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4 16:35: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传统音乐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专业音乐院校是为我们国家培养专业音乐人材的地方,也是对音乐学习的培养目标要求最高的地方。在专业院校的学生大都可以接受到从演奏技能到创作理论的比较全面的培养,但用现在传统的学习方式是远远无法发掘出学生的真正潜能的。
比如说,作曲专业的学生四年本科毕业后还不能独立创作,大多只是学了一些创作理论,真到用时又不知所措了;钢琴专业的学生虽然演奏的水平不错,但大都只是演奏练习过的曲子,极少有人能具备即兴的演奏能力,甚至实时读谱的能力都没有;乐器演奏各专业的学生好多因为缺乏多声部听觉,自己独奏时还不错,一合奏就露怯......。这些问题都在于我们现在的音乐教育过多注重技能与理论的学习,而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全面的音乐能力。而音乐能力的最高体现就是音乐创作。一个没有音乐创作能力的演奏者永远也不会成为演奏家的。看古今有名的演奏家,有哪一个同时不是出色的作曲家?!但原来能成功的大都是一些大的音乐家族成员或是贵族的附庸,一般人是没有条件来把它的作品变成实际的音响的,也就没有办法来形成音乐创作所必须的内心听觉。当时能够成功的大多是一些音乐天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电脑音乐的出现之前。
电脑音乐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人们进入专业音乐领域的门坎,使一般人只需要花几年的时间就可以达到原本少数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达到的能力;也使一些素质平庸的人通过系统的训练而变得不再平庸,成为成功者。下面我分别结合专业院校的不同专业与课程讲一下具体的实施方法。
一. 教学设施的配备
1. 音乐理论教室:
也就是电脑音乐教室,这是整个现代化教学改革的灵魂所在。可以进行几乎所有的作曲课与理论课的学习。像和声、旋律、复调、配器、视唱练耳等。教室的数量和规模可以结合学校学生的情况配置。规模较大的学校可按不同课程分别设置教室,如一个教室专门上和声课,另一个教室专门上配器课;规模较小的可以用一个教室上所有的音乐理论课,只需要把上课时间调度好了就可以。可以采取专业教室专业使用的方法,让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轮流在一个教室上课,增强使用效率。
如一个20人的音乐理论教室,需要配备教师用电脑1台,学生用电脑20台;教师用电脑需要配备一套品质较高的电脑音乐器材,包括MIDI键盘或合成器1台、通用标准格式(最好是XG格式)的音源1台、4进4出的MIDI接口一个、有源监听音箱一对。如需要更好效果或是加强音乐制作功能可再多配音源、采样器等。为方便教学资料的存取,教师用电脑应安装光盘刻录机。学生用电脑每台各配一低档合成器,也可用类似YAMAHA MU10的教学用音源加一小型MIDI键盘代替。教室内所有的电脑都配备相应的教学与作曲软件。这类软件种类较多,但功能最强的是挪威一公司制作的MUSICATOR WIN 3.0,这是一全功能的作曲软件,同时又是最好的音乐教学软件,可以实现规范的五线谱总谱方式的作曲,并可以将结果直接打印出版,几乎所有的理论课都可以用它。和声课也可以用TONICA 5.0,这是个专业的和声教学软件,提供了自动标注错误、根据旋律自动配和声、根据和弦标记自动配和声等功能。这教室内所有的电脑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网设备连接起来,这样,教师在自己的电脑上给学生作演示时,学生在自己电脑的屏幕上都可以看到,就像看自己的电脑一样;教师也可以监视任何一个学生的操作,并从自己电脑上操作学生的电脑,实现远距离手把手的教学;学生在有问题时也可随时呼叫老师。为了方便作业或教学资料的传递,最好能把教室内的电脑连成一局域网。在技术力量比较成熟的学校,还可以将这个局域网做成一个小INTERNET的形式,学生可以用电子邮件向老师交作业,教师也可用WEB方式向学生作演示。这就不仅可以用真正现代化的手段实现了音乐教学,并且可以使这些学生具备适应当今这个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能力。当然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是值得的,因为时代在发展,很快我们人人都要面临这些问题。
2. 数码钢琴教室:
数码钢琴教室是用来针对非钢琴演奏专业的学生上钢琴演奏共同课,或是演奏专业的即兴演奏课或键盘和声课。应用数码钢琴教室的好处一是对办学者来说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虽然进口数码钢琴的价格与我们国产低档普通钢琴的价格差不多,但因为它不像普通钢琴必须每架琴占用一间琴房,在一间大教室内可以安放十几台到三十几台,单这一项就可以节约出大量资金;还有进口数码钢琴的寿命大约在二十年左右,在学校这种负荷较大的场合寿命要长于普通钢琴,而且数码钢琴在正常寿命期间基本没有什么维护的费用,这比普通钢琴每年都要花大量的资金来调整要节省多了。当然还节约了教师资源,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对学生来说,数码钢琴教室因为是集体上课,可以使他们的学习相互促进,并且培养他们的合奏能力;还有因为学生没有了一对一上课的心理压力,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音乐的表现上,而不像原来那样过多地强调指法;还有钢琴即兴演奏能力必须要以集体课的形式才能真正培养出来,在后面我们会介绍具体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声乐教学;传统音乐文化;措施建议
从义务教育时期开始,学生就开始逐步接触声乐教育,从儿歌到近现代歌曲的学习,音乐都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而在教学中,教学方法与内容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美的范畴与人的品格精神有着密切联系,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有利于身心的愉悦和情操的陶冶,如何在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是教育工作者提高课堂质量、培养学生优秀音乐素养所要思考的问题。
一、传统音乐的定位与构成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创造了无数传统音乐瑰宝。据记载,我国最早的音乐出现在黄帝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古人制造出更多的乐器,可以演奏出更广的音阶,创造出更动听的乐谱,于是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享受,音乐形式也从一开始的祭祀所用的礼乐发展到寻常百姓间也能传唱的歌曲小调,《诗经》中的民歌就是最好的例子之一。目前来看,我国的传统音乐是指能体现出本民族形态特征,能用本民族特色形式创作演奏的音乐,根据学界的观点可以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四大类。但依据目前声乐教学的要求,中国传统音乐由民歌、曲艺、戏曲、器乐四大类构成。由于本文探讨声乐教学中的传统音乐,因此其定义和构成皆以后者为准。
二、声乐中传统音乐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专业于1956年开设,且最先设立的就是有关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方面的专业,为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延续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我国在传统音乐文化方面的探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后续也形成了完善的系统和完备的体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洋音乐传入教学当中,对传统音乐的地位造成了冲击,人们的观念也开始发生转变。从中小学和学龄前儿童的兴趣班开展情况来看,西洋乐器如钢琴、小提琴、吉他等取代了民族乐器成为热门,因为市场需求小,所以找到一家专业系统教学戏曲、民族乐器的培训机构具有一定难度,这也导致了传统音乐文化走向低迷。以文艺电影《百鸟朝凤》为例,片中的师徒对唢呐的孤独坚守和人们对洋乐的追捧形成了鲜明对比,唢呐作为我国的民族乐器,在时代浮沉与社会变革中逐渐没落,正如同传统音乐正在失去光芒,片中讲的是唢呐,但折射的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现状,警醒着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只有对本民族的文化有底气,热爱本民族的文化,才能走出我国特有的文化自信道路,传统音乐作为文化的艺术体现,正亟待人们重拾昨日辉煌,在新时代背景下迸发新的活力。
三、传统音乐融入声乐教学的措施
1.转变观念,重视传统音乐声乐教师既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也是声乐教学的研究者,首先要端正态度,正确认识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与力量,主动将传统音乐引入课堂,补充音乐教学的内容,提升音乐课堂的品味,更主要地是增进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提高文化自信。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引导作用,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传递给学生,一个热情饱满、具有感染力的教师是学生感受传统音乐文化精彩的最佳引领者,尤其是在教学美声唱法或现代通俗唱法时,教师要注意不能对其进行贬低或过分赞扬,要辩证地对待不同的音乐流派,对音乐有着正确的认识可以防止“文化复古”或“全盘西化”的现象出现。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教师可以适当增添民乐赏析与学习,例如学习本地的特色音乐——山歌、民谣等,例如学习《探清水河》这首有名的北京叙事小曲,或是学习当地的戏曲剧种,在歌声中培养爱国爱乡情怀,从身边入手,着眼于生活,将传统音乐文化的火炬传递下去。
2.双师共教,唱响传统音乐学校可以聘请专门的传统音乐艺人,开设专门的传统民乐课程,如昆曲、京剧、黄梅戏等,在课堂上对同学们进行教学或开办讲座,对学生进行音乐素养的教育,让学生现场感受大师的气息、发声,促进学生日后的自我练习与提高。在教学中,要多多鼓励学生进行演唱,一些学生可能觉得开口唱戏曲、民乐会很难堪,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京剧的唱腔就十分考验对气息的把握,通过学习传统音乐,对于声乐演唱的基本功提升是大有帮助的。如果班上恰巧有少数民族的学生,还可请该学生教唱本民族特色歌曲,让大家感受我国多样的音乐文化,还可采取“导生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其余学生进行教学,由于是同龄人,在演唱时更能放下包袱,沟通更加有效自如。
3.创新传统音乐,开办多彩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音乐也被改编再创,拥有了新时代的特征,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例如许多音乐人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传统音乐元素,如《秦淮景》这首歌,改编自江南民间小调《无锡景》,并且采用评弹的形式演唱出来,吴侬软语中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歌声中,古都金陵的繁华景象跃入眼前,达到通感的效果。在声乐教学中,除了翻唱前辈的歌曲,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将自己的见解加入演唱中,用不同的方式呈现传统音乐,鼓励学生进行创作。除此之外,开办多彩的活动可以为学生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音乐的熏陶,譬如可以开展“同唱一首歌”的活动,学生用各自的方式演绎同一首传统音乐,展现自己的创作能力与对传统音乐的独特见解;或是开展少数民族音乐鉴赏活动,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各异的生活背景下也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像维吾尔族的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高山族的《娜鲁湾情歌》等都通过音乐的形式传递着各自的民俗风情,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感兴趣的民歌或本族歌曲进行演唱,并对其进行介绍和讲解,通过传统音乐增强凝聚力,让声乐教学焕发新意与活力。
4.信息化教学提升情感体验除了利用活动对学生进行熏陶以外,在课堂上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打造情境,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欣赏鄂伦春族的民歌《鄂伦春小唱》时,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体验,很难感受到该少数民族在雪野与大草原上进行狩猎的紧张氛围与高昂壮阔的情感,因此教师要提供影视片段、照片等,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当地的风景,感受该族人在演唱这首歌时的情感。同样的例子还有高山族的《阿里山的姑娘》这首情歌,阿里山风景钟灵毓秀、山峦叠翠,在欣赏时用多媒体展示阿里山日出、云海、晚霞等著名景色,翠绿山峰与清澈泉水与歌曲中对爱人的描写相呼应,景色的美衬托出歌曲中的爱慕之情,通过欣赏画面配合歌曲掌握歌声中的情感技巧,从而达到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把握。除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教学中还可以穿戴民族服饰,例如佩戴苗族银饰,穿着苗族特色服饰,在服装造型上配合歌曲内容,方便学生进入演唱者的角色,全身心地体验传统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彩。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应合理安排传统音乐文化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教学比重。作为一种新的音乐教学课程,传统音乐教育不仅能教会学生一定的传统音乐技能和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当今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音乐型人才,其中必不可少的核心教学是声乐技能,随着我国近几年来对艺术文化的不断重视,传统音乐文化也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师声乐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高师声乐教材选编应该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选择,除了选入传统的艺术戏曲外,还应该包括一些传统原生态的音乐艺术作品以及民间乡土气息的音乐作品,通过多方面的收集音乐艺术作品,进行合理的改编并进行传统音乐文化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元性,提升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真谛。除了要求高师声乐教材选编多样化之外,还应该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民族音乐文化是一个国家音乐文化教育的灵魂,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音乐文化资源占有着一定的比例。所以在音乐教学上,教师应全面地展现我国各民族不同时期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加强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学习和运用,实现高师声乐教学不仅要传授声乐技能,还要重在弘扬传播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培养学生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作为传播高师声乐教学的教学实践者,教师要更加注重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通过开展多层次的专家交流培训外还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加强教师的音乐文化素养以及道德品质,更好地满足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调整音乐教学形式
目前我国很多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课主要采取小班上课的形式,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只是简单的进行学习和演唱民族声乐作品,忽视了传统音乐文化教育背景,没有真正地理解传统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在今后的声乐教学改革中,高师院校应根据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教学的特点,进行制定合理的声乐教学方式。高师院校可以在原有的授课模式上加入集体课堂和社会实践课堂等教学模式,通过集体课堂让学生在掌握声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入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传统音乐文化交流,讨论传统民族声乐历史及赏析传统声乐作品等内容,力争培养学生声乐技能的综合运用,提升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社会实践课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来了解我国社会背景下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需求。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够更真实地接触到最原生态的传统音乐作品艺,拓展了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地意识到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三、师资知识结构的改善
声乐教学是主要是运用声乐技术方法让声音去演唱实践的教学模式,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不仅要传授声乐技能,还要结合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所以教师教学文化素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作为现代声乐教学的领跑者,首先要加强传统音乐文化学习,不断调整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理念,完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结构,合理地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到高师声乐教学中,保证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音乐文化,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的积极自主性,丰富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
四、结语
一、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现状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的音乐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以及文人音乐都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总共56个民族,除汉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保留着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与习俗。中国是一个音乐开放的国家,音乐无国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早在东汉时期人们就提出了音乐的跨文化以及多元文化音乐的教育。但是现在的音乐学生并没有盛世长安时期那种傲视世界的心态和态度,对于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以及传统的美学思想的了解非常少。所以,在当今这样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道路值得我们深思。对于当代音乐教育而言,选择大量的传统类素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当代传统音乐教育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才能够最终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目标。
二、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反思
一、明确传统音乐文化的形态特征和艺术特征
首先,传统音乐文化的形态特征。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一,律制。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同时应用三种律制,分别是纯律、平均律以及三分损益律。民族传统声乐文化起源很早,其三种律制也在很早就出现了,并且在后来的时间里共同存在。其二,音阶和节拍。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体系与西方声乐文化体系有明显的区别,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偏音和正音共同构成音阶;通过均分律动和非均律动的有机结合与不规则应用,民族传统声乐呈现出节奏与节拍的巧妙结合,民族传统声乐作品中松弛有度,有坐唱念打的“紧拉慢唱”的说法。其三,记谱法。记谱法,是指通过一定的标记和符号,将乐曲中的高中低音、长短音以及强弱音表达出来。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应用了很多种记谱法,记录下了大量的乐谱,无数的古代经典音乐作品都是靠这些谱流传至今的。此外,乐谱还能帮助表演者明确曲子各部分音调的变化,感受作曲者融入曲中的情感,有利于表演者对乐曲的通彻演绎。
第二,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特征。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特征同样分为三个方面。其一,字正腔圆的声乐审美。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审美标准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字正腔圆。字正,要求表演者在表演声乐作品时吐字清晰,保证听众能够很容易听出声乐作品词的内容,结合音律的流转,让听众能够感受到声乐作品中传达出的感情,从而引发共鸣。腔圆,要求表演者在表演声乐作品时,能够圆润顺滑的奏出曲调,从而创造出连绵的意境,传达声乐作品的蕴意。其二,音色个性发展。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并没有对音色进行限定,而是重视音色的个性化。音色的个性化明显,表演者会对音色有更多的理解,从而促进音色的多样发展。而且,在民族传统音乐作品中,所追求的是情感的共鸣,在表达作品中的情感时,民族传统声乐的音色相对而言比较细腻。其三,润腔的创新。润腔是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美化唱腔的激发。润腔的方式很多,可以从字、情、声三个方面进行。润腔可以将声乐作品的细节处理的更好,更能表达出作品的情感。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润腔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丰富声乐作品的意境,吸引听众的心神。
二、发挥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有多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其一,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传统文化中,音乐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可以映射民族的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特征,在表现民族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的同时,反映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在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有很多音乐作品的内容都是与民族情况紧密相关的,从中体现出的历史事件、地域文明和传统习俗等内容,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与文化。民族音乐文化也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可以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其二,优化高校声乐教学。在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一直都是学习西方音乐知识,文化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创作。中国作为传承数千年的文明古国,音乐文化也得到了非常长久的发展,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可以丰富教学的文化特色,数千年来,海量的音乐作品可以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大量的资源,供学生学习与参考。其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从数千年前流传至今的音乐作品,无一不是民族传统音乐中的精品,作品中折射出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民族传统文化作品,学生可以很容易从作品中找到创作的灵感,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提升自身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应用有效策略融入传统音乐文化
重视情感与教学的结合。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追求情感的表达,无论是古代的音乐作品还是现代的音乐表演,民族传统音乐中都表达出了明确的情感。我国民族种类很多,每个民族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发展历程,这也让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各不相同,音乐形式也多种多样,每一种都具有明显的特色,但一致的是,各民族的音乐作品中都传达出了明确的情感。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应当重视情感与教学的结合。例如,在教学传统民谣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试听一遍,然后在给学生展示歌词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歌词结合前面的欣赏体验,理解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应当给学生讲述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作品相关的知识,从而让学生能够有效的代入情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而且,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能够更有兴趣和动力去学习,这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学生在学习传统音乐作品时,会受到自身性格特点、文化特点以及成长经历的影响,对音乐作品有不同的感知,每个学生的经历和性格都是不同的,所以学生的音乐感知也不同,但他们对音乐美的认定的统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同时不要限制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方向和角度,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角度,欣赏和感知民族音乐的美。例如,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演奏或者播放一段经典的民族音乐作品,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对这段音乐所传达出的情感有什么独特的理解,这段音乐所表现的文化特色是什么或者这段音乐在演唱过程中用到了什么演唱技巧。然后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欣赏一遍音乐,而后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在讨论与思考的过程中,就会逐渐提高自身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加深自身对音乐的理解。
提高教师的音乐水平。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学策略的合理应用,还要从基础入手,提高教师的音乐水平,教师音乐水平的提高,能够带动教学各个方面的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磅礴浩大,音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教师很难做到全面掌握,一时之间想要提高教师的音乐水平也并不容易。对此,教师可以边教边学,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音乐知识,自己也要不断丰富自身,随着教学的深入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水平。教师在教学民族音乐知识之前,可以提前一段时间去研究相关方面的书籍,练习民族音乐的唱法和技巧,对于一些经典的民族音乐形式,教师更要熟练掌握,在空闲时间多加学习,明确不同音乐形式的特色,把握不同音乐形式之间的区别和共通之处,达到对音乐的全面理解。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重视音乐作品背景的教学,在教学中融入自身的情感,带动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多元文化传统音乐课程建设
1964年《民族音乐概论》的出版,不仅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了首次归纳、整理和分类,更为重要的是全国音乐院校有了第一本中国传统音乐的教材,这对中国传统音乐教学起到了开创性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非遗”、传承、保护等字眼的频繁亮相,使中国传统音乐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全国各高校开设了“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中也增加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作为一名在地方高师院校从事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教师,笔者多年来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结合已有的教学经验,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中进行多次尝试性的改革,在初见成效的同时,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一)建立以人文历史为背景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理念
音乐是具有文化性的,学习任何一种音乐,究其本质是学习一种音乐的文化,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都是在漫长历史长河之中积累和沉淀的,因此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必须要从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开始。
笔者作为地方高校的教师,越来越明显的感觉到,中国传统音乐对于那些受到“欧洲音乐中心论”影响和流行音乐冲击的年轻人已经失去了吸引力,他们认为传统音乐是“土的掉渣”的音乐,对于这些音乐不理解也不喜欢,同时也没有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学生营造聆听传统音乐、走近传统音乐的氛围,从而增强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感性认识,成为了课程的任务和目的,在这样的教学目标之下,其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了音乐形态本身。
固然呈现独特的音乐形态无可厚非,但是传统音乐的形成、发展、传承有着更加厚重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当与传统音乐密不可分的历史、地域、时间、文化被抽离,剩下的仅是一个个音符时,我们将更加无法理解具有综合文化样态的传统音乐的整体面貌。
(二)建立跨文化比较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理念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成为了必然的潮流和趋势,教育者必须从本土文化出发,从当前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生活等多元语境出发,借助新的学科理论和方法,树立起平等、多元的价值标准,重新认识音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重新理解和建构当代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体系,让中国的传统音乐教育以自己独特的人文价值融入当今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之林,这样才可以“将中国的音乐价值以现代意义和世界意义的方式体现。”(管建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理论构想[J],中国音乐,1990,(1):20)
从“欧洲中心论”到“文化价值相对论”,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意识到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把音乐视为一种文化的普遍现象”这一观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然而在中国,至今还有很多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受到西方音乐认识论的影响,认为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目标”,而忽视了音乐所具有的文化身份认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彼此认同等其他的功能和价值。因此理解和尊重本民族和他民族的传统音乐,了解并接受其文化差异,应该成为高等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
(三)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理念
中国音乐教育系统化、规范化的发展是随着欧洲近现代音乐教育体系的引入而开始的,西洋近现代音乐及其理论的输入,不仅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同时还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形式,毋庸置疑,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
然而,凡事有得即有失,在“以西为体”的教育模式之下,中国的音乐教学,尤其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呈现“母语”缺失的局面。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如果要使中国音乐教育在世界各种音乐体系教学中获得它自身的、任何其他体系不能取代的价值和意义,使它摆脱西方音乐的理论框架来解释中国音乐,中国音乐教学体系的建立就必须具有它自身的理论思想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因此明确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学体系建构的重要环节。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之下“以审美为目标”的单一性音乐认知,显然与如今多元文化的背景相违背,当今的音乐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其音乐的文化属性。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更是如此。
通过高等学校教育让同学们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风格以及人文精神,不能仅仅依靠《中国传统音乐》或者《中国民族音乐》这一门课程,而是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课程群,使学生能够做到感知传统音乐、理解传统文化、尊重多元文化。要想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就要丰富和补充现有的教学内容。
(一)感性习得
对于喜爱流行音乐的年轻人来说,想要他们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兴趣和热情,首先要让他们走进传统音乐,通过看、听、唱等实践教学手段让年轻人对中国传统音乐形成感性认识。
“看”,主要指的是借助网络资源给学生们播放中国传统音乐的视频资料,其中包括纪录片、传统音乐节目展演等,可以让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对中国传统音乐形成较为全面、完整的认识;“听”则是选择优秀的、原汁原味的音频让学生们欣赏,同时还可以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让学生们近距离聆听、感受民间的声音;“唱”即教师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教唱民歌、说唱、戏曲中的经典作品,通过学习方言、模仿唱腔等方法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特点。
以上这些教学方法是学校教育中让学生们认知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它以感性体验为主,让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一定的兴趣,从“走近”到“走进”。
(二)理论提升
在对中国传统音乐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就应该进入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认知阶段。传统音乐的表达方式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民俗行为、文化体验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传统音乐的感性学习之后,需要进行理论层面的学习,进而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传统音乐的内核。
1、传统乐理。中国传统音乐的构成要素有许多方面,如“音”、“调”、“音腔”、“板”、“眼”等,这些概念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表达方式,但却因为我们长期使用西方音乐术语,导致传统音乐的术语被人忽视,甚至遗忘,要真正懂得这些概念的含义以及它们所代表的音乐形态,就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因此,《中国传统乐理》课程的开设就显得必不可少。通过学习让学生们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表述方式、思维方式、哲学基础等,使得传统的音乐语言和音乐理论像“母语”一样被学生所熟悉。中国传统乐理虽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还有许多存在争议和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是大多数理论概念是清晰并且明确的,用于教学没有问题。
2、人文历史。“中国传统音乐在行为方式上与中国哲学保持着文化的统一性,‘演创合一’与知行合一,也是人们通常所讲的“天人合一”的思维、行为方式一脉相承……”(管建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课程历史文化重建的思考[J],音乐与表演,2012,(4):47),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根基,在民间更多地表现出了其功能性、实用性的特点,因此除了熟悉民间音乐的曲调,学习和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音乐与仪式的关系、音乐与人的关系都特别重要。梅里亚姆曾经说过:“没有与音乐相关的概念,行为就无从发生,没有行为,音乐也不可能发生”。因此,需要增设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具有人文性和前沿性的课程,让年轻人从不同视角看待和理解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
3、世界音乐。当“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并行发展成为了一种趋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也相继提出了“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方针,世界音乐的学习则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世界音乐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发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与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而且还能为我们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提供国际性的思考和视野。
(三)改编创新
教育的目的不仅为了获取知识,抑或建立一种对待文化的观念和态度,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综合能力。著名的物理学家劳厄认为:教育的任务不是重复原来的知识,而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创造知识(管建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理论构想[J],中国音乐,1990,(1):22)。因此,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态特征与文化内涵有所了解之外,还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在传统的基础之上,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用自己的方式解读与阐释年轻人眼中的传统音乐,现代社会环境之中的传统音乐。通过学习、实践、创造的循环过程,可以使年轻的学生们进一步获得对中国传统音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总之,如今人类已经处于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我们学习音乐和思考音乐的标准以及视野应该是开放的,打破“欧洲中心论”,提倡“文化价值相对论”。
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应当走出“西方音乐教育体制”,在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和习得方式的基础之上,摸索本土化和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建立具有“关联性”特征的课程群,力求将音乐与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顺应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既要遵循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价值观,还要将传统音乐融入当前的世界多元文化语境中。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背景之下,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终将建立独树一帜的音乐教学体系。(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李方元,《现行民族音乐课程能给我们提供什么―现行民族音乐课程批判》,《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3期。
[2]杨静、管建华,《东南亚三国音乐教育的人类学考察: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突围》,《中国音乐学》,2014年第4期。
[3]管建华,《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存在方式的反思》,《中国音乐》,2010年第1期。
[4]曹军,《“中国音乐母语乐感训练”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教学内容及方法―兼谈“中国传统乐理”课与“视唱练耳”之关系》,《中国音乐》,2013年第1期。
[5]王耀华,《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其展望》,《音乐研究》,1996年第1期。
[6]管建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课程历史文化重建的思考》,《音乐与表演》,2012年第4期。
[7]乔建中,《以感性习得,终身受益―――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研究的点滴思考》,《乐府新声》,2015年第3期。
关键词:音乐基础理论 教学改革 方向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42
1 传统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1 缺乏一定的活力和情感
音乐是一门集情感和艺术为一体的学科,在教授基础理论知识的时候,也要重视情感的融入。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受到传统思想的干涉,在教授基础理论知识的时候,只重视学生的死记硬背,没有加强与艺术性的结合,忽视了音乐知识的艺术活力与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将其当成是理论科目进行讲解,更加重视知识内容的灌输,机械地强调学生进行记忆。进而失去了一些情感因素的融入,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建立相应的情感,也就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 教学和评价缺少新意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大多是处在被动的位置,老师也只是根据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此教学模式下,老师成为了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方向与方式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而学生在学习中却失去了一定的主体地位,处在被动的局面。大多数学生都非常喜欢音乐,但是均不喜欢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感到枯燥无味。除此之外,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经常以分数判定学生的成绩,缺少全方位的评价机制,评价太过片面,缺少相应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2 音乐基础理论教学的改革方向
2.1 融入新音乐理论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音乐理念也在逐渐更新,更加与时俱进。要想使基础理论教学顺应时代的发展,就一定要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新音乐理论的融入,使音乐名词、概念更加科学、规范,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随着西方音乐理论的传入,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我国传统音乐教学理念,通过长时间的研究与实践,在我国传统音乐教学中,融入了一些西方的文化色彩,对基础理论教学进行了一定的修正与补充,完善了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形成了一套新的教学体系。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加强新音乐理论的运用,可以有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2 强化课堂的动态与活力
在开展音乐理论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转变,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教学活动。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将教学课程当成是单纯的学科,提前制定教学规划。这样的课堂教学缺乏一定的活力,自然也就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一定要加强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使其更加具有活力。关于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可以对其内容进行一定的整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老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2.3 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依靠老师的力量是无法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一定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环境、工具、体制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促进教学内容的全面展开。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改革也越来越科技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在教授音乐基础理论的时候,也一定要加强先进科技的应用,进而全面增强其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内容,还可以使基础理论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2.4 强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同时要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形势下,一定要增加评价内容,不要只是依靠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应加强互评、自评等评价方式的应用,在音乐基础理论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贯穿相应的评价方式,进而对学生展开综合评价,并且相应的评价结果也更加客观、科学。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音乐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一定要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改革,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对于音乐基础理论教学而言,一定要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进而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晓东.论音乐基础理论教学的实践性[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6).
[2]杨殿斛.基本乐理:亟待加强建设的课程――关于基本乐理课程建设的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1).
多年来,学界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过许多有益的探索,试图建立一套有别于传统和声学、而更符合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无论是2007年在教育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中,由王安国教授倡导的《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还是2009年在北京中国音乐学院召开的“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都对传统和声学的教学提出了大胆而深入的改革设想与实践。
那么,传统和声学真的已经不合时宜了吗?它真的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中毫无作用吗?其实,如果能够正确地认识传统和声学的价值,并能针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传统和声学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还是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作用的。
一、传统和声学的价值
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而言,传统和声学的价值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自1772年拉莫发表《和声学教程》以来,传统和声学已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个完整而成熟的理论体系,在整个音乐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它是对过去数百年音乐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和声现象的高度提炼,无论是功能的进行原则,还是和弦的连接方式,其中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与严谨的理论逻辑,无论从事作曲还是演奏、研究还是教育,传统和声学都是重要的基础。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而言,对于传统和声学的掌握或许无需达到作曲专业那样的学术高度和专业深度,但作为音乐学科中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和声学理论的深刻影响,若完全脱离传统和声学的理论与原则,也就难免会使教学偏离专业课程的严谨性与科学性。
其二,作为一名合格的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多种能力,其中理论概念与逻辑思维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但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由于其专业特点和性质的限定,在课程设置上,突出的是表演技能与教育实践,学生普遍缺乏对理论的敏感认知,更缺乏基本的逻辑思维。而传统和声学恰恰注重的就是对学生理论概念与逻辑思维的培养,通过教学,能较好地解决学生这方面的不足,从而更广泛地引起对理论的兴趣与重视。传统和声学可以说是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最为基础与重要的理论课程,如果完全放弃其教学模式,而取而代之的改革课程又不够成熟和完善的话,就会使学生失去培养理论概念与训练逻辑思维的机会,这对于整个专业教学而言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二、传统和声学的尴尬现状
既然传统和声学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那为什么又越来越不适应专业教学了呢?以至于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事实上,这是因为传统和声学在教学模式上的僵化与刻板,已使得课程教学陷入了一个艰难的瓶颈之中。
迄今为止,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和声教学基本都是以音乐院校作曲专业的“四部和声”为规范、以前苏联斯波索宾等四人经典的《和声学教程》为模本进行教学的,在讲授功能进行原则与和弦连接方法同时,还要遵守一系列复杂琐碎的繁文缛节,如考虑到和弦原位与转位的排列,和弦的重复音,和弦连接的平稳与跳进,七和弦的解决方法,避免横向连接中的增音程,避免四部同向,禁止平行与反向五、八度,禁止隐伏五、八度、禁止声部交错与超越、禁止声部对斜等等,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而言,有三大不足是较为明显的:
其一,课程内容既深奥晦涩,又枯燥抽象,与专业的实际需要脱节,即便艰辛地学了下来,也是除了能刻板地做一些和声连接习题外,基本都无法有效地运用于专业实践之中;其二,教学上仅仅是“为了配和弦而配和弦”,常纠缠于和弦连接的各种原则,小心翼翼地遵守着那些清规戒律,如同做数学题一般地进行演算,而对和弦与整个旋律的关系、和弦功能在旋律中的作用却无法做到有效地认识和理解;其三,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于单个音的和弦配置和单个和弦的连接,却不能从完整和流畅的音乐中直观地把握和弦的意义与作用,因此在实践运用中基本无用武之地,与学生专业学习的进一步需求相距遥远。
由于这样的弊端,使得传统和声学的教学越来越体现出僵化的教条主义倾向,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实践需要也脱离甚远,使得“和声学”这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既难教又难学,且没有在学生整个专业音乐学习的积累、提高和成长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深入浅出”的教学策略
鉴于此,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传统和声学教学就有必要实行一套既能保持其课程体系,又能直观高效的教学策略。实际上,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大可不必按照作曲专业的教学模式,那样高深精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教学,则是较为理想的策略。
所谓“深入”,就是要坚持传统和声学的课程体系,贯彻其基本理论与原则;所谓“浅出”,则是要抓大放小,去繁就简,以最简洁直观的方法,最大程度地直观体现和声在音乐中的作用与意义。
1、构建清晰明确的理论逻辑
传统和声学的体系复杂,理论深厚,作为作曲专业的学习与研究,在具备扎实理论功底的前提下,尚需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而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有限的学习时间里,面对的是普遍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则不可能如此面面俱到了。所以,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来说,传统和声学的教学,首要的就是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从整体到局部,逐一理清和声的理论逻辑,以简明通俗的理论,构建清晰明确的理论逻辑。
将传统和声学复杂的理论简而化之,可以得出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论逻辑,即以和声功能为框架、以正三和弦(含属七和弦)为核心、以副三和弦(含副七和弦)为补充、以重属与副属和弦(含重属与副属七和弦)为色彩、以转调为新动力。其整体关系如图1所示:
这个理论逻辑基本上清晰地概括了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传统和声教学所需的内容。在此理论逻辑的指导下,便可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了,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既简明扼要,又通俗实用。
2、以首调唱法贯穿始终
人们对音乐的听觉感受大多是以首调为基准的,而传统和声学的教学,却多强调固定调思维。这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就显得十分抽象了,因而很难产生对旋律的完整流畅的概念,只能一音一和弦地进行机械地和弦连接,无法有效地把握旋律与和弦的直接对应关系。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首调唱法,让学生形成对完整旋律的感性认识,使旋律成为和声编配的直接依据。然后再用固定调概念进行谱面写作。这样既可使编配直观简洁,又能锻炼学生对首调与固定调对应关系的熟练与敏捷。
在首调概念中,所有大小调的调式音阶与和弦的首调唱法见图2表:
3、和声编配的四个步骤
有了和声理论逻辑的指导,结合首调唱法的帮助,在进行和声编配时,以简单的四个步骤,便可较为轻松地完成了。第一步,反复吟唱旋律,在明确调性的同时,充分感受流畅的旋律中对和声的某些暗示;第二步,为旋律标记相应的和弦级数。同时,要尽量事先预计到低音声部的流畅性,以及与高音声部尽可能地反向进行;第三步,根据所标配的和弦,写出相应的低音声部;至此,四部和声中已具备了高低两个声部,已完成了和声编配中最重要的步骤,余下的工作,仅需填充中间声部即可。第四步,根据已有的外声部,填充中间声部。中间声部的填充,是非常清晰明了的,只需按照和弦排列与重复音的要求,根据已有的两个声部,看还差什么音就填充什么音,其横向进行的原则就是以平稳连接为主,跳进连接为辅;而在同和弦转换时,则无需连接,只需根据需要转换一个合适的排列即可。
以斯波索宾等四人经典的《和声学教程》中“正三和弦的六和弦”一章中的习题为例,将四个步骤展示如图3:
由图所示,和弦编配的过程清晰流畅,易于操作。至于为低音配和弦,无需作为主要内容。如需涉及,也可照此步骤,举一反三地进行操作。由于低音题已经给出了和弦级数,只需在第三步根据已有和弦,写出相应的高音旋律即可。
总而言之,只要能针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特点,正确地认识传统和声学的价值,并着眼于准确的理论概念与清晰的连接逻辑,而不受诸多教条的约束,那么传统和声学的教学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仍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当然,同时还应该结合实例作品进行必要的和声分析,以此作为和声运用的有力支持,那教学的效果就更能事半功倍了。
参考文献:
1. [苏]伊•斯波索宾等:《和声学教程》,陈敏译、刘学严校,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
2. 谢功成、马国华、童忠良、赵德义:《和声学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
3. 桑桐:《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年
4. 朱爱国:《和声简明教程》(修订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