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

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4 16:34: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

第1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 工程测量 高技能人才

工程测量是学校城市建设产业系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专业和建筑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由于测量工作贯穿于建筑工程的全过程,所以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能力。让学生较好掌握测量原理及方法,熟练掌握工程测量的操作规程和技能,培养学生完成测量任务的综合能力,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是我们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一、技工院校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发展情况

土木工程专业是大学本科的一类大专业,本专业分房屋建筑方向和公路方向。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基础建设工程日益增多,人才需求相应增多,中高职院校逐渐开设土木工程相关专业,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造价专业等,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行业人才的需求量。然而由于社会文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分工越来越细化,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不少技工院校开始开设土木工程相关专业,但总体上起步较晚。

技工院校的专业有其鲜明特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是其特色之一。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以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技工院校开设土木工程相关专业前景很好,同时面对的挑战也很大。

通过查询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分类发现,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项目比较多,但在行业内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持证上岗情况仍有较大缺口。目前,对于技工院校开展工程测量专业教学,无论是从专业课程的难易程度,还是鉴定成本考虑,都是可行的。

二、学生对工程测量课程充满兴趣

技工院校的生源多为升不上初中或高中的毕业生,他们学习自觉性不高,在学习上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性;基础知识薄弱,但差异性较大,表现出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学生多来自贫困家庭,能吃苦耐劳。

在技工院校土木工程相关专业中,工程测量是学生能够直接接触仪器设备的课程,也是一门需要通过强调动手能力才能熟练掌握技能的课程。像汽车相关专业、机电相关专业等,它们以具体的各类设备或检测仪器等来实施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而相比之下,目前技工院校土木工程相关专业学生设备接触率却严重滞后。由于学生对工程测量课程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我们在实施教学中务必采取各种措施保持学生的这份兴趣,真正使学生掌握技能。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仪器设备

通过对几所技校土木工程相关专业中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仪器储备情况进行的调查得知,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仪器问题,包括仪器数量少、配套不齐全和陈旧。仪器少,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必然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学生们得不到充足的自我实践时间,进而失去兴趣。因此教学仪器问题成为实施良好教学的最大问题。

2.教学课时

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工程测量课的授课时间一般只有60~80学时,而实际授课只有40~50学时。在高等院校,学生在学期末会有一次长达一个月的测量课题需要完成,而这一个月是不计入学时数的。然而对于技工院校而言,这种教学形式是不可借鉴的。同时是否采用高等院校集中进行的大型测量课题,从而强化技能水平,目前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讨论。

3.教材内容

现行的教材本身内容陈旧,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不适合技工院校的学生使用。最突出的问题是教材内容与工程测量员等级考证级别不匹配,如中级工和高级工的内容同在一本教材中。

4.学生能力差

从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可以看出,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性较大,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以一个较低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必定导致学习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逐渐失去对知识追求的动力;如果以一个较高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必定使得学习基础差、依赖性强的学生渐渐脱离教学安排,最终导致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组织、安排学习任务显得格外重要。

四、对教学实施的建议

1.保证测量仪器达到规模

测量仪器充足是保证实施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的重要教学工具,同时也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和掌握测量技能的重要载体。对工程测量而言,水准仪和经纬仪属于必须学习的测量仪器,相关的配套塔尺、标尺、三角架和花杆等工具要齐全。考虑到导线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施工测量等课题任务的需要,我们建议4~6人配置一套水准仪和一套经纬仪。同时全站仪也是教学必备的仪器。

2.保证教学课时

教学课时对于技工院校学生非常重要,它是学生能熟练掌握测量技能的重要条件之一。对工程测量课程而言,基于学生自觉性不够、依赖性强的特点,我们不提倡学期末集中一个月安排学生完成导线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施工测量设计等任务。因此,我们建议在保证教学课时数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课题任务,并建议中级工和高级工教学课时各为160~200学时。

3.合理选择教材及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我们应对本行业测量工进行广泛调查、咨询,根据测量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确定授课的重点、次重点、一般了解和选学、自学内容。选择实际工作岗位应用最广泛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尽可能与工程实例相结合。

对于教材的选择,我们建议重点以工程测量员技能等级为出发点,在参考数本高等院校和中高职院校的工程测量教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和行业特点,重新编制能突出技能等级特点、适应技工院校学生学习工程测量课程的教材。要区分出中级工和高级工的不同教学内容,让学生步步为营掌握技能。

4.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素质的高低与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相关,坚持刻苦钻研业务,深刻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建立一个逻辑性很强的知识框架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地让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务必摒弃唯教材文字内容按部就班地表述的方法。

其次,改进教学方法,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教师示范和教学设施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工程测量课程在测量仪器操作部分的学习中,务必坚持以教师示范为主,视频展示为辅。在后续测量任务中,坚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教师的指导性,充分利用投影仪以及计算器、绘图工具等工具。

再次,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善于在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中,掌握知识和深化技能水平,增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要特别注重合理制定标准。教师要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制定不同标准和期望,避免一刀切和两极分化。要时刻洞察学生能力的变化,加强引导,逐渐提高标准。

五、小结

第2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概论;大土木;教学现状;专业责任感;工程思想

《土木工程概论》是“大土木”各专业方向的入门性质的课程,是构建土木工程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方法的专业基础课。我校作为地方性教学研究型高校,其土木工程专业从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出发,培养目标定位于:立足贵州,辐射西南,面向施工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服务于土木建筑事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会设计、能施工、懂管理”的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土木工程概论》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入学后最早接触一门专业课程,肩负着把完全外行的学生引入土木工程行业的大门,使其了解并热爱这个专业、激发其学习兴趣的重要使命,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起着奠基与导向的作用。

1课程开设的意义

1.1课程开设背景

1998年教育部新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新目录中土木工程专业覆盖了建筑工程、交通土建、矿井建设、城镇建设等8个专业领域,成为一个宽口径的大专业。在“大土木”历史背景下,高校教师迫切需要向学生介绍“大土木”的教育思想和“强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教育理念。土木工程具有内容广、支系多、科目繁等特点,涵盖领域极为广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站在大土木的高度,对学科全局有充分认识与把握,毕业后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道路与桥梁、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管理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1]。为满足以上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开设《土木工程概论》势在必行。

1.2课程定位与任务

《土木工程概论》的开设立足于“大土木”的理念,定位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高校通过不断动态扩充教学资源、持续开展教学研究,提倡教师“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和创造性的教学工作,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和提供平台[2]。该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大土木”的专业范畴:一是,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土木工程所涉及领域的内容和发展情况,初步构建专业基础知识;二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和有逻辑性的工科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课程教学现状

2.1内容多,学时少

作为一门引导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涉及到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工程材料、水利工程、给排水工程、项目管理、防灾减灾、建筑施工等,涵盖十分广泛,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及效果。经调查,《土木工程概论》一般设置在大一上学期,受到军训等入学教育的影响,授课学时最少的只有16学时,最多的是28学时,多数介于两者之间。较之一般课程的36学时,如此少的学时,是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

2.2对教师要求高

教育部要求:要配备对土木工程有着深刻认识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讲授这门概论课。多数高校的实际情况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承担着更为繁重的教学任务或指导研究生作科研与生产,该课程只能由年轻的讲师承担。青年教师通常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比较熟悉,而对于其它方向则知之甚少。由于实践经验的不足,讲述工程实例时难以做到旁征博引、生动活泼、深入浅出[3],从而难以到达培养目标预期的效果。

2.3几点建议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第一,合理取舍授课内容。任课教师须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在有限的课时讲清楚基本知识、重点及难点;针对各校专业方向,有侧重地详细讲授有关知识,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基本内容、性质和特点有系统的了解;授课内容尽可能反映该学科在近几年所取得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绩。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该课程涉及工程领域较多,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专业背景、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新开办的学校应在中青年教师中培养一批专业知识广、实践能力强、教学基本功扎实的骨干教师,并定期的派出参加工程实践培训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实现“教师进工地,工程师进课堂”。第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利用资料室、图书馆或网络收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弥补课时过少的缺陷。

3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3.1丰富教学方法,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一如,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将生活中遇到的土木工程问题提到课堂的层面上来进行讨论。首先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解决,实在有争议的,再由老师进行提示解决。这种模式既能有效的防止思维上的定式,也能有效的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二如,实景式教学:讲授建筑物基本构件如板、梁、柱等时,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基本构件的布置及形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并结合荷载传递的基本路径知识去理解和掌握荷载传递的基本原理、基本构件等有关知识。三感染式教学: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土木工程领域的一些重大工程和有重要影响的土木大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专业荣誉感。例如,世界上第一大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的建设历史与意义,耳熟能详的“水立方”和“鸟巢”,茅以升老前辈如何修建钱塘江大桥‘梁思成的建筑思想等等。

3.2分析工程事故案例,培养学生专业责任感

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对象涉及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课堂中可以引入一些实时的工程事故案例,特别是对人为造成的事故案例,让学生时刻认识到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对刚入门的新生灌输专业责任感,使其入学开始就养成严谨的工程观非常重要[4]。例如杭州地铁工地塌陷(2008年);上海在建商住楼整体倒塌(2009年);辽宁抚顺市月牙岛西桥竣工前垮塌(2012年);遵义楼房倒塌半栋楼断裂如悬崖(2015年)等等一些案例。通过工程案例的讲授,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些案例中涉及到的问题,哪些是人为,哪些还是理论技术缺失造成的,并且发散思维提出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案,培养专业责任感。

3.3注入工程思想,培养大工程观

现今的“大土木”范畴并不是之前土木相关专业的简单归并,而是更高意义上的整合与扩展。“大工程观”的本质就是将科学、技术、非技术、工程实践融为一体的,具有实践性、整合性、创新性的“工程模式”教育理念体系[5],是以“整合、系统、应变、再循环”的视角看待大规模复杂系统的思想。教师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适合科学地灌输工程思想,将历史人文内容、哲理贯穿于教学过程,逐步建立基本的法律意识、风险意识、环境意识和人文意识,并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工程思想教育一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任务、总目标和本专业学习的关系,启迪学生把祖国的前程与个人的历史责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自己学习和成才的主动性;二是揭示本专业和工程事业对人才的全面素质要求,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发展对他们在知识、能力、观念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需要;三是帮助学生在总体上认识学习的目的、方向、任务和规律,认识各门课程在本行业和工程事业中的作用和地位[6]。

3.4了解专业构成,方便学生职业选择

近年来,各高校新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都属于“大土木”的培养模式。一般而言,学生在大二或大三年后自然会选择一个或两个的学习方向,这些学习方向的形成,除了部分家长或老师指导外,多数由学生的兴趣来决定的。而这种兴趣又是建立在学生对大土木各方向的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所需知识和就业前景”等系列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在目标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拓展专业知识面,促进学生更好的择业与发展。

4结语

《土木工程概论》教学任务的特殊性,以及涵盖内容多、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决定了该门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因此,只有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进行认真分析,才能确立共同的教学目标;只有进行积极的教学改革和探讨,才能促进该课程的教学发展,才能体现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琰,等.对现代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几点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3(9).

[2]王清标,等.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

[3]方薇,等.《土木工程概论》教学现状与课程改革[J].广州化工,2014(7).

[4]颜荣涛.《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科技视界,2013(1).

[5]谢笑珍.大工程观的涵义、本质特征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第3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能力;学科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2.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136-03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1]。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一贯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也被教育部列为首批实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近年来,东南大学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土建学科领域的各项比赛,包括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华东地区大学生结构设计邀请赛、江苏省大学生土木工程结构创新竞赛和东南大学本科生结构创新竞赛。文章仅以东南大学本科生结构创新竞赛为例,介绍东南大学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训练组织模式。

一、竞赛简介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由国家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联合主办,各高校轮流承办,为教育部确定的全国九大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该竞赛需现场制作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加载。2005年浙江大学承办了第一届竞赛;2008年大连理工大学承办了第二届竞赛,自2008年起,该项赛事每年举办一届。2011年东南大学承办了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华东地区高校结构设计邀请赛是一项高水平的结构竞赛,由同济大学发起,每年举办一届,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均有较大影响。该竞赛需现场制作模型,并对模型加载。举办该竞赛的目的是加强华东地区高校之间土建学科专业的相互交流,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营造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良好氛围。

江苏省大学生土木工程结构创新竞赛是一项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江苏分会,即江苏省土木工程教育委员会主办,在全省高校中开展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自2005年以来每年举办一届。该赛事对推动全省土木工程学科创新活动的开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此项赛事鼓励大学生在结构形式、传力途径、外观造型及使用功能等方面创新,不需要对制作模型加载。组织形式为在各高校自行选拔后再将参赛模型运送到竞赛现场参加评比。评比时,学生需现场向各评审专家介绍各自模型的创新之处。

东南大学本科生结构创新竞赛是由东南大学教务处主办,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和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承办的一项传统赛事。旨在更好地推动东南大学结构创新的研究氛围,调动广大学生自主研学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截至2011年,东南大学本科生结构创新竞赛已举办10届,从最初仅由土木工程专业的数十名学生参加的小规模专业赛事,发展成为目前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合办,涵盖全校土建类、力学类、材料类、交通类、机械类、电气类、能源类、环境类等多学科的10余个专业,数百人参加的全校性学科竞赛。结构创新竞赛为广大学生提供了结构创新活动平台,并发展为江苏省大学生土木工程结构创新竞赛、华东地区大学生结构设计邀请赛和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参赛队伍的选拔赛。

二、竞赛组织模式的探索

在多次举办或参加相关竞赛的过程中,逐步完善了以下组织模式[2-3]。

(一) 构建精炼高效的组织机构

设置竞赛委员会、竞赛专家委员会和竞赛组织委员会。竞赛委员会由教务处等职能部门领导以及各相关院系主管本科教学负责人及实验教学中心负责人组成;竞赛专家委员会由相关专业领域的资深专家组成;竞赛组织委员会由竞赛教练组成员及学生科技协会负责人组成。以上组织机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及时沟通。

(二)选聘富有活力的教练队伍

选拔思维活跃、乐于奉献的年轻教师组建指导教练队伍。这些年轻教师责任心强、淡泊名利,为指导竞赛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为了指导学生,废寝忘食、带病工作等感人事迹不胜枚举。可以说,学生的竞赛成果中也凝结了教练组指导教师的大量心血。

(三)盛邀经验丰富的评审专家

盛情邀请相关专业领域的资深专家评选参赛作品,一方面可确保竞赛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专家在给作品打分的同时,通常会对参赛作品逐一点评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使学生从中受益。在这方面,相关专业领域的年长教师对竞赛给予了大力支持和热情关心。

(四) 营造积极参与的竞赛氛围

专门建设了东南大学结构创新竞赛网站,并且利用教务处、各相关学院的网站对竞赛广泛宣传,同时与全校的主要参与院系沟通,发动相关院系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也制定了相关鼓励政策,竞赛获奖学生均可获得教学计划规定的相应课外研学学分,从另一方面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学生面广,促进了竞赛水平的提升。

(五)打造坚实可靠的设备保障

实验室是竞赛组织的主要场所,作为竞赛委员会成员的实验教学中心负责人,可及时准确掌握竞赛相关工作安排,从而确保竞赛期间所用设备(比如振动台、分析测试仪等)的正常运转。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其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也为竞赛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六)激发广大学生的组织热情

竞赛宗旨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竞赛过程中各环节计划安排的制订以及具体工作的执行也能充分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为此专门设立了土木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协会,协会的所有成员均为学院在读学生,负责学生科技活动(包括竞赛)的具体组织工作。竞赛宣传、志愿者招募、材料发放等组织管理工作的主体均为学生。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将指导教师从原来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的疲惫状态中解脱出来。

(七)提供强劲有力的经费支持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竞赛经费是竞赛活动组织的必备保障。在切实执行调研、预算、审核、报销等财务制度的前提下,学校教务处给予了大力支持,确保了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

(八) 设置灵活多样的竞赛类别

设置了趣味组与加载组两个竞赛类别。趣味组的竞赛作品无需加载,没有专业门槛的限制,参加的学生多数为大一、大二低年级的学生,且很多学生来自非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思想不受任何约束,往往会有令人惊叹的作品呈现。加载组的竞赛作品则需要加载,不仅需要考虑精美的造型,更要求受力性能好,而且尽可能轻,对专业知识基础要求较高。参加加载组的学生大多为土建类学科高年级的学生。

三、竞赛组织模式的成效

2011年举行的第十届东南大学本科生结构创新竞赛,加载组共171组参赛队,趣味组共有103组参赛队,总计274组参赛队伍,参赛学生达到800余人,创历史新高。

在学校、学院各级组织机构的协调、管理和土木工程学院学生科协的有力组织下,调动了学生参赛积极性,教练组教师经心指导,分工明确,东南大学结构竞赛组织得有声有色,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近年来,东南大学每年均参加江苏省、华东地区以及全国的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多次取得总分第一的佳绩。2010年,东南大学在江苏省大学生土木工程结构创新竞赛、华东地区高校结构设计邀请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上均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夺得一等奖,实现了该年度结构竞赛的大满贯。

2011年,东南大学承办了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本届竞赛的参赛规模创造了该项赛事的历史之最,共有大陆地区69所高校的70支代表队参赛,此外,还特邀了美国、日本、台湾、澳门等地的4所高校代表队参赛交流。东南大学精心、有序、公开、公平的竞赛组织工作得到了参赛高校的一致好评,东南大学的两支代表队均获一等奖。

四、结语

需强调的是,尽管通过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但在竞赛的各项工作安排上,均不得占用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特别强调必须保障正常规范的教学秩序。因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教学秩序保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能顾此失彼。

成果实效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上述竞赛组织模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但今后还需进一步对其改进和完善,比如优化指导教师团队,实行岗位工作量制度和考核制度等。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

[2]李培根.未来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意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6-8,19.

[3]陈以一,周克荣,等.工科学生实践性设计竞赛活动的组织方式[J].高等建筑教育,2001(2):42-4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organization patterns for undergraduates’ 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 a case study on undergraduate structure innovation competition

TONG Xiaodonga, WU Ganga, ZHOU Zhena, LU Jinyua, FANG Xib

(a.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b. Dean’s Office,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Jiangsu, P. R. China)

第4篇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口增长越来越快,这使得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对现代工程师来讲,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在进行工程活动时,除了技术上的内容,还要重视非技术性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伦理、文化、社会、生态和政治等。工程项目在实际操作上越发离不开这些因素,工程在本质上与这些因素的内在联系上是不可分割的。综合来讲,在土木工程上,工程师担负着构建整体的责任,在对工程师进行工程的培养教育中,工程师内容的工作必须要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是建立在技术与科学之上,包括社会环境、经济、道德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理念。传统的工程教育中,对科学化与专业化过分强调,从而使工程自身的弊端一直存在,而大工程观消除了传统工程的弊端,克服了传统工程的对科学化与专业化的问题,使工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得到全面凸显。

二、传统土木工程的缺陷

在传统土木工程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教学为教育的中心,主要的特征是同步化和标准化。其特点是封闭性、确定性和机械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一直占据着我国教学思想的主流,其形成的各种教学模式如今依旧存在很大优势。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当中,一方面,教师只要是以教学的书本为主,枯燥得对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学生在接收知识上处于被动的地位,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填鸭式和注入式的方式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学生不能对相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对于学生不了解的问题,教育者不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导致了课堂效率极低,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不能被学生很好的吸收并理解。另一方面,教学的质量就是以考试的成绩为标准,教师对考试的内容和结果过度重视,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讲,也是以应付考试为主要的学习目的,考试一旦通过,对学习便就此了之。

三、土木工程具体的教学改革

(一)大工程观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土木工程的教学方法上,教师首先要改变观点,在向学生传授技能和知识的时候,还要注重对学生工程的实践能力、适应学习工程中不断发生形势变化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获取知识等能力的培养。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只专注于讲授,让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师理应注重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意识,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通过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获得知识;通过对学生的实践,使其培养获取工程实践、知识以及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其个性差异、学习情况和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最终达到合理教学的目的。并通过读学生不断地引导和指导,使其自主学习,掌握较强的知识,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对土木工程中专业能力的培养改革

土木工程的课程涵盖面积广,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暖通学科、士力学、水力学和岩石力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具备对项目工程计算分析、项目管理、项目规划和组织施工的能力;还兼备能在水利设施、高层建筑、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铁路或者公路的隧道、桥梁和道路的设计、经营、施工等高级工程管理技术人才。因此,教师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力学、数学、化学和物力等一系自然科学知识,还有一些其他相关的工程技术、人文社科、管理知识和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由于涉及的知识内容较多且极其复杂,这就需要土木工程的教育者对其进行整体上的优化,并统筹设计,使各个学科的知识有效和有机得融合在一起,形成较为有序统一的课程体系。对土木工程学生能力的重视培养,主要要加强学生实践的能力,在掌握了较强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着重培养其将实践操作的能力,更深层次得加强学生的土木工程知识的视野。

(三)实践环节上的改革

在土木工程的环节上,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实践、实习和毕业设计。作为土木工程学科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工程能力来讲,实验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所要掌握的最基础的内容;而实习能够帮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对实际的联系,对社会进行相应的了解,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毕业设计主要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综合,使其通过理论分析问题,是解决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在使用的规范和测试中,土木工程的实验数据和结构上的试验特点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这有利于学生今后在专业课上的学习。为了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教育者要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对学生的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以及专业实习进行充分的结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做好相关的指导。通过课程上的设计、生产方面的实习、毕业实习以及论文的设计等一些综合性的实践环节,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培养,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合理地将知识及能力应用和发挥在土木工程的建设中。

四、结束语

第5篇

仿真模拟实验是相对于实物实验而言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实物实验中,实验的对象以及使用的实验工具都是实物;而在仿真实验中,用的是虚拟的仪器以及设备。早在20世纪30年代仿真技术就出现了,到90年展到了成熟阶段。近几年来,虚拟现实、交互仿真等先进的仿真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利用计算机技术,很多高校在实验教学中开发出仿真系统不仅使实验结果具可视化和直观性,且有反复操作的特性,使实验教学模式得到了改变,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山东科技大学于2012年建立了土木工程仿真模拟实验室,经过两年的建设,初见成效,初具规模。土木工程仿真模拟技术实际上属于新生事物,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达到软硬件条件的最合理配备,结合土木工程学科的特点,关键必须配备先进的模拟软件,目前市场缺发相应的产品;相关专业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较弱;与大型设计、施工企业合作还有很大的研究开发空间;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还有不断完善的空间。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我们对土木工程仿真模拟实验室的建设要不断研究,在研究中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2土木工程仿真模拟实验室建设模式研究

土木工程仿真模拟实验室建设在我国大部分高校起步较晚,国家近年来的政策也在引导各个高校加强这类实验室的建设。其建设模式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只有创新再能够不断发展,同时它的建设要紧紧把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前沿,做到有针对性,实效性。

2.1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全员、全过程参与建设

实验室建设的主体以往都是实验员,相关任课教师较少参于。建设之初,该校就把专业教师定为实验室建设的主体,以学校骨干教师和和企业的技术骨干为主,组建了实验室的教师团队。实验室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土木工程相关技术。为让教师的技术水平提高,则完全由实验室的教师参与实验室模拟仿真仪器的设计、采购、调试工作,企业的技术骨干起到协助的作用。采取这样的做法,能够使实验室教师深入地了解土木工程前沿技术,为教师和学生进行仿真模拟的创新研究打下了基础。

2.2实验室硬件、软件建设并重

在开设了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中,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基础硬件,对于基础性、传统性实验的开设不存在问题,但专业仿真模拟实验软件费用较高,加之管理部门认识上的偏差,资金往往不易到位。根据土木专业的学科特点,仿真模拟实验项目的应用研究通常要使用一些高档软件,这就需要建设过程中软件和硬件一起抓。土木仿真模拟实验室购置的计算机设备性能优良,还相继购置了一些先进的专业软件,软件主要包括材料力学仿真、建筑材料仿真、建筑施工仿真、工程管理仿真。这样一来,传统实验室建设模式改变了,并有效调整和重组了原有的设备,使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配置达到了最优化。另配备投影仪和视频展台等教学演示设备。同时提升了网络环境,与学院的办公网络统一组网,学院内部实现了局域网互联、资源共享,具备网上办公和网上教学的特点,实验室范围内安装了无线网络,利于多种形式的实验的进行,同时满足了专业及技术发展的需求。2.3加强与企业单位联合共建土木工程是工程实践性较强的工程技术科学,加强建设仿真模拟实践环节是很重要的。为使实践效果提高,学生在校内不但可以做一些仿真模拟实验,还能根据学校的条件,去到生产企业中做一些真实的实验。另外,一个完善的且具有较高水平的土木仿真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将会花费一笔不小的开支,就学校自身的实力是很难达到的,因此,联合企业共建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一些高校与校外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可以设立联合基金,鼓励学生结合生产实际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校企优势互补,同时实验室可以协助企业及社会开展培训,促进实验室自身发展。

2.4加强实验室开放与创新

土木仿真模拟实验室应面向学校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开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为保证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创新,在实验室值班教师的指导下,查阅仿真模拟相关资料,研究相关的创新和实验,仿真模拟实验教学不但展现了学科优势,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得到满足,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使实验室成为培养人才科科研的基地。开放性实验室不仅要在学校开放,还要对外进行开放。例如非本校生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作为实验室的发展基金。增强实验室活力的重要前提是对外开放交流,这样可以提高研究质量、出更多的成果、培养更多的人才。合作研究、开放课题等多种形式吸引外单位研究人员到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工作,达到活跃学术思想、促进相关技术创新的目的。

2.5建立良好科学的运行机制

良好的运行机制能够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和良性发展。该校建立了完善科学的运行机制,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实验室日常的管理和运作由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主任也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纽带。为了发挥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以及实验中的强大作用,实验室教师实行值班制度,这对于教师和学生的科研与实验是有利的,任课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要进行定期交流,聘用施工企业技术骨干、校外设计担任专业课程的仿真模拟实验教学,加强锻炼实验室教师的动手能力。强化校、院二级实验室管理观念。在校教务处、资产处的积极支持下,根据专业学科特点,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宗旨,统筹规划、合理设置、优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人、财、物的投资效益。

3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 专业英语 大学英语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226-02

当前,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教学主要包含两个环节,一个是基础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教学,另外一个是专业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教学。专业英语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在我国它称为专门用途英语,它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特定的目的和特定需要在高等学校开设的课程。在高等学校中,开设专业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习者在与本专业相关的领域中运用英语进行工作的能力。例如,土木工程英语,这是一门土木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密切结合的课程,它不仅涉及了英语知识,又涉及了一定的专业内容。该课程的重要性在于,它由基础的语言学习发展为专业的信息交流,是公共英语向专业英语的过渡,这类专业英语更加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性。因此,这就使大学英语教学面临新的挑战。那么,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解决这个问题呢?本文从土木工程类专业英语角度出发,认为大学基础英语教学向专业英语教学过渡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土木工程类专业英语教学特点

(一)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

英语语言技能是指听、说、读、写、译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它包括语音、语调正确,语法规范,词汇表达得体等,使学生能用英语交流信息,掌握正确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土木工程类专业学生的英语培养目标是:掌握一定数量与本专业英语相关的词汇,根据英语构词法有规律地记忆专业词汇。能够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英文原版书籍和参考资料等;能够听懂与本专业相关的英语学术报告或讲座;能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土木专业的一般会话,就简单问题进行讨论。同时,在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时,能够写摘要、记笔记,并借助专业词典将有关土木工程类的外文资料翻译成汉语。

(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土木工程类人才培养要适应市场需求,要以面向工程、面向世界的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要培养这样的人才,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完成工作任务,就需要教学内容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这就意味着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融入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求学生本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教师要把相关专业训练作为英语技能训练的素材,多阅读与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把语言技能的训练作为学习专业知识的途径。通过这种交叉融合的方法,既增添了教学的实用性,又丰富了教学内容。

二、专业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

据相关调查,在我国高等学校中,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对上公共基础英语课不感兴趣。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只是为了通过等级考试。在英语课堂中,一些成绩不错的学生能够耐心听讲,认真做四、六级真题或模拟试卷,和老师一起分析解题技巧。但是,自身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的一部分学生呈现出散漫的学习状态,英语课堂上会打瞌睡,做与课堂不相关的事情。这种局面不仅严重地打击了英语教师授课的激情,也对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影响,不能体会到英语学习中的真正价值和乐趣。

近年来,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专业英语教学的概念被我国教育专家提出,并且在英语教学大纲中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高等学校英语教学中,为让学生更加注重专业英语的学习,把其列为必修课并且在最后两个学年学习,在学时分配上要多于100个学时,这就从战略高度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专业英语教学改革途径

1.规范专业英语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是教师讲课的重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而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教材设计模式的影响。因此,专业英语教材的选用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土木类专业英语教材必须与土木类专业课程相互补充,还有遵循语言学习规律由易到难。专业英语教材要用正确的语言学习理论与教学大纲相结合,以任务性、功能性和交际性为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此外,学生还可以经常浏览一些关于土木类专业的英语网站,阅读土木类的相关英语杂志,更好地掌握本专业最新的动态。

2.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土木工程类专业英语教师应当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在英语功底扎实的基础上,提高综合素质。专业英语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在讲课中将英语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具备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的能力。目前,对于高等学校英语教师来讲,英语专业知识过硬是必备条件。但在专业英语教学方面,相关知识可能不过硬。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懂得专业知识,对土木类专业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的强化训练,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如果条件允许,学校可以组织英语教师出国培训,学习更地道的专业英语,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专业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

3.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有效、多样的教学手段对于专业英语教师安排课堂教学极为重要。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学生模拟国际学术交流、讨论,进行与本专业知识相关的英语演讲,课堂上主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师生互动的方式。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的专业英语学习兴趣。

此外,在专业毕业设计阶段,专业英语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外文资料,并且能够翻译一定字数的英语文献,还要适当地翻译毕业设计的题目和摘要,相关专业术语。专业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英语教学与专业毕业设计有机结合,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查阅英语文献和参考资料,并且简要地总结出文献综述。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既阅读了相关的专业知识资料,又为自己的毕业设计和文献翻译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关于专业英语教学需要注意的几点

(一)与基础英语教学相互补充

目前,在高等学校教学中,普遍把基础英语技能的培养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因此,在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二者的关系上认识还不够清晰。实行专业英语教学,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在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上有个正确的认识。全面培养学生英语方面的综合技能,注重对词汇和语篇结构的分析和理解,这是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主要目标。专业英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相关的专业术语和词汇,可以阅读相关英语资料,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所以,专业英语教学和基础英语教学是一样重要的,它们是为实现同一个教学目标的两个方面,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二)教师的定位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等学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无论对专业教师还是对基础英语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语言知识的运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做到教学相长。另外,教师要在心理上和思想上做好充分准备,把专业英语学习看成是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不仅要熟练地运用自己的英语知识,还要更多地了解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有勇气尝试性攻读其他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给自己未来的发展确定明确的目标。

四、小结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使得单纯的大学基础英语教学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就得将高校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相结合。如土木工程专业,就得加强其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研究,让学生在工作之后,可以运用相关专业英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专业英语教学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奇民.制约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J].外语界,2002(4).

[2]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3]蔡基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衔接性和前瞻性[J].外语界,2004(5).

第7篇

1学生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迟到、旷课、课上不注意听讲、乱讲话、玩手机等等,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导致期末考试成绩差。第二,由于部分同学的高数、大物、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学得不够扎实、基础差,结构力学作为这些课程的后续课程,学生会感到听课吃力,学习困难。第三,有部分同学认为结构力学课程知识点较多,学时较少,老师讲得快,跟不上老师进度,知识难以消化。第四,部分同学不能认真独立的完成课后作业,抄袭严重,没有起到课后习题对于课上知识点的巩固,导致知识点掌握不牢。第五,授课班型大,五六个班二百多人在一个课堂共同听课,课堂纪律难以保证,导致听课效果不好,学习效果较差。第六,部分同学对课程不够重视,不清楚结构力学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性,忽视对课程的学习。

2教师存在的问题

第一,疏于课堂管理。课堂纪律是保证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听课效果的最基本要求。老师只顾讲课,课上不考勤,学生的迟到、早退甚至旷课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讲话的行为不加以管理,对学生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和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不制止,使课堂秩序混乱,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第二,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以教师为主体,板书+口授。这样教学方式课堂传递信息量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在课堂中没有安排多媒体教学及学生讨论和交流环节,使学生学习缺乏兴趣性和积极性。第三,教学中没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在授课中仅以结构力学一门课程为中心进行教学,不注重结构力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衔接,使得学生为了解题而解题,即使平时作业完成的很好以及考试成绩很优异的学生,碰到实际问题仍不会应用所学结构力学知识去解决。这样来学习的结构力学课程,只浮于表面,成为了做题机器,对于原理和实际工程的联系并不是很清楚,也影响到后续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结构力学教学方法研究

结构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中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必修课,为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程及进行结构设计打下基础。针对培养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需针对具体的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上进行改革。第一,结合不同专业方向来设置课程内容。由于当前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分为建筑工程和交通土建工程专业,而传统的结构力学教材中所针对的工程实例大多数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为了使交通土建工程专业的学生结合实际学好这门课程,应按照该专业的侧重点调整各章比重、工程实例及学时。例如交通土建专业“路”和“桥”的受力问题移动荷载对其影响非常大,交通土建工程专业的结构力学课程中就应该增加“影响线”一章的比重,并多设置与实际工程相关的例题。第二,弱化原理推导,注重原理应用。培养应用型人才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多的应具备利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教学大纲中,很多力学定理的推导和证明过程都较为烦琐,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而且即使掌握了这些原理的推导和证明,对解决一般工程实际问题的意义也不大。所以可在课程体系中删去或弱化原理推导和理论证明部分的内容,多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把重点放在原理的实际应用上。第三,教材的编写应结合工程实际。传统的结构力学课程里,力学计算主要是针对计算简图进行分析和计算,怎样将实际工程中的具体问题简化为可计算简图涉及较少,因此当遇到工程实际问题时,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怎样将其简化成计算简图来进行力学分析,所以,应在课程设置中结合实际工程解决这个问题。还应该结合专业课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习,选择有工程背景的实际问题,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第四,增加实践性教学。教师在授课中要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要带学生到工程实地讲解,使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联系起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学生在实际工程中看到了平时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的应用,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积极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论

第8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西部地区;专业认证;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陈爽(1981-),男,湖北宜昌人,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张毅(1977-),男,河北邯郸人,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09B04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25-0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程技术行业的相关协会连同工程教育者对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质量加以控制,以保证工程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相应教育要求的过程。[1]

国外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起步较早,美国早在1932年便成立了工程及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英国和加拿大等国也在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相应机制,并且形成了国际通行的相互认证标准。我国目前仅有土木工程专业在1994年由建设部批准建立了教育评估委员会,开始实行认证制度,是我国工程学士学位专业中按照与国际通行的专门职业性专业认证接轨的制度(professional programmatic accreditation)进行认证的首例。[2]受其业务领导的6个专业是建筑学、土木工程、城市规划、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均开展了专业认证工作。与此同时,我国在建筑行业推行的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也相当完善,处于各行业领先地位。工程教育认证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的结合在我国建筑类工程人才的培养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3]

我国广大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正处于基础设施建设及城镇化建设的高峰时期,急需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投入其中。如何使西部高校的土木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制度迅速接轨避免走弯路,如何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使人才更好地适应西部、建设西部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内容。桂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于2012年5月通过了住建部的专业教育评估,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本文基于该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和日常教学的经验,就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思考提出几点看法。

一、土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与指标

2003年建设部土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及专业评估委员会适时地给出了大土木框架下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专业评估标准及其指标体系。[4]该标准从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三个方面制定了全面的指标,主要特点如下:

1.要求按照宽口径专业规格进行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细分为四个方向:建筑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岩土与矿山工程。要求办学院校同时开设不少于其中两个方向的专业,除了应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外,还要为各方向设置基础课程通用平台。这点是基础要求。

2.人才的基础知识把握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并重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应具有鲜明的“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的职业特点,这是核心要求。土木工程是一门对基础要求较高的专业,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理论基础课,还要掌握土木工程制图、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等专业基础课;同时,土木工程还是一门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所以从工程制图实习、建筑结构设计实习、建筑认识实习等等到毕业实习,包括各种工程实验科目贯穿教育过程始终。

3.毕业生进入工程领域的准入程度高低是检验培养质量的最终标准

强调学生为日后的技术职业生涯在知识上进行准备;毕业生是否具备了从事工程活动的必备知识和能力,是否能适应工程实践的需要,是否能适应我国建筑行业推行的执业资格注册制度。

二、西部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目前普遍面临的问题

1.师资队伍与专业认证体系不配套

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在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诸多教学资源和要素中是起绝对主导作用的。因为如果没有配套的教师队伍,哪怕课程体系再合理、实验室再先进,教育还是无法达成既定目标,或者是形成特色。比如,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学生毕业后就应该是具有高度实践能力的“一张文凭、多张证书”的准工程师,不难想象:如果专业教师中的注册执业工程师都没有或者很少,如果专业课教师都没有直接从事过生产实践,又如何指导学生适应毕业后将面对的设计、施工等工作?其后果是学生毕业后往往要从头学起。而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建筑市场上注册执业工程师本就稀缺,更何况教师的晋级只与论文、科研项目挂钩的高校中?

2.课程教学设置欠完备,实践环节与工程实际脱钩

据笔者了解,目前广西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几乎都是由三个方面组成,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而认证委员会的评估标准要求毕业生应具有团队精神,能适应学科的发展,可以独立编写科学报告等等。这些能力不是仅靠课程能够培养出来的,而是要依赖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形成。另一方面,受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西部地区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相当有限,导致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针对性不强,与工程实际脱钩,效果不佳。

三、人才培养体系探讨

1.建立专业的教师队伍

显然,在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对从事土木工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仅要有教学、科研能力,更要有从事实际工程的能力和经验;要求其不仅要提高职称,更要具有执业资格证书。要做到这点,首先学校或学院要建立相应的鼓励机制。学院这个层面制定的政策其实对教师队伍的发展方向有很重要的影响。为了适应专业认证体系,政策上一定要给予相应的支持,比如:规定专业课教师一定要定期在第一线从事一定的工程实践,帮助企业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充实自身的工程经验;在引进教师的时候,除了考虑其教学和科研能力,也要考察其实际工程能力,刚毕业就走上教师岗位的新老师要安排其到工程第一线从事一段时间的设计或施工管理工作;鼓励教师参加执业资格注册考试,对于设计类、施工类课程原则上要求取得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建造师资格的老师来承担,并在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津贴评定中给予适当倾斜。通过完善教师引进和进修机制,可以克服西部高校对人才吸引力不足的困难,迅速建立和认证制度相适应的教师队伍,而教师在实际工程中学习或是复习参加考试也能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2.建立配套的课程体系

课程的设置要以《基本规格》为指导[4],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方面。理论课程――特别是专业课――可以针对某个特定工作岗位甚至是某一特定执业资格设置大的框架,比如“建筑施工管理”、“建筑设计”、“结构工程设计”、“岩土工程设计”等等。在大框架下再有针对性地设置各门课程,使学生在学校就适应未来的执业资格考试。

实践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尽早实现人才与生产企业接轨。首先,通过让学生在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实习或实践中得到的亲身体验。并结合我国土木工程专业认证的具体情况,密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根据国家对各行业、各专业建设的要求,研究工程建设需要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特点,合理配置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结构。其次,增设开放性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除了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外,还辅以各类课外活动对其进行补充,包括系列讲座、开放实验、科技活动等。例如,积极组织开展校级结构大赛活动,并在此基础上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结构大赛。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其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3.构建鲜明的地方特色

人才培养对本地区行业形势不敏感是西部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之一。从专业知识领域来看,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而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很少有和这些特色相结合的案例。拿岩土工程为例,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的土壤都不尽相同,西部地区(广西、云南、湘西)分布有大量的特殊性土壤(红粘土),其工程特性与其他土质差别很大。如何在工程中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果能融入这些特色知识,一定能更好地为地区经济服务,同时也增强毕业生在本地区就业的竞争力。从人才流动的角度来讲,西部地区看似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大,但其实不然。相比报酬,人才往往更看重职业上的发展,在培养过程中就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行业形势,了解其实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大有可为,这对留住人才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韩晓燕,张彦通,王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6-10.

[2]毕家驹.中国工程专业认证进入稳步发展阶段[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