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声乐课的建议

对声乐课的建议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4 16:34: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声乐课的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对声乐课的建议

第1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声乐专业课,途径

中国分类号:G617.13

职业院校的声乐专业每年为社会培养出了大量的声乐人才,但是通过对这些声乐从业者的现状进行分析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声乐专业的学生专业理论功底不够扎实,专科表演水平不够到位,不能够完全为社会所接受并且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根据大专职业院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好上好声乐专业课的一些建议

一、职业院校声乐专业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声乐基础不一,造成老师课程进行困难。声乐基础是学生继续进行声乐学习和发展的关键,通过我们对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之前没有或者是只有很少的声乐基础,只有少部分学生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学生基础水平的不一造成了老师课程进行的困难。很多学生是出于就业的考虑选择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声乐课程的,这类的学生一般声乐基础较差,不能够跟上正常上课的节奏。有的学生是将声乐作为特长、并且有从事声乐专业的打算,而自身文化基础又不好所以才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声乐的,这类的学生有一定的声乐基础,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快速获得能力的快速提升。这就造成了教师授课过程中的困难,需要不断地照顾基础不好的学生,不断地放慢进度进度进行声乐基础的讲解和训练,造成了整个课堂推进困难,效率低下。同时,课堂内容又需要不断地兼顾基础好的学生,使其能够在课堂中获得自身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给教师的统一授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1]

2.声乐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声乐技巧的训练,人文知识缺乏。无疑,声乐技巧是学生掌握声乐基础,发展声乐水平的重要道路。但是,声乐本身是一门艺术,在声乐教学中如果只注重技巧的练习,很容易将学生塑造成为粗俗浅薄的歌唱者,而非拥有深厚人文功底的歌唱家乃至歌唱艺术家。我们通过对职业院校声乐专业课程的调查以及声乐专业的培养出来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关于艺术的理论功底缺乏,人文素养不够,导致在具体的艺术和情感的表达过程中不够形象、丰满和深刻,使得学生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急于求成,急于让学生掌握歌唱技巧、急于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等,因而在具体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很少向学生讲解声乐背后的人文知识,让学生感受声乐背后的丰富细腻的情感等,造成了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

3.声乐教学的职业性不强。作为高职院校,声乐教学应该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点培养,使得学生们能够在日后的求职过程中凭借着丰富的职业技能取得求职战役的胜利。但是很多教师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按照社会对于声乐人才的要求进行培养,导致学生的职业技能不强,竞争力弱。

二、上好职业院校声乐专业课的方法

1.对学生的声乐基础进行基础测评,按照学生的能力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班级。在入学之后对学生的声乐基础进行测评,包括学生的声音条件、声乐基础对于声乐的兴趣等,并且制作详细的测评表格,根据表格中呈现出来的学生的基本情况来对学生进行分班,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2]对于适合唱高音的学生就努力地将其往高音歌唱家的方向进行培养,对于适合唱抒情歌曲的就引导学生多做抒情歌曲的训练,对学生因材施教,能够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声乐专业课程中引导学生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职业院校的学生总是充满带来激情和想象力,而且刚进入职业院校使得他们对原本陌生的情况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所以很多学生不顾自身的先天条件和基础积累,急于模仿偶像的经典曲目,这样的盲目模仿不仅在学习的过程中造成了事倍功半的效果,而且还很容易对自己造成伤害。我们在声乐专业课程中对学生进行训练,就是要指导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避免过度用嗓造成的伤害。同时要引导学生将自身的优势、社会的需要与自己的兴趣结合起来,在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促使三者的共同发展。

3.按照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对学生进行拓展课程培训,提升学生对于声乐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用能力。我们在高职院校培养声乐人才,就是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关声乐知识的培训使其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需要并且能够在岗位中有良好的表现。所以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开设如声乐经济学、声乐策划学等课程,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应用,获得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4.充分把握社会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培养。职业院校对于学生进行培养的目的就是通过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得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和岗位的需要,在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通过我们的调查了解,声乐这一专业的社会岗位对其专业人才的需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扎实的歌唱功底、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舞台经验、灵活的处理事情的能力。所以我们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培养需要从这几方面做起,歌唱功底以及理论基础等都能够在一般的声乐教学过程中获得,而丰富的舞台经验和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则需要教师的根据社会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寻找和制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表演,积累舞台经验。[3]小到班级内部、学校内部的歌唱比赛,大到省级、国家级的各种比赛,只要有机会,就鼓励学生去参加,并在比赛之后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促使学生不断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现阶段职业院校的声乐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一些老师上不好职业院校的声乐专业课。我们通过对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改革职业院校声乐专业教学的方法,使得学生在课程进行当中能够顺利掌握职业所要求的各项技能,能够顺利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立岗.论职业院校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黄河之声,(5)

第2篇

对于音乐特长班学习声乐的同学来说,总是希望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学到正确的歌唱方法,让自己获得自然、圆润、优美而富有感情的声音,从而顺利地通过高考的专业面试。但是就目前各校音乐特长班同学现有的歌唱状态看,能达到这一要求的可以说很少。很多同学对于正确的歌唱方法还很模糊,对于自己在歌唱中所暴露的问题如过压过挤、歌唱位置低、声音虚、声区不统一等常显得无所察觉或不知所措。而且许多同学在学习声乐过程中过于追求音高和共鸣,急于求成,常常忽略了歌唱基本功的训练,学习声乐往往走到了一些误区,最终导致了歌唱器官的损害。

高中音乐特长班声乐教学存在如此令人担忧的现象,我们基层声乐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作为一名有着多年声乐教龄的我,由于长期从事高中音乐特长班声乐课教学,对于上述现象的产生深有体会。现对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做一些剖析和探讨,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各校音乐特长班声乐课时设置普遍较少

目前各校音乐特长班的专业课采取学生到校外补课或学校自己设置专业课的形式,在这我们只探讨学校设置专业课的模式。因师资力量的缺乏和文化课教学任务重,音乐特长班的声乐课教学是采取“大班教学”的教学模式,每班20至40人左右,一周二到四节集体课,每课时45分钟。每个专业班一个月接受声乐训练的时间如果以小时计算最多12小时,一个学期以四个月来算,一个特长班接受声乐训练的总学时也不过48小时,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即使学生不请假、不生病、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一个学期中最多也只能接受48小时的声乐训练,而且还是集体课。想想看,要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学好专业知识,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由此可见,现在各校声乐授课时数是多么急切地需要改进!

二、单一的“大班教学”模式有待突破

各校音乐特长班的声乐课普遍采取“大班教学”模式。“大班教学”的优点是可以利用有限的教师资源,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授课教师在课堂内可以最大化解决学生演唱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必须集体掌握的知识,学生也可在声乐训练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但是,“大班教学”有一个很明显的弊端:学生只能接受“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因为上课的人数一多,声乐教师只能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共性的、较为集中的歌唱问题,对于个体学生的个性问题却没时间一一检查和改正,这样一来难免有学生整节课都得不到老师的检查和评价,造成学生隔周才能得到老师的教导,从而间接缩短了学生原本就很少的声乐训练课时。而每一堂课中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指导却是上好声乐课的关键,因为到高三参加专业面试的是学生个人而不是一个班集体。由此可见,“大班教学”并非绝对地适合学生的声乐课。

三、声乐教师教学水平普遍有待提高

现有的声乐教师都以“口传心授”这种方法来给学生传授歌唱技能和知识。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是直观性强,学生易于模仿,可以直接让学生在学习中少走许多弯路而获得知识。但是“口传心授”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先决条件,那就是“口传心授”者也就是我们声乐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演唱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的科学性,从而使我们学生的发声器官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机能得到提高而不是损害。从目前各校实际情况看,特长班的声乐教师一般都是师范院校音乐系毕业,大学期间不一定都主修声乐,演唱能力和教学经验参差不齐,教师总体较年轻化。并且由此产生的问题也已经在各校出现:一旦辅导老师的演唱能力和教学经验较弱,他所辅导的学生演唱水平就相对低些,结果必然是学生在高考专业面试中成绩不理想。反之,一旦辅导老师的演唱能力和教学经验较强,他所辅导的学生演唱水平总是更高,高考专业面试通过率和面试成绩必然更好,但也会造成学生都想跟好老师学,导致能力强的老师超负荷工作的局面,让原本就有限的师资力量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声乐是一门复杂、内在的艺术,它不像器乐那样具有很强的外在性。由于歌唱时发声器官的一系列活动情况和状态是没办法仅用眼睛来观察清楚的,它只能由一些外在的手段如用耳朵听音响效果、用手来感觉身体用力和呼吸情况、用眼来观察歌唱的外在状态等来检查歌唱时的方法是否正确。而且这种外在的检查手段只有在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歌唱技巧的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再者,人的声带是非常“娇嫩”的东西,它不像乐器的某些零件一样,坏了可以重新安装和修理。一旦损害以后就几乎没有挽回的地步了。这种结果是我们老师和学习声乐的同学最不希望发生的。由此可见,“口传心授”虽然有许多优点,但也有一定的条件。

从各校音乐特长班同学的入学条件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理想而选择通过艺术高考来实现大学梦想,他们专业基础几乎为零,除了会唱一些通俗歌曲外,乐理知识和演奏技能基本不会。只有个别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这就给我们音乐老师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学生毕业后参加专业面试,大部分只能以声乐为考试主项,如果以器乐为主项,首轮初试就会被淘汰。因为以器乐为专业面试主项的考生,演奏水平都很高,一般都是从小开始练习器乐,即我们所说的“童子功”。由此可见,要想各校音乐特长班学生高考面试取得好成绩,只有从提高各校声乐教学水平着手了。

既然声乐课对各校音乐特长班同学如此重要,而现行声乐课教学模式又有很多弊端,那么声乐教学模式的改进就势在必行。作为音乐教研组组长,我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索了一些解决声乐教学弊端的方法,现将其总结如下,以供同行参考和指正。

一、增加各校音乐特长班声乐课时

此建议是针对各校音乐特长班学生每周接受声乐训练课时太少而提出的(因为声乐是各校音乐特长班学生参加专业面试的主要得分项)。我们知道,要学好知识,充沛的学习时间是保证。学习声乐量变是质变的重要前提,只有增加学生声乐训练课时,学生才有可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及时纠正歌唱时所存在的问题,从而获得正确的歌唱方法,为将来顺利通过专业面试并取得高分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当然此建议的前提是各校的声乐师资力量必须雄厚。

二、声乐课实行“集体课”和“小组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根据声乐课的特点,声乐课采取“小班制教学”和“一对一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从目前各校声乐师资来看,实行“一对一教学”是不可行的,一是各校师资不够,二是高中不等同于高等音乐院校,两者培养学生的目标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如果声乐课只上“集体课”,教学效果又不理想,如何解决此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我采用“集体课”和“小组课”科学交叉的灵活教学模式,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一个人数为30人的音乐特长班为例,全班集中一起上声乐课人数就太多,效果肯定不好。把它分为两个班,每班15人,在同一个上课时间由两位专业老师在不同地点上课,就可以达到“小班制教学”的效果。演唱共性问题采用“集体课”,演唱个性问题采用“小组课”;低年级学生多用“集体课”,高年级学生多用“小组课”;“小组课”以唱法相同,音域相近,性别相同的学生安排在一起为宜。这样在不增加师资和课时的情况下,可充分利用合理、灵活的教学模式来解决长期存在的问题,既不影响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又可充分发挥全校音乐老师的积极性,一举两得。

(三)积极为特长班声乐教师创造提升专业能力的平台

声乐教师队伍的不专业和年轻化,必然导致声乐教学的不成熟性。所以提高专业老师自身的专业能力是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最根本方法。如果一个声乐教师不了解又不能掌握发声规律,只局限在让人模仿自己歌唱,用缺乏科学根据的方法进行教学,我相信这种教学是不成功甚至是有害的。有位著名的声乐教育家说过:“合格的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理解力和判断力,以能察觉学生的优缺点,他必须为学生的利益而充分熟悉声乐的科学性,而不是仅仅为了夸耀那些肤浅的学说或为了商业性的目的摆出浮夸的架势”。当然话说回来并不是要求我们特长班声乐教师个个都是歌唱家,但有一点确是肯定的,那就是都必须是正确的歌唱者,这样才能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使学生学到正确的歌唱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出合格的声乐人才。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和演唱者,我深深知道不断提升自我的重要性。而且本人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越来越觉得自身的专业知识不够用,因此从特长班长远发展和科学育人的角度出发,真切希望学校领导能采取一些实际的举措,定期派遣音乐老师到专业音乐院校继续深造,努力为音乐教师创造提升专业能力的平台。

当然,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由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这两个部分对于声乐课来说,前者是主导,后者是主体。这也就意味着良好的教还需要学生良好的学。我相信随着普通中学音乐教师声乐教学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学生学习方法的不断改进,音乐特长班声乐课的教与学定能呈现一片春意盎然的新气象!

第3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集体课;中职学生

随着近几年国家教育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许多农村地区也开办了幼儿园,于是学前教育专业成为较为热门的一门专业,声乐集体课就是许多中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下设立的,主要注重幼师声乐素养的培养,对中职院校来说,在专业学习人数不断增多,师资力量紧缺的现状下,声乐集体课的设立是有助于中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

一、声乐集体课概述

在我国扩招的国家政策下,开办了许多中职院校,这些中职院校以培养能够参与工作第一线的职业人才为目标,在学前教育越来越被重视的前景下,这些中职院校也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但是,由于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人口较多,能够教授的老师又出现短缺,在这种现状下,学前教育中原本一对一声乐教学不能实现,因此,出现了一对多这种集体声乐课程,在课程中通过老师对乐理知识的讲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加强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在以一对多集体授课为主的声乐课程中,也要求老师根据特殊情况穿插一对一、分组课等多种形式。

二、中职院校开设声乐集体课的重要性

在学前教育的专业中,声乐课程的设置是很重要的,学前教育培养出的幼儿教师要面对的是具有活泼好动、喜欢玩耍的幼儿,对他们而言,声乐教育能够很好的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也能够让他们集中注意力,体会,但是面对学前教育中师资力量短缺和学生不断增加的矛盾现象,在中职院校开设声乐集体课是极为有必要的,这种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职院校作为培养具有职业技能和素养的教育机构,它所培养出的人才要直接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而声乐作为我们生活和新课程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对教师人才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声乐集体课要求对培养出的声乐人才要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对于声乐要具有演唱的能力,二是要在声乐基础知识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具备为别人讲解的能力,并且能够进行音乐素养的培养。

2、有利于学生对声乐基础知识的把握

声乐集体课能够对全部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在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中学毕业后就进入中职院校的,他们没有进行过高中教育,因此相对来说,他们的基础能力水平较弱,在之前他们也没有对声乐进行过深入系统的学习,他们作为初学者,声乐知识对他们来说相对比较陌生,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通过集体课程的设立,让老师利用各种新媒体和课堂教育进行有关声乐的基础知识教育,这种对基础知识的教育也有利于学生在后期的声乐专业学习和应用。

3、有利于相关教学进度的完成

声乐集体课的设立是以一对多的讲授方式进行实施的,通过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安排和教学任务的设立,声乐集体课能够在增加讲解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合理的安排学生学习时间,声乐专业的学生在中职院校进行学习的时间总体来说较短,集体课的开设就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力增加学习的内容、增强学习效率,也有利于专业知识中相关教学进度的完成。

4、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声乐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实践能力的学习,声乐本身也具有愉悦性和乐趣性,许多学生都对其具有浓厚的兴趣,在声乐集体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发现很多天生具有好嗓音、好乐感的学生,老师根据他们不同特征进行不同指导,让他们发挥特长,让学生在集体课上放松心情、锻炼胆量进行表演,通过声乐集体课程的充分利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对乐理知识枯燥感的体验。

5、有利于加快相关师资力量培养

中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会直接进入岗位,通过声乐集体课的开设,通过理、乐、曲、谱、舞蹈等不同内容的集体授课,让学生在整体上对声乐有整体理解和宏观把握,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对教育不断关注重视、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社会背景下,社会上对声乐有关的艺术人才产生了很大需求,在中职院校开设声乐集体课能够加快有关艺术人才及教师的培养,缓解社会压力,提高与声乐有关师资力量的培养。

三、如何给中职学生上好声乐集体课

针对上述所说的中职院校开设声乐集体课的重要性,中职学院及老师应该怎样做使声乐集体课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如何在最大效率上给中职学生进行声乐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热爱的兴趣基础上增强学习效率是每个中职院校应该考虑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做提出建议。

1、要依据学生特点注重选曲

中职院校一般对学生设立的是三年制的课程,面对声乐不同专业的学生,老师应该学会在教授中按学生特点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乐曲进行讲授,例如面对中职院校中幼师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在毕业后就会走上幼师岗位,面对的是年龄小的幼儿,针对这一专业,老师在教授过程中选择的乐曲应以儿歌为主,教授他们一些简单、欢快、节奏性强的乐曲。

2、要端正学生态度提高兴趣

学生在对声乐集体课的学习过程中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明白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应用于实践工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应对乐理知识的学习有正确的认识态度,教师也应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用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不同乐曲表达的感情和呈现出的风土人情,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从心底产生兴趣。

3、要进行正确讲授提升效率

声乐的学习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学习,面对中职院校的学生,老师要对他们提供正确的音乐知识和发音方式,最先让学生对乐曲知识有对错的辨别认识,通过基础能力培养上的模仿提高学习效果,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普遍较弱,对学习的认识态度也不够准确,老师也应通过集体教学外对个别人进行适时的单独指导,转变学生学习态度,提高教学效率。

4、要合理评价注重讨论反馈

声乐知识作为一门技术课程,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老师要进行多种方式的考察,注重实践能力的考察,以便于学生在以后的职业岗位中真正发挥所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反应,对学生每一阶段的把握进行及时讨论,并利用集体课堂进行讨论,加以鼓励,让学生在集体的环境中能够增加兴趣,对老师反馈的内容做出反应,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职院校声乐集体课的开课讲授中,教师作为教授和参与的主体,要根据学生在难易度适中的选曲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也要正确的对概念进行讲解,并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及时评价,在这几种原则的相互结合作用下,以少的师资力量达到最大化的学生声乐素质培养,为我国幼师队伍培养优秀的具有声乐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秦丹.声乐集体课教学实验研究[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2).

[2]王岱超,胡郁青.如何提高高师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效果[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3]李莉.关于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声乐集体课教学之我见[J].时代文学,2012,(6).

[4]赵玲.以多元智能理论拓展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J].音乐探索,2012,(3).

第4篇

【关键词】舞台实践;高师音乐教育;对策

一、舞台实践课程在高师声乐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意义

以往的高师声乐人才注重“双基”的训练,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从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来看,音乐教育必须强调其文化内涵的传承,在新形势下就对高师的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音乐人才的培养角度来说,即应该从培养专一的重技术人才转向培养“一专多能”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师声乐人才的培养以“站好舞台,站稳讲台”为培养目标,应当让学生具有唱(教学示范)、讲(声乐理论)、教(懂声乐教法)、导(指导声乐活动)等综合能力。就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2015年的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而言,从35%的就业率中有九成以上的学生考取了基层学校成为专职音乐教师,他们的授课对象大多是1-9年级的学生,我们的毕业生面临在新课改的指引下怎样把自己所学融入到新的工作中。在大三下学期即开展说课讲课的训练内容,这项工作已然成为学院的特色,被教师和学生重视,也让学生在毕业实习和找工作过程中不会感觉茫然不知所措,从教学效果和社会反响来看得到的成绩甚至超出了大家的预想。如八年级音乐课本中的《茉莉花》,学生不只是教授歌唱,还在课堂里排练了舞蹈,把知识衍生到民族音乐概论中,可以看出来我们舞台实践课时有这些元素的导入,让学生很自然地活学活用,把音乐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可以发现,学生能从单一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向受教对象传授文化内涵。怎样把学院音乐人才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是高校音乐教师要面临的课题。就声乐人才而言,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会唱,更应该会教,声乐学习应当与伴奏、舞蹈、表演、创作、器乐、歌曲赏析等音乐学科相互结合,力求把声乐与文学、声乐美学、歌唱心理等相关学科相结合,提高声乐人才的综合人文素养,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奠定扎实的基础。2015年12月,由遵义市音乐家协会与遵义市群众艺术馆联合举办了合唱指挥培训班,邀请了国家一级指挥孟大鹏亲自授课,培训学员由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人员和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组成,两天的培训课精彩纷呈,通过基本理论学习加排练实践让学员受益匪。这次培训是高师音乐人才如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的典范,让国家级专业从业者直接与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沟通交流,更好地了解基层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也让基层的音乐文化宣传工作更专业更规范。

二、舞台实践课程实施现状

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人才主要面向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音乐基础教育,声乐作为贯穿始终的基础学科,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作者通过对高师音乐专业开设舞台实践课的了解,发现了以下问题:该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没有健全的教学大纲及评价体系。没有了这两个硬性指标,导致我们培养的人才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仅仅在舞台唱几首歌曲远远不够,更别说通过舞台锻炼学生的表现力。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这一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专业了解不深入,对参加演出和比赛的认识不够深刻,导致对舞台实践课的态度不够认真。学生只重视一对一的声乐小课,无法对舞台表演提起兴趣,敷衍准备两首歌曲,有时甚至连歌词也不背,更难说用肢体语言表现歌曲,让老师无从下手指导。平时的功课无法完成导致考试时态度不端正,也是敷衍了事。师资力量不够,高校音乐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音乐教育专业,老一辈的该专业没有开设舞台表演的课程,新一辈的教师又没有足够的舞台经验,使得该课程教师专业不够雄厚。硬件条件达不到,舞台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由演员的精湛技艺、导演的精心策划、舞台的灯光、音效等综合艺术组成,没有好的硬件条件,无法让演员投入到节目中,也就无法呈现精彩的演出效果。

三、舞台实践课程实施对策

针对这些现象及作者多次担任高师舞台实践课的教学得出以下建议:

1)课程设置为四年,按年级分层教学,大一以集体课形式聘请文艺团体专家授课,教授在舞台上的基本体态,介绍舞台各工种以及相互协调配合的关系,例如舞台美术家如何构建声、光、色、形的创意空间,如何根据演出场景类别设计灯光等;大二则让学生舞台实践,由于专业程度尚浅,曲目不做要求,但需要求不同专业做音乐分析,例如调式、和声、创作背景等,让学生养成严谨认真对待舞台的习惯;大三则可以增加实用性能较强的内容,比如合唱排练、自弹自唱、自创节目编排等,为毕业后与社会接轨打好基础;大四可以排练一些剧目,例如中外歌剧选段、小型室内乐曲目等,以增加学生的舞台实践经验。

2)建立严格的评价标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50%,让学生没有侥幸心理,认真完成每一次课后作业。

3)招贤纳士,聘请各种艺术门类的一线演员给学生授课,由他们带来直接的舞台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舞台没有恐惧心理,毕业后能尽早融入角色,学以致用。

四、结语

“做音乐比听音乐好”,这是德国音乐教育家欣德米特说过的话,他说的“做音乐”大概就是指音乐实践。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要求我们培养的复合型音乐人才必须能唱会教还要具有组织编排能力,高师舞台实践课这门新兴课程为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平台,集演、教、排为一体,为培养更全面的音乐教师打下扎实基础。这门课程还处于尚未健全的阶段,需要引起音乐教育专家同行的足够重视,势必他会成为锻炼学生综合执教能力的最好平台。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教育体系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5篇

【关键词】高职;声乐教学;实践教学;教学体系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因此,重视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主要立足于高职声乐教育,探讨高职声乐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第一,开发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实践课程,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从课程设置来看,高职声乐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两大课群,多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即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授课内容缺乏系统性,教学模式局限性较大。课程内容单一、缺乏开放性,导致声乐教学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高职声乐专业学生应具有演唱、教学、组织策划和歌曲创编的能力。为了解决目前课程设置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四大能力”,需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拓展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每个教学模块中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并增加教学计划内的实践课时比例;同时要重点开发多种类型的创新实践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尝试在声乐专业培养方案的专业理论课群选修部分,设置中外歌剧赏析、声乐节目鉴赏与创编、音乐美学等课程,注重学生声乐鉴赏能力与创编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根据学生就业方向的不同,在培养方案的专业技能课群选修部分设置正音、声乐表演舞台训练、重唱、合唱与指挥、数码音乐制作、教育学等课程,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又兼顾了就业需求。另外,还可以根据地方人文、地理、旅游资源,将民俗文化、地方民歌、戏曲表演等纳入声乐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发展特色教育,实现基础教学到综合培养,再到教学研究的良性循环。

第二,建立舞台化的声乐实践教学模式,实现课堂与舞台一体化。声乐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继而上升为理论知识,再去指导实践的一个无限反复的过程。声乐演唱技巧的掌握需要长期、系统的学习,演唱者经过长期的磨练,才能声情并茂地演出。尝试建立舞台化的声乐实践教学模式,将课堂变成舞台,实现课堂与舞台一体化,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舞台实践经验。具体做法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重视场地在教学中的作用。首先,在琴房中安置小舞台或选择综合排练场地作为授课教室;其次,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学中,过度强调声乐演唱技术细节和具体知识点的方式;最后,通过教师舞台化的授课,在注重声乐教学细节的基础上,重视引导学生对作品整体性的把握,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综合理解和把握能力。二是重视伴奏在演唱中的作用。以往声乐教学中过于重视声乐作品的旋律,没有充分认识到伴奏与演唱是不可分割的,只有两者融为一体,才能提高表演的效果。因此,在舞台化教学中要加入声乐指导的内容,除了声乐专业教师之外,还应配备一名专业伴奏教师进行艺术指导。三是重视多种类型排练课的作用。除了声乐、钢琴演奏之外,还应增加重唱、男女声小合唱、原生态唱法组合、声乐与舞蹈组合等课程,以丰富演出形式,增强学生在舞台上的试听感受。四是重视演出平台和名家授课的作用。以项目为牵引,组织独唱、重唱、合唱、歌舞、歌剧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各类演出平台,聘请名家授课,使学生在排练与演出中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水平。五是重视融入声乐舞台情景表演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也可以借助实物烘托现场气氛,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和图片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设舞台情景,使学生自然地融入舞台表演中,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构建“三课堂联动”的声乐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声乐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三课堂联动”的第一课堂是指本专业课程内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指创建校内便于学生参与的创新实践活动,包括各类校内音乐会等;第三课堂是指构建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基地等校外平台。声乐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为学生搭建“三课堂联动”平台,通过从课堂内扩展到课堂外的校内基地实践,再拓展到校外基地实习,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调统一,以进一步完善与构建声乐实践教学平台。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主要通过学校或指导教师自建平台,校外实践平台有政府资助搭建平台、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平台,以及专业赛事平台等。为了提高高职学生声乐实践技能,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平台,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各类活动。具体做法分五方面:一是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课堂授课方式调动学生声乐学习的主动性。聘请专家教授到校讲学,开拓学生视野,通过与大师的对话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舞台表演的欲望。二是鼓励学生积极举办“周末音乐会”“师生音乐会”“班级音乐会”“独唱音乐会”“优秀学生汇报音乐会”“节日音乐会”“毕业音乐会”等形式的活动,活跃第二课堂,开展自主实践。三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各项专业赛事,开阔眼界,找出自身演唱中存在的不足,并努力弥补。四是承接企事业单位的各种演出任务,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调整实践教学内容。组成重唱小组、合唱团,承担校内外演出与比赛任务,并将演出任务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后开展实践教学,真正实现校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的协调统一,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愿望,又提高了实践演出能力与水平。五是积极筹建校外声乐表演实习、实训基地,与演艺团体、社会文化艺术活动组织单位合作演出,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奠定基础。

总之,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职业技能人才,也应该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以能力为本位”,这也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声乐教学应紧紧围绕这一定位与核心,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构建声乐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出更多的声乐人才而努力。

作者:冯秋佳 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宏霞.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改革的思路探索[J].镇江高专学报,2015(1):89-91.

第6篇

关键词:音乐竞赛;艺术指导;课程设置;教材建设

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发展需要完备的声乐艺术指导学科体系、契合实际的教育宗旨以及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等要素,而音乐竞赛正是促进了这些要素的融合,检验了音乐教育水平,推动了教学改革的进程,对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平台。音乐竞赛活动是我们音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竞赛机制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产物,对专业学习者具有导向性作用,并引领专业课程的设置不断完善。在连续举办中,对竞赛宗旨、组织形式、规则体系的不断修缮,从而形成了独特而又丰富的内容体系。

一、赛事对声乐艺术指导内涵的要求——课程细化、实用化和专业化

声乐艺术指导属于实践与理论交叉的学科,知识、技能覆盖钢琴、声乐、作曲、音乐史、语言等不同的学科,是一门有着自己独特内容、规律、逻辑和特点的学科。声乐艺术指导教师侧重于对声乐学生在音乐处理、风格把控、语言、舞台表演等方面进行指导,并从音乐内涵方面启发学生对声音的感知度。目前现阶段的大学教育,已从精英式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而艺术教育的一些专业恰恰需要保留精英式的培养模式。因此,课程的细化已成为全球化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从竞赛内容看,有些竞赛需要自选曲目,有些竞赛需要从规定曲目中选择,而曲目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比赛的成败,因此所选曲目要符合学生的个性,这一个性的发掘需要平时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可以选择经典歌剧片段、艺术歌曲,也可选择反映社会文化各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最新动态的曲目,并遵循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在彰显民族性的同时吸收西方音乐元素精华。这就需要声乐艺术指导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基础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培养,不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标准化生产的“批量产品”。因此,在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所选曲目也应遵循这一原则,课程设置上可综合比赛曲目与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内容上,音乐竞赛活动可分为综合型和单项型。学院式的音乐竞赛以西方严肃音乐为主体内容。其中全国高校教育“五项全能比赛”对师范类院校的影响较大,竞赛内容包括综合知识问答、钢琴演奏、歌唱与钢琴伴奏、自弹自唱、合唱指挥,这五项中有两项都与声乐艺术指导课程有关,可见其在培养师资方面的重要性。

无论参加哪种类型的比赛,纯熟的技巧加上个性化适度的表现都是最高境界,其中表演者对于乐谱的理解、个人的情感表达、层次化的音响处理都是很重要的,因此艺术指导课程设置从结构上要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建立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和横向纵向的联系。首先,专业音乐团体及高校日常的歌剧排练中,声乐艺术指导相当于副指挥,扮演着指挥与乐队的双重角色,既要和歌唱者默契配合又要控制整个音乐的进程。由于歌剧排练中为了节约成本需要用钢琴代替管弦乐演奏,因此课程设置中应该有总谱读法的内容。在国外声乐艺术指导需要有整部歌剧的排练经验,美国的高校学期末的考试需要演奏某个歌剧的三幕,这也正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其次,语言课的设置。高校现所聘用的教语言的老师基本都是从外院聘请的,它们都具有很强的外语功底,但是声乐演唱需要共鸣与归韵,音乐与语言结合在一起如何正确的发音,这是需要声乐艺术指导研究的方向。此外,还需要设置音乐文献分析、西方文化歌剧史的课程、即兴伴奏课程、歌剧排练与重唱合唱、视唱练耳。其中试奏在国内的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设置中很少涉及,但在美国和欧洲的高校学期考试中是必考的科目,考试曲目都是尚未见过的,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养成很好的视奏能力,视奏要保持原速,把音乐的性质找准,过程中错音可以省略,但不许间断,保持乐曲的完整性。我们可以用贝多芬32首奏鸣曲作为视奏的教材,当然还有更多的方法,确需在课程设置中加入视奏内容。建立细化实用的声乐艺术指导课程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需求。从教学方法的改进到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培养系统的形成,都体现了声乐艺术指导课程在发展中质的变化,它是事物变化中量的规定性,规范的声乐艺术指导课程建构模式对学生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竞赛对声乐艺术指导功底的要求——表现力与感悟力

在各类型的比赛中,有些选手声音条件很好,但是缺乏对音乐作品的表现,演唱的作品就相对缺乏色彩性。因此,在比赛前,要对选手的音色和音质有所了解,然后对钢琴的音色与音量进行调节,哪些段落的声音要柔和要做到心中有数,控制要有度,才能达到演唱与伴奏音量的均衡,在间奏和尾奏部分要用适度的音量渲染烘托出歌曲的气氛。例如玛利亚•卡拉斯国际声乐大赛是国际十大声乐大赛富有影响力的赛事之一,我用其初赛和决赛的规定曲目来表述上述观点。其初赛的规定曲目中有一首是施特劳斯的《万灵节》,其歌词是一首诗歌在德国家喻户晓,每年的11月2日是欧洲纪念亡灵的日子,人们可以怀念逝去的亲人。这个故事发生在深秋,讲述一个人自己想象在和过去的爱人对话,他希望再次相爱,像过去的五月一样,像之前一样。整首作品的基调是安静的,但是第一个音乐谱上虽然写着弱,但这个音饱含着期待与内心向往的饱满情绪,演奏时音量可以比一个p稍强,这里的p代表了作曲家内心的意志力,它不是一个强弱的符号。前面四小节可做一个渐弱,第四小节右手的最后两个音可以从两个p的力度起音,随上行音乐逐渐渐强,到达右手的高音后力度逐渐撤下来,乐句的呼吸在每两小节右手旋律的后三个音前,前奏的两个乐句就像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游离的感觉。整首作品都要保持情感连续的表达,伴奏者要特别注意呼吸与踏板的配合,乐曲整个部分在将近结尾处,声音的顿挫感加上渐强的力度推进,一气呵成地将作品推向,一改前面乐句悠长的气息感,部分内心的期许用两个f来表示,富有张力的音乐将作品推向,之后又回归平静。

决赛中,规定曲目中有一首亨德尔的歌剧《蕾娜都》,其中有一个片断《让我痛哭吧》,这首只有三页的咏叹调看似简单,但要驾驭好很不易,由于大家太过熟悉,要唱得与众不同就要在情感处理上多揣摩。整首作品的基调就是哭泣,声乐艺术指导如何带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按照演唱者的呼吸分句,基本上是四小节一个句子,哭泣的表述兼有情感的发泄与回归平静,可将前两小节设计为渐强,后两小节设计为渐弱,而情绪的高点即要突出字头是每句第二小节的第一个音节,这样的设计左手声音还是略显单薄,这时可以将左手的单音声部改为八度,这样声音效果更富立体感与厚重感,当然伴奏声音的起伏与演唱声部是一致的,在突出右手外侧旋律线的同时,整个伴奏声响要低于演唱声部。踏板可根据呼吸踩放,随着演唱声音的行进,乐谱上强弱的色块感要有连续性,整个弹与唱的配合应有故事感与画面感。中国声乐作品的音色不能直戳了当地弹出,要符合中国语言中一字多音之意,因此中国声乐作品的伴奏音色要富于变化,其声乐伴奏的演奏方式有模仿中国民族器乐演奏效果的因素,反映了中国音乐特有的神韵。声乐艺术指导能够用不同的音色来表现音乐性、情感性、美感性,并设计出乐句乐段的点;根据不同的声乐作品与演唱者共同呼吸;在咬字行腔、音色力度、速度等音乐元素与演唱者保持相应的强弱变化、快慢调节、刚柔相济、抑扬顿挫。并通过竞赛与演唱者不断实践,最后形成对音乐表现力与感染力独到的见解,从而不断推进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发展。

三、加强本科阶段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学习

20世纪初,欧洲各国已经逐渐开始在高等院校中设置钢琴艺术指导课,钢琴艺术指导课已经成为各音乐院校的必修课。在国外的一些高等艺术院校里,都有为钢琴学生开设艺术指导课,培养专业的艺术指导课的历史。20世纪中期的美国,也在艺术院校中陆续开设艺术指导课程,1980年代几乎所有的音乐学院都开始提供研究生方面协作钢琴的学位,现在所有的学校包括音乐学院和普通大学的音乐系协作钢琴专业已经遍地开花,研究生是非常普遍的,有些学校有这方面的博士学位,但也有非常少的一部分在大学里就提供协作钢琴专业。在其开课的短短几十年就已经培养出大批的优秀钢琴艺术指导人才。在20世纪50年代的前苏联,在钢琴教育体系中钢琴专业的学制为五年,学生从大学二年级直至毕业,都要进行艺术指导课的学习。由此可见,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在国外已发展到成熟阶段,借鉴其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无疑可推动声乐艺术指导学科的建设。

我国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设置大多在研究生阶段才有明确的艺术指导学科的课程设置,据统计,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均在研究生阶段设置了此专业,武汉音乐学院和沈阳音乐学院在本科阶段也设立了此专业,而师范类高校大多还是以集体课的形式存在,尚未形成完善的教学模式与教学体系。由于受艺术类教学个性化教学的模式所制,学生在完成作品的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因素,因此国内教学模式大多数还处于个别课与集体课兼顾的形式。如果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所有内容都在研究生阶段学习与实践确实有些仓促,可以在本科阶段就开设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相关内容,搭建一个可供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平台,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对各类竞赛的观摩,可以感知到有些声乐艺术指导对语言的韵律感不够敏感,音乐的韵律与语言的律动不是特别贴合,这确需声乐艺术指导与选手长时间的磨合,师范院校艺术指导课应突出多样性与综合性的特点,区别于音乐学院专业的精湛性。

四、深入推进声乐艺术指导教材的建设

在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普及过程中,需要深入推进教材的体系化建设,以学生为本,在考虑到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完善教材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来的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大家多样化的需求,尤其不能够体现最新的教育理念与审美取向,因此,构建一套代表新成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就成了待以解决的问题。师范院校的声乐艺术指导课的教材编排应该突出其实用性特色,学生毕业以后大多数都是为中小学服务,所以了解中小学学生演唱的声音特质,编排其对应的歌曲伴奏。中小学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大多为感性认知,可通过形象性和肢体语言的表达激发其兴趣,伴奏音型的选择要尽可能多样化,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善于发掘素材,将正谱伴奏中的伴奏音型迁移到相应的伴奏歌曲中。例如将琶音、震音、和弦(分解和弦,半分解和弦)配以不同的音型走向(上行、下行、波浪形)以及音区,节奏和速度的变化就会表现不同的情感色彩。

教材的编排应基于传统中外经典曲目、现代曲目、中国曲目等几个大的方面,并融趣味性、简易型、教育性于一体。教材的选用就整体而言,基本没有形成普通高师特色的统一的教材体系,有的高师院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意选用教材,有的依旧沿袭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材。我们可以根据合唱课、重唱课、剧目排演课,各类竞赛中的经典曲目,高考中演唱率高的曲目编入教材,并且不断地将新歌、音乐会推出的新曲补充到教材中,并借研讨会、讲座的机会与兄弟院校交流,不断完善教材作为学生的学习曲目。例如俄罗斯民歌《纺织姑娘》《海港之夜》、音乐剧《西贡小姐》中的《太阳和月亮》《世界的最后一夜》,《妈妈咪呀》中的《舞会皇后》,《西区故事》中的《美丽如我》,《悲惨世界》中的《慢慢长日结束》《芳汀之死》《你可听过人民的呐喊》等等。教材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这需要同行们跨专业、跨地区的广泛合作,努力将创作、教学及实践联系起来。系统化的教材建设需要大量不同体裁、不同形式的作品,正是有了这些丰富的教材支撑,才有了今天音乐的繁盛。

五、形成中国声乐作品的创作与学习的文化氛围

竞赛中常存在一个问题是有很多中国作品是没有正谱伴奏的,这就需要钢琴艺术指导明晰民族音乐的韵律。从声韵上讲中国语言有四声,语言特点是一字多音,一字多声,一声多韵,很多音乐都是根据这些特点产生出来的。民族音乐与外国音乐的区别在于弱拍到强拍的倾向,同样都存在倾向性,外国音乐从始至终都是重复弱拍到强拍的倾向性;中国音乐的节奏有其特殊的律动感,有些中国声乐的伴奏带有散板的随意性,这种创作思维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形散而意不散。中国音乐的板眼节奏是方形的带菱角的,外国音乐线条是圆润的;中国音乐内容含四声,要用变化的音乐来表现不同的音乐风格;从和声表现功能上看,外国音乐常用三度叠置,而中国音乐常用四度叠置等等。据有关数据统计,中国音乐的声乐谱中线谱占20%,简谱占60%,不拿谱子的占20%,从主观上分析,广泛存在对乐谱自由处理的要求,作为声乐艺术指导要敏锐捕捉到选手舞台上的细微变化,根据演唱者的情绪给予积极的配合,必要时可通过一些力度上或节奏上暗示性很强的音型将其拽回正确的轨道上,音乐题材的广泛性要求声乐艺术指导广泛地学习戏曲与民歌,将张驰有度的韵味自然地融入到歌曲伴奏中。声乐艺术指导在为民歌配伴奏的即兴伴奏领域还应注意一种错觉,以为伴奏技巧越复杂声部填得越满越好,这是非常错误的。如果给这些简单的伴奏音型以生命力(力度、音色、节奏、韵律)一样可以获得完美呈现。

六、培养声乐艺术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

随着声乐表现语言与表现形式多元化的发展,音乐进入了多学科并存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人们对于音乐艺术的表现观念、演绎方法、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等表现得更为理性和宽广。作为声乐艺术指导要有纯熟的演奏能力,与演唱者之间默契的配合,给予演唱者更多音乐理解、舞台表演等方面的指导。针对比赛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断调整声乐艺术指导的职业化,促进声乐与钢琴跨学科的发展,全面提高本科及研究生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教学水平。声乐艺术指导学科是技能性与合作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其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期,需要我们不断更新理念,积极搭建职业化的培养平台。而竞赛正是应和了声乐艺术指导的培养理念,并不断通过舞台实践,检验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培养理念,促进音乐人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娟.论钢琴艺术指导课的价值取向[J].乐府新声,2004(2)

[2]石凯.谈“艺术指导”相关问题[J].音乐创作,2013(1)

第7篇

首先,师资力量水平不高,大专院校的科研和学术氛围不强。众所周知,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和自身知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水平,尤其是对于声乐教师而言,不仅要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还要做好教育者的工作,既要与良好的声乐教学理论性构建,又要有充足的实践经验,有能力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所面临的的问题。

其次,声乐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当今对学生教育的要求。导致对学生的培养缺乏层次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许多大专院校目前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仅仅是照搬了高等院校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从而忽视了教学的对象之间的差异和客观的环境,高等音乐院校对学生培养的模式虽然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正确的教学模式,但是这套教学模式对大专院校基础差、教学的环境和硬件设备较差的学生来说,并不利于对大专院校学生的教育。长期以往,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心理,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再次,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创造性的发挥。很多大专院校在声乐教学中并没有一套较系统的适合学生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仅仅停留在依照大纲和教案对学生输入知识,要求有计划和跟进度的教学并不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还单单是理论上的指导,纸上谈兵,并没有与实践课相结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二、将大专院校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途径

第一,不断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各大专院校在对新教师的考核中要严格把关,并对新进教师和在职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指导,不断加大大专院校在师资力量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做好各院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二,要做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逐渐提高整个院校学生的声乐素质。大专院校的学生和高等音乐院校的学生相比,声乐的知识基础和对声乐文化的了解情况都较弱。但是,这些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强,对实践课程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要增加他们的舞台表演能力和声乐的反复训练次数,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让学习的知识能在学生能接受的范围之内。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保障学生对声乐知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掌握。

第三,大专院校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也要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大纲和声乐教材。改变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也要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做好教学评价,为学生做好学习成长记录,了解每一位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表现,做好对比性的工作,使学生学会反思与总结经验,逐步看到学生的进步。

同时,对于学生的教学评价不仅仅包括学生自身的评价和反思,更需要教师的参与和学生之间的集体合作,不断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采用恩威并施、奖惩分明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提高对舞台表演的兴趣。

三、结语

第8篇

声乐作为一门多元素学科,融合了物理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其有利于少儿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学习声乐时,少儿通过发声技巧的学习,不仅使演唱本领得到培养,还可以促进其神经系统以及大脑的发育,可见声乐教学的重要性。

一、注重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多数少儿在教室歌唱时状态比较好,但在舞台上歌唱时,却因紧张等因素影响导致歌唱水平降低。究其原因,出现类似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方面,少儿学习声乐时间比较短,演唱基础差,或少有舞台表现机会。对于此类问题,教师可以适当降低歌唱难度,要求少儿加强练习,努力提升演唱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模拟舞台的方式让少儿进行舞台练习,促使少儿在舞台上展示出与平时相同的歌唱水平。另一方面,部分少儿在舞台展示时,表现为过度自信,忽视情感抒发,而是炫耀唱功,使得演唱缺少情感和内涵,未形成美感。尽管以上两种原因存在根本差异,但都是因少儿不正确的心理和心态造成的,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出现,教师应重视少儿艺术观和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使其在歌唱中付出个人情感,发挥真实水平。

二、培养基本审美意识、思维方式

声乐发声表现心理思维,体现了声乐发声本质的规则,即用思维演唱。声乐演唱主要通过音色来体现,是演唱者利用正确思维进行演唱而出现的结果,即以正确用力、身体间协调的状态来演唱,这就要求引导少儿用身体感受、用心理培养演唱结果,使无形的过程向有形转化。

在声乐教学中常发生错误,如在学习唱法时,少儿课上练声与课后练声有差距。为防止出现类似错误,声乐教师不能仅以生理方式进行教学,应逐渐培养少儿的鉴别与赏识能力。首先教师应明确指出错误出现造成的危害,并找经验丰富的教师示范演唱,听取其建议。其次让具备正确唱歌能力的少儿示范演唱,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或通过录音的方式让少儿对自己的演唱进行判断和评价,是否与教师要求一致,并分析存在的差距。再次,教师应让少儿尽量多阅读与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相关的书籍,以提升其鉴赏能力。最后,教师应为少儿选择知名演唱家的录音,让少儿听并学习,使少儿听觉能力得到提升。

三、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少儿普遍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对于很多事情都可以通过模仿学习。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天性,通过听进行模仿教学,为少儿创造开放式的听觉氛围。例如:视听音响、网络等,以激发少儿的学习热情,提升学习兴趣,使其鉴赏能力得到培养。日常生活为少儿声乐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让少儿在生活中感受声乐艺术,这对少儿而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例如:充分利用少儿想象力,让少儿通过肢体表现雨、风等自然现象。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不仅可以提升少儿的声乐水平,还可以使少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例如:在《谁唱歌》教学中,教师可先绘出与歌曲内容相关的图片,如小鸭、小鸡、喜鹊等,再让学生们模仿它们的声音和动作,学会歌曲之后让少儿们头戴绘着各个小动物的头饰,分角色进行演唱,由教师提问,对应的学生需要一边唱歌、一边表演,如此一来,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同时利于调节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四、灵活运用小组课教学模式

少儿学习声乐的基础水平各不相同,但起点都比较低,教师应以小组课的形式处理少儿学习声乐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小组课教学作为补充模式,穿插在其他教学模式中,小组课教学通常是短时间教学,以演唱水平和嗓音条件为依据对少儿进行分组,再对组内少儿进行针对性教学,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小组内的发声练习通常选择小篇幅且音质适中的曲目,易于少儿掌握,帮助其建立自信心。小组课教学模式运用的重点在于扬长避短,及时发现少儿歌唱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另外,小组课教学重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倡导共同进步、团结协作。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