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3 16:43: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棚室蔬菜;鸡粪;优点;危害;建议
中图分类号 S63;S14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110-01
俗话说:“地靠粪养,苗靠粪长”,而棚室蔬菜生产为了在短时间内向土地索取最大的回报,更是离不开粪肥。鸡粪作为禽畜粪便当中养分含量最高者,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和生物特性,熟化土壤,培肥地力等,一直被广大种植户所推崇。但鸡粪的使用不当、连年施用,对土壤和作物造成的潜在危害也逐渐显现出来。鸡粪究竟如何施用成为当下种植户迫切关心的问题。
1 棚室蔬菜生产中施用鸡粪的优点
1.1 养分齐全,促进作物增产增收
据有关资料显示,鸡粪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含有机质25.5%、氮1.63%、磷1.54%、钾0.85%,同时还含有钙、镁、铜、铁、锌等多种中微量元素,由于鸡粪中的营养元素施入土壤后不会被作物快速吸收,而是随着微生物的分解呈抛物线趋势缓慢释放,所以能充分满足一般作物整个生长期所需,同时因其营养释放缓慢更有利于根系生长发育,从而使植株根繁叶茂,增加坐果率,改善蔬菜品质,最终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1]。
1.2 提高作物抗逆性,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
充分腐熟后的鸡粪,可以促进土壤内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增加有益微生物的种类,增强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提高土壤酶活性,维护土壤微生态平衡,并能在蔬菜根际周围形成强大的优势菌群,以菌抑菌,还可有效刺激根系生长、促进花芽分化、协调植株长势、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增加作物本身的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
1.3 改善地力,推动循环农业发展
充分腐熟后的鸡粪在施入到棚室以后直接参与土壤物质和能量转化、腐殖质形成和分解等过程,对土壤团粒结构起到胶粘作用,可有效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使棚室土壤逐渐变得肥沃,恢复原生态,实现良性循环。
2 鸡粪施用不当的危害
2.1 造成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
在饲养过程中,为了增进鸡的食欲,养殖户常在其饲料中添加食盐,鸡在食用以后只有少部分盐分被吸收,而大部分盐分随着鸡的排泄物排出体外,这就造成鸡粪中残留的盐分较高。这种鸡粪如果没有经过充分腐熟就施用到棚室内,会使土壤中的盐分越积越多,最终形成次生盐渍化危害,导致植株生长异常、花蕾稀落、果实不开个等减产现象,严重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2.2 诱发多种病害
鸡粪中含有大量虫卵和多种致病菌,如果没有经过充分腐熟后就施到棚室内,鸡粪中残余的病菌和虫卵会在棚室内继续滋生,造成根结线虫、根腐病等病虫害大面积暴发,使根部的营养被“劫走”,阻碍水分、养分的运输,导致植株衰退、老化、受伤、染病、死亡[2-3]。
2.3 重金属超标
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部分养殖场使用的饲料中,铜、锌、铬、镉、铅等重金属含量普遍超过国家饲料卫生标准或无公害生产饲料标准,鸡食用以后很多微量元素积累在粪便中,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导致棚室蔬菜重金属含量超标,严重危及人们的身心健康。
2.4 产生二次发酵,伤害植株
在棚室蔬菜整地施肥过程中,许多菜农在鸡粪还未充分腐熟时,就将其施入棚中进行旋地起垄、定植,而定植以后由于棚室内的温度、水分等l件较理想,这就导致鸡粪产生二次发酵现象,从而产生大量的热量和甲烷、氨等有害气体,使蔬菜产生烧根、熏苗、烧苗等现象,严重时造成棚室内作物连片死亡,给棚室蔬菜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3 施用鸡粪的合理化建议
3.1 必须充分腐熟
充分腐熟后的鸡粪,一方面可以有效杀灭自身携带的病菌和虫卵;另一方面经过充分腐熟后的鸡粪,其养分更容易被作物吸收和利用,更有利于增加土壤通透性。建议鸡粪在常温下至少堆制60 d,在堆制过程中当温度达到60~70 ℃时要进行翻堆,一般翻堆2~3次。
3.2 不可连年施用
鸡粪中含有较多的盐分、氢氧化钠和一些重金属,如果连年施到棚室内,就会导致土壤盐碱化程度加重、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引发植株生理,对蔬菜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建议鸡粪作基肥施用时,可以在发酵过程中添加一些农作物秸秆或稻壳等来调节碳氮比,更有利植株的生长所需,同时建议间隔2~3年施用1次,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内重金属的残留量[4]。
3.3 不可施用过多
棚室蔬菜生产中用鸡粪作基肥施用时不宜施得过多,以免对植株根系造成损伤。建议在撒施时一定要做到薄厚均匀一致,且一次施用量不要太多,施用量以45~60 t/hm2为宜。定植时根系不能与鸡粪直接接触,以使植株根系免受伤害,长势均匀一致。
4 结语
鉴于棚室蔬菜生产中施用鸡粪导致的众多问题,大部分都源于施用时没有经过充分腐熟,所以鸡粪在施用前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充分腐熟后才可以应用到棚室蔬菜生产中,以免出现烧苗、毁苗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使棚室达到可持续种植,使菜农实现增产、增收。
5 参考文献
[1] 甘丽红,廖青,田智得,等.鸡粪发酵肥对桑园土壤肥力及桑树生长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6(3):353-358.
[2] 伍兵,邓悟森,谭周进,等.利用鸡粪堆制复合微生物肥的关键指标[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1(3):5-7.
关键词:安徽;农业竞争力;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2-0007-03
安徽省地处华东地区,气候适宜,地理条件优越,其中淮北平原是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淮河、长江的水文条件又为本地发展特色水产业提供了便利。但安徽省各地农业资源分布不均,生产条件存在差异,导致了各地农业竞争力的不同。研究安徽省各地市农业竞争力水平,总结各地市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对有效配置农业资源,对提高安徽省整体农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能够客观、准确地对安徽省各地市农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本文采集了安徽16个地市的样本数据,用9项指标并采用SPSS21.0对于各地市农业竞争力进行因子分析。同时为更深入的了解各地市发展层次,以因子综合得分为依据对其进行聚类分析。
1 国内学者对区域农业竞争力的研究概况
众多国内学者对于区域农业竞争力基于不用视角进行了研究。曹执令[1]通过因子分析法对于湖南省各地市农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认为可以划分3个区域。章海宏[2]以2005―2010年的数据对中国区域农业竞争力进行了动态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张伟华[3]通过对浙江省区域农业竞争力的研究,并分析了差异化原因,提出了相关建议。王得华[4]通过对河南省区域农业竞争力研究,认为各地市农业竞争力存在差异,并据此可以分为5类。张长耀[5]等对于各地区的农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刘秀琴[6]等通过生产、技术、市场、资本竞争力为指标对中国农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赵承华[7]通过层次分析法对辽宁省区域农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王伶[8]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湖北省各市农业竞争力进行了研究。李晓甜[9]等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省各地市农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与实证分析,得出了甘肃省农业竞争力的时空演变规律特征。
以上国内学者对于农业竞争力的研究从国家层面、省级层面给予了分析,并运用了因子分析等计量方法进行实证。但是,现在还缺乏对安徽省区域竞争力的研究与实证分析。本文利用安徽省16个地市统计数据对于其农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提升安徽农业竞争力提供参考。
2 方法与指标的选取
2.1 研究方法的选取
2.1.1 因子分析法 这是一种多变量化简技术。目的是分解原始变量,从中归纳出潜在的“类别”,相关性较强的指标归为一类,不同类间变量的相关性较低。每一类变量代表了一个“共同因子”,即一种内在结构,因子分析就是要寻找该结构。
2.1.2 聚类分析法 按照个体(记录)的特征将它们分类,使同一类别内的个体具有尽可能高的同质性,而类别之间则具有尽可能高的异质性。
2.2 指标的选取 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遵循指标的科学性、精简性、可获取性和可测量性的原则,选用9大指标对安徽省区域农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农业总产值(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万kW)、有效灌溉面积(khm2)、农业人口(人)、化肥施用量(t)、地膜覆盖面积(hm2)、农药使用量(t)、农作物播种面积(hm2)、受灾面积(khm2)。
本文选取安徽省16个地市(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为样本。用于分析的数据来自于《2015年安徽省统计年鉴》。
3 安徽省区域农业竞争力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3.1 数据的适用性检验 通过SPSS21.0软件,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对样本的所有数据进行适用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KMO检测结果为0.728,Bartlett检验概率为0,表明各指标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3.2 提取公因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根据特征值大小与方差累积贡献率来提取公因子。如表2所示:
根据表2,前2个主成分特征值均>1,且它们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7.561%,说明这2个主成分包含原来9项指标87.561%的信息量,保留了较充分的原始信息,有较好的代表性,因此提取这2个公因子。
3.3 因子命名与解释 为了因子的可解释性,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初始载荷矩阵进行因子旋转,以寻求最佳解释方式。
根据表3,第一个公因子(F1)在农业总产值、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业人口、化肥施用量、地膜覆盖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上有较高的载荷,因此可以将其命名为农业生产要素因子。第二公因子(F2)在农药使用量、受灾面积上具有较高载荷,因此将其命名为农业抗风险能力因子。
3.4 因子得分与排名 为了计算16个地市农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以2个公因子各自的方差贡献率占其累计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计算,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为:
F=(76.133/87.561)F1+(11.428/87.561)F2.
利用上述综合得分计算公式,可得16个地市的综合得分(F)及排名如表4所示:
3.5 聚类分析 为了能更好地区分各地市农业竞争力的差异,找出每一类别的同质性。本文在提取公因子的基础上,将9个指标信息浓缩在2个公因子上,并利用这2个公因子得分与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使用平均联接(组间)的聚类分析
根据树状图显示,可以将16个地市农业竞争力划分为3个层次较为合适(表5)。
第一类包括淮南、马鞍山、淮北、芜湖、宣城、黄山、铜陵、池州,这些城市农业竞争力较弱。这可能是因为淮南、马鞍山、淮北、铜陵这些城市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而农业基础相对较弱。芜湖市重点发展汽车产业、电子电器、水泥产业,依托工业发展。黄山、池州、宣城旅游资源丰富,重点布局旅游业,同时由于地理、自然条件等条件限制了其农业的发展与壮大。
第二类包括亳州、安庆、滁州、合肥、蚌埠、六安、阜阳,这些城市农业竞争力较强。主要原因是这些区域农业资源禀赋较好,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充足,农业总产值高。同时由于农业总产值较高,农民与政府相对比较重视农业的投入,重视防灾减灾,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强。
第三类为宿州市。宿州市地形平坦,沃野千里,耕地面积广阔。农业规模较大,便于机械化操作,因此其农业机械总动力较大。但是其农业发展过多的依赖于农业要素投入,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抵抗风险能力较弱。
4 结论
F1的得分及其排名基本决定了综合得分的排名。F1与农业总产值、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业人口、化肥施用量、地膜覆盖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有重大关系,因此可以得出安徽区域农业竞争力基本取决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情况。但是F2作为抗风险能力,也对农业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地市之间农业竞争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农业资源禀赋较好、生产要素投入充足的地市农业竞争力较强,而过度依赖工业,不太重视农业的地市,农业竞争力较弱。同时农业竞争力强弱又受制于风险因素。
根据以上分析,具体对策如下:(1)安徽省各区域应立足于当地农业生产禀赋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布局优化农业生产要素,提升区域农业竞争力。(2)要提高区域农业集约化水平,提高农业产出效率。通过分析认为,安徽省过度依赖于投入要素数量来增加产出,忽视了其质量的提高,以后应注重集约化经营,提升区域农业综合竞争力。(3)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极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有利于规避某些自然风险对于农业的影响,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进而提升农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曹执令.湖南省区域农业竞争力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2012,02:139-142.
[2]章海宏.中国区域农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17:165-170.
[3]张伟华.论浙江省农业竞争力的区域比较[D].浙江师范大学,2013.
[4]王得华.河南省各地市农业竞争力的评估及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5]张长耀,宋连久.各地市农业竞争力模型和综合评价[J].农机化研究,2014,11:59-64.
[6]刘秀琴,黄耀斌,蔡嘉森,等.中国农业竞争力国际比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34-39.
[7]赵承华,赵梓如.辽宁省农业竞争力评价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3,08:67-69.
首先,建设出健全完善的、高质量的农田水利工程,将会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并且对地方农业经济以及基层农业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对提高我国GDP以及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其次,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及副业等,他们的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农田水利工程,并且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情况对我国粮食产量以及农业生产力和国民收入等多个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再者,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有效预防洪涝,提高农田排涝能力及抗旱能力。在农业种植业中,以种植水稻和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而这类农作物需要充足的水源,因此必须加大和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才能够切实满足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需求。最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能够切实推动我国社会的稳步发展。由于农田水利工程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健全,节省出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极大地推动了劳力转岗就业,切实满足了城市劳力需求。
2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策
2.1做好工程规划设计工作。应把现代化节约理念切实运用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当中,在工程正式铺开落实前的设计阶段,应结合节约理念,设计出一整套科学完善的节约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方案[1]。首先,在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规划和设计时,首先应充分熟悉和了解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有关规定及政策,切实将上级精神贯彻落实到工程设计方案中。其次,严格依据设计方案展开具体工作,保证工作的积极主动性,避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资源浪费现象。最后,在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应和当地农民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协商,并采纳其合理化建议,既要确保农田水利工程满足国家建设标准的要求,也应满足当地农民农业生产作业的切实需要,保证国家与农民利益双丰收。2.2建设过程中切实落实节约理念。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受益群体为广大农民,而农民需要的就是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多种功能。为此,要求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以节能、高效、高质为基本原则,合理运用施工机械,合理选择施工方式。在进行规模较大的工程施工时,应尽量使用相关机械设备施工,切实提升工作效率。但是,对于采用人工施工更加合理的工程,就应采用人工施工形式,达到有效节约工程成本的目的。另外,应充分考虑工程建设地点农时与自然天气等的影响,制订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应先建设当地农民急切需求的项目。2.3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完毕后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是其功能发挥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做好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这也是减少工程投入使用后维修工作的主要途径。实践调查发现,一些农田水利工程在投入使用后由于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不具体、不到位,导致大量农田水利工程相关设备设施遗失、闲置,浪费大量的资金及资源,并对农民的正常生产作业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做好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就是节约资源的最好办法,应将该理念贯穿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始终,使广大农民朋友认识到维护好水利工程相关设备设施,以及做好工程管理及维护工作,就是在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收入。2.4提高市场准入标准,实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工程项目质量与工程具体建设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所选用的相关技术人员及施工人员等,都应经过严格的专业技能培训,考核后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并且应实行监理机制,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而且应构建一个具有标准制度的农田水利建设市场,但是,目前的农田水利工程监理市场门槛相对较低,普遍存在实际监管流于形式,相关人员责任不明确等不良现象,从根本上影响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因此,想要保证未来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就必须对监理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吸引具备资质和实力较强的监理公司投入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当中,从而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高质和高效[2]。
作者:王金玲 单位:泾源县水务局
参考文献
(一)实施农业补贴是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4亿国民要获得基本的粮食保证,就需要重视我国农业的发展。对于国家而言,粮食还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其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更是对社会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不仅为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也会对工业、服务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为了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而划定了18亿亩红线,而要确保这些农田的正常耕种,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实施必要的农业补贴,意义重大。
(二)实施农业补贴是基于我国农业的弱质性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弱质性特征,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一旦这些环境出现问题,就有可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周期性,且周期性一般较长,因此造成了农业生产的投资大、收益低,不利于农业产业的发展;其次,农业产品虽然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而人口的持续增加,也推动了农产品需求增加,但是农产品的总产量也在不断提高之中,同时由于农业发展的特殊性,其议价空间十分有限;最后,农业产品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这造成了农业生产受到自然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双重挤压,使得农业生产变得更加不稳定。
(三)实施农业补贴是降低我国农业波动性的必然路径
农业生产具有波动性,一方面农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造成农业生产的不稳定;另一方面由于市场行情的变化,也会影响农产品销售的不稳定。而农户的种植决策,往往是根据预期进行的,而自然环境和市场环境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也使得农户的预期具有很强的片面性,导致了其农业生产处于不利地位。
二、我国实施农业补贴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
(一)农业补贴对我国整体粮食生产的影响
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粮食的生产与资本投入、农户家庭的劳动生产力、耕地面积及粮食的市场价格等因素,都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而从目前的中国农业补贴的实施情况来看,中国农业补贴往往以现金的方式发放到农户手中,且现金数量与其种植面积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通过这样的农业补贴政策,能够通过资金的发放,使得农民获得额外的经济补偿。这就给农民的耕种资金带来了一定的保障。通过实施农业补贴,在农户家庭的劳动生产力、耕地面积及粮食的市场价格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之中,对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可能遇到的资金问题,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不仅能让农户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农业生产中,还通过补贴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我国整体粮食产量的提高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农业补贴对我国不同地区粮食生产的影响
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往往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生产成本也相对较小。而中西部地区农业较为落后,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成本也相对较高。这往往造成了中西部地区的粮食生产积极性不高,而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这种地域上的贫富差距,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粮食生产积极性。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通过资金补助的方式,为贫困地区的粮食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资金保障,对贫困地区的农户粮食生产能产生良好的正面作用,因此,实施农业补贴政策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的粮食生产具有更加积极的影响。此外,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还能帮助很多资金不足的地区,创造条件发展其农业产业自然资源优势,促进相应地区农业的特色化与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补贴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不足
(一)农业补贴力度有所不足
农业补贴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随着当前农业生产物资价格的持续上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物资如种子、化肥、农药等价格也在持续攀升,这也造成了农民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但反观农业产品价格却无法与之同步提高,这极大地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致于不少地区出现土地撂荒的问题,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二)农业补贴方式单一
目前的农业补贴单一,只以现金补贴这一种形式存在。但在农业生产中,往往会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单一的资金无法完全满足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要求。据调查,有超过六成的农户,更愿意接受如良种补贴、技术补贴等不同方式的补贴,而这多种形式的补贴方式,不仅能让农民获得更好的种子资源及技术支持,也能从各个方面提高农民粮食种植的积极性和种植效果,促进农业生产的增产增收。
四、针对农业补贴政策的合理化建议
(一)调整农业补贴的金额及内容
农业补贴的意义重大,其不仅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还对整个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有必要对相应的农业补贴政策进行更进一步的完善工作。通过结合农业市场信息,对农业补贴的金额与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工作,以促进农业补贴政策会更加符合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生产的需求。其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调整补贴标准。根据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进行不同标准的补贴,同时注意结合农产品价格和农资产品价格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农业补贴资金的最大化边际效应;其二,建立补贴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手段规范农业补贴行为,并在补贴过程中强化对资金的监管力度,务必确保补贴资金的专款专用与彻底到位。从而杜绝补贴资金流向不明、非法挪用等问题,提升补贴的实际效用;其三,丰富农业补贴内容和形势。通过资金补助、农业技术补助、种子化肥等物资补助结合的方式,帮助农民解决在农业生产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在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其农业技术水平,为实现农业的增产丰收打下良好基础。
(二)强化农民培训方面的补贴内容
农民是发展农业的主要力量,对农业生产起到最突出的作用。因此,要重视农业生产中的农民力量,在进行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做好农民知识培养方面的建设工作。通过培养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技能,提高其农业劳动生产力。具体来说,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发展其农业生产技术。针对农民的培训工作,采取定期?c不定期结合的培训方式,农闲时可安排种植技术推广和种植技术培训,农忙时则可以田间交流为培训内容。通过系统化的种植技能培训,为培育新型农民和完成农业转型升级,提供基础性保障。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以建设世界城市为目标,大力开展生态建设的国际都市。它在国家经济管理、科技创新、信息交流、休闲旅游等方面有着先天的巨大优势。这也为北京的农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平台和发展机遇。“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农业基础性、融合性、创意功能,为世界城市提供生态宜居环境,保障世界城市高端服务需求。发展都市型农业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提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更重要的是它对北京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的研究是通过总结目前北京都市型农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项目,重点从环境保护方面研究其发展建设中的经验,对北京都市型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本论文采取实地调查与政策分析、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对都市型农业的发展特点、运行机制和如何最大化的发挥环境保护功能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
1.2 国内外都市型农业中环境保护研究综述
1.2.1 国外都市型农业中环境保护研究综述
荷兰是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以首都阿姆斯特丹为首的几大城市借助于发达的设施农业,集约生产经营花卉、蔬菜及奶类制品,不仅满足本国的需求,还以优异的产品质量,成为了出口创汇的主要产业。该国所兴建的现代化温室设施占全世界温室面积 1/4。年生产鲜切花,盆花能够占国际花卉市场总贸易量的 60%,也是世界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全国农业出口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厉为民在《从荷兰看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中研究发现荷兰的都市农业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具有国际化、专业化、优质化和高新技术等特征,其发展目标不再是追求产量,而十分强调农业与环境、自然的协调发展,重视农业的社会责任,这就为荷兰形成“绿色生产力”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28]。德国的都市农业以“市民农园”和林业为主要代表,强调的是“生活”和“社会”功能。政府提供城市或周边地区的公有土地出租给市民。租赁者自行决定如何经营,如种花,种菜,栽树等,形成了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一体的经营方向,让市民享受耕种、体验田园生活以及接近大自然的乐趣。德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环境保护的国家,该国有许多工业城市,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政府在城市及周边大量植树造林,因此这些城市又有着“森林城市”之称(邢可霞等,2007)。新加坡的都市型农业是典型的高科技、高产值的都市农业。一是由国家投资开发建设现代化集约的农业科技园,通过招标的方式出租给经营人进行管理经营;二是发展农业生物科技园,主要进行新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三是依靠兴建水产养殖中心和养殖研究所发展海水养殖业,总量上基本保证自给。新加坡的园林绿化是城市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整个城市仿佛置身在一个美丽的花园中,其间绿地、花草随处可见,公园、街道宽敞整洁,其园林艺术水平非常之高(甘庆华,2007)。
……………
第二章 都市型农业的概念、内涵及特征
2.1 都市型农业的概念、内涵
2.1.1 概念
都市型农业一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快,农业与其他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农业的生产活动是以城市的需求为中心,集中体现了“依托城市,又服务于城市”的理念。当前的都市型农业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承载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是市场化、科技化、集约化、产业化、信息化和人文化的新型农业, 是现代化农业在大城市地区的具体表现。目前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的农业都逐步确立起走都市型农业发展之路。都市型农业可以根据地域特点,不仅可以提供新鲜、优质且符合当地市民需求的农副产品,还可以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园、观光农园、绿色生态村等形式,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农业实践,农业文化展示,农业科普教育的基地,为市民提供农作物种植及采摘、休闲观光等体验农耕乐趣的场所。
………..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1前言
农业是我国基础产业之一,它直接关系到粮食的生产与产量,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新农村发展建设的背景下,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栽培手段的创新,是解决农业问题,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的有效对策。水稻生产是我国农业产物中产量最多的,也是人们最喜爱的粮食作物。在我国,水稻种植基本上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热量充足、太阳辐射强,季风差异明显。如何克服冬季种植问题,解决气候干燥带来的影响,通过技术手段落实栽培,是提高产量,保证水稻大范围生产的关键。
2农业技术推广的意义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存问题,作为农业大国之一,农业技术的推广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解决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缓解城乡压力的有效办法。面对粮食日益紧缺的现状,要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单单依靠扩大土地种植面积来解决,更要从技术方面做好完善,结合现代化科学技术,实施新农业生长方针。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由于条件、设备、地区、交通、信息等原因,导致农业技术生产的水平一般,水稻产量也不多。推广农业技术,强化水稻的栽培技术,能够转变农民生产的意识,减少病虫害的威胁,并改变传统的生产技术,尽可能的增大水稻产量和质量,解决我国粮食问题。
3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3.1育苗选择
水稻育苗分为不同的种类,每种育苗的产量也有很大的差异,在水稻栽培技术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水稻生产区域的气候和环境条件,选择高质高产的水稻育苗。特别是在壮苗生产期间,必须推广农业新技术,做好整平和压实处理,通过适当的施肥浇灌水稻,并调整土壤的酸碱性。
3.2播种准备
播种前的准备工作需要测试水稻发芽的状况,将种子在常温水中浸泡4h左右,再将其置于器皿中,定期观察种子发芽状况,成活率需达到80%以上。整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浸泡种子前需要晒种,目的是保证酶的活性,时间在3h左右;选种时采用一定比例的盐水进行浸泡,水与盐的比例控制得当,并用清水处理种子,保证温度适宜。
3.3田间管理
落实科学的管理,从肥水处理和病虫害防治两方面强化管理,是农业栽培技术顺利推广的关键。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定期对土地进行施肥,确定泥土之间的混合比例,给水稻提供充足的肥料,解决水资源的灌溉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及时完成浇灌,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实现及早治疗。
4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在实际推广和落实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水稻的栽培也受到了各种阻碍。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民生产意识不够科学,对技术的创新认识不到位,再加上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制约,使得他们不敢去尝试新的农业技术,生产方式过于保守。与此同时,国家政策的支持也不到位,农业技术过于保守,只是通过报纸宣传推广新技术,没有将技术与实际种植生产工作结合起来,对农业工作的指导也不到位,没有建立一支服务水准高的队伍。
5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议及对策
5.1提高农民的自我投入意识,创新农业技术机制
农民对新技术的领悟能力较差,因此,往往处于被动接受农业种植技术,遇到实际问题不知怎么解决,无从下手。与此同时,突破现有技术的瓶颈,就要具备良好的竞争环境,加大各县政府,乡镇的农业技术培训及交流,同时设置竞争机制,实现不同地区的资源整合,做到不同地区相互竞争比拼,共同进步,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服务质量,确实落实农作物的种植技术,为农民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5.2科普农业技术推广知识,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落实和推广好农业技术,栽培好水稻的生产,就必须做好科学普及,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意识,以健全的制度推广技术。具体而言,我国农业生产部门和相关的技术推广单位,要对农民进行教学,鼓励他们引进高产、高质量的种植物。政府也要加大投资,成立专门去田地里帮助农民实际解决问题的团队,制定规范化的管理标准,针对不同地区的环境和土地、生产状况实施技术推广,逐渐解决农民在种植中遇到的问题,如病虫害、灌溉等问题,从而推广先进技术,确保农业生产的高质量。
6结语
中国的农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促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是关键。水稻作为中国西南部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要提高经济收人水平,保证中国人口的吃饭问题,就必须借助水稻生产,为百姓提供高质量的粮食。对此,农业部门要做好技术推广工作,采用现代化技术实施栽培,并做好技术的推广和宣传,转变农民的生产意识,落实好严格管理,切实提高水稻栽培种植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谭继春,宋国志,郭艳明,等.水稻绿色栽培技术要点[J].北方水稻,2015,(5):53,74.
一、皖河农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安徽农垦皖河农场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行政区划在安庆市大观区(安庆西郊),距城区18公里,东临长江,北倚皖河。农场占地总面积77.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800公顷,林地300公顷,水面200公顷。总人口2.61万人,劳动力资源充裕,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农场。由于以场带队的历史和人多地少的客观原因,职工在长期生产经营中片面追求实物产出量和经济效益,忽视了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农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自然资源的局限。皖河农场耕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2.2亩,人地矛盾突出,无论是种植还是养殖业,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农业设施简陋,而且2/5的地块(沿河片)仍是高低落差大、平整度低的中低产田。农业用水量大,3/4以上的是灌溉地生产,农业季节性干旱突出,目前一半地区仍然采取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约为0.5,渠系利用系数只有0.4~0.5。土地资源相对紧缺、资源质量下降和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农场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2.经营管理机制的制约。一方面,长期以来“大农场套小农场”的承包或承租管理经营制度,削弱了国有农场组织化、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的优势,农场统一经营主体地位与功能弱,循环经济技术难以得到应用。另一方面,现行土地租赁政策租期过短,承租人对土地的长期预期较差,不利于调动家庭农场对土地长期投入的积极性,掠夺性经营现象严重。加之农场人多地少,传统的常规生产模式经营比较效益低,农业收入可持续增长面临障碍。
3.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农场内部的小河、湖、塘淤塞严重,大部分处于干枯状态,调蓄能力极低;农药、化肥、农膜、动植物激素、动物抗生素等农业化学制品大量使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长期偏施化肥,造成土壤营养成分的大量流失,使土壤酸化、板结,养分供应不协调;农田林网率低,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排泄物和污水严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认识不足。一是劳动者素质不高。农场经济基础薄弱,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而现有农技队伍年龄老化、人员不稳定、推广农技的主动性不强。大部分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留下来的妇女老人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传统生产经营方式根深蒂固,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生产方式的能力较差。由此造成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对农业资源进行掠夺性使用,生产效率较低,呈现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特征,严重制约了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二是认识跟不上,管理不到位,基层管理人员和农工对发展循环农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尚未形成积极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良性氛围,以至于服务形式不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适应能力差,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发挥。尽管农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总体来看有利因素正在增多,机遇大于挑战。一是中央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和许多相关政策。二是近几年来土地复垦、土地治理和农机补贴等财政项目的实施,农场的农业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三是农工外出务工,积累一定资金,很多在积极寻求新的创业机会。四是城郊农业优势凸显,安庆市需求拉动显著,皖河农场已被安庆市政府列入城郊经济板块圈,围绕市民“菜篮子”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蔬菜种植、养殖和垂钓休闲农业,增加职工收入,促进自然、人、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已成必然。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和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新型农业模式,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根据农场人多地少的实际,应积极树立绿色生产理念,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为核心,因地制宜,积极构建种植、养殖及休闲观光有机结合的循环经济链,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共赢与提升。农场行之有效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有:
1.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将种植、养殖生产有机结合,促进农业系统内资源高效、良性利用,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一是推广“农—猪—肥—渔”的循环经济模式,引导和支持养殖户转向立体养殖,延伸养殖业的产业链。如农场养殖户陈庆文承包30亩鱼塘,塘埂种鱼草,池塘养鱼垂钓,在塘边建猪场,年饲养生猪200~500头,猪粪发酵喂鱼,年收益10万元以上。二是推行“农—牛一沼一肥”和“牛—菌—沼—肥”模式,创建一定规模的生态养殖场,利用清洁生产的理念和方法,达到保护环境和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如三益回民分场利用民族政策,结合生产实际,改肉牛散养为集中圈养,建设1000头养殖规模的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通过玉米和水稻清鲜秸秆充分利用(或饲料种植),发展肉牛养殖,过腹还田,以牛粪入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液(渣)返田种菜种粮等途径,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回民收入。三是形成了“农—渔—禽—藕”的循环经济模式,目前农场莲藕生产已取得无公害认证,借助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对荒湖洼地进行了连片综合开发利用,养鱼、养藕、养鸭。四是发展“资源—产品—休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利用农场连片农田、水面等自然资源,打造蔬菜、养殖标准化示范园,建立科技农园、天然垂钓观光园等,发展农业科技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构建生产、消费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产出率。
2.农牧复合农业循环模式。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把作物栽培和动物养殖进行合理组合进行土地利用和技术综合。如推广“稻鸭共生”技术,该项技术在农场示范取得成功经验,在毗邻的望江县已大面积推广应用,发展生态有机稻米和绿色肉鸭,通过秸秆还田、鸭粪肥田、鸭子除草除虫,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等物质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降低土壤、水体等污染程度,改善水稻生产环境,提高粮食品质。
3.立体种养农业循环模式。在农业生产的棚架作业区域内,适量养殖禽类(如鸡),能起到生物防虫、补充有机肥、提高土地利用率、向市场提供无公害农产品、增加单位面积收入的多重效果。如推广吊瓜(食用籽瓜蒌)—土鸡立体生态养殖。目前农场瓜蒌种植近2000亩,以种瓜养鸡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控制面源污染,提高单位面积效益。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观念、发展模式的革新,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要求。针对农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和难得机遇,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提高认识,营造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一是研究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采取有利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尽快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二是加大循环农业的宣传力度,要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知识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循环经济理论知识,普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科学知识,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循环经济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活动,把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等变成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节约资源、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2.规划布局,科学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根据农场土地资源、产业基础和城郊区位的优势,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城郊型农场的目标,科学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是在产业定位上,以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为总则,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种植业、都市农业(蔬果种植、精品畜牧养殖、生态水产养殖)、现代农业服务业(农产品贸易、休闲农业)等。二是在区域布局上,按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模式,确定优质粮基地、绿色蔬果种植、精品畜禽养殖、生态水产养殖等市郊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构建农业循环经济链,促进农场现代农业发展。三是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上,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优质稻米、畜禽产品(生猪、肉牛、蛋鸡、青年鸭)和水产(黄鳝、莲藕)等,开展种养结合,推行立体养殖,发挥资源最大效益。
关键词:洋葱产业;合作社;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0-0087-02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地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城郊,是齐齐哈尔市最大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全区辖二乡四镇,农户3.42万户,现有耕地146万亩。近年来,全区在农业和农村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注重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突出发展以洋葱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使洋葱变成了“金疙瘩”,广大农民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发挥洋葱标准化产业链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了农业产业升级,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洋葱是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栽培面积最大、栽培历史较长的蔬菜之一,被誉为“中国洋葱之乡”,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支柱产业。
一、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洋葱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1960年以后,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就开始种植洋葱。种植模式先后经历了一家一户的庭院栽植模式、土地移栽模式、洋葱秋菜套种模式的演变。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职能部门合作+行业协会带动+检验检疫监督指导”的发展模式,产业化发展趋势明显。梅里斯区达斡尔族区洋葱产业合作社自2007年10月成立以来,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按照法律法规规范了合作社的运行机制,积极为广大社员提供各项服务,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洋葱产业专业合作社是以梅里斯区大八旗村农民为基础组建的,现有社员720名,吸纳社员股金50万元。2013年全区共种植洋葱10万亩,销售洋葱48万吨,其中国内销售3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向俄罗斯、蒙古、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洋葱1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并带动了二、三产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1 900多万元。仅洋葱一项,就可使本地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1 800元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合作社种植的洋葱,2008年梅里斯洋葱喜领奥运会门票,成为奥运会期间进京农产品之一;2010年洋葱示范区又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陆地蔬菜标准园”,被省农委、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认定为“全省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同时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八旗牌”洋葱被省工商管理局认定为黑龙江省著名商标。2014年,在区委、区政府及农业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以区域资源为依托,以培养外向型人才为基础,以推进合作社生产标准化为突破口,以农民增收为目的,扩大洋葱产业合作社规模,全力打造以洋葱为主的龙江特色第一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二、梅里斯达斡尔族该区洋葱产业合作社建设存在的问题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洋葱产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洋葱产业合作社自身建设不够规范,缺乏有实践经验、合作理念、市场知识的外向型人才。合作社民主决策、内部控制、利益分配等机制运作不够规范,内部制度执行有欠缺,导致运作和管理的随意性大。二是带动能力较弱。合作社统一组织采购、供应农业投入品的配送比例很小;合作社还没有根据生产经营和社员的需要,统一开展产品加工、运输、储藏等服务。生产和经营相分离,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经济组织。三是市场信息服务滞后。目前该区洋葱的外销仍以个体商贩上门收购为主,与国内外大市场衔接不紧密,市场对生产的引导作用很难发挥,社员由于缺乏供求信息的引导,很难预测洋葱的产销趋势,信息服务滞后明显。四是社员商品意识差。一部分社员还没有完成农产品和商品的转换,没有将市场需求和客户需要作为生产标准,甚至掺假使假,在取得短暂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对洋葱产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合作社还缺乏对认证认定无公害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方名牌这方面的认识。使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服务层次得不到提升,开拓市场能力很难适应,市场竞争力很难增强。
三、加快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洋葱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培训,为发展外向型农业夯实基础
为了夯实发展外向型农业基础,在区农业局、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指导下我们把培养合作社外向型人才作为首要任务,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外向型经济人才。一是举办专家讲座。先后多次聘请齐齐哈尔市商检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农委的有关专家进行发展外向型农业的专题讲座,重点讲解国际国内外向型农业发展趋势,国家支持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政策,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前景,加大对全区基地内的农民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扶持力度,并通过算账对比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经济效益优势,调动农民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积极性。仅2013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5场(次),受训人数达到了3 500人(次),发放农业科普资料8 000余份。二是开展媒体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上开辟专栏进行广泛的宣传。宣传的内容涉及绿色食品的基础知识和各种农作物的生产技术规程、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使基地农民逐步树立了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意识,从而提高了全体社员的整体素质。三是制定操作规程。我们先后制定了《农用化学品管理制度》、《栽培和田间管理制度》、《疫情监控与病虫害防治制度》、《异常情况报告制度》和《产品溯源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使合作社的发展有章可循,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奠定了基础。
(二)推进基地生产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
2013年,合作社蔬菜出口基地总面积为43 150亩,涉及全区11个行政村。由于生产基地面积大、范围广,所以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基地管理,确保基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一是加强指导,严把产品生产关。按照区技术监督局、农业局及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制定的《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绿色农作物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由区农业部门指派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包扶重点村屯和地块,适时进行技术指导;严把肥料施用标准关,合作社针对不同农作物,按照不同的土壤和产量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大量使用有机肥并禁止使用硝态肥料,统一了标准;严把农药使用关,结合区政府统一印制并下发的《致全区农民的一封信》、《常用农药的使用标准和禁用农药名单》,配合区政府搞好农业生产资料执法检查,从源头上杜绝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二是加强监管,严把产品质量关。我们加强了基地农产品的全程监管,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了各主体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规范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和销售者的行业行为,坚持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树立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的责任意识,确保了基地农产品质量。2013年,由国家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对我区的洋葱抽检了一千多批次,经检测农药残留为零,铅、汞、苯、亚硝酸盐4项指标均低于国家标准,洋葱的品质完全符合对外出口标准,是广大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的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大八旗村也被国内外客商广泛誉为“东北洋葱第一村”。三是搞好对接,严把产品收购关。我们积极组织合作社与基地和农户的对接,与每个农户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用订单的形式保证基地农户的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每次农产品销售之前,合作社都申请专门的质检机构进行检测,对社会予以公布,依质论价,深受国内外客商的信赖。四是严把质量关。多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该区加大了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已完成3条6公里田间路建设;新打机井50眼、上喷灌50套,总计投入资金58.5万元。还通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包扶重点村屯和地块,严把肥料施用标准关和农药使用关,对农产品全程监管,确保洋葱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