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内控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内控管理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6 08:31: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内控管理的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校内控管理的重要性

第1篇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国为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目前,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发展,其规模也在日益扩大。然而,许多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 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这就导致其在公共费用支出方面严重超支。其中,水电消耗面临的问题更是严峻。我国的各个高校都是能源消耗的一个重要对象,做好高校的水电资源管理工作, 不仅对于我国高校在创建节约型学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为推动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因而认真研究水电节能管理,切实地把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正是当前我国许多高校不得不研究的重要课题。

1.高校水电资源节约管理的重要性

在倡导“绿色、环保”的社会背景之下,高校推进水电资源节约管理,是构建和谐、美丽校园的重要保障。当前,高校水电资源浪费问题比较突出,与高校现代化建设发展相矛盾。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视域之下,搭建高校建设发展的新环境,强调高校全面落实水电资源节约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1水电资源管理是高校内控管理的重要内容

水电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强调“节约”理念下,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水电是维持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资源,为了师生的学习生活所需,每天需要提供大量的水电资源。如何在确保正常教育教学的基础之上,提高水电资源的有效节约,是提高学校内控管理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高校要重视水电资源管理,这是确保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师生学习生活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水电安全是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水电资源管理是创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抓手。

1.2水电资源节约管理是创设绿色校园的重要举措

绿色校园行动,强调节约用水、用电,创设和谐、美好校园。高校在美丽校园的建设中,要强化水电资源节约管理,倡导节约用水、用电,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入手,培养良好的习惯。因此,强化水电资源节约管理是创设绿色校园的重要举措,更是高校践行“绿色、环保”理念的重要保障。

2.我国高校水电资源管理现状及其问题

水电资源管理是高校内控管理的重要内容,强调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但从实际来看,高校水电资源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节能意识淡薄、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水电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因此,具体而言,新时期高校水电资源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1缺乏节能意识,浪费现象严重

高校作为社会的特殊组成部分,是各地政府优先服务其水电的对象,因此在各个高校在水电的使用方面很少出现短缺的问题。于是,就使得很多高校忽视了水电管理工作。我国的部分高校甚至都没有用于管理水电的专门部门,而仅仅是由后勤部门来进行兼管。兼管力度不够,管理水平有限。另一方面,高校对于节能的宣传力度不够,师生的节能意识较为淡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节能的相关知识十分欠缺,因而不免存在水电使用浪费的情况。例如,电灯进门就开,离开办公室或教室并不关灯,无人监管。用完水直接走人,不关水龙头。这也是高校水电节能管理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2.2高校水电节能管理?w系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不少高校在水电节能管理方面的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还比较不到位,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学校整体的节能主动性差,浪费现象严重。同时,在计量统计、分析等工作也比较模糊。虽有政策,但没有执行,没有落实,仍然不能解决问题。首先,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现有管理制度,强调硬性管理,而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践行;其次,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管理流于形式,进而弱化了水电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再次,管理人员素质偏低,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管理存在漏洞。

高校计量管理工作的不到位, 导致了其在能耗分析和能效分析方面的模糊不清,责权难以界定。建校时间长的学校基础设施老化严重,跑冒滴漏现象普遍,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水电基础设施差,是很大部分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老校区年久失修,进而导致一些水电基础设备出现老化,水电浪费情况比较突出。因此,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强化水电管理的工作重点,需要立足实际情况,制定具有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强化水电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管理效率。

2.3节能设施设备投入不足,技术落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各高校在办学规模上不断扩大,教学科研活动日益增加,能源消耗不断增长。同时,许多高校在建设初期对于节能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对其设施设备的安装存在欠缺。现今大部分高校的水电设备基本沿用的是20世纪 80或90年代的,设施落后, 与如今我国提倡的要求建立起节约型高校所设置的标准相差甚远。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先前未包含节能功能的设备变得陈旧落后,使得后续地能源监控及定额管理工作难以开展。高校面临资金危机,却同时缺少有效的资金来改进现有的,老化了的设施设备,从而导致了高校的节能工作改造的投入不足,水电设施维护,先进技术引进工作难以实施。

3.我国高校水电节能管理改进对策

在“绿色、环保”理念的践行中,高校水电节能管理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当前,高校水电资源管理建设,关键在于创设良好的内外环境,通过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学校师生的节能意识,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健全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水电资源管理,创设“和谐”校园。

3.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节能意识

为了保证在高校内有效推行水电节能管理,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把节能意识的培养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各个高校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大节能的宣传力度。定期组织开展以节能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利用学生会、社团等多种渠道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倡导良好的节约风气,积极采取行动。让学生真正懂得节能的意义,以及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另外,在教师队伍中进行倡导,以身作则,让教师关注节能,宣传节能,以行动参与节能。把节能环保的观念拨撒到师生们的意识之中,使其自觉行动,参与节能。

3.2完善水电管理体系,加强节能监管督查

加强高校内水电工作的管理二级管理体系,学校是一级管理机构,学院、各部门为二级管理机构。另外,注意完善节能管理制度,专人负责跟进管理各项工作,定期组织管理机构的成员进行工作的总结分析,明确岗位责任,设置完善的检查考评机制,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以点带面,以局部带动全局。将节能工作与评价考核体系结合,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开源节流,提高办学效益。切实做好水电等能源的计量、核算,做好管理人员的考核、奖惩等工作。在高校内逐步形成用制度管人、 按制度办事、 靠制度规范行为的局面。

3.3投入资金,引进节能设施设备及技术

我国的高校要注重在节能设施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致力于科学化的节能管理控制。借鉴国内外在节能管理方面较为先进高校的经验, 积极地引入节能新机制。有效减少和杜绝“长流水”和“长明灯” 现象。例如,定期检查供水管网。及时对老化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排除故障,防止跑冒滴漏。另外,应该在校园内部安装节水阀自动节水龙头,以便于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在教?W、宿舍、办公室等区域使用智能灯来控制路灯;教学区的饮水机安装时间控制开关,在非教学时段自动切断电源;空调运行按季节管理,室内无人自动关闭。部分资金比较宽裕,技术比较先进的高校还可以自行研建污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处理中心,有效实现中水的全面收集和二次利用。利用科学技术,建立校园数字化水电监管,真正实现科学使用水电能源。

4.总结

第2篇

关键词:高校;内控制度;财务风险管理;建议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方式都有所改变,高校的数量和办学规模都有所扩大,需要大量的教育经费,办学经费的来源渠道更多,很多高校采用合作办学,而在管理上也依靠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整体的控制,内部管理薄弱。高校财务风险频发,许多高校都出现了贪污等舞弊行为,提示了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因此,认识到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发现内控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对于高校强化财务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

(一)目标一致

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都属于高校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高校实现最终战略目标提供保障。财务管理是通过实现利润最大化来发挥作用的,而内部控制则为财务管理提供有效的监控措施,两者协调进行,有利于高校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内部控制为科学进行财务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为财务决策进行的方式、步骤及人员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和限制,避免决策失误导致的失误。之后,经过决策的各个经营管理项目也在内部控制的监管下规范的进行。

(三)规避财务风险

内部控制能够保证高校的经营、投资活动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对财务风险进行提前预警,尽早规避和遏制风险的发生。

二、高校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一)办学模式及内部管理的决定性

1.办学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高校筹集资金的方式越来越丰富,不再单纯依赖国家财政拨款。这样给相关参与人员更多的机会贪污、腐败,增加了财务风险。而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监管财务动向,对相关人员的行为产生制约作用。

2.高校的科研任务重

高校还承担着国家许多科研任务,尤其在科技方面,各方经费大量涌入高校。加强内部控制,强化财务风险管理更是非常有必要。

3.高校规模不断扩大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其基本规模也不断扩大,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基础建设,因此,构建一套完善、科学、严格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现阶段高校面临财务风险的决定性

1.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风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办公手段趋向信息化,帮助高校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整合了高校的资源。但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也存在很多的风险,例如很多财务人员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如果出现操作不当会造成财务数据和财务信息的丢失。此外,网络上存在很多病毒,在下载相关资料时,就有可能将病毒带入财务信息系统中,造成巨大的损害。

2.存在财务投资风险

高校为了获利,持续运转,往往会进行一些投资活动。但是在后勤社会化之前,高校大多数校办产业盈利状况都不乐观,甚至出现亏损的状况。后勤社会化之后,高校的盈利状况有所好转,资金流量也显著增加。而高校相比于企业来说,在资产变现方面能力较弱,存在管理上的风险。而高校不断扩招,投资项目众多,资金流量较大,甚至出现了投资的盲目性,远超于高校财务管理能力,造成了财务风险的增加。

3.高校财务收支失衡

学生缴纳的学费是高校运营最基本的资金来源,但是很多高校在学费缴纳方面催缴措施不力,导致了学生拖欠学费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不仅影响了高校正常运转,还限制了高校还贷的能力。此外,还存在很多贫困生,助学措施不力,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收支平衡,为财务管理带了巨大的威胁。

三、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强化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高校财务潜在风险众多,而健全的内控体系能够为高校规避各种管理风险,而财务风险管理作为管理的核心,内控制度能够有效规避财财务方面的风险。目前高校财务风险众多,贪污、挪用等现象频发,完善内控制度迫在眉睫,针对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财务内部控制进行完善:

(一)规范高校财务管理

高校要想规避财务管理风险,首先要规范高校财务管理,明确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的基础和内部管理的枢纽,是高校健康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在不断发展的同时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不超出自身的管理限度,合法合规在一定的管理体制下进行财务活动。所确定的财务管理体制要经过校领导认真研究和确定,一旦确定不能够随意变更。学校要在规范财务管理的前提下利用内控制度对财务管理进行管理监督。

(二)强化内部控制的预警防范功能

高校的资金来源除了国家财政拨款外,还有多种筹集途径,在资金流量加大的情况下,也增加了很多的财务风险,特别是后勤实现社会化之后,存在着投资亏损。高校在完善内控制度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和规范财务风险意识,对于经费支出、项目投资等方面都要建立风险评估、分析及预警机制,对存在和出现的风险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及时作出决策进行风险防范。

(三)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针对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和内控方面的人才素质不高的情况,高校在选择财务处的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时需要优选财务管理素质高的人才,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业务能力。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管理技能,还要具备内部控制管理的能力。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还要掌握一定计算机技能,这对应对信息办公时代的到来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加强预算制度的改革

高校进行预算管理能够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因此,高校应该在预算编制方面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进行规划,对预算的执行进行严格控制。高校也要对预算核算管理以及财务报表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规范,保证预算活动的有效进行。

(五)强化高校内部审计

高校应该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对资金的筹集、投入以及项目投资等进行有效监控,保障资金的收益,保证资金专款专用。做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

(六)加强高校内部的信息交流

要加强内控力度,强化财务风险管理,保证财务信息的透明化非常重要。高校可以构建信息管理系统,对高校教师的薪资、学生的收费情况进行系统收集,便于管理者和相关人员了解运营情况,也便于师生及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了解。通过信息及时反馈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也是强化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

四、结束语

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高校的风险来源也更加丰富多样,对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之间存在比较和竞争,内部控制能够防范风险,有效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其与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之间有很大的正相关性,当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满足高校财务管理的需要,不能有效规避财务风险,提高高校管理能力。高校不仅要依靠国家和教育部门等外部机构进行监管,还要致力于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做到内外兼治,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保驾护航。因此,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完善内部控制,对于高校财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爱东,唐静.论高校内控制度的完善和财务风险的管理——基于内部治理的视角分析[J].会计之友,2009(04).

[2]王莹.完善高校内控制度有效防范财务风险[J].经营管理者,2010(09).

第3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内部控制;会计控制

一、地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是保护高校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的流失;保证高校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避免和降低各种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证国家的法律、法规能在高校内部贯彻执行。目前,高校对加强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内控制度和程序不够完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从内部会计控制方面来看,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

地方高校存在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容不全面、约束的对象不全面、控制的范围不全面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用的发挥。由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使地方高校财产安全存在隐患。出现不相容职务未分离现象,如出纳员管钱又管账,出纳员参与物品的采购工作,一般是哪个环节出问题了,才去关注那个环节。

(二)内控会计制度意识薄弱

《会计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但是许多地方高校对内部会计控制建设重视不够,制度制定不严密,控制内容、约束对象、控制范围尚不全面。有的即使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也难以落实,使其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造成设计上脱节,执行中有漏洞。如有的学校对存货、固定资产和工程物资没有进行严格管理,对存货、固定资产和工程物资采购、验收、保管、付款等职责未严格分离,其出入库未按规定程序办理,未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盘点,也未及时与会计记录相核对,没有真正实现“账实、账卡、账账”相符。对多年来资产的短缺、积压、毁损、报废等处理不及时,致使巨额潜亏隐藏在库存中,造成资产不清、债务不实等。

(三)预算管理不完善,内部财务管理不严

地方高校的财务预算是学校发展计划和全部经济活动的总体说明,是保证高校经济秩序的重要措施。目前一些高校缺乏有效的财务预算,或流于形式。一般高校仅限于依据上年或国家预算拨款来进行“估算”,缺乏严格的预算编制程序,存在预算编制范围不全、内容不实、执行不力和约束软化等问题。一些高校的财产长期以来缺乏监控,许多国有资产被无偿占有和使用,财产物资内控管理薄弱。

(四)经济责任审计困难,效果不理想

部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困难重重,审计效果不理想,致使会计信息失真,监督部门独立性不强,检查不力。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都是某人离任后,才委托审计部门对其进行审计,这种事后审计,使审计工作陷于被动。而且审计容易走过场,即使查出问题,也不妥善处理,起不到威慑作用,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显得无足轻重。此外,任期经济责任划分困难,难以界定,因此也难以做出准确的审计评价。

(五)财务风险控制薄弱

一些高校只重视学校扩大规模和招生人数,对教育经费、基本建设的投入,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对建设项目没有科学论证,盲目扩张,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六)奖惩制度不明

缺乏执行责任追究制。有些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而且缺少必要的奖惩制度,造成职责不清,责任不明,导致监控力度欠缺。

二、加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正确观念,提高领导层对内控重要性的认识

《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对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负责,建立、实施、完善内控制度是会计信息真实的制度保障,因而建立、实施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是高校领导层的职责。树立起单位负责人对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培养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遵循一定的原则和具体标准,将控制的方法、措施、程序予以规范和系统化,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把内部会计控制落到实处,建立严密、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二)进一步理顺内控程序,强化各环节的内部控制

要理顺内部控制各环节的关系,结合流程整合与再造,按业务流程的要求对现有内部控制程序做出相应的调整,建立健全岗位授权管理的制约机制,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与权限,严禁越权从事活动。建立分级授权与转授权制度,对报销、资金调度等财务权限实行适当限制。

(三)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符合高校实际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具体包括:(1)建立权威的内部会计控制组织。(2)完善会计系统控制的建设:会计信息控制、不相容职务与岗位控制、授权批准控制、财产保全控制、全面预算控制等。(3)建立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为了确保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效果良好,内部会计控制在实施会计监督的同时还必须纳入高校监督管理体系中。建立内部审计监督、行政监察监督和民主监督为主导的“三位一体”财务监督体系,是建立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重要环节。(4)加强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无形的灵魂,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高校员工具有强烈的凝聚和引导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是构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助推器。

(四)加强预算控制,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

改进预算编制办法,在预算执行中要严格控制各项收支,不得随意改变资金用途和支出规模,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完善预算控制制度,把责任落实到人、到事,并对各项指标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加强对二级单位财务的控制,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财务、审计、物资设备管理等部门相协调;对事业性收费实行统一核算与管理;明确经费开支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做到各负其责、相互制约、分岗分责。

(五)加强对风险的控制

高校要建立和完善财务报告制度,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财务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财务报告作为反映会计信息的重要经济资料,反映学校经济状况和财务管理情况,揭示学校发展潜力和运行绩效。做好财务报告,有助于全面披露会计信息,吸引教育资金投入,也有利于建立学校内部各部门工作成绩与经济效益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学校各项决策的科学性。

(六)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监督检查

建立符合实际的内控检查制度,对内控制度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使管理走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内部审计能够监控与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是否切实有效地执行,除了审核会计账目外,还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有效,并向学校管理部门提出改进建议和报告。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高校的办学体制不断改进,在新形势下,逐步强化高校内部控制,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利用机制、系统的观点来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进行探讨、研究和实践。从而进一步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促进现代化高等学校的发展,进一步提高高校管理水平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明,师萍.高校内部会计控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第4篇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把握时机、勇创佳绩,凭借着自身的快速成长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实力迅速增长的同时,风险在不断的积累,问题也在不断的涌现。究其根本,除了资金、政策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外在影响外,高校在应对风险时缺少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机制,这种制度上的薄弱和缺失制约着高校的发展和壮大。本文通过对省内高校内部环境、风险防范、控制活动、信息系统、内部监督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高校在内部控制建设上存在着严重缺失,具体问题主要包括:内部控制认识不足、会计信息质量差、信息管理机制缺失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以控制论为基础提出解决措施,以帮助高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控制环境;内部监督

一、 高校内部控制的内涵

(一)控制论的基本理论

控制论源自于伯特·维纳在20世纪四十年表的关于控制论的著作。经过岁月的沉淀和理论的不断丰富,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深入到各个学科,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控制论在高校内部控制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内部控制正是现阶段高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的发展和壮大。假如利用控制论对高校内部控制加以建设,将会使高校内部控制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进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促进高校更好更快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控制论已经超越了物理学和生物学的交叉点范围,在生产、管理及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控制论原理在高校管理和财务中的运用,是高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充分研究和理解控制论在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中的应用,对高校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内部控制的内涵

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存在许多问题,目前问题的分析和措施的改进主要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基础。从高校内部环境治理角度讲,高校内部控制一般存在着职权分离机制不完善、内审部门缺失和组织机构不完善等问题。从内部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角度讲,省内高校多存在管理层对内控制度认识不足,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等。我国内部控制最大的问题存在于控制环境和监督机制方面;从内部审计角度来讲,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于内审的认识不足和人员缺乏上;从人力资源政策角度来讲,主要症结在于高校人才队伍的建设上,主要表现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有财务人员参与内部控制和专业人才短缺等;从高校文化和法制环境方面来讲,高校治理结构不规范,文化氛围匮乏等方面。可见,我国内部控制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于提高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从而更好的进行高校文化建设。

二、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环境方面

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是建立在内部环境基础上的,内部环境同时也是五要素中最基本的一个要素。完善的内部环境有助于高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反之,如果没有良好的内部环境,那么内部控制的作用将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内部环境中人事管理制度至关重要。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能提升高校在的口碑和竞争力,良好的人员招聘和考核晋升机制也可以增强高校活力,为高校战略发展提供动力支持。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发展至今并未建立能增强高校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高校文化;缺少教职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和内部晋升制度;经营管理规划仅为决策者意见,并未让教职工参与其中;绩效考评形同虚设,月度和年度奖项的设置并不以绩效考评为参考依据;教职工薪酬等级及涨幅设置不合理,教职工满意度低。

(二)风险防范方面

高校在可持续的经营发展进程中时常会面临风险,但风险本身对于高校来说并不是最致命的,最可怕的是高校管理者和教职工对于即将面临的风险不具有前瞻性,事前不能准确识别风险,风险来临时还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补救。高校应该在不断面对风险和挑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不断成长,而不是闭着眼睛凭主观感觉做高校。

(三)控制活动方面

(1)不相容的职务方面

高校经营发展过程中受体制限制,人员紧缺,往往容易出现不相容职位没有分离的情况,岗位设置上缺乏相对独立和相互制约,如财务部门常出现的一人多岗现象,如此便极易出现集不相容职务于一人的情况,如:记账、开具收据和收款,本不应由一人完成,但实际高校管理中因为人员不足,常常由一人负责以上三个岗位或更多不相容岗位的工作。这种做法属于违规操作,极易导致高校资金大量流失,并滋生严重的贪污舞弊现象。

(2)授权审批制度

授权批准控制有三方面要求:一,规定特定授权的业务审批范围及签字确认的相关管理者;二,将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标准化,严格按照制度执行;三,为保证授权后所处理的业务质量,建立完善的检查制度。高校对于特定业务处理的权力等级和批准条件没有规章制度可依照执行,比如,当某项业务的数额、风险或影响程度超过部门级领导的批准权限时,是否需要继续上报上级领导,是否需要经过特定授权批准才能处理等并没有明确的说法。同时,也没有建立事后反馈机制,无法保证经授权后所处理的业务的工作质量。

(四)信息系统方面

信息系统对高校内部控制运行至关重要,这其中少不了信息获取、整理和传递,更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反馈制度,保证高校内外部信息的有效沟通与反馈。

(1)高校内部之间的沟通

高校的信息沟通仅限于教职工之间的邮件传递和聊天软件沟通,而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协调管理部门间的信息传递,可见从高校主观态度来看,管理层并不重视内部沟通,信息沟通方式也是自上而下层级传递式的,这便使得基层教职工的一些信息无法及时主动的反馈上去,这样不仅会造成信息失真,而且会降低信息传递速度。教职工内部缺乏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很多信息内容多是对内容的转述。

(2)高校与外部之间的沟通。

高校网站内容疏于管理。现在省内部分高校网站上仅有对高校的基本简介和成立之初的几项大型活动的照片,甚至连宣传文稿都没有,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形象以及高校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更不利于高校同外部机构和上级主管部门等的日常联系,无法及时获取外部信息。

(五)内部监督方面

高校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还不够完善,更需要实施内部控制,但很多高校往往考虑到成本效益方面,选择放弃内部审计、内部监督这一块内容。外部审计也只是每年一次的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年度审计,更多是出于形式,而不是为了从专业外审的角度来发现经营管理或财务规范上是否还存在哪些问题,是否需要改进和完善。高校目前由于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监督,致使大量不合规业务的出现,在事前预防没有做好的情况下只能在事后大力整改,以弥补违规内容带来的损失。

三、 高校内部控制缺失原因分析

在正式分析原因之前必须明确一点,内部控制是制度上的一个保障,有利于保障高校长久稳定的发展。所有措施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内部控制也不例外,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在如下几个方面体现比较明显:一、政策环境或市场环境的变化给高校带来的风险,仅靠内部控制的加强是无法避免的;二、完善的内部控制只能尽量减少决策失误,而不能绝对避免;三、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帮助高校朝着预计的经营目标努力,但不能保证高校可以绝对的实现它;四、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提升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和内控意识,但无法从根本上全面提升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等。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佳

内部控制环境是否良好有效,对高校发展至关重要。让高校管理者看到内部控制的效用,这对高校内部控制的发展和完善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反之,如果高校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和风险意识匮乏,将内部控制的建设束之高阁,则会严重阻碍高校内部控制的发展进程。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省内部分高校内部很多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管理层内控意识和风险意识薄弱,另一方面是因为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上存在误区。高层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了解不透彻,简单的认为内部控制的建立会干扰到他们权利行使和决策实施,影响高校内部秩序,因而不愿意采用内部控制制度。还有一部分人错将内控制度当成是内部会计制度,因此,内控制度的实施长期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上,参与管理的人员也仅限于财务人员。

(二)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

高校管理层风险意识薄弱,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缺少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检测,没能及时有效的发现和防范风险,常常是问题出现之后才想办法补救。这种没有事前预防和事中跟踪检测的经营风险,只靠事后亡羊补牢似的补救,极易为高校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除了管理层,高校内部的教职工也缺少风险防范意识,高校缺少对员工进行风险文化的传播和渗透,导致基层管理人员和普通教职工风险意识淡薄,常常认为风险防范只是高层管理者应该注意和考虑的问题,和自己无关。再加上高校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大多数教职工习惯于服从高层管理者的指示,机械的完成领导的指令,而丝毫不考虑此项任务的风险性,自然不会形成教职工关注风险的氛围。这样也使得高校风险评估手段落后,风险防范机制缺失,解决措施失效,风险损失不可估量。

(三)内部控制活动缺乏全面性和控制力

有效的控制活动是指借助高校的风险评估,并运用相应的办法和措施,尽量将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让高校有能力承受。内部控制的控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项: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全面预算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等。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内部控制程序和内部控制措施。高校在控制程序这方面还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一是职责划分方面,由于人员不足,存在着一人多岗的现象,其中包含不相容的岗位由一人承担,削弱了内部控制的效果,亦出现合谋舞弊现象。二是独立稽核方面,部分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审计稽核部门,也没有设立审计岗位,使得每一项业务完成后无人复核,特别是财务工作,很容易为高校经营带来风险和损失。

(四)信息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部分高校有基础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仅仅对基础的内部控制进行完善还不够,还需有完整的内部控制能有效、高效的执行。如果信息建设不完善或是内部监督体制缺失,会严重影响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甚至会使内部控制形同虚设,起不到任何作用。

四、 高校内部控制建设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影响着高校内部控制的方方面面,内部环境具体包括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和内部审计等方面。高校需要通过提高管理层和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改善部门组织架构、完善人事政策这几方面来优化高校内部控制环境。

(二)完善风险评估体系

对高校自身的处境和优势、劣势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以便准确的分析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战略、责任和财务报告等风险。管理者不能消除风险,但可以利用风险管理机制对风险进行定量化预测,将风险可能会带来的损失控制到最小。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是高校的一道天然屏障,帮助高校防范风险,包括提高高校应对风险危机的能力,提高教职工的风险意识,对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内部控制活动

内控管理以内控建设的科学性、完整性为基础,以其制度执行的有效性为关键。控制论在内部控制活动领域的应用通常是指独立个体或部门不能够单独处理一项或者一部分业务,从而在组织上进行责权分离,使得各项业务或权利得以进行交叉检查和交叉控制。控制论强调的是控制过程的系统性。在全程控制的同时,还要做好全面预算工作,加强实物资产控制和授权审批控制。

(四)健全信息管理和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1) 提高信息管理水平

随着高校慢慢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教职工人数增多,组织结构复杂,业务量和业务范围扩大,高校信息化水平却停滞不前,从而导致信息沟通不畅的现象频发,严重影响高校的信息传递和办事效率。为了高校更长远的发展,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沟通系统,以匹配高校发展变化的速度。

(1)建立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建设中所需建立的信息系统是指高校通过网络技术建立一个能够实现内部控制集成、转化和提升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系统可以提高高校现代化管理水平,减少了人的主观干预,强化控制实施的有效性;同时,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可以保证高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为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提供有利保障。

(2)完善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化建设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制度完善;第二,程序完善;第三,执行完善,即信息能在高校内部各层级、各部门、各业务环节之间沟通传递,也能保证高校同外部或各部门之间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第四,信息反馈完善,即能从中挑选出主要问题的反馈给管理层,便于管理层的决策。

(3)信息沟通的具体措施。良好的信息沟通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建立以定期会议沟通为主导,以激动灵活的临时会议为辅助的信息沟通机制。每周一举行部门小例会,总结上一周的任务完成情况及接下来一周的工作计划安排;每季度的周一举行职能部门全体例会,简明扼要的总结上个月各部门的月度计划与算的完成情况,并对已经完成的表示鼓励,对未完成的总结原因,争取在本月加以弥补,完成月度预算计划;同时要对每一次会议的参会人员加以规定,制定会议记录人员和参会签到簿,以督促教职工积极参与例会,并帮助教职工了解本部门未来的发展规划。高校应明确临时会议的与会人员级别、参会地点、联系方式等基本要素,当高校出现紧急问题时,能够在最短时间将有关负责人集合在一起商讨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高校应当进一步完善部门之间、高校内外部之间信息沟通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高校规模的发展壮大,高校内外部沟通方式也应进行创新与完善,除了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传统方式外,网络电话、社交软件的充分应用也会为高校降低沟通成本,提高沟通效率。总之,高校应在建立一套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上下功夫,而不能仅仅依靠现有的简单的沟通方式。

(4)健全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高校需要建立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前提是要先掌握监督的三种方法,即事前检查验证法、过程观察调查法和结果分析评价法。内部监督具有广泛性、独立性和积极性等特点,其建立可以促使高校自我完善和健康发展。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着眼点是从高校整体利益出发的,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能及时的把高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对于省内部分高校而言,亟待解决的是内控督意识不强、内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在内控监督意识方面,高校应组织培训,强化管理层和教职工的监督意识,并鼓励教职工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不断提高监督的水平和能力,而管理层则要在战略高度去强化监督措施的制定与执行。

在自我检测方面,高校应建立巡视机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内部管理执行情况和业务经营情况的巡查,以此来发现高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督促各部门各业务负责人形成自我监督和检测的习惯,随时关注可能发生的问题和潜在风险,防微杜渐,未雨绸缪。

在内部监督方面,高校的内部控制若想充分发挥其职能,则必须遵守其独立性原则,要成立一个单独的部门,并直接对管理层负责。以保证其监督结果的客观性。内部审计是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第一,监督与反馈,即内部审计部门对各部门内部控制的执行状况进行抽样调查与监督,并将反馈意见上报给管理层,使信息得以上通下达,为高校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与氛围;第二,内部审计部门将审查监督发现的潜在风险和问题整理汇报给管理层,并提出专业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设性的意见,以帮助管理者进行科学有效的经济决策;第三,审计部门通过对业务问题的了解,同相关负责人员的沟通后,针对问题现状给出内部控制的参考意见,帮助各层级和部门的领导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第四,内部审计部门定期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并建立奖惩机制,以约束管理层和教职工的日常业务活动。在外部监督方面,主要包括来自财政、审计、税务、证券监管部门等的政府监督和来自会计师事务所、社会舆论等的社会监督。随着外部监督环境的日益完善,社会审计已逐渐成为企业最常用也最实用的一种外部监督形式。社会审计是指高校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审计,并在审计完成后出具审计报告。外部审计中最为关注的问题是财务报表舞弊所带来的重大风险,在审计时着重分析高校内部财务控制方面是否存在重大隐患,并及时提出审计意见,以帮助完善和修正高校内部控制制度。

经过国内外学者的多年研究,内部控制理论日益丰富和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设对于我国高校来说也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为高校战略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但若高校存在严重的内部控制缺失,则极大的影响高校可持续的经营和发展。本文借鉴国内外的参考文献和研究成果,对高校的内部控制环境、风险控制体系、内部控制活动、信息化程度、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试图找出最全面有效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以帮助高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心合,内部控制研究的困惑与思考[J],会计研究,2013,6:54-61。

[2] 刘启亮、罗乐、张雅曼等,高管集权、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J],2013。

[3] 缪艳娟、杨雄胜、王则斌,高校内部控制规范实施:进程· 效果· 建议——来自江苏企业的问卷调查研究[J],会计研究,2014,1:71-78。

[4] 任记霞.基于控制论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分析[J].财会通讯,2014,(5).

第5篇

一、内部审计与廉政风险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的工作职能

高校内部审计是什么?人们通常会这样理解:查错纠弊,其实不然。随着内部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高校内部审计更多的是通过对高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为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规范高校内部管理,促进各单位和部门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廉政纪律,防范风险,推动高校事业发展,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进而为高校降低风险,促进高校的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二)内部审计对廉政风险防控的作用

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各高校要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方针,紧紧围绕高校经济活动,加大审计力度,全面开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容包括:内部控制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修缮项目审计、科研经费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这些审计工作在廉政风险防控中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发挥作用:

(1)控制风险。以内部审计为手段,可以发现高校内部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针对问题、漏洞加强制度建设或对当事人进行思想教育,纠正方向,可以有效控制风险,预防腐败。

(2)揭示舞弊。审计通过对高校各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和评价,可以发现高校日常管理、经济活动及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存在的漏洞,潜在的风险,查处舞弊行为,保证高校整体工作的有序运行,抑制腐败行为。切实杜绝私设“小金库”、违规发放津补贴等违规违纪问题。

(3)合力办案。内部审计可以在审计别是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发现舞弊行为,为纪检监察部门提供问题线索,也可以对纪检监察部门接到的群众举报,进行审计,查出实据,加大案件的查办力度,提高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

三、高校的廉政风险分析

近年来,高校的腐败案件呈多发趋势,不容忽视。私设“小金库”、教育乱收费、设备采购、基建工程招标程序不规范,校办企业、招生考试、学术活动、职称评定、科研立项、人事安排等方面俨然已成为风险高发领域。通过对近年来高校腐败案件的梳理,高校的廉政风险点大致如下:

财务管理方面:违规乱收费,不执行“收支两条线”、私设小金库、违规发放津贴、补贴等。

组织人事方面:选人用人、干部考核、职称评审、工资发放等不公平公正。

招标、采购方面:工作不履行工作程序,泄漏信息、对招标文件审核不严,造成采购的物品、工程不合格、收受供应商及机构贿赂。

资产管理方面:设备管理、资产处置等工作不严,资产流失。

基建工程方面:不履行招标程序、工程质量控制不严、对施工单位吃、拿、卡、要。

招生就业方面:弄虚作假、非法招生、漏题泄题,泄漏录取信息、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收受贿赂,不公平公正。

科研管理方面:科研立项、科研经费的管理与使用工作不严,以虚假发票,套取科研经费。

教学管理方面:评奖评优、考试、成绩管理等工作不严,造成对工作的评价不公平公正。

学生管理方面:辅导员队伍、学生资助、学生工作等考评过程和结果不公正,学生经费管理、奖助学金评审学生经费审批、发放工作不严,违纪学生处理不公平。

形成这些风险的原因,一是由于制度不健全,很多高校缺少一套完成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有效遏制风险,比如很多高校都没有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三重一大”制度,有的也只是上级文件的翻版,没有落实的具体措施,缺乏可操作性,随意性大,给执行制度留着很大的自由空间。二是监督不到位,高校工作类型的多样,基建工程、学术科研经费、招生就业、物资采购等工作都是风险高发区。由于领导干部权力过大、各项工作的开展与社会各界联系紧密,且又缺乏相对完善严谨的监督体系,这些都给予了高校工作者腐败的机会。

四、如何利用?炔可蠹魄炕?廉政风险防控

近年来,高校各项事业迅速发展,高校基本建设规模逐渐扩大,高校可调配的资源显著增加,参与市场经济也越来越频繁,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带来诱发腐败和职务犯罪的廉政风险,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因此,要以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为抓手,加强廉政风险防控。

(一)以财务、基建、科研审计以抓手,发现问题线索

(1)财务收支审计方面。一要突击盘点库存现金,查出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乱收费情况或收入不入账等现象,是否将收入用于私下开支。二要检查银行账户是否存在长期未达账项,及时发现和纠正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的漏洞。三是检查“暂存款”等往来科目,一般来讲,高校有可能存在通过往来科目隐匿收支的问题。比如固定资产处置收入挂“暂存款”,直接用于发放津补贴、节日福利等。

(2)基建项目审计方面。基建项目的审批、招标、合同签订施工、项目变更、款项支付等环节都存在着廉政风险。单纯的事后审计已无法对工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风险。因而要提高审计的介入点与介入度,加强事前、事中审计,形成从源头上控制、程序上监督的机制,充分发挥警示作用。也可以将一些项目委托给社会审计机构,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格,提高审计效率与审计质量。

(3)科研经费审计方面。一要加强科研经费预算审计,审查经费编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监督预算执行情况。二要审查科研经费的管理情况,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能否有效执行,执行手续是否存在漏洞,各部门之间协作的科研项目,上级批复和协作合同是否有效,是否存在挪用科研经费现象。三是审查经费的来源。根据经费不同的取得来源,确定各自的审计重点。

(二)以内部控制审计为抓手,提高风险管理

高校工作的覆盖面较广,人事、财务、资产、科研、招标采购、基建、招生、校产、后勤等重要领域都是风险的高发区,如果管理不到位,存在漏洞,容易引发违法违纪,影响学校稳定大局。加强内部控制审计,一要将对被审计单位组织结构及职责分工、工作流程、制度建设、决策程序及会议记录等方面实施调查,了解该单位内部控制标准,判断该单位内部控制状况,从而有重点的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二要创新改进内部审计的程序与方法,提升审计质量,综合运用抽样调查法、分析性复核法测试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做到在了解工作业务的基础上,审计财务支出,熟悉工作流程的基础上,查找程序漏洞,促进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强化风险管理。

(三)以经济责任审计为抓手,强化责任落实

经济责任审计一经产生就显示了其他审计无法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在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方面,还是在健全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一要化被动为主动,坚持先审后离、先审后任,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二要把握操作要点,在具体审计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审计事项事实清楚、证据齐全、结论准确、程序到位。立足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了解单位决策程序、会议记录以及单位工作人员对领导干部的评价。三要加强审计沟通,提高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对审计工作的理解配合程序,提高审计效率。

通过审计领导干部执行财经纪律和廉政情况,对问题抓早、抓小,加强事前防范,及时纠正错误做法和行为,警示教育领导干部,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落实。

(四)以审计结果落实为抓手,提高风险防控建设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财务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2011年度立项课题《高职院校财务风险防范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1CJG00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7月14日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主要模式有两种,即“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模式。“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是指在高职院校只设一级财务部门,并由其对学校的所有经费往来进行集中管理,学校所有的财务收支活动都必须通过一级财务部门,下属机构没有任何的财权。“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是指在学校统一领导的框架下,在明确校内各级、各单位之间权责关系和建立健全各项财经制度的基础上,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并对财权进行划分的原则,由学校和校内各级各单位对其财务行为进行分级管理。“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学校统筹安排和集中有限的资源,却不利于调动二级单位的积极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有效地解决了“集权”与“分权”之间的矛盾,却弱化了一级财务管理机构的宏观管理职能。

二、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长期存在着“重核算轻管理和风险意识淡薄”的管理思想,与社会、企业之间主动对接的意识不强。由于对资金的预算管理相对滞后,严重地阻碍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比较注重核算,却缺乏财务预算的理念,认为财务预算管理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工作,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及监督机制,未能将财务预算管理的责任真正地落实到位,因此容易导致其在资金的使用和财务制度的安排上无法满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需要,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所形成的财务管理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财务预算方面存在的问题。传统的集中管理模式的过度集权,导致高职院校的财务预算管理被弱化,很多高职院校的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尚未建立,有些虽建立起了预算管理制度,却没有得到有效地实施,存在着有章不循的问题。在编制时间及指标下达方面的严重滞后,导致其根本无法实现事前控制。没有建立有效的财务控制制度,无法对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控制,也不能详实地分析预算的执行情况,无法准确地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至于对下属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财务管理部门往往心中无数,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

3、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在其内部会计控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内部控制观念薄弱、控制意识淡薄。由于没有制定和实施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导致其在某些非经常业务的核算方面缺乏有效地监管,内部会计控制明显滞后,或者处于无力的状态,这就很可能导致高职院校的会计信息失真、资产流失、小金库泛滥、隐藏预算外收入、收入申报不实和税款缴纳不准等诸多违纪违规问题。高职院校还存在着内控管理部门化明显等问题,或片面、简单地理解内控,导致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时顾此失彼、轻重不分,这就从客观上弱化了内控的作用。

4、绩效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在预算管理中普遍采用零基预算,因而在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缺乏绩效观念和轻视成本核算的问题。随着高职院校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其在办学过程中的经济行为也日趋多元化,使得其财务管理所面临的局面日趋复杂,由于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绩差没有惩罚,绩优没有奖励,没有严格的绩效考核和财务分析,无力跟踪查效,这些无疑会大大地降低其资金的利用效率,而且其投资效益缺少考评的尺度,容易形成财务风险。

5、成本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属于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在现行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中,并没有明确要求对教育成本进行核算和考量。从而导致教育成本核算及管理长期被边缘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被纳入学校财务管理体系中去。对高职院校投资只注重其消费性而忽视其投资性,这导致对高职院校经费使用效益的考核评价被淡化,高职院校采用的是普通高校的会计科目设置,由于其会计科目设置较为单一,不利于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工作的实际实施。

6、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和内控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有关各方对学校资产的性质及效益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对于无形资产,更是疏于管理,甚至被排除在资产管理的范围之外。不注重于现有资产的优化配置,资产管理手段较为落后,不少学校没有运用现代化信息平台进行资产管理,或者资产使用部门、财务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协调配合,最终导致了账实、账账和账卡之间的长期严重不符。此外,在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中,盲目投资和产权不明等现象还比较严重。

三、构建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分级财务管理模式

1、树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新理念。高职院校要创新财务管理理念,树立成本与效益并重、货币时间价值和财务内部控制等理念,才能有效地协调高职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高职院校规模扩张之后的科学发展。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该控制系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构建适应高职办学特色的财务内控制度;高职院校要把加强内部分级管理的经济责任体系作为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逐级分工,责任落实到人,并注意划清经济责任,要做到奖罚分明,切实地提高学校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要按照经济责任制的相关要求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切实地将责任追究制度落到实处,力求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财务预算体系。高职院校要树立全员预算的管理理念,要求预算编制部门把目标管理方式下的预算转变为过程管理预算;强化预算编制的过程,通过设立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来承担学校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和监督,有意识地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参与预算的编制全过程,以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良好协作与沟通。细化预算编制的内容,财务部门根据项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结合预算年度总收入,逐项地确定预算内容和安排预算资金。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严格地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尽量避免预算的随意追加或者调整。

3、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融资管理机制。高职院校要不断地强化财务风险意识,通过科学地规划,做到适度举债。要充分地论证贷款的可行性,把债务风险控制在自身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对贷款项目进行充分地可行性分析与论证,优化贷款结构来有效地降低资金的综合使用成本。加强对贷款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安全性。加强贷款项目建设的跟踪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要根据学校的近、中、远期的发展规划,合理地制定负债的总额,并科学地规划不同负债种类的具体期限,合理地安排贷款资金的投入时间,科学地安排还款期,以确保资金链的安全和顺畅。

4、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内控和风险管理机制。高职院校要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关键环节的控制与管理,严格地执行各项内控制度。构建一个内控体系,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协查制度。定期检查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客观地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价体系,重视对内部监督的检查。大力促进内部创新与内部控制之间的结合,切实地提高内控制度的运行效率与活力。要建立健全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对运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预测,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力争将经营风险和损失降低到最小的限度。

5、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成本控制机制。高职院校要构建适应高职人才培养需要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根据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需要科学地设置具体的成本核算项目,对教育成本核算流程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可以适当吸收和借鉴企业会计核算中的成功经验,不仅有助于弥补和完善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的不足,而且有助于促使高职院校的成本核算及管理走出当前的困境。通过采用双轨制进行会计核算,对一般性的业务核算仍按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但在涉及具体的高职教育成本核算时,其相关的总账及明细账都应转而采用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并行的双轨制核算。

6、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财务绩效评价系统。构建高职院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最核心的工作在于评价指标的设计,这是因为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导向性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最终结果。一是以定量指标为主,具体采用沃尔的权重评分法的原则;二是以定性指标为参考,并注意指标体系少而精的原则。高职院校要实行财务绩效管理,可通过制定内部绩效管理办法等,将绩效管理工作与各部门的考核和奖惩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来维护财务绩效评价工作的有效性和严肃性,以促使学校各部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地调动。此外,还应形成绩效评价的循环反馈机制,根据上年度的绩效评价情况不断地完善绩效评价指标。

7、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资产管理制度。高职院校要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资产管理原则,进一步理顺高职院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体系。要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加强对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资产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把比较分散的资产管理改为集中管理,注意优化资产的结构,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不断地完善资产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资产价值的评估管理。优化资产的结构和布局,提高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能力。强化对国有资产管理的审计监督,切实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主要参考文献:

[1]伊文秋.关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创新的思考[J].经济理论研究,2008.3.

[2]刘伟琴.高职院校财务绩效评价初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0.

第7篇

高等院校在最大程度上“去行政化”之后,“校务自主”与“财务经营自主”成了高校的两项责任和义务。高校将成为自行担负包括财务责任在内的校务责任的经营实体。因此,所有高校在不远的将来,都要面临独立承担管理资产的责任压力。而内部控制理论可以作为高校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机制的重要依据。高校应当在信息化、系统化和标准化等原则的指导下,形成有效的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并且从评估机制、权责分立以及队伍建设等角度出发,不断对这一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以达到实现高校资产使用率最大化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

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即政府对高校的控制主要集中在确保高校的教育质量以及确保高校正确的政治方向;除此之外,政府将逐渐向高校下放其他权力,实现高校的自主办学[1]。如果政府职权逐渐从高等教育资产运作体系中淡化为监督与辅助的角色,那么身为高等教育主体的高等院校就必须思考高校在资产管理与经营方面如何实现自主,也就是说,高等院校在最大程度上“去行政化”之后,“校务自主”与“财务经营自主”成了高校的两项责任和义务,高校将成为自行担负包括财务责任在内的校务责任的经营实体。这样,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之间的运作差异将逐渐缩小,资产管理必将成为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都要面对的新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在所有的高校教育资源中,高校资产是高校办学的物质基础,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1997年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高校资产”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2]。具体来说,高校资产和企业资产在直观上并无二致,因此从理论上讲,在资产的管理和利用问题上,高校也必须像企业一样,有负责管理资产的组织和机构。这些与资产管理有关的组织和机构的职能与分工、其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制度管理方法按照一定的原则有机地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构成了高校资产管理体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高等院校的发展呈现出复杂化、社会化的趋势,而如何建立适应这一趋势的内部管理措施和管理方式,就成了现代高校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美国,这种管理意味着大学的经营状况随时可以接受公众监督。也就是说,大学不仅不能以学术自由等崇高的理想推卸社会责任,而且包括教学、研究、教师制度、社会服务等所有的内部管理机制和运作成效,都必须完全透明化,社会和公众可以对之进行全面检验。但是西方高校的利害关系人们(董事会、校务管理层等等)对社会公众(当然也包括履行公共监督责任的各级政府)的监督抱持高度疑虑和戒备,担心这种监督会践踏学术的神圣与价值,使大学趋向社会化和平庸化,从而希望大学有权能对自身进行自主且有效的管理。但是在这种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毕竟存在着法律和公共事务等众多领域的限制,实际上在操作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因此,西方高校就不得不面临“在保持学术环境中寻找自我管理和面对社会责任的平衡点”的压力。

虽然外部社会不断在要求高等教育实现“产业化”为代表,但是高校毕竟不同于企业,我们无法明确界定高校“生产”的“产品”到底是什么,或者即便是把学生定义为高校的“产品”,那么学生毕业之后在社会上取得的成功,是否可以说完全来自于大学教育?此外,高校学术研究的成果,在多大程度上是获得于高校自身提供的资源?显然,这些问题无法简单地在“产业化”的语境下进行解释。所以,衡量高等教育的“产品”和“质量”是非常困难的,高校的“生产效能”和“控制成本”等问题就难以等同企业的运作模式,如可以套用计量模式进行计算、预测和评估。但是我们又必须承认,如果没有一个管理模型,高校经营的所有评价机制均将失去存在的意义。所以,高校的使命并未改变,依然是知识的创造、传播和运用,但这些使命所包含的意义已发生重大转变,即人们期望社会可以享受高校各方面的资源。如果高校无法获得一种良好的管理模式,则很难在社会中建立其公信力。正因如此,高校必须要从内部着手,建立健全的资源和资产管理机制。以下将从内部控制的观点出发,进一步对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内涵和原则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措施建议。

二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内涵及原则

(一)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内涵及作用

内部控制是一个管理学概念。任何具有经营性质的单位(企业、学校等)都会面临着“如何管理”以及“管理什么”的问题。以企业为例,企业最大的管理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获利的最大化,决定获利最大化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经营效率,而获得最高经营效率的核心是如何实现企业所掌握的包括资产在内的所有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企业获利的最大化,关键在于单位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够通过某种控制机制,调整到一个最佳状态以实现上述“连锁反应”。这就是内部控制理论的通俗化概括[3]。因此,高校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即指高校如何在内部控制理论的指导下,实现资产使用率的最大化[4]。由此可见,高校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对未来高校的自主运营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前所述,内部控制是一种过程和方法,而非目的;对于高校资产管理工作来说,“内部控制”最终将归结为采用何种方法实现高校资产的正常运营。所以,高校管理层在设计与执行高校资产内部控制的时候,必须考虑许多因素,以利于其推动组织内部控制的周延性与落实性。这些因素,就是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原则。从总体上看,这些原则主要有信息化原则、系统化原则与标准化原则。

(二)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原则

1.信息化原则

在任何内部控制的领域和模型中,“控制”和“信息”往往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一般来说,“信息”的正确是“控制”能够实现的前提,而“控制”的目标则是正确“信息”的产生、畅通和利用。因此,所谓“信息化原则”,通俗地解释就是制定或确立某种内部控制制度,究竟是要完成什么样的目标。信息传导与沟通机制能否能够运行正常,对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是至关重要的。信息沟通渠道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传统模式,包括各要素之间的直接的、瞬时的交流,以及与资产管理有关的部门和组织按照一定的频率或其他原则建立固定的讨论、协调、解决和解决机制,以确保与资产管理有关的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反馈到各相关部门。二是网络模式,即与资产管理有关的部门和组织自上而下地及时公布与资产管理有关的各类信息,使资产使用单位根据自身的权责对上述信息进行分析,而后“各取所需”,以达到合理有效使用资产实现各要素的既定目标的目的。

2.系统化原则

系统指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稳定性、适应性和历时性等特性。系统化的内部控制的内涵,是根据所要实现的目标的性质和内容,按照单位内部各要素应当或能够发挥的作用,对单位内部各要素进行通盘布局,使各要素在一定的规则或框架内连续、有效地单独运行或相互作用,以实现既定目标系统化原则必然要求高校建立内控测评系统,加强高校财务风险评级。要组织人员对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情况进行审核、测试,找出不足的地方,积极地探讨及修正,从而达到完善单位内部控制的目的[5]。

3.标准化原则

如果说信息化原则解决的是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什么”,系统化原则解决的是从宏观的角度上看内部控制的目标“如何实现”,那么标准化原则解决的则为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微观的、具体的“工具”和“游戏规则”。198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第2号指南和1996年我国颁发的国家标准(GB3935.1-96)均对标准化进行了概念的阐述[6]。因此,此外许多国家和行业都对“标准化”一词有着不同的理解或进行了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界定。但是不管如何定义“标准化”一词,几乎所有国家都制定了有关于标准化的法律法规,标准化已然成为全世界对现代化生产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工具和原则。1987年的IS09000系列国际标准,对世界各国各行业的质量管理各环节产生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质量管理体系强调的是对过程方法的控制,而标准化管理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标准化是一种基本的现代化管理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管理领域。同样,高校资产管理必须通过采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才能规范高校的资产管理,实现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各项事业的目标。

三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措施

当前我国高校正处在发展改革的重要转型期。在这一背景之下,高校要将办学规律和内部控制理论相结合,有意识地调节校内外各种因素和学校资产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既定的办学目标,可以从以下措施入手,对已有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

(一)建立综合作业稽核系统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和高校改革的总体趋势,未来高等教育的每一个实施者(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都应把高校视为一个“事业体”和“经营体”,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的经营参与意识必须与高校自主办学自主经营的趋势同步成长。尤其是一旦“校务基金制度”在未来得以实施,那么高等院校将进入一个“总体经营”(institutionaladvancement)的时代,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在享有管理自主的权利的同时,当然也要承担学校经营的责任,尤其是教育管理人员。每个教育管理人员必须熟悉组织内部控制的理念与作法,进而在各个工作岗位上正确执行。在这一点上,西方高校已经走在了前面。如美国大学校院财务管理人员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ofCollegeandUniversityBusinessOffice,NACUBA)就将大学内部的财务管理分为策划、预算、财务报告、现金管理、捐赠基金管理、融资管理、税务管理、福利管理、采购管理、附属事业管理以及技术数据IT系统、法律部门、风险管理等支持性运作。所有上述管理门类均要受到综合性操作系统———“稽核(Audit)”,即内部控制的审核系统的管理。

(二)确认校园体系内部控制的权利与责任

高校内部管理与控制的基本内容与组织管理内部控制相似。但是,由于高校具有非营利性质,因此高校内部管理更加重视营运控制与稽核。公立高校对利润计划则多用资产使用率(经费利用率)作为标准,而私立高校则大多使用企业组织管控模式。高校的内部控制一般包含“运作效率与效能(effectivenessandefficiency)”、“财务报告的可信度(relia-bility)”与“符合法律规定(compliance)”三个领域,其所衍生的五个元素有:管理环境(以人为本)、危险评估(因应机制)、控管措施(方法学)、信息与沟通、监督(内部与外部及修正措施)等。事实上,良好的内部管理控制是高校得以可持续性发展和确保自主管理的基石。

(三)建设一支强有力的资产管理队伍

近年来,全国各类高校的资产规模在短时期内均出现大幅增长的态势。这种情况促使高校管理人员认识到了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高校要实现自身的稳定且可持续性发展,必然要求建立健全高校资产管理体系。因此,许多高校为了加强资产管理水平,将原本归属于后勤管理处或总务处的资产管理部门分离出来,单独设置资产管理处。资产管理队伍质量的好坏,将在最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资产管理效益的规模及获得。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应该成为高校人才战略的关键点和着力点之一。高校应该将自身实际情况与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制度规范相结合,对资产的价值管理和使用管理实行“双管齐下、纵横交错”的管理模式,同时针对资产管理人员的招募、进修、拓展、考核、晋升,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进行贯彻。更重要的是,要像高校科研学术团队一样,将资产管理队伍的梯队建设提到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使资产管理队伍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一支素质好、结构优、爱岗敬业的资产管理队伍”[7]。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注重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高等教育真的发展成为一种产业,那么它就要像企业一样按经济规律组织运营,注意供需、绩效、质量,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以满足消费者———学生的需求[8]。而高校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的有效实现,不仅可以使高等教育在产业化的过程中提高行政效率,还可以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而且,在有效的内部控制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健全健康的资产管理制度,可以使高校在最大程度上建立强大的社会公信力,进而吸引优质生源,全面推动高校办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慧.高校“行政化”问题解决路径探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5,(6).

[2]褚琳.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4,(3).

[3]张倩.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流程设计与优化研究述评[J].长沙大学学报,2014,(2).

[4]赵文淼,宋胜菊.基于反馈控制谈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改进[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6,(4).

[5]沈秀丽.加强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探讨[J].知识经济,2015,(24).

[6]李春田.标准化基础[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

[7]张月琪,落巨福,接励.关于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