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4 16:35: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个体企业经营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现将劳动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关于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通知》(劳部发〔1996〕162号文)转发给你们,请你们结合北京市劳动局、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京市个体劳动者协会《关于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雇工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劳关发〔1995〕357号文)的精神,一并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劳动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关于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通知
(1996年5月4日 劳部发〔1996〕162号)
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工商行政管理局、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私营企业和请帮手带学徒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个体工商户),均应通过签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为了保障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与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依法调整劳动关系,促进私营和个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现就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已经签订劳动合同的,要做好合同管理工作,认真履行劳动合同,切实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二、各级劳动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把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做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通过提供政策指导、推荐劳动合同范本、加强劳动合同鉴证等工作,促进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尽快依法建立劳动合同制度。同时,要充分运用劳动监察手段,检查、督促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按照《劳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履行劳动合同。到1996年年末,应当全面完成建立劳动合同制度的工作。
三、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积极配合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工作,督促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依法实行劳动合同制度。
四、各级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要和劳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积极配合,加强沟通,做好宣传和发动工作。通过参与指导、培训人员等方式,进一步提高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对建立劳动合同制度必要性的认识,加快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步伐,并引导其做好劳动合同管理工作。
1.在工资、薪金所得来源地的确定上,属于来源于中国境内的工资、薪金所得应为个人实际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即个人实际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取得到工资、薪金,不论是由中国境内还是境外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的,均属于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个人实际在中国境外工作取得的工资、薪金,不论是由中国境内还是境外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的,均属于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
2.对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工作不超过90日或者在税收协定规定的期间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不超过183天的个人,由中国境外雇主支付并且不是由该雇主的中国境内机构负担的工资、薪金所得,免缴个人所得税。按国税发[1994]148号第二条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个人应适用下述公式:
3.对于在中境内无住所而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工作超过90日或在税收协定的期间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超过183天但不满1年的个人,其实际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取得的由中国境内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和由境外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的工资、薪金所得,均应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按国税发[1994]148号第三条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个人仍应适用国税发[1994]148号第六条规定的下列公式:
4.对于在中境内无住所但在中国境内居住满1年不超过5年的个人,其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取得的由中国境内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和由境外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的工资、薪金所得,均应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其在税负所称“临时离境”工作期间的工资、薪金所得,仅就由中国境内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的部分申报纳税。按国税发[1994]148号第四条或第五条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个人应适用国税函发[1995]125号第四条规定的下述公式:
5.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担任中国境内企业高层管理职务的,该个人所在国或地区与我国签订的协定或安排中的董事费条款中,未明确表述包括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对其取得的报酬可按该协定或安排中有关非独立个人劳务条款和国税发〔1994〕148号第二、三、四条的规定,判定纳税义务。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担任中国境内企业高层管理职务同时又担任企业董事,或者虽名义上不担任董事但实际上享有董事权益或履行董事职责的,其从该中国境内企业取得的报酬,包括以董事名义取得的报酬和以高层管理人员名义取得的报酬,均仍应适用协定或安排中有关董事费条款和国税发〔1994〕148号第五条的有关规定,判定纳税义务。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外籍个人征收管理,一直是涉外税收的难点和重点,涉外税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这一问题的一些规定时常混淆,在掌握运用上思路很难理清。
容易混淆的问题1:外籍人员居住天数与纳税义务关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条、第七条规定: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是居住在一年以上五年以下的个人,其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以只就内中国境内公司、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支付的部分缴纳个人所得税。居住超过五年的个人,从第六年起,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外的全部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是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小国境内连续或者累计居住不超过90日的个人,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由境外雇主支付并且不由该雇主在中国境内的机构、场所负担的部分,免于缴纳个人所得税。用表格概括上面一段话:
(注“∨代表属于征税范围,要征税;×代表不属于征税范围,不征税。)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外籍人员的纳税义务是随着居住天数的增加,呈阶梯状排列。
容易混淆的问题2:个人实际在中国境内、境外工作期间的界定问题
根据税法规定,在中国境内企业、机构中任职(包括兼职,下同)、受雇的个人,其实际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应包括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在境内、外享受的公休假日、个人休假日,以及接受培训的天数;其在境外营业机构中任职并在境外履行该项职务或在境外营业场所中提供劳务的期间,包括该期间中的公休假日,为在中国境外的工作期间。税务机关在核实个人申报的境外工作期间时,可要求纳税人提供派遣单位出具的其在境外营业机构任职的证明,或者企业在境外设有营业场所的项目合同书及派往该营业场所工作的证明。不在中国境内企业、机构中任职、受雇的个人受派来华工作,其实际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应包括来华工作期间在中国境内所享受的公休假日。
容易混淆的问题3:对境外支付的工资免税时是否计入当月工资薪金收入的问题。
按国税发[1994]148号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个人应适用国税函发[1995]125号第四条规定的下述公式中对其当月的工资薪金无论是境内企业支付还是境外企业支付在计算工资薪金收入时都是应税收入,即使对境外支付的工资薪金免税,也要将境外支付的工资薪金计税,只不过在计税时通过调整境内、外工资占工资总额的比例来调整应纳税额。
容易混淆的问题4:中国境内企业董事、高层管理人员与一般人员的纳税义务问题。
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发[1994]148号文件规定,担任中国境内企业董事、高层管理职务(是指公司正、副(总)经理、各职能总师、总监及其他类似公司管理层的职务)的个人,其取得的由该中国境内企业支付的董事费或工资薪金,应自担任该中国境内企业董事或高层管理职务起,至解除上述职务止的期间,不论其是否在中国境外履行职务,均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其取得的由中国境外企业支付的工资薪金,比照一般人员确定纳税义务。概括说,高层管理人员与一般人员的唯一区别是:对高层管理人员取得的由境内支付的工资薪金所得,不论其在境内履行职务,还是在境外履行职务,必须全额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一般人员必须在工作境内有实际工作天数,才能对其境内所得部分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
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对在中国境内企业担任董事、高层管理职务的个人比一般人员的纳税义务要大。当在中国境内企业担任董事、高层管理职务的个人属于居民纳税人,即在中国境内居住满1年时,须按规定对其境内、境外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按照税法规定计税即可。当在中国境内企业担任董事、高层管理职务的个人属于非居民纳税人,即在中国境内居住不满1年时,须按规定对其境内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但税法还规定对其在境外工作期间由中国境内企业支付的工资也须缴纳个人所得税。当该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工作超过90日或在税收协定的期间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超过183天但不满1年,可以参照在中国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来计税。但若该纳税人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工作少于90日或在税收协定的期间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少于183天时,计税存在一定问题。
例1.某外国人甲2006年被委派担任我国境内某外商投资企业市场部经理。该企业每月支付其工资10000元,该企业外方的境外母公司每月另支付其工资折合人民币200000元。本年度甲在中国境内履行职务实际工作45天(即2006年6月1日~2006年7月15日),在境外工作320天。则甲2006年度6月1日~7月15日在我国应履行的纳税义务为多少。(假定7月16日离境)分析:甲为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在中国境内居住未超过90天,属于非居民纳税人,应对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但他在我国境内某外商投资企业担任市场部经理,应按税法规定,对在中国境外居住时由中国境内的企业支付的工资缴纳个人所得税。甲2006年6月1日~6月30日全月在中国境内,由中国境内企业支付的工资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由中国境外企业支付的工资免纳个人所得税。则甲2006年6月1日~6月30日应纳的个人所得税=[(10000+200000-4800)×45%-15375]×10000/(10000+200000)=76965×1/21=3665(元)。甲2006年7月1日~15日在中国境内,7月16日~31日在中国境外,对于在中国境内时即7月1日~15日应对中国境内企业支付的工资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中国境外企业支付的工资免纳个人所得税;对于在中国境外工作期间即7月16日~7月31日由中国境内企业支付的工资虽属于境外所得但仍须缴纳个人所得税,而由中国境外企业支付的工资属于境外所得无须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时应如何纳税呢?税法没有规定具体办法。
一种解决办法是把由中国境内企业支付的工资即10000元单独作一个月的收入计税。观点是既然不论是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还是在中国境外工作期间由中国境外企业支付的工资均不纳税,而不论是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还是在中国境外工作期间由中国境内企业支付的工资均须纳税,则应将由中国境内企业支付的10000元工资作一个月的工资、薪金计税。本作者不赞成这种观点。原因1工资薪金所得采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税,工资薪金所得越多适用税率越高赋税越多,单独将由中国境内企业支付的10000元工资计税明显适用税率较低,税负较轻,但依据税法有关规定可知对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工作少于90日或在税收协定的期间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少于183天时虽然对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由中国境外企业支付的工资免税,但在计税时仍应将由中国境内企业支付的工资10000元与由中国境外企业支付的200000元合并作为一个月的收入计算所得,确定税率和速算扣除数,通过公式1 中的规定的境内企业支付工资占境内外工资总额的比例来调整税额,只对中国境内企业支付的工资征税个人所得税。而第一种方法根本没有考虑境外企业支付在该纳税人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所支付的工资,所以不可取。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人员素质;风险意识;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7-
1 财务管理
1.1 财务管理体制
财务管理制度是国家或者企业财务管理中权利和债务关系的管理制度,体现着财务关系。一般来说它包含国家对企业的税收等财务管理和企业内部自己的财务管理两个部分。
现在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由于经营种类繁多、市场经营模式多样化,管理上也越来越科学化,所以必须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国家放开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让企业自己经营、自负盈亏,在管理企业财务制度方面加强了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起着杠杆作用。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方面,财务管理制度决定着企业的经营运作方式和资金的管理模式。财务管理在企业的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企业怎样使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正确合理的使用能让企业中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让投资人把投进去的钱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且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所以,有效地加强财务管理体制,对国家的宏观调控和企业内部的管理都至关重要。
1.2 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1.2.1 财务管理模式概念。财务管理模式是指财务管理人员根据财务管理制度,来执行企业的投资经营、资金运转以及资金分配的运作方法。财务管理中所采用的方法、行为以及组成部分,其实就是企业资金的运营活动,最终达到企业赚钱的目的。财务管理模式要根据企业的大小、所从事行业的特点以及经营类型等来设计,使之能够实现企业盈利的最大化。现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由财务管理的指导思想模式、实现企业盈利的操作模式、资金的分配模式、财务中的债权、财务中的债务关系的管理模式、财务的运行模式等组成。
1.2.2 影响财务管理模式选择的财务环境。财务环境也叫理财环境,它是指影响企业经营运作的外部和内部的多种原因的总和。按照它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环境和企业的外部财务管理环境两部分。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环境指的是企业的管理制度、经营方式、生产和经营情况等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各种因素。企业的外部财务管理环境指的是社会经济状况、市场运行状况、世界金融状况、科技发展状况等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
2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与模式的现状研究
我国的财务管理体系是根据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适应企业经营在社会经济中的转变,并且以某种形态存在。在成本的控制中,要用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来核算,与企业的经济责任制相结合,慢慢建立起生产成本和产品利润相结合的成本控制制度。在财务分析方面,不但要和国际上的财务分析方法靠拢,而且也要让财务报表体系正规化,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符合的财务分析体系。在资金管理上,慢慢建立和完善注册资金的管理制度,在经营运作中要保证注册资金的保值和增值。由于企业不管市场的发展方向,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和模式就存在了很多的缺陷,它的主要表现有以下三方面:
2.1 财务管理理念陈旧,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我国的一些企业尤其是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资产和经营权都集中在经营者的手中,家族式企业的管理权更是集中在这一家族中,不让更有才能的人来管理,从而不能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企业的投资者自己经营企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个体企业或者私营企业,大部分的个体和私营企业家都是靠自己慢慢经营发展起来的,他们之间很多人对会计不是很清楚也不够重视,觉得内部的制约会阻碍他们赚钱。企业不重视现代财务管理,使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形同虚设。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管理模式的缺陷越来越突出,无法保证企业的财务工作独立进行。
企业管理层只重视生产和开发而忽略了经营和企业内部的管理,会计财务方面,也只是站在财务这个小部门的角度来看待,而不是和企业的整体经营与发展综合来考虑;有些企业也只是表面上制定一些财务制度,但却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真正实施;不重视财务内部管理;有些企业不重视内部的财务审核,有些企业虽然也审核但是并不规范,没有制定规范的审核制度。没有完善的会计控制制度,对会计的管理没有一定的管理制度,即使有制度也不按制度管理,而且制定的制度也缺乏科学性,使控制制度难以进行。
2.2 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很多企业没有扎实的财务管理基础,而且财务管理制度也不完整,没有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的重视。企业资金的投资分配不合理,投资回报率低。
大多数企业对科研技术人员的培养都很重视,却忽略了对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企业没有坚实的财务管理基础,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理财观念落后、缺乏理财知识。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缺乏,严重阻碍了企业财务核心作用的发挥。
2.3 财务管理风险意识淡薄
知识经济的到来,让企业在经营中的风险越来越多。在投资经营中,很多企业经营多种项目,但是没有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盲目地增加设备,不重视资金成本和运作效率的控制,意识不到投资经营中存在的风险。高新科技的发展加快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也加大了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中的风险。
所以,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建立和研究,不但要防止和解决企业经营中产生的风险和危机,还要保障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发展。
3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与模式的完善路径探析
3.1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建立科学、严谨的企业财务控制制度,是保障财务管理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保障企业在经营中盈利、得到最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保证企业合法经营,让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的管理和制约下良性发展,所以,加强财务内部控制是财务管理的关键措施。
3.1.1 设置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通过机构的合理设置,可以有效构建其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同时利于更好地捋清楚国家与企业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加强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应良好把握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的原则,让企业的决策、运作、监督机制、组织体系都科学规范化,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1.2 细化内部控制制度,量化管理权限。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严格按《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建立财务控制的程序和职位、审核监督的方法。在执行的时候,要尽可能的量化管理权限和控制权限,这样才能够方便操作。
3.1.3 应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的权威性和监督作用。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进行检查评价,这样能够防止工作中出现错误,也能防止有人作弊,还能及时地发现漏洞并补救,可以杜绝企业管理部门负责人滥用手中的权利做出有损企业利益的事。
3.2 建立规范的现代化财务管理制度
现代化财务制度的建立,不但要求企业结合自己内部的经营特点,还要根据国家新颁布的各项财务制度,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还要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慢慢完善,让它能跟上企业的发展与变化。对财务人员的工作岗位进行细分,不同的项目由不同的人来负责,严格按照企业的财务制度处理日常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都要按照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而且要实实在在按照规章制度来执行,只有这样,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才能有计划有依据地执行,管理也才能见到成效。
3.3 培养现代化财务管理人员
现代化财务管理制度对财务人员的要求非常的高。企业的财务人员,不但要对财会专业知识非常精通,还要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的流程和操作知识,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必须要在原来旧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现在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特点建立新的管理制度,不拘泥于财务管理的死规定,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知识优势和信息优势,灵活应用现代的管理方法,用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才能保证财务管理的高质量。
企业应该定期的让员工参加短期的培训或者到别的企业参观学习,让他们在干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多多学习丰富知识,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让财务人员不光精通财务核算,还要让他们懂管理,知道怎样预防经营中的风险。要不断地改进理财的方式方法,让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
财务人员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也必须要熟悉,控制生产成本,制定鉴定产品规格、质量的标准,制定控制鉴定产品规格的方法,真正做到让不同岗位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保证企业在经营中盈利,确保资金的安全,防止操作失误,防止,保证财务资料真实、合法、完整,不但要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还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3.4 树立现代财务管理理念,防范财务风险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应该让现代财务管理理念代替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树立多种经营模式的经营理念,积极寻找与外国企业合作的机会,要能够预见和辨别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要知道在生产经营中存在各种风险,要适应新经济时代的经营环境。要推行我国的财务管理制度,就必须要加强财务管理,企业的各个部门都必须要严格执行。重视员工在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发展方向。要理解和尊重员工,要规范财务人员的言行,要建立对员工的奖励和惩罚的制度,要让他们严格遵守财务管理制度。企业要预防经营风险,就要做好详细、真实的财务计划,做到防患于未然。
企业财务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让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创造利润最大化和企业成员利益最大化。必须要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的、具有企业从事的行业特色的财务管理体制与模式。打造一支由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员组成的财会队伍,努力做到让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实现财会工作在效率、质量、能力方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董梅,吕潇颖,肖雪.大型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3,(6):85-86.
[2] 刘轶格.浅谈如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质量[J].企业研究,2013,(2):94-95.
[3] 穆红娜.企业财务管理与内控制度研究[J].企业研究,2013,(2):115.
【关键词】中小企业;资本市场;风险投资;征信系统
中小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群体,已经成为近些年中国增长最快的经济成份,是推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中小企业的活力不仅关系到整个经济竞争的活力,而且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繁荣和稳定。而中小企业因为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着:信用度不高,经营活动透明度差,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弱,企业贷款困难,融资成本高,资金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作用的发挥,也成为制约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障碍。同时世界各国的经验也表明,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一大最普遍和最关键的制约因素就是融资问题。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1.资本市场不成熟,缺乏融资渠道。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使得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但是,由于受所有制和偏好的历史影响(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由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中小和集体企业及个体企业组成),国有银行在信贷投放上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较为偏爱,对诸如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贷款相对较少,而大银行由于资金庞大拥有更多的机会,也往往忽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很难与中小企业建立稳定、密切的合作关系。
2.银行放款难,中小企业贷款困难。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取得银行贷款难。主要表现为:一是抵押难。中小企业可提供的抵押物少,抵押物的折扣率高,并且手续繁琐,收费昂贵,中小企业普遍难以承受;二是中小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一些效益好的企业不愿意给其他企业作担保,效益一般的企业,银行又不允许其作担保人,而中小企业相互之间的担保常常变得有名无实;三是一些基层银行授权有限,办事程序复杂繁琐。即使钱到手,可能已错过商机。而一旦借到款后,一些企业宁肯接受罚息,也不愿意办续借手续,免得再经历一番评估、登记、公证等全套贷款手续。这使得许多中小企业视银行贷款为畏途,而不得已走上民间借贷的途径。
3.金融体系不完善,无法适应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由于受过去多年来传统习惯的影响较深,国有银行基本上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资金供应者,没有将中小企业列为其信贷支持的重点对象。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政府虽然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抓大放小”调控战略的实施,无形中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降到次要地位。这些因素是造成中小企业外部融资难、资金占有率与其在国民经济中所作的重要贡献不成正比的主要原因。二是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欠佳。就中小企业自身而言,确实存在着生产规模小、经营稳定性差、产品技术含量低、财务制度不健全、单笔融资数额小等特点,而且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往往产权不清,银行贷款面临企业所有制改革、合并、分立等诸多风险。由于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收益较小、成本较高、风险较大,因而产生了收益成本不对称、借贷双方无法对接的局面,所以贷款积极性不高。
二、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具体举措
1.建立必要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这种担保服务的担保机构不多,即便有的地区建立了这种机构,也因担保机构资金来源不足、担保基金不能规避自身风险等方面的问题而难以有效运作。所以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势在必行。(1)设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努力改善中小企业的信用环境和金融服务环境,建立合理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授信体制、政策和程序等,拓宽金融服务渠道。首先,传统的金融服务手段如承兑汇票、信用证、贴现租赁等,对中小企业开放。其次,为了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所建政策性金融机构要以健全、完善的制度形式予以保证。(2)发展风险投资。风险投资,顾名思义就是高风险的投资。对于中小企业,一个项目从提出构想到成为投放市场的商品,要经历许多年的时间。由于企业的风险高、投入资金占用时间长,银行不愿贷款也不敢贷款,而且用贷款方式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对企业来说融资成本太高。再加上中小企业利用在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来融资也有许多困难,普遍的投资者不敢冒风险并无力承担风险,因此这就决定了风险投资是最好的融资渠道。(3)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一是建立多层次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它主要应包括二板市场和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二板市场主要解决处于创业中后期阶段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则主要为达不到进入二板市场资格标准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更需要发展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二是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长期票据市场、租赁、典当等融资工具,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渠道的融资服务。
2.构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我国目前在金融信贷方面缺乏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扶持的保护法规。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政策和金融支持离不开立法支持。加快有关中小企业信贷制度的立法,应尽快指定有关部门组织制定有关中小企业贷款的法律或规定。首先,要划分中小企业的分类标准,明确中小企业的界定方法。其次,要明确各类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信贷制度中的作用和功能,制定中小企业贷款的具体管理方法和鼓励措施。再次,要落实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财政资金渠道、执行机构及管理办法。
3.中小企业的自我完善。(1)企业要遵循诚信实用、公平竞争的原则,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自觉接受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会计核算,杜绝一切弄虚作假的行为;除此之外还要加强财务管理,建立财务预决算制度,最大限度减少资金占用,保证按期如数偿还贷款,树立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的良好信用形象。(2)建立规范的企业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中小企业应按国家财会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能充分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制度,加强日常会计记录,定期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全面准确的财务信息,增加企业经营及财务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少银行对企业的信用危机。(3)要加强中小企业经营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中小企业高层领导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政策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内培和外引,真正建立起一支经营管理和技术力量雄厚的人才队伍,满足中小企业在经营方面多元化的需求,确保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征信系统。目前迫切需要国务院协调和整合各方信用资源系统,加强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建立一套全国性的、有别于大企业的中小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个人消费信用信息系统,实现信用信息共享,为各种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级提供基础条件。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办法,制定科学、切合实际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实事求是地界定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特别是要建立法人代表、控股大股东的信用等级评定,这是影响银行资金安全的关键。中小企业信用征信系统的建立,一方面可使信贷部门更加快速、便捷、高效地获取中小企业以及企业主的各种定性定量信息,进行准确有效的企业综合信用等级评估及贷款风险评估,降低贷款成本;同时可促使企业主和中小企业重视自身的信用积累,形成良好的企业信用文化。
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所以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就尤显其重要性。我们应该大力进行制度创新,不断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对中小企业进行政策和信用上的扶持,才能真正改善其融资状况,促进其良好发展,从而为我国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蒋奉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考试周刊.2012
(31)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模式
1.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部分企业的主要管理者都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这就使他们在思想行为上流于对上级负责,很难真正对企业、对员工负责,淡化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易导致为谋仕途不顾经营的短期行为。
其次,企业管理者观念的转变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部分企业形式上将人事处、人事科机构更名为人力资源部,但从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到企业经营者的任用制度仍基本沿用传统的方法,甚至把人视为一种成本,尽可能减小投入。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对人才的漠视、论资排辈的用人机制还大量存在。人才管理模式陈旧,忽略了员工的差异性、个性和创造性。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做的“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转型期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调查分析,目前我国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的制度主要关注技术和操作曾面的问题,十分缺乏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人力资源规划,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缺乏创新精神。
再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企业人事管理部门权力主要体现在工资管理、培训、福利等方面,无法参与企业战略的决策过程,更无法在战略执行过程中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的设计,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调整来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调查显示,58.7%的企业有简单的人力资源信息库,只有7.8%的企业建立了智能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现阶段一些企业缺乏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无法引导员工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缺乏规范化、定量化的员工绩效考评体系,考核缺乏标准或随意制定,主观因素大,且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反映工作业绩,从而使激励缺乏针对性和公平性,难以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效应。
最后,也是核心的一点,是企业文化建设薄弱滞后,企业精神模糊。国内企业大多未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并加以充分重视。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等没有被挖掘出来,职工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的管理理念、发展战略等也没有充分形成一致。这种情况必然导致企业的奋斗目标、经营理念难以达成全员共识,企业精神缺乏鲜明特色,企业凝聚力明显不足。
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虽然存在的问题较多,但所有问题归结起来,最重要还是企业文化的问题,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2.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是通过对人、对员工的有效的管理为企业创造利润,因此,如何做好对人的管理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即企业员工)是具有意识能动性的主体,因而企业目标战略、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等只有为企业员工自我理解、接受并认可才会发生作用。因此,企业要尊重员工的自觉能动性,把他们看成有情感能动的人,而不是“赚钱工具”、“经济动物”等异化的人。
但企业管理具有双重性。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是企业人的一种能动的实践活动,其中交织着人的思想、文化、情感和意志等人的本质力量因素,这肇因素主导着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因而,企业管理的关键是理顺人心,即理顺员工的思想、观念、情感和意志,保持其方向的总体趋向,形成合力。因此,企业中对人的管理过程是企业整个管理活动围绕的中心。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动便是以人为主体和核心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双重投入一一产出过程。它力求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形成科学、高效的投入一一产出,是企业全体员工参与的整体行为过程。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一种劳动方式,更是一种文化方式。它涉及用何种态度和方法对待人,以及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广义的“人力资源”概念既包括企业内部人员和其它社会公众。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利润创造的源泉。依据美国著名经济学生产函数公式:
Q=AK a L B
其中:Q为产量,A为常量1.4,K资本生产要素、L为劳动力生产要素,a、B为系数分别约为0.35、0.70。
从这一个公式中可以看出:在生产一个单位产品的各生产要素的贡献中,其劳动力生产要素的贡献占了近70%劳动力生产要素是其它生产要素发挥作用的实施者,是企业家才能实现的载体。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需要有一种积极、优秀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可。
3.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探讨
以人文为出发点,重视企业文化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必然模式。
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主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管理中的有机结合。人文精神尊重人的需求、价值和尊严,承认人格平等,肯定人的意志的自由独立性和人谋取正当利益的合理性,并主张普遍的仁爱精神。科学精神有利于保证企业的基本的秩序和效率,但在缺乏人文精神,企业员工长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企业缺乏内在活力。但是,单纯的人文精神支持下的管理模式也难免造成企业的低效率和混乱状态。因此,现代先进的管理模式必须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我国现在利润过百亿元的河南、江苏华西村,都是以科学和人文为结合的楷模和典范,是企业效益与企业文化的优化模式的典型。
关键词:中小企业 吸纳就业能力 资产就业弹性 企业寿命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54(2011)11-55-04
北京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末,北京市中小企业共有25.2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9.7%;中小企业资产合计203132.7亿元,占全市企业资产的比重为41.2%;2008年中小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5180.5亿元,占全市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6.6%;实现利润3722.4亿元,占全市企业利润总额的比重为68.2%;上缴税收1366.8亿元,占全市企业税收总额的比重为62.3%。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509.8万人,占全市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为72.6%,中小企业已成为北京市吸纳就业人员的主体。
中小企业对北京经济增长的拉动及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因此大力支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对首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的和谐进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北京市中小企业吸纳从业人员情况
(一)经济增长促进中小企业就业水平的提高
北京市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核算结果显示,2008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115亿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84.2%,五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16.5%。五年间北京市中小企业单位数量从20.2万家增加到25.2万家,2008年末中小企业数量较2004年末增长了25%,平均增速为5.7%;2008年中小企业吸纳从业人员509.8万人,占全市企业就业人员的72.6%,人数较2004年增长6.9%,比重较2004年提高4.5个百分点。
现阶段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吸纳能力,我们以两次经济普查相关数据、采用弹性分析法研究北京市经济增长与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员之间的关系。
ELt=(Lt/Lt)/(Y/Y)×100%
其中,ELt为全部企业就业弹性,Lt为全部企业就业人数,Lt为全部企业就业人数增长量,Y为地区生产总值,Y代表其增量。
ELm=(Lm/Lm)/(Y/Y)×100%
其中,ELm为中小企业就业弹性,Lm为中小企业就业人数,Lm为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增长量,Y为地区生产总值,Y代表其增量。
计算结果:ELt=0.0036 ELm=0.1018
计算结果表明,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使全部企业从业人数增加0.0036个百分点,使中小企业从业人数增加0.1018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对经济增长的敏感度高于全部企业,在经济增长时期,中小企业首当其冲,创造着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在吸纳从业人员中发挥了强大优势
随着北京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愈加明显,2008年北京市三大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24%和75%,2004年三大产业比重为2%、38%和60%,与2004年相比,2008年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5个百分点。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8年北京市中小企业吸纳从业人员509.8万人,其中第二产业174.6万人,第三产业335.2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分别为34.2%和65.8%。与2004年相比,2008年第二产业所吸纳的从业人员减少17.9万人,第三产业所吸纳的从业人员增加50.8万人,累计增加32.9万人;与2004年相比,2008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6.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增加6.2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在产业间的分布变化正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第三产业吸纳了近三分之二的就业人员,在创造就业岗位中发挥了它的强大优势。
(三)多数行业的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逐渐壮大,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
对北京市17个行业的中小企业总体运行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显示:2004~2008年间,各行业中小企业的单位数量、资产总量、从业人员数量总体上有了较大程度的变化。
1.14个行业的中小企业单位数量增加,增幅均超过20%
与2004年相比,2008年除采矿业、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外,其他14个行业的中小企业单位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幅排在前三位的是金融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别增长57.6%、56.1%和54.9%,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及城市建设的推进促成了大批相关行业中小企业的成立。
2.经营规模壮大,三分之一的行业资产总量翻番
2008年北京市二三产业中小企业的资产合计为203132.7亿元,是2004年的2.4倍,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等7个行业的资产增速接近或超过100%。
3.行业间从业人员数量增长不一,租赁与商务服务业是新增从业人员的主要去向
与2004年相比,17个行业中从业人员数量减少的行业有5个,人员减少数量最集中的行业是制造业,五年间减少17.3万人;有6个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增长幅度超过20%,增幅最大的是金融业,其2008年吸纳从业人员较2004年增长215.6%,达到10.8万人;对新增吸纳从业人员数量贡献最大的是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其新增人员数量占中小企业新增从业人员数量的比重达41.6%。
(四)中小企业资产总量与其就业能力之间具有一定相关关系,但就业能力增速低于行业资产总量增速
对北京市各行业中小企业2004~2008年五年间资产合计数值变化与从业人员数量变化进行的弹性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市中小企业从业人数增速低于资产增速,资产合计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从业人数将增加0.07个百分点。技术及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就业数量对资产的敏感度较高,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行业的弹性系数均超过1。其从业人员增速超过资产增速,说明这三个行业正处在发展壮大中,企业的发展需要资产的支持,而企业资产的增加将会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就业数量对资产的依赖性则较弱,如建筑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其就业弹性分别为0.02和0.17。
(五)非公企业总体吸纳就业水平提高,但个体企业吸纳能力弱
对2008年不同经济类型中小企业吸纳从业人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0.5%的公有经济吸纳了32%的从业人员,89.5%的非公有经济吸纳了68%的从业人员。非公有企业成为中小企业的主体,且近80%的中小企业为私人控股,六种控股类型中,私人控股企业吸纳从业人数的比重最高,为48.6%。私人控股企业单位数总量及吸纳从业人员总量均居首位,但平均每单位吸纳从业人数最少,仅为13人,平均每单位吸纳的从业人数最多的是国有控股企业,为84人。
(六)中型企业吸纳从业人员能力高于小型企业
2008年,北京市中型企业数量占中小企业的比重为1.28%,小型企业的比重为98.72%,2004年中型企业数量占中小企业的比重为1.29%,小型企业的比重为98.71%,五年间中小企业的数量比例基本没有变化。而二者资产总量变化差异较大,小型企业资产总量增长迅猛,其资产比重由2004年的57%增长到2008年的64.6%,资产增速达到169.4%,带动了中小企业总资产的增长。中型企业资产增速明显低于小型企业,比重也有所下降,但中型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增速远高于小型企业,中型企业对中小企业新增从业人员的贡献率为76.1%,中小企业新增从业人员主要集中于中型企业。
(七)中小企业经营年限与其吸纳就业能力成正相关关系
企业寿命直接影响其吸纳从业人员的能力,一个生命力短暂的企业无法保持稳定的就业和持续稳定的增加就业,其为社会解决就业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孱弱的。解决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问题,可以促进就业的可持续发展(见下表)。
表中数据显示:无论是中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从业人员主要集中于经营时间在20年以上的老企业。2008年,北京市80.2%的从业人员工作在这样的老企业中。
运用计量经济学寻找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到如下方程:
Y=1.379+0.767X
其中,Y表示行业从业人员比重,X表示行业中经营年限在15年以上的中小企业数量的比重。
模型说明,当行业中“年龄”>15年的企业的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则行业平均吸纳从业人员的比重增加0.767个百分点。
采用同样的方法观察不同“年龄段”中小企业的比重与从业人员比重之间的关系,得到如下结果:
5年及以下:Y1=3.49+0.408X1
6年~10年:Y2=3.044+0.484X2
11年~15年:Y3=2.481+0.579X3
可以看出,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与企业“年龄”有着正相关关系,随着企业“年龄”的递增,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逐渐升高。
(八)各功能区中小企业吸纳就业方面各具特点
2004~2008年五年间城市发展新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单位数及从业人员数同步增长,首都功能核心区单位数及从业人员数同步下降,生态涵养发展区单位数上升、从业人员数下降。城市发展新区、城市功能拓展区逐渐成为首都中小企业发展的基地,成为容纳北京劳动力就业的主体。城市发展新区企业数量激增,但从业人员数量尚未跟进;城市功能拓展区企业发展速度虽然低于城市发展新区,但吸纳就业水平远高于城市发展新区。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都市工业、商贸商务服务业、软件和信息业的发展带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创造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数据让我们看到了近年来北京市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及在吸纳就业方面的能力和特点,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呈现的问题,这些问题弱化或限制了中小企业吸纳从业人员的水平。
(一)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是第三产业提升就业能力的短板
五年间北京市第三产业85%的行业从业人员增速均超过10%,但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及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该行业从业人数从2004年的18.1万人下降到2008年的12.6万人,降幅达30.4%,成为北京市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短板。
(二)私营个体企业吸纳能力弱
从企业经济类型看,非公企业已然在北京市的经济舞台上担当了主角,其中私营中小企业数量占中小企业总量的79.9%,吸纳就业人数接近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一半,私营中小企业在企业总量及从业人员总量上占绝对优势,但平均到个体企业,我们看到每个私营企业所容纳的就业人数仅13人,低于港澳台商、外商及其他类型的企业。这说明私营企业创造就业机会多,但吸纳就业能力弱。
(三)小型企业就业人数增长缓慢
小型企业在企业数量及就业人数总量上均高于中型企业,但企业数量比例与就业人数比例相差悬殊,2008年中、小企业的企业数量比例为1∶78,而二者的就业人数比例为1∶3。可见,小型企业吸纳从业人员水平远低于中型企业,就业人数增长缓慢,两次经济普查间从业人数仅增长2.1%,较中型企业低20.2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差,制约了中小企业总体就业水平。
(四)企业年轻化,难当就业重任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与企业年龄成正相关关系,因此中小企业数量保持合理的年龄梯度对就业的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2008年北京市经营年限在15年以下的中小企业的比重为93.6%,呈现明显的年轻化,不利于就业水平的持续增长。
(五)生态涵养发展区就业人数下降
两次经济普查期间,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除延庆县外,其他四个区县的中小企业数量各有增长,但就业人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二三产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的发展空间体现在企业数量的增加上,而在区域总就业人口未减少的情况下,就业人数非增却降,这就是问题所在。如不加以正确引导,或将造成两败俱伤:就业人数减少抑制新成立企业的发展,继而导致从业人数的进一步减少。
三、提高北京市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建议
国内专家学者对中小企业如何发展提出了若干很有价值的观点,在就业方面提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政策建议,结合对北京市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研究,将相关发展建议归集为“一个中心、两条线”,即以提高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力作为中心,从政府和企业两条线开展各项工作。
(一)引导中小企业向具有就业优势、就业潜力大的产业、行业发展
政府要紧密结合首都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利用首都优势资源,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鼓励中小企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到商务服务和信息服务领域,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支持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进行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项目,推动满足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通过中小企业实现产业化。重点支持一批在相应产业领域创新水平高、市场前景好、风险较大的初创期项目,以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发展中小企业,增强郊区县经济活力
郊区县大型企业少,中小企业承担着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任务,解决郊区县就业问题,应主要从中小企业的发展着手。把产业发展与扩大农民的非农就业结合起来,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优先发展劳动密集、资源节约、适合本地区特点的都市型工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加强旅游开发,包括民俗游、观光采摘等。支持郊区县的投资项目,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以小企业、大产业的思路发展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中小企业。
(三)为企业联姻,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沟通
在鼓励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不能只求数量,更要注重推动小企业上规模。政府应“牵线做媒人”,创造机会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沟通。这种沟通并不仅仅是传道与取经的概念,应鼓励大型企业将部分生产环节分包,带动中小企业向前发展。同时应向在发展上有一定规模的小企业提供信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增强其发展动力,保证其发展的稳定性,保证就业的稳定性。
(四)注重协作配合,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为支持中小企业的创建和发展,政府应促进部门间的协作配合,搭建平台,提供创业鼓励、税收优惠、人员培训、解决融资困难、给予就业补贴等。要“搭建融资服务平台,重点解决成长期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问题”;加强创业辅导,为初创型中小企业和二次创业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等服务;依托区县服务大厅和基层政府部门,整合职能,延伸服务,建设创业服务中心,从注重项目管理服务向注重创业服务转变,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等服务。
(五)加强管理和创新,提高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
加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和产品的创新,增强中小企业生命力,是解决中小企业就业能力的关键。应在充分分析企业内外环境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发展阶段,进行明确定位,使企业的发展有目标可循;中小企业应注重企业经营过程的管理,注重技术创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注重产品创新,提高风险意识;中小企业应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发挥其在用人方面的灵活性,在就业人员的工资、福利水平方面不吝啬,吸引企业所需人才,让劳动者感受到“体面就业”。
(六)培养中小企业的企业家精神
中小企业是企业家成长的摇篮,中小企业有助于培养企业家,企业家因为有了创业才能衍生更多的就业。企业家精神是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资本。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新增企业数量实际上就是新增企业家数量,缺乏企业家精神,企业也就失去了成长的活力,中小企业不同于个体户,创业者在获取财富的同时,应具有社会责任感,培养自身的敬业精神,提高自身的管理理念,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为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张昌法,徐云池,王虹等。房地产统计学。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年。
[2]苏波,袁普。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年鉴2003.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王远枝,袁普。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年鉴2004~2005. 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
[4]王远枝,袁普。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年鉴2006。中国大地出版社,2007。
[5]王黎明,袁普。中国中小企业年鉴 2007 。中国大地出版社,2008。
[6]王黎明,袁普。中国中小企业年鉴2008。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7]王黎明,袁普。中国中小企业年鉴2009。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现将财政部(92)财会字第09号《关于提高粮食统销价格后国营城市建设综合开发企业发给职工粮价补贴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财政部关于提高粮食统销价格后国营城市建设综合开发企业发给职工粮价补贴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92)财会字第0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各中央级房地产开发公司:
根据财政部(92)财综字第38号文件《关于提高粮食统销价格后适当发给职工等有关人员粮价补贴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现对提高粮食统销价格后,国营城市建设综合开发企业发给职工粮价补贴的会计处理通知如下:
国营城市建设综合开发企业按规定每人每月5元标准发给在职职工的粮价补贴,计入企业的工资总额,但不计提职工福利基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企业支付给在职职工的粮价补贴,应按照现行会计制度关于工资核算的有关规定,通过“应付工资”科目核算。支付粮价补贴时,借(减)记“应付工资”科目,贷(减)记“现金”科目。月份终了,企业应将支付的粮价补贴随同应付工资,按照现行资金渠道进行分配,借(增)记“管理费用”“房屋经营支出”“多种经营支出”等有关科目,贷(增)记“应付工资”科目。
关键词:融资约束;投资;融资成本
一、引言
在1958年,由Modigliani和Miller (1958)提出的MM理论认为, 在完全资本市场下,公司的投资决策和资本结构无关, 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的外部融资和内部融资的成本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是没有差异的。但是,MM理论提出以后,人们发现现实中并不存在完全资本市场,由于一些条件的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和成本的产生,使得企业外部融资和内部融资成本之间存在差距,企业本身和资本市场制度的不完善、不确定性等一系列局限性条件的潜在,使得我国企业中存在一定程度地融资约束问题。近些年来,经济虽然在不断的飞速发展,各方面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但是融资的局限性是一直制约企业良好发展的不利条件,对于导致企业产生融资约束的因素国内外学者一直研讨至今。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下,市场也给企业提供越来越多的投资机会,企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就要把握住这种机会,然而融资约束是减少这种机会的不良因素。整体上看,融资约束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融资成本的不一致。Myers和 Majluf(1984)基于交易成本考虑,认为企业中存在内部融资比外部融资成本低,股票融资成本比债务融资成本高的现象,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产生,投资人要求的高收益更加加大了企业放弃融资机会的概率。FHP(1988)认为,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性,公司内外融资成本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且企业主体中内部资金的成本低于外部资金的成本。Bernanke、Gentler(1989)及Gentler(1992)认为问题的产生,使得投资人增加了要求的投资报酬率,企业外源融资困难,也是融资约束的原因之一。
二、关于影响企业融资约束因素的研究现状
企业融资状况具有复杂性,许多影响因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产生。首先从企业外部的宏观方面来说,区域金融的发展的不均衡、宏观货币政策的实施、企业金融生态环境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了融资约束的产生,也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的投资遭受限制。
(一)影响企业融资约束的外部因素
1.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当公司遭遇融资瓶颈时,即融资约束,单纯的依靠内部资本市场是无法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的。资本市场的区域金融的良好发展可以帮助企业摆脱这种融资困境。从外部视角来看,不断发展和完善区域金融体系,提升本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也就是说,区域金融市场的良好表现是可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压力的。但是在金融状况发展良好时,市场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平台,非国有性质的企业,它们的融资约束程度能够显著减轻。另外,市场化进程可以有效地缓解融资约束,市场化进程的有力推进,可以使企业相关利益者了解到更多的实时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性的程度,对企业来说,可以使得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而且也能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水平,改善企业的治理环境,提高现金的有效利用率,减少企业的融资约束。
2.国家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工具中,货币政策是一种比较有效地调控手段。当企业处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中,企业就会进行扩张投资,衡量融资约束的内部现金流敏感性也会降低,表明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对融资约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黄志忠,谢军,2013)。企业处于不同的经济周期时,融资约束的表出现程度不同,由此国家为了缓解融资约束,会针对现有的经济环境实行相关的财政政策,在不同的时段进行相应的的措施来调控,这样可以有效地缓解融资约束问题。传统的融资约束理论认为,投资内部现金流敏感性与融资约束是有关的。融资约束程度与现金流敏感性呈正相P,宏观货币政策的实施可以缓解融资约束(谢军等,2013)。由此可见,当外部的货币政策进行其有效调控时,会有效减轻企业的融资约束限制,企业应该好好关注这方面动态,有利于减低融资限制。
3.外部信息的作用。信息是企业成长的必备元素之一,不论是企业内部还是其外部相关者,对于企业的判断都是基于信息,因此,如果信息不具有代表性 或是信息的获取不一致时,就会对企业的融资产生很大影响。首先,信息在企业的外源融资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企业的成长有决定性的作用,信息共享的程度直接决定了企业获得外援融资的概率(赵驰,周勤,汪建,2012),信息的不对称肯定会影响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贷机制,从而对企业产生融资约束的影响。再是,从融资约束假说的理论上分析,当企业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时,会使企业面对高额的外部融资成本,那么很显然会加大企业内外部的融资差异,加剧融资约束程度。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可以有效的减轻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企业实施过程中的成本问题,有助于缓解融资约束(顾群、翟淑萍,2013)。信息具有信号理论的特征,外界对公司信息的质量高低进行判断的标准,很大一部分程度上依赖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结果,大规模的事务所出具的标准审计报告,具有一定的说服性,银行会根据这些结果考虑对企业是否进行贷款,这样会减少信息不对称性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缓解融资约束,增加企业的投资机会,所以信息的有效利用可以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困境。
4.政治和金融关联。除了我们所能注意的普通因素之外,学者们还发现政治关联也与企业融资约束有关。但是关于影响的程度,许多研究者的观点是不一致的。政治关联可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融资缓解,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可能是经营效率高的企业政治关联可以降低资金供求双方在企业未来不确定业绩的信息不对称性,降低资金供给方的风险,提高民营企业的资源获取能力,增加企业未来的总收益。信号传递理论也会与政治关联有关,若企业政治关联程度较大,那么企业的绩效有可能较好,由此可以反映企业绩效的有力信号,就会帮助相关投资者增加对企业的了解,给投资者提供利好信息,有利于企业融资的获取。接近一半的民营企业中存在金融关联的现象,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银行关联和证券公司关联(邓建平、曾勇,2011),金融关联可以有效减轻企业的融资约束限制,民营企业中存在的关联强度与融资约束程度成反比,关联强度越强,融资约束度越弱。在一些情况下,政治关联和企业关联之间可以产生相互替代的作用。
5.行业竞争程度和FDI的投入。行业竞争程度也会对融资约束有限制,竞争程度的大小会对企业的融资方式产生影响。在竞争程度大的行业,企业倾向于外部融资,而外部融资约束成本较高,对企业的融资约束较大,但是,在竞争程度较轻的行业,融资成本低,企业有多种融资方式,尤其倾向于内部方式。FDI即外国直接投资,异国的投资者跨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来获得或控制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来得到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韩旺红和马瑞超(2013)对有外资背景的企业研究发现,“直接注资”和“信贷引导”是FDI的两种方式,可以缓解行业融资约束问题。
另外,融资约束不仅存在宏观影响因素,企业内部诸多微观因素也会对企业融资约束产生影响。相对于外部的诸多不可控因素,企业只可以被动的接受来说,企业内部的因素,虽然也具有很多对融资的制约因素,但是管理者可以通过对这些因素的了解和把握来更好的调节融资约束程度。关于企业内部的融资约束的限制条件,学者们也进行了许多的探讨。
(二)影响企业融资约束的内部因素
1.公司所有权性质。公司所有权性质不同,那么企业可能也会面临不同程度的融资约束。国有企业由于具有全民所有制的这个特点,与政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存在这类特点,在某些方面可能会容易获得融资。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程度低,金融发展在不同所有权情况下对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的影响存在差异,国有企业的金融生态环境要好于非国有企业,所以可以知道,国有企业的受融资约束程度压力程度明显强于非国有企业(沈红波等,2010)。我国企业的经济转轨期间,国有企业会存在预算软约束,可以缓解其融资约束的影响,而民营企业存在融资硬约束,不利于融资约束的减轻。所有权性质这一因素对融资约束的限制是客观的,是企业自身所具有的限制因素,企业应该接受这一因素。并且融资约束程度不同的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行为存在差异,那些融资约束较轻的国有和大型企业,外部融资需求迫切程度相对较低,对成本性指标的变动更为敏感。
2.企业类型。市场中,企业不仅规模不同,所有权性质不同,而且所处的行业也不同。众多行业中,制造业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基础类行业,融资约束当然也存在与制造业中,魏锋和刘星(2004)通过对公司投资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回归系数研究发现,融资约束程度越严重,其回归系数越小。民营企业集团控制性上市公司,在受到股权融资约束时,一般会从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中获取资金支持,因为它的内部资本市场成本低,相对与单纯个体企业而言,有更多可获取资金的机会和渠道,其拥有更多的子集资本市场,也为融资提供了多渠道。
3.企业税制改革。纳税是企业不可避免的行为,也是企业资金流出的一个重要去向。当税制改革时,必定会影响企业的资金流动,减少企业部分的现金流动,进而会影响企业的融资状况。罗宏和陈丽霖(2012)通过对企业增值税的转型的研究发现,在现金流和折旧改变的时候,企业的内源融资约束程度会有所缓解,私有企业要优于国有企业。另外,如果在税制改革中,企业高管的背景也会影响融资约束,如果具有金融关联的背景,那么税制改革会通过高管背景的因素对融资状况产生积极的间接作用。而且,在企业所有权性质的因素下,税制改革对融资约束的作用中对国有企业的影响要低于非国有企业,同时,当企业出于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时,增值税转型对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越大,但国企的敏感程度仍低于非国企。
4.企业商业信用和企业内部控制。投资者对于一个企业最初的判断可能就是其商业信用情况,例如银行对于公司的贷款限制,多是根据其信用的等级划分的,商业信用是企业一直所注重的。商业信用与企业的融资约束有相联关系,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越高,也就可能更依赖于商业信用,利用这种路径来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商业信用程度越高,越有可能从外部取得资金来缓解企业的融资问题。无论从审计还是会计的角度,内部控制一直是企业高层人员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之一。好的内部控制可以影响企业的财务报告的质量,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可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提高信息质量,使得企业相关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相关信息,做出正确融资决策,对融资约束产生有利影响,如果企业存在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那么会加强企业的债务性融资约束。
综上,从研究现状中可以发现,在各因素对企业融资约束产生影响中,大部分的影响因素是基于信息不对称性和成本的层面上产生企业的融资约束。而且,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看,其内外部的制约因素一直对企业的融资产生影响,而且其影响因素众多,范围之广。在此基础上,如何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限制程度应该是要关注的。因为企业面临的情况是错综复杂的,存在许多可控或是不可控力,显然不能规求所有的因素共同对企业的融资约束产生良好的缓解作用。但是企业管理层可以利用其中的部分来调节企业的融资限制,使得企业可以把握更多的投资机会,走出融资困境,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首先,企业内部因素是企业管理人员应该重视的,诸如像财务报告质量、商业信用等可以把控的因素,而且还要与外部因素相结合,时刻关注国家相关措施的发行,减少一些可控因素的影响,国家也应该了解企业融资困境,将相关制度的实施作为一个引导,帮助企业减少融资限制,外部相关者也应该不仅仅依靠一项因素作为对企业投资标准的评判,因为一个好的企业可能某些方面处于弱势,可以适当放宽投资条件。再是,并且企业自身要想不断发展,只有采取相关措施努力冲破融资约束的限制,才会把握更多融资机会,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I:
[1]黄志忠,谢军.宏观货币政策、区域金融发展和企业融资约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观证据[J].会计研究,2013 (1): 63-69.
[2]谢军,黄志忠,何翠茹.宏观货币政策和企业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基于企业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13 (4):116-123.
[3]赵驰,周勤,汪建.信用倾向、融资约束与中小企业成长――基于长三角工业企业的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2 (9):77-88.
[4]顾群,翟淑萍. 信息披露质量、成本与企业融资约束―来自深圳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 (5):43-48.
[5]邓建平,曾勇.金融关联能否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J].金融研究,2011 (8): 78-91.
[6]韩旺红,马瑞超. FDI、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2):104-110.
[7]沈红波,寇宏,张川.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投资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10(6):5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