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信息化现状

农业信息化现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6 08:31: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信息化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业信息化现状

第1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对策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旨在对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有所裨益。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农业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尽管起步较晚,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大力发展,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 农业信息工作组织化体系建设

截至2009年底,全国所有的省份、97%的地(市)、8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70%的农业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建立了7个省级、78个地级和324个县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覆盖面比较广的农业信息组织机构体系和信息队伍。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经济研究和科研教育部门的力量,建立了稳定的信息分析专家队伍,开拓了信息分析工作新领域,增强了信息的指导性和预测性。

(二)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

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20世纪90代中期起,农业部建立了由十几个涉农部门参加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会商制度。2002年,农业部率先优化配置部内外农业信息资源,逐步建立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系统,使信息整合信息服务工作逐步健全。对大豆、玉米、小麦、棉花、油料、糖料等主要农产品的供求、价格、进出口贸易以及国际市场行情走势等情况开展了定期的监测分析和预测,并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集中,为地方和农民调整生产结构提供了必要的指导性信息。农业部在全国累计布设了8000多个信息采集点,在农业、畜牧、水产、农垦、农机等领域形成了40条比较稳固的信息采集渠道,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200多个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600多个农产品主产区集贸市场的市场信息网络。同时,建立了50多个数据库,信息资源涵盖农业、农村经济的基本方面,能够反映经济的基本运行情况。国际农产品生产贸易信息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开通了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开始采集世界农产品生产、价格、库存、进出口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市场准入、投资环境等信息。同时,建立和充实了一批实用性较强的全国性和区域性数据库,农产品市场动态监测预警系统已投入运行,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监测预警功能得到有效加强,以资源扩充为特点的信息化已经具备一定基础。

(三) 农产品电子商务

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电子商务在扩大市场范围、降低交易成本、规避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上凸显优势。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农产品有形市场的重要补充,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农产品交易方式、农产品市场形态、农产品市场空间和农产品市场模式的创新,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有效规避农业产业链的市场风险。首先,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畅通市场信息流动,解决信息不完备、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市场价格发现。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实现市场的实时对接,避免信息失真误导农业生产者的资源配置,有利于产业协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切实增收。其次,电子商务突破了传统市场的时空界限,扩大了农产品市场范围,加快和优化了农产品流通。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由于网络的无界性,决定了市场的无界性,需求与供给成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交易对象的选择也全球化,农户与龙头企业都可以很便捷地在商务平台上找到合适的交易伙伴,快速实现交易。第三,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降低市场风险,有利于农民增收。电子商务平台使农户、龙头企业、销售终端、消费者共享平台资源,能通畅市场信息、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能对市场交易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跟踪,从而避免市场风险。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很多亟待破解的问题。

第一,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本身起步就较晚,加上长期以来,政府首先偏重于城市信息化建设,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致使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尽管国家和省级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已有了一定基础,但县、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仍然困难重重,投入不足问题十分突出。从居民家庭来看,作为重要信息化终端的家用计算机的拥有量还很低,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计算机数量仅仅为7.46台,西部地区更是低至2.49台。同时,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较大的区域差距。

第二,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人才队伍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和支柱,农业信息的提供、传播和最终利用都依赖于人。农业信息人员整体素质较低,队伍建设滞后,难以满足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要求。人才培训机制不完善,培训经费不足;基层信息服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难以跟上信息化发展步伐。与此同时,我国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第三,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渠道不畅,绝大多数乡村缺乏网络沟通手段,中西部地区尤为严重。农业行政部门的管理服务工作电子化水平很低,政府和用户双向互动网上事务处理还很落后。

第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很低。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还很狭窄,没能跟上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未能全面渗透到农业生产作业、经营决策、市场服务和行业管理中。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离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第五,信息资源开发共享程度低。我国尚未建立农业信息化标准,各个不同的部门提供的涉农信息分散、封闭且不统一,信息重叠、信息差异和信息滞后等现象时有发生,信息分享和提供效率低下。建立农业信息化标准,整合农业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积极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

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第一,构建农业信息化平台。首先,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技术,建设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农业基本信息数据库、农业灾害信息数据库、农业商务数据库等公用农业数据库,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整理、分析、传输,向广大农户提供最及时的农产品信息和市场信息服务;其次,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过滤、筛选等各种处理,利用预决策技术进行市场预测,及时预警信息,帮助农户及企业化解风险;第三,大力发展农业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将是现代农业集约、高效发展的重要支撑,物联网的应用将使农业实现智能化互动,那将是农业崭新的令人激动的未来。

第二,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加大农业信息化科研投入,提高农业信息化科技水平。加大对农业信息推广和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农业信息传播和服务水平。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及时收集、传播、反馈信息,有效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对农业信息的利用能力。

第三,摸准不同区域、不同主体的农业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农业信息服务。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主体所需要的农业信息是不同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业发展阶段所需求的农业信息也是不同的。针对需求,保障供给,既能够避免农业信息供需不对路导致的信息资源浪费,又能将有限的信息资源有的放矢地投向需求主体,从而提高信息服务效率。

第四,发挥多重主体的作用。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多重主体,要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具体来讲,要充分发挥县、乡信息服务组织和农村信息员的力量,培育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养壮大龙头企业,发挥农村经纪人、农村信息服务示范户的作用,充分利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信息指示作用。

第五,创新农业信息化服务形式和手段。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金农工程”建设和“三电合一”建设,推广农村信息化示范,做好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二是要通过农业网站、农业远程教育、12316呼叫中心、农业信息短信平台、农业信息寻呼等提供农业信息服务。三是发展电脑、掌上电脑(PDA)、固定电话、手机等现代信息终端。四是要充分发挥农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信息栏、黑板报等传统宣传媒体的作用。

第六,建立农产品电子交易系统。完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和农村市场供求信息系统,建立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积极发展B2B、B2C等电子商务平台。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09xjy021),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贵州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战略研究》。

第2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支持

解决三农问题,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发展特色经济,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依托, 以广大农民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其实质就是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把企业经营引入农业领域,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面临的“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以及种粮效益低下的状况,利用技术、资金、人才和市场的结合,激活本区域内的劳动力,以及土地等资源,使农民增产增收。

一、信丰县甜玉米产业化的现状

1.信丰县的基本情况。信丰,取“人信物丰”之意,唐代永淳元年(682年)置县,居赣江上游,与广东南雄接壤,总面积287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302万亩,耕地面积47万亩,总人口72.8万,辖16个乡镇,1个工业园管委会,260个行政村,本地独特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很适合发展农业。信丰的农业产业化很有特色,尤其是本地气候很适合种植甜玉米,本地已形成了以中侨食品公司为龙头企业的甜玉米产业。

2.信丰县甜玉米产业化的现状。(1)信丰县甜玉米产业化的发展是在龙头企业中侨食品有限公司带领发展起来的。中侨食品有限公司是加工甜玉米的一家大型企业,已经有7年多的历史,由于信丰县特殊的气候条件很适合甜玉米的种植,以前是把当地种的甜玉米拉到广东去加工,公司为了发展的需要于2003年5月把厂子建到了信丰县,对甜玉米就地加工。公司卖给农户的甜玉米种子黄金1号是从美国进口的,是一种糖分高达17度的水果型玉米;公司的主要产品是玉米罐头,玉米罐头中20%用于出口,主要出口日本、韩国和东南亚。每年的6月、10月是公司最忙的时候,因为玉米都是在这两个月集中成熟,公司每天24小时不停地加工包装都难免有一些加工不及时而坏掉。公司的经济效益在当地还是不错的,公司销售额在3000万~4000万/年,有的时候达到5000万~6000万/年,不仅增加了自身的效益也为广大农户带来了一定的收益,从而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信丰县甜玉米产业化采取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组织形式。中介是由一些组织能力、劳动能力、经济能力比较好的种养大户、运销大户、农民经纪人等来充当,来进行公司与农户之间的联系,对农民进行组织生产,对玉米进行收购。

(3)信丰县甜玉米产业化中的信誉问题。信丰县甜玉米产业化中的中介组织每年都会把从公司领到的种子卖到农民手中,并与农户签订合同,规定每户都要按合同交货,而不能随意卖给其他商家。龙头公司制定了有关规定,如果有的人看到别人收购的价格高而不按合同办事的话,那么下一次就不会再合作了,这样受害的只能是农户自己,毕竟有些人收购只能是偶尔的,而不是长久的,所以农户基本上也是遵守信誉的。而在有天灾的情况下,公司不会追究农户的责任,但公司会派人去现场察看以确认。龙头公司不仅要求农户讲信誉,公司本身也是做到了这一点,比如2004年甜玉米收购价格普遍降低了很多,但由于中侨和广大农户是签了合同的,中侨按照合同以高于市场价很多的价格收购了农户的玉米。

(4)信丰县甜玉米产业化实现了农民增收。中侨公司每年签约农户大概有7、8千户,甜玉米面积大概有十万亩。以原来农户种水稻来算,水稻和甜玉米都可以种两季,以一亩来算,水稻亩产800斤,每斤0.7元,年每亩毛收入1120元,甜玉米亩产2000斤,收购价格在每斤0.8元上下波动,变化不大,年每亩毛收入3200元,从这些粗略算出来的数字可以看出,种植甜玉米农户每亩的受益大约增加2000元,这也就是现在很多农户积极种植甜玉米的原因。另外在加工甜玉米的季节,公司也需要很多临时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户增加了农业外的收入。

二、信丰县甜玉米产业化中面临的问题

1.龙头公司规模小,发展缺少金融支持。因为甜玉米不耐储存,并且冷藏甜玉米的效果也不是太好,而现在的速冻技术又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缺少金融支持,难以扩大加工规模已成为制约中侨公司发展的一个瓶颈。当地金融部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乏力。(1)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之一的农业银行,近年来由于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改制,对农村网点进行大规模收缩,将经营和服务重点向城市转移,加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都属于高风险、效益差、周转慢且经营管理水平偏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综合竞争能力较弱的企业,在信用评级和抗风险能力方面很难达到商业银行规定的准入条件,因而农业银行对农业产业化投入基本上是呈逐年退出、逐年递减的态势。(2)就农业发展银行而言,自1998年专司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以来,业务范围过于狭窄,大量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投放重点是粮棉油购销企业,而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直至2004年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批复后才正式启动。由于时间较短且准入门槛较高,对整个龙头企业支持的力度还很薄弱。(3)就农村信用社而言,由于其市场定位和资金实力的制约,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不从心。一方面是农村信用社现行市场定位主要以小额农户贷款、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为主,从期限、额度和方式上很难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受结算手段、资金实力等方面的制约,农村信用社吸收存款难度大、成本高且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贷款占比较大,无论从资金实力,还是从结算的快捷性、畅通性、广域性等方面均很难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要求。

2.信丰县甜玉米产业化经营的服务体系没有形成。(1)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缺乏,原有的农技站基本不发挥作用,农业科技人员流失严重,而以民间力量为主的科技服务体系有待建立和健全。(2)甜玉米产业化经营的营销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甜玉米交易市场体系建设落后,农用生产资料交易秩序不规范,大部分甜玉米交易方式和手段落后,甜玉米的市场交易成本高,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其中最突出的是贯穿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的、符合国际标准的甜玉米的规格、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疫体系不完善,农户的生产经营缺少市场的引导。

三、信丰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策

1.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农业产业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家庭承包经营,农民只有在有了承包的土地之后,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才能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农副产品产量才能大幅度增加,农业产业化才有发展的基础,并逐步形成相关的农副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以及农资供应等的产业链条,因此,土地承包经营政策的稳定是农业产业化的保障,但目前阶段由于农业收入低等原因造成了信丰县摞荒现象严重,因此,应在稳定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在自愿、有序、有偿的原则下,促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产出水平。

2.促进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培育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乡镇企业的基础上,实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企业发展。大力发展以当地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使其成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适应市场细化的需求,要在“精、深、优”上大做文章,争取多出优质品牌产品。

第3篇

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及知识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之一,以及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的增长的贡献逐渐加大。农业信息化就是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来为农业的产、供、销以及相应的一些管理、服务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这样就可以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力以及经营管理的效率。

1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概况

经过多年的累积效应,任丘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业信息化体系已经基本的完善。全市19个乡镇(办事处)全部按“六个一”标准,成立了信息服务站。信息员已达到524人,农业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以及种养大户达到1800户。建立了一支从上到下完整农业信息队伍,形成了以农村信息员、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为一体的农业信息体系。

1.2 信息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一是涉农互联网网站较多。以市委的农业信息网为主导,各乡镇都建立了农业信息网、农产品交易网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网站等。二是基本形成了电视有专栏、电话有专线.手机有短信、报纸有专版、电台有热线。

1.3 信息系统应用逐步加快。近几年,我市逐步应用了政府公文交换系统、信息公开、农情调度等信息系统。开展了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等专业系统的应用和推广。

2 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任丘市农业信息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目前的农业信息化水平还是初级的、低水平的。

2.1 政府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各级领导对具体实施方法和所需要的支撑体系不够了解。有的领导认为,虽然互联网、信息化很重要,但现在实施起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存在着等待、观望的思想。

2.2 农业信息采集渠道不规范,采集方法欠科学。目前采集的农业信息准确性差,权威性不强,主要是因为信息采集渠道不合理、不规范。信息采集方法不科学、采集制度不健全、信息采集点不足等也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2.3 农村的信息服务不到位。主要服务于农业第一线的植保站、农技站等部门,资金的实力比较弱,内部人员的素质比较悬殊,管理服务部门不够健全,其中一些植保站、农技站根本没有给农民提供到有效的咨询与服务关于农业技术方面的,只是充当了买卖农药的“小卖部”。

2.4 农民的经济能力与信息意识影响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由于农民的收入比较低,通讯网络设备缺乏,而且农民在信息意识与信息的运用上的自觉能力差,导致农业的信息化水平的落后。如农村的电话装机率、微机装备率、计算机基本知识普及率、联网率、受大学教育人数等都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待于政府的资金投入和信息消费群体整体素质的提高。

3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可使政府在宏观调控中,通过信息流动,使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在时间、空间及流量上取得同步协调,农业资源被合理地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上,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

3.1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三农”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具有双重性,如果运用得好就有可能为落后地区、落后产业超越先进提供很好的支撑,反之,差距将越来越大。虽然今年来看,我们的农业在信息体系建设上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相比于发达的国家,在市场实际需求方面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应该加快建设农业信息体系的步伐。

3.2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现代农业实质上是市场化农业,也是信息农业。因为,农民种什么、怎么种、如何管理、如何买卖都离不开信息。而信息服务又不到位,所以农业生产经营者完全是靠自己的直觉与以往的经验来进行决策,以至于生产时造成了盲目性,最终导致农产品在市场价格上的大起大落,生产经营呈周期性波动,社会资源浪费巨大。

3.3 加快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

当前,任丘市广大农村正进行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指导农民搞好结构调整,抓好市场问题是关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无论什么样的调整都必须有市场,才会产生效益。所以,只有完善农业信息的服务体系,尽量为农民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通过信息来引导农民的自觉性了,从而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样才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4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4.1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主要通过制定相关的信息产业政策,对发展农业信息产业的意义、目标、发展重点等做出明确规定来实现。政府的作用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整合农业信息资源,解决好农村信息服务滞后问题,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第二,以农业信息服务为目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农业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三,合理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方向,完善配套体系。

4.2 加大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项目,在信息化发展初期,只能靠服务所得很难维持。首先,可从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其次,政府应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再次,信息运营企业要大力开发适合农村需要、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新业务,不断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对信息通信和网络的需要。

4.3 重视农业信息网络和农业信息系统的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适应于当地经济水平的信息网络平台。只有完善了农业的信息网络,才能有效的提高农业信息水平,从而增强获取和农业信息的能力。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教师专业性发展”是当今国际国内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教师是一种专业化职业,大力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必然趋势。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目前教师专业化意识不强,教师专业知识贫乏,最终导致教学实践中经验主义的盛行。为了全面了解我县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情况,进行了专门的调查与研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有效措施,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健康发展。

一、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时代的要求及教育的价值。在新课程改革时期的教师要求是研究型的教师,因此教师们开始有了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理念。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新鲜的东西,学生的许多问题常常会让老师感到措手不及,因此他们都能认识到在学生面前当个好老师,也要求不断地学习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2)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初中教师专业素质主要体现在语言专业知识、相关的理论素养、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等方面。其具体要求为: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语言表达自然流利,语音语调正确,有较高的听、说、读、写教学技能,能熟练地组织课堂教学;具有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活动、制作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等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具有能歌善舞、能写善画的艺术才能;性格活泼,有创新意识。

总之,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知识、理论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教学科研能力等素养是初中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

(3)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当今世界一体化、多元化,技术迅猛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的公民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素质,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他们会生存、会学习、会合作。为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势在必行。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 :课改的核心就是教师,教师的核心作用就是如何把先进的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中。

二、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1)学历与知识含量不相匹配。据调查,新化初中教师全部具备了专科以上的合格学历,但主要是通过自考、函授等途径取得。虽然他们的学历达标了,但与初中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相比,不同程度地暴露出如下问题:基本功不够扎实;不能自如地驾驭课堂、组织教学;书写不规范,专业知识与技能没有达到专业大学的水平。

(2)专业理论知识贫乏,知识结构单一,教学理念陈旧。据调查显示,80%教师没有系统学过教学法、心理学和教育学;60%以上的教师对《新课标》所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及“合作学习”模式知之甚少,更不用说了解其精神实质。教学的内容方面过多强调活动形式的趣味性,而忽视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忽视了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过多地设计了一般性游戏,而忽视了竞争合作性游戏。教学理念陈旧,知识结构单一,很难适应《新课标》的需要。

(3)教学能力不强,照本宣科者多,创新探索者少。一直以来,教师都是按照教学大纲、教参的指示一步一步地开展教学,无需教师本人再做过多的思考,教师养成了照本宣科的习惯,根本无意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尝试创新。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接受新的信息少,教学中往往墨守成规,刻板陈旧。

(4)教学负担过重,教研意识薄弱。工作量大、课时过多、负担过重,致使他们很难有充分的时间钻研教材,顾不上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就更谈不上从事教研活动了。在科研方面,在地市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过教学论文的仅占5%;绝大多数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教改实验或课题研究工作。以上的分析表明,目前农村教师显然距离新课标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是目前我县全面实施初中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1)拓宽教师引进渠道,严把教师素质关。我们应尽量把那些师范院校专业素质好、喜欢教学的年轻人才吸收到农村教师队伍中来,同时也可以鼓励、招聘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对这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进行考核和认定,合格者方能担任教师教学工作,严把初中教师入口关。

(2)开展切实有效的继续教育。自从2001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县的教师培训体系已逐步建立,参与部门多,初中教师接受培训的面比较广,从调查来看已有80%的教师接受过省、市、县等某一级别的培训。从各调查结果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不断完善培训的内容、方法和目标,要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主,特别是提高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育观念和实际教育行为、能力,帮助教师理解、内化基础教育改革提倡的基本理念,完善、提高初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以达到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质量的目的。

(3)加强教育科研的管理。有些学校已初步建立了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研究制度,说明各学校的教学研究正在做着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调整。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县仍有不少的学校对教育科研重视不够,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指标中教师的科研成果只占12.3%,同时初中教师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问题确定课题、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等方面的能力不够强也有关系。

(4)设立督学制度,实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督学的任务是深入课堂,随时听课,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职业技能、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方面实施督导检查,并对检查的情况做出评价和记录。对在职教师建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每两年进行一次。凡通过由各市、县统一组织进行的初中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考核的水平测试,成绩合格者方可任教。

(5)充分发挥业务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做好“传、帮、带”。骨干教师要将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为其他教师开示范课,供全校的教师观摩、学习、探讨,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要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加速新教师的成长;鼓励名优教师到师资相对薄弱的地方开示范课,传经送宝,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互相交流可以帮助教师自我反思、自我 发展 ,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6)强化校本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初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任务能力。通过学习新课程和新技能,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工作效率;通过改进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与学的质量。通过开展以教师自主学习为主,以专题讲座、观摩教学、案例教学、说课评课和参与式培训等为辅的校本培训,同时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教师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研究改进的方法和措施,以达到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任务能力的目的。

四、结论

本文主要调查了新化县农村初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并分析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我们必须对教师专业发展高度的重视。我们呼吁:娄底市教育局、新化县教育局务必采取措施,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一支语言能力强、基本功扎实、交际能力强,文化内涵丰富的专家型、研究型的专业教师。同时,农村教师也应该着眼于未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采取科学的方法应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努力使自己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必须给自己定好位,必须走“学习――反思――研究――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5篇

信息技术将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交易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农民若将农业信息与生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知识和信息资源,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而且可以形成“低耗高效”型农业,增加收入。因此,农业信息化不仅能够改变农村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方式,还能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2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

据调查,我国现有98%的地市和83%的县级农业部门全部覆盖信息化管理、服务场所,实现了向25万农民同时传递农业新资讯的目标,从政府到群众的农业信息化体系已经开始出初具规模。此外,截止到2010年为止,全国已有90%的地市和50%的县级农业部门覆盖局域网络,有85%的乡镇服务机构覆盖互联网络。

2.2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政府方面: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定位模糊;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农民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低,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不足;农民对信息化意识淡薄。社会方面:农业信息化、人才是关键,从社会整体来看,我国农业信息化复合人才十分匮乏,严重影响信息服务的质量。

2.3加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3.1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发展作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十分重要。但是我国的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因此,政府应通过建立农业信息化专项财政资金,重点投入到农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软硬件基础设施上。同时,政府也应拓宽资金和资源的融通渠道,吸引科研院所提供技术上的辅导和支持,吸引有实力的通信企业提供最新的技术培训等方式来拓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式。

2.3.2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制约,农民的信息化意识淡薄,常常出现家里有电脑完全成为摆设的状况,农业信息不能有效利用。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来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通过宣传来改变农民目前这种对信息获取的无所谓态度和怀疑态度,使他们从传统的封闭、保守的信息意识中解放出来,由当前的“信息淡漠”转变为“信息饥渴”。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多为农民提供一些技能培训的机会,如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远程教育平台来实现对农民的培训。通过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可以提高农民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在各国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也不例外。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农业发展的速度有很大的影响,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现代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中国现有的农业资源来发展农业,为现代农业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1]。

一、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农业信息化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最新成果,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它通过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生产者手中,实现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较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和资源共享的机制;农业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农民用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农业信息化专门人才缺乏,且研究力量分散、水平低;农业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远远无法满足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也正是当前实践农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地方政府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多数地方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意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对具体实施方法和程序还不够了解,对信息化的操作还停留在文字信息和简单的网页浏览上面,对深入性信息化体系建设的了解还是空白。还有的地市领导认为,现在实施农业信息化还太早,其对农业生产的作用还没有明显的体现,这些原因导致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缓慢及地方差距进一步增大[2]。

2、计算机配置不足,农业信息化的专业软件十分缺乏。县局的部分单位现阶段所拥有的计算机是在各个时期配给的,从电子打字机到奔腾级别的各种不同型号的机型均有,并且数量也极其有限,基层单位至今仍少有配置,即便有,大多也仅局限于文字处理,无论是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难以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而现在的应用软件特别是一些网络方面的软件在老式的机型上不能安装应用,意味着即使添置了计算机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业务处理也无法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和自动化的要求,管理效率也就无法真正得到提高。

3、多数农业网站信息落后,实用性差,更新缓慢。我国大多数农业信息网站更新的速度非常慢,信息质量不高,实用性差,不适合被农民掌握,用这些信息来指导农民生产,起到的作用很小,也影响了农业生产的速度。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农业经营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规模化的农业是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只有规模化的农业才能有支付农业信息化费用的能力,才能形成对农业信息化的有效需求,从而形成农业信息化的内在推动力。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经济制度不仅所有权主体不明确,而且集体成员的平等权利要求土地平均分配。这是我国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根本原因,也是农业信息化的最大障碍。要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必须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赋予农村土地以资本的产权属性,使之能够快速流转集中以形成经营规模。农业家庭经营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者投入与收益直接结合的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的农业经营方式,应该继续坚持并不断加以完善,同时应该积极探索其它的有利于农业实现更高程度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并使之与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相适应[3]。

2、强化政府的信息化意识,为农业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支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农业又是经营风险高、经营收益相对较低且需要政府支持和保护的产业。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扶助,各级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意义的认识,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以政府有关部门为主积极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并不断充实和更新网络的内容,为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系统化的农业信息支待。对于国家和省级网站应该充实农业信息的内容,建立系统化的农业信息检索系统;对于县乡两级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在目前的情况下应以县乡政府或农业技术部门为主建立政府扶持、适度收费的网站,用于农业信息的普及、推广和宣传指导。这样可以利用有限的网络资源为众多分散经营的农民提供必要的农业信息和技术支持,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减少农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参考文献:

[1]熊尚鹏. 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 农业经济,2008.

第7篇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建设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001-01

一、前言

锦溪镇地处浙江省龙泉市的西部,是一个农业较为发达的镇区。新农村的建设在这里基本已经完成,对于农业信息化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做好农业信息化工作,可以大大促进农村向城市转变,大大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就笔者在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工作见闻来说,锦溪镇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政府和相关人员的宣传及指导下,已经有了初步的进展,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下面就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在农业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对策进行分类的探析。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落后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农村建设也慢慢的开始重视。但是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方面相对的不足,使得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整体比较落后,无法满足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资源的获取。计算机的普及率相对不足,无法满足农村信息化的建设。

2.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足

我市属欠发达山区,目前,政府在农业上有限的投资主要用在扶持基础产业发展上,农业信息化资金投入仅靠上级项目,地方财政投入几乎空白。此外项目资金的投入也仅限于完善网络软硬件设备,而后期维护、农村信息员及农户培训、信息更新等也没有资金保障,因没有后续经费支撑,运营工作难以持久。从而严重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展。

3.网络农业信息资源欠缺

农村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不能单单靠基础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还要进一步扩大农村网络信息的内容,满足农民的需要。但实际建设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网络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对于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来说,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近乎空白,全市仅市农业局有1个农业信息网,别的网站对于农业信息资源往往过于简单,无法进行深层次的解答。特别是缺乏对农业形势的预测和农业技术上的信息分享。

4.农民的农业信息化素质不高

农业信息化是一种拥有高技术含量的新型技术,但农民中真正掌握农业信息化的人却非常的稀少。新时代的农民应该学会利用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途径寻找相关的技术,来解决自己在农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但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在此方面的实际情况却有所偏差。主要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农村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许多农民并没有足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获取积极性,不能充分的理解和运用网络带给我们的巨大好处;第二是农民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主要是其学历低,直接阻碍了农民对农业信息和知识的学习及运用,使得农业信息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构建网络知识平台

我国涉及农业的网站数量还有所欠缺,与整个网络的发展相比严重的失调,而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也面临着此情况。在这样的形势下,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建设自己的农业信息网站,对公共的信息进行限制和筛选,科学的整合和技术上的补充,作为信息资源投入到网络知识平台的建设上去。此外,应该在本区域建立相关的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加快现代化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以实现和其它各个农业科技网站的技术交流,增加先进农业技术的资源研究进度和相关科技成果的共享。

2.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的“亮点”。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工作,真正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就是财富,没有农村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由于农业信息服务前期经济效益不明显,前期硬件设施的建设和相关人员配备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拨款和专项资金投入来实现,因此政府应高瞻远瞩,将农业信息化投入列入政府投资预算,在农业信息化网络软硬件设备、后期维护、信息员及农户培训等方面留足资金,使整个系统能真正运转起来,更好的开展农业信息化工作。

3.推广应用农业专家服务系统

随着近年来我国整体对农业的重视,很多的农业专家被下派到农村中辅助新农村的建设,给广大农民提供科学的农业信息。但是,专家就那么几个,远远不能满足大部分农民面对面解决问题的渴求。基于此,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应该加大力度推广应用市级已建的专家服务系统,在条件成熟后,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设立自己的专家服务系统,给农民和专家之间构建一个具有灵活性和畅通性的平台,形成一个良好的资源传递过程,加大农业的信息化程度。

4.提高农民的信息化素质

提高农民信息化素质的措施主要分两个方面:第一是通过适合的培训方式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采用联合授课、集中培训等方式对于广大农民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训,增进农民对网络的认识和应用,加大农民对对于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第二是最大程度的发挥农村信息员的作用。农村信息员是农民和农业信息服务站的连接桥梁,提高了农村信息员的业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农业信息资源的传递效率,加快了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农村的建设必将更加的完善,而相应的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就会有更多的要求。农业的发展格局在不断的变迁,这就需要农业信息化建设在以后有其新的意义和内涵。对于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来说,更应该在当下对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结合国内各个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针对本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造出一条最适合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为农业信息化将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熙隆.中西部边缘山地农业信息化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11(1):224-226.

[2]韦志扬,梁贤,陆宇明,韦莉萍,于平福.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6(9):466-470.

[3]蒋艳萍,田兴国,杨征,吕建秋.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51-53.

第8篇

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农业信息化的实施也必然依赖于新农村建设中的农友们,他们不仅需要懂得农业种植、生产和经营,还要懂得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以及会使用相关的信息网络技术。然而,根据文献[9]的统计数据,本地基层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受过中专及以上教育的农业信息员还不足40%,还有很多农业信息员并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定期培训。因此,对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以及农业信息员提出上述技术要求是不现实的,而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短短几年就能完成。

2、农业信息化示范园区的建设案例分析

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必要转换思路、完善方法。政府以及当地经济合作组织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建设农业信息化示范园区以及周期性的技术培训,在示范园区内采用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通过实际操作和效果演示,为当地农户提供更加直观的接触和理解,让农户切实感受到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巨大影响力,从而能够自发地学习、使用现代化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这样就能够在农作物的两三个生长周期内,有效地引导当地农业生产模式,并继而影响到更多的农户以及其他农业项目,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2.1农业信息化示范园区的建设思路

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采集农田作物的相关信息,例如温度、湿度、光强、生长信息等,再由无线局域网连接后台的处理平台或专家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决策诊断,并将结论通过无线局域网再反馈给直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户们,这就形成了一个双向、实时、末端化的农业信息交流渠道。对于信息化水平更高一些的农民朋友而言,还可以自己根据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监控采集信息,通过互联网进入相应的农业信息数据库以及专业网站进行咨询、交流和决策。

2.2农业信息化示范区方案的优势

2.2.1实现便捷且成本较低。根据友盟的最新统计结果,截至2013年11月,使用WiFi等无线局域网技术接入互联网的用户达到48%,远远超过使用2G/3G等移动公网的用户份额。一方面,无线局域网既可以提供比有线网络更加灵活的组网模式,也可以提供比移动通信网更快的接入速度;另一方面,成本问题是最终选择无线局域网的关键点所在。

2.2.2具有更好的兼容性。可以直接或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方便、快速地与现有农业信息化系统,例如基于3S技术(GPS、GIS、RS)的精细农业系统、专家诊断系统、各种农业信息数据库等,进行融合或对接。

2.2.3分级建设、统一管理,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根据作用范围,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无线局域网之间具有清晰的分级管理制度,既利于建成后对农业网络的故障排查和系统维护,也利于将来对某一网络或全部系统的技术升级。随着无线网络带宽的逐步增大以及视频压缩技术的提升,在不久的将来,还可以完全实现基于图像诊断的实时监测农业信息系统。

3、示范园区的主要信息技术

3.1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田间地头,其基本组成单元是大量的微型智能传感器,通过一定的规划或随机投放,分布在广阔的农业生产区域中,彼此之间通过无线通信组网方式,完成对包括温度、湿度、光强度、土壤成分、压力、噪声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信息的全面感知和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易布置、易控制、低功耗、低成本、通信灵活等特点,目前主要应用于精细化农业、智能化农业中,例如用于温室环境的信息采集和控制、大范围的农田节水灌溉控制、土壤酸碱度变化的监测、动植物生长环境信息的监控等等。与此同时,现代农业生产和物联网的结合是未来农业信息化的必然发展趋势。而近年来,基于RFID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兴产业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农产品的全周期生产销售跟踪、流通环境监控等。

3.2无线局域网

无线传感器网络解决了农业生产最前端的问题,但是由于传感器的性能限制,其通信能力、传输距离以及网络带宽都极为有限,无法提供高性能的信息处理平台,难以满足诸如视频监控诊断等农业信息的宽带传输需求。基于WiFi的无线局域网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采用IEEE802.11g/n的WiFi网络可以提供高达100Mbps以上的无线传输速率,并且通过中继或多跳技术,可以覆盖长达几公里的示范区范围。基于这两种信息技术,未来农业信息化中的无线网络应用可以重点考虑以下问题:①农用传感器种类需要进一步扩展,以满足农业生产中更为精细的信息控制。②网络系统的性价比需要进一步提升,以满足农户对生产成本的控制。③无线网络技术自身的发展与成熟,包括传感器的能耗技术与定位精度、无线局域网的通信性能与安全问题等。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