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4 16:35: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学生发展

当下,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学生总感觉到学习难度大,很难做到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多数学生惧怕文言文的学习和考试,甚至出现厌学的情况。目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多数还是采用直接讲授和灌输的模式,学生学习兴趣淡薄,导致教学质量滞后不前。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包括诗词和文章所占的比例已经提升到40%以上,并且中考题目中关于文言文的试题分值也非常的高,这就要求,一线的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文言文教学,采取有效的策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势必会提升学习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对语文文言文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一般学习积极性较高,成绩较好,反之,成绩不太理想。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来说,很多的内容、创作背景、语法知识,学生都不甚了解,结果在糊里糊涂中学完,也不知文章的寓意和主旨所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事先预习,或者是阅读一些白话文,或者观看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在熟知的知识环境下学习,学生的兴趣自然就会提升,也会促进他们的学习。比如观看《贞观长歌》、《聊斋》、《西游记》、《于丹论语讲座》等,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学常识,另一方面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通过影视作品和视频讲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刺激学生阅读原著的欲望。学习兴趣的激发,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精心导入,巧妙设疑,让学生发现文言文中的语言美等。就拿巧妙设疑来说,初中生好奇心较重,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文言文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把以往的教学模式来了一个颠覆,从视觉、听觉等方面给学生一定的震撼,实现了知识的完美转化,把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转变成了具体直观的动态化知识。初中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自觉性不是很高,如果他们没有学习兴趣的话,很难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初中生天生好动,对于灌输性的知识提不起兴趣,如果把知识穿插到图片、视频等形式上,就能吸引到他们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CAI课件的使用实现了知识的动态化,知识呈现的方式学生也比较喜欢,初中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也得到了激发,有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实现了乐学乐教的目标。初中语文 讲授的内容很多是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但是对于一些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学生还是很难理解,对于这些学习难度系数较大的知识点如果采取机械式记忆的方法,效果肯定很差,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的现象就会出现,甚至会出现厌学的情况。对于初中语文文言文而言,知识有简单和复杂之分,有重点难点之分,为了完胜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就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比如在讲到《鸿门宴》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鸿门宴》的片段,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故事和相关的人物关系,这样就会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有助于文言文的教学。

三、革新教学模式,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许多教师认为,开展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和处理文言文相关试题的能力,往往忽略了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是教学的误区。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触类旁通,学以致用,通过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能解决相关的问题。由于学情的差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学中在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灵活丰富,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变化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比如在讲授《鸿门宴》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的时候,可以实现分组学习,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为负责“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的故事发展路线进行知识点的梳理,然后就文言句式或词类活用分别请优秀生来点评和补充,最后评出优胜学习小组,这样在大家合作的基础上,小组之间又是竞争的关系,势必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文言文作为我国的文化魁宝和文化传承载体,在中小学和高等教育中都有所涉猎,并且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在各类考试中所占的分值也是居高不下,为此,新形势下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文言文教学。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学质量。在文言文的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从学情和学生的兴趣出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巧用多媒体技术,大胆的革新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海涛.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新课程学习,2014(10)

第2篇

新课程大背景下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让教学形式更丰富,让学生乐于学习呢?

记得牛津教师科翰(Kurt Hahn)曾经这么说过学习,“如同学游泳、学脚踏车,因为经验来自亲身体验,就会深刻得终身不忘。”这就是他所提倡的体验式教学。

什么是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个“过程”,是个直接认知、欣然接受、尊重和运用被教导的知识及能力的过程。它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个体差异、尊重自然、尊重人获得知识的自然法则的教育方式,致力于让参与者将自己的智力、情绪及行为全部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如何省时省力地将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向学生们进行有效的传播与教学,始终是摆在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不失为一种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一改以经典诵读为主的单一手段的文言文教学现状,让学生在更广泛的社会实践中,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精髓。因为身心体验中华传统文化,进而深刻地激发起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切入实施。

方法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习的形式,一改往常文言文学习的枯燥面貌。

随着网络的普及,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学习、乃至生活的习惯,这也给体验式教学方式加载了广阔的新空间。

教科书里《论语》以及其他文言文的摘选内容,可以在一些知名网站找到资源。其中不乏原文讲解、原文朗读、原文跟读,甚至还配有动画讲解。这些既可在线观看,亦可下载。比起纯文字,这些有声朗读、生动的动画可谓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深入浅出,令人印象深刻,读来不乏味,做到寓教于乐。

这种利用公开资源,营造感官体验的课堂技巧是较易实现的。这种方法将学生的视觉、听觉与语言等“感官”集合到媒体传播的趣味之中,把文言学习的课堂上的轻松变作分段的“感官体验”。不经意间,学生们在课堂声声跟读,朗朗上口,不自觉地融入在古文古韵的诵读美、节奏美、语言美、寓意美之中。那些艰涩难懂的文意哲理用动画形式表现出来,能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里明白,便于感受文言文字之简s,文意之丰富等这些美好的方面。

方法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向别人学习,结合传统节日丰富文言学习的方式。

追溯历史,我们知道,在中华国学的传承熏陶之下,台湾、日本、韩国等与我们的家庭观、价值观、美学观基本是一致的。可见中华国学的影响力,是超越国界、超越政治、横跨历史的。这样的“文化自信”诚如同志指出的“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为了让这些方式融入学校的具体班级活动中,让学生提起国学就骄傲自豪,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可以借助一些形式来拓展文言文学习的空间。

在我国有一些学校利用成人礼形式,用穿汉服说文言的方式,习诵《论语》宣告自己已经成人了,开始有责任感有担当了。在与我们同根同源的台湾,作为台北历史最悠久的小学之一,位于孔庙附近的大龙小学一直以传统经典文化教学独树一帜。这里的孩子们在每年的孔子诞辰日,都会参加祭孔大典的演出。参加祭祀典礼的师生们身披黄色绶带,伴随着庄重肃穆的礼乐声,舞生起舞,行初献,亚献,终献之礼。整个祭孔大典在共同诵读论语中圆满结束。可想而知,在这种切身体验下完成的节日庆典,会带给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学子莫大的情感体验。看到别人这样纪念自己的成长历程,学生也会有所触动。

方法三、引导学生多参加公益性的夏令营活动,拓展文言文学习的空间,延伸文言文学习的外延。

学习文言文,就从体验国学开始。前面提及的利用网络媒介和传统节日的形式让学生从中涉及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和成就体验,操作起来显得简单、易于重复。坚持施加这些体验过程,可实现青少年学子对中华国学的普及性认知。而要将体验国学提升到更深刻的“精神体验”层次,笔者认为,品质优良的国学夏令营活动,是一种强化青少年从精神方面来体验中华国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笔者曾经亲历过一次国学夏令营,主办方将所有的营员集中到颇具古色古香的建筑中,把大家与灯红酒绿的世俗世界隔离开。所有的人到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中,从古典建筑里就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奥精妙,营造出学校教学所无法与之相比的体验环境。

参加活动的营员来自全国各地,突破了地域的局限,通过设置不同的活动,从生活中理解书中的要义。学生从课堂里学来的《三字经》《弟子规》里关于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等落实到生活实处,理解透彻,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尤其是最后的学习成果汇报,他们分享各自的感受,互通自己的观察结果,各自所切入的角度不同,视野不同,带给每个人以心智启迪。这都是对课堂教学非常有益的补充。正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践比书本理论可有帮助多了!还有比如鼓山幸福体验亲子营,有表演艺术、游戏劳作、故事分享等多元活动,让小朋友亲身体验以伦理学习为主轴的营队内容,自然而然学会生活礼节,以及养成孝顺、合群、知足、感恩、共享等美好品格。

方法四、抓教育契机,积极引导,从精神层面激发学生养成自觉接触文言的习惯,让学生强化体验式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曾经有个学习语文很吃力的学生写过这样一段话,“看到那些之乎者也就让我脑袋疼。算了,我一现代人就别折腾了。笔者做个为文言骄子们鼓掌的人,鲜花总需要我这绿叶陪衬”。说这样话语的学生往往是没能领略到我们国学的趣味,没体会到文言的精妙。他们的学习思想还有待纠正,学习态度有待端正。对于这样的学生,针对性地引导他们看一些励志的文言文,短小精悍,理解难度不大,但道理深刻。当学生发现短小文章,简单几个字就包含那么丰富的内容时,他们或许就能做到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从文言故事里汲取精神营养,爱上言简意丰的文言文了呢!

总而言之,新课程一改只重分数不重实效的教学方式,在这组合型的体验式文言文教学中,把中华传统包含的“儒家治世、道家修身、佛家养心”的精华深植于学生的行为之中,使之自觉反馈为日常品行。

第3篇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一直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处于一个重要的阶段,学生从小学的识图解字转换到到文章的阅读和写作,是一种全新的语文学习尝试,这也对将来深入学习语言打下的坚持的基础。因此初中语文的学习显得非常的重要,采取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教学方法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文教学 多元化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老师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授课,成为课堂的主角。因此,学生在课堂中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单一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们能力培养上缺乏多样性。初中语文的教学地位非常特殊,它是进一步学习语文知识和提高语言水平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分析和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多元化的教学,对学生以后学习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多元化初中语文教学的特色分析

多元化教学可以理解为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从多个角度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语文成绩。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与小学语文教育相比,不仅仅在于简单的读与写的教学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包括对课文的快速阅读,文言文的理解,各类型文章的写作等等。在新课标改革体系下,初中语文教学要面对教学大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上要有新的突破,教师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能力培养、 知识传递以及情感人格的塑造。此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多元化教学也可以理解为多思维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改变学生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改善学生的单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能够认识新事物,面对新的问题能够正确的分析和辨别,是学生能够对复杂的文章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理解。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师在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学生,提供一个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思考和自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教师最后进行总结性的归纳和点评。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多样,要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理解能力制定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案,针对不同的群体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2.初中语文教学多元化

教学方式的制定与实施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进行多元化教学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做好多元教学的科学合理性,必须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进行,应该从初中语文教学的以下几点进行。

2.1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制定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口语语言的组织能力的训练。除此之外,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上,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和思维能力。如以阅读理解为例,以多元化教学方式为中心,在文章的阅读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对文章大概进行阅览,之后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大意,让后要学生进行精读,通过精读发现文章的独特之处,学生在阅读之后可以提出各种假想,甚至可以通过文章的理解延伸到对相关事物的看法等等,教师可以允许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或者个人的形式进行总结发言,然后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提出不同的意见,教师做最后的总结和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和本意。这样的阅读课堂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互动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在写作课程中,教师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天马行空的去想想写作的主体,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写作,同样的写作题目,允许不一样的文章思想和内容。这种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2.2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实施

多元化的教学方案制定结束之后便在教学中实施并进行验证教学方案的优劣:

(1)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情绪。思维的扩展和创造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们的热情作为依托,因此教师要想尽各种可行的办法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新事物的好奇心,是学生们一直保持高涨的学习劲头。例如,在进行写作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到与写作主体相关的事物和情景中去体验,如作文《树叶黄了之后》的写作题目,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田野里进行观察万事万物的变化,包括天气、人们、动物和植物等等,这样学生在写作中有许多素材,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的苦恼心情;

(2)分组组织辩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元化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们的多元化思想。多元化思想的来源就是汇聚学生的理解和看法,然后交换意见进行自我理解。课堂的教学辩论就是集结学生思想的一种教学方式,将学生根据就近原则进行分组讨论,教师作为课堂的主持人,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扩展和主题的讨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大多以提问题的方式进行,让学生觉得主体的深奥性;

(3)抓住时机指导点拨。点拨是在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及时地点拨。点拨往往会让学生们顿感茅塞大开。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直观点拨,让教师给予学生们对于问题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们的思维流畅。情景点拨,教师利用周边环境与条件,给学生们一种多元化的意境,学生们的思想会因此而开阔。联想想象点拨,纵向思考,让学生们深入思考问题,并能够融会贯通。

3.结语

多元化教学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意义深远,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达到多元化教学的目的。学生们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广阔,不拘一格。只有如此,才会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新一代的多元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芳芳.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3(1):57-58.

[2]王丽丽.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9):162-163.

[3]闫智娟.浅析对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究[J].学周刊,2012(11):39-41.

第4篇

【关键词】语文作文 农村初中 教学方法 创新对策

新课程对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清晰而明确的任务要求,为将其贯彻落实到实务教学中取得更大成效,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日常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以促进中学生写作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实现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一、积极培养学生主体学习地位,调动参与语文作文的写作兴趣

作文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水平的核心与基础。在传统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整个课堂从命名作文题,到讲解、评阅等环节都是主角。学生则在课堂上听之安排或跟随其思路简单思考,收到的成效往往也是教师苦口婆心,学生仍旧感觉是件苦的差事。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重视中学生的作文学习主体地位,时间一久,不但忽视了学生独立写作内在潜能和师生间互动交流,也严重扼杀了学习语文作文的主体意识,直接影响到写作水平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固化教学理念,以充分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积极扮演好在作文教学课堂中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让中学生能够放飞他们的心灵去自主思考和探究,从而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氛围下唤醒写作热情,产生想迫不及待抒发自己内心感受的主动写作欲望,顺利完成写作任务,大大提高作文写作质量和效率。

二、积极拓展语文作文实践活动,丰富学生作文写作的素材搜集

由于初中生年龄较小,平常缺乏对生活的主动观察,因此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也就较少,显然在写作时常感到无事可写或有话不知怎么说,更少人能写出高质量文章。想突破这一现象,语文教师须努力拓展中学生的写作空间,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深入思考,积累丰富生活经验素材,从而在写作时能达到思如泉涌,写出有血有肉的高质量文章。同时,教师还要鼓励他们多读课外阅读物,丰富中学生的日常素材收集,同时指导他们如何吸收和利用文本的精华知识,从而使中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脑海中得以汇集各种生活境遇素材,在作文写作时才会描写得淋漓尽致,语言用语贴切,表达准确优美,写作水平也就在不自觉中提高了。

三、精心设计语文作文题目命名,激发学生写作文章的灵感创新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作品,好的文章不但文笔优美和语言流畅,而且写作构思独特新颖,手法灵活巧妙。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改变中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激发出他们强烈的写作灵感创新,从而突破原有写作文时的教条僵化思路。这其中跟作文的命题的关联最为密切。倘若一个作文题目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新颖的,就能激发起中学生的写作欲望,也才写出更加生动表现力强的文字。比如我曾在作文教学布置中让同学们去描写一个人,就把题目定为谁是可爱的人,结果这样的题目,不但激活了中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而且促使他们从多角度、多方面地去阐述自己心中最可爱的人,使他们在作文写作过程中感觉有话可说,有素材可写,结果全班同学在充分的写作兴趣下,都表达出了自己心理的真实情感,也让文章充满真情实感,深化了内涵,从而提升语文写作水平。此外,教师也可鼓励中学生多写作一些如:小话剧、小小说和课文短剧等文学作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大胆引导学生模防范文写作,点评差距,提升作文写作的技巧

写作作文技巧是打好文章基石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文章的质量。实践证明,模仿范文的训练恰好是提高中学生写作技巧的有效途径之一。这种以模仿名家名篇的写作作文教学方法,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到的重要一点,就是要写作技巧时刻与学生写作感受相结合,避免出现同学们有那种为了写作技巧而写文章的怪现象发生。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师开展的文章评论、写写作感受的讨论活动,畅所欲言自身的写作思路,抒发对写作的感想,然后通过同学间相互或教师的点评基础上,找到自己文章与名家文章的差距表现,一方面重新理清出自己的写作线索和写作思路,选择不同的角度和观点激发出重新创作的欲望,从而收获到更加有质量的文章,提高自己的写作作文水平。另一方面是针对同学或者教师的评价,从中要主动去总结出自我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在继续发扬自身的优势下努力提升不足之处,从而带动整体写作水平的提高。同时教师还要在平常的语文作文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加强中学生对范文阅读习惯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对范文写技巧上有基础认识,从而更好地促进起模仿能力与水平,达到写作能力有效率的提升。

总而言之,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提高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就须在实务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创新式的教学方式,让作文教学更加的吸引中学生的作文写作兴趣,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的作文写作思路和风格,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写作任务,实现新课标对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启发式 内涵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挑战和机遇,而在这个时期中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关键。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引导调节教学过程、师生共同遵循的原则性步骤或程序。语文教学方法,是指语文教学中处理语文教材、设计语文教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把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逻辑程序。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最值得研究和最值得期待的方法之一。

一、教学方法内涵

教学方法是旨在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教学目标要通过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来体现,因此,教学方法受到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制约;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结合过程,就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具有相应的学科知识体系和要求,因此,教学方法必须能够适应这些知识体系的要求,并受其制约。

语文教学方法以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其构建的前提和基础。而目标是不断发展的,内容更是经常改变,因此,语文教学方法就不是一种固定的方式或者动作,而是一种动态的系列活动,是在激发并引导学生以自我活动的方式去掌握语文教学内容,并进而完成教学目标的学习过程。这就是语文教学方法的本质。

二、启发式教学思想概述

最早提出启发式的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他说:“不愤不启,不诽不发。”(《论语・述而》)“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诽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孔子告诉我们: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必得使学生愤而若饥,诽而若渴,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能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如此则识思深也”。

古希腊圣哲苏格拉底是一位出色的教师,他的教学观点跟孔子在本质上有相通之处。他说:“我的技术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彻底审查年轻人头脑中产生的思想到底是一个虚假的幻象呢,还是一个崇高而真实的产品。”

从本质上说,启发式就是注重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能有所发现,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独立自主的创造能力。启发式的先进性表现在它对学生主体性的高度重视和有效的开发,在于它对最终实现完满人格发展目标的期待。时至今日,启发式的先进性益发显豁,益发成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时代需要。

三、启发式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联系

启发式教法和学习方法的关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教法和学法分别是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研究语文学习的过程。教法决定于学法。好的学法在于积极思考,务求自得。那么,好的教法就是要激发思维,做好学习的榜样。教和学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对立统一于对语文材料的认知过程中。教师的教应该是自觉的,达到自觉的程度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应该是主动的,在主动的状态下才能有效地发展。语文教学法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一个是学生的主体性,一个是语文课程的本质。背读法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之一,阅读中也有许多其他的方法,听说和写作的学习也有许多符合学科特点的规律性的方法,只要坚信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学生的主体性也唯有在他作为主体的活动中才能获得发展,进而切合语文学科本质特征,抓住语文学习的规律,那么教和学的好方法就会被我们发现和使用。

四、启发式教学方法设计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总的要求就是把语文课程艺术化为一个个具体的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就是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教案设计要有创新意识,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要做到科学标准和艺术标准的统一。

(一)标准明确化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年级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具体、切实的课堂教学目标,并把这一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过程的主线,贯穿于每一个教学步骤中,使整个教学活动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在的逻辑清晰严谨。

(二)程序科学化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身的结构复杂的体系,这就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序”。学期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单篇教学设计,要体现他们之间的整体性、阶段性、连贯性;阅读教学设计、作文教学设计、课外语文活动设计,要体现他们之间的独立性和关联性o

(三)设计要“实、新、活、交”

实,设计的教学方案要实在,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认识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紧扣教学目标,给学生真实感受、真切体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隔靴搔痒,远离学生的心灵。

(四)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方法不是线性的、片面的依存关系

教学目标是一种动态的活动方式。一般说目标决定内容,内容决定方法。但在有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方法制约目标的情况,例如,文学教学要运用造就文学事实的思维方法,因为文学是从审美角度来把握客观现实的,是客观真实艺术化的审美认识方式,但是如果我们用纯粹理性认识的方法来处置它,就如现在许多中学课堂上流行的那种分解的、抽象的教学法,那么,文学作品就会只剩下几根筋,其美感就消失殆尽了。

第6篇

关键词:数学 问题意识 思维能力 素质

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在关注学生基本知识的获取与技能的形成外,更加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列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学生的问题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关键所在,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摆正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传道、授业、解感”很大程度上仍是金科玉律:先生先知,学科权威。这的确很难让教师“走下神坛”,成为学习中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但事实上个体素质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个体本身能动的发展。

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突显三个主要环节:1、提出问题,设置问题情景——这时教师是指导者。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学生是主体。此时,学生心理处于“愤、悱”临界区,破坏与创造将随之而生,教师若能作为一个参与者、促进者,适时点拨,无异于画龙点睛,这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3、归纳总结——教师是指导者。应对已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方案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定性, 同时给予肯定或补充并不失时机提出新问题,为新知识埋下伏笔。

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善于提问

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从好问到会到善问是一个逐步前行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训练,适时点拨。

1、提供"问"的示范

学生的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善于提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提出的问题质量也较高。因此,教师要做好提问的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为学生的提问做出示范。长此以往,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潜移默化,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2、教师要适时启发、点拨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是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但学生在表述上往往不够准确。此时,教师应恰当地引导、点拨,指导学生把握住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在学生闪烁着思维和智慧的火花却似懂非懂时,教师的启发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积极引导,把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应用于课堂教学,为促进课堂更精彩的生成服务。

3、鼓励“问”的创新

(1)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教师要大胆重组教材,为学生做表率,要善于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羁绊,并鼓励学生不迷信老师和教材编者,敢于提出异议。即便是“班门弄斧”,又“未尝不可”呢?

(2)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奇思妙想,标新立异。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期待更新更好的看法,学生就能挣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闪现智慧的火花。

(3)积极鼓励与大家有不同观点的学生。①鼓励学生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②大力表扬敢于发表并坚持自己意见的学生。

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初中数学教学中正确选择和使用教学现代教学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学好有关的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内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让学生根据投影仪投出的问题看书,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对不能在书上直接找到的问题答案,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有何异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将讨论结果收集上来,然后教师把他们的讨论结果投影出来,让全班同学与教师一起再进行讨论,看哪个组写出的结果最简单最准确,然后进行练习,通过练习分组讨论,组内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上投影出来,引导他们讨论解决,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别人的问题中启迪他们的思维,又培养了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的精神,较好地发挥了他们的学习的主体作用。

四、以得当的评价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希望,而不是让他们沉浸在过去失败的阴影里。”我们的教学评价要如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要坚持肯定为主,批评为辅的原则。教师要以肯定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看到自己经过努力也可以成功,保护学生提问的信心与勇气。这样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才能够以更大的动力参与其中,才能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避免全班学生一个标准,要善于对学生进行纵向比较。只要学生能够提出基于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的问题就加以表扬与肯定。同时使学生向更高层次的目标努力,从而促进优生更优,促进中差生的转化。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寻找中差生点滴的进步并给予鼓励,让这微小的闪光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当然我们提倡以赏识教育为主,并不是排斥批评,而是要坚持适时适度适量的批评。不顾实际地一味表扬只会让学生对表扬产生麻木状态,而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

适时适度适量的批评也是一种激励,有时甚至会起到比表扬更大的作用。所谓适时,是指在学生出现骄傲自满时,要以批评来让学生客观地看待自己,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适度是指注意批评的尺度,过于严厉会打击学生提问的信心,过于宽松则不起作用。适量是要注意批评的次数,过少与过多都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就是说在评价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当的评价,要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动力。

总而言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这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做好长期的计划,从整体上把握,在初中各阶段制订相应的计划,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新时期 初中 德育教育 问题 教学方法

德育目标的提出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要改变初中德育教育的不足,必须明确德育教育目标,同样,还必须明确德育内容,德育内容的确定关系到学生品德的培养以及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培养新世纪优秀人才为目标,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教育约束,重点研究初中生的道德发展规律。为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正视目前我们初中教育中学校德育现状。由于我国对德育的研究起步较迟,目前还未形成科学的研究成果。随着新时期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我们要理智分析我国当前在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初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完整

虽然目前初中教育加强了德育教育的宣传力度以及教学力度,但是德育首位在很多学校仅仅被当作理论口号,未能对其有实质性的认识。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理想信念只是停留在表面,道德教育并未影响学生的心灵。特别是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加快,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初中生之间存在着攀比、拜金、拼爹等一些消极的心理。然而,初中阶段作为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只有在学生认识水平真正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文明习惯。

2.德育人员素质低

德育人员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沿袭传统教育内容,传统德育教育内容空泛、形式单调、教育形式呆板,根本无法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我们知道学校德育关键是教育主体通过对教学内容有计划有针对地把握后,对受教学者进行思想升华、政治观点影响、道德水平提高,最终满足当前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道德品质要求。这就要求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同时还要结合当前的社会要求,科学合理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教学实践中,实现社会思想观念的传递、道德准则的提高、法纪观念的强化,最终实现初中德育教育的真正目的。

3.德育管理落后

新时期初中教育工作者加强了德育活动的研究,但是总体上讲,在开展德育活动时,普遍存在着活动对象的片面性、活动内容的杂乱性、活动安排逻辑能力不强等问题。另外,学生在课堂外的德育工作中,德育主体作用未能发挥。大部分家长忽视对学生的道德管理,他们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忙于赚钱,将管理推给学校。但是由于一些学校德育管理的价值取向存在严重的偏差,其中最重要的是,传统的管理观念较为落后,提供给学生的道德管理知识不系统,最终无法实现德育的目的。

二、德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1.明确教育主体

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德育重视力度也不断加强。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结合这一要求,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牢牢把握学生这一德育教学中的道德主体地位,结合当前初中生德育的现状,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因为外在的约束只有在转化为内在的规范时,其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最大地发挥。在初中德育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进行了解,通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与现实实践活动的有效配合下,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把握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认识,提高道德水平。

2.提高德育水平

创新教学方法对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水平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素质德育队伍的建设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根本。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努力构造一种人人都参与的德育模式,只有人人关心德育,才能为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德育队伍提供基础。在高水平德育体系中,形成人人负责的责任网络,在这一网络系统中,教师要着力打造一种平等的教育模式。因为,自主意识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基本要求,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观愿望后,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接受强度加大。

3.丰富教学内容

德育教育体现在我们身边的具体实例中,因此在开展德育活动中,学校要积极建设教学平台。例如,在初中生刚刚开学时,就要对新生进行道德知识普及,主要内容包括开展军训活动、提高初中生的综合能力(抗压力、忍耐力、纪律性等等);校纪校规主题班会的开展,校规校纪是初中生在校期间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初中生必须明确其行为的规范性才能在具体的活动中更好地约束自己。在初中德育工作中,还要结合初中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开展德育活动。例如,在劳动节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劳动中体会劳动的意义;在母亲节开展感恩活动,让学生在对母爱的理解中,真正实现心灵的成长。

三、结束语

中学生是未来我国建设的储备性人才,做好对初中生的德育工作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国家的整体凝聚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同样,初中生德育水平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整体道德水映了国家的精神内涵。因此,客观地分析新时期下初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志其.优选德育教育方法 搞好初中德育工作[J].成功(教育),2013(01) .

第8篇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互动教学法;诵读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27-01

文言文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内涵,是学生学习古代文化、了解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选择的文言文作品都是十分经典的,这些作品对于改善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文言文中的文化内涵还能够起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作用。因此,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对于实现文言文教学目标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互动教学法

建构性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其主要强调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索与交流,转变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互动教学法不单单可以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使文言文教学氛围更加活跃。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角色互动。角色互樱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交换,弱化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的学习地位,尝试让学生从听课者的角色转变为授课者的角色。例如,在《出师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将学生分为四个大组,然后每个大组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小组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学习研究,归纳分析课文中的词汇、句式、常识等语言现象,并且推荐一个学生代表小组进行讲解。教师在每个小组讲解完后稍加点拨即可。第二,表演互动。初中很多文言文情节曲折,生动有趣。教师可在课堂上通过表演互动来体现互动教学法的优势,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现自我。例如,在《塞翁失马》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扮演善术者之父以及其他角色,设计扮演“马无故亡而入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设计扮演“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等。这些情节与语句都是人物性格的精髓之处,学生将其捕捉并且通过自己的演绎与表达展现出来,这样不单单可以充分理解文言文的词汇,同时还可以准确把握人物形象与文章内容,积极主动开展学习。

二、诵读教学法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诵读是十分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虽然看似传统,但是对于当前文言文教学来说十分有效。初中阶段所学习的文言文大多句式整齐,押韵上口。学生通过诵读可以形成一种情感,有助于了解文言文的内在含义与主题思想。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只有认准字音,读准字音,才能够体会文言文抑扬顿挫的音律美感。在正字音的过程别要注意文言文中出现的异读与通假字情况。例如,《陈涉世家》中的“陈胜者,阳夏人也”,其中的“夏”读作“jiǎ”,并不是传统的读法“xià”。同时,在诵读的过程中还要结合注释。学生初读时难以透彻理解文章的意思,但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就可以初步了解大致的含义,降低诵读的难度。例如,《陈涉世家》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的“鸿鹄之志”,很多学生都不知道“鸿鹄”是什么意思,在诵读时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这时可结合书中的注释“鸿鹄,即为天鹅”来理解,“天鹅”的对应者为“麻雀”,而“陈胜”则对应“佣耕者”。如果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注释,那么即使教师不进行讲解,也能够对文言文的含义与中心思想了解大概。在采用诵读法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范读让学生更加投入到文言文学习中。教师范读是辅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范读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让学生参与。在教师范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对学生提出相关的要求。例如,用笔标注教师范读中停顿、重音的地方,关注教师范读的韵律、节奏以及声调。第二,读得声情并茂。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有丰富的感情。例如,范读《出师表》,读到“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教师的声音略带哽咽,加上投入的表情,可以让学生陷入对文章主题思想以及作者想要表达情感的深思中。

文言文教学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十分关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提升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除互动法、诵读法外,多媒体法、情境法都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1] 翟朔颖.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策略探讨[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