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3 16:42: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戏剧艺术的核心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随着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逐步从数据电子化向大数据阶段发展,大数据技术对于建立智慧化的企业信息系统
>> 企业信息系统数据的综合利用 企业信息系统整合中的流程变革问题分析 基于Oracle数据库的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维护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企业信息系统建设 基于Web Service技术的企业信息系统数据交互 印刷企业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立 供电企业信息系统的数据集成技术分析 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 以决策支持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研究 以智慧为聚焦点的大数据 大数据技术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基于大数据的信息系统关键技术 浅析企业信息系统主数据及数据元梳理 企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探讨 石油销售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研究 能源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研究 浅谈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论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和方向 企业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浅谈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段云峰,秦晓飞.大数据的互联网思维[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02).
[3]王理达,王芳,张少彤.基于SMART模型的智慧城市综合评估框架[J].电子政务,2013(4):18-23.
[4]陈兵兵,刘慧.大数据对采购与供应链的影响[J].中国采购发展报告,2014(00).
[5]Andrea De Mauro,Marco Greco, Michele Grimaldi.A formal definition of Big Data based on itsessentialfeatures[J].Library Review,Vol.65:122-135.
作者简介
王t雯(1985-),女,北京市人。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电能成套设备有限公司信息中心工程师,从事信息化建设工作。
王岳(1972-),男,现为国家电网公司直流建设分公司高级工程师,从事物资管理工作。
作者单位
关键词:大数据;海量存储;数据挖掘;标本库;医学生物信息;数据挖掘
随着信息技术在医学临床和科研中的应用,临床医学、生物学、信息学发生了一次交叉融合, 这种以生物大数据信息是未来生物医学研究发展的核心点。这种以海量、高维度、数据变量复杂、为特征的数据结构, 需要我们在传统的医学基础之上集数学、统计学、工程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的交叉综合、理论和实验相结合,建立新的新方法和手段。使得我们的临床医学模式从经验医学进一步向循证医学转变,无序医疗向着有序医疗发展,医学研究也会进入从发现、研究、验证、应用到再发现、再研究、再验证、再应用的迭代式良性循环过程中。
1实现大数据的大价值是医学信息建设的新目标
信息化时代各行业信息数据量呈现指数上升,医疗行业的数据信息增长更快。经研究表明,未来10年医学数据将高爆式地增长,其增长来源于医院医疗信息运行数据的积累、新的临床信息系统的嵌入(如电子病例系统)、新医疗诊疗设备接入等。随着医学的进步以生物芯片为代表的高通量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的信息也会涌入医学生物信息领域。这种大量高速增长的数据被称之为海量数据或者大数据(big data)。大数据的特点是海量、高维度、数据变量复杂、分析处理复杂。
随着信息技术在医学临床和科研中的应用,临床医学、生物学、信息学发生了一次交叉融合,形成了生物医学信息学(Biomedical Informatics)。这种以生物大数据信息是未来生物医学研究发展的核心点。我们可以看到,生物医学领域的大数据时代正在来临,其发展将促使我们尽快构建一个实时、便捷、全方位的医学生物信息挖掘和应用系统。在医学信息研究方面,我国还主要处在对医疗流程的信息化管理、质量控制等初级阶段,尚未开展面对"大数据"挖掘的系统研究与应用,但这种研究与挖掘应用必将成为生物医药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既对临床医生、研究人员、医院管理者、医疗监管机构等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为生物医学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生物医学领域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数据驱动。以前进行实验研究的目的是获得结论或者是提出一种新的假设,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研究来探索其中的规律,可以直接提出假设或得出可靠的结论。
当前,以临床医疗信息为基础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可扩展到多个相联的信息系统,包括:电子病例系统、随访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生物信息分析系统、基因组学数据库系统、药物临床试验信息系统等,在医学科研与临床应用之间架起了一道不可或缺的桥梁。收集大数据、整合大数据、处理和分析大数据,形成价值密度高、利用价值高的数据资源体系,实现"大数据"的"大价值",是医学信息建设的新目标。
2大数据挖掘将盘活医学生物信息资产
医学生物信息的大数据包括医疗对象以及与医疗对象相关的信息特征集合,生物标本以及与生物标本信息相关的特征集合,这些大数据集带有自己的、潜在的、未被揭示的规律趋势特征,这才是医学生物信息价值的核心所在。这些医学生物信息是我们进行用于人类健康研究价值的资产,研究、分析、挖掘海量医学生物信息就是盘活人类健康研究的资产。数据挖掘,也称知识发现,是盘活这些宝贵的医学生物信息资产的有力工具。
大数据的挖掘和应用不同于传统的采样分析法,它有自身的一些独特特点,如:①大数据挖掘分析与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非少量数据样本,研究的样本数量趋近于总体数量;②大数据挖掘追求的是效率和趋势,而非绝对的准确性;③大数据挖掘更多关注事物的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这种信息与信息之间的相关关系会提醒我们某件事情正在发生。
同时,从数据中发现价值的实践也由来已久。横跨数据库技术、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等交叉学科和技术的数据挖掘是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传统的数据分析实践是无法适应大数据的发展的。
近年来,数据挖掘引起了信息产业界的极大关注。其主要原因是,由业务系统产生的大量数据,迫切需要将这些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并广泛使用于业务中。获取的信息和知识可以广泛用于各种实践应用,包括商务管理、生产控制、市场分析、工程设计和科学探索等领域。数据挖掘利用了来自如下一些领域的思想和方法:统计学、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数据挖掘的很多算法都采用了以上领域中的理论算法、建模技术和学习理论等。数据挖掘也迅速地接纳了来自其他领域的思想,这些领域包括最优化技术、进化计算、信息论、信号处理、可视化和信息检索技术等。数据挖掘也需要数据库系统提供有效的存储、索引和查询处理得支持。源于高性能并行计算的技术在处理海量数据集方面常常是也重要的。分布式计算技术也能有效地帮助处理海量数据,并且当数据不能集中到一起处理时更是至关重要的[2]。
医学生物信息的数据挖掘应用比较广泛,医学样本库领域的应用就是其中的一个实例。通过建立临床医学样本信息筛选和侦测交互信息平台来建立协作样本库和虚拟样本库。建立样本库协作单位的协作机制、严格的样本筛选策略(根据研究项目协议和国家地方相关标准诊断、归转标准[5-7])、应答式的标本收集机制、样本区域内(研究机构、转化中心、医院)权利共享机制,以建立全新模式、响应一致、反应迅速、整齐划一的样本收集研究管理的体系。建设样本从标筛选、采集、管理策略运转的实例,是以一个研究中心结合4~5个医院以及4~5个样本筛选医院,建立研究临床医学转化知识发现和研究验证系统信息平台和建立临床医学样本信息筛选和侦测交互信息平台的基础。
医学生物信息的数据挖掘应用的另一个实例是医学科研。生物医药领域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数据驱动。以前进行实验研究的目的是获得结论或者是提出一种新的假设,而现在通过对海量数据的研究来探索其中的规律,可以直接提出假设或得出可靠的结论[8]。另一方面,必须清楚的是,大数据作用与价值的重点在于能够引导和启发科研者的创新思维、并辅助决策。简单而言,若是处理一个问题,通常人能够想到一种方法,而大数据能够提供若干种参考方法,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拓宽、拓广、拓深。当然我们需要在学科知识的结合上下内功,不能单纯依靠智能挖掘技术及工具就能解决大数据的应用问题,实际上我们还要有熟悉掌握和运用智能挖掘技术及工具的业务技术人才,才能在浩瀚的信息资源中遨游,才能真正利用好医学信息这个巨大的资产。
3挖掘和利用医学生物信息的技术方法
医学科学的第三次革命需要在传统的医学基础之上集数学、统计学、工程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的交叉综合、理论和实验相结合,建立新的新方法和手段。目前,我国医院信息系统存在着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医学生物信息内容缺失、信息标准化程度低以及发展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上。我们建设目的①坚持医疗一线的工作需要,②坚守医学大数据信息资源的理念,③做好大数据收储分析的准备工作。 大数据时代医院该如何挖掘和利用医学生物信息?我们通过与国内外有关数据挖掘的技术专家的合作,总结了医学生物信息的挖掘和利用的一些方法。
3.1数据集成(多种数据源可以组合在一起) 把不同来源、格式、特点性质的数据在逻辑上或物理上有机地集中,从而为医院和研究机构提供局部的或全面的数据共享。
3.2数据选择(从数据库中提取与分析任务相关的数据) 根据确定的数据分析对象,抽象出在数据分析中所需要的特征信息,然后选择合适的信息收集方法,将收集到的信息存入数据库。对于海量数据,选择一个合适的数据存储和管理的数据仓库是至关重要的。
3.3数据规约 数据挖掘时往往数据量非常大,在大量数据上进行挖掘分析需要很长的时间,数据归约技术可以用来得到数据集的归约表示,它小得多但仍然接近于保持原数据的完整性,数据挖掘的结果与归约前结果相同或几乎相同。
3.4数据清理(消除噪音或不一致数据) 在数据库中的数据有一些是不完整的(有些感兴趣的属性缺少属性值)、含噪声的(包含错误的属性值),并且是不一致的(同样的信息不同的表示方式),因此需要进行数据清理,将完整、正确、一致的数据信息存入数据库中,否则会影响数据挖掘的结果。
3.5数据变换(数据变换或统一成适合挖掘的形式;如,通过汇总或聚集操作等) 通过平滑聚集、数据概化、规范化等方式将数据转换成适用于数据挖掘的形式。对于有些实数型数据,通过概念分层和数据的离散化来转换数据也是重要的一步。
3.6模型运算(使用智能化的算法提取数据模式) 根据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选择合适的分析工具,应用统计方法、事例推理、决策树、规则推理、模糊集、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方法处理信息,得出有用的分析信息。通过对数据的挖掘,①可以发现数据的历史规律,对过去进行总结;②可以根据数据对未来进行预测,研究者可以根据预测对未来行情趋势做出预判,并作出相关决策。
3.7模型评估 根据某种兴趣度度量,识别提供知识的真正有趣的模式。
3.8知识表示。(使用可视化和知识表示技术,向用户提供挖掘的知识) 将数据挖掘所得到的分析信息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用户,或作为新的知识存放在知识库中,供其他应用程序使用。使用各种图表、三维地图、动态模拟以及相关的动画技术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据变得生动起来。数据可视化把数据以更加直观的形态展现出来,使人们对相关数据做到一目了然。经过上面几步我们就把原先认为毫无价值的数据变成了信息,最后演变为有价值的知识。
对于医学生物信息挖掘系统的建设者(这里包括医院科研部门和信息部门)来说,数据挖掘项目不因该是一个普通的IT项目,不能依照原来信息项目模式建设,更不能理解成为是个管理工具,在项目各个阶段,数据信息每一次挖掘、演绎、分析是建设者和研究者全程参与的艺术性结合。目前对于各行业、各类典型问题的数据挖掘应用,还缺乏标杆模式作为参考。数据挖掘工作更像一个年轻医师,需要通过不断尝试来积累经验,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海量数据,她必将成为了生物医学研究的支柱技术之一。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发展中计算机硬件性能的巨幅提升和数据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级大数据量的计算成为现实,数据挖掘涉及的数据量会更大。数据挖掘工具也将越来越强大,汇合的挖掘算法越来越多,并将逐步实现算法的自动选择和参数自动调优,数据挖掘各类算法的巨大潜力将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设想在不久的将来,生物信息大数据的应用将会改变着医学临床实践。临床医学模式从经验医学进一步向循证医学转变,无序医疗向着有序医疗进一步发展,医学研究也会进入从发现、研究、验证、应用到再发现、再研究、再验证、再应用的迭代式良性循环过程中。古老的医学走到了今天,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多领域结合交汇的领域,生物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和计算应用数学的介入为大数据信息时代开创了新的前景,未来数据资源将会成为极具研究价值的医学资产,而且我国又是一个医学研究资源丰富的大国,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医学研究者会通过医学生物信息的挖掘和利用,在医学的研究和发展中为广大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样本库标准(试行)[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1, 6(1):71-79.
[2]朱凌云,吴宝明.医学数据挖掘的技术方法及应用[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3;20(3):559-562.
[3]卫生信息数据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S].VS 363.3-2011.
[4]科学技术部.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S].2011;11.
[5]刘淑珍,骆岩林,黄永峰.基于XML的电子病历存储管理系统的实现[J].医院数字化,2007,22(7):24-26.
[6]孙荣国,贾晓蓉.对我国临床标本库建设的建议[J].卫生软科学,2012,26(9):772.
关键词:提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数据通信质量;探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已经得到了普及,电力系统也随之进入了计算机控制的时代,向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变电站中普遍使用了综合自动化系统,且成为电力系统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淳安枫树岭电站在1992年施工建成,建成时的总装机是2*16MW,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经运行了20多个年头了,机械设备的老化严重,且时常出现故障,机械设备的功能不能满足目前人们生产生活活动开展的需要了,因此在淳安枫树岭电站中也使用了综合自动化系统,提高了变电站正常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机械设备也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概述
在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包含着多个子系统,受到综合工作与协调工作的影响,在通信协议标准、数据共享、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分布式技术中都融入和贯穿了数据通信的问题,因此成为研究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重中之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对抗干扰性、可扩展性、可靠性以及工作的灵活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数据通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变电站的运行情况,严重影响着电网正常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就是数据通信网络,它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起着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媒介作用,数据通信网络直接影响着信息传输的效率。数据通信在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实时性、可靠性、电磁兼容性以及分层式结构等多方面的特点。
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和特征
1、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
(1)集中式的系统结构
在集中式的控制系统中,硬件装置与数据处理装置都属于集中配置的范畴,一般情况下,都是后台机与前置机共同组成的集控式结构,前置机在集中式控制系统中负责数据的控制、监测、输入输出以及保护等;而后台机则是负责集中式控制系统中对数据处理、远方通讯、打印以及显示等。集中式控制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变电站中存在的开关量与模拟量,并对变电站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施监控。但是集中式控制系统中存在的引线较多,且承担的任务较重,对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如果集中式控制系统中的前置机中出现了故障,那么变电站所有的数据信息都会丢失,因此在实际的应用中,都是通过双机并联的方式运行的。集中式控制系统中结构的工作量相对来说较大,且不能对少数的自动化需求进行功能上的扩展,而集中式控制系统在投入使用之前,需要铺设电缆,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金成本的投入。
(2)分布式系统结构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以根据监控对象或者是系统功能的不同,可以将多台计算机的单功能设备和共享资源网络相连接,从而实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系统结构主要是利用CPU系统开展工作的,对突发事件具有极强的处理能力,分布式系统所选用的网络系统具备优先级的特点,利用网络技术或者是串行的运行方式来对分布式系统职工各个模块之间的数据信息进行通信,提高了分布式系统结构的实时性,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分布式系统结构的可扩展性和维护性。
在对分布式系统结构进行安装的过程中,通常情况都是分层组屏式与集中组屏式两种,在中低压的变电站中使用的较为普遍。分布式系统结构与集中式系统结构相比较而言,不仅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可扩展性以及开放性,而且还不需要进行电缆的铺设,大大方便了分布式系统的维护与调试,降低了资金成本的投入。
2、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特征
自动化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技术基础,对机械设备的功能进行了综合。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变电站中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控制、保护以及控制装置的数字化水平,通过通信网络将变电站的各个模块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了变电站信息的共享性,为系统构成的模块化提供了便利。根据分布式结构对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设计,以实现对数据的采集与控制、微机保护等子系统,因此在子系统中有可能存在着多个CPU与之相配置,从而保证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具备多个功能。
三、光纤自愈环型以太网结构对于数据通信质量的提升
1、提出问题
在淳安枫树岭电站中依然沿用着传统的单环型网,变电站在进行数据通信传输时,不管是选择的哪一种传输介质使用的,一旦在网络中出现故障,那么整个数据网络将会瘫痪,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就会变得非常脆弱,这也就造成了数据通信极低的可靠性。
2、光纤自愈环型以太网
光纤自愈环型以太网技术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数据通信的高效性、实时性、信息长距离传输、网络布线简洁性以及可靠性,一般情况下,可靠性高的变电站数据通信网络还具备高速、容错的特点,能够进行远距离的传输,且对出现的故障进行恢复时,需要的时间短,为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数据通信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1)光纤通信
在变电站中,多数的机电设备都是需要进行长距离的数据通信传输的,但是在变电站中存在着射频、强电磁以及地电位差等多种干扰因素,严重影响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数据通信传输的可靠性,对数据传输时的容量、传输距离以及工作效率等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如果在数据通信传输的过程中使用的是双绞线或者是同轴电缆的话,不能对数据通信的可靠性进行保证。
现阶段,光纤通信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高带宽以及低损耗等特点,在我国数据通信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光纤在通信中的应用,具有极强的电磁兼容性,在电磁环境中运行时,光纤的信息传输受到的影响不大。因此,光纤数据通信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具有很高的优越性,不仅提高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数据通信的质量,而且还提高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正常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稳定性。
(2)容错的网络
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是不能出现通信中断现象的,如果通信中断的话,那么就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恢复通信,不然的话,将会对整个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产生影响,严重时,将会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因此,在变电站网络拓扑结构建时,使用容错网络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在容错网络中出现通信网络的中断或者是异常的情况,那么备份的通信网络立刻就会取代主通信网络进行使用,并隔离故障出现的网络段或者是装置,不会对整个网络的运行产生影响。等到主通信网络中的故障发生点或者是装置恢复正常的运行之后,主通信网络也就可以重新使用了,备份网络就会自行主动的退出,回复到主通信网络运行时的冗余状态,不会对主通信网络产生任何的不良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正常运行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对电力系统的安危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不断的提高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数据通信的质量,以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自从在淳安枫树岭电站使用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之后,电力系统的运行趋于稳定,大大降低了系统中出现故障的概率,提高了淳安枫树岭电站供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娟娟.惠来风电场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数据通信[J].中国科技信息,2011(18)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艺术市场;戏剧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222-01
在当代中国,对所谓的文化艺术往往充斥着一定程度的功利热情。“艺术的基本功能是欣赏,但现在已逐渐让位给了投资。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但由于市场的影响,使艺术家从前是看政府的脸色、看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而今更多的是看市场的脸色,甚至是根据市场订单去创作、去生产。
一、文化艺术市场有序管理的必要性
文化市场是整个经济社会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艺术作为特殊的文化商品,必须进入文化市场,接受广大人民群众――观众的文化消费,才能最终完成戏剧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也才能真正体现出戏剧艺术的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因此,有人说:“没有观众参与的戏剧艺术,就没有生命,就不是真正的戏剧。”这话颇有道理。认真考察戏剧艺术的本体美学特征,其核心点就在于它“当众表演”,这是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最主要的区别,也是戏剧艺术的成功点、得力点、闪光点、动情点。当然,所谓“当众”的“众”,自然指的就是观众。从这个意义上讲,“顾客第一”、“顾客就是上帝”等市场经营理念,同样适用于文化市场中的戏剧艺术,即:“观众第一”、“观众就是上帝”。戏剧艺术进入文化市场的必要性,还可以进一步从以下两大理论层面来分析理解:
一方面,是戏剧艺术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仅以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戏曲艺术为例,便可以充分地证明这一点。可以说,戏曲艺术自它孕育、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化市场同呼吸共命运。在唐代的“参军戏”时期,就出现了我国戏曲史上第一个民间戏曲班社――陆采春组织的“陆参军”,也就是“陆家班”,实行的就是巡回演出、商业演出、自找市场、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负盈亏。到了宋元南戏与杂剧时期,商业大兴,“通宵夜市”随处可见,于是专门演出戏曲艺术的剧场――“勾栏”及“勾栏”相对集中的“瓦舍”便应运而生。无论是“勾栏”还是“瓦舍”,其实都是文化市场中的“摊床”、“店铺”、“超市”,都与市场结下不解之缘。到了明清时期的传奇以及“花部”、“雅部”,无论是南昆北弋还是东柳西梆,都是班社如云,艺人似星,市场竞争,争相亮相。到清后期的“四大徽班”进京,再后来京剧的“四大须生”、“四大名旦”,皆各有班社,纵横市场,打造精品,铸造辉煌。北京的“天桥”,上海的“大世界”,无异于古今“瓦舍”。国中重镇,域外名城,“跑码头”的戏班你来他往,都在抢占市场,争夺“票房”。可以说,没有文化市场这块肥沃的土壤,戏曲艺术就无法生存发展。
另一方面,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考察,戏剧艺术进入文化市场又是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与审美娱乐的需要。长期以来,戏剧艺术就是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文化必需品,是他们文化娱乐的重要载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同时,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更对戏剧艺术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文化要求。
二、文化艺术进入文化市场的可行性
由于建国以来我国各个领域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改革开放以后面对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戏剧艺术进入市场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新困难。但是,许多成功的先例同样充分证明了我国戏剧艺术进入文化市场的可行性。例如话剧导演林兆华、孟京辉、牟森等人导演的一些“前卫话剧”,就通过“小剧场”的载体,成为戏剧艺术进入文化市场的枢纽,也成为戏剧艺术连接观众的桥梁,创造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喜人业绩,为戏剧艺术进入文化市场提供了可行性的参照系。
三、文化市场管理者的责任与作用
作为文化市场管理者,对于戏剧艺术进入文化市场,负有直接的、十分重要的责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艺术演出市场管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市场管理的新工作、新问题,也是重要工作与重大问题。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和具体管理人员均应对此有明确而又正确的认识,并实施具体且有效果的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综合”一词很早就已经被提出来讨论过,较早见于当代中国戏剧家们倡导、试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完全戏剧观”。所谓“完全的戏剧”即除语言、唱、念、做、打等手段之外,宗教仪式中的面具、杂技、说唱、乃至傀儡、魔术等都可以融入其中,形成真正的“综合艺术”。徐晓钟一直主张“以我为主,辩证地兼收并蓄”的美学原则:要在掌握我国传统艺术的美学原则的基础上,与观众的欣赏习惯辩证结合。
从徐晓钟的许多排演作品来看,对于 “我”的理解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大致说来,包括生活、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和方法、戏剧冲突和行动、演员的表演……这些不同方面的“我”,组成了徐晓钟演剧思想的主体。由此可以看出,徐晓钟一直坚持“以我为主”,坚持自己对戏剧艺术的独特理解,在此基础上有鉴别地吸收其他戏剧思想体系。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在排演过程中将歌、舞、面具、杂技等熔于一炉,具有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徐晓钟意识到戏剧必须走“综合”道路,才能保持继续生存的活力,他的“综合”原则主要体现在:重视生活中的哲理性和反思性;重视“情”与“理”的结合等方面。徐晓钟注重剧作中演员主体的真实情感,认为戏剧的舞台演出打破了生活与艺术的界限,把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排演歌剧《图兰朵》时,徐晓钟就综合运用了歌舞、表演等多种艺术成分;排演《培尔・金特》时,他把歌队穿插到表演中,丰富了戏剧表达的艺术手段,使演出更能吸引观众;排演《桑树坪纪事》时,他加重了剧中的哲理性思考成分,使得该剧的反思性加强;而《马克白斯》的排演,则充分展现了人物内心复杂的矛盾冲突,使人物刻画更加真实,增加了人物的感染力度。
总而言之,综合是大有裨益的。只有将“情”与“理”、“表现”与“再现”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增强戏剧艺术的舞台魅力。
二、 向“表现美学”拓宽的
导演理论
“表现美学”是指遵循以“内在真实”为核心的艺术观,非幻觉主义的演剧观,总体上的写意美学的把握以及在表演上大体坚持表演艺术的“表现艺术”原则,用声音和色彩等形式来传达思想情感和哲理意念。所谓“再现美学”,即艺术的本质是对客观现实的“摹仿”和“再现”。坚持“再现原则”的艺术家遵循“写实”的美学原则,在表演上坚持“在体验基础上的再体现的艺术”。而与之相对应的“表现美学”则在总体上遵循“写意”的美学原则,根据个体理解的差异努力赋予思想以灵魂。
坚持“再现原则”的导演们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对客观现实的“摹仿”和“再现”,并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的舞台艺术作品,如《雷雨》、《北京人》、《茶馆》……但是社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导演主体意识和探索意识逐步觉醒,也使导演艺术上升到了新的阶段,出现了多样的艺术表达方式。因此,当导演感觉到“再现美学”在某种程度上的局限性和单一性,而“写意美学”创作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唤醒了导演的创新意识,正好适应了中国戏剧美学思想的发展需要。这种需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的心灵与深层次意识研究的需要。
徐晓钟非常注重戏剧舞台表演的“写意”特征,提倡从“再现美学”观念向“表现美学”拓宽的导演原则。他认为,观众进入剧院看戏,并不希望看到很真实、没有一点夸张或写意的演出。如果戏剧演出与身边日常生活完全一样,人的精神世界就会空虚寂寞,没有一点渴望和追求,看“戏”,就是要让观众感觉出不一样的东西。推崇“表现美学”原则的戏剧导演,会挖掘生活的本质和内涵,会很直观地表现出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导演既要重视戏剧中的哲理性思索,也要重视观众在欣赏演出时所获得的愉悦享受。
徐晓钟对“表现美学”导演理论拓宽还表现在对“人性”的呼唤。他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导演艺术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探索人类的心灵需求和内心深处的想法。重视观众的需要是导演的重要任务,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尽量把人物的心理变化作为中心。徐晓钟通过自己的实践把“情”与“理”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如《桑树坪纪事》等作品。他要求优秀的导演要有很丰富的生活底蕴,要有探索创新精神和诗一般的热情。他在学习了“再现美学”的艺术理论之后,坚持走“综合”的道路,提倡导演艺术应向“表现美学”原则拓宽,这和他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的戏剧美学思想有关。戏曲中的“假定性”原则,追求“写意”的艺术效果,对“人性”的重视等等,这些都是徐晓钟提倡拓宽“表现美学”的导演原则的原因。
因此,徐晓钟对“表现美学”的拓宽,适应了戏剧艺术发展的时代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中国戏剧导演艺术的发展趋势应该是“结合”,是现实主义戏剧和现代主义戏剧的某些因素的结合,也是“再现美学”和“表现美学”不同倾斜的结合等等。这些互相结合的演出样式丰富了戏剧舞台的表达效果。
三、 重视 “演员”与“观众”
(1)关于“演员”
中国戏剧是具有很强综合性的艺术,在戏剧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核心,就是舞台上的演员,导演最重要的使命是培养好的演员。而“以演员为中心”的戏剧观的特点,在于使舞台上的一切非戏剧的手段都要通过演员来实现,由此构成一部完整的戏剧,构成一个整体。
但是随着导演地位的逐步提高,“导演中心制”戏剧创作模式的出现,导致了演员的功能,以及共同从事戏剧创作部门的功能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相对于“以导演为中心”的丹钦科式戏剧理论而言,中国戏剧可以说是一种以“演员”为中心的戏剧。演员与角色的关系在表演中是最复杂的,有时候你会分不清哪个时候是演员哪个时候是角色。一直以来,围绕着演员与角色的关系的争论无外乎是这三种观点:演员与角色合一;演员与角色间离;演员与角色既合一也间离。第一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斯坦尼的“体验派”;第二种是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论”;第三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则是瓦赫坦戈夫的“综合派”。布莱希特戏剧理论思想的核心――“间离效果论”,它一般指采用表现主义的肢解、夸张、变形和剪辑拼贴的方法,把反映对象切割成小块重新拼接,并插入各种生活中原来没有的歌、舞、标语、评述等艺术和非艺术的成分,从而达到将观众与剧情“间离”的效果。布莱希特还用“陌生化”效果来设计角色,使观众始终能够保持理智来观看舞台演出。针对上面的三种观点,徐晓钟正是这种“综合派”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他把自己的艺术主张明确地体现在他所导演的每一部戏剧作品中,例如《培尔・金特》中对歌队与舞队的运用,增强了演出的“陌生化”效果。
正是由于中国戏剧是以演员为中心的,因此,戏剧舞台上的所有元素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这就深刻体现出以“演员”为中心的戏剧模式。从戏曲表演的行当程式开始,戏曲演员既要深入体验角色的感情,又要控制自己的理智。
徐晓钟认为演员的表演是二度创作的主体,演员的“戏剧行动”最能体现戏剧艺术的特性。他认为演员的表演还是一种综合的艺术,例如表演与戏剧音乐的综合,与舞台美术的综合等。综合艺术在舞台上只有与演员的表演相结合,才能形成真正的综合。徐晓钟在排《马克白斯》时,马克白斯在受到“鬼魂”惊吓时的那一段红绸舞,是整个戏剧的部分,这个环节是由演员的舞蹈、道具红绸、音乐、灯光等多种艺术手段融合在一起才达到整体的艺术效果。
(2)关于“观众”
戏,终究是要演给人看的,观众是表演的欣赏者和接受者。也就是说,观众是表演价值与意义存在的基础,失去了观众的审美活动,表演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演员要重视与观众的关系,只有在观众面前演出了的剧目才真正地实现了其自身的艺术价值。
徐晓钟所排演的戏剧能够贴近大众,贴近百姓平实的生活,能够传达出大众的呼声。因此,他所排演的戏剧不但有了旺盛的生命力,而且绽放出炫目的光彩。但是,由于现代戏剧注重形式,而中国戏剧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因此,新时期那些偏激主张形式革新的先锋派戏剧,其最终命运是远离了广大戏剧观众,虽然这种观点比较极端,但也不无道理。任何脱离群众的艺术,都将失去生命力。
在徐晓钟看来,戏剧艺术想要获得强大的力量,必须从观众的心灵道路来探索,没有了观众,戏剧表演最多只能算排演,而不能算是艺术。观众进入剧场,就意味着进入了某个特定的戏剧情境,观众已经作为特殊的角色参与到戏剧活动之中。看戏的时候,多数人置身于生活幻觉之中,竭力缩短与舞台间的距离,和剧中人物同荣共辱,一起沉浮;把男女角色想象为身边的张三李四,从他们那里尝受了生活本身的酸甜苦辣。这个时候的道德情操判断往往重于艺术判断,无论自己具备什么样的艺术素质,都敢于直抒胸臆,以社会公认的是非标准或伦理尺寸来衡量舞台艺术的高低。由此看来,表演的美感是观众赋予的,观众在表演的审美接受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担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期间,徐晓钟不仅培养了如巩俐、姜文、孙红雷、李保田等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还培养了如王晓鹰、查明哲等一批优秀的导演艺术家。他很重视与国外戏剧学界的交流,除了给年轻的戏剧学者创造出国留学深造的机会外,还经常带着老师和学生出国考察别人是怎么学习戏剧的。徐晓钟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形成了东西方戏剧交融的良好局面,他的这种艺术追求对于中国戏剧艺术的成熟和发展是很有益处的。
(作者为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讲师,硕士)
参考文献:
[1]林荫宇《徐晓钟导演艺术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
[2]陈继会《整合与超越:“完全的戏剧”再论》,载《艺术广角》,1988.
[3]徐晓钟《向“表现美学”拓宽的导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
[4]拉尔斯・克莱贝尔格《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6卷),郑雪来等译,中国电影出版社.
[5]彭万荣《表演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法)哥格兰《“演员的矛盾”讨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
[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8](德)布莱希特《娱乐剧还是教育剧》,译文见《布莱希特论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9]童道明《他山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10](法)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所谓“戏剧艺术的特性”,是指它与其他艺术门类相区别的东西,或者说是唯它独有的本性。要搞清楚“戏剧性”一词的具体含义,首先要搞清的是,戏剧艺术特殊的表现手段是什么?任何门类艺术特性,所包含的内容是具体的,是指其特殊或者说主要的表现手段。任何艺术学科都有其独立存在的特殊表现手段,这也是每门艺术得以独立确立的界限,因此电影有“电影性”、戏剧有“戏剧性”、舞蹈有“舞蹈性”、绘画有“绘画性”、音乐有“音乐性”等等,这种艺术性就是由不同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段形成的,它们标志着不同艺术的特性,是由艺术特性所产生的,它们分别概括了某种艺术给人的特殊感受。戏剧,就其本质来说,是“舞台行动的艺术”,而影视,则是空间行动的艺术。黑格尔有言为证:‘’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就是说,表现人物性格最有力的是动作。戏剧如此,电影如此,小说也如此。
二、“行动”是剧作的根本任务
从剧作的角度审视行动,本文所说的“行动”特指戏剧中的“事件和冲突”。如当我们阅读了某个剧本后,会说出“这个剧本富有动作性”或“这个剧本缺乏行动性,’,这个“行动性”就是说明了剧本有否尖锐的冲突及重大的事件。动作(情节)也罢,性格也罢,要成功的表现出来必须经历一条无法避免的途径:纠纷和冲突,既然戏剧人物的性格是个别具体的,那么,只要一付诸行动,就必然和旁人的目的发生对立和斗争,这便是情节,可见冲突确实是至关重要的。黑格尔在冲突对于戏剧的重要性上说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其中“充满冲突的情境特别适宜于用作剧艺的对象,剧艺本是可以把美的最完满最深刻的发展表现出来”,下面我们来重点谈谈剧本中“动作”的灵魂—“冲突”。剧本中根据矛盾双方的起因和内容,冲突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由单纯的自然性原因如疾病和种种自然灾害所产生的冲突,黑格尔认为这不是理想的戏剧冲突,只能成为戏剧冲突的基础、原因和起点。第二种是由自身无法掌握的家庭出身、阶级地位,天生性情察赋所产生的心理冲突,这里面又可以分出好几种情况。在黑格尔看来,这些由自然条件起作用于心理而导致的是比较深刻的冲突。第三种则是心灵本身的分裂与矛盾,黑格尔认为这才是最为理想的冲突。
三、情境是创造人物行动的前提
朱光潜先生在《西方美学史》中对十八世纪法国美学家狄德罗对于戏剧情境的理解翻译为“一直到现在,在“喜剧里”主要对象是人物性格,而情境只是次要的;现在情境却应该变成主要的对象,而人物的性格则只能是次要的。一切情节上的纠纷都是从人物性格引出来的。人们一般要找出显示人物性格的周围情况,把这些情境互相紧密联系起来。应该成为作品基础的就是情境.”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会得出“戏剧情境”是促使戏剧冲突爆发的契机,是使人物产生特有行动的条件。剧作家的表现手段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行动。他无论是处理冲突、展开情节,还是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都是通过人物行动来完成的。导演和演员对剧本的要求,首先正是它必须有丰富有力的行动。剧中人物的行动都应该是特定心理动机的产物,也就是说,人物的心理动机是行动的内因,“为什么做”制约着“怎么做”。但是倒可人物的心理动机往往是外界坏境刺激的产物。突发的事件、在特定关系中其他人物的影响,激发起人物特定的心理动机,从而产生人物的行动。这种从外到内、又从内到外的的过程,就是动作的完整的过程,也是情境—内心—行动的连锁过程。所以,我们可以说:情境乃是人物内心活动的触发力,乃是人物产生特有行动的“外因”。
【关键词】地方戏曲;市场化;剧团;管理制度
一、地方戏曲市场化发展对策
科技文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迅猛提升使得戏曲艺术在现代社会中日渐边缘化,若想实现对戏曲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发展必须要探索适应市场的发展路径,进而实现戏曲艺术的市场化发展[1]。戏曲演出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大环境是现阶段地方戏曲院团管理者以及全体演员需要首要考虑的问题。戏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时至今日依旧历久弥新,而推动戏曲艺术发展的主体始终是艺术家和艺术管理者,在艺术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实践中,面对如今的市场经济环境必须要勇敢面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若想实现京剧艺术的光芒绽放与万古长青,必须要竭尽全力地去吸引更多的青年观众。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多元文化价值交织共享的社会背景下青年观众已经不再关注戏曲艺术,而从京剧艺术流传区域的观众年龄段来分析,大多京剧艺术爱好者都处于40-60岁这一年龄段,而且这一年龄段的观众非常注重京剧演员的表演功底和艺术修养[2]。由此可见,市场是需要培育的,而演员的素养与业务能力、剧团的装备水平等就是培育市场的最大武器,关键在于争取戏曲演出市场的主动权,而争取主动权的关键在于精准的定位目标观众,使得京剧剧本自身与新时代有机结合,在内容上、形式上一定要契合年轻观众审美取向,符合弘扬社会正能量、传达社会主旋律的基本要求,为年轻观众构建积极向上的文化艺术氛围。与此同时,戏曲艺术的市场化发展必须乘着改革开放、文化市场大繁荣以及“互联网+”的东风,构建起适应新时代、新发展、新观众、新文化的艺术传播模式,使得广大观众可以在更多渠道中应用更多方式接收戏曲艺术的熏陶。
二、剧团管理制度的完善策略
首先,应推动剧团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建设。地方戏曲艺术的繁荣必须要将戏曲艺术的编剧、作曲、导演、演员以及一系列台前幕后工作人员的努力作为立足点,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作为思想动力,从地方戏曲演出市场的现状出发,始终坚信戏曲艺术不会覆灭,认识到只有遵循戏曲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戏曲艺术的繁荣昌盛。基于此,地方剧团作为传承与发展戏曲艺术的主体应该首先意识到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与必然性,进而以规范、现代的管理机制逐步强化剧团内部的管理力度,坚持从严治团、强化剧团的组织纪律性核心凝聚力,最终为戏曲艺术的弘扬传承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与制度基础。其次应强化演职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培训力度。剧团管理者需确保全体演职人员深刻认识到自身的危机感,树立风险意识,认识到市场经济宏观背景下,大环境对自身带来的挑战,进而发挥主观能动性,感受到若想实现戏曲艺术的生生不息、长兴长存一定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剧团管理者要认识到多元文化价值融合发展的新时代中,戏曲艺术若想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与价值诉求,必须依靠质量去争取效益,必须依靠效益去求得发展。所以在努力打造艺术精品的精神指导下,要积极弘扬社会主旋律,将创作思想的落脚点放在文化事业繁荣昌盛之上,将戏曲艺术发展的出发点放在京剧艺术的弘扬与传承之上,以创新为驱动力构建推动京剧艺术发展的有力实践条件,在赢得市场效益的同时,使得京剧艺术广为流传。最后,应积极面向市场创新剧团运营模式。一方面,剧团管理者应依托事业单位改革契机引入新型合伙经营模式,重组内部运营组织机构,推行责任到人制度与分工合作模式,调动全员工作热情进行演出市场的扩大化建设,同时还可以积极探索“团企合作模式”,借助企业出资拓展下乡演出、公益演出等全新模式,进一步塑造剧团文化形象、打响品牌口碑。另一方面,剧团管理者还应当借鉴市场营销模式,在传统戏剧的基础上打造精品剧目,在其中融入时代精神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元素,为传统剧目增添现代化色彩,以此提升舞台演出的丰富性、突出其人文艺术精神,从而助推地方戏曲的市场化发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地方戏剧艺术的市场化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体艺术工作者艰辛、长期的努力,需要地方剧团秉承不忘初心、锐意进取的思想,始终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饮食;戏剧; 两宋;艺术
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4-7387(2012)01-0105-04 无独有偶,翁敏华教授的《论两宋的饮食习俗与戏剧演进》一文和美国汉学家奚如谷先生的《玩食物:宋元时期的表演、食物和人工美学》一文无论是从标题、内容、核心话题、选取文献资料、列举事例等多方面非常地相似,但二人事先并不认识或者沟通交流过,这在东、西方学术界均是很少见却又很有趣的现象。奚如谷先生他在文章的序言里亦提及两文甚似。正是由此巧合相似而又时空相遇,才让两文的对比更有价值,亦能对两宋时期的饮食文化和戏剧艺术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一、 人文语境的不期而遇
在人文语境选择上,两文均选择了两宋时期的大都市进行个案研究以此探析当时饮食文化与艺术之关系。两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城市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市民阶层人数急剧扩增。市民对文化娱乐要求的提升使城市文化娱乐活动勃兴,不断走向大众化和商业化。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称:“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足可窥其态势。此两文中翁文提到城市主要有东京,汴京,杭城,临安;奚文有开封,杭州,东京,汴梁 两文均以市民日常生活居所作为大环境,以此了解两宋大都市的商业发展程度、人们消费水平、人口数量及政府政策对饮食文化和戏剧艺术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首先是社会经济及城市商业快速发展。“土薄水浅”的江南逐渐成为“鱼米之乡。”丁特起在《靖康纪闻》称:“京师,天下富商大贾所聚。”据文献,当时通过汴河输入汴京的物资,其数量之众,无法计数。《宋史・河渠志》中御史中丞梁焘言:“汴河……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石,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之宝,不可胜计”。此外,《东京梦华录》卷二亦有:“东去乃潘楼街……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正由于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众多城市居民已超越温饱问题,有了更高的饮食要求,另一方面,艺人们也逐渐摆脱了维持生计的尴尬,转而追求艺术,这使饮食文化和戏剧艺术的融通有了前提条件。
其次是人口数量骤增。当时开封是“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3] “御街游人嬉集,观者如织。”[4] 汴京亦熙熙攘攘,肩摩毂击。据《梦梁录卷十八・户口》载,到宋度宗咸淳年间,临安城人口已过百万,足有一百二十多万人口。宋人曾巩说:“今天下甲卒百千万人,战马数十万匹,萃在京师,仍以七亡国之士民集于辇下,比汉唐京十倍其人矣。”[5]随着人口聚集,消费生产的速度空前提高,促进了商业发展。
再者,政府政策开放宽松。当时东京开封已废除传统的“宵禁”法令,宋太祖赵匡胤于乾德三年(965)下令开封府:“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6]商品贸易没有时间的限制,夜市普遍出现,至徽宗政和、宣和间尤盛。“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7]“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8]“夜市骈阗,至于通晓。”[9]从而使市民经济发展有了更加宽松的政治环境和自由安排的空间。
最后是文化生活的兴起。“诸坊巷、马行,诸香药铺席、茶坊酒肆,灯烛各出新奇。”[10]“池苑内除酒家艺人占外,多以彩幕缴络,铺设珍玉、奇玩、匹帛、动使、茶酒器物关扑。”[11]值得关注的是“瓦舍”(“瓦市”、“瓦肆”、“瓦子”),这不仅是市民俗生活的聚集地,亦为民间娱乐文化中心,瓦舍中设有演出各种技艺的勾栏(“勾阑”),内有戏台、戏房(后台)、神楼、腰棚(看席)。瓦舍百戏杂陈,伎艺繁多,《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北宋的东京开封有“大小勾栏五十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而《梦梁录》里言及南宋的杭州,“杭城之瓦舍,城内外合计有一十七处。”[12]《西湖老人繁胜录》则载:“城内五座,城外二十,共计二十五座。”[13]瓦舍的出现体现了宋代市民文化娱乐的大众化、商业化和公开化,它的流行也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愿望和审美趣味,乃至一种生活价值取向。
二、 核心话题的如出一辙
思想是精神的言说机制,一个时代的主要时代特色和思想精髓主要是有核心话题来体现。两文所选取的核心话题即:饮食和戏剧。
饮食文化,历来有之。《管子》曰 “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14]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里说到“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15]中国人一向崇尚“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的生活哲理,在饮食上讲究调味、调色、调形,合好吃、好看、好赏为一体,甚至讲究盛放食物器物、吃饭地点以及配以欣赏的娱乐项目。宋代酒楼食市发达,酒楼林立,各种精美菜肴,小吃名点,应有尽有。不同地区在食物结构、餐饮习惯、营养观念、饮食礼仪等方面的区别促使了地方特色菜的出现,如南方菜、川菜、北食等已初显雏形。在翁文中,饮食方面内容涉及烹饪方式、调制方法、风味小吃、食品名称;人物为饮食商贩;促销手段主要靠叫卖声[16]、“敲打响盏、歌卖”地点为饮食市场、酒楼、食店、食铺、夜市等。戏剧方面内容涉及戏剧伎艺节目、牌名、唱令、唱词、官本杂剧段数;人物有艺人、活动艺人等,节目名称:、有《张协》、《洛阳缙绅旧闻记》、《庄稼不识勾栏》地点为伎艺市场、勾栏瓦舍、不固定戏场(十三军大教场、贡院前开阔地,寺庙大殿[17]等)在奚文中,饮食方面内容涉及南食,北食,川饭、食品名称、风味小吃等。地点为大酒楼 、食店[18]、食铺、食摊、茶肆等。重点是孝东门大街、马行街、东南塔等街巷的瓦舍、店铺;促销手段主要靠叫卖、吟卖、散叫;戏剧方面:内容分杂剧(戏文),南戏(南曲) 嘌唱、宫调京瓦伎艺[19]、诸杂大小院本名目、曲牌名;人物是艺人;曲目为《张协状元》、《白兔记》、《文八娘》;地点在京瓦伎艺市场 、州桥夜市、戏台 、戏场。无论是在传统图画还是影视作品里,戏场的观众席中皆有若干桌椅,戏迷们一边看戏一边吃茶点;而在达官贵人家里或者相当规模的酒楼、茶馆,戏剧表演是吃饭请客的必点节目。
每分列环饼、油饼、枣塔为看盘,次列果子……看盏者,举其袖唱引曰“绥御酒”,声绝,拂双袖于栏干而止。[20]
行业之间的竞争随着市场扩大而出现,饮食业经营者们除了拼口味、比特色,,还要以更多新颖把戏来吸引顾客,艺术故融入饮食文化,剧演当宴,边看边吃,饮食走向娱乐化。《茶肆》 记载: “向绍兴年间 ,卖梅花酒之肆 ,以鼓乐吹 《梅花引》 曲破卖之。”不论官营或私营酒楼,均设有官妓或私妓数十人。《酒肆》亦言:“浓妆数十 ,聚于主廊搛面上 ,以待酒客呼唤。”同时备丝竹歌女为酒客弹唱助兴。在戏剧方面,拥有固定艺人的场主为了剧院盈利、艺人们为了出名、外地流动艺人为了谋生,就得使自己演出更市民化、生活化,观念更开放、内容更自由、形式更多样。内容上,历史性故事扩展到生活化虚构事件。形式上诸加杂剧、嘌唱、宫调、清音、小唱、唱叫、执板、慢曲、曲破、傀儡、影戏、相扑等。地点亦从剧院到瓦舍、广场、酒楼、饭店、茶肆等公共场合。翁文言到“我们能寻找到许多资料,用以说明饮食与戏剧二者的关系,这民间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享受与精神娱乐两个方面,有着怎样密不可分、妙不可言的关联。”[21]
三、 研究方法的心有灵犀
(一) 文献研究:针对两文中所出现的引用文本或参考资料的归纳,可看到翁文主要涉及《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武林旧事》等笔记体小说。《清明上河图》、《事物纪原》、《都城纪胜》等。奚文引用文本最多为《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事物纪原》等。两文均涉及《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西湖繁胜录》等一些当时记述两宋都城状况文本中研究两宋都城的商业发展和戏剧演变笔记体小说,可以看出两篇文章都是在搜集、鉴别、整理文献资料特别是两宋笔记体小说的基础上分析饮食民俗与戏剧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引用的文献资料都是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民俗生活的,而两宋都城民间娱乐文化的繁荣发展、经济高度发达,从而为艺术的演进提供了可能性。这样的文献研究不仅具有史实支撑,亦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举例论证:两文在所选取的事例很多处均相同,此处略举两例。
1两文都将《东京梦华录》中的节日为例。至元宵节时,市食商贩们谨伺于外,“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踏索上竿。”[22] 京尹选择穿着整洁华丽、善于吟唱叫卖的商贩进宫,商人叫卖,兜售自己的商品, 他们比的不仅是食物或者货物的质量,还有市食商贩们所穿着服饰和吟唱叫卖的嘴上功夫以及歌唱技巧、内容、择词、腔调,这些是否更能够吸引那些皇家贵族、妃殡内人的眼球,从而能够大赚一笔,皆数倍得值,甚至有人一夜致富,济身于富商行列,一年一次的这样的致富机会,怎不叫两宋商人再三再四地在饶舌和歌唱技巧上多下功夫和心血。
2两文均讲到《梦梁录》卷三中的“假”字,从而展开对菜名中“假”的分析,并采用了很多相同的文献资料作为理论依据。在《东京梦华录》里有:假河、假元鱼、假蛤蜊、假炙獐[23]、假面披发[24]、金犀假带[25]肚羹[26];在《武林旧事》里有假公权炸肚[27];在《梦梁录》里有供假沙鱼。[28]还有半真半假的,如腰子假炒肺、假团圆燥子等等。此外,由于宋代佛教盛行,佛徒众多,素食流行,用“假”荤名来取代真荤菜亦为常见,《梦梁录》载有假河、假炙鸭、假羊事件等等。戏曲到了宋代,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扮演固定角色到多个角色的轮转;从具体人物到抽象一类人物的扮演;从历史人物传说到虚构人物故事的转变;充分说明戏剧的表演已经更加的规模化、成熟化和多样化。艺人能表演多种发言语调、步履动作、服饰扮相以及故事情节。“假”、“作”、“弄”、“装”、“扮”等词汇不断地在戏剧中出现。“每名四人簇拥,多作仙童丫髻。” [29]“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30]“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又或添一人装孤。”[31]等等。戏剧与饮食一样,追求综合之美、声色之好、真假之趣。两文在分析为何用“假”及把饮食上的“假”风尚和戏剧中的“假”联系起来时均有相似之处:“假”一般都是作平日比较稀罕之食物,多为山珍海味或资源稀缺型食物;将食物的美味和人为创造的趣味统一起来。无论是饮食上的“假”还是戏剧上的“假”都是对人的模仿力、创造力的肯定和赞扬。
(三)对比研究:通过对两文的分析研读,发现两文在阐释饮食文化对戏剧艺术的影响、戏剧艺术又是如何被饮食文化所借用时,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对比的方法。如下表所示:
我们可看到,一方面饮食文化对戏剧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戏剧从表演的方式、选用的题材、活动的地点、呈现的形式等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冲击,而另一方面,戏剧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娱乐性、趣味性、重精神享受的性质被饮食文化所汲取,在菜品的要求、进餐的配套设施、宣传的方式等方面亦得到启发,不仅戏剧表演本身更多元化,节目更丰富多彩,饮食品尝也更具有艺术性,身心享受结合得惟妙惟肖,从而构成了一道独特文化风景线。
当然,两篇文章亦有差异。因为个体的主观经验和理论积淀决定着哲学家关注、体察现实的视域的广度和深度,奚文中,以中文语言的构词选词如表示滋味、味觉等的词语(如“甜言蜜语”、“清脆”等)出发,引导出饮食何以体现艺术和文化,突出饮食是一种表演,在烹饪方式、食物种类、进食的环境等都有考究,认为正是由于中国人的饮食重视色、香、味、形的和合体验,更是一种注重享受的美感饮食文化,在饮食文化和戏剧表演二者之间,更加凸显饮食文化对戏剧表演的影响,反映出当时京都饮食文化的快速发展和影响力。翁文则侧重从市场消费的视角来连接饮食和戏剧,以“消费”作关键词,“市场”作背景,将二者放置在文化的视阈下进行品格上的对比研究,从而融合二者之特色,完善其享受之感,吃喝玩乐化为一体,用餐时的表演和观戏时的小吃,就是将两者融合的完美体现。
综而论之,翁文和奚文更像是生活在不同国度的双胞胎,从不同的文化视阈、生活背景、思维习惯等来探讨了一种相同的社会文化,结果却是采取相似的路数,得到相仿的结论,岂不奇哉?笔者认为亦是给那些老是强调中西矛盾、冲突的人一个重新思考、重审历史的机会。
参考文献:
[1][21]翁敏华:《论两宋的饮食习俗与戏剧演进》,获1986年校庆论文奖,《戏剧艺术》1988年第1期,北京:知识出版社《中国戏剧起源》一书所收,1990年版。
[2]Stephen H.West. Playing With Food: Performance, Food, and The Aesthetics of Artificiality in The Sung and Yuan,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 57, No. 1, (Jun., 1997 ),pp.67-106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3][4][7][8][9][10][11][17][18][19][20][22][23][24][25][26][29]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十・大礼预教车象、卷五・民俗、卷三・马行街铺席、卷二・酒楼、卷八・中秋、卷六・十六日、卷七・范苑内纵人关扑游戏、卷八・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卷十九・瓦舍、卷四・食店、卷五・京瓦伎艺、卷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序言、卷六・元宵、卷二・酒食果子、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卷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之史部十一地理类八杂记之属。
[5]曾巩著:《户口》,《隆平集》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别史类。
[6]徐松辑录:《宋会要辑稿・食货志》(永乐大典本)三八・二六至四四。
[12][28]吴自牧著:《梦梁录》卷十九・瓦舍、卷三宰执亲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寿赐宴。
[13]西湖老人:《西湖繁胜录・瓦市》。参见黄仁虎、嵇璜著:《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别史类。
[14]李山译注:《管子・牧民》,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6页。
[15]《刘陶传》,《后汉书》卷八十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正史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