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公司财务治理

公司财务治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3 16:43: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公司财务治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公司财务治理

第1篇

关键词:集团公司;财务治理;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F530.68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跨国集团公司在治理中存在的核心问题

跨国公司治理机制是属于母公司主导型的公司治理模式,主要可以分为经理选派机制、资本财务机制和经理责任激励机制等几种具体形式,我国跨国集团公司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其存在的治理症结不容忽视:

(一)经理选派机制。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仍由政府任命,而不是由真正承担风险的资本所有者在经理人市场上选择。即使是在上市公司里,本可以借助市场机制来选择经理的愿望也难以实现。

(二)资本财务机制。国外子公司大多数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资本财务机制。许多子公司财务报表不及时上报母公司。这些子公司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严,自我监督和约束机制不健全,同时又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手段,子公司报表极易出现失实。

(三)经理责任激励机制。我国跨国集团国外子公司的管理人员在物质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自己的道德准则来维持自身行为规范,与此同时,他们又拥有很大的自,从而加大了管理人员的职业风险,强化了其短期投机的获利心理。

二、改进和完善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的途径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条途径,来整治我国跨国集团的治理现状:

(一)以现代企业制为基石,规范法人治理机构。法人治理机构是以两权分离、三会分设、四权制衡为特征的。“三会四权”的企业领导体制构成了公司的权力制衡机制。然而,真正行使好各自的职能权力,才是规范运作的关键。企业董事会要有效地行使职能,需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选择恰当的董事。董事要充分代表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二是董事会下设一些专门委员会,如财务审计委员会,辅助董事会开展活动。只有真正做到利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才能有效的来整合人力资源。

(二)建立起集权适度、分权合理的管理模式。集权与分权是所有企业集团在处理与子公司之间关系时所无法回避的重要矛盾,处理焦点在于体现要做到集权适度、分权合理。总体来讲,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可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坚持产权管理原则,以投资资产的安全性、增值性和盈利性为根本目标,体现资产联结的管理方式。2.坚持参与决策原则,以参与子公司法人治理机构管理为主渠道,体现母子公司的管理模式。3.坚持有效监管原则,以集团公司职能部门为监控的重要形式,体现集团型的管理方法。

(三)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体制。在我国企业集团中,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激励不足与约束乏力同时存在。在政府授权,直接或间接参与国有资产经营时,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国有资产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首先,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善于经营并取得业绩的企业家, 应尊重企业家的个人人力资本价值,给予与之相应的奖励,使企业家的报酬与企业业绩、近期与中长期发展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家积极性。其次,激励与约束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在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约束机制,通过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和健全的规章制度,约束经营者的行为,使其自觉规范行为,专注于企业发展。

三、对我国跨国企业集团公司治理模式选择的思考

中国的跨国公司在治理上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模式,要根据跨国公司具体情况来确定。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完善我国跨国企业集团公司治理模式:

(一)政府调控要适度平衡。一方面各级政府应积极营造有利于跨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氛围,强化企业对公司治理的重视,增强企业的紧迫感。另一方面,政府不再给予跨国企业集团特殊保护,还应积极鼓励多种经济形式的企业参与竞争,更大限度的允许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参与并购国有企业。从现有的政策来看,政府已经放宽了并购限制,但是在实践中,还需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

(二)跨国企业集团公司自身在治理机制模式中,应坚持如下行为准则:

1.治理结构规模的选择要适度。在建立治理结构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成长状态和发展规模,选择适合自身规模的治理结构,即分情况、有区别地来决定自身应该建立治理结构,而非盲目的跟风。

2.建立起明晰的委托――关系。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委托――关系比较模糊,委托链本身不能产生非常好的传导机制,同时委托链的委托人和人的权责也不明确,极不利用规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3.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联动机制。例如,普及国有企业经理人年薪制。此外,还需要建立起集中统一的财务控制网络。比如可以向境外子公司选派财务总监,或者建立财务公司,统一管理子公司的财务。

4.强化公司经营者的义务与责任。企业经营者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应该承担企业经营的风险和法律责任,对自己的经营和企业资产的升值负责。政府可以通过法律规范来建立一种经营者的进入与退出机制,而非单纯通过行政安排或市场的自发力量来实现。

5.强化媒体监督。媒体数量庞大,形式多样,在监督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优势非常明显。记者具有采访上市公司的权力,也具有采访公司利害相关者的机会、权力和自由,可以从正面、侧面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情况加以了解。要发挥这些优势,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在有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规和规定中,明确规定媒体既有刊登上市公司信息的权力。同时,也应有监督这些信息是否真实的权力,从法律上为媒体的监督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赵汉章.集团公司财务治理方法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5

[2]王可瑜.我国集团公司财务治理现状及对策.江苏商论,2007,6

[3]伍中信.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会计研究,2005,10

第2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务治理;公司管理

在一个公司的管理中,财务管理及财务治理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其中也包括对于会计的管理,这几个部分其实都是为了公司的内部进行服务的,但是两者其实也是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的,那就是对于信息的收集披露是否都是十分彻底和全面的。因此为了推动公司的管理,顺利对财务方面进行治理,就必须要求企业及管理者对财务管理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够做到因地、因时制宜,真正做到从内部进行财务管理,最终实现财务治理这一目标。

一、财务管理在公司管理中的作用

在对于财务治理以及财务管理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说明之前,需要明确的是财务管理在整个公司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地位。

1.有助于完善公司整体的奖励机制。

财务管理对于执行董事的激励其实是有着相当明显及重要的帮助作用的,良好的财务管理系统对于完善公司内部的激励机制也是十分有帮助的。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高层也就是CEO,以及公司的执行董事,应该得到的奖金数目,其实是和公司的盈利及绩效相匹配的,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没有绩效的企业,同时也不会有提供给董事的奖金。

2.有助于资本市场对于公司进行监控。

广大群众对于资本市场实施的公司企业监控其实往往都是持有怀疑态度的,但是有效的财务管理,以及相关的信息资讯,对于监管的工作还是有着一定的督促及帮助作用的。近几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资本主义市场来完成了企业的重新构建,度过了企业的困难时期。因此财务管理的信息透明度,以及有效性和可靠性,都是十分受关注的。

3.提高投资者的信心。

如果从根本的角度上来说,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及成果和投资者的信心值其实是有着十分密切联系的。有效地进行财务管理,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企业对于投资者是提供保护,并且提供合理化的帮助与支持的,这就是为什么财务管理操作较为系统的企业,其投资者的变动都不会很大。

二、财务管理的具体操作与措施

在本文中,笔者针对现阶段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进行财务管后制作财务报告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办法。

1.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

企业的财务管理包括很多部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会计管理,这一管理的内容及结构都是十分复杂的,对于企业来说,进行财务管理首先需要聘用专业的人员,或者是由公司内部人员组成一个管理小组,专门从事相关的业务。现阶段,某些企业采用非专业人员进行财务管理,妄图通过私下关系来减少企业的信息披露,这种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

2.充分保护企业的商业机密。

在对企业信息进行披露之前,需要明确其中的自愿披露与非自愿披露都包含哪些内容。如果针对企业的信息披露包含了企业的商业机密,以及其他的机密信息的话,有关部门需要适当减少披露内容,任何形式的信息披露都应该以保护企业的商业机密为主,对于现阶段一些企业的机密信息遭到恶意披露这些现象,应该加以制止。

3.控制现有的信息内容范围及质量。

信息的披露范围,以及涉及的内容和数量,包括质量都是需要严格按照财务管理的相关标准,以及规定来进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针对会计的管理,财务会计相关的信息对于企业是有着直接的影响的,而且对于公众也是承担一定责任的。其次,财务管理的报告需要包含规定的内容,并且以财务信息为主,而现在即便是要求适当提供非财务信息,也只能是作为一个信息的补充。

三、公司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

1.财务管理影响公司财务治理。

财务管理不仅仅包括对企业资金的管理,只要该部门是企业内部的部门,那么无论存在于哪一个层次,其实都是需要接受财务管理的,管理的内容不仅仅是以资金的周转和审批为主,在财务管理中,企业的各个部门需要接受最严格的审查和备案,任何的资金流动及业务流失都是需要进行备份,并且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汇总和公开。这就是上文提到的信息披露,其中如果包含有十分机密的内容,可以申请予以保护,不作披露。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最终需要通过财务治理来进行解决。因此财务管理的成果和效率,决定了财务治理工作的开展和进行。

2.高效率的财务管理在财务治理中起重要作用。

企业财务方面的整顿和治理是以企业财务管理的成果和效率决定的。财务管理中的会计管理,对于企业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往往涉及资金、人员、信息等几个方面。由于管理的内容较多,企业的管理效率肯定是会降低的,因此为了保证财务管理的效率,可以采取专业的信息化管理,这一管理模式也将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财务治理完整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仅满足了企业的管理及治理需要,并且可以保证在第一时间内就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因此如果企业具备高效率的财务管理,那么对于后续的治理,以及公司的管理都是有帮助的。

四、结语

在明确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分析了财务管理和财务治理的关系后,企业需要明确,想要让自己的企业发展下去,并且想要保证企业的发展毫无任何问题和偏差,需要在财务管理中多下功夫,并且保证财务治理是以财务管理为基础而进行的。

参考文献:

[1]李丽.试论公司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与对接[J].财经界,2013.

第3篇

目前,我国公司的制度安排受经济转轨时期的影响,透过一些问题公司事件,不难发现市场上许多公司的问题往往表现在财务方面,如:财务报表的粉饰造假,募股资金的随意挪用,委托理财行为不规范等。这些问题单纯从财务技术的角度已无法解释,必须考虑公司形成的财务契约的过程及其制度环境,重视公司赖以存在的治理基础,转而从定性方面、制度层面来展开对公司财务的研究,即着重从财务治理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已成共识,财务治理就是规范各产权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确保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一、公司财务治理的基础理论

(一)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是由科斯和诺斯等开创的一个新的经济学流派。它在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引入契约、不对称信息、成本等基本分析工具来分析企业问题。根据分析工具和侧重点的不同,新制度经济学主要划分成以下理论分支。

契约理论,企业是一组契约的结合体,是一个在其框架中由相互合作的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等利害关系人组成的契约组织。哈特等人直接提出了企业合约不完备的论点,将契约规定外的权利即剩余权利称之为剩余控制权,而且把剩余控制权定义为所有权。“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就推导出了控制权”而完全契约理论却忽视了“控制权”、“权利”等范畴,这些恰恰是企业问题当中的关键所在。委托理论,指出企业是一个存在个人相互抵触的利益冲突的契约关系。因此,必须设计某种制度:一是通过财务治理来明确各级委托人和人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委托人欲实现自身目标的最大化,必然要采取某种方式对人的行为进行激励与监督。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对市场特定交易信息的拥有不相等,有些参与者比另一些参与者拥有更多的信息。签约前的信息不对称会存在逆向选择,它包含隐藏信息的问题;签约后的信息不对称就会导致道德风险,它既包含隐藏信息的问题,也包括隐藏行为的问题。

财务治理应该保证财务信息的畅通流动和财务权利的合理配置与有效执行,使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落到实处。正是高昂的成本配合不完全的契约促使人们关注对财务治理的研究,因此是财务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公司治理理论

哈特提出了公司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指出在合约不完全的情况下,治理结构确实有很大作用。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包括投资者、经理、工人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制度中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其实质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配置”,最优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是一种状态依存的控制权结构,不同状态下的企业应当由不同的利益要求者控制。杨瑞龙则强调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公司治理理论的出现是财务治理理论的产生前提,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财务治理在研究思路、方法等方面必然借鉴、遵循公司治理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对财务治理的指导是很重要的,没有公司治理理论的成熟与拓展,就不可能有财务治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

(三)公司财务理论

本金理论,是财务理论体系中最为基础的理论,财务治理就是对本金流向、流量的合理协调、控制;是对本金的控制权、剩余索取权等权能的合理配置。

财权流理论,汲取了“价值流”的优点、考虑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思想、挖掘了价值背后的本质力量——权力、注重了“价值”与“权力”的高度结合。

财务分层理论,该理论的提出是在1997年,汤谷良、谢志华、王斌的三篇论文,分别从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阐述了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的架构、内容、特点等财务理论问题。后经不断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如下观点:财权分属所有者和经营者,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首席执行官和财务总监)之间划分。

二、公司财务治理的基本理论

(一)财务治理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于财务治理的概念众说纷纭,尽管概念描述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制度安排,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来达到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相互制衡,科学决策,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耦合。

(二)财务治理的主体

财务治理的主体是指在财务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要素,确定财务治理主体,关键是“考虑参与财务治理的行为主体是否有能力和动力来行使其权利”。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看,财务治理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参与主体不可能太多,只能择其要者来规范调整他们的关系。应将政府包括在内,在公司财权配置和制衡关系中,政府对公司的财务政策和财务行为进行规范,是不可避免的,撇开政府研究财务治理问题,难以保证财务治理结构合理,在实践中会带来不利后果。作为财务治理的主体倾向应为目前主流经济学所关注的“真实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和政府等)。

(三)财务治理的客体

财务治理的客体也即财务治理的对象,对财务治理的客体研究,不应只停留在“价值流”的层面上。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支配价值流的“权利”是隐藏在“价值”背后更为抽象、更为实在的具有支配能力的本质力量,以“财权流”作为现代企业财务的本质是现代财务的主流。作为财务活动的财务治理的客体就是“价值流”与“权力流”相结合的“财权流”,即财权在财务治理主体之间的有效配置。

(四)财务治理的目标

随着公司治理的创新,“股东至上”理念,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质疑。尽管都没有否定股东在企业中的决定性地位,但动摇了股东作为惟一的剩余风险承担者的假设,因而使股东作为惟一的剩余收益享有者的制度安排的合理存在疑问,利益相关者理念应运而生。现代企业是众多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系列的“契约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结构复杂性和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会损害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需要谋求一种对利益关系的平衡、制衡机制,遵守效率、公平原则。因此,将财务治理的目标定位为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体现了财务治理效率性目标与公平性目标的有机耦合,是一种现实选择。

(五)财务治理的核心

财务治理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的核心,表现为某一主体对财产所拥有的支配权,包括收益分配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决策权等权能。合理配置财权可以增强控制的广泛性和渗透性,减少失控区域;可以有效地防止人的败德行为,遏制利益流失;可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三、公司财务治理的相关理论

(一)财务治理机制

财务治理机制,就是要有效运用财务手段,解决有关因素在相互关联和制约过程中所涉及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一个完善的现代公司财务治理机制应该是财务决策机制、财务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以及财务治理信息披露机制等几方面的有机结合体。

财务治理机制作为公司运行的一种制度安排,分层配置的财务决策机制的建立居于财务治理机制的首要位置;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是提升公司财务治理效率的重要内容,利益相关者需要利用公司披露的信息,尤其是财务信息进行相关决策;而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健全有效则是财务治理机制的核心,需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相容机制,以协调各权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财务治理的目标。

(二)财务治理模式

现代企业是众多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联结体,为使契约得以顺利履行,必然要求各主体能够平等、独立地参与公司财务治理,拥有与特定经济地位相一致的财权,进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财务治理的制度安排成了必然的选择。但这不是也不可能是平均分配公司财权,重点在于强调“参与”。当然,这也只是公司处于正常经营状态下的治理机制,体现了利益相关者间的合作。为确保公司在非正常经营状态下,有适当的制度安排帮助受损的利益相关者,必须有一套制度设计安排来确保对控制权的适时适度、有序有效转移来改变利益分配格局,这套制度安排就是相机治理。基于传统的单边治理模式正在经受严峻考验,并在内外部压力下走向共同参与治理和相机治理相结合的新模式。但各种财务治理模式理论也仅是提供了分析研究的基本框架,鉴于各种内、外在客观因素并非一成不变,财务治理也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治理模式。

总的说来,关于财务治理理论研究时间并不长,基本上缺乏总体架构的认识,系统性的理论成果不多,本文试图为财务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一点借鉴。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财务治理共同治理相机治理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和实业界对于加强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实践,期望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起激励和约束相匹配的制度安排,比如进行了会计委派制,试行了以独立董事为主要标志的公司治理结构原则,这些措施无疑对于改变目前企业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是必要的和有益的。但是,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来认识和运作,实际效果不甚理想。本文试图从公司财务治理的本质角度出发,构建适合我国公司财物治理模式进行探讨。

一、公司财务治理及其要素

公司财务治理,是指通过规范财务信息的生成和呈报机制,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进一步分析,公司财务治理主要是由三个要素构成,即财务治理主体、财务治理客体和财务治理的载体所构成的公司财务治理的经济关系和体系。

1.财务治理主体。财务治理主体是由公司内外两类利益相关者承担,它们在财务治理中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担负着不同的任务。第一类治理主体是依赖公司内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实现的群体,主要指能够参与公司董事会进行决策的大股东和公司的高管层,第二类治理主体是依赖公司外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实现的主体。公司内部财务治理,是限于公司组织边界内部的财务治理,是依靠在公司内部合理配置财务权力实现的。公司内部财务治理对公司财务信息的生成和呈报以及披露机制起着主要作用,因而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公司外部财务治理,是指公司组织边界外部的财务治理,主要是通过签署一系列合约的方式实现的,其目的是保证企业的运行不会降低社会效率及其相关者自身利益。

2.财务治理客体。财务治理客体也就是财务治理的对象,是我们在财务治理中主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财务治理的客体定位于财务信息的治理,具体应该包括财务会计信息的生成、呈报和披露。第一类利益主体治理的任务是保证信息生成、呈报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第二类利益主体应该将信息的监督、检查以及披露的治理作为主要任务,从而以保证上市公司所披露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其次,将财务治理的客体定位在财权的合理配置上,这是财务治理的核心问题。

3.财务治理的载体。财务治理的载体反映了财务治理中动态制衡的传递功能,在治理主体和治理客体之间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第一类治理主体重要是通过信息的传递和披露向社会各界主要是第二类利益相关者传递其经营效果和治理效率。第二类利益相关者如中介机构需要通过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审查,以便向社会保障其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所以,信息包括财务会计信息和非财务会计信息是公司财务治理的载体。可见,公司财务治理实质上是通过财务信息机制的传递进行的。

二、我国公司财务治理模式的选择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司治理主要遵循物资资本强权观下股东至上逻辑,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人力资本、公司社会责任的日益强调,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益相关者理论已经成为公司治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认为,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对公司剩余做出了贡献,都应有平等机会享有公司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才应是公司的经营目标。因此,公司的财权应由利益相关者共同所有,但如何使财权配置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有效实施,还有赖于公司财务治理机制的合理设计。为了使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都能实现,就必须建立一套共同治理和相机治理相结合的财务治理机制。

1.财务共同治理机制。财务共同治理机制就是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各利益相关者都有机会分享企业财权,即通过分享财务收益权来实现其产权收益,分享财务控制权来相互制衡,以保护其权益免遭他人侵害,从而达到长期稳定合作的目的。首先,构建共同治理的受托人模式。财务控制权的行使主要由董事会来执行,但其从归属上看由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即董事会在做财务决策时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还要关注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在这种共同治理模式下,董事会虽然从形式上看与原有制度安排并无二致,而在本质上却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股东的人转变为各利益相关者的受托人。其次,实现董事会和监事会结构多元化,设计一个由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共同组成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向企业直接提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等都应当能够直接参与企业的财务决策和财务监督,而其他利益相关者群体则主要通过独立董事来集中代表。具体的代表比例可根据各利益相关者的风险状态和谈判能力设定。

2.财务相机治理机制。公司的财务相机治理机制就是在公司经营出现危机时,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利益受损的利益相关者能够主导企业的财务控制权,以改变既定的利益分配格局,它实际上是由公司财务状态的依存性所决定的。由于公司契约中的财务控制权随公司效益和财务状况的不同而在契约中的利益相关者各方转换。典型的相机治理措施包括:当公司经营业绩下降或经营者有不良行为时,股东可以通过股东大会采取用手表决的积极方式调整资本投向、更换经营者等措施扭转不利的财务状态,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采取用脚投票的消极方式转让持有的股份;当公司无力偿债时,债权人可通过破产机制申请公司破产;当公司违背公共财务制度时,政府会给予相应惩罚等。此外,经营者和员工对公司投入了人力资本,在其利益受到损害时也有一定的相机治理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虚构交易经营、关联交易等是目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手段。

虚假经营不但导致企业各项数据无法准确的反映自身的财务状况和问题,同时也会导致企业形成造假习惯,不断编造谎言去掩盖原有的谎言,最终使企业名誉扫地,被消费者和投资者所抛弃。

关联交易是指关联双方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产生实际的价款收取。关联交易并不被我国法律所禁止,而关联交易也不全是违背市场规则的。但如果上市公司缺乏自律意识,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或不出现价款收取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出现数据虚构和失真等情况。此外,会计政策不恰当利用、空壳公司、信息披露不规范等,同样会对上市公司财务真实性造成影响,产生财务造假的问题。

二、上市公司?务造假问题原因

(一)内部原因

自律意识的不足,是造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重要原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上市公司对于利益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为保证股票收益,公司股东非常注重炒作机会,并利用各种虚假会计信息刺激市场,从而提高股民信心,收获可观回报。可以说,上市公司急功近利、对利益的过度追求是财务造假的最本质原因。

其次,财务人员作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关键,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位,也给财务造假带来了可乘之机。目前,我国财务人员岗位能力、职业道德参差不齐。一些财务人员为了个人利益而摒弃严谨、公正的工作态度,与上市公司管理者相互串通,捏造虚假财务信息,最终损害了大量投资者的利益。

(二)外部原因

国内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也缺乏足够的监督。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国家并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控制,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处罚力度也相对较弱,违法成本非常低。

财务监管职能部门,如证券监管、交易所、财政和税务等部门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也没有形成综合监管的良好局面,造成部分上市公司有恃无恐,造假问题百出。

其次,我国会计准则也存在诸多漏洞,针对上市公司会计行为没有形成有力的约束,这无疑为一部分不良上市公司造假制造了可乘之机,大量造假行为得不到有效的遏制。

目前,国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也存在一定缺陷,许多上市公司都无法保障信息披露的真实、完整和准确,披露的信息无法客观、真实的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甚至给投资者造成较大误导,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治理策略

(一)加强会计人员道德监管

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首先必须要加强会计人员道德监管,规范财务人员的工作行为,切实规避造假问题的发生。财务人员是公司财务数据的直接负责人,一方面,必须要明确各项约束财务人员的规范、制度,完善当前会计法规,提高财务人员的法制意识。其次,加强会计岗位监督,在加强对会计岗位人员技术考核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检查,真正帮助上市公司财务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品德和工作纪律,避免公司管理者与财务人员相互串通。

(二)完善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规范公司会计行为的关键,会计准则必须要适时优化和修订,保持足够的先进性。一方面,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要围绕《会计法》建立操作性较强的会计准则,另一方面建立全面的会计监督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企业会计行为的约束。而企业也应该发挥自主作用,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接受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督,切实保障会计准则的落实,确保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

(三)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猖獗,很大程度上是由处罚力度不足所造成的。与财务造假获利相比当前对于该违法行为的处罚显得微不足道。比如,当前《会计法》中对于违反会计法规的单位最高经济处罚仅为10万元,对具体负责人的最高处罚为5万元,处罚之低,与获利相差甚远。对此,必须要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根据造假程度和市场影响情况,在没收上市公司一切造假收益的同时,处以造假收益20%-50%罚款。同时,对于社会影响恶劣的,还应处以一定的刑事处罚,以坚决打击上市公司财务违法行为。

(四)规范上市公司交易行为

虽然,国内并没有明令禁止关联交易,但不合理的关联交易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对此,有必要从源头处罚关联交易,必须要加强对上市公司治理机构和股权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合理的方式优化上市公司股权配置,形成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杜绝违规关联交易的发生。另一方面,必须要加强对上市公司交易信息披露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的监管,降低不良交易行为的影响。

第6篇

摘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公正、及时、准确和完整,是保护投资者利益和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财务虚假问题的现象,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壮大极为不利,治理财务舞弊迫在眉睫。本文拟在深入分析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主观动机、外部条件、造假手段的基础上,探讨遏制财务虚假问题的有效措施和治理手段。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虚假 治理

引言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是证券市场稳定健全与否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在金融全球化迅速推进的今天,通过一个健全成熟的金融市场为企业融资已经成为经济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直接利益关系的股东、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可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甚至社会治安秩序,因此确保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

1.粉饰财务状况以骗取投资者的信任

一般情况下,分散的小投资者都是通过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会计报告了解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公司的未来业绩和经营走向,以此判断其投资收益后作出是否购买其股票、购买多少和购买价位的。显然,只要将财务报表加以修饰和润色,将财务状况人为的转变为优良,把盈利少变为盈利多,甚至把亏损变为盈利,就能骗取绝大多数投资者的信任,从而骗取到他们的资金。在“银广夏事件”中,银广夏通过编造假账使得其利润一路飙升,吸引来大量投资者,股价也不断上扬。2000年12月29日完全填权后股价创下37.99元新高,折合为除权前的价格是75.98元,比前一年启动价位增长了440%。

2.通过虚假财务报告骗取其他债权人的资金

其他债权人主要包括商品的供货方和劳务的提供方,在现在信用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条件下,赊购赊销较为平常,财务数据显示经营良好的企业往往可以得到放宽信用标准的优惠,例如赊购金额的适当加大、信用期限的宽延等。为了安排资金周转,上市公司也经常通过假账骗得这些优惠条件。

3.出于保住“壳资源”的目的而虚报利润

根据《证券法》及《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条例》的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其股票将被中止在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由于上市公司取得发行额度十分不易,其上市交易资格,即“壳资源”等于从资本市场圈钱的资格,因此上市公司都非常珍惜自己的“壳资源”。若被“摘牌”,不仅失去向社会筹资的资格,而且会损害股东、债权银行和相关地方政府的利益,因此上市公司和相关利益主体都会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手段保护壳资源,这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操纵会计指标。1997年,在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上市的7家连续两年亏损的公司不约而同的全部转亏为盈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针对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治理措施

(一)健全法制,加大执法力度

从法制建设方面根治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目前证监会的首要任务,首先是对会计舞弊的行为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并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责任如何在公司的各级财务人员、财务主管等之间进行分摊作出进一步明确的规定。另外,虽然目前证监会等执法部门对财务舞弊已经加大了打击力度,但是有关部门执法不严的现象比比皆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得许多严肃的法律法规成为一纸空文,也给不法分子壮了胆。因此,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及时修订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相关责任人的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加大执法力度,严惩损害到广大投资者经济利益的不法之徒。

(二)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前面已经分析过,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过多灵活性是财务舞弊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首先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对会计准则和制度应遵循的原则进行适当调整,在我国普遍缺乏诚信文化的现在,提高会计报告的可靠性才是关键。其次,正确处理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应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减少可供公司选择会计制度的余地,尤其是对于收入和费用的确认计量原则,应尽可能的做出明确指示和要求,避免形成会计漏洞。再比如,对于固定资产折旧的方式,八项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比例等,均应做出最大细节化的规定。

(三)加强注册会计师作为“经济警察”的作用

首先,一定要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受雇于被审企业的状况,可以由监管机构通过招标的方式,为被审企业选择合适的会计师事务所。其次,将审计服务与非审计服务分拆,禁止会计师事务所向被审企业提供除外部审计以外的其他服务,包括禁止会计师事务所的雇员在被审企业兼职等,以保持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企业的独立性。三是限制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对同一企业的审计年限,例如,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对同一企业的审计年限不得超过4年,注册会计师个人对同一企业审计的年限不得超过2年。建立健全惩戒制度,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设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确保监督与制裁机制的良性运作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大多数仍属于有限责任公司,即使被发现造假,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责任也以注册资本为限,而国际通行的合伙制却要求当事人承担无限责任。只有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令造假者“赔到倾家荡产”,加大过失成本,会计师才会自我强化风险意识、更加谨慎执业。

参考文献:

[1]刘连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9(1):68-69,91.

第7篇

【关键词】 公司治理; 财务危机; 影响

一、引言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和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提高公司绩效,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也就是说完善的公司治理可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改善公司绩效,增强公司对财务危机的抵御能力,减小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那么公司治理到底是如何影响公司绩效的提高(或降低),进而对公司财务危机产生影响的呢?本文沿着“公司治理――公司绩效――财务危机”的思路去探寻公司治理是如何影响公司财务危机的。分别分析了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公司绩效对财务危机的影响,进而分析公司治理对财务危机的影响,通过分析这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总结、梳理出这三者之间关系的一般性分析框架,为我国公司治理机制构建、改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进而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提供参考。

二、公司治理与财务危机

公司治理,又称为公司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其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来看,公司治理属于内部治理问题,包括董事会功能和结构、监事会功能和结构、股东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来看,公司治理属于外部治理问题,包括法律、文化、制度和机制等。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公司治理外部治理法律、道德债务控制权市场产品竞争市场内部治理股东大会(股权结构安排)董事会和监事会经理层

内部治理是以产权为主线的内在制度安排,其治理载体就是公司本身,而外部治理则是竞争为主线的外在制度安排,其治理载体为市场体系。本文主要围绕公司内部治理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财务危机,也称为财务困境、财务失败。国外学者对财务危机的界定侧重于破产,但在我国,由于正真破产的企业并不多,对财务危机的研究并非专指破产企业,而是一种广义上处于财务困难中的那些可能破产的企业。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而言,财务危机可界定为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的公司。

公司治理不佳会影响公司绩效的产生和提高,进而造成公司价值下跌,这就会增加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

三、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一)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应包括三层含义:股权性质;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不同性质的股东、不同的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决定不同的公司治理方式、经营方式,对公司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

1.股权性质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性质复杂,包括国有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等。

国有股包括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国有股的存在对公司绩效会产生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国有股权中的委托关系存在强烈的行政色彩,其带来的政府行政干预会影响以市场为主体的相互制衡的内部治理结构的建立;第二,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人,不能直接分享投资决策带来的财富效应,缺乏足够的激励去监督经营者,造成剩余索取权模糊,容易引起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第三,政府拥有行政权利,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他们作为股东参与市场,会滥用权利,破坏市场规则。由此可见,国有股比例太大对公司绩效会产生负面影响。国有股对公司绩效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政府作为税收征收人,发挥着大股东的作用,可以监督公司管理人员;第二,转型经济中的法律规则不健全,如公司股权中含有一定的国有股,公司的政府股东特别是地方政府股东,就会阻止一些不合理的法律纠纷,甚至能阻止政府对公司恶意侵害。可见,国有股比例对公司绩效将产生正面的影响。

法人股对公司绩效主要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一,法人股相比个人股东更有动机和能力来监督和控制企业管理人员;第二,法人股股东主要是通过公司分红来获得投资收益,所以法人股股东一般不会以投机代替投资,与社会公众股股东相比他们更倾向于长期投资,更注重公司的长期经济利益,所以从剩余索取权的角度看,这也决定了法人股东会适时、充分地执行自己的监督职能;第三,法人股股东能够通过在股东大会上投票,在董事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参与公司经营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司的健康发展。可见,法人股比例对公司绩效产生正面的影响。

社会公众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可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公众股股东资金有限,承担风险的能力有限,大多数公众股股东都带有投机性,企图从股价的波动中受益,因而公众股股东具有很强的激励和动机去关注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他们具有很强的监督意识,所以从理论上讲,公众股比例越高企业的经营状况应该越好。另一方面,公众股股东主要是通过股票差价来获得投机收益,所以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管存在强烈的“搭便车”动机,难以借助公司治理机制对公司内部人实施有效监督,所以公众股比例越高可能对公司绩效越不利。

2.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股权集中度是指全部股东因持股比例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股权集中还是分散的数量化指标,对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格局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公司绩效。一般来说,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50%以上时,属绝对控股类型;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20%以下时,为分散控股类型;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20%~50%之间时,为相对控股类型。

当股权高度集中,存在绝对控股股东时,该股东更容易对公司的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和激励,此时控股股东作为法律上的主要所有者,对公司管理层人员具有罢免权利,能够有效地监督管理层的行为,对公司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但如果被单一的大股东绝对控股,控股股东也有可能出于自身利益需要作出侵害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使公司财务状况受到负面影响。

当公司股权高度分散时,单个股东的监督和控制作用有限,可以避免大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合谋,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但同时在这种情况下,经理人员很容易掌握公司的实际控制权,他们可以利用与所有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谋求自身利益,影响公司的经营绩效。另外,当股权高度分散时,小股东存在“搭便车”的动机,导致股东对经理人的监督程度降低,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这样公司将面临很大的经营风险,公司的绩效会受到影响。

当公司股权相对集中,存在相对控股股东时,一方面这些股东拥有股份数量较大,有动机也有能力发现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当公司面临外部环境变化、管理不善等情况时,这些股东能够迅速采取措施,保证公司有效运行;同时这些股东们不会像小股东那样产生“搭便车”的行为,所以有助于提高公司绩效。

3.股权制衡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股权制衡是指公司控制权由少数几个大股东分享,通过内部牵制,使得任何一个大股东都无法单独控制企业的决策,从而达到大股东相互监督及抑止掠夺行为的股权安排模式。股权制衡有利于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减少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发生,防止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由此可见,股权制衡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二)公司董事会及监事会

合理有效的董事会设置能够对公司实施有效控制,降低成本,对公司经营绩效产生重要影响。董事会的有效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董事会构成、董事会规模、董事会本身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等几个方面的因素。

董事会构成主要是指董事的构成性质和比例,其合理与否,对董事会的内部制衡和执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公司董事按其性质可分为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内部董事负责决策管理,外部董事负责决策控制,一定比例的外部董事有助于对公司管理者进行有效监督,提高公司绩效。

董事会的构成规模,对董事会最终控制权的有效、正确行使产生重要影响。大规模的董事会可能拥有更加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更有效指导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降低公司管理层对董事会控制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但董事会规模偏大导致的缺乏创新与效率,以及导致董事会存在技能障碍的负面影响超过规模较大带来的正面影响。

董事长与总经理(CEO)是否为同一人,将影响公司绩效。根据委托理论,CEO与董事长应该是分离的,因为在委托关系中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所以需要有效的监督机制去削弱或避免其发生,而公司董事会就是监控经理人员的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但如果董事长与CEO为同一人,该职能就难以正常履行。因此,CEO与董事会主席两职分离,有助于董事会有效监督经理人员,从而提高公司经营业绩。

监事会作为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的有效与否对公司绩效产生重要影响。2006年开始实行的新《公司法》强化了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作为上市公司三会之一的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有效的监事会对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公司绩效至关重要。

(三)高管人员激励

公司治理的作用还体现在对人的激励机制上。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使高管人员(具体包括经理层、董事、监事)更加努力提高公司绩效。

董事会本身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健全与否,将对董事会最终控制权的正确行使产生影响。股东与董事之间实质也是一种委托关系,对董事的行为需要采取一定的激励和监督约束措施,才能促使他们合理地、尽可能地以维护委托人利益为出发点来行使其权力,并承担相应的义务,促进公司业绩的提高。

四、公司绩效对财务危机的影响

对公司绩效评价时,常使用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进行衡量。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等。总资产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它表示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投入产出的水平越好,企业的资产运营越有效。净资产利润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净资产利润率越低,说明企业所有者权益的获利能力越弱;该指标是整个财务指标体系的核心,在杜邦分析体系中,可以将该指标分解为相互联系的多种指标因素,从而更深入地分析影响所有者权益报酬的各个方面。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成本,它表明企业每单位主营业务收入能带来多少主营业务利润,反映了企业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它体现了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对利润总额的贡献,以及对企业全部收益的影响程度,没有足够大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就无法形成企业的最终利润,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率越好,整个企业盈利能力越强,经营管理水平越高。

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而陷入财务困境,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企业没有持续的盈利能力,不能创造稳定的利润所致,所以当根据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确定公司绩效优良时,意味着该公司的盈利能力很好,债权人的利益得到很好的保障,企业能够获得足额的资金(包括企业自己创造和从债权人处筹集),即企业具有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反之,则意味着该公司的盈利能力很差,企业不能保障债权人的权益,从而导致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较差,甚至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最后陷入财务危机。

五、公司治理对财务危机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而公司绩效的好坏直接与公司是否陷入财务困境相联系,所以得出:公司治理可以通过影响公司绩效进而对公司财务危机产生影响。另外公司治理本身也能对公司是否发生财务危机产生影响,如不良的公司内部治理可能会导致内部人控制,致使经理人盲目投资或扩张,进而导致公司资金链断裂,产生财务危机。因此,公司治理对公司财务危机的产生与否势必产生影响。其关系见图2。

综上所述,良好的公司治理有利于提高公司绩效,减小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我国上市公司应该参考西方国家公司治理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完善公司治理,提高公司经营绩效,避免危机的发生,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韶兵,邢精平.公司财务危机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8篇

【关键词】 农业上市公司; 财务治理; 大股东; 审计意见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6-0071-03

近几年,由于农业上市公司在激励约束和监督方面缺乏有效的机制而导致经营者作假舞弊,进而危及公司治理和证券市场,让人触目惊心。其重要原因是,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不完善有关。因此,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相应的对策措施,对提高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效率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上市公司现状分析

(一)盈利能力差

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可用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每股收益来反映,农业类上市公司2011―2013年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891,市场平均值为13.27;农业上市公司三年的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为4.223,市场平均值为11.12;三年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231,市场平均值为0.413,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这些指标都比市场平均值低很多。这些都说明了农业上市公司比起整体的上市公司,其盈利能力差不少。但是值得欣慰的是,在盈利能力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中,农业上市公司的三年平均值比市场平均值略高。也就是说,虽然农业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不如人意,但是,它的费用和成本支出控制得比较好,这也是农业上市公司正在进步的方向和成果。

(二)偿债能力较好

上市公司偿债能力指标有流动比率、股东权益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农业类上市公司2011―2013年三年的平均流动比率为2.827,市场平均值为1.10,高于市场平均值;三年的平均股东权益比率为57.36,市场平均值仅为13.00,明显高于市场平均值;农业上市公司三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2.64,而市场平均值为85.94,明显低于市场平均值。从农业上市公司的股东权益比率高于市场平均值,且其资产负债率明显低于市场平均值来看,相比于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农业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融资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运用,财务杠杆的作用以及经营潜力都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而其流动比率与市场平均值接近,究其原因,是农业类上市公司固定资产的比重较大,且有些农业上市公司的销售存在季节性,这就必然导致农业类上市公司有一定存货积压。

(三)农业上市公司呈现多元化、“背农”趋势发展

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一些本来属于农业板块的上市公司打着“农”字招牌,逐渐脱离招股时的初衷,将大量资产投向非农产业,非农扩张行为非常明显。有大量的农业上市公司将募集到的资金和自有资金不再用于扩大农业再生产,而是将资金大量投资于毫无关联的非农产业,但目前公司主业仍是农业。根据对130家上市公司的统计,2012年进行过这种非农产业投资的有60家左右,占统计公司总数的一半左右。

二、农业上市公司财务治理问题分析

(一)国有股“一股独大”,且所有者缺位

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上市环境,导致股权大部分集中在国家或少数法人手中,且均为限制流通的股票。到2013年5月10日,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平均总股本为4.89亿股,平均流通股本为3.58亿股,远低于2013年5月10日上市的我国其他公司平均总股本568.82亿股与平均流通股本322.73亿股。其中,农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总股本和平均流通股本最多,其值分别为6.96亿元,仅占沪深两市市值的1.42%。大量股权不具有流通性,股东“用脚投票”机制的缺失,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外部约束机制不健全,从而造成一些上市公司频繁出现违规失信现象,且所有者缺位的现象也导致上市公司产生经理层“内部人控制”问题,侵犯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不过,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这种现象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二)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保证

在我国,主要的债权人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虽然已经脱离了地方政府的管辖,但是与其仍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利用的关系。地方政府为了保护上市企业,而商业银行出于各种考虑,可能会违背自由缔约的原则对上市公司发放贷款,这就导致贷款的坏账率居高不下,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三)审计师意见缺乏可靠性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接受全体股东的委托,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审计市场的健康发展是推动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一个重要基础。但是,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却让人堪忧。最近几年在证券市场上爆发了数次重大财务造假案,而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案占了相当的比重,农业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也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比如说,不符合上市公司条件,但却通过良好包装上市的蓝田股份、ST中农、ST天颐等农业类上市公司;比如说,通过粉饰财务报表,利用虚转成本、虚构收入、虚增利润等手段造成公司经营状况良好的假象,借以欺骗投资者的蓝田股份、银广夏、丰乐种业、亚华种业等农业类上市公司。

(四)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问题难以解决

在国有控股的企业中,大股东通过股权控制、人事安排等控制了企业的发展,而中小股东却没有什么发言权。由于我国特殊的上市环境,许多企业存在“剥离上市”和“捆绑上市”的现象,而“剥离上市”又使得上市公司得以轻易地利用关联交易转移上市公司的资产,侵犯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如洞庭水殖的上市就是在政府为了完成上市额度而将湖南德海西湖渔业总场、安乡县珊泊湖渔场、常德泓鑫水殖有限公司、常德桥南市场开发总公司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共同发起设立的,湖南常德西湖渔业总场拥有48.2%的股份,其股权归常德市国资局,属于国家股,但是由于国家股的所有者缺位,使得第二大股东泓鑫公司成为实际控制者,而泓鑫公司最大的股东是晟禾农业,掌控晟禾农业94.9%的正是罗祖亮,因此他就成为真正的内部控制者。

自洞庭水殖上市两年内,与第二大股东共发生5次关联交易,总金额在1亿元以上,并导致上市公司8 400万元流向泓鑫公司。其控制者通过关联交易的方式转移并占用上市公司的资产。这种行为不仅使得国资局和第三股东受到损失,也使得外部投资者蒙受侵害。

三、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对策

(一)完善股权分置改革制度

西方资本市场是私有制,这就决定了我国与西方证券市场的出发点不同,西方的资本市场产权关系比较清楚,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也比较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以公有制为主,其目的是给国有企业融资,以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所以在短期内“一股独大”的现象是不能够改变的。总之,妥善解决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根本方法在于宏观层面上的股权改革。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二)提高审计师审计质量

双重委托关系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中一直存在。按理,委托人是广大投资者,受托鉴证公司经理层的经营业绩并进行财务报表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是人。但实际上聘任会计师事务所的权力掌握在受股东之托进行经营管理的经理层手中,被审计对象变成了实质上的审计委托人,出现管理当局自己委托他人审自己的情况。由此上市公司管理层与会计师事务所利益息息相关,后者的生计全依附于前者。正是这种息息相关的利害关系有时会促使会计师事务所去迎合和满足管理层的一些不合理要求,甚至帮助上市公司作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客观公正性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为此必须改变目前的审计委托模式。财务报表的审计费用可以由上市公司向证券交易所支付,证券交易所通过招标的方式,向社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审计。这样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内部条块分割的地方保护主义会被打破并利于推动行业内的资源整合,更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最终实现证券交易所、投资者、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利益的帕累托最优。

(三)重视债权人在财务治理中的作用

在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中,大股东享有公司重大决策权并以此积累财富,但公司经营的全部风险却并不是由大股东承担,大股东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将剩余风险转嫁给全体债权人。从这个方面来说,若债权人能参与企业财务治理,股东(尤其是大股东)的行为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被监督,该项举措不仅可以保护大股东利益,同时也使中小股东的利益得到了保护。由此在公司内部设置债权人董事势在必行,债权人可以作为企业的出资者参与到企业财务治理的过程中,该职位的设立,一方面可以抑制“内部人控制”,有效地监督经营者行为;另一方面,在使用债务资金时,企业可以更多地考虑到银行的利益并以此减少银行不良债权,这也有利于银企关系的优化。

(四)提高农业上市公司质量

要解决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一是要从源头控制,即严禁一些不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包装上市或捆绑上市。这样,使得真正有实力的企业上市募集资金,让投资者的资金得到真正的发挥。对于“剥离上市”的现象,也要及时制止,这样才可以有效制止关联交易的发生,让企业整体上市。二是要加强企业的财务治理,提高农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农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较弱,对投资者回报不高,从而降低投资者的信心,致使农业板块的健康稳定发展没有保障。农业上市公司作为营利的经济组织,要想方设法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来保证其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改进管理来提高公司以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的竞争力;而不是通过“背农”的方式,因为从我国最近出台的政策来看,国家对农业企业的发展还是持支持态度的。

四、结论及启示

农业向来都是弱质性产业,如何规避行业风险对于农业产业来说,永远都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前人的谆谆告诫“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常在耳畔。多元化投资该如何进行,非系统风险如何分散掉,是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课题,与主业完全无关的多元化经营,带来的只会是更大的经营风险,而我们却可以充分有效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与主业相关的多元化投资,以此来增强抗风险能力。

自我逐利向来都是资本自有的本能与规律,在当今经济发展形势下,如何扶持农业,如何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又使农业企业稳定发展并拥有核心竞争力,这一问题需要国家政策的调整,也需要广大学者与专家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何靖.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制衡度与债务期限结构选择[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0(2):50-58.

[2] 杨慧辉.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经理股权合约的优化研究[D].东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 高崇峰.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