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德育特色

小学德育特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2 16:35: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德育特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德育特色

第1篇

【关键词】特色学校 校园环境 精神文化 课程文化 制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93-02

在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越来越成为中小学的立校之本,校长在学校发展和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辖区生源较差的学校,创建自己的办学特色,是学校求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前提。本文根据学校校情,紧紧围绕凸显学校个性特征,因地制宜,以传统文化铸魂,以课堂文化提质,以活动文化升格,把学校建设成为校园环境整洁,学习氛围浓厚,文化底蕴深厚,管理制度完善,师生发展和谐的富有地域特色的品牌学校。

一、校园环境特色建设

学校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师生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及外在形象。因此,我校注重搞好学校校园环境的规划、做好校园的美化、绿化、净化工作,为师生提供一个优美的工作、学习、生活的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以学校现有的条件,进一步做好校园内绿化的养护。做好花池内的花草种植和养护;利用盆景点缀绿化校园;利用校园内边角地添置绿色。花草树枝上悬挂警示语标牌,做到美观、实用。

2.种植好校园内的“百草园”,让学生们认识长白山当地的特产:蕨菜、猴腿、广东菜、山芹菜等等。

3.以班级和年部位单位,教师和学生一起种植“百果园”,每到秋天就能看到累累硕果,学生们种植的白菜、生菜、大葱等蔬菜;教师们种植的李子、沙果、枸杞、葡萄……应有尽有。

二、校园精神文化特色建设

学校文化是学校特色的重要内涵,是学校生命力之所在。校长的学识人格和办学理念决定着学校文化品味的高低,因此作为校长应做文化的引领者,打造书香般校园。

1.以行为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以“弘扬国学,诵读经典”教育为抓手,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把三字经和弟子规作为校本课程,学校建立阅读长廊和阅览室,班级建阅读书架,让孩子们读经典、读美文,读出文化、读出品位,有力的促进了我校的特色化办学。

2.积极提倡全校教师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共同建设“书香校园”。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校年年统一给每位教师购买诸如《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等教育经典。学校还为学生精心选购图书,提倡并要求师生每天抽出半小时的时间阅读经典书籍。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1本经典书籍,每学期都组织1次读书交流活动,以陶冶全校师生文化情操,提升文化素质。

3.打造走廊文化特色。学校除了在教学楼的墙壁上悬挂寓意丰富的标语外,还充分利用每层的有效空间贴上名人名言和来自于学校师生的优秀书画。这些名人名言,不仅美化了校园,而且让师生从中受到人生的启迪;张贴师生的书画作品,让师生近距离地看到自己的作品,树立师生的自信性,增强师生的荣誉感。同时,楼梯拐角出贴着制作精美的温馨提示,让师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进一步明辨是非。

三、学科课程文化特色建设

教师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生命和活力所在,精神和力量所依。我校采取集中培训、自主学习、研教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引导教师树立“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研促教,创建教改特色。积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讨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新课程标准》等理论专著。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材观、教学观和质量观,让教师从心里真正接受新理念,理解新理念,运用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各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各种课型打造,创设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要把教育科学研究摆到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科研是强校之本,以国家级课题实验为统领课题,教师以小课题研究打造学校课题文化,教师可以教研组为单位、也可个人承担小课题,积极探索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能力培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切实提高课堂效益。

3.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开展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学校开展的特色校本课程:雪花片、七巧板、百变魔尺、魔方等智力开发课程,同时利用社团活动不断创新形式和载体、拓展空间和渠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成立了书法、种子粘贴画、舞蹈、合唱、足球、跳绳、葫芦丝等十几个社团,打造了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等多个文化品牌。为孩子们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

四、学校制度文化特色建设

学校管理逐步从制度化管理向人文精细化发展,保障学校特色化发展,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对现行制度进行梳理,修订,完善,重建,归档,从学校行政管理、德育工作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科研管理、后勤工作管理等分类建立和完善各项校本管理制度,形成学校制度汇编。同时,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完善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根据教育局相关要求,建立学校安全工作预案,建立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

参考文献:

[1] 徐书业.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于生态的视角》[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6.

[2]高耀明《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06.

第2篇

一、以丰富的尚美德育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从生活中去体验和感悟美无处不在

涌泉完全小学围绕尚美文化教育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实现了校风、校纪、学风的大跨越。在长期的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中,我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系列德育教育活动。

一是我们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在三八节、母亲节、教师节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国庆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六一儿童节,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二是文明常规教育活动。针对小学生特点及我校实情,我校把每年的二月和九月定为文明礼仪常规教育月(八好行为习惯教育),主要围绕“走好路,穿好衣,行好礼,读好书,写好字,做好操,叠好被,扫好地”的八好文明行为引领学生健康发展。

三是开展校园教育活动。我们坚持每年举办一届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成立了各种学生兴趣小组,如棋艺组、球类组、跳绳组、拍皮球组等等,丰富了校园生活,培养了学生能力,发展了学生个性,陶冶了学生情操。

四是文明创建活动。从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文明意识。在全校开展了“争创文明校园、最美班级、最美宿舍、争做绿色小卫士和尚美之星”等多方面评比活动,使学生从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让学生走出校园,既有效填补了“双休日”教育的空白,又使小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同时也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

二、德育内容创新――班会教育系列化

我们规定每周一下午的第一节为班队会课,主要对小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教育和班级工作点评。长期以来,没有教材,没有参考材料,班会教育要教什么,怎样教,无据可依,随意性大;有的教师把班会教育作为批评学生的主要途径,班会成了批判会;有的教师因班会教育无内容,随意放弃;有的教师教育内容不当,缺乏层次性;有的教师班会教育随意性很大,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针对这一现状,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班会教育的内容体现层次性,注重一个“序”字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因此,我们依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我校实际制订了适合我校的德育序列方案,根据不同年级确定了每学期的主题,做到导练结合,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铺好了路。

德育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了由低到高这个序,就会防碍学生成长。因此,我们进行活动安排时,做到由易到难。

2.班会教育内容贴近生活实际,讲究一个“近”字

德育缺乏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脱离了生活实际。因此,在班会安排时,要特别注重强调一个“近”字,使教育的内容尽量贴近学生,贴近时代。一是根据当代社会实际,德育内容要有一定超前性,适应性,因此把德育新观念也列入班队会教育的内容。二是贴近学生的实际。班会教育的内容避免出现说教的形式,而是通过提供一些既生动形象,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让学生理解的故事,起到示范、警醒、借鉴的作用,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效。

3.班会教育内容丰富多彩,讲究一个“趣”字

为了增强班会教育的有效性,在确定内容时,就强调一个“趣”字。让每次活动形式多样,能吸引学生,有可学性,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三、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第3篇

关键词:农村;特色学校;创建;写字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185-01

在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千校一面”成为办学的大忌,特色越来越成为中小学“立校之本”。创建特色学校是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是学校遵循现代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增强学校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创建特色学校又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确保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更加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创新的新突破;更加有利于拓展办学思路,彰显学校特色。

那么,在当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资金、师资、设备等设备基础薄弱,生源逐年减少的农村小学,又该如何来创建特色学校呢?

一、农村特色学校的创建应有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

农村学校创建特色学校,一定要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这所学校校长和全体师生致力于学校创建的共同愿望, 实际上是校长办学思想和性格特征的体现。校长是创办特色学校的关键人物,因为校长是学校管理的组织者和决策者,这就决定了一所好学校需要一名好校长。在农村,教师整体素质这些年虽通过各种形式提升了不少,但是名不副实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如学历与实际水平不对等,教育观念还很陈旧,知识更新缓慢等。这就更需要一名好校长来带动一所学校的发展。校长的自身创新意识,特色意识和独特的办学思想,对创建特色学校至关重要,尤其是校长的特色意识和教育思想。因为特色教育不能全从外部移植,要结合实际,吸收、引进、借鉴,更重要的是结合国家的国情。在形成富有创造性的整体办学风貌中,从特色项目的确立到学校特色的创立,直至学校特色的最终形成,校长的特色意识和教育思想起这主导作用,所以,校长的创新意识越高,就越能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就越能带领学校走上规范办学的轨道,更好的服务于国家的建设发展。

二、农村特色学校的创建应寻求适合本校实际的特色目标

学校特色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所以不能校长一个人说了算,或者学校里的几个人说了算。确定学校特色应考虑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

1.必须让教师全员参与来确定学校的办学特色。特色兴校人皆周知,办学特色的重要性已是不言而喻,校长要倡导明主协商,教师积极参与特色教育理念的制定。如果校长一个人或者学校的几个人确定的办学特色,得不到老师们的普遍认可,就收不到同舟共济,同心协力之效果,自然会影响到学校的特色创建。

2.办学特色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来确定。不能生搬硬套的照搬他校的办学特色或者凭空设想本校的办学特色,这样的特色是办不好的。学校要办出什么样的特色,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来确定,可以吸收切实可行的经验方法。

3.特色要体现新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在素质教育的主导下,我们可以继承儒家文化教育传统,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让缺少传承的非物质文化走进选修课堂,让当地的农业生产走进学生的劳动实践,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特色教育应该把德育工作放在育人的首位,其实它的映射教育工作贯穿于各门学科,如我们根据本校的实际和教育发展的趋势,拟定了以“方方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为学校特色目标,也就是把“写字教育”作为学校特色。之所以把“写字”作为我校发展的特色其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写好汉字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要求。课标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写好字也是学习其他学科不可缺乏的基本功。写字是集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特殊学习活动。写好汉字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开启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的审美观点,增强学生的健康体魄。

其次,写字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感情的培养都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点横竖撇捺地写字能让人静下心来,剔除内心的浮躁,追求一种“宁静而致远”的境界。汉字的撇如刀、捺如枪,丰腴饱满的方块形体给人以美的愉悦,特别是历朝历代的书法大家对写字的人生品味,给人深邃的启迪。

“方方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强化写字教育不仅有实用价值,使学生终生受益,还具有育德、启智、审美的育人功能,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4篇

【关键词】特色德育;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往往付出甚多,但收效甚微。很多情况下,德育工作并没有真正从实质上取得预期的效果。目前,“德育内容理论化,远离生活实践,忽视学生年龄特征;德育方法简单化,强调灌输说教,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德育形式单一化,注重教师权威,忽视学生主动型”等德育弊端,极大地阻碍了健全思想道德的形成。

新时代的教育观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赋予学校德育以新的、符合时代的内容和要求,学校德育工作应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现实、贴近学生思想道德需要,引导学生在德育活动中认同和接受社会性规则,成为具有主体道德素质的人。

中等职业学校特色德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德育。特色德育必须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必须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得到社会公认。学校德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政治说教,更应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育人内涵,开展特色德育,努力做到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

1 教书育人――德育与学科教学相渗透

通过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好德育工作是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责任。要求任课教师要摆脱德育工作枯燥而空洞的说教,要结合本学科特点,开动脑筋,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如德育课教师利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演讲比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创业观。通过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文明礼仪》知识讲座,使学生树立法律意识,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在计算机课上,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荣与辱”、“生命安全和谐”等案例,要求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制作动漫作品。语文教学则强化写作的实效性,将应用文、演讲稿、新闻焦点的分析等作为写作课的重点,建立了“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帮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教育功能。在专业课教学上,学校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室即车间、实训即生产”的理念,突出“学中做”、“做中学”。依据学生实际状况,实施项目驱动和案例教学,教师提出任务,学生自主创意,小组交流,师生共同点评,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培养为主线,打造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这些活动和形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切身感受,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养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升了就业创业的综合能力,同时也确保了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的实现。

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当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我校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在授课教案中增设了德育专栏,利用每节课的三五分钟的时间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德育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2 活动育人――以活动为载体,开展特色德育

“以活动为载体“的德育新形式在学校活动的各个层面百花齐放,形成了中职学校的特色德育,即文明德育、快乐德育、和谐德育、阳光德育。

2.1 以雷锋活动为载体,发展文明德育。

开展校园志愿者活动,由青年教师带领学生志愿者到文登天福敬老院参加义工活动,倡导“关爱老人,弘扬雷锋精神”,将学雷锋活动落到实处,将德育工作融入公益。既是学生倡导社会新风、奉献自我、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我、自学成才的一种途径。

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文明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学生文明素养,倡导校园新风正气,活动方式符合学生心理成长过程需要,完全摆脱说教式教育模式,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开展文明修身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宣传、实施、总结展示三个阶段,结合各班级自身情况,依靠班主任、学生会干部、班干部三支队伍,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大意识,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对于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各类成果进行了深入总结,使同学们认识到活动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全校上下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文明,人人进步的良好氛围,达到预期目标。

以文明礼仪教育为抓手培养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塑造文明、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全校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文明习惯,学生在活动中能够相互学习,通过各种活动体验,用实际行动来证明雷锋精神跨时代的永恒价值,达到了弘扬雷锋精神的教育目标。

2.2 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形成快乐德育。

在形成快乐德育的过程中,相继开展的“我是校园大明星” 、情景剧 、卡拉ok比赛、迎国庆文艺会演、迎元旦会演、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班集体的凝聚力,培养学生学艺术、爱艺术、展才华的意识,真正起到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培养高雅情趣的功能。学生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快乐的抒发着对国家、对集体、对幸福生活的祝福,展示青春的责任与理想以及积极的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

2.3 以法制活动为载体,形成和谐德育。

学校充分发挥了法制副校长作用,定期请法制副校长来我校进行安全教育讲座,举办专题法制讲座(报告)等主题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安全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增强了安全法律意识,掌握了基本安全法律常识。

学校还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使学生在校期间懂得并掌握公民应知必会的基本安全法制常识。通过开展《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礼仪常规》的行为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安全法律常识;通过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以及安全自护教育,培养了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意识、交通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自我防范意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2.4 以心理活动为载体,塑造阳光德育。

学校开展的“塑造阳光心灵、放飞青想”的主题活动,心理特色突出,内容丰富,活动多样,采取了宣传板、心理健康讲座、电影赏析等多种方式,在广大师生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又添了精彩一笔。

①“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德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这阶段的活动中,健康心理主题班会活动不仅是系列活动的铺垫和基础,更是该阶段活动的总结和深化。通过班会不仅仅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提高了学生的心理认识,引起广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以及人际关系对于个人成长意义的思考,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使大家享受到一个更加和谐的生活环境。

②以特殊群体为重点,为孤残弱势学生奉献爱心。学校注重孤残弱势学生的心理健康,树立了“身残志坚,追求美好”的理念,通过对他们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困惑的调查,想出各种解决办法,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心理疾病,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模式,思维模式,从而改善自己的性格,使他们有能力自主处理生活中的种种困惑,达成自我人格内部的基本和谐。

3 环境育人――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习惯

第5篇

关键词:学校 德育教育 办学特色

学校以德育工作为先导,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前提,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对未来的社会做出大的贡献。而一个品德差的学生,他的才能越大,则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因此,学校的教育工作应本着德育为先的原则,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始终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国、爱校、爱学生”作为师德建设的主旋律,积极开展以“树师德、为师表、塑师魂”为主题的师德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以德修身,以德自律,以德育人的自觉性,铸造“敬业、乐业、专业、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学校还应坚持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升国旗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最基本的方式,是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国旗下的讲话,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解放中国所付出的一切,让生活在安逸环境中的学生能更多的了解旧社会的中国,并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另外,学校还应利用重大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集体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责任与担当,进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德育教育应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之中,把每节课的德育教育目标放在评价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学校在开展教育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把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作为评价的主要部分,引导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效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做到德育教育的常态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教师的言行举止,学校宣传栏的标语,校园广播等都是对学生有效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德育教育是一个塑造人、改变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具有实效性与持久性。有效开展班主任工作,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守则》《规范》为标准,要求学生熟记内容,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学校画廊定期更换教育内容,学校主要位置设置宣传标语,让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随处都能受到教育,充分展示学校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

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工作,依法治校。学校应指定专门的中层领导负责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学校法制工作要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建立法制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法制宣传和法律知识考试、讲座、培训等普法活动。学校还应定期聘请法制副校长到校开展法律知识讲座与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使全校的师生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学校每学期要为学生开设法制教育课,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从小就养成法制观念,学校设有申诉办公室,及时处理师生的申诉,全面推进学校依法治校的工作进程。法制教育是安全工作的保障,我校始终以“质量为先,安全第一”的办学思想为指导,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学校要建立健全安全组织机构,各职能部分分工要明确,各项工作要落实到人;各项安全工作制度及应急预案制定要科学、合理;各项安全责任要落实到位;开展具有实效性的安全演练;安全及法制教育要做到经常性。调动全校领导、教师以其高度的责任心,开拓的进取心与事业心、无私的奉献心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之中,确保学校安全事故零发生。学校经费的使用关系到学校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是一切教学工作的保障。因此,学校要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会议及文件精神落实财务工作,重大开支项目执行严格的审批制度,确保经费使用合理。把学校的每一分钱教育经费都用到实处。为此,学校要成立专门的财务领导小组,对学校的经费使用进行审计、监督,并定期向教职工公布学校的收入与支出情况。确保学校的经费使用规范、合理。

第6篇

[论文摘要]高校办学特色是一个不断着色、固色与增色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文章分析了办学特色与本色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归纳了特色化的影响因素,指出特色化是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自我完善与卓越发展的过程。

[论文关键词]高等院校 办学特色 教学质量 人才培养

高校的办学特色就是人才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近年来,人们之所以对高校教学质量有颇多非议,就是因为高校办学同质化。高校要实现特色化办学,培养出具有自身特质的人才,就必须找准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扮演好自身应有的角色,在办学过程中树立特色意识,强化特色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履行好自己的教育职能。其中,厘清办学特色与特色化的辩证关系,是特色创建的基础。

一、办学特色与办学本色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特色与本色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两者既相联系又相对立,既相依存又相映衬,体现出事物的同一性与特殊性。本色是事物表现出的原有品质与风貌,是同类事物本性所在和归属依据,具有共性化和同质化特征。特色是事物表现出的独有品质和风貌,是事物的特质所在和区别依据,具有个性化和特质化特征,体现出与众不同的显性态势和竞争优势。与本色相比较,特色至少还应具有独特性和先进性特征。独特性所表现出的“独有”与“特殊”,是同类内在的个性区别,是个体品质上可识别的显性方面,而先进性体现在“领先”与“进步”上,是个体性能上的优势所在,是与同类相比较所表现出的较强竞争力。如果一个事物不具有独特性就不能称为有特色,不具有先进性就不能稳固和发展特色,特色就没有生命力。因此,特色必须要具备独特性和先进性,才能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需要认清的是,特色并不是事物原本固有的状态,在本色基础上才能发展起来。本色是事物存在的基础,特色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本色求同,特色求异。本色需要巩固,特色需要破立。因此,高校不应因追求特色而淡化或抛弃本色。

高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本色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办学特色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有别于其他高校的独特品质与风貌,是学校在高教系统中的价值体现,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的特质上。办学本色,是高校原本固有的品质与风貌,是高校建立与存在的基础,具有普适性。高校办学特色是在办学本色基础上,长期对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和高等教育价值观不断探索与追求的结果,是在办学理念、办学环境、地域文化、培养目标与模式等的差异前提下,不断巩固和强化这种差异中逐渐形成的,是在不断固本求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塑造核心竞争力过程中,着色、增色并不断固化特色的过程。因此,特色建设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无特色的学校要树立特色意识,加强特色建设,努力使学校着色,精心培育起特色。特色弱的学校要努力保持特色,扩大色域,不断增色,使特色更加突出。有特色的学校要不断巩固和完善特色,努力增添色泽,使特色更加鲜明,成为学校的办学优势与核心竞争力。无论高校塑造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其目的和意义并不在于特色本身,而在于形成特色、保持特色和发展特色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过程和结果上,在此过程中不断使学生受益,使社会受用。也就是说,高校的办学特色必须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质量提高为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自身特质的人才来,才能称得上特色,这样的办学特色才是成功的,才具有推广价值和实践意义。那种只图短暂效应而营造出的特色,虽屡见不鲜,却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作秀而已,对人才培养毫无益处。

二、影响高校办学特色化的因素辨析

影响高校办学特色化进程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高等学校管理与导向方面

宏观上,国家缺乏多样化的高校分类管理,使得众多高校办学定位不准,在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上趋同,导致高校千校一面,特色不明,缺乏有效的多样化评价机制与监管体系,仅用本科、专科和研究生培养两三套方案对全国2260多所高校进行评估,不经意间把高校办学导向了共性化。缺乏多样化的发展目标规划与导向,使得高校在高质量和高层次办学追求上只见“华山一条路”,导致学校发展目标与规划呈现同一化,缺乏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理念与理论指导,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理论上创新不足,至今没有形成高等教育中国特色化。不可否认,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非常必要,但是却不应照搬照抄,应与本校的实际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元素,进而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才能逐渐形成自身特色。

(二)高校自身管理与定位方面

微观上,高校自身缺乏对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高等教育价值观长期而执著地追求,致使办学特色定位不准,管理不稳定,学校办学难以着色;缺乏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热衷于学习或拷贝别人的做法,造成人才培养难具特色;缺乏正确的高等教育办学思想与办学理论指导,忽视特色建设的稳定性与长期性,造成特色建设不稳定、措施不明确、管理不规范,特色创建难成一色;缺乏稳定的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忽视定位管理的一致性与连续性,办学过程带有主观性与功利性,人才培养呈现随意性与盲从性,造成学校发展难有起色;缺乏对自身办学本源性差异的定性与甄别,忽视学校间个性差异对发展的促进作用,造成有益的个性没有得到有效巩固与拓展,陷入特色化误区,学校办学难以增色。这种管理与定位上的问题,应尽快矫正,才能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三)办学特色创建与维护方面

近年来,高校热衷于特色创建,一夜间,“特色兴校、特色立校、特色强校”口号喊得震天响。仔细分析其中一些所谓的“特色”,不难发现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共性化与同源化问题。高校办学如同事物发展一样,也存在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共性是存在的基础,是内在联系;个性是存在的依据,是本质区别。没有共性难以衬托出个性,没有个性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高校内在的办学特征是相互依存的基础,是共性而不是个性,如果学校将办学的共性当做个性来对待,不去追求个性发展,就会步入实践误区,创建的特色也只是泛化的特色,将无法形成真正特色。而一些似曾相识的特色,虽经文字润色或事例佐证,但也不难辨认出其同源关系与品质。这是因为一些学校为求捷径,学习和引进别人教学管理模式或人才培养方式的结果,不加吸收与充实,没有加入自身元素或赋予新的内涵,就急于推出来创建,这无疑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是难以成就特色的。

2.局部化与表象化问题。高校的优势学科或特色专业并不代表学校的办学特色,因为办学特色的受益者不应局限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而应包括所有的学生。学校如果以特色专业或优势学科为突破,逐渐扩大受益面,逐步发展成办学特色,则不失为特色创建的一种选择,但是切不可将办学特色等同于局部化的专业或学科特色。近年来,人们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当做特色创建的金科玉律,并不完全符合高校办学规律,高校也不可能都包罗万象,做到大而全,因为这样不利于高校多样化发展和高等教育体系完善。如今一些高校的综合化发展与之不无关系。另外,为迎接评估通过临时性投入和形象化建设,用硬件建设或媒体宣传来标榜特色,只不过是功利性的包装而已,一点也体现不出内在特色来。高校通过加强硬件建设来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开展媒体宣传来树立学校形象无可厚非,但是只重视外表塑造而不重视内涵建设,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无益处。因此,那种只求大而全,不求精而强,或只求表象与形式,不求内涵与实质的做法,应予摈弃。

3.全面化与片面化问题。高校某些方面的不同与差异不能完全概括为特色,如果学校把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甚至某个专业与课程等的差异,都当做特色,那将无特色可言。评估中有学校总结出两三个,甚至四五个特色,就是这一现象的具体体现。特色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告诉我们,高校办学特色的重心在人才培养上,应该是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能使学生产生特质变化的事物,那些与此无关或联系不大的创新与改革,不应当做办学特色来对待,要防止特色建设全面开花。而把教学管理模式、后勤改革模式、科研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以及学科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的改革说成办学特色,夸大其中的功能与作用,并加以渲染与固化,这在高校评估中并不少见,是特色片面化的具体表现。

三、高校办学特色是一个不断特色化的过程

高校办学特色不仅是一个不断着色、固色与增色的过程,更是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这一过程永无休止。无论对已经具有办学特色的百年老校,还是对正在创建特色的新兴院校来说,都是一个形成、发展、巩固与完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不断由内化到外显,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为高校办学持续特色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发展动力;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影响,为高校的差异性变化不断提供特殊的养分和氛围;不同的办学理念、办学类型、培养目标、服务面向、专业或学科结构与培养模式等,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质化奠定了个性化发展基础和实践条件。高校应在不断创建、巩固和完善中促进特色累积与提升,进而实现特色化发展。特色化发展主要蕴涵在以下过程中:

一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高校办学与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不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也是实现办学特色化的需要。为此,高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切实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保持适度办学规模基础上,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使学生烙上学校特色的烙印,彰显出不同的色彩,受社会所青睐。要清楚,高校特色化程度,最终取决于学生健康成长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素质提高的显性程度,取决于所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程度以及受欢迎的程度,取决于人才培养质量因素使学校社会地位与声誉提高的程度。一些高校之所以难以实现特色化办学,就是因为他们背离了办学宗旨,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不以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目标,因而经不起时间的检验,也就没有结果可言。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和综合国力的竞争,高校办学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社会功能,成为影响综合国力的一大要素,从而凸显了高校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存在价值。因此说,高校的特色化已经演变成了社会化过程,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做到与时俱进,这是特色建设的不变定律。

二是满足学校发展需要,不断促进个性特质发展的过程。高校办学特色化是一个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不断追求个性发展与特质发展的过程。每一所高校都不会永远满足于现状,会有更高的目标追求,因而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多方面都会不断进行探索、改革与创新,这也是高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有助于促进改革与创新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渐取得突破,从而达到质变,走上一条个性化发展道路。办学特色化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自我调适,不断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过程。为此,高校的办学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以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不断自我调适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从而实现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相适应。其中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维护教学稳定是实现特色化的首要条件,所有的改革与创新必须符合自身发展需要,有利于提高质量和促进自身发展,如果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创新而创新,破坏了稳定,导致质量下降,无疑是对教育规律和办学宗旨的违背,是不可取的,要摒弃那种谈到改革或创新就称好的错误观念。

第7篇

我校被评为“市传统体育特色学校”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凭借这一荣誉称号,大大激励了我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各项体育活动将竞争、健身、趣味与娱乐性融为一体,这使体育成为我校广受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车王镇小学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访谈法:访谈高年级学生获取相关信息。

(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的目的,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通过参考相关图书和文献资料,结合一份调查问卷,向我校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发放。发放520份,回收49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50份,有效率为91.8%。

(3)数理统计分析法:对调查问卷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体育运动的特点。

体育运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心理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能力。

2.我校体育运动开展的情况分析。

(1)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现状:从调查看出,31.1%的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37.8%的学生能参加体育运动,这两部分占据大半的比例,而偶尔参加与不参加体育运动的占30.9%。由此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通过引导已经初步有了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然而,9.3%的学生表示不参加体育运动,所占的比重不大。即使如此,我校也应借此契机引导学生们重新认识体育运动并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

(2)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兴趣爱好与强身健体共占了53.6%的比例,说明我校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是为了满足自身兴趣的需求和对体育运动能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的功能有很高的认同,也可以说明我校学生有着较强的体育锻炼意识。此外,切磋技艺占了19.3%,与同学切磋运动技能,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社交能力。

(3)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在调查人数中有66%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体育运动,24.7%的学生表示对体育运动呈一般的态度,仅有9.3%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体育运动。由此可见,体育特色学校的荣誉称号激发了学生爱好体育的热情。

(4)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取向分析:从学生运动取向调查发现,排在第一位是篮球,有117人,占被调查者的26%。篮球运动其自身的特点以及本校篮球场地设施比其它运动项目设施更充足,使学生把篮球运动作为首选运动项目。足球、乒乓球、田径占有基本同等的比例,这与我校对这几项运动的重视程度是分不开的。其它运动也占据着一定的比例,这对我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起到重要作用。

3.我校学生对镇运会、县运会比赛的了解程度以及是否观看有关体育比赛的节目。

春季田径运动会、秋季“三球”运动会是我镇每年必须落实的两次重要活动。我校作为比赛场地之一,对体育赛事的顺利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表1.体育特色学校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统计表

调查所得数据显示(见表1),有80.7%的学生表示体育特色学校对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会产生影响,54%的学生表示影响非常大,还表示倘若以后有活动,会经常参与到运动中去。有很大一部分人建议学校多举办各种体育项目的比赛。体育活动项目众多,因此,可以提倡学生通过观看比赛,学习各项活动的技术,弥补自身的不足;通过学校举行的体育比赛,将自己的技术展现出来。

表2. 各项体育活动比赛的举行对学生的影响统计表

体育竞赛拥有着“自信执着、永不放弃、勇往直前”的形象魅力,这一巨大魅力吸引着我校众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通过表2可以清楚地看出,在体育特色学校的引领下,各项体育比赛的开展对我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产生了影响。这表明我校学生对体育活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5.体育特色学校的命名对我校体育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有助于我校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内一切与运动有关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体育文化。

第8篇

关键词:特色化教学;感悟能力;阅读氛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研究与探讨的动态生成过程。阅读是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途径,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知识量,对于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来说具有积极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自己日常的教学行为进行思考,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尝试完成一个师生都能够接受的特色化阅读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学习。

一、熏陶心灵,引领学生走进阅读世界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与传统阅读的意义并不一样,这里的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引领他们走进阅读世界,去阅读语文课文。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熏陶时,应引导他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巧妙运用,体会作者的胸怀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实现特色化的阅读教学。教师对小学生进行阅读熏陶是十分重要的。阅读作文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难以实现提升,需要教师的熏陶。例如,在进行《卧薪尝胆》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亲自体会文章主人公――勾践的情感,而不是直接告知,使他们从勾践的角度出发思考,在战败之后要想洗刷屈辱该怎么做?经过情感引导与熏陶,学生明白了“卧薪尝胆”的意思以及蕴涵的深刻含义。

二、阅读百家名篇,提高学生感悟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实现特色化阅读教学,仅仅依靠教材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让他们通过阅读百家名篇,提高其感悟能力,这是实现特色化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的课文,很多都是出自名家之手,诸如琦君的《桂花雨》、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和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等,这些课文的表现手法、文章主题和表达方式等都比较优秀。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应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课外书籍,比如,我国古典四大名著,近现代作家的作品,包括鲁迅的《朝花夕拾》、巴金的《家》《春》《秋》和冰心的《繁星・春水》,以及经典外国名著《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等。小学生通过对这些名篇佳作的阅读,能够让他们在真正意义上感受到真正的文学,其阅读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丰富阅读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热情

阅读在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教师为了实现特色化阅读教学,应想方设法丰富阅读方式,提高他们的阅读热情,使其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组织学生在班内开展推荐优秀文学作品的活动,让他们根据个人阅读经验推荐书籍,号召其他学生也进行阅读,然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分享心得;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比赛,让他们在课堂上针对自己阅读过的作品进行简要概述,并发表读后感,阐述其蕴涵的丰富哲理或人生道理。同时,阅读与语文成绩相比更加重要,成绩只是一时的,而阅读对小学生的帮助则是长久的。通过丰富阅读形式,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热情,让他们对阅读始终保持浓厚兴趣,自觉主动地参与阅读,不仅能够丰富其知识容量,还能够洗涤学生心灵。

四、借助信息技术,营造特殊阅读氛围

现阶段,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运用到多个行业与领域。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阅读教学的特色化,就应借助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营造特殊的阅读氛围,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阅读情境,让他们与阅读文本融为一体,在情感上进行沟通交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或声文并茂,或动态画面的课堂情境,让他们身临其境般真切感受文本内容,提升阅读学习效果。例如,在进行《三打白骨精》阅读教学时,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可加入电视剧《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精彩片段,让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看,准确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孙悟空、唐僧和白骨精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还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更加感兴趣,为实现特色化阅读教学做好准备工作。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实现特色化教学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从多个方面出发,优化与改善教学模式和方法,全力进行特色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姚秉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