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市场发展前景

市场发展前景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3 16:43: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市场发展前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市场发展前景

第1篇

关键词:蔬菜施肥;水溶肥料;现状;前景

随着农业设施化、机械化和自动化等程度不断提高,滴灌施肥技术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农业高附加值农作物水肥管理的主流技术。针对作物需求和土壤养分供应的特性,实行“总量控制”和“分期调控”的原则,实现“少量多次”的供应施肥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水肥利用效率。但是由于传统单质肥料和颗粒复合肥养分不全面和杂质含量较高,水肥一体化栽培过程中经常出现堵塞滴头或喷头、养分配比难以满足作物生长要求等问题,由此使得水溶性肥料市场在最近几年内迅速扩大。水溶肥料作为一种与节水灌溉、立体高效栽培、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相配套产生的一类新型肥料,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节能环保、节水、省肥、省工、增产的特点,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优良产品,也是未来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1 水溶肥料的由来及其分类

水溶肥料最早出现在美国,早在1965年美国就出现水溶性肥料专利产品。在美国灌溉农业中,25%的玉米、60%的马铃薯、32.8%的果树均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加拿大、以色列等国的水溶肥料产品应用市场也非常广阔,尤其是在以色列等缺水国家的水肥一体化应用比例达90%以上。中国应用水溶性肥料起步较晚,是由喷施叶面肥和保护地冲施肥慢慢演变而来。

目前国家允许生产的水溶性肥料产品一共有6种:大量元素水溶肥料,中量元素水溶肥料,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含腐殖酸水溶肥料,有机水溶肥料。其中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和含腐殖酸水溶肥料技术相对成熟,相应产品及其应用较为常见。

2 中国水溶肥料市场流通情况

中国水溶肥料产业从2007年开始大规模发展,目前全国已有近300家化肥生产企业在农业部备案生产水溶肥料,登记的各类水溶肥料产品达到4 300多个。2011年,全国水溶肥料产量达到60万~80万t,产能较大的省份分别是山东、广东、江苏等。水溶肥料产品的主要品种是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和含腐殖酸类水溶肥料。目前水溶肥料的市场价格是8 000~10 000元/t,其利润空间比较广阔,平均利润达到100%~300%,高回报的利润也催生了水溶肥料行业迅猛发展。

3 辽宁省水溶肥料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生产技术落后

与国外水溶肥料企业相比,国内水溶肥料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生产设备极其简陋,研发资金和技术人员投入严重不足。不少企业仅仅是将尿素、硝酸钾、硫酸钾、磷酸铵等原料肥简单混配,生产车间没有吸湿设备,染色及防结块技术不过关,生产出的肥料往往出现潮解、板结、染色不均、杂质过多、水溶性差等现象,严重影响水溶肥料的生产和销售。

3.2 肥料配方不合理

许多生产企业在确定产品配方浓度时,并没有根据不同作物以及作物生长时期的养分需求配置浓度,仅参考已登记产品配方。部分企业为方便登记随意制定配方,导致产品使用后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盲目生产高养分含量的水溶性肥料,既浪费了资源,又不能为中低养分含量水溶肥料留出发展空间。

3.3 市场价格居高不下

水溶肥料的价格远高于普通复合肥料,一方面是因为生产原料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水溶性肥料为上市新产品,包装印刷也比较花哨,容易吸引消费者,经销商容易获得较大利润,导致该产品价格难以回落。

3.4 假冒伪劣产品多

由于水溶肥料生产工艺简单,经染色后的成品肥料很难辨别其原材料,所以不少厂家以硫酸镁、硫酸锌等低价肥料添加激素冒充水溶肥料,或者以复合肥料替代一部分生产原料来牟取高额利润。

3.5 擅自修改标识

水溶肥料包装标识比较混乱,多数企业不按等级内容设计包装标识,包装设计五花八门,随意夸大宣传的现象比比皆是。

4 中国水溶肥料发展前景探索

水溶肥料被誉为21世纪中国化肥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完全水溶性肥料作为常规复合肥产品类的一小类水溶性品种,由于完全可以通过精量施用,可显著减少肥料的投入总量,与当前的“低碳节能”、“高效环保”等现代农业理念相吻合,可以说水溶性肥料正担负着这种使命,随着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不断推广以及灌溉设施的完善,完全水溶性肥料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广阔。

4.1 扩大产品和品牌效应

企业要在自身产品上创造“卖点”,打造特色产品,同时在多品牌战略的应用上要有所突破,必须要在打造强势品牌上下功夫。

4.2 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营销模式

企业要培训具备专业素养的技术人员,水溶性肥料的销售人员即是技术人员,销售水溶性肥料实际上就是推广技术和设备,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的配方需要实现精量调控,如果销售队伍达不到专业性要求,就很难在市场上站得住脚。

4.3 产品价格应兼顾农民利益

第2篇

关键词:家居产业;内销;市场战略

尽管近年来中国家居产品出口量在大大提高,但出口与内销相比仍然只占较小的比例,内销一直占主导份额,中国家居产业仍然是以内销为主的产业。1998年我国的家具总产值为870亿元,而出口只有21.97亿美元;2000年我国的家具总产值为1200亿元,而出口为36.65亿美元;2004年我国家具总产值为2730亿元,而出口只有103.53亿美元;2007年我国家具总产值为5400亿元,而出口只有1400亿元人民币,占家具总产值的26%左右。历年家具总值与家具出口的增长曲线基本一致。

在世界金融海啸的冲击下,随着国外家居市场,特别是欧美的消费市场萎缩,家居出口受到了严重冲击,特别是部分加工贸易的外向型企业受到了致命的创伤,但以内销为主的格局仍然可以保障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因而危机对家居产业并未造成严重的后果。

未来三年政府将投入9000亿元加大保障住房建设,每年3000亿元,三年内要建200万套廉租房,400万套经济适用房,还有100多万套农垦、林业和矿区棚户区改造工程。不管是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还是商品房的增长,都必将带动家居产业的发展。

家居板块项目的环境友好性主要表现为它的资源可再生性。最适宜于制造家具的材料主要是木材、木质人造板、竹材、藤材等自然材料。它们都是可再生的材料,与不可再生的金属、塑料相比,它更具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特征。只要做到有计划的开发和利用,就可以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对于倡导以钢代木,以塑代木是短视行为,因为随着矿业资源和石油资源的日益短缺,钢材和其它金属材料,以及塑料都具有不可再生性,只有通过循环利用才能实现其可持续性。

家居产业属轻工业,单位能耗远远不及冶金、石化等产业。家居产业对环境的污染也是不需要大投入就可以达标排放的。对于涂料、胶料在生产和使用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学物(VOC),如甲苯、二甲苯、丙酮、丁酯、甲醛等,只有在原材料采购和生产中严肃执行相关标准,都是容易达到环保要求的,因而可以说家居产业是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家居产品是环境友好型产品。

根据产品属性,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对于从事传统家具生产的企业,如从事深色名贵硬木传统家具生产的企业,从事漆艺家具生产的企业,其工作的重心将放在对传统工艺的承传和创新,其核心竞争力也就在对传统工艺的精湛和对熟练技术工人的拥有。企业通过对雕刻艺术、大漆艺术、镶嵌艺术、彩绘艺术等传统工艺的开发和应用,从而大大提高产品的艺术附加值和技术附加值,实现传统产品的价值和效益。为了保持对传统优势的占有,就必须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和人才培训机制,使企业长期拥有一批掌握了核心工艺技能的中高级专门人才。而在设备投入方面则可以相对减少,除了常规的锯解、刨铣和榫卯设备外,其它工艺均可手工完成。对于大批量生产的大中型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益,也可以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三维曲线、曲面零部件,也可以采用雕刻机批量复制雕刻零部件。但手工的个性产品其市场价值永远都比机械加工的产品更珍贵。

第3篇

今年3月24日,欧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特别首脑会议上,批准了由欧洲前中央银行行长拉姆法路西领导的贤人委员会提出的雄心勃勃的欧盟证券市场改革计划,决定成立欧盟证券委员会和欧盟证券管理委员会,确保在2003年底形成统一、高效的欧盟证券市场,为2000年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上提出的到2010年把欧盟建成“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最具活力的知识”的实现奠定基础。

一、欧盟证券市场发展的基本情况

多年来,欧盟证券市场一直超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后,欧盟先后颁布了“准入指令”、“上市名单指令”和“过渡期报告指令”, 分别对欧盟上市公司的最低条件、上市前必须列入上市名单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确立了基本规则,用于规范各成员国证券市场。1989年以后,为建立欧盟统一大市场,欧盟通过了“可转换证券共同投资条约”、“投资服务指令”和“金融服务行动计划”,为投资机构在欧盟各成员国建立分支机构、提供金融服务、实行欧盟内部跨国证券交易扫清的道路。随着欧元的启动,欧洲资本市场的一体化步伐大大加快,2000年4月,巴黎、阿姆斯特丹和布鲁塞尔证券交易所实行合并,组成了欧洲第二大股票市场“欧洲第二”。伦敦和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的合并虽遭瑞典一家金融机构的敌意收购而搁置,但最近又传出要合并的消息。

在欧盟证券市场一体化发展的同时,股东文化在欧盟兴起,欧洲股民迅速增加,股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有价证券交易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提高。目前,欧盟的政府债券市场已超过美国40%,公司债券成倍增长,股市市值总和已超过美国市值的一半,德国、西班牙等国家已有约20%的人持有股票。

二、欧盟证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欧盟在证券市场一体化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把欧盟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目前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1.证券市场分散,带来规模不经济和流动性不高。欧盟15个成员国都拥有自己的证券市场,以股票市场为例,除了位居世界前六名之列的伦敦、法兰克福和巴黎之外,欧洲还有10多家包括米兰、马德里、里斯本等在内的数十家中小型交易所,15国所有的交易市值总合仅相当于纽约股票交易所。不仅如此,一些国家内部的证券市场也相当分散,例如德国,除了法兰克福,还有另外包括斯图加特在内的7家股票交易所。

证券市场分散,降低了市场的流动性,使欧洲的投融资成本一直高于美国,欧盟统一大市场的规模经济优势无法成分发挥,严重阻碍了欧盟经济的发展。

2.欧盟缺乏一套清晰的证券市场运做规则。首先,法规不健全,欧盟制定的力图规范欧盟证券市场的各种规则缺乏明确的界定和解释,不同规定之间存在矛盾,各国执行尺度也不一致;其次,各成员国的证券体制和规则存在差异,如跨国担保、投资服务标准、统计和制度、投资者资格标准、零售和批发金融市场规则、养老金投资规则、招股说明书内容等不尽一致;第三,欧盟决策程序繁琐复杂,每一项立法平均耗时两年以上,致使欧盟没有抓住欧元启动的机会加快欧盟证券市场的改革,使欧盟在风险投资等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和创新方面明显落后美国。第四,监管体系混乱,欧盟各成员国内有40个机构从事证券市场的规则制定和监管,相互分割,权利和责任存在较大的差别,欧盟一级没有统一的监管机构;第五,跨国交易和清算系统互不连接,交易成本居高不下;

3.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证券市场一体化发展。各成员国不同的立法体系、税收制度、政治和文化差异等阻碍了欧盟的证券市场发展,其中税制和文化不同是阻碍证券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各国证券经营的税种和税率不完全一致,而各国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难以在税制上达成一致。比如由于英国和卢森堡对债券和利息收入免税,导致欧盟其他国家大量资金流入这两个国家,债券交易也基本在这两国进行,当欧盟计划统一证券和利息收入税时,英国和卢森堡坚决反对。各成员国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竞争政策、企业文化等使证券企业跨国经营和兼并困难重重。

4.欧盟成员国加入欧洲货币联盟不同步。随着欧元的启动,欧元区内金融市场的结算和计价都可使用欧元,但在国际金融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英国至今游离于欧元区之外,而且何时加入仍遥遥无期。此外,欧盟东扩后,新成员不会马上加入欧洲货币联盟,货币联盟不同步问题将更趋严重,这势必延缓欧洲证券市场一体化的进程。

三、欧盟证券市场改革的主要举措

面对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美国金融市场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巨大竞争压力和金融全球化挑战,欧盟决心加快证券市场一体化的步伐,加快证券市场的改革。欧盟证券市场的改革思路就是以欧元启动为契机,在欧盟范围内建立一套公开、公平、透明的证券市场立法规则,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防范金融风险,维持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促进市场竞争,推动欧盟证券市场的发展。而决策过程和监管的程序化、规则化、透明化也是文明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1.加速欧盟证券市场决策程序的改革,使决策程序简单化。针对欧盟立法体系和决策过程繁杂的弊端,欧盟斯德哥尔摩特别首脑会议通过了拉姆法路西提出的欧盟证券市场监管改革计划,把欧盟的证券市场立法和监管体系分解为4个层次,各层次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互相协调、互相监督,并在2003年底前完成。第一层次,以现有的立法程序为基础,由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作为立法机构决定欧盟证券市场的基本政策和基本原则,集中讨论涉及证券市场的关键问题,不拘泥于技术性的细节问题,以便绕开对每一项立法平均耗时两年的共同决策程序。第二层次,在2001年年底前成立欧盟证券委员会和欧盟证券管理委员会,协助欧盟委员会执行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通过的指令和决定实施细则,并在三个月内就每一项立法框架的技术问题达成协议。欧盟证券委员会的主要智能是制定证券市场规则、对欧盟委员会提供咨询并通过欧盟委员会给欧盟证券管理委员会下达命令。欧盟证券管理委员会由各成员国的证券监管当局组成,负责对欧盟证券市场的监管,保障欧盟证券的实施。第三层次,强化成员国内部监管机构的合作和建设。第四层次,欧盟和各成员国之间各级立法、监管机构进行合作,保证欧盟统一规则在欧盟内部的实行。

2.修改欧盟证券市场监管的指令和措施,使其适用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形成统一的欧盟证券管理规则。具体包括,投资和养老金基金规则的现代化;国际会计准则的采用;股票市场的单一“营业执照”,即一家金融机构只要拥有任何一个成员国的营业执照,便可在欧盟境内自由设立分公司,无需所在国认可;发行商统一招股说明书;金融批发服务市场的互认原则;交易所上市原则等,这些改革可望在2003年底完成。同时,加快2000年3月里斯本首脑会议上签署的“金融服务行动计划”中提出的改革零售和批发金融市场42项措施的实施。

3.成员国加快本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其基本取向是建立对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实行统一监管的单一金融监管机构,以便明确责任、改进管理、降低成本、增加透明度。英国在欧洲金融改革中首开先河,建立了单一的金融市场全权管理机构金融服务局来监管整个英国金融市场。拉姆法鲁斯领导的贤人委员会认可了英国模式,并提议每个欧盟成员国均建立单一的金融市场管理机构。目前,丹麦和瑞典基本与英国同步;比利时、卢森堡和芬兰也将把证券业与银行业的监管合并;德国已提出将该国的分别管理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的三个管理机构合并为一个联邦金融市场监管局的建议;法国也正在讨论合并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管市场交易的自律组织金融市场协会和监管银行业的银行业委员会的问题。

四、欧盟证券市场的前景

欧盟证券市场的改革举措和欧元的即将流通为欧盟证券市场一体化的深化注入新的活力,欧盟统一证券市场的建立不会逆转,这必将推动欧盟的发展,改变国际资本市场的格局,加快形成与美国相抗衡的全球另一个证券交易中心的步伐。但在一体化的进程中,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和难以逾越的障碍,完全一体化的证券市场在欧盟形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1.欧元即将流通将使欧盟证券市场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002年1月1日欧元将替代12国货币开始流通,从此,所有欧元区发行的证券都使用欧元统一标价、统一结算和交易,消除了汇率风险,减低了交易成本,有利于增强资本的流动性,刺激投资者的需求。投资者不再从不同国家的角度来进行投资组合,而是以不同的产业比较进行投资选择,这无疑加快了证券市场一体化的进程。

2.欧洲的主要证券交易所将从竞争走向联合。目前,伦敦、法兰克福和以巴黎为首的欧洲第二在欧洲证券市场中呈三足鼎立之势,但随着欧元的启动、欧洲证券市场统一规则的实行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欧洲各国证券市场的界限将被彻底打破,证券市场交易可延伸到欧盟乃至世界各个角落,以国家为单位的证券市场行将寿终正寝。同时,欧洲的最大竞争对手美国不断渗透欧洲市场,对欧洲证券业形成了严重挑战,这也会促使欧洲证券交易所的联合。而促使欧洲证券交易所联合,提高欧盟证券市场的竞争力也正是欧盟首脑会议批准拉姆法路西的欧盟证券市场改革计划的原因之一。

第4篇

关键词:证券市场;现状分析;发展构想

1 证券市场的现状分析

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证券市场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初期。 1981年到1987年国债年均发行规模仅为59.5亿元,进入90年代以来国债发行数额年均达到千亿元。 而1997年已达到2 412亿元。在股票市场上,迄今沪、深两地上市公司已达900余家,上市股票市价总值达2万亿元。 我国资本市场在短短十几年,达到了许多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实现的规模,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但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证券市场自身功能的发挥,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主要是:

1) 证券市场规模过小。以股票市场为例,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从总体规模看,与国外还有相当大差距,参与股票投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全世界平均为8%左右,发达国家的比例则更高,如英、美均在20%以上。我国目前股市投资者为3 300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7%。另外,从股市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看,世界平均为30%左右,美、日、英等国均在80%以上,而我国为24.2%,况且在总市值中还包括大部分不流通的市值,假如扣除这一部分,我国股市总值占GDP的比重就更低了。由此可见,我国股市规模较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较大差距,同时也可以看出在我国扩大股市规模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 资本市场主体缺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而目前我国企业主体地位非常脆弱。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约束无力、活力不足仍然是我国企业的主要特征,企业主体地位残缺。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主体残缺还表现在投资主体主要是个人,其投资的质和量均较低,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比重明显不足。相比之下美国等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其机构投资者主要有年金基金、商业银行信托部、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等。由于机构投资者是专业性金融中介机构,其投资活动具有投资量大、交易费用低、交易风险小的特点,很受大众投资者的欢迎。如美国,每4户人家就有1户向投资基金投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机构性投资者发展滞后,这使得仅靠若干家大机构和数以万计的小股民散户所支撑的股市投机盛行,股价暴涨暴跌难以避免,阻碍了股市的健康发展。

3) 市场分割,整体性差。首先,一级市场的发行仍然按地区分配额度,限制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债券地区性发行市场也是按省分派额度和按银行分支机构分派额度。至于二级市场分割则更为明显,把股票市场划分为A股、B 股和H股,构成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中的一个非常显着的特征;即使在A股中,国家股流通与转让只限于极少部分,而且A股不答应在沪、深两个交易所交叉挂牌,限制了全国性市场的发展。在股票市场中呈现出A股与B股、H股分割;个人股、内部社会个人股与内部职工股分割,个人股市场与法人股市场分割。如此繁杂的分割,不但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也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惯例接轨。

4) 市场中介机构不完善。证券中介机构从广义上讲就是在证券市场上为参与各方提供服务的机构。我国目前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虽然其业务已涉足证券的承购包销、发行、交易、自营、财务顾问等内容,但与国外投资银行业务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功能缺陷,例如投资银行核心任务之一的购并业务对于我国中介机构来说几乎还未曾涉及。西方国家的公司购并活动大多由投资银行策划完成,投资银行起着搭桥牵线、筹划交易过程、为交易筹措资金和参与交易谈判等重要作用。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中介机构,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重组活动的顺利开展。

5) 流动性不足。流动性是指市场中存在大量的流通性强的金融工具,同时又有大量参加流通的主体。检验市场流动性通常可从交易量和成交价的关系入手,二者的关系越密切,流动性就越差。美国股市中二者变化的关系指数为0.01,而我国沪、深A股市场的关系指数分别为0.52和0.40,说明我国股市整体流动性是比较差的。造成股市流动性差,一方面与资本市场中介机构投资者参与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与国家股不能进行交易、法人股在STAQ和NETS市场交易微弱有很大关系。流动不足使股票价格扭曲,资本流动失去了动力和方向,资源配置功能受到抑制。另外,由于国有股不能流通,这将对国有资产的结构调整产生不利影响。

6) 资本市场交易工具品种单一、结构残缺。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中,资本市场工具保持多样化趋势。以香港资本市场为例,目前国际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工具中80%以上已被其采用;在股票市场上,不仅出现了期指、期权、认股权证等投资品种,而且这类衍生工具的交投大有超过现货市场之势。香港上市公司在债券市场上的集资形式更为多样化,在债券、票据和存款证3种形式的基础上,先后出现了浮息工具、变息工具、可换投股债券、信用卡应收债券等多种形式,目前在联交所挂牌买卖的债务工具已增至129种。相比之下,我国大陆的资本市场除股票外,5年以上的交易工具几乎没有,而1~5年的交易工具又受到种种限制,这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7) 证券市场制度不健全。证券市场制度是支撑证券市场高效、公平运转的基础,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和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等。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无论从制度本身还是从执行上看都存在信息公开不够的问题,表现在一些重大信息披露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极大挫伤了股民、债券投资者的信心。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是指证券投资者在获取有关信息后,被给予证券投资期收益以必要的保障和实现的制度。我国证券市场的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很不健全,使投资者面临的市场风险过大,严重措伤了股民的投资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已制定了《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证券交易所治理办法》、《证券投资基金治理暂行办法》等。然而证券交易的基本法规《证券交易 法》尚未制定,证券法规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导致证券交易的某些环节无法可依,加之对已颁布的法规执行不力,证券交易的违规和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我国1995年发生的“三.二七”国债期货的严重事件,主要原因就是证券法规不健全、监管不严造成的。

2 证券市场的发展构想

2.1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推进资本市场主体发展

证券市场主体质量的高低,对我国证券市场能否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资本市场主体的发展。

1) 取消额度治理代之以核准制。股票和债券市场的额度治理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手段,由于对证券发行标准制定较低,这给行政部门行使权力提供了较大空间,政府为企业包装上市,后患无穷。为此,国家主管部门应该严格上市公司审批,提高上市标准,取消或减少行政干预,将证券市场的额度治理换之以核准制,使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都能通过竞争达到上市的目的。这样既增强了市场参与的公平性,又能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使企业经营者把精力真正放在如何转换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效益上,而不是通过旁门左道达到上市的目的。国家可以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上市标准,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前提下,增加上市公司的数量,实现股市的扩容,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2) 强化上市公司淘汰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股份公司,非凡是上市公司不但要转轨,更要转制。而目前有些股份公司上市后不思进取,“穿新鞋,走老路”,把股市看作“圈钱”场所,效益下降甚至亏损。 1997年有11.8%的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小于0.05元,如此低的回报会打击股民参与二级市场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股市的扩容。因此,建议对于那些业绩长期不佳的上市公司,证券治理部门应给予警告、停牌直至摘牌,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只有上市公司质量提高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和扩容才会有保障。

2.2 增加资本市场的交易品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应根据居民、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不同投资与筹资需求,在考虑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不同组合的基础上,发展并完善门类齐全的资本市场交易工具。非凡是可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增加证券品种,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可转换债券是具有双重身份的证券,它首先作为一种债券,享有一定的利息收入,同时能以一定条件换成股票,兼备了债券和股权证两种证券的性质。可转换债券的双重性质决定了它对活跃证券市场的非凡作用与独特地位是其它证券品种无法替代的。 应该说,可转换债券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资本市场具有更大的激活作用,可以丰富证券品种,扼制过度投机。除可转换债券外,还可考虑进一步发展期货、认股权证等其它金融衍生工具。因为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价格风险将会突出,必然要求金融市场提供风险转移机制和价格发现机制,而传统金融工具难以完成,只有引入衍生金融工具才可达到转移风险、重新分配的目的,进而满足市场需要。衍生金融工具还能促进相关基础市场的流动性,形成均衡价格,合理安排资源配置。在发展金融衍生工具时应立足国情,着重发展以规避风险和保值为主的衍生金融工具,而且要做到立法与监管先行,对于投机性过强的诸如股票指数期货等可暂缓发展。

2.3 大力发展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

发展投资基金,增加机构投资者是改善当前投资主体结构失衡、提高市场活动水平、使资本市场逐步趋于规范的重要措施。这对于扩大证券市场规模、强化投资功能、减少投机性和盲目性,使我国股市长期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动投资基金的发展,应做好以下工作:

1) 扩大投资基金的发行数量。我国目前的投资基金仅一百多亿元,在股市中所占比例还很小,远不能起到稳定股市、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高达近5万亿元,假如有10%用于基金投资,就会给证券市场注入近5 000亿元的资金,这将极大缓解股市的扩容压力,又能化解一部分银行风险,可谓一举两得。同时,投资于基金的风险较股票小,收益又较债券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投资工具。

2) 增加投资基金的种类。在今后基金的发行中,可以开设多种不同投资方向、不同投资风险的基金品种。 例如,可设立企业重组基金为企业重组提供资金支持,也可设立专门投资于高科技产业的基金来支持国家产业政策,还可设立在债券与股票市场有不同投资比例要求的基金。这样可以使广大投资者根据自身喜好,选择不同风险基金,从而大力推动投资基金的发展。

3) 逐步发展其它机构投资者。目前可对保险公司开展证券投资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完善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养老基金等进行证券投资,以起到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

2.4 逐步解决国有股上市流通问题

  国有股上市流通是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规范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第一,国有股作为股份资金本身就要求具有资本的流动性,这是市场条件下进行资源配置的基础。第二,国家作为国有股的股东经常因为需要调节财政收支平衡或调整产业结构而收回投资,可是国家股不能上市流通,以上目标就无法实现。有人认为国家股上市流通,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其实,资产与资金只是形态上的改变,不存在流失问题,资产不流动、不能发挥效益才是国有资产的最大流失。此外,国家也需要通过国有股上市流通往返避或降低投资风险。第三,国有股上市流通也是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开放发展并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当前国有股上市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模式:

1) 国有股单独设市流通。这种方式可以满足国有企业实现战略性改组的需要,同时由于未与A股、个股并轨流通,也不会对A股、个股市场形成直接冲击。将国有股单独设市流通还可使国企间的收购、兼并等重组活动公开化、市场化,促进国企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以自觉努力增强竞争力,加快国企改革步伐。

2) 国有股与A股个股合并流通。可以根据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额来对国家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进行缩股,从而大大缩小上市公司中的国家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的规模,以便在缩股后分阶段上市,这样可以大大减小对个股的冲击,同时也不会对新股发行造成过大压力。否则按现在的路走下去,每上市100亿新股,市场的总面值就会增加400亿,这样,矛盾的累积会越来越多,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大的变化,股市就会有崩盘的危险。

第5篇

    市场经济在我国,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发展,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全球经济联系更加密切,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也发生了诸多的变化。这种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身在其中的企业要做好调整和应对工作。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要做好应对,主要有以下几个大的方向:

    第一,整合营销。与传统单一的营销方式相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将各种原本单一的营销工具和营销手段,系统的组合起来,根据具体营销环境的变化来灵活地做出调整,实现营销效果和营销价值的最大化。不同的营销手段、营销工具,发挥作用的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整合就是为了让这些独立的环节和工作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能够产生更加多的正面效应。如果整合不当,不仅会大打折扣,营销工作也会遇到阻碍难以顺利进行。要达到积极整合的效果,就需要明确一个重心,消费者导向是整合营销活动开展的一项重要原则。

    第二,文化营销。未来的市场营销,将不再局限于实际物品的宣传与推广,文化软实力成为营销工作的重要对象和重要内容。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开始出现了文化需求,他们希望在产品中能够感知到某种文化精神和文化诉求,产品不仅仅应该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应当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消费者与商品之间,通过这种文化内涵能够产生共鸣。

    第三,网络营销。互联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市场营销工作带来了冲击。特别是当前各大网络购物平台的兴起,网络营销已经成为必然。与传统的营销方式相比,网络营销是一种以电子商店为主的营销形式。网络营销的特点在于,投入成本较低,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对应群体相对年轻化,消费过程便捷。

    第四,绿色营销。绿色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企业所承担的社会环保责任与环保意识在营销工作甚至是产品生产中予以贯彻和体现。当环保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应当重视和必须承担的重任时,企业的营销理念要想赢得社会公众的注意,就必须重视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绿色营销主要是要凸显企业的绿色环保价值意识和概念,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实现消费者对企业的价值认同。

    二、企业市场营销的创新策略分析

    我们已经分析了企业市场营销工作主要的发展方向,针对当前营销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进行有效的创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切实做好营销工作的创新,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立足产品质量,重视服务品质。从国际大环境来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企业的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品的品种、质量和价格大体相当,利润已低到接近成本且平均化,这一切使价格竞争几乎达到极限,在价格不能成为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时,企业之间竞争主要转向非价格的竞争。谁能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谁就能赢得顾客,赢得市场。服务竞争正是适合这一规律应运而生的,它是对传统的竞争模式的变革,它属于非价格竞争的范围,其核心是要求企业为顾客提供更好、更有特色或者更能适合顾客各自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一种竞争。

第6篇

【关键词】数字一体化手术室 医疗 市场

现今的医学及医疗器械是要求高性能的配套医疗设施与之相配合,这就对医院手术室的人性化、自动化、智能化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要求手术室使用起来更加便利,更加安全。

数字一体化手术室是随着微创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新的医疗项目,它是以创造手术室的高安全性、高效率性,以及提升手术室对外交流平台为目的的多系统(比如医学、通讯、工控、数码等)的综合利用。

一、数字一体化手术室符合现今手术室发展的要求

数字一体化手术室比较符合当今手术室操作规程,更加适合现代微创手术技术。数字一体化手术室首先是要洁净手术室,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结合设备数字化功能,在软件和硬件上共同整合集成,最大程度的发挥设备的使用功能,最大程度的满足手术条件的需求。数字一体化手术室的操作方法是让医护人员在无菌区通过操作平台或者是触摸显示屏轻而易举控制手术室内的全部设备,同时还连接医院内的信息网络,这就可以达到医院数据和影像的共享,而且可以利用视频音频系统同外界进行交流。

数字一体化手术室符合医疗设备人性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要求,在我国仍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发和完善。现阶段数字一体化研发成果有一部分已经用到了手术室,达到了部分数字化功能,比如手术中交互式信息交流,手术环境的智能调整。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前的洁净手术室会逐渐向数字一体化手术室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加快公司在数字一体化手术室上的研发速度,推进数字一体化手术室的建设。

二、广阔的市场空间为数字一体化手术室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一体化手术室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初起源于医疗技术比较发达的美国,并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迅速成为欧美顶级医院的宠儿,而我国的一体化手术室则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

一个成熟,先进的一体化手术室系统可以为医院带来巨大的价值:

(1)手术质量

(2)使用率成倍提高

(3)运营成本降低

(4)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

(5)通过搭建学术平台提升医院的医疗学术水平

(6)扩大医院在同行业的知名度

第二,数字化手术室的运用,能提升处理病人的效率,帮助科室主任完全掌握各手术室的进展情况,也可在手术的期间,实现远程教学、学术研究、远程会诊等。

美国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医院采用数字化手术室使用率可以提升8个百分点左右。意思以往普通手术室每天可做8台手术,而数字化手术室每天要做8.5~8.9台手术,给医院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在我国的医院推广数字化手术室,确实存在着成本的问题,数字化手术室在初期投资要高一些,但是从长远的利益来看,是会让利益有很大的增长。而且数字化手术室的建立不会对医护人员提高要求,在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只需要触摸屏幕就可以操作了,尽管其要求的技术含量相当高,但对于用户来讲,确实是非常人性化,非常简单的操作,不会增加医生手术的难度。现在数字化手术室确实面临着一个打破传统的观念,更新和建立新模式的问题,不过它一定是今后医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第三,与普通的手术室相比,数字化手术室实现了信息的流通与开放,利用远程医学影像技术和实时数据检测的结合,医护人员可以便捷、实时地获取大量与患者有关的信息,并在精确导航系统的帮助下实施更为精准的手术,从而提高手术的效率和成功率。

第四,数字化一体化手术室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一体化的集成控制服务环境,是一种人性化的手术室建设概念和方案,就是将病人更多的信息和手术麻醉监护信息等与手术室教学转播系统进行集成,最终实现病案管理与手术视频转播为一体的数字化手术室信息系统。同时大大提高了医院的市场竞争能力。

2010年,2011年,我国卫生部统计我国新建成手术室中洁净手术室的使用率分别人31.22亿元、35.45亿元,市场增长率为21.65%。随着我国医疗机构建设速度的增快,以及洁净手术室的普及,未来几年,数字一体化手术室的建设也会飞快增长。随着我国医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数字一体化手术在未来的几年内将逐渐取代现今的普通手术室,在未来几年,我国各类医院现有的手术室大概10几万间将在近几年进行一次彻底的更新和改建,而且每间手术室改建的费用大概是70万无左右,巨大的市场空间为数字一体化手术室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延武.手术视频网络监控技术及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7):34-35.

[2] 卢敬泰,晏春.医院网络示教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式及前景[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12):42-44.

[3] 王晔,李甜.网络医学教学及指导系统的组建[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8):40-41.

第7篇

关键词:财富管理 理财规划 市场策略 银行业务

一、银行财富管理发展现状

(一)银行财富管理的概念和定位

银行财富管理一般是指银行利用所掌握的零售客户信息与金融产品,通过分析客户自身的财务状况,了解和挖掘客户需求,制定客户理财方案,为优质客户提供现金、证券、保险、信贷、投资管理以及税务、财务计划、退休、遗产信托等一揽子金融服务,进而帮助客户实现理财目标的一系列过程。一般服务对象为流动性金融资产高于100万元人民币。

(二)银行财富管理的特征

1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个人理财。高端客户在消费习性和投资理念上有明显的特色。据一项调查表明,高端客户个人理财业务的首要目标在于实现财富的保值,其次避免过度纳税,以下依次为实现财富增值、为后代积累遗产、保障公司的生存等。客户往往需要一套完整科学的理财规划,而不是分散化的产品配置。

2 强调品牌效应。在银行产品同质化现象十分明显的今天。留住客户的关键是要让其在享受银行优越服务的同时,不断深化对品牌的感受。近年来,打品牌也是各家银行祭出的杀手锏。同业中一些知名的品牌包括招行推出的“金葵花”、工行的理财金账户、民生银行的“非凡理财”赢得了较高的市场认知度。在财富管理领域,品牌战略更是市场对商业银行的要求和期待,这是财富管理业务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3 依托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做好财富管理工作需要有良好信息系统做为支撑,如能对优质客户进行有效的细分,可以检验客户的贡献度,评价客户经理的服务以及成本,了解产品的需求和效益,从而最后制定更优良的客户管理的方案。提供财富管理业务的银行,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升级改造,建立自动化的财富管理系统及成本低廉的电子渠道、网络渠道,可以为客户提供实时化的便利服务。当客户资产发生变化,如汇率、利率、股价、基金净值波动较大时,财富管理系统可实时通知客户,提供个人理财建议,等等。

4 财富管理不同于私人银行。一般而言,银行个人业务分为三个阶段,即个人理财业务、财富管理、私人银行业务,我国的银行大多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私人银行与财富管理有五大区别:准入标准不一样,私人银行远高于财富管理,以中行为例,私人银行的准入标准是100万美元,而财富管理一般只有100万元人民币;负责理财业务的人员不一样,从事财富管理工作的人员是理财经理,而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是私人银行家;产品服务不一样。私人银行对一个人定制产品,而财富管理是对一类人即一个细分群定制产品;服务渠道不一样,私人银行比财富管理更私密珍贵,为客户单独配置会谈房间,隐私特点更加明显;提供的服务不一样,私人银行所提供的是“1+1”的服务,即私人银行+投资顾问组合式服务,而财富管理则是由理财经理提供一对一服务。

二、我国财富管理发展的前景分析

近期,万事达卡国际组织的《万事达卡中国富裕阶层指数》报告称:2009年,中国内地家庭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上的富裕阶层有近500万户,39%集中分布在上海、北京、广州三大城市中;到2015年,内地富裕阶层数量预计将增到860万户,京、沪、穗三地所占比例将上升到47%,中国财富管理业务机遇与前景十分诱人。

(一)政策环境的变化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创新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我国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给国内银行财富管理市场吹进了一股春风。该《办法》允许商业银行在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按照符合客户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原则,尽责地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同时,鼓励商业银行推出结构性衍生产品、人民币外币相结合的理财产品,一则摆脱传统理财产品的局限,二则提高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和吸引力,三则提高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因此,那些具有较强衍生产品设计能力的银行,今后将会脱颖而出成为财富管理的市场领先者。

(二)客户金融资产多元化为财富管理提供了新的市场需求

新兴的中国富豪阶层关注堆积的财富,希望得到保值升值和家族传承,他们的资产组合包括存款、股票、基金、保险、黄金等人民币理财产品,并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将更多地投向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三)银行的经营资源和IT优势已日益成为推动财富管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经营资源对银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仅包括人、财、物等有形资源,更重要的包括商誉等无形资源。强大的财富管理系统要能捕捉广泛的客户信息;要能进行客户行为和偏好的分析;要能识别潜在优质客户,并能将其放入差异化的客户支持群中。另外,支持优质客户的平台必须能够提供客户与银行在各个产品和渠道建立联系的全景图。

(四)国际经验表明我国大力发展高端客户财富管理已势在必行

研读汇丰、花旗等外资银行2009年最新的财务报表可以发现,财富管理在其业务分类中占据重要地位。汇丰控股2009年半年报显示,除税前利润排名前3位的业务分别是个人理财(占33%),企业银行、投资银行及资本市场(占29%)和工商业务(占24%)。汇丰控股在半年报别指出,从各客户群表现来说,亚洲尤其是中国的个人理财业务取得“十分强劲的业绩”,除税前利润比去年同期上升38%。

三、推进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市场策略

面对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进则退。我国银行要大力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就一定要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在客--户、产品、服务、人才、管理等五大因素上狠下功夫,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优质、忠诚的客户群对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银行的竞争就是对拥有一定金融资产的优质客户的竞争,因为他们才是银行开展财富管理业务的根本。如何吸引并留住高端客户呢?

首先,挖掘并争夺潜在新客户。面临激烈的竞争有效抢夺客户是成功的第一步,这是发展财富管理的出发点。及时、经常地深入市场一线,分析客户状况,主动深入高档社区、高档商务区开发客户资源;可以加强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合作,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从机构、人员配置、培训、资金和技术投入方面进行必要的支持和配合,以形成发展合力,共同促进客户开发和业务发展。

其次,挽留已有的老客户,并不断提高其对银行的忠诚度,此乃实现财富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挖掘一个有效新客户的成本是挽留一个合格老客户的5倍,因此,“强势开

源”不如“有效节流”。注重从已有的大批存量客户中提取有效高端客户,采用纵向结合、财富推导的方式,即可从公司金融业务的企业管理层中识别,从工资数据导出中识别,从住房信贷中拥有多处房产的客户中识别。当然识别出了高质量客户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忠诚度不高始终困扰银行业务的发展,“追逐利益最大化”使得优质客户不断游走在各大银行之间。

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加快推出优质理财产品,缩短与它行同类产品推出的时间间隔,力求能够“领先”市场推出。

二是实施客户的精细化细分工作,目前,许多银行在对客户的细分中主要以客户资产总额和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度来考虑,容易造成对客户自身金融需求的忽视。对此,需要引进目标客户动态档案跟踪管理制度,加强对客户生命周期、风险偏好等细分变量的关注度,对稳定固有客户群、提高综合回报率有着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

三是通过客户经理贴心周到的服务留住客户。这是银行致力于发展客户关系的最高境界。客户经理是传播银行服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客户信赖银行,首先从信赖为其服务的客户经理开始。

(二)优质、差异化、与叶俱进产品是财富管理的基石

国内银行不缺渠道、不缺客户资源,缺的是有竞争力的产品。能否抓住有利时机,集中力量打造出符合客户需求且技术含量较高的理财产品,是财富管理市场出奇制胜的关键。银行理财产品中以固定收益类的产品居多,业绩参照标准多为当时的银行同期定期存款利率,而当前央行频频使用加息、提高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这对固定收益理财产品而言无疑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即便固定收益产品,在设计上也应该遵循灵活多变的原则,比如加入一些收益率定期可调整条款、产品可质押担保等,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该类产品的吸引力。

银行要重视产品推出上的时间衔接问题,避免出现较长一段时间上的产品真空期。因为,如果在某一时期没有较强市场吸引力相关产品推出就可能造成客户的流失。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客户需求,加快产品设计和审批,掌握好时机,在市场需求至高点前抢先推出产品。

银行要加强与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之间的跨行业合作,利用与其他金融产品进行再组合的方式,实现产品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合理配置,增强产品的灵活性和吸引力。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多采用混业经营的方式,而我国依然采用“分业经营、专业管理”的模式,但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的活跃将逐步引导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全面合作时代的到来,对市场政策的敏感洞察力、高层的支持力度都将导致深层次合作模式的进一步展开。

(三)私密、个性化、贴心的服务是捆绑客户的利器

据波士顿咨询的统计数据,在中国不到0.5%的家庭拥有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富裕阶层多呈现如下的理财倾向:持有现金水平很高,具有高度投机性,倾向于直接参与投资决定过程,很多客户坚信自己比理财机构的经理更有能力得到高回报。这也对银行的财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私密性强、个性化的服务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私密的个性化高端服务。财富管理不同于一般的个人理财,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服务对象的高端化。他们更强调安全性及私密性。硬件方面,财富管理中心要能够为客户提供私密的会谈空间;软件方面,中心需要配备一套完善的综合数据管理系统并进行定期跟踪。客户经理要对每位客户建立个人档案,记录客户的生命周期、风险偏好、性格特征、已购买理财产品、对未来投资收益的期望等个人信息,并不断对数据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定期向客户提出准确的理财投资意见,做到个性化服务。

其次,必不可少的全程贴心服务。贴心服务是有效开展财富管理业务、确保客户经理所提意见能够被客户接受的重要环节。加大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要求银行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包括教育、避税、保险、退休、财富转移、遗产规划等一系列全程服务。贴心服务讲究的是“人文关怀”,不仅要关注客户的理财需求,更要注重客户的心理诉求,针对客户的特点配备不同的客户经理提供服务将促进有效交流,提高服务的接受度和响应性。

(四)财富管理是专业、综合化、高水准人才的大比拼

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教授指出:“中国财富管理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已融入全球市场并日益成为焦点,最大的挑战在于缺乏领军人物和大批训练有素、通晓国际市场的财富管理专才”。

财富管理服务的对象是高端客户,服务的内容涉及到股票、基金、保险、外汇、黄金、期货、避税、资产规划等多个领域,这就决定了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需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训练有素、通晓国际金融市场动向,更要具备高超的人际沟通技巧、组织协调能力。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银行实行分业经营,因此,同时具备以上综合素质的人才并不多见。面对高速发展的金融业务我国银行必须加紧培养力度,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首先,银行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等途径进行人才自我培养。其次,利用与其他金融机构形成战略联盟进行专业化人才培训,采用“培训外包”的方式来拓展财富管理人才的视野、培养并提高其综合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可通过外部聘任的途径在短时期内建设一支财富管理服务的特种部队,但这只是一时的缓兵之计,只有加大力度,加快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高综合素质的客户经理队伍,才能适应我国财富管理发展的需要。

(五)高效、务实的管理制度为财富管理保驾护航

首先,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可脱离依附支行的模式,单独成立财富中心,采用单列管理方式进行考核将有效提升其市场响应速度。

第8篇

关键词:光伏的应用;存在问题;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O4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源的开发以及节约能源显得尤为重要。光伏能源作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在市场的应用进一步显现出来。在二十一世纪前半期光伏发电有可能超过核电成为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之一。目前很多国家的鼓励政策和法律已相继出台。

1、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存在的问题。

1.1 光伏产业在中国快速崛起,同时成为出现“产能过剩”问题最快的新兴产业。光伏产业是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能源产业,在短短的时间里,中国光伏产业从最初的高利润、低风险急转直下,成为“产能过剩”的产业,造成“过剩”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欧美国家提高贸易壁垒、减少光伏补贴。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光伏产业畸形的市场结构,其中国内市场发展缓慢是造成光伏产业发展危机的症结所在。

1.2 从经济效益看,光伏市场竞争力有限,但应用成本很高。对于集中式的大型光伏电站和分布式的屋顶电站来说,经济性是决定光伏项目建设最重要的因素。现阶段,较之传统化石能源发电成本,生物质能发电是比较高的,风能发电成本已经很接近,核能发电的成本占有较高优势,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介于风能和生物质能之间,大型并网的太阳能发电成本在8-11元/瓦,相当于传统化石能源发电成本的2-4倍,风力发电的1.5倍。

1.3经过最近几年的爆发式增长,我国光伏产业已经跃升至全球最大光伏产业制造基地,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产能占到全球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产业发展初期大量进口多晶硅、单晶硅的情况完全改变,突破关键技术促进了产业的发展,生产设备大量依赖进口的情况也得到好转,中国成为全球光伏产能最大的国家之一。但中国光伏装机量增长非常缓慢,光伏产业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近几年来,即便是加快发展速度,国内每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也不足全球的十分之一。

1.4 光伏发电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份额低。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原煤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就维持在70%以上,其次是原油和天然气。虽然“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新能源的投资力度,但从能源结构看,新能源所占的比重并没有明显上升,2010年,新能源占全部能源生产的比重为9.4%,较2000年仅提高了1.5个百分点。整个新能源比重低,而光伏发电占能源生产的比重更低。国家能源局预计到2013年年底,全国发电总装机将达到12.35亿千瓦,其中水电装机2.78亿千瓦,增长约11.6%,占发电总装机比重为22.5%,比2012年年底提高0.8个百分点;并网风电装机7500万千瓦,增长约22.1%,占6.1%,提高0.7个百分点;核电装机1470万千瓦,增长约16.9%,占1.2%,提高0.1个百分点;并网太阳能装机1000万千瓦,增长200%,占0.8%,提高0.5个百分点。同时,火电装机占比将由2012年年底的71.5%下降到69.6%,下降约2个百分点。

2、我国光伏应用市场存在的障碍

2.1 缺乏与产业宏观政策相配套的地方性优惠措施

根据《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原则上按光伏发电系统及其配套输配电工程总投资的50%给予补助,偏远无电地区的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按总投资的70%给予补助,其余资金由企业自筹。这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很多地区光伏企业而言,项目资金的筹措是面临的首要难题,资金不到位,项目就无从启动。

2.2光伏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资金困难,人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

由于内陆很多地区自然条件艰苦、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等客观原因,其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光伏高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特别是复合型创新人才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区光伏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与国内发达地区的光伏企业相比,内陆很多地区光伏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综合实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无论是从内陆很多地区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考虑,还是从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方面考虑,这些地区光伏企业无疑肩负着主力军的重任。

3、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发展前景

3.1 可持续发展。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及社会持续,即实现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资源的良性循环及人类社会的良性循环。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要想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者的良性循环,就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就要求保护环境、资源循坏利用从而提高人口综合素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和良好势头。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统一是指,经济建设与控制人口、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类生活过得更加幸福、美好。 对立性在过去的“增长模式”下的工业经济中已暴露无遗。在传统发展模式的革新下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应对日益逼近的化石能源资源逐步走向枯竭,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不是光顾眼前利益无限制的开发自然资源。以满足未来的长远利益而是开发与保持自然资源并举。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使得发展与环境协调,只有生态系统处于良好的状态才能维持使用资源,且可以持续不断的循环利用。

3.2光伏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就我国西部而言,开发起步晚,很多偏远的地区电网难以延生,至今还处于缺电的状态,但是荒漠、戈壁、荒滩等空闲地开发太阳能的资源市场比较广阔。我国有很多风力资源和太阳能资源都很好而常规能源相对缺乏的地区,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提供清洁、可靠的电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熟,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将会快速发展,在我国的电力结构中发挥重要替代能源的作用。

3.3中国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家战略既要借鉴西方国家发展的成功经验,又要结合中国的国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中国是世界太阳能市场的新兴力量,中国正成为世界光伏产品制造中心,中国将成为世界光伏技术研发中心这既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也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发展光伏产业是实现节能环保的重要举措,是建立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关键。我国的光伏发电应采取稳步发展的原则和策略,要有利于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要有利于增强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和就业,符合我国的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我国的西部开发战略。中国发展光伏产业要制定系列化的经济激励政策,包括税收、信贷和投资、价格、补贴和技术政策。具体建议,应建立光伏产业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基金,建立光伏经济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建立健全光伏技术的基本标准和规范,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的光伏企业集团,广泛开展光伏技术的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应通过若干工程计划把光伏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落到实处。

结束语

光伏产业是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为了实现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将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新能源发展的重点。随着能源枯竭和环保呼声的高涨,以及经济发展用电需求量的增加,光伏产品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能源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光伏具有绿色安全环保、可再生性等特性,从而受到各国的和民众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