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茶文化的知识

茶文化的知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4 16:35: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茶文化的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茶文化的知识

第1篇

1995年全世界很多区域都在进行对于二战结束五十周年的反思和纪念。在这个年头里,和日本的知识界并没有表现出对于这一事件的共同性立场,相反,除了少数有识者之外,在各种形式的合作中,中国和日本的知识分子基本上回避正面触及这段历史所造成的感情创伤,以知识的态度对待这段历史。于是,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潜在前提。与此相关,1995年也是中国普通公民又一次强化战争记忆、燃起民族仇恨的年头。各种形态的有关历史的回忆,使得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中国人在感情上加深了与日本的对抗情绪。与此同时,全球化也已经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它很快带来了文化上的全球化要求,于是,中国人从日常生活到感情和文化选择,都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既有的价值观念还在,但是它们已经被结构进一个完全不同的序列里,从而发生着不同的作用。

当全球化被语焉不详地不断复制为一个既定前提的时候,有关全球化的了解反倒被搁置起来了。特别是全球化与"普遍性"、"国际性"等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对于中国人来说,最紧迫的任务被理解为与国际"接轨",并由此衍生出所谓国际化与本土化两种立场。但无论是哪种立场,都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那就是全球化过程将带来的不是本土文化的开放或者消亡,而是本土文化的重新结构,在这个重新结构的过程中,本土文化的实体性将要受到挑战。

本文所要讨论的不是全球化本身的定义问题,而是在中国知识界普遍接受了全球化这一前提下所出现的一些基本状况;我认为,这些状况反映了某些误区的存在,它们集中地体现在"跨文化"对话的活动当中。实际上,在近年来中国的"跨文化"活动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大多被理解为某种实体,开放文化和固守文化只是在对立的两极上强调了文化的实体性而已,因而,全球化的过程所带来的本土文化的自我否定和重新结构的可能性,被这种实体化的思维方式遮蔽殆尽,它基本上变成了一个轻松的叙述。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经过两年的准备,在1997年,在少数中国和日本知识分子之间,开始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对话过程。我们给这样一个对话的尝试命名为"知识共同体对话"。不言而喻,主要发起人和参加者试图在这样的对话中建立的,是一种跨文化的共同性知识立场。这一尝试所试图面对的,则是在轻松的全球化叙述和谨慎的跨文化对话背后所隐藏着的、存在于中国和日本社会与知识界之间的尖锐的文化冲突。通过对这种文化冲突的触及,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全球化认识背后所隐藏的思维方式的误区,从而勾勒全球化文化互动的真实状态。我们非常清楚,文化差异的表述通常被一些似是而非的假象所遮蔽。这种遮蔽导致的后果恰恰是被遮蔽的差异和矛盾的深刻化和白热化。仅就中国和日本而言,在两国的知识界之间进行的"文化交流"一直令人目不暇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各种面目呈现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似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闹程度。但是,在各个层面的交流之中,有一些被自觉回避的问题总是会以人们最不情愿的方式爆发出来;而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战争历史的责任问题。这是一个始终未能在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中获得明确定位的问题。这样说倒不是意指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讨论,或者没有得到注意,而是说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和真实的表达途径。所以,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场合,有关战争责任问题的交锋往往会突如其来地爆发,又被突如其来地压抑。与此相关,如此频繁的文化交流,其实却是在非常狭窄的思路中进行的:所谓"专家式对话"是构成文化交流的基本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只允许就一个方向展开话题,比如两国中国学家的交流或者日本学家的交流是最典型的例子:这种交流只以话题所依赖的某一方文化为基础,而相互之间的文化差异则仅仅被视为背景从而被虚化或搁置,只有当讨论无法顺利进展的时候,文化差异才被作为"退路"提出来,它的作用又往往在于以文化特殊论堵住另一方发言者的嘴:关于我们自己的问题,只有我们才了解。毋庸置疑,这样的模式没有给文化冲突准备余地,而且通常由于话题的设定是在一种文化内部,而这种文化又被视为是自足的,所以来自该文化的学者就无形中充当了"先生"的角色。也由于同一个原因,作为专家式对话的伴生现象,跨文化的学术交流常常会引起一些潜在的纠纷,而这些真正的文化冲突基本上被视为附加的问题被草率处理掉,从未构成讨论的主要对象。这使得跨文化交流的友好表象建立在极其虚假的层面上。

出于上述种种原因,我们认为,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知识空间,把一直被遮蔽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差异问题推到前台,是一个迫切的课题。为此,我们在"知识共同体对话"的起点规定了如下几个基本的前提:

第2篇

探讨中西文化差异的学者众多,观点迥异,我认为首先要,明确需从那些方面入手来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这个问题美国著名学者克鲁克亨等提出应从五个基本问题入手,我赞成这一观点。这五个基本的问题是:“(1)如何看待人的本性;(2)人和自然的关系式什么;(3)时间取向的本质是什么;(4)人生活的基本目的是什么;(5)人同周围人的基本关系的实质是什么。”这五个方面中,我认为,人与人关系的差异对旅游组织形式造成直接的影响。

一、人与人的关系

中国人性善,在中国社会里道德伦理相当的重要,梁漱溟先生就提到中国人是以道德代法律。在这样一种文化体系中,个人是通过他人,通过社会关系来定义和设计的,被当做血缘关系纽带、封建等级、名分差距中的一个符号。而那些不受伦理和集体关系定义的个体常常被视为不道德的个体。在中国的几千年的历史上无论是哪个朝代,在现在看来都是家天下,在经济上中国社会有父母在兄弟不分(主要指财产),这些都是伦理本位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儒家思想中所推崇的:“仁”“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都反映出这种伦理本位思想。传统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民族,作为农耕民族,自给自足、邻里相助的村落共同体成为其社会载体,在这种社会载体之下,伦理本位就集中的表现为家族本位思想。由于这种对家庭关系的倚重,中国人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团体生活,在公共观念、组织能力、法律精神等多方面都有所欠缺。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提到:“团体与个人,在西洋俨然两个实体,而家庭己若为虚位,中国人却从中国就家庭关系推广发挥,而以伦理组织社会,消融了个人与团体这两个端。”

与传统中国相反,西方文化崇尚人的个性,追求个人对于家庭、集体、国家社会中的优先性,每一个人在西方社会开来都是平等的。在美国的《独立宣言》里明确提出:Allmenarecreatedequal.(人人生而平等)。在社会生活上表现就尤为明显了,即时是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也要尊重孩子个人的权利,在西方社会中孩子的隐私权也是受到保护的。同时在我们的旅游行为中,西方人是不喜欢团体游不喜欢导游指指点点的告诉他们需要做什么。对于个人主义本身这个词在理解上,中西文化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的词典里,个人主义被视为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从词义的理解上给自私的含义没有多大区别。在维基百科中是这样来定义个人主义的:“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立场,同时也是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和个人价值。个人主义者尊重个人目标和愿望,遵从独立和自给自足思想,同时反对社会、家庭和任何社会组织干预个人兴趣和个人发展”。应该说对于这个词在理解本身就有所差异。在西方社会个人主义是得到推崇的,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提到:“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精髓,它主要强调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利益。”西方的个人主义个性自由有着其局限性,但是它塑造了西方人自主、自律、创造、奋斗的精神。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西方生在社会生活中喜欢追求自我独立、自我发展、与众不同、敢于保持个性。

这种中西方文化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差异,反映在旅游活动中主要表现在中西游客旅游组织形式的差异。

二、组织形式上的差异

中国文化强调伦理道德,群体意识比较强烈,中国人在选择旅游组织形式时多选择团队游。不管是出境游还有国内旅游,团队游都是很普遍的形式。很多中国人都认为团队游可以互相照顾,如果出现什么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解决。同时在旅游的闲暇之余不会有寂寞的感觉。中国人缺乏冒险精神也是中国人选择团体游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选择团队游那么在旅游过程中的很多问题旅行社都会解决,比如说交通、旅游线路、食宿语言问题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团体游都会得到很好的解决。可能有人认为这不是缺乏冒险精神而是随团旅游省心、省力、省麻烦,因为人们认为旅游就是放松和休息。其实这里暗藏畏惧心理,因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不知道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这种问题一旦出现怎样解决,这就是一种畏惧,不敢冒险不敢面对。虽然说现散客游在中国也逐渐发展起来,但是团体游仍然占据着很大的比例,散客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去,而是几个好朋友或是同学自行组团而不通过旅行社的方式。

在西方许多国家,如英、法、德、美团队游不是很普遍的旅游组织形式,不是说西方就没有团体游,只是相对中国来说不那么普遍,而且西方团队游和中国大相径庭。西方人的旅游组织形式和旅游目的地选择一脉相承,反映出西方文化的特点,既为了尽情享受属于个人的时间和生活方式,单独外出旅游的情况很普遍,对于西方人而言似乎结伴或是与家人同行会损害自己的旅游效益。当然很多西方人出国旅游也会考虑参加旅行社,这样做目的是为了省去订房和定机票的麻烦,所以一般喜欢“基本结构(订机票定房)+自由选择”的模式,当然目前中国的旅行社也有这种模式的组团形式,但这种模式还不普遍,对多数境外游客而言,参团旅游还是一种不得不进行的选择,西方游客对这种单一的组织形式颇有怨言,例如我有幸在昆明体验了一次九乡一日游,那次西方朋友参团也是没有办法,因为单位统一安排。刚出发就爆发了西方游客和导游小姐之间的冲突,西方游客认为导游小姐不应该在旅游车上不停的介绍云南其他地方,因为旅游车是游客和导游的共同空间,没有征得他们的同意而擅自宣传其他景点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他们完全没法理解,他们对景区游玩有时间限制,有特定的购物时间更不理解。旅游结束后一个美国朋友告诉我,他永远也不会在中国参团旅游,更不会推荐朋友参团。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中西游客对旅游组织形式认同感差别极大,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还是源于中西文传统文化的差异。

针对中西游客在旅游组织形式上的差异,我认为必须发展多样性的旅游组织形式,促进中国入境旅游的发展。

三、发展多样性的旅游组织形式

目前我国旅游以团体游为普遍的旅游组织形式,虽然近几年自助游逐渐发展,但是目前来看发展还不完善。对于大部分中国旅游来说,团体游是可以接受也是比较简单方便的旅游组织形式,这一方面源于中国集体主义的文化根源,另一方面源于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民族精神,但是在强调个人主义思想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西方游客来说,团体游是一种很难接受的旅游组织形式。

在这种情况之下,发展自助游就是中国旅游市场吸引国外游客比较有效的方式。我国自助游虽有发展,但管理不完善,旅途安全保障设施还需提高,同时与自助游相关的租车、自驾、导游等在专业程度上还有待完善。美国自驾游世界知名,著名小说《在路上》就是美国自驾旅游的真实写照,同时美国的汽车旅馆也成为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当然中国很多旅游景区的道路交通制约着自驾游的发展,但通过当地居民的代驾,可以促进这一旅游形式的发展。

探险游也吸引大批的西方游客,在美国大片中经常有寻宝探险的情节,让这些寻宝探险的镜头出现在中国的奇峰险滩上不是没有可能。当然探险游有一定的风险,怎样规避风险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要正确看待探险游,探险游虽说有风险,但游客追求的是身心愉悦而不是伤害,安全尤其重要。其次,要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旅游企业应提供专业,安全的旅游线路,再次,选择优秀的导游,这里的导游更多的是向导。最后,要为西方游客购买专项保险,尽量保障西方游客的安全。

第3篇

(长沙师范学院,长沙 410100)

[摘 要] 都市文化对儿童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上,都市文化对儿童教育的影响有两条路径,一种是直接的影响,一种是通过对儿童的文化化形成儿童文化,间接影响儿童教育的生态;微观上,都市文化涵括了都市物质文化、都市制度文化和都市精神文化,这三者在微观层面上对儿童教育的发展趋向、存在形态有着重要影响。对不同历史阶段都市文化中的儿童教育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古典都市文化表现出权威化的文化形态,其儿童教育方式表现出显在的压迫性控制,其教育目的是培养镶嵌在这种文化秩序中的“小大人”;现代都市文化表现为民主型的文化形态,其儿童教育方式表现出隐匿的规训性,儿童被发现并确立了主体地位,其教育目的是培养现代社会的“公民”。

[

关键词 ] 都市;儿童;文化;教育

一、都市文化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都市是人类的一种生活空间,相对乡村而言,通常等同于“城市”的概念,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经济、政治、文化功能,兼有资源、交通等便利条件,代表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的居民聚集空间。从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有活动来看,所谓“都市文化”即是在都市环境中生产和消费的、由都市物质与精神符号形态承载的、具有强大辐射力和影响力的现代性文化。在当代社会,都市文化正日益成为一种强势的社会主流文化,正日益深入到儿童的具体生活之中。

(一)宏观影响

首先表现为都市文化——儿童——儿童教育的作用路径,即都市文化以儿童为中介对儿童教育产生影响。在都市文化中生长的儿童会逐步形成一些基于都市文化的思维方式、认知模式、行动方式。这些行为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基础,也为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凝聚于儿童身上的对象性文化因素。与此同时,都市文化还对儿童教育直接起作用。这主要是由扎根于都市文化的制度文化通过显在的方式规限的。如康德所说,“能够对人提出的最大、最难的问题就是教育。由于见识取决于教育,而教育复又取决于见识,故教育只能循序渐进,只有通过一代人将其经验与知识传给下一代人、由这一代加以改进后再传给下一代的方式,才能产生出正确的关于教育方式的概念。这一概念以伟大的文化和经验为前提,因此很晚才得以出现,我们自己对它的认识也并不纯粹。”文化和教育具有天然的联系,二者互相依存,都市文化对儿童教育的影响与此相同。

(二)微观影响

在广泛的意义上,儿童所处的环境、所面对的人、以及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中生成的事件共同构成了儿童的教育生态。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生态中,儿童得以在天性的基础上,经由文化熏陶而逐渐成长。都市文化以其物质文化的显在和可触摸性为儿童的教育提供物质条件,如公园、游乐场、文化宫、博物馆等物质形态文化;以其制度文化的规范性为儿童教育提供方向、组织基础以及政策支持,主要表现为国家的教育方针、儿童教育制度(学制)和各种教育政策对儿童教育的规范作用;以其精神文化的缄默性和:价值性内在地规限着教育的内容,引导着儿童教育的价值追求和审美趋向。具体而言,都市精神文化以其特有的知识形态影响着儿童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方式;以其特有的价值规范影响着儿童教育的价值追求;以其特有的艺术影响着儿童教育的审美情趣。

二、都市文化的变迁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一)古典都市文化与儿童教育

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古典都市文化在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的城市文化是其典型的代表。伴随着制度的变迁,中国古代都市化经历了邑制都市时期和县制都市时期,具有浓重的政治文化特征。都市的建造都经过缜密的设计,遵循严格的规制,在各方面都表现出恢弘的气派和皇权至上的思想。“国王占据中心位置,他是城市磁体的磁极,把一切新兴力量统统吸引到城市文明的心腹地区来,并置诸宫廷和庙宇的控制之下”。这一时期,中国的都市大多呈现四边形的城郭和棋盘状的城区,并“始终以一种世俗政治权力中心的威严面目出现,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统治的至高无上”。这种都市文化对都市儿童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都市的文化机构和设施比较发达,太学、书院等大学机构发展相当充分,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也留世较多,但却很难找到直接表述古代都市儿童生活的文献,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无论是传世文献,还是敦煌出土文献,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教育儿童的道德规范,是当时社会普遍认同的‘好孩子’的标准。在这一知识背景下,我们看到的是被模式化了的‘高大全’式的儿童,而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欢乐与幸福,却被忽略了,以至于我们今天再来追寻这一童年的足迹时,既缺少这方面的文字记载,更缺乏图像方面的资料。”这种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儿童在古代都市那些值得书写的社会生活中的缺位和成人对儿童地位的轻视。不过,古代的儿童诗、婴戏图以及零星的关于儿童的文献叙述,还是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据这些材料来看,古代都市儿童没有专门的游乐场所,那时的儿童通常在门前屋后的空旷处玩耍,也没有专门的游戏设施,但取材于生活的玩具形式多样;正规的儿童教育场所则常常规规矩矩,配备了桌凳、教鞭等教学设施,但无配套的活动和游戏场所。

在教育制度上,古代都市的教育学制中很长时间没有初等教育的实施机构,直到清代才有所发展,初等教育多由私塾、蒙馆、社学等民间机构承担,其中社学多是乡村的基础教育机构,私塾、蒙馆承担了都市的儿童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也多被当时的忠孝伦理所渗透,儿童的精神发展从一开始就被嵌入封建伦理的位序之中,如吃饭时“妇女儿童必须等在后面吃”;“在私塾中规章极为严酷。塾师为了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除对学童授课外,与学童不交一言,不示一笑,犹如一尊菩萨,把学生成天禁锢在私塾里苦读经书。”这种权威型的文化形态和压迫性的教育方式,造就了诸多“少年老成”的孩子,其实质是把孩子当作小大人,使之很早就能被嵌入现有的社会秩序之中。

(二)现代都市文化与儿童教育

第4篇

【关键词】华南虎;新闻传播;舆论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华南虎事件,作为2007至2008年度中国新闻传播界乃至娱乐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真正的价值在于它以极具戏剧性的方式激发了社会公众和大众媒介的共同热情,并令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几个非常本质的问题:

什么是新闻事实?

社会公众诉诸新闻传播的本质需求是什么?

中国大众媒介的价值观从一元化转向多元化是主观选择还是客观趋势?

笔者以为:从“华南虎事件”中凸显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多元延伸的新闻事实,更展现出中国新闻传播和社会舆论的结构性变化,包括多元化媒体对单元化媒体的优势替代,传者、受者与新闻当事者之间话语权的动态转移,以及新闻传播对真实、道德、教化等不同目标的追求秩序的改变。这些重要的结构性变化对中国的现实社会正在并将持续产生深刻影响。

一、华南虎事件新闻价值的解构

“华南虎事件”作为一系列新闻事件在9个多月的时间里交错展开,其动态传播过程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诸多个人博客、网络论坛等点对点实时传播的个人媒体深度参与,不仅令新闻事实的舆论导向高度分化,同时也令许多大众媒体不知不觉中作为间接当事人卷入其中。因此,在展开深入分析之前,有必要按时间顺序对华南虎事件的动态进程进行一个简要的梳理:

2007年7月6日,经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多家单位的7名专家教授4个多小时论证后一致认为:由陕西省林业厅组织的“野生华南虎调查队”通过2006年6月至2007年2月的科学实地考察,所作出的陕西镇坪华南虎调查报告,科学合理地证实了野生华南虎的生存。同日,陕西省林业厅新闻“已经30年没有踪影,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甚至认为己经濒临灭绝的野生华南虎,在陕西镇坪仍有生存”。

2007年10月3日,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城关镇文彩村七组村民周正龙在该县神州湾一处山崖旁,用胶片(31张)和数码照相机(40张)同时拍摄到两组清晰的野生华南虎照片。

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召开新闻会,确认周正龙的华南虎照片经由陕西省林业厅组织野生动物专家和影像专家共同鉴定真实可信,宣告野生华南虎在陕西重新被发现,并奖励“拍虎英雄”周正龙2万元。

2007年10月13日,陕西省林业厅公布了两张周正龙拍摄的野生华南虎照片。

2007年10月15日,网上出现名为《陕西华南虎又是假新闻?》的帖子,针对周正龙华南虎照片的诸多疑点,号召网友们帮忙鉴定。

2007年11月16日,一网友通过网络公布了一张老虎年画,年画虎与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高度相似,这一发现成为华南虎事件的重要转折之一。

2007年10月16日,陕西省林业厅官员对周正龙华南虎照片“造假说”公开回应,予以明确否认。

2007年10月29日,陕西省镇坪县野生动物保护站的站长李评,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社会记录》节目采访时,直接批评当地某些官员“说话不负责任”,以此公开宣告自己一直以来对周正龙华南虎照片真实性的置疑。

2007年10月30日,中科院研究员傅德志表示:敢以脑袋担保周正龙的华南虎照片造假,并呼吁司法介入。

2007年11月9日,世界权威科学杂志《科学》登出题为“Rare-tigerphotoflapmakesfurflyin china”(珍稀老虎照在中国引起更多风波)的新闻稿,并在所刊发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旁边注有“flatcat(平面大猫)”字样。

2007年11月10日,国家林业局为了证实野生华南虎现状派出十位专家赴陕西进行专题调查。

2007年11月18日,华南虎年画生产商骆光临向《东方早报》展示了年画虎底图,19日《东方早报》就此进行了报道。

2007年11月23日,陕西省林业厅再次就华南虎事件最新进展发表声明,将继续关注华南虎事件。此前,该林业厅副厅长朱巨龙表示:若周正龙华南虎照片有假将辞职。

2007年11月26日,门户网站网易独家公布了周正龙所拍摄的40张华南虎数码照片,并有新闻报道说网易新闻主编马红斌事前与周正龙交涉华南虎照片版权时,周正龙开价一万元一张。

2007年11月27日,周正龙报警并开始准备网易公司。

2007年11月29日,一直支持周正龙的陕西省林业厅信息宣传中心主任关克的博客中出现承认造假的文章,后被证实是黑客所为。

2007年11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预告: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将出席12月4日上午的新闻会,届时会回答有关华南虎事件的相关问题。

2007年12月2日晚上,来自六个方面的鉴定报告和专家意见汇总到网易,一致指出周正虎所拍摄华南虎照片是假老虎。

2007年12月4日上午,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曹清尧在新闻会上通报了国家林业局专家组赴陕西开展华南虎专题调查的结果,并表示国家林业局不能越位判定华南虎照片真伪,且也不能据虎照的真假来断定陕西省镇坪县是否真正存在野生华南虎。同日,陕西省林业厅表示:关于野生华南虎的进一步官方野外调查将在当地第一场雪后继续展开。

2007年12月9日,国家林业局要求陕西省林业厅本着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和对公众负责的态度,委托国家专业鉴定机构对周正龙所拍摄的华南虎照片等原始材料依法进行鉴定,并如实公布鉴定结果。

2007年12月21日,据知情人向网易网站提供的一个秘密帐本,多家媒体新闻:称该账本信息显示在2007年1月和2月期间,镇坪县林业局曾向陕西省林业厅派遣的华南虎调查队送礼、送钱,其中包括了两部手机和金额约10000的“行贿”细节记录。

2007年12月21日之后,由“秘密帐本”牵出关于调查队的一系列新闻,主要内容即陕西省林业厅先后向华南虎调查队拨款16万元专项经费,但该调查队在镇平县实地考察时曾向多位村民向导打下欠条,镇坪当地相关官员均表示对此毫不知情。

2008年6月29日上午10时陕西省政府新闻办在西安举行新闻会,通报“华南虎照片事件”调查处理情况:周正龙因涉嫌诈骗犯罪,用老虎画拍摄的假虎照已被公安机关提请检察机关批准逮捕,13名省、县相关责任公务人员受到处分。

上述一系列动态新闻事实每每出现舆论拐点的重要催化剂,正是如下以个人身份进入大众传媒视野的关键“新闻当事人”,主要包括:

陕西省林业厅信息宣传中心主任关克,坚信周正虎所拍摄华南虎照片的真实性,通过以极富情感张力的博客文章(可参见, 2007-11-06

[2] 新浪网友BBS留言,blog.省略/emaycomcn,2007-12-24

[3] 关克,新浪BLOG文章,华南虎引发一场捍卫人权的战争,blog.省略/guanke1964

参考文献:

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采用甘中职师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初步了解并分析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现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英语文化教学提供依据。

1调查目的和意义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目前我们的中职英语教学还没有真正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我们培养的大多数学生职场英语应用能力较差,在职场交际中时常遭遇文化误解,从而出现“社交语用失误(Leech,i983)",这种“失误”指不能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际。多年来我院的中职英语教学跟传统基础英语教学一样,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其结果是学生的英语社交语用能力差。据此,笔者在本院中专部展开文化意识调查,意在对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进行透视,了解其现状,发现其利弊,尤其是发现其存在的与职业教育不相适应的因素。同时,本调查还意在引起中职英语教师对文化教学的重视,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探寻一条符合职业教育的文化教学之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职场竞争力。

2调查依据

国家教育部将于2009年秋季试行的新《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到: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等。其课程目标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职场英语应用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新大纲把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文化意识结合起来的要求体现了中职英语教育的时代特点。但现实情况是有关职业学校英语文化教学实践,目前只处在起步和实验阶段,文化教学在英语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并不突出。

Kramsch认为:语言表达文化现实;语言体现文化现实;语言象征文化现实.语言与文化融合成一体的事实说明教授一门语言,就不可避免地要教授其相关文化。邓炎昌、刘润清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熟悉有关文化知识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得当。”书中更明确提到对于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学习密不可分。

文化教学始于中世纪的拉丁语教学,真正有目的,有系统地在语言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一出现于美国。1945年美国学者弗莱斯(Fries)首次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意义揭示出来。他认为语言的掌握是建立在对其使用的文化环境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的。20世纪60,70年代国外语言学界出现的文化热打破了传统的以语法翻译为基础的语言文化教学模式,社会学家Hymas首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导致了语言教学领域方向性变革。人们开始普遍接受外语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80年代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的跨文化交际学引人我国,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自然地联系到了一起。进人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学者在语言文化的不同层次上展开了研究。胡文仲教授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跨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如他的专集《文化与交际》集国内44篇有关文化研究的论文成果于一体。邓炎昌、刘润清(1989)合著出版的《语言与文化》讨论了使用英语时所涉及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化因素。近十多年来其它学者和如许国璋、赵贤洲、桂诗春、高一虹、等对语言与文化的研究也更细致更具体,大多集中在词语的文化内涵、非语言交际与文化和文化导入的研究上,为我国的语言文化教学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3研究方法及措施

3 .1研究对象和方式

本次研究对象为咸宁职院中专部06财会专业2个班共112名学生;中专部12名英语教师(3名为硕士,6名硕士在读)。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112份,回收106份,回收率94.6%;发放教师问卷12份,回收12份,回收率100%。本研究设计两套调查问卷,一套是学生调查问卷,一套是教师调查问卷。问卷来源于邓兆红的优秀学位论文《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视野下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中的部分内容和网上相关内容并作适当改动。题目为单项或多项选择题,要求根据实际情况作答。

3.2学生问卷情况和分析

(1)你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

A、非常了解

B、了解(12.3%)

C、了解一些(49.1%)

D、几乎不了解(33%)

E、完全不了解

(2)学习英语过程中,有必要学习英语文化吗?

A、非常有必要(1.5%)

B、有必要(45.2%)

C、有,但不要太多(36.7%)

D,没有必要(4.7%)

E、不知道

(3)学习英语过程中,你对文化现象的关心程度是:

A、不关心(13.2%)

B、有一点关心(35.8%)

C、适度关心(22.6%)

D、较关心(26.4%)

E、很关心(1.8%)

(4)你怎样处理语言技能训练与文化知识学习?

A、仅关心语言技能训练(50.9%)

B、仅关心文化知识

C、两者并重(34.1%)

D、技能训练为主,文化知识为次(13.2%)

E、技能为次,文化知识为主(1.8%)

(5)我学习文化知识的渠道是:

A、无渠道,没学过(4.7%)

B、课内老师很少讲解,主要是课外自己补充(63.2%)

C、以课内教师讲解为主,自己课外补充(18 .8%)

D、以课内教师讲解为主,无课外补充(13 .2%)

E、课内老师不讲解,全由自己课外补充

(6)学习文化对提高英语学习成绩

A、无帮助(21.6%)

B、少有帮助(17.9%)

C、有帮助(50%)

D、有较多帮助(10.4%)

E、有很大帮助

(7)你阅读英文读物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新单词(19.8%)

B、知道更多语法知识(14.2%)

C、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生活知识(49.1%)

D、只想看懂文章意思(13.2%)

E、消遣(4.7%)

(8)对英语教师课内讲解文化内容清晰程度是:

A、不清晰(8.4%)

B、偶尔清晰(38.6%)

C、经常清晰(14.2%)

D、很清晰(12.3%)

E、不知道

(9)你认为英语英语教材中含有文化知识吗?

A、不知道(19.9%)

B、含量很少(39.6%)

C、含量较多(19.8%)

D、含量非常丰富(0.9%)

E、一点也没有

(10)你们英语老师是如何进行文化教学的?

A、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37.1%)

B、通过多媒体\电影\录音\录像\图片等(17 .1%) C、中西文化对比(6.6%)

D、举办文化讲座

E、给学生推荐有关文化读物

(11)你认为目前制约中职生文化意识培养的因素有哪些?

A、教师轻视文化教学(43.4%)

B、学生基础薄弱,无法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77.4%)

C,教师一言堂,教法陈旧(85.8%)

D、教材中文化内容少(37.7%)

E,教师知识储备不够,文化素养有待提高(20 .8%)

(12)你在学习西方文化时,觉的最困难的方面是:

A、西方的宗教习俗(数字,颜色,婚葬)(27.4%)

B、西方的食物和用餐礼仪(43.4的

C、西方的政治制度(49.1%)

D、西方的经济制度(50%)

E、西方的教育制度(21.75%)

F,其他方面(家庭与个人社会福利,工作,旅游)(17.1%)

(13)你觉的以下哪方面与中国文化有较大差异:

A、西方的宗教习俗(数字,颜色,婚葬)(11 .3%)

B、西方的食物和用餐礼仪(35.8%)

C、西方的政治制度(82.15%)

D、西方的经济制度(74.5%)

E、西方的教育制度(38.7%)

F、其他方面(家庭与个人社会福利,工作,旅游)(11 .3%)

(14)你认为英语课中关于介绍文化的时间最好占

A,5%(5.6%) B,10%(33.1%)

C,30%(40.6%) D,50%(12.3%)

E,70%(8.4%)

(15)你觉得学习英语文化在你们毕业后职场与外国人的实际交流作用大吗?

A、不是很有用(14.2%)

B、有一定作用(11.3%)

C、很有用(14.2%)

D、不确定(31.1%)

E、根本不知道

以上调查结果可喜的一面: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抱有积极热情的态度,如1至3题所示;第6小题也显示了大多数学生(60.4%)对文化知识与成绩的正相关关系有正确的认识;通过第7小题的调查,我们得知49.1%的学生阅读英文读物是为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生活知识,这说明他们的潜意识里都渴望学习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另一个渴求学习文化的证据在第14小题里也一览无遗, 33.1%和40.6%的学生认为英语课中介绍文化的时间最好占10%和30%的时间。但是整个调查结果也反映了令人担忧的一面:学生文化意识普遍薄弱,有的甚至不懂什么是文化知识,如第4小题调查显示50.9%的学生仅关心语言技能训练,不关心文化知识的学习;第9小题显示共有21学生不知道英语教材中含有文化因素,42个学生认为含量很少,两者百分比之和高达53%;在第15小题的调查中,31.1%的学生对学习文化在职场与外国人的实际交流中的作用不确定;第10小题中77.4%学生认为制约其文化意识的因素是英语基础薄弱,无法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这足以说明中职生急需加强基础,提高学习兴趣;另外,学生大多感到中职英语文化教育严重缺失,如第10小题调查显示英语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过文化类讲座和推荐阅读文化读物,37,1%的学生选择教师文化教学方式是通过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来实现。总之,学生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不管是教材还是教师的教学都无法满足学生对文化学习的需要。

3.3教师问卷凋查情况

调查的内容主要有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认识、文化教学的进行情况、文化内容的了解情况、文化教学的制约情况以及改善文化教学的途径等5个方面。

在被调查的12名教师中,9名教师认为文化教学非常重要,表示希望接受有关文化教学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在课内外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的教师有4名,课堂上进行了文化渗透的有9名,所有教师认为自己或多或少地进行了文化渗透。对文化内容的了解情况显示:7名教师认为语言不是文化的唯一表现形式,非语言交际如宗教,政治体制,饮食习惯等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问卷显示文化输人严重不足,值得庆幸的是8名教师已经意识到教法陈旧和知识结构欠缺对文化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另外学生基础、教材编排也制约了文化教学。至于如何改善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教师们各抒己见:4名教师认同改革英语测试方式,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四种英语技能并驾齐驱,3名教师希望研究有效的文化教学方案和出台符合中职生认知能力的文化教材;5名教师认为举办文化讲座、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等为重要途径。教师问卷结果足以说明我院英语教师已意识到了文化教学的重要,这为中职英语文化教学提供了思想保证。

第6篇

【关键词】自贡市;文化程度;急救知识;掌握

Objective: by investigating ZI Gong first aid knowledge to master in the residents of different cultural levels, which will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argeted to carry out first aid training. Methods: the 1500 community residents to the city to adopt the method of random sampl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o statistics of the questionnaire, using SPSS17.0 statistical software to analyze data. Results: the mastery of first aid knowledge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cultural levels, the residents of the high degree of cultural master is generally good, the residents of the low degree of cultural knowledge in a relatively poor.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different cultures targeted level to carry out the relevant knowledge of first aid to preach, strengthen emergency first aid training to enhance skills.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元素多元化,人们对卫生医疗的需求日益增长。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频频发生,一些意外伤害在所难免。时间就是生命,急救工作必须争分夺秒【1】。因此,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急救医学水平提高的同时,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与培训也应重视,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为此,我们于2013年7月对本市部分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自贡市5个社区居民及周边群众进行问卷调查。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随机抽样的方法有经过统一培训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1.3统计方法 对原始数据进行人工检错,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3 不同文化程度居民希望在社区普及的急救知识 调查结果显示,小学及以下社区居民最希望普及有关意外灾害的急救知识,初中最希望普及有关创伤急救的的知识,大专、高职最希望普及有关家庭常见急诊救护的知识,高中、中专和本科及以上最希望普及有关心肺复苏的知识。

3.分析讨论

3.1文化程度不同的社区居民对急救电话120的掌握情况普遍较好,可能是由于:在接受教育期间,家庭和学校进行安全教育。②社区及公共场所对急救电话的宣传;③媒体对安全知识及急救电话的传播;④医疗机构对急救知识及急救电话的宣讲

3.2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对心肺复苏术的掌握普遍较低。专家指出当意外发生时,前4min为最佳抢救时间,称为“黄金4min”在有效的时间内及时运用心肺复苏术建立有效人工循环,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和转归。心肺复苏术的主要任务是快速有效地复苏生命器官(特别是心和脑)的血液灌流和供氧,其主要步骤可归纳为ABC;A(airway)保持呼吸道通畅,B(breathing)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C(circulation)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3】。居民对心肺复苏术掌握程度较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①文化程度低的人对该技能获取的途径较少。较少时候对专业医学知识进行了解没有听说过心肺复苏术。②此次发放问卷主要是针对市区,因此有很大一部分是小学生,对于他们而言心肺复苏术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无法完成。③即使是文化程度高的人,由于未受过专业培训、指导,部分人手法不正确或操作不到位使其不能达到有效的救治目的。因此尽快提高居民对心肺复苏术的掌握程度是十分必要的。

3.3 经分析得出,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对基本急救技能的掌握情况有所差异。如毒蛇咬伤、颈椎伤、溺水、、钝器伤、煤气中毒、食物中毒的处理,文化程度高的居民掌握情况普遍较好,而文化程度低的居民则相对较差。可能由于:在对急救知识的获取意识上文化程度低的居民较为薄弱,导致掌握程度较低。文化程度低的居民大多是被动获取急救知识,当事情发生的时候通过身边的亲戚朋友获得有限的急救知识。而文化程度高的居民会主动学习急救知识。学习的途径较多可以通过书籍、媒体、网络等方式获得,这就使得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居民对急救技能的掌握有效提高。在对急救知识的理解能力层面文化程度低的居民没有文化程度高的居民强。基本急救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掌握它们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依据不同文化程度制定有针对性的宣传培训方案,让居民轻松容易的接收掌握好急救知识,提高居民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3.4经调查得知,文化程度虽存在差异但都认为急救知识是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有学习必要性。而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希望社区普及的急救知识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居民的意愿,有针对性的开展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宣传与培训,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冷静对待合理处置,为进一步医疗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静,赵伟.深圳地区非医务人员急救知识普及培训2300效果分析[ 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5,10(3);219-220

【2】吴在德,吴肇汉,郑树,等.外科学[M]. 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1.

【3】彭迎春,关丽征,刘兰秋,王亚东,梁万年.公众急救知识培训的探讨[ J] .中国全科医学,2008(18).

【4】陈靖.社区居民心肺复苏知识调查及其对策[ J] . 护理学志,2004,19(13) : 72~ 731

第7篇

同志们:

在迎峰度夏即将到来之时,在公司各项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我们召开这次会议,主要目的是:一是积极响应上级公司关于开展“百问百查”活动的号召,引导和动员广大员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二是明确百查百问活动任务,做好部署安排,进一步提升公司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工作水平,确保迎峰度夏取得全面胜利,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促进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认清形势,深刻理解开展“百问百查”活动的重要意义

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是电网企业的核心业务,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必须始终把握的两条主线,更是我们践行“四个服务”企业宗旨的集中体现。我们一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上级公司关于开展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百问百查”活动的部署要求上来。

(一)开展“百问百查”活动是公司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

电网公司是关系地方能源安全和国计民生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公司工作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不断提高“四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上。无论安全生产还是优质服务,都是公司的中心工作,都事关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开展“百问百查”活动是上级公司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开展“百问百查”活动,大力加强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工作,有利于通过查问题、摆事实、除隐患,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提升优质服务水平,确保用户获得可靠、优质、便捷的电力服务,把公司承担的政治、经济、社会责任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落实到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具体行动中来。

(二)开展“百问百查”活动是强化安全生产基础、促进安全生产管理的必然要求。

安全生产是我们做好其它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虽然今年以来公司安全生产保持了总体稳定良好的局面,但长期积累形成的安全意识不到位、安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仍然相当程度的存在,安全生产始终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开展“百问百查”活动,就是要以问查的方式,查环节、查流程、查指标,进行全员、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的细化、强化、优化分析,对各个专业领域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系统梳理查找每个环节、每项工作、每个岗位的薄弱环节和隐患,进一步强化全员安全意识,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培育安全文化,防范和化解各种安全风险,增强安全生产“可控、能控、在控”能力。

(三)开展“百问百查”活动是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强化公司内质外形建设的客观需要。

优质的电力服务既是公司内质外形建设的着力点,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既是广大电力客户对公司的根本需求,也是公司提高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方面对供电服务质量、服务标准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电力行业优质服务工作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虽然我们的优质服务已经深入民心,但是必须看到,我们的服务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服务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服务流程需要进一步优化,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仍需要进一步化解。开展“百问百查”活动,就是要通过“问查”的形式,深入查找和解决问题,改进和提升我们的供电服务,进而树立公司认真负责的国企形象、真诚规范的服务形象、严格高效的管理形象和公平诚信的市场形象,为公司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促进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二、把握内涵,全面推动“百问百查”活动深入开展

这次“百问百查”活动的内容不仅涵盖了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工作的各个方面,而且可以延伸到公司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深刻领会活动的内涵,正确把握工作的重点,切实找准工作的定位,是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成效的根本保证。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上级和公司的部署要求,及时地、全面地抓好贯彻落实,确保活动取得成效。

(一)明确一个目标。开展此次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百问百查”活动的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四个服务”宗旨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通过问、查结合的方式,动员全体员工,全面梳理、整改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工作的薄弱环节,推动公司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确保“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建设顺利推进,为党的十七大召开营造和谐的环境。各单位、各科室要及时传达会议精神到每一个员工,认清形势,提高对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目标和任务,做好部署和安排,确保活动取得成效。

(二)抓住六个重点。“百问百查”活动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的方方面面,延伸到了公司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是一项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性工作。市公司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百问百查”活动方案明确提出了要开展“十项活动”要突出“六个重点”,即:抓基础,强素质;抓整改,除隐患;抓管理,促精细;抓作风,树形象;抓制度,求长效;抓对标,保目标。市公司的部署要求全面系统、重点突出、操作性强,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把握、统筹实施,从基础抓起,从细节抓起,确保重点内容落到实处。

(三)搞好四个结合。“百问百查”活动是对我们的以往工作的一次大检查、大整改、大落实,涉及到日常工作的各个领域,内涵丰富,牵涉之广、触动之深,前所未有。在具体开展过程中要同我们已经开展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一是要同安全“双零”活动相结合。要注重提高员工安全素质和意识,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强化过程控制,按照“三个百分之百”要求,要落实整改措施,加强安全隐患治理,着重查思想、查环节、查行为、查设备,深入持久地开展反事故斗争、反违章活动,力争实现安全生产“双零”目标。

二是要与“优质服务年”活动相结合。要通过百问百查”活动的开展,同落实省公司“细节服务、真情奉献”的优质服务年活动主题结合起来,注重员工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的提高。要通过活动的开展,努力推进精细化服务,关注细节,重视细节,从细节做起,深刻反思和深入查找我们在优质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力争为客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总结先进服务经验,树立一批先进的服务典型,营造良好的服务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员工讲学习、比服务,促使员工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的全面提升。

三是要与“精细化管理年”活动相结合。要把“问查”活动向公司全部工作领域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深入思考、自查自问。要结合实际,用“求精、求细、求实、求效”的理念和标准去衡量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和具体行为,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查岗位,找问题,深思考,大讨论,全力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是要与“作风建设年”活动相结合。要通过开展“百问百查”活动大力改进工作、改进管理、改进作风。“问”在于明白工作要求并内化于心、见之于行,“查”在于揭示存在问题并整改落实、规范管理。我们要通过“问查”的形式,掀

起抓安全、讲服务的工作氛围,坚持抓问题与促管理并重,坚持抓工作与促作风并重,抓出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抓出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抓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抓出实实在在的效果。三、强化落实,确保“百问百查”活动的开展取得实效。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效”。全面开展“百问百查”活动就是要知行并重,务求实效。各单位、各科室必须对活动予以高度重视,要在统一思想的前提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宣传发动,紧扣重点,抓好落实,强化考核,确保活动圆满、高效地开展。

(一)强化组织领导,确保三个到位

一是确保领导到位。各单位要认真贯彻市公司会议精神,切实加强活动的领导,要成立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百问百查”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促进“百问百查”活动有序开展。二是要确保宣传到位。各单位负责人要高度重视此次“百问百查”活动的重要性,广泛宣传发动,注重宣传教育活动的深度和广度,确保人人参与。要按照公司要求大力开展“百问百查”活动宣传教育和发动工作,利用悬挂标语口号、宣传栏、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突出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力求形成强大的声势,营造强烈的活动氛围。三是要确保认识到位。要迅速传达上级公司会议精神到每一个位员工,深刻领会各级领导的讲话精神,把思想行动迅速统一到各级的部署要求上来,深刻领会开展“百问百查”活动的重大意义、活动的具体要求,准确把握形势,明晰工作思路,努力提高全员思想意识,确保全员参与、认识到位。

(二)认真制定方案,确保三个结合

一是确保集中式活动与日常工作结合。坚持把“百问百查”集中式活动融入到各单位工作的全局之中,与全年其他活动、其他日常工作相结合,统筹兼顾,协调安排,有机结合,确保全面完成年度生产经营目标任务。二是确保百问百查活动与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相结合。要通过活动的开展,查思想、查流程、查行为,最大程度地揭示出员工自身行为及意识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促使员工主动调整、主动去适应,自觉地融入到提升员工专业素质中去。三是确保百问百查活动与提高安全作业能力和提升服务水平相结合。要对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流程、每一项指标,进行全员、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的细化、优化分析,力争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在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方面始终存在的意识不到位、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推动精细化管理向纵深发展,确保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的每一个细节得到有效控制,进一步强化安全作业能力和服务执行力建设,促进公司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和作风建设的进一步改进。

(三)详细制定措施,确保层层落实

各单位负责人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切实加强活动的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责任体系,认真研究制定实施细则,确保活动有目标、有重点、有层次、有步骤的开展。要深入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一线,检查督导“百问百查”活动的开展情况,认真贯彻“边问、边查、边改”的工作要求,有问题查问题,没问题要加强防范。要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强化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工作薄弱环节作为主要目标,结合实际,不断深化、细化活动方案,切实增强活动的针对性,集中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切实做到真问、真抓、真改,不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要及时发现、总结、推广好活动中涌现的好做法和典型经验,不断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力求通过领导巡查、专职督查、班组自查、员工问查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问查活动质量,促进安全管理水平提高、供电服务水平提升及员工素质全面提高,确保“百问百查”活动收到实效。

(四)强化督导考核,确保收到实效

第8篇

[关键词]简历;价值观;必要成分;可选成分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3-0090-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45

[本刊网址]http://

引 言

在当下语境之中,求职者想要在跨国企业获取工作,简历作为求职者的敲门砖,必然成为关注的焦点。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中英简历差异时将侧重点放在了翻译层面,仅部分学者对简历内容的差异做了简易的总结,本文运用Hasan的语类结构浅势理论作为分析方法,将中英两种简历内容的成分进行对比,并且从文化价值取向的角度对差异进行解释,找出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

一、语类结构潜势理论概述

哈桑(Hasan)于1985年首次提出了语类结构潜势理论(Generic Structure Potential,GSP)她认为某一特定语类在原则上都有自己生成语篇的固定潜势,也就是说每个语类都有结构浅势,有必选成分和可选成分,必选成分决定类型,可选成分决定语篇的多样性。需要说明的是,语类结构在本文中是语篇的意义结构而不是形式结构,语类结构潜势是在同一语类中语篇结构的潜势。也就是说,属于同一语类的语篇结构应是从这个语类潜势中进行选择的结果。

哈桑认为语篇的独特性是由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量决定的,即语场(field),语旨(tenor),语式(mode)。语场指实际发生的事情,语言发生的环境,包括谈话话题,谈话者及其他参与者所参加的整个活动;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情景语境的这三个组成部分决定语言意义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情景语境三个变量的综合就是一个语境配置(Contextual Configuration),决定了一个语类的结构潜势(Generic Structure Potential--GSP),即一个“语类”。语类结构潜势是一个语类中所有语篇产生的源泉和系统,它包括必要成分、可选成分。必要成分及其顺序决定语类。也就是说具有相同必要成分的语篇属于同一个语类。可选成分属于同一语类的语篇变异现象。根据上面对哈桑的GSP理论的总结,可知语境配置可预测语类的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因而可预测语类结构潜势。

二、中英文简历的语类分析

在分析中英文简历语类之前,首先要确定语料搜集的范围和简历的情境构成。其次分别找出中、英文两种简历中出现的成分,通过成分出现的概率,可判断出哪些成分为必要成分,哪些成分为可选成分。

(一)语料搜集

简历(resume),顾名思义,就是对个人学历,经历,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所作的简明扼要的书面介绍。它是有针对性、规范化、逻辑化的书面表达。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随机抽取的50份以中文为母语的求职者完成的中文简历和50份以英文为母语的求职者完成的英文简历。简历所涉及的行业较为广泛,包括银行、教育、法律、政府、媒体等,在简历搜集过程中作者发现,不分国界,凡相对正式的部门例如政府、学校、医院等均不接受个人设计的简历,而是要求统一填写规定的应聘简历,因此在搜集的中英共100份简历当中,也可划分为50份个人简历和50份应聘简历。

(二)简历的情景构成

语场:求职者向招聘者介绍自身情况。

语旨:参与者角色:求职者与招聘人员;社会地位:阶级性。

语式:渠道:书面符号,媒介:书面媒介。

简历的目的:通过求职者向招聘单位提供个人信息的简要介绍来获取相应职位的面试机会,并且最终获得工作机会。

(三)中英文简历的语类结构潜势

通过对中英文两种简历语类的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的分析确认,文章总结出中英文两种简历的语类结构潜势。

1.中文简历语篇中的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的分析和确认

一般来说,中文简历包括下列成分,这些成分可以根据Hasan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归纳为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

1.求职者姓名:姓名、曾用名。2.个人自然属性:性别、出生年月、身高等。3.个人社会属:民族、政治面貌、婚姻状况等。4.联系方式: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5.教育或培训经历:学历、所学专业、培训经历等。6.工作经历:工作经历、担任职务、职位等。7.求职意象:求职意象、月薪要求等。8.个人概述:自我简介、自我评价。9.兴趣爱好:兴趣爱好、特长。10.执照或技能: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专业技术水平等。1 1.奖惩情况:奖惩情况。12.发展方向:发展方向、事业规划。13.家庭背景: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等。14.分割符号:表格分隔、强调符号等。

依据Hasan的语类结构潜势得出简历的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如图2。

通过图1可以看出求职者姓名、个人自然属性、个人社会属性、联系方式、教育或培训经历、工作经历、分割符这7项成分在50份中文简历中出现的频率为100%,因此可确认以上7项成分为中文简历语篇中的必要成分。语篇除必要成分外,按照出现概率的百分比,可依次将其他出现的成分排列为:求职意向>执照或技能>个人概述>奖惩情况>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发展方向>座右铭。

2.英文简历语篇中的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的分析

1.求职者全名:姓名、曾用名。2.联络方式:手机号码、长期地址、邮箱等。3.执照或技能:驾驶证、语言水平、计算机水平等。4.教育或培训经历:学校名称、专业、实习经历等。5.社会工作经历:实习经历、职位、人事部门电话、监管人姓名电话等。6.美国合法工作许可:合法年龄确认、社会安全号码等。7.职业见证人:电话、邮箱、关系等8.求职意向:求职意象、月薪要求等。9.奖惩情况:奖励情况。10.参加活动或加入团体:组织会员、联盟成员。11.服兵役情况:服兵役。12.个人概述:个人资质概述。13.分隔符:分隔符,重点符号等。依据Hasan的语类结构潜势得出英文简历的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如图2:

通过图2可以看出,求职者姓名、联系方式、教育或培训经历、社会工作经历、分割符这5项成分在50份简历中出现的频率为100%,因此可确认以上5项成分为英文简历语篇中的必要成分。语篇除必要成分外,按照出现频率的百分比,可选成分依次排列为:求职意向>执照或技能>合法工作许可>职业见证人>个人资质概述>服兵役情况>组织成员>奖惩情况。

三、中英文简历语类结构总结

以上研究表明,中英文两种简历的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都存在着共性与差异性。

两者必要成分的共性总结。两者的必要成分都包含求职者姓名、联系方式、教育或培训经历、工作经历、分割符5项成分。通过简历的情景构成分析,编写简历的目的是求职者为了向招聘单位简要的介绍个人信息,首先求职者姓名作为个人的称号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教育和培训经历是招聘单位衡量应聘者资质的最客观、最直接的方法,工作经历作为招聘负责人重视的内容,在简历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体现了个人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再次,当求职者符合招聘要求时,招聘负责人则会对求职者进行告知,以此体现联系方式存在的必然性。对于分隔符和强调成分的必要性,由于简历是对个人情况的高度概括,求职者为使招聘者迅速而准确的找到所需信息,需要强化每一个小标题,因此借助分隔或强调符号来实现。

两者必要成分存在的差异性总结。中文简历包含求职者的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而英文简历并不包含这两项成分,差异存在的原因在下文进行解释。

两者可选成分的共性总结。可选成分是否在中英文简历中出现是根据求职者的实际经历来确定的。经历包括求职者是否拥有某种技能,是否获得过执照、奖励,是否参加过活动或社团,是否服过兵役。除此之外,可选成分的出现还受求职者的个人意图及求职意向的影响。例如兴趣爱好、座右铭这一类体现求职者的性格特征和工作态度的成分;以及个人概述、资格总结这一类体现求职者对自身优势评价总结的成分。如果以上成分有助于求职者获取所谋求的职位,增加应聘机会,那么这类可选成分就会出现。

两者可选成分的差异性总结。由于不同的招聘单位对简历的内容有不同的要求,导致了可选成分存在的明显的差异。在50份中文简历中,家庭背景这一成分出现概率为48%;在50份英文简历中,职业见证人成分出现概率为38%。这部分存在的差异,在下文价值观取向的角度进行解释。

四、中英简历的价值取向分析

通过上文的归纳总结,针对中英文两种简历存在的差异,文章通过价值取向的三个不同视角分别进行分析。

(一)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视角下的分析

20世纪60年代末,荷兰学者吉尔特霍夫斯泰德进行了文化价值观调查,在75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内地的个人主义指数排名为56-61,表明中国大陆倾向于集体主义的文化,而美国排名为第1位,是典型的个人主义的文化。个人主义倾向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对自身和小家庭保护意识较强;而集体主义倾向的社会则十分注重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而对自身的利益保护相对较弱。个人主义文化强调所有的个人都具有相同和平等的权利和责任,推崇自我独立、相互尊重和个人隐私,并且强调对隐私的合理合法化;而集体主义文化的隐私意识却相对淡薄,保护个人隐私的要求也并不强烈。因此在中英文简历语篇必要成分对比中得出,中国求职者将个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与个人工作能力并无直接关系的两项视为求职简历中的必要成分。而在英文简历中这两项内容在50份英文简历中均未出现。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集体主义,集体的利益永远大于个人的利益,家庭作为一个小的集体,他的集体成员即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集体主义的家庭观强调集体认同、内部团结、情感依赖和资源共享。因此在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了解求职者的家庭成员可判断求职者的社会地位。在50份中文简历中,家庭背景一项出现的概率为48%,其内容包含直系亲属的姓名、关系、工作单位以及职务地位。招聘单位通过此项内容对求职者进行进一步了解。个人主义文化的美国形成的家庭观强调独立、自由、平等,也就是说每个家庭成员都是以个体为中心,每个个体重视自身的需要和价值,与家庭相对独立,在美国受到强烈个人主义价值驱使,求职者更为独立,极少将个人家庭成员与自身发展建立联系,因此家庭背景对于个人求职并没有直接和广泛的影响,英文简历中也并没有出现家庭背景这一可选项。

(二)高低情境文化视角下的分析

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根据人们在沟通过程中信息传递与接受的准确性和清晰性提出了高情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和低情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分析构架。1976年,爱德华霍尔总结了高情境文化的特点是:不重视外显性的口语讯息;重要信息通常表现在时空、情况与关系等情境性线索;高度强调和谐;注重建立社会信任;并具有模棱两可的语言与偏好沉默的倾向。低情境文化的特点是:不重视沟通的情境脉络;重要信息通常表现在外显性的口语表达。在50份英文简历中,职业见证人一项出现概率为38%,求职者列出了除亲属以外的前雇主、导师或同事等人的联系方式,并且在表格内说明可以直接联系以上人员证实个人的工作表现和工作能力。通过这样外显性、直白的信息传递来获取求职者的个人信息属于低情景文化的主要特点。而在中文简历中并没有出现此项内容,招聘人更偏向通过时空、情况与关系等情景性线索来判断求职者,这体现了高情境文化维护和谐、注重倍任、保护面子的一个方面。低情境文化的优点是以理性来实现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而高情景文化的优点则有利于建立雇主与雇员的信任和管理过程中的融洽。

(三)权力距离视角下的分析

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是霍夫斯泰德提出的另一文化纬度,它是用来表示人们对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平等情况的接受程度,权力距离有大小之分,它的大小可以按指数来表示,中国大陆的权力距离指数为80,在74个国家排12-14位,属于权力指数较高的位置。而美国权力指数位40,排行较低,属于低权力距离的国家。在分析简历时作者发现,凡是涉及到有关职称、头衔时中英文简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文简历中,求职者都将职位的头衔如志愿者协会秘书处处长、校广播台台长等按照时间顺序直接罗列出来,以强调求职者的个人能力,并且拉开了较大的权力距离,建立了气场,这正是权力距离大的文化的特色:即权利所有者应该最大程度地表现权力。在潜意识中,掌权者无需将工作内容一一汇报说明。而在英文简历中,美国求职者所编写的简历除了填写出任职位的头衔之外,全部都详细写明了自己所负责的具体工作内容,例如美国社会室内设计师( ASID)学生分会主席,工作内容包含配合(co -manage)学生成员项目筹资,指导项目负责人,协调(co-coor-dinate)具有50个成员的每月例会和其他项目,为下一年度的活动设定计划。在权力距离小的国家,掌权者是尽量将等级差别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在他们的意识中设立等级只是为了便利而建立不同的职位角色而已,他们的权力是时刻接受善意判断的制约,因此美国求职者在编写简历中涉及到头衔时都将其权力所牵涉到的工作一一列出,以取得他人得信任。

结语

通过在Hasan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视角下对中英两种简历的语类分析,尤其是对其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及其文化价值取向差异的缘起进行分析,发现东西方的价值观也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且有着相互融合的趋势。目前东方传统的一些价值观正在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冲击,求职者的个人简历也将无法避免受到影响,今后求职者如何能够编写一份更好的个人简历,招聘单位如何能够更有效的通过简历了解求职者,通过从价值观取向的角度分析希望可以得到一份答案。

参考文献:

[1]蔡芳.中西方隐私观探析[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2):22-23.

[2]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贾琳.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英文简历的语类分析[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8.

[4]江玲玲.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看中西方家庭人际关系[J].青年文学家,2010(4):258.

[5]Guowei Ren.An Overall Review of Linguistic Research on Genre[D].Qingdao: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