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能源审计

企业能源审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3 16:42: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能源审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企业能源审计

第1篇

关键词:清洁生产审核 能源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151-01

我国资源储量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平均占有量较低。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我国实行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能源被大量的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严重。随着国家相继提出节能减排的口号和目标,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后,对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保证。

1 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的基本内涵

1.1 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的内容

所谓清洁生产审核,就是指在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对整个生产的组织和产品宣传、环境污染与治理制度、各类污染物的排放状况、产生污染物的具体环节和生产设备、企业清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清洁生产的实施条例以及清洁生产的效益评估等各方面指标进行的审核。

1.2 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的重要性

在我国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污染的治理是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治理方式不仅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即使政府加大治理的决心和力度,最终的结果也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想彻底改变这种滞后的污染处理方式,就必须要求企业在生产时要采用清洁生产的方式,从污染的最前端进行有效的控制。实行清洁生产的目的就在于及时的对污染进行预防,并对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在污染产生之前就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生产过程的节能、低碳的清洁理念。通过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减少了重新兴建污染处理设施的投资,也减少了日常的运转费用,提高了企业的效益。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清洁生产这种运行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的生产方式已为许多企业所采纳。对整个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的来源、产生的原因以及处理方案进行审核,本质就是为了寻求到高效利用资源的方法,尽可能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清洁生产审核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许多清洁生产的方案,这有利于企业在生产和服务过程获得更多的建议并逐步实施,进而促使其环境绩效实现持续改进。

2 能源审计的基本内涵

2.1 能源审计的内容

能源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有关能源管理的情况、企业设备运行的状况、企业能源消耗水平的状况、单位产品的耗能指标、产品的效益与能源消耗的对比分析、节能的效果与企业考核标准的对比分析以及关于企业科学使用能源的策略等。通过对企业消耗的能源进行审计,可以清楚企业能源的利用情况,为企业进行技能减排挖掘节能潜力,找出企业节能的可改造方向。

2.2 能源审计的重要性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安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而我国重工业、高耗能企业众多的现实也使得能源供求紧张的状况与日俱增,已经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作为能源消耗的主力军,企业进行节能降耗既是促进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所在。近些年来,在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中,工业企业消耗的能源占到消耗总量的六成以上。可以说,我国进行企业的节能审计工作已是形势所迫,必须抓紧实施这一审计计划。由于能源审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审计标准,并加强对企业不定时的监管,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审计机制。政府提高能源审计可以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企业通过能源审计进行科学的管理与生产后,可以减低成本、提高收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 实现清洁生产审核与能源审计的协调共进

3.1 清洁生产审核的实施过程

清洁生产审核的流程主要包括:项目筹划与组织、项目可行性的预先评估、项目可行性的正式评估、筛选清洁生产的备选方案、清洁生产的计划正式实施以及持续的清洁生产等共计六个实施步骤,在完成上述实施过程后就可以制成相关的报告,上报有关的部门进行审批验收。

3.2 能源审计的实施过程

能源审计的流程主要包括项目的筹划与项目组织、有关能源使用情况的数据整理、核实能源使用状况、生产现场的检查和检测、有关的信息进行汇总、制作能源审计的报告、提交企业进行最终的审核、制定具体的节能规划,并最终上报有关的政府部门审批验收。

3.3 实现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的协调共进

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的流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对两者的具体实施流程加以改进,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方法。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以实现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的协调共进。

3.3.1 成立协调统一的机构

企业的生产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机构的协调组织能力,成立协调统一的机构可以使得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工作能够相互配合,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在进行这两方面的工作时,应选取技术、节能、环保、财务、检修、生产运行等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实行分工负责,确保管理机构的决策能够得到严格的执行。

3.3.2 实现工作环节的相互融合

首先,对于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中都包括的环节,诸如项目筹划组织与项目筹划,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和评价等环节,要尽可能的使两者进行融合,这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效益。其次,对于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中比较关键的环节例如清洁生产审核中设备污染物的排放计算与分析等都需要专业的人员来进行。这有利于保障工作的严谨细致,确保清洁生产和能源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3.3.3 将审计报告和审核报告合二为一

在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之后,要将这两种报告密切的结合起来,合二为一,并在报告中区分重点分别进行陈述。由于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各自工作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对这两种报告进行有机的结合就是为了对企业的节能发展进行统一的规划,有重点的采取最有效的节能减排生产方式。

4 结语

总而言之,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自身竞争力的不断提高,离不开企业的清洁生产和能源审计的有效进行。这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只有切实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积极配合,才能早日实现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目的,也才能保障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1.1优化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节能1)完善管理体系与强化制度建设。从审计情况了解,该公司建立了专门的节能领导小组,涉及企业多个职能部门,成立了节能小组、公司部门和车队的能源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并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企业节能管理与制度,如节约能源管理办法、企业燃料管理制度、企业能耗定额管理、企业节能奖惩制度和企业能源计量、统计管理制度等。2)逐步完善能源计量统计体系。审计期内,该企业对电力的一级、二级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达到95%以上,周期受检率达到98%~99%,抽检合格率达到95%~98%,确保了计量数据的准确可靠。但三级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目前尚不够完善。公司对各运输货车的单车加油并无计量器具,主要通过司机在运输途中所加油的单据为统计依据。柴油是企业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应完善对柴油能耗的计量统计,以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3)完善能源统计体系。该公司在审计期内,完善了统计记录和台账,确保定额考核的严肃性与科学性。审计期内,主要统计记录和台帐有:《企业能源消费情况表》、《能源消耗月报表》、《各月份用电情况表》、《各月份用水消费表》、《运输核销表》、《生产情况统计表》、《企业能源消费平衡表》等。公司针对车辆安装GPS定位系统,通过GPS/GIS车辆监控平台实时地对在途车辆进行查询与监控,统计车辆运输里程等。公司针对实际的物流管理业务研发而成内部物流管理平台,整合企业内外资源,对从接单、调度、派车、仓储直到回单的一整套物流管理过程实施流程化、闭环式管理,同时对在物流运输业务中产生的收入和能源消费成本进行可追溯的统计和管理。

1.2主要耗能设备运行状况主要耗能设备耗能量占企业能源总消耗量的比例一般大于80%。通过统计主要耗能设备的能源消耗种类、耗能量和运行效率,评价设备的运行状况的优劣。对淘汰期限已到或能源利用效率达不到国家最低要求的设备限期整改,通过查找浪费能源的环节,分析节能潜力,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促进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杜绝能源的浪费,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审计期内,该公司主要耗能设备为货运车辆,依据《机动车登记工作规范》附件对车辆的分类,将企业载货车量按照轻型(车长小于6m,总质量小于4500kg)、中型(车长大于等于6m,总质量大于等于4500kg且小于12000kg)和重型(车长大于等于6m,总质量大于等于12000kg)划分,具体分布情况见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该公司车辆以重型车为主,重型货车和重型半挂牵引车共占据总数量的88%,由于该公司长期从事国内跨省份物流运输业务,故主要车辆配备以重型货车为主。另外将企业全部车辆按照开始上牌使用的日期进行分类统计,具体统计数量见图3所示。从企业车辆分布年份来看,大部分车辆是集中在2003~2007年间以及2010~2011年间购置的,整体而言车辆使用年限偏长,根据国家的《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中规定重、中、轻型载货汽车(包括半挂牵引车和全挂牵引车)使用年限为15年,从图可以看出少量2000年左右的车辆已接近使用年限,建议企业可以适当进行更换,提高车辆的运输效率。

1.3分析和评价企业能耗指标,核算节能减排量道路运输能源消耗统计指标主要包括两大类标,即能源消耗总量指标和能源利用效率指标。其中能源消耗总量指标可以是分类运输工具的能源消耗总量指标,也可以是分能源品种的能源消耗总量指标;能源利用效率指标则包含了能源效率指标(如百车公里油耗)和能源强度指标(如单位产量能耗或单位产值能耗等)。以审计期内最近的2012年为例,统计得出该企业总能耗为9091.73吨标准煤,其中柴油消耗为6034.44吨,总营业收入为16579.2万元,年运输里程2694.84万公里,年运输周转量为23832.45百吨公里。具体各年份能耗情况见表2。万元产值能耗(tce/万元)=年总能耗量(tce)/年总收入(万元)单位周转量能耗(kgce/百吨公里)=年总能耗量(kgce)/年周转量(百吨公里)百公里油耗(kg/百公里)=年总耗油量(kg)/年运输里程(百公里)图4显示了2010~2012年3年内该运输企业万元产值能耗指标、单位周转量能耗指标和百车公里油耗指标的审计结果。结果显示:该企业万元产值能耗逐年降低,2011年同比2010年下降3.07%,2012年同比2011年下降3.31%。单位周转量能耗逐年下降,2011年同比2010年下降2.8%,2012年相比2011年下降8%。3)百公里油耗有逐年增加趋势,由于车辆的百公里油耗主要由车型决定,通过审计可以看出公司重型车辆比重增加是年平均车辆百公里油耗增加的原因。按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指标计算,2012年该企业节能量为331.4tce,按照柴油单耗指标计算,该企业2012年节油量为524.3t柴油。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根据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7],结合上海市能源统计数据的特点,采用以下公式计算。按综合能耗指标计算,2012年该企业CO2减排量为689.2t,按照柴油单耗指标计算,该企业CO2减排量为1588.8t。

2该运输企业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2.1道路运输节能工作现状道路运输节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众多,通过能源审计可查找问题所在环节,着重解决。在对道路运输企业能源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1)在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方面,主要用能设备的计量配置不完善,不利于对耗能设备的节能考核。2)道路运输市场发展滞后,组织方式总体还比较粗放,企业经营集约化与规模化水平低,道路运输组织化程度低,空载率居高不下,运输效率不高。3)节能统计监测等基础性工作薄弱,节能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尚未建立。4)节能监管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相关产业政策不配套,节能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第3篇

1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审计队伍才能带来高质量的审计结果。众多的审计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人才是一个根本性的要素。现在管理手段已经越来越智能化,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适应经济发展的应有素质。随着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产权关系也日益复杂,在经济方面用来作弊的方法越来越隐蔽,外加一些内部审计信息不透明和种种条件的限制,越来越大的风险将落在审计人员的身上。这种新形势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首先要具备职业道德修养,在防止出现错误的世界观和道德价值观的同时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对于自己的工作要有基本的责任感。从我国的内部审计规则来看,内部审计人员要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客观性,必须如实地报告相应的审计结果。在基本的道德修养上,还要求审计人员过硬的审计专业知识。第一,要有必要的学历以及较为出色的业务能力。能够熟悉企业经营活动和内部的控制。内部审计人员只是拥有审计学理论功底是不够的,必须掌握扎实的会计知识,了解企业的管理,明白经济法规和审计准则,最好能够拥有审计实务的经验。第二,内部审计人员要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够处理好企业内外相关机构和人的关系。第三,时展瞬息万变,所以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能够有较强的学习、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可以与时俱进,更新补充,自我学习。企业在安排审计人员时要注意审计人员的结构。最好能够把专业知识和管理、法律、工程等方面相互综合,在年龄结构方面,要合理搭配,最终才能有效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2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水平提升所面对的问题

首先是独立性,审计机构和被审计单位必须具有相互独立性,只有在独立性的前提下审计结果才能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但是目前审计部门和其他职能的部门在组织机构中是平等的,有时候审计部门还要被其他部门在经费以及人员方面牵制,这就让审计部门很难对各个部门展开审计工作。审计部门是企业下的一个部门,要服从领导的安排,包括审计工作人员的福利和工资也是直接由上层部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给审计人员造成顾虑,最终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和真实性。审计部门的经费来源不能完全独立于被审计的单位之外,这就使经费大都由管理层决定,有较强的随意性。一旦出现经费来源紧张的问题就不能顺利进行工作。在大环境保证的情况下,才能讨论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企业管理意识存在着偏差,大多数的企业存在重揽轻管和时后核算的问题。电力企业的特殊性导致内部审计力量相对不足。

3提高电力企业审计人员业务水平的措施

首先,组建一个经验丰富并且业务熟练的企业内审队伍,只有拥有经营管理能力、了解企业运营、熟悉现代化信息技术及财经审计方面知识的审计团队才能算是拥有一个优秀的团队。适当地增加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规模,如果企业人事制度允许的话,可以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用于聘用和考核内部审计人员。在招聘人员方面,企业不仅要考虑员工是否掌握审计知识和技能,还要看员工是否了解电力企业的运营,投资及销售等方面的问题。这就是说,要招聘的是企业内审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招聘在实际招聘过程中难以实现,所以要分类招聘各个专业领域的人才,最终确保整体人员具有技术上的互补性。另外,电力企业不但要拥有各个专业的人才,还要和各个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实现合作的关系,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咨询相关专业的问题。合理的团队内部结构建设加上优秀的高层次、高技术审计人才,审计工作才能顺应时展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其次,要经常系统地培训内部审计人员,培养他们的专业化素养。因为专业知识不断更新,而且内部审计工作要求工作人员要有较高的知识储备和道德修养。所以,必须定期结合相应人员相应专业的领域进行有效的培训。在此之外,要提倡内部审计人员自学一些相关的新知识,并制定相应的薪资技能挂钩制度。就是说当业务人员拥有更强的业务能力以及更高的资格证时给予更好的福利和更高的工资。内部审计工作是十分强调实践性的。所以在新员工加入时,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实践训练和挂职锻炼的机会。让新员工更快地熟悉相关工作。另外,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可以请外部各级专业人才来合作、交流提高业务能力,广泛学习别人的优点。这样不但能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并且还能够节约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再次,内部审计人员的部门内流动性水平也要提升。独立性仍然是审计工作的一项基本准则,在这个基础之上,还要保证内审工作人员有一定的流动性。比如:可以将一些其他部门岗位上的优秀员工调到审计部门的岗位上,审计部门岗位上的一些优秀的员工也可以推荐给别的部门的岗位上。对于特别优秀的人员,可以推荐给安排到中高级的管理层。流动性可以使一些特殊性工作导致的压力得到根本上的缓解。而且这样的流动性对员工长远的职业发展也有好处。保证了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的开展。最后,要建立合理明确的激励机制,建立起一个立体的、动态的、集约的、高效的监督评价体系。奖励制度的建立可以极大地促进内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定期考核工作人员的工作以及对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进行考核,对于工作完成较好的以及考核结果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对于那些工作不认真,业务水平不达标的工作人员要提出批评和处罚。必要情况下,可以进行岗位的轮换,让人员自身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以上四个方面之外,在各个审计片区应该建立审计电子台账,可以动态地分析经济安全危机点。在此基础上,开展审计工作回头看的活动,检查工作和成果,坚持优点,改善不足,消除审用脱节的问题改变审而不改以及审而没用的现象。这样还可以优化审计业务的流程,对原来的审计业务流程进行重新的整合,构建一个适应新形势的审计监督体系。内部审计要学会借助外界力量,因为领导层对以下部门缺乏一些实际的了解,而且审计问题在造成损失之前是很难察觉的,不易引起上层管理的关注,这就导致内审人员往往会处于被动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必须借助本单位其他部门的外部力量来影响管理层的决策,先将信息反映给其他的一些部门取得他们的认可,形成统一的意见最后反映给领导层。

4结语

电力企业的审计工作要想在新的环境下发挥重要作用,就要好好分析内部环境及外部的大环境,找到定位,树立一个新的审计理念。要结合现代化的技术,将信息处理和计算机技术网络相互结合。只有不断顺应时展,加强审计人员内部建设,最终才能保证企业的发展不会遇见瓶颈和困难。

作者:尤磊 单位: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马忠全.内部审计人员对基建工程的跟踪审计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6).

[2]应鸿伟.咨询式审计管理模式研究——基于中国移动广东公司的实践[J].中国内部审计,2011(10).

[3]刘俊玲.关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基本素质的认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2).

第4篇

关键词:增加企业价值;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

一、增加企业价值内部审计定义、特征

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赋予内部审计新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运营。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果,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这表明内部审计已经进入了增加企业价值型内部审计的新时代。

增加企业价值型内部审计与以往阶段内部审计相比有许多明显的特征,表现在:一是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审计理念;二是以实现企业目标为审计目标;三是以降低企业风险为审计使命;四是以增加企业价值为审计目的;五是不断拓宽审计领域和业务范围;六是与被审单位人员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增加企业价值型内部审计对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的要求

增加企业价值型内部审计给内部审计人员带来了机遇,同时对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除了具备必要的学识和业务能力,遵循职业道德,保持独立性、客观性以外,还应具备以下品质:一是具备广博知识和综合技能,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和各项业务流程,同时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分析有关资料,从多角度审视业务、透视本质、深层分析、解决问题。二是具备积极主动服务理念。主动适应企业变革、改革带来的环境变化,评估企业各类风险,寻找问题,分析对现在及未来的影响,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意见,达到堵塞管理漏洞,避免损失,实现增值,提升服务层次。三是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与被审计单位和各级管理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其参与到内部审计中来,提升审计效率、效果。

三、影响增加企业价值型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不足的因素

(一)内审人员偏少、专业机构单一或专业技能缺乏

一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数量编制偏少,只能将精力集中在常规性审计项目上,以事后监督为主,目标仍停留在查错补漏上,没有心向未来,研究如何增值。现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单一,大部分侧重于企业财务,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流程环节其他知识欠缺。一些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的缺乏和职业判断能力偏差,影响职业判断和收集审计证据的效率和效果,很难找到风险高的领域,不能综合分析问题,提出有建设性、前瞻性的意见。

(二)审计业务缺乏操作规范及标准

一些企业未适应新形势开展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增值型新审计业务要求,未建立有关审计操作流程、管理规定和评价标准,主观性强,从审计方案的制定到审计评价的结果,停留在“合规性”审计的范畴,审计成果不能及时准确、客观公正、全面完整反映企业的管理业绩和风险程度,增值性不强。

(三)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落后

一些企业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各类内部管理系统、业务系统和财务信息系统的建立完善,审计信息载体发生变化。而审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却较为滞后,内审人员对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的不了解、不熟悉,仍采用原始的检查方法和技术手段,审计效率效果低下。

(四)内审人员缺乏积极主动与创新意识

一些内部审计人员没有面向未来的积极态度,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自我加压,不努力提升业务知识技能。被动接受工作,思维僵化,拘泥于条条框框,缺乏创新意识,不能适应企业治理和运营管理的需要,难以实现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增加企业价值目标。

(五)内审人员服务理念缺失

一些内部审计人员未完成从“警察”到“保健医生”或“管理顾问”身份转变,与被审计单位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工作气氛紧张,被审人员戒备心强,不积极配合,影响工作效率和增值效果。

四、提升增加企业价值型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的措施

(一)优化审计环境

1. 加强对内审工作重视程度。这是内部审计能为企业增加价值的重要保障。企业主要领导负责内审机构,重视并支持内审人员履行职责,重视审计人员的选聘和资源利用,并善于将内部审计作为加强企业管理、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主动给内部审计人员压担子,内部审计人员能够更好得到被审单位合作,并不受干扰地开展,审计报告和建议能得到重视,并采取适当的行动促进审计成果运用。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内的经营管理者和其他职能部门产生潜在威慑作用,会促使其依法规范经营,不断加强内部管理,落实控制措施,改善工作绩效、提高运营效率、预防风险,减少损失,内审部门隐性价值得到体现。

2. 加快审计工作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建立一套完善内部控制评价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等增值型审计业务操作规范,适应企业各类内部管理系统、业务系统和财务信息系统发展,建设高效审计信息化系统,不断开发优化非现场审计软件,提升适用性,对内部审计人员开放前端业务权限或数据接入,为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在线审计提供方便,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二)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

1. 把好内部审计人员的“入口关”。内审人员的来源直接决定了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可塑性,企业应抬高审计人员门槛,明确规定内部审计人员的任职资格,公开选聘,优先录用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人员,选择充满活力的具有财务、审计等相关知识新入职高校毕业生,同时选拔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业务管理流程和熟悉企业内部控制程序的专业管理人员且具有丰富的实际经验的人员。

2. 改进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在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上,具有财务、工程、物资、营销、法律、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等专业背景的人员各占一定比重,相互取长补短,形成审计合力。根据审计人员的特长及审计事项的重要程度来分配审计工作,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提高整个审计组的专业胜任能力,以保证审计的质量和效果。

(三)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和后续教育

1. 加强后续教育。建立培训机制,举办或参加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培训班,参加审计课题研讨、审计案例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鼓励参加各类资格考试,以考代培;建立审计人员交流制度,参与各类审计项目,以审代培,以干代培,通过审计实践,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实战能力,培养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专业判断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由于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在注重审计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必须对相关领域进行延伸学习,不仅要成为审计专业的专家,还要成为相关专业的行家。

2. 培养沟通技巧。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有效沟通能力和技巧,与被审计单位和和各级管理层保持良好沟通,卓有成效的将审计相关信息传达给他们,取得他们的理解、参与和配合,消除抵触,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审计,确保及时提供真实完整有价值的信息,共同探讨问题及潜在影响,探讨改进措施及可行性,进而确保内部审计意见得到彻底整改,内部审计成果得到有效利用。

3. 运用多种审计方法手段。增加企业价值型内部审计涉及广泛的领域和业务范围,内部审计人员除继续使用以往审计阶段审计方法如审查法、抽样法、盘点法、观察法、统计分析法等之外,还需要开展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测试,评价内部控制薄弱环节,辨识经营管理高风险领域,在此基础上,突出对重大决策、重要环节、重点项目和重大风险的审计,将人力、物力用在关键点上。提高审计方法中的新技术含量,运用现场调查、远程在线分析等方式,筛选审计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现场审计,减少现场审计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成本。

4. 增强“服务”理念。内部审计人员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大局意识,服务于企业整体利益,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开展审计业务,以解决企业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运行效率和风险防范,帮助企业查找风险隐患、优化管理流程、防范舞弊行为、促进内控建设、依法规范经营、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有效增值。

参考文献:

[1]考试大纲.内部审计如何为增加组织的价值服务,2009(11).

[2]刘军.浅议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J].中外健康文摘,2013(08).

第5篇

一、把能源审计作为摸清能耗家底、找准节能方向的基础

2005年,苏州市单位GDP能耗明显低于全国1.22吨标准煤/万元的水平,在江苏省也属于能源效率水平较高的地级市。在苏州市这样的城市应如何推动节能工作,是当时苏州市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苏州市经贸委决定对苏州市的国家“千家企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400多家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工作,通过能源审计摸清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消费情况,以及企业在能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准节能工作的方向和发力点。

各市(区)专门召开会议部署工作,组织企业进行宣贯培训,并将能源审计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地方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常熟等一些区县由市镇政府出面,采取集中签约模式,督促企业实施能源审计。

二、建立较为完善的能源审计工作制度

由于苏州市外资和民营企业比重较高,苏州市在推进节能工作别注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能源审计工作开始前,苏州市结合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宣贯工作,以市政府文件形式下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能源审计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建立审计工作的组织、技术和经费保障,规定审计报告的内容、格式、质量要求等。从制度上规范能源审计,确保能源审计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有序实施。

三、重视专家队伍质量

为了保证能源审计的质量,苏州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建立了专家筛选“门槛”制度,所有应聘的专家首先要通过专门考试,考试不通过一概不聘用;组建了以苏州市节能中心为主,河南南阳能源监测所、大连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动力学院、南京热工学院、中国化工协会等机构共计80余位专家组成的能源审计专家队伍,成立了10个审计小组,充分发挥专家专业技术优势,并定期组织技术交流,为审计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和人才保障。

四、建立能源审计质量全过程控制体系

苏州市节能中心作为专业节能技术服务机构,承担了与企业签合同、管理审计工作和质量把关的职责,对审计工作全过程进行控制。苏州市节能中心分别与审计专家小组和被审计企业签订合同,明确各自职责。市节能中心对审计效果也提出明确要求,除绿色照明、变频调速等通用节能技术的节能项目外,能源审计挖掘的节能量必须达到企业总能耗的5%以上,否则审计报告不予通过。审计小组的审计报告,必须由被审计企业签字确认后才能提交苏州市节能中心进行初审。审计报告必须在市节能中心组织专家完成初审并复审合格后,才被认定为有效报告。苏州市采用过程控制和经济激励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有效保证了能源审计的质量。

为规范审计小组工作,市节能中心建立了奖优罚劣机制。一方面,对审计小组提出的符合要求的节能项目,按照项目类别和节能量,对审计人员给予数额不等的奖金;另一方面,苏州节能中心还不定期地进行项目质量抽查和满意度回访。对发现问题的审计小组,要求其积极整改;出现严重问题的将被终止合作协议。

五、积极实施政府补贴和“以奖代补”政策

为了鼓励企业接受能源审计的概念,江苏省和苏州市分别对能源审计采取了政府补贴政策。江苏省对每个接受能源审计企业补贴2―3万元,苏州市各区县也提供了20―50%不等的政府补贴。由于企业仅承担了极少的审计费用,因此企业要求开展能源审计的积极性普遍较高。

各级政府“以奖代补”的节能量奖励资金政策,也进一步推动了企业能源审计工作。企业通过能源审计发现的节能潜力,通过申报国家和省级节能量奖励资金项目,可获得节能改造专项资金的支持。企业尝到了能源审计的“甜头”,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的积极性。常熟、昆山、太仓等地区今年已计划对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工作,扩大了能源审计的覆盖范围。

六、苏州市能源审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2009年4月,苏州市已完成370家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工作,共建议节能技改项目1739个,预计总投资约83.6亿元,年可实现节能量404万吨标煤,年节约能源成本约64.3亿元。据测算,每个能源审计项目挖掘的节能量平均占企业总能耗的10―15%左右。甚至一些工艺技术水平领先的外资企业,也都挖掘出了近10%的节能潜力。

通过能源审计,苏州市建立了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数据库,为各级政府及时了解节能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能源审计结果筛选出成本经济性最好的节能技改项目,确保了节能专项资金用在“刀刃”上,政府投入发挥最大的引导作用。

第6篇

(一)清洁生产审核的主要内容。

清洁生产审核的策划组织和宣传、环境管理制度、污染物排放现状、产生污染物的主要环节和设备、重要的物料平衡(包括燃料燃烧系统物料平衡、热平衡和全厂水平衡等)、企业清洁生产现存问题分析、清洁生产指标分析、清洁生产方案分析、清洁生产效益评估、持续清洁生产等。

(二)能源审计的主要内容。

企业能源管理概况;企业的能源计量及统计状况;主要用能设备运行效率监测分析;企业能源消耗指标计算分析;重点工艺能耗指标与单位产品能耗指标计算分析;产值能耗指标与能源成本指标计算分析;节能效果与考核指标计算分析;影响能源消耗变化因素的分析;节能技术改进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企业合理用能的建议与意见等,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企业节能规划。通过能源审计,摸清企业能源利用现状,寻找企业节能潜力,提出企业节能改造方向。

二、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的实施及共同推进

(一)清洁生产审核的实施过程。

分为筹划与组织(组织分工和宣传策划)、预评估(包括生产工艺流程调查等)、评估、备选方案产生与筛选、方案可行性分析、方案实施以及持续清洁生产等七个步骤环节,最终要形成清洁生产审核报告并通过政府主管部门的验收。

(二)能源审计的实施过程。

包括筹划与组织(组织分工和宣传策划)、数据的收集、整理、核实(包括生产工艺流程调查等)、现场检查和检测、汇总分析数据、编写审计报告、征求企业意见、召开能源审计会、企业根据审计报告制定节能规划等步骤。最终要形成能源审计报告和节能规划并通过政府主管部门的验收。

(三)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的共同推进。

现在许多企业都在按照政府要求开展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不少企业的做法是将两者分开来进行,有的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技术依托单位不同,内部主办部门也有不同,能源审计往往由节能管理部门牵头,清洁生产审核则以环保管理部门为主。国家提出“节能减排”的目标,并推出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大力倡导和推动节约能源、清洁生产的发展道路,这种思路也是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正确方向。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相同或相似的阶段,因此两者应该结合在一起统一推动。以下探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注意要点:

1.建立统一的工作机构。为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企业应该成立统一的工作机构,人员应来自技术、节能、环保、财务、检修、生产运行等各个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设立各有侧重的负责人,日常工作机构设置可以考虑放在技术管理部门。实施过程最好以企业为主技术依托单位为辅,如企业委托第三方实施的也尽量委托具备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两方面资质的单位。

2.实施过程中的融合和侧重。在筹划与组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生产工艺流程调查和分析、数据汇总分析、清洁生产和节能计划(方案)的拟定、评价和实施、工作的持续推进等方面,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应该紧密结合在一起,互相融和、互相推进,这样可以节省企业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对于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中各有侧重的阶段,如清洁生产审核中污染物排放的计算和分析,能源审计中能耗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可以分别由专业人员具体负责完成。

3.收费方案。清洁生产审核中有关无费低费、中费和高费方案,在能源审计中也一样可以采用。

4.规划方案。应该将二者结合在一起,不用将二者分开,只是在报告中可以各有重点的进行表述。

第7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能源审计; 会计信息; 公司环境核算系统; 国际趋同

一、引言

当我们热衷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就决定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经济发展。追求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人类生存的环境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关系到人类的生活质量,这一影响使得人们的生活态度有所转变,生存质量的好坏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最热门的话题。由于生存环境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更关系到人类的生存质量和高质量的繁衍生息。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更加关注生存环境的时候,人类对“生存质量”改善的关心远远比“生活水平”的提高强烈得多。人类对生存环境有效改善的期望预期比以往更加强烈地表现出来,人类渴望与环境“和谐”相处,这种“和谐友好”的关系在人类生活中处处可以得以体现。“气候变化”必将引起人类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就成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规则,以经济增长为目标,以改变能源、产品结构为导向、以清洁技术为手段的使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平衡发展的模式。中国已向世界承诺的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的目标,使得我们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对公司的能源审计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而能源审计所需信息来源离不开公司财务的提供,但现行的会计信息的提供还停留在传统的核算体系上,传统的会计体系由于只能提供相应用货币反映的信息,不能提供相应的实物量指标,而公司环境核算系统(CEAS)则能满足这些条件,并能为能源审计提供其所需的信息资料。

二、能源审计与CEAS

对一个公司而言,能源审计是根据国家有关能源法规和相关标准,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企业能源的物化消耗过程通过财务会计信息加以反映,在对能源利用状况进行审计、诊断和分析的同时,对环境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价,从而寻求耗能效益的最大化。由此可以看出,能源审计包括两个环节:节能监测与审计。能源审计依据的国家有关能源法规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规定的有关条款:“国家对重点用能单位要加强节能管理,各级节能管理部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可以委托具有检验测试资格的单位,进行节能的检验测试”。除此,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的节能法规也是能源审计得以展开的法律法规。

公司环境核算系统(CEAS)提供公司日常商业活动的年度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估系统,是控制经济对自然环境影响的一种工具,有助于更高质量的生活。这个核算系统正适合解决当今世界所争论的焦点问题:气候变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这一国际性法律文件为公司环境核算系统(CEAS)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当今世界由于过多的能源消耗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过度地消耗化石能源这一不可再生资源而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长势必对气候的变化产生严重的影响。传统的核算系统由于是建立在经济利益上而没有考虑相应的社会责任,从而显得公司不愿意承担由于自己的产出而不考虑由此造成的社会责任。“选择一个局部的、非货币的并且以产出为导向的方法,这个方法只处理公司的日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且用非货币单位度量这些影响,通过将其自身局限于许多与公司社会责任相关的问题中的一个,将这个方法选作公司核算系统(CEAS)是合适的。”公司传统的核算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建立是以市场环境下的交易为前提的,其核算动机及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将外部不经济转嫁给社会,其社会成本的不计量不能体现为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表现出只是形式上的没有具体实质性的社会责任信息,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没有成为人类的共识。通过公司环境核算系统(CEAS)的建立,公司责任和社会责任可以统一在同一系统下,货币与实物量同时计量反映,从而打破传统的会计核算框架体系,成为更加有效地衡量公司经济活动以及在这一前提下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的国际趋同的核算系统。

三、能源审计的支撑:财务会计信息

在能源审计的内容中,涉及相关财务信息的项目包括:1.能源管理概况中的能源管理、采购、出入库制度等;2.用能概况及能源流程中的各种能源使用状况、管理使用流程等;3.能源计量及统计状况中的计量器具配备情况;4.能源消费指标的计算分析中分品种能源消耗、分摊指标计算等;5.能源成本指标计算分析;6.产品综合能耗和产品能耗指标计算分析;7.主要用能设备的运行效率计算分析;8.节能量计算和评审节能技改项目的财务和经济分析。

在上述能源审计内容中,每项内容几乎都涉及财务会计信息,如我们通常熟知的原材料出入库的核算与管理、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动力费用等的耗用情况、固定资产及低值易耗品等的购入及使用情况、消耗的各种直接及间接材料和动力费用等在各种产品中的分配、消耗的能源材料占总成本的比重、机器设备的使用效率、能源消耗量的效率分析以及财务会计通常采用的经济分析方法等。从表面层次上看能源审计与财务会计相差甚远,但两者之间有其本质的内在联系,链接两者之间的链条就是两者之间信息的供求关系,能源审计需要会计提供耗费能源的所有资料,财务会计为能源审计供给真实客观的信息。这里的供求关系也需要一个平衡,如果供不应求对能源审计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信息的失真是能源审计难以容忍和接受的。从能源审计与财务会计信息的关系可以看出,财务会计信息是能源审计得以顺利展开的前提保证,而能源审计则是对财务会计信息加工整理的必然结果。会计核算的准确与否决定着能源审计的成败,能源审计的准确有效对财务会计信息的提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源审计与财务会计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能源审计是目的,财务会计是基础。

四、对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环境因素

纵观各国会计发展历程,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法律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等都对会计变革和发展产生影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这一国际性法律文件预示着已经将低碳经济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这必将引起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应改变,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备受各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政府已向世界承诺: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了1项会计准则、38项具体准则以及相关应用指南,到2011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已实现持续全面趋同。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与世界接轨,实现了国际化下的标准化。当今的信息技术无孔不入,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财务会计首当其冲,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信息只有体现综合性的特点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这一特点要求企业不仅要提供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的会计信息,更要求企业提供信息使用者需要的其他计量单位的会计信息来满足其需要,这必然产生计量手段的变化:货币计量手段向综合计量手段的转变。当今社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与融合,控制论、协同论、系统论和管理学等学科对会计学产生了巨大冲击与影响,财务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必将发生显著变化,传统会计那种单纯依靠事后记账、算账、报账,不能提供前瞻性的信息,仅以提供历史信息作为主要账务处理、分析方法的一门单纯的学科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变迁,传统会计具有的核算和监督两大职能已不能充分体现现代会计应具有的特征,预测、计划、核算、控制、监督、分析和考核更能代表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会计的本质要求,会计学科越来越凸显出来的综合性特征被现实所接纳而迸发出极强的生命力。随着环境问题的提出,联合国建立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系统(SEEA;1993a),“它利用物质平衡的方法展示了经济与环境之间一整套的相互作用。”相应地在宏观层面上,欧洲、美国及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均建立了类似的核算体系。在微观层面,一些国家提出并建立了公司环境核算系统(CEAS),该系统作为反映日常经济活动年度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系统,控制经济活动对经济的影响。它突破了传统会计核算的局限性,在传统核算采用的货币计量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数量单位这一计量方法反映环境对经济的影响,是对传统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充实、完善和提高,这一适应环境因素的新兴的会计核算领域将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地发挥会计应有的作用,更能体现会计发展的方向。

五、传统核算的愿景CEAS

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立足于公司本身的经济利益,为社会公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是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按照信息需求者的不同偏好,按照会计法规以及会计准则等的要求来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这一信息只能反映出公司资金运动的结果和经营成果。难以避免的是,币值是否稳定和市场周期的变化等客观因素将对会计信息的提供或多或少有所影响,波及公司的盈利水平和资产负债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货币层面上,但实物量不会受其影响,用货币反映出来的信息极容易被主客观因素所制约,用货币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虽然能使社会公众习惯地加以接受,但常容易被“粉饰”。

“公司环境核算系统:对抗环境质量退化的一种管理工具”。这种核算系统体现了对传统的核算方法的一种演变,这种演变也像会计核算原则一样具有重要性。公司环境核算系统是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下,由只有货币表现的会计信息这一单一模式扩展到货币与实物(数量)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有用信息的综合模式。这种综合反映公司经营状况即经营环境的模式,不仅能充分体现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效果,更能表现出公司的社会责任感,耗用社会资源的状况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公司环境核算系统为有效解决公司的外部性问题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一种有效方法。

CEAS是在传统的会计核算基础上,依据投入与产出的相互关系,对公司在生产和提供劳务的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从其投入(如原材料等)到产出过程中所形成的废弃物、污水、二氧化碳等对环境的消耗与影响,专门设置相应的用数量计量的账户加以计量和反映。尤其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用这样一个账户加以计量和反映更能体现一个组织的盈利能力的强弱、经营期间的长短、经营效果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外部是否经济以及对外部不经济的社会责任。

六、基于CEAS的能源审计

能源审计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即从投入到产出的产品生产过程无不体现能源审计的痕迹。但其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产品生产是以能源消耗为前提的。能源审计的一些核定方法中,绝大部分所需信息都需要财会部门予以提供:如能源审计产品产量的核定所需信息与企业产品的完工入库以及未完工产品的完工程度紧密相连,也可以说能源耗费与企业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是密不可分的;能源消耗数据核定中要求既要考虑直接的能源消耗,还要考虑相关间接能源消耗对产品生产的影响,如不构成产品成本的管理、销售等非生产部门的能源消耗以及委托加工产品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能源价格与成本的核定方法中,所需要的价格按实际成本确定,如有不同的价格时以加权平均单价确定,完全依据的是会计的核算方法;在企业能源消耗技术经济指标平均分析方法中,不仅要计算产品总能耗,还要计算产品的单位能耗,与企业成本核算中产品总成本与产品单位成本的确定方法一致,其中包括产品直接和间接对能源的耗费;在企业能源利用状况的评价中,要对所耗的所有能源,包括热、电、水、油等分别根据会计成本核算中的各种费用分配表所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至关重要的―环境效益评价,这一点正与公司环境核算系统中的环境核算紧密联系起来。公司的财务会计核算与环境效益核算的紧密结合就是公司环境核算系统所要反映的内容,这无疑表现出能源审计所依赖的信息来源应该是这一通过在传统核算体系的基础上拓展了的环境核算系统。

能源审计包括三个层次,即耗能―耗能对象―产出效率,这同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十分相似:材料等费用的消耗―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成本的高低是效率的反映了)。从这一点上看能源审计贯穿于企业成本核算的全过程。有所区别的是,企业发生的所有能耗都属于能源审计的内容,包括生产耗用和非生产耗用的能源消耗;而会计核算则按费用的归属对象分别计入了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但其相同点表现在:能源消耗在成本费用分配表中均得以反映,包括货币和实物量的信息,这一点反映了能源审计对成本核算信息的依存度。这些内容表现出能源审计是建立在传统的会计核算基础之上的特点。

不论从投入到产出还是从购入到最终使用形成有效能源,生产对环境终将产生影响,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排放和废弃物。排放和废弃物在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均存在,能源审计要评价生产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在目前状况下需要依靠企业各个部门提供的有用信息。CEAS这一环境核算系统由于提供的是货币和实物量等综合性信息,用货币的形式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用非货币即数量的形式反映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基本可以满足能源审计所需要的财务方面的信息,相对减少了能源审计的工作量,降低了能源审计成本。能源审计可以依据CEAS所提供的货币和实物量等综合性信息稍作加工整理,结合其他非财务会计信息就可以完成审计工作,对公司作出真实有效的能源审计结论。

如果CEAS的建立可以改变能源审计目前信息搜集比较分散的缺陷的话,建立公司环境核算系统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全球的趋同:反映企业的双重责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人类日益关注环境保护追求生存质量的时候,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对提升企业的公众形象至关重要,达成共识更能反映出一个国家走低碳经济之路的决心和措施。

七、结语

能源审计需要大量的财务会计信息,这一信息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货币量指标;二是实物量指标。而传统的会计信息还不具有这一特性,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只是用货币量表现出来的,相关的实物量信息需要查阅相关账簿才可获得。当然,这是在会计资料健全的情况下才能获得的,现实情况往往达不到如此理想的状态,当一个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难以达到要求时,企业很难为能源审计提供完整的财务会计信息。而CEAS则是对传统核算方法的升级,是在传统核算方法提供货币量指标的同时,考虑对环境的影响而增加实物量指标,充分体现出企业的双重责任。由于CEAS这一升级版的特点,不仅能适合能源审计对财务会计信息的需求,更能充分体现环境保护理念在公司核算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国际接轨的低碳经济环境下实现CEAS国际趋同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S].2007.

第8篇

关键词:监管体系 能效公示 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2-122-01

1背景

2005年建设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监管工作的通知》(建办市[2005]68号),要求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加强对建筑节能标准的实施监管工作。

2007年1月5日,建设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监察部和审计署等五部委联合《关于加强大型公篆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公建管理的具体要求。其中第十六条要求要“建立并逐步完善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运行节能监管体系”。该条要求建设主管部门加强对既有大型公共建筑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的节能管理。

2007年6月初国务院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第二十七条明确了建设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的要求。既建立一套以“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用能定额和超额加价”等内容的监管体系。

2建筑节能监管体系

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包含了“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用能定额和超额加价”等内容。

2.1能耗统计

政府制定各项建筑节能监管措施和经济激励政策必须依赖能耗统计数据, 这是政府掌握建筑是否节能的基础技术。

我国建筑节能的能耗统计,是由政府主导、地方建设主管部门执行的对所有建筑节能信息和建筑能耗信息长期收集与存储的工作。建筑能耗统计是指对建筑的供暖供热、空调、照明系统和主要的用能设备的能耗统计。

建筑能耗统计是能源审计的基础,是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依据所在。同时,能耗统计也为国家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2.2能源审计

建筑能源审计是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倡导的由政府推动节能活动的一种管理方法。建筑能源审计,是由专职能源审计机构或具备资格的能源审计人员受政府主管部门或业主的授权,对用能单位的部分或全部能耗活动进行检查、诊断、审核,对能源利用的合理性作出评价,并提出整改措施方案,增强政府对用能活动的监控能力,提高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益。

建筑能源审计是控制公共建筑高能耗的一个关键环节,能源审计是制定和实施下一步节能技术方案的技术支撑,同时政府和有关部门取得筹集节能资金资格的信贷保证。能源审计的重要目标就是审查能源的开支情况,通过能源的开支情况,找出能源浪费与节省之处。分析能耗浪费与节省之处的建筑设备,对能耗过高的这部分设备进行整改,同时对其他的节能项目进行调控,对节省能源的设备也进行分析,为其他节能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2.3用能定额

用能定额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建筑年代、建筑类型、建筑能耗水平进行综合分析,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经济水平和生活习惯等社会自然因素,确定建筑在合理地使用能源的条件下,预先规定消耗单位合格建筑部品的能源数量之标准,它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能耗水平的高低。

对于每一个建筑部品及设备,都要测算出用能量。对于用能的单价,是根据前期的能源市场价格制定出来的预算价格。

根据每一个建筑部品及设备的能耗用量,制定出每一个建筑部品及设备的用能合价,按照不同类别,汇总成册。

用能定额工作是对能源审计的升华,由于用能定额的标杆作用,使得用能定额具有技术标准的法律效力。这种法律地位的确定,又使用能定额具有独立性。

2.4超额加价

2010年我国电价实行划线定价制度,利用87度电这个标准,实施价格杠杆,减少电力浪费。同样,在建筑节能市场上,若采用价格杠杆原理,对建筑能耗采用划线定价,高出这个标准的能耗进行累进加价,提高能耗的成本,以便促使高耗能建筑主动加强节能运行管理和节能改造。由此可知,超额加价是由政府主导,在用能定额的基础上,对建筑用能水平进行估算,以确定一个合理的用能水平,通过对建筑能耗超过合理用能水平部分执行累进加价,对高耗能行为进行负的经济激励,来控制建筑能耗浪费。

2.5能效公示

能效公示,是由政府主导,利用政府权力,定期在权威的媒体上将建筑的建筑能效信息向社会公开的一种制度。

政府通过透明的传媒,对建筑能效信息公开,可以使公众更加清晰、方便的了解建筑能耗成本,让公众自觉地进行建筑能耗比较。公众通过寻找建筑能耗高低的原因,可以有效采取节能改造手段,降低建筑运营成本。这对政府而言,可以有效地防止公众信息寻租,减少建筑节能领域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可能。对社会和公众而言,增强了建筑节能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引导公众用能消费观念的转变,传播建筑节能信息和技术手段,促使建筑节能成为一种全社会行为,同时也使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变成全社会共同监管。

3意义

通过以上等制度的运用,我国建筑运行阶段节能管理将会有大的发展意义。

3.1促进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建立节能监管体系可有效地对能源消耗数据采集并进行监测通过综合统计、分析诊断等,实现科学的用能管理建立能源监测中心可通过数据采集和监控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分析对各建筑的各种能耗数据进行监测和管理,对建筑运行的优化管理,提高建筑运行水平,节约建筑的运行成本,降低社会的能源浪费,有很大的促进能力。

3.2形成建筑节能长效机制

当前,不论是国家立法还是地方的建筑节能管理,都十分关注民用建筑的节能,并把建筑节能提到战略高度。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研究有利于把在建设节能性建筑过程中政府、企业、业主三方很好的联系起来,把节能机制更好的完善,为我国的建筑节能形成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金振兴、武涌、梁境等.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制度设计研究[M].北京:暖通空调,2007.

[2]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基本理论及其在政府管制实践中的应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70-175,30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