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公司整体经营情况分析

公司整体经营情况分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6 08:31: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公司整体经营情况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公司整体经营情况分析

第1篇

关键词:承保利润 投资收益 现金流 双轮驱动

一、对规模和效益的全面认识

2013年初,中华财险为捍卫行业第二集团领军者的地位,确定了保费规模大幅高速增长为主并保持较高承保利润的经营方针;但随着市场非理性竞争加剧,行业整体承保利润步入下行空间,综合成本率不断攀升,中华财险在保费规模同比大幅增长情况下,已经显现出综合赔付率大幅上升、承保利润大幅下降的情况。从客观上讲,保费规模同比大幅增加后,势必带来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提增加等不利因素,最终造成公司承保盈利能力下降的现实。那么,要保证利润就必须压缩规模或扩长规模就必须牺牲利润看似一个不能两者兼顾的问题,就真的没办法应对了吗?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中华财险最近4年的关键性经营数据:

人保财险和太平洋财险最近几年保费增速基本保持在10%以上,净利润率也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对公司整体净利润的贡献度趋于一致,基本达到1:1比例,例如,人保财险2012年承保利润76亿元,投资收益75亿元;太平洋财险2012年承保利润24亿元,投资收益23亿元;中华财险2013年3季度末时承保利润8亿元,投资收益10亿元。

通过以上的关键性经营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① 承保利润随着行业整体盈利空间的缩小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正逐步减小。

② 投资收益随着保费规模的扩大和现金流的充实在资金得到有效运用的情况下逐步增大。

③ 财险公司的利润结构逐步发生变化,对大型金融保险集团来讲,通过不断增加存量资金运作,资金运作经验、效率不断提升,投资收益的比例在整个公司的利润结构中将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甚至出现通过投资收益盈利弥补承保利润亏损的反哺式经营,最终通过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的双轮驱动模式实现净利润的稳定增长。

二、对利润和贡献的全面认识

目前,中华财险的经营考核指标,是利润越大,得分越高,贡献越大,经营越好。这样真的客观么?以2013年前3季度中华财险四川分公司和系统内同等规模另一省级分公司(以下简称B分公司)为例进行对比分析,相关数据如下:

备注:该表中的承保利润率分母用的是原保费收入。

四川1-9月实现承保利润0.49亿元,较B分公司0.58亿元少0.09亿元,承保利润率3.15%,较B分公司少1.95个百分点;

四川1-9月实现净利润0.33亿元,较B分公司0.67亿元少0.34亿元,净利润率2.16%,较B分公司少3.74个百分点。

在中华财险目前考核评价体系下,四川当期经营管理情况较B分公司差很多。

但有一个指标掩盖了问题,四川当期百元保费净现金流达到12.46,较B分公司1.38高出11.08,较全国平均7.76高出4.70。元,加上承保利润0.49亿元,实际四川对总公司净利润贡献度为1.53亿元(承保利润0.49亿元+摊回投资收益1.04亿元),较B分公司同口径贡献度0.66亿元(承保利润0.58亿元+摊回投资收益0.08亿元)整整高出0.87亿元。因此,片面说四川当期经营管理情况较B分公司差是有失公允的。

三、实现差异化经营,破解“规模效益”两全难题

1.转变经营策略,形成差异化的经营策略

在经营策略的制定上,逐步形成“向大城市要现金流,向中小城市要承保利润”核心差异化经营理念。目前,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普遍存在财险市场恶性竞争加剧。在市场环境下,中华财险很难独善其身,只能顺势而为,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城市承保利润很低的情况下,要鼓励其在保证经营现金流为正的条件下做大规模,做大市场,通过经营现金净流量的不断流入,第一时间向总公司归集资金,通过总公司资产管理部门的资金运作来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而在中小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城市,由于市场竞争主体相对较少,竞争激烈程度相对较小,只能向这些地方要承保利润,最终在全国范围内达到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并驾齐驱的双轮驱动模式,改变现在只注重承保利润而忽视投资收益对公司净利润贡献的格局。

2.转变经营计划编制思路,形成差异化的经营计划

在经营计划的编制上,要紧紧围绕公司经营策略展开,可按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中型城市、小型城市(从人口规模、经济总量等可量化指标)分梯度分等级编制差异化的经营计划,主要体现“向大城市要现金流,向中小城市要承保利润”的经营思路。同时,根据各地经济情况制定不同险种的保费规模、承保利润等指标,在承保利润计划编制上,一定要考虑险种结构这一重要因素,切勿简单粗放的搞一刀切似的方案,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化因素。

3.转变经营考核思路,形成差异化的经营考核

在考核指标的设置上,要紧紧围绕经营策略展开,对大城市、经济发达城市要增加经营性现金净流量指标的考核权重,引导分支公司在确保正经营性现金净流量的情况下做大保费规模,并降低其承保利润的考核权重,使其对总公司主要贡献点定位在现金流量上。对中小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城市,要增加其承保利润的考核权重,并降低经营性现金净流量指标的权重考核,引导这些分支公司做坚做实承保利润。

第2篇

(山东大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13)

摘 要:经济的发展带动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的发展中母公司与子公司在利益上有很多冲突。本文通过对母子公司之间的冲突原因进行分析,探究出解决利益冲突的有效措施,希望能使广大的企业集团更好的发挥整体优势,促进母子公司共同发展。

关键词 :企业集团;母公司;子公司;利益冲突;协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5-0026-01

收稿日期:2015-02-04

作者简介:李海霞(1977-),女,山东济南人,本科,中级会计师、财务主管。研究方向:集团公司企业财务管理。

众多的企业法人构成了企业集团这个大的联合体,产权是法人与法人之间的基本关系纽带,以此形成多种层次的组织,这种组织以多国化经营组织和多样化经营组织为主。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在经营管理工作上任务量很重,除了对本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外,还要监督和控制子公司的经营行为。子公司是以独立的法人实体形式存在的,它需要考虑的是自身的经营状况。母子公司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经常产生利益上的冲突,给整个企业集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分析产生冲突的原因以及探究协调冲突的方法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工作。

一、企业集团母与子公司存在利益冲突的原因

1.母子公司追求的利益目标存在差异

企业集团母公司一般都会从宏观角度看问题,所追求的利益都是整个集团的整体利益,所以在分配集团的利益时,要考虑到整个集团的经营状况,使资源得到最佳的合理配置,要素达到最优组合,使集团的整体实力得到提升。尤其是重组的企业和兼并的企业,集团子公司的利益目标是根据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子公司利益最大化之间产生的差异而设定的。子公司看重的是自身的直接利益,对母公司的利益缺乏重视,有的子公司为了满足自身利益,会做出有损母公司利益的行为,比如:提高不必要的成本,虚假报告盈利情况等等。

2.财务管理权出现冲突

企业的集权与分权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问题。如果采用集权的管理模式,那么母公司将具备整个集团的经营控制权和经营决策权,子公司只需要对母公司的决策加以执行,没有自主经营权,遇到经营问题,也没有灵活改变经营策略的权利,久而久之,降低了子公司的积极性,给集团的整体利益带来损失。如果采取分权的管理模式,每个子公司都具备财务管理权,集团的内部会出现严重的“诸侯割据”问题,每个公司都本着自己公司的利益考虑,难以实现集团的财务规模效应。因此怎样制定更加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把握集分权的度,各企业集团应对其加以思考。

3.子公司缺乏相应的整体指导

子公司缺乏系统的整体指导,与集团整体不能够很好地融合,导致集团内部的整体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很多关系不明确,缺乏整体利益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母公司对子公司缺乏激励措施,约束条件过多,抑制了子公司的创造性与灵活性,降低了子公司的工作的积极性。

第二,母公司没有发挥好所具备的的决策权作用,致使子公司自主制定的决策与集团的整体发展目标偏离。

二、解决利益冲突的有效措施

1.结成利润共同体

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要通过人事、资产、行政、财务这四条纽带结成利益共同体。人事纽带指的是母公司与子公司人事管理制度要进行统一。可以定期以及不定期的进行员工培训,以此来增强子公司与母公司的联系,使企业集团内部成员更好的团结、协作,使每一个子公司都能意识到应以集团整体利益为重。资产纽带指的是母公司要通过一定的资本投入对所管辖的子公司实行法定权力,并且实行相应的总经理负责制。充分了解子公司对资金的静态占用以及动态使用情况,并进行必要的调控,统一对资金进行调控,使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率得到最大的提高。行政纽带是基于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的上下级行政关系来联合,级别高的企业指挥和管理级别低的企业。财务纽带指的是母公司要对集团的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修订,对子公司的执行情况进行有力的监督。

2.构建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财务体制

依据企业集团的总体战略目标.母公司应具备重大的决策权以及基本制度的制定权,除此之外要赋予子公司自主经营权.将集权与分权制度相结合。对于母公司来说,为了满足企业集团的长远发展需要,子公司产生的利润要按照一定的比例留给母公司,同时还要保证子公司在盈利之后能有适当的利益积累,用于日后自身的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集团发展的更加壮大。

3.对子公司的运行机制加以完善,增强整体意识

母公司是一个企业集团的主要管理者,要理顺企业的产权关系,可以采取直接控股或者间接控股的方式对子公司实施控制权,为了更好的对子公司的经营行为进行管理,母公司要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企业要突出各个阶层的财务权限以及财务责任,其中包括:投资决策、筹资决策、收益分配决策等等。通过这些措施来实现企业管理的程序化和制度化。对于企业的母公司来说,要维护集团整体以及每个子公司的合法权益;对于集团的子公司,要行使好自己具备的法人财产权以及生产的经营权,还要承担集团成员的义务,自觉的服从集团制定的整体规划,接受母公司对自己的合理监管,是集团的运行机制得到完善,实现企业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三、结语

总而言之,财务管理对于企业集团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协调母子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企业集团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只有有效地解决母子公司的利益冲突,才能使企业按照整体的规划有条不紊的发展,才能使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第3篇

旅游业是市场前景非常好的新兴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势头最强及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但是,我国现有的旅游企业无论在规模方面,还是在竞争力方面,都无法跻身于世界前列,这就对我国旅游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当前世界的三大产业是旅游业和汽车行业以及石油行业,国内的旅游业是指为国内消费者提供旅游服务的一系列相关行业,它包括游客的旅行方式、食宿提供以及各种旅游服务。然而,因为旅游业的特殊性以及旅游企业数量的快速增长,导致当前我国旅游企业存在当前的竞争主要以价格竞争为主等的很多问题。所以旅游企业都在积极地寻找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过程中,不少旅游行业选择集团化上市之路以谋求更好的发展。但是,我国旅游业的现状是无论在规模方面,还是在竞争力方面,都无法跻身于世界前列,因此这就需要对我国旅游企业提出更好、更快发展的要求。因此,利用旅游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分析和评价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并且分析影响它的经营业绩的因素,对提高旅游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中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之上,以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为主对其财务数据进行研究。其研究分析方法有:

(1)财务分析。依据财务数据,对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的现状进行经营绩效及相关分析。

(2)对比分析。对旅游上市公司进行纵向时间上的经营绩效及其经营状况对比,和横向上对不同的旅游企业类型上的分析。

(3)回归分析。主要利用SPSS软件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和分析。本文主要以实证分析的方法,采用回归分析法,分析我国旅游企业的经营绩效。首先我们应当了解我国的旅游上市公司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发展水平滞后,上市公司数量少,整体效益滑坡,面临的制约因素多。其次确定指标然后对我国旅游上市公司进行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由于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中,关注着不同的评价目标。股东更关心的是企业的盈利情况和企业的成长能力,而企业的经营者则主要关心的是企业的运转情况和利润指标的完成情况,债权人更关心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所以结合一些参考资料在对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时应从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评价,文中选取了8个指标来反应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的综合经营绩效。本文采用旅游上市公司年报公开的财务数据然后对其进行经营绩效的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为了保证数据的代表性、结果的相对准确性和客观性,剔除了旅游上市公司中上市时间晚于2009年的上市公司。考虑到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为以A股上市公司为例的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研究,故剔除了上市标识为AB或B股的旅游上市公司所以本文最终确定了17家旅游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研究的样本。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首先使用SPSS对财务数据进行整体分析,总结出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总体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对2009-2013年我国旅游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平均值的统计分析。接下来利用EXCEL软件对2009-2013年我国三类旅游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分别进行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的平均值统计排名分析。最后为了更好地对不同类型旅游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客观的分析,采用回归分析法,利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①选择原始变量。②用SPSS19.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找出了四个综合变量,记这四个因子分别为F1、F2、F3、F4,而且这四个因子彼此之间互不相关。从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得知:资产报酬率(X1),净资产收益率(X2)平均值分别为5.85%和8.83%,说明这段时期我国旅游上市公司整体资产盈利能力不高并且标准差较小说明我国各旅游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和净资产获利的能力偏弱。流动比率(X3)基本上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经营,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还是可以应付的,资产负债率(X4)为44.00%,说明企业有着很强的还债能力。总资产周转率(X5)平均值为0.53,低于企业设置的标准值,该指标反映了我国旅游上市公司平均销售能力一般,如果标准差较大,说明我国旅游上市公司销售能力差别较大。应收账款周转率(X6)平均值为96,大大高于企业设置的标准值,这个值越高,说明营运资金收回越快。我国旅游上市公司2009-2013年间的净利润增长率(X7)和总资产增长率(X8)平均值为5.33%和11.36%,说明了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稳步发展的趋势,但在这两项指标中,净利润增长率(X7)标准差值较大,说明我国旅游上市公司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经济现象。分析得到在偿债能力方面,酒店类旅游上市公司以强大的资金实力,使得偿债能力排名靠前,景点类旅游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维持平稳水平,抵抗风险能力比较好;综合类旅游上市公司由于业务的繁多,体现出了较弱的偿债能力。在运营能力上,景区类自身具有有较多的供应商贷款,整体运营情况较好,排名靠前。通过以上分析结果,得出了几点提升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建议。加大旅游营销力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观念,加强景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因而可以发挥政府的辅助作用。因此旅游公司才可以拥有宽松的市场环境,才可能把这种氛围传递给游客,进而使其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1)综合类。综合利弊,综合类旅游上市公司一方面通过多元化经营,可以有效降低投资的风险,符合投资组合理论;但另一方面又有可能由于公司资源过度分散,无法将资源集中投入到利润最高的业务上来,从而无法实现公司收益的最大化。

(2)景区类。景区类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相比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较好,且其综合经营绩效水平在三类旅游上市公司中居中。

第4篇

关键词:广电传媒集团;财务控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1月11日

财务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手段,贯穿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加强财务控制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是以集团公司为主体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保证集团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和手段。其实质上是通过对子公司财务活动的组织构建、人员行为和财务资源的控制,来协调各方目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集团是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是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共同组成的企业法人联合体。财务控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主要是通过向所属子公司派驻一定的高级管理人员,加强对各公司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进行管理和控制,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加强财务风险防范,保证母公司的战略目标与财务控制相协调,实现集团预期财务管理目标。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广电传媒企业面临着复杂的市场环境与激烈的行业竞争,企业经营方式呈现出集团化和多元化的格局,既要一手抓新闻宣传,大力传播媒体文化,引导社会舆论导向,实现主营业务服务社会的目标;又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一手抓产业经营,着力打造广电产业航母,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以资源为核心的广电传媒集团,母公司以资本为纽带,通过控股、参股、联营等形式将同一产业链的很多公司联系在一起,形成广电传媒集团,集团总台作为母公司,是集团经营与管理的核心主体,子公司的资产全部或部分归母公司拥有或控制,经济上和法律上相对母公司而独立,母子公司有着共同的经营战略与经营目标,充分利用广电媒体的传播优势和核心品牌的影响力,不断延伸拓展产业领域,做大做强广电传媒产业,把广电传媒集团建设成为本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达到广播电视事业与多元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与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应,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整体经营效益与抵抗风险能力,实现集团财富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提高集团整体影响力与竞争力。

一、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集团管理的基础,也是开展财务管理活动的行动指南,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财务控制的需要。广电集团必须制定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资本运营、成本控制、预算管理、资产管理、风险防范以及业绩考评等各项制度,加强母公司对各子公司经营活动的监督和控制,严格约束各子公司财务行为,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工作岗位,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形成相互制衡机制。实时掌握子公司的经营情况与财务状况,保证母公司经营战略与财务控制目标的实现,财务管理制度既要规范子公司的财务行为,又要符合母公司的利益,集团总部建立各层级各岗位的授权管理,加强集团总部对子公司资本运营、经营决策、投资、融资、收益分配的控制权,制定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必须完善各项制度执行与监督的配套措施,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加大检查监督的力度,提高各项管理制度的适用性和权威性。

二、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综合管理,是全员性、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贯穿于集团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涉及到集团各个部门,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加强财务控制的有效手段。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在广电集团战略目标指导下,注重公司内部各部门沟通协调,将全面预算管理融入到财务控制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使得子公司经营目标与集团整体目标趋同,投资者的战略决策与经营者的管理行为相一致,实现预算管理与财务控制的对接。全面预算管理编制需要全员参与,上下配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然后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传媒集团内部各个部门和各个子公司,明确预算目标,确定岗位责任,加强日常预算执行与控制,禁止超预算的财务行为与开支,重视对经营活动中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建立奖惩措施和完善考评制度。通过预算编制、执行、控制、考评等活动,有效地降低集团公司各公司、各部门、各频道、各栏目等责任主体的运营成本,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提高集团管理效率与经营效益,实现企业集团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三、重视财务风险控制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随着广电传媒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张,实行跨行业、跨地区多元化产业经营,子公司逐步增多,资金链持续拉长,财务风险越来越大,在筹资、投资、融资、资本营运、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等环节都有可能产生财务风险。广电传媒集团在业务运营与财务活动中,必须提高风险意识,增强防范、识别和处理风险的能力,加强风险管理,对公司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需要与变化,按照谨慎性原则,尽可能选择风险较小的经营方案与财务方案,实行多元化经营,分散财务风险。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管理机制,通过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对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与预测,及时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与财务状况的变化,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和财务活动中潜在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和监测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科学地预测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并将预测的财务风险进行传递,及时向集团财务部门上报,集团公司管理决策层要制定有效规避的措施,及时规避风险,争取以最小的风险取得最大的收益。

四、建立财务信息系统

财务信息系统是集团总部和下属公司财务信息交换的枢纽,是实现信息共享、信息整合的基础,是加强财务控制的有效手段。广电传媒集团开展多元化经营,子公司成员众多,地域分散,需要建立统一的财务信息系统,实行集中式财务管理,实时监控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资金运行情况,提高管理效率。财务信息系统的管理权限在集团总部,集团总部根据具体情况为各个公司设置进入与使用该系统的权限,各子公司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操作,对本公司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管理和控制。广电集团建立财务信息系统,强化了集团集中管理与财务控制,增强了集团对下属单位的财务监控力度,增强了财务控制功能,保证子公司的财务信息及时地传递到母公司相关部门,使得财务控制时间提前,向事前防范、事中监控的方向移动,提高财务控制的集中性与时效性,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的集成与共享,实行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一体化,做到上下级财务部门之间、同级业务和财务部门之间业务活动与账务处理同步进行,实现财务控制由人工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保证集团财务控制的整体性、可控性和及时性,提高财务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增强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集团的价值最大化。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广电传媒集团既要履行传播新闻、弘扬文化、宣传教育的职能,保持传统媒体的宣传作用及其影响力,同时又要以市场为导向,整合企业资源,开展广泛合作,组建传媒集团,扩大经营规模,以总台为核心,把多个公司联结起来,组成共同经营和共同发展的经济联合体,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发挥广电媒体集团的投资主体和管理主体的功能,实现多元化发展战略。广电集团必须加强对子公司财务控制,将财务控制活动贯穿于子公司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对子公司的财务活动和财务行为进行有效地控制,通过合作、沟通和控制等方式把子公司分散的财务活动整合起来,保证集团内部各部门和各公司财务目标的协调一致,实现广电集团规模效益,达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实现集团整体经营目标,提高广电集团市场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莹华.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J].会计之友,2013.6.

第5篇

SBU(Strategic Business Unit)中文译为战略业务单元,是公司中的一个单位,或者职能单元,它是以企业所服务的独立的产品、行业或市场为基础,由企业若干事业部或事业部的某些部分组成的战略组织。战略业务单位必须在公司总体目标和战略的约束下,执行自己的战略管理过程。在这个执行过程中其经营能力不是持续稳定的,而是在不断变化的,可能会得到加强,也可能会被削弱,这取决于公司的资源分配状况。当企业经营不同的业务范围,而每项业务都有它的策略,SUB模式就有存在和实行的价值。具体阐述如下:

(一)SBU模式能够良好的运行,基于五个环节必须健全

(1)明确的量化目标,即制定经营考核指标,签订经营责任状。

(2)企业提供的平台与资源,各个SBU拥有相对独立自主经营权;

(3)经营制度和工作流程,即公司制定整体地以及对各个SBU管控制度和流程;

(4)分配制度和方法,即制定SBU绩效考核和奖励分配机制,奖罚分明;

(5)公司及职能部门对经营部门进行审核、把关、稽查、掌控,一方面对SBU进行考核和评价,另一方面保证公司整体利益不受损,保证公司内部协调沟通畅通,使公司整体步入可持续性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二)全面透彻分析SBU模式的优劣势

SBU模式优势具有四个方面:

(1)各个SBU相对地拥有独立自主经营权,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2)各个SBU能依据自身资源条件、市场占有率、成本状况、竞争力等方面制定更切合实际的经营战略,有利于SBU内部优化资源配置,发挥自身优势;

(3)能够对每个SBU进行更为独立的核算、考核和评价,有助于公司制定各个SBU发展战略和公司整体发展战略;

(4)优秀的SBU负责人将作为企业核心高层储备人才。

SBU模式劣势具有以下三个方面:

(1)各个SBU运营过程中更侧重于自身的利益,即为了追求部门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了公司整体利益,限制了公司横向发展和沟通,不利于公司整体统一管理和发展;

(2)各个SBU均配置本部门发展所需要的机构和人员,使公司整体机构臃肿,成本费用上涨,机构层次增长,不利于信息的传递和执行;

(3)不利于公司整体的资源优化,造成资源浪费。

二、财务管理的定义及重要性

在现代企业管理当中,财务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和制约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它是通过价值形态对资金运动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综合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对企业经营管理至关重要,并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

财务管理体系一般包括: :财务基础设置、财务预算体系、财务核算体系和财务报表体系四个方面。

三、财务管理体系建设与SBU模式契合点

从四个方面阐述SBU模式下财务如何进行管理:

(一)财务基础设置

1、机构和岗位设置

笔者就职公司与日本大型公司,如松下、TDK、THK、欧姆龙等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合作客户关系,企业组织机构和管理框架及体系基本按照日本企业建立。设置了管理部,管理部下设财务课、人事课以及总务课,SUB依据企业业务经营特点分别设置冲压事业部、精加工事业部以及完成品事业部。岗位方面依次设置了部长―课长―系长―担当四个主要级别。基础级别方面财务课设置了出纳担当、成本会计担当、往来费用会计担当、报表税务担当,人事课设置了人事担当,总务课设置了总务担当,而三个SBU分别设置担当。部课长在财务管理起到决策和监督作用,担当在财务管理的角色至关重要,作为一个执行者,担当的能力、责任心以及对担当的考核等方面对SBU模式下财务能够有效实施管理将起到非常关键作用。

2、财务机构功能设置

(1)组织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其他有关的财务专项管理制度的拟定、修改、补充和实施;

(2)组织领导编制公司的财务计划和监控方案,拟定资金使用计划,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3)组织领导本部门按上级规定和要求编制财务报表,组织财务决算工作,进行全面财务分析;

(4)负责组织公司的成本费用管控工作。进行成本费用预测、核算、分析和考核;

(5)审查公司的各项经济合同,并监督其执行,参与公司技术、经营、基本建设和其他涉及项目的经济效益的市议;参与审查采购价格以及其他涉及财务收支的方案;

(6)对SBU进行成本核算、利润分析、费用控制、往来款监控,全面风险掌控。

(7)纳税统筹以及其他涉及财务相关工作。

(二)财务预算体系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行质量、改善经营效益、加强风险管控的有效管理工具和管理机制,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全面预算小组,管理部部长以及各SBU负责人为小组成员。

2、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坚持战略引领与价值导向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全员参与、涵盖企业各类生产要素、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的系统工程,以全员为基础,全过程为标准,全方位为要求,将企业的人、财、物全部纳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统一协调配置内部资源,强化预算全过程控制,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效率与效果。以各个SBU为预算单位,进行全面预算,公司依据各SBU预算数据进行汇总。

3、加强关键指标预算控制,努力提升企业运行质量

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要以提高运营质量、努力为未来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为目标,紧紧抓住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关键性指标,从业务前端入手,加大管控力度,确保预算对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控制。对各个SBU关键指标进行考核,以保证公司预算达成率。

(三)财务核算体系

该体系是财务管理极其关键环节,通过财务核算对各个SBU的经营结果进行评价,各个SBU财务核算内容主要包括成本核算、现金流核算、应收账款核算、生产性核算以及损耗率核算,而成本核算核心内容是收入、变动成本、固定费用、工厂配付费以及最终利益,对各个SBU进行动态损益分析,评价及考核各个SBU经营成果和事业计划达成率,为各个SBU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四)财务报表体系

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报表体系对各个SBU经营状况和结果进行评价分析,财务报表体系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三张主表,应收款项情况表,存货情况表,成本费用情况表,人工成本情况表等报表,依据上述报表对各个SBU绩效指标进行分析,具体包括:

(1)盈利能力指标分析,如总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总额占营业总收入的比率等指标分析;

(2)资产质量指标分析,如总资产周转率(次)、流动资产周转率(次)、存货周转率(次)、应收账款周转率(次)、资产现金回收率(%)、应收账款增长率(%)、存货增长率(%)等指标分析;

(3)债务风险指标分析,如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带息负债比率(%)等指标分析;

(4)经营增长指标分析,如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技术投入比率(%)等指标分析;

第6篇

公司治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肯尼恩.N.戴顿关于公司治理是指“董事会据以监督经理行为的过程、结构和关系”可以看作是对公司治理的狭义定义,也可以作为我们对公司内部治理的概括说明。这样,我们就先笼统把治理看作是董事会的工作,管理是经理层的工作。管理是一等级体系,而董事会成员则拥有同等的权利和责任,尽管董事长可能拥有更大的权力或影响力,但是并没有法定的等级。根据这种分析,可以把董事会看成一个圆圈,置于管理体系的最高层,其主要任务是从事公司治理,而管理体系是一个等级型,主要从事经营管理业务。在单一法人制企业,公司治理与管理的结合主要体现在战略管理层面,二者关系如图1-1。

但在子公司,由于存在单一控股的法人大股东,其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均与单一法人制企业不同。一方面,法人股具有“经济人”的人格化特征,法人股东一般是企业内最有积极性参与公司治理的一方,在母公司尤其是如此;另一方面,由于母公司作为子公司控股大股东,子公司的经营绩效与其利益息息相关,因而有很强的动机监督子公司经营,同时由于其持有子公司的绝对多数股份,其投票权对子公司经营者构成直接威胁,因此也有实力进行监督。这样,母公司对子公司治理权的要求,往往比单一法人制企业的股东更进一步,并不仅仅停留在监督和激励经营者层面。在实践中,母公司通常会通过子公司董事会,在掌握子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项决策权的同时,还凭借签订公司章程,颁布管理政策,实施信息系统和决定人事任命等手段,直接掌握了子公司部分日常性经营管理权。于是,子公司内部就呈现出治理向管理渗透的现象,二者关系如图1-2。

比较单一法人制企业和子公司的内部治理模型,我们可以发现子公司内部治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有限委托和关系。按照委托-理论,在单一法人制企业,法人财产所有权与法人财产经营权一般高度分离,董事会并不干预经营者的日常经营。但在子公司内部,由于存在着单一控股的法人大股东,以及受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的驱动,董事会并不将所有的日常性法人财产经营权委托给经营者,经营者不再拥有完整的日常性法人财产经营权,具体表现为图1-2中的治理权向管理权的渗透。这样,子公司内部就出现了董事会以部分治理职能代替经营者部分管理职能,经营者接受有限委托,行使有限的日常性法人财产经营权的情况。

第二、所有权、控制权和经营权的较大程度重合。两权分离基础上的委托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公司股东、董事会和经营者分别掌握了公司的所有权、控制权和经营权,三权划分清晰,分离程度高,只在特定层面上实现结合:所有权和控制权的结合主要体现在股东按股权比例派出产权代表进入董事会;控制权和经营权的结合主要体现在战略层面(表现为图1-1中治理与管理重合部分),即董事会负责战略决策,经营者负责战略执行。但在子公司,特别是全资子公司,一方面,由于股东数量有限且母公司一股独大,其一般不成立股东大会,子公司董事长、执行董事和总经理往往由母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或者执行董事兼任,并且有时一人身兼数职。这样,子公司的所有权、控制权和经营权在权利拥有人身份上实现了部分重合;另一方面,子公司董事会除了保留重大经营事项决策权以外,往往还保留着部分日常性法人财产经营权,尤其是与集团整体利益密切相关的权利。这样,子公司的控制权和经营权又在内容上实现了部分重合。表现在治理模型上,图1-2中的治理与管理重合部分比图1-1的大。

第三、信息对称性提高,治理成本降低。JensenandMeckling提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结合”。这种契约关系具有不完备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因此才产生了公司治理。理论上,一般认为,高的股权集中度提高了大股东信息收集以及对人进行监督和激励的积极性,减少了分散股权下的“搭便车”问题,同时大股东也有足够的投票权改变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在子公司,母公司作为控股大股东,具有很强的收集信息以及监督和激励子公司经营者的动力。实践中,母公司往往通过人事任命和信息控制等手段,减少了与子公司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监督和激励子公司经营者提供了依据和基础,并减少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而降低成本。

2、子公司外部治理模型

本文所讲的子公司外部治理特指在企业集团内部,母公司与其他成员公司对子公司的治理,主要涉及治理主体,以及治理权实现方式等问题。

在企业集团治理问题上,理论界和企业界都面临着一个难题,即如何在子公司治理框架下,实现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的意图。一方面,公司的法人制度是现代企业最典型的特征,也是公司治理赖以存在的前提。子公司作为独立法人实体,具有自己的利益主体和独立的利益诉求,母公司在主张大股东权益的同时,不能损害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例如员工、债权人等)的权益。这也是各国有关公司治理法规对“公平性原则”和“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子公司作为企业集团重要的组成单元,其战略管理和部分经营管理必然要服从集团整体战略和运营安排,以实现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这是企业集团存在的利益基础。因此子公司运营必然在母公司控制下进行,集团内部交易无法完全避免。此外,由于存在控股股东压榨小股东的激励,母公司具有加强对非全资子公司控制的天然动力。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我们需要在子公司的治理主体中增加企业集团整体利益的代表者。无疑,母公司是最合适人选,但由于其股东的身份有时会与集团整体利益诉求相冲突,因而可以考虑将那些与子公司存在较多内部交易的其他子公司作为利益相关者加入到子公司的治理主体中,具体方式可通过子公司之间相互持股、董事会议制度、契约安排等形式予以实现。子公司外部治理模型如图2。

在图2中,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股权控制是借助于对子公司的投资,取得所有权以及与所有权相关的控制权,对子公司进行战略、人事和财务控制。而子公司之间的发言权主要是基于内部交易的需要,通过资本、契约或人事等特定安排,进入董事会参与相互的治理,以促成内部交易的顺利进行。可见,这样的子公司外部治理模型,既尊重了子公司独立的法人人格,符合各项治理原则,又能保证企业集团整体利益的实现。

四、企业集团管理向治理转化的过程

针对企业存在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包括分工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在内的一整套现代企业理论。但对于企业集团存在问题,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课题。如果从研究公司成本出发,围绕效率提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重要事实,即企业集团形成和发展,就是由管理向治理转化,并引致集团整体效率提高的过程。

1.公司治理成本与管理成本曲线

从现代企业理论可知,影响企业边界的最主要因素是成本,具体而言,包括治理成本与管理成本。其中治理成本是指维持公司治理有效运作所发生的成本(记为GC),管理成本是指公司的经营成本(记为MC)。假设Q*为单一法人结构下的最优经济规模,通过数学推导,我们可以证明在Q*有GC斜率小于MC斜率,所以二者曲线情况如图3。

2.成本曲线的经济解读

第一、在公司规模小于最优经济规模时,公司治理成本大于管理成本。但为什么公司不从引致公司整体效率提高的角度出发,考虑以管理职能代替治理职能呢?这实际上是现代企业委托-关系带来的一种代价,或者说是现代企业制度下两权分离的一种代价。对这种代价的弥补是通过引入外部资本、扩大经济规模、引入职业经理人和提升管理效益来实现的。

第二、在不存在公司财产委托经营的情况下,由于治理成本大于管理成本,公司治理存在不经济。设想一下,在人们有能力、有意愿直接对某一事务进行管理的情况下,没有谁会愿意委托他人代管该项事务。原因很简单,因为委托他人经营或管理是有成本的。这也是企业集团存在着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产经营权有限委托,母公司管理权总是“越位”指挥子公司治理权的重要原因。

第三、当公司规模大于最优经济规模时,公司管理成本大于治理成本,子公司化发生。当公司规模达到Q*时,公司就面临着一个决策,即如何在扩大公司规模的同时,又能节约成本。从效率考虑,最佳的办法就是从Q*点开始分化出一个子公司,将部分管理成本转化为治理成本,从而使企业集团治理与管理成本总和降低。因而,基于上述阐释,企业集团治理(指对子公司的治理)的产生过程实际上就是集团管理向治理转化、以引致集团治理与管理成本总和降低的过程,亦即提高集团整体效率的过程。

3、结语

第7篇

[关键词] 集装箱班轮;航线;设计原则;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集装箱运输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在经营理论、运营技术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班轮公司之间竞争的同事也纷纷开展了合作,各班轮公司运输的线路也逐步发展为网状。而航线是船公司开展经营活动的基本场所,船公司要开展运输或扩大原有的运输范围,就会遇到航线设计及评价的相关问题。

2集装箱班轮航线设计的基本原则

2.1.航线网络系统化

在进行某条航线的优化时,要对航线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市场特点、未来发展趋势、市场竞争对手的情况、未来航线市场的运力运量变化趋势、货物流向、客户需求等众多与该航线有关的因素,以做出正确的决策方案。同时,除了要考虑航线本身外,还应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来分析方案在全局系统是否有利于企业整体运力的调配,是否有利于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是否有利于企业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

将集装箱班轮运输的航线网络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进行优化,而非仅考虑一条一条单一的航线,无疑能为集装箱班轮运输经营者实现规模经济带来效益,并同时使这些经营者扩大航线服务覆盖面,提升市场占有率,以及实现箱体流转平衡。客户(货主)特别是全球化经营的大企业,在选择承运人(班轮公司)时,也把航线网络作为对班轮公司的重要评价标准。

2.2效益最大化

企业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是盈利。企业一旦成立,就会面临竞争,并始终处于生存和倒闭、发展和萎缩的矛盾之中。企业必须生存下去才可能获利,而只有不断发展才能求得生存。因此,企业必须能够获利,才有存在的价值。也就是说,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因此在调整航线时应始终以效益最大为基本指导原则。

2.3支线服务于干线

集装箱运输航线的选择,一般有多港挂靠直达运输方案及干/支结合转运方案。随着集装箱大型化的发展趋势,集装箱船舶装载箱量越来越大、单船营运费用不断提高、速度不断加快(目前一般新船都是20节以上),干支线运输方式应用越来越多。采用干/支线相结合的方式,支线作为喂给船接运干线船舶不直达港口的货物,从而要求在进行航线优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支线服务于干线的原则,支线的调整应主要是从能否更好的接运、形成网络、缩短中转时间等方面考虑。当然,从另一方面讲,干线船舶在优化调整时,也要考虑到支线船舶的接运问题。

2.4合适的船舶配在合适的航线

航线优化配置工作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将合适的船舶配在合适的航线,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船舶船型在技术等方面(船舶尺度、结构性能、船舶设备、航行性能、航速等)要适合准备上的航线。

(2)船舶在航线上要具有竞争力(航速、挂港等方面具有竞争力)。特别是在当今市场运力供给大于运力需求,集装箱运输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一条航线如果在交货期、准班等方面没有优势,揽货工作将会很难,也难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从公司所有航线来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船舶上最佳的航线。在航线优化调整时,基本确定选择某种船型后,要从公司整体的角度,分析比较如果上公司其它航线,经济效益等方面是否会更好,也就是一个综合评估选择的问题。不仅要努力做到单航线最优、而且要做到公司整体也是最优。

2.5充分运用合作手段

国际班轮运输业作为一种国际性的竞争行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在当前国际班轮运输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竞争形势更为严峻。另一方面,在国际班轮运输市场上,随着跨国公司作为主要货主的出现,货主对市场的控制力越来越强,对班轮运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为货主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逐渐成为各班轮经营人的主要目标。因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不满足货主的需要就不可能达到盈利的目的。这种情形下,集装箱班轮经营人不得不考虑扩大经营规模。但是,在市场运力供大于求的条件下,为了取得良好的经营效果,再大的国际班轮经营人也很难单纯依靠自己一家的资源来不断提高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因此,各经营人必然走上广泛合作的道路,合作己成为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是一个跨国性的经营行业,长期的供过于求导致持续的卖方市场,业内竞争极其激烈,运费水平一直在低位徘徊,许多业内公司的经营都出现了危机。为了在艰难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同业内合作(联盟和兼并)己经成为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业发展的主流。从1994年起,在行业内掀起了联盟和兼并的浪潮。世界上绝大多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承运人都多或少地涉足了联盟活动。

2.6实施动态追踪与即时调整

近几年,由于市场的不景气以及集装箱运力投入大于运力需求,造成世界集装箱运输市场的持续低迷,从而使得集装箱运输市场的竞争日趋剧烈。另外,由于经济活动本身的趋利性,船公司都会在易于赚钱或经营的市场开辟集装箱班轮航线,使得全球范围内任何一条大的集装箱航线,都会有数家或数十家船公司在经营,从而使各大集装箱航线的竞争都很激烈,任何一家船公司,要使自己的市场份额有所提升或维持在原先水平都很困难。而且一旦船公司经营不善,市场份额、航线效益就会立即跌下来,从而要求船公司必须时刻充满危机感,随时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并采取相应措施,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贴近市场实施动态追踪与及时调整,不仅指船公司要及时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而且还包括船公司应及时根据影响航线的各种政治、经济等突发事件立即反应这种情况。如2002年的美西封港事件发生后,许多船公司的船只无法进港,只能在外抛锚等候,己经在港的船舶无法作业,只能继续在港等候,从而造成船舶班期全部紊乱,后续航次甚至都无船舶的情况。这时,就必须马上采取措施,立即调整航线班期,最大限度地减少船期损失。同时,也应看到这次事件发生后的巨大商机,即许多船公司的航线因无船可开而不得不临时停止,以及许多货主不再通过美国大陆桥走货物而是愿意走巴拿马运河到美东卸货,在此情况下,有条件的班轮公司可以迅速调配公司富余船舶,甚至可以采取其它航线停航的办法,以抽调出船舶来开辟美东加班船。据悉,有几家船公司就是采取了类似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3 集装箱航线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一条集装箱航线运行的质量如何,不仅要看其是否能够盈利,而且还要看其盈利能力和潜质、观察其运行的稳定性、经济性、操作性和抗风险能力等等。同时,由于航线评价指标是供航线经营人进行决策分析的经济指标,故航线指标的选取要突出重点,应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根据对集装箱班轮运输航线的全面考察以及特征分析,挑选航线评价指标,现从航线的盈利能力、稳定性、抗风险能力和发展潜质四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其相关指标主要有:平均值、舱位成本、均天舱位收益、保本箱量、保本运价、利润成长率、风险承受力等。指标体系图如下:

4结语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海运市场中,船公司在船舶部署和航线配置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正,期望通过紧密的船期和迅速的航班服务来增加揽货能力,提高收益水平。然而,在实际业务中,航线经营人对于不同班轮在不同航线中的运营情况往往无法做出科学正确的比较,这就给航线的调整带来极大地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本文通过分析航线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评价指标,为集装箱班轮航线建立起一整套的综合运行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刘文欢.集装箱班轮运输的航线网络优化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7.

第8篇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综合效率;DEA-Tobit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12-0079-05

Analysis on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Smallloan

Companies and Its Determinants

――Based on Verification of Field Research Data in Shaanxi

YOU Longa,LUO Jianchaoa,b

(a.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Institute of Rural Finance,Northwestern A & F University,Yangling 712100)

Abstract:Using DEATobit model to research the overall efficiency and its determinants of smallloan compan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smallloan companies is not high,and the differences are obvious,scale efficiency is the main factor deciding it,and smallloan companies have more obvious redundant features on input. Loan size and asset size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overall efficiency. The effect on supporting agriculture is not obvious,and the target deviation of development trends to expand. While the increased costs incurred by supporting agriculture are not necessarily leading lower overall efficiency,the continuation of agriculture business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rural finance and economy.

Key words:smallloan companies;overall efficiency;DEATobit model

1 问题的提出

自2005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以来,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对扩大农村金融覆盖面,方便农村地区贷款,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小额贷款公司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也出现各种问题,阻碍了其经营发展与综合运行效率提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为发展方向非农化与发展目标偏离[1]。在这种情况下,改进以支农目标为主的小额贷款公司的综合效率成为了学术界及政府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小额贷款公司作为一种小额信贷机构,其发展在国内外备受关注。国外无小额贷款公司,但国外学者对类似的小额信贷机构的研究却比较完善,关于小额信贷机构的效率涉及较多,其代表学者有Morduch、Bassem和Fernando[2]等。其中,Morduch通过调查发现,国际上成功的小额信贷机构,利率水平是影响其运行效率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则为机构的规模[3];与Morduch的观点相类似的是,Bassem认为机构规模对微型金融机构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同时中等规模的微型金融机构有较高的生产效率[4]。

国内的研究主要针对小额贷款公司,大多研究其发展可持续性与存在问题,对其效率的研究则很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小额贷款公司自身发展效率的研究。认为我国小额贷款公司整体经营效率水平较高,且效率差异不明显,而纯技术效率是引起其低效率的主要原因[5]。也有不同的观点,认为规模效率低和技术进步缓慢是引起其效率下降的关键原因[6]。在此基础上,刘志友等作了更为深入地研究,指出小额贷款公司的盈利能力与资产规模都有助于其财务效率与社会效率提升,财务效率的平均值总体要小于社会效率[7]。二是小额贷款公司对农村金融市场影响的研究。黄惠春指出,农村金融机构微观效率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不一致,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将基础性与实体性农村金融资源有效整合,以提高其机构效率[8]。总体上看,小额贷款公司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信贷配给,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户和小微企业的贷款可获得性[9]。

综上所述,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影响着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对弥补农村金融覆盖不足与拓宽民间融资渠道起到了一定作用。而小额贷款公司运行效率是体现其发展状况的关键,也是广大学者及政策制定者对小额贷款公司关注的焦点。小额贷款公司综合效率是经营效率与支农效率之和,但现有研究缺乏对经营与支农效率的综合考虑,以及对综合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可见,前人在研究小额贷款综合效率方面还不够全面,此方面的研究需做更深层次地探索。那么,在考虑小额贷款公司支农状况的前提下,其综合效率如何?哪些因素对其有关键性影响?为此,本文采用实地调研数据,运用DEA-Tobit模型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综合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2 理论分析与方法

从经济含义上理解,综合效率是指公司或企业能从各种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具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固定投入下的产出最大化;另一类是在固定产出下投入最小化。基于此,通过投入与产出的量化比较,本文选用DEA方法分析小额贷款公司的综合效率,其在个体差异及决策单元(DMU)效率的考虑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采用其中的规模收益可变模型,运用对偶规划形式(1),可得到DMU的总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

其中xk和yk分别表示投入与产出,其取值区间为[0,1]。s+、s-为松弛变量、eT为单位行向量、ε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θ*即为DMUk0的相对效率值。若θ*=1,且s-*=s+*=0,则DMUk0为DEA有效;若θ*=1,且s-*>0或s+*>0,则DMUk0为弱DEA有效;若θ*

DEA方法可在多投入多产出情况下测算DMU效率,用其评测小额贷款公司的综合效率是非常合适的。但是,DEA方法得出的效率值为相对效率,而不是绝对的,无法分析影响其效率的具体因素。因此,为进一步研究其效率所受影响,针对所研究的因变量为综合效率,是取值区间为[0,1]的截尾数据,本文选取用于分析截尾数据的Tobit模型。它是Tobin于1958年提出的,基本形式为:

3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所需数据来源于2012年9月、2013年3月对陕西省小额贷款公司运行状况的实地调研。为使调研样本更有代表性,按照陕西省地理区域划分标准,分别对陕北、关中和陕南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具体包括陕北的延安市、关中的渭南市和咸阳市、陕南的商洛市。调研数据采取“机构+农户+中小企业”一对一访谈形式获得。调研发放小额贷款公司问卷36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4份,问卷有效率为9444%。本文统一采用样本小额贷款公司2011年的数据,样本个数占总体比例的21.94%,资本规模占比为15.14%。此外,关中和陕南两地区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状况非常相似,故本文将两地区合并为关中陕南地区。

3.2 DEA指标选取

在DEA模型中,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假设才能保证模型的有效性。针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特点,本文提出以下条件:

条件一: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间必须满足“同向性”,即投入与产出的变化方向一致。

条件二:决策单元数至少为投入与产出指标数目之和的2倍[10],或者大于等于二者数目之积[11]。

条件三:各小额贷款公司的投入与产出满足规模报酬规律,即规模报酬递增时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而规模报酬递减则相反。

基于此,指标选取要考虑其代表性、完整性和易获性,要涵盖支农与经营状况。在投入方面,资本净额能反映公司的发展规模;运行的各项支出,包括营业费用、利息支出及其他营业支出,统称为经营支出,是公司经营与支农投入的重要指标。此外,员工数对公司业务广度与深度的拓展也有直接影响。在产出方面,贷款情况包括支农服务和公司经营两方面,是表现公司产出状况的重要标准,且考虑到不良贷款是在贷款余额中按一定比例计提损失的,为保证“同向性”,本文选择贷款净额,即贷款与不良贷款的余额差值。此外,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盈利正负不确定,而这将影响模型有效性,故本文选择经营收入作为产出的另一指标。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数据统计如表1所示。

3.3 Tobit指标选取

借鉴现有的研究方法,本文的小额贷款公司综合效率影响因素指标选取涉及以下四方面:

(1)经营状况。针对小额贷款公司自身的特点,将经营状况分解为经营时间、经营能力和资产规模三个因素。其中,由于小额贷款公司成立时间普遍较短,相对于正规金融机构,经营时间的长短对其发展情况的影响较大。经营能力为经营收入与支出的比值,是公司正常运营的保障。小额贷款公司的资产规模一般是固定不变的,其大小决定着经营规模,进而影响其发展。此处的资产规模用哑变量表示。

(2)业务状况。借鉴现有研究,本文的业务状况用单位贷款成本和相对贷款规模表示。单位贷款成本为总成本与贷款余额之比,反映成本投入对效率的影响。相对贷款规模用平均贷款规模与人均GDP之比

平均贷款规模是贷款额与贷款笔数之比,各地人均GDP通过各县市的政府网查找获得。

表示,是体现不同地区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发展状况的指标,其大小能反映小额贷款公司运行情况的好坏。

(3)支农状况和社会环境。对小额贷款公司而言,服务“三农”是其设立初衷。因此,考虑到支农情况的影响,本文用农户贷款笔数表示支农状况。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是地理位置造成的差异,不同地区间的产业发展、社会风俗、金融环境等情况有所不同,对公司发展的影响也就不一样。所选指标的具体含义及预期影响方向如表2所示。

4 实证分析

4.1 小额贷款公司综合效率的DEA实证结果

本文结合陕北与关中陕南两地区,根据表1中的指标及相应数据,进行整体的陕西省小额贷款公司综合效率分析。采用基于投入导向的DEA方法,运用DEAP2.1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得到效率分布(见表3),以及指标冗余情况(见表4)。为直观显示,绘成效率折线图(见图1)。

由表3可知:有8家小额贷款公司的综合效率相对有效,其余26家相对无效,有效率仅为23.53%。结合图1和表4可以发现:

(1)小额贷款公司综合效率整体不高,且差异较为明显。结果显示,陕西省小额贷款公司的综合效率平均值仅为0.772,整体水平不高。目前,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时间较短,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公司在实际运行中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后续资金不足、业务操作不规范、监管缺失、内控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影响其综合效率。其中,综合效率有效的占23.53%;而低于0.5的占14.71%,且最低的仅为0.223,是综合效率很低的表现,这直接表明小额贷款公司综合效率的两级差异较为明显。另外,在综合效率无效的小额贷款公司中,多数处于规模收益递增状态,而处于递减状态的仍有8.82%,进一步说明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状况差别较大。

(2)规模效率是决定小额贷款公司综合效率的关键。在总效率不高的情况下,纯技术效率整体较高,其中纯技术效率有效的占73.53%,对总效率值的影响相对较小;而规模效率值相对较低,其中规模效率无效的占76.47%,对总效率值的影响相对较大。此外,规模效率与综合效率的效率分布区间非常接近,且变化趋势很相似,进一步表明规模效率大小是影响小额贷款公司综合效率大小的关键原因。这是因为小额贷款公司的核心员工一般是从其他金融机构转移过来的,其相关的工作经验能直接对小额贷款公司运行产生有利影响,使得纯技术效率较高;而相对地,在现阶段公司对规模的利用率(即规模效率)则较低,致使综合效率较低。

(3)小额贷款公司的投入冗余特征比较明显。表4显示,冗余值相对较大的是经营支出、员工人数和贷款净额,冗余相对值分别为10.19%、9.17%和6.22%。其中,经营支出和员工人数是公司的直接投入,其冗余可通过进一步利用得到解决,对效率的影响将立竿见影;贷款净额虽属于产出指标,但其在成本等方面也反映投入的多少。

(4)发展目标偏离有扩大的趋势。DEA结果显示,陕北地区小额贷款公司的综合效率值为0.787;关中陕南地区为0.756,低于前者。而据调查,以农业发展区为主的关中陕南地区小额贷款公司的农户贷款额占贷款总额的46.47%,以工业富集区为主的陕北地区仅为31.72%,比前者低了近15个百分点,说明支持农业所产生的综合效率没有支持非农的高。且由表4可见,农户贷款相对较高的关中陕南地区的投入冗余更为明显,说明小额贷款公司在对农投入上的利用率提高问题更为迫切。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本来就面临着目标偏离的问题,而这些结果说明小额贷款公司开展非农业务的效益更好,将导致各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纷纷朝非农方向拓展,致使目标偏移呈现扩大趋势。

4.2 小额贷款公司综合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DEA方法的基础上,再运用Tobit模型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上文,以所有样本小额贷款公司为系统,得到分析小额贷款公司综合效率影响因素的Tobit回归模型:

本文通过Eviews7.2软件对上述Tobit模型进行回归,计算结果见表5。回归结果表明:

(1)贷款规模和资产规模对小额贷款公司综合效率影响显著。表5显示,相对贷款规模对小额贷款公司综合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资产规模有显著负向影响。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处于发展初期,其对资产规模的利用率较低,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资产规模越大会使得虚置的资源越多,导致效率降低。此外,资产规模与贷款规模分别体现着财务统计上的借方与贷方,是小额贷款公司资本与业务发展的重要指标,说明其对小额贷款公司综合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经营能力对小额贷款公司综合效率的影响大于经营时间。经营能力与经营时间是体现小额贷款公司经营可持续性的两个重要方面。表5显示,经营能力对小额贷款公司综合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经营时间也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小额贷款公司作为商业性机构,经营能力是表现公司正常运转的基本指标,当其达到有效运作水平时将很难再有所提高,但如经济学中的必需品一样,经营能力若是低于这一水平时,其值减小将引起综合效率显著降低。然而,经营时间对综合效率的正向影响却不显著,这是因为现阶段小额贷款公司各方面制度欠完善,其发展状况不稳定,受经营时间影响并不大。

(3)贷款成本增加并非必然导致小额贷款公司综合效率降低。表5的回归结果显示,单位贷款成本对小额贷款公司综合效率有负向影响,与预期结果一致,但不显著。通常,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成本增加会使效率降低,这在经济学上是必然的。但对小额贷款公司而言,其支农效率是综合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非农投入,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若增加小额贷款公司支农投入,其成本会相对增加,经营效率可能会下降,但其综合效率将会在支农方面得到一定补偿,使综合效率的相对降低值减小,甚至有综合效率值增大的可能。这从贷款成本对综合效率的负向影响不显著中得到了证实。

(4)小额贷款公司支农业务对综合效率影响不明显,但有继续发展的可行性。表5显示,农户贷款笔数对综合效率的影响不显著,说明支农效果不明显;关中陕南地区涉农贷款较陕北地区多,但地区变量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同样不显著,且陕北地区小额贷款公司的综合效率还略高,进一步说明支农对综合效率影响不明显。据调查,各小额贷款公司发放的农户贷款普遍具有额度小、客户分散和风险较大等特点。公司在经营此类贷款时,无论是直接成本还是机会成本,其成本率都较高,从而削弱了支农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然而,表5中农户贷款笔数的系数为正,说明在减去成本较高带来的负向影响后,支农业务的整体结果对小额贷款公司综合效率仍有正向影响。因此在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薄弱的情况下,延续小额贷款公司的支农业务是可行的。

5 结论

本文运用DEA-Tobit模型对陕西省34家小额贷款公司综合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小额贷款公司综合效率整体不高,且差异较为明显;其中,规模效率是决定小额贷款公司综合效率的关键。在投入产出方面,小额贷款公司的投入冗余特征比较明显,贷款规模和资产规模对综合效率有显著影响;而且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综合效率,经营能力的重要性要大于经营时间。然而,作为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小额贷款公司,其支农业务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并不明显;面对农户贷款额度小、客户分散和风险较大等特点,其发展与设立目标相偏离,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但是,支农产生的贷款成本增加,并非必然导致小额贷款公司综合效率降低,而且支农的整体结果对综合效率依然有正向影响,因此在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薄弱的情况下,继续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的支农业务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何剑伟.小额信贷商业化中的目标偏移――一个理论模型及西部小额贷款公司的经验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2(4):73-79,127.

[2]Fernando. 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 High Interest Rates on Microfinance:A Note to Policy Makers in the Asia and Pacific Region [M].Asia Development Bank,2006.40-43.

[3]Morduch J. The Microfinance Promise [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9(4):1569-1614..

[4]Bassem B S. Efficiency of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in the Mediterranean:An Application of DEA [J].Transition Studies Review,2008(15):343-354

[5]杨虎锋,何广文.小额贷款公司经营有效率吗――基于42家小额贷款公司数据的分析[J].财经科学,2011(12):28-36.

[6]于转利,罗剑朝.小额信贷机构的全要素生产率――基于30家小额信贷机构的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2011(6):32-39.

[7]刘志友,孟德锋,卢亚娟.微型金融机构的效率权衡:财务效率与社会效率――以江苏省小额贷款公司为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5):102-112.

[8]黄惠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改革路径选择――基于“机构”和“功能”的综合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2012(5):70-73.

[9]王家传,冯林.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营运成效与发展方略:以山东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1(7):5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