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

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6 08:31: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

第1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又是以知识和智力成果为特征的无形资产的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也将是无形资产的竞争。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更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离开了农业,人类将无法生存,社会将无法发展。而农业无形资产又是农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运用,具有行业特征的农业无形资产的种类和数量迅速增多,占农业总资产的比例不断攀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必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的主要经济资源。而农业无形资产评估对促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集约化经营、国际化经营,对农业无形资产的创建和运用,对农产品价值的提升和实现等起着关键作用。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农业无形资产资源十分丰富,但我国却不是农业强国,关键是农业方面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没有在世界上占优势地位。我国已成功的加入了WTO,在WTO的协议中有两个协议与农业有关,一个是农产品协议,一个是知识产权协议。这说明入世后,不但外国农产品不断涌入我国,同时与农产品有关的专利、商标、植物新品种权等也将进入我国,这将对我国农业形成严峻挑战。长期以来,由于对农业无形资产保护意识淡薄,再加上对农业无形资产评估产生的滞后性,致使我国农业无形资产流失现象非产严重,这固然和人们对农业无形资产保护意识不强有关,但更主要的应归因于农业无形资产评估理论及评估实践产生的滞后性,致使人们没有意识到、更没有体会到拥有农业无形资产这一宝贵资源为其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基于此,对农业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十分必要,因为这不仅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农业无形资产评估方法及模型构建分析

我国财政部颁布的《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专门作了规定,主要包括三种,即: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对于农业无形资产而言,由于其具有独占性、排他性、保密性、无可比性等特征,市场上很难找到相同或类似的农业无形资产,这就使得通过市场途径以及采用相应的方法来评估农业无形资产存在诸多困难,因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市场法并不适合农业无形资产的评估。适用于农业无形资产评估的方法应该是成本法、收益法及比例法。

(一)成本法及模型构建具体内容如下:

(1)成本法评估农业无形资产的技术思路及前提条件。成本法也称重置成本法,是指在对农业无形资产评估时,首先估算出被评估农业无形资产在现时经济技术条件下的重新研制、开发成本或购置一项全新的农业无形资产所花费的全部费用,然后扣除各种损耗后来确定被评估农业无形资产价值的一种方法。

成本法并不适用于对所有农业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尤其是民间蕴藏着的大量的祖传秘方、配方等农业无形资产,其成本难以识别,更难计量,如果运用成本法对其进行评估,并不具有实际操作意义,因此,它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运用重置成本法进行农业无形资产评估的前提条件是:农业无形资产必须具有现时或潜在的获利能力,但这种获利能力没有直接对应收益,较难被量化,而运用重置成本法则较容易取得,因此,可以农业无形资产的现行重置成本为基础来估算其价值。成本法适用于对那些可复制、可重新研制开发的农业无形资产评估。

(2)成本法模型构建。农业无形资产的成本是指在农业无形资产的开发、设计、研制、申请及购置过程中发生的全部费用,是准确计量农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尺度,同时也是对农业无形资产进行价值补偿的依据,是正确反映农业无形资产经济效益的基础。本文所构建的农业无形资产成本法评估模型为:

农业无形资产的评估值=农业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成新率+农业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

其中,农业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是指在评估时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重新取得该项农业无形资产所需支付的全部费用;成新率是指农业无形资产剩余收益期限占全部收益期限的比例;机会成本是指由于进行农业无形资产投资或转让而丧失了其他投资机会带来的收益损失。以上因素的确定是利用成本法进行农业无形资产评估的关键。

(3)成本法评价。成本法评估农业无形资产价值的优点在于:一是评估原理简单,易于理解和掌握。由于农业无形资产的成本具有客观性,因此,成本法能比较真实的反映评估结果,易于被大多人接受。二是能全面的考虑影响评估结果值的各种因素。成本法既考虑了评估对象的现行价格水平,又考虑了其在自创和购置过程中发生的全部费用,以及使用年限,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等影响因素,评估结果值比较合理。但利用成本法评估农业无形资产,需要逐一确定其重置成本、各种贬值、使用年限等影响因素,会花费评估人员大量时间和精力,致使评估成本偏高。此外,农业无形资产的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的估算比较抽象,涉及到现实和未来,企业内部和外部等各种因素,难以估量和把握。

(二)收益现值法及模型构建 具体内容包括:

(1)收益现值法评估农业无形资产的技术思路及前提条件。收益现值法又称收益还原法或收益本金化法,简称收益法,是指通过估算被评估农业无形资产在未来剩余寿命期间内的预期收益,并用适当的折现率折算成评估基准日的现值,然后累加求和,借以确定被评估农业无形资产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由于农业无形资产转让或投资不是以其物化价值为基础,而是以其未来能带来的价值即垄断利润和超额利润为前提,所以收益现值法是进行农业无形资产评估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应用范围极为广泛。

采用收益现值法对农业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被评估农业无形资产能不断地为其特定主体创造超额收益。在农业无形资产评估中,评估对象应具有持续经营的能力,在未来的使用期内能不断地为其所有者带来收益。二是被评估农业无形资产创造的未来收益能够以货币来表现。如果收益不能以货币来衡量,就无法得知其拥有者是否真正得到了超额利润,评估对象是否真的具有价值。三是影响被评估农业无形资产未来经营风险的各种因素能够转化为数据加以计算,具体体现在折现率的确定中。

(2)收益现值法模型构建。收益现值是根据被评估农业无形资产未来预期获利能力的大小,按照“以利索本”的思维,用适当的折现率将未来收益折成现值,并以此现值作为被评估农业无形资产获利能力的依据进而求得其评估值。本文构建的收益现值法评估农业无形资产模型如下:

式中:V为农业无形资产评估值;Rt为为使用该农业无形资产后第t年增加的预期收益额;n为为农业无形资产预计有效使用年限;i为为折现率;

在考虑出让方分享收益比例的情况下,收益现值法的评估模型为:

其中:k为收益分成率,即转让方分享收益的比例,具体表现形式为转让费率、提成率、利润分成率等,其它各参数的含义与上式同。

(3)收益现值法评价。该法的主要优点是能比较真实和准确地反映评估对象本金化的价格,评估结果易为买卖双方所接受。此外,收益现值法从资产经营的根本目的出发,对评估对象的收益进行评估,符合资产评估的本质要求。收益现值法评估农业无形资产的主要缺点是预期收益额、折现率等基本评估参数的确定难度较大,易受主观因素及不可见因素,如:战争、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等影响,评估结果值准确性较差。另外,收益现值法比较适合对整体性资产或单项农业无形资产进行评估,适应范围较小。但是总的来说,收益现值法作为农业无形资产三大评估方法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已被越来越多的评估人员所采用,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其不足之处必定会在日后的使用中得以不断的补充和发展,从而日臻成熟和完善。

(三)成本―收益现值法及模型构建 该法是将评估对象的现值作为其评估价值,并且用成本和评估对象所具有的获利能力来计算其现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V为农业无形资产评估值;C为总成本,即自创实际成本或外购的实际成本;k为利润分成率;n为农业无形资产尚可使用年限;Rt为第t年的预期额外收益;i为折现率。

其中,对于外购农业无形资产,成本为外购的总成本之和;对于自创的农业无形资产,其成本的确定不仅要考虑科研劳动的复杂性,还要兼顾农业无形资产具有的高风险性及科技进步带来的无形损耗等因素。此时,其自创成本可按如下公式计算:

C=(H+F1S)(1-F2)/(1-F3)

式中:C为农业无形资产的自创成本;H为研制开发农业无形资产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如所耗农产品等;S为研制开发农业无形资产消耗的活劳动,如科研人员的工资;F1为科研人员创造性劳动倍加系数;F2为农业无形资产的无形损耗率,即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F3为研制开发农业无形资产的平均风险系数。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农业无形资产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载体,其研究开发易受季节性、地域性、土壤、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一般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反复试验,而且失败的可能性极大,即使研制成功,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多需要一个过程,其研发风险不仅远远高于一般有形资产,也高于其他的无形资产,因此,在估算农业无形资产自创成本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且相对来讲较高的风险系数。

(四)比例法及模型构建比例法是以有形资产价值为参照,估算无形资产价值的一种方法,在国外评估实践中常见。该法同样适合于对农业无形进行评估,在此,对该法作简单介绍。

用比例法评估农业无形资产时,评估公式为:

农业无形资产评估价值=有形资产价值×农业无形资产应占比例

其中,农业无形资产的比例一般由交易双方商定。该法一般适用于企业兼并时的评估。

正如收益现值法和重置成本法结合使用一样,上述各种农业无形资产评估方法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农业无形资产评估中应当兼容使用。实践中多分别采用各种方法测算农业无形资产价值,再对各种评估结果值进行比较调整,以综合平衡确定评估对象的最后评估结果值。

参考文献:

[1]蔡吉祥:《无形资产学》,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

[2]刘如泉、唐凤娥:《农业无形资产初探》,《湖北农业科学》2002年第5期。

第2篇

资产也是风险,而因其性质不同,风险也不相同。资产大体分为货币资产、证券资产、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本期我们先讨论货币资产、证券资产和无形资产的风险。

资产也是风险,而因其性质不同,风险也不相同。资产大体分为货币资产、证券资产、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其中,实物资产主要分为以存货为主的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在财务管理中,必须针对不同资产的风险,有的放矢地进行风险控制。本期我们先讨论货币资产、证券资产和无形资产的风险。实物资产的风险将在下期讨论。

货币资产,从其变现能力而言不存在变现风险。但由于货币时间价值的作用以及通胀风险,持有货币会直接产生持有风险。这种持有风险首先表现在会增加机会成本,这是由于如果将持有的现金进行投资就会获得相应的收益,通常这一收益的底线是银行存款利率。而持有现金就必然丧失这一收益的机会,从这个意义出发,持有现金是必然要发生资金成本;持有风险还表现为货币贬值的风险。在通货膨胀时期,伴随物价的上涨,同一货币单位的购买力会相应下降。要消除持有风险,只有将货币不断的周转使用,通过现金的使用既可以获得机会收益,也可以通过现金的即时使用充分实现其购买力。但任何企业总是要持续地持有一定量的货币,以备日常支付之用或防止支付风险,这就必然产生合理现金持有量的确定问题。这一持有量的边界是既能满足日常支付需要,不会引发支付危机,又不会形成超额现金储备。

证券资产,从其变现能力而言,因其本身只是一种法律凭证,其实体并不具有价值,一旦证券不能出售,就会变得一钱不值,所以从证券的实体而言,其风险最大。证券资产实际上是一种权利凭证,意味着投资者凭借证券可以对证券的发行主体享有权力,同时也承担义务。证券资产作为一种权利凭证,与其发行主体存在内在关系,所以证券资产的风险不是由证券资产本身的实体性决定的,而是由证券资产发行主体的状态决定的,其价值也是通过发行主体的资产运用价值体现的。综上所述,证券资产是否存在变现风险,是由发行主体的资产运用效益,也就是发行主体的整体效益状态决定的。而发行主体的整体效益状态最终取决于发行主体的战略选择、日常决策和经营控制是否有效。因此,要控制证券资产风险,证券资产持有者必须能够对发行主体实施有效的控制,并在发行主体出现风险苗头之前能够迅速地出售资产。此外,一旦证券资产以独立的资产形态存在,并在证券市场自由买卖时,证券资产就必然面临证券市场风险。也就是说,伴随证券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证券资产价值会脱离发行主体的价值而波动,从而形成了证券资产另一种独立的风险―证券市场风险。由此,规避证券资产风险不仅要从有效地控制发行主体着手,还必须把握证券市场的行情,及时地进行证券资产买卖。

无形资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并具有实体价值的单个无形资产,如专利。这种无形资产的特点是,即便购买该专利的企业亏损,该项资产的价值却仍存在,仍然可以将该专利出售给其他企业获利。这里就必须区分专利的实体价值和功能价值,只要专利的先进性和有用性没有丧失,专利的实体价值就仍然存在。至于使用该专利的主体能否将专利的功能价值转换为获利能力则并非取决于专利本身。对于这类无形资产,要避免其不能变现的风险,一是必须确保无形资产本身的先进性和有用性;二是必须寻找合适的主体,使无形资产的功能价值实现最大化。第二类无形资产是以整个企业的获利能力为基础的,如企业的品牌。这种无形资产的价值依托于企业的获利能力,离开了企业的获利能力,无形资产就一钱不值。所以,这类无形资产本身无实体价值,它的功能价值通过企业的获利能力予以表现。为了降低这种无形资产变现的风险,必须尽可能提升企业的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获利能力;同时,当企业获利水平较高时,要适时变现潜在的无形资产,通过将无形资产锁定在变现资产上,以避免无形资产贬值的损失。

第3篇

关键词:无形资产 会计处理 思考

在市场竞争环境不断加剧的时代背景下,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者的共识,很多企业都已经开始或者准备开始加大无形资产的投入力度,由此带来无形资产会计处理这一问题。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在会计领域一直是一个讨论的焦点,国内外学者对于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各国国家以及区域之间经济环境的差异,有关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问题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与此同时,伴随着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环境的改变,也客观上对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鉴于此,对企业无形资产会计处理进行思考,进而提出适合我国企业实际的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处理存在的不足

我国在无形资产会计处理领域暴露出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企业的无形资产会计处理是一个负面的影响,不仅仅不利于无形资产的有效核算,同时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极为不利,总结无形资产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

对于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世界各个国家以及地区都不尽相同,目前我国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其范围还比较狭窄,根据国家新会计准则的规定,目前我国纳入无形资产确定范围的主要有十几项,这与国外二十多项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无形资产确认范围的狭窄意味着企业的有些支出不能够被纳入摊销范围,这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是不利的。举例而言,伴随着人力资源作用的不断凸显,是否将人力资源纳入无形资产的范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毕竟人力资源的资本化在未来是一种发展趋势。

(二)无形资产的计量原则已经与实际不符

无形资产在在计量过程中按照企业所费成本来进行计量的,这就违反了企业的客观实际,很多企业的无形资产的比重在不断的增加,一些企业的无形资产要远远超过有形资产的比重,这种情况下,企业无形资产的处理如果还局限于按照所费成本来计量,则会导致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与此同时,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也不符合一致性的原则要求,对于自创无形资产而言,会计处理要求不能超过无心资产的耗费成本,而对于购买的无形资产而言,则是采用的市场价或者评估价进行入账,这违反了会计的一致性原则。

(三)无形资产的摊销存在明显不足

无形资产的或缺,无论是通过自创方式也好,还是外购方式也好,都是需要耗费一定成本的,对所耗费的成本进行摊销是无形资产会计处理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无形资产的摊销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的选择,另外一方面就是无形资产摊销的期限的选择。目前我国无形资产的摊销在方法上局限于直线折旧法,而对于加速折旧法等,新会计准则虽有规定,但是也设置了一些条件,这给企业无形资产的加速折旧带来了障碍。而在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方面,目前无形资产的摊销一般要求不少于受益年限或者有效年限二者之中的较短者。

二、对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若干思考

鉴于无形资产重要性的不断彰显以及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有必要对未来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发展方向进行一个展望,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国外无形资产会计处理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应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会计确认方面

在无形资产的确认方面,目前的会计准则有关无形资产确认范围较窄的现状急需改变,无形资产会计确认范围扩展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无形资产的时间限制方面,即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应排除时间长短这一条件,时间长短不应成为无形资产的确认依据,这就为某些资产被归类为无形资产扫除了障碍;另一方面有关无形资产的内涵应进一步拓展,既有的无形资产的确认采用的是“合同性权利以及其它权利”,但是这种规定依然存在不足,因此有必要对于权利的内涵进行进一步的规范与界定。

(二)会计计量方面

在无形资产的会计计量方面,目前新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入账是以取得此项权利所耗费的成本为记账依据,这种计量模式有一定的缺陷。鉴于此,企业在无形资产的会计计量层面应更多的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在无形资产的成本处理中应纳入机会成本的理念,采用现值的模式来进行无形资产处理,这样才能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三)会计摊销方面

在会计摊销方面,由于新会计准则规定了多种摊销方法,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摊销方法,无形资产的摊销应在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前提基础上,从企业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来进行方法的选择。未来应进一步放宽加速折旧法的适用范围,从而给企业进行研发支出或者品牌建设提供更大的支持力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资产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形资产的比重正在不断的上升,这给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企业应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进行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工作,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应在遵守新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在借鉴相关企业在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经验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从而提升企业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赟智.新准则下无形资产会计处理解析[J].会计之友,2009(25)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宋迪.关于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0(10)

第4篇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收费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敏感问题之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就被突显出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基础和前提是对成本费用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本文按高校教育成本费用的经济内容和经济用途的不同进行了分类,以适合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之所需。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成本分类成本核算

教育成本核算的问题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就已提出,至今也未有突破性进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校的社会定位属于非盈利组织,传统上不计算盈亏,不核算成本,使得核算教育成本的必要性大大降低。非盈利组织的特征决定了不需要计算利润,高校没有核算教育成本的内在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财政投入不足与招生规模扩大对教育经费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国家引入了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学生承担了部分教育成本,高校收费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敏感问题之一,因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这一问题就突显出来。而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和应用又相对比较薄弱,这就使得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具有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育成本”的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随着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而提出来的。早在1958年,教育经济学学者约翰·维泽便在其专著《教育成本》中进行过论述。1963年美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首次在《教育的经济价值》中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的概念,把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划分为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和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1979年科恩又在《教育的经济学》一书中提出了把教育成本分为直接教育成本和间接教育成本,直接教育成本包含学校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以及学生上学的个人支出成本,间接教育成本包含学生上学的机会成本和学校将公共资金用于教育而损失的收益,即学校机会成本。另外,1982年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盖浙生在《教育经济学》中又提出了把教育成本分为教育生产者的成本和教育消费者的成本,即学校教育成本和个人教育成本。

我国教育成本的研究起步较晚。阎达五、王耕在《教育成本研究》(1989)一文中指出,教育成本是指教育过程中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形式总和,是培养每一名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有形成本,也叫直接成本,是直接用于培养学生可以用货币计量和表现的劳动耗费;另一部分是无形成本,即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还有袁连生、曾满超、林文达等知名学者均从不同角度对教育成本这一概念进行过相关论述。不同学者对教育成本的内涵也基本存在共识,认为教育成本的本质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资源的价值,它既包括以货币支出的教育资源价值,也包括因资源用于教育而未用于其它方面所造成的价值损失,前者为教育的实际成本,后者为教育的机会成本。

教育成本具有阶段性,受教育者因接受教育的阶段不同而形成不同阶段的教育成本。同时,又因为成本费用承担的主体不同而形成不同内涵的教育成本。

高等教育成本是教育成本的组成部分,是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价值。从成本主体角度讲,高等教育成本包括三方面:一是学校为培养一定数量和层次的学生所耗费的应由学校承担的教育资源价值,即高校教育成本,它属于会计学的概念范畴;二是指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应由个人负担的维持生理需要所支付的食宿等生活消费,以及书本等学习性消费,即个人成本;三是学校公共资源用于教育而损失的收益,以及接受教育者由于将时间用于求学而放弃就业所损失的就业收入,即机会成本。教育机会成本具有社会性和个人性的双重特征,对社会而言,是教育占用了公共资源和劳动力而失去了给社会带来的收入,即社会性机会成本;对学生个人而言,是学生因在学校学习而放弃个人的就业收入,即个人性机会成本。教育的个人成本和机会成本是教育总成本的组成部分,只有从社会的角度考核高等教育成本时才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但对高校来说,这部分成本不需要支付,所以可不必深究。

因此,高校教育成本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高校教育成本是指培养一个高校学生,国家、家庭和社会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它包括上述三部分,属于完全成本。狭义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教育资源的价值,它仅包括上述第一部分内容,是会计范畴的以货币实际支付的成本,属于不完全成本。狭义的高校教育成本是站在高校的角度,来核算其所发生的教育成本部分。

而本文所述的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在培养、教育和管理学生过程中提供教育教学服务和管理时所发生的、能用货币计量的资源消耗,即狭义的高校教育成本。

为了科学地进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管理,正确计算各种成本和费用,需要对种类繁多的费用进行合理分类。费用分类是费用成本核算的前提和基础,费用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其中最基本的是按费用的经济内容和经济用途的分类。

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高校支出的范围规定:高校支出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结转自筹基建等项目。其中事业支出按用途分包括教学支出、科研支出、业务辅助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支出、学生事务支出、离退休人员保障支出、其他支出等项目,按内容分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其他费用等11项。

按照财政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财预[2006]13号)及据此文件制定的《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规定,高校要按照支出经济分类体系,进行会计明细核算。对照《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符合高校会计核算要求的经济分类科目主要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债务利息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等。构成高校教育成本的支出主要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债务利息支出、固定资产折旧和科研支出等六部分。

按照国家发改委制定的《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第五条规定,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由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四部分构成。其中人员费用包括:教职工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其他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取暖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福利费、劳务费、招待费、租赁费、物业管理费、维修费、专用材料费、其它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包括:离退休费、抚恤和生活补助、医疗费、助学金、住房补贴和其他支出;固定资产折旧包括房屋建筑物折旧、设备折旧。

教育作为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的社会经济行为,其支出、费用、成本的概念并非完全等同。就高校的支出而言,其成本要素应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划分:一是按照支出用途来划分,可分为事业支出(包括教学支出、科研支出、业务辅助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支出、学生事务支出、离退休人员保障支出和其他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和结转自筹基建等:二是按支出内容划分,可分为基本支出(包括人员支出、日常公用支出、补助支出、固定资产购建和大修理支出)和项目支出(行政事业性项目支出、基本建设项目支出和其他项目支出)。我国高校从1998年以来按此两类支出划分高等院校各类支出,但以上高校支出并非全部用于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而只有那些用于提供教育服务,与高校教学有关的支出所形成的费用,才可以计入高校教育成本。总体而言,支出大于费用,费用大于成本。因此,必须对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进行科学的界定,才能准确地核算高校的教育成本。

核算高校教育成本应依据合法性、一致性、实际成本、分期核算、权责发生制、相关性、配比、重要性等原则,剔除与高校教育成本无关的支出项目,列入与培养学生有关的费用,来正确划定其核算范围,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准确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结合企业成本项目的划分,以及《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等相关规定,笔者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进行如下分类。

一、高校教育成本按经济内容分类

按照经济内容分类,便于各种要素费用依照其发生的核算对象和用途进行归类,将其中应计入高校教育成本的部分,分配计入各核算对象的成本。

1.人员费用。工资是教育成本中最大、最主要的项目,指学校支付给教师和为教学服务的行政、后勤人员的工资费用,包括各项工资性费用,如基本工资、津贴、奖金、职工福利费、其它人员支出等。基本工资是学校支付给教职工报酬的主要形式,包含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工资、地区生活补贴等项目;津贴是对教职工的补助,包含教龄津贴、辅导员津贴、取暖补贴、水电补贴等;职工福利费是用于职工福利待遇,解决职工及其家属生、老、病、死等问题所支付的费用,包含工会经费、公费医疗费、病休教职工工资、独生子女保健费、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统筹金等。

2.学生事务费用。它是指高校在施教过程中发生的与学生事务管理有关的费用,包括助学金、奖学金、学生贷款贴息、学生活动费、招生就业费、学籍管理费、勤工助学金、困难补助、出国留学(实习)人员生活费、青少年业余体校学员伙食补助费和生活费补贴,以及按照协议由我方负担或享受我方奖学金的来华留学生、进修生生活费等。

3.教学教务教辅费用。它是指高校为完成教学业务购置教学用材料的费用和支出费用,以及教学辅助费用。教学教务费用包括教学和实验用材料物资等低值易耗品购置费、军训费、实习费、资料版面费、教学差旅费、教材编审费、业务资料印刷费、教学设备维修费、专业阅览室的报刊杂志费等项费用。教辅费用是指学校的图书馆、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实验中心、体育中心等部门为支持教学发生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各部门人员的工资及工资性津贴、固定资产折旧费及维护修理费、办公费、差旅费、体育维持费等费用。

4.行政后勤费用。它是指为培养高等教育对象所发生的日常运行及管理方面的支出。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取暖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劳务费、招待费、租赁费、物业管理费、维修费、专用材料费、工会经费、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安保费、绿化费、其它公用支出等。

5.固定资产折旧费。高校教育用固定资产耗费的价值,是教育成本的重要项目。高校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和其他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应以折旧的形式在使用年限内摊销,按一定的折旧率计提折旧,计入相应期间的教育成本。

6.其它费用。不包括在上述五种费用而应计入高校教育成本之中的费用,比如人力资源成本、无形资产摊销、科研支出、财务费用等。人力资源成本是为了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而产生的费用支出,包括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使用成本、开发成本和离职成本,比如人才引进费、人才安家费、特殊人才津贴、教职工教育经费等。无形资产是指高校为提高学校声誉、扩大学校影响所花费的宣传费用及研究开发、购入无形资产的投入和支出。高校无形资产包括:商标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声誉、土地使用权等。将这些资产可计入“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其它长期资产”科目,按一定的比例摊销,计入相应期间的教育成本。

二、高校教育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

按照经济用途分类,便于将其中应计入高校教育成本的费用,分配计入各教育成本的核算对象中,按成本项目进行归集和分配。

(一)高校教学成本

1.教学直接材料。它是指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直接用于教学的材料和动力费用。包括教学和实验用材料购置费、低值易耗品购置费、实习费、资料版面费、教材编审费、业务资料印刷费、教学设备维修费等项费用。

2.教学直接人工。它是指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直接参加教学、实验、实习活动的教师和其它人员的人员费用。

3.教学费用。教学费用是指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发生的直接用于教学活动,但不便于直接计入成本核算对象的费用,以及间接用于教学活动的各项费用,它包括教学管理人员的人员费用、教辅费用、教学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有关教学的公用费用、有关教学的其它费用等。教辅费用是指学校的图书馆、计算机中心、电教中心、实验中心、体育中心等部门为支持教学发生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各部门人员的工资及工资性津贴、固定资产折旧费及维护修理费、办公费、差旅费、体育维持费等费用。

(二)高校教育费用

1.教育业务费用。它是指除教学成本之外,与培养、教育、服务学生有关的费用。包括辅导员的人员费用、学生事务费用、心理咨询费、招生费、军训费、学生第二课堂经费、文体活动费、学生社团活动经费、以及其它有关的费用。

2.教育管理费用。它是指高校为组织和管理教育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行政管理人员的人员费用、有关的公用费用、有关的固定资产折旧费、以及其它相关费用。

3.教育其它费用。不包括在上述费用中,但应计入高校教育成本的其它费用,比如财务费用等。

参考文献:

[1]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2]阎达五,王耕.教育成本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

[3]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4]袁连生.教育成本计量探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李永宁.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影响因素透视[J].教育财会研究,2006,(2).

[6]信继红.关于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J].事业财会,2006,(4).

[7]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

第5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 现金流量 决策 测算

一、 现金流量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决策作用

1、 现金流量是企业可动用的实际资金

一项固定资产的投资的维持不是取决于一定区间是否有会计核算的账面盈余,而是取决于是否拥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各种支付。在投资决策中,现金流量的状况通常比盈亏状况更加重要。未收现的收入不能用于企业的实际支付,而所支出的现金无论是否消耗,都不能再用于其它投资,只有将现金收回,才能用于其它支付。

2、 现金流量评价固定资产投资更具客观性

利润与现金流量都可以用来评价固定资产投资,然而由于利润的制定依据是权责发生制,现金流量则根据收付实现制制定,一般认为现金流量评价固定资产投资更具客观性。

首先,利润在各年的分布受存货计价、折旧计提、间接费用分配方法、成本计算方法等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反映的是“应计的现金流量”,而现金流量的分布不受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反映的是“实际的现金流量”,更能保证对投资项目进行投资评价的客观性。

其次,现金流量有利于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不同时点的资金具有不同的价值,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要做到结果的准确性就必须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这就要求弄清楚每笔收入与支出款项的具体时间,而利润的计算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并不考虑资金收付的时间;同样,若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寿命周期内,各期利润总额与现金净流量总额在数量上是相等的,所以,现金净流量可以取代利润作为评价净收益的指标,而且现金流量作为评价项目净收益的指标比利润更客观。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这个案例来加深理解:

例1:某企业购入设备生产产品,预计设备价款33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5年,预计设备报废变现净收入50000元,与税法规定的数额一致。该项目配套流动资产投资120000元。设备投产后每年预计实现现金收入240000元,经营期内年付现成本均为115000元,企业所得税率为25%,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折旧法,则该项目的现金流量见表1。

通过该表可以看出在该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期限内利润总计与现金流量总计均为345000元(税前)或258750元(税后),但每年年末可用于再投资的资金是现金流量而不是利润,两者并不相等。

二、 现金流量的测算

1、现金流量、沉没成本、机会成本

现金流量是指在投资决策中与投资项目相关的现金流量,而相关现金流量又是企业投资某项目的现金流量与不投资该项目的现金流量之差,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所带来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增加的数量,是一种增量现金流量。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估算是否合理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财务评价和最终决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时还应适时注意考虑沉没成本与机会成本。沉没成本是指过去已经发生的成本,并不因投资方案的接受或放弃而改变,因此它不属于增量现金流量从而在投资决策中不应予以考虑,是决策无关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投资决策中选择一种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所丧失的潜在最大收益。机会成本并没有发生实际的现金支付,但作为与投资方案相关的潜在成本必须加以考虑。另外,为了使相关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具有统一的比较基础,在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评价时应当使用税后现金流量指标。

2、 现金流量的构成

不同时间阶段有不同的现金流量构成,一般有初始期现金流量、经营期现金流量和终结期现金流量三部分:

(1) 初始期现金流量

初始期现金流量是指为使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而发生的有关现金流量,是项目的投资支出。投资支出一般表现为现金流出,常发生在项目前期。较大的项目投资分几年支出。

(2) 经营期现金流量

经营期现金流量是指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后,在整个寿命期内因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现金流量增量。这些现金流量通常是按照会计年度计算的,主要内容包括:a.营业现金收入的增加额或成本费用的节约额。b.各项付现成本的增量。c.各项税金缴纳的增量。

在生产经营期间,企业要进行产品(劳务)的生产和销售(提供),既有现金流入,又会发生现金流出。因此,可用现金净流量来表示。假设各年的营业收入均为现金收入,则每个经营年度的现金净流量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一:经营期每年现金净流量=年营业收入―年付现成本―年所得税

公式二:年所得税=(年营业收入―年付现成本―年非付现成本)*所得税税率

用T代表所得税税率,用固定资产年折旧代表年非付现成本,将公式二代入公式一,可得:

公式三:年现金净流量=年营业收入*(1―T)―年付现成本*(1―T)+固定资产年折旧* T

可见,因折旧计入成本、减少利润从而可以起到减少所得税税负的作用(每年少缴纳的所得税额为“年折旧*所得税税率”),这种作用称为“折旧税抵”或“税收挡板”。

(3)终结期现金流量

终结期现金流量是指投资项目经济寿命最后一年的现金流量增量。一般来说,项目的终结期是以该项目的设备到期报废为依据确定的。该期现金流量一般包括两部分:该年的经营现金流量增量和非经营现金流量增量。前者与经营期现金流量的计算方法一样,后者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 固定资产清理报废的变现净收入。

b. 相关的税收支出。如固定资产报废时残值收入大于税法规定的数额部分应上缴所得税(形成现金流出),反之抵减所得税(形成现金流入)。

c. 垫支营运资本的收回。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寿命终结时,在初始期作为现金流出而投入的营运资本会以现金流入的形式收回,而且在终结点一次性回收的流动资金应等于各年垫支的流动资金投资额的合计数,因此,营运资本在固定资产投资的现金流量分析中应当注意分别在项目初始期和终结期对其进行两次考虑,否则会使得投资决策出现错误。该时期的现金流量一般表现为现金流入。

3、 现金流量的估算

企业估算现金流量的目的是为了评价某投资方案的经济可行性,并以此进行方案的优选。现金流量的估算方法一般有现金流量的全额法和现金流量的差额法两种。现金流量的全额法是指分别计算出各投资方案项目期内每期现金净流量的一种方法;现金流量的差额法是指计算出两个互斥投资项目投资期内各期的差量现金净流量的一种方法,显然,该方法运用条件之一是互斥投资项目的投资期要相同。

现举例说明现金流量的计算:

例2:某企业计划进行某项投资活动,需要原始投资1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50万元,无形资产投资50万元,流动资产投资200万元,全部投资的资金来源均为自有资金。该项目建设期为2年,经营期为l0年,固定资产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分2年平均投入,流动资金在项目完工时(第2年年末)投入。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为10年,到期净残值50万元,符合税法规定,按直线法计提折旧;无形资产从投产年份起分10年摊销完毕;流动资金于项日终结时一次收回。预计该项目投产后,年营业现金收入600万元,年付现成本200万元,所得税税率25%。该方案各期现金流量控全额法计算,计算过程如下:

(1)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 (750―50)/10=70(万元);

无形资产年摊销额=50/10=5(万元)

(2)初始期各年的现金流量均为现金流出(以负号表示)

NCF0=― (750十50)/2=―400万元;

NCF1=―400万元;

NCF2=―200(万元)

(3)经营期每年净利润= [600―200―(70十5)] x (1―25%)=243.75(万元)

(4)经营期每年现金净流量均为现金流入NCF3―11=243.75十70十5=318.75(万元)

(5)项目终结期末的现金流入NCF12=318.75十200十50=568.75(万元)

需要说明的是: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计算过程中常假定投资支出发生在年初,如涉及固定资产的投资发生在建设期的第一年年初,垫支的流动资金支出发生在建设期的最后一年年末即为投产日,本例中t=0就表示为建设朗的第一年年初,t=2表示为建设期的最后一年年末,既是项目完工日又是投产开始日。至于经营期的净现金流量则往往假定发生在每年年末。总之,现金流入的时间为年末而现金流出的时间则为年初。

三、结论

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对现金流量的分析是其基础以及中心环节。相比于利润来说,现金流量在固定资产投资评价中更具合理性,且现金流量是企业可使用的实际资金。现金流量一般由初始期现金流量、经营期现金流量和终结期现金流量三部分构成。

参考文献:

[1]王芳.现金流量表分析[J].商业会计,2008,(04)

[2]张丽静.通过现金流量透视企业利润[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01)

[3]晏尼莉.现金流量分析[J].对外经贸财会,2006,(05)

第6篇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经济租金是扣除全部成本后的净额,这些成本不仅包括生产成本、储藏成本等,而且包括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经济租金是扣除了资金的机会成本之后的利润。根据微观经济学的价格理论,竞争促使经济租金趋于零。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也认为,如果资本市场是高度竞争性的,并且有众多掌握充分市场信息的参与者,各方行为精明、谨慎行事,符合公开市场条件,那么资本市场就会迅速调整到均衡状态,这时,证券投资者只能按资金的机会成本获得回报。也就是说,在有效资本市场上,如果不考虑交易费用,对证券买卖双方来说,一方所得正是另一方所失,因此证券投资的净现值很难大于零,尽管资本市场可以细分为许多子市场,但资金在这些市场之间的流动非常迅速,证券的买者和卖者会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有利因素,形成激烈的竞争。也正是这种竞争力量促使证券市场迅速达到均衡,并使证券投资的净现值为零甚至为负数。因此,用净现值法来评价证券投资方案的优劣就毫无意义。

第7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决策方法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第8篇

[关键词] 轻资产运营模式;企业风险;防范与控制;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轻资产的概念是相对重资产提出的。重资产是指企业所持有的例如厂房原材料等的有形的资产。轻资产则是指企业所持有的无形资产以及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表外资产。例如企业的品牌,管理流程,人力资源等。轻资产运营是指在有限的资源前提下,合理采用轻资产,以最经济的方式,获得最大的利润的企业经营战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轻资产运营模式受到广泛关注,企业希望利用最少的资源赚取最多的利润,但并非所有利用轻资产运营模式的企业都获得了期望的收益,反而有部分企业在轻资产运营的浪潮中消亡,其原因是企业在轻资产运营中面临许多风险,例如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等。因此认识并控制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一、轻资产运营模式下企业风险的特征

轻资产运营模式下企业风险具有客观性、不规则性、复杂性、损益性和行业特性等五个基本特征。

客观性主要是指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出现的,其存在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轻资产公司只能通过一些控制手段措施将风险降低到最低,但是并不能完全的消除。

不规则性和复杂性是指随着轻资产运营企业财务活动和经营活动的日益复杂和多样,导致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积聚的内外部因素、直接或者间接的因素交织,因而风险产生及产生的范围有多大难以预测。

轻资产企业风险的损益性是指企业的收益与风险成相关数学关系。轻资产企业要得到期望的收益就必须面对一定的风险,收益越大企业面临的风险就越大。与此同时,轻资产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与企业的综合实力相关。最后,轻资产企业的特性就是资产轻型化,由于轻资产企业主要是持有大量的无形资产,价值链中利润较低的部分外包给其他的专业公司,这样使得轻资产企业持有较少的固定资产。较少的固定资产会导致企业筹资融资的风险,这是行业特性。

二、轻资产运营模式下企业风险表现及成因

1.融资风险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由于轻资产模式公司将大部分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企业专注于附加值高的核心业务经营,因而,公司财务报表最大的特征就是存在很少的存货以及固定资产。虽说将资产外包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在轻资产公司融资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商业银行融资所需的抵、质押物,轻资产公司只得选择通过发行债券或者发行股票的方式来筹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债券利息固然会帮助企业规避所得税,还本的压力也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过多的股权资本给企业带来较高的融资成本,总体来说,运用轻资产模式会增加企业的融资风险。

2.投资风险

轻资产运营模式的核心就是外包策略,通过与其他企业签订长期的合同,实现联盟的模式,将采购,销售,售后服务等非核心价值的部分外包出去,以提高企业经营的灵活性,使企业将大部分的工作专心于附加值高的业务上,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虽然说外包部分业务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将生产环节外包等于放弃了生产环节的利润,这就需要企业的产品在品牌附加值及销售量上获得更高的利润,品牌与销售渠道的建设投入就显得非常重要。

品牌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持续投入,然而品牌等无形资产的投入无法沉淀为企业的固定资产,一旦产品最终回报无法补偿资金投入,则会形成恶性循环。于此同时,对大量无形资产投资也会形成一定的财务风险,由于无形资产受市场的影响非常大,新品牌的出现会对老品牌产生很大的影响,无形资产的减值速度快,这对运用轻资产运营模式的公司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风险。

除此之外,轻资产公司投资风险的产生也是由于存在盲目投资、为投资而投资的行为。就目前的情况看,轻资产公司募集资金较多,使得管理层有投资的冲动,出现了将资金投向非主营及不必要的行业,这使得资金的投资效率大大的降低,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3.经营风险

轻资产运营模式主要是通过运用无形的人力资本,品牌等进行资本扩张,占用企业的资本较少,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快速的扩张。可其经营模式在现实生产活动中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其成因是:

首先,重资产比例低导致的经营风险。轻资产公司存在较多的无形资产,固定资产较少,这不仅使得企业由于缺乏固定资产的融资抵押物导致融资成本上升,同时也带来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在经济危机时期,企业的销售收入会大幅度的降低,尤其是遇到通货膨胀的时候由于没有固定资产,企业难以有效的对冲通货膨胀所带来的风险,这样会使企业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的风险,这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轻资产运营模式中,重资产比例少,轻资产比例大的模式会加重企业的经营风险。

其次,无法保证外包产品质量导致的经营风险。轻资产的运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重资产的业务外包出去,另一种就是收购其他企业的部分股权。在外包的过程中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无法对外包出去的部分产品进行有效的控制。运用轻资产模式的企业大多都“重品牌、轻产品”,企业在品牌的研发推广过程中投入大量的资金目的就是为了打响品牌,获得消费者的认同,然而有时却忽视了外包出去的产品。产品是品牌的基石,低劣的产品品质必将瓦解企业的品牌优势,这对于以品牌为核心的轻资产企业来说,失去品牌优势必定会使企业遭到灭顶之灾。典型案例是光明乳业,光明乳业是早期轻资产运营的受益者,麦肯锡公司为光明乳业量身定做的轻资产战略使得光明乳业布局全国市场,获得一致好评,然而在三氯氰胺事件之后,光明乳业开始走了下坡路。在之前质检部门的相关检测中,光明乳业总公司生产的相关产品并没有被检测出含有三聚氰胺,但包括江西英雄在内的多家子公司却被卷入三聚氰胺风波,这也直接导致光明乳业2008年亏损,并影响到“光明”自身的品牌形象。所以说,无法对企业外包的产品进行有效的控制必定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

第三,应收账款管理不当导致的经营风险。轻资产运营模式下经营特点就是尽量减少各个环节的资金占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但是在轻资产外包的运营模式下,虽说产品的库存风险转移给了上游的供应链企业,但是企业面临风险主要来自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产生意味着企业的部分资金被占用,这样就背离了轻资产模式的设计初衷。大量的资金被占用增大了企业的机会成本,蚕食了企业的利润。在企业销售的过程中,不仅应收账款占用企业的资金,同时因为销售产生的增值税也会占用企业的一部分资金。由此看来,由于应收账款管理不当增加了企业的机会成本,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轻资产运营模式下企业风险防范对策

1.融资风险防范对策

在企业初创的时期,可以采用自有资金和员工入股的方式进行资金的募集,这样可以减少企业由于没有抵押资产而无法向银行贷款的风险。于此同时,采用员工入股的方式,可以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助于企业长期持续的发展。

在公司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可以采用期货期权、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方式来融资,目的要设立最佳的资本结构,只有在最佳的资本结构下,企业才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在采取财务杠杆融资后,企业也可以根据盈利能力、现金流的状况、资产的变现能力来决定企业的负债,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

除了常规的融资方式外,企业可以与银行协商,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特制融资方式,例如,企业可以与银行商定,采取供应链金融融资。所谓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是指给予企业商品交易项下应收应付、预收预付和存货融资而衍生出来的组合融资,是以核心企业为切入点,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或对有实力关联方的责任捆绑,针对核心企业上下游长期合作的供应商、经销商提供的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对供应链中没有有形资产抵押的轻资产企业无疑是一个融资的有效渠道。

2.投资风险防范对策

在投资的过程中,企业可以避免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利用轻资产的特有优势――无形资产来盘活有形资产,进而实现低成本的扩张。企业可以利用品牌优势,去收购那些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的有形资产,输出自有品牌,管理模式等。轻资产公司可以成立专门的轻资产投资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对企业的轻资产进行综合全面的管理,将轻资产公司取得的核心竞争力予以授权,对于输出的品牌等要有明确的责任归属。专设的投资管理部门要定期对盘活的有形资产进行减值测试,以此减少投资的风险。

通过低成本的扩张不仅可以避免大量资金的投入,更可以扩大市场份额,增加企业自身的总资产。不仅如此,采取低成本的扩张模式可以聚集较多的供应商和用户的资金,进而丰富企业的现金流,这样有利于轻资产公司对研发品牌提供资金支持。

为了降低轻资产公司盲目投资导致的投资风险,轻资产公司要加强企业内部的控制和管理,由于监管部门不能对上市公司的资金投向提出主张,因此只有通过完善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来加强对公司的约束。建立健全内部审查制度,加强独立董事的职能和责任,在董事会中明确中小股东的权利,发挥企业其他投资者对实际控制人以及管理层的约束作用,进而防止盲目投资,减少轻资产公司的投资风险。

3.经营风险防范对策

(1)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在日常的营运资金的管理中,应提高企业应收款项的回收率,加强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并形成有效的条款。应当协调好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的工作,设计好销售策略,在销售的过程中规避销售部门为了追求销售业绩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在销售的过程中,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相结合,根据目前的财务情况与销售情况制定恰当的信用期限和收款政策,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共同控制事前的审核,赊销以及事中的应收账款的跟踪和最后的收款等一系列的过程,这样可以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避免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带给企业的呆账坏账,尽量减少资金的占用环节,为轻资产运营活动提供资金上的保障。

(2)强化对外包部分的控制

轻资产公司要多与上下游的供应商保持沟通,对外包的产品实行标准化的管理,建立各种责任制度,提高外包的质量,以免影响企业的品牌,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除此之外,可以加强与外包企业的合作,实行产业链间的无缝对接,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实行最小库存量,以提高存货的周转率,缩短存货的周转天数,减少企业的营运资本,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利用轻资产运营模式的优势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3)做好轻资产公司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

降低轻资产公司的经营风险,关键在于管理好轻资产公司核心的经营活动,做好轻资产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对降低经营风险有重要的作用。轻资产公司要对企业所持有的无形资产进行预测和控制,定期编制预算控制表交给董事会审定,与此同时还要建立无形资产文件的记录和传递工作,保证无形资产的增减变动都能及时反映到企业的账簿上。从企业内部的管理要求出发,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定期检查持有的轻资产的价值,于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保证资产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企业持有的轻资产的内部审计控制,对无形资产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价和检验,进而发现内部控制的疏漏之处,有利于轻资产的无形资产以后的完善和发展。

四、结束语

轻资产运营模式以其独特的无形资产,品牌效应的优势,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企业资金的占用,便于实现企业快速扩张和跨越式发展,但是在运营轻资产运营模式的过程中企业也面临轻资产带来的风险,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轻资产的运营模式企业化,根据自身的业务类型,财务状况制定属于自己的轻资产运营模式。

[参 考 文 献]

[1]袁克成.创业板“轻资产”:资产形态的非实物性[J].证券时报,2009

[2]薛文艳.轻资产类公司的运营模式与财务管理[J].山西财税,2012:36

[3]张莉.轻资产模式下的应收账款管理[J].价值工程,2012:184

[4]鲍盛祥,夏高杰.海尔集团轻资产运营策略分析[J].财政监督,20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