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师的课堂教学

教师的课堂教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3 16:43: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师的课堂教学

第1篇

1.教师课堂教学的外在形象

教师的仪表行为如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音容笑貌、服饰妆扮,无不打上教育的印迹,它代表了一个教师要以什么样的风范去影响、带动受教育者。教师所有的仪表行为都毫不夸张地参与了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为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形象要具有和善性;仪表形象要具有自然性;行为形象要具有真切性。

2.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在形象

教师的内涵就是我们要着重研究的内在形象。我们把教师形象中相对隐藏、外显性差的诸因素称为内在形象。内在形象主要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所以要塑造教师的内在形象,主要应明确新世纪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只有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反映出来的教师形象才可能光亮,才能为世人所公认。为此,教师完美的内在形象在学生的眼中表现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前进中的向导、培土拔草的园丁,甚至还是学生遇到困难时的保护神,它是极为可贵的教学教育资源。

二、塑造教师课堂教学形象的意义

1.塑造教师课堂教学形象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进行教师课堂教学形象塑造的目的就在于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威信和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自己和自己正在传递的信息。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形象的塑造包含了对教学方法、内容呈现方式、教师的管理模式和语言、行为表达等方面的内容。如果针对教师与学生双方的需要,对这些内容都进行充分的考虑与塑造,必然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塑造教师课堂教学形象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

教师的教学形象塑造必须是以符合其职业特征为前提,塑造所针对的对象就是学生。所谓“投其所好、予其所爱”,这又怎能不得到学生的喜爱呢?塑造中还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联系方式的因素,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与支持,长此以往,也同样会换得学生相同的情感反馈。

3.塑造教师课堂教学形象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教师课堂教学形象的塑造包含了从教师衣着打扮、言行举止、性格品质到教学技艺等各方面的因素,涉及了教师外在形象、内在素养和专业素质等全方位的塑造与发展。人的心理品质和教学艺术很难通过教学的方式来学习提高,但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则是可以习得的。课堂教学形象的塑造为师资队伍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新教师可以事先迅速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熟练和提高,并成为自己自觉、自在的形象表现,最终发展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

三、塑造教师课堂教学形象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教师课堂教学形象的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由形象目标、教师实际情况、塑造形象内容、方法的选择与评估等诸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自的功能并不相等,其中形象塑造目标起着制约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因此,确立适当的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形象塑造的关键任务。同时,进行教师课堂教学形象塑造应立足于整体,统筹兼顾各个子系统,只有将各子系统和谐地统一于整体之中,最终达到教师课堂教学形象的整体优化,才能算是科学成功的塑造。

2.一致性原则

教师的课堂教学形象是能对学生起长期作用的教育资源,也只有在长期的持续作用下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影响力,因此,教师课堂教学形象的塑造应该注重整体形象和形象各要素的一致性。在这里,既要求教师形象表现的长期一致性,也要求形象各要素的性质的一致性。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使外在的、刻意的形象塑造要求变成融于教师个体形象气质的内在需要,才能对教师、学生形成综合的影响,避免由于不和谐因素造成的师生情感、认知、体验等方面的冲突。

3.审美性原则

教师的形象,是美的表现,是美学关照的结果。某些形象之所以感人至深,始终离不开美的元素和标准。塑造教师的课堂教学形象是美的立意、美的构想、美的实践、美的创造、美的审视。“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美的形象可以拓展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推动教师的成长,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同时,也只有符合美学原则的课堂教学形象,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尽管形象具有明显个性,但所有个性的“识别标志”不应当脱离审美科学的指导,否则就是“另类”与“怪异”,于科学的教师课堂教学形象塑造无补。

4.可行性原则

教师课堂教学形象的塑造是依据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理论对教师形象实践所作的一种规划安排。这种规划要成为现实,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如主观条件应考虑教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已有的形象水平和个性品质基础等;客观条件应考虑课堂教学配备、地区差异等诸多因素。一是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践应用,取得成效。只有当这两个基本条件具备,教师课堂教学形象塑造方案的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因此,教师课堂教学形象塑造必须遵循可行性原则。

四、塑造教师课堂教学形象的具体要求

1.塑造教师外在课堂教学形象

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着装要大方。针对追求美、崇尚美的现代社会风尚,教师的穿着既要赶得上潮流、不落伍,又不失学者风范。为此,21世纪的教师在服饰打扮上应做到:新而不奇,华而不奢,美而不艳,富有涵养,端庄大方,个性鲜明,文雅潇洒。

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行为要端庄。俗语云:“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这是对人的行为举止、礼貌修养的最起码的要求。举手投足,作为一种体态语言,都表达着特定的涵义,体现着特定的情感。教师的工作离不开坐,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社交场合采取正规坐姿还是随意坐姿。站姿也要端正。教师的坐姿站态等体态语,虽说是无声的,但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却常常起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步姿是动态的举止美,协调稳健、轻松敏捷的步姿传递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信息,让人与你同享青春和活力。

三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神态要祥和。神态是个人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最恰当的神态应该是和颜悦色,不卑不亢,既保持了自我又使对方如沐春风。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教师能在与学生与社会的交往中,恰当地使用富于表情的双眼,会使他的个人形象大放异彩。教师的目光,应该坦然、亲切、祥和而有神。

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语言要优雅。所谓“言为心声,语为人镜”。优雅的用语,是一个人的知识、修养、文明程度的体现。教师的语言因其职业的特殊要求,更要求科学、规范。表达清晰、用词准确、感染力强的教学用语,再加上丰富多彩的手势语言,将使教师的授课增添无穷的魅力。

五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还要富有朝气。教师形象应该富有时代的朝气,这种朝气,集中表现为当代教师应该更懂得美、追求美、体现美。那些仪表美、风度美的教师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们真诚希望教师能成为美的传播者。仪容端庄整洁,言谈温文尔雅,举止雍容大方,进退应对有度,待人接物得体,这些也是完成教育任务的需要。素质教育中包含美育。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亮相,自然而然地成为“审美客体”,通过自己的形象示范,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2.塑造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在形象

一是教师要注重强化自己的形象意识。每一位教师在自己课堂教学形象塑造过程中要懂得甚至深知形象是一种无形财富。重视公众的评价,有明确且又深刻的公众观,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公众的评价,将形象问题由“评价由人”升华为“行动在己”,充分展示形象主体的主体意识。

第2篇

一.为什么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

1.因为课堂突发事件无所不在

我们的语文课堂总是不乏一些现象,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有的教师采取放任的态度,听之任之,造成了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有的采取“高压政策”,面对学生在课堂上“越轨”的言行横加指责。虽然也可以控制课堂纪律,但同时也泯灭了学生思想的火花,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破坏了课堂和谐与活跃的氛围。其实相当一些意外事件并非学生故意,其中有一些还包含有可贵的积极因素,只要教师及时抓住机遇进行启发引导,是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即使个别学生有明显的错误行为也可以因势利导,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失误变为教育学生的机会,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能提升教师的地位和威信

遭遇突发事件的干扰,这对于教师的应变能力、观察能力等无疑是一次挑战。教师可以利用突发事件充分展示自身的聪明才智,甚至于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有的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在班上出现突发事件时,他并不注重事态发展,更注重老师的处理方式,甚至还有点小小的幸灾乐祸,希望老师出点丑。这时候,老师如果缺乏教学经验,言行上就会出现混乱,课堂就失去控制了,结果是一整节课大家都在讨论突发事件,根本没能融入学习中。因此,具有教学机智的教师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总是沉着冷静,以巧妙的方式从容应对。展现教学应变艺术及人格魅力,提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和威信。

3.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

应变能力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个方面。当课堂教学中出现各种没有事先估计到的“变”时,只要教师能及时妥善地处理,就有可能把课堂教学的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计划的完成和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怎样提高课堂应变能力

1.以认真备好课为前提

备课和提高课堂应变能力表面看似不相关,但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在备课时除了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在上课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可适当增加内容的宽度,也可适当删减内容;教学方法不合适要及时改变,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更要适时调整,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如果在课堂上出现了,我们及时调整,那个叫机智,但不是每次我们的机智都能说来就来,也有短路的时候,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对这些情景进行预设,先把会出现的情况尽可能的想到,并且制定应对办法。

2.以沉着和冷静来应变

课堂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教师既无法估计它可能在什么时候发生,也难以预料它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因此教师很难在备课时做好应付突发事件的准备工作。正因如此,教师的应变艺术首先具有应变性,在事件发生后的短暂时间内果断地采取恰如其分的应变措施,使突发事件得到有效解决。“处变不惊,从容应对”可以说是教学应变艺术之应变性的真实体现。偶况既可能不利于正常教学,也可能有利于正常教学。只要教师及时、巧妙、灵活地处理,课堂偶发事件常常能够对教学起到烘托、增效的作用。起死回生的教学机智往往使课堂峰回路转,产生无法预约的精彩。

3.巧用机智和幽默来化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严肃使人紧张,幽默令人松弛,紧张与松弛有机交替,可以合理地调节学生的神经,使学生的心态能较长时间保持正常,使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大大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力。语文教学最能够创造教学的情趣,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之间感情与智慧的交流。一些例证说明,幽默并不影响直接认识的获得,甚至在几个星期之后,学生从讲授时所运用的幽默中却无意识地记住了更多的概念。在教学中适当使用一些幽默机智的材料往往能使艰深的知识变得生动、易懂。在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语文教师可巧妙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感受程度,使学生在轻松、活泼、充满笑声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

4.靠提升自身素质来应对

语文教师要善于处理课堂的“变”,就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除了有专业知识,还要有其他知识和技能。无论家庭、学校都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需要应变能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首先学会应变各种各样的人,才能推而广之,应付各种复杂环境。应变能力高的人往往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沉着应战,而不是紧张和莽撞从事。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学会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鼓励,这些良好的个人素质都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应变能力。语言应变也很重要,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口语交际训练当中,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训练和应变语言的训练,以培养和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变能力。口才好,离不了言事说理用情。事要说得准;理要说得深;情要用得真。所以要多看相关口才的书籍,锻炼自己当众开口说话的胆量,多和别人沟通,多读多背理论性文章和幽默笑话,加强记忆力的锻炼和培养。

三.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原则

1.冷处理。就是低调处理,是公共关系的手法。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冷处理的办法来处理棘手的事情,尤其是在化解双方冲突时,这种办法的效果不错。我们的教育工作往往会面临困境,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该如何去解决它。在课堂教学中,冷处理就是解决这些矛盾的好办法。针对课堂教学突发事件不急于马上处理而是放一放降降温再进行处理。做到不回应、不表态,爱憎不形于色,引开学生的注意力。谁有耐心和细心,谁就能取得成功。让学生能平静地对待自己或他人的过失,更能接受教师的教育,更易改正自己的缺点。冷却处理其实是给教师时间,“三思而后行”,能从多角度去考虑,能从多方面去考虑,这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能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软处理。主要指把处理问题的环境、态度、形式、手段等要素进行软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避免和学生发生正面冲突。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软处理才是硬道理。在课堂上,当你的预设与学生发生冲突时,要软处理,而不是硬生生和学生的意见产生分歧。学生的内心世界千差万别,决定了在课堂上有着个别差异,所以,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位教师面对着数十名学生的交往活动,情境是复杂和多变的。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爱,抱有美好的期盼,是学生取得进步的巨大动力。常识也告诉我们,如果学生对教师有厌恶、恐惧或者愤怒等情感,必然会迁怒于教师所教的课程,对教师的教学持消极抵制或反对的态度。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真正的感情关系,学生对教师有即之也温的感觉,对教师的教学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教师所教的学生才会信而行之。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尽量亲切委婉,多用商量讨论的口吻,让学生在我们充满情与理的批语中汲取勇气和力量,从而提高心理素质。

3.硬处理。指在课堂教学中处理问题一定要做到客观、公平、民主,坚持原则,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和爱憎情。语文教学应发挥文学作品之所长,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美育。通过一些文学形象去熏陶、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丰富净化学生的感情,在辨是非、识美丑、别善恶的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一起引向人生追求的光明大道。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要过多地加以限制,要使之自觉地鉴别美丑、真伪、优劣、雅俗。教师要把文章中饱含作者的感情真切地传达给学生,就需要自己融入作者的嬉笑怒骂,把作者爱憎化为自己的爱憎,以情激情,使学生受到感染。只要师生达到认识上能沟通、情感上可共鸣,就能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此外,还要摆脱思维定势,从多向、逆向、侧向、求异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以获得解决问题的全部可能。在作文教学中,把思维形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规范训练,比起单纯传授写作知识,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

4.热处理。指处理教学疑难时,要求教师一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要寻找最恰当的方式,因势利导,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疑难问题的“结局”。不能压制学生思维,要充分地调动内驱力来解疑答惑,尽快导入正常教学。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适当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实践,而不应该用条条框框的模式去束缚学生的创造力,更不应该让孩子一味地按教师的思维、想法去行事。要让孩子自己去行动,积极投入学习中去,实现有效的学习,使课堂生动活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要是教学过程师生配合默契,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拉近师生的距离来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变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创造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

第3篇

关键词:教师;课堂;教学原则;教学艺术

1爱心用心原则

在关爱学生的前提下,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观点和教育。比如在学生评教反馈中,学生发现老师是以关心他为前提的,用心上课的,无论多么严厉,学生最终都会理解老师的苦心,评教的分数都较高;但如果感觉到老师冷漠待他,没把他放在心上,没有尊重他,那么他内心深处也不会喜欢老师,甚至有敌对情绪,不理智地采取极端方式来报复老师。所以说从内心深处去喜爱学生、欣赏学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当一个老师必备的条件,否则就无法施行教育。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实际上可以体现在“有意和无意”当中,也许一个表情、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就足够了,而老师是否用心施教则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传统观念中教学是一个物理系统,但现代教学理念则认为教学是一个复杂“生命系统”,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感的生命过程,教师不仅要在短短的45分钟内有计划地完成教学目标,还要适当设计“留白”,给学生自由发展让出空间,接受学生的挑战(质疑、不解、发问……),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获得深刻的理解。

2言传身教原则

重视在学生面前的言谈举止。“细节决定成败”,现在的学生总喜欢以挑剔的眼光来审视老师,一个不经意的小毛病,在他们的眼里就会放大,老师稍许一个不小心他们就会议论很久,并迅速传播,形成蝴蝶效应,让老师在课堂上不能轻松而有秩序地教学,因此作为老师,我们一旦在有学生可能出现的地方都要相当谨慎,规范自己的行为,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及语调,但是这也不是说必须板着一张脸才是老师的形象,学生也希望老师能理解他们的喜好、欣赏他们的多样性、能听懂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特殊的语言,实际上学生也迫切地希望能与老师很好的沟通,在课堂上是师生关系、相互尊重,在课后是朋友关系。老师如果总是能以良好的素养、渊博的知识、极强的能力出现在他们面前,并且能很好地与他们沟通,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老师的影响,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必须学会跟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要学会拒绝学生的过分要求,让学生有敬畏感才好,否则他们会得寸进尺地做出一些有损老师尊严的事,那老师的威信也会大打折扣,让自己陷入被动局面。

3自信地传道授业解惑原则

课前准备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是教师能自信地站在讲台上的重要因素,而真正理解“一碗水”与“一桶水”关系,是一个教师必备的功底,是课前准备的基本条件。从整个教师生涯来说,一个教师必须不断地拥有一桶又一桶的水,才敢于向学生的碗里倾到一碗碗的水;就一堂课而言,做好教学设计可以帮助老师站在课堂上不慌乱,镇定自如地表达自己的理念、思想。在这里,我特别要阐述一个观点,我们年轻老师教学设计的会做得很漂亮,也比老教师更能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讲公开课也是大家的特长,但是学生是否真正在你这堂课学到他以前不懂的知识和技能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案的内容必须是有用的,切忌走形式,必须体现不同的教学内容的特点、自己的风格,教案中体现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你才能在你的课堂上自信地审视全班同学,敢于和善于与任何一学生进行眼神交流,既使是挑剔或挑衅的眼神,你也要敢于接招,让对方臣服。同时教师自信心和威信的建立需要我们自己付出极大地努力、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你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但是千万不能溺爱学生,不能容忍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你的课堂你作主,你要控制课堂的节奏,在课堂上你就是灵魂人物、是主宰者,整个课堂质量由你来决定,总之,你要想法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效果、与学生很好地互动,能够心情愉悦地面对学生并传授你的思想、观念及知识。

4严格遵从课堂教学原则

第4篇

关键词:理论教育、教育学、教育质量

教师培训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教育,也是其核心任务。由于教师、教学质量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课堂学习上的效果,越来越多的评价在教学活动中被运用。与此同时,评价本身是一个评估的基本要素、教师培训、指导和学习目标以及在实现教学发展目标、程序、工具、方法、指标和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旨在促进实现目标和成就。教学评价和所存在的空白教育战略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对紧急情况的反应能力是目前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一项课题,学习如何?学生的学习能力差距在哪里?所有这些问题是如何评估教师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我认为应该产生必要的关注。

第一,教学工作,应予以特别关注教师及其领导作用,在动员学生和教员中担当领导角色,包括积极学习的意愿、任务范围,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讲座、培训和指导归纳,以使学生能够积极和有效地控制和加强他们的接受能力。这要求教师能做到深入浅出,但事实上,在教育领域,真正重视教育思想优质教育,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案例还是少之甚少。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积极合作的基础。该倡议是学生的学习动力、知识、自信、辛勤劳作等行为更为合理地解释的理论依据,有创意的教学是教师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是主要因素之一,高效率的教学要求有强有力的谦恭的教师、技能创造活动的行为和标准。

第二,应侧重于评价方法,了解教师熟悉教材的程度、加工教学素材、教学材料的广泛性与教师和学生的教育的关联度。课程内容和教学设备是固定的,但在同一职称的不同教师之间教学方式及效果则大相径庭。因此,科学评估的内容不仅要看教师、教学材料和讲学方式。教育手段必须合理,并且附之以实现最佳搭配的教学方法和传播途径。公正的评价也可以通过其他学科。对教学内容有计划和有条理地分析、提供适当的建议、明确性和足够的能力、一致和更加简明扼要突出显示出现有知识的内在联系。课堂结构应根据学生实际能力进行设计,遵守与学生年龄相应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理解和吸引能力,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三,评估教育质量和水平应尽可能避免简单的业务评估,应针对教育质量和专业精神和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并扩大其经验、对改革的精神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性考查。教师的高级培训并不总是很高,不应该把评价技能的水平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是其教学水平的客观评估。评价不应该更多地受到教师资格的局限,同时评估本身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和交流,最好是紧迫性促使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攀比式和应付式教师评估,特别是针对年轻人的评估。

第5篇

关键词:语速;教学效果;人耳辨析率;工作记忆;反应时

课堂授课中教师以声音为学生服务,这种服务方式决定了有声语言表达的信息传递与学生的信息接收是同步进行的。教师语速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影响。

一、语速限制的影响因素

1.生理瓶颈

(1)语言信息表达阈限

语速是指一个人在一分钟内所说出话的音节数量,但只有表达一定意义的音节才可称之为信息。因此过慢的语速可能使所要传达的信息成为不表达意义的音节;过快的语速需要以敏捷的思维为基础,然而脑的思维速度是有高限的。

(2)语言信息接收阈限――人耳辨析率

北师大语音专家周同春教授的研究表明,对于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语言,在短时间内(几秒钟内),人耳的接受程度可达每秒七八个字,甚至更多;一般情况下,人耳的接受程度,即辨析率是每秒四五个字,即每分钟240~250字。超过这个速度,听者理解辨析就会有一定困难。

2.心理加工的瓶颈

(1)反应时

反应时是指个体从接受刺激作用开始到开始做出外部反应之间的这段时间。反应时由三部分组成:感觉神经传递时间、大脑加工时间、效应器反应时间,其中大脑加工所需时间最长。

反应时的影响因素有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两类。其中刺激变量包括刺激的类型、强度、复杂程度和呈现方式等,机体变量包括适应水平、准备状态、练习次数、定势作用、额外动机、年龄因素、个别差异和心理不应期等。

(2)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所谓工作记忆,是指人们在完成认知任务的过程中将信息暂时储存与加工的系统。它是一个临时的心理“工作平台”,在这个工作平台上,人们对信息进行操作处理和组装。

工作记忆包括三个部分:①基于语音的语音环,主要用于记住词的顺序,负责处理语言信息;②视觉―空间图像处理器,主要用于加工视觉和空间信息;③类似于注意的中枢系统,主要用于分配注意资源,控制加工过程。

青春期和成年人的工作记忆持续时间在10~20分钟,随后就会出现疲劳或厌烦,注意力也随之下降。这时需要转换目标才能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否则这些内容就会从工作记忆中消失。有研究证明,语速通过间接因素影响学生工作记忆广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工作记忆缺陷是造成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

二、确定合适语速要考虑的因素

1.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不同,所要求的语速也不同。如果教学目的是介绍新知识,尤其是关键性概念、理论时语速要慢;如果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听力,语速就要适当放快。

2.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的关注点不同,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语速来提醒学生注意重点或需要做笔记等。教学内容的深浅难易不同,学生对内容的熟悉程度不同,教师的语速都应该有所不同。

3.教学对象

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人对语言理解的能力不同,他们对信息的加工速度也不同。因此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上课,语速应该有所不同。

4.教学环境

大班还是小班授课、封闭空间还是开放空间、周围有无噪音影响会对教师的语速提出不同的要求。

时限机制理论指出,要想在一段给定的时间中及时、有效地完成需要进行的一系列认知操作时,较快的加工速度才能保证所有的认知操作都能完成。用较快的语速传递信息需要注意几点:①正确把握速度与可分辨率间的关系;②准确理解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把握语速节奏;③注意观察学生对讲授内容的反应;④用其他教学手段来弥补讲课语速带来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洪.教师课堂教学语速新思考:从学生工作记忆广度的角度出发.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5):23~25.

第6篇

一、基于学生“真”的“需”的课堂,教师“朴实”的教学设计透着“灵动”

课程改革的发展已经使课堂的主体真正的演变成了学生的课堂,但是,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运用者身上——教师如何真正的做到作为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就需要教者真正的放下身段,贴近学生,真正的为学生所想,让学生在需要教的时候而教,在不需要的时候,就不要去教。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先生是这样教学《圆的认识》的: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

“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得到一张纸条,纸条上面写的是:宝物距离左脚三米。”宝物可能在哪呢?(生思考)

师:有想法,你的桌子上有张白纸,上面有个红点,你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那个红点代表的是小明的左脚,如果用纸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1米的话,能 把你的想法在纸上表示出来吗?想,开始。

学生动手实践,师巡视。

师:真佩服,真佩服,我们西安的小朋友真棒!会动脑子。除了你表示的那个点,还有其他可能吗?生思考。师:好,很多同学都想好了,我们来看屏幕。红点代表小明的左脚,[课件演示:在红点右侧找出一距离红点3米的点]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个点,找到的同学举手。生纷纷举手。师:除了这一点,刚才我看到,还有的同学找到了这一点。[课件演示:在红点左侧找出一个距离红点3米的点]还有这一点,这一点[课件演示:分别在红点上下的距离为3米的点]我看有的同学还画了这些斜点,是吗?还有其他的可能吗?[课件演示:越来越密,最后连成了圆]师:想到圆的举手。哇,真佩服,刚才我看有的同学都画出圆了,是吗?看屏幕,这是什么?认识吗?生:认识。师:那宝物可能在哪里呢?生:在圆的范围内,在圆的这条线上。师:你刚才的说法很有意思,先说“在圆的范围内”,后来改成“在圆的这条线上”。如果在范围内,距离不够3米,如果在圆上,距离够3米。那你们怎么告诉小明呢?如果宝物在圆上,怎么表达告诉小明呢?生:可以这样对小明说:“以你的左脚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在这个圆的圆周上取任意一点,这个地方也许就是埋宝物的地方”。师:同意吗?真厉害。刚才她说到两个词,一个是以左脚为“圆心”还有一个是半径多少?[板书:圆心,半径]……

二、基于学生“真”的“美”的课堂,教师“扎实”的教学设计透着“精致”

“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是这样执教《圆的认识》的: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生:钟面上有圆。生:轮胎上有圆。生:有些钮扣也是圆的。师:今天,张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见过平静的水面吗,(见过。)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丢进一颗小石子(播放动态的水纹,并配以石子入水的声音),你发现了什么?生:(激动地)水纹、水纹、圆……(声音此起彼伏)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伴随着优美的音乐,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等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这些现象中,你同样找到圆了吗?生:(惊异地,慨叹地)找到了。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激动地)好!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师:感觉怎么样?生:我觉得圆真是太美了!生:我无法想象生活中如果没有了圆,将会是什么样子。生:生活中因为有了圆而变得格外多姿多彩。

张老师的《圆》以其美轮美奂的画面、诗情画意的语言以及悠扬抒情的音乐而博得一片叫好声,数学是美的,但是数学课堂能让学生觉得是美的享受,那就需要神来之笔,但是在美的同时,张老师没有满足,而是在师傅张兴华老师的鞭策下:“一堂好的数学课,真正打动人心的,还应该是数学本身的魅力和力量。除此,别无其他!。”数学课堂固然需要美,但是我们的课堂设计要让学生真正的沉浸在数学味的课堂,还需要我们多去向大师学习。张齐华老师,年龄不大,但很多人誉他为“数学王子”,就在于每一次他上的课都带给人新的震撼,最可贵的是他每次上完课后自己面对教学的真正的反思,由于有了这样,才有了他的“文化数学”,才有了每一节精致的数学课堂,他的课就像一个高贵的,丰满的“美人”一样,课堂上的东西很多很多,却又不显得累赘。“多一份则肥,少一份则瘦。”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

第7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课堂教学 教学艺术 教学效果

一、引言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几乎都把英语教学计划作为国家发展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英语作为必修的教育课程。它已成为仅次于母语教学、学时最多、年限最长的学校课程(余渭深,王蔷1992)。我国是举世无双的外语教育大国。课堂教学,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主要部分。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关系着我国英语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成效以及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二、什么是课堂教学艺术?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人们对于教学艺术的认识。那么什么是教学艺术呢?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艺术审美原则,灵活地运用一套娴熟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技巧,为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而进行的独具风格的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这就是对教学艺术最恰当的表达了(何建军,傅君2004)。

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

为进一步探究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笔者对所在院校数位大学生及英语教师进行了面谈,在面谈中了解到:

1)大多数学生觉得英语学习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尽管他们也清楚英语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仍然一上英语课不是走神就是犯困,老觉得没劲。

2)广大教师深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迫切性,但课堂教学仍然摆脱不了传统教学的影响。课堂成为老师的一言堂,老师在讲台前滔滔不绝而学生很少有机会开口。

那么,大学英语教师该如何做,才能改变上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困境,使大学生们感受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的魅力,从而使课堂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呢?笔者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点探索。

四、大学英语教师的人格魅力艺术

中国有句古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意思是说,传授给学生知识比较容易,给学生以人格影响比较困难。英语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她应当洋溢着和谐与自然的氛围,应当放射出诗意的光彩,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而要达到这种教学和谐发展的境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人格魅力(李幼芹,2002)。一名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注重其个人人格魅力艺术的培养,走进课堂时,应该仪表端庄而又大方,举止从容而有准则,态度严肃而又亲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受到课堂上对老师的崇高品德的仰慕,对老师的渊博知识钦佩,对老师的流畅语言向往。这才能吸引学生,才能使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何建军,傅君,2004)。

教师的人格魅力培养是一门艺术。大学英语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艺术的感染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

五、大学英语教师的语言修养艺术

英语教学中的语言修养艺术,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语言交流这一积极的情感因素,针对不同教材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诱导学生无意识地参与学习交流,轻松地掌握所学的英语知识(何建军,傅君,2004)。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也应该是塑造学生语言美的工程师。英语教学本身就属于语言教学,英语教师除了应具备英语口语、书面语的基本素养之外,还要加强汉语语言文化的修养。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成败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语言的表达能力。要发挥教师语言修养艺术的魅力,其语言首先应做到清楚、准确、洪亮,极富情感。其次,有启发性和生动性。最后,有幽默性和应变性。

捷克斯洛伐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对于教师,尤其是英语教师来说,语言是其工作的工具和内容,同时又是艺术。

五、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艺术

一个英语教师不仅要了解所教课程,还要懂得如何在实际中指导教学。教学方法不仅依赖于特殊的教育目的,也依赖于受教学影响的实际对象的特别性质――学生的心理或意识。英语教师要懂得如何把教育学、心理学、外语教育心理学等知识准确而科学地应用到教学中,并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英语是门实践课,它是“学”会,而不是“教”会的。英语教师要有好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好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同时还要根据英语课堂具体情况,创造一个适应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照抄书本或盲目效仿他人。此外,还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Internet信息资源等信息处理和传播手段进行教学,力争更佳的教学效果。

教无定法,选有定则。大学英语教师只有根据教授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发挥其自身优势,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体现出教学方法的艺术魅力。

六、大学英语教师的情感交流艺术

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关注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需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以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传递、交流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往往影响着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课堂教学如果忽视了情感交流,就无法形成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如何培养自身的情感交流艺术呢?

首先,应本着一颗热爱学生、热衷教学的诚挚之心,把教学的基本点放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看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爱的情感的流露。

其次,应当热情,具有同情心,多采用恰当的鼓励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尊心,建立信赖、理解类型的情感人际关系。

七、结语

综上,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不能不关注教学艺术。因为教学艺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能调动学生五官并用,激发学生想学、爱学、乐学的求知欲,吸引学生愉快地进入科学殿堂,全身心投入整个学习过程中,乐而忘返,迷而不疲。大学英语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英语课堂中进行艺术性教学,从而使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将爱心与理解融入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在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上体现艺术美。

参考文献:

[1]梅德明.新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杨连瑞.英语教学方法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3]余渭深,王蔷.从国际英语外语教学协会第25届大会看英语教学与研究的新趋势[J].外语界,1992,(1).

第8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营造和谐互动的氛围,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引领学生前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呢?

一、创设情境——导趣

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时,课始教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唐僧师徒四人一起去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走得口干舌燥,于是唐僧把三根事先标好0.8米、0.80米、0.800米的甘蔗分给徒弟吃。好吃懒做的八戒抢先一步对师傅说:‘我的肚子大,饭量大,我要吃最长的。’于是,八戒拿起那根标有0.800米的甘蔗吃了起来。沙僧听后不高兴了,对八戒说:‘大师兄沿途总是冲锋在前,你好吃懒做,那根最长的应该给大师兄吃。’悟空听后忍不住笑了起来,并说道:‘二弟、三弟,不要吵了,不管拿哪一根都是一样长的。’唐僧听悟空说后,露出满意的笑容……”然后教师说:“唐僧为什么听了悟空的话点头微笑呢?这是因为悟空掌握了一个很重要的数学知识——小数的性质。那么,什么是小数的性质呢?今天我们一起探究其中的奥秘吧!”……这节课教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把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寓于学生喜欢的《西游记》故事中,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学生深入探究新知奠定了基础。

二、精心设疑——导思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不断深入探究,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学“一般分数化成小数”时,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师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1)把分数4 / 10、4 / 100、4 / 1000、3 / 25化成小数。学生对前面三个分数化成小数感到很容易,当他们想把3/25化成小数时,已有的知识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这时学生个个顿生疑惑,一筹莫展。教师进行巧妙的引导:“分母是10、100的分数能化成小数,分母是25的分数难道就不能化成小数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迅速激活,他们很快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分数通分的知识,沟通了25与100之间的联系,得出3 / 25=12 / 100=0.12的结论。正当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快乐中时,教师又继续设疑,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又一。(2)把3 / 7化成小数,怎么转化?学生阅读问题后,感到又是一座“堡垒”,思维再一次陷入困境。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设疑——解疑——生疑——再释疑”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呢?教师应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去,不仅让学生获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的体验,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三、探讨交流——导议

导议简言之就是引导议论,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课堂教学中的议论,应设置在学生学习的重点处和难点处,不给学生留有疑点,这样学生在解题时就不会出错。

例如,教师出示题目:“一辆快车和一辆慢车分别从A、B两城相对开出,快车每小时行60千米,慢车每小时行40千米,经4小时后两车相遇,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课前教师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推选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后,让学生再导再议,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后,代表汇报各组解法:(1)60×4+40×4;(2)(60+40)×4。学生都认同第一种算法,对第二种算法,很多学生感到迷惘,他们认为第二种算法仅仅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不能算一种解法,产生了“60与40的和表示什么”的疑问。感到迷惑的学生向汇报的同学质疑:“请你给我们解释!”这时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许多学生都睁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面对同学们的争辩,一位男生到黑板上画线段图表示题意,分析问题。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理解:“60千米加40千米就是快车和慢车一小时共行了100千米,所以用——”学生茅塞顿开,原来60加40的和表示两辆车1小时共行的路程,再乘以4就得出两辆车4小时共行的总路程,也就是A、B两城间的路程。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终于理解了“速度和”的含义,同时掌握了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由学生相互讨论、合作交流得出的结论,远比教师的直接讲解有效、深刻得多,充分体现了导议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