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4 16:34: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新时期 完善核心价值教育 提升思政课教学
我们教研团队结合历年的资料累积继续深入现实,在杭州的多所高校各个年级的学生当中同时展开了全面的调查研究。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与形象
在我们所接触的3.9万人次的学生当中,基本上都毫不犹豫地认为思政课是有用的、甚至是很有用的一门课。但是,也有少数几位同学认为思政课无用――虽然从比例上讲微乎其微,可是管中窥豹,所反映的问题还是很有代表性的。同时我们发现,认为思政课有用的学生当中也有将近一成的学生感觉思政课虽然有用但是用不出来。这很典型,学无以致用。那么学生们又是如何对待“有用的思政课”的呢?学生们实事求是地认为自己和同学们的态度不够认真,甚至很有一种轻视。学生们在探寻原因的时候强调得最多的就是课程设置的重复、内容的反复以及枯燥乏味、落伍脱节、缺少新意又空洞说教等方面。有3.1万人次的学生表示,自己上课的认真程度取决于授课老师的个人魅力和上课技巧;剩余的0.8万人次则表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认真听讲的;而这3.9万人次的学生都认可上课是可以开小差、做小动作的。有兴趣就听,没兴趣就不听,是大家的共识。所以上思政课还可以各忙各的,甚至直接就不去上课,自由主义蔚然成风。在建议方面,有近2万人次的学生建议,上思政课的时候多放放图片多播播视频,因为这样可以大大吸引学生的眼球;有1.2万人次的学生要求老师设置完美的奖惩机制,胡萝卜和大棒轮番上阵,逼迫学生认真上课;余下的0.7万人次学生则以为老师一定要严厉,传道授业解惑之上首先是纪律威严,必要时还要会发飙。基本上这3.9万人次的学生一致认为要搞好思政课教学需要学生、老师、学校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多方协同努力。
综上调研结果:目前,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认识存在着诸多不够理性和客观的评价。结合我们从事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十几年的经历,我们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思政课只是辅课,远不及专业课重要。专业课都是独立的小班上课,思政课却基本上是合成大班上的,教学效果自然逊色多了。同时学生们又极其主观地认为思政课内容枯燥、反复、落伍、说教,在内心都比较排斥上思政课。我们做过一个时间上连续的系列调查,发现一般情况下,思政课的迟到、早退以及缺旷课现象要比专业课来得多,学生们学习的认真程度、活跃程度也不及专业课,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还将思政课课堂当作了休息课、英语课、短信课、娱乐课。相当多的学生来不来上课、课上认不认真完全视任课老师的态度和个人魅力而定,致使高校思政课教师特别心力憔悴。高校思政课的地位尴尬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虽然当时学生们先入为主地不喜欢思政课,但是后来他们感触最深的、最感谢的恰恰却是思政课。所以我们认为破解思政课尴尬难题重点是要扭转正在接受思政课教学的学生的认识和态度。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高校中,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蕴含在思政课教学当中的,有鉴于前面所诉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的种种问题,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未如人意。“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未来总是我们现在的学生的。然而,我们的学生莫名地对敬而远之,普遍缺失远大的理想,价值观出现紊乱,比较急功近利,而创新则流于标新立异。
的指导思想:我们学生都十分明确是作为永远的指导思想的,但是都带有几分不屑。3.9万人次的学生之中近0.5万人次曾经直言不怎么喜欢,没有任何的政治色彩,只是觉得世界变化快而年代久远或者是接受灌输多了嫌烦。这对于我们一贯来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极大的警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我们的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想、抱负;可是说到共同理想,恐怕就没有那么远大了。道理人人懂,行动盼他人问题还是不少的。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的学生都非常爱国,因此忧国忧民。我们曾经就“出国与爱国”展开激烈的辩论,可惜一叶障目,又走上容易偏激的绝径。
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教育可以说是深入人心的,但是也的的确确折射出“知易行难”的问题。大道理大家都知道,小事情都等着别人去做。在我们的调查和访谈中还颇为感慨的是,我们学生的知识面欠宽广、我们学生的知与行存在比较大的落差。
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一如与之紧密相关的思政课教学一样,小问题迭出,未必尽如人意。
三、完善核心价值教育,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
如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完善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又如何通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善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地位以及效果。这部分内容在本课题中是很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认为首先应该保证学生们人到、心到、头脑到,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们自觉自愿地走进思政课讲堂、快快乐乐地学习思政课内容、认认真真地思考思政课问题。要做到这“三到”,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倾斜、社会舆论的积极引导、校方的大力关注,更加需要借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与人格魅力以及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展现。
国家政策的倾斜、社会舆论的引导,恐怕已经超出了本课题所涉及的范围。我们重点探讨校方大力关注以及借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与人格魅力以及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展现等方面的策略措施。
校方的大力关注与支持是相当关键的。我们的学生对于学校的方针政策具有相当的敏感度,他们善于从相关的细枝末节中搜索和猜测校方的具体意思――哪怕他们很可能猜错了事、会错了意。校方不妨酌情限制合班大课的人数上限,当然这个我们还需要经过科学的论证;校方可以适当调整思政课的上课时间,给与一定的自主处置权限;校方可以配合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由思政课教师担纲;甚至有学生建议思政课老师应该在学生考评上拥有“一票否决权”……其实,校方不需要为我们思政课颁布很多的特殊条文,只要有个很好的姿态就可以了。我们曾经开设过精品课教学模式,请相关校领导担当主讲,效果相当不错,也赢得了很好的口碑。校方可以考虑经过改善之后进行推广。
思政课教师在其中起到枢纽的作用。思政课教师特别需要保证教书育人的思想观念、专业知识、教学手法等的与时俱进,合理尊重并适度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我们发现注意授课技巧、增加课堂互动还是很有效的。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考核与奖惩模式的适度调整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调查研究、进行主题发言或者主题讨论、小讲课等活动,让学生融合进来,从而达到全面完善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目的。我们课题组已经开展多年的小讲课模式和专题讲解模式,从目前来看,是十分成功的。在最近的1.2万人次学生的调查和访谈中,有1.19万人次的学生表示小讲课模式和专题讲解模式对他们帮助很大,强烈建议保留,并给出了多方面的完善意见。
学生,始终是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其教学主体性开发的程度关系到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以及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进展。学生教学主体性的激发除却校方和老师的努力之外,重点还是在学生本身。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应该尽快调整心态和状态,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独立思维。我们可以感性看问题,甚至于可以率性,但是解决问题终究要回归到理性的港湾之中。我们学生应该尽快学会分析、学会探索、学会交融、学会理解、学会挖潜、学会提炼……
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要求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并全面研究和阐释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部署,结合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全面、深刻、准确地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现实意义。我们须知思政课在整个思想教育中的地位十分显著,应当谨记思政课的功能,但是在高校教学中又身处尴尬,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估计不宜过高――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着思政课认识上的误区,高校学生心目中思政课的实际地位普遍偏低,甚至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辛勤耕耘还存在某些腹诽乃至不屑。我们认为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尊重包容存异,努力贯彻以人为本,达成社会思想的共识、整合多元价值,从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和谐互动、共同提升。我们须知思政课教学只有在学生参与的情况下才有效。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宜采取灌输的方式方法,而应当多多倚重于合理、合适、合宜的疏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使得学生自觉自愿地转变对高校思政课的错误认识和错误态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使得学生自觉自愿地走进高校思政课讲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转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使得学生自觉自愿地探索高校思政课问题。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的过程中又可以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与地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不仅是系统梳理了相关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理论研究的完满,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很好地解决我们杭州大专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课堂、进头脑的问题,同时又大大提高了在杭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地位、形象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袁贵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N].人民日报,2008-4-21.
[2]韩振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三观”教育[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课堂“边缘人” 形成原因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1.044
On the Causes of "Marginal Man"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HEN Dongxia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524)
Abstract "Marginal man"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university appears a special group, an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is group, especially large. Based on the author's many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at textbooks, teachers, students themselve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f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marginal man"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For the "marginal man" return 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bjectives to achie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is paper also proposes a number of potentially effective responses.
Key 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lassroom "marginal man"; causes; coping strategies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以沉默的姿态倾听课堂,以近乎“局外者”的身份观望课堂。在课堂活动中几乎听不到他们的声音,更难以见到他们活动的身影,他们似乎并不存在,这就形成了高校思政课的边缘人现象。目前,我国学界对于课堂“边缘人”的研究比较多见,但大多基于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相对欠缺,本文基于这一研究现状,试图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此抛砖引玉,推进相关领域的深度研究。
1 高校思政课“边缘人”的形成原因
1.1 教材原因
课程性质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增加了课堂教与学的难度。在学界看来,思政课的课程性质主要是理论性、政治性、思想性和德育性,相比于其他专业课程而言,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具有更高的难度与挑战性。
课程设置衔接不当,忽视高中文理分科。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有如下几点弊端:一是课程设置没有处理好大学与中学衔接问题,公民道德常识和法律常识教育是所有个体完成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应该在高等教育之前普遍实施。但在高中阶段这些课程则作为选修课来开设,文理分科的现实情况表明,理科生对于此类常识的学习是不到位的,理科生在学习思政课时经常提到:“老师,我是理科生,学习思政课我一点自信都没有”。二是大学思政课忽视了高中文理分科的现实,课程设置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因此与中学内容存在较大幅度的重复,例如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课,就出现了中学讲爱国主义,大学讲爱国主义的重复现象,这不仅没能有效利用资源,也不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学生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下,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与热情都有所下降或消减。
教材内容的重复性与语言的无趣性。高校思政教材为追求各自体系的完备性和内容的系统性,各门必修课程之间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横向交叉与重复,此外,由于思政课课程的特点,语言理论性较强,不够生动,缺乏趣味性,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基于此类课程教材的原因,学生在思政课的学习中没有很好地借助教材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在思政理论课上自身的学习动力、兴趣、努力程度等都会受到不良影响。
1.2 教师原因
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以学生为本”相矛盾。受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传统的“填鸭式”、“满灌式”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教师多表现出“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学生缺乏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而与学生沟通交流得知,学生更加青睐于“侃侃而谈”、“生动活泼”的教师教学风格,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对教师的个人偏见和对课程的倦怠,在课堂学习中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有序地参与教学活动与互动。
教师专业素质的滞后性与学生需求的前瞻性相矛盾。高校思政课部分教师因为其自身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储备不足,其思想更新具有滞后性,一些学生对相关思政课问题满腹热情,在积极主动向教师请教疑难问题时,不能及时得到回复或得不到有效回复,其学习积极性受挫,在日后的思政课学习中,其参与度明显下降,甚至直接缺勤此类课程。
思政教师的态度、人格魅力、能力都是影响学生的课堂融入度和归属感的重要因素。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态度、人格魅力、教学能力与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和在课堂中的归属感有很大的相关性。而这种相关性同样具有确定的方向,即老师的态度越认真,人格魅力和教学能力越强,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和课堂归属感越强,相反,老师的态度越差,教学能力越差,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和课堂的归属感越弱。这说明,思政课老师态度的欠佳、人格魅力不够,教学能力不强是课堂“边缘人”形成的重要原因。在课堂上,老师扮演的是一个学生的引导者、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老师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向学生传授的能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而不能将思政课理论分析得透彻的老师容易使学生成为课堂“边缘人”,这点需要引起教师们的关注。
1.3 学生自身原因
学生认知结构。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中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衔接,但由于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中小学阶段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与不当,使学生对于思政课有某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如“凡思政课均枯燥、深奥、难懂、无用、空洞、无聊”,这种错误的认知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积极主动融入思政课课堂的学习。学生对思政课的总体认识与课堂中“边缘人”形成有较大的相关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越好,就越不容易形成“边缘人”,反之,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越不好,就越容易形成“边缘人”。所以学生对思政课的总体认识不好是课堂中“边缘人”形成的重要原因。
学生学习能力。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脱节或断层现象,认知结构存在严重误区,学生的自主探究不能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步同趋,具有与其他“中心地带”的学生截然相反的课堂表现。
学生性格及兴趣。调查结果显示,一般情况下,性格孤僻、内向、胆小的学生在选择座位时多选择靠后或角落处,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和主动向教师提问的频率很低,甚至为零。此外,兴趣程度也是“边缘人”形成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对于思政课不感兴趣或完全无兴趣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实用性很低,学习枯燥,不愿意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努力程度。综合上述原因,学生在学习中成就感不足,导致其不愿意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最终在课堂上散漫、懈怠。教师的提问不能够自主思考,缺乏问题意识等导致学生沦为思政课课堂中的“边缘人”。
1.4 社会环境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抬头向钱看,低头向钱看,一切向钱看”;“前途、前途,有利就图”;“理想、理想,有利就想”等等已成为许多人内心默许的信条。这些市场趋利性的思想也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思维,导致他们将一些务实求真的理论拒之门外,形成了市场趋利性和课堂道德性的现实差距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产生接受性心理障碍。
而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堂中,教师们在呕心沥血的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学生们读史明志,深切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精神并且身体力行,争当一名光荣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要盲目崇拜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随时为国家、为社会献身的无私精神。这些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让他们有个光明而美好的未来,但是它们的影响是潜在性和滞后性的。所以当老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着这些“高大上”的理论学说的时候,学生却完全感受不到它们的优越性,觉得它们太空洞,太虚幻,太说教,感受不到学习它们对自己目前的境遇有何种改善作用。所以在心理上,学生在“利”与“理”的选择上毫无疑问地更愿意倒向“利”的怀抱,注重实的东西,觉得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
2 促使高校思政课“边缘人”回归课堂的应对策略
2.1 自觉矫正大学生自我边缘化的状态
思政理论课对学生无吸引力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于课程本身、教师或环境影响等外部原因,内因的决定性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学生自身对于思政课不科学不全面的认识,不利于其学习兴趣的提升、努力程度的提高。为此,大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来自我应对。
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思政课。通过与学生交流得知,很多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主观臆断性,在没有真正了解思政课是什么的情况下就先入为主地给它冠以“乏味、单调、说教、无用……”等标签,然后放弃去了解它的机会。这种封闭的、保守的心态使学生无法开启学习思政课的大门,更无法切身去体悟思政课的真谛,因此,学生应该以开放的心态认识思政课,杜绝对思政课的个人偏见与成见,以科学的方法学习思政课,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总结出高效学习思政课的方法,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感受思政课的魅力所在,将思政课的学习融入生活,爱上课堂学习。
提高努力程度来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学生在正确认识思政课的实用性后,培养了学习兴趣后还要为思政课的课堂学习付出自身努力。在课堂学习之前,能够做到自主预习,具有问题意识,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提出和解决与思政课相关的新问题,做到“课前心中有数,课中应对自如,课后继续学习”的学习模式,在思政课课堂学习中,积极思考、回答、讨论问题。
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式。课前学习目标的制定与课后的自我评价与反思,并做出适时的调整计划,对学生的后续课堂学习也很重要。课堂学习效果使学生的成就感增加,在此基础上,根据学习难度和自身能力适度调整学习计划,树立新的长短期学习目标,能够使学生在日后的思政课课堂学习中更有信心和效果。
2.2 不断提升教师自身职业素质
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的完备与学科视野的扩大。专业知识储备与相关学科领域的涉猎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优秀的令学生爱戴的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学科视野,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能应对自如、自圆其说,让学生在感受思政课的无限魅力中积极与教师互动,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
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时代化。思政课教师应改变其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新的学生群体与时展背景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生活实际为课堂的切入点,将课堂落入到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实际中作为教学的落脚点。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知识结构、成长经历等特殊学情,采用因材施教、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与扩展课堂学习。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拥有清醒的哲学头脑、炽热的教育情感、高明的教育思维、艺术的教育智慧。我们往往拥有这样潜在意识的观念:“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合乎资格的法官,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智慧和他在科学上的优越地位深信不疑,即使他只读过一本概论”。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哲学尤其哲学,以使自己摆脱狭隘偏见与打碎精神枷锁。教育情感是教育中的情感,“作为教育者(教师),我们的情感既不能顺从了本能原则,也不能满足于顺从成人社会的道德原则,必须让自己的情感体现教育的一般原则。”教育思维是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素质。“作为教育专业能力,教育思维根本上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思维路线;从过程机制角度看,教育思维是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育思维的产品是教育实践策略和教育理性知识。”教育智慧是思政课教师成为教育家应具备的素养。“一个有智慧的教育者,应该有敏锐而准确的感觉、敏捷而深刻的思维和丰富而合理的想象。”
2.3 努力营造和谐向上的课堂氛围
和谐向上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生学、教学相长,还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这种平等的、相互信赖、相互提高的师生关系提升了双方的价值需求,从而加大其对思政课教学的投入。
思政课教师善于利用学生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教学机智,善于提问、擅长提问,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及时与知识点结合,增加学习内容的有趣性与灵活性。此外,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的动态变化,从学生中获取教学资源,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与指导。
学生主动与思政课教师沟通。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应主动营造一个思想开放、积极参与的课堂学习环境,主动与思政课教师交流互动,对于课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主动向思政课教师请教,对于自身在实际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及时有效地向思政课教师咨询,为教师教学的课堂课外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3 结语
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现象已成为社会现实,其造成的后果已经威胁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边缘人”的形成原因主要归结于思政理论课课程在其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大学生自身、思政课教师队伍、高校思政课相关的机构的共同努力。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的,但任重而道远,望此次研究能够对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边缘人”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胡学琦,樊宏法,江士方,朱忠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衔接与整合研究――基于中学和大学思政课教材内容的实证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2(2).
[2] 胡建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性质及其地位的再认识[J].考试周刊,2008(25).
[3] 丁国浩.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D].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 ; 真听 ; 真信 ; 真用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73-01
“思政课”教学作为大学生课程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书本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在于学生有没有把理论知识渗透到自己的心灵深处,有没有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理论基础相对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同时对思政课有较大的偏见,不及专业课重要等,所以,思政课堂的到课率和听课率一直不太理想。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首先任务就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听。乐于听讲是学生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前提,先“知”而后“行”,而要使学生“知、行”合一,就必须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让其“真听、真信、真用”。
“真听”,是指学生思政课堂愿意听讲、认真听讲。“真信”,是指学生能够把所听到的知识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渗透至他们的心灵深处,即“内化于心”。“真用”,是指学生能自觉地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即“外化于行”,这是思政教学的最佳效果。当然,要达到这种教学效果绝非易事,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观念,在思政课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革创新。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考试方式改革等三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思政课”的各门课程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明确的目的性。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把好关,根据教材选取重点讲解的专题内容,然后搜集一些“紧跟潮流”又“震撼心灵”的生动具体的素材,使内容”有血有肉”,真正做到既有用又有趣。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大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入座、入耳、入脑、入心和入行。要实现思政课的更高层次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内容设计上做到“可听”“可信”“可用”。“可听”主要强调内容要有针对性,针对教材本身的特性、学生关注的问题和他们遇到的困惑展开讲解;“可信”是说所要讲授的内容是客观的,正确的,具有科学性;“可用”强调学以致用,学生之所以对公共课的兴趣远不及对专业课的积极性,很大的原因是学生认为公共课学了没有用,这也要求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到是否与实践脱节,真正做到对学生有用。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思政课”教学要达到“真听、真信、真用”教学效果,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在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一)是采用课前演讲法:教师在第一次上课结束后就给学生布置下节课的演讲任务,以下一授课专题内容为演讲主题,每次上课前安排一到两名学生在讲台上做5分钟左右的演讲。为了使初次演讲效果达到较好的水平, 起到示范效应,教师在刚开始安排该任务的时候,要多花心思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等大部分学生熟悉流程并且能够较好的完成演讲任务时,教师再提出更高的演讲要求:即兴演讲。课前演讲一方面能够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促进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学生为了在讲台上争取好的表现,都会在演讲前广泛查阅资料,精心准备演讲内容;另一方面,学生上台演讲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同时活跃整个课堂氛围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是采取互动教学法。设置两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比如讲到职业道德时候,我会给学生讲到一个案例,1970年德国总理勃朗特来到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在为死难者献花圈时突然双膝跪倒,这出乎意料的举动不在计划安排之列,波兰东道主深为震惊,很多人都感动的热泪盈眶。我们现在看到的相片只有勃兰特一个人下跪,但还原现场,当时下跪的除了勃兰特,还有他的两个保镖,新闻工作者为了突出德国总理,在新闻时对照片做了处理,把那两个保镖ps掉了,那么请问新闻工作者有没有违背职业道德?像类似这样的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可辩性很强,大家往往会在讨论的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
(三)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思政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这一特性要求思政课的教学必须以真理的力量去震撼、启发和引导学生,否则就不能达到思政课“育人”的高层教学目标。这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主要选取经典案例、跟大学生相关的案例、最近发生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等。教师要善于通过深入剖析,引导学生透过案例中的现象看到事情的本质,矫正学生思想中对事物的错误认知和传统偏见,同时有针对性地强化他们的正确认知。因此,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积累,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将正确的理论通过案例讲解植入学生心中,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达到“真听、真信”的教学效果。
三、考试方式的改革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其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让学生更好、更直观地理解知识,还能让教学方式得到拓展。但是,目前高校还缺乏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认识。本文对多媒体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找出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多媒体;问题;运用
在高校中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因为其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并且其承载着对高校学生进行系统的基本理论的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还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目前,大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还是采用的传统教学方式;而多媒体作为一种新技术,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趋势和要求。
一、多媒体对“思政”教学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
学生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对象,是体现教学成果实效性的主体。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思想政治课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积极性,改造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直接的联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书本、黑板、粉笔来进行教学,这种方式固然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并产生思想疲劳。
(二)改变课堂学习方式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不断改革和深入,“思政”教师不但是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授者,还是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在“思政”课堂上,教师也应该适应改革后的课堂,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1]多媒体在教学中输入、输出手段的多样化使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强的交互性,这样使得学生可以把脑、口、手更有效地结合起来,并且其还能在学习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练习。
(三)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能力。自从教育改革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更加得多,所获得信息量也更多,但高校在其课时安排上却有所减少。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着教学时间和内容上的矛盾与冲突。传统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边书写,边讲解,不仅浪费时间、力气,还无法充分满足新课程教学的需要。而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话,不仅可以将教学内容转变成现成的影视和图文,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已有的经验和概念进行联系;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抽象思维的方法,从而加强思想政治课的感染力,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在“思政”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存在的问题
(一)对多媒体技术认识不全面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无疑能帮助教师进行更好的教学;但有的教师认为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就是将教案“电子化”。其实不然,多媒体具有图文色彩处理功能、闪烁运动功能、交互功能、数据分析功能、模拟工具功能,这些应用在教学中能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概念。此外,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中,有部分教师存在从网上购买、下载、重复使用他人课件的问题,由于其并不是根据学生的课程和专业进行设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2]
(二)师生缺乏互动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容易依赖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氛围变得程序化,从而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其在教室里埋头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很容易忽略台下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反应,这样不但会使得教师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与之进行很好的交流与探讨,还会使教学课堂无法发挥成效。
三、多媒体在“思政”教学中应用的改善
(一)“思政”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因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课程,所以,高校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所选择的辅助教材应与教学内容相符,从而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3]并且,其教学应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把“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主体目标。
(二)多媒体教学和其他教学方式的合理分配
因为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复杂且课程较多,所以在教学时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把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其他教学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或者连接使用,避免使用时两者之间不协调;再配合简单的教学方式进行探讨,使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的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以达到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目的。如果只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师有可能实现不了最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只是一种辅助工具,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本末倒置,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否则学生会因为注意力不集中等而影响其对知识的学习和吸收。
(三)提升教师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课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多媒体技术教学的素养。部分教师没有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知识和实践,也缺少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动力系统和维持机制,缺少有经验者和专家的指导帮助。所以高校应建立一个专家团队来帮助教师学习并更好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以进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四)改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不论何种教学方式,都是教师起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而使用的教学方式则起着媒介的作用。只有三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达到极致。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教师必须时刻注意学生的兴趣、思想,以此为根据来调整教学进度、内容和方法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也可在课堂上运用肢体语言、表情等表达方式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进行学习。
四、结语
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更上一层楼。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还需要教师事先对课程进行充分的设计和准备,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作者:刘蓉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伊琦.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6):49-50.
[2]肖爱民.多媒体课件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地位及制作原则[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2(02):97-99.
关键词:大学生 思政课 学习状况
一、高校学生思政课学习的基本状况
我们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展开了调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文科类专业60份,理工类专业80份,艺术类专业60份。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满意度 (100%) 总体学生 学生类别
文科类学生理工类学生艺术类学生
对思政课学体评价70.5%60%40%30%
对思政课学习内容评价60%80%65%55%
对思政课学习方法评价55%85%65%60%
对思政课学习环境评价70%80%70%65%
对思政课学习效果评价65%75%65%55%
(一)从总体上看,文科类学生比较认同学校思政课的教学,学习状况良好,而理工类和艺术类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状况稍差一些。具体体现在:
文科生能正确认识到思政课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态度端正,能在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完成学习任务,并能从课程的学习中获得对自己成长有帮助的知识。能对思政课的教学提出合理性的意见或建议。而理工类学生中,有一部分同学不认同思政课的学习必要性,不能理解思政课对自己价值观影响的重要作用,上课时也只是随便的听讲,无目的无意识。对于艺术生来说,这种情况更糟糕,许多学生旷课,即使到了教室,也会干其他的事情,选修思政课的目的,除了是学校的硬性教学规定外,主要是为了获得学分,从而顺利毕业。
(二)从思政课的学习内容上看,60%的学生较为满意,40%的学生不满意,在不满意的学生中,艺术生比例和理工类学生的比例较高,文科生比例较低。
(三)从思政课的学习方法上看,55%的学生能够掌握思政课的学习方法,45%的学生不能掌握。
(四)从思政课的学习环境上看,70%的学生认为学习环境良好,30%的学生认为学习环境不利于其学习。
(五)从思政课的学习效果上看,65%的学生认为学习效果较为满意。35%学生对学习效果较不满意。
二、思政课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学生对思政课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1],从总体上来看,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是积极的、主动的,认为学习思政课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创新思维方式,有助于自身德性与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培养,是一种长期的、间接的、有用的学科。但也有部分同学对思政课的学习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把思政课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归咎于学校或者是老师,认为思政课的学习没有太大的价值,总是高谈阔论,学习一些与生活实际不贴切的理论知识,太空泛,缺乏趣味性。
(二)高校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
道德感又称道德情感,是指道德主体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从某种人生观和道德理想出发,而对于现实生活的道德关系和行为所产生的肯定或否定、喜爱或憎恶等情感态度。它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正义感、责任感、良心感、荣誉感、义务感和同情心,这些道德感都是高校思政课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的教学目标所在,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多种诱因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感的迷失,在价值观的取向上表现出诸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倾向,对理想追求趋于“务实”,对国家、集体的利益关注不够,知与行严重背离,从而在学习理性上表现出急功近利 、诚信缺失、目光短视的现象。因此,高校必须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健全其人格,提升其德性。
(三)高校教师教学环节缺乏趣味性,教学方式单一
据调查显示,67%的学生认为,对高校思政课不满意的原因是,思政课学习内容枯燥,教师上课缺乏能动性,只是采用一味的说教形式,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对于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表示,与生活实际关联度不大,因此在学习时,无法专心致志,对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无法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面对。统计发现,学生们认为思政课的学习,不应该过于死板和僵化,可采用必要的课内外辅助教学手段,例如:分析实例、社会实践、课堂讨论、电化教育等,这反映出学生比较接受直观形象化的认知方式,以及形式多样、针对性强、互动式和研讨式等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把握住学生的这些学习心理,使思政课堂更加丰富,更能为学生所喜欢和接受。
(四)高校学生缺乏对于思政课正确的学习方法
据调查结果分析统计,45%的高校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思政课,由于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无法跟上老师的步伐,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学好思政课。思政课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往往是在理论的高度上引导学生,以培养他们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但当代的大学生主观意识强烈,思维的发散能力强,各自都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如果他们对思政课的学习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认同,那么很难培养出好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在这一环节加以引导,将思政课的内容联系实际,传授给学生,另外,学生应主动联系时政,理解思政课内容,必要时,通过历史知识的回顾,也能启发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内容。最终,能使学生自主自发的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堂内容,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高校思政课的学习内容枯燥乏味,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同学不愿意学习思政课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思政课内容大而空泛,常常涉及一些理论知识,乏味而且枯燥,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这在高校课堂里是很普遍的现象。思政课由于其课程性质的要求,必然决定了其内容上的真实性和严谨性,所以也导致了其缺乏趣味性。其实,这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只是很少有人能把握好它们之间的衡量准则。只要我们将思政课的内容牢牢把握住,不偏离正常的航道,但在传授给学生们的过程中,辅的运用一些趣味性的手段,例如,通过导入历史故事、时代新闻、名人轶事、以及欣赏纪录片等方式,丰富思政课的学习内容,使思政课的学习不再呆板、枯燥,学生们肯定会提高学习的热情,主动参与进思政课的学习。
三、改变高校学生思政课学习现状的主要途径
(一)引起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重视,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习效果和提高课堂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不重视和缺乏学习兴趣几乎是所有高校都面临的难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社会环境因素,如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日渐增强、价值追求日显功利、利益要求日益直接等因素;也有大学生主观方面因素,如大学生普遍对思政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思政课在整个大学教育和大学生成才过程的意义缺乏正确理解,甚至把思政课看作是可有可无的课程,从而产生重视专业课、轻视基础课特别是轻视思政课的观念;还有教师教学方式
方法方面的因素。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与对其学习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密切相关。因此,引起大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增强其学习兴趣,首先要使大学生认识到思政课在帮助青年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使其对学习思政课与自身成长成才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其次,要加强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化解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切实解决学生思想和行为问题;再次,要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要切实改革思政课考试形式,使之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不是把应付考试当作学习目的。
(二)对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加以正确的引导
当今社会,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思想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但同时也带给我们了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变得日益丰富多彩,但人们的道德感也逐渐迷失,高校学生正走在人生的黄金时代,是个性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自我的定位和价值取向的认同都不尽相同,对自己的把握力和自制力都不强,社会的影响,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容易使他们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因此对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加以正确的引导,是必要的,也是急需的,这对于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如果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符合社会的期待和要求,那么他们与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就更贴切,更能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和学习;另一方面,思政课的设置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使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成为拥护党、拥护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三)提高教师素质,发挥其教学主导作用
虽然调查分析表明,大学生总体上是认可思政课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也认可任课教师对思政课基本特点的把握,任课教师的亲和力,任课教师在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中的作用,这些都是十分积极的方面。但是,任课教师讲授思政课时在结合大学生特点方面还需要逐步加强,还要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为此,就要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素质,发挥其教学主导作用。首先,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要加强对教师的政治立场、政治信念、工作态度方面的教育,使教师树立坚定的信仰,进而熏陶、感染学生;要引导教师加强业务学习,通过激励机制引导教师不断提高学术水平;要通过进修培训、攻读学位,出国进修、考察等方式提高思政课教师素质。其次,要增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学校应给予思政课教师足够的关心和重视,改善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真正帮助思政课教师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从而更好地调动他们从事教学的积极性,增强思政课师资队伍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四)加强教材建设,创新教学内容
加强教材建设和创新教学内容,是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根本举措。调查分析表明,虽然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满意度较高,但认为所学习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对人生发展的帮助作用“较少”和“几乎没有”的比例仍高达四成,这显然不能适应高校开设思政课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要求。进一步分析发现,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与中学重复现象比较严重,教材的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当前国内外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教材的基本理论过于空洞,与现实联系不够等。这些情况,既影响了高校学生对“两课”学习的兴趣,也使“两课”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一种较为被动的局面。针对这一现状,首先,教材和教学内容应立足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立场、观点、方法、原则,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致力于进行与大学生立场、观点、原则、价值等有紧密联系的现实问题的深刻理论分析,帮助大学生提高基本理论素养。其次,教材和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国内外现实,密切结合大学生思想学习实际,挖掘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不解,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解答他们关注和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目前教育部明确要求使用全国统编教材的背景下,教师应不拘泥于教材,根据国内外局势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善于把新事物、新问题、新观点充实到教学中来。最后,要注重吸收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把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贯彻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改革中,赋予思政课教学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调查分析表明,有接近半数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呆板,调动不起积极的思考,不注意能力的培养。为此,应着重从创新思政课教学的方法及手段,加强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入手。首先,从创新教学的方法及手段方面来看,应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大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基于建构主义和合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基础上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体系,把思政课教学过程变为大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贵有疑,思之不通则质询。”开展研究性教学,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前提,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研究、创新和实践能力,让学生领略学习成功的欢乐。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讲授法和讨论、演讲、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要尝试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演示教学内容,通过视频、录像等音影效果和逼真的图像将教学内容直观再现,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的理解、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课程的信息容量。其次,加强思政课教学实践环节。要通过多种多样方式,如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专业实习、参观革命基地或展览馆、访问社会名人等社会实践活动,在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科学态度、观察能力、分析方法、研究方法,用实践检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四、结语
总之,对于思政课的学习,任重而道远,作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意识,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认识思政课的学习必要性和重要性,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社会的尊重,只有认清这一点,我们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拥有高屋建瓴般的思想和智慧,才能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走的更好、更远。(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接班人[N].人民日报,2005-01-19(第1版).
[2] 游洁,佘双好.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认识与评价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51(19):62-65.
[3] 张齐政.当前地方高校“两课”教学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以湘南地区高校为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2):109-110,115.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调查;分析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高职学生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任务,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强,这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一、 调查和研究
为了了解和掌握高职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学习、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以及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现状,课题组选取江西省有代表性的三所高职院校(一所为国家级示范性高职,一所为江西省示范性高职,一所为江西省普通高职)随机抽取1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1%。课题组编制了《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思政课教学效果、教师要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通过调查,对江西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期望能针对性的采取方法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对思政课的认知。
表一
从表一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高职学生(81.75%)的学生认识到学习思政课的重要性,并且有14.35%的学生对思政课很感兴趣,接近31%的学生比较感兴趣,只有不到11%的学生不感兴趣。有一半以上(57.93%)的学生认可学习学习思政课的目的是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接近20%的学生趋向于“希望对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反映了部分高职学生学习追求实用性的心理。
从表二可以看出有83%以上的学生对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持肯定意见,反映了绝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上得到学生的认可。有17.09%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政课很有收获,45.00%的学生认为收获较大,但是,有接近38%的学生认为没有太大收获或没有收获。这说明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政课持否定态度,学习后没有受益,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较差。这反应了思政课教学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学效果差的原因,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是影响思政课学习效果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面。
(二)思政课教学评价。
表二
(三) 教师要求。
表三
表三说明,尊重学生和学生平等沟通的老师比较受学生欢迎,其次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是具有良好师德和勇于创新的老师。有38.62%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方法死板、照本宣科;有38.53%的学生认为是教师过于严肃,不喜欢和学生沟通。这充分说明教师在教学上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教学方法的守旧和缺乏与学生充分的交流和沟通。
三、对策与建议
如何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呢?通过调研,课题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增强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关键是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兴趣的方法有:
1.刺激学生对思政课的求知欲。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和理论的激励。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利用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心理,巧妙地预设疑问,布置学习探讨课题,使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必须了解、研究和把握学生的内在需求,找准教育目标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结合点。思政课教学应该在学生追求事业成功、探索社会问题、理性知识完型三个方面努力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
3.创设思政课的乐学情境。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人处于欢乐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兴趣会油然而生。思政课欢乐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
(二)尊重学生、保持教学主体的平等关系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要加大“尊重”教育的力度。尊重是交流的基础,是情感渗透的基本要求。对待学生要改变原有的“居高临下”的高压式教育。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诚地与学生沟通,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氛围。要实现思政课“课堂公平”。教师公平的分配知识、机会、时间和空间等教学资源,多维度的对学生进行客观合理、科学公正、综合的评价。这也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三)优化教学内容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核心。
1.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要求教师教学要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不回避难点、不回避矛盾,灵活运用理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删减一些与社会现实和学生自身情况联系不密切的内容,补充一些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迫切需要的内容,如审美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创新意识、自主意识教育等。
2.教学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设计思政课教学活动时,尽量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要改变“教学内容等于教材”等等传统理念,在确立理论课教学内容时把教材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
3.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补充时代性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补充一些时代性的内容,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但事实上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对教学内容没有做相应的调整和补充。学生从教材和教师口中都得不到对现实情况的合理解释,很容易使学生对思政课产生“无用论”思想,从而直接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四)改进教学方法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手段。
1.创新教学模式,实施互动式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代之以专题教学和学生自主参与的师生互动式的动态教学模式。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法、双向交互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等各种方法进行教学,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改变学生认知过程,丰富学习资源,增大教学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优势,使教学效果图文并茂、音像兼备,更具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促进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3.加强实践教学。思政课有较强的理论性,在理论教学中,为充分体现针对性、实效性,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可以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增强认知能力,训练实践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五)改革考核方式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着力点。
考核方式的改革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着力点。针对单一的知识性考试知行分离、不全面、不客观的问题,采取综合性考核方法。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目标考核相结合,把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突出能力考核。学生通过写体会、调研、演讲、辩论、讨论交流、听教师指点等自主学习过程,不但能够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高职院校思政课考试可采取演讲、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这样考核公开、公平,促进“知行合一”,深受学生欢迎,这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本文为江西省教育厅2010年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课题(编号:JXJG-10-43-7)“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杨芳.论增强高校“两课”教学的实效性[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
一、当前制约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因素
1.思政教育工作者队伍素质还不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不健全,极大地影响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集中表现在:不少思想政治教师本身就对思政课没有兴趣,对国内外新形势、社会热点不关注,课堂上仅仅讲授书本知识,使得思政课堂沉闷乏味;部分思想政治教师长期忽视自身学习,知识结构老化,对互联网、经济、科技知识知之甚少,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不少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或者聊天;不少思政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教师的定位日渐迷失,进而引发了学生对思政教育课程作用的怀疑。
2.学生的中心地位尚未得到确立
目前,高职院校思政政治教育尚未确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之所以思想政治实效性较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真正需求,造成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了抵触心理。不少思想政治工作者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授理论,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迪,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之部分思政教师讲课枯燥乏味,内容呆板单一,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使得学生对思想教育的兴趣不高。
3.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密切
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集中体现在:部分思政工作者教学理念落后,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不能把理论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使得学生逐渐抵触思想政治教育;一些思政工作者总是逃避社会矛盾,只会讲授正面的东西,使得学生产生了思政教育脱离社会现实的疑问,从而认为思政教育无用。
二、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基本思路
1.着力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是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保证。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高低。倘若忽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建设,势必会对学生人格、道德、信念教育带来严重的负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其提供继续进修、培训的机会,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机制,鼓励思政教育工作者进入企业挂职锻炼,拓宽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和思路。加快建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交流制度,健全思政教育工作者轮岗制度,通过交流和轮岗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实践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我学习能力,敦促其在业余时间多读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书籍,不断获得新知识,增长解决思政教育中新问题的本领。
2.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创新思政治教方法,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关键。要侧重于对学生骨干进行专门培训,在培训的规范化、制度化上下足功夫,发挥其在学生中的示范作用,促进学生骨干担任思政教育辅导员制度不断完善,促使其引领周边同学学习思政课。要发挥校园文化在推进思政教育中的首要作用,促进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交融,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比如晚会、歌唱比赛、郊游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学生增进友谊,形成团结互助、爱岗敬业的意识。
要大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建立思政教育官方微博、qq、微信,让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办法,促进思政教育方法实效性的提升。
3.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点。思想政治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要开展思政教育入宿舍活动,在校园内广泛举办相关活动,如国内外形势讲座、社会难点问题辩论等,突破学生厌倦思政教育的思维束缚,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其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的比例,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基地、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等优势,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获得新知识,增长新本领。引导学生用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论等的立场、方法解决学习、生活和思想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从内心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显著提升。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学校改革发展的全局。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高职院校繁荣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教育方法、“接地气”等层面入手,探索提升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倦怠;因素;对策
学习倦怠主要是指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或兴趣,但却又必须要为之学习而感到挫折、疲乏和厌倦,继而产生不适当的逃避学习行为的状态。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存在学习倦怠现象,如对思政课出产生排斥与厌恶心理,甚至出现一些行为偏差[1]。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详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准确把握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效缓解学习倦怠现象,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倦怠的因素分析
对于学习倦怠而言,其包括成就感低、行为不当和情绪低落三个维度,其中成绩感低主要表现为对自己不自信或评价低,容易体验失败和挫折;行为不当指的是逃避学习的行为,如不交作业、上课睡觉、迟到早退、逃课等;情绪低落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产生挫败感、沮丧感和疲乏感,极度排斥和厌倦学习。一般来说,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倦怠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学生个人因素。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没有学习压力,方向相对模糊,有些学生忙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网友、兼职或交由等,缺乏学习兴趣,在思政课考试中则靠临时突击,学习盲目性强,缺乏人生规划。其次是社会环境因素。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易受社会风气和社会现象的影响,对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产生怀疑,认为读书无用,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不关心学习成绩,将精力和时间花费在网游、兼职和交友等方面,只学习认为对自己有用的专业课程,忽略思政课的学习[2]。同时大学生面对一定的就业压力,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看到即便成绩好但也无法找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有些学生为了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花费大量精力在各种形式的社会兼职、培训和考试中,对思政课学习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只求通过考试拿到毕业证书即可。最后是学习方式因素。相较于中学教育模式而言,大学课程教育的内容量大且进度紧,思政课教学多是依赖于学生的课后复习和课前预习,以自学为主,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查阅相关资料文献。但是许多学生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模式,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不知道如何规划学习任务和自主学习;有些学生虽然努力学习,但是多过着食堂、教室、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久而久之则会感到枯燥与疲惫,继而对学习产生倦怠感。
二、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倦怠的解决对策
(一)转变教育理念
有些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理念,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兴趣;同时高校的办学自受限,没有调节好与社会和政府之g的关系,导致大学生思政课教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高校从自身发展实际出发,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高度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处理好与社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结合社会实际需求来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规格,以此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克服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倦怠问题,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课堂教学枯燥呆板、课程体系结构不够合理、缺乏激发学生兴趣的新方法和新理论等,这就要求高校适当调整和科学设置思政课的内容及目标,重新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改革方案,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少学生学习倦怠现象。同时高校可以加快校园文化的建设,将校园文化的隐性力量加以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3]。例如:高校可组织专业学术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或者是做好学风建设工作,要求师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工作与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另外,高校应该加强民主管理,形成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鼓励学生树立主人翁的精神,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职责和学习任务,继而减少学习倦怠,主动投入到生活学习中。
(三)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主要是指自我判断自己能否应付某种情景或完成某项特定任务,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思政课学习倦怠。首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针对各种环境因素对学生心理效能感的影响进行考虑,如就业情景、学习压力和人机关系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自我感念,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坚强意志力,继而激发心理效能感[4]。其次,发挥家长和教师的积极激励作用。家长与教师应该激励和肯定学生,关注和理解学生的行为,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其在实践中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继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习自信心,缓解学习倦怠心理。
结束语
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环境、学习方式、个人问题等,极易出现学习倦怠的现象,继而影响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这就需要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详细分析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发挥出思政课的作用,实现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邵雅利.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倦怠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02: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