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浮雕艺术特点

浮雕艺术特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2 16:35: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浮雕艺术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浮雕艺术特点

第1篇

关键词:数字艺术;浮雕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04-1

数字艺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就数字艺术本身而言,它是集艺术与技术为一体的艺术门类,在艺术创作时必须借助计算机工具进行创作,离开了计算机技术,数字艺术也便不复存在,所以数字艺术是紧密地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艺术也快速地渗透到浮雕的设计与制作领域,并使浮雕作品的制作变得快捷而高效。

一、二维图案设计

在设计的最初阶段,多以草图的形式表现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平面设计软件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它为设计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手段,所用的软件主要有:ILLUSTRATOR、FREEHAND、CORELDRAW、PHOTOSHOP等。平面设计软件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位图的形式出现,一种是以矢量图的形式出现。如矢量绘图软件主要为FREEHAND、CORELDRAW、ILLUSTRATOR等。矢量图都具有高精度和高清晰度的特点,当位图被放大时,图像的清晰度会降低,矢量图被放大时这一情况则不会出现。如果要使软件直接生成浮雕模型,需使用二维矢量格式,设计师用它可完成前期图案设计,平面效果图展示。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手绘板为广大设计师所接收,并开始使用手绘板,结合平面设计软件将自己的设计思路和灵感作以记录,由于草图设计使用绘图软件完成,所以这些图形改动起来与传统草图设计相比更为方便,因为在绘制时软件中都有层的概念,只需将要做调整的层激活,并对其修改就行,其他层不受影响,这一特点是传统方法难以做到,另外,它还有多种笔的样式,如模仿钢笔、毛笔、水彩笔、油画笔、马克笔等等,这些功能在制作浮雕平面效果图时较为实用。

二、数字艺术在三维设计中的应用

在浮雕的三维设计中,所使用的软件主要有:RHINO、3DMAX、MAYACINEMA4D等,它们可设计模型和渲染效果图,在制作过程中利用二维图在三维软件中雕刻出立体的数字模型,也可将二维图以矢量图的格式输出,在三维软件中自动生成浮雕模型,对于不满意的地方可使用三维编辑工具进行调整。除此之外,数字模型在三维软件中可以任意视觉查看,有效地增强了模型的真实性和操作的灵活性,使得三维浮雕效果实时展示在设计师面前。这种直观的设计方式,可大大地缩短设计周期,同样也会大幅度地节省设计成本。

三、三维动画展示

利用三维设计软件将浮雕模型制作完成后,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把设计出来的浮雕作品放置于虚拟的三维环境中,虽然是虚拟环境,但这个虚拟环境可以是以浮雕放置的实际环境为蓝本进行制作的,在这样的展示环境中,浮雕作品的艺术魅力会被充分地展现出来,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三维软件大都有动画的功能,对于三维数字浮雕作品的展示可采用动画漫游的方式进行制作,以动画短片的形式输出,这种工作流程,在前期的设计阶段是十分必要的,它可最大限度地传达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和理念。

四、数字雕刻的应用

在浮雕制作时,特别是对于图案纹样较为复杂的浮雕,用普通的三维软件制作就显得有些吃力,如果使用专业的数字雕刻软件就会方便很多,如:ZBRUSH、MUDBOX、MODO、3DCOAT等,这些工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支持较高的多边形面数,提供高细节刻画的工具,对于不同的图案样式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制作方案,这样就可使设计师在设计时少了很多制作时的顾虑,把主要的精力集中起来,投放在图形的设计上,将设计完成的数字模型输出,使用数控雕刻机直接进行加工,对不满意的部分可做适当人工处理。数字雕刻解决了一个大量繁复的制作工序,让机器代替人工,这对设计师而言是一个无比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五、结语

21世纪是数字信息快速发展的世纪,浮雕的设计与制作也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将艺术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在继承传统优秀的设计方法和理念时,也需看到传统的设计和制作所存在的不足,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如何将现代科技完好地应用于浮雕的设计和制作中,并克服现代工具所产生的不足,这仍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周苏,王文,黄林国.数字艺术设计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付志勇.计算机艺术设计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廖祥忠.数字艺术论(上、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4]范俊广.数控机床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第2篇

关键词:桃木工艺;装饰艺术;研究

随着装饰行业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装饰艺术的形成。装饰艺术的出现不断演化,为人们的生活带艺术气息,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其中桃木工艺在实际装饰中的应用,是自然元素在装饰艺术发展中的集中体现。为此,在本文中对桃木工艺进行研究,分析其在装饰艺术中的应用。

一、桃木工艺艺术呈现

从工艺呈现形式上对桃木工艺进行分析,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圆雕、浮雕以及透雕。

1、圆雕

圆雕的形式在民间流传比较广泛,是人们比较喜欢一种桃木工艺雕刻形式。圆雕讲究的是从多个角度、多方位的三维立体雕刻手段,从多个较多进行观赏都是一种都是一种非压缩式的雕刻工艺。在桃木工艺的圆雕表现手法之下,其所能够呈现出来的艺术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能够适用于多种类型之中,其中有装饰性的、抽象性的以及生活使用性。

2、浮雕

浮雕是桃木工艺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由于浮雕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桃木工艺中应用广泛。实现浮雕工艺,首先需要进行绘画,然后在绘画基础上进行雕塑。为了增加浮雕的三维透视效果,需要采用因素压缩的方式来增加浮雕的可观看性。浮雕本身具有较强的压缩性,在空间占用上比较小,能够适应多种场合的装饰。以桃木艺术为基础的浮雕,能够充分发挥出其艺术特点,在生活装饰中备受欢迎。从浮雕的雕刻形式上进行分析,高浮雕在视觉的明暗对比较明显,所占用的空间比较大,其能够实现的压缩效果比较小;浅浮雕的压缩性比较大,具有一定起伏感;刻线具有一定的虚拟性,能够将绘画的特色与浮雕的艺术特点相互结合,同时能够给人一种淡雅而含蓄的感觉,艺术表现形式比较特殊。

3、透雕

桃木工艺中的透雕主要运用在小挂件以及桃木摆件中,透雕将浮雕的底板去掉,利用产生的视觉负空间,与正空间在轮廓上的相互转换,能够产生一种艺术韵律感。透雕与以上两种雕刻形式相比,形式上更加的灵活,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二、桃木工艺在艺术装饰中的应用

1、桃木工艺选材

作为桃木工艺最基础的原材料,桃木的选材是极为苛刻的,具体而言要考量木材本身的硬度、密度、直径和干湿度。基于以上几点因素的作用下,对桃木品种的次生要求也逐渐衍生出来,通常来讲能够作为桃木工艺品原料的桃木品种有蟠桃木、黄桃木、油桃木和毛桃木,但就品质而言蟠桃木因为结疤较少、木质较均匀而成为最为理想的品种。原料的收购工作通常在每年的十一之后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同时为满足桃木工艺品对密度、硬度和干湿度的一系列要求,通常情况下会选择15—20年树龄的桃木,自然状态下的桃木会在内力作用下炸裂,因此收购回来的桃木原料进过粗加工后需要用水浸泡,浸泡持续15-20天让桃木内部吃足水分,再以60oC-80oC的温度进行烘干,直到内部完全干透为止,至此桃木原料以基本成型,可以进行后续的艺术加工

2、图案装饰

图案装饰是桃木艺术品的主要呈现形式,因为图案是直观的视觉途径传播信息的,所以最早也最受欢迎的桃木艺术形式就是图案装饰形式。典型的如“八仙过海”、“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吉祥的事物成为桃木艺术品最初的也最多的团装饰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好评。由于我国文字本身的象形特点,所以在桃木艺术品的发展过程中,象形化的文字也一度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主张创新和发展的今天更是备受瞩目,最典型的如“福、寿、禄”等字样形式,这些文字在桃木工艺品上展现了其本身象形的内涵,如“福”字就被象形的诠释为“有衣服穿、有饭吃、有田种”等,不仅寓意吉祥而且别开生面,受到了桃木工艺爱好者的大力追捧。

3、工艺品装饰

受限于桃木原材料的体积,桃木工艺品涉及的范围并不广,而且绝大多数集中在小器型领域,最为典型的是桃木剑,因为桃木本身的质地细腻,同时加工过后富有清香、不易腐烂,所以在中国古代一直有着健康、长寿的寓意,民间多以之辟邪、祈求平安,同时还有一些游方之士用桃木做成剑用以驱鬼,其实际效果如果已不可考,但是其作为工艺品的文化价值是极为珍贵的。在当代桃木剑这种桃木工艺品形式已不多见,较多的是以桃木为原材料制作“八卦”、“阴阳鱼”等艺术品,这种工艺品本身彰显的是我国古代“周易”的文化内涵,其悠久的历史和深邃的内涵,让工艺品的文化价值陡增,在工艺品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和价格也一路攀升,成为当前桃木原料制作工艺品的主流。

4、实用品装饰

如前文所述,桃木原材料的体积都较小,所以其在实用品领域也多以小巧的形式出现,典型的有“笔筒”、“梳子”等,桃木自身较为坚硬细腻的质地决定其可以雕琢出许多细节的形状,而不用担心会产生变形或者破损的现象,而作为文人墨客案头的一件雅物来说,桃木本身可以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方式来加以修饰,不仅能够美化表面,同时还能够借所雕之物彰显主人的追求。笔筒最早出现是在明朝的中晚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桃木雕刻艺术已近成熟,所以雕刻方法也多种多样,甚至引领了我国桃木雕刻实用品的发展形势,当前我国桃木笔筒的雕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仿照明朝的形式,采用深刻的方法,制作出高浮雕,形成深浅两层浮雕景象,让笔筒表面的画面看上去更加有层次,更加立体。另一种雕刻是仿照空门石刻的去地浮雕法,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将画面镌刻的细腻、流畅。

三、结论

桃木工艺是我国雕刻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并且丰富了我国雕刻艺术形式。当前党和国家号召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桃木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备受人们关注,因此本文从桃木工艺加工和实际应用两个角度对桃木工艺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我国桃木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支持和借鉴,为我国桃木工艺装饰艺术发扬光大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李绍俭 单位:吉林省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永州古民居 建筑石雕 装饰

永州历史悠久,拥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文化。从永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可以解析出丰富的文化现象,如:“舜文化”“柳文化”“瑶文化”等。正是这些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化元素,塑造了永州古民居的基因。多元的文化环境为永州古民居的形式产生和演变提供了依据。永州的石雕艺术和民居文化关系渊源深厚,考证永州的石雕艺术对了解民居艺术有重要意义。西方历史学家说“建筑是石头的历史,是凝固的音乐。”从此意义上来理解,永州的古建筑虽然不是完全用石头来筑就的,但永州的建筑离不开石头的运用,故建筑石雕塑装饰艺术也不失为永州历史的凝固表现。

一、永州石材的材料特性与石雕文化特色

永州位于湖南南部,与广西桂林交界。其自然地质分布上大都属于喀斯特地貌,因此石材产量比较丰富。所产石材大多以石灰岩和花岗岩居多,俗称“青石”,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青石的表层质地比较疏松,容易风化,吸收水性强,便于开采,不利的是容易开裂,抗压能力较差。此外青石多有白筋夹杂其内,石材容易从白筋处断裂,这样一来就降低了其抗压强度。因此,在石材的利用方面也受到了局限,在建筑装饰中其构件体积都不大。青石由于其表面有细密的孔,能吸收少量的水分,气候干燥的时候又能被解析出来,所以青石在夏天具有一定的降温功能,当地百姓常在大门两侧设置石凳或石墩供夏天纳凉之用。再者,青石如果经长时间踩踏或者触摸,其表面很容易形成一层油膜,呈现出乌黑发亮的物理特征。

从目前的石雕实物遗留来看,永州古民居建筑石雕大多是明清时期的产物。与北方地区的建筑石雕相比,北方建筑石雕追求的是一种大气磅礴的艺术效果,而永州古民居建筑石雕装饰则追求实用、质朴、清秀的艺术效果。在石雕的题材上多选取祥瑞禽兽、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生活场景等。并且利用谐音、引申等手法赋予作品更深的文化意味。比如石榴寓意多子,麒麟寓意贤德,松鹤寓意长寿,瓶卉意平安富贵等等,达到“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特点。此外还强调“文以载道”的儒家礼教作用。比如,牌坊的宣扬和垂范。在工艺技巧上,工匠们注重多重效果的利用。比如,镂空和高浮雕的结合,线刻和浅浮雕的结合之类。此外,石雕装饰还强调美观和实用关系,比如在建筑内的结构部件和容易踩踏的部件上,一般不做雕刻或者做简单的线刻和浅浮雕。在台阶和基石等部件上多见有阴、阳刻的线条起到防滑作用。总的来说,石雕艺术在装饰上渗透出永州渊源深厚的儒家文化思想和湖湘文化气息,具有弃繁就简、强调实用、高度概括、意义深远的艺术特色。

二、永州古民居建筑石雕艺术分类及装饰特点

在建筑石雕的装饰艺术中,石雕的装饰手段和技巧是多样的,其具体的分类也是不尽相同。目前,从永州民居石雕装饰留存来看,可分为两大类别:构件装饰,公共装饰。

(一)构件装饰

构件装饰就是指在建筑构件表面所进行的装饰活动及其效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泰山石”“石础柱”“石门槛”“抱鼓石”(图1-2)。“泰山石”就是用于建筑物外墙转角处加固墙体的石材构件,因取“稳如泰山”之意而得名。在建筑中一般呈对称分布,有等级之分。等级高的自然是位于大门两侧转角处,按照建筑的墙面转换依次降低,最低者位于建筑背面。在“泰山石”的表面一般有浮雕装饰,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一些吉祥纹样,如“摇钱树”“聚宝盆”“鲤鱼跳龙门”等,也有表现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题材,如“赵子龙单骑救主”“八仙过海”之类。在构图技巧上,强调叙述性的连续图案的运用,雕刻技巧讲求线条表现,采用浅浮雕比较普遍。“石门槛”和“抱鼓石”是传统汉民居的构件装饰。一方面有美化建筑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建筑的主人社会地位的体现。永州地区的民居都比较重视大门的形象,并且认为门槛可以守住运气,因此门槛的高度都设置相对较高。石门槛左右都有石墩,石墩和门槛间有卯榫结构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在石墩之上是抱鼓石,主要起到辟邪和镇妖的作用,其装饰是非常考究的,多采用高浮雕的手法。题材以龙凤、麒麟、朱雀居多。在图案的平面布局上,主题图案位于鼓面居中的位置,鼓边刻有浅浮雕的鼓钉,形成主次有序、雕刻层次分明的特点。“石础柱”是民居建筑中的重要构件,南方民居建筑中的石础柱的高度普遍比北方高,这其中主要考虑的是防潮问题。从目前的实物遗留来看,永州地区古民居的石础柱风格是丰富多样的,装饰亦很精美。一般情况下,石础柱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即上部的石鼓和下部的基座。石鼓和基座还会分出许多层,基座的形状变化很丰富,有正六边、八边、四边形等,很少有多余装饰。而在基座上的石鼓侧面则通体装饰,多见于浅浮雕的莲花、卷草等动植物纹样。不难看出如此设计是经过缜密思考的,因为基座主要用于承重,又在视平线之下,故而少做雕琢。而基座上的石鼓,其顶面也是用于承重,考虑到实用性,所以也弱化装饰,转而将其侧面作为装饰重点。这样既照顾到了实用,又不失美观。

(二)公共装饰

公共装饰,简而言之就是指建筑公共空间的装饰活动以及效果。较有代表性的有“石牌坊”(图3)。在永州的古民居建筑中,最典型的最多见的附属装饰当属“石牌坊”。可以说一个村落的牌坊所承载的就是该地方的文化和历史。在古代社会中,牌坊是彰显皇威和宣扬礼教的标志性公共建筑,多见于村落前的大路上。从内容上分,主要有功德牌坊和节孝牌坊,从形式上分,主要有四柱三门三楼式样。石牌坊的主体由梁和柱子支撑,梁和柱之间安装花板。立柱用于承重,装饰较少,只有在柱头上稍做雕刻;而横梁上多见于高浮雕的图案,如“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等,也有表现花鸟虫鱼和人物故事等题材的。在花板的装饰上主要以文字为主,中间的花板是牌坊的主题,以匾额的形式出现,匾额之上有浮雕的祥瑞图案。两侧的花板一般用于记载对所纪念对象的称颂性文字。如是皇家所赐,则在中央匾额的上方居中位置设有竖板,上面刻写“御旨”或“圣旨”字样。

结语

对于民居装饰而言,其最终效果总是和民居建筑紧密相联的。毫无疑问,装饰文化也会受到居住环境的影响。永州古民居建筑石雕正是契合了这两种关系得以存在,它不仅真实的反映出永州当地人们情感与现实生活,还蕴藏着情节丰富的民俗内容。它展现出来的不仅是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更是永州先民无穷智慧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说,永州古民居建筑石雕艺术正是以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质朴率真的表现手法,充分的反映出其地域文化,居住文化、审美情趣等特征。它秉承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祈福、求吉、避凶以及对自然生活的一种向往,在现代设计活动中如要发扬文化传统和坚持发展创新,尊重传统艺术文化必会为现代设计带来具有较好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官妹,胡功田.永州古村落[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2 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第4篇

开展校本教材《立体画――纸制浮雕》,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生活处处可见浮雕与纸制浮雕的创作素材,用材简便,制作有趣的立体画,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装饰性于一体的教学题材。让学生收集生活学习中废弃的纸作为创作材料,这样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变废为宝的创意课程。

二、教学重点

学习纸制浮雕的技法,将其运用到创作中,感受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难点

把纸材质运用基本技法,以合作方式动手创作一幅完整立体画。

四、教学准备

教具:纸制浮雕作品及半成品材料、多媒体课件、硬币、吹风机。

学具:剪刀、胶水、透明胶带、废软纸、硬卡纸板(废纸盒)、颜料及工具。

分组: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可分两三个人一组。

五、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教师神秘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装有一元、五角两个硬币的黑色布袋,让学生做游戏。

教师:我看出来你们很想知道我这个布袋里装的是什么东西,谁想把手伸进布袋摸一摸,猜一猜呢?猜准了有礼物相送!(选两位学生参与)

提问一位学生:你摸到的硬币是什么材质的?

紧接着让学生摸出硬币的背面向上放在桌上。

提问学生:在摸的过程中是用什么方法区别硬币的正面和背面的?

学生会说出硬币反面有立体花形的特征。

游戏结束,给以掌声,奖励学生废报纸做的立体纸浮雕葡萄。

教师总结:硬币上的图案有凸凹的立体感,是依附在金属材质上的。像这样的特征称之为浮雕。

教师及时板书:课题《立体画――浮雕》

设计意图:以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通过触摸体验,探索发现浮雕的基本特点,引出课题。

多媒体展示浮雕定义: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特征:可依附于某种载体,又可相对独立地存在。

教师: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浮雕艺术品点缀着,学生能不能说出一到两个在你身边的浮雕作品呢?

学生思考回答可能会提到本地的千鸟园广场浮雕或博物馆浮雕墙。

(二)赏析浮雕,感受特征。

1.分组观察、分析、讨论这些不同时代的浮雕作品是用什么材质创作的?放置在哪些不同的地方?有什么意义或用途?

媒体展示生活中图例本地千鸟园广场浮雕圆柱、博物馆浮雕墙、上海世博会非洲馆墙壁浮雕、徐州汉画像石、云南木质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桥栏浮雕等。

学生讨论交流与回答浮雕的艺术表现形式、材质美及意义与用途。

教师总结及时板书:材质、用途、意义。

2.欣赏教师为学生带来的作品:

教师:观察老师手中的作品。你们知道这作品中的鱼和葡萄的浮雕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学生上前仔细观察,说说材料及方法。

教师: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它是怎么制作的,对吗?

教师及时补充板书《立体画――纸制浮雕》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学生感受到浮雕艺术的伟大魅力,体现审美情趣。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了解浮雕的艺术表现形式美、材质美及其用途,学生跃跃欲试,强调课题纸制浮雕。

(三)探究学习,展示方法。

学生讨论可使用的方法:揉、捏、、贴、折、堆。

教师多媒体展示制作纸制浮雕葡萄的过程。第一步,设计画出葡萄图纸。第二步,选废纸用揉的方法塑葡萄粒,10颗葡萄粒子(老师可事先准备好10颗葡萄粒子)。第三步,用纸条拧成小细条做葡萄的枝条,胶粘贴在图纸上,再把这些葡萄粒子粘上。第四步,用稀稀的胶水把白色的面巾纸贴在葡萄的表面,吹干后涂色,还可以画葡萄的叶子装饰一下效果。

教师及时板书强调制作方法。

设计意图:选择较简单葡萄的制作方法易懂,欣赏教师亲手制作浮雕的过程视频,增强学生学习纸制浮雕的兴趣。为创作深化效果。

(四)创作练习,学以致用。

秋天是硕果累累的季节,请同学们用收集来的废旧纸张创作,先口头创作,再合作制作立体画――纸制浮雕作品。

多媒体播放轻音乐伴随创作。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热情,运用收集来的废纸材料进行创作。挖掘学生创作潜能,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五)作品展示,喜获丰收。

多媒体播放《丰收之歌》。教师把自己的作品贴在课前追备好的粘贴板上,写上“大丰收”,待学生的作品制作完成后,让学生贴上自己的作品,形成一系列纸浮雕作品。教师选两至四位学生上台评价自己的作品。

教师总结:大家看看我们的收获,这样的纸制果实浮雕作品多诱人,积聚了你们的智慧和热情,老师希望每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收获更多快乐和喜悦。

设计意图:展评作品时,把老师的作品和学生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亲手感受成功的喜悦,壮观的纸浮雕作品场面会让学生感到无比自豪,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美的感受。

(六)拓展延伸,表现生活。

多媒体播放废纸制作雕塑影像。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美的因素,无论是立体的还是平面的都需要我们主动地发现、品味,今天我们只是利用纸制浮雕这一种手法塑造了大丰收的景象,希望同学们运用你们的智慧学会更多造型语言,用我们身边废弃的材料发挥它们的余热,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运用智慧,利用身边废弃的材料创造精彩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同时深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

第5篇

关键词:浮雕壁画空间透视

一、空间意识的重要意义

空间在古希腊人心目中是指物体的位置、距离、范围和体积,现实世界中的空间是没有形状的,不存在具体的空间整体,是科学思维的抽象。我们所从事绘画的艺术空间不是实际空间的某个局部,而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不论是二维还是三维的表现,都可以具有无限的扩展性、延续性、可塑性,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说:“让我们把整个空间想象为沉入了某些容器的一池清水,这样,就既限定了特定的水量,又不破坏包围着它们的连续的整体水的概念。”①造型艺术空间既是以实际空间作为媒介和载体,又不破坏它的完整性,而是与它融合,就好比上面提到容器与池水的关系一样。绘画、雕塑、建筑是空间概念的三大艺术表现形式。在浮雕特质壁画中,空间幻想的作用如同在绘画中一样,是在平面上创造虚幻的三维空间。

二、浮雕特质壁画的二维空间阐述

浮雕在空间状态上依附于某种载体,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也有三维的立体形态,但从整体上更具有二维的面状特性,适宜于特定角度欣赏。希尔德勃兰特的设想很好地说明浮雕观念的理论:在两块平行而置的玻璃板之间有一人像,它两侧的突出点恰好接触到玻璃板,这样人像占据了同一深度的空间,它的各个部分都安置在这一深度之中。透过玻璃从前面看人像被统一到一个单一的绘画平面中,存在于同一深度的层次中,每一形式都有使自己成为在这一层次可视的二维空间内的一幅平面图画并因此被理解为一幅平面图画的倾向。即使当人们认为玻璃板被移去时,那些接触到玻璃板的最外面的点仍然规定着共同的平面。而这个平面又被称作为一个“层”,眼睛从一个平面向另一个平面运动,就构成了空间观念。②

浮雕被视为雕塑与绘画的结合,是用雕刻方法来表现绘画效果,在二维空间的壁画上通过压缩后的形体起伏(凹凸)不同转向面的方向,不同受光面所造成的明暗对比的错觉,以及透视关系、前后高低的层次关系、线条来表现形象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描绘出壁画中一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相对空间位置,在二维平面中使用不同物体在视觉上呈现出彼此的前后远近、大小上下、左右的层次感与深度感即虚拟的三维物理空间。观赏者在观看具有透视变化的二维平面画面时产生三维错觉空间。

壁画往往采用浮雕的方式,与传统概念上的浮雕不同的是,壁画浮雕形式不仅可以作为艺术品供人欣赏,而且能完全融入建筑的空间环境中。

三、浮雕壁画中物体立体感表现与空间

浮雕壁画中物体立体感的形成与光线阴影、造型方法、透视、错觉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其中光线与阴影是组成立体感的首要因素。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物体便产生明暗关系,物体受光面为明部,物体背光的一面为暗部,光源角度越小投影越长,光源角度越大投影越短。光照产生的明暗、阴影和投影都是空间的特定现象。光的照射使浮雕的层次与形体能产生丰富的明暗效果,其照射的高度、角度和强度直接影响到浮雕的视觉效果。例如,古埃及浮雕壁画,由于地处撒哈拉沙漠,光照强烈,故其较少用高浮雕描述,而只是用深线刻画物体,在直射阳光下,仍然具有较强的清晰度和立体感。人对物体立体感的认知即外在的因素是借助于物体上光线与阴影的变化;内在的因素与人类双眼构造、视觉神经传导及大脑视觉区域有关。

人类依据对物理世界中物象立体感的认知,在浮雕壁画中模拟光线照射物体的光影变化,而描摹出景物立体感的明暗,这是一种虚拟的立体感,浮雕壁画中能成功表现出物象明暗的立体感是人类智慧长期积累的成就。巴黎世界民族艺术博物馆大型浮雕壁画就是最好的例证。栩栩如生的人物、动植物形象在光照下立体感格外强烈,整幅壁画气势恢宏,影像突出鲜明,不仅表现了物象之间的空间感,而且保持了极大的平面性,与建筑墙面有很好的协调关系。

除了运用明暗方法贯穿始终外,与物体造型方法也是分不开的,具体塑造的方法:

1.平排法。用线刻画物象的轮廓(最具代表性一面的轮廓)用概括简练或抽象的“线”将物体最具特征的形象鲜明清晰地刻画出来。在古埃及浮雕壁画中,人物头部均为正侧面,而身体均为正面,即是为取其最具特征的视角,以鲜明地展示所表现的特点。这是典型“线”的艺术,将实体的事物用概括、夸张、灵动或抽象的线展现出来,往往能表达本质的艺术形象。

2.企位法。企位的高低往往决定了浮雕的厚度与轮廓的虚实、强弱变化及其清晰度。企位的变化——高度与角度的变化,使在平底上突出的物体轮廓的明度及投影,产生了虚实、明暗、强弱的对比,使物体与物体、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形象从背影中凸出来而显得鲜明,形成清晰独立而又统一的形象。例如,现存于罗马特尔姆博物馆的维纳斯的诞生就是企位法运用的典型实例,每一局部的企位不一样,底板上才塑造出生动、鲜明的人物,显出强烈的前后空间、明暗效果。

3.压缩法。浮雕上的物体按一定比例压缩成扁平体,使一层层平面呈阶梯状与底面相呼应,由于透视规律使物体显得近大远小,因此按比例在浮雕上形成近厚远薄的规律,例如,古希腊巴特农神庙檐壁长卷式装饰浮雕带上十分真实地表现复杂的动态和多层次的重叠,压缩关系十分自然,又能保持完整的建筑感,虽然不是体积很厚的高浮雕,但由于沿轮廓起一定厚度的平台,而使影像有足够的清晰度。古罗马帝国图拉真记功柱长达200多米的螺旋形浮雕带以2500多个人物构成战争的广阔画卷,如此繁复的形象在整体上却未破坏柱体的弧面,空间立体感表现达到极致。

郑可先生在此基础上发展“纳光纳阴”法,是将泥板视作画纸,刀作“画”,在应亮的地方让其凸显并迎着光源,应暗的部分就压或削减使其凹进,并与光源成一定角度。

四、浮雕壁画空间层次感与深度感

立体感指的是单一物象所具有的厚度和体积感。空间层次感与深度感则指两个以上的物象彼此之间的关系位置、距离与方向。浮雕利用绘画的描绘手法或透视、错觉等处理方式来造成抽象的压缩空间,作品中的造型或许没有立体感,但各个物象的大小、明暗的交错重叠还是要分出前后,因此还是无法逃脱深度感与层次感的表现。

1.透视法的运用。在浮雕进行塑造物体立体的透视效果时,是对立体的物体进行形体空间压缩处理而构成形体上层次的叠压关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基培尔提和多那太罗等人的壁画浮雕作品就擅长以准确的焦点透视来构成画面的深远空间感。所有人物和景物不仅在轮廓上严格遵循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而且压缩程度也根据其位置的远近而不同,从而使他们的浮雕作品有着很强的科学性。散点透视即动点透视,是我国民族传统绘画所遵循的重要透视,动点透视不受视域的限制,不受焦点透视的约束,可将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有机组合到一起,也可以将不同时间看到的形象组织到一起,相当自由灵活。浮雕壁画也吸收了动点透视的长处,有些甚至不拘泥于物体的三维空间幻象的写实逼真,而是追求二维平面分割构成的形式感。

2.物象之间的交错与重叠。浮雕壁画中两个物体的轮廓线相关,物体的重叠感才能被暗示出来。而那个在相交之后其轮廓线仍保存着连续状态的物体,总是被看成位于另一个物体的前面,每当一幅浮雕壁画的空间概念是依靠轮廓线进行确定,而不是依靠光暗和体积来确定的时候,重叠法则在决定物体在三维空间的前后深度感方面就有特殊的价值。

现实世界中空间的存在是变化万千的,人们对空间的主体、深度层次认识都有所理解并容易接受,但对于其由各种形态构成的视觉空间而产生的心理意境空间的认识是比较滞后的。还有在对空间设计上以及合理处理空间形态的内在关系上也显得比较缺乏。浮雕壁画存在于建筑环境中,加强浮雕壁画空间、环境空间、精神空间的一体化是我们从事壁画艺术设计者、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探讨的课题。

注释:

①(德)希尔德布兰.绘画与雕塑中的形式问题.第53—56页.

②(德)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第43页.

参考文献:

[1](德)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著.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祝重寿著.欧洲壁画史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美)卡洛琳·M·布鲁墨著,张功钤译.视觉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87.

[5]陈平著.李格尔与艺术科学.中国科学美院出版社,2002.

[6]欧阳英著.西方雕塑艺术金库.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7]田金铎,张沈,田子阳主编.中外浮雕艺术.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第6篇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8册第13课

【教材分析】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是最早关于砖石雕刻的记录见于《左传》,说明砖石雕刻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底蕴。流传至今已经发展为一种民间工艺,融合诗、书、画于一体,颇有汉画像砖、画像石的风味。教材选用汉代瓦当作为砖石雕刻的欣赏主线,而我则选用了汉瓦当作为砖石雕刻的创作载体,融合祖国传统文化于创作中,激起学生主动观察、探索砖石雕刻的乐趣。

【学生分析】

授课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泥塑的表达上,已具有一定的基础。但在“砖石雕刻”方面还是比较陌生。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浮雕的特点及制作方法,知道雕刻的分类。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欣赏浮雕作品的感受,尝试制作一件半浮雕作品。

3.通过欣赏和创作,感受浮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提高学生对传统雕刻艺术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慧眼识“雕”

(一)浅浮雕和高浮雕

1.欣赏、触摸竹雕笔筒

师:今天老师带了我收藏多年的笔筒,请几位善于观察的同学上来,用手轻轻触摸,用眼睛细细观察。对雕刻有什么感受?

生:有点立体。

师:同学们眼力不错!谁能说得具体一些?

生:摸起来有点凹凸不平,看起来这些梅花比画的立体,好看……

教师小结:对,像这样的作品叫浮雕,它属于在一个平面上的雕刻,微微有一点立体感,是介于绘画和雕塑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但同样是浮雕可分两种,我们来为他们取个合适的名称。

2.对比高浮雕和浅浮雕作品

师:都是以龙为主题的雕刻,都是浮雕,仔细辨别,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件只是微微凸起,第二件刻得很深,而且有些地方好像凸起得变成凌空了,一个叫“浅浮雕”,一个叫“深浮雕”,可以吗?

生: 同样是雕刻龙的,后面那幅刻得很高,很厚……

教师小结:观察得很到位!像这样微微凸起的雕刻,相对较为平面的,叫“浅浮雕”。而第二件作品,起位较高,刻面较厚,你们刚称它为“深浮雕”,专业人士称它为“高浮雕”。

(二)浮雕与圆雕

1.看动画《爆笑――雕塑》

2.对比浮雕和圆雕作品

师:你觉得动画中的小偷一不小心成了什么“雕塑”?

生(众笑):哈!成了圆雕。

教师小结:对,假如像你摆个POSS就像“马踏飞燕”一样成了圆雕,这样的立体造型,观赏者可以多个角度欣赏,与浮雕的一个面欣赏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艺术家需要在各个角度精心雕刻,以达到最佳效果。

【设计意图:美术教学属于视觉造型艺术,在欣赏、了解作品的不同形式及技巧时,如果把这些作品摆放在一起,形成对比,进行比较,很快就会区分开来。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打破,由单向教学转变为互动教学,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揣摩”,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赏一赏――瓦当明“路”

(一)欣赏建筑上的雕刻

师:在古代,雕刻运用的最为广泛的就是建筑方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品位。欣赏古代建筑上的雕刻图片,解读雕刻的魅力。

师:圆形窗户上的雕刻,构图的巧妙性很重要。

教师小结:雕刻的足迹遍布建筑的各个角落,屋檐、门、窗,梁、柱等,人们对于雕刻的热爱与执着,不仅仅在于欣赏它的装饰性,还有寄予了美好的寓意。

(二)欣赏建筑上的瓦当

1.欣赏四大神兽瓦当。

师:瓦当又名瓦头,是古建筑的一小部分,起着保护木质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瓦当上的图案设计优美、简明生动。

师:猜一猜四大神兽分别代表哪四种动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师:神兽刻上瓦当,排列在自家的屋檐上,有什么寓意?(驱邪、祈福)

2.欣赏文字和植物纹瓦当,感受瓦当题材的丰富,开拓学生的视野。

师:生活中你喜欢的动物、植物,都可以化身为瓦当上的图案,你们说一说还可以把什么当作创作素材?我们可以加入哪些题材,来设计瓦当图案?

生1:老师,我喜欢鹰,老鹰是一种勇敢的动物,飞翔的速度很快。

生2:我的瓦当里要做一头胖小猪,猪很有福气。

生3:石榴,我听奶奶说石榴代表着多子多福……

师:对,人们给很多植物和动物冠以吉祥有趣的寓意,祈求能为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与福气。

(课件展示:马到成功(马)、喜上眉梢(喜鹊、梅花)、连年有余(莲花、鲤鱼)、兔年顶呱呱(兔)、金鸡报春(鸡)福禄双喜(葫芦)百年好合(百合))

【设计意图:在关注学生寻找美、发现美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从古代圆形窗雕中感受圆形构图的生动与巧妙,从汉瓦当中感受她朴拙的沧桑美。提供相关的直观作品,明确瓦当的题材往往孕育着美好的寓意,从而启发学生寻找身边有美好寓意的题材来设计瓦当图案,在此基础上可开拓学生的创新思路,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的作品自然就显得丰富多彩了。】

三、试一试――胸有成“图”

(一)师生合作《莲年有鱼》

(二)制作步骤:

心中有图――刻出莲花、荷叶、鱼――雕上叶脉等花纹――贴在底版上――刻画背景――取名

【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环节,不是单纯的示范,而是在和学生互动中进行示范。教师刻图形,学生雕花纹,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顺其自然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美术潜能,巧妙地把示范转化为学生创作的铺路石。】

四、做一做――巧夺天“功”

作业要求:同桌合作,选择身边的题材做一个独一无二的“吉祥”瓦当,并为他取一个寓意吉祥的好名字。

【设计意图:选择自己“身边”的题材制作寄托美好愿望的瓦当。把遥远的瓦当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趣地结合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美术,学生感受、体验生活中的美,表达、创作生活中的美,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体验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开心巧妙地做足“功课”。】

五、评一评――各显风“采”

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充满艺术元素。我们拥有能创造艺术的双手,把一块普通的泥巴变成一个个精美的瓦当,也是一件件稚拙的绝版艺术品。

教师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从主题、手法、构图等方面着手评价)

【课后反思】

我在选择这一课时,首先希望孩子从美的局限中跳出来。大部分学生在几年的美术学习中已经形成很多定式的审美倾向,喜欢用鲜艳的纯色,画唯美的画面,很少有学生会欣赏质朴的泥土、石头之美。通过欣赏砖石雕刻的质朴,感受瓦当雕刻的乐趣,让质朴、原始、纯粹的美慢慢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这无疑是让孩子拥有更广阔的审美空间,更多样的审美能力。

其次是砖石雕刻调整为瓦当雕刻后,能拉近学生与传统雕刻的距离,让孩子觉得遥不可及的传统文化,其实就在自己的血液里,在自己的生活中。让传统文化更加深入童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小的引子。在创作吉祥瓦当中,交流感情,共同探究;在创作吉祥瓦当中,激活思维,点亮创作火花,并能从学生的作品中折射出中国古老文化的灿烂光辉,这让我很欣慰。

(浦江县实验小学 浙江金华)

第7篇

关键词:城市雕塑 公共性 个性 共性

Abstract: Publicity is a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 of City sculpture, however, sculptures are art creations, so they are distinctive in the meantime. Therefore, whether the publicity and distinctiveness of city sculpture is in tune with each other or not is the key to develop city sculpture. In addition, the individuality and similarity of city sculpture also calls for concerns. Had the city sculptures shows its individuality and similarity and the majority of city sculptures harmonize well with the urban environment, the city could shows its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Keywords: City sculpturepublicitydistinctivenesscommonality

浮雕艺术是人类最早掌握的艺术形式之一。中国的浮雕艺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经过广泛而历久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中国传统浮雕多以线、面结合为表现方式,倾向于绘画概念。早期的浮雕多被应用于建筑和器具上,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莆田传统木浮雕俗称平雕,唐朝前已见诸佛道寺庙的古建装饰上。可以说,莆田传统木浮雕的存在之初就是与佛教文化同兴衰的。莆田古称兴化府,“地有佛国之号”。福建省四大名刹之一的广化寺现有宋治平二年(1065)建造的八角形《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石经幢两座和宋乾道元年(1165)创建的八角空心五级仿木楼阁式石雕“释迦文佛塔”,有一千多处浮雕画面和题字。宋雍熙四年(987),邑人于湄州岛所立之通贤灵女庙(即今湄州妈祖祖庙)的建筑装饰也运用了木浮雕工艺;原存于莆田市城厢区南门万寿庵内之宋马远绘由名手所刻平雕关羽像,现存泉州市博物馆;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莆田刻书版艺人俞良甫移居日本,翻刻宋版佛经和文学作品,乃是至今仍为日本人珍视的“俞良甫版”(或称“博多版”);明代莆田民间的平雕建筑装饰又有长足发展,至今莆田、台湾和日本长崎、鹿耳岛等地天后宫尚存有一些明代木雕妈祖像以及匾额、围屏、祭器等木浮雕文物。莆田老民居装饰木浮雕始于明代万历之后,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宗伯第”的檐桁雕饰,“御史大夫第”的厅堂枋额雕饰等是明清交替间第宅装饰木雕承前启后的典型;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有名匠游伯环,精于花瓶底座浮雕,赋形苍古严谨。清末,又有名匠廖熙长于人物、兼擅刻花,其佳作在1903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曾获一等奖,“廖氏木雕”至今仍为海内中外古董商竞相觅购的珍品。北京故宫博物院尚存多件清乾隆年间莆田艺人雕制的贡品――“贴金浮透雕花灯”和浮雕花乌窗堵。清末至民国期间(1912~1949年),活跃在民间的雕匠,糅入国画大师李耕的人物画意韵,在莆田涵江区捂塘镇九峰村、江口镇园下村关帝庙等处寺庙、民居留下了许多供后人观赏借鉴的人物及建筑装饰圆、透、浮雕相结合的传世杰作。建国初期的1951年,莆田雕刻艺人朱榜首创作的精微浮透雕砚照在捷克斯洛伐克国际展览会获奖;1959年,城厢雕刻社创作的浮雕座上围屏、立柱龙凤灯柱桌屏和插屏等23件晋京参展,广获好评。曾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的大型白果木圆盘式浮透雕挂屏“O港之春”(作者:佘文科等人)、“十三朵金花”(作者黄丹桂等),运用浮、透、镂雕技巧,在数寸黄杨木片上刻出复杂的画面,雕工精徼,景物远近层次分明,人物毫发历历可数。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竞争和出口机遇的增加,莆仙平雕企业集群和技术人才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出口日本的平雕产品、面向东南亚及港台寺庙古建装饰的平雕产品和面向国内寺庙、酒店、别墅及家居装饰的平雕产品。尤其在国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情趣多元化需求的不断演化,平雕(浮雕)的作用已不再那么狭义,仿古建筑、家具、屏风、插屏、台屏、壁挂等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室内外装饰装修工程之中。木刻浮雕在起到装饰效果的同时,更注重作品所表现人文内涵。在长期的历史探究中,我从古人的遗作心领神会了诸多传统意韵;在白手起家办厂的多年实践中,又有不少的创新心得。

在传统的浮雕雕刻手法方面,很多人往往是把画好的图纸贴在木板上进行雕刻,或者不管木板的色泽和纹理,在板面上画好就雕,忽视了木材的色泽和木质肌理在创作中的重要依据性,最终造成虽是精雕细琢,但却丧失“韵味”(木韵、木趣)或与“巧色”失之交臂之遗憾。我在为一位台商加工一片台湾桧木浮雕时,发现木板的右上角有金黄色加桔红色的色泽,我就把它构思成《轻舟已过万重山》,让这些色泽形成了彩霞满天的图面效果,使作品表达了古诗的意境、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材质的特性美和巧色美。正如罗丹所论:“美丽的风景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的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引起人的思想;……你看一看艺术家的杰作吧!艺术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品在宇宙中得到的启发的思想和意图。”

木板中有很多木纹(年轮),值得很好地灵活利用。木质肌理造化于自然、处理和应用好它,会让作品产生它的属性美。在作品《雄风万里图》(获莆田市工艺美术成果展银奖)中,我把板面右侧中间的木纹处理成一弯奔流的江河,蜿蜒于崇山峻岭中,自然天成,使人觉得新奇、亲切。在《百骏图》中,下半部分的溪水波纹和《赤壁夜游》的江水波纹,均是木板的天然纹理自然而成。台湾客商购买产品时,首先看重的就是作品对材质天然的处理和把握程度。

选择创新题材,寻找创作母题,让作品与观众作情感交流,探测观众与作品的相通程度,从而创作出让大众喜闻乐见,能引起心灵共鸣的作品来。中国台湾的肖楠木和产自阿里山的台湾桧木,是创作浮雕作品极好的材料,丰富的色泽和年轮赋于木板本身丰富的创作题材,我的创作意向在板面上自由地遨游,当捕捉到某一个与板质相吻和的题材时,一件创意作品便产生了。根据闽台之间地域习俗相似的特点,我创作了浮雕《故乡》,我采用三合院、榕树、小桥流水、沃野塘渠为题材,营造了一种平常醇厚的意境。三合院的院落中,村妇女收起晒了一天的稻谷,劳作了一天而刚归来的母亲赶紧抱起摇篮里饿哭的婴儿喂奶;孩子们做着作业.老人们赶着下完那盘还没下完的棋;门前的小桥流水,后山的挺拔翠竹,屋边的苍老古榕――这就是故乡!那是留在我心灵深处的一方净土和创作泉源。 作品采用散点透视进行构图,通过中间房屋等主要景物进行协调,使画面既分又聚,解决了局部与整体,变化与统一的问题,作品按写实的手法创作。构图中不留任何装饰内容,保留本真和原生的韵味。作品融洽了镂空雕、高浮雕、浅浮雕等技法。很多局部景物玲珑细腻,层次分明。近景细致、远景虚渺、错落有致、连接合理,朴实中透出秀美,秀美中隐藏厚重。在疏与密;聚与散中透出和谐之美。作品材料选用台湾名贵木材肖楠木(长523cm,高126cm,厚15cm)创作而成,颇受订货台商的赞赏。

很多木浮雕作品,注重的是手工的技巧,忽略了意境的开拓。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情与景汇,意与象通。意境是创作者思想感情同客观景物相统一而产生的境界。例如我在作品《黄河魂》(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优秀奖)中,通过对黄河壶口瀑布的刻画,借景抒情,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在《雄风万里,气壮山河》中,通过奔腾欢跃的骏马和秀丽的山河,歌颂了祖国山河壮丽,人民步伐豪迈的时代情怀。

浮雕作品在构图时,要注意开与合,聚与散,疏与密,藏与露,整体与局部,变化与统一的问题,我在创作《山行》时,把中间比较明亮的大片地方留作空白,只在左上角和右下角进行构图雕刻,此时的空白在画面中成了云雾,突出体现了古诗“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意境。在《枫桥夜泊》的构图中,我把木板的上半部分作夜空,在木板下半部分进行严密构图雕刻,刻画了姑苏城、寒山寺全景,让人在空旷、幽静画面中感受诗意的内涵。

我的浮雕作品以大口径进口桧木的纵切材为料,如果切出来的材料是天然外形,我不会把它们刻意修成边沿整齐的四方形或长方形,我的很多浮雕作品外形都是天然形状。我认为那是尊重自然法则的体现。正如罗丹所论说的:“表达思想不必形体完整。无论你拿起何种杰作的片断,你就能在这上面知道作者的心灵。……他既然以自己的心灵渲染了物质世界,这便是向那些怡然神往的同时代人显示出千变万化的感情的色调。”

自然造化的千奇百艳是不竭的创作源泉。我在2007年秋第二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上的参展获奖的红木浮雕《万里长城》得到了李绵璐先生的如下评赞:“作者用木雕精湛的技艺、饱满的构图以及苍劲的刀法,表现出万里长城的磅礴蜿蜒雄健的气势;表现出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团结防御、建设祖国的魂魄。该作品在层次处理上利用错觉,将近景松树雕成高出山峦平面,使之突出;将山后的太阳只用圆线刻出,与远山混成一体而远去,达到层次分明耐看的艺术效果。”

第8篇

一、雕塑法与运用

雕塑法是写实陶瓷雕塑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它在表现写实陶瓷雕塑的过程中容易操作。陶瓷雕塑法是利用泥的可塑性进行加减处理,即雕和塑。写实雕塑的创作不可能一步到位,常常需要反复推敲才可以将雕塑的结构、比例、重心、情感等做到满意,因此这种方法也得到很多写实陶瓷雕塑艺术家的喜爱。

写实陶瓷雕塑的技法与其他写实雕塑技法也有许多的不同。前提就是材料的不同,如果你不了解材料的性能要想做好写实陶瓷雕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如孟福伟创作的《生死时速》造型方式上主要运用雕塑法,他需要不断地调整才能完成。烧成是这件作品的难点。作者必须了解泥性才可以做出这样的作品。他的作品里每个人物都是站立的且形态各异,在烧制中很容易坍塌。这正是这件作品在造型上与传统造型的不同,使其作品与传统的写实陶瓷雕塑相比就显得更加的生动。

二、直接成型法及运用

直接成型法主要靠手工,泥条、泥片成型,其特点是生动、艺术性强。但写实技法的运用相对比较难。这也是景德镇最原始塑造方法。在写实陶瓷作品里我们可以见到很多这样的作品。

首先从构思看作品是否适合泥条泥片成型,有的写实作品如动态过大或者形体上大下小等都不适合。泥条和泥片成型稍有不同,在泥条成型时,我们是将泥条一根一根的根据所塑造的内容从下往上盘,在盘的过程中要调整好结构比例。如作品中有人物或动物,要考虑好结构的变化,有时候还要在内部进行加固。泥片成型与泥条成型有所不同,泥片成型主要是以围合的方式进行。在制作过程中往往很难控制好结构、比例和情感表现。如吕品昌创作的《女人体》,便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直接成型法的运用在陶瓷艺术中最为普遍,在景德镇写实陶瓷雕塑中直接成型法不仅仅在民间广泛运用,现如今已经成为高校陶瓷雕塑创作的教学方法了。如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周国帧教授的雕塑作品中就运用了很多手工直接成型的方法。

三、浮雕技法与运用

浮雕法是介于绘画与雕塑之间的艺术。在写实陶瓷雕塑中运用广泛,浮雕按照空间起伏的程度,大致可分为高浮雕和浅浮雕,在陶瓷中高浮雕不像其他材料的高浮雕起位较厚,一般在二公分左右,浅浮雕就更浅一些。在实施浮雕技法上主要是两种表现方式:堆捏法和雕刻法。

堆捏法是一种塑造方法,在完整的坯体表面用泥浆或泥料贴塑出凸起的形象,此种方法也可以用沾捏的方式进行。烧成后作品有浮雕的装饰效果。雕刻法是在平面坯体上参照同一起位线,用雕刻的方式在平面雕出凸起的形象。这两种方法要注意;堆捏法不宜用来做高浮雕,主要是由于陶瓷泥坯的特殊性,如果堆捏的泥料过厚,在烧成的时候很可能会因为泥质的干湿程度不一而开裂。雕刻法也一样,如果起位线过高,刻的太深,在烧制时也会出现开裂。要想形成强烈的高浮雕的效果,浮雕还可与镂雕结合,这些技法都与陶瓷这种材料的特殊息相关。

四、翻模的技法与运用

翻模技法是绝大多数雕塑都要涉及的技法(除直接成型的外)。翻模技法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因为材料的不同而定。写实陶瓷雕塑的翻模技法也因自身材料的不同有别于其它写实雕塑翻模法。根据陶瓷的特点成型时可分为注浆和印坯两种,模型也就分为注浆模和印坯模两种。现在我就这两种方法作简要分析。

注浆:主要是指将泥浆倒入石膏磨具内使泥浆在石膏吸水的过程中将泥浆吸到石膏内壁上,泥浆在石膏模内壁上产生固态时再将多余的泥浆倒出来,然后模具内就形成了坯体。写实陶瓷雕塑的注浆模具的制作主要考虑是如何能从上下四面开模和不卡模的问题,其方法主要是做到让开卡模的地方,如卡模的地方一般都是低点处,所以在分模是就从高处来分。

印坯:印坯模具主要由两瓣石膏组成,印坯时将泥片或泥饼放入石膏模具中挤压后将两瓣模具合上就可以形成坯体。印坯模具的制作同样要考虑是否卡模的问题,当遇到卡模的地方要做夹模,这样当两瓣模具合上后才能脱模形成坯体。

从景德镇写实陶瓷雕塑形成坯体看主要方法还是以翻模的方式进行,所以翻模一直受到雕塑家的重视

五、装饰法

装饰是景德镇写实雕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前面我们提到因景德镇自身泥土的原因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今天景德镇的写实陶瓷雕饰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作为陶瓷之都的景德镇在材料的改良方面可为全面发展,因现代交通和信息的发达,引进了许多外地的瓷土弥补了景德镇陶瓷雕塑以往的许多不足。景德镇以往的瓷土不是很白,现在已不是什么问题,各种瓷土都可以找到,这就为景德镇的艺术家提供了更多发展的空间。

现在我们单从装饰法的运用上看主要还是处理色彩和肌理的方法。陶瓷雕塑中色彩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在写实陶瓷雕塑作品上施彩的处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色彩主要可分两种实施方法:一种是吹釉色法,另一种是手绘法。吹釉法主要是指在雕塑上直接吹各种釉,当雕塑烧制后会出现窑变,这种色彩艺术性强,但变化较大。另一种是手绘法,分为釉下彩绘和釉上彩绘。釉色彩相对比较的稳定。肌理在陶瓷雕塑中的运用很重要。从技术上来说主要有两种,翻印实物肌理和人为肌理。翻印实物的肌理很简单,与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翻制技法一样用石膏翻模再印坯就能实现,而人为的处理方法主要靠工具或有肌理的模子在泥坯敲打或刮、划,从而形成肌理。

装饰手法的运用在写实雕塑中可谓丰富多彩。釉色的运用主要讲究和谐整体,釉色的变化跟窑温有很大关系,有时候很多色彩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陶瓷学院姚永康教授的代表作品《世纪娃》,恰到好处的釉色把写实与陶瓷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可谓写实陶瓷雕塑中的典范,作品没有一点点矫揉造作感。釉下彩的运用主要是青花和色料,尤其青花为主。釉上彩在写实陶瓷雕塑上的运用很多,如对人物皮肤、衣纹、道具的颜色等的处理都很常用,几乎可以做到真实的色彩效果。肌理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在表现陶瓷材料的生动感上起到独特的艺术效果,如刘远长的写实陶瓷雕塑作品《猴王》。陶瓷的装饰技法的运用上,在现实陶瓷雕塑中所有的技法都可以交叉使用。

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随着时代的脉搏正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写实陶瓷雕塑的技能在现代陶瓷艺术家的手中得到不断地创新。从景德镇目前写实雕塑的发展看,我们可以说是新旧并存,在景德镇的写实陶瓷市场上我们就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这点。它让我们在过去和现实之间找到许多的不同。我想也许正是来景德镇的艺术家们期望,让他们能够更多学习到前人的经验。如今的景德镇被称为“候鸟栖息地”。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为景德镇带来了大量的陶瓷技术和艺术思想。这些技术和思想对景德镇写实陶瓷雕塑的影响很大。景德镇雕塑瓷厂这些年的变化就很能说明这一点。以前的雕塑瓷厂做的写实陶瓷雕塑主要是传统的人物,如罗汉、观音、三星等为主。现在的雕塑瓷厂在写实陶瓷雕塑的变化上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不论是人物、动物、还是花鸟鱼虫从观念上都得到了改变。按照以前的艺术工人来说,做成今天这样一个形式他们是想也不敢想,因为那样去做是卖出去的。所以一个时代的变化是技术和思想全面革新。今天我们看到的景德镇写实陶瓷雕塑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生产模式,艺术作品正在新的环境下得到前所未有的突破。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又将迎来它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