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4 16:35: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1.互联网金融模式
就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言,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第一种,是最早出现的第三方支付模式。如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和腾讯旗下的财富通为代表;第二种是近几年出现的众筹模式。该模式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部分企业的融资需求,但随着众筹模式的不断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传统服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三种,个人对个人(P2P)的网络信贷模式,这种模式使得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直接面向资金的所有者进行,不仅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了影响,对存款业务也有一定的影响;第四种为大数据金融模式,该种模式以阿里小贷为代表,大数据金融模式充分的使用与大数据相关的技术,开发具有较强市场针对性的互联网金融产品。
2.互联网金融特点
由于互联网金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而由于互联网的独特性,也使得互联网金融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尤以大众性和高效性为互联网金融所具有的主要特点。互联网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直面客户,并且由于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提供企业使用大数据和智能Agent技术,能够快速的对客户的需求作出反馈,不仅能够同时处理大量客户的业务请求,并且能够使客户养成特定的使用习惯,使得互联网金融集大众性和高效性为一身,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3.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原因
互联网金融在最初的发展中,仅仅是传统商业银行线下业务在互联网上的扩展以及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推出的担保支付服务,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对金融服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而商业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缺乏深入的认识,提供的服务无法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也无法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正是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了互联网金融,并且,相应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一经推出就受到用户追捧,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形成挑战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主要有以余额宝为代表的新基金销售模式和P2P信贷服务,尤其是余额宝模式不仅具有传统存款的特点,并且具有比银行存款更高的利息和更好的流动性,获得了广大用户的青睐,直接降低了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竞争力,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是否具有充足的存款是开展其他业务活动的基础,余额宝和P2P信贷服务的出现,不仅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产生了影响,并且因为存款受到影响,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和其他业务活动的开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2.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产生的影响主要来自P2P贷款和众筹模式。P2P贷款和众筹模式的出现,为潜在的贷款需求企业和个人在融资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与商业银行复杂的贷款手续不同的是,使用P2P贷款和众筹的方式进行贷款不仅手续简单,而且贷款的流程也大为简化,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3.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支付业务的影响
支付业务是商业银行提供的传统服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我国政策允许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存在和发展,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支付业务不仅使用方便而且费用较低,而商业银行提供的支付业务,手续复杂,不同的商业银行间办理支付业务时还面临较多的困难,而互联网金融服务有效的克服了商业银行支付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对商业银行支付业务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1.转变经营理念
针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各项业务产生的影响,如果商业银行再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势必会对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针对这一情况,商业银行应当转变现在的经营理念,积极的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商业银行应当全面认识技术变革对银行的影响,并对技术变革可能对商业银行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积极转变经营理念是商业银行有效的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挑战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2.调整经营策略
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的话语权不断减弱,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商业银行未能根据互联网的发展需求,推出相应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致使互联网企业有了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机会,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要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当调整现有的经营策略,调整商业银行在市场上的定位,根据当前金融市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情况,更新战略规划,主动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在调整经营策略的过程中应当主动进行经营创新,提出新的经营策略,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3.提升管理能力
与商业银行庞大的组织结构不同的是,互联网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极的使用智能Agent技术,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效率,与商业银行较低的业务办理效率和较高的业务办理成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在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竞争的过程中,要获得竞争优势,就不得不提升管理能力,积极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提升管理效率,降低商业银行的管理成本,以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
4.拓展业务渠道
在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还应当积极拓展业务渠道,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具体而言,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主动的“触网”,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借助自身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巨大优势,积极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从互联网获得新的客户资源;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积极的开发潜在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开发潜在的市场需求,针对潜在客户的服务需求开发相应的业务渠道,提高商业银行的业务量。
关键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高息揽储
一、理财市场现状及其发展
银行业竞争的加剧、“负利率”以及对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的不断提高,使得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其中间业务,尤其是理财产品的创新与发展。理财产品在数量、种类以及理财对象上都不断增加,其中,理财产品主要投向债券、票据以及信贷资产等风险相对较低、收益稳定的金融资产上,并且以中短期居多。
(一)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不断扩大
2004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迅速扩大,产品不断创新。2010年,人民币理财产品规模显著扩大,全年募集资金量突破4.5万亿元,达到46370亿元。2008年到2010年间,理财产品募集量平均每年增长42%,远远高于存款的增长速度。
(二)理财产品种类繁多
受揽储压力以及利率管制的影响,银行间争相发展其中间业务,特别是理财产品的发展与创新。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募集更多的资金,各银行不断对理财产品的种类进行创新,以致使得不同期限、不同币种、不同投向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同时,银行之间也对理财产品进行互投,以达到提高资金收益的目的。
(三)理财产品投资对象复杂
在理财产品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理财产品的创新也极其频繁,造成理财产品种类繁多,按募集资金最终投资标的,理财产品可以分为:利率类、信用类、股权类、商品类、汇率类、组合类六大类。每个大类又可以分为多个次类。
(四)理财产品缺乏新意,同质化现象突出
缺乏独特价值内涵和理财服务同质化是困扰银行理财品牌建设的主要问题。与成熟市场的银行理财相比,目前我国个人理财更多的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一个重新的整合,而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设计。这样就使得我国银行业理财产品没有足够的新意,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不能够吸引更多的需求者购买理财产品。
二、理财业务发展快速的动力及其存在的风险
(一)理财产品快速发展的动力
1.从银行层面看
对于银行来说,持续的“负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的不断提高,使得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受到限制,同时,银行间竞争也不断加剧,因此,商业银行不得不争相发展其中间业务,以转变经营模式、减轻压力。银行以发售理财产品的方式来吸取社会资金,并且,这部分资金不属于其信贷资金,作为表外业务的理财产品使得监管变得困难,成为商业银行规避信贷规模以及存贷款利率管制的一种方式。
从投资者层面看
对于投资者来说,银行存款利率的水平始终处于“负利率”水平,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证券市场低迷、房地产业调控等经济状况,投资者为了资产能够增值保值,购买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一方面可以规避证券市场以及楼市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比存款利率高的收益,从而使资产得到增值保值,这也有利于商业银行不断的创新其理财产品。
从利率市场化的层面看
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还与利率市场化密切相关,银行通过发行高于存款利率水平的理财产品,来吸引投资者的加入,一方面,银行将储蓄资金变成固定收益类资产,另一方面,这也改变了投资者的储蓄意愿,反映储蓄利率水平与市场利率水平不符,而理财产品的出现是市场利率化的一种选择。
(二)存在的问题
1.信息不对称、披露不完善
(1)银行与投资者之间
商业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成倍的增长,各种创新,种类繁多。虽然,每种理财产品都有相应的产品说明、介绍,但仍然存在着模糊不清的介绍及专业术语,使得投资者难以理解,并且,理财产品往往存在着期限的转变,这也使得投资者对于资金的动向难以明确掌握。这些都使得银行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2)银行与监管部门之间
理财产品属于中间业务,它为银行在表内和表外转换资产提供了方便,特别是对于目前快速发展的信贷类理财产品,该类理财产品并不在贷款额度统计范围内,所以对于这类理财产品,商业银行不用上缴存款准备金,这对于信贷规模的统计与控制造成了困难,并且,由于商业银行长期大量的发行理财产品,使得表外资金规模变大,而又难以监管和控制,这可能会有背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相关的行业引导政策,不利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2.风险收益不符、银行存在高息揽储
商业银行往往将多个不同期限、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募集到的资金投资于多种资产池,使得多种理财产品对应多种资产投资,这样对于单个理财产品的风险无法进行估算,再加上,理财产品的期限不同,使得风险变得不可控。
银行间对于理财产品的发展,竞争不断加剧,这使得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明显高于同期存款市场利率,并且,虽然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最终要投到相应的标的市场,但是银行仍然可以利用募集期资金沉淀与到期资金回转待划之间的时间差,来增加存款额,以赚取更高的经济利润,因此,银行发行短期甚至超短期理财产品,有一定的揽储目的。
3.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定价机制
由于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不在银行表内业务中显示,对于其资金的额度、规模以及动向都难以明确掌握。货币供应量M2为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理财产品实际上是将储户的活期存款转换为固定资产类的资产,进而影响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并相应地影响货币乘数,不利于货币政策的实施。
为了吸引资金,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往往都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这实际上等于避开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管制。
4.流动性风险及操作风险
理财产品期限不一、种类繁多,而商业银行将这些理财产品投资于多种资产池,使银行或监管部门难以对其理财期限与投资资产期限一一对应,有可能会带来流动性风险。同时,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特性,往往只有专业人员才能理解,而理财产品的销售人员并非都是专业人员,而对其后续培训管理都相当缺乏,这就影响了其服务质量,还有可能会造成操作风险。
三、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规范理财产品的创新与发展
仅仅依靠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来吸引投资者,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银行资金压力,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期限、投资对象等各种特性设计,目前并没有很好的设计规范以及监管评测标准,因此,监管部门应当引导银行设计发行理财产品,规范理财产品的创新,银行也应当以投资者的具体身份、财务状况、投资者实际需求来设计理财产品,而不能仅仅是为了获取资金而违规设计发行理财产品。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引导银行树立理财产品的品牌化经营策略,针对目前各银行理财产品的同质化,银行应不断加强理财产品的创新和差异化经营:一是根据投资者的身份、需求等,将投资者进行市场分类,并科学合理地进行产品研发。二是从理财产品的设计、宣传、销售等全过程进行考虑,形成自己的理财品牌产品,提高知名度,进而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以增强竞争力。
(二)提高透明度、加强监管披露与投资者教育
理财产品实际上是银行避开央行利率管制而进行高息揽储的方式,虽然,理财产品的出现也反映了利率市场化的要求,但是,就目前来说,对于理财产品的监管、规范、风险测评都难以进行,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披露不完善的情况下。这样不仅仅不利于监管部门的监管以及对可能风险的防范,还有可能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因此,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理财产品等中间业务的进行监管,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银行也应当按规定积极的进行信息披露,以提高其透明度,避免信用风险的出现。
投资者往往只是因为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高于同期存款利率水平,怀着对资产进行增值保值的目的而将资金投入到理财产品中去,他们往往不够专业,对大多数理财产品没有完全理解,这样进一步增加了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因此,在要求银行规范设计理财产品、尽量以非专业术语进行说明介绍的同时,也要求对投资者进行基础知识的教育,以提高其对产品的理解能力,减少信息不对称。
(三)规范理财产品的投向
目前许多理财产品所募集的资金都投向多种资产池,“池”内标的不一、品种繁多,并且与理财产品的期限并非一一对应,这种期限错搭的混乱,使得风险难以估算、难以监管。因此,监管部门应当督促银行加强理财产品的投向管理,以加强流动性管理,禁止商业银行利用理财产品高息揽储或者同行业价格竞争。
(四)提取准备金
理财产品不同于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央行对于信贷业务要提取存款准备金,并通过调控存款准备金率而对货币量进行调控。但是,理财产品并没有专门的统计部门,对于其额度难以掌握及衡量,这就使得监管变得困难,因此,一旦理财产品出现风险,后果将影响很大,对于此,借鉴存贷款业务,央行可以对银行理财业务进行统计并提取相应的准备金,以备风险发生时所需,这样也有利于对其进行调控。
总之,在五年之内理财产品数量从几百个增长到2万多个,银行能过发行理财产品避开信贷限制以及利率管制,而监管部门又难以对其进行监管,所以,理财产品大规模快速发展存在着一定风险,我们一定要对其高度重视,预防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发生。(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飞,何泫妮.银行理财市场的现状、风险及监管对策[J],中国金融,2012.(1)
[2]周荣芳.银行理财产品的存款替代及利率市场化[J],中国金融,2011.(15)
[3]吕乐千.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趋势研究[J],武汉金融,2013.(1)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使用人数激增。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达6.18亿。与此同时,依托互联网产生的互联网金融也得以迅速发展。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短短一年间,支付宝、财付通、快钱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迅速崛起,由支付宝衍生出的余额宝凭借其高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优势,半年内使其规模从2亿扩大到1853亿,并占据了6%的基金市场;而阿里小贷、人人贷、宜信等互联网融资平台正在为商业银行所忽视的小微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着数以亿计的贷款服务。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正一步步冲击着商业银行的业务。
在未来,完善了监管机制的互联网金融若能加快发展,将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大冲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和运行格局。因此,了解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各自的特点及目前的发展态势,对于商业银行及时提出合理对策以应对冲击是十分必要的。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现状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互联网金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起来,新型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第三方支付业务蓬勃发展
2010-2012年,短短两年间,第三方支付业务的交易规模从3.2万亿元增长到超过10.9万亿元。目前,250多个第三方支付牌照已被发放,其中,得到牌照的除了150多家预付卡公司外,其余97家公司均以互联网支付业务为主(表1)。
注:2013e表示2013年交易额规模预测数,2014e等下同。
如图1所示,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及预测,近几年我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保持增长并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以2013年为例,第三方支付核心企业中,银联商务占据了39.8%的市场份额,支付宝与财付通各自占据了为21.2%与7.7%的市场份额。虽然目前第三方支付市场中银商仍占最大份额,但互联网金融企业在电子商务、IT技术和业务创新方面的优势已经逐步显现。
事实上,互联网金融的支付功能正在逐渐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2013年8月19日,支付宝官方微博公布了全国首批可实现支付宝缴纳学费的高校名单,涵盖了北京、上海、杭州、重庆等城市的29所高校。2013年8月13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的2013年中国互联网大会上,电子金融业务的转型、互联网金融以小博大等话题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热点。可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金融行业的影响日益深远。
2.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产品规模迅速扩大
2013年6月13日,阿里巴巴集团支付宝上线“余额宝”类存款业务。截至2013年8月11日,阿里巴巴余额宝募集资金总额已达250亿元;累计用户数为700万左右,超过去年国内所有基金新增客户数量的总和(表2)。图2显示了从2013年6月30日到2014年1月15日,其规模增长迅速。
3.互联网企业的贷款业务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目前,互联网金融的融资类业务主要有三种模式:P2P(Peer to Peer)借贷、供应链金融与众筹融资。P2P贷款正处于行业整合期,可能即将进入泡沫化时期,而众筹融资和供应链金融则分别处于萌芽期和期望膨胀期,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对这三种模式进行的分析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分析可知,随着规模的日益扩大,以三种模式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贷款业务发展迅猛。
三、相对于传统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蓬勃发展的背后,互联网金融有着作为推动因素的、相对于传统商业银行的几个主要优势:
1.用户群庞大
2014年第一季度我国网购用户数量已超过3.1亿,且网络购物正从PC端不断向移动端渗透,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移动购物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2.交易成本较低
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由于服务免费,免除了通过柜台结算和通过银行网络支付的手续费,为小额交易用户带来了便利;除此之外,第三方支付的大量小额电子交易形成规模效应,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同时,在电商在线代销金融产品这一方面,主要优势在于网络渠道带来的低成本、一站式服务以及便捷支付。由于在金融产品代销手续费分成方面银行有较强谈判能力,所以部分金融机构今后可能转而与电商合作以谋取更多利润。
3.支付方便快捷
第三方支付节约了营业网点客户往返和排队的时间,避免了寻找链接验证登录网银的麻烦。快捷支付的诞生使得无卡支付跨终端、跨系统和跨浏览器的优势进一步体现。借助支付宝等网络平台进行支付,消费者有了更加便利的购物体验。
4.数据资源海量
由于原始资本积累不足、资金需求 “短、频、急”、抗风险能力较弱,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而互联网电商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在运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其交易记录及消费评价等信息也构成了重要的信用记录。同时,大数据技术的利用,使其进一步构建起互联网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数据库,这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障碍,根据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以甄选放贷对象。
当然,互联网金融目前也有不太成熟的方面,比如有限的发展规模,以及在支付体系中犹低的地位,等等。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小微企业,而这些企业注册资本金普遍偏低且多为10亿以内,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可放贷资金规模远远落后于商业银行。相对于长期以来积淀了雄厚实力的传统银行而言,互联网金融较缺乏渠道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资源和经验。同时,无法替代银行成为信用货币发行主体这一现实,导致互联网金融难以动摇清算支付体系中传统银行主要参与者的地位。
四、商业银行面临来自于互联网金融的三大业务冲击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具体体现在对其以下三大业务的冲击:
1.存款业务
相关文献资料表明,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业务额增量主要源于流失的银行存款。如果银行存款总额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甚至存款总量减少,可以印证银行存款业务遭受到这一冲击。鉴于冲击规模的准确数字难以获得,本文将尝试对用比较分析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根据中国银行的统计数据,近年来全国性大型银行人民币存款及变动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处于平稳增长态势,由2012年10月的496061.61亿元增长到2014年10月的582433.03亿元,总增幅达到86371.42亿元。但是,数据变动不明显无法有效反映冲击效果,货币供应量持续增长等导致存款显著增加等不应当被人为忽略的客观因素也依然存在,因此仅由上述数据变动情况不足以得出“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受到互联网金融巨大冲击”的结论。
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从另一角度体现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资料显示, 截至2014年6月30日,余额宝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全球第四大货币基金,业务规模达5741.60亿元,其用户数也在第二季度突破1亿关口。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能够吸纳投资者的资金并按期给予回报,这与传统银行业的活期存款业务相似。在此基础上,相比于银行,互联网金融产品还具有高收益率、低投资门槛等诸多获利优势,加之快速扩张,使得银行的活期存款业务更易受其冲击,银行方面也因此备感压力。
2.贷款业务
互联网平台的便利性极大地降低了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贷款业务的边际成本。以阿里小贷为例,单笔贷款的发放成本可以低至2元,远低于银行的20元。因此,互联网金融相对于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有着巨大的成本优势,必然会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带来冲击。尽管如此,由于当前互联网金融的贷款业务多集中于单笔贷款额低于100万元的小微企业贷款,因此其规模尚不足以对商业银行以大型客户为主的贷款业务构成严重威胁,相反还可能成为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领域的有益补充。
3.银行基金代销业务
基金代销业务虽然给银行带来了一定的赎回风险,但也使得银行增加了客户来源,拓宽了业务范围,有助于改善银行的经营结构和增长方式。然而,2012年2月23日,证监会公布了首批第三方基金销售牌照,由此给商业银行基金代销业务带来的冲击是显著的。根据上市银行报表,2012年上半年,农业银行实现销售基金收入3.37亿元,而相比于2011年上半年实现的基金业务收入6.62亿元,同比下滑50%;2012上半年,招商银行实现基金业务收入5.42亿元,与2011上半年6.65亿相比,同比下滑18.5%。随后的2013年10月31日,淘宝网成为首家为基金销售机构提供服务、开展基金销售业务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在“长尾效应”的显著影响下,基于大数据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技术支持,商业银行的基金代销业务将面临更大的冲击。
五、未来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及相关对策建议简述
随着互联网金融交易量的增长和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未来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仍将持续。银行作为传统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的发展使其拥有雄厚的资金积累、优质的人力资源、庞大的客户基础,并且在风险控制、投资管理、大数据平台等重要技术领域有着较为丰富和领先的经验,加之由于我国尚未实现信用信息联网公开共享,互联网信息与数据的真实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即使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强劲,短期内银行仍然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应对互联网金融对其存款业务、贷款业务、支付业务构成的冲击。但伴随着互联网金融企业第三方基金销售牌照的取得,支付业务向线下的逐步延伸,大额支付领域的逐渐扩展和资金沉淀规模的显著扩大,长期来看,互联网金融企业凭借其较低的交易成本、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日渐庞大的用户群和海量的数据资源,将逐渐分流商业银行的业务并与之形成竞争,其潜在威胁不容小觑。与此同时,在金融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下,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将会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对银行整体的冲击和对银行主要业务的结构性冲击。
1.整体性冲击
在互联网金融的竞争中,互联网企业占据主动,商业银行相对被动,而且在某些领域互联网企业还有进一步扩展的空间。伴随着跨界收编、跨界合作等多种竞争手段的不断出现,未来互联网平台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与此同时,银行的同业竞争可能将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竞争的主要形态。eBay 与平安银行的联姻,慧聪网与民生银行的合作,恰恰从侧面反映出银行系平台的竞争已不可避免。
未来互联网企业进攻的主要路径,将包括银行牌照、虚拟(实物)信用卡、谋取风险定价技术、获得征信体系支持等,一方面,这有利于互联网金融和银行之间进行公平竞争,也有利于对二者共同实施监管,但另一方面,如果准许互联网企业发行实物信用卡、借记卡,意味着银行坚守的线下支付市场也将被突破,使得资金更多地运转于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而非银行,这无疑是对商业银行的致命冲击。
目前,互联网企业虽然尚未掌握金融核心技术――巨额资金的风险控制和金融投资,但其凌厉的后续竞争也确实值得银行警惕。以P2P平台为例,其信贷规模仍处于较低水平阶段,对其风险定价的专业性和风险及成本管理的考验还未到来,但其专注于企业和个人的小额贷款,将放款人和借款人需求直接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借贷模式并使其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模式。虽然当前主流银行在P2P平台冲击下消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放眼未来商业银行仍然有被取代的趋势。
2.结构性冲击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结构性冲击主要分别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存款业务
虽然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会使资金最终回流商业银行,但一定程度上也会对银行存款业务直接或间接地造成挤占。
①直接挤占:挤占存款总额,最终将加快我国利率的市场化进程。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产品,用高利率吸引着众多以投资为目的的定期存款客户。余额宝的收益率在5%~6%左右,将近20倍于0.35%的银行活期存款利率,也远高于银行3.75%的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巨大的利率使余额宝能够在短期内直接挤占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在长期内则使中国实际利率的市场化进程加快,推高银行的融资成本,银行业暴利时代或将终结。
②间接挤占:第三方支付平台未来将分流商业银行存款。虽然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的资金最终将会以各种形式流回商业银行,但其延迟支付的功能会使结算资金沉淀在支付平台上,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形成分流。以支付宝为例,2012年支付宝日交易额超过45亿元,周沉淀资金高达300亿,足以与中等规模城市银行的资金沉淀量媲美。随着淘宝、天猫等网上交易平台用户规模和交易数额的逐步扩大,其资金沉淀规模将越来越大。
(2)贷款业务
互联网融资业务能够在短期内与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维持互补关系,但从长期来看,互联网融资将可能改变信贷模式,从而对商业银行贷款造成直接冲击。
①在短期内,互联网金融放贷规模较小。以阿里金融为例,阿里金融通过旗下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在阿里巴巴B2B、天猫、淘宝等平台提供订单贷款和信用贷款服务,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100万元。而商业银行由于主要服务于大型企业,贷款额度常为上千万元。因此,短期内银行贷款业务的主导地位难被撼动。
②而从长期来看,互联网金融通过P2P借贷(如陆金所、人人贷、宜信)、供应链金融(如阿里小贷、京保贝)和众筹融资(如点名时间、追梦网)等平台进行融资,利用几乎只有互联网能够提供的大数据技术对注册客户进行信用分析,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设计产品及融资流程。更重要的是,突破了传统“重担保”风控手段限制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借助网络论坛或电子商务平台强调众人参与,从而分散风险并有效监控资金流,将不良贷款率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我国健全了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后,互联网金融将更可能大幅冲击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
(3)支付业务
支付业务作为中间业务的主体,是银行增加利润的重要渠道,为商业银行带来了丰厚的手续费收入,但其网点分布广、信用度高等优势,正在被互联网金融所取代。
①从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业务仅仅带来了备付金账户沉淀资金的利息收入以及支付产生的手续费收入,两项收入的总额相对于银行来说或许仍只是九牛一毛,因此互联网支付业务对于占有支付结算渠道主要地位的商业银行尚不能构成较大威胁。
②但从长远看,互联网金融从其客户的转账、交易、还款等活动中能够获得极具价值的数据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使其对客户的消费偏好进行系统而详细的了解。如果相关的网络交易平台能通过友好的商品推荐、健康的广告形式对这类信息加以有效利用,其价值将不可估量。
摘要:存贷比作为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对银行业日常流动性和风险控制的指标,有着重要的意义,存贷比指的是国内各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的余额与存款的余额之间的比率,目前在国内这一比率被规定为最高不得超过75%,与此同时各家商业银行也通过该指标检测自身抗风险能力和收益能力,基于我国商业银行一般以表内业务即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为主,更高的存贷比也直接意味着更高的盈利能力和与此带来的更高的经营风险。
关键词:存贷比;政策;调整
2013年,一场没有征兆的“钱荒”席卷整个中国金融业,商业银行大面积资金紧缺,银行隔夜拆借利率一度飙升至13%,使得存贷比这一指标重新回到人们视线之中,商业银行希望提高甚至取消对于存贷比红线的限制,认为其不能很好的反应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本文对于该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和分析。
1.存贷比的形成,宏观与微观
存贷比,特别是设定75%红线的存贷比政策,始于1994年,当时我国处在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之上,经济过热明显,消费物价指数一度创纪录的达到20%,普遍意义上我们认为超过5%就属于严重的通货膨胀,20%已经达到经济崩溃的边缘,因此当时各行各业都要配合宏观经济的从紧政策,特别是“双紧”政策,即从紧的财政政策与从紧的货币政策,而对于一些当时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资本充足率、整体贷款资产规模等金融手段,或者是因为条件不足或者是因为市场经济不完善,对于当时面临失控的经济局面都无法起到行之有效的作用,而监管当局迫切需要降低贷款规模,所以存贷比就成了行之有效的工具,1995年《商业银行法》规定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之比不能高于75%,时候证明该政策有效的遏制了当时的恶性通货膨胀,为宏观经济的稳定起到了经济作用。
随着金融业务市场化不断完善,金融业务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而存贷比这一简单的监管指标,对于保持商业银行平衡经营风险与盈利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依然处在相对传统的业务模式阶段,同业业务占比较低,主要依赖于存贷款业务,即低息揽储,高息放贷,获取利差,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就需要提高贷款规模,增加贷款额度,而商业银行本身因为流动性的需要,对于客户日常现金的周转。存款准备金、库存现金等都需要一定程度的准备,提高这些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就会提升银行抗风险能力,避免银行的支付危机。
由此可以看出,存贷比不仅在控制国家宏观经济过热上体现出其重要性和作用价值,也在银行自身风险控制方面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设定75%存贷比红线,对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都有巨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宏观上控制贷款增长,微观上保持流动性。
2.存贷比与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分析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银行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贷款需求的能力。这一概念基本借用了商业会计关于流动性的概念,流动性的强弱主要依赖于变现的时间和变现的损失,在会计领域,衡量流动性比例的主要有流动资产与负债的比例指标体系,即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分别衡量流动资产(现金等价物、应收款项、存货)、速动资产(现金等价物、应收款项)、现金资产(现金等价物)与流动负债的比值,速动比率可以较好的提供一种流动性参考指标,而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比率近似于会计上的资产负债率,只能衡量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之间的比率,实际上,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当下主要体现为期限错配的问题,即较短期的负债,配比较为长期的资产,导致在集中偿还期产生了巨大的到期无法偿还的风险,这正是因为在存贷比考核制度下,不考虑流动性,大量吸收短期理财产品提高存款额度,而又将贷款投放到偿还期较长,流动性差的政府融资平台或者长期贷款项目上所带来的恶果。
综上所述,存贷比虽然可以有效的限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降低经营风险,但是精确度不足,不能很好的体现流动性问题,容易造成短期存款与长期借款期限错配的问题。
3.存贷比与宏观经济
前文所述,从宏观的角度看,存贷比的设定主要是为了控制经济过热,降低整个市场货币投放规模,即通过控制资金总量来调控宏观经济,它与银行存款准备金目标相近,手段不同,法定存款准备金控制的是源头,通过各家银行的资金来源控制,达到控制各银行货币规模的效果,而存贷比是通过控制各家银行的贷款规模,即在整个市场存款规模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存贷比,收放贷款规模。
存贷比最终是否能有效调控宏观经济呢?存贷比控制宏观经济的原理是降低提高存贷比来降低贷款总量(存款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贷款总量的降低又导致货币供给量的降低,从而影响宏观经济,在整个传导链中,贷款总量的降低是否会导致货币供应量下降,令人存疑。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两者的关联关系也在进一步减弱和降低,人民币贷款余额与货币总量指标M2在一九九三年时为94.45%到二零一一年时为65%,在计划经济时代下,贷款余额基本等于货币总量,而在市场经济下,贷款余额占货币供应量的比重不断降低,虽然依然有较大影响,但已经不是完全正相关的关系,如果完全依赖存贷比作为宏观调控手段,其正效果将会下降,副作用将会提升。
4.结论和改革建议
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基本现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以资产、负债业务为主的业务模式没有发生改变,通过谋取利差盈利模式没有改变,存贷比的设置,有利于商业银行控制自身风险,有利于监管部门降低系统风险,同时,在宏观调控上,虽然贷款规模与M2货币总量的关系不断减弱,但是结合银行存款准备金等其他政策,依然可以有效控制货币总量,因此我们认为,现有的存贷款比率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但是与此同时,存贷比指标对于商业银行也产生了期限错配,无法真实反映流动性的问题,应该通过增加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来精细化对于流动性的监管,具体方法如下:
一是扩大一般性存款的统计口径,增加存贷比中,存款的基数,将非存款雷金融机构的存款按照配比原理纳入存款中,这样做不仅让分子分母更加配比,也可以减少目前商业银行利用同业存款来在季末完成业务考核的行为。
二是增加流动性比率的考核,将原有的单一存贷比指标考核改进为不同流动性资产负债比率的指标系,按照流动性的强弱将库存现金、存款准备金、同业借款等不同贷款分比率计算,可以有效地提高流动性的考核。(作者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朱维英. 光大银行郑州分行的存贷比研究[D].郑州大学,2011.
[2]郑志瑛,郑乙歌,郑九歌. 提高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对策研究[J]. 经济与管理,2010,07:55-60.
[3]陈涤非,孙小光. 当前存贷比监管的合理性分析与改革建议[J]. 金融纵横,2013,02:53-58.
[4]丁倩. 存贷比限制对央行货币调控的影响分析[J]. 上海金融,2013,02:64-67+118.
[5]本报记者 曹蓓. 商业银行受困75%“红线” 各方论剑存贷比走向[N]. 证券日报,2013-01-04B01.
关键词:网络金融;商业银行;盈利影响分析
一、网络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作用
(一)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作用
银行贷款属于银行业务的资产项,用户们借助网络平台开展融资业务,这就意味着银行贷款业务的损失。商业银行将钱贷出去的情况下,才可以获得利息,存款及贷款的利息差即为商业银行的盈利。因此,如果网络金融划分了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自然就会下降。影响程度的剖析。网络金融通常是将资金贷款发放到个人手中或者中小型企业,对于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像个人贷款及小型企业的贷款额度起着重要影响。由于网络金融的个人贷款是建立在个人贷款的平台之上,P2P贷款业务及众筹融资均隶属于这个平台。但是,网络金融的中小型企业贷款业务的基础前提是机构网贷平台,因此电商信贷属于此平台。用户个人网贷平台的用户及金融机构的个人贷款用户是不一样的。个体网贷平台的利息相对高一些,一般在15%到25%之间。银行利率则没有那么高,通常为6%左右,如果是理性的用户会选取银行利率进行贷款,因为这样资金成本不高,然而也并非每个人都可以获得银行贷款资格,唯有不满足银行贷款要求的用户无法进行银行贷款,只有选择利率很高的个人网贷平台,银行的优质客户依然会依赖银行。所以说,个人网贷平台不能抢占银行的贷款利率,比如说阿里小贷等。依照上述探讨不难发现,机构网贷平台不会对银行贷款业务造成多少威胁,双方的客户群体是分离的。总而言之,网络金融对于商业银行的资产项及利润收入情况基本不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反之,双方是一种相互补充、双方的协作也可以推动商业银行业务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商业银行的盈利性。
(二)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作用
商业银行的存款为银行负债项,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资金的关键来源。存款业务对于商业银行的利润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商业银行需要向存款客户付一部分利息,这就导致了商业银行获得资金的总数、利息过高,经由存款利差得到的利益便会迅速下降;第二,国内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不可超过存款数的75%,若存款数目减少,则银行资本流通水平便会下降,无法贷到更多的钱,进而银行利益便会降低。所以,本文主要针对网络金融有无加剧存款竞争,进一步令商业银行提升了存款支出,存款有没有流出商业银行。以上两种情况均会对银行盈利状况产生重要影响。像第三方支付、P2P借贷和余额宝等网络金融商品可以令银行的个人存款发生流通,也就是银行个人活期存款、个人定期存款、个人理财业务等均会受到其重大影响。以下是对第三方支付、P2P借款信贷、余额宝等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具体分析。首先,第三方支付结算对个人信贷业务的影响,按照《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管理办法》的具体规定,第三方支付部门将资金通过备付金的形式存入到某个特定的银行中,例如:支付宝的备付金银行为工商银行。即买家先行付款到第三方支付部门,其身为中介机构再等卖家发货、买家确认收货,再将资金支付给卖家,这个过程中间是有一定时间差距的,此货款能够暂时性存放到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账户中。如此一来便造成了个人活期储蓄存款的损失。在买家付款的过程中,资金从银行转入到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账户中,这也是活期储蓄存款的流通,活期储蓄存款在总体银行系统中并无增减。用户活期储蓄存款的损失到底是什么?由于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存款变为了银行的定期存款,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不低于银行的活期存款利率,因此银行的资金费用也提升了。然而,因为银行存款数目较大,第三方支付机构对于商业银行利润的作用不大。其次,我们可以将P2P借贷作为典型分析网络金融对银行盈利的影响。表面上,P2P借贷对银行的定期存款及理财商品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作用。由于P2P借贷的属性即银行高风险理财赔付商品,其利率非常高,但银行利率相对较低。P2P借贷的高利率并非空谈,因缺少监管加上借款人的违约概率大,才令利率升高以吸引投资者。这时候,风险回避及中立者必然选择金融机构进行投资理财,风险爱好者才会考虑P2P借贷,即便缺少了这类网络融资业务,风险爱好者也依然会追求更高的收益。总之,此类网络融资业务对银行的利润影响不大。此外,像余额宝等金融理财商品,对银行的小额贷款人而言,银行存款利率不高。但是,余额宝是针对小额存款人的,无需投入大量的资本,操作简易,收益性强,这就吸收了银行的一些存款。和上述剖析相同,余额宝对于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是:银行活期存款及定期存款减少,存款不断向余额宝流通,但这部分钱最终也将流入银行。国内现在持续向利率市场化的方向前进,再加上存款保障机制的颁布,银行可以创造收益更高、种类更多的理财商品。现阶段,很多银行已经开始推行了。基于这个前提,余额宝将会慢慢失去它的市场。
(三)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作用
上文中也提及了网络金融对银行资产及负债业务的作用。商业银行中存在收取扣除中间费用的业务。第三方支付平台及余额宝等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这项业务,像第三方支付结算对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影响。所以,网络金融对银行的利润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商业银行的具体对策
(一)扩展个人及中小型企业的相关业务
国内商业银行通常比较关注对公业务,因为它是营业利润的最主要来源。外国的银行就更重视零售业务,其经营收入主要通过这些零售业务获得。像美国的花旗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利润占比超过一半。在金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前提下,商业银行更需要寻找多渠道的资金来源,而不是将眼光停留在对公业务上。所以,必须主动扩展个人业务,使得利润增加,有助于企业的转型。国内商业银行是怎样拓展零售业务的呢?其不仅提供和消费者息息相关的房贷及车贷,也推出和人们自身利益紧密相连的其他产品及服务。除了可以迎合客户的需要,也存在巨大的升值空间。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是长期以来的问题,银行过去设立的门槛太高,将大部分中小企业拒之门外,便失去了不少可靠资源。银行将小微企业纳入考虑范围,需要了解信息技术,对中小企业的信用强度进行预测。由于央行降息的影响,存贷利差变小,然而银行的自主定价水平迅速提高,银行需提升定价水平,依照自身状况,推出更丰富的金融产品。
(二)提升贷款业务的有效性
在可以降低风险的前提下,银行需要令客户办理业务的操作更加简易,网络金融由于具备此优势,才会被大众喜爱。比如,客户经由网络平台进行贷款,可以及时获得资金。然而,若找商业银行,那么手续就会更加繁杂。用户需要先跟银行申请,待银行审核通过,再签订相关合同。通常情况下,一个普通贷款业务从申请到放款需要很长的周期、非常繁琐的流程,令银行的竞争力下降。所以,必须简化银行贷款流程,减掉一些不必要的步骤。
(三)创新金融产品,重视人才培养
和贷款类似,在存款方面也必须实时创新。商业银行的最大优势就是深厚的客户群,可以起到聚拢资金的作用。银行仅需在理财产品上多下工夫,想客户之所想,创造出更加系统科学的理财工具,加上对网络平台及科技的全面应用,便会迅速积累充足的资金,使产品得到群众认可。由于网络科技的进步,银行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令其服务更加智能化、网络化,多推出一些类似余额宝的产品,满足用户自身的需求。但是,研制创新性的金融理财产品急需专业的技术人才。现今,国内银行用人一般以经济金融为主体,缺少信息技术专员。因此,银行的信息技术机构构建应当提上日程,大量地引进信息科技人才,设计出更丰富的金融理财产品。
(四)提供全面的服务,搭建品牌电商平台
支付宝之所以受到欢迎,就是因为其与淘宝的结合,客户在买入产品后,可以借助支付宝进行及时支付;银行的服务也能够涉及像微博、微信等领域,使用户可以获取更加便捷的银行服务。另外,银行完全可以凭借网络优势来搭建自己的平台。最近,国内很多商业银行自主建立了电商平台,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让银行及时了解用户的情况及需求,从而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商业银行的贷款层面、存款层面以及支付结算三个方面,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对这些方面的重大影响,同时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解决措施,为商业银行的经营运作及盈利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难点 对策
1973年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首次提出了利率市场化的概念,它的核心思想是希望政府改革金融体制,放弃对金融体系的过分干预,即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然后金融机构再根据自身财务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把握,自主调节利率水平。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利率市场化在给银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认识发展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是接下来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一、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难点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遵循“渐进式”的发展道路,现在改革已经到存款利率市场化阶段。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商业银行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必须做好应对困难的准备。
(一)利差收窄,盈利空间受限
经过近20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商业银行票据贴现及外币贷款利率都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化,截至目前,如不考虑政策性利率,实行利率管制的只有人民币存款利率了。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央行放开存款利率,各家银行势必会为了争取客户进行激励的竞争,引发存款利率在一段时间内的上升,将直接导致各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增加。同业竞争的加剧,如果遇上资金有效需求的不足,优质贷款客户的议价能力增强,必定会要求以较低的贷款利率获得贷款,将导致商业银行的收入缩水。众所周知,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存贷款利差收入,如果存款与贷款市场面临挑战,将会导致利差收窄,盈利空间受限,使银行在经营中处于被动的局面。
(二)商业银行存贷款定价困难
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自行决定存贷款利率,意味着银行的自扩大,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不足,定价准确性、科学性饱受质疑。我国的贷款利率管制放开较早,各大型商业银行形成了自己的贷款定价方法,小型银行由于管理手段单一、定价技术落后,贷款定价能力弱。由于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进行中,因此商业银行存款定价起步较晚,缺少成熟的数量模型及系统支持,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及判断性差,加之国际国内金融环境日益复杂,很难对利率走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目前,国内银行的定价机制也存在着问题,定价政策不够细致,应急处理机制和定价协调机制不成熟,定价策略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敏性和前瞻性不足。而且没有表现成熟的基准市场收益率曲线,近年来政府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培育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但是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目前在中长期货币市场发展不完善、缺乏中长期品种、接受程度和认可度不够。
(三)经营风险逐渐增大
利率市场化将使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逐渐增大,主要表现在:商业的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增大,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差收窄,必定迫使商业银行在客户、业务和产品选择上做出调整,为了保证营业利润,银行在信贷市场上可能会选择高风险的行业或客户,这就在一定概率下存在逾期和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增加了信用风险的管理难度;利率市场化还会导致流动性风险增大的可能性,一旦利率全面放开,利率的频繁变动将导致资金的频繁存取和贷还。同时,信用风险引发的资金不能按时收回也会导致流动性风险的进一步升级。
二、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一)推进综合化经营,加快战略转型
当前,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就是推进综合化经营,加快战略转型,满足客户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完善金融服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相比较于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国内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不够成熟,收入结构和产品结构单一,难以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综合化经营要求我们在原有的模式下,兼顾价值管理模式,把银行当作融资中介、信息中介和交易中介。同时,商业银行应改善利差、中间业务及交易差收入的比例,积极开展牌照类新型业务,例如证券、保险、基金及租赁等,不断发展交易金融、投资银行、财富管理等非信贷业务。
(二)重点加强存贷款定价能力建设
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商业银行应不断完善存贷款定价体系,加大量化模型的应用,进一步完善模型的可操作性及科学性,综合考虑市场风险因素,避免模型风险,尤其是对存款定价模型的建设。根据本行的特点,对客户、业务、渠道和金额实行差别定价,细化定价政策。关注宏微观经济形势及金融市场动态,提高对利率市场变化的敏感性和对定价策略的前瞻性。完善利率管理系统的前、中、后台建设,做到对利率风险的可识别、可计量、可监测,为提高存贷款定价能力提供软硬件的保障。
(三)加强零售银行业务建设
零售银行业务前景广阔,是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重要一步,它的特点就是面向普通大众、小微企业,提供一种综合性和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市场经验告诉我们,零售银行业务是对抗利率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措施,有助于改善银行收入比例,例如,零售银行推出的一些业务使商业银行在获得利息收入的同时,也获得手续费收入。此外,零售银行对客户的服务能力不单单停留在资金层面,还体现在整合外部资源以满足客户日益丰富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建波,文竹.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定价能力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2(10).
[2]董希淼.从商业银行角度看利率市场化的机遇与挑战[EB/OL]. http://.cn/money/bank/bank_hydt/20130912/1351167 44336.shtml,2013-09-12.
本文从市场利率化改革的意义入手,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利率化背景下负债业务面临的诸多风险,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稳定负债应对策略。
关键词:
市场利率化;风险;应对策略
利率市场化是指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其实质是一个逐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进而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不断优化的过程。但是利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利率的完全自由化,中央银行仍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市场基准利率,进而影响其他金融产品的定价。为了促进中国经济以及金融体制的改革,将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因此,商业银行如何以存款市场利率化为契机,自我创新,从而有效优化负债结构、保持盈利增长至关重要。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
(一)利率市场化提高了商业银行经营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将自主定价权还给银行,给银行创造出更加自由的经营环境才能在资金的供求关系中使用资金价格有效地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这样既能促进资产负债的结构化调整、又能在商业银行中形成健康的竞争环境。
(二)利率市场化增强了商业银行的转型调整在匹配资产与负债手段时拥有更多的选择性,灵活运用管理工具,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高银行整体的价值。作为资产方,银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不同的利率数值,在定价方面实现有差别化的定价策略。在负债方面,逐步提升主动负债的规模和比重,平衡好风险和回报,做好期限匹配。
(三)利率市场化助推了商业银行业务金融创新及时转变经营管理和盈利模式来适应市场变化,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将推动金融创新的深度和广度。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获得更大的定价权,更加趋向于特色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四)利率市场化提升了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精细化管理商业银行要将客户的争揽和维护作为工作核心,丰富客户关系管理的手段,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多样化、个性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与市场利率密切结合,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实现银行商品的利益最大化。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面临的诸多风险
(一)同业恶性竞争的市场风险增大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存款对利率的敏感性增强,而存款是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拼抢存款仍然是商业银行现实可行的主流发展路径,资金价格将成为银行间最直接的竞争手段之一。当银行存款利率低于同业价格,就可能面临丢失优质客户的风险;存款利率高于同业价格又可能面临利息损失。特别是为了满足存贷比指标和资本充足率指标等监管要求,各商业银行势必会使用一切手段以较高的成本来抢夺存款,极有可能发生抬高利率的恶性竞争,从而推动存款利率不断上涨,导致资金成本攀升。
(二)经营管理面临巨大的挑战利率市场化改变了银行业已习惯的利率决定机制和变动规律,随着存贷利差收窄,过度依赖利差的传统模式会越来越难以为继,商业银行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对客户资源的简单争夺,而是扩展到与存款与贷款以及相关的中间业务领域,这就意味着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利率风险的计量技术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与社区金融等新金融模式方兴未艾、金融脱媒加剧以及民营银行的兴起,银行的存贷款规模扩张也会受限,因此,商业银行也必须在政策上要做出根本性的调整。
(三)银行利率风险以及银行利率管理的难度增大利率的变化往往伴随着利率风险,而利率风险的出现主要看银行对资产和负债的掌握程度。换句话说,银行如果不能控制利率变动的风险则有一定的可能造成更加剧烈的金融风险。在利率波动的情况下,银行的资产收益与价值不对等,负债与价值不对称,这都是造成银行损失以及资产变化的风险之一。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对利率波动幅度以及频率的清醒认识也对掌握利率市场化进程有着很大的帮助,然而由于市场利率的波动对于银行经营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对风险的监控以及识别对银行来说更具有挑战性。
三、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稳定负债应对策略
(一)加快经营转型步伐面对利率市场化,拼抢客户资源不再是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唯一焦点,银行的品牌、信誉、实力、存贷款利率报价水平、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及服务水平等都将成为竞争关键所在,在金融脱媒持续深化、外部监管愈发严格、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里,商业银行应首先立足根本,谋划未来之路,深层次分析自身的市场定位、发展优势和发展能力,认深宏观经济、资金供给、资本监管、风险防控等各方面叠加交错的现实约束,围绕资产负债表推进经营模式改变,在自身发展方向、服务模式、产品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拟定策略、深入改革,做大、做强自身优质产品、优势项目和优势领域,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到胸有成竹、运筹帷幄、稳操胜券。
(二)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金融市场也不再是一成不变。利率市场化后带来的存贷息差收窄,金融行业竞争加剧,也会迫使各商业银行加强自主创新。一是观念的创新,金融环境的变化,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银行业不再是“一枝独秀”,尤其是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片面追求存款“规模为王”的经营观念将得以改变,取而代之的将是对非生息资产更加理性、审慎的经营态度和“负债经营”向“经营负债”理念的转变,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和盈利增长点。二是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己的市场定位针对不同的市场和不同的客户特点设计出不同层面的适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三是对业务流程、内控制度和服务水平等创新,一方面应符合监管要求,有效避免各种操作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服务效率,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符合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需求。
(三)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和风险管控机制在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同时,银行将会面临越来越明显的利率风险。同时银行在应对利率风险时也更加注重流动性的风险和信用风险以及利率风险的转移。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兼顾风险控制和经营效率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科学地识别、计量和处理利率风险,适时分析资金来源的利率水平。在综合考察宏观经济形式以及掌握资金流动情况之后,银行对自己的利率定价、对手利率定价以及自身经营管理都要进行综合平衡,在深入分析资金的供需以及成本后制定出新的应对策略。通过客户盈利分析模型对不同客户、期限结构、存款黏性、客户行为等综合因素确定合理的存款利率;为了通过各个时期不同的利率水映政策的导向,银行可以建立市场利率信息收集、反馈以及分析,在制定利率预测模型之后降低总体经营成本和风险水平。在降低经营成本取得进展之后,银行可以将多余的资金投放到资本市场中以期获取短期收益,增加主动型的负债比重。控制综合成本,转嫁银行内部不能消化的现实及潜在风险。
(四)加强金融创新,开拓新的收入渠道利率市场化核心有两个即竞争性市场+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权。其最核心是风险的定价,而商业银行怎样对风险定价?是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与设计。我们知道,每一个金融产品就是一个风险的和约,即对风险定价,风险管理能力就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产品就是风险管理能力的表现,金融产品创新就是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利率的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市场经济选择的结果。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只有改变以利息收入为主的经营模式才能给银行的发展打开局面,这对我国银行走向国际、走向综合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率市场化对负债业务影响最大,商业银行应首当其冲解决负债产品单一问题,大力推行大额可转让存单、智能存款、账户自动理财服务、账户自动转定期或协定存款、协议存款等负债产品,稳固和抢占营销先机。其次,存款理财化,理财是和存款利率市场化对接最紧密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存款的流动性,让存款为银行衍生出更加具体的收益。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实现银行和客户的共赢。
参考文献:
[1]高峰,孙伶俐.利率市场化渐行渐近及城商行应对措施分析[J].金融经济,2012
[2]郑杰.利率市场化是银行业竞争的基础[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
[3]胡昕雯.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面临的危与机[J]市场周刊,2014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社会融资 存款保险制度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同业拆借、回购、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以及外币存款的利率都已放开,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实行浮动区间管理。目前较为严格的利率管制主要是央行对人民币业务实行的贷款利率下限管理和存款利率上限管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一、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一)利率管制易导致负利率,引发资产泡沫
负利率,指通货膨胀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把钱存在银行里,财富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随着物价的上涨缩水了。利率管制使资本价格不能反映市场需求,长期出现负值就是非市场化因素扭曲的结果。在1990年9月-2012年2月这258个月中,约有98个月出现了负利率现象,出现负利率的机会是37.9%。利率过低通胀过高,一方面打压储户的积极性,使银行存款搬家转投其他领域,存款资金规模下降影响可贷资金量;另一方面助长过度投机消费现象,吹大房地产价格泡沫,给宏观经济带来不利影响;低利率诱发巨大的信贷需求和资金需求,投机暴利超过投资回报,游资热钱横行,实业资本受到威胁。
(二)直接融资规模扩大,倒逼利率市场化
据央行统计,2011年社会直接融资总额33031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达到25%。企业融资方式和金融市场结构正发生改变,直接融资比例逐渐增大,对信贷有明显挤出效应。
首先,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存在巨大价格落差。以苏州某公司企业债券为例,期限7年金额20亿元,票面利率5.79%,比5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低0.76%,同时银行贷款受规模限制,很难贷到大额度的长期贷款。其次,银行承兑汇票对信贷也出现大幅挤压。票据价格市场化程度很高,去年规模紧张票据贴现利率最高达到10%,今年信贷松绑票据贴现利率回落到4.5%,融资成本低于一年期融资。
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金融机构间竞争更加激烈
目前苏州境内银行49家,财务公司2家,信托公司1家,小贷公司79家,担保公司186家,机构间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利率市场化使企业临时资金不再通过存款形式增值,而是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投放出去获得短期效益;居民也不再过分看重储蓄利率,而会更关注包含风险价值的金融市场的收益;作为目前银行主导业务的存贷业务将受到巨大冲击。
(二)银行利润空间压缩
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将受到更大冲击。存款市场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吸收资金,资金平均成本提高。信贷市场对贷款优良客户的激烈竞争导致优良客户贷款利率下降,贷款收益减少。以外币市场化后银行结益比较来看,从2000年9月到2012年12月,我国一年期美元存贷款利差从最初的2.35%降至目前的0.2%,降幅为91.4%。2005年至2011年苏州银行外币存款规模增加了3.6倍,外币结益减少了34.5%。
(三)银行风险加大,对定价要求更高
一方面,企业高利率借款可能增加银行不良资产。利率管理取消后,长期以来的低利率必然升高。资金成本提高使银行追求高收益,刺激冒险者的贷款需求,贷款项目质量整体水平下降,提高未来违约风险;另一方面,利率频繁变化加大经营风险。存款贷利率由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变动频繁可预见性差,银行成本收益不确定性增加,对定价和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三、利率市场化的配套条件
利率市场化给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风险定价、持续盈利能力等带来严峻挑战,为保障银行持续安全发展,需要综合金融改革予以配合。
(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存款性金融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特定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按规定的标准及时向存款人予以赔付。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行为金融机构顺利退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一是抓紧出台银行业金融机构破产条例,以锁定危机损失,维护金融体系安全;二是采取强制性存款保险模式、保证对储户的有效赔偿;三是选择差额费率方式,风险越高,费率越高。
(二)扩大直接融资市场规模
如果资金供给集中于银行体系,银行成为资金市场的垄断者,割裂了资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那么利率市场化推进的难度将很大。因此,必须扩大直接融资的市场规模,使资金的供给方可以直接参与市场融出资金,导致银行存款分流,迫使银行推进市场化以挽回存款。
(三)推动金融产品创新
商业银行必须改变过去依靠规模增长和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坚持以创新以手段,走差异化竞争之路,大力发展不受利率波动影响和不占用银行自身资金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四)完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
目前,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已经具备一定的成熟度,但其利率组成为一年及以下期限品种,缺少中长期品种。以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为主导,围绕基准利率,以大银行为标杆,发挥大型银行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晓岩.利率市场化-条件、问题及对策.现代管理科学.2012(6):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