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3 16:43: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重症医学科护理规章制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29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36-01
重症医学科主要对医院急危重症的患者进行急救,是为患者生命保驾护航的一个重要科室。我院重症医学科自实行优质护理后,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大大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现将我科优质护理实施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2月――2013年3月我院重症医学科共收治118例患者,其中男69例,女49例;患者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6.6±3.6)岁。其中45例为急性的脑血管意外患者,31例为急性心衰,22例为急性胰腺炎,20例为危重症的孕产妇患者。
1.2 优质护理方法
1.2.1 定期培训,增强护理人员服务意识 我院对重症医学科中所有护理人员都定期进行业务及职业道德培训,让所有护理人员都提高服务意识,适应当前护理模式变化,掌握新护理模式下优质护理概念,从各方面来满足患者需求,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1.2.2 掌握操作技能,熟悉规章制度 重症医学科患者在护理时必须要争分夺秒不能有丝毫懈怠,科室内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避免在护理中患者出现院内感染,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生命。
1.2.3 积极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急危重症患者疾病重,患者心理负担大,多会焦虑、恐惧,还有些患者担心治疗花销,不愿配合治疗。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积极对患者进行适时安慰,对患者进行宽慰、安抚,改善患者心理状态,获得病人积极配合。
1.2.4 对患者疾病及时评估 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各不相同,必须根据患者不同病情进行特别护理。所以护理人员需要在患者入院后及时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给患者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
1.2.5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做好常规护理 急危重症病人需要长时间心电监护、吸氧及输液治疗,在治疗中护理人员必须对病人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做好常规护理。患者病室定期消毒通风,做好清洁工作,定期帮助患者翻身、排痰,保持患者呼吸道情节,预防褥疮等并发症。在护理中如发现意外情况需要及时上报医生,及时进行处理。
1.2.6 加强营养支持,确保酸碱平衡 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危重,多需要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治疗中药注意患者酸碱、水、电解质等情况,及时纠正患者电解质紊乱状态,防止在治疗中出现酸碱中毒的并发症。护理中还要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等检查,及时了解患者治疗情况,根据检查结果对用药剂量进行及时调整。
1.3 观察指标 对上述患者在进行优质护理前及护理实施后进行相应问卷调查,调查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服务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总分计为100分,对优质护理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将所有的数据资料都输入专门的数据分析软件SPSS13.0,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当P
2 结 果
上述118例患者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患者满意度为(88.5±4.1)%,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后患者满意度为(98.8±1.3)%,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后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P
3 讨 论
重症医学科接诊收治的患者都为急危重症,病人病情发展迅速,变化多端,只有给予精心治疗护理才能够使患者病情得到改善。我院重症医学科在实施优质护理以来,护理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首先,护患关系改善。护理人员在护理中,对患者关心,关怀,树立了良好职业形象,得到患者高度认可。自优质护理实施后我科没有出现任何护患纠纷。第二,护理人员内部管理和谐。通过优质护理服务,护理过程强化细节管理,使优质护理标准得到了落实,消除了科室护理安全风险。第三,护理人员工作热情高。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中,全体护理人员在工作及培训中,责任感及服务意识提高,护理价值得到最大展现。
此次研究中,优质护理实实施后患者满意度由(88.5±4.1)%提高到(8.8±1.3)%,可见优质护理服务在提高重症医学科护理质量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总之,对重症医学科急危重症患者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进行优质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作者:吴 绘 韩晨光 王佐妤 作者单位:300162天津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外科 300000天津武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关键词】神经内外科 病区管理 模式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内外科病区管理模式。 方法 调整优化病房布局科主任、护士长,狠抓医疗服务质量。 结果 通过研究神经内外科病区管理模式转变前后工作成效的变化,分析病区管理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 结论 各临床科室应根据专业特点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病区管理模式,以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医疗质量管理水平。
exploratory studying of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on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internal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y wu hui,han chenguang,wang zuoyu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ry,affiliated hospital of
armed police medical collgeg,tianjin300162.
【abstract】 by studying the change about effect on transforming the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about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internal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y,the importance of ward management for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is analyzed and pointed deeply and thoroughly.in order to raise the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level in clinical prac-tice,the clinical department should probe into a rational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according to its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tual conditions.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internal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y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临床科室的质量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环节之一,而临床科室的病区管理是质量管理的核心。神经内外科不同于一般临床科室,其危重症患者所占比例相对较大,护理要求专业性强是其特点 [1~3] 。我院神经内外科在病区管理方面敢于创新、勇于开拓,迅速由过去的传统管理模式向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模式转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病区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调整、优化病房布局
神经内外科病房在1年前曾是医院的一个普通病区,床位设置40张,主要包括普通病房(含急救室)和特需病房。收治患者主要是病情相对稳定的脑血管疾病(以脑梗塞、脑出血为主)及少数颅脑创伤患者,病种相对单一,科室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天津地区的影响力不大。为扭转当时的不利局面,从2004年4月开始,科主任对神经内外科病房布局进行调整,建立了用于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专业化重症监护病房(即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使危重症患者的住院数量和抢救质量有了显著性提高,形成了重症监护病房、特需病房、普通病房三位一体的初期病区布局新模式。针对住院患者特别是颅脑创伤患者日益增多的现状,结合神经病学科的专业特点,从2004年8月开始,科主任对神经内外科病房布局进行了优化,在原病房布局的基础上增设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亚低温治疗中心(mhtc)以及康复病房,从而形成了亚低温治疗中心、重症监护病房、特需病房、普通病房和康复病房五位一体的病区布局新模式,床位扩展至80张。
2 科主任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放在科室管理的首位
努力达到“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技术建设目标,完成医院赋予科室的各项任务,为医院“两个效益”的提高尽最大可能贡献力量是科室管理的制高点。基于此,神经内外科主任针对临床科室工作具有科学性、实践性、规范性、协作性、个体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科室管理方案,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放在科室管理的首位。
2.1 不断强化质量意识 质量是临床科室建设永恒的主题。神经内外科主任始终将医疗质量作为衡量科室水平的首要标准,把医疗质量管理作为科室的中心任务常抓不懈。科室制定了各项工作的质量标准与诊疗常规,作为做好临床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医疗服务的准则,从而保证了各项工作的质量。每月上旬召开科室质量分析会时,科主任将医疗质量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分析、讲评,不断强化全科人员医疗工作的“中心意识”和“质量意识”。同时,针对颅脑创伤患者相对较多、病情相对较重的专业特点,科主任进行经常性的质量教育,教育全体科室人员以质量为本,视质量为科室的生命。
2.2 明确学科建设方向,尽快形成技术特色 特色是学科的立足之本。一个学科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取决于是否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一个学科若要在本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必须拥有自己的杀手锏。这既代表科室的学术地位与学术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医疗质量。没有优势特色技术,医疗质量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鉴于此,神经内外科根据学科带头人的业务专长形成三大技术特色,一是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创伤,二是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血管疾病后遗症,三是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性检查与治疗。实践证明,三个亚专业的划分与发展,在明确科室学科建设方向的同时,使医疗服务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三大技术特色树立了科室的社会地位。
2.3 狠抓规章制度建设 科主任根据医院的总体要求,在全面落实共同制度的前提下,对有关规章制度进行了分解、细化。同时,针对神经内外科的工作特点、人员情况和薄弱环节,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规定和要求,形成了一整套目标明确、要求明确、责任明确、奖罚明确、操作性强的科室规章制度体系。运行两个月后,各项常规工作步入程序化,日常管理走向制度化,技术操作趋于规范化,建立其对本科室的全部工作、全部环节、全体人员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量为主的综合考核和控制之管理模式。
2.4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科主任将衡量科室工作的标尺定位在患者满意不满意、方便不方便、就医环境好不好、医疗质量高不高四个方面。为满足病人合理的要求和利益,神经内外科把“以病人为中心”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个医务人员的具体工作中,以保护患者的利益,相应地科室服务质量和社会信誉得以提高,从而吸引了大批患者就诊。
2.5 “医疗”为中心,医教研协调发展 科室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医疗、教学、科研三方面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神经内外科一方面重点抓好基础医疗质量和特色技术,一方面妥善处理基础与临床、医疗与科研的关系。科研和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临床、依靠临床,充分发挥神经内外科临床工作的优势,以临床一线为基地,围绕临床搞科研。同时,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培养不同层次医师的科研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科室的学术水平。
3 护士长狠抓护理质量管理
病房管理体现了医院质量管理水平,体现了护理质量管理水平。病房管理是医院管理水平的浓缩,是护士长管理能力高低的表现。神经内外科护士长用现代护理质量标准要求科室护理队伍,重点加强全过程护理质量控制、技术操作质量控制、病情观察质量控制、经济效益质量控制等四个方面。同时,护士长做好日常病房秩序和病房卫生的管理,从而为患者营造了一个整洁、温馨、安全、有序的病房环境,并为医务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了重要条件。针对神经内外科危重症患者较多的专业特点,护士长重点抓好nicu和mhtc的护理质量管理,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提高护理水平,杜绝了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4 病区管理工作成效评价 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新的病区管理模式下,神经内外科 的住院患者数量持续攀升,病种范围逐渐扩大,科室人才梯队建设步入正轨,医疗状况明显改观。由于2004年9~12月神经内外科的危重症患者例数平均每日维持在15~20人左右,人均费用和日均费用相应上升。受危重症患者增多因素影响,床位周转次数较先前有所降低,但随着科室管理水平的不断改善以及科室医疗服务质量的稳步提高,科室的住院收容与医疗收入大幅度增加。
表1 不同时期医疗状况对比(略)
5 分析
神经内外科病区管理模式转变后的工作成效充分说明,科主任和护士长的科室管理(特别是病区管理)模式选择是科室质量管理的基石与后盾。各临床科室应根据专业特点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室管理思路并付诸实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质量管理水平,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良好的科室人才梯队,其医疗、护理质量方可在良性循环中呈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negri m,martignoni a,baccheschi j,et al.management of stroke in a ward of internal medicine.limits and prospects.recenti prog med,2004,95(3):137-143.
2 ziai wc,varelas pn,zeger sl,et al.neurologic intensive care re-source use after brain tumor surgery:an analysis of indications and al-ternative strategies.crit care med,2003,31(12):2782-2787.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急诊医学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开通创伤急救绿色通道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男60例,女32例,年龄14~72岁,平均38.2岁。致伤原因:交通伤57例,高空坠落伤32例,打架斗殴致伤3例。受伤部位以颅脑损伤为主者42例,以胸部损伤为主者13例,以腹部损伤为主者25例,以多发性骨折为主者12例。
1.2方法
为做好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相关工作,保证严重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的有效实施,患者得到快速高效的救治,科室护理组在护理管理及人员素质培养方面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做法,具体实施如下。
1.2.1制度建设及规范流程(1)加强制度建设。根据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岗位责任制度,优化抢救流程,加强医护技术训练,抓好质量检查等,为急救绿色通道的开展打好坚实的基础。(2)规范流程,急事急办。危急重症患者到达急诊医学科后由分诊护士直接送入抢救室处置,抢救室医护人员评估患者病情后,立即上报二线医生或创伤中心医生,由二线或创伤中心医生启动绿色通道。科室将相关表格包括病情记录单、检查单、手术通知单、手术同意书、入院证等右上方均盖上“创伤救治急救绿色通道”印章,其他救治科室接到盖有印章的相关表单后,急事急办,一律执行“先处理后交费”的优先政策。在运行过程中,出急诊医学科后病情记录单由每个环节的医生进行填写和移交,要求护士填写好病情观察表。原始医疗资料应妥善保管,专人负责,详细记录好患者出入急诊医学科及各项辅助检查室的时间节点,便于总结和分析,查找不足,及时整改。
1.2.2人员管理(1)定人定时。创伤急救工作随机性强、无规律,伤病员时多时少,病情轻重不一,难以预测。针对此特点,护士长合理安排抢救人员,提高工作主动性,面对批量伤员时做到忙而有序。具体做法是以人定事,谁值班,谁就负责到底,时刻不离岗位,全天24h安排护士机动班、120值班等。(2)增强急救意识,提高护理质量。急诊医学科具有工作繁忙、劳动强度大等特点,加之护士人力不足,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严重创伤急救绿色通道”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救治的质量和成功率,科室积极开展“假如患者是我亲人”的活动及医德医风教育,增强护士的急救及服务意识,热心为患者提供服务,把握“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原则。(3)加强在职训练。为了提高创伤急救护理的质量与水平,不贻误患者抢救时机,本科室严格按《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管理手册》上的要求演练,并不定时进行抽查。采用操作训练、授课、教学查房、晨间提问、情景模拟演练等多种培训方式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使护士均能熟练掌握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程序,并了解国内外急救医学的新进展。在抢救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迅速而有条不紊地参与抢救工作。
1.2.3物资管理(1)树立“五常法”管理意识。为了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科室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请专业讲师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向全科护理人员讲解“五常法”管理内容与标准,提高认识。五常法包括常组织:根据急救物品的使用率进行分层管理,重新摆放,做到物必有名,物必有家;常整顿:是现场所需物品放置方法的标准化,培养护士养成物归原位的好习惯;常清洁:保持抢救室内整洁,发现脏乱及时整理,发现损坏的仪器设备和物品及时维修,做到人人参与,人人监督,共同完成;常规范:制订抢救室相关管理规定和抢救制度与流程,对照标准自评互评;常自律:是五常法的最高境界,它要求护士能够自律,通过自律摒弃坏习惯,养成好习惯。(2)物资齐全,确保各种抢救仪器处于功能备用状态。抢救室的急救物资做到专人专管,各班认真检查并交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少因物资不足、仪器设备未处于功能备用状态而耽误患者的抢救时机,保证抢救效果及提高抢救时效性。
1.2.4把握环节质量,提高抢救时效性(1)医护一体化。强调医护之间的配合,进行医护一体化教育。护士长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采用PDCA循环管理对抢救过程中医护配合的薄弱环节进行总结,制订改进计划和进行针对性培训,保证护士能够掌握与医生沟通合作的方法,形成规范性、程序化的医护配合流程。(2)沟通与协调。各个救治环节的有效沟通,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度,也是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很重要的环节,当遇到批量伤员或科室人员紧张时,应通知相关人员支援,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会诊并参与协作抢救。
2结果
通过规范建设抢救相关制度与流程,进一步加强人员及物资管理,有效缩短了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停留及获得确切性治疗的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伤残率。
2.1颅脑损伤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停留时间由原来平均20min下降到现在15min内,得到确切手术治疗时间缩短5min。
2.2胸、腹部损伤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停留时间缩短8min,得到确切性治疗时间缩短5min。
2.3多发性骨折患者整体救治时间缩短6min。
3讨论
急诊医学科是抢救急、危、重症创伤患者的重要窗口站,在院内救治的最前沿,护理质量的高低是直接关系到严重创伤疾病抢救成功的关键,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业务素质和作风建设才能适应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工作的需要。“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是急诊医学科对急、危、重症创伤患者在接诊、检查、住院、手术等环节上实施一系列快捷有效的全程急救服务。其目的是让患者快速通过,缩短在院内各救治环节中的处置或停留时间,从而提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3.1护理队伍的建设在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的初期阶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科室基本保证了参与创伤急救的护理人员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其业务能力精、服务意识强、急救水平高、综合素质好。
3.2严格护理管理,实行时限服务,要求严重创伤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处置停留时间不超过15min,为患者提供快捷、优质的急救服务。
3.3护士必须熟练掌握严重创伤的诊断及救治流程,掌握各种监护仪器及设备的性能、使用、保养、操作等。本科室通过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急救技术及专业技能培训,树立“急诊、急救”意识,最终做到反应迅速、思维敏捷、救治有序。
医院领导对急诊科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医院领导对急诊医学的发展认知程度不同,对急诊科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长期的建设思想,对急诊科定位不清,对急诊科的医务人员在奖金、福利待遇、外出进修等方面也未给予相应的倾斜。
2基层医院急诊科的建设策略
2.1健全急诊体系的建设
按照急诊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规范加强急诊医学的建设,建立独立完善的急诊急救医疗体系,包括急诊各附设科室的建设,急诊各科室及附属部门均设置于急诊区域内。改善急诊影像学、超声、检验服务流程。落实好各项核心制度,要求各级医护人员遵守急诊规章制度,并定期考核。健全急诊体系建设,急诊内科、急诊外科、急诊儿科、急诊妇产科24h提供急诊服务。制定各种急危重症的抢救流程,制定120院前院内危重患者抢救流程和制度,实行合理转诊。加强绿色通道功能建设,及时开放绿色通道,对危重患者实行先救治后付费。及时更新急救设备,保障抢救设备100%完好。
2.2开展院前急救
积极开展院前急救工作,突出“时间就是生命”的救治观点,对需要救治的患者,院前急救医师要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指定的救护地点,争取救治时间;对生命体征不平稳患者迅速采取院前急救措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对创伤患者采取保护性治疗,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导致不可逆性的伤亡。院前急救的能力体现了医院的急救水平,彰显了医务人员崇高的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对急诊医学科的建设更为有利的是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3开设急诊病区完善急诊科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抢救、急诊留观、重症监护一体化建设是急诊医学科的发展模式。基层医院可以根据急诊人次、疾病种类、急诊人才梯队等实际情况开设急诊科病区,病区运行模式按普内科、普外科分组设置。急诊病区的开设有利于急诊医师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有利于急诊医师的临床经验积累,有利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利于急诊医学科的一体化管理,有利于急诊医学科的科教研发展。重症监护是急诊医学科的实力体现,基层医院因医疗安全、技术、质量、人才匮乏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开设急诊重症监护较为困难,二级甲等以下的基层医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如周边医院等级、患者的疾病谱、服务人群数量、医院的实力等综合性因素考虑是否开设急诊重症监护。
3基层医院急诊科的发展策略
3.1急诊人才的培养
合理的人才梯队是急诊科和急诊医学发展的关键。基层医院应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着力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在绩效考核、奖金分配、职称晋升、学习深造等方面向急诊科倾斜。急诊专业的发展需要固定一批受过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基层医院应坚持将急诊科医生向全科医生的方向培养和发展,使得每一位急诊科医生都能够熟练地处理内外科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继续教育等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有利于培养急诊医学人才及提高急诊科整体救治水平。对基层医院医生的急救专业培训可以采取“走出来,请进去”的办法,一是把医生送到上级医院急诊科短期培训,二是由相关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团队上门授课、培训。
3.2急诊医学科的技术提升
急诊医学是综合性的跨多专业的学科,服务对象是内外妇儿等各学科的任何年龄的急重症患者,急诊科医师应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级全科救命医师”。急诊工作对医师及护理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每位急诊医护人员要全面掌握及熟悉各种技术操作,包括各种穿刺、气管插管、电复律及除颤、呼吸机的使用、洗胃、放置三腔二囊管等。因此,急诊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医院或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急救技能培训,医院职能科室应定期对急诊医务人员的技能水平进行考核。
4急诊服务的发展策略
4.1急诊绿色通道的建设
急诊绿色通道是救治危重症患者最有效的系统,目前各级医院急诊绿色通道建设发展很不平衡,不适应目前医疗市场和危重症患者救治的需要。为了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快速诊治,提高救治成功率,加强二、三级医院急诊绿色通道建设很有必要。急诊绿色通道是指院内为急危重症患者快速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急诊预检、抢救室、手术室、药房、输血科、体液检验和影像检查等。心跳呼吸骤停、休克、急性心肌梗死、致命性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严重创伤、多发伤;中毒、电击伤、溺水以及其他疾病导致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均在来院后立即进入急诊绿色通道。急诊医护人员判定患者病情后及时开放急诊绿色通道。患者无需办理任何手续直接进入绿色通道,先行抢救,在白金10min内积极救治患者。需要行特殊检查或手术者,急诊医师电话联系相关科室,先行检查或特殊治疗,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转危为安时再补交相关医疗费用。
4.2急诊的医患沟通
有研究表明医务人员的沟通技巧与其医疗水平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可能的原因是良好的医患沟通引发患者较好的行为表现,从而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当医生给予患者详细和完全的指导,患者遵医嘱的几率增加从而产生较好的临床效果。众所周知,急诊医学科是高风险、低回报的科室,看似平稳的患者突发的意外情况可让医务人员措手不及,急诊医务人员工作时如履薄冰,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急诊科的医患沟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基层医院的急诊医务人员适时、恰当、如实地同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可以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既有利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又有利于保护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名誉安全。国内的前期研究也表明,患者对医患沟通的满意度对其诊后行为有显著影响,良好的医患沟通使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增强。
4.3优化急诊服务流程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护理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
新生儿重症监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简称NICU,是以救治各类重症及多系统功能衰竭的患儿为主的诊疗系统,它集中新生儿病区的专业医生及专门训练的护士,对重症新生儿集中加强治疗和护理。加强NICU的人员培训、制度管理、急救药品设备及病室的管理、质量控制,对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的抢救成功率至关重要。笔者所在的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教学医院,并在新生儿科工作了多年,积累了一定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管理经验。现就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管理系统设立及运用现状进行初步探讨与分析。
1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基本情况
1.1 医院的基本情况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成立于1950年,前身为川南医院。占地面积14万平米,编制床位900张,开放床位1000张,服务人口约2000万。设有临床、医技科室60个,年门诊人次100余万,收治住院病人6万余人次,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临床教学医院。
1.2 医院新生儿科基本情况
我院新生儿科建科27年,每年收治危重新生儿达1500人次,病床使用率保持在100%左右,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达92%。在新生儿窒息复苏及窒息后多器官障碍综合症的诊治、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监测、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诊治、早产儿的监护、管理及并发症的处理、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率先在省内开展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和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率先在川南地区开展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新技术,完成了四川省首例联体婴儿分离术前医护工作。目前,该科医疗工作的目标已由降低新生儿病死率转变为最大限度地减少致残率、提高患儿生命质量。
2 我院NICU管理现状
2.1 人员配置
我院NICU现有科主任2名、护士长1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6名、护士14名,基本满足了我院辐射范围患者的需要。
2.2 管理制度
科主任和护士长负责组织管理,指挥并参加重大抢救及质量检查,对NICU的管理负总责。我科先后建立健全了NICU规章制度:如危重病人抢救制度、仪器设备的检查维修制度及药品管理制度、医嘱查对制度、院内感染控制制度、监护记录与总结制度、交接班制度、查房制度及人员的监督管理制度等。每月组织一次全面质量检查,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考核,实行了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2.3 仪器设备配置
我院新生儿科拥有常频和高频呼吸机、长颈鹿暖箱、远红外辐射台、早产儿培养箱、蓝光治疗箱、多功能监护仪、亚低温治疗仪、黄疸监测仪、血糖监测仪、血气分析仪、人工呼吸机气囊、微量输液泵、脑肺功能监测仪、空氧混合仪等仪器设备。病室内配有中央空调、空气消毒机、中心供氧、中心负压吸引装置,每个床单位都配有足够的墙壁插座,满足了临床患儿的需求。
2.4 病区设置
我院NICU为独立病区,室内光线充足且有层流装置,温度控制在24℃―26℃、湿度在55%―60%之间。分为早产儿病区、足月儿病区、重症监护室,另设有辅助房间。病区分布比较科学合理。
3 我院NICU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人员配备与住院患儿剧增的矛盾
我院NICU现有护理人员27人,只能基本满足患儿需求。但随着患儿人数的逐年增加,医护人员的数量配备已显得不足,应进行加强以保证医疗护理的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特别是近几年来,我院NICU每年收治重症患儿都在1500人左右,每月收治重症患儿都在100人以上,NICU医护人员配备与患儿数量的剧增存在一定矛盾。
3.2 护理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的飞速发展,一方面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地更新医护知识和提高医学护理水平。另一方面,当NICU人员配备出现不能完全满足重症患儿护理管理的需要时,须从其他科室临时调配医护人员进行补充。此时调配人员的素质会出现参差不齐,不能及时适应工作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使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更好的为患儿服务。
3.3 管理制度方面问题
NICU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提高管理质量,对每个环节的管理必须做到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
3.3.1 药品管理的问题。
NICU药品种类多,在日常管理中,管理混乱会造成药品配备不全、出现过期、变质、失效药品。
3.3.2 抢救工作制度管理的问题
NICU患儿病情都是比较危重的,需要随时抢救。如果抢救工作制度不明确,抢救工作不及时,就会影响抢救成功率,危及患儿生命。因此,在工作中必须使每个NICU的医护人员明确工作的制度、职责,做到精细化管理。我院NICU管理质量较高,但在各个环节具体管理中仍然需要注意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4 仪器设备保养维护和安全防范等管理问题
NICU的仪器设备密集,管理不好轻则会造成设备损坏,缩短仪器设备的使用年限,重则可能造成设备的损失及抢救工作的失败。由于在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不按常规操作或操作不规范等问题,这就成为仪器设备主件损坏的主要原因。现代的医疗设备多为高科技产品,集多种功能于一体,许多功能不经常使用等条件的限制,只能进行常规常用的操作,造成很大功能的闲置,仪器设备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许多进口设备多采用英文界面,有些护理人员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还有造成仪器设备损坏和危及安全的潜在问题。因此,要加强仪器设备的保养维护和安全等管理工作,防止仪器设备的损坏遗失,使医疗护理工作正常运行。
3.5 病区消毒隔离管理问题
NICU是危重患儿集中的地方,极低出生体重儿多,患儿的免疫力低,尤其是早产儿,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尚未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对疾病的抵抗力弱,感染后发病迅速,病死率高。如果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制度,易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4 对策与建议
4.1 科学合理配备NICU护理人员数量,满足人力资源的需求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是集中治疗危重新生儿的病室,全面提高护理管理质量,需要较高的医护技术力量,现代化仪器设备和众多的护理人员。为了满足工作的需要,要科学合理的配备护理人员的数量,也可以考虑在其他科室定向培训一定数量的护理人员,以备在急需的时候,及时调用。护理人员配备要求是:按护理所需时间的总和以及每周实际工作时间而定。一般认为护士数∶病人数为2.5∶1。
4.2 树立人才意识,全面提高素质
4.2.1 NICU的护理人员标准
NICU的人员应选择品德、业务、身体各方面素质优秀的人员。既要有新生儿临床护理经验和一般护理技能,还应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操作和急救护理,熟悉临床监护指标,综合观察病情变化,不机械执行医嘱,有超前的抢救意识。护理人员培训要求是:进入NICU工作的护士,必须经过培训,并在工作中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内容除一般新生儿疾病知识外,着重培训新生儿急救技术与护理。
4.2.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思想素质
由于患儿无法表述及没有家属陪护,需要护理人员严密监护和细心护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救死扶伤的信念,耐心细致,关心爱护患儿。NICU应选择工作责任心强,专业技术水平高,有良好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护士在NICU工作。NICU护士必须有慎独精神,高度的责任心及对患儿要有仁爱之心。护士必须有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较强的鉴别能力,敏锐的观察力,面对较多的危重患者及抢救仪器做到忙而不乱,沉着应对,并对病情的变化有预见能力。护士长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心理学、伦理学、各种法律法规以及人文科学知识,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4.2.3 组织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事业的迅猛发展,护理技术技能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新生儿暖箱、新生儿辐射台、人工呼吸机、各种监护仪和透析机的临床应用给患儿带来了希望。因此,新生儿科护士熟悉正确使用这些仪器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使用不当或不能正确使用,就会给患儿带来生命威胁。如暖箱的有机体外罩、呼吸机的螺纹管等物品消毒不彻底,就容易引起医源性感染。护士长应规范技术操作规程,加强三基训练及急救技术操作培训,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类急救仪器材。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生儿监护手册,护理应急预案及程序,重要护理操作前后的告知制度等。护士长可参考国内NICU要求,确定培训目标,根据目标制定培训计划,组织人员到省内外进修学习。如学习新生儿评价、新生儿病理生理和急重症有关的基本知识、抢救程序和各项监测的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动态。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的ABC复苏技术,熟练正确的使用人工呼机气囊,掌握常见急重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抢救。还有各种急救药物的药理作用、使用方法、剂量、浓度、液体的电解质摄入量的计算。心电图的识别,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各种监护参数和报警线的设置等。熟练地进行气管插管,深浅静脉穿刺等护理技术。
4.2.4 内培外引,推陈出新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只有加强学习,随时“充电”,更新知识。一要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在科室内、医院内广泛开展护理技术、医学学术交流活动,在行业内广泛开展护理技术、医学学术讨论交流,拓展技术、学术交流领域。二要鼓励再次深造,向双学历、多学历方向发展。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学科带头人,打造行业认可、群众信赖的知名专家。在护理技术、医学学术上不断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一科室一个品牌的发展目标。
4.3 加强NICU制度精细化管理
4.3.1 药品管理
严格执行药品管理规定,剧毒、品加锁专人保管,每班交接,做好登记。各类急救药品要齐备完好,做到“四定”管理。即定品种数量,定位放置,定人保管,定期检查消毒。做到无过期、无变质、无失效药品,并及时检查、及时补充。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类急救药品的剂量、浓度、使用方法、使用途径、配伍禁忌、副作用、保管等。
4.3.2 抢救工作制度的管理
NICU患儿病情都是比较危重的,需要随时抢救。如果抢救工作制度不明确,抢救工作不及时,就会影响抢救成功率,危及患儿生命。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抢救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做到及时、精确、无误,提高重症患儿的抢救成功率。参加抢救人员应全力以赴、分工明确、紧密配合、听从指挥,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准确执行医嘱,用药处置正确无误。急救器材药品齐备完好。各级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抢救技术和抢救用药,熟悉各种抢救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4.4 强化仪器设备保养维护措施,充分发挥其施救作用
医院新生儿科属于仪器设备密集型科室,如何管理使用好这些仪器设备,充分发挥好作用,对提高重症患儿抢救成功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一些急救器材的管理和运用更应引起科室高度重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国际化发展趋势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种急救器材集多种运用功能为一体,要求器材管理和使用者必须认真研究,掌握其多种功能,并在实践中正确运用。因此要强化仪器设备保养维护措施,制定日常管护措施,专人负责保管,定期检查和维护,保持性能良好。并做好清理和清洁,终末按常规消毒后加罩备用。新仪器使用前应由专业人员讲解仪器的使用、保管、注意事项,并示范操作。仪器工作的环境应通风、电压稳定,避免强光强电磁场干扰及剧烈振动。此外,医护人员要加强业务素质的培训,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和技术操作,鼓励工作人员参加业务学习和自学考试,提高理论水平,同时还要加强专业医学英语的学习,以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施救作用,避免功能闲置和损坏。
4.5 NICU消毒隔离管理
4.5.1 探视人员和医护人员消毒隔离管理
NICU实现全程无陪护护理,除少数生命垂危的患儿家属可以探视外,其余探视一律每周2次,每次限一人。探视时更换为隔离衣,消毒鞋。医护每年定时查体,有感染性疾病时,必须立即撤离NICU,另外安排医护人员顶岗。进入NICU的医护人员一律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口罩、帽子,洗手,剪短指甲,并不准戴任何手饰。在接触不同患儿或进行不同部位的操作前后均应用消毒液认真洗手,必须戴手套。实践证明,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措施[1]。据有关文献报道,医护人员的手是造成医院感染最直接的传播途径,感染率为2.26%[2]。NICU的医护人员必须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知识,树立无菌观念,严格执行医院消毒隔离管理制度。
4.5.2 加强消毒管理,切断传播途径
新生儿病房的各类物品应专用,严禁借出或非本室物品带入室内。凡接触过的新生儿用物都要采取擦拭、浸泡、高压蒸气等消毒灭菌。坚持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一人一用一灭菌。病室阳光充足,室内每日常规用空气净化器早晚各消毒一次,每次2小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室温宜保持在24-26°C,相对湿度在55%-65%。病室每天早晚湿扫卫生各一次,每周进行一次彻底打扫,病室注意通风。同时加强清洁工人的培训,讲解室内清洁与消毒的关系、清洁工具的分区使用以及自我防护等内容[3]。配奶台、操作台、辐射保暖台、暖箱、光疗箱等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各种管道及仪器设备每日清洁1次,每周大消毒1次,每月对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医疗用品、生活用品、使用中的消毒液、各种管道进行细菌培养,及时反馈培养结果,将细菌菌落数控制在小于或等于5cfu/C。对不合格的检测对象,查找原因,及时整改,直至检测合格为止。患儿有特殊感染及可疑传染病者应入住隔离室,必要时转传染科治疗。出院或死亡严格按照终末消毒处理。医疗废弃物分类收集处理,感染性医疗废弃物置黄色塑料袋内,损伤性废弃物置损伤性容器内,废弃针头置于锐器盒内,标识清楚、交接登记,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特殊感染性废弃物放入指定容器中密封,焚烧处理。生活垃圾置黑色塑料袋内。实践证明,要想有效地控制NICU的院内感染,不但需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还要有严格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及抗感染意识将之列入常规工作日程,做到人人重视。[4]医护人员要要牢固树立观念,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常规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有关消毒灭菌的新方法及各种新型消毒剂的药理作用及使用方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出预防性措施,[5]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NICU室内的患儿多属急重患儿,急需进行及时、正确、有效地抢救和监护,如有延误即会加重病情,甚至会失去抢救最佳良机,危急患儿生命。我院新生儿科在医院“科技兴院,人才强院”办院宗旨指引下,建科27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新生儿科诊疗技术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好NICU室内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提高新生儿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而且还能减少致残率、提高患儿生命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0):1123周敏,刘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分析[J].
[2] 王莹,温玉娥.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护理管理[J].现代护理杂志,2006,4,3(11).
[3] 张德辽.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做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8,8(9):29-30.
一、产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职责
1、在院长领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及行政管理工作。为产科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
2、制定本科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
3、领导本科人员,完成各项保健、医疗、护理工作。
4、按时查房,共同研究解决危重、疑难病例的诊断、治疗等问题。
5、组织全科人员学习、运用国内外医学先进经验,开展孕产期保健服务新技术、新疗法,进行科研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6、督促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严防医疗事故。
7、确定医师轮转、值班、会诊、出诊。组织领导本科对联系的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工作。
8、参加门诊、会诊、出诊,决定科内高危孕产妇的会诊、转科、转院、手术和组织临床病例讨论。
9、负责本科人员的业务和技术考核,提出升、调、奖、惩意见。妥善安排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并担任临床教学。
10、副主任协助主任负责相应的工作。
11、严格手术审批制度,正确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严格执行高危孕妇分级管理制度,降低非医学需要剖宫产率。
12、对新上岗人员进行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培训,做好宣教工作,提高住院期间的纯母乳喂养率。
二、产科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的领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预防及病区管理工作。
2、协助科主任制定本科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
3、领导本科人员,对病员进行医疗护理工作,完成医疗任务。
4、定时查房,共同研究解决重危疑难病例诊断治疗上的问题。
5、组织全科人员学习、运用国内外医学先进经验,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科研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6、督促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严防并及时处理差错事故。
7、协助制定科室医师轮换、值班、会诊、出诊。
8、指导完成各级各类实习进修人员学习及临床技术指导工作,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9、参加门诊、会诊、出诊,决定科内病员的转科转院和组织临床病例讨论。
10、领导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协助科主任提出升、调、奖、惩意见。妥善安排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
11、对新上岗人员进行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培训,做好宣教工作,提高住院期间的纯母乳喂养率。
三、产科主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任医师指导下,负责本科一定范围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工作。
2、按时查房,具体参加和指导住院医师进行诊断、治疗及特殊诊疗操作。
3、掌握病员的病情变化,病员发生病危、死亡、医疗事故或其他重要问题时,应及时处理,并向科主任汇报。
4、参加值班、门诊、会诊、出诊工作。
5、主持病房的临床病例讨论及会诊,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医疗文件,决定病员出院,审签出(转)院病历。
6、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经常检查本病房的医疗护理质量,严防差错事故。协助护士长搞好病房管理。
7、组织本组医师学习与运用国内外先进医学科学技术,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科研工作,做好资料积累,及时总结经验。
8、担任临床教学,指导进修、实习医师工作。
9、经常为孕产妇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并提供母乳喂养的帮助和指导,成功实施我院促进母乳喂养成功十项措施。
10、辅导产妇正确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做好宣教工作,提高住院期间的纯母乳喂养率。
四、住院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治医师指导下,协助科主任做好科内各项医疗业务和日常医疗、行政管理工作。
2、执行并检查、督促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贯彻落实,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3、负责参加和组织科内疑难危重病人的会诊、抢救和治疗工作,带领下级医师做好晚查房和巡视工作,负责安排院内外的会诊工作,主治医师不在时,主治医师工作。
4、协助科主任和主治医师加强对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实习医师的培养和日常管理工作。
5、组织病房出院及死亡病历讨论,掌握治愈率、病死率、无菌切口感染、病床周转率、病床使用率等医疗质量及效果指标完成情况,做好医疗事故、差错等各项的登记和统计报告工作。
6、协助科主任做好本科室医疗纠纷的接待工作。
7、负责日常排班及书写各种医疗文件。
8、负责病房病史缮写修改,每月病史及医疗质量的检查。
9、在科主任领导和主治医师指导下,根据工作能力、年限,负责一定数量病员的医疗工作。
10、对病员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开写医嘱并检查其执行情况,同时还要做一些必要的检验和放射线检查工作。
12、书写病历。新入院病员的病历,一般应病员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检查和改正实习医师的病历记录。并负责病员住院期间的病程记录,及时完成出院病员病案小结。
13、向主治医师及时报告诊断、治疗上的困难以及病员病情的变化,提出需要转科或出院的意见。
14、住院医师对所管病员应全面负责,在下班以前,作好交班工作。对需要特殊观察的重症病员,用口头方式向值班医师交班。
15、参加科内查房。对所管病员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诊一次。科主任,主治医师查房时,应详细汇报病员的病情和诊疗意见。
16、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亲自操作或指导护士进行各种重要的检查和治疗,严防差错事故。
17、认真学习、运用国内外的先进医学科学技术,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参加科研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18、随时了解病员的思想、生活情况,征求病员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意见,做好病员的思想工作。
19、在门诊或急诊室工作时,应按门诊、急诊室工作制度进行工作。 20,参加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培训,熟练掌握母乳喂养技能。
20、经常为孕产妇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并提供母乳喂养的帮助和指导成功实施我院促进母乳喂养成功十项措施。
21、辅导产妇正确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做好宣教工作,提高住院期间的纯母乳喂养率。
六、助产人员职责
1、在护士长的领导和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工作。
2、负责正常产妇接待接产工作,协助医师进行接产工作,做好接产准备,注意产程进展的变化,遇产妇发生并发症或婴儿异常时,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并报告医师。
3、经常了解分娩前后的情况,严格执行技术操作常规,注意保护会阴、保证母婴安全,严阵以待防差错事故。
4、经常保持产房的清洁,定期进行消毒。
5、做好计划生育、围产期保健和妇幼卫生的宣传教育工作,并进行技术指导。
6、负责管理产房的药品器材。
7、根据需要,负责孕期检查和产后随房工作。
8、指导进修、实习人员的接产工作。
9、对病房出现的护理差错、事故进行分析,提出防范措施。
10、帮助正常分娩产妇母婴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时间不少于30分钟。
七、母婴同室责任护士职责
1、在护士长领导及主管护师、医生业务指导下进行工作。对患者实行责任到人,工作到位的护理模式,树立全程为病员服务的理念。
2、对自己所分管的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制定护理计划,负责实施及评价。
3、严格按照患者的护理级别及时巡视病区,认真落实《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的要求,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及专科护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相关护理记录;了解患者饮食、治疗及心理状态,满足患者生活需求,全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
4、负责床头交接班。参加晨会,听取夜班医护人员早交班。全区患者床头交接班,重点交接分管患者。对新入院、危重患者检查全身状况及各引流管情况,特殊情况、未完成的治疗、护理等书面交接。病区安全管理交接。
5、认真执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及时正确执行医嘱、按时完成治疗、护理工作,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6、负责接收新入院患者,向患者详细讲解病区环境、陪人、探视制度及病区设施、设备带的使用等,并做好患者的入院健康宣教、入院评估、卫生处置及安全宣教等。
7、坚持母乳喂养制度,开展整体护理,帮助正常分娩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做好母婴早接触、早吸允。指导产妇正确的喂哺、含接姿势和挤奶手法。
8、负责安排护理人员陪同患者完成各项辅助检查。要求安排科学、合理、适时、安全。
9、负责分管床位患者抢救、新入院处理、入院介绍及出院指导,做好终末消毒。
10、做好病区管理,保持环境安静、整洁,定期消毒空气。
11、每周跟随主任大查房一次,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对护理工作的要求,及时调整危重患者护理计划,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
12、负责书写护理病历,及时检查护理文件书写质量。
13、负责健康教育工作,与患者及家属保持良好沟通,做好患者的卫生宣传及防病知识宣教,鼓励患者增强对治疗的信心。
摘要2012年9月,我院加强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整合了实验室的利用空间,创建了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装备的实验中心,同时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及课后开放,使实验物品与仪器设备实现资源共享,功能多用,使用率高,避免了人力、财力、物力浪费,充分发挥了该实验中心的综合功能,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 护理学;实验中心;建设与管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73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和支撑条件。护理实验教学在护生技能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护理技能实验室的环境、设备对技能训练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是实验教学培养护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1]。为此,2012年我院全面规划建设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并配合开展相关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基础设施建设
学院以确保教学、贴近临床、开拓科研为总体原则,以充分发挥人、财、物等整体效益为宗旨,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并全面投入建设。改建后的中心面积由原来1280.5 m2扩建到1834.99 m2,各类仪器设备由原来485台套增加到780台套。改建后中心可同时容纳8个班480名学生的护理实验训练与示教。一个具有“基础技能训练、综合设计模拟训练、创新型真实环境训练”3种不同功能的现代化实验中心已初具规模,即模拟病房试验区、基础护理技能试验区和临床护理技能试验区等三大区域。基础护理技能试验区位于实验中心负一层,由三间护理技能训练室、物品准备间、氧气装置存放室及洗手间组成,是护生进行各项护理操作的主要场所。模拟病房试验区位于实验中心一层,由模拟护士站、治疗室、院前急救训练室、妇产科模拟病房、儿科模拟病房、模拟重症监护室、模拟手术室及多媒体示教区组成。模拟病房建设兼顾临床应用型仪器的匹配性和相似性,在模拟护士站、治疗室、模拟病房中进行各专科临床情境的学习,展示出从病人入院、在医院接受治疗、出院的完整护理工作过程并通过模拟护士工作站网络模式进行医嘱处理。为了配合教学,每间模拟病房建立了中心供氧与呼叫系统,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缩短与临床的距离,让学生有一种在医院的亲切感。利用多媒体示教区,将过去在教室学完理论再到实验室传授技能操作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临床护理技能试验区位于实验中心二层,由模拟社区病房、形体美学室、健康评估试验区、康复护理试验区、病案讨论区及多媒体示教区组成。三层布局合理,多门实验课程可以穿插使用同一实验室,使实验中心利用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实验中心规范管理
2.1改革实验中心管理模式实验中心建立院-科两级管理,实行主任负责制,副主任由学院与附属医院护理教研室主任共同承担,共同探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制订实践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加大学院与医院在师资力量、实验设备、人才培养等方面资源共享。同时,实验中心实验技术人员由原来隶属于各教研室的分散式管理转变为集中式管理模式,保证了人、财、物资源整合,有效促进了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多层次、多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实施。
2.2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需要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作保障[2]。2012年初,学院出台了《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岗位职责》、《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安全管理制度》、《护理学实验中心设备运行登记册》、《护理实验室使用登记册》、《实验教师区域化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例会制,并将实验室设备使用最大化和综合实验课程有效运行纳入教研室主任管理指标中,使实验中心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3实验教学改革
3.1加强实验课程的整合,培养具有临床思维能力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改变过去机械护理操作训练教学模式,利用妇科模拟病房、儿科模拟病房、模拟重症监护室等临床仿真环境,使学生在模拟仿真环境下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操作训练,并将《护士礼仪》等课程内容融入基础护理教学中。医嘱处理系统与计算机实验室网络连接,全面满足了我院护理专业学生计算机教学以及训练、电子化专业考试、模拟护士工作站医嘱处理等多用途的需要,使教学更加贴近临床、贴近病人。
3.2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平台,全面开放实验中心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实验室对学生实行全面开放制度。实验中心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开设理论课和实验课比例从以往的1∶1增加到目前的1∶1.6。开放实验项目由原来20项增加到26项,增加了30%。在教学时间以外的任何时间学生可以预约到实验中心进行训练,通过开放实验,每学年约400人次学生来实验中心,这既能使学生提高实验技能,又能使实验中心仪器设备得到充分利用。
3.3全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院每年5月份开展在校生护理技能竞赛,12月份举办本科实习生技能竞赛。通过竞赛,将临床案例分析融入到比赛项目中,更能充分体现教育教学与临床需求的紧密结合,对培养和提高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评判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4实验中心对外交流与协作
学院近几年来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马来西亚、日本、香港等国家与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学院与国内昆明医学院实验中心、吉林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青岛第二卫生学校等多家院校保持学术交流联系,互派教师参观讲学。疆内学院承担了由新疆红十字会、教育厅和民政局主办,护理学院承办的"应急救护培训进校园"高校师资培训工作,有来自12所高等院校的36名校医接受了培训,此项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了自治区级护理学实验中心的社会服务职能。此外,选派教师赴墨玉县对临床护士进行常用护理操作培训,培训人数达80人次。此举措开展,提高了新疆边远地区卫生院护士临床护理能力,解决因路途遥远而致学习困难现状,促进偏远地区卫生事业发展。
5小结
为了满足新时代对护理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进行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我们更新了实验教学环境与设备,完善了实验基础设施建设与实验技术队伍内涵建设,加强了实验中心管理与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了对校内外开放服务与交流, 努力提高了护理实验教学质量与护生的实践能力,使学院通过实验教学平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性护理人才更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燕,杨毅,杨艳燕,等.从生物学实验教学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2):69-71.
[2]何晓阳,朱亚平,余志,等.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2(3):107-109.
Abstract: Emergency department as a rising management discipline in recent decades ge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ow to effectively enhance and improve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management work has become a focus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Starting from the importance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management,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management situation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on this basis, introduces the strategy and method to strengthen emergency department management.
关键词: 急诊科;管理;门诊病历;医患关系
Key words: emergency department;management;outpatient records;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276-03
0 引言
急诊是指急速的为重症急症病人进行检查和诊断治疗的行动。急诊科是近几十年来新兴的一门医疗学科,具有应急性、风险性、综合性和不间断性的特点,是医院急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急诊病人提供诊断和必要的治疗。急诊科的主要任务是对危机声明的疾病患者组织抢救,对无生命危险的急性病人进行救治,在实践中还要开展科学研究、总结工作经验,提高医疗水平。急诊科是医院的第一线窗口[1],是医院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也是医院外在形象的第一道风景线。急诊科以接纳高危重症病人为主,需要配备高质量的医疗急救设备和高素质的医疗急救人员。目前各大医院都在努力完善急症科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专业队伍,改造急诊科的就医环境,使得急诊科的水平逐年的提高。但是也有一些医院存在着一味的扩建和扩充,而与其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不相适应的现象,医疗质量、医疗作风和医疗安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2]。
1 急症科目前的管理现状
急诊科作为医院对外服务的第一线,必须加强各方面的管理。目前有不少医院在急诊科的管理上存在各种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急诊科医生的医疗水平相对不高 急诊科接诊医生的素质高低是决定是否发生急诊医疗纠纷非常关键的因素,接诊医生素质较高,相应的治疗质量就高,服务态度好,医疗纠纷就少;反之,如果不能保证医疗质量和服务态度,则会产生较多的医疗纠纷。而目前由于急诊科的工作强度大,使得急诊科的年轻医生不能安心就诊,并且认为门诊工作不重要,有些刚分配来的实习医生仅仅将急诊科作为一个跳板,实习完之后就跳槽到其他部门,导致了急诊科的医务人员流动性较大,医疗水平参差不齐,不易管理,造成了刚有急诊经验的医生流失,而新来的实习医生医疗水平不高的现象。另外,由于急诊科平时的繁忙工作,使得急诊科的医生很少参与学习新的医务知识和参与科研,导致急诊科一直以来就是科研的薄弱环节。在急诊科中很少有高级职称的医师,或者很少有、有科研课题或者科研成果的高级医师,缺乏高水平急诊医学的拔尖人才,导致急诊科的医疗水平整体不高。
1.2 急诊科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急诊科医生的收入与付出严重不成比例,医院在政策上对急诊科在人力、物理、财力和奖金分配方面都没能重点考虑,无法有效的调动急诊科医生的积极性。急诊科本身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很少制定中短期或者长期的工作规划,并且因为病人的各种不确定性而没能规范急诊工作程序。对于急诊科的医生,也因为工作强度大而很少对急诊医生进行培训或者再教育。急诊科的登记制度也相对没有完善,更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质量监控制度,无法对急诊医生从质量上进行监控。缺乏处理成批伤员的应急预案和各种传染病的防治准备,典型的案例是SARS病毒的流行,由于对SARS的认识不足导致出现了重大的损失。再比如没有注意防范院前抢救工作中的隐患,急诊的抢救过程应该做到早期、迅速、准确、有效。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规范制度对病人进行详细的询问,如病人发病时间、发病症状以及已经进行的处理方法,对病人进行合理的体检,在最短时间内有预见性的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做出诊断。运转过程也需要有严格的操作规范,防止出现未向病人或家属交待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的情况,120急救车上必备的各种物品如血压计、听诊器、手电筒、麻醉针等必须保证运行良好;急救车上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等等,这些都需要有严格的规范来保障治疗的顺利实施。
2 加强急诊科管理的策略研究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医院内部医疗结构的调整,急诊模式也必须要适应现代急诊急救的医学发展方向,更好的满足急诊患者的医疗需求。为此,医院需要研究各种加强急诊科管理的策略,是急诊科的发展跟上当今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更好为人民服务。笔者经过实践和分析,主要总结了以下方面:
2.1 从急诊科自身建设出发,努力提高医护人员水平 为了使得急诊科的医生能够了解各种综合性和广泛性的疾病,必须定期对急诊科医生进行岗位培训,使之具有更广泛的医学知识。对于急诊科的医师,要加强鉴别诊断,学习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和使用各种医疗设备,如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和电动起搏器等。对于护理人员则要进行各自分工和配合协作的训练,进行各种操作技能的培训,定期组织成批伤员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演练,发现和解决各个岗位整体配合上的问题,增强救治的有效性,减少可能产生医疗纠纷的因素。
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急诊医学专业人才,尽快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急诊医学培训教材,建立急诊专业人员培养渠道,搞好急诊医学的培训基地,全面提高医疗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努力培养一支具有肯吃苦、勤思考、勇攀登精神的专业技术医疗团队[3]~[4]。
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急诊科医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要有责任心,能够将心比心地善待病人及家属,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认真细致的给予治疗,把急诊工作当成自己神圣的使命;要有敬业精神,对患者保持高度负责的态度,同时还要掌握接诊艺术,能主动与病人及病人的家庭进行沟通,取得病人和家属的理解与信任,争取病人及其家属的合作。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衡量一个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5]。
2.2 加强急诊科制度管理,规范诊疗制度 加强急诊科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2.1 应用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9001提供了一种制度,一种规范的操作程序,通过内审、外审发现医疗过程中不符合规定的现象并及时改进,由此规范每一个医务人员的工作环节,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树立好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减少甚至避免了各种医疗纠纷的产生。另外,作为医院的管理者,从自身也应该提高素质,培养自己在个人气质、文化素质以及道德修养,充分理解领导岗位赋予他的职责和权益,领导者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将所管理的团队健康稳步的发展。这也是提高管理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2.2.2 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建立与急诊科配套的监督机制,比如建立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制度,设立监督电话供患者随时对医生不满意的行为进行投诉等措施,可以比较快捷而有效的规范急诊体系,能够比较有效的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的奖惩。
2.2.3 规范诊疗制度。急诊科主要规章制度和人员职责包括:急诊科主任职责,急诊科医师职责,急诊科护士长职责,急诊科护士职责,要求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急诊科规章制度和人员职责,危重病的抢救程序[6];急诊岗位责任制度,首诊负责制度,急诊病历书写制度,急诊报告制度,医嘱查对制度,急诊抢救制度,病案管理制度,医师值班、交接班制度,三级医师负责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指定为了急诊科医务人员一个工作的准绳,任何救治工作都必须遵循这些制度,一旦有违背制度的行为,必须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严厉的惩处。同时也要营造以人为本的管理概念,将管理方法从机械检查型向耐心指导型转变,从发生问题后领导的严厉训斥道分析原因的温情讲解;院领导要能够换位思考,设法帮助急诊科解决在管理问题上的诸多不合理现象。管理过程不能是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而是平等对待,关心医务人员的所思所想,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进行合理的引导,增加批次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从而使急诊科的全体工作人员能够身心愉悦的投入到工作中,以一种快乐的心态积极的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7]。
2.2.4 修改急诊科的绩效考核办法。根据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少劳少得的原则进行合理的绩效考核与评价,根据对医院的贡献和患者的评价决定每个人的薪酬水平,这样既可以公平的进行薪金分配,也能够充分的动员所有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2.5 改变现有的急诊科体制,设立适应医疗制度改革的急诊管理模式。传统的急诊科只是作为医院的“支援型”单位,很多医师都是刚分配来的实习医学专业的学生或者从别的科室临时抽调来的医师,临时性的观念很强,医务人员没有强烈的岗位意识。这导致急诊科的领导缺乏工作的长远规划。为了改变这个现状,使急诊科成为医院的一个重要科室,就必须尽快建立各种专业的急诊室、抢救室、急症ICU、急症手术室、处理室以及各种急诊检查手段等,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使急诊科从“支援型”模式向“自主型”模式进行转变,抽调高水平的医师组成专职的急诊团队,创建新型的急诊专科,是急诊科成为和其他科室同等重要的医院组成部分。
2.2.6 特别注意要重视急诊科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是急诊科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的前提,必须保证每年对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定期培训,不断提高和学习新的医疗知识。使急诊医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专业疾病的急救级数,建设一支一专多能的急诊医生队伍,逐步和建立的专业科室共同独立承担全部急诊任务,这样可以更快的解决患者的会诊问题,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治疗。
2.2.7 建立网络信息化管理。21世纪是互联网世纪,网络不仅可以快速准确的完成各种实时操作,还能为急诊科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快捷的信息查询和表单打印,能够帮助管理者快速的完成各种复杂的统计工作,详细记录患者就诊的整个过程,能够在急诊科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3 小结
本文简单介绍了当前急诊科的管理现状,明显存在着急诊科医生水平不高和急诊科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详细的分析了各种急诊科的管理策略,包括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完善诊疗制度等七个方面的措施。相信通过这些措施的逐步实施,急诊科在医院的重要性将会与日俱增。
参考文献:
[1]杨云芳,王一,高玉培.急诊科管理和建设的经验与探讨[J].医院管理,2004,2(09):860~861.
[2]方曼曼,皇甫明放,谢长勇.急诊科管理模式和方法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2010,17(12):1126~1127.
[3]黄晓琴,叶素蓉.急诊科管理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6,13 (04):239~240.
[4]刘雪白.综合性医院急诊科管理的几点体会[J].中国实用医学研究杂志,2003,2(06):712~713.
[5]曾素琴.以医院管理年为契机 加强急诊科管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9.5(Vol 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