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育科研成果

教育科研成果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4 16:35: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育科研成果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育科研成果

第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成果;应用推广

从中专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也跨入了高校的行列,只是其教育管理层面属于职业教育,但对于高职院校本身而言,层次还是提高了一步,因此,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提出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指导思想,或者叫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不断探索,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服务能力较中专时代有了很大提升,但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到底如何,社会贡献度到底有多大,笔者在此就高职院校教育类科研成果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

一、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状况

当前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论文(教育类、专业类)、课题(教育类、少量的自然科学类)、教材、发明专利;参与科研工作的人员以专任教师为主,辅以少数具有专业职称的其他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最直接目的是为职称晋升,辅以科研考核的需要;科研任务的来源主要有教育系统、行政管理系统、社会科学研究系列、少量横向科研课题,以参与的形式居多。由于在中专时代教师没有科研任务的要求,进入高职院校后,迫于与高校接轨,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对教师特别是有职称的人员都提出了科研工作要求,但实际情况是:教师科研多迫于评定职称的压力,发表一些教育教学体会的论文、或者是专业教学内容中与专业有一点关系的论文,而以专业研究自发撰写发表自己学术成果的不多,更难的是自己没有以一贯之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很难形成自己独立的研究体系,这也是造成目前高职院校研究成果90%以上表现在教育教学类,而专业类研究并不多的原因。这与高职教育的专业特点并不相符。

二、教育科研成果的形成过程

教育类科研课题的来源主要有国家级、省部级、专业指导委员会、学院自立项,每年这些有研究任务的机构都会课题申报指南,教师则根据指南的范围和申报要求开展课题申报准备,结题时间一般在2―3年。通过2―3年的研究,大多数教育类科研课题的结题成果为论文和研究报告,如果层次稍高点,那最多也就是一本专著。而且教育类科研课题的研究方法大同小异,如调查问卷在设计时是全省部分高职院校,而实际操作则以本校某个班学生为样本,因此,研究的第一步基础数据采样不准确。再就是研究过程不全面,在课题设计时,研究团队整齐划一,一旦课题申报成功,完成研究任务几乎靠主持人,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有申报团队并不是科研意义上的团队,而是为了体现研究团队的外在表现,如年龄、职称、专业、单位等。再就是职称评定过程中,主持课题和参与课题差别太大,因此,很少参与课题的成员会尽心尽力,将自己的研究与团队的研究相结合。开题论证和中期检查不充分,也是造成科研成果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按照课题的级别不同,主持人对课题的重视程度会有不同,但总体来说,论证范围不广、讨论不深刻、专家指导不详细或缺乏针对性等,都是在课题研究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而且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研究成果形成后,不要说是在全国、全省推广,就是在本高职学院、本系部也很难推广应用,这样就不会体现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对策

教育类科研成果的形式,主要是论文和研究报告,论文中体现的应该是观点和方法,研究报告则全面反映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过程,这些成果如何推广应用,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因为结题不需要出具使用证明,也不需要实验结果,这也是教育类科研与技术应用研究的根本区别。所以,如何将这些“软”的观点、方法具体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切实推广科研成果,以便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发挥科研的价值,还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难题。在此,笔者提出以下拙见,仅供参考和借鉴。

1.完善教育科研成果管理机制

由于教育科研成果不像大多数自然科研项目,没有在具体的产品或对象上加以验证,所以,对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更应该体现隐性与显性的结合。在结题验收时,应该将教育科研成果显性的内容也纳入评价体系,尤其是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更应纳入评价体系,以便在机制体制方面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如结题后的跟踪机制。还可以在课题经费管理上加以约束,应用推广好的成果追加课题经费,以此激励成果的推广应用;还可以制订制度对课题主持人在课题申报中始终如一地研究某一方向,而不断形成系列成果予以大力扶持,而不是在同一方向研究上限制其课题申报资质等措施。通过这些制度设计,可以不断提升教育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水平,从而实现研究的价值。

2.建立科研过程、成果公示机制

对于教育类科研课题申报立项后,高职院校研究管理机构应尽快公示其课题申报材料,目的是让其他教师知晓和关注其研究内容,以及团队成员的构成,并从其中寻求自己在教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困惑问题,能从他人的研究过程中得到解决。由于一般的研究过程是3年左右,那么按课题研究进度,定期公布各课题研究成果,如论文的名称、发表期刊、主要观点、解决的问题以及调研报告的详细资料等。通过公示各课题研究过程和主要成果等措施,一方面可促使研究团队更加自觉地按课题申报书的要求开展研究,落实每一项研究内容,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更多的教师享受科研成果,并从中学习研究方法,获取研究数据和观点,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3.定期举办科研成果展示

一般而言,教育类科研课题的来源有国家级、省部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立项等。而比较集中的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每年都会有几个,院级课题立项则会更多,也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立项的部分项目。在这种以教育科学研究为主体的高职院校,举办科研成果展示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广大教师以从事职业教育为主,对许多教育方面的焦点及热点问题会有共同的认识,这也为成果展示提供了好的群众基础;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共同参与,科研成果展示可在二级学院或大学院组织,都可以要求学生参与,让学生共同分享教师的教学经验、方法创新和教学改革成果,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基本素质,聆听教师从事科研的艰辛,知道科研成果的来之不易。

4.建立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评价体系

第2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科研成果;转化

说明:本课题是2011年秦皇岛市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论文,课题编号:qhd125kt2011242。

一、教科研课题在中职卫生学校转化的必要性

当前,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一大热点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据统计,至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4767所,招生规模达810万人,在校生达205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已大体相当。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质量也应相应提高,因此要利用各种教科研成果,在中职学校中实施成果转化,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从而使中职教育既有数量,又有质量。

二、转化过程

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教科研成果也是方方面面,类别较多。根据这种情况课题组确定以调查问卷形式找到影响学生学习质量提高的因素,并就具体影响因素找到相应科研成果,用科研成果干预制约影响学生学习质量提高的因素,进而达到提高教科研成果利用率、提升教学品质的目的。

(一)拟定调查问卷查找问题

1.影响中职学生学习质量提高的因素

影响中职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很多,有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课题组成员经过讨论与研究,从学生个人因素分析了影响中职生学习质量提高的一些因素:①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兴趣淡漠,没有学习动机,不能回答“我为什么要来这所学校学习这个专业?”的问题。中职生年龄结构偏小,知识结构水平较低,接受能力差,缺乏对所学专业和将来岗位的正确认识,普遍存在上课不听讲,课后不学习的现象。②不良媒体的诱导,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学生依靠网络媒体所获取的信息日益增多。网络的发展,对成长中的中职学生产生很多负面影响。③家庭教育的失衡,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缺乏母爱、父爱的情况。家庭教育严重失衡,逆反心理严重。

2.问卷调查是找到问题的好方法

针对影响中职学生学习质量的多种因素,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学生的心理因素是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而找到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利用问卷发现问题,根据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课题组成员拟定了一份问卷,进行调查。

3.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对我校中专二年级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进入中专前对他们影响最多的是家长,进入学校后遇到困难后首先找同学。这说明初中毕业后,学生的思想由家庭转入社会,逐渐转化成社会中的人,有问题找周围的人寻找答案,而不是父母。

4.筛选教科研成果

根据问卷分析结果,与我校现有科研成果共同分析,课题组成员决定选择校级课题成果《功能小组在中专班班级工作中作用的研究》解决问卷中总结出的问题。

5.转化对接

课题组经过研究,决定在二年级学生中开展教科研成果的转化实践。同时确定一个实验班,一个对照班,进行一个学期的研究。结果实验班的学生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学生个人获得的各项荣誉也较对照班多。

三、讨论

任何一个教科研成果都应具有普遍性,在任何适合的对象群体中都可以得到验证并收到一定的效果。有了科研成果,如何寻找到最适合的实践对象;学生中有了问题,如何寻找到对应的科研成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课题通过找问题-找答案-解决问题的思路,实践科研成果的转化研究,通过我们的实践发现找问题-找答案-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个教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而课题组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制约教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现总结如下。

(一)教育科研观念存在误区

目前,一些教师教育科研观念存在问题,认为教育科研课题只要在自己工作任务的范围内,具有理论上或实践上的突破和创新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研究结束获得成果证书就结束了整个研究过程。甚至有些教师是为了晋升职称加分而进行课题研究。这种教育科研观念的误区直接限制了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过程,必然会导致成果的转化率低。

(二)各方面成果转化意识淡薄

一些科研管理部门本身对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意识就很薄弱,管理过程只局限于课题立项到结项,忽视成果转化,缺乏成果转化机制。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的主体,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意识淡薄。教师是教育科研过程的参与者,也是教育科研成果的直接践行者,同时也应该是成果转化的实施者。教师缺乏对教育科研成果的理解、掌握,自然就会降低对成果的转化意识。

(三)没有完善的教科研成果转化制度

目前对于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保障制度并不完善。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没有转化的激励机制。很少有教师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从事成果转化工作,大多数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奖都以获奖情况、学术论文、课题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而教育科研成果是否转化为教学资源根本不予以考虑,而科研的管理部门也缺少转化的机制建设。②没有配套保障措施。首先,没有经费的投入。各学校对科研课题研究都给予支持,但经费不足是普遍存在问题。成果转化没有专项资金。缺少资金的支持自然会影响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积极性。③缺乏教育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平台。目前,很多学校与教科研管理部门忽视了成果转化应用场所的建设、应用环境的营造,使得教育科研成果无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许芳奎.构建基于人才培养过程管理的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天津卷)[C],2010.

第3篇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育;科研成果;档案管理体系

2007年5月,正式启动实施青年者培养工程,国内许多高校都启动了“青年者培养工程”。近十年来,有关高校青年教育的理论及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因此,在高校建立青年教育科研成果档案管理体系,充分挖掘其成果价值,对推动“青年者培养工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青年教育科研成果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作用及意义

培养青年者是一项具有历史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重要战略工程[1]。这一伟大的战略工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在摸索中前进。科研档案作为一种交流、传递与协作的手段,在科研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2]。将在高校青年教育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作科学、系统、完善的归档及后续管理,建立高校青年教育科研成果档案管理体系,对高校青年培养工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意义。首先,为“青年者培养工程”的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青年培养工程”是新时期高校培养青年者的新平台、新模式[3],因而在实践过程中并无成功经验可循,需要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科研档案能给我们以丰富的、有价值的情报信息,为高校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提供参考与借鉴,避免一些重复研究,使科研工作较快地出成果、出精品,还可给青年教师以启示和帮助,为搞好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4]高校青年教育科研成果档案管理体系的创建有助于真实地记录高校“青马工程”开展及实施的过程,完整、全面地记录高校“青马工程”的实施方法、理论思想、先进经验以及创新价值,为“青年者培养工程”的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其次,为“青年者培养工程”的深层次研究提供数据支撑。高校青年教育科研成果档案是具有高度价值的信息资源,为“青年者培养工程”的深层次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及参考依据。建立高校青年教育科研成果档案管理体系,能够将“青马工程”中的基础科研成果作系统、科学的统计与管理,将“青马工程”的阶段性成果作系统、全面、科学的记录,对“青马工程”相关的课题、研究基地、创新团队的申报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利于拓宽科研人员的研究思路,适时调整研究方向,进一步推动高校“青马工程”新成果的产生。

二、当前高校青年教育科研成果档案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

自2007年5月以来,“青马工程”在全国各大高校顺利实施并稳步推进,所受到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目前已经取得了诸多阶段性的成效,但在其相关科研成果的档案管理方面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首先,高校青年教育科研成果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连贯性。目前,大多数高校十分重视青年教育过程中的科研成果产出,许多高校组织编撰了相关的论文集、系列化成果集等。但绝大多数高校对青年教育中取得的科研成果存档工作意识不强,或只重视产出科研成果的存档工作,而忽视对高校青年教育过程中的先进思想、方法、理论等成果的存档工作。这样会导致已有的高校青年教育科研成果和先进经验等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阻碍高校青年教育工作的发展。其次,高校青年教育科研成果档案的利用率不高。高校科研档案是一种重要的科研资源,是高校科研和教学工作最原始、最完整的反映。[5]高校青年教育科研成果档案是高校在培养青年者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对高校青年教育的深层次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的青年教育科研成果档案的利用率并不高,许多高校仅将其作为阶段性成果而“束之高阁”,其主要作用只局限于成果展示和供成果所有人查询使用,并没有深入挖掘其潜在价值,重藏轻用现象十分明显。

三、高校青年教育科研成果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高校青年教育科研成果档案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一所大学在“青年者培养工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及其相关研究的学术水平和实力,要科学、有序、与时俱进地管理和利用好高校在“青年者培养工程”中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成功经验,就必须建立高校青年教育科研成果档案管理体系。建立起高校青年教育科研成果档案管理体系要注意以下两方面内容:首先,高校青年教育科研成果档案管理贯穿“青马工程”全过程。要保证高校青年教育科研成果档案管理贯穿“青马工程”全过程,实行一体化的高校青年教育科研成果管理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协调好科研管理部门和青年培养部门的职能作用,把高校青年教育科研成果建档工作纳入科研管理工作中,建立起完善的、规范化的科学管理制度。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做好相关科研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工作,使高校青年培养工作、科研管理工作和成果建档工作同步进行,形成层层负责、职责分明、齐抓共管的科研档案工作机制,密切跟踪高校青年教育的全过程。同时,要依托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从而实现青年教育科研成果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全面完整地建立起高校青年教育科研成果档案体系。其次,建立高校青年教育科研成果档案信息库。为了让广大师生能够更加便捷地查询到高校青年教育过程中的科研成果,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高校青年教育科研成果档案信息资源库。该信息资源库要全面涵盖高校“青马工程”各阶段、各方面、各种形式的成果。具体来讲,高校青年教育科研成果档案信息资源库包含以下几个子数据库:学术研究成果库、学术交流成果库、实践研究成果库、学员心得成果库、媒体报导数据库。学术研究成果库主要收录在“青马工程”实施过程中取得的论文、著作、项目、获奖、研究报告等科研成果;学术交流成果库主要包括在青年教育过程中召开的学术研讨会的文字、图片、语音及视频等材料信息;实践研究成果库主要包括在青年教育过程中的实践信息;学员心得成果库主要包括在青年教育过程中学员的心得体会;媒体评论信息库主要包括各级主要媒体对全国各高校青年教育的报导及评论信息。总之,能否培养出优秀的青年者,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的成败,更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6]。因此,培养青年者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责任。高校青年教育科研成果档案管理工作作为真实记录高校青年教育全过程的重要载体,必将成为高校“青马工程”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艰巨、细致的工作。这项工作必须与高校“青年者培养工程”有机地、动态地、紧密地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建立高校青年教育科研成果档案管理体系并不断地完善和提升其管理水平,积极有效地推动高校“青年者培养工程”工作,为我国“青马工程”的实施与建设提供卓有成效的理论参考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雯姝,杨增岽.论高校“青年者培养工程”实施的成功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122-125.

[2]邹凡.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评价及改进策略[J].管理纵横,2016(2):024-026.

[3]刘洋.福建高校实施“青年者培养工程”研究[D].福州:福建农业大学,2012.

[4]刘敏.关于加强高校科研档案工作的若干思考[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79-80.

[5]宗永玲.高校科研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学理论,2011(6):163-164.

第4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市区教育科研工作会议精神,增强科研工作的实效性,努力探索出一条教学、科研、培训三位一体的新模式,将教育科研寓各项活动之中、各项工作之中,切实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促进广大教师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和成长的职业生活方式。

二、工作目标及措施:

(一)工作目标

1、做好“十一五”课题实施及课阶段性总结工作;

2、进一步深化校本研究工作;

3、培养科研骨干市级1名、区级4名、校级5名;

4、实验教师能独立撰写实验计划、实验报告和教学案例;

5、出一本科研成果集。

(二)工作措施:

1、完善《公滨小学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奖励办法》,定期组织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奖励科研成果。将教师承担科研课题以及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作为教师个人评优、晋级的必备条件。

2、搞好课题管理和科研档案管理,注重对研究过程的管理,科

研小组经常监督检查、指导服务,明确分工,指派专人负责课题管理和科研档案管理。

3、组建科研团队引领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微观研究。

4、启动实施课题研究责任制、课题研究活动制度,增强领导及实验教师的责任感,形成研究习惯。

5、依据“专家引路、骨干带头、全员参加”的培训模式,大力

普及推广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科研方法。

6、继续实施校内科研骨干认定制度,实行校、区、市逐级推荐政策。

7、加大我校教育科研宣传力度。及时与上下级传递最新信息。

三、具体安排:

三月:召开教育科研工作会议  宣读修改后的科研奖励办法 

实验教师确定本年度的研究主题,开学初交研究计划,学期末交研究总结   每学期上交两份课题研究方面的教育案例和六篇教学反思   组建科研团队  对教师进行科普知识的培训

四月:实验教师隔周开展一次研讨活动

五月:聘请专家指导讲座

六月:科研骨干教师的评选工作  各级论文的评审申报工作

七月:科研成果评选(课题校本)

第5篇

一、加强组织制度建设,为教育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可以说,我县科研工作启动在“十五”,发展在“十一五”,提升在“十二五”。2011年5月,我们召开了第十一届学术大会,县教育局有关领导、省教科院领导、市教育学会和教科所领导、各校校长及主管科研领导、科研先进个人代表、优秀成果获奖代表等200人参加了大会,大会表彰了“十一五”先进个人及先进单位,四所学校做先进经验介绍。在实验高中体育场举办了科研成果展,四所学校的教师做成果汇报课,并对主管科研领导进行培训,组成新一届教育学会组织机构。通过《通榆县教育学会章程》,修订《通榆县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等文件,召开通榆县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印发了《成果集》和《材料集》、《通榆县“十二五”教育科研发展规划》,《通榆县“十二五”教育科研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评比方案》,为全县教育科研工作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提供了整体思路。教育科研部门大力开展了课题研究活动,将科研工作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将教育科研发展的动力植根于课堂教学活动,杜绝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两层皮”现象。教育科研工作始终围绕教育局中心工作开展,我们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工作思路。即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中心,以抓科研兴校工程建设和科研课题研究为基本点。通过几年努力,教育科研工作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强化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

几年来,我县广泛发动基层学校和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不断加强课题的规划、审批和指导,特别务实地抓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严抓课题的结题鉴定工作,制发了《通榆县教育科研课题结题鉴定标准》。通过对规划课题的严格管理,引领了教育科研方向;通过指导课题研究,提高了全县科研课题研究的质量。为强化科研工作,教育局加大力度增加了科研成果证书、结题证书等在评职晋级中的分值,各职能部门在评先选优或推选骨干等活动中将课题研究做为基本条件,营造重视教育科研的氛围,确立教育科研良性的发展方向。

按照科研规划,积极组织有关学校参加“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申报工作,让教师和学校选择不同的项目,使研究内容多元化,各校均取得了较好效果。通过课题研究使学校凸显理念和形成各自的特色与风格。例如,实验高中把教育科研定位在发展的希望所在,校长张威同志亲自承担一项国家、两项省级课题。其中《普通高中多元化模式的研究》已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填补了我市没有国家级独立课题的空白,其研究成果显著。明德小学注重开展校本科研,提升办学品味,关注教育教学实际,认准以校为本解决实际困惑的科研方向,立足校本,开展扎扎实实的校本科研活动。校本科研活动要求教师追求“高标准”,注重于科研的前沿性和长远性,着眼于“低重心”,即科研的基础性,远离“象牙塔”式科研和脱离实际的科研。通过大量的校本培训,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学文明礼仪示范基地”。

三、抓教育科研活动,注重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活动是科研的载体。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科研活动,在课题研究上,为了加强过程管理,制定了课题中期成果汇报活动方案。教科所印制了活动安排日程,对活动进行了记实并通报;举办了两次教育科研课题中期成果汇报会,听评研讨课120余节;组织实验校参加国家级课题子课题活动5次、省级培训及研讨会8次;参加各级教育科研成果征集活动,其中获奖累计378项,省级优秀成果945项,市级优秀成果980项,县级优秀成果458项;参加省学会“两先一优”评比活动,先进单位15个,先进个人76人,优秀会员112人;组织参加白城市第六届教育学会年会,我县受表彰教育科研先进个人7人,市优秀会员13人。市科研名校评比,我县4所学校被评为市教育科研名校;组织学校参加白城市教育学会举办的“基于网络下中学教学模式研究”白城十中现场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还组织了两次中期成果汇报活动,对活动进行总结和通报。通过以上丰富多彩的教育科研活动,使教育科研成果进一步转化,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

四、抓科普活动,促进教育科研工作深入开展

我们大力抓科普宣传工作。几年来,教育学会组织人员针对教育科研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开展送讲座下乡活动,深入基层讲座32场次,参加培训教师3000余人。尤其是“十一五”期间,教育局组织教育学会和教科所及有关专家深入基层进行科研服务活动,参加30余所学校的开题报告会,并深入课堂听评课题报告会、《抓好“五个一”,提升教育科研质量》等讲座,受到全县教师欢迎,细致地指导了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做好《教育科研报》的编发工作,共458篇,每年十期,共出版五十期,每年装订成册,《教育科研报》真正成为广大教师教育科研的交流平台。2008~2009年,《教科研报》集已送中央教科所参加科研成果展览。县第十届学术大会装订了《科研成果论文集》。2010年组织教师参加论文成果征集活动,推荐成果217篇发表在不同级别的教育刊物上。2011年我们征集教师科研成果139篇,公开发表在《现代教育科学》上,为教师搭建了科研实践平台。一系列的科普活动,为全县科研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全县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6篇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更好地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全面协调、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依据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和《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分析我市教育科研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市教育科研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教育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加强教育科研工作,是促进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教育科研工作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使命,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优质均衡、促进教育同城化发展,创建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先导作用。坚持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必须以教育科研工作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促进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内涵发展、优质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

2.加强教育科研工作,是推动区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十二五”期间,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教育科研要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这对教育科研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育科研工作责任重大。既要借鉴、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和前沿成果,又要结合本地区实情开展实验和研究,认真研究解决我市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创造新经验、新做法和新措施;既要更好地满足广泛而多样的群众性科研需求,又要有效服务于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新的形势要求教育科研工作继续发挥“管理、研究、引领、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能,以高水平的研究和高质量的成果,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智慧支持。

3.加强教育科研工作,是提高行政决策与改革实践的效能和影响的需要。“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科研工作,目标明确、措施扎实、管理规范、成果丰富,服务于行政决策和改革实践的效能和影响不断提高。但是与建设教育强市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决策咨询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科研经费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教育科研资源优化整合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课题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转化和推广。“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弘扬精神,围绕我市课改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务实课题研究,创新管理机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解决教育科研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明确我市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

4.坚持教育科研的服务取向。始终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改革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的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要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教育机制创新、探索教育规律、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内涵、加强教育同城化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等为重点,转变服务思路,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服务成效。

5.坚持求真务实的科研作风。教育科研继续重心下移,立足课堂,围绕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全面加强调查研究、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做真研究、实研究。为不同园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提倡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树立教科研员可敬、可亲、可信的良好形象。

三、确立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目标

6.明确“十二五”教育科研工作的总体目标。确立“科研先行”、“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的战略地位,教育科研有效服务于教育决策,促进教育体制和政策变革;有效服务于教育创新,支撑教育方式的全面转变,促进学校教育更好地育人为本,内涵发展、提高质量;有效服务于理论繁荣,创设宽松的学术环境,培育和形成具有本土性和原创性的学术成果。全面提高我市教育科研的综合实力,形成教育科研的特色、优势和品牌,继续保持我市教育科研在市的领先地位。

7.重点培植本土的、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根据各级《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局工作要点,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政策性问题以及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置重大课题和重点协作课题,以教育现代化、教育均衡、生态课堂、国学教学、新教育实验等课题研究为抓手,突出专业引领,发挥先导作用,加强经验和成绩的总结,通过资金支持、专家扶持等方式,重点规划和培植一批研究项目,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研究成果。

8.教科管理走向现代化。“十二五”期间,对于我市承担的各级各类规划立项课题,教科部门要认真落实相应的管理要求,组织好每一项课题的开题论证、过程研究、成果鉴定等工作,形成“学校——市教科部门——上级教科部门”三级联动立体管理模式。继续实施课题网络管理,教科管理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现代化。

9.大力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大力推广微型课题研究,实施微型课题校本管理负责制,使微型课题研究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群众性科研工作的扎实开展。

10.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十一五”期间,我市一些重点、重大课题进展顺利,积累了不少典型经验,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科研成果推介活动,促进成果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和运用。鼓励和引导一线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开展多层次、重实效、高品质的校本研究工作,促进成果的转化运用。

11.重视和加强精品课题建设。要在“十一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一批课题研究经验,培植一批典型,推出一批市级以上精品课题,积极参评省基础教育改革优秀成果奖。通过精品课题评比活动,提升基层园校主课题的研究质量,推动我市教育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

四、启动教育科研改革创新项目

12.建立“市学术指导服务团”。吸收、聘请我市特级教师、名教师、科研标兵成立“市学术指导服务团”,进一步发挥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发挥好学术专家的示范、引领、辐射功能,提高理论指导水平,提高对课题研究的指导服务能力,形成我市教科管理的新亮点。

13.组建重大、重点课题协作组。围绕“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研究”、“基于体验的区域国学经典课程教学研究”、“新教育实验促进师生发展的行动研究”、“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研究”等重大、重点课题,组建好市级课题协作组,本着“、互惠共赢”的原则,定期开展协作攻关研讨活动,形成我市课题研究的特色与品牌。

五、加强教育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

14.加强教育科研机构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科研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市级科研机构要配备各学段专职研究人员,建立专兼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各中小学、幼儿园要要有一名分管校长(园长)和一位专职教科主任负责学校的日常教科工作。

15.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教育科研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严谨治学、求真务实、民主开放的学风。既要静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也要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从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提炼研究题材,汲取思想养分,提出真知灼见,创造学术精品。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术道德修养,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自觉维护教育科研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六、加大教育科研工作开展的保障机制

16.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各校要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研究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微型课题研究,把教育科研工作和日常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各园校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健全组织机构,充实研究成员,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激励教师开展有效的校本研究,探求教育规律,优化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第7篇

1.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的规范化管理,重点引导镇处、学校建立起两级教育科研水平自评体系。倡导镇处、学校建立教育科研年会制度,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科研运行机制。

2.召开市教育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表彰教育创新先进单位和个人,同时举办“市教育科研走进胶北”活动,届时争取承办省教育学会现场会。

3.圆满完成“十一五”立项课题研究任务。年,是十一五课题结题年,各承担课题研究单位,要加大课题研究力度,确保高质量的实现研究预期目标,出精品成果,打造“拳头产品”,扩大学校“教育品牌”影响力。

4.继续积极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适时通过举行市“优秀科研成果推介会”、主题现场会、课题研究观摩课等形式,推广优秀科研成果。

5.以教育科研作引领,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学习和交流,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举办学习思想沙龙、专家报告会、主题研讨会、成果展示会、科研项目月等活动,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结合学校的精神建设、制度建设、物质建设等从“隐性”和“显性”两个层面建构校园文化。

6、以主导性课题作引领,促进学校特色建设。帮助学校明确学校发展主题和方向,加大学校主导性课题的建构和研究力度,发挥好教育科研的引导性、探究性和实践性,集中群体智慧,协力攻关,努力培植一批特色品牌学校。

7.加强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要充分认识教育科研在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使校本研究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常态。要引导和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让教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要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并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研究条件,为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和教育科研的全面普及搭建更为宽广的平台。

8.深化“市中小学教师十一五阅读工程”。要认真总结十一五教师阅读工程的经验,为开展十二五阅读工程做好准备,年内启动“书香校园”和“教师读书人物”的评选活动。

第8篇

    1990年至1992年,我们又进行了小学数学“双并进教学”成果推广性实验,旨在将教育科研成果 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实际效益,为提高本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服务。我们选择了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13所学 校1-6年级的56个班级作为推广科研成果的基地,有41位教师参加了此项研究工作。实验结果表明,2 8个实验班的数学人均成绩高于28个对照班,并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我们在这项实验研究中,根据“积极试验,慎重推广”的原则,采取逐步扩大实验范围的方法进行成果推 广。通过较大规模的等组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原科研成果的结论是正确的。同时,我们采用选点、宣传、辅导 、备课研究、上研究课、专题研究、科研讲座等手段,使教育科研成果得以顺利推广。通过“双并进教学”的 推广性实验,我们对普教科研的成果推广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实验与推广

    本课题“小学数学‘双并进教学’成果推广性实验”包含实验与推广两层意思,即通过扩大实验点形式进 行推广,也就是说在实验中推广,推广中实验(重复实验),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原成果的结论是否正确和摸 索本县科研成果推广的方法与途径。我们之所以不搞轰轰烈烈的大面积推广,这是因为教育科研成果走向社会 将局部或全部地影响教育,这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在一项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前,一定要通过周密的调查、论证 、鉴定,从各方面衡量该成果能否走向社会,是否可以介入实践,决不能轻易推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负作用 。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在立题前,进行了多次调查与认真的论证,认真分析成果推广受方的条件与可接受性 ,然后选择具有条件的推广对象,在小范围内推广,以后逐步扩大推广范围,当取得在一定范围内推广的成功 经验之后,再将成果上交教育行政部门,由其考虑是否有全面推广的价值。

    二、条件与途径

    成果推广的条件是由推广者与接受推广者两个因素组成的。一项成果要被社会接受,使人们从不认识到认 识,没有经验到能具体实践,把成果掌握从研究人员范围扩大到非研究人员,这样的成果推广过程受到许多条 件影响。这些条件一方面由成果的本身决定。看其是否具有推广的条件,另一个方面由成果推广的受方(接受 成果的推广者)所决定的,看其是否具有接受推广的条件。从小学数学“双并进教学”这一成果的本身情况来 看,当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进行第一轮实验时,所撰写的实验报告在南汇县小学数学教学学术交流会上交流且 上了公开课,在全县小学数学教师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在三年级数学教学中进行第二次实验时,实验的结 构与第一次实验相同,“双并进教学”优于传统教学,所撰写的“双并进教学”的实验报告在省市一级教育科 研杂志上发表,使这一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所以,从成果本身的价值、社会影响来考虑,具 备了推广条件。再从小学数学“双并进教学”这一成果推广的受方来考察,教师们阅读了“双并进教学”的实 验报告,观察了“双并进教学”的公开课,他们感到“双并进教学”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模仿,容易操作,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特别是本县教师,在自己日常的数学教学中也开始渗透了“双并进教学 ”,再加上有许多学校邀请成果研究者介绍此种教学方法具体做法与效果。这样,成果推广就具有了一定的群 众基础。总而言之,推广小学数学“双并进教学”这一科研成果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在成果推广条件已成熟的基础上,推广的途径是成果推广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数学“双并进教学”成果 推广的途径是这样的:首先,根据本县小学数学教学现状选择科研成果。接着对选择的科研成果进行论证、宣 传,当基层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有接受成果的意向时,然后选择推广基地,对教师进行辅导、讲座等培训与指导 ,使他们理解科研成果的实质和操作方法,并使成果内化后应用于教学实践。在推广的过程中,遇到新问题, 就进行“双并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讨,寻找对策,解决新问题。这样,既应用了成果,又发展了原成果。 在小范围内推广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再扩大范围进行推广,使原成果的价值社会化。从小学数学“双并进教学 ”成果推广的实践中,已初步摸索到一种有效可行的成果推广途径(见下图)。

    (附图 {图})

    三、内化与发展

    教育科研成果推广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内化,而不是照搬。因为科研成果来自试验和创造,这种试验和 创造既有深刻的理念性;又有极其生动的实践内容。科研成果是在生动事实和丰富内容基础上归纳提炼出来的 。因此,传播、推广它或接受它也必须是一种理念指导下的内容的再充实和实践的再创造,而不能只是仿造、 套用、进而复制。在成果推广的初级阶段,模仿原成果中的做法,在自己教学实践中运用,这是一个不可逾越 的阶段。但当对原成果完全领会其精神实质后(即通过内化后),不能老是停留在原成果的水平上,通过不断 实践,将原成果进一步发展。

    例如我们通过如何克服“双并进教学”中个别调整组合教材难度过于集中的专题研究,找到了途径与方法 ,从而使小学数学“双并进教学”更充实,更完善,使原成果进一步发展,为大面积推广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从指导性推广到自觉推广

    小学数学“双并进教学”成果推广开始属于指导性推广,由县教研室、教科室和研究者有目的地深入基层 学校,宣传成果的意义,当这些学校有接纳成果且有推广意向时,我们对推广者进行培训与指导,保证成果推 广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通过一年多来指导性推广之后,推广者在教学实践中尝到了“双并进教学”的甜头,从而变指导性推广为 自觉推广。有些推广实验点实验已结束,可是参加实验的教师在平时仍坚持“双并进教学”。周浦镇二小等各 学校向教科室提出要求,准备全面推广“双并进教学”。就这样,从“要我推广”到“我要推广”,从“指导 性推广”到“自觉推广”。我们认为这一转变过程的关键是原成果的价值和教师的可接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