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

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6 08:31: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

第1篇

关键词:弊端;复杂科学;初中生物;特征

一、线性思维方式造成的弊端

1.知识本位倾向严重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直以来,生物教育强调“刺激―――反应”,认为“学习是知识的获得”。这一简单线性思维方式,仅仅将学生视作个体信息的处理者,忽视了人脑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特殊的认知过程这一本质。造成了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强调“接受性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简单化,偏重于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思考和整和,教学文化是一种“快餐文化”,由此学生必然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缺乏体验的能力,更缺乏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生物教学中的应试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当前,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标准仍很简单―――成绩。教师通常通过加班加点、机械训练、题海战术等短平快的方式来应对各种考试、评比。生物教科书中规定的必做实验,有85%的教师和学生懒得去做,即使考也可以变做实验为讲实验,学生亲自做实验变为听实验。所谓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也只能“望本兴叹”。这种现象严重扭曲了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育教学的功能,严重背离了教育的本真。

二、复杂科学视域中生物教育的特征

1.生物教育具有自组织特征

自组织是一个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首先学生作为个体生命,是自然生命,具有自组织特征;能主动地从外界系统中获取阳光、空气、水分等营养物质,自主地生长;同时从学生的精神生命看,学生能主动地获取书本知识、社会经验,不断调整自己与外界的相处方式。在自组织的启示下,教师必须重在引领、激活学生的自组织系统,唤醒他们内在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其次,生物教学系统具有自组织特征。这里至少存在教师系统、学生系统、教材系统。这些系统在教学活动中经过其内部和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逐步向合理、有序化发展,呈现出教学的无限丰富和发展性。这里教师要起到优化教材系统,积极激活学生系统的关键作用。

2.生物教育具有非线性特征

一直以来,在线性思维的指导下,人们在生物教学中认为,人的发展是线性的,可以看作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被测定分解为一个个小的不连贯的步骤。强调行为的客观性和因果制约性,追求因果的透明和相互作用的简单性为求在每一种情形中都辨认出原因和结果。实际上人的发展具有差异性、多样性、可变性。而教育事件的发生与否还取决于具体的情境等随机出现的条件,基于此我们不能对某一教育结果的出现作简单归因,也不能对即将出现的教育效果作断然的预测。因此要求:①教师要不断提高示范、引领作用,重视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要自觉践行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②鼓励学生的“超越”“质疑”与创新。③重视学生的实践探索与亲身体验。重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④重视挖掘和利用生物教育的资源。

3.生物教育具有整体性特征

整体性是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系统的整体行为决不是所有局部行为的简单相加,一般情况是整体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因此生物教育不能简单地分离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必须确认教学是师生精神生命共同生长的过程,不能还原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从生物教学的总体上去把握教学特点及学生的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要把握师生充分交流这一关键。对生物教学内容不可分离得支离破碎,不管是介绍人、其他生物,还是环境都要从生物圈这一整体去理解把握。生物教育整体性关注青少年生命整体的发展,明确认识生命发展的复杂性,以期实现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总之,生物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系统,一是要注重体现系统的整体性和自组织性的理念,从而克服传统生物教学的片面性和强制灌输性;二是要以非线性、开放性、不确定性等复杂性思维方法为指导,优化课程组织、教学过程与方法,使生物教育从简单、封闭、线性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走向健全、科学与高效。

【参考文献】

[1]初中生物[J].课程.教材.教法.1990,(04).

第2篇

关键词:灵活应用 网络信息 物理课程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0(c)-0196-01

1 初中生应用网络信息进行物理课程学习的内容和基础

1.1 初中生应用网络信息进行物理课程学习的内容

网络信息在初中生物理课程学习中的灵活应用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老师们的上课效率、减少维持纪律次数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加快了我们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能力,以便于最大程度的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网络信息在初中生物理学习中的应用不仅充当辅助工具的作用,更主要的是激发出大家对物理课程学习的兴趣,以此作为起点,使自身所掌握的物理学习方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初中生的发展需要与时代保持同步,网络信息的应用便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是传统物理课程学习所达不到的,这种方式已经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认可和喜爱。

1.2 初中生应用网络信息进行物理课程学习的基础

我们在学习物理时,因为物理知识和生活里的现象息息相关,而且具有一定的趣味儿性,所以我们都愿意去挖掘更深奥的知识,而不仅仅是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除了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最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可以获取快乐,通过应用网络信息便可实现这一目的。物理学习不是一种被动的信息刺激,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凭借现如今强大的网络信息平台来获取自己喜欢的知识,由被动转变成主动,形成一种能动的过程。灵活应用网络信息进行物理课程学习的理论基础正是如此,初中生希望成为物理课程学习的重心,这样才能在课上真正学习到知识,更进一步接近自己未来的愿望。

2 初中生应用网络进行物理学习的两个重要因素

2.1 初中生基本特征的差异

虽然同在一个班级上课学习,虽然由相同的老师教课,但是我们的基本特征都有所区别,包括每个同学的智力水平、应变能力等等都应作为影响网络信息课程学习的主要因素。在进行物理课程学习时由于基本特征存在较大差异,相互之间进行研讨便存在较多问题。所以,在学习之前应该相互了解,这样有助于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所持的看法能够达成一致。与此同时所使用的学习仪器设备以及所处的学习环境都是影响自身能否灵活应用网络信息进行物理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

2.2 学习目标的不同

在利用网络信息进行学习物理课程之前,要对其进行预习,做到心中有数,在上课期间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这种方法固然是好,但是随着我们预习的不断深入,产生疑问和问题的方向会存在较大差异,最终导致上课时只关注自己不会的地方,学习重点的不同便体现出来。一般来说物理学习以活动、实验为主的目标,所以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之间的讨论,在学习重点方面,小组之间经过多次交流和沟通,物理学习过程的高效性不言而喻,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价值观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3 初中生在网络信息物理课程学习的优势

3.1 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媒体技术得到有效的激发

网络信息的灵活应用对于初中生而言就是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比如说在进行物理课堂学习时,经常参观模拟仿真演练,一些看不见、摸不到的事物通过物理模型得到展现,使它在内心中得到形象化和具体化。课堂上对计算机播放视频与动画的观看,有助于大家直观的去了解一些抽象、复杂的物理知识,以便于去深入思考物理知识。

3.2 初中生学习的效率因网络信息环境而得到提高

在如此之大的网络信息环境下,一般主要通过超链接、动态识别库等形式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了解,通过超链接可以自主的选择喜欢的知识,因为超链接具有一个特性,就是能够将物理知识、概念等理论内容与实例、习题或是其他形式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喜欢哪种学习方式就选择哪种模式,因人为宜,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与此同时,也不能忽略及时与教师进行反馈的重要性,有疑问的地方向老师进行询问,这样的话,能进一步提升学习的灵活性,使物理课程的学习更简单、便捷。灵活应用网络信息在初中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

4 初中生在传统与网络信息应用中对物理学习情况的总结

4.1 初中生在传统条件下的物理课程学习情况

传统物理课程学习的内容是指借助教师对教学大纲要求的解读来获取基本物理知识,我们在每次考试中取得的成绩被当做评价学习情况的依据。具体情况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课上学习物理课程大多数是以填鸭子的方式进行的,即使自身对某一方面的物理知识出现疑问,由于教师的极少引导,上课积极提出问题的现象也较为少见。其次,没有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这一内容,导致无法将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这样对于老师们而言,减少了不小的教学负担,但是对于我们而言,物理学习过程较为枯燥,无趣。最后,由于传统物理学习方式、方法单一,导致自身的兴趣普遍偏低,上课与教师互动的情况少之又少。

4.2 初中生在网络信息条件下的物理课程学习情况

网络信息条件下的物理课程学习情况是:我们将物理实验作为学习的重点,相互之间积极研究、探讨物理问题,来培养自身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大多数根据大家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答和总结规律,由此不难发现学生是目前网络信息应用的核心,我们仍然采用传统课程学习中听老师传授知识的方式,课上氛围依旧活跃,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自主将其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内容,通过网络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自身的学习热情比以往有了一定增加。

5 结语

21世纪是信息网络时代,初中生正受到网络信息热潮的吸引,在课程学习方面灵活运用网络信息便是提高初中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方式,与此同时,我们才愿意、主动的进行学习。该文主要初中生在传统与网络信息条件下的物理课程学习情况、初中生在网络信息物理课程学习的优势等方面展开论述。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相信初中生通过网络信息在物理课程学习阶段一定会有更广泛的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第3篇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国防上的应用。

(二)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理解生理知识的基础。生理知识是阐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重视选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

(二)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1.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生物学是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使学生知道生物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联系各地的自然实际。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的生物种类有很大差别。因此,所选取的植物和动物,既要重视其典型性,又必须尽可能是各地比较常见的,以便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这些动植物和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规律。

3.选取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三)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很快,生物课必须重视用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来阐述教学内容,并且适当地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和参加工农业生产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班级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高二(2)、(3)、(4)三个班级,三个班级人数分别为:46、45、46人,虽然通过班主任,我对个班的现状有了一点了解,但由于生物是从高二开始的起始课程,所以具体情况还不能下定论。

四、教学进度安排

第4篇

关键字:初中生物 学习兴趣 学生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是开放的课堂,要把课堂外延扩展到社会大舞台,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内授课;是现代的课堂。也要求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如何让初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是初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为课堂互动打好基础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了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效的理想气氛。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考虑: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使学生清晰地知道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积极思维。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2、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遇到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如我们吃的西瓜有些有籽有些无籽为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心理。

3、提出问题,强化学生的注意

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利于学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注意力的集中。首先问学生发面都有哪些方法呢?学生能列举出如小苏打法、物理打泡法及酵母菌发酵法等。接着教师提出:什么叫发面呢?引导学生了解发面就是使面中充有气体,加热时气体膨胀,使面松软。再通过复习植物的呼吸作用,引出酵母菌的两种呼吸方式及酵母发面的原理。利用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能产生酒精的知识,向学生介绍工业上酿酒的方法以及轰动一时的山西假酒案发生的原因及严重后果。通过向学生介绍有关甲醇与乙醇在物理特性方面的关系,教育学生要做品德高尚的人,不做损人利已的事。再通过敞口的广口瓶和盖严的广口瓶中的酵母菌培养液在气味上的区别,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二、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时留住学生

1、巧用比喻化疑难

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借用诗词,提高兴趣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来赞美自然界的生物。

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插入某些课中,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适量地运用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古诗词进行教学,不仅会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增长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更可为学生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情境,从而活跃课堂气氛,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时,导入时教师可引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唤起学生珍惜美、爱护环境的意识;还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峙桃花始盛开”来突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用比较法综合复习

课本中有2个“基本”、 3个“基础”、4种能源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一目了然。2个基本是: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是: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是: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4、利用生活常识,维持学生的注意

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发挥:①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②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

5、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可以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和美妙的声音,直观的展现抽象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闻报道、图片、音像资料等素材都能够用于创设生物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可极大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

6、用新闻热点事件激发学习兴趣

第5篇

从本质上看,基于项目的学习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即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学,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完善的过程。因为这种学习模式特别强调协作的重要性,而在项目学习背景下,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5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所谓“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核心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组成部分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是未来教育改革的关键和课程改革的核心,也是初中生物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

对于初中生物教师而言,由于初中生物是非中考科目,这是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首先是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 ;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基于核心素养完善学业质量标准,还可能改变中小学评价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局面。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人与单纯的“考高分”并不能画等号。它还将对学习程度做出刻画,进而解决过去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操作性不足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建议

1.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在初中,学生会学习关于生命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的生活,通过学习,学生一定会感受到生命的复杂、神奇、高效、协调等特性,一定会领悟到生命活动和生物世界的博大精深,由此产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物的情感。

2.对自然的珍爱与敬畏。

通过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习,学生会了解到“和谐”的重要性,会对生物生活的环境(无机的和有机的)更加敬畏,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只有珍爱自然、保护环境,才能让生物与环境和谐“相处”,社会也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3.对科技的认知与实践。

生物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通过光合作用发现的历史、克隆羊多莉的培育等过程的了解,梳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领悟科技发展的神奇魅力。在感叹生物科学迅猛发展和生物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发展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克隆技术带来的伦理的问题,试管婴儿技术带来的性别歧视问题,转基因技术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生物学的发展和研究离不开科学实验,初中生只有动手实践,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才能为将来的创新努力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实践,也会加深对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认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潜能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4.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初中生物的学习,学生会了解许多健康知识、饮食常识、遗传原理、环保知识等,不仅对个人和家庭成员有益,还要对社会有所担当并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如积极传播生物学知识(如宣传防传染病特别是防艾知识、环保理念、遗传病的预防、食品安全、营养全面均衡理念、吸烟的危害、对转基因食品的正确认识等),争当环保的宣传员、执行员和监督员,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生物学知识,让生物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以上四个方面,“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从生物学的知识出发,应该是生物学科独有的学科素养,其他学科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也可能会有这样的内容;“对自然的珍爱与敬畏”“对科技的认知与实践”“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其他学科素养也会涉及,但这里强调的是基于生物学视角的核心素养。每一点都是知识、技能、情感的融合,兼具个人和社会价值,都是基于生物的,是初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凸显生物科学素养的特点

1.要体现生命性。

生命科学要体现生命性。(1)课堂要成为生命与生命对话、交流的地方,成为生命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团结合作的地方,成为生命主动学习、提炼感悟的地方。(2)作为生命体本身,学习者要联系自身实际,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活学活用。(3)大自然中到处都是鲜活的生物,所以生物学的学习不能局限于书本、课堂、实验室,要把课堂延伸到大自然中,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2.要体现实践性。

生物科学的特性之一就是实验性很强,许多重大发现都来源于科学实验,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因此要特别重视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师不仅要重视课本上应知应会的实验,还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书本上的一些探究活动和课题研究,重视校园外的社会调查实践和野外考察学习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对学科思想的领悟。

3.要体现科学性。

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分支之一,要体现科学性。除了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之外,学生要学会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并通过对一些科学发现史、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的建立等内容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从而学会理性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还要积极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历程,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并且通过学习,领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质疑创新的科学精神,从而涵养自身的科学情怀。

4.要体现融合性。

(1)要将知识、技能、情感融为一体,这是作为素养的特点之一,也是在复杂情境中利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必然要求。

(2)要将所学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生物学与当代的许多重大问题都紧密相关,如人口、粮食、自然资源、环境污染、健康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生物学的发展有关。

(3)要把个体与社会融合起来,充分认识到个体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体组成整体,个体影响整体,整体也会影响个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尽力为社会多添一份力量。

(4)要把生物学科和其他学科,特别是理科学科融合起来。生物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及技术,理科的思维和方法也有诸多的共性。只有把相关的学科素养融合起来,才能汇成个体的核心素养。

(5)教师要将校内资源和校外教育资源融合起来,汇成学生生物学科素养养成的沃土,为学生开阔视野、强化应用、联系社会提供丰富的营养。

三、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

在生物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外,还应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正确的科学观和一定的科学能力。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

首先,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这是基石。不懂得自身结构和生理,就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也不可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更不可能成为好的医务工作者。没有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知识,何谈优生优育、农作物的高产和优产?没有植物、动物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怎能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挂图、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并紧密地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生物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就会奠定良好的基石。

其次,良好科学素质的形成,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对人类有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勤奋求实的故事,使学生懂得要想做到事业有成,必须有顽强刻苦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教师应在教学中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学科,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来获得的。如,叶的结构,通过学生动手、观察、分析得出只有气孔能向外散失水分,靠近叶上表皮的栅栏组织含叶绿体数目多,排列整齐,因此绿色要深一些。使学生明确,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实事求是的作风去认真对待学习,对待每一件事。

第6篇

从根本上讲"问题"应该来源于学生的阅读、讨论、练习、实验等学习实践活动中,来源于学生认识的局限、思维的冲突、方法的错误、对象的模糊和观念的差异等方面。教学实践表明"问题导学"是一种有效和发展性的教学模式,源于思维活动产生于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能使学习者的思维具有明确目的性;解决问题的学习能使学习者在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新旧知识之间作出联系,建立知识系统。正因为如此,对于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相信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感到异常疲乏,学生完全是在被动地在接收知识,而且效果还不甚理想。而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作为生物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和学生共同学习,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受到足够的尊重,得到充分的自主学习权,可以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教师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问题导学法则显示了其突出的优势。它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积极思考、总结归纳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笔者结合生物学科特点,主要从以下方面探讨问题导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教师要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逐步深化问题导学法的理念

问题导学法就是由教师对情景进行创设,再带领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主宰课堂,主动积极地接受知识,而教师则应成为授人以渔的导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丢给学生,来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道路。对于大多生物生来说,生物是一门复杂而抽象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生物的时候显得非常吃力,久而久之会产生厌恶情绪。同时,学生之间水平参差不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侧重点不一样,对生物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异,这些都让学生觉得生物艰深而难理解。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中最显著的就是其抽象性。本就如此无趣,若初中生物教师仍采用在课堂上无休止地讲授知识,学生就更丧失了学习生物的热情与动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被改变,我们应该明白,初中教师的职责是让学生学会自己独立思考、领悟方法、掌握技能。因此,教师思想的转变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利用问题导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新知识的学习始终是以旧知识为依托的,在运用问题导学法的时候,我们要逐步调整我们原有的知识结构,达到新旧合一的境界,要彻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观念。

2.教师在生物课堂上要善于运用问题导学法讲授知识

问题导学法在实际课堂中的运用包括了三个阶段,首先,初中生物教师要在教学设计这一环节善于创设情景教学。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应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并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激发出学习的兴趣。例如,学习"减数分裂有关DNA、染色体、染色单体变化知识"前先设置"有丝分裂各物质的变化"这一问题,将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有丝分裂"的基础上分析得出"减数分裂当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变化规律"的结论。其次,初中生物教师还应该和学生一起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作出假设与判断,以此激发出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互相质疑并证实,一起讨论、互动,可以让问题得到最详细最可靠的答案,而且也进一步巩固了师生关系。当然,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将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往更深层次思考。最后,初中课堂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互动;课后的讨论与讲授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

3.教师要充分利用生物实验拓展问题导学法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思维的宝贵品质,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学生在生物实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是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不管是哪一个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都应给予关注和鼓励。如在学到"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学生提出"为何要用浓绿的叶子?碳酸钙、二氧化硅的作用呢?滤液细线为何要直、干燥后才能重复划?"如果学生的问题仅凭个人努力可解决,教师就应让学生自行解决,如个人不能解决,就应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采用"问题导学法"进行课堂教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探究,营造了探究性学习的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都会积极思考问题,教师不但注意到了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还注意到了平时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对每一个同学提出的问题都给予关注,让全体学生和教师共同来寻找答案,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这一活动过程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通过直接观察获取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4.问题导学法在生物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

第7篇

[关键词]中美教材 动物学 教材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150-02

1986年哈雷彗星光临地球后,美国科学促进委员会提出了“2061计划”。“2061计划”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之后出版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2000年,我国正式启动第八次课程改革,在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在2011年颁布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美两国提出了各自的课程标准以后,都根据标准进行了新教材的编写。

本文中选择了美国McGraw Hill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出版的美国中学(6―8年级)核心理科教材《生命科学》 (以下简称美国教材)和我国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以下简称我国教材)中涉及的“动物学”部分内容教材体系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可见中美两国教材的设计体系存在着异同点,同时教材的体系又体现着中美两国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中美教材体系的比较分析

(一)中美教材整体体系的比较分析

中美两国教材都是根据动物进化的过程进行动物类群的介绍。美国教材中只有《动物》[1]这本教材中涉及到了动物学的主要内容;我国教材中关于动物学的内容有主要内容在《八年级上》[2],部分的内容在《八年级下》[3]中。表1中列出了中美初中生物教材“动物学”的整体体系。

从整体看,美国教材包含了动物的入门、动物类群、动物行为的三个部分;我国教材《八年级上》包含了动物的主要类群、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三个部分。《八年级下》中关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涉及到部分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比较可见,中美教材都将动物类群作为动物学部分的主要研究内容,将动物的行为作为次要研究内容。

从动物类群的介绍看,美国教材共选择了14个动物类群,我国教材选择了12个动物类群,都是从无脊椎动物开始到脊椎动物结止,但是我国教材中没有选择“海绵动物”和“棘皮动物”这两个类群。通过比较可见,美国教材中选择的动物类群数量虽然比我国多,但是教材内容开展顺序上是大致相同的。

从教材的整合度看,我国教材将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编入《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中,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植物和动物在生殖和发育上的异同点。同时,我国将《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作为一章,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动物在整个生物圈中的作用,展现了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体会动物是生物圈的一部分,参与生物圈的运转,而美国教材针对动物的生殖和动物在生物圈的作用没有单独进行讲解。通过对比可见,我国教材将相关内容编写在一起,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异同点,便于对相似内容的区分。所以说,在相关内容的整合中,我国教材的整合程度更高,能够帮助学生通过相关内容进行比较而获得异同点的直观认识。

(二)中美教材中同一节内容的体系比较分析

美国教材对于动物类群主要是从动物的身体结构、获取食物的方式、繁殖方式、动物的起源、动物的分纲、动物的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我国教材《八年级上》关于动物类群主要是从同一类群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动物类群的特征、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三方面进行介绍,《八年级下》主要介绍昆虫、两栖动物、鸟三个动物类群的生殖与发育等相关内容。表2列举了中美教材中关于“软体动物”的相关教材内容,以中美教材中关于“软体动物”一节的教学内容为例,比较中美教材相同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安排的异同点。

表2 中美教材中关于“软体动物”的教材内容

生命科学・动物・软体动物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

身体结构:外套膜、腮、开放式循环系统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的数量、外套膜、软体动物的特征、以双壳类动物动物(缢蛏)为例,研究软体动物的特征

软体动物的分类:

腹足纲、瓣腮纲、头足纲、头足纲的运动推进器、软体动物的起源 软体动物人类生活的关系:

软体动物的价值:

从动物的主要特征介绍形式看,中美教材都关注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但是我国教材是以双壳类动物(缢蛏)为例,研究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美国教材采用笼统的方法介绍软体动物的特征,然后对软体动物进行分纲介绍。由此可见,我国教材以常见动物为代表介绍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美国按照“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形式从客观的角度介绍该动物类群的特征。我国通过以生活中常见动物为例进行动物类群特征介绍,易被学生理解;而美国的介绍形式相对抽象,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从教学内容体系看,美国教材由特征到分类,根据分类看生活环境、生存和繁殖,动物的起源,最后看动物类群与生活的关系;而我国教材由动物类群中常见动物开始介绍,然后通过代表动物的观察介绍该动物类群的基本特征,最后是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由此可见,中美两国教材都会关注动物的特征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但美国教材中对动物类群进行分纲介绍,关注动物的起源,而我国没有对动物进行分纲介绍和关注动物的起源。我国教材内容的展现多使用直观的方式,与美国教材相比我国的教材可理解性强,而美国教材的知识广度大。

二、结论

通过对中美初中生物教材中“动物学”部分知识体系的比较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一)教材的整体体系基本相同,但美国教材动物分类体系更具体

中美教材关于动物内容的选择虽然都是按照动物进化由低等动物向高等动物的大致过程进行介绍,教材的编写顺序也大致相同,但是美国教材将动物类群进行分纲介绍,使得学生可以了解的动物分类体系更具体。

(二)动物类群基本相同,但美国教材动物类群体系更完整

中美教材中选择的动物类群数量虽然不同,但主要的动物类群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我国教材中没有选择海绵动物和棘皮动物这两个动物类群。所以,从动物类群的完整性看,美国教材数量多,学生能够获得的动物类群的体系更完整。

(三)关注的主要内容相同,但我国教材更易理解

美国教材中需要学生理解动物的特征、分类、生活环境、生存和繁殖,动物的起源,动物类群与生活等方面内容;而我国教材需要学生理解动物的特征、动物与人类生活的联系、部分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虽然美国教材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同时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广度,但是学生理解起来较难。我国教材的内容体系简单明了,内容易于学生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材内容呈现形式,我国教材展现形式更据直观性

中美两国教材都关注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但是从教材内容的编写看,我国教材由具体的动物来研究动物特征,美国教材由动物特征到动物的分类和分纲。从教材内容的展现形式看我国教材直观性更强。

三、总结

由上述内容可见,中美两国的教材中存在着相同点的同时还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与中美两国的课程标准有关。中美两国教材体系上的不同、内容的广度、展现形式等都体现着各自国家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例如:我国《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的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4]《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良好的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科学主题(也就是同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特别相关的知识)知晓得比较多,理解得比较深。”[5]中美教材是以中美两国提出的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教材内容选择,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编写的。教材中体现了中美两国的课程标准对相关内容的要求,所以中美两国的教材是与中美两国的课程标准相适应的。

【参考文献】

[1](美)比格斯等著.美国中学核心理科教材・生命科学・动物[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朱正威,赵占良.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科学・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朱正威,赵占良.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科学・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第8篇

卷首语

(1)浅析远程开放教育中英语教师的职责 张稹

教育之论

(2)浅谈“中国红”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邓海贝 韦锦业

(4)幼儿娱教电视节目的娱教策略研究 林秀瑜

(6)农村中学教师对待英语写作态度的调查研究 范秀苗

(7)学生通家书制作系统研发构想 陈具才

(8)论强化北部湾高职土建大类专业的大学英语的实用性——北部湾视野下建筑房地产类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二 朱仲纪 唐国卿

(10)多元课程教研活动研究 郝德刚

(11)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策略的探索 黄鸿芳

(12)浅谈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叶丽萍

(13)浅谈初中美术对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 陈胜

(14)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性的探索 钱小娟

(15)浅谈职教英语课程改革 朱婧

(16)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邓焱嵩

(17)新课程改革的反思 胡雪娟

(18)新授课课堂模式 张立秋 吕树君

(19)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方法 简健

(20)语文新课堂新在哪 王静

(21)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周昭健

(22)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探究 李翠平

(22)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探究 刘仲毅

(23)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张建勇

(24)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 郭建业

(25)体验新型课堂 感受语文之美 吴金玉

(26)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打造社会课精彩课堂 申蓓蓓

(27)研究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秦理想

(28)建立“能力指向、项目主导、突出育人”的通用技术过程评价 何斌

(29)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与思考 孙逊

(29)浅谈如何把握“课堂生成” 宋金云

(30)新课标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靳西强

(30)高中数学选修课程的开发体会 丰红平

(31)开发原创题,转变评价观方式 李炎冰

(32)校本作业开发的基本原则及其评估 黄永新

(33)如何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林钱明

(34)高中英语课堂模式探究——多媒体教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李艳丽

(35)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熊桂英

(36)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曾淑君

(37)英语课堂中的游戏教学 殷云霞

(38)浅谈新课程化学课掌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点做法 陈灶阳

(39)在数学中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莫春华

(40)厚爱善教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胡海燕

(41)浅谈分组合作式课堂教学方式 高会

(42)依托阅读,提高学生英语任务型写作水平 黄?

(43)刍议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 张岩

(44)乐彼之园,爰有树檀:用智慧去寻找写作乐趣--激活学生写作状态的思考 刘莉

(45)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魏可洪

(46)高中有机化学考查中合情推理的体现和运用 杨志杰

(48)走进新课改,感悟新理念——浅谈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 董英

(48)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升高职教育的创新性 冯莉莉

(49)转变历史课堂教学观念,开展创新教学 龚惠容

(50)浅析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 刘永红

(50)建设校园语音系统 拓展语文学习情境 张超

(51)打造高效课堂,享受愉快教育--浅谈初中语文愉快教学 刘媛媛

(52)如何构建小学英语生态课堂 黄丽华

(53)基于多种资源整合的初中英语教学 冷向芳

(54)有一种爱叫"放手"--浅谈新课程下政治学科教学中的"放手"艺术 莫冬娟

(55)初中语文教学中主体性教学理念的应用 苏敏

(56)对素数分布趋势的创新发现 李君池

(58)活用动态资源,让美术课充满色彩 王志华

教育之法

(59)《元日》教学设计 沈华明

(60)《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徐满珍

(61)中学历史教学不妨讲点时事 邓学红

(62)一咏三叹 读中见"悟"--对王崧舟美读艺术的若干思考 贺秀丽

(63)三讲"种群"概念 申庆丰

(64)《有几棵树》教学设计 李香

(65)角的初步认识 苏桂萍

(66)班内开题报告、结题答辩课的设计与思考 马克书

(67)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索 刘蓉

(68)精心设计语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季菊艳

(69)浅谈一堂优质音乐课的基本特征 谢永才

(70)挖掘文本,促进习作教学 谢苏环

(71)论思想品德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原则和实施策略 黄慧芳

(72)让错误成为走上成功之路的垫脚石 吕同

(72)浅析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难点教学

ef=""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锡仓

(73)浅析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几种方法 门晓娜

(74)物理教学方法的研究 张瑾

(75)借助情感共鸣,承载有效课堂 顾华

(76)历史课堂 乐在其中 沈芳

(77)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张瑜

(78)分类、归类学习《政治生活》 李志明

(79)能力立意提升有效课堂--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策略 余启涛

(80)沟通,让高中体育教学绽放光彩 崔伟嶙

(81)轻松走进游戏生活,快乐学习科学知识 葛艳玲 王伟

(82)历史课堂中学生聆听能力的培养 住斌英

(83)数学教学如何切实有效地实施自主学习 李福平 王波

(83)从中日战前准备对比看 姚勇

(84)浅谈习作教学中的"说"与"写" 韩春燕

(85)初探初中语文字词教学策略 顾奕

(86)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索 许敦辉 李志攀

(86)学生体质健康是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赵琼仙

(87)生物课堂高效教学策略 刘晓霞

(88)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探究 陈自胜

(88)浅谈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古丽巴哈提·托合特白

(89)浅谈高中音乐课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于斌

(89)浅析高中英语短文改错 卢淑艳

(90)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复习新线索探究 李晓华

(91)浅谈初一数学教学要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周桂芳

(92)关于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探究与分析 李意海

(94)小结论 大作用 张雪松

(95)浅谈中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 张海霞

(96)卤素离子的鉴定及生物学效应 王润芳

(97)浅析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英语词汇教学 魏俊霞

(98)灵活练习,实现高效课堂 李显伦

(99)由一则故事所开展的物理探究课堂 赵静 吴先球

(100)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张廷勇

(101)加强课堂提问艺术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李彬彬

(102)浅谈对学生课堂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 盛永泽

(103)语文学习中复习方法的应用 刘丽伟

(104)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之我见 权金瑞

(104)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思考 杜洋

(105)打造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 吴敏

(106)搞好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 朱孝花

(107)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

的导入法 邓赛倩

(108)浅谈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种方法 黄蔓

(109)中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对策 赵维新

(110)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黄淑红

(110)论述初三数学教学建议 徐伦

(111)农村初中生英语阅读技巧的磨炼之我见 骆玉

(112)如何激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陈芬

(113)高考英语完形填空命题特征及技巧点拨 齐继明

(114)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培养简析 田莉

(115)初三物理复习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理华

(116)观课后的反思 王蓉生

(117)"耐久跑"教学之我见 张拉成

(118)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效果提升对策探讨 董艺

(119)浅谈初中学生数学课堂讨论自信心的培养 刘长号

(120)展示交流环节有效性的现状分析与策略 刘飞

(121)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黄井平 叶付勇

(121)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几点措施 阔尔高·别开

(122)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尤鹏松

(12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杨登雄

(124)高中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成先艳

(125)做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引路人 滕海燕

(126)巧用“错解”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彭靖东

(127)学生如何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更好地习作 鲍巧萍

(128)试论小学英语词汇学习的有效指导 钱晓红

(129)学而思培优 李小洪

(130)谈谈小学初中高中语文知识的衔接 张世璧

(131)浅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刘一川

(132)浅析"并轨生" 黄坚钢

(133)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赵勇刚

(134)加强中职教学质量监测,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 胥洪树

(135)中小学数学推理教学的衔接 刘金华

(136)用"问题导学模式"上课要注意的问题 薛旭峰 王改梅

(136)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鲁静华

(137)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应对 胡高平

(138)如何解决农村初中学生写作难的问题 赵精党

科技之光

(139)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 赵晓辉

(140)适应变化,推进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改革 周栋鼎

(141)信息技术高效化课堂教学探索 孙万有

(142)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生活化 丁卫

 

; (142)基于qq群的校本研训 肖慧燕

(143)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王艳鹏

(144)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 李艳萍

(145)中职学校美术专业设计课程考核方法分析 赵江玲

(146)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培育特色精品课程 蒋俊祁

(147)职业学校技能训练多元化模式探索 荣喜德

(148)浅谈多媒体电教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康蕾

(149)对多媒体教学的思考 韦友

(150)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用面积解决问题的探究 陈峰

(151)现代教育技术在《光合作用》一课中的应用 王数传

(152)如何在地理活动课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简强祥

(153)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探究 师小芹

发展之谈

(154)班主任的课间十分钟 罗心泉

(155)从教学实践中探寻新时期下教育的新内涵 杨福华

(156)班主任工作思考 王笑晗 齐佳璐

(156)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 樊娴

(157)“暖小窝”在线--利用网络管理班级的几点做法 唐勇

(158)小学班主任工作之我见 买合苏旦木·阿巴拜克力

(158)高校外教的聘请与管理 严敏

(159)讲究工作艺术,为小学班级管理开辟新天地 木哈拜提阿依·伊那亚提

(160)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姚长荣

(161)生命教育春风劲,学校盛开德育花 李冬梅

(162)也谈教师应具备的几点素质 谢珍

(163)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坚守” 李俊

(164)浅谈青年化学教师如何上好化学课 吴平平

(165)以生为本,做好班主任工作--浅谈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 杨成寅 张金凤

百家争鸣

(166)论舞蹈与物质载体的延伸 田蕊

(167)艾青的《秋》与海子的《秋》情思分析 孙琼

(168)满族剪纸在小学美术课中的传承 吴尚

(168)杜甫诗作中泪水意象的生成 叶霞

(169)肖像描写揭示人物的灵魂 黄文全

(170)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数学学习习惯的一点思索 鲁云武

(171)试论国际公法对弱者保护制度的完善 唐秋玲

(172)初中英语课堂"沉闷"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倪丛美

(174)当前小学词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杨玲娟

(175)课间文化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杨桂杰

(176)追求“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教学境界--“激趣·寻疑·解惑”教学侧记

孙春峰

(177)倾听灵魂之歌 何春

(177)行走在"青年教师"的道路上 钟黎莉

(178)缘与圆--记苏州美术教研室沈南强老师 陆永祥

(180)与六年级学生及家长谈课外阅读之"读透" 董苗森

(182)让小班幼儿在尝试中提高自主性 冯艳

(183)手工教学活动中的问题与思考--感悟我的手工教学活动 黎蜀芳

(184)播种 刘国?

(185)浅谈幼儿阅读活动中情境教学的运用 钱婉婉

(186)浅谈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陈梅

(187)基于轻负高质初中社会课堂的学生习惯养成研究 刘杰

(188)托物言志 激励人生情怀--从短文两篇析解当今中学生励志点滴 胡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