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国防经济学专业

国防经济学专业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6 08:31: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国防经济学专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国防经济学专业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地方性本科院校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各方面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于从事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从业人员来说,除了要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1)掌握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商务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3)熟悉WTO规则、国际经济法与国际惯例、国际贸易发展的动态。应具备的实践技能知识包括:(1)能较熟练地掌握英语,具有实际工作需要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2)能通过计算机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3)能在外贸企业独立完成国际贸易中实际的业务。这就决定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是适应国际贸易和我国经贸事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知识并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企业外贸业务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要求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直接从事相关外贸业务,因此,实践能力对从事外贸的人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在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是课堂理论教学应用和巩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加入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往往照搬重点或一类本科院校的模式,比如: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能应对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服务的具有全球眼光,能与时俱进,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应用性或实用型对外经贸人才。这样的目标定位没有从高校自身的办学资源、师资力量、生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也没有考虑特定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定得过高、过泛,缺乏可操作性,最终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定位,高校无法实现培养目标。所以,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而言,应因地制宜突出办学特色,可以立足于地方经济,主要为地方中小型外贸企业培养相关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二)模拟教学实验室相对匮乏

与重点院校相比教育论文,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经费所限,国际贸易实验室建设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实验室的设施设备投入不足,不仅数量少且陈旧落后,甚至有些院校根本没有配套的实验室。比如,从电脑数量看,实验室不能满足每人一台电脑的需要,甚至两人或三人一台都无法满足,以致实训上课难以开展,以实现对学生上机操作模拟教学。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地方性本科院校应多与校外的相关外贸企业联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和学习外贸流程,完成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地方性本科院校面临着缺少外贸企业作为实训基地的问题,虽然也建有少数实训基地,但往往是在搞签约和挂牌议式的时候轰轰烈烈、兴高采烈,雷声大雨点小,过后企业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少真正承担实训基地的培养责任,实训过程流于形式,学生不能真正学到东西。

(四)见习和实习形式化

见习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增长见识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见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由于或校外实训基础建设少,或理论课安排太多,或教学培养方案根本就没有安排,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见习的机会非常少,即使也多停留在让学生到某企业参观参观的程度上,不能真正触及操作流程,学生真正能掌握实践知识的机会很少。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大多学生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学生的主要精力在于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对于实习,学生自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性不高,以完成任务得到学分为目的,或由于被安排到同一单位实习的学生人数太多,实习单位难以管理便放手不管,任其自由学习,学校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学生也难学到相应的实践知识。另者,有部分学生在自主实习时间,根本没有真正深入企业实习,而是找单位盖章写评语以应付学校毕业材料的上交。

(五)毕业论文要求过低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学习情况的汇报和对大学综全素质的总结,是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大学生毕业的要求条件之一。但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全,缺乏科学的管理评价体系,往往教师和学生都持敷衍态度。比如:由于专业教师资源匮乏,一名教师同时指导10多个学生,很容易顾此失彼,指导效果欠佳;学生本身重视不够,认为是否认真撰写都能够及格,能够毕业,缺乏认真撰写态度,这样就不会投入太大的精力去完成论文,不能将实习见习阶段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互融合,往往在网上复制、抄袭、拼凑应付完成;学生选题范围过大、不切实际、闭门造车,没有经过实地调研,论文提出的观点空洞,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等。

三、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和能力,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自主地完成外经贸业务活动。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在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突出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外贸人才,需要构建集实验室模拟教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社会实践、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验室模拟教学

国际贸易实验室模拟教学,是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实验室教育论文,在实验室内利用计算机和教学软件,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全部流程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模拟教学教师讲授完理论基础知识后,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拥有更大的主动性的模拟操作教学过程。教师只是起指导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充分练习和了解在国际贸易实际中商品进出易的全过程。学生可以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银行、保险公司等),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环境和需要处理的各种问题,了解国际贸易合同履行的基本步骤,学会各种外贸单证的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强化业务操作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在模拟流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应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多与当地或周边的广大企业联系,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各种社会关系,在一些有条件的企业、银行、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利合作的原则,积极与各企事业单位联系, 签订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为学生搭建见习、实习等实践平台。比如:以当地工业园区为实训基地,向其周围地区的企业拓展,建立区域的实习片区,片区内每一企业都作为实习联系点。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调查是提高应用型人才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撰写调查报告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地方性本科院校应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实际效果,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内容,分配一定的学分,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在放假期间让学生针对新农村建设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农村医疗保险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进行实地调研,并撰写调查报告;可以针对某一项目,如地方的特色产品出口,特色产业发展,地方旅游业发展等问题进行调研;也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实践基地企业的某一职能部门展开调研,例如销售部、储运部、生产部、财务部,采购部的基本情况,针对某方面的问题写不少于3000字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让社会实践活动贴近生活、服务大众、关注民生,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弥补不足,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余,由学校组织,教师带队,带领学生到外贸企业或是有外贸业务的生产企业,进行观摩学习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和外贸从业人员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通过交流和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产品外贸形势,了解外贸企业发展历程及其业务,熟悉产品进出口的运作流程,了解正确使用各种外贸单证,了解外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了解所学专业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行业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针对性的学习,增强实践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的实践教学,专业见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从大一到大三,每个学期至少应组织一次学生到不同的企业见习。

(五)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所有理论课程之后,到实习单位进行实地的实习活动课程,是所有专业学生毕业前的必经阶段。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应学会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 分析和解决外贸业务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形式,毕业实习的效果要真正落到实处。由于实际的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从开始到完成需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不能过短,可以通过与企业签订合约的形式,本着双赢互利的原则,延长实习的时间,采取就业实习形式,既有利于增加学生收入,减少学生实习成本教育论文,提高学生工作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企业降低劳动成本。就业实习时间可以从大四寒假开始一直持续到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的论文答辩前,大约从1月开始至第二年的6月结束,共个6月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学习和掌握全面完整的外贸业务流程。毕业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1)了解实习单位的组织机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行业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等。(2)参与实习单位的业务处理过程,制作各类单证。(3)参与实习单位的经营活动,分析其经营活动的特点,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六)毕业论文设计

大学生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论文写作历经选题、开题、查阅资料、实地调研、撰写初稿、修改、定稿、答辩等环节,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性训练。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要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一名教师指导的论文最多不应超过6篇,强化过程管理,把好论文关,从选题到最后答辩各个环节都要从严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实际调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结合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选定论文题目,去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最后提交的论文,经审阅通过,方可获得参加答辩的资格。建立严格的评分标准,各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必须严格执行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态度、实践能力、论文质量等要求全面衡量,客观评分,要克服和避免走过场及弄虚作假等问题,对不合要求者可按规定执行重新答辩或直接给予毕业论文不合格处理。

综上所述,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院校本身投入更多财力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更需要建立完整的教学计划,并强化执行力度,并利用好广大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实际可行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邹忠全.CAFTA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东南亚纵横,2007,10

[2]赵立华、陈海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煤碳高等教育,2008,3

[3]刘杨、李莹.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整合的必要性[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9

[4]曾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高教论坛,2010,6.

第2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国际贸易专业 应用型本科人才 保障体系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年代,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新形式的需要,培养能够参与国际商务竞争的合格人才,对国际贸易专业提出了高的应用型要求。本文从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三方面展开讨论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保障体系。

一、建立国际经贸专业实验室,保障校内实践教学

1.加强独立学院国际经贸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国贸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凡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不仅必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及方法,而且应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因此国贸学生主要的专业课在教学上都要求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以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和实务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现在,独立学院的国贸专业一般都开展了实践环节的教学,如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但是由于国贸专业的特殊性,这类实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的作用并不高。学生在实习单位实习,无法接触到国际贸易业务的核心内容,往往只能做一些工作甚至是打杂,对其实际业务技能的提高没有多少帮助。

相比之下,在实验室里进行实践则有效果的多,对学生的助益也大。贸易业务的处理能力只有经过亲自动手操作之后才能真正掌握并逐渐熟练起来。

2. 独立学院国际经贸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现状、问题

就独立学院的国际经贸专业而言,实验室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比如,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建院初期就引进了上海科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3个国际贸易教学平台系统。其它武汉地区的独立学院也同样建立了或正在筹建国际贸易计算机模拟实验室。

但是独立学院国际经贸专业的定位与其它不同类型的高校定位不一样,我们要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这就决定了我们与注重理论研究的重点高校相比,要将更多的学时放在实践环节的操作上,但在与注重培养基层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比起来,我们对于学生的理论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要高一些,全面一些,因此,我们认为仅仅建设国际贸易计算机模拟实验室还不能满足独立学院经贸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3.独立学院国际经贸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培养面向市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我们认为在实验教学环节,除了学生可以借助计算机模拟教学软件系统来进行实践之外,还可通过对国际贸易主要流程的场景模拟来对实践进行深化。通过这两步骤的实践,学生不依靠实际工作就可获取国际贸易的实战经验,缩短与就业岗位的距离。同时,我们建议,独立学院的国际经贸专业在建设实验室保障体系时,可以考虑将国际贸易计算机模拟实验室和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验室的建设结合起来进行。

当然进行实验室的建设,除了以上的一些重要内容,还有其它一些事项,如配套实验教材的建设。拥有一支既熟悉理论教学,又掌握计算机国贸专业教学软件应用,并能带领指挥学生进行场景模拟的国贸教师队伍。同时,随着独立学院国际经贸专业的发展,实验室的建设也应与时俱进。

二、建设国际经贸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保障校外实践教学

考虑到国际经贸专业的特殊性,独立学院建立国际经贸专业的大型实习基地较为困难,学生在涉外企业现场接受生产和实际工作训练的机会较少,但是,独立学院还是应该积极进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并把它和解决学生的问题切实地结合起来。综合来看,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国际经贸专业实习基地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外贸企业。由于中国的外贸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因此地处东部沿海的独立学院比较容易能够找到外贸公司作为实习基地。但是如果独立学院地处中西部地区,要想在本省本地区找到外贸企业作为实习基地是较为困难的一件事。因此这些地区的独立学院要想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就必须多途径全方位地想办法、拓渠道。学院要积极与有关单位进行沟通,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沿海地区,特别是中、小城市的外贸企业进行协商,以期建立稳固、长期的校外实习基地。寻找这些企业,学院除了组织本校的老师出差,专门有针对性地进行寻找之外,还可借助政府和社会的力量进行。

第二类是国际化的民营企业。随着国家外贸经营权的放开,这类企业对于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将是未来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方向。独立学院如果能有进出口业务的民营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就能为国贸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而且这些民营企业往往都有自己主要生产和出口的产品,学生在这里实习,除了掌握外贸出口必须的流程之外,还能从生产一线学会许多产品专业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具备交错的知识结构,对于他们更好开展专业外贸是非常有利的。

实习基地找到之后,关键就是和企业建立稳固的“实习――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了。由于独立学院要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因此学校和企业比较适合开展“订单式”联合办学,采取“工学交替”的“6+1+1”的培养方式。学生在学院学习三年即六个学期,第七个学期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按企业要求设置,并按企业需求对学生实施专业、职业素质、企业管理规范、企业文化的教育;第八个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即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安排学生在校外“订单式”联合办学企业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意识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岗前培训的问题,从而达到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实现学院、用人单位与学生的“三赢”,是一种产学合作的高层次形式。

此外,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请合作企业的专家到校对学生进行专门指导。同时这种培养方式方便老师进行调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选题与撰写打下基础,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保障独立学院国际经贸专业教学水平

1.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师资力量现状

20年来,独立学院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其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目前,独立学院对教师一般都实行聘任制。从总体上来看,当前许多独立学院仍然实行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体制,外聘教师的比例较高,专职教师比例则较低。

现在,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主要由四部分构成:一是公办高校退休教师,这部分教师从事的专业学科齐全,大多数具有高学历、高职称,是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兼课教师,主要是公办高校在职教师、科研人员或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到民办高校兼课。三是在读研究生,主要是指在高校攻读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四是专职教师,主要是指独立学院面向社会招聘的大学毕业生或具有一定学历的年轻教师。

2.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问题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当下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仍是其薄弱环节,严重制约了整个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一,教师队伍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从独立学院自身来看,已经认识到了师资力量的重要性,但在教师评优、职称、进修、科研等工作上仍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没有相关具体的法律制度可以依照,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内部,教师队伍管理、学科建设、新学科研、培训等职能部门往往各自为政,协调性较差,甚至校内教师流动也十分困难。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理论与应用专业,需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实践能力。这就为该专业的教师需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由于独立学院教师的相关保障制度不能落实到位,有些科目招聘不到高质量教师,只能依赖于高校本部的兼职教师来进行授课,不能形成自身独立的师资队伍。教学上也缺乏严格规范,无法进行统一的教学质量检查和评估。

最后,从教学工作量看,民办高校教师往往每天都在上课,不仅如此,一名教师往往还要担任多门课程的讲授任务,教学质量很难保证。除了教学外,一些民办高校还要求专职教师从事一些行政性的事物,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使之不能专心科研教学。

第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教师队伍结构包括了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等显性结构和思想、能力、水平、修养、性格等隐性结构。当前独立学院国贸专业教师队伍结构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上。专职教师要么是年龄较高的公办高校退休教师,要么是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应届硕士毕业生,这两类人群所占比重往往超过80%,而作为教学、科研骨干力量的中年教师比例严重不足,老、中、青比例极不协调,尚未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师资梯队。

第三,教师队伍稳定性差,专职教师缺乏或不足。

目前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已经占到了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青年教师已经成为独立学院的生力军。然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问题依然突出。兼职教师由于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地投人到民办高校的教学工作中,而且兼职教师与学校的关系是一种临时雇佣关系,兼职教师数量过大,教师的流动性必然很大。另外,由于待遇、社会认可、福利等因素,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普遍存在打工心态,缺乏安全感,流动性大。这些因素造成了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流动性,使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处于不稳定状态,不利于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四,对教师的在职培训支持不够。

独立学院教师在接受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一般情况下,如果是兼职教师除了上课之外,不参与任何民办高校的相关活动,当然就更不用说相应的培训工作了;而专职教师课时量很大,时间和精力都是问题,而且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培训和培训方式,加之学校在经费和政策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独立学院教师的培训工作很难开展。

国贸专业包括相关技能课程,因此国贸专业的教师必须接受国贸实务的培训,这样才能把这些应用型的知识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但独立学院培训设施缺乏的现实条件,对应用型的培养不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 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保障

第一,进行合理的人员配置。

建立合理的独立学院教师配置机制是独立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独立高校在面对教师劳动力市场时,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需要,及时调整本校教师结构,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

首先,拓宽教师来源。一是向社会招聘;二是从企业、行业引进;三是适当从高校毕业生选聘。

其次,要合理确定专、兼职教师的比例。独立学院应有自己的专任教师队伍,但聘请少量的兼职教师也是必要的。

最后,对兼职教师进行系统的管理。独立院校可以出台《外聘教师管理办法》,制定不同类型的兼职教师的相关制度。

第二,建立有效的人事管理机制。

在人事制度的改革创新方面,要想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吸引和稳定优秀的拔尖人才,充分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实施教师聘任制是一项重要举措。具体要求:规范独立学院教师的相关管理制度,以书面形式制定实施方案,让全体教师参与教师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设计;建立、健全独立学院高校教师的业绩评价体系,对于评选出来的优秀教师要待遇从优,奖勤罚懒;落实教师的各项基本待遇,这是保证民办高校相对稳定又具有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本前提。

第三,以“导师制”为主,加快“双师一体化”教师的培养。

独立学院的专职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年轻老师,没有实践工作经历,其授课水平和强化技术能力还很薄弱,因此实行“导师制”为主的“双师一体化”教师培养势在必行。

除了以上三点对教师资格的保障措施外,独立学院还应该为教学提供相关的服务,建立教学重中心。

参考文献:

[1]叶国灿,胡国军,陈伟鸿.“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6.

[2]张春梅.高校独立学院的发展规范与创新[J].2004,4.

[3]金秋萍.论独立学院的科学定位和师资队伍建设[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3.

[4]金秋萍.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6.

[5]王振如,王福海,郝婧.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9.

[6]王丽荣,张显军,赵勇平.机遇现代工程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7]宁顺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培养模式的研究[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5,(1).

[8]陈飞.我国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研究[D].2004,4.

第3篇

关键词:统计学;定量分析,应用;

一、定量分析的理解

定量分析方法这一概念出自分析化学,是指对化合物或混合物组分的相对比例进行测定。定量分析方法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基本方法,从哲学的角度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方法论上是相通的,科学的发现遵循相同的逻辑和过程,两者有时可使用相同的手段,只要对人类社会的研究采用了科学的、可靠的、能够重复和检验的方法,那么这种研究所获得的知识也是科学。当代自然科学普遍使用实证、推理的研究方法。首先提出假说,然后尝试用经验性的证据来验证。量化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之一,而定量分析(qMantitative analysis)是分析一个被研究对象所包含成分的数量关系或所具备性质问的数量关系;也可以对几个对象的某些性质、特征、相互联系从数量上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的结果也用“数量”加以描述。

二、定量资料分析的方法的应用

1、国防方面  在国防经济学研究中,将军事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现代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共同研究国防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而运用统计学中定量分析方法,可使国防经济的研究得到更准确和有效的定性结论,以化人们对国防经济问题的认识,优化相关决策,促进国防经济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经济学中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是用数量化和形式化的分析方法得到定性结论的一个典型,它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都很明显。用系统聚类方法对国防经济、军事格局的研究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对国防经济问题进行认识、判断和决策,依赖于对基本情况与基本规律的准确了解和对未来变化的可靠预测,这需要有实用和精密的理论,要求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帮助提高理论的准确程度和实用程度。例如,国防经济学家认为,一国国防经济实力的强弱是决定一国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里的强弱应该是一个相对量。国防经济实力的对比是更为重要的因素,而要对国家之间的国防经济实力进行对比,就需要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否则,这种比较就成为主观的和无根据的东西。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还可以使国防经济学科走向成熟,有利用开阔研究人员的视野和方法,拓宽国防经济的研究领域。

2、医学方面  定量资料是医学科研及论文中涉及较广的一类资料 ,其定义为测定每观察单位某项指标的大小而获得的资料 ,其变量值是定量的 ,正确合理地选用定量资料的分析方法关系到论文及科研成果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可以使医学更明确快速的发展,。

3、旅游方面    对旅游资源进行必要而准确的定量分析,不是可有可无,更不能随心所欲(或者凭长官意志)。在整个社会所处于的市场经济中,旅游文化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它有着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活动规律。对现今社会,旅游资源的定位分析是从客观方面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而我们需要对他作出的定量分析,就是从主观方面的一种价格定位,也就是可以进入旅游市场的文化产品作出明确的、可以浮动的价格审定。通过定量资料分析,得出具有主导性的清晰、明确的认知之后,才能根据结果发掘出更好更有潜力的旅游资源。

4、市场营销方面  为顺应市场竞争形势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精确营销的重要性,而实现精确营销目标的前提是对市场做出精准的认识和判断,因此市场研究也就越来越为现代企业所依赖。统计分析是认识事物的重要工具,一旦有效地运用于市场营销就会为营销决策者提供精准指导。因此,有效的将定量资料分析运用到市场营销中并分析得出准确清晰的分析判断,是顺应现代市场形势变化的必要条件。

5、教学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改革的深入展,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高教研究逐步受到重视。但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光有理论还不足以学有所用同时还要有教育实践。高等教育研究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就是把多种学科领域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作为工具来分析和表述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将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应用在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教学实践中,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差异素质学生的教育,为如何因材施教提供方便的方法。

6、市场服务方面    服务行业的质量提升涉及方方面面,量化指标是改进工作中的基础组成部分,对服务时限的控制又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因为在业内人士中流传着一句谚语:迟到的服务就像是雨过送伞。养成以客户为导向、以数据分析为手段的理念对我们寻找影响服务过程质量的关键因素来说意义深远。市场经济下,市场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通过定量分析数据得出加强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的方式,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智力资源,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努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提高服务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7、投资与能源消耗方面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造成了高投入、高消耗、低能源利用率、低产出的现象。国家提倡节能减排,必然会要求对能源的需求量下降,从而会放缓经济的增长速度。通过利用定量资料的分析,可以对我国GDP与能源消耗、投资长期均衡和短期调整状况进行实证分析,为我国能源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实现节能降耗与经济增长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郑学详李剑华.军事经济研究方法[M].解放军出版社,2007.

[2]库桂生. 沈志华.国防经济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3]孙振球,徐勇勇.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

[4]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与未来(M).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5]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第4篇

今年军事院校、武警院校等相关高校在我省投放了180个军校和国防生招生计划,其中招5名女生,今年我省有57800多人报名高考(论坛),军校招女生堪称“万里挑一”。

今年,军事经济学院军队审计专业招文科女生2名,南昌航空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国防生计划)、武警工程学院军队财务管理专业和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工程专业各招理科女生1名。多年以来,女生报考军校的竞争一直非常激烈。因为报名人数多、招生名额少,女生面试分数线普遍比男生面试分数线高。

据海南省军区招生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军校生及国防生的报考程序是:在高考分数公布后,于6月28日上网填报志愿,入围面试分数线者于7月1日到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参加面试。考官在面试时注重观察考生的形象气质、逻辑思维能力等。面试合格者随后根据安排参加体检,体检合格者参加军人职业心理测试,心理测试的形式是通过计算机回答问题。7月5日全面铺开政审工作,政审内容包括了解考生在校期间表现、主要社会关系等。

第5篇

【关键词】经济学;视野;军事教育

一、军事教育的经济学解读

在经济学家看来,军队院校好比一个企业,院校里面的教职员工好比是生产工人,生产的产品就是学员。士官是企业的特色产品,本科生与专科生是企业的一般产品;硕士与博士是高端产品或者深加工产品;地方委培生则是代加工产品;送到地方知名院校委托培养的则是帖牌加工产品。军队院校名称好比是企业的品牌,各院校都会极力维护好自己的品牌,争创名牌意识。(1)与军事教育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军事教育与经济息息相关,既要关注军事教育如何作用于经济之上,也要关注经济反过来又对军事教育具有何种影响。围绕这一焦点,有两种相关理论。一种是技术-功能理论。该理论认为军事教育与经济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军事教育的发展变化依赖于经济上对技术效率的要求的结果,同时,军事教育的发展变化又通过社会化机制对经济产生进一步的影响。作为技术-功能理论的变种,军事人力理论认为,军队人员战斗力在很大程度上与军队人员的军事技能有关,而这些军事技能正是军事教育提供给军队人员的。也正是因为军队个人与其家庭看到接受军事教育有利可图,可以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和更高的工资待遇,因此便大量投资于军事教育以获取更多的军事人力资本,从而大大促进了军事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种是分层理论。该理论认为毕业学员在军队里面担任某项工作或扮演某种角色,并不是他(她)在军事教育中学到了与这些工作或角色有关的东西,而是因为他(她)获得了军队院校的教育文凭,军队院校功能并不在于对其进行个人工作的分工,而在于对不同个人进行选择、分配给予相应的学历与技能证书,军队院校是一个对个人进行工作分层的组织。军事教育可以影响个人的工作前景与收入状况,但却不能改变国防人力结构本身,也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实际上,上述两种理论都从经济学角度部分回答了军事教育的目的与功能,值得军事教育工作者加以关注。(2)军事教育需要回答的三个问题。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的说法,一个企业要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三个方面的问题。军事教育也要解决三个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学员”、“培养多少”、“如何培养”。显然,要回答 “培养什么样的学员”,这就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逻辑,市场需要什么产品,企业就生产什么产品。在当今信息社会,军队需要的是具备较深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军事操作技能的官兵。面对日益严峻的军事斗争的挑战,军事教育必须适应世界新军革的需求,“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具备一定理论知识与一定军事技能的学员。对于 “培养多少”,这需要按照军事发展战略要求,合理确定未来军队人才规模与结构,然后再进行分类培养。对于“如何培养”,经济学强调成本最少原则。这条原则也适用于军队人才的培养。如果军队培养的人才成本低,或者军队培养的人才效益高,就让军校自己培养。这里的效益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效益。毕竟军事效益是军事教育追求的核心目标。反之,就需要让地方院校培养,或者走共同培养的路子,实现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的融合。

二、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发展的经济学解读

经济学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如何优化配置有限稀缺资源。毫无疑问,投入到军事教育系统的财力、物力与人力都是有限的,如何配置这些稀缺资源以产生较大的效益是军事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1)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发展的经济学解释。市场经济的一条重要法则是每个经济主体都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军事教育支出作为国防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费有限,如何在紧张的军费教育拨款中,培养出合格的军事人才是军事教育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相对而言,国民教育具有教育资源雄厚、培养面广、培养成本低等特点,如果单纯依靠军事教育往往无法做到这一点,故必须主动谋求与国民教育的融合发展,对整个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配置,才能达到“注重各自特色,实行强强联合”之功效。换句话说,就是在以军事教育为主的同时,借助国民教育相对雄厚的实力,相互兼融,以实现打赢信息化条件下高技术战争的目的。对于军事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如果不考虑经济效益,单纯依靠地方教育部门对军队实行“施舍式”的培养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难以持久或行不通的。只有在军地双方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基础之上,才能减少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磨擦成本,才能减少来自军地双方的各种阻力,以实现较高的政治、军事与文化效益。(2)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的观察视角。实现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的融合发展,有两种观察视角。一是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看,每年地方院校毕业生数量众多,为部队选择优秀官兵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渠道。这样不仅能使地方院校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获得较大经济效益,而且能使军队减少不必要的教育投入,缩短了军队人才培养的周期,实现军地双赢。二是从军事与民用技术的通用性角度看,现在的民用技术与军用技术的通用性越来越强,过去很多只在军队院校才开设的专业,现在地方大学也在开设,地方院校已经具备培养军队所急需的一些军队专业人才的能力。因此,实现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的融合发展是一项利国利军利民的好事。

三、几点体会

经济学视野对于理解建立“军民融合”的新型国防建设体制和“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构想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能够提高军事教育的整体效益。(1)具备经济学视野有利于理解“军民融合”思想。经济学理论强调要从全局角度上实现整体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便是在军民之间打破原有的各种壁垒,实现整体教育资源高效配置的必由之路,做到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这样,军事教育资源再也不是在全军范围内的有效配置,而是进入到全国乃至全球配置范围之内,从而有可能获得整体的而非局部的资源配置效益。这就要求军事教育既要利用本身资源的独特优势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更主要的是依托国民教育体系的强大支持,将军事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大体系,依托和借助国民教育优势和地方科技优势,把军队人才培养与国民教育结合起来,寓军事人才培养于国民教育大体系之中,造就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军事人才,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起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2)具备经济学视野有利于理解“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战略构想。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军新时期后勤变革的战略构想。经济学视野可以更新人们原有的保障理念,打破军队独家垄断保障的思维定势;更新原有的保障体制,在军民结合的基础上实现保障体制的一体化;更新原有的保障方式,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保障方式的社会化;更新原有的保障手段,借助全国及至全球网络系统,实现保障手段的信息化;更新原有的后勤管理模式,实现后勤保障的科学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后勤工作的质量效益,加速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进程以实现军队战斗力的最大化。(3)具备经济学视野有利于提高军事教育的整体效益。现代军事教育是以国民教育为依托的开放式教育。发达国家大都采用军地兼容的做法,依靠地方教育系统为军队培养人才。面向未来,我军院校必须走依托国民教育谋求健康发展的路子。一方面借助地方院校的雄厚实力,实现生长军官培养以依托地方大学为主,军队院校以军官继续教育为主。另一方面,充分发掘军队院校潜力,以委托培养人才、科技开发、技术转让等形式,积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依托国民教育雄厚实力发展军校教育,使我军院校从自我封闭走向社会开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发展基础。从国家大教育的层面,经过制度性安排,通过多种途径,构建“融合”平台,形成促进二者之间紧密结合、密切联系的长效机制,双向交流,各展所长,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第6篇

还在二三十年前,洛杉矶国防制造业独占鳌头,到处都是大型的飞机制造厂,多的是蓝领技术工人。而20年后,洛杉矶的飞机制造业已经成为明日黄花,好莱坞的影视招牌唱响世界,多了服务业人员和写字楼中的金融专业人士。

奔走在洛杉矶的街头,很难见到大工厂的影子,有的是大卖场、写字楼和娱乐场所。以前洛杉矶也曾烟囱林立,但现在工厂少了,即便有烟囱也要从“地下走”,因为一定要经过净化处理之后才能排放出来。隐藏在种种变化背后的是洛杉矶产业结构的巨大转变。

财富效应 洛杉矶郡经济世界排17

洛杉矶郡人口1000多万,GDP约4400亿美元,如果把它当作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排名是第17位。如此高的经济产出,到底是从何而来呢?

民间的说法是“好莱坞”,而洛杉矶郡的首席经济学家Jack Kyser的回答更为系统,也更有依据。不过和国内喜欢用产值来衡量一个产业不同,他们喜欢用就业岗位来衡量一个产业的分量。洛杉矶的产业结构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国际贸易,第二是旅游业,第三是影视娱乐,第四是科技产业,第五是商业和专业服务。在各种产业中,很多是交叉的,比如洛杉矶的电影产业,里面也就有很多高科技的成分。

20多年前国防制造业称霸洛杉矶

但是,洛杉矶的经济形态并不是向来如此。在上世纪60年代,洛杉矶郡的国防制造业就业岗位高达35万个,大约1/3的工人依赖国防工业。“从以前的制造业变成现在的是一个以现代服务业、高科技行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这个转变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洛杉矶副市长Bud Ovrom表示。

这个挑战开始于20多年前,那时,洛杉矶还是以国防制造业、飞机制造业为主,但是随着国际政治变化、美苏冷战的结束,美国国防经费、国防订单大幅减少,外加航空业中的客运行业竞争加剧了,比如欧洲空中客车的出现,飞机制造业业内大鱼吃小鱼的现象凸显出来。本来有波音、McDonell Douglas(麦道)、洛克希德(Lockeed)三家大企业,但后来麦道被欧洲空客打败了,最后被波音公司收购吞并了;竞争不过的洛克希德(Lockeed)也转行不再造飞机,向航空系统、导弹和宇宙空间系统、电子设备方向转变。

产业转变“好莱坞”招牌响过洛杉矶

不过,虽然以飞机制造业为代表的国防制造业衰退了,但洛杉矶的技术力量依然非常强大,至今还保留了技术含量非常高的部分飞机的零配件的制造。比如波音747主体的主要零件还是在洛杉矶做的,做好了之后再运到波音总部去组装。雄厚的技术力量也带动了随之而来的通讯设备、计算机、电子仪器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洛杉矶众多的工程院校提供了大量的后备技术人才。进入21世纪,洛杉矶成为美国西部的高科技产业和研发中心,享有“科技之都”的称号,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位居全美第一。

与此同时,好莱坞蒸蒸日上,成为世界瞩目的影视圣地。而政府也是鼎力相助,为其减低税收、优惠外币兑换率、订购影片,甚至充当其海外商业谈判的代表。以电影业作为龙头,相关的电视、印刷、出版、旅游等娱乐产业快速发展。“好莱坞”的这块金字招牌甚至比“洛杉矶”城市本身更美名远扬。华纳电影、迪斯尼、ABC、BBC纷纷进驻好莱坞,小小的好莱坞不过几十万人,却拥有1200多家电影公司,至今总共拍摄了大约4万多部各类影片,掌控着全世界的电影市场,一年的收入已经达到600亿美元。

“一个可喜的情况是,当我们的经济从飞机制造业逐渐地转变到娱乐等行业时,我们也尝到了这种转变的甜头:工作岗位增加了,空气变得清洁了,税收也增加了,我们有了更强的经济实力。”Bud Ovrom感慨。

对于洛杉矶制造业的衰退,在洛杉矶郡首席经济学家Jack Kyser眼中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跟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世界产业结构的转移密切相关。他用牛作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很久以前,加州最出名的是畜牧业,但后来工业在一某地区发展起来之后,牛就被赶到了另外一个地区,而这另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又把牛赶到另外一个地区。这一点,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有深刻的认识,他曾经表示,“双转移”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而是经济规律使然。所以广州在实行“双转移”的过程中,首先是把握规律。

转移阵痛设计研发留下来

转型便有阵痛。广州如今正在思量着如何“腾笼换鸟”,而洛杉矶在制造业衰退之初,也面临着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大型飞机制造企业离开洛杉矶,短时间曾造成了很多人的失业。

在产业转移的浪潮中,洛杉矶首先抓住了高端产业。有资料显示,洛杉矶已成为仅次于纽约的全美第二大金融中心,36家美国银行、108家外国银行及许多著名的国际大财团在此设有机构。

用洛杉矶郡首席经济学家Jack Kyser的话表达,“洛杉矶在娱乐产业、工程设计、国际贸易、金融管理等方面是非常领先的,这些产业周边城市的人都不太懂。”正是因为洛杉矶在做着“其他城市不太懂”的高端产业,才让它分享着高端产业中的丰厚的利润。

龙永图曾说过:双转移是把产业链的低端,如劳动密集的制造部分转出去,但高端的管理、研发等部分可不要一股脑地也转出去了。这一点,洛杉矶把握得相当出色。Jack Kyser介绍说:“洛杉矶的经济发展是跟世界经济融合在一起的,比如服装业,在洛杉矶设计,到中国大陆去制造,然后又运到美国来销售。”洛杉矶把握的是服装产业链上较高端的设计和销售,也是服装业中利润最丰厚的地方。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当中,洛杉矶牢牢把握了“核心”竞争力。全球知名的家具设计中心、玩具设计中心、汽车设计中心,尖端的人造卫星技术,航天精密仪器制造等高科技行业,洛杉矶一个也没有落下。

22家全球500强总部带来税收盛宴

洛杉矶能够站在产业转移的最高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总部经济, 200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500强有22家总部位于该地区,分布在各个行业。

这一点,已经被洛杉矶市政府充分地认识和利用。洛杉矶副市长Bud Ovrom表示,他们非常希望大商业和大企业的公司总部放在洛杉矶市,因为设在洛杉矶的话,他们的税就会交给洛杉矶市,洛杉矶市就会有更多的税收收入;如果设在洛杉矶市以外的地方的话,这些主要的税收就会交到其他的城市中。但是,即便不在洛杉矶市,他们也希望放在离洛杉矶市近的地方,因为即便是在周边其他城市,洛杉矶还是会有受益。

人流物流都会留下“买路钱”

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每个城市都不可忽视的是自己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而洛杉矶,世界级的机场、港口正是其辐射南加州、成为世界级城市的重要砝码,也是它得天独厚的优势。

和一些港口纠缠在本地港口群之间的明争暗斗不同,站在世界物流中心的洛杉矶港口的视野更为宽阔。它和近在咫尺的长滩港携手共建铁路输运系统,共建环保绿色事业。可以说,是世界级的眼光,成就了它们世界级港口和事业。

港口带来了物,机场带来的更多是人。无论是人还是物,只要是经过,就会留下“买路钱”。

洛杉矶机场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之一,是美国前往亚太地区的首要航空港。2007年,洛杉矶机场客流量达6.19亿人次,排在世界第5位,货运量达到200万吨,位居世界第11位。

第7篇

关键词:军民融合;新兴产业;经济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067-03

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指以科技成分高、军民关联性强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创新、投资布局、资源共享、人才流动等系统为主体,以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为保障的全新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模式。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军民融合是需求融合、技术融合而产生的产业融合,体现了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的动态过程,推进了国民经济与国防经济、国家开支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一、军民融合、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

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被称为“黄油”和“大炮”。用于经济增长的稀缺资源转移到军事项目,会产生的负面拖累效应;相反,先进的军事科技研发与应用对经济部门的辐射,会产生正面溢出效应。2012年下半年,国务院下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列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的军民通用的特点,它既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先导产业,也为国防军队建设提供关键的工业基础。因此,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推进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产生以下互动。

1.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知识、技术转移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积极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通过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国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引擎,是因为它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具有产业知识技术密集、资源能耗低、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好、辐射能力强等特点,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而战略性新兴具有明显的军民通用的特点,也决定了它既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先导产业,又为国防军队建设提供关键的工业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打破传统军民分割现状,加速传统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调整、优化、升级,培养整个国家军民一体的工业创新体系,必将加快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利于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实现科技强军与创新型国家有机统一。从战斗力生成模式演变的历史规律看,往往先是科技创新引发武器装备革命,然后才有作战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武器装备是构成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必将解开制约战斗力生成的瓶颈。然而,装备科技的含量越高,所需的科研经费越高,研制周期越长,因此,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必将解决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难题。其一,降低军事武器装备研发风险与成本。国防采办部门购买民用产品和服务直接或间接改造使用于军事部门,有利于降低研发成本,缩短开发时间,减少工装和设备费用,并减少政府的监督费用。其次,降低武器装备的全寿命周期费用。军民融合可以扩大利用民品市场上现成的备用零部件,并增强潜在维修部门之间的竞争,从而减少军事武器装备的使用和维修费用。再次,缩短国防采办周期,减少采办费用。购买民用产品和服务,将会缩短采办周期,加快和平时期采办速度,并可以使战时的国防装备动员更加容易开展。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民用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军民融合式自主创新的战略潜力日益显现。拓宽以 “融合”促 “转变”的途径,应树立融合共享的新理念,以民用科技的新优势提升战斗力生成的技术基础,以融合促进的新手段破解制约转变的深层次障碍,以融合领域的新拓展促进新型战斗力建设。一方面,要重视对于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围绕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集中力量重点攻克急需的关键技术,特别是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应完善面对社会的军品科研生产准入与退出制度,为非公有企业进入军工领域创造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真正用最优质的资源和军民共用的经济技术研制升级武器装备,在重要装备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例如,我国正着力构建以应用卫星为主要平台的天基信息系统,促进了军用和民用领域的通信、导航、全球定位等相关技术的突破与发展。因此,把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作为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重要途径,符合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和军事活动规律,也有利于实现科技强军与创新型国家有机统一。

3.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利于提高国防经济整体效益、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对于世界各主要国家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难以解决的大问题,甚至有前苏联解决不好而导致国家解体的例子。我国的国防建设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将仍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特定条件下进行。受国家经济实力所限,军费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根本解决。我们不能同发达国家比国防投入,出路就是必须走出一条经费投入比较少而效益比较高,充分发挥国防经济整体效益的新路子。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在核心和本质上更加中性和普适,高新技术在军用和民用上出现了趋同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军用需求和民用需求难分伯仲,战略性新兴产业这种自身技术特点,为军民两个领域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一份投入、两份产出”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一方面,从投入角度来看,技术的军民通用性能够吸引军地双方优质的科技资源投入其中,减少发展过程中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从产出角度来看,技术的军民通用性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减少其发展需求不确定的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是“面向两类需求、依托两种资源、服务两个市场”的现实需要,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面向民用和军用两类需求,依托民用资源和国防资源,服务民用和军用两个市场。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最大程度上解决黄油大炮的矛盾,减少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挤出效应”,提高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溢出”效果,有利于提高国防经济整体效益,加快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稳定机制。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视角下军民融合理论基础

(一)军民技术两用性

美国学者埃姆斯和罗森伯格1997年指出,传统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间最早的融合表现为技术的融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亦是如此。技术创新在军民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了军民技术融合,形成军民两用技术,技术融合导致军民产业之间技术性进入壁垒逐渐消失,使军民产业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使产业间的技术边界趋于模糊,最终导致军民产业融合产生。技术创新与进步改变了原有军民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因而改变了原来的生产成本,从而为军民融合提供了动力。技术融合是指各产业通过引进、学习新技术,对本产业的技术进行改造,并促使其与自己原有的技术相融合,创造出新工艺和开发出新产品。如数字技术与卫星定位技术相融合,开发出精确制导技术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航天技术及信息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开展的技术融合越来越多。随着民技术的开发和地方民用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的发展及其产业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我国己经建立起了比较强大的、与世界接轨的军民两用技术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开辟了一批军民产业融合发展应用的重点领域。包括现代航空技术领域、商用火箭与卫星应用领域、核能和平应用领域、新型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现代运载及特种车辆技术领域、电子与信息领域、环境与减灾技术领域、光机电一体化领域、新型能源与节能技术领域、特种化工与民爆技术领域、医药与生物工程领域、材料与制造技术领域等。目前,这些领域的发展对促进我国战略性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积累了一大批具有发展潜力和产业化前景的军民两用技术成果。从近十年来的统计数据看,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与民用部门开发的民和民转军的科技成果各自有上万项,主要包括:全数字化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系统、先进的数控机床及开放式数控系统、无人驾驶飞行器、高性能船舶制造、显示器件制造、虚拟现实装置、毫米波通讯装备、无线接入技术及数据通信用网络系统设备、数字移动通信装备产品、空中管制系统和智能交通系统、新材料技术、膜技术、同位素与辐射技术、精细化工产品以及环保设备及产品等。军用、民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并占据了技术发展的制高点,这对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和增强综合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军工领域向民用领域大量转移军民两用技术,如伪装技术、高精度制导技术、军用材料技术等,这些技术也逐渐扩散运用到民用领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很多省市(如陕西、四川、贵州和重庆)都是依靠军工科技为基础来发展经济,而且其军工系统产值在全省或地区的工业总产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发展了一批以军工技术为背景的高科技园区。自2009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的培育和认定,推动军民结合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截至2012年,已在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内蒙古、北京、上海、甘肃等地,分4批认定和挂牌了24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的基地布局更为合理,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目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平的军工产业体系。在航天、航空、核、兵器等行业都建立和拥有了自己的产业领域和主体技术群,在武器装备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技术特色和优势。以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其成立于1991年,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近年来,合肥高新区着力整合优势资源,创新体制机制,集聚产业人才,在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上抢占先机,初步形成了产业链条和特色鲜明的军民结合产业集群。2012年3月,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2011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51.1亿元,实现规模上工业增加值192亿元。

(二)技术标准的通用性

我国目前的军用标准,虽然是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在不断地改进,有的基础性设施已经跟地方技术标准统一,但总体上还跟不上地方经济发展的步伐,没有和地方技术标准有机统一起来。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一些产品,并没有国内或国际通用的标准和规范,也制约着军工产品的国际接轨和出口,这种标准和规范的阻隔,不仅直接影响着高新技术在武器装备建设上的应用,而且也成了排斥民用高新技术资源进入军品市场的“门槛”,从而造成军民两种高新技术优势资源不能及时、有效、有序地为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现代化服务,直接阻碍了军民产业技术、生产上的融合。军民通用的技术标准,有利于顺畅军民融合的发展路径。

自2006年,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转化的规章制度以来,如《国防科技工业民技术发开》、《关于加强国防科技资源共享的指导意见》等为国防工业兼顾民生、民用企业服务国防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近年来,伴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军民技术标准的通用性建设成效明显。为了拓宽军民技术信息沟通渠道,推动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工业与信息化部在大量通用性强、具有市场潜力的军用技术中,筛选出一批适用成果,编制并了2009年、2011年和2012年、2013年四期《目录》,使更多的民用企业了解军用技术,促进技术转移和项目对接。前两期《目录》在推广后取得了良好的转化效果,其成果转化率达31%,已转化应用的51个项目合同金额总值高达8亿元。在2012度《目录》,结合国家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考虑到军用技术相对于民用技术的比较优势,《目录》主要征集新材料、先进制造工艺及装备、微电子与电子信息、节能减排、新能源与高效动力等5个领域中适于向民用转化的军用技术成果。最终共征集军工企事业单位、部属研究所和高校,以及教育部、中科院、中物院和军队科研系统共计184家单位的753项成果。从总的情况看,这些成果的技术水平和成熟度较高,军民通用性较强。在征集到的成果中,根据技术水平、成熟度、市场需求、转化效益等要素评价指标体系,委托从事军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专业机构对700多项成果进行初审,并进一步按领域组织行业专家进行定量与定性结合的二次评审,最终确定98家单位的185项技术成果入选2012度《目录》。

(三)资产的通用性

首先,所谓资产专用性,是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前提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具体来说,专用性资产是为支撑某种交易而进行的耐久性投资,它一旦确定投资到某一领域,就会锁定在一种形态上,若再转为它用就会贬值。一种资产是不是专用性资产,主要看该资产是不是属于用途可变的资产,只有用途不变的资产才具有专用性质。在军民融合的概念中,应该存在:资产通用性,是指至少不牺牲现有生产价值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与其他资产替换使用或者结合使用的程度。替换使用指一项资产可以直接去完成另一项资产的生产任务,而不会带来额外的价值损失;结合使用则指该资产通过与另外的资产有机重组,产生新的资产,新资产创造的价值,至少不低于原来资产的价值。无论哪种情况,转为它用不能使资产减值,否则,即便资产能够转为其他用途,也不等于该资产具有通用性。对于一个产业,如果该产业的资产体系能够与其他产业的资产体系替换使用或结合使用,则称该产业的资产体系具有资产通用性,替换使用或结合使用的程度越高,则通用性越强。对于资产的军民通用性有以下三点需要特别强调。

1.与新制度经济学所描述的资产专用性一样,资产的军民通用性不是指资产的具体数量或规模,而是从资产的内容、结构和特性等方面来说的。

2.资产的军民通用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项资产具有通用性是相对于另一项资产而言的,并不是对其他所有资产都有通用性。

第8篇

关键词 军品合同 信息不对称 委托

一、引言

在我国的现有形势下,一方面军品合同采购的对象大部分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及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等国有大型集团公司,且部分公司的各个板块之间的附属企业也在进行整合;另一方面部分具有先进技术、雄厚实力的民营企业、合资企业也不断进入军品合同领域。

同时,从合同管理角度来说无论是法规制度、法律依据,还是军品合同管理职责的细化分工均未得到进一步有效发展,尤其是在军品合同的法律责任承担上更是亟待解决,现行的法规制度中出现各有关问题时的表述往往是:“上报各自上级机关解决”或者厂际之间通过“协商解决”。对民营企业来讲,上级机关并不存在,在厂际协商不可行的情况下其结果最终影响的则是军品合同的目的实现;对行业内的国有企业而言,相互之间通过协商、行政途径解决不但存在滞后性,效率低下,而且合同第三方――军方在期待利益已受影响的情况下也只能被动承担可能的利益损失。从合同契约角度分析,造成部分军品合同不能按期履约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合同双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行为。

二、军品合同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一)现有军品合同的委托机制

在装备采办的微观操作层面上,装备主管部门对其下属部门履行职责情况没有各部门自己心里清楚,上级部门对身居一线的军代表在采办过程中对有关采办政策的执行情况也不是很了解,不能完全掌握军代表的工作努力程度和工作尽职尽责情况,军方相对于军工企业而言,通常不清楚其生产成本,不能掌握其努力程度,不熟悉其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等企业的私有信息。

因此在目前委托机制不是很健全和完善、制度约束不规范的采办环境下,极易引发行为:人利用相对于委托人的信息优势和委托人的“信息盲区”做出违背委托人最初意愿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

逆向选择是指在军品合同签订前,军方不知道军工企业的真实类型和相关信息,或军工企业有意隐瞒自己的真实信息,使军方不能完全掌握军工企业私有信息而无法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从而签订有利于军工企业但给军方造成极大损害的采办合同。在市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条件下,军工企业为了争取合同,可能会利用军方的“信息缺陷”,存在隐藏其私有信息的行为,如:虚报成本、夸大其生产能力、技术实力和管理优势等,以引诱军方与之签订合同。

道德风险是指军方和军工企业在签订合同后,军工企业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可能利用其相对于军方的信息优势,做出一些违背军方要求的行为,如:在生产过程中不努力采取措施降低成本,不进行技术创新,不加强管理等,有的还可能将许多本不应有的开支列入装备成本,以获得计划成本的扩张和利润的增长,最终造成装备的质量下降,进进度延迟和价格高涨等对军方不利的严重后果。

(二)社会专业化分工

在军品合同中,军方是用户,军工企业是研制生产单位。社会劳动分工的不同导致了用户和研制生产单位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军方在签订合同时比军工企业更清楚关于军品的未来需求情况、装备的实际使用信息等,但对军工企业的装备质量、成本、进度等信息的了解远远少于军工企业;军工企业在军品合同达成之前关于自身的设计、生产和保障能力、管理水平、操作人员素质、行为偏好等比军方更清楚,达成合同后对研制生任务的困难、产品质量、成本、进度以及环境状态等也会比军方有更多的认识。军工企业相对于军方而言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占据信息优势地位。

专业化产生的信息差别也同样导致了军品合同中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一方面,专业化导致军方在装备需求、使用等专业信息方面处于信息优势,军工企业在装备研制生产的技术、生产标准、质量、性能等专业信息方面处于信息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军方和军工企业是群体概念,各自由若干个个体组成,军方或军工企业与其内部的任意一个个体相比较,在专业信息的拥有上也必然存在差异,从而带来团体与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三)国防工业运行机制不完善

国防工业缺乏竞争机制是带来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重要原因。有效的竞争能够打破军工企业之间的垄断,并能够促使军工企业显示真实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现实中,国家通过实行承制单位资格审查制度等手段对装备采购市场实施进入管制,让具备条件的军工企业进入名录,使得装备研制生产市场缺乏相应的竞争主体,因而不能引入有效竞争,这无疑导致了信息偏向国防工业部门一方,加重了信息不对称。

同时,因装备造价昂贵,技术复杂,大型军事装备系统的订货量很少,不可能同时由多家军工企业来研制生产,使得许多装备在研制生产过程中的军工企业只有一家,竞争局面难以形成,从而难以促使军工企业主动揭示自身拥有的私人信息。因缺乏竞争主体,这些军品研制生产合同的价格最终不是通过竞争确定,而主要是通过供求双方谈判协商确定,存在很大的弹性空间,且由于军工企业对信息的独占性,其完全可以在这个弹性空间内要求更高的价格。

三、委托理论

(一)委托基本理论

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博弈关系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常称为“委托人――人理论”或者“委托理论”。其核心内容是双方的动态博弈,而且由于委托双方的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因此该博弈通常是信息不对称的动态博弈,是一种关系到分散决策权的博弈。

委托理论建立在非对称信息博弈论的基础上,非对称信息指的是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信息的非对称性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一是非对称发生的时间,二是非对称信息的内容。从非对称发生的时间看,非对称性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分别称为事前非对称和事后非对称。研究事前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研究事后非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模型。

委托理论的基本前提是双方都是理性自私的经济人,虽然委托人希望人和他的利益一致,但由于人通常是自私的,对自己利益的(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追求常常会侵害委托人的利益,所以如果没有明确的契约约束,人就可能会更加倾向于谋取自身的利益,而不是维护委托人的利益。因此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委托理论就是在给定信息结构的前提下,安排最优的契约约束。

(二)委托理论在军品合同中的体现

军品合同包含两个委托关系,一个是军方委托军工企业进行研制生产军品的委托关系,另一个是军方委托军代表进行军品质量监督的委托关系。

在军品采购市场建立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实质是基于这两种委托关系展开的,其中监督是保障、激励是动力,它们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只有浑然一体才能真正促使军品采购水平整体提高。监督是委托关系中防止和减少人偏离委托人目标并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以及迫使人努力工作的活动总称;激励是委托关系中使人产生和增强为实现委托人目标的工作动力的活动总称。

监督和激励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一般情况下,二者直接的目的不同、方法不同、效果不同,相辅相成不可替代;特殊情况下,二者又可以相互嬗变,激励能起到监督的效果,监督能起到激励的作 用。在军品合同所包含的两个委托关系中激励和监督为实现委托人(军方)的最大利益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解决措施

(一)健全采购信息交流机制

1.建立定期报告制度,降低道德风险行为。定期报告制度是国外军品采办中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它主要为决策当局提供采办监督和决策所需的信息。定期报告对应于军品合同各阶段的决策过程,明确有序地将军品合同各方面和管理要素信息集成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保证了军品合同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获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军方所处的“信息劣势”地位。

2.完善信息基础建设,形成以数据共享为目标的集成数据环境。在军品合同的全寿命管理过程中,采用数据标准,规范军方于军工企业开发、管理、交换和使用数字化的技术,建立共享的集成数据环境,避免“信息孤岛”的形成,实现军品合同信息的数字化、自动化、网 络化和集成化。

(二)优化军品合同契约设计

军方和军工企业之间实质上是一种契约关系,交易双方的交易行为实质上是订立契约的行为。为了确保交易前后双方的利益均衡,设计一种合理的契约是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要建立一种约束激励一致性的信息机制,使军方于军工企业的目标一致。

军方为了使军工企业在其不能观察的行为中不会因为信息的不对称而损害自己的利益,需要设计一种既能达到军方目的,军工企业又愿意接受的契约,军方装备采购部门在选择军工企业时,可以考虑如何在事前设计一种契约,可以将军方的利益与军工企业的利润最佳地结合起来,如:将军工企业的利润和装备采购的效益挂钩,或者是让军工企业有一定的主动权,从而激励军工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采取对军方最有利的行为。

(三)建立需求信息中介市场

面对当今信息急速变化的时代,军方和军工企业都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耐心和能力去进行完全的信息搜寻或信号传递,以达成令双方都满意的交易。于是需要一个信得过的第三方――信息中介,把两者的需求和供给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军方和军工企业的效用共同最大化。

信息中介利用自身的优势,搜寻交易双方的供需信息,承担信息交流的作用,信息中介可以调动尽可能多的优秀军工企业帮助传递适当的销售信息来促使交易的发生,它的存在可以大大降低军方装备采购成本和减少在军品合同中的风险。

(四)推动民营企业进入军品市场

在军品合同中引入竞争机制,客观上需要增加装备承制企业的数量,适当扩大竞争范围。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实施多种措施积极推动民营企业进入军品市场,可以解决有限的军工企业参与军品装备市场带来的卖方竞争不足的问题。

对于军品的研制和总装集成部门,民营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等方式,以控股或参股方式进入装备生产领域,由此形成建立在混合所有制基础上的,由多个军民融合的大型企业集团参与军品合同招投标的市场竞争机制。

(作者单位为郑州飞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简介:李小欧(1981―),男,河南焦作人,经济学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 聂辉华.声誉、契约与组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