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4 16:35: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财务审计类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财务审计 成本控制 关联性 企业
企业财务审计与成本控制之间应形成正向关联性。所谓“正向关联”是指,二者之间应形成共生、互利的形态。作为工程技术领域的成本控制与财务审计之间怎样产生联系呢?众所周知,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的对象尽管不同,但都指向企业资本。从而,财务审计—财务管理—成本控制便形成了逻辑递进关系。
一、企业成本控制面临的问题
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不重视成本的动态管理
根据控制职能可知,在一定的目标预算约束下,企业应在经营过程中动态地进行成本控制。即按照资本循环G—W—G`的顺序,跟踪企业在物资采购阶段、产品开发与生产阶段、产品销售阶段的成本支出。其中,产品处于开发阶段时,受到企业开发能力和资源限制,往往会将企业大量资金长期积压在W阶段。这样一来,在影响企业资本周转频率的同时,还增大了资金在使用上的机会成本。这里将实物化的资本转换为货币形态的资金,从而更加明显感知到因缺乏动态管理所带来的问题。
(二)忽视对隐性成本的关注
从字面上来理解,隐性成本就是在常规下不被记录或无法度量的成本类型。该成本类型属于经济学范畴,而与会计成本的显性化相并列。具体而言,隐性成本包括:沉淀成本、人力资本转换成本等。企业在进行固定资本重置过程中,不仅实现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升;同时,因资产专用性程度提高,而产生的沉淀成本也一并发生。
二、企业成本控制的一般措施
抛开财务审计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作用不论。单就目前的一般措施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
(一)全面预算管理下的成本控制
这种途径体现为企业整体下的成本控制措施。即根据企业经营流程,财务管理人员根据G—W—G'的三个阶段,依次进行资金使用监管。并在满足企业经营目标的前提下,针对性的对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资金安排给予合理规划。这样一来,作为企业各部门人员所开展的成本管理活动,便须在前期资金预算基础上给予成本控制。由此可见,全面预算管理为成本控制建立了目标导向。
(二)成本逆向分解下的绩效管理
这种途径则是企业在具体操作层面所财务的措施。不难理解,尽管成本控制的对象是物,但实施成本控制行为的则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根据笔者调研发现,因生产技术具有不可分性和强关联性,使得“队生产”模式广泛存在于企业中。又因这种生产模式将有利于组织成员实施“偷懒”行为,从而在成本逆向分解的基础上具体到人头,这样就可以在绩效考核下推动企业员工的成本控制效果。
由上可以看出,全面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建立了联系;而成本逆向分解实质上仍需进行价值量化,进而也与财务管理建立了联系。以下将以此中介为载体,来认识二者间的关联性。
三、企业财务审计与成本控制间的关系性认识
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针对企业资金链条风险的财务审计
从动态的角度,考察资本循环G—W—G'可知:在这三个环节中,不仅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依次呈现;而且,在空间维度上体现为同时存在。因此,这就对企业的资金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升,通过固定资本重置的方式来实现,必将增大企业的资金投入。从而,企业财务审计将为此提供安全屏障。在实施跟踪审计的情况下,审计活动将对资金预算、资金流向和流量,以及使用的效益性进行评价。从而为企业成本控制的效果提供结论,并在功能范围内为推动成本合理化提出建议。
(二)针对企业资金优化配置的财务审计
财务审计功能又体现在:优化配置企业资金方面。在以市场拉动为主要模式的商品销售形态,使得企业不仅要关注下游的需求方,还要面对上游生产要素的购进渠道。即:在货币职能(G)、生产职能(W)、商品职能(G')环节中,企业必须进行合理的资金配置。若要最终实现“惊险的跳跃”,企业则须科学测算出各领域的资金预算。为了规避财务人员因有限理性或机会主义动机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财务审计活动便扮演着稳定器的角色。
四、小结
作为工程技术领域的成本控制与财务审计之间怎样产生联系呢,这就需依赖于财务管理这一中介。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的对象尽管不同,但都指向企业资本。从而,财务审计—财务管理—成本控制便形成了逻辑递进关系。企业财务审计与成本控制之间应形成正向关联性。所谓“正向关联”是指,二者之间应形成共生、互利的形态。关于这一点,在基于企业自我财务督导的情形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在以财务管理为中介的前提下,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体现为:针对企业资金链条风险的财务审计;针对企业资金优化配置的财务审计。
参考文献:
[1]吕永霞.基于可持续发展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探析[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2)
[2]胡靖.浅析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弊端极其改进方式[J]. 中国商界:上半,2012 (3)
[3]白丽珍.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新思路研究[J]. 中国商界:上半月,2012(3)
关键词:财务审计;创新模;公立医院;财务
1公立医院的财务审计的问题
在互联网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公立医院资源配置、医药供应、患者消费以及医疗采购等活动均可利用互联网有效快速地完成,并且现金已逐渐被电子货币取代,成为了互联网交易市场结算的主要工具。在此种变化下,公立医院财务审计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互联网财务审计与常规财务审计相互影响引起的结算困境、常规财务审计模式过渡到互联网财务审计的创新问题上。现就当下公立医院财务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析[1]。
1.1公立医院审计职能弱化
因公立医院领导对内部审计职能认识不足,因此忽视了对财务审计的重视力度,导致财务审计效果得不到发挥。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经济体,公立医院业务比较单一,实行收入与支出两方面管理,其会计处理较为简单。正因为如此,公立医院领导未提高对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视力度。另外,大部分公立医院领导在医学领域中成就较高,具有精湛的医术,未接受过系统财务教育,潜意识认为财务审计工作便是算账和记账,因此,造成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工作不被重视,导致财务审计工作落不到实处[2]。
1.2财务审计者素质较低
通过分析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来看,公立医院财务相关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例如知识结构逐渐老化、管理观念落后、业务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以及工作效率不高等。事多人少问题长期存在,阻碍了公立医院财务的发展建设;另外,人才严重流失、财务编制基数不足、中级职称编制过少等,加大了财务部管理的矛盾[3]。
1.3不完善的财务审计制度
规范公立医院经济活动的基础便是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制度。客观上来说,当下公立医院财务制度沿用的均是往常制定的标准,即便在其长期发展中有所改变,但实质上并未出现较大的变化。诸多制度均遵照公立医院管理的相关规定制定出,以此应付检查。制定出的制度既未盖章,也不是文件,甚至连日期也无。另外,部分重大经济事项无对应制度,一旦出现问题,无法明确具体责任人,进而造成事故出现后相互扯皮与推诿等情况的出现[4]。
2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创新对策
2.1创新财务审计的目标
对比常规的财务审计对象,当下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对象出现了实质性转变,往常财务审计的任务主要是管理物质形态的资金,但在互联网时代下,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已逐渐转向为资源及信息的管理。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中,公立医院财务审计不仅面临着全新的机遇,还需要接受与之相应的挑战,若想使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公立医院需结合当下互联网经济的表现特点,及时把握发展趋势,将创新财务审计作为目标。例如在互联网经济下,公立医院财务部门需及时摒弃常规财务审计观念,适时形成动态、高效、协调与科学的创新理念,使财务审计整合资源、指导经营决策、制定经营方案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作用得到真正发挥,进而使公立医院经济效益得到提升[5]。
2.2强化互联网经济体系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经济系统属于关键组成部分,公立医院可借助星型拓扑结构,同时利用光纤技术有效连接各个楼宇和科室,进而组建出互联网经济系统,集合数据共享、信息交互于一体,使各部之间相互协调。建设统一标准的互联网经济系统,主要原因在于能够实现互联网财务实时化、一体化管理,构建出自动审计、结算和优化资源配置的管理体系。若想使上述目标尽早实现,需强化公立医院各部门之间的建设,即依次建设管理药房、后勤物资、住院收费、财务以及药库等管理子系统,其后再有效连接融合各个子系统[5],如此一来,便可构建出一体化的财务审计互联网平台;利用各系统数据共享功能,财务审计子系统可整合公立医院科室库存数量、资金运转、物质消耗以及成本核算等数据,进而实时管理公立医院的资金,将物质采购和处理计划及时制定出,达到资金经济与使用效益的最大化[6]。
2.3创新财务审计工作方式
互联网经济的高效发展逐渐暴露了常规财务审计的弊端,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常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下公立医院互联网经济业务的高效发展。为确保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中得到积极创新,可由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推进固化办公室模式,取代传统的移动式办公,以使时间利用率得到最大程度提升,保障财务审计自由发展,达到解放劳动力的效果。②合理配置资源,使互联网灵活性得到充分利用,强化流动资金投资管理,使公立医院获取更可观的经济效益。③转变报表、结算形式,尽可能达到无纸化办公的目的,如此不仅能使财务审计的效率得到提高,亦能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帮助公立医院构建积极向上的社会形象,进而获得更丰厚的效益。构建财务制度,使其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主动借鉴市场机制,参考价值规律,对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因多数公立医院支出需以医疗服务收费的形式来补偿,并且其收费的标准需根据成本明确,因此,为使公立医院内部支出管理得到加强,需对药品经营、医疗服务业务的财务成果正确核算,规范收费标准,优化成本核算方式,提高并加强公立医院管理基础工作,使财务审计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构建将财务作为中心的考核体系,提高社会效益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耗费,最终使效益得到提高。将筹集、投放以及使用资金作为主线,通过合理的渠道对资金进行筹集,并使资金的结构得以优化,使其周转速度加快,最终使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7]。
2.4提高财务审计者的整体素质
互联网经济时代下,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工作繁重,因此需要一定的管理能力,相关管理者不仅仅需要对现代化科学技术有效掌握,还需对电商理论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公立医院要尽快通过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技能及素养,其能积极完善当下管理的现状。通过分析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可知,财务审计人员需保持竞争紧张感,动态化了解市场行情变化,将互联网技术与个人财会知识相互结合,进而达到高水平管理的目的。同时,公立医院需加强培训财务人员,适当提高招聘人才的门槛,综合考虑管理技能、创新意识与专业技能,如此方可适应当下经济时展的要求。另外,还需及时更新管理观念,拓宽管理人员的知识面,进而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人员。公立医院经营者需提供充足的支持,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工作的重视力度,激发其岗位热情,进而积极参与管理工作中。构建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准确详细划分财务人员的职责,定期开展业绩考评,通过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的形式使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得到充分激发。鼓励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将公立医院难点、热点问题与同行业及同仁们积极交流,指导其学习先进科学的财务审计经验,掌握财务审计中的新动态,更好地为公立医院提供服务[8]。
3结语
总之,近几年,公立医院经营管理面临着诸多机遇及挑战,为了保障公立医院得到稳定长远的发展,且能够在激烈的经济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市场,寻求广阔的生存空间,当下公立医院的财务部门需与互联网经济时代财务审计的新特点、新职能有效结合,敢于冲破常规财务审计理论框架,并与自身实际发展有效衔接,使财务审计创新模式及时创新,在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创新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立医院财务审计模式,进而更加稳定长远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臧芝红,董立友,王晓,等.大型公立医院财务审计探索--基于内部审计发展的视角[J].中国医院,2015,19(1):13-15.
[2]解丽萍.从医疗卫生系统财务收支审计看县级公立医院存在的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4,21(24):208-208.
[3]冯国栋.基于内部审计发展视角下的大型公立医院财务审计探索[J].财经界,2015,17(29):306.
[4]范燕飞.对医院内部专项审计的思考——市属公立医院内部专项审计检查[J].中外企业家,2015,22(33):74-75.
[5]傅黎瑛,吕晓敏.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评价应用研究——基于费用遏制和服务绩效视角[J].会计之友,2015,26(16):107-111.
1.审计不能满足财务的多方需求审计属于独立性的财务部门,主要是为企业财务提供公正的标准。目前,财务审计的现状,并没有体现审计的多方价值,不仅没有维持审计独立性,更是导致其在发展中被同化,形成内审状态,严重影响财务对审计的多方需求,进而降低审计的公平性质。
2.审计缺乏实质的重视度企业对审计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原始表面,认为审计只能找出财务问题,影响财务的正常运行,并未意识到审计还可以为企业创造实质效益,因此,企业并不重视审计工作,尤其是在审计部门,不但缺乏专业的审计人员,而且大部分审计人员来自于财务、会计等部门,着实对审计存在较大影响,轻视审计的工作内容。
3.审计工作不规范审计不仅作用于财务问题的后期,更重要的利用审计,预防财务风险。审计的实质是预防危机,并不是出现危机后,分析危机原因,但是部分企业平时并不注重审计工作,基本是在企业进入风险期,或出现危机情况时,才开始进行审计,在危机的作用下,大多数审计人员只是趋于表面化的工作,未按照规范的审计条例进行,由此无法确保审计处于合理环境内,同时无法保障企业顺利渡过风险期。
二、改善审计现状的有效措施
1.深化审计的独立特性严格遵循审计公平、公正的原则,体现其对财务的监督性,进而确保财务运行机制的合理性,因此必须保障审计具备独立的特性,为其提供运行环境。首先利用国家的规章制度为背景,构建特定审计环境,提高审计部门的权威性,保障其可有效参与到财务活动的各个方面,同时通过构建审计制度,保障财务运行时刻处于监督环境中;其次维护审计环境,针对企业财务,实行大范围的审计管理,重点规划财务运行的薄弱环节,实行审计控制,避免其受外界环境影响,转化为财务风险,由此促使企业内部对审计形成正确的认识,既可以保障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又可以为审计营造独立、权威的环境;最后制定审计计划,企业根据自身财务运行的状态,利用审计计划,规划财务因素,重点排除财务风险,确保财务运行处于正常、合理的状态。
2.提高对审计的重视度第一培养专业的审计人员,审计人员是企业审计工作的基础,必须提高审计人员的技能,保障专业性,才可避免审计过程中,出现财务误差,重点培养审计人员的技能和素质,通过技能提高审计人员对财务的分析、核算能力,利用素质培养,保障审计人员正确对待财务工作,杜绝出现错审、误审现象;第二保持审计职能,审计职能即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对企业财务实行调查,明确财务责任,以维护的方式,改善财务管理,在每一项财务审计中,始终保持审计职能,体现审计与财务的关系,同时提高审计水平;第三提高审计的监督能力,监督是审计的根本,对财务实行审计活动,最主要的就是监督一定时期内的财务运行,将财务活动维持在合法、合规的状态下,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主要以企业财务为中心,通过审计,可以财务目标、制度、计划为审计对象,重点是监督财务活动。
关键词:企业;财务审计系统;基本原则;重要措施
一、 构建企业财务审计系统的基本原则
1. 明确企业财务审计的职能与作用
有计划、有目的的执行,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明确审计的作用和最终目的,是帮助员工重视审计工作,做到认真负责,借此在企业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将“一切为企业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提高员工的潜在能力。
财务审计承担的职能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服务职能,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中,审计工作相对缺乏服务意识,然而服务职能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形式,需要得到有效的提升。使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者对本职工作进行明确的定位和详细的了解,加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团结力,怀着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在处理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与同事之间形成和谐友好的关系。此外审计工作人员要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善于从全面的角度对企业的运行进行整体的、科学的分析研究,运用自己敏感的专业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指出其中可能暗藏的风险,并及时上报,以确保企业的高效管理和正常经营。其次是管理职能,主要是通过对部分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对内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进行及时的纠正,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措施,使企业发展逐渐实现现代化。最后是监督职能,监督职能是审计工作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在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和运行受行政力量的干涉越来越小,这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的广阔的平台,同时审计工作的重要监督价值也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而审计的内容也逐渐是以效益审计和制度审计、责任审计为关键,是企业实现高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2.充分考虑预算的重要性
预算是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有的财务审计系统中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预算的重要性,也没有系统化的管理监督措施,威胁着财务安全性和财务的高效性;预算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财务开支,能够有效控制资金的流向,能够将有限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为企业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
3. 确保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
财务审计中最关键的就是流出和流入金额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只有确保审计材料是科学合理的,才能更好地获得财务现状评估,才能为后续工作的展开提供真实可信的材料;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企业的财务审计是企业财务管理范畴,而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是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关键,如果无法确保资金管理的真实性,那么整个企业就是虚构的,没有扎实稳妥的财物后盾,就很难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继续生存,因此确保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一切财务处理的基础和前提。
二、 完善企业财务审计系统的重要措施
1.重视企业财务审计系统的建设
经济效益是企业运行的最本质目的,内控审计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只有在严格的规范和制度的约束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才能真正刺激到工作人员按规矩办事,因此要想加强企业财务审计工作,首先要使决策者从心底对审计工作重视起来,并循序渐进的提高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要一下子转变对审计工作的思想态度是很难的,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通过一定的教育宣传手段,让员工了解到审计的重要性;建立专门的审计团队是完善审计系统的第一步,而在建立审计队伍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确保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也要适当赋予审计工作着一定的权利,使企业的内部人员都能够配合审计工作者完成不同阶段的财务监督、检查工作,只有这样审计才能更好的发挥其监督管理服务职能。
2.提高企业审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任何类型的企业都需要一个优秀的审计队伍,这不仅是一切审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还是衡量一个团队审计结果是否具有权威性、可靠性的重要依据。为了使审计工作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管理,加强审计科学性是非常关键的,这就需要企业拥有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奋发图强;从人才来源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对提高工作者整体素质进行分析,分别是利用竞争机制,严格考核即将上岗的工作人员;并定期举行学习培训,帮助工作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3.规范审计工作,完善审计系统
以财务审计工作为核心系统构建,是企业运营过程中对资产管理实施重点监督、管理的重要措施;企业的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监督管理部门,应该具有非常完善的工作流程,拥有非常严谨的工作细则。在市场经济的大范畴中,审计部门并不像计划经济时期一样依附于政府部门而存在,而是作为企业内部的重要管理控制部门而存在,受国家法律法规、市场价格体制以及金融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规范审计工作的大小事宜是十分关键的。
审计工作的伟大性就在于将企业的收支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如果审计失去应有的作用和威严,那么企业就像一根根散落的树枝,始终无法凝聚成一条粗壮的藤条,完善审计系统就是设定一个框架,将工作中的大小事件分别按照事前的程序一步步完成,做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市场经济变换莫测,审计工作是抵抗市场风险的预防针,企业能够通过不同时期的审计结果,预测未来的市场走向,并通过有效规避,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损失,而加强风险防范工作也是完善审计系统时,要特别注意的环节。
结束语: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创建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企业作为推动经济蓬勃发展的最重要部分,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内部的控制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运行模式和经济效益,同时内部审计工作是管理控制的核心和基础,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何才能抓住审计工作中的关键点,使其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逐渐成为很多领导者苦思冥想的问题。这篇文章将在简要论述企业内部审计系统构建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在完善企业财务审计系统时应关注的几点措施,希望能够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作者单位:山东九州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赵欣. 建设银行计算机审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电子科技大学 2013
[2]孙勇辰. 联网社保审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苏州大学 2013
关键词:内部审计;范畴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在当前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一个误区,即内部审计就是内部财务审计。由于传统内部审计的目标是查错防弊,发挥保护性制约性作用,因而其工作重点放在财务审计上。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而不是对企业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其主要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例如,当对某一销售收入进行审计时,往往审核其合同金额与客户付款金额是否相同,所付票据是否齐全,而不管其价格是否合理,认为那是经营部门的事,与财务无关;再如对投资项目的审计中,往往审核投资协议是否完整,企业是否根据投资比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按照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了正确的核算,至于是否应该投资,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合作对象选择是否恰当,是否有更好的选择方案,一般不去深入分析。事实上企业中真正存在的问题甚至是舞弊行为往往在这些过程中。再如对审计项目立项时,往往按财务收支审计、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常规项目立项,几乎没有专门为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立项,因此,对企业总体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进行系统和权威的评价,也就无法发现和客观评价企业的潜在风险,进而无法对管理当局提出实质性和预防性的管理建议。
以财务审计为重点的内部审计并不能直接协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在资源稀缺性程度日益严重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下,内部审计部门应该适应形势的变化和管理当局的新要求,逐步将工作内容从以前的财务审计转向富有建设性的经营审计上来。这一转变过程可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颁布的《内部审计师职责说明》对内部审计所下定义的变化中清楚地反映出来。协会于1947年最初的《职责说明书》指出:“内部审计师主要处理会计和财务方面的问题,但也可以适当处理经营方面的问题。”这时,强调内部审计人员的根本职能是进行会计和财务审计,审计对象刚刚涉足经营活动领域。1957年修订后的《职责说明书》指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审核会计、财务及其它经营活动的独立评价行为”,从而将经营审计和财务审计并列起来,同等重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71年,协会再次修订《职责说明书》时进一步指出“内部审计作为对管理当局的一种服务, 是组织内部审核经营活动的独立评价行为。”这就将现代内部审计的活动范围扩展到组织活动的每一个方面,大大拓宽了内部审计的作用领域。此外,1971年的说明书还为内部审计师增加了一项新的职责,即“提出改善经营的建议”,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设性。此后,协会于1981年和1993年修订说明书时又更明确地指出,内部审计师应评价所在企业各方面的经营与管理活动,从增强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效能着眼,为企业的董事会和经理人员提供实现经营目标所需的顾问服务。
据全美天然气协会和爱迪生电力协会调查,1989年美国公用行业的企业内审工作时间只有19%用于财务审计上(且还侧重于内部会计控制的测试和评价),其余时间都转向了经营审计。英国、德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情况与美国相似。在日本,由于企业强调雇主和雇员间结成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注重维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领带与和谐关系,因而内审部门更少开展诸如财务收支审计、雇员欺诈行为调查之类的制约性审计,而是将工作重点致力于改进管理效率、增加企业利润等建设性审计上。
(一)关于风险导向审计定位的困惑。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自2006年开始正式提出“内部审计转型”这一倡议以后,全国不少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的内部审计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开始实施内部审计的转型工作。这带来的问题是,原来一直开展的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不是都要转型,就成为一个令人困惑的事情。因为,可能存在以下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建立一个以风险评估为主要工作内容的内部审计模式;第二,在原来内部审计工作体系中,增加风险导向审计的门类,财务审计等原有的审计形式继续保留;将原来的财务审计等审计形式进行改造,添加风险导向的额外的审计程序。在这三种理解中,事实上,只有第一种理解才是准确的。
(二)应当建立“适度”转型的观念。在建立以风险评估为主要工作内容的内部审计模式以后,在内部审计运行中,风险导向审计与原来的有关审计形式仍然是并存的。从时间上看,风险导向审计所占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后,会越来越多。有一种可能,风险导向审计可能成为内部审计的唯一内容。在西方国家列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中,风险导向审计已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繁荣程度。而这种繁荣带来的一个显著问题是,西方国家的许多企业,在将财务审计外包之后,上市公司的各种财务舞弊事件层出不穷。“安然事件”后,在美国华尔街所发生的一系列财务造假事件,再一次告诫人们:外部审计并不能解决财务造假的全部问题,而实际上,内部控制更为重要。这就促成了美国国会在2002年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404条款为美国改革企业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且由企业的管理层进行评估以及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尽管在该法案中并没有对内部审计应当审查财务报表提出要求,但是,强化审计委员会的财务控制职能,也体现了对财务审计的某种要求。这意味着,过度的风险导向审计可能会走“回头路”。在近几年,被媒体曝光的或者被追究责任的一些国外的造假公司,其财务总监几乎都在抱怨他们没有对财务资料进行审计的权利。这种情况应当引人深思。即:在我国,实现完全转型的风险导向审计,可能放弃财务审计或者经济责任审计等传统的审计形式,这是不考虑国情以及内部审计行业情况的做法,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显然,在我国国家审计的审计覆盖面还比较小的情况下,一味推行全面的转型,是不切实际的,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同样,如果完全都不实施转型,我国内部审计的整体水平将无法提高,也无法在国际化的背景下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将产生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因此,至少在目前,我国企业在实现内部审计的转型时,应当建立“适度转型”的观念。
(三)内部审计转型在个体上的差别化应当是一个趋势。有一种认识是,所有企业都应当快速实现内部审计的转型,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企业的规模、性质、业务特点以及管理基础等方面千差万别,实施“一刀切”式的内部审计转型,是一种盲目的、不计后果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适时分步骤实施风险导向审计。高风险企业(如:金融企业,房地产企业等)应当尽快实现内部审计的转型;大型企业应当在下属企业试点获得经验后推行风险导向审计;对于中小型企业,则应当结合企业的实际,在适当的时点上,针对重要业务或者高风险业务,开展局部的风险导向审计。
二、风险导向审计下的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
在传统的观念中,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美国COSO委员会1992年所的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也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这种关系。在COSO委员会2004年所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中,内部审计又增加了多个风险评估的内容。那么,在风险导向审计的模式下,内部审计如何处理与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的关系呢?
(一)内部审计属于内部控制而又高于内部控制。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就包含了“监控”这一要素,其中,也有内部审计的成分。从工作属性角度看,内部审计也的确解决企业的“控制”问题,能够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在传统的理解上,人们也通常将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一部分来看待。而另一方面是,内部审计拥有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授权,并将评价内部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中,也有多个具体准则涉及到这个内容。如,《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第21号: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内部审计既属于内部控制,又评价内部控制,实际上这并不矛盾。如,会计工作即包括会计核算,又包括会计监督,由会计的一部分去监督另外一部分,这并不奇怪。因为,它表明了内部控制通过内部审计实现了自我免疫。从这个意义上看,内部审计即属于内部控制又高于内部控制,至少超越了控制系统中的其他部分。问题是,在内部审计处于这样一个特殊地位的情况下,它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有没有“独立性”?如果没有独立性,这可能意味着这个“评价”是没有意义的。基于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并没有经济资源支配权的情况,断定内部审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应当是没有问题的。
(二)内部审计应当从风险管理走向对风险管理的审计。在传统意义上,内部审计是以财务审计作为主要内容的。后来,股份公司大量出现,产生了对信息公开的要求,这时,在内部审计对外缺乏应有公信力的情况下,才出现了聘请注册会计师实施公司财务审计的现象。显然,一旦审计外包,内部审计的财务审计功能将可能蜕化。问题是,如果没有财务公开的要求,内部审计从事财务审计工作并没有什么不妥。目前,由于相当一部分企业按照有关要求聘请注册会计师实施了审计,因此,内部审计的转型――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才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内部审计需要进行风险管理审计的情况下,如果企业没有风险管理专门机构,或者没有其他的机构进行企业风险管理的统一组织与协调,这时,内部审计机构将考虑承担此项任务。这意味着,内部审计机构应当一肩两任,既要从事风险管理的组织与领导工作,又要对风险管理进行评价。显然,第一项工作并不应当属于内部审计的工作。在《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中,建议采用的组织构架是:企业由首席执行官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对风险管理进行评价。在企业风险管理的体系中,内部审计整体上处于从属地位。
(三)内部审计应当实现从内部控制审计到风险管理审计的跨越。在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条件下,对内部控制的审计,不能仅仅局限在传统意义上。过去对内部控制评价,主要是为审计实施实质性测试提供手段,而这种评价本身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实施风险导向审计以后,风险管理的体系已经融合了过去的内部控制的内容。在《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中,核心内容仍然是内部控制的内容,而且其保留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60%以上的内容。其中的“四大目标”有三个是内部控制目标,“要素”有五个是内部控制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怎样理解风险管理,都不能脱离内部控制这条主线。同样,内部审计的转型,从传统的财务审计为主,到风险导向审计,内部控制的概念可能弱化了,是以风险管理的视角来考虑过去的内部控制问题,由于将控制对象的所有不利后果理解为“风险”,将有利后果理解为“机会”,既要预防“风险”,又要把握“机会”,比以往的内部控制仅仅控制不利后果的“风险”,而不去考虑“机会”,无疑前进了一大步。
三、企业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构架设计
一旦实施风险导向审计,这将意味着内部审计工作内容的拓展。传统的内部审计流程,在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后有许多方面显得不太适应。以会计流程为依托的财务审计流程,它的资料获取比较简单,而风险导向审计则面临业务范围不清、部门分工不明、流程规范缺失以及组织体系零散等问题。设计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构架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制度为先导。在企业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可能引起原有组织结构、权利格局和人员岗位及其职责的改变,如果没有必要的制度进行规范,将可能使风险导向审计处于无序状态。这里的制度应当是一个体系,最高层次是以单位名义制定的风险管理制度,其次是以部门(如内部审计机构)制定的专业性的规章,再次是依据前述规章制定的有关作业规程。在这个制度体系中,应当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地位,特别是授权在尚未设立风险管理部门的条件下,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进行有关事项的组织与协调。
(二)以机构为依托。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建立风险管理机构,这是一个比较规范的组织形态。我国和大多数国家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设立了风险管理专门机构,这对于加强风险管理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这种状态下,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以评估风险管理作为重要工作,而不必考虑更多的风险管理的组织与协调问题。在设立专门机构以后,对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岗位设置也应当提出要求,配备风险管理专员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从机构到人员,将形成一个网络状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三)以流程为指南。对于内部审计机构而言,在风险管理评估方面,应当设计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流程,这个流程应当嵌入到风险管理的相关业务之中。该流程应当依据业务的类型设计,应当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结构:第一维是风险管理的“四大目标”,第二维应当是风险管理的“要素”,第三维应当是三级组织构架(企业整体层级,部门层级和岗位层级)。在三维的立体结构下,风险导向审计所嵌入的各个具体业务,都应当分阶段分业务环节进入这个系统,并且实现对风险管理过程的评价。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业务各个环节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 科研项目; 经费管理; 支出界线
中图分类号:G4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9-0111-03
日前,科技部下发了《关于请协助开展2013年科研经费巡视检查工作的函》(国科办函财〔2013〕252号),在2013年7月至9月间派出巡视组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课题承担单位的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开展巡视检查,随着国家科技投入总量的不断增加,如何规范科技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作为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财务专家,笔者参加了部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项目验收,在验收过程中,发现不少课题负责人及承担单位由于未能全面、准确掌握经费管理的相关政策,出现了因课题财务验收不通过而影响课题技术、学术验收的情况。出现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相关概念理解不到位,具体表现在概念关系混淆、内涵界线不清、经费交叉使用、标准列支模糊,最终导致预算执行偏差,会计信息不能准确、全面、真实地反映科研活动。为此,本文围绕财务验收过程中财务审计与财务验收、开支范围与执行标准、会议费与差旅费、劳务费与绩效支出、结余资金与应付未付款这五组易混淆概念,结合国家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其进行辨析。
一、财务审计与财务验收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经费管理的流程大致为预算编制、预算核批、预算执行、财务验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项目负责人常常将财务验收和财务审计混为一谈,错误地认为接受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审计、形成审计报告就已经是完成了项目的财务验收,从而疏忽申请财务验收的工作准备,影响项目的如期结题。下面分四个方面介绍两者之间的差异。
(一)概念不同
经费财务审计是由科技部、财政部指定的“十二五”期间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国家相关的财经制度、规定、办法,对项目预算执行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判断,最终提出审计意见,形成审计报告的行为。财务验收是以批复的项目预算文件和项目合同书中确定的经费预算为依据,结合审计报告,对预算执行情况、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和总体评价的行为。
(二)组织机构不同
财务审计的组织机构为科技部、财政部指定的“十二五”期间有科技经费审计资格的208家会计师事务所,财务验收的实施单位为科技部条财司,或者支撑计划项目组织单位组织的财务验收专家组,也可以委托中介机构。
(三)提交资料不同
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是两个不同阶段的会计事项,根据其工作性质的特点,需要准备的资料也不同。财务审计要求提供的资料主要包括:开户许可证、开户银行年末余额对账单、会计凭证、科目余额表、会计账簿、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批复的项目预算书等。财务验收要求提交资料主要包括:财务验收申请报告、财务审计报告、预算调整批复文件、财务会计资料、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单位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等。
(四)实施步骤不同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财务验收有严格的组织实施程序。课题承担单位在清理账目、编制经费决算报表的基础上,先由会计师事务所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结题财务审计,在审计基础上,向科技部提出财务验收申请,由科技部组织财务验收专家组或委托中介机构,依据审计报告,对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及经费使用情况,提出财务验收意见,反馈课题承担单位。因此,财务审计工作在前,财务验收工作续后,财务审计是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
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之间又相互依存,财务审计通不过或审计报告存在问题,直接影响课题的财务验收,所以财务审计是财务验收的必要前提,财务验收是财务审计的进一步考核评价。
二、开支范围与执行标准
扩大课题开支范围、提高课题开支标准是课题经费使用过程中不符合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最主要体现形式。主要原因就是分不清开支范围和执行标准的界线,将二者混为一谈,错误地认为依据批复核准的单项定额,就可以作为办理支出的依据,从而出现超范围、超标准现象。如“专家咨询费”核定的金额是这个支出项目可以发放的总量,但每位专家的发放标准,国家是有相应文件规定的,不能因为这个科目有余额,就随意提高专家发放的标准。开支范围和执行标准是专项经费管理的核心内容。开支范围是科技部、财政部规定的经费用途和每项用途的使用限额,而执行标准则是国家对部分开支作出的统一规定。它们之间的区别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体现:
(一)涵义不同
课题开支范围,是国家依据科研活动过程中发生费用的不同性质,对科研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与研究活动相关的各项支出内容所作的统一规定。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政〔2011〕434号)的规定,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执行标准是办理支出额度的依据,一般由国家财政部门统一制定,在经费开支范围中,涉及执行标准的支出有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专家咨询费。
(二)内容不同
对于开支范围与开支标准的内容,国家都有相关文件加以规定,为表述明确,笔者以框图和表格的形式进行展示,如图1、表1所示。
(三)作用不同
开支范围是项目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依据,是由财政部和科技部核准的。执行标准一般由财政部统一制定,是项目单位经费开支的准绳。开支范围的批复数,如课题研究的材料费、燃料动力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等是允许在合理的范围内按照国家规定程序进行调整使用的,但执行标准是一个绝对数,具有指令性质,是不能随意增减的。开支范围是一种区间,各类事项开支总额必须居于一定区间之内,即要在开支范围内;执行标准则是一种尺度,各类事项的开支金额不得主观臆造,要有一定的依据,即执行标准。
三、会议费与差旅费
在课题结题过程中,有一些项目承担单位在填报“会议费”、“差旅费”支出科目时,常常张冠李戴,界定不清科目的核算口径,在差旅费、会议费开支上,存在概念模糊、范围不一等问题,主要表现形式有两个方面:一是将项目研发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参加会议发生的交通费、住宿费等费用统计在会议费科目中,从而导致会议费支出严重虚增;二是将主办或承办会议期间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列入差旅费科目中,导致差旅费支出不实的现象。鉴于以上情况,为合理区分经费开支范围,从三方面分析会议费和差旅费的核算口径。
(一)核算内容不同
差旅费是指课题研发过程中开展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和市内交通费等,开支标准应当按国家规定执行。会议费是指在课题研发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或课题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
(二)组织单位不同
课题组成员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伙食补贴、公杂费等,应列作差旅费支出,而会议费是指课题组承办、组织的学术会或者咨询会而发生的会议租场费、资料印刷费、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贴等费用。主体不同,核算性质也不相同。会议费开支强调的是主办、承办会议,差旅费开支则强调的是参加会议。
(三)注意事项不同
差旅费核算注意事项主要包括执行国家制定的相关出差标准,出差事由和内部审批手续,出差人员、事由与课题的相关性。会议费核算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执行国家制定的相关会议费标准,提供会议通知、日程安排,与会人员签到表等信息资料,不得在会议费中开支专家咨询费、礼品费、执行费和旅游费等。
四、劳务费与绩效支出
劳务费支出是最容易发生问题的地方,所以历来都是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检查的重点。绩效支出是《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政〔2011〕434号文件)新增开支内容,是为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智力投入和科研绩效的激励而设立。一些课题承担单位对这两方面的经费开支存在疑惑,分不清劳务费与绩效支出的区别,导致支出模糊,名不副实。具体体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列支课题组成员的劳务费,二是列支未考核的绩效支出,这些费用在审计或验收时都将不予确认。
(一)含义不同
劳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的劳务性费用。绩效支出是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提高科研工作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
(二)支付对象不同
劳务费的对象是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有收入的课题组成员,包括课题负责人是不能发放劳务费用的。绩效支出的对象必须为预算书所列明的科研人员。这两科目核算的最大区分点就是课题组成员有无工资性收入,有工资性收入的课题组成员是不能列支劳务费,但可以通过科研考核发放绩效支出。
(三)操作流程不同
劳务费的检点是发放形式和发放手续。劳务费发放形式有两种,现金发放和通过银行打入个人账户。以现金发放的劳务费,必须是领款人本人签字,任何理由的代签行为都是不符合专项经费管理规定的。劳务费发放签收单上必须体现发放事由、姓名、身份证号、金额、本人签字等事项,并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绩效支出注意事项主要包括:(1)绩效支出总额不得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余额的5%;(2)项目负责人根据绩效考核情况确定发放方案并提出发放申请,绩效支出发放申请表上必须体现发放类型(年度、中期、验收)、考核方式、考核结果等事项。
五、结余资金与应付未付款
一些课题单位甚至承担财务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常常混淆结余资金和应付未付款,将课题结存的应付未付款当作专项经费的结余资金。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政〔2011〕434号文件规定,课题结余经费须按原渠道上缴科技部,而应付未付款在注明具体用途和方向后,是可以留在单位继续使用的。所以混淆结余资金和应付未付款,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本应留在课题继续按计划使用的费用,却要按规定原渠道上缴科技部。
(一)内涵不同
结余经费是课题结题后,批复的项目预算数减去实际支出后的余额,是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经项目财务验收认定并报科技部确认的净结余资金。应付未付款是项目的预计后续支出,是财务验收审计基准日后,继续可以留在单位按计划使用的款项。
(二)业务处理不同
结余经费在项目验收工作结束后,按原渠道上缴科技部,而财务验收认定的应付未付资金,不属于净结余经费,可以留在研究单位继续使用。常见属于应付未付内容包括:购买设备或材料但尚未支付的货款或质保金,测试化验加工结果已被采用但尚未支付的费用,项目验收的相关支出,已签订出版合同的专著、文章的出版费等。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S].2006.
[关键词] 环境审计;问题;研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1. 004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1- 0008- 02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对未来5年的环境审计做出了整体部署和全新要求,对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以及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环境审计的内容
我国环境审计起步较晚,关于环境审计还没有公认的统一概念。各世界组织对环境审计的具体内容都有各自的观点,但归纳起来,这些观点都有交集,即环境审计应包含财务审计、合规审计和绩效审计三大类。因此,笔者认为环境审计应界定为:“由最高审计机关对政府和(或)企事业单位等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等工作。”
2 西方政府环境审计
2.1 美国政府环境审计
美国审计总署是美国的最高审计机关,其直接对议会负责,向议会报告工作,是立法模式的国家审计体制。1978年,美国审计总署成立环境审计机构,设立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司,内设环境资金审计处和环境绩效审计处。
美国环境审计类型包括财务审计、合规审计和绩效审计3种,审计部门主要由会计专家、科技专家、公共政策专家等组成,政府审计注重数量分析和决策模型研究。
2.2 德国政府环境审计
德国联邦审计院独立于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机关之外,不对行使上述权力的任何机构负责,是独立模式的国家审计体制。1991年,德国联邦审计院成立环境审计处。
德国政府环境审计包括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和咨询服务3种,审计院工作人员主要以法律专业人士为主,另外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专业的审计人员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目前,德国政府环境审计以绩效审计为主,咨询服务正在成为德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另一大主体。
2.3 荷兰政府环境审计
荷兰审计法院与议会上院与下院、政府和廉政委员会3个机构并列,是独立的国家最高机关。审计人员的教育背景具有多样性,主要由公共管理学者、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法律专家、经济学家、会计人员、环境专家和工程学者组成。
荷兰审计法院的工作任务主要有两项:一是致力于审计和改进公共资金征集和使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二是通过国内和国际合作及知识交流促进有效的公共管理。
3 我国环境审计现状
审计署是我国最高国家审计机关。审计署隶属于国务院,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我国的国家审计制度属于“行政模式”的国家审计制度。1998年,审计署单独成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正式将环境审计的职能赋予政府审计部门。
3.1 审计类型主要以财务审计和合规审计为主,尚未全面开展绩效审计
目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重点基本局限于以财政资金为基础的财务收支审计和对国家环境保护投资项目的合规性审计,工作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审查各部门环保财政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二是审查环境保护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政策、项目建设是否合规。
近年来,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正逐步开展。但由于受传统财务审计影响,审计人员仍以财政资金为主线,将审计工作主要精力放在资源环保资金的审计上,而对政策和项目本身绩效成果关注相对不足。显然,这与“十二五”规划中所提到的“全面推进绩效审计”的要求相差甚远。
3.2 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以财经专业背景为主
环境审计是集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环境法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和审计学等诸多学科理论为一体的极具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的一门新兴学科。目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从业人员教育背景以财经专业为主,缺乏全面的环境专业知识。在实务中,审计人员在遇到环境方面的专业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影响了环境审计的效果和质量。虽然,审计署允许审计中聘请环境方面的专家,但由于其缺乏独立性,甚至可能与被审计单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无法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进而影响了环境审计的效果和审计向纵深方向发展。
4 对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思考
(1)建立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全面推进环境绩效审计,服务国家治理大局。“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然,环境绩效审计也应涵盖在内。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环境绩效审计的指标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建立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服务于现阶段国家治理大局,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出发,充分体现我国环境政策实施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2)加强对环境审计从业人员业务知识的再培训,实现环境审计从业人员知识背景的多元化。针对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完善环境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建立一支适应环境审计发展需要的队伍迫在眉睫。一是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业务知识的再培训,比如选派在职人员脱产培训;聘请环境专家或经验丰富的环境工作人员定期给审计人员授课、分享工作经验;通过建立图书借阅、网络培训、网络知识库等方式,审计人员可以学习相关知识。二是审计机关在招录国家公务员时应多关注专业背景的多样化,多考虑环境、工程、社会、管理等专业的应聘人员。
主要参考文献
[1]耿建新,房巧玲.环境审计研究视角的国际比较[J].审计研究,2004(2).
[2]王宪锋,孟丽荣.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审计,2012(11).
[3]葛雪,李果.中西方政府环境审计比较及启示[J].江苏商论,2007(5).
[4]郑彦.我国环境审计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