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分析

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分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4 16:34: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房产出租;国资监管

国有企业属于政府出资创办的企业。从法律关系上来看,国有企业享有企业经营获得利益的权利,在房产出租活动中享有自,但同时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而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在企业决策过程中进行监督,保证企业的决策不会损害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同时享有决策带来的收益。

1.国有企业与国资监管部门的权利义务关系

1.1我国国有企业享有自主经营权和决策权

国有企业属于法律认可的法人,享有法人的权利,同时需要承担法人的法律责任。公司享有法人财产权,即法人对出资人出资的财产享有使用、占有、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而出资人不能对其出资的财产享有上述权利。在国有企业中,国家属于出资人,而企业本身属于法人,在国有企业与国家之间形成了一定的法律关系。企业法人可以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合法的规定,决策公司的事宜,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对出资人出资的财产采取使用、占有、收益和处分活动,而出资人则无权对法人的这一行为加以干涉或制止,并无法享有上述权利。

1.2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对管国有企业享有

投资人为了获得最大收益对企业进行投资,在国有企业中,国家是国有企业的主要投资人,通过将资本投入国有企业进行生产经营,获得最大收益。在投资人将资本外投的同时,投资人享有的权利发生了变化,投资人不再享有对投出资产的使用、占有、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而是转变为享有公司的收益、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重大决策和决定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免的权利。投资者通过将投入企业的资产转化为股权成为公司的股东同时享有了参与企业制定方针政策和共享经营成果的权利。在《公司法》和《国资法》中,将国资企业的投资人做出管理权利与受益角色的区别,将其权利作为受益者的基本权利处理。

1.3国资监管部门享有的权利

国资监管部门享有决定企业经营方向和投资政策以及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权利。国家是国有企业的投资人,而国家的投资布局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高效,因此,需要国资监管部门对国有企业的运转经营进行监督管理和整体方向的把控。我国国资监管部门的职责是对国有企业的运营和经济状况进行监督,调整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向,协助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方向,推动企业在行业中的发展,优化市场结构和资源配置情况,使国有企业在市场中有更强大的竞争力,带动行业发展,实现国有企业的高效经营。因此,在国有企业房产出租活动中,国资监管部门在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前提下予以批准和监管是合理的。

2.国资监管部门实现对国有企业房产出租监管的有效措施

2.1国资监管机构引导国有企业制定经营方针

国资监管机构作为企业的出资人,依法享有参与企业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以及投资方向的决定的活动,但国资监管机构无法参与企业的直接生产经营活动,不能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因此,国资监管机构可以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参与制定企业的计划政策。在整体的战略规划中,国资监管部门可以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方向做出引导,并研究分析市场经营状况,分析企业的经营环境,从营销角度对企业的生产目标做出调整。在制定具体的规划和方针的过程中,国资监管机构可以借鉴现有经验,了解企业的方针政策,制定国有企业房产出租的具体流程和措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国资监管部门通过充分行使自己的股东权利,实现了有效的监管和引导作用,平衡了国有企业与国资监管部门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提高了国有企业的能动性。

2.2国资监管部门协助国有企业完善房产出租的相关政策

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主要是由具体的政策引导,因此,国资监管部门需要协助企业完善房产出租的有关政策,同时充分发挥参与企业重大方针决策的权利,完善企业的职能规划和企业计划。企业的决策管理部门机构制定企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国资监管部门要从管理层进行企业的引导。首先,国资监管部门要协助企业完善董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建立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实现企业的高效运转。通过董事会和监事会,国资监管部门能够与企业内部实现工作的有效对接,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提出建议和决策,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国资监管还要协助企业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国有企业的工作效率需要有专门的机制进行考核,通过考核评定,确定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生产状况,并将工作绩效量化,以此作为工资的制定标准。通过绩效考核,能够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改善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2.3明确国有企业与国资监管部门的监管流程

国资监管部门享有对国有企业的监督权利,但不得干预国有企业的具体经营生产活动,因此,明确国资监管部门的监督范围是重要的监督工作。国资监管部门要制定规定和标准,对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监督。同时,要让国有企业了解监督工作的流程和标准,实现监督工作的公平化、合理化和透明化,只有这样,才能解除监管部门给企业造成的压力和束缚,使国有企业在竞争市场环境充分发挥自主性,实现高效经营。在监管工作之外,国资监管部门要对企业的生产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将决策的权利充分实现,对于不合理的政策和方针予以修整,在监督权利允许的范围内行使监督权,充分激发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力,提升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红宇.基层国资监管部门如何完善国有企业的有效监管[J].管理观察,2015(21):118-119,122.

第2篇

对企业目标成本进行严格考核,加大激励机制的执行力度煤炭企业应依据权、利、责相一直的基本原则,来加强企业对成预算的管理工作,逐步完善和优化各级企业成本的责任中心,同时依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措施以及考核指标,并将企业成本预算的完成情况同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的经营业绩和全体员工的个人工资薪酬挂钩,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以确保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合理有效的完成企业制定的成本控制目标。

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强化企业成本分析所谓成本分析就是指企业依据相关的成本数据来对企业成本进行相应的成本分析,并为企业后期成本的计算和预测以及编写和制定成本预算提供了所需的项数据和资料,总的来讲,成本分析对煤炭企业做好企业成本的控制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煤炭企业在进行成本分析时,一方面根据核算的基础材料,通过利用准确、合理的分析方法对成本进行分析,并对成本预算的执行效果进行正确的判定和评价,为企业进行成本考核以及激励工作提供所需的数据和资料,并以此在提高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是进一步的需求和探索降低企业成本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此外成本分析还能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以及生产经营条件,来选择合适的成本分析方法和手段。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运行过程中,应当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的成本分析制度,并通过不断的完善和优化,对企业成本进行定期分析,同时对成本降低或增高的原因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进而提高企业成本的管理水平。

开展和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控制与管理一般来讲,煤炭企业的企业成本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各个生产经营管理环节,企业在生产经营运行过程中,无论任何的生产经营活动都会产生成本,比如煤炭企业的开采技术、开采规划、组织生产、原煤输送、开采设备以及产品销售等,应该说煤炭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运行管理过程中都是产生企业成本的基本载体。此外,煤炭企业所有经营活动以及经济业务都是由工作人员来完成的,因此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对企业成本的控制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好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宣传工作,帮助全体工作人员树立一个全面、科学的成本管理理念,通过开展和实施科学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争取让企业员工都能有效的参与到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这个工作中来。同时在执行以及实施过程中通过对成本控制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和改进,争取切实做好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与管理工作。

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现金流量表 资金数据信息 微妙关系 市场潜力 市场策略

引文: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是财务报表的三大报表,这三个报表从整体上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盈利负债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充分的数据。如何对报表进行正确的解读,以及从报表中读出数据中潜在的市场资源,是摆在企业财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企业决策者了解自身企业发展状况,做出市场战略的重要参考。因此,作为企业财务工作者,要做到就是进行正确的财务报表分析,从数据中窥探市场潜力,这才是当务之急。所以,作为基本报表之一的现金流量表的解读就是我们财务工作者需要重点研究的对象,在日常的经济分析中,充分研究现金流量表的资金信息,为企业领导者提供详实的经济数据是工作的重要方面。

1、现金流量表的基本作用。

现金流量表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现金的流入、流出情况,揭示了企业获取和运用现金的能力。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不仅可以评价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并且使得偿债能力和收益能力的评价更加全面。

现金流量表的基本概念: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情况的会计报表。从这个概念上,我们不难理解,现金流量表对于企业制定经济策略的参考价值,而其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说明企业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原因,从而有利于分析和评价企业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的有效性。

现金流量表主要是反映资产负债表中各个项目对现金流量的影响,然后根据资金用途划分成经营、投资以及融资等三个活动,为企业制定经济活动提供资金周转的详实信息,为企业决策奠定数据方面的基础。

(2)能够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

现金流量表是一份显示指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财政报告,因此能够无详细的说明企业的偿债与支付能力。

(3)能够分析企业未来获取现金的能力。

现金流量表详细的描述了公司的经营、投资与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明确的展现了公司的资金运营状况,为企业领导者分析未来资金获取的潜力提供了必要依据。

2、现金流量表的指标分析与研究。

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编制基础不同: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的会计要素是按照应计制(权责发生制)确认的,而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流量是以现金的实际流入、流出为基础确认的,准确的说,现金流量表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

而现金流量表采用收付实现制,侧重于实际数量和时机,现金存量的增减以及现金流量的流向均以实际发生为基础,现金流相关的指标,如现金存量、经营现金流量、净现金流、现金流入流出比率、现金增加比率等,能够直接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账单对照,客观上保证了指标的真实性,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盈余管理甚至会计报表粉饰等不良会计行为的影响,能更真实地体现公司财务状况,成为更好的业绩衡量标准。

3、正确分析现金流量表数据,制定企业市场策略。

企业财务工作者进行现金流量表分析,根本目的在于判断企业现金流量的质量。而所谓的现金流量的质量就是企业的现金能够按照企业的预期目标进行流转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质量的现金流量的企业应当具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企业现金流量的状态体现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第二,企业在稳定发展时期,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应当与企业经营活动所对应的利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并且能够为企业的扩张提供支持。

我们企业的财务工作者进行现金流量的质量的考察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但最主要的还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着手。

3.1现金流量的总量分析

3.1.1 现金流量总量的合理性分析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质量分析

一般来说,进行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分析,对于研究企业的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总体来说,现金流量主要有正负数之分,分别代表着不同经营状况与水平。而什么样的现金流量状况就表明什么样的企业发展状况。当企业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在市场占有较高的份额时,企业的销售回款能力就比较强,这个时候在现金流量表上就表现为净现金流量正数。此时的企业经营状况就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下,表明了企业的成本控制与支付成本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而一旦企业净现金流量表现为负数时,则表明了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此时的企业不但产品销售不对路,而且还表明了企业的回款能力也很弱,说明了企业对于成本的控制以及支付成本的控制没有做到位。

(2)企业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零,而且还有非现金流量成本剩余。

企业的生产经营无非是经过正常的原料商品采购、加工生产,最后投入市场进行销售。这是企业的一般生产经营模式。因此,从企业的现金流量表中的数据,可以获得企业各种成本的支付状况,以及生产经营所获得的生产利润明细。当企业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零的时候,而且还有非现金性成本的剩余。在这种状况下,企业的生产不状况处于良好的运作模式,此时,企业不仅能够支付生产经营活动的货币支出,同时在补偿非现金性流量成本后,还有资本剩余,这个时候,企业还有多余的现金成本进行其他投资活动。如果这种生产经营状态能够持续发展下去,则对于企业的持续与科学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1.2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质量分析

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能力的强弱也可以从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表中一探究竟。通常而言,当企业的投资活动的净现金流量表现为负数时,在这种状态下,企业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一般都较强,而且企业的产品销售以及产品结构都处于良好的运作模式之下。而当企业的投资活动的净现金流量在表中为正数时,此时则表明了企业的资本运作收效非常显著,于此同时投资回报率与资本变现能力较强。

企业投资活动的成功与否,不能简单的根据现金流量中的数据分析获得。即使现金流量表中出现的投资现金净流量小于零,也不能据此判定企业的投资活动是失败的。因为,企业的投资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资产经营活动,许多的投资项目,不仅需要使用投资资金,有时候还需要由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量来补偿。当这样的情况出现时,一般而言,是企业的资金出现暂时性的资金不到位,而由此引起的使用了未来的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量作为补偿。所以,当企业出现暂时性的投资现金净流量小于零的时候,也不能据此判断企业投资活动是失败的。在这个时候,还需要对企业投资活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企业的投资活动是否符合科学发展的目标,以及企业的长期发展与短期发展目标是否符合企业扩张的内在需要。

3.1.3 企业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质量分析

企业的筹资活动表现的是企业融资能力的强弱以及融资政策的正确与否。一般而言,当企业的筹资活动的净现金流量表现为正数时,则表明了企业通过银行及资本市场等途径获得资金的筹资能力较强;反过来说,当筹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表现为负数时,这个时候,就有两种可能的情况出现。一种情况是企业处于良性发展阶段,企业的自身资金周转运行良好,于此同时,企业的债务危机和负担已经减轻,并且经济效益趋于增强的发展趋势,而另一种情况则是,企业在银行借贷或放款的信誉已经完全丧失,更为严重的情况则是,企业的未来资金周转也将趋于非常紧张的局面。这个时候,就要对现金流量表所隐含的信息进行深度分析,一方面对企业平时的经营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窥探企业是否处于发展的危机状态,另一方面,从投资市场的资金运作进行研究,看是否是市场不景气带来的资金运转困难。由此,对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表才能进行正确的判读。

结论:文章简单介绍了现金流量表的基本概念,然后从现金流量表的基本作用阐述了其对企业经济决策的重要作用,并且与企业财务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全方面的探讨了其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了解读现金流量表指标的重要作用,并且深入研究了数据与市场策略直接的潜在关系,从而为市场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赵玲《现金流量表的指标体系分析》,[M],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期,总第76期。

第4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A公司作为特大型能源电力企业,位居世界500强前列。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A公司面临营业收入增速放缓、电力改革逐渐深化的新局面,公司经营效益的持续较快增长面临严峻考验,经营效率亟待提高。为了持续改善经营效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实现增强竞争力的目标,公司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经营效益评价、分析指标体系,研究纳入先进的分析技术和分析方法,及时预警经营效益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查找公司经营管理和发展中的弊病和短板,依托管理创新,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营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在日常的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时,企业需要分析自身经营效益的综合水平,综合各类指标和同一类别中的各种指标对经营状况做出评价,因为单一的财务指标只能片面反映企业经营活动中某个时刻、某个方面的情况。因此,A公司建立经营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从多方面、多角度、结合多个指标综合考虑。

按照企业生产经营创造效益的具体方面,A公司经营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被划分为六个模块,分别为资产效率模块、经营质量模块、投资效益模块、偿债能力模块、盈利水平模块以及发展能力模块,如下图1所示。其中前三个模块侧重从A公司的资产和投资角度出发,分析公司的存量资产和增量投资带来的效益成果,并对资产本身的运作水平予以评价。偿债能力和盈利水平侧重从财务角度分析A公司经营过程中的稳健水平和实际创造的效益,发展能力模块侧重A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对公司维持现有的增长模式和发展水平的能力进行评估。

资产效率模块:资产效率主要指的是A公司运营资产的水平,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等,通常用周转率指标衡量公司对资产的经营管理。资产效率模块的指标通常包括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

经营质量模块:经营质量是指A公司资产的经营效果,涵盖电网资产、固定资产、售电收入等方面,通常以每单位资产产生的收入、费用或产量衡量资产的运营水平。经营质量模块的指标包括单位电网资产售电收入、单位电量电网成本价差比等。

投资效益模块:投资效益是指A公司各类投资如电网投资、基建投资等的投资水平和回报,以各类投资所占比例、投资产生的销售和收入增量来衡量投资效果。投资效益模块的指标主要有单位电网投资增售电量、电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等。

偿债能力模块:偿债能力是指A公司以资产偿还长期负债、流动负债的能力,是对债务的承受能力和保证程度,通常以各类资产与负债的比例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偿债能力模块的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现金比率等。

盈利水平模块:盈利水平是指A公司获取收益的能力,即企业的资金或资本增值能力,通常表现为企业的收益如营业收入、经营现金流量等的质量及其水平的高低。盈利水平模块的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等。

发展能力模块:发展能力是指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是企业在其固有资产、权益的基础上扩大经营规模的能力。通常以资产、收益的增长情况衡量企业的发展潜力。发展能力模块的指标包括销售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

为全面衡量公司经营效益,A公司在6个模块的基础上建立了公司经营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指标库、核心指标库和全面指标库。A公司通过三套指标体系层层推进,对各部门及下属各单位进行经营效益的考察和评价,对于经营效益出现问题的单位进行及时预警和干预,从而达到实时监控,提高经营效率的目标。

三、对其他大型国企的借鉴意义

首先,经营效益评价可以促使国有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通过经营效益评价,可以了解企业各项生产要素的利用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措施、改进经营管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重要的依据。

其次,经营效益评价可以促使企业更多地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开展经营效益评价必须运用现代化管理理论和方法和现代化计算、通讯手段,不断揭示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必然促使企业更多地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第5篇

在复杂的经济形势和严酷的市场竞争面前,要想保持企业的先进性,必须具有核心竞争力。财务分析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能够为企业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前瞻性的依据,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凡是大型的、管理手段先进的公司,都非常重视财务分析的作用,定期进行财务分析或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例会。本文旨在结合企业财务分析实际,指出现行企业财务分析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提升财务分析的地位,强化财务分析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

二、现有企业财务分析的不足

财务分析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需要财务人员具备专业财务素养和一定的生产经营综合知识。然而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分析人员倾注大量时间和精力撰写出来的分析报告常常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和其他部门管理者的关注,财务分析变成了仅仅为了分析而分析,例行公事,应付差事;另一方面,公司的管理层和各个管理部门却常常为缺乏决策数据参考而苦恼,财务分析与公司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严重脱节。依照笔者看来,现有企业财务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数据全面,但没有针对性。企业现有的财务分析,数据不可谓不全,分析不可谓不细,但正因为太全太细,所以没有针对性。模板基本上每月是固定不变的,分析时抓取数字进行填空。这样对数字的罗列和堆砌,领导看起来既费劲,又往往忽略了问题的根本所在。所以才会导致分析人员花大力气完成的报告,对于决策者来说却毫无参考价值。

2.重数据比较,分析不够深入。笔者以前所经历的财务分析,一般而言都是数字描述较多,但数据分析的力度很小。通篇大多是比绝对值的大小,比相对值的大小,有深入一点的,也只是拿某个比率的分子分母比较一下,简单分析一下因素的影响,没有继续深入追究比率大小背后的深层原因,即采购、生产或销售上的问题,没有归纳、提炼出有价值的结论,或者因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等缺乏了解,有结论也是异想天开、闭门造车,与生产经营脱节。

3.重历史数据分析,轻前瞻性分析。企业财务分析的主要目的不仅仅在于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了解企业的过去和现状,更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未来,为未来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而现有财务分析是对已经发生的历史数据的分析,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影响生产经营决策的各个因素的变化等缺乏有意义的分析,失去了财务分析的导航作用。

4.模式和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大部分企业的财务分析就是在上一期的财务分析模板上修改数字,进行填空,模式非常单一;而且财务分析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跟过去比、跟预算比;在分析某个因素的成因时,也仅仅只是罗列一下某几个方面的影响,金额大小等。总而言之,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没有太大帮助。5.缺乏可比性。不同企业之间、同一企业的不同期间因为计算指标的口径不一致,财务指标缺乏可比性。比如在计算已占用资本回报率时,公式中的分子是以(利润总额+财务费用-投资收益)*(1-所得税率),扣除了所得税的影响,但是一些公司因为亏损而未交所得税;分母包含了所有者借款,但很多企业所有者借款是以其他应付款形式反映的,实际上应该包含在已占用资本里,但因为取数的不便在计算时不予考虑。

三、现有企业财务分析的改进

1.加强财务分析人员对生产经营的了解,以便使分析更有针对性。一方面由于对企业生产经营了解不深入,做出的分析不能切中要害;另一方面现在企业财务信息化进程深入推进,财务人员工作细化、专业化程度加深,每名财务人员不仅对企业生产经营不够了解,对其他同事的工作接触也很少,对财务各个模块的衔接关系所致甚少,因此不能有效的发现问题所在。

2.拓宽财务分析内涵。

2.1基本财务报表数据结合附注内容进行分析。如财务报表中揭示的存货信息,实际上是众多产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等明细科目汇总而成的,因而在财务分析时,必须结合附注中存货的构成进行分析。因为存货中90%是产成品还是90%是原材料,对企业的影响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又如对应收账款的分析,必须结合报表附注中的账龄分析表,分析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否则就可能高估应收账款的价值。

2.2表内分析与表外分析相结合。企业财务经营成果的变化,其起因并非都是财务方面的,更多的是企业非财务性的因素导致的。

2.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财务报表所披露的信息都是定量的,而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复杂化,使定量标准经常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必须结合定性标准的应用。

2.4企业内部分析与外部分析相结合。企业经营和理财的过程和效果往往受制于一定的外部环境。

3.专项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财务分析不再局限于每月一次的综合分析,而是将专项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在现有月度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如果发现某些项目数据异常,可随时发现,随时分析,形成专项分析报告。在对高度概括的报表数据进行分析时,可针对某一指标的异常变动进行深入挖掘,比如存货周转率的变动,可以挖掘到销货成本以及存货平均余额的变动。销货成本可以挖掘到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存货平均余额可以分项目再进行深入挖掘,是原材料、产成品、半成品等项目的变动,进而再分清是采购、生产或是销售上的原因。

4.综合运用各种财务分析方法:(1)比较法。(2)因素法。(3)比率法。(4)结构法。

第6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 财务分析 作用 探讨

一、财务分析概述

     财务分析的对象是企业的相关经济活动,通过相应的技术和手段对企业会计的账务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从数据中反映的问题去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根据财务数据分析的结果对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思路提供重要的参考。

     财务分析的重要意义在于,企业可以通过财务分析对企业的相关财务指标进行评价,客观的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并通过与同行企业的对比找出自身企业的问题和不足,以制定更好的发展策略。可以说,财务分析是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的指南针。财务分析有助于企业在经营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激烈竞争中,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二、财务分析的目标

     企业的财务分析应该有明确的分析主体,不同分析主体有不同的财务分析目标,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外部主体和内部主体。

     外部分析主体包括债权人、主要往来客户、投资者、政府部门以及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于这些主体来说,财务分析的主要目标是分析企业的综合实力、盈利情况、信用水平、纳税水平和管理水平。健全的财务分析机制和先进的财务分析手段对于企业的外部形象和品牌效应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市场拓展和资金的筹集。

     内部主体主要包括企业员工和管理者。对于企业员工来说,财务分析主要能够让他们判断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员工的待遇福利是否相适应。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财务分析能让他们清晰的了解经营状况,为制定经营策略和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三、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财务分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既可以对过去的经营状况进行总结,又能为企业下一步的发展规划提供重要依据。企业一个又一个发展阶段中,财务分析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实际工作经验总结,财务分析对于企业管理的作用可以归纳为5点,具体如下:

1.财务分析有助于管理者掌握经营状况的规律性,辅助决策

每一个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都有其独特的规律,要做好企业管理,必须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总结规律,作出正确的决策。而财务分析,无疑是辅助企业决策的重要手段。通过财务分析,企业可以对过去的经营情况有着直观的了解,总结出问题并发现规律。财务分析以提供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预测为企业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财务分析为企业的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在财务分析中,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等共同反映着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业绩,对于企业的管理活动是重要的参考依据。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明确了责任人的义务关系,有助于企业优化管理结构,改善经营。利润表则反映了企业的收益情况,利润的增减变化,投资者或管理者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分析原因,结合市场实际情况,预测企业收益的发展趋势。现金流量表反映的是一定时间内现金或者是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管理者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总结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和筹资活动,结合利润表,判断现金流量与利润的关系,评价企业现金流量的有效性,为未来的经济活动决策提供依据。

3.反映企业综合财务实力

企业的财务信息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企业的生产规模、科技人员数量、科技创新能力、经济活动支出和自主知识产权数量等等,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能在财务报表中得到体现。通过财务分析,可以评价企业的综合财务实力,判断收益的稳定性和发展前景。管理者们依靠这些信息,可以着手制定更好的经营策略,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财务分析可以使管理者对于企业的决策与时俱进

财务报表可以体现企业日常财务情况,通过对财务数据的分析,企业管理者可以准确把握企业自身的优势,发现不足的地方。结合优势和不足,管理者可以及时修正企业的经营策略。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财务分析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会有成熟的财务分析机制和先进的财务分析手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管理者随时都有可能对经营策略进行调整,对于企业生产、企业投资、企业结构调整等等,都需要准确的财务分析来提供客观合理的依据。

5.财务分析对于企业财务运行成果的检测有重要作用

财务分析是对企业财务运行成功进行考察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一系列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分析和考核,管理者可以清楚的了解企业的财务运行成果,对于企业的综合实力、发展潜力、科研水平、筹资能力等等有客观的认识。这对于企业的安全和高效运营意义重大,帮助企业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决定了企业资本的积累,而雄厚的资本又能更好的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两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由此可见,财务分析对于企业管理的作用和意义是举足轻重的。在激烈的竞争中,帮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快速稳定发展。

第7篇

[关键词] 行为财务理论;过度自信;非效率;投资;影响;综述

[中图分类号] F275;F27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7- 0015- 02

投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金积累和企业成长的重要动因,所以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从投资理论分析,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小于资本成本时,企业的价值将减少;当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大于资本成本时,企业的价值将增加。然而在企业内部,企业的管理者往往由于自身的心理因素导致决策行为的非理性,使得企业的投资行为非效率化。

1 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概念

不同的学者们在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时使用了不同的表述, 比如Roll 使用了“狂妄自大”(Hubris) , Heaton在其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乐观”(Optimism) , 而真正使用过度自信( Overconfidence)的是Malmendier and Tate(2005)。管理者过度自信是指管理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会因为过高估计自身的能力和知识而产生偏差。进而可以认定过度自信是一种认知偏差,这种偏差主要表现为管理者高估自身实际能力、控制水平、成功的概率,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以及信息的准确性。

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度量方法如下:

(1)盈利预测法。Lin,Hu and Chen(2005)最早提出这种用管理者的收益预期测量乐观程度的方法。他们将中国台湾上市公司年度盈利预测超过实际水平作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标志,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这类管理者倾向于过度投资。Hribar和Yang(2006)使用美国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进行盈利预测时更容易出现高估偏差。另外,邹新平 等人(2006)在研究中也采用了上市公司年度业绩的乐观预告是否变化来判断管理者是否过度自信。

(2)外界评价法。Malmendier & Tate(MT,2005)首创用外界的描述来评判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方法。该方法是通过主流媒体对CEO的描述来判断该CEO是否过度自信。采用虚拟变量来描述过度自信:若CEO常被认定为“自信的”、“乐观的”则视为过度自信,记为1;若常被认定为“可靠的”、“谨慎的”、“保守的”、“实际的”则视为不过度自信,记为0。MT证明了这种测量方法与基于个人投资组合交易的度量之间显著正相关。

(3)消费者情绪指数。消费者情绪指数(CSI,Consumer Sentiment Index)是由美国密歇根大学通过对美国消费者进行定期电话来访,调查公众对当前及预期的经济状况的个人感受并在此基础上编制而成的一种指标体系。

(4)企业生产经营综合景气指数。也称为企业景气指数,它是根据企业家对当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综合判断以及对未来发展变化的预期而编制的指数。企业景气指数每季度披露一次,其表现为纯正数。该指数以100为临界值,数值范围在0~200之间。当指数高于100时,表明企业家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对未来发展状况持乐观态度;当指数低于100时,表明企业家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对未来发展状况持悲观态度。

3 过度自信对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影响的表现

(1)行业间的并购现象。一些企业高管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相信他们能够最大化股东利益和企业价值,对企业前景过度自信,从而开展了并购,结果协同效应没有实现,由于在并购中过度支付,导致企业并购后业绩不佳,给企业的整体业绩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盲目多元化投资行为。多元化经营是在企业专一化经营不能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企业必须拥有充足的资源和实力,包括人、财、物以及配套的管理能力等。研究表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倾向于盲目进行多元化投资,全然不顾企业自身是否具有多元化经营的条件,盲目涉足诸多领域,更容易进入企业的“多元化陷阱”。

(3)行业的过度投资。一般从理论上讲,当公司做出投资决策时,应分析拟投资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和相应的市场供需状况。在行业整体或行业中的某类细分市场已经出现过剩现象的情况下,部分公司会考虑到已获得的市场占有优势和技术设备优势,希望通过过度竞争把其他竞争者排挤出局以维护自身利益。过度投资行为只会导致企业资金配置效率低下。

(4)追求“业绩”工程而造成的投资短视。所谓投资短视行为,也叫投资短期行为,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了达到短期目标,不遵循最佳投资决策方案,而选择那些虽然回报迅速但不能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项目进行投资。管理者如果过度自信,过于乐观地相信自己的能力,就会选择风险最高的项目投资,追求短期内业绩的增长。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健柏,杨涛,朱学红.基于过度自信的相关研究及应用综述[J].预测,2010(6).

第8篇

(一)认识方面

1.对财务分析的作用认识不够,分析的目的不明确。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领导只重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而忽视财务管理,或者只注意销售额和利润的增长变化,而没有真正把财务管理与分析工作当作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没有认识到财务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从而不善于通过财务分析来全面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影响了财务分析的开展及其作用的发挥。在财务分析的目的上,往往也不是为了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而是强调满足领导需要或满足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

2.对财务分析本身的认识太片面。即仅仅把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环节,仅仅是计算加工若干个财务数据或将指标提供给领导等,这些都是很狭隘的。实际上,财务分析贯穿于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且财务分析绝不单纯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应由财务部门同企业生产经营各部门,对各生产经营部门在经营中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

(二)技术方面

1.财务分析人员所依赖的资料具有局限性,使财务分析失去可靠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企业以会计报表为核心的会计资料常常被人为包装,其中既包括会计人员在不违反会计规范下对会计报表进行的修正,也包括一些企业为自身利益无视会计法规而提供的虚假信息,由此为依据作出的分析结果较大程度上与客观实际不符,从而使财务分析失去意义。

2.财务分析过程过于片面,分析的对象过于狭隘,往往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主要表现在:第一,重客观分析,轻主观分析;第二,重成效分析,轻教训分析;第三,重事后分析,轻事前预测;第四,重盈亏分析,轻资金分析;第五,重定期分析,轻专题分析;第六,在分析中注重资产总量而忽视资产质量;第七,注重盈利能力的表面分析,而忽视长期以来形成的潜亏分析。

3.财务指标的构建缺乏内在的逻辑性。财务比率的构建应当重视分子、分母之间的逻辑关系。但目前财务分析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很少重视这方面的逻辑关系,不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些特点构造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财务指标,致使一些分析结果根本不能反映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4.财务分析没有深入实际,处于公式化、表面化的状态。有一些企业财务分析没有渗透到财务收支和财务成果的各个业务活动中去,只是就数字谈数字,以致把财务分析变成表格、数字的说明;虽然也有人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的措施,但却没有紧密结合实际工作。所以,这种分析很难起到对实际业务活动的指导作用。

5.面面俱到,主次不分,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财务分析报告内容繁多,可以从中分析的项目很多,但在全面观察、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应当针对经营期内主要问题作重点分析,不能面面俱到,鸡毛蒜皮什么问题都写,但都写得不透彻。财务分析提供的信息琐碎、零散,企业的决策措施也就很难抓住要害,做到恰到好处。

(三)素质方面

1.财务分析人员对一些财务指标缺乏理性的分析。财务分析本身并非是解决问题的答案,而只是发现问题的一个过程。而我们财务分析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通常只是将分析结果与一些常规标准进行比较,没有对这些问题本身进行分析,结果导致滥用一些标准。

2.财务分析人员素质不够高,不适应企业财务分析工作的要求。目前,财务管理正朝着战略财务管理的方向发展,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分析的知识和方法,对企业各项业务活动有全面了解,具备财务分析的基本能力外,还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有些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缺少搞好财务分析的能力;有的不深入实际,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搞财务分析,这必然影响财务分析工作的开展和分析质量的提高。

3.不了解业务经营情况,缺乏对局部与全局关系的把握。企业资金随着经营活动而不断变化,企业经营状况必然在资金变动中反映出来,所以要分析企业资金变动,就必须熟悉经营状况。在大量的分析报告中,往往只讲资金变化,不讲业务活动对资金变化的影响,把互为影响、二者一体的经济事项隔离开来。产生这种情况,在于财务人员缺乏对业务经营的了解,无法从资金变化中判断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评价经营业绩。

(四)财务分析的结果在实际运用中的问题

1.财务分析的结果与实际运用相脱节。财务分析的目的是找出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决策提供依据。但许多企业在好不容易组织力量把财务分析做好之后,并没有将分析的结果用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其结果是,既浪费了企业的有关资源,也使财务分析人员产生失落感,进而影响了员工参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性。

2.在利用财务分析结果时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多方面的,企业经营状况也是多方面的,财务分析所得到的结果也应是多方面的。一些企业在将财务分析结果用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时,往往只重视分析结果的一个方面,而较少重视和考虑另外一个方面。其结果是,企业运用财务分析结果进行的决策,使企业好不容易从一个极端中逃脱出来,又陷入另外一个极端。

二、对策探讨

(一)提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企业领导要把财务分析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来认识,在企业中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并通过分析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其次,财务管理人员认识搞好财务分析是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最好途径,要努力搞好财务分析,不断提高分析质量,为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二)企业应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

以制度来规范企业财务分析工作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举措。尽管一些企业目前已建立了财务分析制度,但还很不健全。首先,在企业中应设立专门的财务分析岗位,配备专门的财务分析人员;其次,应在制度中明确财务分析的目的、任务,明确财务分析人员的目标和责任;再次,应在制度中明确对分析工作质量的要求。不论是方法的选择,还是指标的确定,企业应有科学和统一的规范。

(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财务分析要在报表资料齐全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企业财务人员要充分运用多种科学的分析方法,为企业提供有理有据,富有说服力和建设性的财务分析报告。要经常深入实际,经过调查发现经营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要有的放矢,讲求实效,针对性强,直截了当地反映问题。

(四)加强事前预测分析,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企业会计要从以往的事后反映和监督的旧框框中解脱出来,开展事前预测和决策。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决策的制定来源于科学的预测。会计人员要用准确的资料,科学的方法进行会计预测,当好企业的参谋。

(五)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不断适应财务分析工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