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6 08:31: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生态基础的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关键词:水利工程 建设 生态农业 重要地位
论文摘要;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搞好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必须利用好水资源、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保肥、保土、保水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其次,就如何有效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前言
生态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生态农业建设,逐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实现生态农业建设快速稳健发展之路。而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搞好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必须利用好水资源、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保肥、保土、保水的作用。
二、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需要加强水利建设
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合理配置交通、水利等多种资源,,能够全面协调发展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形成林木、果树、鱼类、畜禽、农作物和农产品加工良性循环发展的态势。水利工程建设作为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对于生态农业的作用极为重要。实现农田的有效排涝和有效灌溉,能够有效提高耕地产出率和水资源利用率。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是以运转协调、功能齐全的水利工程建设为基础的。只有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农业建设协调发展,才可以有效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有效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健全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那么必然就会造成旱涝现象常发,洪涝灾害会造成降低土地利用率、传染病流行、粮食绝收等问题,干旱缺水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盐碱化严重、草原退化、树木干枯等问题。因此,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力度,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洪涝灾害和干旱缺水的问题,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态现状。
3.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是生态农业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
水利工程建设,还能够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奋斗目标,提高耕地的产出效率,不断提高粮食的产量。同时,生态农业建设是以产出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的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所以,生态农业的标志就是通过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来体现,加强农产品加工、经济作物、粮食生产、水产、畜禽等一体化发展的绿色农业生产就极为重要。那么如果想要加强绿色农业生产,那么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就显得很有必要,它能够减轻农业用水污染, 切实改善土地退化现象, 有效避免土壤盐碱化及荒漠化, 改善植被条件,有效避免水土流失,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生活的安全。
三、如何有效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1.强化各水利站所参与工程建设管理的责任意识
凡是在各水利站所辖区内新建的水利工程,当地水利站所要无条件的协助施工队搞好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一旦发展工程质量问题,要在第一时间内向水利局质监站或水利局主要领导汇报情况,及时制止和处理,减少损失,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便于今后工程移交当地站管理后少出问题,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程效益。同时,各水利站所要全面掌握辖区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既要向当地党委、政府,又要向县局搞好服务,提出本辖区内的水利发展思路,供当地党委、政府的决策参考。
2.严格按照合同施工
继续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严格履行监管程序,从项目立项、可研、初设到施工,严格履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完善工程建设从立项到施工验收投入使用的各环节程序,确保工程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水平发挥效益。同时,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务必要按照合同中的各项条款约定,“以法律为准绳、以合同为依据”,进一步规范施工程序,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明确甲乙双方的义务、权利和责任,确保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顺利完成。
3.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坚持“兴水治旱,治水兴县”的方针,加大兴水治水力度,切实搞好抗旱水源工程、旱山村集雨节灌、水库灌区改造、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增大工程蓄水,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认真实施找水打井工程建设,切实加强以水池、水窖、水塘、水井“四水”工程为重点的户办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着力解决旱山村“饮水难”和农村饮水安全。加大病险工程整治力度,全面修复水毁水利设施,确保农业生产用水。务必做到办农民之所需,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用民主来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参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必须充分认识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实行项目业主负责制,成立专项安全管理机构,认真对施工安全生产工作中每个环节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忧患意识,坚决克服消极厌战情绪和轻视麻痹思想,努力探索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的特点和规律,不断规范水利工程施工组织和现场管理。从安全帽、网罩、接电、现场布置、防火防雷、特殊工种、特殊施工、高空作业、机械设备、警示标志等诸多方面进行严格检查和具体的规定,在检查中整改,在整改中提高,目的是不留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 林宏派.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及体会[J]. 科技资讯 , 2010,(15):125-128.
[2] 廖冰, 何小洲, 白寓今. 项目经理选拔的一种模型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 2005,(02):133-136.
[3] 方广友, 高建华, 高立山. 浅析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问题[J]. 大众科技 , 2005,(05):105-108.
[4]王爱民. 论建筑企业项目经理的规范管理[J]. 科学管理研究 , 2004,(S1):144-147.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中的问题;建议
0.引言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各项水利技术措施,改造对农业不利的自然条件,合理、充分利用降雨、地表水和地下水,以调节农田土壤水分状况,提高土壤肥力条件,保证作物稳产高产;调整区域水情,防治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保证农业生产全面丰收。
1.我国农田水利现状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国家,不仅水资源总量明显不足,而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严重,同时人口的增长又增加了对水土资源开发的压力,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特别是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不相协调,南方水多而耕地少,北方水少而耕地多。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年内和年际分配不均,必须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予以调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条件。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就必须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因此,加大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需要。
2.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现有的灌溉、储水、排涝等农田水利设施,因长年失修功能退化
农田水利设施基本任务是防旱、排涝和储水,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条件和生态环境。尽管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政府再次加大投入,但由于我国许多大中型灌溉、排涝、储水等设施均始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历经30-40年运营,这些农田水利设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问题。造成排水、储水功能退化的表层原因,是因水利设施长年失修所致,而深层次原因则是因为水利设施的投资等方面存在的制度缺陷所致。
2.2管理薄弱,运行困难
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产权不明确,维护管理责任不落实,运行困难等问题。农田水利主要靠基层乡镇水利服务站进行管理,但在农村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时,被撤销了,农民自己的灌水组织,农民用水协会多数农村尚未建立,灌溉用电价格、用水价格高,农民承担不起,管理征收水费困难,影响效益的发挥。
2.3一些地方政府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
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将发展经济作为主要工作任务,忽视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逐步弱化。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
3.农田水利建设对现代农业的重要性
3.1健全的农田水利设施可以有效避免自燃灾害对现代农业的影响
我国北方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决定了农田水利设施对现代农业的重要性。随着全球气温变暖,厄尔尼诺等极端气候对我国的影响逐步加剧。去年我国北方大面积出现长时间的高温、干旱气候,抗旱难度较大、任务非常艰巨。我国相对脆弱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难以承担抗旱救灾的重任,我国的农业生产损失严重。可见,农田水利设施对现代农业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必须建立起健全的以防洪除涝、灌溉、蓄水、防潮为主体的骨干水利工程体系,才能有效避免干旱、洪涝灾害对现代农业造成的巨大损失。
3.2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需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现代农业是人口与环境、人口与资源全面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以合理配置水利、交通等资源,形成农作物、畜禽,鱼类、果树,林木和农产品加工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的农业环境为特征,水利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对现代农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实现农田的有效灌溉和有效排涝,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及耕地产出率的的重要途径。因此,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以功能齐全、运转协调的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和设备为基础的,只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才能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3.3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农田水利建设对现代农业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农田水利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环境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很大,如果没有健全的农田水利设施和设备,干旱缺水将造成树木干枯、草原退化、土地盐碱化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等环境问题,洪涝灾害建造成粮食绝收、传染病流行、土地利用率降低等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干旱缺水及洪涝灾害问题,才能彻底扭转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态势,实现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增加投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力度。
3.4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现代农业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
农田水利建设对现代农业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现代农业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可以不断提高粮食的产量,提高耕地的产出效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奋斗目标。同时,现代农业以产出高效、绿色环保、安全的产品满足人们目益提高的对生活质量的需求为落脚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可以有效避免水土流失。改善植被条件,有效避免土壤荒漠化及盐碱化,切实改善土地退化现象,减轻农业用水污染对水资源的伤害,从而实现人居生活的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
4.1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
农业和农村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工业和城市应对农业和农村进行反哺,各级政府财政在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的同时,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2建立具体的管护制度和实施细则,以“公约”或“乡规民约”形式,加强工程建后管护,发挥工程效益
根据不同农村水利的特点,需要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条件之下,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加大人力、物力做到专人负责,落实管护责任。安全管理的首要是加强《水法》的宣传,在防止水利工程受到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的同时,也要防止少部分唯利是图的人为破坏。
4.3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发挥喷灌带投资少、使用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逐步在果园和已成片开发建发的农田中推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关键词:发展;低碳;农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015-03
目前,全球正经历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人类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温室效应。“低碳经济”成了2009年的岁末热词,低碳意味着环保、节能减排,意味着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等等。但现在人们一谈到低碳经济,都是讲工业的多,讲农业的少,讲城市的多,讲乡村的少。事实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近指出,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生态农业系统可以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无须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省1%的石油能源,不再把这些化肥用在土地上还能降低30%的农业排放。所以,农业生产在全球温室气体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既是碳汇也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源。一方面,农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另一方面,由于温室效应而引起的气候变化又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农业潜力巨大,我们要深刻认识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实践低碳农业经济。
一、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一)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要求
在发展农业的现实实践中,农业中的碳排放量也是非常大的,农业在农用化肥的使用、农业机械的发展和使用、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等方面,都需要耗费能源。而目前的技术水平决定了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能源也基本为化石能源,形成了高碳农业发展模式,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低碳发展有很大差距。很显然,只有大力推广先进的节能降耗的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能源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才能降低能源消耗;只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出、高收益的农业机械才有生命力;只有用先进的高效农业、清洁农业、安全农业的理念武装管理者头脑、制度指导工作,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发展低碳农业顺应了这样的要求,并在现代农业建设有着巨大的作用:一是推广节能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成本;二是提高投入品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利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降低环境治理成本;三是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效益。由此可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农业经济模式,适应了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
(二)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改善农村环境的迫切需要
农村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当前,在不少地方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农药、化肥过量施用严重污染了农产品、土地、水源,在多数耕地中还能检出十多年前使用的农药成分;农膜使用率大幅提高使耕地中留有大量不能自然降解的农膜残片,造成土壤污染;乡村农产品生产企业“三废”排放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部分农机能耗高、废气排放多;一些农户焚烧秸秆、污染大气;畜禽粪便等畜牧业废弃物难以处理,等等。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影响了环境,而且降低了农民生活质量。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标本兼治。既要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环境的监察和治理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又要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农业经济模式取代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农业经济模式,让农民群众既发展了生产,又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真正全面提高农村环境的质量。
(三)低碳农业经济是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我国农业资源丰富,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种多样,品质优良,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但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单位能耗指标、环保指标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壁垒形成的倒逼机制,促使我国发展低碳农业,形成在农业生产、加工等过程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农业发展模式,既要保证农产品质量,又要强调农业生产、加工等环节的节能减排,严格控制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环保指标,以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措施
(一)转变四个观念
1.经济观要转变。发展农业经济要在生态的承载范围进行,否则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农业经济活动,才能使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以先进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共生链接技术、废旧资源利用技术和“零排放”技术等为支撑的经济,而不是低水平物质循环利用方式的经济,这就要求发展低碳农业的经济观要转变,应在建立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上,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方式。
2.价值观要转变。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不仅要把它看做造福人类的资源,而且还需从可持续的角度,让它在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的发挥作用;在选择科学技术时,不仅要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其对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生态环境平衡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要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要尊重自然规律,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生产观要转变。低碳农业的含义就是要从循环意义上发展农业经济,以清洁生产、环保要求从事农业生产。它的生产观念是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还要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废弃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从而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与此同时,要用若干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逐步构建低碳型社会。
4.消费观要转变。低碳农业的区域主要在广大乡村,而从事低碳农业的人员的消费观的转变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因此,要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这种消费模式的特点是:自然生态相平衡、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以及注重保健、环保。在日常生活中,应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创立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适度消费的观念。
(二)营造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良好氛围
目前,绝大多数人对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还了解不多,甚至不了解。对于许多人,特别是农民,可能是闻所未闻。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培训、讲座等形式,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提高全面对低碳农业的认识。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大力宣传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方面的重要性:不仅影响到当代人的生活,还涉及到子子孙孙的生活方式。
二是加强教育,让广大村民意识到生活环境恶化的现状和严重的危害性,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我国农村传统的思维模式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即在生产过程中,输入物质和能源,经过人力和自然力的共同作用输出产品,没有利用的物质被丢弃,污染环境。这种生产方式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型和一次性的,而且利用率低下;末端的“废弃物”没有加以合理有效的利用,直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活环境的污染与恶化。
三是让民众了解低碳生活方式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低碳生活方式是一种能够维系生态永不破坏、环境永不恶化,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它要求人们反思在其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细节,自觉查找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生活行为中存在的高浪费、高能耗的巨大漏洞,自觉改变那些看似细微却是浪费能源、高碳排放的不良生活习惯。这样,就可以大大促进生态平衡,提高消费质量,促进消费和谐、社会和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总之,通过宣传,让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的概念家喻户晓,让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人心,让低碳农业经济的各类形态大家清楚,让促进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人人明白,并自觉行动。促使农业生产同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三)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节能减排技术的示范作用
一是大力推进低碳高效农业规模化,让农民群众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为此,要突出抓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继续在巩固发展“三品”基地,在提高“三品”品质上下工夫;继续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是下大力气抓好农业节能减排,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为此,要积极推进农村绿色能源的发展,因地制宜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和渔船装备,加快农业提水排灌机电设施更新改造,尽可能减少有害投入品的使用,做好农业废弃物和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无论哪一方面,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因此,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中,要重点抓好低碳高效农业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施肥技术、绿肥饲用技术、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升土地利用技术、新型农作物育种技术、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低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加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农业机械节能减排技术等多项技术的研究应用,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模式,建立低碳农业实践园区、示范企业、示范农户,建立健全低碳农业经济生产技术指导推广体系,让农民群众及时得到必需的技术指导;充分发挥典型的传、帮、带作用,为减排技术的推广提供实践和技术理论支持。
(四)改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
当前,由于农村大部分地方缺乏基本的污水垃圾处理设备,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工业规划布局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的产业模式占有很大的比重,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药、化肥使用不科学,资源浪费大量存在。目前,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的比例很小;家庭用能主要是薪柴、秸秆等对环境威胁很大的非商品能源,这与世界能源结构发展趋势是相悖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依靠以煤为主的低效能源结构实现全面的现代化。
因此,要加快清洁、先进的煤炭转换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尤其是发电转化技术的研究开发,掌握新技术手段,并在一定范围和地区进行试点;把天然气开发作为农村一次能源开发的重点,同时将全国性天然气输配管网系统的建设作为国家支持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内容;大力加快一次电力(核电、水电、风电)的开发。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伟大历史使命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否达到这一目标和农村生态环境好坏有着重要的联系。农村生态环境是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范围内一切经过人工改造的或天然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该区域范围内的大气、土地、交通、道路、构筑物、动植物、设施等等。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生活服务的场所,是农村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所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农村环保质量,是做好“三农”工作、保障农村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协调发展的要求,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农村广大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加之广大干部、群众对农村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不了解,认识不高,对进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热情不高。同时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整体素质还不高,接受新生事物速度较慢,建设农村生态环境的意识比较淡薄。再有对社会公众的教育和宣传不够深入,公众对加强农村环保的意义关注不够,没有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建设农村生态环境的局面。(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法制建设不健全。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一些问题往往优先考虑城市地区,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是这样。我国农村在环境保护方面还没有一部相对独立的农村环境法律法规,和城市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相比,农村仍是空白。由于长期缺乏环境污染的资金,导致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严重缺乏。(3)农业生产技术较为落后。我国大多数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不按规范使用肥料和农药的情况比较常见,同时施药施肥的配套技术不够完备,不但造成农用化学品浪费,还对土壤和环境造成污了染,让农业生态环境不断变差。农村农膜带来的污染造成农田土壤结构破坏,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生活污水、垃圾和人畜粪便未经处理直接入河造成河道水体污染严重。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4)工业生产的污染。城市工业“三废”污染向农村蔓延的同时,许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污染重的电镀、农药、化肥、造纸等企业,产生的“三废”任意排放,使得农村生态环境呈现逐步恶化的趋势。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与对策
(1)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意识。我国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低,广大农村居民还认识不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积极主动参加环境保护,这也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在许多方面缺乏群众基础的主要原因之一。保护农村环境是一项伟大事业,它需要广大农民不断提升环保意识。所以要充分利用宣传、教育媒体,采取报纸、网络、电视等一切宣传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方针、知识及法规,让环境保护深入人心。(2)健全法律法规保障机制。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中的不足已经表现出来,《环境保护法》还不能满足农村环境保护的要求。所以应健全符合新农村建设实际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积极制定有关实施条例和法规配套措施。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编制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法律保障体系,从而实现资源环境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3)发挥乡镇企业的环保责任。企业是经济目标的完成者,更是生态环境的影响者。由于企业管理不善造成重特大环境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目前对于广大乡镇企业,要将环保纳入乡镇企业发展规划中,确保项目建成后具有明显的环保优势。再有要建立健全乡镇企业内部环保激励机制,动员所有员工参与环保活动,乡镇企业还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环保的决策体系。(4)实施规模绿色农业生态建设。努力推动推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农业生态发展模式,有效地控制农业污染。引导农民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化,积极推动污染土地的治理修复、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病虫害综合防治、农田综合管理等农村实用技术。指导农民科学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多功能农业机械、新型肥料和可降解农膜等,提倡推广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参 考 文 献
[1]姜文,汪小勇,骆东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14)
关键词:喀斯特 碳汇 固碳 评估方法 森林碳汇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植被。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1]。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利用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灌丛和草场碳汇在陆地植被类型中的碳汇占比较少。近年来,关于碳汇的研究区域主要在华北人工林,北方草原等较大的区域,这里面既有森林碳汇也有草场碳汇,而对喀斯特这个特殊地区的植被碳汇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喀斯特地区关于植被碳汇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才能比较精确地计算该类区域的碳汇量。
一、喀斯特地区的特点
以贵州为主的南方喀斯特山地地区,为中国五大典型脆弱生态区之一。贵州脆弱的喀斯特环境在中国和世界均具有一定代表性,其脆弱性主要表现在:地表崎岖破碎,山高坡陡,基岩率高;环境中水、土要素出现结构性缺损,石多土少,成土速度极慢;地表干旱,可利用的水资源短缺,受环境的约束,植物生境严酷,立地条件极差,植物生长缓慢,产出率低,导致整个喀斯特生态环境的物质、能量流动不畅,功能低下,表现出环境生态容量低、变异敏感度高、抗干扰能力弱、稳定性差、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自我恢复能力低,治理难度大等。正是基于喀斯特地区的这些特点才使我们迫切需要对该地区的植被碳汇量进行测算,让人们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为该区域的植被很难恢复,所以我们要保护好该区域的植被不能破坏,否则就会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造成生态破坏。
二、主要方法介绍
1、生物量法
生物量法是以森林生物量数据为基础的碳估算方法[2]。生物量是包括在单位面积上全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现存的有机质总量,由于微生物所占的比重极小,动物生物量也不足植物生物量的10%,所以通常以植物生物量为代表[3]。生物量法比较直接、明确,技术简单。但由于一般倾向于选取生长较好的林分作为样地进行测定,因此以此推算的结果往往导致高估森林植物的固碳量。
2、蓄积量法
蓄积量法是以森林蓄积量数据为基础的碳估算方法[4]。其原理是根据对森林主要树种抽样实测,计算出森林中主要树种的平均容重(t/m3),根据森林的总蓄积量求出生物量,再根据生物量与碳量的转换系数求森林的固碳量。该方法也比较直接、明确、技术简单,但尚有一定缺陷,即可能会忽略森林生态系统内诸多其他要素(如土壤呼吸、非同化器官呼吸、地下生物量增加对总体通量的影响等),因此其统计结果可能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3、以生物量与蓄积量关系为基础的生物量清单法
近年来,以建立生物量与蓄积量关系为基础的植物碳贮量估算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5]。王效科等[6]采用生物量与蓄积量关系为基础的植物碳贮量估算方法,估算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实际碳贮量和潜在碳贮量及两者的差异。采用的方法是,将生态学调查资料和森林普查资料结合起来进行。
与涡旋相关法、驰豫涡旋积累法相比,生物量清单法的优点是直接、明确、技术简单。因此,能够用于长时期、大面积的森林碳储量监测。但其不足就是消耗劳动力多,并且只能间歇地记录碳储量,不能反映出季节和年变化的动态效应。
4、涡旋相关法
涡旋相关法是采用一种微气象技术,主要是在林冠上方直接测定CO2的涡流传递速率,从而计算出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固定CO2量的方法。涡旋相关技术仅仅需要较为精密的仪器,在一个参考高度上对CO2浓度以及风速风向进行监测,而喀斯特的山地特点和植被的斑块特点决定了此方法不能使用。
5、驰豫涡旋积累法
驰豫涡旋积累法起源于涡旋积累法。Desjardins首先应用这一技术,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垂直风速的大小和方向采集2组气体样本进行测量。然而,这一技术在当时并没有获得成功,因为很难根据垂直风速的大小和方向进行不等时瞬时采样。这一技术的实用型直到在涡旋积累的思想中引入驰豫的思想,使得不定时采样转换为定时采样,这一实用型被定名为驰豫涡旋积累法。
6、箱式法
箱式法的基本思想是:植被的一部分被套装在一个密闭的测定室内。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C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就是CO2通量。 与涡旋相关法和驰豫涡旋积累法相比,箱式法是一种对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的间接估计,其优点在于对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各个功能团(如:叶片、根系等)进行了定量的测定,这对于阐述微气象学法直接测定的CO2通量出现的现象有帮助,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并进行调控提供了定量数据。
7、森林蓄积转换法
森林蓄积转换法或称材积源生物量法是根据林分平均生物量与林分平均蓄积量之间存在的某种相关关系,并利用这种相关关系及森林资源清查所取得森林蓄积量数据推算相应的森林生物量,根据对森林主要树种抽样实测,计算出森林中主要树种的平均容重(t/m3),根据森林的总蓄积量求出生物量,再根据生物量与碳量的转换系数求森林的固碳量。
三、小结
通过对以上几种方法的对比,适用于喀斯特地区森林植被的是森林蓄积转换法。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动态变化的系统,现在用于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的方法各有偏重和局限性。在研究森林碳平衡时,必须考虑土壤的碳储存,而森林清查主要考虑森林生态系统地上部分(有的也考虑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对具体森林样地内土壤碳沉积及通量的研究还不多,对于全面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今后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的研究将要求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通过多学科的介入、联合和渗透,向更高层次的综合、集成研究发展。因此,喀斯特地区关于植被碳汇的可算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才能比较精确地计算该类区域的碳汇量。
参考文献:
[1]陈育峰.自然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综述.地理科学进展,1997,16(2):70~77
[2]李意德,等.我国热带天然林植被C贮存量的估算.林业科学研究,1999,11(2):156~162
[3]景贵和,周人龙,徐樵利.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4]冯宗炜,王效科,吴刚.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生态文明;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结果,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是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成果,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基础。因此,加强林业管理,对促进林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提高保护林业的觉悟
随着社会的发展,林业管理部门逐渐淡化了林业管理意识,这就不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林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从自身出发,不断加强自身的林业管理意识,把林业管理放在首位,在平时生活中注意观察,通过观察不断摸索林业管理办法。例如:林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报纸、网络和多媒体等多种途径来宣传林业发展的优点,让人们从日常生活中逐渐发现林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提升人们的思想觉悟,倡导更多人积极主动的参与林业管理。对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定期开会,讲述林业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加大林业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在我国,虽然很早就实施林业管理,但是由于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不熟悉林业法律法规,从而导致大量不合理的滥砍、滥伐现象,导致水土流失,破坏环境,更严重的还影响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政府要发挥其主要职能,利用完善的相关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加大对破坏林业行为的惩罚力度,对林业管理落实到人,让林业管理逐渐走向法律化和规范化,从而更好地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林业管理部门发现破会林业发展的行为,就要对破坏人追究到底,并给他讲述相关的林业法律制度,让他意识到法律知识是促进林业的发展的基础,同时也要求他要按法律规定做事,违反法律规定是要受到相应处罚的,他的行为破坏了林业的发展,所以要受到相应的处罚。以此事为借口,可以定期对学校、单位以及社会,及时普及林业法律知识,让社会更多人士认识到保护林业的重要性,了解林业法律法规相关知识,用法律约束自己,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3转换角度,加大科技投入
目前,大部分国家对林业管理都处在传统的模式,这些都很落后,不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林业部门要转换角度,考虑通过多渠道加大科技投入,促进林业管理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促进林业发展。此外,还可以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当今社会林业发展的要求,把我国林业发展真正提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国林业发展的科技化奠定基础。例如,在林业的发展中,可以采取育苗、兴林和造林等技术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管理部门要不断学习有关林业管理技术知识,创新林业管理方式,扩大林业产品市场,提升林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有利于将传统的林业经济逐渐转变成为现代产业经济,进而可以更好地利用林业资源,促进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4调整林业的产业结构
在我国,传统的林业都是以直接销售实现经济价值,这样不能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产业结构,也不利于林业产业的结构升级。所以,在林业发展中,管理部门要不断学习,调整其产业结构,尽可能实现最大经济价值。首先在发展经济林区的同时还可以种植工业用木或是树苗,其次还可以加大树木资源的开发,此外还可以通过旅游业和商业来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农村的人们,可以种植树苗,到每年春天出售树苗,在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还可以为植树造林提供基本条件;在景区,也可以种植一些可供观赏的树木,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实现其经济价值。
5合理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
作为政府主管部门以及林业管理部门,要从保持永久性生态平衡出发,切实意识到当前林业的发展存在缺陷,呼吁人们合理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各级领导要给群众灌输林业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同时林业管理部门要及时向上级政府部门反馈群众的意见,政府部门也应尽力配合,给与有效支持,共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每年植树节来临之前,林业管理部门就要提前做好计划,在哪个地区种植多少树木,进行合理安排,然后倡导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灌输保护林业的知识,齐心合力,共同进步,最后出现了森林。
6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搞好林业管理工作,不仅仅是林业管理部门的工作,更需要全民的共同参与,为林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林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媒体、报纸或是跟群众交流的方式,加强群众对林业的保护意识以及对相关知识的普及,让群众认识到保护林业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注重宣传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式进行宣传,例如:会议、文件、简报、标语、广播、电视、报纸及文艺汇演等。这样可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增强了各级各部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关心、支持、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另外,对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给学生开展有关林业管理的知识课程,要求学生从小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小养成爱护树木的好习惯,为以后的林业发展打基础。总之,林业不仅是我国基础产业之一,同时还可以推进我国文明生态建设。在生态明建设过程中,林业始终占据着主体地位,对实现林业资源环境保护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林业可持续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背景下,林业管理必须要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杨香娥 单位:陕西省神木县天然林保护管理办公室
参考文献:
[1].王小梅.试论生态文明视闭下的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行业经
关键词:旅游观光;采摘园;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6 中图分类号: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185
我国农业发达,人口众多,很多城市人口在生活水平逐u提高和较大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向往着自然的生活状态,而农业发展衍生出的观光娱乐、生活功能则很好的适应了这一点,并行成了旅游观光农业这一行业,而旅游观光采摘园的产生则能够很好的使人们在工作之余感受自然,享受田园生活,放松心情,研究旅游观光采摘园的规划和建设对于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1 我国建设观光采摘园的优势
随着近年来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旅游观光采摘园则是观光农业的一种。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和农业发达,有着诸多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优势。我国观光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我国气候从南方热带到北方温带,地形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类型齐全,江河众多,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分布着近千座城市,从而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郊农业生态类型及景观区域组合;我国既是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前景广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双休日及节假日的加长,使旅游者的观念在不断更新,他们已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遗迹和人类文化遗迹的旅游,而是开始向往着大多傍依在各城郊周围具有休闲娱乐参与性的观光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园区给旅游者创造了观光的条件,它的经济效益并不像其他旅游景观一样完全依赖旅游收入,主要还是依赖于以高科技为主的各类优质高效农业。因此,观光农业旅游的生命力强,发展潜力大;目前,国内观光农业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多位于城市近郊,这是因为城市经济实力雄厚,农业科研院所以及院校众多,科技力量强,为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科技实力。此外,城市人口集中,经济水平较高,有较稳定的客源消费市场,从而加速了对观光农业旅游的人流与物流运转。另外,区内除自然农业景观外,还可通过人造农业景观吸引物与当地有较好基础的农业经济和技艺观光相结合,开发新的农业“三高”园区,走出一条新的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发展之路。
2 观光采摘园规划设计原则
2.1 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原则
旅游观光采摘园在选址和规划时首先要遵循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的原则,从而在资金投入和建设过程中更加便益。具体来说,就是要在规划和建设之前注重考虑旅游观光采摘园的地理位置和整体的格局分布,并尽量依靠已有的一些旅游项目和园林项目,与之适当结合。采摘园的规划与周围的环境相结合,整体看起来更加合理和完整。除此之外,采摘园的内部各区域之间也应该在各具特色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将其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合理规划。比如,道路和水是整个采摘园的重要设施,在进行道路和水体的布局规划时应该在充分考虑园区自有的地形特点因地制宜的建造,并以果树的栽植聚集区域为道路和水体的围绕中心。
2.2 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原则
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为重要。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基础薄弱,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困、创建高度文明的最明智选择。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是我国对经济发展的一大要求,也是利国利民的战略决策,旅游观光采摘园的建设也应遵循这一发展要求。因此,在旅游观光采摘园的建设过程中既要保证果园自身生产符合生态要求,也要注重开展采摘活动之后对环境的治理,减少旅游过程中无可避免的污染问题。比如,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建设沼气池等。
2.3 主题明确、突出地方特色原则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活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人们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而特色则成为吸引人们眼球的热点,在当前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新颖的东西,创新也成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旅游观光采摘园本身就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的新生产业,在建设中更应该有自身的特色,形成明确的主体,引发游客的兴趣。地方特色是一个地区的历史沉淀,有着浓郁的地域性和神秘性而引人入胜,因此采摘园的建设也应该遵循主题明确、突出特色的原则,根据当地的文化和资源形成明确的主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宣传和发展,突出特色,建设独特的景观,从而吸引更逗的游客来园游玩。
2.4 以人为本、注重参与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党和国家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在旅游观光采摘园的规划和建设当中,人是景观与活动的使用主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既是遵循一切发展为了人民的根本目标,也是更好的吸引游客的一项措施。因此,在采摘园的规划设计当中,各项景观与基础设施的选择与建设都应该以游客的根本需求为目标,满足游客的心理与生理需求,使游客的旅游观光采摘活动更加舒适,并产生向往。人类来源于自然,对大自然有着天然的向往和探索精神,采摘园成立的根本原因就来源于人们的这一特性,故而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参与性设计,满足游客回归自然,感受自然的愿望。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参与性的活动项目,让游客能够更好的体验果子采摘的乐趣,体验果农生活,享受乡村文化氛围,这样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我国观光采摘园设计规划现状
从目前来看,我国观光采摘园的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很对地方都规划和建成了一系列的采摘园,经过分析不难发现,旅游观光采摘园的规划设计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很多旅游观光采摘园在规中不够系统和协调。旅游观光采摘园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为了保证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的协调与合理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出发去思考进行系统而综合的设计,从而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当前的很多旅游观光采摘园的设计却相对较为独立,单单注重采摘活动的设计,而对环境的适宜则设计较少,缺少一些娱乐活动的设计;旅游观光采摘园的开发深度远远不够,经营模式较为单一。目前采摘园的举行的活动仅限于采摘活动,其他的旅游和娱乐项目十分稀少,在艺术创造方面更是缺乏,此外,景区的景点设计方式也很单一,这些都是采摘园无法在更高层次上引起游客的兴趣和情致;采摘活动受季节的影响,只有在结果的季节活动才能开展,而果园则在院内的果数品种的搭配上所作功夫不够,活动无法开展,从而使非果实采摘期的效益十分低下;许多经营商对采摘园在观光旅游业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使得很多果园区的建设不够,院内垃圾繁多,园林景观差。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是匮乏,缺乏厕所标示等设施,给游客的游玩带来诸多不便。
4 关于观光采摘园规划设计的建议
4.1 因地制宜,营造特色景观
在旅游观光采摘园的规划和建设当中,地势、地貌、水源、道路等均是园区建设要考虑的内容,为了更好的展现采摘园的自然性和天然型并减小资金的投入,因地制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此外,为了迎合游客喜欢追求新颖和特色的特点,在旅游观光采摘园的建设当中应该注重营造特色景观,形成独具特色性和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采摘园。营造特色的前提是具有更高质量的园区景观,在设计和建设中融入审美的观点,在全年中均有设计的景观,展现春华秋实的自然属性,让游客在不同的季节均有景色可观,有不同的天然感受,解决采摘园的季节性问题,是采摘园达采摘与旅游观光、娱乐的一体化。
4.2 开发多种旅游项目,注重参与式项目的设置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城市人口的生活正面临着不断加大的工作压力和日益严重的市区环境污染,故而对自然的向往也就越来越热切,而旅游观光采摘园正是满足游客的这一追求的一个选择,向城市居民提供一种田园生活。但是采摘园在建设过程中却有着项目和经营模式单一的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够的缺陷,使得采摘园卫生环境一般,娱乐项目也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了使采摘园更好的成为游客观光旅游和放松心情的世外桃源,应该开发更多的参与式旅游项目,比如添加参与果树栽培与管理,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参与水果罐头、果脯的制作等活动,引起更多游客的兴趣。
4.3 注入乡土气息,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乡土气息正是城市人群所追求的一种更接近自然状态的生活气息,地域文化是旅游观光采摘园的一个重要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则是更好的适应人们最求新颖和特色生活口味的一大措施,也是实现采摘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大基础。在采摘园的规划和即当中要当地的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对娱乐活动的安排进行延伸,衍生出不同与平常的特色活动。在地域特色中,当地特有的风土民情,庙会集市,生活习俗以及一些传说不仅能够展示农村文化和人文景观,还能是旅游活动更具有娱乐性和意义,是很多人喜爱和向往的,可以多加利用。
5 结语
我国发展旅游观光采摘园有着诸多优势,采摘园在我国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当前我国采摘园的建设和规划存在着不够系统和开发深度不够等不足,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在采摘园的建设中应该更加注重形成地域特色,并在地域特色上对娱乐活动进行延伸开发出更多的娱乐项目对下功夫,这样才能将旅游观光采摘园更好的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曹仁勇,储楚,钱多,等.句容市白兔镇农业生态采摘园规划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0(1):464-466.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观光农业 应用
1.前言
景观生态学由德国地理学家特罗尔于1937年在东非利用航空照片对景观进行解释时首次提出, 后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提高物质文明的同时,更加关注身边的景观环境和生态效应,使景观生态学获得长足的发展。景观生态学主要运用于生物保护、景观与区域规划、农业与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1]。以农业活动为基础的观光农业,是结合了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产业。在景观规划中,要落实到具体的农业景观格局,更需要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2.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学研究已有较长历史。但只是近期这种研究才被应用于实践领域之上,且正在形成一个密切相关的理论体系。景观生态学于60年代中后期在欧洲大陆迅猛发展,到80年代被北美所普遍接受[2]。初期的研究随所涉及空间尺度和区域内部特征的差异显得很不相同。欧洲面临的问题是深受人类干扰的、破碎化的及密集均质分布的农业景观,研究中尤其强调斑、廊和基的作用和功能。因为纯农业景观属于不适宜大多自然物种栖居的基,所以碎化作用的调查分析着重强调非农景观元素的维持。
景观研究的基础之一是要确定EcotoPe ― 均质的景观功能单元,它在地表上通常具有清楚的边界而区别于其他周围环境。不管如何定义,有一点在本质层面上是一致的,即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由一系列Ecotope组成的数平方公里广阔地域内的异质土地单元之间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镶嵌随时间的变化。与生态学的其它传统分支不同的是,人文因素包含在对景观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中。对时空尺度和人文因素的综合考虑使得景观生态学成为规划和管理中富有潜力的理论框架。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原理可以从结构、功能及时间分为三方面总结。这些原理中,最具争议的是维持栖地内部结构间或维持更大空间范围内结构关联的相对重要性。无论如何,这两种不同观点在实践中通常是互补的。例如,有研究发现,在保护较大群落时廊的质量限(即树篱的结构复杂性)比其存在更为重要。尽管某些研究结果还不能完全确定,但有证据表明对某些特殊物种而言,斑的大小及相对孤立性可深刻影响物种种群的生存。斑的可通性或关联对濒临灭绝的个别地方物种的保护也相当重要。[3]
3. 案例分析
浙江金华双龙风景名胜区坐落于金华市北约12km处,是个近郊山岳型以地下悬河、岩溶奇观、赤松祖庭为特色,以观光度假、康体休闲、海外朝圣等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面积约79.9平方公里,,包括双龙洞、黄大仙、优游园、仙鹤妍、尖峰山及大盘天六大景区。其中大盘天景区开发程度相当小,其知名度和游客到访率低。目前景区以小片分散的晚季蔬菜地和林地景观为主。因其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以及和其它景区的空间关联,开发观光农业的潜力十分大。
3.1规划的原理与原则
相同于其它内容的景观生态规划,观光农业的规划设计运用景观生态原理,综合考虑地域或地段的综合生态特点及具体的目标要求,构建一个空间结构和谐、生态稳定、社会经济效益理想的并主要用于旅游观光的区域农业景观系统。做到这一点,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应自始至终执行如下几项原则:1.适宜面积原则;2.类型多样性原则;3.景观单元关联原则;4.空间结构协调原则。
3.2景区观光农业的总体格局
景区中主要景观类型有:山地灌丛、针叶林地、梯田耕地、缓坡耕地、果园、各级道路、居民点及人工水面一西湖等。其空间结构表现为以东西两大居民点(武平殿和盘前)分别为中心、以景区中部东西向主道路为中枢的不规则葫芦状格局。受制于地形和人文区位因素,从两个中心向外依次为:居民点耕地、梯田耕地、缓坡耕地、果园、次生林和灌丛草坡等景观类型,这亦构成整个景区观光农业景观的空间结构。显然,这种结构既有对自然景观生态合理利用的基础,又具一定的景观美学价值。
该景区位于双龙风景区海拔最高的地域,拥有较高海拨和超过50%的森林覆盖率使其具有独特的地方小气候环境,表现出近暖温带的特征。与山下相比,气候大约滞后一个季度,因而具有相当长种植晚季蔬菜的历史。这是可投资观光农业开发利用的一大优势。借助于塑料大棚等人工措施,还可同时丰富淡季观光农业内容。
3.3观光农业的结构分类
依据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区域的生态条件,划分出以下各观光农业景观类型:
(l)梯田农业观光类型针对于部分坡耕地水土流失较严重的状况,在原有坡耕地的基础上修建石级梯田,对其进行间作套种或林农兼种,开发面向市场,以精细农产品为方向的三高农业。农作物仍以蔬菜为主。同时组织游客参与到播种、锄草、采摘、收割等务农活动,通过模仿、习作、体验来体验农业生产的艰辛和收获时的满足感。
(2)自摘果园类型是利用景区内现有的山植、弥猴桃等野果资源,引种一些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果树品种,在园区内分片集中种植。园区内设置石桌石凳、休憩草亭、洗果水池等设施。到收获季节组织城市居民来此自摘即食,体验果农收获的乐趣。
(3)反季节果菜园类型利用温室大棚技术反季节地培育当地少见的瓜果蔬菜,以弥补露天种植的蔬菜瓜果只在夏、秋两季成熟的缺点。采用温室技术可不必考虑本地实际的气候条件,可根据需要营造特定人工气候;因此可在温室中引种热带和温带特有的蔬菜和瓜果品种,一来以稀缺取胜,向金华市提供品种更多、质量更好的农产品,二来使水果的成熟期分布在全年各月。只要想采果,随时可以出发,提高自摘果园的号召力。
(4)野生动物园充分利用了风景区内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在划定的区域内封闭圈养野鸡、野兔、野猫、野猪等野生动物,供游人观赏、摄影留念及狩猎等。
(5)避暑度假类型优越的旅游气候资源,使得这里可以作为夏季游客住宿休闲的场所,地址选在武坪殿附近。具体项目如下: 花园别墅、高中档宾馆、野味餐厅、帐篷露营区等。
(6)西湖水景园是个天然山顶湖泊,景色优美,旅游价值高。根据其体量和水资源的现状用途(黄大仙景区的生活用水),未来拟开发成一个以自然水面为中心、湖四周以草地绿化为主的高山水景园。
4. 结论
景观生态学在空间结构分析上具有独特优势, 为观光农业景观结构的研究提供相关的研究原理、方法和相应信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与农业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在景观设计时需要充分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以保护为前提,以林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美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植被现状和历史特点为基础,本着因地制宜、整体优化、突出个性的原则,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达到最佳的生态价值和美学效果,实现自然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艳秋,申瑞玲,高鹏.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环境,2010,22(4):31 -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