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绩效管理的优化

绩效管理的优化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4 16:34: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绩效管理的优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绩效管理的优化

第1篇

【关键词】能源企业;绩效改革;绩效指标

所谓绩效管理,是指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绩效管理实施的成败,直接影响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成败。能源企业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对绩效管理的实施有着独特的要求。

一、以工作分析为基础,制定科学的绩效指标

工作分析是员工获得工作信息的过程,在设计能源公司绩效管理所应用的绩效考核表前,首先必须做的就是对全体员工的工作方式及工作发展有一定程度的清晰了解,明确员工的职位与职责,或者采取让员工填写职位说明书的方法来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某项职位需要掌握什么样的知识、技能,需要什么样的工作态度、工作流程等等。从企业绩效管理的角度来看,员工所属职位不同,需要在绩效考核中的要素就会因此存在一定的区别,如果企业在对员工的考核中采用同一张内容没有变化的员工考核表,其得到的考核结果显然是不科学且不合理的。比较合适的绩效考核表应该是把集团公司所有的职位从管理科学合理的层面出发进行不同的分类,如集团公司可以将员工职位划分为管理类职位、技术类职位、后勤服务类职位等等。通过不同的职位分类,得到的职位考核分数既有企业员工自身考核的绝对值,又有员工在本类职位中考核结果的相对值,结果才能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

集团公司在年初制定绩效计划时,应在对员工进行详细的工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集团公司每一个具体年度所确定的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及公司管理层所制定的具体管理工作计划,通过集团公司管理层和企业员工之间绩效沟通,来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绩效指标。对于集团公司来说,员工绩效指标的制定需要改变由企业管理者直接下达的管理方式,而应通过和员工的多沟通多交流,多征求员工对绩效管理的意见。各绩效指标及相应的权重,应参照公司当年的业务目标而设定,并以此作为决定被评估薪酬、奖惩、升迁的基础。在考核指标上要减少含糊不清的内容,去除一些无意义的、大道理式的指标。在权重上应通过对每个被评估者的职位性质、工作特点来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每项指标及其中各项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赋予相应的权重,以达到考核的科学合理性。

二、搭配合理的考核办法,优化薪酬体系

在整个绩效考核的过程中,绩效标准起着重要作用。工作分析的结果已经明确表示企业的员工在自身的工作中应该做的,绩效考核的标准需要解释员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所必须满足的程度。工作分析与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二者结合起来,能够对员工的工作及考核进行清晰的论述。设定企业绩效标准要达到的目的通常有三个:第一,通过考核办法与考核指标,引导企业员工的行为,从而实现集团公司给员工既定的工作标准。第二,通过考核办法与考核指标,结合员工的工作分析,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及工作平台。第三,奠定公正的评价员工的基础。绩效标准的制定,能够有效的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进一步完善薪酬体系,使员工对收入的满意程度提高,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整个公司的整体效益。员工对企业给予薪酬的满意度对于企业来说,是企业激励员工,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尤其是避免员工流失的重要保障。正是因为如此,不断优化薪酬体系是集团公司绩效管理中必须关注的关键性因素。同时,优化薪酬也要根据公司收益的实际情况,横向的薪酬体系与纵向薪酬体系的综合比较,根据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需要最终做出优化薪酬体系的决策。

三、加强培训,增强对绩效管理的系统认识

对全体员工进行专项培训,更新全体员工对绩效管理的认识,特别是管理层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作为能源集团公司一名公司员工可以通过这种培训明确其自身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位置,明确绩效管理体系中自身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从而能够明晰绩效管理在具体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所确定的影响。对于能源公司的绩效管理优化来讲,企业高层管理者对绩效管理优化的重视与否决定着公司的绩效管理优化的具体应用效果,绩效管理从其本质上来讲,是企业全体员工都应参与的事情,但是高层领导管理者其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具有的地位和影响力,决定了管理者们必须站在企业改革的最前台,以自身的行动和理念积极的参与到绩效管理的优化进程中来。提高人力资源主管的专业化水平是整个公司人员培训的一项重点。在集团公司绩效管理的优化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本次绩效管理的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的管理者利用其自身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绩效管理的要求设计出集团公司绩效管理的流程体系,还要对绩效管理体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所涉及到一些细节,如绩效管理优化中涉及到的各类规章制度等进行必要的设计和修订,为集团公司其他部门的管理者与员工提供必要的咨询与帮助等。

四、进行绩效沟通和绩效反馈

从集团公司绩效管理自身的运作机制来看,企业在绩效管理中良好的绩效沟通与细致的绩效反馈能够使绩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绩效管理的效率。企业通过有效的绩效沟通和绩效反馈的应用,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的提升。绩效沟通与绩效反馈在具体的方法选择上,通常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类。正式的绩效沟通与绩效反馈是事先计划和安排好的,常见的方式有定期的书面报告、定期所进行的面谈、有部门负责人等管理人员参加的定期的小组会议或者相关的工作团队会议等。非正式绩效沟通与非正式的绩效反馈可以采用的非正式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闲聊或者走动式交谈等诸多方式。总之,企业的管理者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实际的应用中灵活的采用绩效考核沟通与绩效反馈的方式。

能源企业属于生产性行业,能源集团公司的管理者在平时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应结合企业的生产目标,及时掌握企业员工在自身的工作中的工作绩效情况。管理者应加强与企业员工工作绩效的沟通与工作绩效的反馈,并从自身工作的需要出发来指导下属完成绩效反馈。能源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从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绩效考核的标准和绩效考核的准则进行定期的检查与修正,设计与修订企业的绩效管理中的考核体系时,应以执行性与操作性为基础尽可能的制定一些相对来说客观化且能够量化的考核指标。同时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应及时地向公司各级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培训绩效考核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不断加强管理者与被考核者的绩效沟通与绩效反馈,从而将绩效考核所带来的考核误差降到最小,减少因为误差而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负面效应。

参 考 文 献

[1]秦志国.对改革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的思考[J].时代经贸.2007(S9)

[2]陈瑜.企业绩效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9)

第2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 绩效管理 问题 优化

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员工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企业通过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和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具有人性化、灵活性、复杂性、公平性等特点。

一、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完善

企业内部的管理都需要依赖一定的规章制度方可顺利实施,绩效管理制度能够明确绩效管理的目标、内容、方法,从而使绩效管理工作有证可依,有据可查。大多数企业的绩效管理相关制度都不完善,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绩效管理制度的制定缺乏深度,也不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使得绩效管理制度不够科学,不能准确反映出企业的发展方向,甚至与企业的发展方向出现偏差,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全面

很多企业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全面,认识绩效管理就是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而绩效考核就只是在年末时核对员工的业绩,填写几张考评表,这显然是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全面。绩效管理不仅包括绩效考核,还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分析、绩效改进、绩效沟通等,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管理活动,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全面主要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绩效管理的目的效应。

(三)缺乏科学的绩效设置指标

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关键性因素就是绩效考核指标的设置,只有绩效考核指标设置得合理,绩效管理才能取得成功。企业往往没有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没有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长远的角度来制定,加上企业绩效管理技术不完善,而且缺乏针对性,使绩效管理指标不具科学性与合理性,不能指导实际工作,因而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企业员工的不配合

企业员工是绩效考核的对象,员工对绩效考核的态度对绩效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有很大的关联。企业在进行绩效管理时往往忽视了员工的作用,在制定绩效考核目标时没有征求员工的意见,没有得到员工的认同,在绩效考核时也没有坚持公正、公平、平等的原则,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再加上公司在管理上的“一厢情愿”,员工在被动管理上的“消极抵触”,影响了绩效管理的效果。

二、优化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

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保证绩效管理工作有据可依。绩效管理制度的制定不仅要符合企业发展的特点和未来发展的方向,还应该符合员工发展的特点,促进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保证绩效管理制度的完整性,不仅要制定绩效计划和绩效考核方式,还应该进行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在绩效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该对员工的工作方法和技能进行辅导,在员工行为与目标发生偏离的时候要及时纠正,并制定明确的奖惩、调配、晋升等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宣传,提高对绩效管理的认识

企业应该加强对绩效管理的宣传,使企业管理者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提升管理者的技巧和理念。只有管理者对绩效管理工作重视起来,才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管理,因此,公司必须对管理者进行培训,转变管理者的观念,提高他们的认识,从而促进他们制定符合实际的绩效管理制度和方案,端正工作态度。

(三)设置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

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公司的实际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绩效考核指标的指定要人性化,根据员工的特点来制定。每个公司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计划,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应该在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上,制定总体指标,再把各项指标下发到各个部门,再由部门到个人,层层下发过去。考核指标应该根据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特点、工作内容等综合评定,形成绩效考核的各个要素,保证绩效考核的科学性。

(四)加强与员工的交流,坚持公平原则

企业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与员工加强交流,了解员工的工作特点和内心需求,在制定绩效考核目标时应该倾听员工的意见,站在员工的利益上考虑问题,如果发现员工对绩效考核有误解,要及时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绩效考核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在绩效考核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公平原则,使员工具有公平的竞争机会,考核的内容也应该包括工作的全部内容,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能促进员工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技能。同时,能最大限度地使员工积极参与考核,自觉配合绩效管理。

三、总结

当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还存在着绩效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完善、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全面、缺乏科学的绩效设置指标、员工的不配合等问题,企业应该提高对绩效管理的认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丁承学.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缺失及应对策略[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7(04).

[2]邓泽生.浅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珠江现代建设,2009 (05).

第3篇

关键词:企业绩效管理优化对策

企业绩效管理能够督促员工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并且企业的绩效管理也能帮助企业完成其经营目标,以此方法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说,绩效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所谓绩效管理,就需要企业中的管理者们制定管理制度,使得员工的工作绩效和企业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目前,企业中的绩效管理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对于企业一些管理者来说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以致企业中的人力财力造成了浪费,因此,企业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增强企业的管理。

1、绩效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1)绩效管理是为了实现企业组织的管理目标,在企业中实现员工的沟通,形成组织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从而推动团队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以达成管理目标的实现。绩效管理的最终米表示要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为了实现绩效管理,就要在规定时间里,组织上级管理人员对其下级人员所完成的绩效进行目标设置、考核。绩效指导以及绩效结果反馈的一系列过程。

(2)绩效管理有着若干个环节,绩效管理并不是简单的绩效考核工作,绩效管理需要员工通过考核来调整其工作进度,绩效管理者需与员工进行有效的绩效反馈信息的交流,同时要制定绩效改进计划;绩效管理是提高员工工作绩效的重要工具,绩效管理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从而组织员工在工作目标范围内完成其工作任务;绩效管理需要绩效沟通作为辅导工具,绩效考核要持续在绩效管理活动中开展,在全过程中,要对绩效考核目标、绩效计划、绩效目标做出调整,通过沟通来实现效改进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提出新的绩效目标。

2、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企业的绩效管理目标仍不明确。一些企业的管理者过于关注员工的个人绩效的考核,但却忽视了企业的整体绩效提升,过于强调员工的绩效考核,认为绩效管理是简单的绩效考核的实现。但实际的绩效管理工作是通过绩效考评来评定员工的绩效,通过对结果的反馈和分析,实现企业管理水平和绩效的提升。

(2)企业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不够完善。在现实工作中,一些企业缺乏对绩效考评工作的清楚认识,在体系的设计上,工作态度指标不明确,缺乏完善的企业指标,使得各部门在制定指标时比较随意。

(3)企业中的绩效考评方法不规范。在一些企业中,对于员工的考评,很多企业往往简化了考评的流程,为了节省资源,使得考评的方式比较简单,不利于提高部门的业绩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企业绩效管理缺乏工作分析。企业在对员工进行考核时,忽视了对考核结果的分析工作,在实践中,企业缺乏对整体战略目标的调查分析,使得企业管理者不能很好地设置合理的绩效指标。

3、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

(1)绩效管理能够提升企业的计划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企业在进行管理时要有计划性,但一些企业中的在管理方面的随意性很大,以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处于不可控的状态,但绩效管理可以充实这一空缺,弥补绩效管理体制强调制定合理的目标,通过绩效考核制度来分析管理工作的目标,从而可以客观的评价管理目标的完成情况。

(2)绩效管理有利于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绩效管理的制度性需要管理部门来制定工作计划目标,从而对员工做出评价,这样有助于员工提高绩效,可以看出,绩效管理体制是提高管理者水平的一个有效方法。

(3)企业绩效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发现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企业在实施绩效管理时,在管理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绩效管理能够帮助企业管理发现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4、企业绩效管理的实施对策

(1)绩效管理过程要进行系统的规划。绩效管理包括五个环节,也就是绩效计划、绩效实施与管理、绩效评估、绩效反馈、绩效评估结果,在制定绩效管理工作计划时,要在整个过程中进行系统的规划,从而完善绩效管理工作。

(2)绩效管理的基本策略要进行改进。绩效管理工作就是组织企业中的各层管理者明确的绩效管理的目标,以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的工作,要求管理者要做好诸多的工作,例如绩效评估工作、绩效计划的制订、绩效反馈等,在各个环节中,绩效管理工作可以不断的进行改进与完善。

(3)企业要制定符合其实际情况的绩效管理目标。绩效管理目标要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管理者要设计出与绩效管理目标相匹配的绩效管理体系。而绩效管理体系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就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且绩效管理体系必须要明确和具体,这样绩效管理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

(4)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企业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核心,以此来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员工必须要参与其中,让员工认识自己的绩效目标,引导员工进行自我管理,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性。

5、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中,绩效管理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的绩效管理是为了充分的发挥人力资源的功能,从而提高企业中员工的工作效率,但目前的绩效管理仍存在很多问题,企业中的员工要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实际的绩效管理工作中,企业可以通过良好的绩效管理效果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要考虑到自身的情况,认识到在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绩效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林,李芳丽.浅析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中国商贸.2011(21).

[2]姚德超,向红梦.企业绩效管理工作实施要点探析—以S公司为例[J].中国人才. 2010(07).

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经济管理;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据统计,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9年,而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就是其自身的经济管理水平。我国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观念普遍比较陈旧,许多管理者不重视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没有认识到它的重大作用,我国的中小企业应转变传统管理模式,注重经济管理,才能在市场中赢得主动地位,提升经济效益。

一、中小企业经济管理现状

1、资金缺乏

资金缺乏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健康发展,但起主导作用的是国有大型企业。由于政策上的优惠和经济上的优势,国有企业获得了银行的大部分贷款。而中小企业虽然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涉及的领域不是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很少有国家的政策扶持,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另外,由于长期缺乏中小企业的融资平台,中小企业的信用往往很难追踪,一套完善的信用担保机制尚未建立,企业和银行的信息存在不对称,一些银行担心贷款的风险,往往不敢给中小企业放贷。

2、应变能力不强

应变能力是企业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必须及时适应外界环境,作出快速的判断。中小企业往往存在管理不善的问题,这容易导致企业应变能力下降,无法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目前中小企业还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如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增长方式比较粗放、总体素质较低等。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一旦市场出现波动,经济效益很容易下滑。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紧密接轨,中小企业的困境还可能加大,一些中小企业由于应变能力不强,甚至可能走向破产。

3、管理观念落后

在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带有家族性质,一个企业的管理人员,往往被一个家族的大部分人占据。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技能的需求很少提及,受到重视的更多是关系。在人才的选拔上,中小企业很少有一个完善的流程,往往只是凭借当时人的直接任命。在中小企业内部,经营者的学历普遍偏低,他们一般只看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眼光,思考的方式一般比较狭隘。经营者在做决策时,很少瞻前顾后,经常是头脑一热,临时决策。这种单一的管理方式往往会把企业带入困境,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中小企业优化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1、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健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企业财务管理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企业要强化财务管理意识,吸纳一批专业素质高、综合水平高的财务管理人才加入到企业财务管理的队伍中来,健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掌握企业发展的经济命脉;要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监督体系,加强对企业运营资金和财务预算的管理与监督,确保资金能够得到合理配置;要建立企业财务内部监管体系,使每一位企业员工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财务监管工作中,防止财务管理的混乱与失真。

2、降低投资风险

在中小企业经营中,投资一个项目前,要做好风险预测和评估,综合分析项目的可行性,要确保投资计划的科学性,减轻投资过程中的风险。企业对内投资主要包括尝试新产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三个方面的投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尤其要注重人力资源的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队伍,只有如此才可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小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在保证效益的前提下,可以走多元化经营的道路,分散投资,也可以降低投资风险。比如,中小企业形成规模后,结合大企业发展中的经营模式,规范项目投资,做好经济监理,掌控好所有的经济投资活动。企业领导者要随时了解国家政策,紧跟市场变化的步伐,规避企业投资风险。

3、完善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属于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部分,要想使财务管理更为透明,财务管理时要注重和法律相结合,加强对财务管理的监督,使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更为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财务管理上来说,中小企业要安排合理的职位,做到分工明确,权责分明,像记录会议报表,保管固定资产等都要有工作人员监督。财务人员要严格审查财务信息,做好分析和反馈工作,要把内部控制和绩效考核相统一,构建起完善的内控系统。此外,中小企业还可以组建内部审计机构,使之和财务管理相分离,这种方式可以使财务监督更为有效。只有财务管理更为科学了,中小企业才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适度放权,避免任人唯亲

中国是一个重视亲情的国度,在中小企业经济管理中就容易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形成家族式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这种经济管理模式不利于吸纳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造成企业管理者不信任员工、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的管理困境,导致企业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降低了企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因此,必须革新家族式的经济管理模式,适度放权,避免任人唯亲,才能够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任人唯贤,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公司管理制度和用人制度,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团结力,使企业员工能够与企业共同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5、拓宽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就要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多方面的支持。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没有资金,再好的投资项目也会“流产”:第一,政府要完善法律法规,给予对中小企业融资以优惠政策,使它们有良好的融资环境,像降低贷款审批的门槛等政策性援助。政府还可以构建融资扶助系统,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拓宽资金提供保证;第二,政府部门设立专项资金,像担保基金以及发展专用基金等,用来扶助中小企业;第三,政府管理资本市场,帮助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个人创业,估计中小企业发放证券,鼓励银行放宽融资渠道,减少贷款条件。

6、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

中小企业要注重培养经济管理人员,建设一支思想素质高,具备职业道德的人才队伍,这是企业经济管理的基础。企业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要以人为本,实行岗位公平竞争,积极引进素质高的经济管理人员。在日常的企业管理中,要实行奖励机制,利用绩效考核激发他们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出色的完成经济管理工作。中小企业的领导者通过培训提高经理管理人员的纪律意识以及职业素养,定期安排他们学习,这有利于他们熟悉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中小企业发展中,企业领导者要认清社会形势,提升经济管理意识,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7、开源节流、内外兼顾的资金管理策略

企业要加强资金管理,避免资金短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一是提高生产效率,积极引进与推广先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产品的循环周期,减少资金短缺的现象;二是加强财务管理,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加强对于资金使用的管理与审核,高效利用资金;三是树立良好的信誉,加强与其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企业联盟,在资金周转方面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发展。此外,政府部门应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的长效发展。

结束语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多样化的生产理念及独特经营模式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祈祷的积极的作用。随着新形势的到来,给中小型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探索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合的管理模式,完善其管理机制是目前中小型企业所面临的最为主要的问题与挑战。

参考文献

[1]陈玉霞.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0.

第5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档案;信息化管理;途径

加快对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不仅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社会进步的信号。技工学院逐渐成为我国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场所,因此更应该提前适应信息发展和建设的趋势,创建适应工作需要及进步的网络化应用系统,提升目前的信息化水平,把信息技术逐渐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去。人事档案管理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渗透,所以,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和人力资源管理同步进行,对其进行有机整合。

一、逐步健全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

(一)对技工院校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强化。院校档案管理的工作之一是教学档案管理,做好技工院校教学管理,是面对师生服务,适应技工院校评估的一项重要工作。针对课时管理方面,提出了结合专业教师所教课程进行编制学科编号任务,对每一位任课教师都需要进行编码,安排相关的负责人使用计算机编程管理,对一些工作数据及时记录、收集和实施规范化管理。

(二)根据技工院校特点创建学生档案管理制度。技工院校的在校管理工作必定会经历一些发展期,因此就决定了档案管理的特殊性,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其作用,给招生分配制度、教学改革和管理、学生档案管理以及学科设立等工作创设真实、准确、高效的服务。根据现实工作的需求,适当地创建学生档案管理和调阅制度。技工院校的在校学生,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实习课程,大部分时间学生在生产公司参加工作实践。学校要对实习期间学生的表现和学生实践成绩进行及时的收录和采集管理工作。

(三)将资料及时入档,保证资料完整。通常技工院校进行评估工作时会注重规范性,针对本院校的办学水平提出一系列的评估标准,但评估工作的内容较多,涉及的领域很广,需要工作人员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在评估组和主管评估机构审核期间,一定要调阅相关的评估报告,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来衡量,根据评估标准进行打分,所有查阅的资料档案一定要真实可靠,同时还要保证其完整性。完善评估档案材料的收集进档体制,制定统一的评估资料入档时间,对一些标签、字体大小和资料盒进行统一规范的要求,保证评估资料的完整性和调阅时的方便性。

二、创建技工院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途径

(一)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在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首先要理顺管理工作的体制机制。一定要知道教育教学档案分类的标准和范围,明确信息数据收集工作人员的身份和权限,确保数据采集过程中不会出现错误和遗漏,并且要求教学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另外数据的出处必须是一些指定的人员和单位负责,同时数据的填报工作不得违反规定的程序。在处理数据过程中,除工作人员之外所有的人都不得对数据进行干扰,确保数据填报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在教学档案数据采集之前,应该对数据采集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甚至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到一些重点高校进行学习参观,不但要求采集数据人员对数据填报工作的熟悉程度,还要保证其对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掌握得很清楚。

(二)进行档案集成化管理。技工院校教学档案之所以进行集成化管理,一方面是为了提升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整体效果,另一方面是为了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和调动学校的一些部门力量,增强学校各部门间的协作能力,从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技工院校本就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设备条件,创建符合自身发展的集成化档案管理模式。一些学校引进的教学档案管理集成系统,在使用之前一定要进行匹配性分析,采集一些教学工作者的构思和想法,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例如操作繁杂、资料不能共享、系统互不兼容等等。然后对其进行适当的修正,并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进行最后改进工作,使其符合学校的要求和办学理念,使得教学档案的结构运行和存在方式均在学校教学档案集成管理的范围之内。

(三)创建标准化建设程序。教学档案的最大特点是工作非常细致繁琐、信息量大、种类繁多,并且工作量较大,对其要求很高,周期也比较短,这样一来,就需要设立专业的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软件,依靠计算机网络办公的优点,适当地降低人工管理档案的工作量。在教育教学管理软件库管理中,一定要先前准备好各种电子数据和标准化的各类材料,方便档案管理工作的调阅工作。实现文档的一体化管理目标,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尽早实现信息化。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精力、物力、人力等,但当该项工作完美完成后,可以给后期的使用过程带来很大的方便。在平常工作中,学院应该制定一些较为细致的规则,保证各项教学工作都会有相应的标准化数据库,使得所有的教学工作过程尽早地进入到信息化管理当中去,尽早实现教学档案的标准化建设。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技工院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把人事档案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恰当地结合,可以跟得上大型技工院校信息化发展和建设的要求,为全面提高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管理型会计 具体职能 应用措施

引言

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经济信息瞬息万变,信息的内容,规模以及细化程度越来越高,多方位的,立体化的程度不仅让我们感到惊讶,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泉。网络遍布,计算机的处理速度越来越高,也给我们获得全面和及时的信息提供了可靠的媒介。我们的观念以及工作模式也要紧紧跟随时代的脚步,应和时代的发展的趋势。积极地更新观念,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逐步的由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模式转化。

1、管理型会计与核算型会计的不同

核算型会计其实就是所谓的传统的财务会计,它主要是反映一个企业单位或者个人的财务会计信息。其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会计法》《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精确地划分出会计的期间,进行十分准确的计算,如实地反映一定期间内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和经营成果,是对企业活动以后的全面记录,是滞后的反映。而且还要严格的根据《会计法》等法规依法办理。但是管理会计却则不然,会计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履行管理会计。会计期间可以灵活多变,计算也不必精确,与此同时,也不必严格的依照《会计法》。其宗旨是依据现在、面向未来。

2、管理型会计的具体职能

在以前传统的核算型会计应用时期,大多数会计工作者每天都忙着如何应付会计账目的核算,与此同时,因为一些理论上以及实际应用上的误导,使得会计工作者更不会谈论核算型会计的职能是什么。但是现在的管理型会计却和以前大不相同了,我们不断的冲破了会计信息在时间以及空间上的重重限制,打破了原有传统会计理论以及方法的制约,这标志着我们更进一步的促使信息技术的科学理论以及方法变成现实,也为会计的科学先进管理模式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管理型会计的具体职能主要是预测、决策以及控制。处于核心地位的是预测以及决策,而控制则是手段。在变幻莫测的经济市场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经济风险的预测,与此同时,企业也要有一个良好的应对危机机制,尽可能的降低企业的风险。其职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中体现:

2.1、对企业的经济前景进行预测。主要包括两大风险,一是经营风险,二是财务风险。对企业的经济前景的预测要提供全面详细真实的信息。管理会计一旦不能及时的对企业的风险以及效益作出合理的预测,就极有可能出现失去最佳的投资机会,更严重的后果还会导致企业走进死胡同一样的绝路。

2.2、加强参与企业的经济决策。其经济决策主要是为企业的投资融资、采购并购等重大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并且为之提供出一份最佳的方案。

2.3、规划企业的经营目标。会计主要的任务是管理资金,所以要企业的各项预算与已经认定的相关企业经营目标互相结合一起,进行分解与落实。修复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多存在的种种漏洞,并对其进行经验积累。在一些重大的年度计划以及预算中要不断地考虑以及依照项目的资金不断地进行调整,整理修改出更加完善的可行性报告。

2.4、建立建设完善的业绩监督机制,调动每个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每一个相关部门的主观能动性。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与壮大,会计的信息源也会随之逐渐拓宽与发展。所以,加强对会计工作的控制有利于实现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的工作模式,有利于技术的不断渗透,所以要建立实施控制机制,不断的约束控制以及激励控制。

3、强化管理型会计有效性需注意的问题

管理型会计中主要的管理的对象就是“成本”,企业经营中管理全部的各项大小事务都是根据企业的价值活动进行的,其中包括企业的整体设计与规划、企业财务的各项核算以及决策等。因为管理会计的矛头依旧指向于管理成本,所以管理成本占据着核心地位。管理成本的基础是所提供的财务成本,它是将原有的概念不同程度上的扩大,不同角度的展开,并且能够全面的分析出各个部门在整个项目中所付出的贡献,也能够多渠道的获取各部门的信息反馈,与此同时,直接影响了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等方面的衔接程度以及周期等等。所以我们可以将管理成本大致划分为三大类别,决策成本、控制成本以及责任成本。

决策成本就是一个企业在做出决策之时所需要考虑到的成本。一个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投资以及融资的各项活动时,都需要对各项计划方案进行比较、筛选,最终选出最佳或者最可行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在各个方案选择时,其主要参考依据就是计算每个方案中成本的多与少。这个成本就是决策成本,也就是在某一个未知时间段,企业要根据所要承担的风险与获利之间的关系,权衡利弊选择最佳的方案。所以要求在决策成本时要及时、准确的获取全面的经营信息。

控制成本是待可行性方案、经营方案等确定好之后,各个单位以及部门分工协作,彼此配合共同完成方案的最终确定任务。为了可以在合理的成本范围内完成,就需要制定一系列的预算分析以及标准成本,与此同时,还要把各个单位、部门以及各项任务的所花费的财物都要纳入到预算体系中,进一步提升部门间的工作效率。在原预算分析、标准成本与实际的完成现状进行对比,就可以清晰的发现目前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同时,进行奖罚分明制度,将任务完成良好的个人或者部门进行奖励,对没有在相应时间段内完成的进行批评以及惩罚。这样不但可以即使得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还可以按照原计划保证目标的基础上促进工作效率。在控制成本阶段,要求会计工作者随时参与预算分析以及标准成本的制定,还要掌握好利用好成本信息中的优势,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方面的控制。

责任成本。控制成本中奖罚分明责任考核制度只是一种应用手段,我们应该立足于整个大局,不能因为一己之私、一己之欲而忽视破坏整体的利益。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要协调好衔接好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能以及结构,明确内部之间的各种关系,要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在集体利益前,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只有在一个和谐的权责内部结构中,才可能最大程度上的发挥成本的利用度,尽可能减少部门间抵触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因此,整个企业决策成败的关键就是对企业责任成本的有效管理。

大家普遍认为核算型会计的职能是提供信息,管理型会计的职能是运用信息。事实上,管理型会计不单单是运用信息,还可以提供信息。可以说管理型会计师提供信息与运用信息的统一体,所以,管理型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对其决策、控制以及业绩评估考核更有着可靠性。

首先,管理型会计可以比核算型会计提供更多的有关经营管理与决策的信息。这样有助于合理的安排利用企业的生产能力,有助于企业更好的进行预算以及决算。其次,管理型会计所提供给企业的信息不单单是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内在保证,帮助企业对生产实施过程中做出有效合理的参考,也是及时纠正生产中错误的客观依据。这样既可以对企业做出进一步的控制还可以及时的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管理型会计所提供的责任成本信息也是企业对内部进行业绩评估的一项重要依据。通过所给的责任成本信息与个人的实际完成情况进行核实比较,这样不但能够清晰的做出合理的对比,进一步提升全体的工作效率,还可以科学有依据的对内部进行合理的评估。

4、提升管理型会计的水平以及应用措施

4.1、强化整个企业的管理会计的意识,提升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增强整个企业管理会计意识是提升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第一前提条件。所以要不断地加强相关部门以及会计机构对管理会计进行全面的高效知识技能培训,并且把对管理型会计的了解认识以及掌握程度安排到对其会计业绩考核的一部分。有利于促进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并且将不断贯彻对管理型会计的学习,真正的将管理型会计放在工作中最重要的位置。同时,建立一个与其制约的相关机制,例如:在一些相关企业的重大决策中,尤其是涉及到投资方向等方面的决策中,应建立一个管理会计的一票否决机制。

4.2、提升全体会计人员的专业内在素质。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内在素质也是为提升整个管理会计应用水平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所谓会计人员的专业内在素质也是一种无形的“软实力”,只有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逐步提高,企业的管理会计系统才能够得到更强有力的“软实力”的支持,同时为之后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时期的人才保障。

4.3、对某个企业相关管理会计方面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研究典型案例是支持管理会计的一种表现。不同的案例有着不同的切入点。多种多样的典型案例分为正反两个方面,我们只有不断对其进行反复的研究学习思考,从中吸取更多的经验,才能更加顺畅的走上管理型会计道路,才能尽可能的少走或者不走弯路。

4.4、推进对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为管理型会计的应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要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不断要求以及完善对管理会计的运行。与此同时,还要加强脚步推进管理型会计在整个企业中管理阶层的应用,不断地完善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深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合理科学的区划分出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的自身的权责所在,对于企业所要拥有的权利不能仅仅只局限于它的自主经营权,还应该拥有在企业今后走向中的各项经济活动中的表决权,尽可能的摆脱政府的种种要求对企业各项决策的束缚,明确企业内部的奖惩制度,完善企业今后发展形势的运行方案,完善企业内部重大经济活动的决策制度。

4.5、增加对责任意识以及对企业文化的培养。跃然向上、朝气蓬勃的企业才能够带动起全体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是一个不断前进向上的企业不单纯是依靠全体员工点灯熬夜埋头苦干而建成的,建立一个傲视群雄的企业主要是依靠企业的管理阶层为企业带来的不畏困险、昂扬向上的斗志,为了建成一个可以独霸一方的企业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参考借鉴其他企业文化,不断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积极先进的企业文化不断地熏陶感染在职的每一名员工,员工的动力的来源是企业的动力所赋予的,只有企业不断积极向上,员工才会更加有动力有活力,这既是推进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

总而言之,强化管理型会计的有效作用是大势所趋,我们也要跟紧时代的脚步,迎合时展的趋势,不断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拓创新,奋勇前进。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的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开拓发展,既不能偏离实际又不能盲目跟风,为更好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体制不断地完善与健全,再加上企业管理者的责任意识思想意识的不断增加,管理会计一定会为企业今后越来越好的发挥起到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会计电算化 有效应用 对策

会计电算化是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把现代的电子技术信息和技术运用计算机对会计实物进行处理的简称。会计电算能偶运用计算机先进的电子技术对企业的财务收支,会计要素变化进行标准的核算,能够全面的对单位的资金预算、资金流动、资金成本进行管理和操作,因此形成了会计电算化系统。这个系统包括电脑、运算软件、记忆存储设备和操作人员。会计电算化是全新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企业整个财务信息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中枢神经。财务信息和财务状况是企业决算、管理、生产经营的依据和结果反映。所以,会计电算化是一个用计算机代替了人工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工作程序,从而完成有计算机来处理这些数据的手段,因此,会计电算化在现代的财务管理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会计电算化在实际的运行和操作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时值得注意的。

一、会计点算化才财务管理中应用必须注意的问题

每一个企业在在财务核算中为了确保会计电算化的正常安全运行以及企业此物信息的安全准确和合法可靠,企业必须制定相关的跨级电算化管理方法和制度。在实际的操作当中,很多企业为了把企业的坏账甩掉,根据财政部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要求制定了大量的企业内部电算化管理与控制制度,一时起到很好效果,但甩账后,这些制度没有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杂乱,操作复杂;装有会计点算化的操作计算机上有很多软件根本和财务无关,如QQ软件;管理力度不力,无关人员能随意的使用装有财务软件的计算机,财务数据的安全措施保护低下。

会计制度修改落后和会计电算化发展差距大。当前的财务会计制度,仍是以手工核算为为主,会计电算化应用后,记账方法、账务处理,以及会计工作的组织、内部控制的方式和会计档案保存介质都发生了变化,要据会计电算化的特点,对财务会计制度做出必要的修改,企业只加强了软件运用,而忽略了会计制度的建设。会计电算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但同时也增加了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等岗位,带来了许多新的要求。目前,我国建立手工操作条件下的基础工作的管理还存在着经验不足,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更不用提了。要实现会计电算化,就需要建立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加以约束,才能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

二、会计电算化的有效应用要加强对人才的管理要求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较高,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又能熟练的运用计算机,更要求对财务软件使用熟练、保养和维护。但在实际工作当中,虽然大多数会计人员都接受过计算机培训,培训的人员一般都是初学着,高、中级应用人员不多,接受中高级培训的人员数量极为稀少,根本满足不了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要。我国会计工作主要特点是从事事后核算,事前分析预测、事中的控制用计算是很难实现的。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及发展可以将会计人员从繁重的算账、报账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财务管理方面。可是,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却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采用软件的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内容功能较强,具备管理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模块,却没有设计或内容过于简单,查询功能也不健全,限制了管理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作用。

三、财务管理中会计电算化有效应用的对策

会计电算化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期的财务运算和核算,所以会计点算化总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当中。所以为了避免盲目性,需要详细制定单位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在统一规划下,分步有序地实施,才能保证每个阶段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这样才能扩大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范围,才能整体上实现企业财务信息的管理效益。

在实际管理中,必须加强计算机硬件、软件管理。财务软件公司在软件开发中,必须引入安全稽核机制,对重要操作日志进行记载,并进行必要的权限设置,使业务数据只有在解密的条件下才能使用,同时必须进行必要的身份认证和内容检查,控制一些软件的安装,尤其是数据库系统软件,以防止利用数据库系统打开多账数据库,进行非法处理,拒绝一切无关人员使用计算机。建立一套完整的操作环境和软件系统是进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监控的必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人员相对独立、完整的行使自己的权限以达到会计内部监控。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财务软件功能的不断增加,会计电算化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为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操作员以外的操作人员只享有操作权限,加强对电算化系统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控制,明确管理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对软件、硬件、文档的安全要检查,设置多级保密措施,确保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参考文献:

[1] 姚晓璐. 会计电算化及对财会业务内部控制的影响[A]. 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大会论文集[C], 2003 .

[2] 胡勃. 浅谈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A].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3 .

[3] 彭日财. 会计电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A]. 2004―2005年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 2005 .

第8篇

随着经济市场化速度的逐渐加快,中小企业面临的竞争愈加激烈,融资难度大、内部管理不完善、经济管理方式落后等经济管理问题纷纷暴露,导致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经济压力非常大。基于此,经济管理的优化成为中小企业不得不深入探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企业及其经济管理的特点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的界定也应适当调整,而新世纪是按照企业的资产总额、销售额、从业人数等指标来划分企业的,中小企业的这些指标都比较小,大多由业主直接管理,很少受到外界干扰。因此,中小企业不仅行业分布广泛,且数量众多,在企业中占据超过90%的比重;中小企业不仅资金匮乏,且资源薄弱,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极易受到大企业的制约、排挤;中小企业的组织管理结构不尽合理,经济管理水平较低,在市场信息的捕捉方面与大企业相距甚远。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要同时面对知识技术与市场经济时代的影响,充分发挥经济管理的效用成为其核心,落后的经济管理已不能与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相适应[1]。中小企业经济管理的特点主要包括长远性的战略目标、整体性的企业发展、创新性的管理手段、持续性的经济管理效果等方面,要求中小企业立足自身实际,不断优化经济管理,提高自身管理效用。

 

二、优化中小企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一)优化内部融资方式,增强中小企业发展动力

 

资金是每一个中小企业的血液,其运转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由于中小企业的资信情况较差,且发展不稳定、信用度较低,导致民间信贷越来越发达,虽然该信贷方式利息率较高、手续简单,但要承担的风险也很大。为此,不仅商业银行要适当降低资本信贷门槛,帮助中小企业在关键时刻渡过难关,为其提供更多做大做强的机会,从而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风险投资公司也要摒弃选择的偏见,以科学的核对与比较为基础对发展中小企业持乐观态度。更为重要的是中小企业应坚持优化内部融资方式,实现经济意识的独立,适当调整企业盈余公积与分红的比例,注重自身资金积累的加强,及时在资金周转困难期进行调拨,做到未雨绸缪 [2]。

 

与此同时,中小企业还应提高自己的信用度,加强财务管理监督,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促使商业银行、风险投资公司对自身有更大的贷款融资把握。另外,中小企业应将知识作为最重要的企业资源配置因子,以提高企业经济管理创新能力,改变投资活动与筹资手段,将以往企业单一的利益主体转化成多元的利益主体。中小企业只有不断优化内部融资方式,改革融资结构,才能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二)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

 

中小企业要想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就需优化内部管理,而首先要做的就是优化生产过程。对中小企业的生产过程而言,不管是前期采购环节,还是后期生产环节,难免会出现一些无法预见的事情。在前期采购中,中小企业应以确保产品质量为基本前提,严格审查采购所得的产品,为企业实现最大化的利益提供条件。审核工作不仅包括产品审核,还要对供应方的经济实力、经济管理状况、信用情况等进行考察和调研。在后期生产中,中小企业要有效制定生产计划,确保每一条生产线上产品的质量,果断舍弃不合格的产品,同时做好记录,避免产品不合格情况的再一次发生。

 

其次,中小企业应坚持完善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因为企业之间的竞争始终是人才竞争。站在中小企业的角度,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就必须落实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人才的选拔招聘中,中小企业务必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促使员工能清楚了解、认可企业的日产管理制度与晋升制度;针对素质较低、技能不足的员工,中小企业应加强培养,提升其工作技能与综合素质水平,以满足现代化需求;建立健全绩效评估制度,让企业核心的技术员工获得相应的报酬,以吸引更过优秀的人才。为消除员工的后顾之忧,中小企业还应处理好员工的日常生活问题,完善建立员工福利制度与激励机制,促使员工在企业找到一种家的感觉,为员工营造一个和谐的、温馨的工作环境,而企业的管理人员也应主动学习,立足长远制定各种各样的用人决策,为优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提供人才保障。

 

(三)优化经济管理方式,提高中小企业的执行力

 

中小企业不断改进和优化经济管理方式是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的必要前提。在新形势下,科学技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所以提高经济管理方式的科技化与信息化程度就能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质量的提高提供良好条件[3]。因此,中小企业可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构建与自身发展实际相符的经济管理系统,提高传递信息的时效性,并有机整合企业的资金、信息、人力、物力等资源,尽可能优化配置各项资源,加快实现信息共享,为企业优化经济管理提供平台,提高中小企业经济管理水平。而经济管理作用的发挥不仅要求中小企业要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经济管理制度,还要不断提高经济管理执行力。

 

在执行经济管理制度的环节,中小企业应提高经济管理制度对全体员工行为的约束及限制,关注对企业及其员工行为的疏导、引导,促使中小企业在提高经济管理制度执行力的基础上激发出员工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提高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中小企业不仅可以通过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方式提高经济管理执行力,还可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合作,借助高等院校、政府机关、其他企业等的优势来扬长避短,促进自身健康发展。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还应根据竞争需要建立起独立的经济管理部门,找寻适合自身实际的最佳平衡点,并增强经济管理人员的理财观念及经济意识,加强监督、防范员工,在企业各个阶层和各个部门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经济关系,逐渐完善和规范中小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确保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