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2 16:35: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税务监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税务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进行科学的税务管理。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基础上。明确单位的业务流程,开展多层次的员工教育与培训工作,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增强业务处理能力。从而有效规避被税务机关查到偷税,漏税问题。提高税务管理和财务管理能力
1.2有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企业在及时准确掌握国家颁布的各项税收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税务管理。有效保障单位筹资3投资和技术改造工作的合理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3有利于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生产经营的最终目标是获得盈利。企业制定各项财务目标都是围绕如何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4科学的税务管理能有效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从而提高盈利水平。即有利于财务目标的实现
2当前我国企业税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税务管理观念淡薄认识不全面
我国学术界主要侧重于从税收征管角度进行研究。而较少从企业税收管理视角出发。导致我国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缺乏科学全面的理论指导多数企业的税务管理观念淡薄。认为税务工作由财务会计人员兼办即可。无须设立专门的税务机构,对税收事务的管理仅注重被动的执行税法的相关规定。没有对管理层及员工进行税务知识的教育培训。税务信息滞后’没有进行全过程的税务管理。认为税务管理是纳税义务发生之后进行的事后管理。而忽视了事前与事后税务管理,将税务管理等同于税务筹划。认为只要做好合理的纳税筹划就是做好了税务管理工作。没有认识到税务筹划仅是税务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层面
2.2缺乏健全的税务风险管控机制和有效的税务管理手段
一些企业虽然一直在开展相关的税务管理工作。却没有建立完善的税务风险管控机制。在纳税筹划环节过多的关注税法允许范围内进行技巧性的减少税款。如果纳税筹划方法被监管部门认定为属于偷税漏税行为。企业的税务管理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多数企业缺乏有效的税务管理手段。主要采用税务筹划进行税务管理。手段单一。从而不能充分发挥税务管理的预测和协调作用。
2.3企业税务管理的基础工作不到位
日常税务管理工作是企业整个税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企业获取纳税管理基础信息与资料的有效保障,我国多数企业的日常税务管理工作不到位。仅仅按照应付税务执法部门关于税务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发票管理等业务的相关规定。而没有建立完善的重大业务涉税分析制度,税务信息管理制度,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等税务管理机制。也没有充分借助外部专业人员对企业进行相应的纳税评估3税务检查3税务等税务实务管理。从而阻碍了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构建科学.完善的税务管理体系的策略
针对当前我国企业税务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提高税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进行科学的纳税筹划、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和建立健全税务管理机制等方面出发。构建科学,全面的税务管理体系,从而增强自身的税务管理水平,降低税务风险和税收成本,促进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1提高税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
随着企业涉税事务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对税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税收业务,熟练掌握税收法律知识和网络信息技术。更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较高的纳税筹划能力和交流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因此。企业要高度重视税务管理工作。管理层和员工要树立全员参与的,正确的税务管理观念’税务管理岗位配备的人员要具有专业的资质’对相关人员开展关于职业道德2国家相关税收法规以及税务理论知识的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与培训。从而让税务管理人员深刻理解并全面掌握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时,准确了解国家税收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动态变化。
3.2进行科学的纳税筹划
纳税筹划管理是企业税务管理的核心部分。是企业在遵循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基础上。通过选择适宜的经营方式和纳税手段。有效规避税务风险和降低税收负担、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管理活动。包括测算重要经营活动或重大项目的税负、纳税方案的选择与优化、制定年度纳税计划、分析与控制税负成本2科学纳税等内容。企业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并充分考虑地区2行业和产品的不同所带来的税收负担差异。在投资、筹资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纳税筹划。其中,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前。通过分析研究国家税收法规中对纳税时间的规定、预缴与结算的时间差等内容、并充分考虑税收优惠政策。以制定科学、周密的纳税筹划方案进行合理的缴纳税款,通过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存货计价方法“坏账处理”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与费用分摊等的会计处理。实现在不同年度获得不同的所得税以达到延缓交税的目的。
3.3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
随着我国企业涉税业务的日趋复杂化。仅由财务会计人员兼办税务工作已不能满足税务管理工作的要求。因此企业要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2建立合理的岗位体系、并配备专业水平和道德素质高的管理人员.一方面做好单位涉税事务的日常管理工作以保证企业各项涉税行为的规范、合法。避免不必要的罚款或滞纳金带来的损失和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要建立及时、准确获取税收政策信息的渠道以动态的把握国家的宏观经济动向和各项税收政策的变化情况。从而充分运用国家政策指导企业进行税收的统一筹划和管理,税务管理机构还要定期分析单位的税收实现情况。设置税负率杠杆。并依据税负的异常变动情况及时分析、编制和提交税务分析报告。促进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3.4建立健全税务管理机制
企业的涉税风险一般来自于经营行为、投资行为、筹资行为、财务核算、发票管理、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等环节。是客观存在的。企业只能采取积极措施对可能产生涉税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防范与控制。努力将涉税风险降到最低水平。而无法实现完全回避与消除。企业要建立内部税务审计检查制度和税务管理内部控制体制以强化自身的内部稽核管理工作,及时、全面的收集行业相关数据信息。通过分析以会计报表为主的财务资料隐含的税务风险。强化内部税务评估水平。努力做好自查、自纠及整改工作,实行授权审批制度与岗位责任制。分配专人负责办理纳税事项。相关复核人员要认真分析并复核向税务机关递交的申报纳税资料。对业务复杂、规模较大的涉税事项要交由综合素养高的税务管理人员审批。
4结论
关键词:税收政策;涉税事项;涉税管理;施工业务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建筑企业是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和其他专门工程、有一定施工资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经济实体。由于建筑企业的施工业务周期长、跨地区经营、流动性大的特点及各地方税收政策的不同、办税员对税务政策的理解差异等原因,造成建筑企业财会人员在日常业务涉税事项的办理中,工作难度大,同时加重企业的税负。所以,如果建筑企业不能加强对施工业务涉税事项的正确管理,势必会增加企业的资金成本和税负,造成企业经济利益的不必要损失。
一、建筑企业施工业务涉税事项管理简述
建筑企业施工业务涉税事项是指建筑企业在开展施工业务过程中涉及到的与税收业务相关的事项。建筑企业施工业务涉税事项管理是指建筑企业在施工业务开展过程中涉及到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税务检查等涉税事务,进行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在以上涉税事项管理中,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是管理的主要内容。
二、建筑企业施工业务涉税事项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营业税金及附加
营业税金及附加是施工企业在劳务发生地,按照当月完成施工产值或收到的工程款的不同税率计算并征收的地方税金及附加,包括如下税种:
1.营业税。该税种是按照当月完成的施工产值扣除分包给其他单位的工程款或完成的产值或收到的工程款的3%税率计算,并向应税劳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
2.城市维护建设税。该税种是按营业税乘以税率计算,并向应税劳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由于应税劳务发生地不同其税率也不同。因此在计算该税款时,应根据应税劳务发生地的不同计算。
3.教育费附加。该税种是按营业税款的5%税率计算(教育费附加3%,地方教育费附加2%),并向应税劳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
4.价格调节基金。该税种根据劳务所在地不同,其税率也有所不同,例如西宁按营业税款的1%税率计算,并向应税劳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
5. 堤围防护费。该税种是按照当月收到的工程款或完成的施工产值扣除分包给其他单位的工程款或完成的产值的1.2%税率(广州是按此税率征收的)计算,并向应税劳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该税种由于地区不同税率也有所不同,或者有的地区征收,有的地方不征收,所以应根据劳务发生地的税收政策区别对待。
(二)企业所得税
建筑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有如下几种征收办法:
1.按企业的盈利情况征收。(1)对能正确计算应税所得额的企业实行查账征收的办法,税率为25%。(2)对账册不健全、不能正确计算应税所得额的建筑企业实行核定征收的办法征收企业所得税。
2.建筑企业跨地区(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经营项目。(1)由建筑企业总部直接管理的跨地区设立的直属项目部,应按项目实际经营收入的1.2%向劳务发生地主管税务机关预缴(广州市是这样执行的)。(2)如在跨地区设立二级分支机构的,并由分支机构直接管理的项目,应按国家税务总局(国发[2008]28号)文件规定,按照“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办法计算企业所得税。年终总、分机构汇总清算。(3)由建筑企业所属二级或二级以下分支机构直接经营管理的项目,其经营收入、成本、资产总额和职工工资要汇总到二级分支机构分项目统一核算,并由二级分支机构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国发[2008]28号)文件规定计算企业所得税。
(三)个人所得税
建筑企业的个人所得税可分为向特定的工程项目和向企业征收征收两种:
1.向特定的工程项目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实际工作中,对外地建筑企业劳务发生地主管税务机关按工程款开票金额的0.1%至1%征收个人所得税。应根据劳务发生地的具体规定进行申报缴纳。
2.向企业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建筑企业在支付职工工资、薪金及支付给为企业提供劳务的个人报酬时,企业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履行扣缴义务,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并向企业注册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
(四)印花税
由于施工标的大,质量要求高,所以对施工方要求非常严格,不但要求施工企业具有相应的资质,而且双方要就建设该标的签订可行的施工合同。合同双方均应向劳务发生地的税务机关申报缴纳印花税。税款应为合同价的0.03%税率计算缴纳。
三、建筑施工企业主营业务涉税事项的管理
对建筑企业的施工业务涉税事项的管理,重点有如下措施:
(一)营业税及其附加税管理
1.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按照施工产值与营业收入孰低为营业税的纳税基数。虽然对于一个项目总的开票金额是确定的,最终缴纳的税款总额也是一定的,但对于一个工期在三年以上的项目来说,如果在施工过程中能减少纳税,可以为企业省一大笔财务支出。所以,在日常向税务机关申报的施工产值尽量不要超过营业收入,尤其是垫资施工的项目。因为,根据税法规定,税务部门采取权责发生制征税政策即项目完工百分比来计算征收营业税及附加,而不按财务上确认的营业收入来征收。建筑企业本身风险大盈利微薄,如果企业垫资又垫缴税款,这会对建筑企业的资金产生很大压力,增加企业财务成本,从而降低该项目的利润。
2.分包税款要在开总包票时扣除。根据税法规定,总包缴纳的营业税是按照总包收入扣除分包后的差额计算缴税。在工作当中,总包开票时,应先开分包发票,再拿分包发票所缴的税款抵减总包发票所应缴纳的税款。如果对税法理解不深而重复缴纳分包发票部分所承担的税款,增加企业的税负,从而对企业造成损失。
3.存在甲供材料时要按照实际收到的进度款或者开票金额纳税。在实际工作中,收到的工程款中如果包含甲供材料款,要尽可能和甲方协商按照实际到账进度款开具发票,甲供材料款开具收据。因为甲供材料款并不符合收入的确认条件。.
4.项目的其他结算收入应计入工程业务收入的核算。由于施工企业的主营业务复杂,一个项目与业主的决算金额中,不仅包括工程合同金额,还有其他款项,如:罚款、资金占用利息、奖励等包含在工程决算书中的款项,按照工程款向业主开具发票,适用3%的税率,如果单独核算,就应根据款项内容按其他业务收入开具发票,适用5%的税率,所以,并入工程款向业主开发票,可以合理降低企业税负。
(二)企业所得税管理
企业应考虑采取查账征收的方式缴纳。使用业务能力强、有职称的财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制定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健全账册、规范核算。不能考虑采用核定征收,因为核定征收的税负重,这样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个人所得税管理
如果向企业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企业应履行代扣代缴义务;而向特定工程项目征收的个人所得税,目前我国没有明确的规定,全国各地的政策也不一致,有的省份征收,而有的省份不征收,比如广州市对外来施工企业在广州施工的项目按1%的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允许其按扣减应支付给分包人或转包人工程价款后的余额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于这项税款,企业应该与工程所在地的地方税务部门进行沟通,尽量争取减、免税。
(四)印花税管理
企业应向劳务发生地主管税务机关按合同价的0.03%缴纳印花税。按照规定,建筑企业将总承包项目的部分分项工程分包给其他具有资质的企业时,除了按总承包项目合同价缴纳印花税外,还应就分包金额缴纳印花税。所以,如果建筑企业自身具备该项目的施工资质,应尽量避免分包合同,这样不仅能确保工程质量,还会降低企业税负。
总的来说,建筑企业施工业务涉税事项的管理很复杂,涉及的问题很多,只靠企业的财务人员的付出是很难做好的,还需得到各税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企业也要对税收政策及时深入地掌握,在充分运用税收政策同时,也要遵守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才能对企业的涉税事项管理得更好,更好地为企业的蓬勃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9号)[S].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62号)[S].2002
[3]《财政部关于统一地方教育费附加政策有关问题》(财综(2010)98号).
[4]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堤围防护费征收使用管理的通知》(粤府办[2009]29号).
[5]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40号)[S].200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1号)[S].1988.
[7]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S].2008.
[8]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S].2007.
税务风险管理是指在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事中控制、事后审阅和安排,免于或降低税务处罚,尽可能地规避纳税风险,并在不违反国家税法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获取“节税”的收益,降低公司的税收负担。由此可见,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广泛存在于企业的各项活动中。它不仅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方面,更是现金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不好税务风险,轻则可能使企业遭受法律制裁、资金损失和不必要的声誉损害,重则可能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而良好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则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促使其健康发展。
二、建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缺陷分析
(一)行业特点为管理带来难度。建安企业具有经营分布点多、项目时间较长的特点,纳税环境复杂多变,给税务风险管理增加了难度。多数大型建安企业都跨省(市)经营,在实行总分机构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以来,许多单位纷纷注册成立了二级分支机构,加上招投标时为了满足当地建设部门要求而设立的经营机构,使企业面对较多的税务机关,而各地税务机关对税法的理解和执行差异很大,这增加了企业税务风险系数。
(二)税务风险管理意识有待提高。由于税务风险广泛存在于企业的各项活动中,有些企业从投标决策阶段就没有或者很少思考税务因素,日常项目管理时税务风险意识淡漠,认为税务管理就是想方设法少纳税、晚纳税,殊不知这样可能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税务风险。建安业是完全市场竞争下的微利企业,如果因一时的小利益而被卷入日益严厉的税务稽查风暴,很可能会血本无归,还对企业声誉造成恶劣影响。
(三)忽视纳税风险控制。2006年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及2008年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重点关注的都是企业经营目标和财务报告方面的指标,税务风险控制方面的内容较为单薄,直到国税发【2009】90号文《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实行)》才在此方面作出补充。在这样的经营目标和经营环境下,许多建安企业忽视纳税风险控制,更缺少合理规范的税务管理流程和方法。
(四)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有些建安企业没有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往往采取兼任的方式。大型企业的财务人员日常管理和核算已经应接不暇,面对我国税法及其相关法规的不断变化更是力不从心,更说不上税法的精准把握了。如对于设备价款是否缴纳营业税的问题上,修订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从事建筑、修缮、装饰工程作业,无论与对方如何结算,其营业额均应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及其他物资和动力的价款在内”,“纳税人从事安装工程作业,凡所安装的设备的价值作为安装工程产值的,其营业额应包括设备的价款在内。”而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由此可见修订后的规定更加明确,如果不注重钻研这些细节的变化,就很可能会增加税收负担。
三、加强税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税务内控体制。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方面,如前文所述,许多建安企业往往忽视纳税风险控制,内控体系并没有在此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建立和完善税务内控体制,有利于加强税务风险管理。企业应针对重大税务风险所涉及的管理职责和业务流程制定覆盖整个环节的控制措施,使税务日常管理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在考虑风险管理的成本和效益原则下,结合自身经营特点设立税务管理机构或岗位,明确职责权限,能够对税法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使管理环节前移,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和事中监督,提前发现和预防税务风险。如建安企业广泛设立的二级及其以下分支机构,需要规范的税务登记管理和日常纳税申报和缴纳工作,将其纳入税务内控体制,有利于控制整体的税务风险。
(二)提高税务素质,加强税收政策传递。企业应根据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化,采取培训等方面的措施,对税务管理及其相关财务人员进行知识的更新,以不断增强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并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如对于个人所得税,许多省(市)的税务机关往往对外来施工的建安企业采取核定征收的方式,按照营业额的一定比例(0.2%-1%不等)征收,该部分税金既不是企业所得税法下承认的成本,又不能向职工扣回,但实质上构成了企业的负担。面对这样的情况,财务人员应在规范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充分运用税收政策,积极申请查账征收,并确定在工程所在地或者机构所在地申报缴纳,而不是完全听由税务机关征收。
摘要:提升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水平,对城市供水企业有效控制成本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城市供水企业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专业素质培养、建立协调机构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供水企业;基本建设;财务
如何有效地提升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水平,强化对基建资金运动的监督,将基建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现阶段的我国城市供水企业尤其如此。城市供水企业承担着政府、各类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用水、防洪排涝及水文地质勘探与开发、水井钻凿与维修、水质监测与分析研究、污水处理以及供排水基本建设等任务。由于城市供水企业属于固定资产投资密集型企业,70%以上的资产均为管网或设备,所以在供水企业的成本中,对基建投资所形成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约占一半左右。由此可见,加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对有效控制供水成本、抑制城市水价过快上升以及提高城市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供水企业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对基本建设中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的城市供水企业目前仍基本处于都处于垄断或相对垄断地位,市场竞争压力很小,因此在面临成本上升时一般都会采取调高水价的方式解决,一直以来对成本管理都不够重视。对于基本建设而言往往只注重其供水能力,而对基本建设的财务管理就比较容易忽视了。再加上基建财务人员自身对本职工作的重要性 往往也认识不足,对财务管理在基建管理中的职责、作用定位不准,致使城市供水企业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与当前基本建设投资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
2.基本建设中的财务管理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由于财务人员自身的专业领域知识存在一定局限性,对工程概预算、造价方面等陌生领域的知识缺乏相应了解,导致财务部门很少参与到项目前期的可行性分析中来,对整个招投标过程的缺乏有效地参与和监督,对招标文件和项目合同只能进行程序性的形式审查。因此,目前城市供水企业的大部分在建项目中,财务人员能够发挥作用的方面往往只限于对日常业务的核算,而对工程建设的主要运行过程,一般都无法进行有效参与。这就造成了财务部门对项目的审核监控只能基于表面资料进行,所起到的实际作用极为有限。
二、加强供水企业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对节约建设资金、减少损失浪费、控制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为解决好上述问题,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对企业领导基本建设中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作为财务人员要以自身的专业知识说服领导,改变其思想中某些不正确的固有观念,帮助领导从新的角度思考基本建设中财务管理能够发挥的作用,使领导认识到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只有引起领导重视,才能提升财务人员的在基本建设项目运作中的地位。城市供水企业的领导应该根据基本建设项目的规模来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基建财务管理机构,安排对基本建设中所涉及到的相关诸多领域专业知识均有较深入了解的财务人员。同时,在基本建设项目运行过程中,赋予财务人员一定的职权,使其具有参与招投标中商务标的评议工作、参与合同签审等方面的重要权力。
2.加强对基本建设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
城市供水企业基本建设项目的快速发展对基本建设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建会计的工作职能、工作内容的特殊性越来越显著。因此,城市供水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基建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首先,企业应重视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素质过硬、工作态度积极的基建财会队伍,在日常工作中有计划、有重点的组织基建财务人员定期参加各类业务培训,使基建财务人员由单纯的专业型人才向专业型与管理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转化。其次,基建财务人员也要建立起将财务管理工作与工程实施各阶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观念,有意识的加强与工程人员的沟通、协调、配合,积极地参与到基本建设项目的决策、组织、实施、监督、控制、分析、总结等全过程中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基本建设项目的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与审验、工程施工量变更、工程进度管理、完工结算等进行监督和控制。通过在实践中的历练,实现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水平与自身专业素质的共同提升。
3.建立专门的基本建设协调监察机构。
为了加强基本建设项目运行过程中,财务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等多部门人员的相互协调配合,应建立一个有企业主管领导牵头,基建、财务、专业技术以及审计监察等多部门人员共同参加的工作小组。由该小组对供水企业基本建设项目中的立项决策、可行性分析、设备招投标、融资以及其他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等工作进行负责协调和监督,避免基本建设项目运行中的错误或疏漏。
4.加强财务预算管理
城市供水企业的基本建设项目大部分是输配管线的铺设和改造以及加压站的建设。而这些工程的建设是与所在城市整体的发展规划相适应的,因此供水企业在与城市规划部门沟通的基础上编制年度财务预算时,应该对加压站改造、管网改造等工程,制定基本建设预算。将基本建设预算纳入到年度预算体系中来,不仅能够使企业能够针对基建项目做出融资安排,而且能够提高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便于城市供水企业统筹安排资金使用。
参考文献:
[1]刘秋常.建设项目投资控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2]张有霞.浅谈如何做好水务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财经界,2010年4期.
关键词:合同管理;财务监控
现代企业以经济管理为中心,财务监控贯穿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财务监控职能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企业与外界签订的经济合同,最后结果都要涉及到财务部门,落实到资金的收付,合同管理与财务监控是相辅相成的,联系紧密。二者的共同目标都是规范成本开支范围,堵塞不合理的开支,保证企业有限资金的正确使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企业在日常的经济管理中应该充分发挥财务监控的作用,加强合同管理,促进企业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一、财务监控是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
随着企业的深化发展,对外业务联系日益增多,而合同是在客户管理中最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是管理的法律依据。由于合同有效期长,起草、审批和执行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层层把关,如何对各类合同进行有效管理,降低成本,将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为确保各类合同的规范、高效运作,带动和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对合同实行全过程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合同立项申报、合同签订申报、审查审批、签订、变更、解除、付款申请、履行结果填报等均应纳入合同管理体系中。
合同管理涉及企业管理的许多方面,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利用经济法则保护自身利益的有效手段,但仅靠合同管理机构,难以完成管理职能,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需要合同管理机构和财务部门等其他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共同介入,将合同履行过程中的责任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使他们对各自的工作范围、责任等详细了解,将合同责任层层落实,使各部门尽职尽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财务监控就是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通过财务监控发挥合同管理体系的作用
除一些特殊事项外,企业的经济业务都要订立书面经济合同,订立合同不仅可以有效保护企业的合法权利,保证合同全面、及时、完整地履行,同时也反映了一个企业现代化管理的程度。通过财务监控,可以有力保证企业合同管理制度的落实,合同付款时,财务部门要查验相关的合同原件和结算资料,与合同核对收款单位名称、账号等,要求与合同完全一致,并实现合同付款按合同标的、预付款比例、质保金等进行控制,不符合要求的不予结算,通过财务部门付款环节的控制,合同管理体系的控制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为企业各项制度的有效落实奠定了基础。
通过财务部门介入合同管理,可以有效遏制超规模的投资和杜绝计划外的支出等问题的发生,我们经常说企业要压缩成本,压缩费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经济效益,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超规模的投资和计划外支出的现象,影响了企业的成本控制。通过加大财务监控与合同管理的结合力度,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对一些可控制的和容易出现问题的支出加大监控力度,不符合规定的财务部门结算时不予付款,这样能有效遏制成本费用和计划外支出等问题。
三、强化财务监控提升企业合同管理水平
合同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是简单的要约、承诺、签约等内容,而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科学的管理。在企业日常经营中,有的企业合同管理意识淡薄,违反合同管理规定,在没有签订经济合同的情况下,就与对方企业发生经济往来,一旦发生经济纠纷,无据可依,或者由于合同文本不规范,引起经济纠纷。通过财务监控和合同管理的协调控制,财务部门的结算管理成为合同履行中不可逾越的环节,可有效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这就要求企业的业务部门必须提升合同管理意识,逐字逐句对合同条款进行推敲,做到定义清楚,用语准确、严密,全面认识和理解合同条款,经济合同文本规范,避免经济纠纷等情况的发生。
通过财务监控和合同管理的结合,会促进各单位加大合同管理力度,所有合同的签订、审批、履行都能够按制度规范进行,同时为了及时结算,各公司会加快合同审查审批速度,规范合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另外,通过合同部门和财务部门等其他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监控,合同的流转的各个节点都会留下痕迹,责任清晰易于追究,合同签订、履行过程更加公开、透明,有效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实现了法律风险的可控、在控,保障了企业的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实践证明,将合同管理和财务监控两个环节有机联系,协调控制企业经营风险是行之有效的,二者构筑了一层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很好地解决了合同管理和成本控制中存在的效率低、准确性差等诸多实际问题,实现了合同的高效运作管理,达到了有效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对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晗.加强合同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J].广西轻工业,2010(2).
2、崔笋,张安鲁.浅议合同管理和财务监控的关系[J].科技信息,2009(35).
[论文关键词]纳税筹划 财务 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得以生存和发展,那么就必须重视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而企业管理中的财务管理是尤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其中财务管理的纳税筹划工作尤为重要。
一、纳税筹划的概述
(一)纳税筹划的含义
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或其人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自觉地运用税收、会计、法律、财务等综合知识,采取合理合法或“非违法”的手段,以降低税收成本,提高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纳税筹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避税、节税、转嫁筹划、规避税收陷阱以及实现涉税零风险。避税指的是纳税人采用不违法的手段,利用税法中的空白和漏洞获得税收利益,这种方法既不违法也不合法,与偷税漏税有很大的区别。纳税人在避税筹划的过程中需要对现行的税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出其中的漏洞。节税指的是纳税人根据税法中的各种优惠政策,例如起征点、税费减免政策,从而对自己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降低企业所要缴纳的税费。这种纳税筹划活动是一种有效的减免税费的方法,现阶段被很多企业采用。转嫁筹划指的是为了减小自己的纳税负担,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例如对商品的价格进行调整,将自己应该缴纳的税费转移到别人的身上。规避税收陷阱指的是纳税人在经营的过程中,要对一些被认为是纳税陷阱的税收政策的条款特别注意,避免陷入其中。涉税零风险指的是纳税人在生产经营中对于自己所要缴纳的税款有清楚的认识,在申报税款的时候要及时足额,在缴纳税款的活动中要避免出现违法乱纪的现象。
(二)纳税筹划的特征
纳税筹划的特征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纳税筹划的合法性。合法性指的是纳税人在对各种纳税方案的优化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这也是纳税筹划的最基本的特点,不仅符合国家税法的规定,而且也合乎国家制定税法的意愿。二是纳税筹划的政策导向性,指的是国家通过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对纳税人的行为产生导向的作用,为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服务。三是纳税筹划的目的性,指的是在进行纳税筹划的过程中选择的各种方法和一些经营活动的安排都是为了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和企业股东的最大利益。四是纳税筹划的专业性,指的是在进行纳税筹划的过程中要对目前的税收政策有充分的认识,有专业的会计知识,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优化,组成最优的方案,节约税收成本。五是纳税筹划的时效性,指的是在不同的时期内国家的纳税政策以及税法都在进行不断变化,面对这种变化,纳税人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采用与现行税法相适应的策略,从而达到降低纳税成本的目的。
二、纳税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筹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筹资是企业进行一系列经营活动的先决条件。筹资行为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资本结构的变动而发生作用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不仅制约企业风险的大小,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企业的税负和税后收益。不同的筹资方式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预期收益和税负水平。企业筹资一般分为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两种方式。权益筹资包括用留存利润和发行新股等方式,具有风险小、成本高的特点;相对而言,负债筹资更具节税功能,具有风险大、成本低的特点。因此,税收筹划不仅在确定资本结构方面,而且在具体确定筹资对象上都是有作用的。将税收筹划应用于企业的筹资活动能使企业在确定筹资成本时,找到最佳的资本结构。
(二)投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国家为实现调整全国生产力布局,对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特区和保税区以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投资项目给予诸如减免税收等多种税收优惠政策。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地及投资行业时,要充分考虑国家对地区、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区域性、行业性的税收倾斜政策,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尽可能将自己纳入优惠范围内,合理减轻企业税负,获得最大的节税利益。投资方式的选择上,企业投资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一般来说,由于直接投资需要考虑企业缴纳的各个税种,直接投资比间接投资在纳税筹划方面有更大的操作空间。
(三)经营过程中的纳税筹划
由于不同的折旧方法会影响成本的大小,进而影响企业的利润,所以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折旧方式,选择能给企业带来最大节税效果的折旧方法。通常来说,在比率相同的税率下,若所得税率有上升的趋势,就采取直线法计提折旧;若相反则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计提折旧。在超额累计税率下,则一般采取直线法计提折旧。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会得出不同的期末存货成本,从而影响当期利润,因此企业在选择存货计价方法时,要考虑物价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以避免由于成本的波动造成利润的波动。此外,企业的销售收入根据结算方式的不同,其收入确认和纳税的时间也不同。通过销售结算方式的选择,企业可以调节收入确认时间,筹划合理的收入归属年度,达到延缓交税的目的。
成本费用列支的选择。在会计核算中,我们要尽可能及时列支当期成本费用,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采用预提的方式入账,尽可能按成本费用的摊销期,以达到递延纳税时间和得到少缴所得税的税收利益。另外,销售费用、研发费用、技术改造项目的费用在税法规定中也有筹划的空间。
(四)利润分配中的税收筹划
由于企业的以前年度亏损在一定期限内可用税前利润弥补,因此企业应该力争在期限范围内弥补亏损,达到节税的目的。企业的利润分配以这种方式进行分配,根据税法规定,取得现金股利需要交税,而取得股票股利是免税的,因此企业发放股票股利既有利于企业的资金周转,也减轻了股东的税负。另外,企业还可以采用股票回购的方式替代现金股利,这样股东只有在实际卖出股票并获利的情况下才需纳税,对股东更有利,对企业也能起到调整股权结构、优化资本结构的作用。总之,企业在分配税后利润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税收筹划以帮助投资者获得更高的税后净收益。
三、做好纳税筹划的对策建议
(一)纳税筹划应注意信息收集的完整性
在实际工作中错误决策往往来源于信息的失真,因而,在进行纳税筹划时,企业内外的各方面经济信息都是设计、选择最佳方案不可或缺的。这些信息包括企业的内控管理、人事制度、国家的方针政策、会计准则的应用等。只有在充分收集和分析不同的涉税信息,并及时进行加工、处理后,才能形成最佳的纳税筹划决策。
(二)关注税法变动,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政策变化较快,总是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修订,稍不注意,使用的法规就可能过时,也可能使我们错失一个纳税筹划的良机。这就要求筹划人员不仅要时刻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趋势,及时系统地学习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掌握税法的细节变动,建立税务信息资料库,而且要不断研究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时把握宏观经济动态,合理预期税收政策及其变动,科学准确地把握税法精神,尤其对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要深刻理解、领会内涵,这是纳税筹划的一个基础环节和重要环节。有了这种全面、最新的政策了解,以及吃透、熟练领会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并积极灵活应用,才能做好纳税筹划,进而做出对企业最有力的投资决策、经营决策或筹资决策。
(三)加强纳税筹划的风险控制
首先,正确树立风险意识。纳税筹划一般需要在纳税人的经济行为发生之前做出安排,由于经济环境及其他考虑变数错综复杂,且经常有些非个人能力所能掌控的事件发生,这就给纳税筹划带来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因而其成功率并非是百分之百的。况且,纳税筹划带来的利益也只是一个估算值,并非绝对的数字。因此,纳税人在实施纳税筹划时,应当充分考虑纳税筹划的风险,然后再做出决策。其次,准确理解与把握税法。全面了解与投资、经营、筹资活动相关的税收法规、其他法规以及处理惯例,深入研究掌握税法规定和充分领会立法精神,使纳税筹划活动遵循立法精神,才能达到纳税筹划之目的。既然纳税筹划方案主要来自对不同营运方式的税收规定的比较,故而对与其相关的法规进行全面理解与把握,就成为纳税筹划的基础环节,有了这种基础,才能进行比较与优化选择,制订出对纳税人最有利的投资、经营、筹资等方面的纳税筹划方案。
(四)将纳税筹划活动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关键词:新税制政策;建筑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营业税、增值税和营业所得税等税务风险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需要进行特别注意的风险点,企业可以通过规避、降低、分担和承受风险的管理形式,来进行税务风险的管理,以确保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最优的发展策略。下面,我主要谈论一下建筑企业对于税务风险的控制方式和控制措施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的建立策略,希望能为建筑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一、建筑企业税务风险的控制方式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其进行税务风险管理的侧重点应该放到对企业税务风险的预测层面,依据科学的分析,对于企业可能遭受的税务风险进行合理预测,进行提早预防,为企业减少税务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提供重要支撑。但是,企业也不能仅仅依赖于对于税务风险的风险评估而忽略了税务风险发生时以及税务风险产生之后的处理策略的提出,这样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阻碍作用。因此,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对于企业的税务风险进行合理预测,并从事先、事中和事后三个维度制定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实现对税务风险的最优解决。
1.事先控制
税务风险的事先控制是进行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步骤,有利于企业在风险发生前提早预知到风险的到来以及风险的运行方式,以便于企业制定相应风险解决策略,避免税务风险带来的更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在进行项目的招标过程中,应该尽可能详尽与该项目有关的相关税务状况,为企业的税务风险预测提供重要参考,协助企业进行税务风险事先控制。
2.事中控制
在发生税务风险后,对税务风险进行相关解决策略的过程被称为事中控制,这时,企业已经遭受到税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发展上面的影响,也已经知晓了税务风险的大致运行方式,因此也使得企业的税务风险解决策略的提出更为目标化。比如,建筑企业的库存常常会有材料暂估款,其发票的开发不会很及时,往往会延后一段时间,因此,企业应该对于这种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且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尽量减少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
3.事后控制
对于税务风险的事后控制往往具备一定的被动色彩,因为税务风险已经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并且已经难以在事中进行风险修复,只能在事后进行风险补救,进而进行经验总结,避免之后遭受到此类税务风险的影响。比如,建筑企业中存在的虚开发票的现象,对于其进行的风险管理则属于事后控制。
二、建筑施工企业税务风险的控制措施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纳税行为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出现不纳税或者少纳税的状况,进而需要为此承担包括补纳税、交罚金、刑罚处罚和声誉形象受损等风险,这边是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企业在面临如此税务风险时,可以基于企业发展的需求选择适当的风险处理形式,其中主要包括规避、降低、分担和承受风险四种方式。
1.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策略,是在建筑企业遭遇税务风险时,无法承担税务风险对企业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停止可能产生此税务风险的项目的形式来阻隔由此带来的税务风险。比如,一些建筑企业想要选择与相关性较强的企业进行企业重组,不仅可以为企业的各项业务的发展带来便利,还会减轻双方企业的税收担负情况。但是,此做法可能会招致税务机关对于企业进行反避税的相关调查,对于企业的发展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为了避免出现此种现象的发生,企业可以选择放弃此项目的实施运行,以规避可能会出现的税务风险。
2.风险降低
风险降低策略也是建筑企业在面临税务风险时常常采用的风险处理方式。对于企业来说,在已经遭受税务风险之后,只能通过降低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来保证企业各项业务的顺利运行。企业将税务风险降低,降低到在本企业的承受范围内,这也是企业根据自身当前的发展状况以及风险的具体情况而选取的最优解决策略。比如,为了规避增值税,建筑企业会将之前的包料工程修改为不包料。
3.风险分担
风险承担是建筑企业借助与之有业务往来的企业的力量,通过将业务分包给多个企业、提供劳动力的形式,来使企业的税务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的风险处理策略。比如,建筑企业在进行建筑业务过程中,会有自主招工和派遣工人两种遣员形式,但是自主招工的方式会实行代扣个人所得税,因此,为了规避这种状况的发生,建筑企业多会选择进行企业派遣工人的形式。
4.风险承受
风险承受是在建筑企业对企业承担税务风险的能力进行准确评估,对于税务风险状况了解详细之后,认为本企业可以对本次税务风险进行承担,因而不准备采取风险规避和风险降低等策略的风险管理方式。比如,税务机关对于建筑公司的低值易耗品的划分可能会存在不承认其划分方式的现象,但是企业不会讲这种税务风险看得过重,因为企业能够承受此类的税务风险,风险对于企业的发展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三、建筑施工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
1.划分岗位权责,建立健全施工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框架
对于建筑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来说,应该积极做好岗位分则工作,并制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实施框架,以便于风险管理部门在进行风险管理过程中有据可依,并且实施了岗位分则可以有效进行工作问责,保证税务风险管理事务的高效有序运行。
2.对建筑施工单位的纳税风险进行评估,建立健全机制和方法
企业应该对本企业可能遭受的税务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详尽性评估预测,尽可能在风险产生之前就已经掌握了风险产生的原因、产生的激发因素,进而为税务风险提供相应的解决策略,保证风险管理能够实现效果最佳化。
3.建立建筑施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
对于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来说,必须掌握了公司各部门与税务有关的真实材料和数据,才能够知晓企业当前的实际发展水平,也才能够对税务风险进行准确预测,因此,企业必须打通企业内各部门间与税务风险管理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保证税务信息的传达能够实现及时性、有效性和真实性。
四、结语
在当前新税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要想实现对税务风险的有效管理,减轻税务风险对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要熟知新税制改革的具体政策,参照税制改革对比本企业当前各项业务的开展是否符合税务制度的要求,进而实现业务的整改,只有保障了企业的运行是在遵守相关税务政策的基础上,企业才能够实现稳定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杰.浅谈营业税改增值税对建筑业的影响及建议[J].西部财会,2013(01).
[2]黄晓文.虚开发票罪司法适用若干问题探析[J].中国检察官, 2013(01).
一、内部控制及其作用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新《会计法》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制度,会计工作中职务分离、重大会计事项决策与执行秩序、财产清查和定期内部审计等。这些要求和规定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加强内部控制。可见,如何建立和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仅是当前国企改革的重头戏,也是贯彻落实新《会计法》的重大举措。《规范》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务指导上都将发挥巨大作用。笔者认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规范管理的作用。由于对内部控制定义的理解偏差和各单位内部具体情况不同,在具体执行新《会计法》的方法和力度方面均会存在一定偏差。本《规范》就如何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内部组织、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等作了明确,确保各单位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保护资产安全与完整。《规范》就如何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等方面作了要求,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当前正值国有企业转轨改制的关键时期,扼制改制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本《规范》毫无疑问将在这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三)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规范》通过对单位内部各部门和各个岗位以及各项经济业务,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的控制,确保会计资料的传递加工制作过程的合理性,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四)明确了责任,指明了方向。《规范》明确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并且要求各单位由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了内部控制的贯彻实施。同时明确了由县以上各级财政部门,对各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规范》实施中应重点注意解决的问题
(-)注意强化对单位负责人进行内部控制的宣传和学习。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人文主义”作为构建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已越来越多地被企业接受,内部会计控制成败与否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单位负责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理解程度,自觉控制意识和行为又是关键。单位负责人的业务素质、业务能力和道德品行并不单纯只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而日渐成为内部会计控制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在国有企业,大量的事实证明,单位负责人不注意或不重视本单位内部建立科学、严格、有效的内控机制,就极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二)重视对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实务指导。理论上讲,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现代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企业内部必须要建立一套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和相互协调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理论也早已超出早期以核对账簿、账簿记录与财产的一致性以及会计报表数据可靠性为内容的思想范畴,而进入了多元化控制阶段。《规范》应该考虑帮助企业解决内部会计控制的实务运用问题,以确保《规范》的顺利实施。
(三)重视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与现行其他法规的协调统一。内部会计控制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活动,涉及面广,跨越的范围大,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多有涉及内部控制问题。《规范》的颁布应当要注意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避免自成体系或相互矛盾,影响《规范》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