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4 16:35: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发展势头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农业科技;贡献率;索洛余值法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表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在全国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以来,山东各级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山东省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还比较落后,由于没有及时完备的科学测算、准确切实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农业科技进步的潜力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掘,通过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就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山东农业科技进步状况及其测算现状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而通过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这关系到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落实和城乡经济社会格局一体化的完成。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再次强调: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本文运用索洛余值法来测算山东省1991-2005年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以期从测算的结果出发,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就发展现代农业提出思考、建议。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在深入了解山东省农业科技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统计年鉴和参考文献,通过完备的科学测算、准确切实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量化的指标了解、评价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状态和走势。以期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潜力的有效的发掘,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山东农业科技进步状况及其测算现状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就我国通过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格局一体化提出对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本文对查阅的数据通过索洛余值法测算出山东省1991-2005年期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然后对影响农业总产值的各要素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二、山东省“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分析
(一)理论依据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它是衡量区域科技竞争实力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目前经济学界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界定和测算还有争论,但其理论基础都是建立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或索洛增长方程之上的。增长速度方程是C-D函数的微分表达式,其公式简单明了,计算方便,但前提条件是必须用其他方法测算各投入要速度生产弹性系数,目前各投入要素弹性的确定还没有一种公认的方法,通过建立生产函数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各投入要素弹性系数的弹性值(回归系数),不失为较适宜的一种方法。
(二)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农业部科学技术与质量族标准司颁布的全国统一方法:索洛余值法。根据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含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减去投入量产生的总产值增长率之后的余额。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结合我国农业特点,将其分为:物质费用、劳动力和播种面积,这样有如下增长速度方程:
a=(Yt-Y0)/Y0-α(Kt-K0)/K0-β(Lt-L0)/L0-γ(Mt-M0)/M0①
式中:a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Yt-Y0)/Y0为农业总产值增长率;(Kt-K0)/K0为物质费用增长率;(Lt-L0)/L0为劳动力增长率;(Mt-M0)/M0为播种面积增长率。
Y0、K0、L0、M0分别是基年的农业总产值、物质费用、农业劳动力及播种面积;Yt、Kt、Lt、Mt分别为计算年的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物质费用(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农业劳动力及播种面积。
即:a=Y/Y0―αK/K0―βL/L0 ―γM/M0②
可用更简洁的形式表示为:
a=y-αk-βl-γm③
式中,a: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y:产出的年环比增长速度;k:资金的年环比增长速度;l:劳动力的年环比增长速度;m:播种面积的年环比增长速度。α: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β: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γ:播种面积的产出弹性系数。
然后得到以下表达式: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a/y*100%④
(三)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1、山东省农业产值增长分析
从农业总产值来看,山东省农业经济总量呈不断增长趋势,农业总产值由1991年的834.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967.99亿元,其间增加了2.36倍,年均增长率为5.88%。
2、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根据年鉴数据和回归方程,计算出山东省1991-2005年农业总产值、物质费用、农业劳动力、播种面积的环比增长速度。运用Excel软件做回归统计,得到以下回归方程:
回归方程:
y=0.01826779+0.556572k+0.112791l+2.728173m(山东省“八五”时期)
相关系数:R2=0.843333
回归方程:
y=0.455039+0.657814k-1.05807l+1.010416m(山东省“九五”时期)
相关系数:R2=0.982686
回归方程:
y=0.010657+0.146316k-0.78080l-0.06616m(山东省“十五”时期)
相关系数:R2=0.960651
回归方程:
y=0.01437+0.575422k-0.15101l+0.79819m(山东省1991-2005年)
相关系数:R2=0.950013
通过上述计算结果和回归模型,可以得到山东省“八五”、“九五”、“十五”时期科技进步贡献率、物质费用贡献率、劳动力贡献率、播种面积贡献率。
从计算结果来看,1991-200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6.79%,物质费用年均增长率为9.03%,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为76.51%,山东省近15年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很大程度都是靠物质投入的带动来实现的。农业劳动力和播种要素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1.35%和-0.11%,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很小,分别是3%和1.32%,农业科技进步年均增长率为1.14%,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为21.17%。科技进步还处于第二位的增长因素,这表明: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处于以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粗放经营阶段。
但是从各个时期的计算结果来看,“八五”时期物质费用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大于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居首位。而且物质费用年均增长率为17.47%,超出同期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11.64%,表明“八五”期间山东省农业总产值增长基本上是靠高投入实现的,是外延式农业增长方式。而在“九五”时期,物质费用的增长低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表明这个期间,山东省农业已经开始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增长方式转移,为二元增长。“十五”期间,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以22.40%高于同期物质费用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份额20.71%,表明在“十五”时期,科技进步已经开始在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考查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时,必须与本地区不同生产阶段、经济增长因率等因素相结合,才有实际意义。
三、从制度的视角看山东省农业科技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现状
通过对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以及对农业科技、农业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得到:
“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是:15.70%,12.78%,22.40%;农业科技进步速度分别是:1.83%,0.46%,1.07%。山东省农业资本贡献率分别是:83.58%,53.20%,20.71%。农业劳动力贡献率分别是:-0.04%,6.18%,53.12%。播种面积贡献率分别为:0.60%,-15.23%,1.15%。
(二)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应对措施
1、继续保证农业科技投入,增加投资渠道
1991-2005年间的数据显示,农业投资在农业总产值的贡献因素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是加速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农业科技工作是以社会整体效益为主,农业科技投入应该以政府拨款为主,同时多渠道、多形式地筹集资金。改变农业科技投人只依赖财政拨款的单一国家投入体制,逐步形成政府、金融机构、科研单位、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等多渠道、多层次农业科技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农村和个人将资金投向农业科研,同时大力扶持私有经济承办农业科研单位。
2、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如何将科研成果过成功地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山东的一个重要问题。“八五”时期以来,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升高,表明山东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已经做出探索性的一步。因此,山东省抓好目前已建立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外向型农业开发示范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带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对重点农业科技成果,要保证资金投入,实行项目责任制,把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真正落到实处。组织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共同协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大力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健全全省农业技术市场网络,逐步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制度。
3、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外、省外高级农业专家、留学生来省工作,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努力创造条件,多选派农业科技人员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才出国进修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术水平。加速改革农业中高等教育体制,培养农业科技后备力量。注重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的新一代农业科技企业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员。
参考文献:
1、王启现,李志强,刘振虎,刘自杰.十五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2020年预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6).
2、刘兴慧.山东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8(5).
3、李林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基于我国“十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
4、高志兵,李业荣.云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7).
5、袁卫.统计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6.
7、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6.
摘 要 把改善农牧业基础条件作为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以创新加快现代农牧业发展;加快实施农牧业产业化;进一步强化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措施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实施科教兴农兴牧战略,加快农牧业科技推广,着力提升农牧业的科学化程度;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加快发展农村牧区二、三产业,着力提升农牧业的商品化程度;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加快新型农牧民培训,着力提升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
关键词 现代 农牧业 发展 思考
包头市作为最大的工业城市、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的中心城市、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是一个工业经济占主导的城市。既有发达先进的工业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绝大部分;又有落后的农牧业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很小部分,这种“大工业,小农(牧)业”的经济结构,也为充分发挥“大工业”优势,加快我市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
一、目前包头市现代农牧业发展的现状
包头市是个工业大市、农业小市,全市土地面积277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2.11千公顷,草场面积2120千公顷;绝大部分是广大的农村牧区。2008年全市常住人口253.22万人,城镇人口192.22,农村牧区人口61万人,农牧业人口占24%;地区生产总值1760亿元,第一产业(农牧业)52.1亿元,仅占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076元,在我国西部地区近几年一直排在前三名,连续七年位居自治区各盟市之首。包头市农牧业属于城郊型农牧业,种植业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养殖业以奶牛和肉羊为主,经过几年发展,包头市农牧业已基本形成菜、薯、肉、乳四大主导产业。
(一)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立体种植等先进适用技术,落实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二)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变,畜禽饲养规模不断扩大,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全市奶牛业已经进入理性发展阶段,全市奶站已由416个减少到227个,奶牛集中、规模饲养程度达到50%。按照第一产业“三区”规划要求,将我市山北地区确定为肉羊产业重点发展区域(羊存栏数量已占全市的70%以上)。
(三)农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种植业结构、品种优化。2008 年全市马铃薯、玉米和蔬菜面积分别为101.9万亩、142万亩和15.9万亩;脱毒马铃薯和玉米良种面积分别48万亩和142万亩。二是畜牧业布局、品种结构优化。按照第一产业“三区”规划要求,将山南和山北地区分别确定为奶牛、肉羊重点发展区域。全市33个奶牛小区建设项目全部安排在山南地区,连续三年将80%的市级羊舍饲圈养项目重点安排在山北地区。
(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目前基本建成了优势比较明显的菜、薯、肉、乳农牧业四大主导产业,并涌现出了一批如华资、鹿王、呱呱叫、海德、大圣、小肥羊、小尾羊、草原牧歌等国家级、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小肥羊”、“鹿王”、“草原”、“雪鹿”等中国驰名商标。
(五)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稳步提高。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有效提升了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农牧业科技体系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由1950年的一穷二白的面貌发展到目前市县乡村四级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健全的新格局。
(六)设施农牧业实现新突破。通过实施“南菜北薯”战略,山北地区设施马铃薯面积达到26万亩,山南地区蔬菜保护地总面积达到4.7万亩。在土地流转基础上发展设施农业,在依法、有偿、自愿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引导工作,由村级基层组织、企业、中介组织等牵头,通过转包、转让、租赁、股田制等方式,促进设施蔬菜和马铃薯向小区、大户和企业集中,为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二、包头市现代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包头市正处于一个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尽管近年来包头市的现代农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1.促进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目前,与包头市实际相符合、与现代农牧业发展相配套的土地草场流转制度、经营管理制度、支持服务制度和投入保障等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保护和加快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分异的户籍管理制度迟滞了我市城镇化步伐。目前,包头市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涉及户籍身份、土地制度、收入分配、公共财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已成为制约城乡社会福利和政治权利公平分配、人力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根源,特别是作为计划经济时代产物的户籍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
3.包头市财政对现代农牧业建设投入总量不足且分配结构不尽合理。自然条件差、农牧业基础建设薄弱、社会事业滞后是包头市发展现代农牧业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与现代牧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由目前,包头市在财政投入上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市级财政投入农牧业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速极不相称。
4.农牧业科技水平整体落后,农牧民文化素养亟待提高。目前,包头市在农牧业科技方面问题严重,集中反映为科技投入严重短缺、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滞后、农牧业科技推广机制不发达、农牧业科技人才大量流失。
5.农牧业发展方式仍然落后。由于农牧民市场化观念淡薄,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仍相对粗放,劳动力生产效率低,市场竞争力较弱。农牧民传统的粗放式种植放养观念难以转变,多种因素造成土地草场退化压力不断增大。
三、加快我市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对策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头市的农牧业经济目前仍处在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起步阶段,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必须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一)实施基础先行战略,加快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农牧业发展后劲,把改善农牧业基础条件作为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
抓住国家加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各种专项补贴的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加大对农牧业的投入力度。突出加强四项建设:一是加强农田草场、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加强农村牧区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现代农牧业奠定基础。三是加强农村牧区能源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牧区能源结构。四是加强农牧业机械化建设,把过多的劳动力从土地草场里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
(二)以创新加快现代农牧业发展
1.创新支农支牧政策,推进 “四个转变”。一是推进政府支农支牧人、财、物主要由支持小农牧经济向支持大规模企业化经营转变;二是推进金融支农支牧主要由支持单家独户的农牧民向支持从事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企业转变;三是推进扶贫式支农支牧向支持建设现代农牧业转变;四是推进主要支持工业企业发展向支持工业、现代农牧业协同发展转变。
2.创新经营形式,推进“三化”互动。一是推进土地草场流转化。实现土地草场突破地域、跨村乡镇(苏木)、村(嘎查)有效整合;二是推进生产企业化。引导和鼓励工业企业积极参与现代农牧业建设。三是推进运营公司化。由政府组建现代农牧业开发公司,担当政府服务农牧业重要载体。
3.创新服务体系,实现“五个统一”。一是统一配套基础设施,二是统一配备专业人才,三是统一打造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要根据包头市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方向,由政府出资对农牧民进行统一职业培训,四是由政府和企业合作把农村牧区高考落榜生送到有关的职业院校统一培养,毕业后由有关企业录用。五是统一建设集中居住区,实现农牧民生活城镇化。
4.创新产业体系,发展循环经济。一是按照土地规模化、灌溉节水化、作业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组织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发展以玉米为主的种植业,为大规模养殖园区提供饲草料。二是发展一定规模的养殖园区,为种植业和设施农业提供有机肥。三是建设大型沼气池,使养殖园区产生的粪便生产沼气,为生活区和设施农业提供能源。四是建设规模设施农业,发展蔬菜、苗木、花卉等特色品牌种植业。
(三)加快实施农牧业产业化
就包头市牧业产业化体系建设来讲,各环节都涉农涉牧,均属弱势群体,需要政府不断地为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发展空间。一是建立完善农牧业产业化基金投入增长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二是提高信贷服务水平,着力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三是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龙头企业。五是加快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步伐,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六是加大农牧业产业化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七是实施工业反哺战略,着力提升农牧业的集约化程度。
(四)进一步强化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措施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农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个依托资源优势、瞄准市场、突出高产高效的动态生产过程,是实现产业强村富民的重要途径。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对快加包头市农牧业结构调整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真正把农牧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重要的战略举措。一是突出特色,优化布局。二是培育龙头,产业化经营。三是加大力度,发展设施农牧业。
(五)实施科教兴农兴牧战略,加快农牧业科技推广,着力提升农牧业的科学化程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把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当前,包头市要以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农牧业为目标,把加快设施农牧业、节水农牧业、生态农牧业作为现代农牧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引入先进的经营管理机制,结合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建立健全菜、薯、肉、乳等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推行“科技承包”制度,把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着眼于增强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指导农牧民按照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农畜产品的优质率。进一步强化农牧业的商标意识,对于颇具地方特色的农畜产品要壮大规模,进一步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速度加快
2012年,陕西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着力实施“稳粮、兴牧、优果、扩菜、强特”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依托科技支撑,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进程加快,农产品产量及品质不断提高,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优质足量的原料。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1563家,其中粮油类加工企业497家,年加工总量1456.4万吨;果蔬类加工企业360家,年加工总量1188万吨;肉类加工企业198家,年加工总量97.5万吨;奶类加工企业75家,年加工总量114万吨;茶叶类加工企业91家,年加工总量3.4万吨;中药材类加工企业60家,年加工总量35万吨;其他农产品加工企业282家,年加工总量1009万吨。
(二)龙头企业实力及带动作用增强
2012年,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108家,比上年增长6.09%,其中国家级36家,省级409家,固定资产总额460.08亿元,销售收入总额974.50亿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了41.58%和19.74%,规模以上龙头企业929家,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159家,规模以上及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龙头企业的数量分别比上年增长40.1%和24.22%,发展速度超过同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幅。加工型龙头企业成为龙头企业的主力军,确保了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大幅提升和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以订单、股份合作等稳定方式联结农户的占企业总数的55%,带动农户866.7万户(次),农户全年实现增收200亿元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12年,陕西省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763元,增速连续6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3年高于全省城镇居民增长水平。
(三)产业技术水平日益提高
陕西省科技综合实力位居西部前列,高校和科研院所针对农产品加工成果不断涌现。依托全省优势特色农产品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载体,陕西省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单位深入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发、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示范,不断做大做强技术服务平台。同时,龙头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逐步增强,到2012年底,有127家龙头企业成立了专门的研发机构,其中建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的龙头企业数量达到86个。
(四)产地初加工水平提高
2012年,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围绕苹果、猕猴桃、蔬菜保鲜贮藏和马铃薯窖藏、大枣干制等优势农产品初加工环节实施项目,新建果蔬组装式冷藏库423座、马铃薯窖449座、多功能烘干窑135座,农产品产地冷藏量增加了4.1万吨,大枣烘干量增加了8100吨,马铃薯贮存量增加了2.2万吨,新增产值近20亿元。项目的实施,延长了农产品加工环节,完善了农产品加工体系,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确保了农民收入稳定增加,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总体发展水平低,整体实力不强
与发达省份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陕西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发展水平偏低。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1.9:1,陕西不到1.3:1。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平均额仅为全国平均规模的75%左右,目前还没有销售收入过100亿元企业,也没有境内上市龙头企业。陕西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辐射带动不强,战略规划能力、风险识别与规避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及资本运作能力等都亟待提高。
(二)农产品加工层次低,产业链条短
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中,中间原料生产型企业居多,初加工比重大,全省上万种加工农产品中,90%左右属初加工。2012年,在大宗农产品加工转化中,全省粮油类加工企业精深加工量占加工总量的12.8%;果蔬精深加工量占加工总量的0.82%;肉类精深加工量占加工总量的10.2%。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链条短,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盈利空间不足,限制了企业的市场拓展和持续发展。
(三)生产基地建设水平低,原料供应不足
基地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低,原料数量和品质难以满足加工需求。全省除苹果、牛奶外,其他农产品聚集度不高,难以承载大型企业加工生产。2012年,全省小麦实际加工量为设计加工能力的60.15%,玉米实际加工量为设计加工能力的50.12%,水稻实际加工量为设计加工能力的19.01%,苹果实际加工量为设计加工能力的57.71%,蔬菜实际加工量为设计加工能力的4.64%,猪肉实际加工量为设计加工能力的57.83%,原料供应不足,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
(四)企业发展资金短缺,普遍融资困难
金融市场趋利性与涉农产业脆弱、高风险特征的矛盾,导致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金融资源分配博弈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而且许多企业缺乏有效抵押资产,通过银行信贷融资受限,难以及时取得信贷资金。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收购季节性明显,收购期资金不足,制约了企业原料储存,影响正常生产和效益提升。
三、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加大政策引导与扶持
以现代工业理念、现代金融理念、现代流通理念、现代生态理念做大、做强、做活、做优农产品加工业,坚持以加工增值促增收,立足实际找准突破方向,围绕企业在融资、税收、用地、用电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协调利益关系,优化政策环境,搞好服务指导,提请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条件,保障产业科学快速发展。
(二)加强资金扶持力度
2012年,陕西省成立了农业产业化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2.1亿元,担保能力达20亿元。“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吸纳龙头企业入股,力争使资本达5亿元,担保能力达40亿元。到2012年底,累计为20多户龙头企业担保贷款1.3亿元。同时,省政府立足陕西省农业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实际,设立了果业、畜牧业、种业三大产业基金。此外,加大工作力度,鼓励和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拟上市农业龙头企业加快上市融资步伐,从根本上解决发展资金问题。
(三)狠抓初加工项目建设
2012年,农业部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陕西作为试点省份之一,抓住机遇,以果蔬冷藏、红枣干制为重点,按照“当年建设、当年使用,当年受益”的工作思路,加大项目实施力度,强化工作指导和技术服务,保证项目建设质量。补助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全省农产品初加工推广探索出了新路径,发挥了积极的辐射带动效应。
(四)实施品牌提升战略
积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以高品位产品争市场、创名牌,实施品牌化经营战略。加强对企业品牌建设的资金扶持,支持企业争取国家驰名商标、陕西著名商标、陕西名牌产品的认定及地理标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认证。2012年,全省通过ISO9000、HACCP、GMP、GAP等质量体系认证的龙头企业达到500家以上,全年共发展绿色食品企业19家,有机食品企业4家,涉及产品71个,全省获得“三品”认证企业总数到达334家,获得“三品”认证产品数量达631个,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企业总数达到277家,涌现出本香猪肉、银桥乳品、老牛面粉、陕富面粉、汉中仙毫等诸多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信誉的品牌。
(五)充分发挥协会服务职能
为给企业打造交流合作平台,更好地促进面向企业的服务和管理,经有关部门批准,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于2012年正式运行。一年多来,充分发挥协会服务与管理职能,积极促进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强化行业自律,规范企业行为,引导企业坚持为农服务方向。一是为龙头企业及时做好法律法规、产销政策、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二是建立定期交流机制,组织龙头企业座谈会、联谊会,探索共同发展之路;三是组织一系列专题培训、学术讲座、外出考察等活动,提高企业家整体素质。同时,协会建立了“陕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网”,编发“陕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简报”,加强对龙头企业及其优质产品的展示推广,有力地助推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基地建设
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步伐,保证原料足量供应。种养业要围绕企业加工需求,改变传统的“以原料资源决定加工”的模式,形成“以加工需求来组织原料生产”,依托龙头企业开展基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将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作为发展壮大的重要环节。以土地流转为切入点,引导农民把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资产进行入股,加快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农产品生产和畜产品养殖基地。鼓励龙头企业加大对原料基地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将开展基地建设作为重要指标列入龙头企业监测和认定考评体系中。
(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以“扶优、扶强、扶大”为原则,实施大企业提升工程,选择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经营水平高、经济效益好、产值规模大的企业,逐户制定扶持方案,在贷款贴息、科技研发、技术引进、品牌培育、基地建设、人才培训、宣传推介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为行业发展培育强有力的“领头羊”;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构建“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资本拉动”的发展新机制;鼓励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联营、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走集团式、集约化发展新路;鼓励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境外投资建厂,开展品牌收购、建立营销网络、设立研发中心等,提高外向型发展水平。
(三)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龙头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建立研发机构,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形成“企业主体、政府主导、科技主力”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推广转化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快应用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及新装备,不断提升加工水平。
2012:粮食生产实现六连增
农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势头。据初步测算,201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5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5%。其中,农业增长4.7%,林业增长8.3%,牧业增长3.8%,渔业增长6.8%,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增长9.5%。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297.2亿元,比上年增长4.5%。
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2年前三季度,四川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216.2元,同比增加871.1元,增长16.3%,比全国平均增速快0.9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其中工资性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人均达到2634元,增长17.3%。初步预计,2012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超过7000元,比去年增长14%以上。
粮食生产实现六连增。今年,各级党政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在努力稳定粮食面积的同时,大力开展高产创建和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加之对病虫害的防控及时有效,使2012年全省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增产。2012年全省粮食产量比上年增产0.7%,实现六连增。
特色优势农业发展较快。在粮食生产实现六连增的同时,特色优势农业发展较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油料生产稳步发展。2012年四川油料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871.4万亩,比上年增加22.2万亩,增长1.2%;油料产量286.6万吨,增产8.1万吨,增长2.9%。其中,油菜籽221.0万吨,增长3.1%;花生63.4万吨,增产1.1%。蔬菜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导致蔬菜价格稳步上扬,刺激了农民的种菜积极性;加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蔬菜作为一个产业进行重点扶持,使四川蔬菜生产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12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1862.1万亩,比上年增加53.6万亩,增长3.0%;亩产2013公斤,增产36公斤,增长1.8%。在面积扩大和单产提高的共同作用下,四川蔬菜产量预计可达3750.3万吨,比上年增产176.6万吨,增长4.9%。茶叶、水果、药材等发展较快。由于近年来茶叶、水果价格持续走高,加之今年气候整体风调雨顺,产量稳步增加。预计,2012年四川茶叶产量20.9万吨,比上年增产2.3万吨,增长12.1%;水果产量806.8万吨,增产39.2万吨,增长5.1%;药材产量41.0万吨,增产2.2万吨,增长5.7%。
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明显。2012年四川林业生态建设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据省林业部门初步统计,全年完成营造林76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面积280万亩,封山育林面积125万亩,森林抚育150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200万亩。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生猪生产恢复性发展。据初步预计,2012年四川省出栏肉猪比上年增长2%以上,生猪存栏增长1.0%左右,其中能繁殖母猪增长近1%。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的全面恢复性增长,为四川未来生猪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草食牲畜及小家禽保持稳步发展。据初步预计,2012年四川出栏牛、羊分别比上年增长1%左右,出栏家禽、兔分别比上年增长3%以上;禽蛋、牛奶产量也有所增长。
渔业生产持续发展。据省渔业部门初步统计,2012年四川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18.9万吨,比上年增长6.0%。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加快。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累计达2950万亩。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8238家,农民专合组织发展到28677个,带动农户面达到60%。
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2年1~11月,全省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13.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2%,占全社会投资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特别是民间投资增幅较大,1~11月全省民间投资210.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0.4%;民间投资占了全省第一产业完成投资的50%以上。 20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左右
综合分析判断,2013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可望增长3.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左右。建议:
摘要:农业经济效益是指在农业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资料与产出的生产成果的数量或者货币化数量比值,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是以比较法为基础的一种分析方法,一般以企业经济效益现状与各种标准进行比较,能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诊断,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其评价体系需要紧跟时展要求,通过不断地完善评价指标,不断地改革创新,以适应农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 农业 经济效益 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在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是国内外企业都要面对的热点问题,也是综合统计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在我国的农业经济领域,对农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尚不完善,评价种类多而且雷同,现有的评价指标很少能简洁明了地反映出所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对我国农业经济效益指标进行研究很有意义。
一、 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概念
(一) 农业经济效益的概念
农业经济效益是指在农业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资料与产出的生产成果的数量或者货币化数量比值,在农业经济活动中,经济效益高就说明能用较少的生产资料生产出相对较多或者质量较好的产品,较大程度地意味着生产力的先进。
(二)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概念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是以比较法为基础的一种分析方法,一般以企业经济效益现状与各种标准进行比较,能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诊断,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客观的评价。评价结果对企业的发展改进有一定的参照促进作用。
二、 我国现有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
就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数量来看,种类很多,一个评价概念往往对应很多重复的评价指标,不够精简。也正是由于这种评价指标的数量众多,导致在实际运用中经常出现漏项、误差,影响评价的完整性以及准确度;从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组成内容来看,只有基础指标和单方面评价指标,而单个指标只能反映某一个地区某一个方面的的内部农业经济状况,缺少了至关重要的综合性评价指标,没有综合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也就无法从整体上来进行地区的纵、横向比较,现行的评价体系的设置缺乏科学性。
三、 对我国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科学化改进的探讨
针对我国目前农业领域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重复、单一的情况,我们有必要探讨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适应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需要。
(一) 合并重复的评价指标,增强实用性
对于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中内涵相同的不同名目的评价指标,我们要大刀阔斧地改革精简,比如农业人均收入与农业人均产值就可以去一留一,同时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经济效益指标,建立参考目录,本文研究探讨后将原有评价指标重新分为四类:
1、 利用挝幻婊产值来评价土地投入量生产效率。
2、 利用物资消耗产值率来评价物资投入产出率。
3、 利用农产品商品率来评价农业生产活动最终目的达成率。
4、 利用农业人均收入来评价劳动生产率。
进行以上简化后不仅有利于统计计算,也更能准确地表现评价内容,在具体评价中应该广泛运用,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发展。
(二) 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
1、 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只能独立的表现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状况,没有能表现地区之间对比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标,不利于指导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比较就很难发现不足,不利于提升经济效益。而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这一项内容,有利于对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既能完善我国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又能推动农业经济高效发展。
2、 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具体内容
增设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为了计算某地区在某个时间段内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在通过统计获取各单项评价指标基础数据后,利用基础指标数据和相应的标准值比较,得出单项指数,最后将所有单项指数根据加权平均算法计算,所得结果就是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通过公式表述为:
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Σ{(单项经济效益指标值/相应经济效益指标标准值)*权重数值}
在具体运用中,如果算的某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0%,大于100%,则表明该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较好,小于100%,则表明经济效益不景气。同时,也可以利用上面公式计算出该地区往年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通过不同年分之间的纵向比较,可以分析出该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发展势头,能为下一年的经济效益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另外,还可以利用公示计算出多个不同地区间同一时间段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通过横向比较,得出地区间在农业发展上的经济效益差距,有利于平衡发展的政策制定。
结束语:
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能增强综合国力,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农业领域也在发展中不断地转型升级,农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通过不断地完善评价指标,不断地改革创新,以适应农业发展对评价体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增加花色同一品种的多样性能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像花生,可以种植黑花生、白花生、红花生。菜豆除绿的外,还可种黄荚品种、红荚品种。玉米可种植黑玉米、红玉米、甜糯玉米、高油玉米、高蛋白玉米。多样性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需求,收入自然不错。
2、注入情感让农产品带上一定的感彩,使消费者感到亲切,价值自然就提高了。像在水果上、西瓜上自然“长上”或贴上“吉祥如意”、“恭喜发财”、“生意兴隆”、“健康长寿”等具有感彩的字样,可让消费者花钱买个舒心。
3、传统变时尚就是把传统的农产品加以包装变成时尚的东西,追赶市场潮流,迎合消费者需求,使其增值。像大田生长的朝天椒、温室里栽植的灵芝通过加工做成盆景,当做花卉卖,城里人非常喜欢。
4、包装组合就是把几个农产品经过简单加工组合在一起,进入超市,满足消费者需求;像把大米、小米、玉米糁子三样精细加工,各分装小袋。然后组装在大袋子里,满足城里人烧稀饭的花样需求。还可以把空心挂面、细(宽)、粉条及麻辣三鲜调料组合在一起,满足家庭成员对臊子面、麻辣粉的口味需求。这些简单的组合。都可以让农产品增值。
今后发展势头旺的8个农业类型
1 可持续农业
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21世纪世界农业的发展将呈多元化格局,不同的国情会产生不同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与模式。比如,以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等国为代表的经济、科技和资源实力型农业,以荷兰、以色列、日本等国家为代表的科技先导型农业,以中国、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快速转变型农业,以非洲一些国家为代表的发展滞后型农业等。现代科学技术为农业发展的方式、类型提供了充足条件。从田间选择到太空育种,从传统种养业到试管组培、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对衣食住行质量要求更高,迫使农业发展方式、类型必须跟上时代的脉搏。
2 立体高效型农业
农业专家认为,在中国要想满足众多人口对粮食食品的需求,就必须发展立体高效型农业。它利用时间差、空间差立体种养,组成“高效复合生态系统”,从平面、时间、多层次利用单位资源,生产出高产优质农产品。
3 超级型农业
超级型农业是利用高新技术、生物工程、培育杂交种,实现高产高效的目标。以这样的手段培育出的农产品如高油玉米、高赖氨酸玉米、高蛋白小麦、高碘蛋等,都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4 快速型农业
利用组培脱毒苗工厂化生产技术,8个月即可生产出30万株“组培脱毒原种苗”,这便是快速型农业。多种饲料添加剂、促长剂、埋植技术的应用,可使畜禽的育成速度加快,时间缩短。
5 设施型及无土型农业
美国经济学家一再声言,美国的农业增产,不是靠资源,而是靠技术。像日本、荷兰、以色列、法国、德国、中国等人多地少或人均资源稀缺的国家,设施型、无土型农业则可能是新世纪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多熟种植、一年数收受气候、季节、无霜期长短等因素限制,要变季节生产为终年生产,变平面生产为立体生产,最好的形式就是露地农业转向设施工厂化农业,有土栽培转向无土栽培。
6 工艺型农业
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及育种方法,又生产出了果汁不多、落地可以弹跳的番茄、方形西瓜、状如飞碟般的南瓜、球状胡萝卜、鹌鹑鸡等稀罕的品种,不仅为人们的饮食增添了新鲜感,也更具有了观赏价值,更有市场经济。
7 保健型农业
现代人的健康意识与日俱增,无公害、保健型、营养型、食疗型食品,成为市场新宠。比如,科学家们正在培育的农产品有美味可口,又有疗效的抗癌粮、防病瓜、长寿果、健脑鸡、保肝蛋、脱脂鱼等也颇受市场欢迎。
关键词:农村金融;订单农业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2(11)-0070-03
近年来,订单农业发展势头迅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人民银行杨凌支行依托“绿色杨凌”的现代农业产业优势,努力探索辖区金融支持订单农业发展的可行之路,积极引导并推动辖内首批订单农业贷款成功发放,为金融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通过对杨凌订单农业模式的分析,总结其特点和优势,可以从中获得有助于订单农业广泛推广的经验。
一、杨凌首批订单农业贷款的基本情况
2012年7月3日,杨凌农村商业银行以订单农业项目为载体,向两户农户各发放了50万元的专项贷款,标志着金融直接介入的订单农业生产模式在杨凌辖区成功运行。杨凌订单农业的基本模式是“农户+企业+超市+信贷”,通过签订两个合同实现四方利益结盟。首先由农户、企业、超市签订指定农产品的订单合同,建立完整、顺畅的产购销链条,再由农户、企业、杨凌农村商业银行签订信用担保合同,由发单企业向签单农户提供信用担保,实现信贷资金的介入。其中订单合同在通用条款外还就土地承包、统一用种、先期资金垫付、农机设备无偿使用、技术支持等内容进行了约定;信用担保贷款合同对信贷资金必须专款专用,贷款农户必须按订单履约,发单企业对农户提供连带责任担保、承担不可抗风险连带责任,销售回笼资金必须首先转入贷款银行指定账户等内容进行了明确约定。
二、杨凌订单农业模式的突出特点
(一)农户种植规模化。此案例中的两个农户都是通过向发单企业租赁土地进行指定蔬菜品种的规模化种植,种植面积分别为300亩和400亩,订单保底收购量分别为780吨和900吨。农户规模生产的优势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农户具有一定的规模种植经验和农业技术水平,同时有着较强的创业意识和科学化管理经营理念,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可以使管理风险最小化;二是规模化种植,可以实现批量购入种苗、化肥等农用物资,合理调配农机、农业设施及物资的购建和使用,便于实施统一的技术标准为农产品质量达标提供保障,从而有效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或经营损失,有利于经营性风险控制;三是较大规模的成本投入决定了农户的经营目标更趋向于长期性,可以有效抑制零散种植、短期经营中因趋利心理导致的违约风险,有利于稳固订单关系,能够更好的与发单企业稳定持续发展的目标相契合;四是较大的产量使农户对销售渠道的依赖性增强,必须通过维护现有的订单模式保证农产品的顺利销售,使农户违约风险大幅降低;五是对于大额订单,若发生违约行为,诉诸法律的可行性和依法追偿的可能性都将得到更大的保障。
(二)企业经营专业化。在杨凌首批订单农业中,发单企业为杨凌巨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农产品种植、包装、储存、销售和农业技术推广,与陕西麦德龙、宝商佳外佳、人人乐、华润万家等大型连锁超市建立了长期供销合作关系,可以为订单农产品提供可靠的销售渠道。其专业化的经营性质为订单农业的生产模式提供了充分保障:一是对农产品的品质特性、市场供需变化、价格波动等信息掌握的更为准确,市场需求分析及价格预估能力较高,能够更好的指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种植生产、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弥补农户因信息缺失造成的经营风险;二是具有较强的农业技术优势,能够为农户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有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户农技水平,实现农户增产增收;三是具有农产品包装、储存等经营业务,在有利于农产品增值销售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农产品进行短期存储来规避价格波动造成的利益损失或实现收益最大化,减小企业因回避利益损失导致的违约风险;四是具有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通过帮助农户实现收益成为订单农业模式的核心环节,同时专业化经营更有利于产生品牌效应,为稳固订单关系并扩大订单农业规模提供了保障。
(三)农户、企业与金融机构三方利益紧密关联。首先,农户租赁发单企业的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企业采取先期生产资料资金垫付、提供技术支持、无偿提供农机设备供农户使用、为农户提供信用担保等方式对农户进行扶持,建立了相互制约、互为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保障模式。其次,农户的规模化种植与企业的专业化经营相结合,使双方在利益目标、利益获取途径等方面更加趋于一致,为其长期合作奠定了基础,更加密切了双方的利益关系。作为发单企业的杨凌巨农科技有限公司除了以良好的社会信用向农户提供担保外,又与杨凌农村商业银行的股东企业赛德高科为同一法人,具有很高的关联度,为杨凌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可控性提供了高度保障。
三、几点启示
信贷资金介入订单农业生产,可以有效解决农户规模经营启动资金不足、“农超对接”过程中因超市清付款项滞后带给发单企业的资金压力等突出问题。其重要作用体现于促进订单农业产业链的完整、实现产业链各环节之间流动资金的紧密衔接。由于信贷资金投放必须以风险可控为前提,因此根据杨凌订单农业模式的特点和优势,从降低风险、稳固订单关系的角度,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一)着力培育专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促进订单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在订单农业生产模式中,发单企业更是各方利益联络的中心环节,因此要发展和推广订单农业模式,必须首先着力培育订单农业的龙头企业。一是要走“三产融合”之路,以市场为导向,使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生产经营的一体化、专业化;二是走“技术领先”之路,要充分发挥杨凌农业科技示范优势,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企业技术革新,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走“科学管理”之路,在培养技术人才的同时,注重现代管理人才储备,要具备市场分析和预判能力,不断完善产品结构,树立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理念,上规模、创品牌,以品牌优势发挥凝聚和辐射作用,才能以点带面、更为有效的促进订单农业健康、持续、规模化发展。
(二)规模化经营的“大农户”生产模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订单农业中,大农户较之零散农户,在生产经营能力、风险抵御能力、合作关系的稳固性等方面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而其现实意义可以反映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固有特征,培育“大农户”进行规模化经营是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二是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高龄农民无力耕作导致耕地产能低下甚至荒芜流失,必然会引发整合耕地资源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三是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农业,通过“土地银行”等模式实现了农地流转,使零散土地连片集中、规模经营成为可能。因此以订单农业模式为平台,扶持培育高知高能的“大农户”从事规模化生产经营,将成为顺应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的合理选择。
(三)订单农业参与各方的稳固合作关系应通过利益分配机制加以巩固。目前订单农业的主要问题是契约困境,其根源是由于利益实现的不确定性引发的机会主义行为。杨凌的订单农业模式中,通过土地租赁的契约关系来加强农户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是一种企业对农户的单向制约机制,农户明显处于弱势,不利于农户的权利主张和对企业违约风险的制约。如果在产业化基础上引入股份合作等形式,就能在产权结构上结成相互关系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由相互制约变相互促进,形成更为有利的良性循环体制。尤其对于管理相对松散的农村合作组织,农民入股将有利于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效管理机制,也为信贷资金的介入疏通了渠道、分散了风险。
(四)涉农金融机构要勇于开展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在全面把握订单农业信贷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索和创新金融产品,开展专业农户登记和信用等级评定,制定龙头企业和优质农户培育扶持计划,推行科技成果转化信贷产品,并将订单农业贷款项目与新农村建设、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创业促就业等重点政策扶持项目相对接,实现扶持政策、农业保险、风险保障机制对订单农业项目的全面覆盖。同时要注重金融服务及时跟进,更为有效地发挥好金融支持订单农业、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职能。
参考文献
[1]侯宪英.浅谈订单农业机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13):32-33。
[2]李彬.农民专业合作社视角下的订单农业契约风险管理[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1):91-95。
[3]罗必良.农业产业组织:演进、比较与创新[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1.种植业发展现状
沈阳沈北新区的水稻是新区种植业的特色名片之一,目前水稻种植面积为20万亩,主要有盐粳48、辽优7号等十几个种植品种。曾先后获得“沈北清水大米”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商标和“北霸”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称号[2]。除此之外,新区还发展其它特色种植业,合计占地面积0.33万公顷,包括花卉、蔬菜、五味子、其中五味子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五味子种植基地。
2.畜禽养殖业发展现状
沈北新区畜禽养殖业占农业比重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畜禽养殖业已逐渐成为新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沈北新区畜禽养殖业具有如下突出特征:一是规模化养殖比重逐年升高、养殖种类繁多。二是投资规模大、养殖面积广。四是建设标准高、辐射程度强。
3.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沈北新区是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之一,目前沈北新区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聚集在辽宁辉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现已拥有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300余家,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如中粮集团、百事可乐集团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辽宁禾丰牧业、雨润食品等——这些企业共同构筑了玉米、小麦、水稻、大豆、果蔬(饮料)、(奶牛)乳品、生猪、肉鸡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2]。
4.休闲观光产业发展现状
休闲观光产业是沈阳沈北新区的新兴产业,目前沈北新区休闲观光农业具体项目包括:爱琴谷庄园,占地700亩,其致力于打造阳光度假、花卉果园、观赏采摘、休闲运动等多层次观光园区;万亩辽河花海,依托辽河七星湿地公园,占地面积达6000亩,主要以种植油菜、芦苇、万寿菊、荷花等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农业带;薰衣草庄园,占地面积5000余亩,核心区域1600亩,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正式认定为沈阳市首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稻田艺术画,占地面积280亩,它是现如今中国拥有的最大的水稻田艺术画;水稻开心农场项目,占地面积300亩,是以绿色有机水稻为基础,集学习、观光、体验、远程监控于一体的水稻观光项目。
二、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潜力分析
波士顿矩阵四象限法是由三个指标构成:(1)横坐标:生态农业发展市场占有率;(2)纵坐标:生态农业发展市场增长率;(3)生态农业发展情况。即相对市场占有率同市场增长率形成一个四象限的矩阵图。其理想模式是要重点突出和发展明星类和金牛类的优势与机遇,引导问题类向明星类和金牛类方向发展,尽量规避瘦狗类中可能出现的劣势与威胁。通过波士顿矩阵图中的四象限法,将其延伸到生态农业发展的潜力研究中,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对本区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四大突出产业的潜力情况做出如下具体分析:
1.劣势与机遇并存型
此象限是问题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市场占有率低,但市场增长率高。可以看出,其市场前景广阔,处于成长阶段,只是发展优势尚未突显,在持续发展过程中,有望成为明星类也有可能退化成为瘦狗型市场。因此发展方向取决于对问题类的正确引导。可以通过采取加强型发展战略来增强发展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休闲观光产业属于问题类产品。休闲观光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也是该区现代农业对外展示的窗口,但由于此类产业刚刚兴起,在管理体制和发展理念上仍存在不成熟之处,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及完善。因此针对此类情况,适合采用加强型战略逐步引导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成为明星类产品。
2.优势与机遇并存型
此象限是明星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拥有较快的增长速度,由于增长势头良好,为了继续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需要增加投入和扶持力度,强化其主导地位。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属于明星类产品。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是该区的主导产业,现已拥有完善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及数百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它在增长势头和赢利水平上都有着长远的发展前景,可以通过采用稳定型增长战略和创新型战略逐步成为金牛型,成为该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收入来源,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保持良好势头,充分发挥竞争优势特点,利用发展机遇使沈北新区的生态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3.优势与威胁并存型
此象限是金牛类产品,其现状特点是,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市场增长率已经饱和,因其具有市场成长率低的劣势特征却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及享有较好的规模经济优势特点,因此不必对其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但该金牛类产品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发展理念,突出支柱产业优势,加强政策引导才能不断保持其优势地位,逐渐提高其市场增长率。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属于金牛类产品。这两类产业是该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时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发展规模,发展模式也日趋成熟,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由于市场增长率逐年趋于稳定,因此可以通过采用创新型战略逐步向明星类转化,以提高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更好的发展本区的生态农业。
4.劣势与威胁并存型
此象限是瘦狗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都很低,因此没有发展前景,但此类产品,并不是盲目地采取全部放弃战略,而是尽可能规避发展此类产品的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对有市场潜力的产品仍要不断开拓发展机会。因此针对瘦狗类产品,要采取减少和剔除战略,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劣势和威胁,要在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合理的选择避开威胁,消除劣势。
三、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设计
1.生态型种植业发展战略
1.1发展壮大种植业优势产业战略。
优化水稻品质结构和生产布局,并从耕地保护,土壤改良等多方面着手,切实加强水稻生产综合能力,更在急需时,保障全区仍至全市的粮食供需平衡必要的生产能力;通过重点建设三大种植业基地,即集种植、展示、交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蔬菜花卉产业基地、以五味子、沙参等种植、加工、销售为主体的特色中草药种植基地、以果品采摘观光、特色种植观光、农家院休闲为主线的生态林果产业基地,挖掘特色种植业潜力,大力营造各具产业优势的生态型农产品生产区域。
1.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战略。
采用工厂化育秧、全程机械化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使农民更好的掌握优质良种及配套的种植业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建立农业推广区域站及发展农业科研培训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以农业信息化技术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以适应新区农业快速发展的生态化进程。
1.3创新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战略。
稻田养鱼是利用稻田养鱼、鱼养稻的一种高效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组合一体化的立体种养模式。技术上,通过在稻田中养鱼,水稻可以为鱼遮光蔽日,鱼可以为水稻除草、除虫、疏松土壤,提供养分。这种稻鱼共生模式,综合效益是单纯种稻的2~3倍。通过大力推广适合沈北新区的稻田养鱼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可以改变粗放型农业作业方式,以实现对各种农业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从而促进生态型种植业可持续发展[3]。
2.生态型畜禽养殖业发展战略
2.1提升政府职能战略。
在政策引导上,政府基于对畜禽养殖业市场的准确调控,需及时做出政策调整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养殖户的优惠政策;在政策落实上,要做到落实政策不打折,确保按时、足额发放良种补贴等各项财政扶持资金,提高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通过加强与招商局、国土局、农林局、乡镇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为生态型畜禽养殖业项目选址、签约、落实和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
2.2优化产业布局发展战略。
按照沈北新区总体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狠抓三大养殖基地建设:即北部生猪养殖示范基地、中部奶牛养殖示范基地和东部肉鸡养殖示范基地;通过打造万亩生态型畜禽养殖基地,不断完善畜禽养殖的产业链条,实现全区畜禽养殖业的经济良性循环,提高畜禽养殖产业化水平,推动生态型畜禽养殖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推行保障体系建设战略。
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监测预警、检疫监督和应急体系;完善畜禽养殖业保障体系,提高综合防控能力和应急能力,确实保障畜禽产品安全卫生。
3.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战略
3.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战略。
发展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在选址与布局方面,要事先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遵循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城市旅游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原则的同时,将旅游资源恰如其分地融入到生态农业生产中,从而实现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的和谐发展。
3.2强农兴旅的发展战略。
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强调生态农业发展的同时,更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休闲娱乐意义,增强参与互动意义。未来,沈北新区应立足“大旅游”战略,其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应重点按以下三种类型发展:即林果基地采摘型、农业生态观光型、休闲旅游度假型,全力打造东北最大的“现代体验式旅游基地”。
3.3规范服务强化宣传战略。
相关管理部门应健全统一、全面的关于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标准,使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有标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建立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各行业间的行业协会等自律型行业监督组织,增强行业间各企业的互相监督、互相约束,促进共同发展;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行业中各企业也要对从业人员定期开展农技知识、服务技能、诚信意识、生产及消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培训,从而全面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与此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展示沈北新区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的风采,扩大其市场占有率,从而实现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强农兴旅的战略意义。
4.生态型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战略
4.1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就沈北新区现有的中小型加工企业分析,大部分的发展现状较为分散且规模尚小,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以至于在激烈的优胜劣汰中,难以保持竞争优势。因此应通过中小型企业间的优化整合,加强分工与协作,最终实现产业间的集群化发展。在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媒介的前提下,利用沈北新区现有的一大批知名度高、加工水平先进、市场空间广阔、具有裂变扩张实力的优势龙头企业,通过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特定的生态型农产品加工环节分离出去,形成一批专业化的生态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帮助协作龙头企业做好相关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可以说,企业集群效应不仅可以降低加工成本,还能增强企业间的整体竞争优势。
4.2自主创新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