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建筑服务业市场

建筑服务业市场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2 16:35: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建筑服务业市场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建筑服务业市场

第1篇

关键词: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贸易额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 “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和经济封闭式的主要推动力量。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服务业,必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超,加快发展服务业,必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我国服务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我国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不但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同等发展程度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落后于第二产业,我国服务业发展并没有像预计或期盼的那样进行高速或跨越式发展时期,从“工业经济型”社会向“服务型”社会转变仍任重而道远。基于此,我国服务业发展及其在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中的作用问题,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由于我国服务业发展较晚,直到1985年统计年鉴中才出现第三产业的统计数据,而且十分不完善,之后每年的统计口径都有变化,使得度量服务业发展的一些微观指标数据存在不连续性,有的指标需要经过计算才能获得,而且准确性也存在一定问题,这严重地阻碍了对国内服务业的深入定量研究。

二、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投入产出法与相关指标

服务业投入产出分析法反映一定时期内各个服务业部门间相互联系及其平衡比例关系。而投入产出系数是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计算得出的一系列指标体系。常用的投入产出系数包括: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在本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的指标为直接消耗系数。所谓直接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为投入系数,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个服务部门每增加一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其他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其公式为:

aij=xijXji,j=1,2,3……n

其中aij为直接消耗系数;xj为第j部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直接消耗的第i部门产品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Xj为第j部门的总投入。从定义可以看出,它反映了部门之间的直接相互依赖性。直接消耗系数某一部门若想实现单位增长,相应产业的中间产品所应增长的数量。它基本上是技术性的。因而相对稳定,可以称谓技术系数,可以体现出该部门的技术水平。

(二)服务产业选取与数据来源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最终数据的可比较性,本研究在对我国服务业的分析中,建立了中美两国模型,通过计算中国、美国的投入产出系数,比较分析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特点。

在本研究中,所用数据来自BEA网站提供的投入产出表,本研究选取了5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生产业,即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以及教育进行分析研究。这5个行业的产值在美国比重较大,批发零售业是传统服务业的代表,教育则是一国培育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服务业的重要地求要素之一。因此,以这5个行业进行国际比较,可大致反映出我国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以及与世界服务贸易发达国家――美国的差距所在。

在本研究中,我们分别选取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中和美国投入产出表中的总投入合计、中间投入合计以及增加值合计三个指标来比较中、美两国5个生产行业的比较优势。中间投入和增加值之和等于总投入,我们把增加值合计视为投入产出效率,由此我们可以由表2―1和表2―2中看出中、美两国所选5大样本行业的投入产出效率。

表2―1:中国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

交通运输建筑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和保险旅游业

总投入合计1.00000001.00000001.00000001.00000001.0000000

中间投入合计0.538663450.7443001 0.3988585040.310545310.56384962

增加值合计0.461336550.25569990.6011414960.689454690.43615038

资料来源:数据由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整理而得

表2―2:美国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

交通运输建筑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

总投入合计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中间投入合计0.45330.75090.33210.21760.4265

增加值合计0.54670.24910.66790.78240.5735

资料来源:数据由《Be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2007年美国投入产出表整理而得

根据表2―1和表2―2,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服务贸易的投入产出效率普遍比美国服务贸易的低,除建筑业中国的投入产出效率比美国高以外,其余4个行业中国的投入产出效率均比美国要低。

三、中美两国服务业贸易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已有了较快发展,相应地,我国服务贸易也有了较快增长。但与美国相比,我国服务贸易起点低、基础差,在总量发展方面存在很大差距。鉴于数据可得性和可比较性的限制,在本研究中,仅选取2005~2008年中美两国服务贸易数据作为样本区间,同时,表3―1为中美两国2005年~2009年服务贸易总额及分项的统计数据。

表3―1:中美两国2005年~2009年服务贸易总额及分项(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国别服务贸易总额交通运输建筑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

2005

中国74404.1015426.502593.00694.6529296.00

美国385295.0062250.003791.4038569.00102070.00

2006

中国91999.2021015.302752.64693.6033949.00

美国432126.0068260.005441.7057327.00106906.00

2007

中国122206.0031323.805377.101134.184083.00

美国500696.0077185.006358.8871577119781.00

2008

中国129500.0038417.6010328.51697.4540843.00

美国545589.0090567.307596.9870945.00134908.00

资源来源:UNCTAD(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2005―2008年中、美国际贸易数据

由表3―1我们可以看出,就总量而言,中美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但差距仍然很大,2001年美国服务贸易总额是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5.18倍, 2005年,交通运输业美国的服务贸易是中国的4.04倍,发展至2008年其差距已经缩小至2.36倍;2005年,旅游业美国的服务贸易额是中国的4.04倍,发展至2008年其差距已经缩小至3.30倍;建筑业为最典型的资本节约型行业,故在中、美服务贸易中差距本身就不很明显,而且,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中国的建筑业贸易额已远远超过美国,如数据显示,2005年,美国建筑业的服务贸易为中国的1.46倍,至2008年,中国建筑业的服务贸易额竟超过美国,且已达到美国的1.36倍。资本密集型的金融和保险业起伏较大,2005年,美国金融保险服务贸易额为中国的55.62倍,到2006年,已经将这个倍数扩大到82.65倍,到2006年以后数据显示有所下降,2007年,美国的金融保险保险业的服务贸易额为中国的63.11倍,至2008年,已经降至41.8倍。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服务经济体,服务业在美国经济中占有主体地位。据世界银行统计分析,美国服务业总体规模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美国服务业相对于中国所具有的巨大优势及其在世界服务市场的主导地位,与美国长期以来政府所作的努力有直接的关系。为促进服务出口,美国政府在高科技领域给予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并把大量资金用于电脑软件研发等民用技术方面的研究。此外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使其早在20世纪50年代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就已达到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的15.3%,为其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第一大国奠定了竞争优势基础。服务贸易作为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发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国家竞争力,中国要想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服务业的疗养现状虽然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但从长远利益出发,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快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有效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二)政策建议

1.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打好服务贸易基础

服务业是服务贸易的基础,要想搞扩大对美的服务贸易出口,扭转中美服务贸易逆差,首先服务业是服务贸易的基础,要想扩大对美的服务贸易出口,扭转中美服务贸易逆差,首先必须打好基础,加快发展国内服务业,增强中国服务业的整体实力。可根据服务产业部门在经营规模、市场份额增长速度和比较优势等方面的排序,确定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新兴或幼稚服务业。中国的金融、保险、咨询、计算机信息、技术专利等新兴行业的竞争优势远远不如美国,要追赶美国服务业,促进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政府可采取导向性的政策措施,以加大对新兴行业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对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服务业,可降低民营资本的进入门槛,并提供更多的税收、财政和信贷等优惠措施;对于那些还不成熟但有发展前途的幼稚产业,给予适当的保护,以促其早日成长。

2.逐步对美开放与适度保护相结合

中国目前服务业的发展还很落后,这就决定了中国服务市场尚不具备全面开放的条件,因此,应处理好对外开放和适度保护的关系,分行业、分地区、有选择地逐步推进对美服务市场的开放,采取“渐进式”的开放策略。第一,对已经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成熟的服务产业和产品,先行开放,积极参与竞争。第二,对于新兴服务业,应有限度地开放,同时以美国在新兴服务业技术方面对中国提供帮助为条件来发展中国新兴的服务业,从而在较短时间内促进中国新兴服务产业的生成。第三,对涉及国家和安全的服务产业,应实行禁止外商投资的政策。

3.制定和完善服务贸易立法,按WTO 规则建立我国服务贸易竞争规则

发展我国服务贸易, 目前应尽快制定和完善既符合我国实际又不违背服务贸易总协定和WTO 规则的法律法规,如《国际服务贸易法》、《商业组织法》、《劳务输出法》等。在制定法律法规时,首先,要按GATS 要求,增强我国服务贸易政策的透明度。例如在市场准入方面,我们不仅要及时、明确地公布开放行业、开放程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要及时公布适用的司法及行政决定, 更好地履行GATS 透明度义务,国务院发起建立一个服务贸易法律、政策、信息服务中心应该可以很好的解决该问题;其次,制定统一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和政策,致力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与配套;再次,要制定和引入与WTO 规则相符的竞争政策、保护性立法和主动性法律、法规。作为WTO 成员国我们已按承诺的时间表逐步开放了服务贸易市场, 还应制定相应的竞争政策,规范服务市场。例如,对逐步开放的保险、金融及电信等市场,应有相关的竞争政策进行规范,约束我国一些行业中存在的垄断与滥用垄断行为。特别是对做出承诺的反滥用垄断或专营的服务部门, 我们还应按特别承诺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参考文献:

[1] 张德进、吴韧强,中美服务贸易的比较分析与启示,国际经贸探索,2004年第3期。

[2] 孙夏、张静中,中美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与对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3] 廖春良,冯宗宪,全球化条件下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比较研究,财贸经济,2007年第8期。

[4] 庄惠明、陈洁,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基于31国模型的投入产出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5期。

[5] 潘海岚,中国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基于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数据的研究,广西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第2篇

这6条主线,一是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劳务队伍的发展和建设。继续完善落实防新欠长效机制,要求各地健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应急处理机制,严格做好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及时解决群体性突发事件;探索新的农民工信息管理模式,在部分地区推动实名制管理试点,待条件成熟后逐步向省会级城市推广,提高对劳务队伍的精细化管理。

二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导企业结构调整,促进工程咨询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促进工程咨询服务业发展法规、政策,研究起草《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条例》,促进工程监理的健康发展;积极推进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发展,支持企业提高综合素质,在高端平台参与国际竞争。

三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在继续加大对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的同时,运用资质核查手段,加强市场动态监管,强化对企业资质条件和市场行为的监督检查,对资质申报中的弄虚作假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及时进行曝光,切实维护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

四是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为目标,继续完善招投标制度。完成由建设、监察、发展改革、铁道、交通共同推进的五部委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招投标普查工作,研究制定《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管理办法》,推进交易中心的建设;尽快出台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提高设计方案水平,保证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的经济适用以及节能环保等;研究起草《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施工招标投标资格审查办法》,解决招标人通过资格审查排斥潜在竞标人的问题。

第3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G7国家

[中图分类号]F75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10-0018-03

[作者简介]胡心宇(1976-),女,湖北人,讲师,研究方向:国际服务贸易。一、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数

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指数是指一国的服务贸易差额在其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该指数取值在-1~1之间,该指数大于零,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竞争力,即服务贸易存在顺差;若小于零则缺乏竞争力,服务贸易存在逆差。本文采用相对竞争力指数(NRCA指数)来研究中国和G7国家服务贸易部门的国际竞争力,力图通过总体和服务贸易部门两个层面来测算中国同G7国家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中国服务贸易同G7国家的差距,从而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二、服务贸易总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一)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

2001—2012年,G7国家内部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并不平衡,其中美国的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一直大约在14%以上,占全球第一;其次是英国和德国,其国际市场占有率大约在7%左右;国际市场份额最小的是加拿大,详见表1。另外,G7国家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相反,中国的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却一直呈上升趋势,表明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正在不断增强,2001(二)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

2001—2005年G7大部分国家服务贸易竞争力呈下降趋势,2006—2012年则呈现上升趋势,见表2。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强的是美国和英国,其次是法国,这些国家的服务贸易一直为顺差;而日本和加拿大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对较弱,服务贸易为逆差。中国的服务贸易一直为逆差,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表明其竞争力仍然较弱。中国与G7国家的均值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同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差距更大。中国自加入WTO以来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呈不断上升趋势,2007年为-0.03,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呈下降趋势。

三、服务贸易部门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相对竞争力指数(NRCA)剔除了产业内贸易或分工的影响,反映了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的影响,因此用该指数判断产业国际竞争力要比其他指数更能真实反映进出口情况。若NRCA>0,则表明该产业存在竞争优势,反之则缺少竞争优势。按照WTO统计数据,将服务贸易部门分为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其他商业服务业中包括通信、电信、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计算机、版权和许可、个人文化和娱乐。

根据相对竞争力指数,考察了中国和G7国家2001—2012年服务贸易部门国际竞争力,结果如图1、图2以及表3。 从中国和G7国家的运输服务部门的国际相对竞争力看,2001—2012年德国运输服务部门的相对竞争力指数高于其他国家,其NRCA指数大于零,相对竞争力最强,但呈下降趋势。相对竞争力一直比较稳定的是日本,其NRCA数值一直在零左右。此外中国、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和加拿大的NRCA数值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尤其是2008年后中国运输服务部门的NRCA数值最小,但是从2011年开始又呈现出上升趋势,如图1,反映出中国外贸有望逐渐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从旅游部门看,G7国家中旅游服务部门竞争力最强的是意大利,优势非常明显,其次是法国和美国,这几个国家的NRCA数值均大于零,并且比较稳定。中国在旅游服务部门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从2007年后一直呈现下降趋势。G7国家中日本旅游NRCA数值虽然一直小于零,但是其国际竞争力一直呈上升趋势。旅游竞争力相对较弱的是德国和英国,其NRCA数值一直小于零,但是在2009年后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图12001—2012年中国与G7国家运输服务NRCA数值

数据来源:根据WTO数据绘制图22001—2012年中国与G7国家旅游服务NRCA数值

数据来源:根据WTO数据绘制从其他商业服务部门看,美国在金融、版权和许可、个人文化娱乐部门具有较强的相对竞争力;英国在金融、保险、版权和许可、个人文化娱乐部门优势非常明显;法国在通信、电信、建筑、金融、版权和许可部门具有优势;德国在建筑、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部门优势明显;意大利在通信和其他商业服务部门略有优势;加拿大在通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个人文化娱乐及其他商业服务部门具有相对竞争力;日本在建筑、金融部门优势明显;中国则在其他商业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建筑和通信部门相对竞争力明显,详见表3。

三、结论

第一,选择三个不同指数来测度中国与G7国家服务贸易总体国际竞争力并进行比较,发现G7国家服务贸易总体国际竞争力较强,而中国相对较弱。从2001—2012年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看,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正在逐渐增强;而从竞争力指数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呈下降趋势。

第二,对于服务贸易部门国际竞争力的分析,运用相对竞争力指数后发现中国在旅游业、其他商业服务业、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建筑和通信部门具有相对竞争力优势;而G7国家发展并不平衡,英国和美国在金融、版权和许可、个人文化娱乐以及保险部门优势非常明显,法国和加拿大则在通信、电信部门具有一定优势,日本则在建筑和金融部门具有优势,意大利在通信和商业服务部门具有优势。

第三,无论是从总体还是从服务贸易部门看,中国和G7国家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有一定差距,我国已经是服务贸易大国,但还不是服务贸易强国。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正在逐步提升,但是从要素密集度看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来源仍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而在大多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我国则缺乏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陈虹,章国荣.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5):13-23.

第4篇

近年来,上虞市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开放兴市、商贸活市、文化强市、生态靓市”战略,主动应对宏观环境趋紧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双重挑战,大力推进创业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

一、现状特点

近年来,上虞市经济总量持续扩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产业基础更加扎实。一是从产业构成看,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4年的9.5∶60.0∶30.5调整到2008年的7.0∶61.0∶32.0,呈现一产降、二三产升的可喜局面。二是从基本单位看,2008年全市共有法人单位8199个、个体经营户43341个,分别比2004年增长23.8%和5.9%,其中二产法人单位数4802个、三产法人单位数3397个,分别比2004年增加15.5%和37.9%。三是从从业人员看,2008年全市共有法人单位从业人员62.21万人,其中二产57.13万人、三产5.08万人,分别比2004年增加66.6%、70.0%和36.2%。

2、工业主体地位日益突出。一是工业总量快速增长。2008年全市共有工业企业4578家,其中规上企业88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856.8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13.9%、24.5%和135.5%。二是集群优势加速显现。机电、化工、纺织三大支柱行业规上企业数占总数的68%,伞件、铜管、机械仪器、手套袜业等块状产业各具特色,汽车零部件、照明电光源等新兴产业加速形成。区域布局加速向两区集聚,2008年两区规上企业191家,产值392.25亿元,分别占全市的21.6%和52.1%。三是所有制结构日益优化。2008年全市共有私营企业5550家、股份制企业432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342家,分别比2004年增加27.8%、96.4%和30.0%;上市企业达到10家,比2004年增加4家,企业发展更具活力。四是科技投入力度加大。2008年全市规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和R&D经费支出分别为11.7亿元和6.16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加5.96亿元和3.35亿元,年均增长19.5%和21.7%;新产品产值率21.2%,比2004年增加9.7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总量稳步增加。一是规模在扩大。2008年全市共有三产法人单位3397个,三产个体经营户31132户,分别比2004年增加37.9%和9.6%。其中,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分别实现营业额123.52亿元和4.88亿元,比2004年增长184.1%和143.1%;房地产企业完成投资39.47亿元,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7.98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184.0%和70.5%。二是结构在优化。与一普相比,2008年全市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两大传统行业法人单位数分别增长91.9%和88.9%,房地产、租赁商务、科研服务、卫生保障、文化娱乐等行业法人单位数增幅均超过50%。三是贡献在提高。2008年三产占GDP的比重为32%,比2004年提高1.5个百分点;对全市财政总收入的贡献为22.4%;吸纳就业5.08万人,比2004年净增1.25人,增长32.6%,为全市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建筑产业优势不断巩固。一是总量规模继续扩大。2008年全市共有建筑业企业224家,个体经营户4589户;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585.91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109.74万平方米;实现建筑业产值657亿元,其中建筑工程产值608.31亿元、安装工程产值33.03亿元,总量规模均居全国县级市前茅。二是资质等级不断提高。2008年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10家,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11家,特别是拥有特级企业7家、一级企业12家,数量居全省县级市第一。三是拉动就业贡献突出。2008年全市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3.15万人,其中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近15万人;建筑业利润总额16.86亿元,直接增加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146元。

二、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上虞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但现阶段一些产业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仍比较突出,经济整体竞争力还不够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仍然任重道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产业层次偏低。一是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如化工行业以染料、颜料及中间体和医药及中间体两大类产品为主,处在国际产业垂直分工末端和产业价值链低端。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多、技术密集型产品少。如机电行业中的冷却塔、风机、灯具和块状产业中的伞件、手套袜业、铜管等大多为劳动密集型或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品,“大路货”和配套加工产品居多。三是贴牌产品多、自有品牌少。绝大多数企业实行短期的贴牌生产和中性生产,忽视自主品牌建设,核心品牌往往掌握在别人手中,即使有了自主品牌,品牌开拓营销力度也不够,缺乏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2、企业规模偏小。一是经济单位少。普查资料显示,我市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分别为8199家和43341家,均少于绍兴、诸暨、余姚、慈溪等周边县市。二是块状规模小。上虞块状产业产值超40亿元的仅4个,超百亿元的仅1个,而诸暨超40亿元的有10个,超200亿元的有3个。三是单体规模小。从普查情况看,我市工业企业户均产值、户均资产分别为2015.52万元和2065万元,其中规上企业分别为8510.25万元和8684.19万元;服务业中,批发零售业户均销售额为1439.63万元,餐饮住宿业户均营业额为718.12万元,其中限额以上户均分别为9976.24万元和1174.24万元,企业单体规模还不够大。

3、融合互补偏少。一是产业融合度不够。二三产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融合互动,工业企业主辅分离推进缓慢,专业市场建设缺少制造业有力支撑,服务业中传统的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住宿业比较发达,而生产业和其他新兴服务行业发展滞后。二是行业关联度不够。产业上下游之间缺乏关联性,存在产业链条断裂的现象,影响了产业整体竞争力。三是产品差异度不够。大量企业在同一行业、同一产品甚至同一分工环节上简单扎堆,企业分工协作不够紧密,同质竞争激烈,导致产业集群发展不快、竞争实力不强。

4、竞争能力偏弱。一是创新能力不足。2008年全市实现规上企业新产品产值165.63亿元,占规上企业总产值的22%,低于绍兴市平均水平23.4%;规上企业R&D 活动经费6.16亿元,占GDP比重仅为1.77%。二是科技人才缺乏。全市法人单位中获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438人,仅占单位从业人员的0.23%;规上企业科技活动人员5310人,其中R&D人员2509人,仅占规上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1.83%。三是经济效益不高。2008年全市规上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12.97%,成本费用利润率为7.1%,分别比一普时下降4.12和1.6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145家,亏损面16.38%,亏损额达19.05亿元,特别是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

三、对策建议

根据上虞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现状,就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壮大县域经济,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以创业扩总量,掀起全民创业新。扩大经济总量,必须优先考虑全民创业,加快培育面广量多的中小企业。一是龙头带动促创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营销网络等方面的核心带动作用,鼓励规模优势企业调整产业、产品结构,辐射发展一批产品配套、技术研发、中介咨询和物流配送等方面的中小企业。二是产业协作促创业。增强中小企业抱团合作意识,鼓励开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差异化错位发展,提高产业、产品关联度,促进块状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增强企业生命力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三是市场引领促创业。积极打造“浙东新商都”,发挥现有大企业规模优势,做大产业,实现以产业推动市场、以市场带动产业。四是政策扶持促创业。进一步调整优化政策导向,实行“大企业给荣誉给服务,小企业给政策给资金”,切实减轻创业投资成本,降低创业准入门槛,提高创业授信额度,创新抵押贷款模式,不断增强创业投资的源动力。

2、以创新促提升,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一是增强科技创新引领力。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建立相应的科技研发奖励及风险补偿机制,完善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配置机制,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二是激发管理创新内生力。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三是培育经营创新源动力。引导企业科学制定发展战略,以做精、做强主业为第一要务。大力推进资本运作,抓住创业板上市良机,加大企业上市推动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通过上市和增资扩股募集资金、扩大生产、规范经营管理,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

3、以调整推转型,重塑产业结构新格局。一是制造业,重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机电行业突出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加快向机电一体化、装备制造业和节能电器等方向转型;化工行业突出嫁接改造、循环经济,推动产业结构向生物医药、新领域精细化工、新材料和环保等产业提升;轻纺行业突出差别化、特色化发展,加快向高档面料、色纺等领域拓展。加快培育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块状产业,加快向产业链上下游和高端拓展,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升级。二是服务业,重在打造“浙东新商都”。加快传统商贸业提档升级,全力打造城北商贸核心区。积极推进市场与产业互动发展,按照“以产业建市场、以市场带产业”的思路,加快培育与产业紧密结合的专业市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嘉绍跨江大桥、杭甬运河、杭甬客运专线、上虞新港等重大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快发展大桥、运河、铁路和港口物流,鼓励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努力建设区域性物流基地。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依托“一江两岸”(曹娥江)、“一帝二女”(虞舜帝、孝女曹娥、情女祝英台)和滩涂资源优势,重点推进曹娥景区、英台故里和杭州湾生态湿地建设,着力打造大上海的绿色“后花园”。鼓励发展新型服务业态,积极培育电子商务、IT信息、科技中介、金融、法律中介咨询等新的服务业态。三是建筑业,重在打造“绿色建筑产业基地”。依托现有建筑业基础,把握绿色节能建筑发展趋向,抓住上虞市与欧洲――中国企业家联合会、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开展合作的契机,引导建筑企业返乡投资发展环保、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加快从建筑劳务输出基地向绿色建筑产业基地转型。同时,要推进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提质创优,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努力实现从“建筑大市”向“建筑强市”的跨越。

第5篇

[关键词] 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服务贸易已成为当今国际贸易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日益上升。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服务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60%,其经济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全球服务贸易总额从1980年的3650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63200亿美元,增长了17倍。服务业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成为国家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服务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服务贸易总额由1982年的43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509亿美元,25年增长了57倍,年均增长17.6%。2007年,服务贸易总额占我国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82年的9.4%上升到10.3%,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升至4%;世界排名仅次于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位居第五位,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并提出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方法是广大学者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为了精确的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状况,在此我选用其他8个在服务贸易上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在2001年~2006年的数据作为对照分析。

1.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服务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服务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服务占世界出口总值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RCA=(某国服务出口/某国总出口)/(世界服务出口/世界总出口)。

一般认为: RCA>2.5,表明该国在服务贸易上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若1.25

由下面的表1可以看出:RCA指数始终大于1.25的是美国、西班牙、英国三个国家。这三国在服务贸易竞争力上展示了很强的显性比较优势,更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在有些年份的RCA指数大于2.5,凸显了其在服务贸易上极强的竞争力。法国、荷兰的RCA指数分布在0.8到1.25之间,说明这两国在服务贸易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荷兰的显性比较优势有所减弱;日本虽然在2001年~2004年间,其RCA指数都小于0.8,但自2005年起开始超过0.8,显性比较优势逐步显现,而中国和德国的RCA指数一直小于0.8,而且中国的RCA指数显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显性比较劣势进一步凸显。

资料来源:由2007WTO annual report上数据计算所得

2.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

服务竞争优势可以通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即TC 指数来衡量, TC指数是指一国贸易进出口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TC 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取值范围为[1,-1]。TC指数越大,说明该贸易竞争力越强;TC指数越小,则说明该贸易竞争力越弱。

从下表2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国各服务部门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差异十分明显。综观最近2001年~2006年数据,只有属于资源密集型服务的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的TC指数为正值, 说明这两部门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建筑服务的TC指数由2001年的-0.012转为2002年的0.131,这表明我国根据国内的劳动力数量庞大,成本低的特点,所采取的加快建筑工程承包走向海外市场的策略卓有成效。金融服务的TC指数只有2001年为正数0.120在此之后一直为负数,竞争劣势明显。运输、保险、咨询、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部门的TC 指数皆为负值, 说明我国在这些部门的服务贸易缺乏足够竞争力。

资料来源: 国家外汇管理局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1年~2006年计算得到。

二、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1.加大对优势行业的扶持力度并保护比较劣势的行业,增强服务贸易的总体竞争力

国内政策可以适当向旅游和建筑等优势行业倾斜,使之产生规模效益而增强国际竞争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充分理解GATS精神的基础上,对我国国内需求较大而处于比较劣势的行业根据李斯特“幼稚产业理论”制定有关政策加以保护,以促进我国服务业均衡发展,为服务贸易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2.加大服务贸易开放程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各国跨国公司和大的金融资产部门为了提高其在全球的竞争力, 纷纷向劳动力素质较高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服务性工作平台, 以达到利润最大化。我国应抓住服务业全球化的机遇, 扩大对外开放和市场准入,为服务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强大动力。对金融、保险、电信等服务业应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机制; 在软件开发、物流服务等部门, 让外资充分参与, 促进中国服务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加大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和服务业外包的力度, 优化政策环境, 创新服务业聚集区功能和制度设计, 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营销中心来华投资。

3.调整服务贸易内部结构, 加快以信息服务贸易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

基于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选择,目前, 我国服务业产业内部结构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但我国要想使服务业有较大发展, 必须优化服务业结构, 跟上世界服务产业和服务市场变化的步伐, 要在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基础上,加快以信息服务贸易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

4.加快服务贸易领域的人才培养

要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增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必须培养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 加快培养熟悉服务贸易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尽快了解和掌握国际服务贸易相关协定和国际惯例。一方面遵守国际惯例, 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事物; 另一方面灵活运用国际惯例维护国家权益、企业权益和公民权益, 尽量减少我国服务市场所受的冲击, 同时最大限度地分享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利益, 提高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5.着力改革政府管理服务业的模式,大力提高管理水平

政府应加快职能转换,使政府机制按管理市场经济规律运转。能运用市场进行监管的领域,应创造条件让市场去行使管理职能,政府则应该用规则去管理。政府应加强对服务业的引导,强化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创造公平环境的能力。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管理各自为政、多头和交叉管理现象十分严重,既不利于国内服务业发展和对内开放,不利于我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和对外谈判;因此,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管理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刘 涓:入世五年看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3月

[2]魏下海: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6月第19卷第二期

第6篇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的2015年7月份的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9%,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由于非制造业没有综合指数,通常以商务活动指数来反映非制造业经济的总体变化。

本月,在中国非制造业PMI各单项指数中,商务活动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环比小幅上升;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较上月持平;其余各主要指数环比均有所下降。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降幅最大,环比下降3.9个百分点,投入品价格指数降幅次之,环比下降1.7个百分点,其余各指数的降幅在0.5到1.3个百分点之间。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认为:7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回升,市场活动表现较为活跃,有利于经济平稳向好的积极因素继续释放。服务业连续回升,且具有普遍性。与生产相关的批发业活动上升,反映企业采购活动趋于活跃,制造企业扩大生产的意愿增强;与居民消费相关的邮政快递业、旅游业、航空、及道路运输业明显回升,反映居民消费需求明显趋旺。基础建设有关行业的订单指数回升明显,反映出投资需求趋于稳定, 有望在下半年形成对经济的拉动力。值得关注的是,房地产活动整体有所波动,商务活动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有回落,淡季因素影响较大。

新订单指数环比下降。2015年7月,新订单指数为50.1%,比上月下降1 .2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51.4%;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49.8%。20个行业中,航空运输业,生态保护环境冶理及公共设施管理业和租赁及商务服务业等8个行业高于50%;居民服务及修理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和铁路运输业等12个行业低于50%。

新出口订单指数降幅最大。2015年7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6.2%,比上月下降3.9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建筑业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7.4%;服务业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6%。20个行业中,航空运输业、铁路运输业、生态保护环境冶理及公共设施管理业和邮政业等6个行业高于50%;住宿业、装卸搬运及仓储业和水上运输业等14个行业低于50%。

投入品价格指数降至50%以下。201 5年7月,投入品价格指数为48.9%,环比下降1.7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建筑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47.7%;服务业投人品价格指数为49.1%。20个行业中,租赁及商务服务业、餐饮业、生态保护环境冶理及公共设施管理业和居民服务及修理业等11个行业高于50%;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批发业和房屋建筑业等9个行业低于50%。

第7篇

美国经济消费率下降

世界市场比危机之前变得更加拥挤。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在这次危机后会提高储蓄,减少消费。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经济的消费率会有所下降,这将导致世界消费结构调整和世界贸易的巨大调整。尽管现在的消费率下降幅度有危机时期过度调整的因素,但由于“去杠杆化”,金融泡沫破裂,西方的储蓄倾向会有所提高。这意味着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中国能否及时提高消费占GDP的比重,将决定我国经济是否可以持续增长。

回归实体经济

危机爆发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意识到金融永远是和风险相联系的,过去片面强调金融,过度依赖金融。金融泡沫破裂,金融服务业缩水,表明金融服务业不能脱离实业的发展。现在各国开始认识到,要积极保持和发展实体经济,才是经济的基础。中国要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注意金融与实业的关系,继续发展金融服务业,但更要大力发展制造业,而不是轻视制造业。

新兴市场将成主体

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将有可能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美国、西欧经济不会衰退或者负增长,但会有一段时间的零增长。而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则势头强劲: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要达到8%,印度要达到9%,拉美国家会有5%左右的增长。因此,在“后危机时代”,“新兴市场”在国际上会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现在“新兴市场”本身已占世界经济的40%以上,危机过后新兴市场经济体总体将持续增长,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超过一半。新兴经济体将更重视相互的市场,需要更紧密的合作,化解贸易摩擦。中国和中国企业能不能抓住机遇,更好地利用新兴市场,将成为另一个重大挑战。

低碳经济成为新增长点

危机加剧了人们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欲望,由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引发的低碳经济热,低碳产品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总体来说,环保和低碳会给每个行业和企业都带来改变,企业现在就要适应这种趋势。目前,美国、日本将能源投资与低碳经济建设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而以此为新起点,西方国家将长期把低碳经济作为新的需求增长点,并在国际政治上推动其他国家加入这个市场。能否抓住机遇,能否分享这个新的增长点,对中国和中国企业将是一大挑战。

今年,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预计将逐步开始落地成为各项具体的政策或产品标准,从而启动低碳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低碳技术普及可能会率先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智能电网建设稳步推进。将有更多的城市加入电网升级的行列中来,而作为智能电网终端的应用和设备,如:智能电表,也将开始小范围试点。2、工业技术改造持续进行。在重点行业重点设备改造深化的同时,一般企业也将推广通过对各项生产和管理系统实施统筹设计的低碳整合方案。3、绿色建筑开始推广。建筑标准中将更明确的包含节能目标,而新型绿色建筑也将成为建筑开发商的新卖点。4、以社区为单位的循环环保系统(集中太阳能系统,社区能源、水循环系统,社区废物处理系统)有望试点运行。

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

换个角度来看,危机其实也是转机。中国企业将以此次危机为转折点,更多地走向国际化。

第8篇

关键词:建筑装饰 行业特点 发展趋势

建筑业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建筑业中又可以分为建筑装饰业、土木建筑业和设备安装业等三大块。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装饰业愈加显示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根据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十一五”规划期间建筑装饰行业总产值如下:2006年14000亿元、2007年16500亿元、2008年17800亿元、2009年18500亿元、2010年21000亿元,保持持续增长。

一、中国建筑装饰业发展特点及现状分析

建筑装饰需求旺盛,市场广阔。我国房地产业、住宅建筑业和旅游商店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小康住宅试点的推动,促进了装饰业的兴旺发达,刺激了装饰市场需求的增长。

1、市场容量大、发展速度快。从建筑装饰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来看,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明显增加,带动了消费结构逐步升级,这些都为我国建筑装饰行业持续、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区域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高。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建筑装饰行业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形成了建筑装饰行业“东强西弱”的发展格局——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等地的企业保持着市场领先优势,具有较强的竞争力。2010年底公布的“2009年中国建筑装饰百强企业”中,广东省有40多家,江苏省和浙江省都有10几家企业上榜,区域落差十分突出。

3、以民营企业和内资为主。随着国有建筑企业的逐步改制和改造,建筑装饰行业中民营经济成份已占绝对比重,达到企业总数的95%以上。而且从市场份额来看,行业从外资主导已经转变为内资主导。当前我国95%以上的公共建筑物装饰市场、100%的住宅装饰市场和85%以上的公共建筑物设计市场已被中国企业占领。

4、行业内企业实力有极端化趋势。一百多家的百强企业总产值约占20万家建筑装饰企业总产值的5%,而且,金螳螂、亚厦、广田这样的龙头企业2010年装饰收入便达160亿元,这恰好接近百强企业的总产值的35%,这些数据都显示行业内的企业出现极度不均衡现象。

5、缺乏统一规范。据统计在我国30多万家装饰企业中,具有装饰资质的企业才2万多家,仅占总数的6%,导致建筑装饰行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装修质量难以保障、装修材料以次充好、设计乱收费等行业乱象。规范建筑装饰企业的经营行为,使消费者能够放心明白地消费,正确地选择家装企业,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我国建筑装饰业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装饰虽然迎来了较好的发展机遇,装饰市场总体上兴旺发达,但市场变幻是复杂的,把握好发展态势和基本趋势,对供求双方和市场主客体乃至决策管理部门都是至关重要的。今后我国建筑装饰业的发展趋势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势头仍会迅猛

从建筑装饰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来看,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带来的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以及由于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私人拥有住宅的比例提高等因素构筑了我国建筑装饰行业持续、高速增长的坚实基础。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47%。依然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从个人住宅装饰来看, 我国居民住房需求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 根据我国住宅发展规划,在今后10 年内,我国每年至少要竣工住宅建筑面积2 亿平方米。从公共建筑装饰市场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我国居民的消费在升级,同时随着国际业务的发展,到访中国的外国人日益增加,这将拉动我国旅游业、餐饮业以及会展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而涉外酒店、会展中心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拉动公共建筑装饰市场的需求。

因此,虽然过去十多年中我国建筑装饰行业保持了20% 的复合增长率,但上述因素的存在将促使建筑装饰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2、行业结构趋于合理

根据国际同业发展途径来看,建筑装饰行业的设计专业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不可避免,在这一产业升级过程中,无疑要淘汰一批落后企业,同时也出现一批竞争力强、优势明显的优质企业。

虽然我国建筑装饰市场容量很大,并且每年保持高速增长,但由于从业者较多,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经过20 多年的发展,行业市场已经趋向成熟,市场结构也日趋完整。据中国建筑装饰百强企业评价办公室统计,2011年上半年全国共有装饰装修企业约17万家,下降幅度约为3%,其中有资质的企业约为4.5万家,比2006年增加了3000家,增幅约为7.3%。这表明长期制约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的散乱差的状况正在得到逐步的改善,产业集中度正在快速提高,龙头企业群渐次形成,大者恒大、强者愈强已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3.建筑装饰将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一同发展

建筑装饰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它的经济、社会效益已显示出来。它涉及建材、轻工、机械、纺织、化工等。建筑装饰的发展能够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首先建筑装饰配套用品绝大多数是轻工产品,发展建筑装饰能够促进轻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其次,建筑装饰需要大量建筑装饰材料,地面与墙面、门窗与家具、卫生间和厨房用品等系列产品已成为新的市场热点。建筑装饰业在促进建筑、化工等行业的发展方面也意义重大。

随着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与住宅商品化步伐的加快,在新世纪,房地产业将继续快速发展。据专家分析,由此将带来装饰业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李胜.中国装饰行业现状:增长平稳,竞争空前. 中国经济周刊,2006(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