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课堂教学论文

大学课堂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02 01:41: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课堂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课堂教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语料库;英语课堂教学

一、引言

语料库语言学(CorpusLinguistics)已经成为语言学的主流分支。它在语料库基础上对语言进行分析和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空前迅速的发展,电脑语料库语言学对语言研究的许多领域产生了愈来愈大的影响。计算机技术建立的语料库,规模大、功能多、检索方便,使语言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对语言的理论探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料库已经成为语言学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语言工程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源。语料库提供真实语料,并且借助计算机软件,可以迅速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人们可以在这些数据基础上验证现行的理论和构建新的理论。

语料库语言学在过去20多年中得到了长足发展,在理论和方法上对与语言使用有关的许多领域的研究工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各种为不同目的建立的语料库可以应用在词汇、语法、语义、语用、语体研究、社会语言学研究、口语研究、词典编纂、语言教学以及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机器翻译、言语识别与合成等领域。

利用语料库对语言的特征以及学习者的语言使用特征等方面作出分析,其分析结果可应用于指导语言教学的实践,改进课堂教学。比如,语言现象的分布和频率等信息可以用来指导教师确定哪些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等;学习者语言应用和使用失误等信息可以帮助教师诊断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为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语料库还可以应用于教材编写和教学大纲设计等。语料库为确定教材或教学大纲中的词汇表、语法结构以及它们的编排顺序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应用语料库开展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也开始引起广泛的兴趣。

二、语料库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语料库具有相当多的应用领域,它们能帮助科研人员研究语言现象,编辑词典、语法书、教学参考书,翻译工作者可以利用语料库核对所译的词句是否准确,教师可以利用语料库备课、选用例句、编写练习、出试题。语料库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很广泛,其实用性主要体现在:通过大量例句学习单词,了解单词或词组的各种意思;掌握词组,熟悉词语搭配;帮助区分同义词等方面。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要克服单词障碍似乎除了死记硬背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语料库的出现将彻底改变我们在这个认识上的误区。学习一个生词不仅仅是记住它的发音、拼写和意思,还要熟悉它所出现的语境和句子,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单词的用法,牢固地记住单词。语料库正是这样一种工具,它能提供大量的实例,使我们聚焦某个单词的各种用法,注意到单词所出现的语言环境和句子。

能否掌握常用短语、熟练运用词语搭配是关系到所学的英语是否地道,是否接近本族人的语言。然而,任何一部词典所能涉及到的搭配现象都相当有限,难以满足英语学习者进一步认识词语搭配关系的需求。词语搭配不仅包括短语动词、复合名词、介词短语、固定词组、成语等常见的词语连用结构,还包括无数的习惯搭配。英语学习者在理解和熟悉原文时,在翻译和造句过程中,随时随地会遇到各种固定和习惯搭配,在这些情况下,大型语料库最能表现其无比的优越性。语料库可以帮助学生填补在认识词组和语句结构过程中的空白,用更多的实例加深学习印象,增强学习效果。大型语料库所提供词语搭配在帮助我们辨析同义词方面也能发挥出辨析词典不能替代的作用。

三、使用与语料库相配套的教学法

一旦语料库进入课堂,势必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影响。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更容易在教学资料匮乏的环境中形成,经过语言专家提炼的外语语言信息一般要通过教师才能传达给学生,一些学生也误认为只有认真听课就能学好外语。其实,外语学习的效果与学生的主动性和利用外语资料的能力有很大关系。所以,有现代教育意识的学校无不设法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外语学习资料,使学生发挥出主动利用现有资源的能力。语料库是现有外语教学资源的扩展。语料库进入外语课堂,学生直接接触语料库,直接接触现代真实的语言信息,学生会感到视野宽阔,有如在外语海洋里畅游。在这种环境中学习,学生所需要的不再仅仅是他人归纳出的一些现成的基本概念,他们需要亲自去发现语言规律,亲自寻找归纳所需要的语言信息。因此,教师需要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语料库资源上做文章,调动学生主动地发现并认识语言规律。

实施语料库教学方案的核心就是要给学生在语料库中探索和发现语言规律的机会,并在有组织的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若要顺利有效地实现网络语料库教学过程还需要教师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帮助学生探索知识的向导和同伴。教师要准备应对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指导学生在不同的网络语料库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学生将逐步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被动地死记硬背各种定义和概念变为主动地到语料的海洋中去发现吸收自然语言。

四、结语

语料库的利用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尝试利用语料库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现有外语教学资源的认识。对于地域偏僻,外语教学资料缺乏的学校,网络语料库资源就更为可贵。及时地发掘和利用语料库资源能迅速有效地增强辅助外语教学能力,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可直接在线使用的BNC、Cobuild和LDC等网络语料库以其丰富的语料,方便快捷的查询方式,能够满足师生想要认识的各种语言现象、解决教学中各种问题的需求,它们必将成为外语课堂不可缺少的学习工具,使语料库资源为我国的现代化课堂外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顾曰国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

[2]桂诗春、杨惠中基于CLEC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分析[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第2篇

(一)案例教学法

在大学篮球教学课堂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指的是教师通过一定的精心策划与指导,通过对特殊场景的描述,把学生带到案例“现场”,促使学生能够深入角色,并且通过特定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案例教学法能够改变传统的大学篮球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形式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根据教学任务,把典型的案例为教学载体,通过创设请将引导学生自主参加篮球运动,并且通过在篮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教师给予帮助,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另外,案例教学法具有互动性强、典型性好、针对性强与实用性好等特点,可以将篮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可以解决大学篮球教学课堂中不少实际问题。同时,也能够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到篮球技术学习中,可以有效增加师生互动,构建师生和谐关系。

(二)对比教学法

在大学篮球教学课堂中,对比教学法指的是教师运用各种对比方法提升篮球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篮球技术能力的有效方法,包括正误对比法、横向对比法、纵向对比法等。正误对比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大学篮球教学方法,指的是将正确与错误的动作示范给予对比,正确的动作示范是学生获得清晰直观的表象,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篮球动作要领,而教师可以适当的给学生展示部分错误动作,与正确的形成鲜明对比,然后让学生发现错误,进行纠正;横向对比法主要指的是针对不同篮球运动技巧通过对比,找出内在联系与相似之处,从而掌握相关的篮球技术要领;纵向对比法指的是将新旧篮球技术进行对比,包括动作要领与结构形式等,以此为基础开展有重点的针对性教学,以此来提升教学效率。

(三)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在大学篮球教学课堂中的运用,指的是教师通过一系列具有辅的特定游戏,来激发学生参加篮球运动的热情与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篮球运动技巧。由于篮球运动的运球、接球、传球、突破、进攻、防守、移动、投篮等基本动作的要求都比较严格规范。所以,每一个基础动作都应该进行充分的练习,然后才能够熟练准确的掌握,为了提升篮球教学的趣味性,增加新鲜感,教师就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而且篮球运动自身本来就带有一定的游戏性与娱乐性,教师更加应该充分运用这一特点,根据学生的身心情况,使篮球运动游戏教学成为课堂练习方法之一。在大学篮球教学课堂中,常见的游戏教学法有运球投篮、传球捉人、运球过障碍、传球接力与运球追逐等。

(四)想象训练法

在大学篮球教学课堂中,想象训练属于心理训练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与练习篮球基础技术时,通过有效的心理训练,对篮球的各个基本技术进行想象,通过对动作的想象,促使思维与身体运动相结合,从而强化动作训练,完善篮球动作技术要领。教师在篮球教学中使用想象训练的初始阶段,应该明确想象训练的含义、目的、要求与方法,并且如何进行想象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明确想象训练的意义与目的,积极主动参与到想象训练篮球教学活动中。运用想象训练的篮球教学方法,能够将学生的思维想象与具体的篮球练习相结合,促使其积极思考,对学习篮球运动技术,提升动作质量十分有利,能够产生事半功效的教学效果,是大学篮球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

二、总结

第3篇

【论文摘要】: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大学外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分成不同的种类。当前外语课堂提问中存在不少问题,根据有效提问的标准,就此提出了一些建议。

教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策略之一,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近年来语言学家在外语课堂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是学生语言输入(input)、输出(output)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在教师课堂话语中,提问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胡青球等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进行的研究表明,在开始上课的头30分钟内,平均每位教师提出的问题高达61个。因此,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是极有必要的。

1. 课堂提问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外语课堂提问分成不同的种类。根据形式分类,可分为yes/no问题、选择性问题、wh-问题(who,what,which,when,where)和how/why问题;根据内容分类,可分为信息性问题(wh-问题一般属于此类)、理解性问题(如why问题)、应用性问题(即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的情景)、分析性问题(要求回答者分析、解释问题)和评价性问题(要求回答者对人物、事件等做出评价);根据答案的伸缩性分类,可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display/ referential questions);根据问题的难度分类,可分为浅层问题和深层问题(low-level questions/ high-level questions)。

2. 当前外语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2.1 展示性问题多于参考性问题

外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大部分所提的问题是展示性问题,教师在提问之前自己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学生的调查问卷也证实了这一点。Richards和Rodgers(2001)提出从交流的观点来看,语言具有四个特点:语言是用来表达意思的体系;其主要功能是用于交流的;语言自身的结构也应体现出这一点;语言中的基本单位不仅要符合语法结构,还属于日常谈话中交流部分的范畴。因此,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说者(speaker)和听者(listener)之间用于交流观点和思想的。wh-问题和yes/no问题课本上有现成的答案,参考性问题则无明确的答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对材料进行深层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知识范围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较为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提问由于学生所需投入的程度较多,能够激发学生回答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加大参考性问题的比重。

2.2 提问没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

这表现在问题的设计过于随意,不合理,没有一定的梯度,有些问题太简单,只要求学生回答有50%猜测机会的yes/no问题,没有刺激性,结果不但不能使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反而会影响其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

2.3 给学生留出的等待时间不科学

等待时间(wait-time)指发问和答复之间的间隔,其长短会影响回答的质量和学生对问题的态度。教师的提问应使学生能够做出相关的、完整的回答。如果等待时间过短,如少于1秒钟,学生就没有足够的准备时间来理解问题和组织自己的答案,回答的质量很难保证。在现实情况中,很多教师等不及学生回答,常常自问自答;或者这个学生没有回答出来,马上转到下一个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失去了回答问题的兴趣,挫伤了其自尊心,也丧失了语言锻炼的机会。如果等待时间适当的延长,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回答的质量肯定会有所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话语的积极性也就增强了。另一方面,如果等待的时间过长,如30秒以上,提问对学生的刺激性就会减弱,也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 有效课堂提问的建议

针对外语课堂话语中出现的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使我们的提问是真正有效的。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Penny Ur (1996:230)提出了有效提问的六条标准:清楚(clarity)、具有学习价值(learning value)、能激发兴趣(interest)、刺激参与(availability)、具拓展作用(extension)和适当的教师反馈(teacher reaction)。

据此,提出以下课堂有效提问的具体建议。

3.1 丰富课堂提问的类型,适当增加参考性问题的比重

课堂提问中,一定量的展示性问题或wh-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可以借此掌握所学材料中现成的语句,教师借此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但是,仅仅这些问题无法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不能提高他们在实际情景中运用外语交流的能力。在语言习得活动中,理解输入虽然是语言习得的重要的成分,"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一直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真正的语言交际"。 因此,教师应适当增加参考性问题的数量,多问学生一些how/why问题。

3.2 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性,避免无的放失

提问不是为提问而提问,而是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在不同的情景中提出不同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难度适宜,达到提问的目的。问题必须有不同的难易梯度,必须适合学生语言能力,必须和学生有关,必须确保能够运用常识做出回答。为此,教师应该简化自己的问题语言,尽量运用学生熟悉的词汇,多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当学生回答不完善时,及时调整自己的问题,通过进一步的提问、反问等手段帮助和诱导学生找到完善的答案。因此,在准备问题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事先确定好提问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提问内容,预测学生做出不恰当回答或拒绝回答时自己该如何反应。

3.3 给学生留出适当的等待时间

The Center fo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the University of Delware 研究者们认为教师的提问应留给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一般以3到5秒为宜。时间不可太短,否则学生没有充足的反应时间。等待时间延长了,可以减少回答问题不充分、回答人数太少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对于不同类型的问题,教师所给予的等待时间也应有所区别。比如,yes/no问题的等待时间应该是最少的,信息性的问题的等待时间要少于理解性的问题和分析、评价性的问题的等待时间;浅层问题的等待时间要少于深层问题的等待时间。

课堂提问对于课堂外语教学和学生外语习得具有重要的意义。外语教师应该不断研究课堂提问的各种理论,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提问水平。

参考文献

[1] Jo McDonough, Christopher Shaw. 英语教学中的教材和方法:教师手册(第二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西方语言学原版影印系列丛书oII)

第4篇

所谓的班级模式,也叫做“班额”,主要指的是“在某一位特定的指导老师前提下的一个特定班级或者团体的学生人数”,也可以指大规模、人数较多的班级。在中国,班级规模往往只是针对班级的人数。“大班”这一个概念其实很难界定,因此其中的“大”只是相对而言的。国外,很多学者都认为50左右的人数就称为大班,但是中国,很多学校的大班人数甚至达到了100人。

二、高中英语大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难以因材施教、水平参差不齐

在英语的大班教学中,学生的人数很多,特别是在高中,学生的能力水平有很大程度的差异。由于班级过大,教师根本不能够因材施教,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教学。高中英语课堂上,老师根本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感受,而每一位学生也不可能都接受老师的教学风格。某些同学“吃不饱”,但是有些同学“消化不了”。结果导致学生反而对老师的教学感到不满,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得不到提高,教学效果也会大大的受影响。

(二)缺少必要互动

由于是大班教学,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的状态,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主动性。随着大班中人数的增加,使得每一位学生的关注份额相对减少了。老师那种填鸭式的教学,给学生造成了压抑的感觉,也让学生感觉课堂的冷淡。

(三)难以掌控课堂

大班制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顾前顾不了后,学生就难免会出现精力不集中、说话、睡觉等等情况。长此下去,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的积极性都会减少,教学质量根本得不到保障。

(四)问题无法及时解决

在大班教学中,另一重要问题是学生的作业以及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学生人数的增加,老师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大,保证作业量,批改不及;控制作业量,学生得不到锻炼。学生难以在教师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不能及时的解决问题,学生也就掌握不了自己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作业中发现不了主要问题,掌握不了实际情况,也不利于教学方式的改进。

三、改善大班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发挥学生主动性

大班教学中,存在个体性差异,学习水平、能够参差不齐,作为教学顾及不到每一位学生的学生情况,学生往往使用的都是自己一贯的思维、学习方式,老师在这一点上,就应当强调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合理的规划,找到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式。

1、善用构词记忆法

英语的词汇大约有120万左右,但是多数都是由构词发来组成的。构词法中包含了派生、合成以及转化。在教学中,学生一般使用的是前缀和后缀的含义用法,就能够依据已经了解的词汇来猜出相应的派生词,也能够达到扩充词汇的目的。

2、善用联想记忆法

联想发就是由一个词联想到一些与之相关连或者无关联的词汇,例如:livevi生活,就能够联想到直播、活、享受人生等词义。

3、善用广泛阅读记忆法

想要让自己的阅读能够流利,就需要大量的阅读来丰富自身词汇量。

作为老师,主要的是教授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真正的在学习中产生自主性,将被动转换为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也能够更好的在大班教学中,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加强师生交流

大班教学的条件,就注定了老师不能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缺少归属感。作为老师,需要多多走入学生的世界,虽然不能关心到具体的细节,但是也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没有忘记自己。

(三)制定“课堂制度”

在高中英语的大班教学中,教师不能以常规的方式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很多学生都会走神、看小说、听音乐等等。在这里,就可以指定出一套简要的“课堂制度”。例如:一个很简单的方法,虽然所很一般,但是通过实践,效果却相当明显。在英语的试题讲解,绝大多数都是选择题,老师就可以在大班教学中,采用轮流的方式来让每一位学生回答一题。但是在45分钟的课堂中,要注意时间,在每一次都随机抽取一到两列学生回答。学生因为考虑到自己要回答问题,自然也会留意前面同学的回答,逐渐的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促进思想转变,改善教学方法

在大班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老师运用填鸭式的方式,学生只是一个存储器。在教学的改革后,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作为老师应不断的改变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作为高中生,已有英语对话的能力,想让课堂变为学生的“天地”,在这里,笔者提出了一个辩论赛的思路,辩论赛不一定必须要课程中的内容,可以牵涉到课外的。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教学;注意力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一、注意与大学生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具有选择性和集中性。心理活动的选择性是指人脑信息加工时对刺激的有意的或无意的选择,如在课堂上学生不是对教师所讲的所有内容都予以注意,而是有选择的注意了一些内容;心理活动的集中性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同一时间个体的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同一刺激,如在课堂上学生聚精会神的听课;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持续而深入的集中于一定的刺激,如在课堂上学生一直注视或倾听教师的教学内容。前苏联的教育学家马申斯基说过:“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由此观之,注意对于个体而言意义重大,尤其是对于高校课堂教学而言,经过有效管理的注意将极大提高大学生听课的效率。但是,根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与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在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对34个学校的大中学生做过的一项为期两个月的调查显示,58.18%的学生自认为能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39.17%的学生自认为能坚持集中听课30分钟以上,48.16%的学生自认为在自习时能集中注意力[1]。因此,尚有大部分学生不能对课堂上自己的注意力进行有效管理,无疑这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二、注意的特点与大学生注意的特点

注意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和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个体能清楚地观察到的对象的数量,如课堂上学生能注意到的授课内容的量,也称注意的范围,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对象的特点越鲜明,注意的范围就越广,如教师在授课时声调抑扬顿挫或是采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板书学习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二是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换言之,学生在听课同时带着学习任务或是问题听课注意的范围会更广,并且学生对讲解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有助于提高注意的广度。当前大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范围较小,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大脑常常开小差,玩手机、看视频、听歌聊天、睡觉或是盯着黑板却心猿意马,自己不能控制思维飘逸。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是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2],使注意持久的集中在某一对象上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注意可以保持在对一定活动的总的指向上,比如听课这件事情,学生可以边思考边做笔记边听课,尽管他进行的活动很多,但都指向学习,这时他的注意是稳定的。并且这种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关,如课堂教学内容如果单调无趣,学生的注意就很难稳定,反之,就容易稳定。同时注意的稳定性与人的积极性也有关,如学生如果对授课教师或授课内容持积极的态度,兴趣浓厚,注意就很容易稳定,否则就很容易分散。当前大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的稳定性比较差,一方面注意力容易涣散,易受环境的干扰,教室外的小小动静都能引起注意力的转移,而且长时间不能静心;另一方面注意力很难持久,恨不得三心十用,只有偶尔听到感兴趣的内容时,或是被叫起来回答问题时才会注意教学内容,即便这样,注意的内容零碎,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一片茫然,学习效率低下。

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在从事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同时注意不同对象的现象。实现注意分配的重要条件是,个体对几种同时进行的活动都是极其熟悉的,并且有一种活动是完全或部分自动化了的,这样个体才能够弱化对这一活动的注意从而将注意分配到其他正在进行的活动上。如课堂上学生记笔记就是一个部分或完全自动化的行为,同时边听课边思考教师讲授的内容,实质上就是注意的快速转移。当前大学生在注意分配方面的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处理课堂上活动与活动之间的注意的分配,要么认真听课记笔记却不进行思考,把自己当成复读机,或是认真听课就没时间记笔记,最终课也没有听到位,笔记也没有做好。

注意的转移是指个体有意将注意在不同对象和活动间转移,如两节课讲解不同的内容,注意力需要从上一节课的内容转移到下一节课的内容上。之前注意的强度越大,转移起来越困难,但是如果下一节讲解的内容更具有吸引力,注意转移起来就越容易。当前大学生注意范围小,稳定性差,在处理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转移上更是不尽如人意,如果两节课是完全不同的内容,经过第一节课之后,第二节课极有可能完全无法专注。

三、大学生注意力疏于管理的原因

当前大学生在课堂注意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注意范围窄,注意稳定性差,注意的分配与转移不能自主,严重影响了听课的效率,荒废了学习资源。造成大学生在注意力上疏于管理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注意力自我管理的意识。主要表现为“任兴”,注意力任兴趣摆布,有兴趣就听,无兴趣就不听的一种被动的注意状态。事实上,大学课程除了是否有趣之外还有是否重要,对于一些重要的原理性科目,其知识内容的特点决定了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而不是有趣,学生是学习知识而不是权当娱乐,这时候就需要学生有意识地去管理自己的注意力,约束自己的注意行为,使自己能够在重要且难的知识点上保持注意力。

(二)教学内容或形式过于单调。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有效设计,照本宣科或是照着幻灯片念经,不考虑教学内容特点,一味的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师生间缺乏有效互动,学生与知识内容间缺乏互动,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降低,学生的注意力难免涣散。

(三)缺乏注意力分配和转移方面的训练。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有时候是显见的,如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有时候是隐藏的,如学生自我的思考活动,先前知识经验与学习的新知识经验之间的互动,新知识经验内部的互动。这就决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生不只是听,还要有能力进行注意的转移和分配用来思考和消化。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是一种需要训练的能力,有人天生在注意力转移和分配方面有优势,像周伯通左右互搏术一学就会,但是大多数人是要通过训练才可以形成的能力。因此,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注意力分配和转移的训练,以提高其听课的能动性和效率。

四、大学生课堂注意力的管理

(一)帮助学生树立注意力自我管理的意识,把握注意管理的主动权

做一个注意力管理方面的课程专题,从心理学的专业视角出发,让学生对注意这一现象本身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对自己注意状态进行反思和总结,让学生对自己身上存在的注意问题予以重视,在讨论和交流中形成满足个体需要的注意力管理方案,把握注意力管理的主动权,扩大注意的范围,增强注意的稳定性,不再“任兴”出发,被动的接受注意的安排,进而提高听课效率。

(二)教师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主动管理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力转移可以分为主动转移和被动转移,被动转移更多由客观刺激本身决定,比如强度大、生动形象、新异刺激很容易吸引人们注意。而主动转移则更多由主体自身决定,人们会主动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需要、喜欢、感兴趣或熟悉的刺激上[3]。因此,学生如果不知道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的管理,由被动进入主动,只不过这个使其进入主动注意状态的管理者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要注意:一教学内容越是有特点,学生注意的范围越广,注意的稳定性也就越强。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要尽可能丰富,除了单纯的理论知识外,辅以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或是热点的新闻事件,作为引出问题或是深入讨论问题的支点,越是贴合学生自身知识经验的教学内容,学生注意的广度越大。二教学形式要尽可能多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越高,注意的稳定性越强,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供学生分组讨论,辩论,或是情景模拟类环节,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设置一定的教学任务或问题,让学生围绕教学任务或是问题进行学习,知觉对象的活动任务影响知觉主体注意的广度,因此,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三)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注意力的训练,增强学生的注意管理能力

管理注意是一种能力,尤其是注意的分配和转移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改善并提高的,因此,要对学生进行注意力的训练。主要分为方法的训练和注意状态的监管。方法的训练主要是给学生讲解介绍一些提升注意力改善注意问题的训练方法如凝视法,冥想基本训练法,感觉能量训练,舒尔特训练法等,介绍给学生具体的操作方法,布置作业任务让学生去操作,并在课堂上抽出一些时间进行效果监测,以监督学生坚持;注意状态监管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注意状态进行监管而非漠视或纵容,要时常提醒注意分散的学生并适当的对注意分散的行为进行惩罚,这种惩罚不是体罚而是通过回答问题,完成作业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方式进行,迫使其被动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注意。

综上,注意是进入学习状态的中心环节,尽管大学学习不同于中学学习,更强调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但是,大学学习是建立在专业定向基础上的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不一定有趣但是十分重要,只有具备良好的注意管理能力才能使学生在明确自身责任的基础上更好的管理听课过程中的注意力,从而提升课堂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伟.高校学生注意力管理探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6):132 -134.

[2]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28 -234.

第6篇

论文关键词:七个关注,历史高效课堂

 

中学历史作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重要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对历史学科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实现教学目标,也就必须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应当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渠道,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将语言组织的非常精炼而有逻辑性,勇于质疑,板书工整,概括性强,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关注学生的展示。

一个高效课堂离不开学生精采的展示,教师要在每一节课都首先应该要对学生的展示做了重点的强调和培训,对学生的展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在展示过程中语言表达要精炼、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对于屡次做不好的同学要进行单独的培训。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凸显主体地位。就要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提高学习效率。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尤其重视弱势群体,使他们有信心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有成就感,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每位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每位学生在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都会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信心,都会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都会有新的收获,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室前后的黑板,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让学生在展示中提高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于是,学习就容易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成为体现人生价值的一种生活方式。

二、要鼓励学生的板书。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书写板书,在概括板书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指导学生工整书写,学生在书写板书的同时也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过程,通过知识的归纳、概括、提炼从而掌握了各章节的知识脉络,重难点,所以在教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板书的考核与评价。

同时教师对学生无论字写的好与不好,都要培养学生那种认真的态度,严格按要求来书写,字迹工整、大方;概括性强,重点突出。

三、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取决于成绩与能力是否能够并驾齐趋的前提基础,因为在课堂上会有很多学生自主的时间,如小组讨论、自主预习、小组内部展示;在这些时间里,如果学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必然会浪费时间,降低了学习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自主的时间里,不断巡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尤其是要关注那些自律性差的同学,在学法上加以指导,在评价上给以鼓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把精力集中到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以便更好的提高成绩,只有把这部分学生管理好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才能提高整个班级的成绩,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共同提高。

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注重点拨和指导,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手段中国论文格式模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四、要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关注后进生

在高效课堂的教学中,应当说对于后进生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倾听不好,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参与到课堂中的主要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这部分学生也是关系到课堂效率是否能够提高的问题。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后进生的学习状态,是否能够认真的阅读教材,圈出重点;在小组讨论中要关注他们是否真正的参与到讨论中;在展示的过程中,要关注他们是否认真的倾听、是否能够参与展示;在考核中要加强对他们的考核力度,给以相应的加分,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五、要转变教师个人的思想观念。

注重课堂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主人,教师要适当的点拨而不是一言堂,避免教师讲的过多的现象,真正使课堂达到我们预想的高效。

六、要提高学生展示和质疑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及时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应当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如课堂展示的评价、课堂质疑的评价、语言组织的评价、成绩评价、思想行为评价等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状况,把评价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课堂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学生自信、踊跃的阐明自己的观点,讲解的思路也非常清晰、简洁,有根有据,在落落大方中透着自信。

七、要关注学生的倾听

课堂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展示,学生的语言,学生的板书,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倾听,

倾听是一种重要的教学交往活动。通过倾听,教师能够知道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能够掌握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出及时的矫正;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立场去了解自己和对方,因此关注学生的倾听十分必要。在学生倾听时,教师应该怎样做呢?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平等的首席,要“蹲”下来,与学生具有相同的高度,这就要求学生倾听时,教师也要认真倾听,并且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高度去认识问题,了解学生表达、理解知识的真实情况。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倾听提出明确要求。我们常在课堂上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展示分工时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组内成员都跃跃欲试,当组长把任务分配完后,有的同学看到自己分到了满意的任务说兴高采烈,有的同学看自己没机会出头了则垂头丧气,根本没有心情听其他人的展示讲解,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的倾听提出要求,对他们的倾听进行规范,使他们能够逐渐养成倾听的习惯,久而久之,习惯成为自然,也就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注意力保持较长时间后会出现转移,所以当学生展示到关键处或解决难点问题时,教师可以适时进行一下追问,一个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倾听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将学生即将转移的注重力重新收拢回来。

另外,教师对那些认真倾听的学生可即时地进行口头评价,让他们在倾听中也能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教学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决定一节课的高效与否,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既要从重视教师的素养上优化教学过程,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教师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中学历史课堂才会更快更好地走上优质、高效之路。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合作学习,本土化,问题,对策

 

一、引言

合作学习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古典教育名著《学记》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研究与实践的历史,在我国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目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在多次到基层听课观察之后,笔者发现,有些教师虽然经过了相应的培训教育教学论文,对“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仍然理解不透彻,研究不深入,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存在为合作而合作的倾向。那么能否有效地在我国实施合作学习,便成了每一位关注合作学习的教师和研究者要面对的问题。笔者通过分析国内教师运用合作学习的问题,试图提出合作学习本土化问题的对策。

二、问题

合作学习理论的产生,出于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我国的合作学习理论主要是对国外相对成熟理论的引进和借鉴,在运用合作学习时常常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知识建构为主,以通过各种测试为主。这便造成了无论是实现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还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品质的培养,都是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以期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而忽略了合作学习在课堂外的延展和作用。

对于合作学习目标意义的定位,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者非常关注合作学习在发展学生主体性及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方面的重要性。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主要是以一定的哲学理论为基础的阐述。虽然这种阐述,也是建立在对课堂实践长期观察的基础上,但就总体而言,少有实证性数据的论证。导致一线教师在采用合作学习模式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或困惑时,无法找到有力的实效证据来支持自己继续运用合作学习的决心,半途而废的情况屡屡发生。

我国的合作学习,虽然也有大量一线教师关于如何开展合作活动的程序性思考,但形成模式化步骤的少之又少。在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者看来,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即用“对象性活动”的尺度来审视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将合作学习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面对困惑;合作学习过程是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张通过活动和交往,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主体性发展;重视学生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往过程的发生,在合作过程中教育教学论文,通过学生思维的冲突和碰撞,实现主体意义世界的建构[1]。这些策略,只是从理论层面指导着教师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具体方法策略的缺失,使得国内教师们只能生搬硬套国外的模式,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国内教学背景、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的差异。以至于我们常常可以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看到,由于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理解有偏差,不能真正领会合作学习的意义,在组织合作学习的时候产生很多问题。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我国强调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集体教学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小组建构上,教师们倾向于以学习任务为导向,确定分组原则。对于学科内容的学习,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压力下不愿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教学内容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相反更强调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知识任务,仍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取向。因此,在我国的合作学习课堂上,教师们更关注的是教学的实效性问题。

我国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合作学习,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以此来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主体性的发展。虽然认识到培养学生合作技能的重要性,但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中,由于繁重的教学压力,教师们很少拿出专门的时间进行合作技能的训练,更谈不上开设专门的合作技能课程。有的教师也试图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培养,将国外合作技能训练的方法直接运用于自己的课堂,为小组中每个学生安排固定的角色教育教学论文,却发现:这种尝试不仅没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反而使自己的课堂合作流于形式。由此可见,在我国的合作学习课堂实施中,对于学生规则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还是比较欠缺的。

三、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盲目的套用国外经验便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认识到这些,才能基于我国的背景,建构和完善本土化的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笔者将从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角度提出合作学习本土化中问题的对策。

1.对合作学习本土化研究者

教学理论有着很强的文化制约性,作为教学认识活动主体的教学理论家一开始就处于既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在国外合作学习理论中的前提性条件,在我国却不一定适用;而在我国被认为是顺理成章的因素却又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2]。因此,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也必然要在更大的文化情境中把握住基本方向后,才能在具体的实施情境中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作为合作学习本土化研究者,应该认识到影响合作学习实施的因素是动态的。例如:学校教学规划的中断对于教师而言就很难按计划组织合作学习,同样也会影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学习。所以,要在一个整体的背景中去认识并分析合作学习,它在不同的理论背景下,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在不同的教师理念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同时,影响合作学习的因素是多维的。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做教师前的教育经历、特定的文化背景以及他们受教育的方式都会影响到他们怎样教学生;性别、宗教信仰与文化等因素也是影响教师与学生发展的诸多因素[3]。学校的文化氛围、学校领导的支持、整体的文化背景、学生离开学校后合作品质的延续也是应该被关注的问题。因此,不仅是从理论的角度阐述合作学习的内涵,更应该让教师在一个动态、多维的情境中了解并理解合作学习。

2.对组织课堂合作学习的一线教师

合作学习理论的倡导者认为,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是一种个体活动,更是一种团队活动,强调师生合作和互动,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教育教学论文,相互交流,共同发展[4]。当今的课堂,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共同介入对课程知识的探索和体验之中。

因此,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自主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与人的交往中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充分发挥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教学外在环境的限制。在教学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运用合作学习,也不是每节课都固定采用合作学习的某一方法,而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将传统教学形式与合作学习形式交叉进行,灵活运用,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技巧。学习需要讲合作,生活更需要讲合作,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会学生知识,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的技能。所以有步骤、有计划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思想上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安排一系列教学活动。有一小部分学生习惯了原有的教学形式,即“教师讲授,个人学习”。所以在合作初期,存在种种的误解和不适是正常的教育教学论文,教师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不同的阶段对自己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评价,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团体意识和人际调节的能力。小组评价时,应方法多样,要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总结有益的经验进行小组间交流,同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关的原因,从而明确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和小组的行为进行反思,与教师期望的目标进行比较,进而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自发向自觉发展。所以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

合作学习教学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做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启发者、引导者和组织者。虽然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四、结束语

合作学习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并适应教学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相信经过广大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合作学习本土化理论的构建将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周林.主体合作学习:教学影响方式的结构性改变[Z]. 全国主体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八届年会四川研究成果集,2005.

[2][3]刘玉静.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C].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4]石佳.大学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

第8篇

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早已接轨,国外许多好的教学方法也被我们借鉴,例如讨论式教学法在我国大学课堂上就被部分教师采用。所谓讨论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方法。

线性代数是理工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有很多应用价值[1-3]。特别是在计算机领域,由于计算机都是将问题线性化来解决的,所以在计算机日益发达的今天,线性代数这门课程越来越重要。线性代数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线性代数时感觉课程学习难度大,而长期以来教学中普遍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参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与热情不高,课堂气氛呆板,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对教师依赖性强,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可见,在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是值得每位任课教师深思的问题。

国内外在教育的过程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的例子并不多见。1919年俄斯凯恩提出了讨论式教学法的概念。在《讨论式教学法——现实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一书中,布鲁克菲尔德、普瑞斯基尔给出了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的好处以及教师需要做的准备工作。80年代之后,讨论式教学法逐渐被引入我国,它的研究可以参见各类教育杂志和硕士研究生论文,但在线性代数课堂教学中应用较为少见[4]。

二、讨论式教学法在线性代数中的应用前景

两年前,在我最初走上讲台时教学经验不够丰富。一次“行列式”的复习课中我是这样进行的:对于这章的知识点我面面俱到地从前往后都复习一遍,然后准备了大量的习题并对习题进行详细的讲解,最后剩下10分钟的时间我为学生出了两道检测题,试图看看学习效果。结果令我非常失望,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这次的教学过程引起了我的思考,究竟我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带着这一疑问我请教了许多前辈,我了解到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过于陈旧,在课堂中我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我为中心,致使学生丧失了自主学习性。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我了解到,讨论式教学法恰恰能够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这一教学方法对解决我的困惑有很大帮助,相信对很多教师丰富自己的课堂都会有作用的,是值得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讨论式教学法并非对每门课程的每个章节都适用,也并非所有的班级都可以采取讨论式教学法。受教学资源与教学条件的限制,目前在我国大学课堂中采取讨论式教学法的教师并不多,而且学生早已习惯了传统的老师满堂灌,学生只负责听的方式。部分教线性代数的教师也想在自己的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但是苦于没有更多理论指导,因此研究讨论式教学法在线性代数中的实施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

线性代数是比较抽象的一门课程,讨论式教学法将使教学更贴近实际,教学方法更科学灵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代数思想和方法,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能更好地应用线性代数做好理论和实践准备。

三、讨论式教学法在线性代数中的实践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一)前期准备

在教学行列式的定义前,我布置了如下预习问题:(1)初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请同学们回忆它的解法。(2)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否给出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呢?(3)总结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共同规律。(4)若将这一规律推广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二)讨论过程

线性代数是公共基础课,上课的人数通常超过百人。在讨论的时候想要全部发言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事先指定好负责人又会打消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采取的是先分小组讨论,讨论完之后再选取代表讲解的方式。下面以一个小组的讨论为例。

学生以具体的方程组来介绍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经过适当的引导该组学生给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表达式

当a11a22=a12a21≠0时,同上面的方法可得

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推广得到三元一次方程组解的表达式

当D≠0时,

其中

D=a11a22a33+a12a23a31+a13a21a32-a13a22a31-a12a21a33-a11a23a32

D1=b1a22a33+a12a23b3+a13b2a32-a13a22b3-a12b2a33-b1a23a32

D2=a11b2a33+b1a23a31+a13a21b3-a13b2a31-b1a21a33-a11a23b3

D3=a11a22b3+a12b2a31+b1a21a32-b1a22a31-a12a21b3-a11b2b32

学生总结的规律如下:

1.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分子与分母都是由2!个数字做加减运算得出来的,而三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分子与分母都是由3!个数字算出来的。

2.分母均为同一个数,是由方程组的系数得出的。

3.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三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分子与

分母正项与负项各占一半。

4.分母中各项的下标具有规律,第一个下标都是

自然序,第二个下标为排列。

5.分母中每项的正负号与第二个下标排列的奇偶

性有关系。

6.解xi分子的特点是用bj替换分母中的aji而得到。

(三)整理分析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根据学生总结出的规律引进二阶和三阶行列式的定义,将二阶和三阶行列式的定义推广为n阶行列式

在引入行列式记号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学生发现了对角线法则:二阶行列式可以看成是十字交叉相乘再相减,即         的左向对角线减去右项对角线。三阶行列式可以看成是                      的由所有3个在同一左向对角线的元素的乘积的和减去由所有3个在同一右向对角线的元素的乘积的和。这是否也是一种规律,这种规律能否被推广呢?让学生们围绕这一问题继续讨论,学生们发现:

1.二阶行列式与三阶行 列式的对角线规律不是很

一致。

2.按对角线规律对四阶行列式计算时一共会出现

八项的和,而由之前给出的规律显示四阶行列式应该是4!项的和。这与之前总结出来的规律矛盾。

3.学生用具体的四元一次方程组验证了对角线

规律对四阶行列式不再奏效。

4.“用对角线法则求行列式”并不是行列式计算的通用办法,它具有特殊性,不适用于三阶以上行列式的计算。公式

可以作为一般行列式的定义。

结论:通过讨论式教学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行列式,尤其在强调以上四条特点后,学生既知道行列式的特点,又掌握了计算行列式的正确方法。

讨论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1]田芳.线性代数教学环节改革的构想[J].高师理科学

报,2007,(6).

[2]李春华.线性代数的教学改革——理论走向实用[J].

科技信息,2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