工作成绩做出正确的评价。

3.光明的晋身途径。工作人员的能力要远比学历来的更加重要,能力与业绩是评价工作人员是否称职的最为客观公正的标准。工作人员的晋身途径应该是透明的、公正的、客观的,要切实做到使每一个职员都拥有相同的晋升机会,让他们相信只要拥有能力和才干,并且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不错的成绩,就会受到提拔,受到优厚的待遇,就可能拥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六)优化业务管理机制

1.努力做到坚持四个工作原则。真实性原则:报告内容不能与事实相违背,审计结果必须准确的反映出来。完整性原则:报告内容必须面面俱到,不得遗漏。及时性原则:报告必须及时的做好,确保风险出现时可以及时的应对。保密性原则:工作人员当严格遵守保密制度,不得向任何非内部人员披露任何内部信息。

2.扩展内部审计模型。内部审计模型属于一种风险管理模型,它是基于风险的具体特征和对数据进行详细的研究设计出来的。在审计模型的不断拓展之下,使风险的控制时间向前移动,对风险产生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达到对风险全方位的控制。

3.对风险进行评估。通过对风险产生的状况和特征进行精确的数据分析,推断出产生风险的关键因素,不断地强化风险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4.促进考评体系的健全。加强对风险暴露水平等各项指标的研究,并对各项指标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对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当风险来临的时候,能够掌握主动性,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促进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五、结语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不仅要实现从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之间的转型,还要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金融业已经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因为制度的不够健全,金融业发展的基础薄弱,金融风险时常出现,且越来越严重,金融安全问题也逐渐被各国所重视。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企业必须做好金融安全的防范工作,当金融风险出现的时候,能够沉着冷静的应对,快速的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将金融危机消弭于无形,维护国家的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参考文献

[1]商瑾.金融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2]李立书.资本市场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民营科技,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