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资金流向

企业资金流向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6 08:31: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资金流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企业资金流向

第1篇

内容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应重视的资产,为此,许多企业将企业年金作为留住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企业年金的性质、年金基金所有权的分离、人才的合理流动、企业年金的功能、企业留人的目的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明确指出年金计划不应该成为企业牵制人力资源流动的手段,相反,企业要通过对年金计划的合理设计,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稳定企业人力资源、增强企业凝聚力的目的。

关键词:企业年金 人力资源流动 人才约束效应 激励效应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应重视的资产。为此,企业的管理者会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去留住优秀的人才。其中,企业年金计划就被视作为约束人才流动的一副极具诱惑力的“金手铐”。

企业年金的人才约束效应

在传统的收益确定型年金计划中,其年金收益是向长期留在企业的员工倾斜的,终身就职于该企业的员工将在其退休后,获得一个相当于其退休前水平的年金收入。但如果员工在规定期限内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就会中止年金计划,从而对自己未来的年金收益构成损失,甚至完全丧失年金收益。因此,在实行收益确定型年金计划的企业中,员工对于是否离开企业就会比较谨慎地考虑。企业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企业员工转换工作,以达到约束人才流动的目的。

我国目前所推行的企业年金计划,从积累方式和支付方式来看,属缴费确定型的年金模式。在此模式下,企业与员工分别向年金个人帐户缴费。当员工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时方可领取企业年金,未达退休年龄时不得从个人帐户中提前提取资金。与收益确定型年金模式相比,缴费确定型年金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可携带性较高,即员工变动工作单位时,企业年金个人帐户可以随同转移。表面上看,缴费确定型年金模式的可携带性,让员工离职时无须顾虑未来退休金的问题,但事实上,许多企业会通过企业年金受益权进度表来约束人力资源的流动。

一般来说,企业年金的个人缴纳部分,其所有权归员工,跳槽时可全部转移到新就业的单位;企业缴纳部分,其所有权则根据本企业年金方案中规定的受益权进度表来执行。也就是说,如果跳槽,该员工或者只能得到企业所缴金额的一部分,或者根本对企业所缴金额无所有权。马钢是我国《企业年金试行办法》颁布后第一家启动企业年金计划的公司。马钢企业年金计划中关于受益权进度表规定:“因个人原因与马钢终止(解除)劳动关系的员工,公司缴纳部分的转移与支付,以其工作年资不同,标准有所差异:不满10年的不予转移和支付;满10年不满20年的可转移和支付50%;超过20年的可以全额的转移和支付。”这样做的目的,按马钢人的理解是为了鼓励员工终身为马钢服务,要留住人才。虽说在缴费确定型年金模式下,员工的“跳槽”行为,给自身的养老待遇水平带来的风险要小于收益确定型,但问题的关键是,离职的员工是否应该为其离职行为付出这样的代价呢?这将是我们不能不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企业年金人才约束效应的不合理性

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是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为生产要素市场主体之一的劳动力,要实现有序合理的流动,就是要解除一切人为的、外在的束缚,让人力资源配置到最合适、最能发挥才能与特长的地方去。企业年金的“金手铐效应”,就其实质而言,是利用了利益的机制限制了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这种限制行为不仅会阻碍劳动力的市场化进程,而且其行为本身就不具合理性。

从企业年金的性质来看,企业无权处分年金资产。关于企业年金的性质,传统的观点认为企业年金是雇主对于长期忠诚服务的雇员的一种赏金,属于恩惠性给付,给付的决定权掌握在雇主手里。因此,雇主可以单方面决定终止某些雇员的年金支付。事实上,企业年金应该是对员工的一种延迟支付的工资收入分配,即是员工为企业所做贡献的一种延迟回报。因为员工对现金工资增加与企业年金制度二者间具有选择权,如果选择后者,则视企业年金的给付为企业支付员工的一种延期工资。员工牺牲目前的工资是为了取得退休后的收益,由于工资的延迟支付,员工可以规划退休后的消费。既然企业年金是员工本该获得的合法权益,那么,员工无论在该企业工作的时间有多长,都应有权享受到自己工作终止日前所挣得的年金收益。

从企业年金基金所有权的分离来看,企业处理起来具有难度。企业年金从建立账户开始,就要求按照参加年金计划的员工人数设立员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该帐户的年金基金由企业与员工共同缴纳,企业年金基金可以按照国家规定投资运营。员工退休后的年金领取额的多少很大程度取决于投资人的投资收益。如果对离职员工转移劳动关系时规定附条件携带的话,这就涉及到哪些基金收益具有个人所有权,而哪些基金收益又应该归企业所有的问题?马钢的年金受益权进度表在实际操作时就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企业与员工的缴费只是企业年金基金的本金,经投资后谁又能保证只赚不亏?在亏损的情况下,如此运作,会不会侵蚀员工个人缴纳的部分?这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从人才的合理流动来看,有违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企业通过年金帐户转移的限制,来防范员工的离职与跳槽,这是一种不公平的人力资源配置方法。在这种状况下,员工无法适得其所、企业则无法适得其才。长此以往,将束缚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进而降低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最终不利于全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实,人员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无论是人才的流出或流入,企业都应担负起社会人力资源重新分配与充分利用的责任,以达到适才适所、合理使用人才的目的。更何况,企业内适度的人员流动,将有助于企业人才的选拔,加速人力资源的新陈代谢,提高人力资本的价值,调动人力资本承载者的积极性。同时,人员流动也是社会资源共享的一种表现。虽说企业员工的流失,损失了企业对其早期的人力资源投资资本,但员工为其他企业服务,依然是将其所学回馈于社会的一种体现。与此同时,企业也会不断地从企业外部去招贤纳才,攫取社会的资源服务于自己。因此,企业只有认同这种资源流通的共享理念,才能对员工投入较多的照顾与关怀,相对的员工也会更多地付出自己的回报,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信赖循环。

从企业年金的功能来看,给其支柱作用的发挥设置了人为障碍。按照国家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企业年金制度将成为现代多支柱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缺口和支付压力,且单一支柱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着责任过度集中和制度单一化的弊端,预计未来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的比重将会逐渐下降,由市场运作、政府监管的企业年金的比重将会逐步提高。企业年金将真正发挥支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支柱作用。从国外的发展情况看,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水平与企业年金的发展存在逆向关系,即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较低,那么企业年金的替代率就会比较高;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较高,则企业年金的替代率就会比较低。由此,可以发现,采用年金计划限制人员流动的做法,将不利于保证企业年金达到预定的替代率,使国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改革的政策设想落空,这与国家所倡导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改革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从企业留人的目的来看,员工的忠诚度并不牢固。员工的留职意愿一般与其对企业的认同相关。而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具体又包括三种类型:即对企业的情感承诺,是指员工在情感上认同组织而留在组织中;对企业的规范承诺,是指员工在观念上认为有义务留在组织中;对企业的持续承诺,是指员工因考虑自身的利益得失而决定留在组织中。情感承诺表示组织对其绝对有吸引力,凝聚力高;规范承诺下员工会认为有忠诚的义务;而持续承诺则是交易的结果,其忠诚度是极不牢固的。用企业年金拴住员工,是一种典型的持续承诺。譬如,对企业的一些资深和高端人才来说,因跳槽而放弃或丧失一笔高额的退休金,的确会使他们去慎重掂量。虽然最终企业可能会留住他们,但人是具有能动性的,缺乏忠诚度的员工又怎么可能把自己的潜能全部贡献出来?因此,企业应该利用其它可以增强员工忠诚度的诱因,与员工建立持久牢固的心理契约关系。

构建企业年金的激励效应

其实,企业年金的建立本身就叠现了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并不只是单纯来自企业经营的结果,其中有一部分更是来自员工的努力付出所获得的。因此,对于员工长期努力的贡献不可抹煞。企业通过年金计划不仅补偿了员工当前的贡献,也补偿了员工未来的风险;不仅补偿了员工当前最佳状态的价值,也补偿了员工人力资本的折旧,为企业员工将来年老之后,建立了合理的“退出保险机制”。这样做,必然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声誉。此外,与国家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相比,基本养老保险更多的强调通过全社会的统筹进行再分配,工资水平高的企业缴纳的保险费多于工资水平低的企业,但其员工享受的养老金再分配却不一定多。因此,企业为其缴纳再多的钱,员工也不会太领情。但在企业年金制度下,企业多缴一分钱,员工就多享受一份年金收益,自然对员工的激励效应会更高。

要真正发挥企业年金应有的激励作用,企业可以通过对年金计划的合理设计,达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稳定企业人力资源,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功效。具体做法如下:

提倡在企业年金的管理上要确保制度的内部公平性。现代薪酬理论认为,没有差异的薪酬待遇,并不代表公平。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实行有差别的年金计划,将更有利于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有效激励。因此,在设计企业年金方案时,应将企业年金与员工的贡献大小、在本企业服务年限的长短、劳动态度等相联系,区分关键人员和普通人员,为不同层面的员工建立不同的缴费和分配方案。对此马钢的年金计划作了如下规定:“员工个人以本人的岗位工资、积累工资和物价补贴之和作为企业年金的交费基数,工龄不满10年的交费为7%,满10年不满20年的是9%,满20年不满30%的是11%,30年以上是13%。企业在员工缴费的同时,等额注入年金费用。”马钢的企业年金计划虽然在设计上体现了在本企业服务年限的差异,但回避了管理、技术、业绩等要素的差异性。其理由是避免管理、技术、业绩等要素在马钢重复参与分配,这样的观点有待商榷。如果把企业年金视作为一种延迟支付的工资,就算马钢已建有对上述要素进行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也不存在重复分配的问题。因为企业年金并不仅仅是对老年期风险的防范,更是对劳动力价值的一种认可。而关于工龄越长,缴费的比例越高的做法,马钢也有说法:是为了加速对老员工企业年金的积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钢的年金计划过分强调了社会公平,而限制了企业年金的效率。

提倡将年金计划的投资增值与企业效益挂钩。国外的做法是将企业年金以劳动股权的形式沉淀在企业中,这将使企业与员工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使员工广泛享有资本,可以增强员工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更能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实现员工参与企业效益的分配,同时获得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从而将企业和员工的利益更紧密的结合起来。但是在具体运作中,要避免企业利用年金基金进行过度自我投资。为此,政府一般都会对年金基金在各种资产上的投资比例进行限制。企业应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严禁暗箱操作。

明确企业年金缴费的下限,保障中低收入者参与年金计划的权利。2004年5月起施行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中,对员工年金缴费的上限做出了规定:“企业和员工个人缴费合计一般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员工工资总额的六分之一。”,其目的在于避免因企业年金计划的执行,而导致企业人工成本增长过快。但就目前企业年金计划的推行状况来看,明确员工年金缴费的下限,也有一定的必要性。对于大多数中低收入的员工来说,在未来的生活保障与眼前的现金收入之间,人们更愿意选择后者。因为养老固然重要,但要他们在有限的收入中拿出一定的比例用于企业年金缴费,势必会降低其现实生活的质量,甚至对有些低收入者来说,他们的收入可能根本不足以支付定期的年金费用的缴纳。为了给予中低收入者公平的年金保障,笔者以为,企业在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时,应规定员工企业年金缴费的下限,低于此标准的员工可以免于向企业年金个人帐户缴费,但企业仍须为该员工按约定好的比例缴纳企业年金费用。这样的做法,可以视为企业对所有员工善尽社会责任的标志,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吸引和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过度自信;自由现金流;筹资现金流;投资决策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经济学与财务理论中,任何经济现象都以“理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人的行为常常会受到多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当研究学者在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无法利用完全理性的经济模型来合理解释资本市场的某些异常现象时,一个结合了传统经济学理论与心理学的新兴财务学派:行为财务学派应运而生了。

在国内,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投融资决策行为影响的理论研究都相当滞后,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逐步成熟阶段,国外的研究结论是否可以在我国直接应用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讨。而人的认知心理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是相联系的,在我国特定的股权安排和治理结构下,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投融资决策行为研究应该呈现出与西方研究不同的特点。

二、假设的提出

如今,行为财务理论研究发现,由于企业管理者非完全理性,存有一些过度自信、过度乐观等心理特征,即使在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委托冲突的前提下,企业的投资与现金流之间也有一定的敏感性,同时,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也会对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产生影响,导致投资异化现象的出现。Myers and Majluf(1984)发现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公司外部融资成本要高于内部资金成本,因此公司倾向于选择首先使用内部现金流。Fazzari、Hubbard和 Petersen(1988)的实证研究也发现公司投资与现金流敏感性之间呈正向关系。而行为公司金融理论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由于对自己公司价值的高估,会认为外部融资成本过高,而更加倾向内部融资。同时,由于内部资金处于管理者的控制下,内部资金越充裕,管理者有越多的资金可以用于投资。Malmendiar和Tate(2005)发现,相对于理性的CEO来说,过度自信的CEO的投资对现金流敏感度更高。国外大量学者研究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通常认为市场低估了自己公司的价值和投资项目的价值,因此不愿进行外部融资,导致投资对内部现金流高度敏感。在本文中我们将分别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这两种现金流的影响,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2:过度自信管理者的投资行为对自由现金流更敏感。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

本文的样本来自沪、深A股市场2010一2011年间上市公司。然后通过剔除符合以下条件的公司:(1)金融保险类公司(2)*ST、ST、PT公司(3)财务数据异常的样本观测值。最后得到共计1385个样本观测值。样本公司的所有财务数据和公司治理数据均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

(二)过度自信的界定及研究变量的定义

1.过度自信

选择高管薪酬的相对比例作为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conf)。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只披露前三位高管的薪酬总额以及所有高管的薪酬总额,所以选择薪酬最高的前三位高管薪酬之和占全部高管薪酬总和的比例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然后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序,大于中位数时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2.变量(见表1)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

(二)实证研究

本文选择2010-2011年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部分数据通过手工搜集取得。实证分析中的描述性统计和模型检验主要采用SPSS18.0和EXCEL2003来完成。

从回归模型结果表观察发现不同现金流对投资规模的影响,公司自由现金流fcf/k以及筹资现金流ncff/k在模型的回归中均显著,且系数为正。虽然这两种现金流的t值分别为37.9793和15.2479都是在1%的水平上显著,但是很明显自由现金流的显著性高于筹资现金流的显著性,这些说明公司投资规模的确受到现金流的影响,而且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对公司投资规模的影响要比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对公司规模的影响明显,从而支持了假设,这与Heaton(2002)最早从理论上分析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行为对公司融资偏好行为的影响是一致的,他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高估他们为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并由此高估公司投资项目未来所能产生的现金流量,因此,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认为市场低估了他们公司发行的风险证券的价值,这导致他们不愿意进行外部融资。

控制变量中,资本结构以及TobinQ变量是显著的,说明这些变量对企业投资规模具有显著的影响;公司规模对企业投资规模的影响不显著,可能变量太少不能更好的显示公司规模的作用。

五、研究的局限性

首先,管理者过度自信指标的度量。过度自信是人们根深蒂固的一个心理特征,本文在度量该指标时利用管理者的相对薪酬来衡量。自信作为一个心理因素应该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本文只采用这一个衡量标准来判断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与否可能过于单薄,还不能够完全反应管理者的信心,应该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例如管理者的学历、年龄、就职年限等等,都会影响着管理者的心理特征。因此,在该指标的度量上,在将来应该做进一步的改进。

再次,由于我国目前上市企业披露的信息中,并不含有每一位高管的薪酬数值,而只包含前三位高管的薪酬总和,所以我们所选的数据不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

第3篇

【关键词】资金流量 资金流量规模 净金融投资 投融资结构

一、引言

资金流量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将资金流量表分为实物交易部分和金融交易部分。本文主要利用资金流量表的金融交易部分,观察部门之间使储蓄流向投资的投融资渠道,分析国内各机构部门筹资运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

二、资金流量规模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也影响着资金流量规模的变化。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反映出我国经济逐步发展,国民收入增加,人们就会将收入投放到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随之资金流动规模也会有所增长。就这一问题,本文对1998-2009年的GDP和资金流量的规模的数据进行了汇总,并分析结果如下:

图1 GDP和资金流量规模

可以从图一看到,1998-2009年,除少数年分外资金流量规模与GDP规模,基本呈同步增长趋势。在这十二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资金流量运用规模也有了明显的扩张。1998年我国资金流量运用总计为37550.33亿元,到2009年资金流量运用总计达到了332691亿元,相当于1998年的8.86倍。

三、各部门净金融投资分析

在金融市场上,资金的需求与供给是零和游戏,一个部门的资金需求就是另一个部门的资金供给。在资金流量表上,资金运用方表明一个部门资金的供给,资金来源方表明该部门的资金需求。而资金运用额与资金来源额的差额即净金融投资,如果为正数,表明该部门资金盈余;如果为负数,表明该部门资金短缺。本文以2003-2005年的数据为例,分析各部门净金融投资的情况。

表1 净金融投资 单位:亿元

年份 非金融

企业部门 金融机

构部门 政府

部门 住户

部门 国内

合计

2003 -14530.65 2672.01 -540.47 16122.39 3726.10

2004 -9080.74 1742.22 -2429.69 15450.36 5682.15

2005 -14716.43 -1462.52 3310.67 26372.17 13503.90

由上表可见,总体来看,2003-2005总体来看这三年我国都是资金盈余,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分各机构部门具体来看,非金融企业部门为资金短缺部门,而且一直存在较大缺口。2005年的资金融入是企业部门历史上资金融入量最多的一年。金融机构部门净金融投资额在2005年由正转负,突然从资金盈余转至资金短缺,且短缺数额较大,这也直接导致了大幅降低的资金富余数。在2005年,政府部门则从1998年以来第一次由原来的资金短缺部门变成资金盈余部门。住户部门总是资金盈余部门。值得注意的是2003、2004年净金融投资额相差不多,比较稳定,2005年的净金融投资相比2003、2004年突然增长高达1.7倍多。2005年住户部门净金融资产增加较多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2004年10月份上调存款基准利率后,物价得到抑制,住户部门储蓄存款持续增加,实际利率上升效应在 2005年显现;二是2005年3月17日,央行取消房贷优惠利率后,利率调整明显影响了住户部门的资产负债配置,具体表现为住户部门减少实物投资和负债,增加金融资产。

四、国民经济部门投融资结构分析

(一)住户部门投资流向分析

住户部门的储蓄在形成投资的过程中,主要通过通货、存款、证券、保险准备金四种渠道流向了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表2给出了1998-2009年,四种方式占总投资额的百分比。

表2 1998-2009年住户部门投资流向分析 单位:%

资产构成

年份 通货 存款 证券 保险准备金

1998 6.76 73.55 17.32 2.37

1999 15.30 59.61 20.40 4.69

2000 8.97 59.69 20.08 11.26

2001 6.28 71.69 13.71 8.31

2002 6.72 72.61 7.72 12.96

2003 3.03 47.81 36.52 12.64

2004 6.78 74.17 2.42 16.63

2005 7.69 76.13 0.98 15.19

2006 7.38 62.25 17.60 12.77

2007 8.13 30.88 42.53 18.46

2008 5.95 81.11 -1.14 14.09

2009 5.53 71.05 9.59 13.82

从上表可以看到,住户部门的绝大部分资金用于存款,1998-2009年的平均存款百分比为65.05%;其次是证券,平均百分比为15.64%;通货和保险准备金只占到了小部分,保险准备金平均百分比为11.93%,通货平均百分比为7.38%。

第4篇

关键词:资金管理平台 资金管理 影响

一、资金管理平台的框架结构

(一)资金管理平台的内涵

资金管理平台是以表单为载体,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资金业务处理平台、过程监控平台、信息反馈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

(二)资金管理平台基本特征

资金管理平台基本特征为:“一个平台、分级管理、全程控制、动态监控、直观反映”。“一个平台”即建立统一资金管理平台,是公司同总部唯一的资金工作平台,同会计一级核算系统(融合方案)紧密集成、同ERP系统以及其他业务系统相互融合。“分级管理”即在统一、规范的流程体系下,实行分级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全程控制”是指对处理资金业务全过程(即从资金计划到资金结算的全程)进行记录、监督和控制。“动态监控”是指对资金流实时进行监督和控制。“直观反映”是指以规范统一的业务流程或业务表单为载体,实时反映资金流量、资金存量信息。

(三)资金管理平台的作用

资金管理平台的主要作用为:在公司范围内搭建集中、统一的资金管理平台,加强对现金流的过程管理和控制,优化资金运行,降低资金风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同时通过资金管理平台与WEB系统、会计核算系统、ERP系统、合同系统、银行系统、封闭结算系统融合集成,实现资金管理模式从“管理资金”向“资金管理”的根本转变。

二、资金管理平台主要功能

资金管理平台主要功能基本涵盖了资金管理工作的所有业务内容,包括银行账户管理、资金计划管理、资金结算管理、票证管理、债务管理、往来管理、银企交互管理、现金流量管理等11个功能模块。其主要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表单为载体,以流程为控制,进行资金管理的动态监控。通过设立统一系统规则,配置标准化流程,运用信息共享及流程监控,实现资金管理的动态监控。

(2)以业务端发起为源头,实施资金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应用WEB系统,以业务部门发起为源头,使资金管理从财务管理向业务管理的延伸,从而实现资金管理的全程控制。

(3)规范现金流量、计划要素、资金流向管理,实施资金流量、流向、要素化控制。以现金流量、计划要素、资金流向为表单基础信息,逐笔反映资金的流量、流向、要素及状态,实施资金流量、流向、要素化控制。

(4)设置统驭科目,建立统一平台,实施信息共享。设置货币资金统驭科目,对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进行科目统驭设置,使资金管理平台成为唯一处理资金业务的平台,所有资金业务必须全部纳入资金管理平台管理,资金信息共享,实现资金业务高度集中管理,全面提高公司资金掌控能力。

(5)采集客户信息,实施统一客户管理。对收集的各类客户信息进行统一归集整理,并以标准化(文档、表格、字段等格式)的形式体现在系统中,包括客户概况、历史沿革、组织管理、经营状况、财务信息、信用记录、行业分析等内容,在全公司范围内统一客户信息。同时对于资金往来信息,开展针对客户和供应商的现金贡献分析与评价,为实现客户资源的价值化管理奠定基础。

(6)建立“总部对总部”银企互联模式,实施“银企直连”。公司总部与银行总部,建立“总部对总部”的银企互联模式,实现资金业务的归口管理,为公司建立统一的“资金池”奠定基础。

(7)统一基础信息,实施规范化管理。对流程、表单、编码、要素、凭证模版的统一标准管理,明确填制方法,统一操作步骤,夯实基础管理工作,强化基础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提高原始信息采集的真实、准确、完整。

三、资金管理平台实施成效

资金管理平台推广实施,实现了资金管理的全过程监控,直观反映了资金的运行动态,使资金管理工作的着眼点不再局限于资金的总量和存量控制,而是充分拓展到资金流向、流量、要素、状态等资金运行方面,对资金管理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1.直观反映资金来龙去脉,全面提升资金掌控能力

所有资金业务全部纳入资金平台管理,通过标准流程和统一管理,对所有资金业务从计划编制、表单填写、付款发起、凭证生成、资金支付等环节进行全程记录和监控,直观反映资金的来龙去脉,全面提升了资金管理者的资金掌控能力。

2.数据信息共享,多维信息加工,为资金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全面提升资金决策支持能力

资金管理平台同FIMIS7.0、ERP系统、成本系统、合同系统、客户系统、网上报销系统相互融合系统集成,根据管理者的决策需求,运用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对资金原始数据进行多维分析、整理和加工,及时炼化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信息,成为资金管理者“指挥沙盘”,全面提升资金决策支持能力。

3.资金管理平台资金流量、要素化控制,推动资金精细化管理发展,提高资金计划能力、资金保障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执行把关能力

资金流量、流向、要素化控制,改变了过去资金“存量集中、总量控制”管理模式,实现了资金管理的资金流量、要素化控制模式,使资金管理者以现金流为切入点,有效预测现金流量,量入为出,平衡资金头寸,合理有效利用资金;充分挖掘内部资金潜力,确保生产建设资金需求,优化资金占用;加强风险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预警系统,有效进行资金风险防范;严格资金计划管理,确保各项资金的用途和去向与公司的战略和经营目标一致,有效地支持和落实全面预算管理,推动资金精细化管理发展,全面提高资金计划能力、资金保障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执行把关能力。

4.突破资金管理局限性,实现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的有机融合

在资金管理平台中,无论是资金计划的编制还是资金支付的发起,全部通过WEB系统由业务部门编制和发起,使资金管理的职能作用不能再局限于对资金本身的管理,而是充分延伸到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当中,通过对每一笔资金流入、流出的实时计划、反映、监督和控制,实现可对企业生产运行的有效管控,实现了财务会计与经营管理的有效融合。

5.逐步形成以“现金流”为核心的资金集中管理体系,促进资金管理水平纵深发展

第5篇

关键词:资金管理问题举措

1企业加强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1.1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优化

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离不开资金管理,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不论是筹集资金还是使用资金,都需要努力通过制定合理的资金计划和措施,进行高效的资金运作和管理,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水平的提高。通过对企业资金周转的测算,资金管理为各生产项目的顺利生产提供能量和血液,合理规划资金的数量和配比,从而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1.2有效防控企业债务危机

为了提前化解企业债务危机,降低企业运营风险,企业应通过资金管理对一定时段的流动资金进行测算和规划,努力保持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比例合理区间,避免企业因流动资金短缺造成资金链断裂,无法按时偿还债务的不良影响,确保企业资金链完整和健康运行,保持良好的经济势头,为企业稳步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1.3规范企业经济行为

为了保障企业健康运行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运用科学的资金管理,积极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同时约束企业经济行为,促进企业运营的合法性、合规性。

2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于资金管理重视程度不足

大部分的企业决策层将主要精力放在扩大在生产上面,集中精力增加产品的销售量、努力降低企业成本费用,对资金管理的重要作用往往忽视了。没有建立完整全面的资金管理意识,仅仅把现金和银行存款的记账管理当成资金管理的全部。资金管理应包括从筹集资金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具体有对资金的计划、筹集、控制、监督、考核等内容;管理的对象包括了生产经营整个价值链所覆盖的全面资金流入流出行为。由于缺乏重视,形成良好的资金管理氛围的企业不多,大部分企业没有科学和统一管理整个资金循环过程,没有站到战略高度来实施资金管理。

2.2缺乏科学的资金管理手段

企业在生产、销售、控制和预测等经济活动中,只有将信息链、资金链和价值链的统一管理,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目前,很多企业无法实现信息统一管理和控制,企业不能实现财务与业务信息平台一体化,导致企业决策层所需数据信息缺乏真实性、可靠性。

2.3缺乏完善可行的资金预算管理体系

企业因为缺乏完善可行的资金预算管理体系,没有进行科学的资金预算,也没有详细地分析影响资金收入与支出情况的诸多因素,对企业今后一段时间内的资金使用情况无法进行有效预测,不能科学规划与有效控制资金的收入与支出状况,极大地影响资金管理作用的发挥。

2.4资金使用监管力度不到位

企业资金监管不到位,资金流向没有监管控制,缺乏事中监督,特别是缺乏对大额融资及项目资金运作的监管,决策层在资金信息没有实时监控的情况下作决策,容易导致失误,严重影响企业的战略制定与长远发展。

2.5财务人员管理和服务意识不强

目前企业的财务人员存在管理意识淡化,服务理念不强的现象,这种状况的出现是由于企业没有建立良好的薪资考核制度,加之缺乏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的培训和更新,导致财务人员缺乏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没有明确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很多企业没有调动财务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去进行资金管理和服务,资金管理低效运行,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

3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3.1转变资金管理观念

企业应加强资金管理方面的培训,帮助决策层及全体员工转变固有的资金管理观念。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根据生产经营的特色,创新资金管理理念,营造全员参与资金管理的现代化企业文化氛围。将原有传统的资金管理理念改造成基于价值链的资金管理理念,通过延伸资金管理的长度(外部价值链),加深资金管理的深度(内部价值链)来实现资金的高效管理。沿着内部价值链来管理资金,对流程中的资金展开多角度、全流程的管理。根据外部价值链来管理资金,让资金的管理对象延伸到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使资金预算和预测以更广的视角来进行。

3.2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和资金预算组织体系

3.2.1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首先,需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注重资金的风险管理,建立并执行从资金授权审批,不相容职务分离,建立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办法等制度;其次,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特色的资金管理制度,包括筹集资金、使用资金、项目管理等制度办法,将资金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将资金管理成效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做到奖优惩劣。

3.2.2建立健全资金预算组织体系

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资金预算组织体系,通过资金预算,将所有部门和生产项目紧密联系,以企业的整体目标为部门的最高目标,实现整体优化资金管理体系。企业设立专门的资金管理部门,承担资金预算管理的编制工作和日常工作和监督工作,例如汇总复核数据、综合协调各预算执行部门,组织资金预算执行分析会。企业的资金预算执行部门应包括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责任部门,凡是有资金流入和流出的部门,都是预算执行部门。预算执行部门必须对职责范围内的资金流量和流向负责。通过资金预算管理,帮助企业确定较为合理的资金持有量,并保持科学的资金流动性,既能规避企业财务风险,又能提高经济效益。

3.3采用先进的资金管理手段

在企业管理中,资金流的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经营的健康有序的运转和长期发展离不开对资金流的管理。业务的发展变化到哪里,资金流向和流量也会跟随之发生变化。业务发展离不开资金管理,彼此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业务和资金统一管理是企业管理必经之道。企业管理层需要从生产经营的特点出发,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将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综合管理,实现对整个生产经营数据的集中与共享,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完整、规范、高效、真实的资金流数据。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综合管理平台上,可以通过计算机大数据系统整合生产经营中的资金流、业务流和信息流,从中提取融资、使用资金、存储资金等的日报表和月报表;实时对预算资金和实际资金的流量、流向情况进行比对和分析,实现对企业资金流入、流出、流向、存量、流量分布等信息的及时掌握,为管理层提供可靠的资金投融资、资金运用等方面的管理数据,帮助管理层作出科学决策,从而实现降低成本,及时合理调剂资金的余缺,达到高效运用资金的目标。通过实施资金管理大数据系统和生产经营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公司资金资源配置能力和财务监控能力,提升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建立生产经营综合管理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实现数据集成功能,形成生产经营每个生产链条都相互联系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将财务资金管理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相融合。第二,在综合平台中建立以资金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模块,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财务资金信息时效性差以及信息失真的问题,实现资金管理模块与各个业务、财务模块相融合。第三,企业实现全面的办公自动化,接入财务与业务同步进行的信息查询监督管理模块,为管理层的分析工作提供全面、真实的数据,确保决策的有效性。

3.4加强资金审计监督

对资金进行监督的重要手段是审计工作,包括企业内部审计和委托外部机构审计。一方面,对日常资金收支、往来款项、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等进行自查,从流入和流出的环节进行定期的内部监督审计;另一方面,对重点项目和大额资金流向等进行专项审计。通过审计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科学性,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和处理,充分发挥审计监督效力,帮助企业不断提高资金管理水平。

3.5重视人员培训提升队伍素质

科学有效的资金管理,首先以科学有效的人员管理为基础,财务人员在整个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要定期为财务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以及心理健康指导等。建立财务人员条线的职称和职位考核任用薪酬体系,提高财务岗位选人用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将财务人员的职业技能、服务意识、管理意识的贡献值与自身薪资挂钩,调动提高财务人员管理和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将资金管理绩效标准纳入企业决策层业绩考核,如对融资筹资成本的高低、廉政状况等与决策层薪酬考核挂钩。从重点盯在管资金上,提升到重点管人管思想管文化的高度,真正做到用制度约束人,靠文化造就人的企业文化大格局,为企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资金管理人才。

第6篇

资金流向出现拐点

有数据显示,今年1月末、2月初已经成为全球资金流向的拐点。新兴市场股票型基金持续遭遇资金净赎回,发达市场股票型基金则不断吸引资金流入。

高华证券表示,2010年下半年,随着美国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新兴市场迎来了明显的资金流入。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渐淡去,新兴市场资金流入放缓是合理的趋势。随着投资者对新兴市场愈演愈烈的通胀压力的担忧鹊起,以及发达国家显示出强劲的复苏势头,投资者对新兴市场资产的投资意愿开始有明显的转头迹象。

美银美林的2月份全球基金经理人调查报告显示,环球基金经理越来越看好股票,看涨情况是2001年有调查以来最好的,原因是投资者对经济增长的乐观情绪大幅增强。但由于对通胀的担忧,投资者正由过去两年经济增长较快的新兴市场,逐渐转回欧美等发达市场。

由于通胀预期走高,政府不断采取紧缩措施,导致投资者情绪趋于审慎。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日前表示,新兴市场都正在全速或接近于全速地发展,因此面临着过热的风险,将不得不为应对可能的通胀做好准备。

市场人士表示,与过去物价上升的时期相比,新兴市场目前的通胀情况尚属温和,现阶段仍未见物价升势失控的迹象。但是,由于一旦出现重大风险,便会触发投资者的不安情绪,导致市场波动,尤其是政府采取的政策如果失误,便会拖累经济不必要地放缓,所以投资者普遍采取了谨慎的态度,静观事态发展。

不过,德盛安联资产管理的研究报告认为,由于亚洲通胀与食品关系较大,预计加入恶劣天气消退,对通胀的忧虑应会随之降温。其预计,今年大型新兴市场及出口主导市场,可受惠欧美复苏的机遇,其中最看好韩国、中国台湾及巴西。

美股处于有利位置

美国最新经济数据虽然好坏参半,但风险承受力明显提高的投资者更关注的是好消息。比如,制造业生产已连续5个月增加,1月新房开工数字增幅好于预期等。纽约摩根大通证券公司首席美国经济学家认为,即使在繁荣时期也会偶尔出现表现不好的月份。目前趋势仍相当有利,出口相当强劲,库存看起来很健康。

美联储1月份议息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官员对经济复苏前景更有信心,并上调了2011年经济增长目标。

在对经济增长的乐观情绪升温、企业盈利表现强劲,加上投资者风险承受力上升,美股虽有波动,但仍在继续走高。

第7篇

关键词:资金流量表;金融发展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资金流量表是以全社会资金运动为对象,核算各部门资金的来源和运用。通过分析资金流量表,可以清晰地反映全社会各种资金在各部门间的流量、流向及其相互关系。该表分为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两部分,前者反映商品流转状况,称为实物交易部分;后者反映资金流转状况,称为金融交易部分。分析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如白重恩、钱震杰)、探究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如李扬、殷剑峰),都更多地研究实物交易部分,因为通过该表可以全面地展现收入在各部门之间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而研究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部分,则可以观察到全社会资金流动规模、各部门资金余缺状况及其投融资格局变化、金融市场工具发展情况。正因为资金流量表能够全面反映资金在不同机构部门之间的流量与流向,以及资金的余缺情况,具有许多其他统计报表所不具有的功能。因此,利用资金流量表进行分析,特别是通过研究对比某些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可以很好地发现趋势性、苗头性问题,从而为宏观经济调控,特别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

现有的单纯研究资金流表金融交易部分的文献较少。最权威的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在其年报上的前一年度资金流量分析,该分析主要集中在当年度的数据变化情况;此外,如李宝瑜、张帅(2009)试编了我国2000年和2005年两年的“部门×部门”矩阵表,探索性地分析了部门间金融资金流量数据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部门间金融资金流量格局、部门间资金流入流出动态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林发彬(2010)通过资金流量表考察了各个部门的资金流动和整个经济的融资格局,结果发现我国金融结构不尽合理,存在一定金融抑制现象,但也指出这意味着我国金融发展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上述文献要么集中研究某个年份,要么按照表中分类逐个分析。本文则一是取现有全部年度序列数据对比分析,二是就某些重要指标重点分析金融发展态势,如融资规模问题、融资结构问题、资本外流等,以期探究中国宏观金融发展的一些脉络。

在数据的处理上,需要指出的是,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部分由中国人民银行编制并最早于1998年在第一期季报上向社会公布,为了和国际标准保持一致,该表经过多年准备和5年试编,在1996年核算体系全面转轨之际,开始正式编制。2004年经济普查后,人民银行和国家统计局再次对1992年以来的资金流量表进行了修订,并出版了《中国资金流表历史资料(1992-2004)》。将最新的2010年资金流量表 和最初的资金流量表对比,资金流量表在金融交易的设置方面作了微调,这部分是由于统计口径或者统计指标的变化所致,一些则是为了加强资金流量核算与国际收支的相互协调,提高整个统计体系的数据质量,使该体系更加符合国际标准。因此,本文研究的数据序列起止为1992-2010年,选取的指标尽量在整个序列年份都保持稳定,部分必须分析的指标,如无完整的序列年度,则按照实有的时间跨度分析。数据来源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中国资金流表历史资料(1992-2004)》和2007-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年报》。

二、主要宏观金融指标分析

(一)全社会资金流动规模

2010年,中国的资金流动规模为43.04万亿 ,是1992年的27.9倍。同期,名义GDP从2.69万亿元增长到40.1万亿元,增长14.9倍。图1显示了两者间的趋势关系。统计显示,当年资金流动规模与当年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76,而当年度资金流动规模和下一年度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81,可见,资金流动规模与GDP之间相关性很强,由于资金从金融部门进入实体经济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其与下一年度GDP相关性较当年更强。从图1还可以看出三个现象,一是1998年资金流动规模相比上年急剧下降,降幅达45%,主要原因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所致。二是1995年、2004年,这两年资金流动规模都较上年增幅较小,分别为1.3%、3.6%,属于微增长。综合宏观经济分析,1995年,中国经济运行的显著特征是相对平稳的宏观经济与比较困难的微观经济并存,经济指标趋向政府预期目标,但微观经济尤其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指标多数偏离正常的状态,形势比较困难;2004年,中国宏观经济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五个宏观调控期,该论调控起于2003年9月,其主线是“管住土地、管紧信贷”。三是从1992到2008年,资金流动规模都一直小于当年度GDP规模,但是2009年,资金流动规模首次超过GDP规模,分别为37.8万亿、和34.1万亿。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1、为反映我国金融市场创新,人民银行对2008-2010年资金流量核算统计制度进行了修订,将之前未纳入的部分金融业务一并统计其中,导致资金流量规模增大;2、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近几年发展迅速,因为如果从未进行核算制度修订的数据看,2009年资金流量规模已经接近当年GDP规模,相比前几年,两者之间呈现收敛趋势。

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财务管理 应用

财务管理是企业运营管理的重要内容,涉及到了企业运营资金的预决算、资金的财务核算、资金的投资决策、资金流管理等内容。财务管理的效率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者重大决策的执行,轻则会降低企业的资金运行效率,重则会减少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途径。随着现代技术发展趋于成熟,在现代化技术的大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已经普遍应用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财务管理上,计算机技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还实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1 计算机技术在财务管理的应用

1.1 预算编制的应用

企业的预算编制是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财务人员基于企业的业务来往情况,并执行企业管理者的意愿,对企业的投入资金、来往资金、收入支出等财务要素进行估算,编制合理的企业财务预算。根据预算报表制定的企业发展战略更科学合理,对企业目标的分解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预算编制要达到准确并富前瞻性,则需要应用计算机技术,减轻财务人员的计算量,同时对预算的指标进行合理控制。计算机技术在预算编制的应用体现在预算编制系统的应用。预算编制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的财务软件,软件中把财务要素以指标形式反映,并通过软件设计把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达到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1.2 财务核算的应用

计算技术在财务核算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会计电算化。过去传统的财务核算是手工记账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增加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对会计资料的保管也缺乏准确性和全面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会计电算化得以发展,财务人员记账主要在会计核算软件进行,我国市场上供应的财务软件主要有用友软件、金蝶软件。财务人员在财务软件里进行财务处理,不仅能实现会计信息的资源共享,弥补了过去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财务处理漏洞,还能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财务处理要取得数据可以通过软件自动生成,财务软件更人性化、可操作性。

1.3 决算编制的应用

企业的决算报表体现着企业在一定会计年度的经济效益情r。决算编制的准确性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运转情况。引入计算机技术的决算编制更为规范、专业,主要体现在决算编制软件上。运用决算编制软件,对企业年度的收支数据进行指标分析,计算出企业各个财务要素的同期对比,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为准确的决策依据。

1.4 投资、筹资决策的应用

企业的投资、筹资是基于企业发展规模和发展目标而决策的。企业投资具有筹资金额大、影响期限大、风险大等特点,因此,企业的资金筹集和投入是一项需要谨慎考虑的财务活动。引入计算机财务管理,对企业拟投入资金量进行参数测定,估算投入资金的时间价值,并估算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影响值。此外,运用计算机的函数计算,可以对多重筹资渠道进行分析判断,选择最优的筹资方式,尤其是长期负债筹资的方式,能够客观地计算此种筹资渠道产生的负债利息值,估算利息偿还的经济影响。

1.5 资金流的管理

企业的运行阶段,资金流向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内容。对企业的每一笔资金流动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可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资金流的计算技术管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母公司和子公司往来账上的处理。人工方式地往来记账不能清晰明了反映母子公司之间的资金流向,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往来账进行数字化地记录,并单独赋予母子各自的记账权限,对与母子公司之间的资金来往可以数据化筛选,减少内部资金流动对经济效益计算的影响。二是公司对外业务的资金流动处理。过去资金流出、流入的记账处理是从业务部门获取数据,利用计算机技术后,财务人员能够从企业的运营系统获得资金流动数据,业务部门及时地录入资金的流入、流出业务,财务就能随时掌握企业资金流动的情况,并做好每一笔资金流动的财务处理。

2 计算机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建议

2.1 计算机技术在财务管理的应用普及度不高

目前的计算技术在财务管理应用方面主要集中在财务核算上,而财务的投资决策和现金流管理的应用普及度较低,企业管理者对资金计算机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计算机技术在财务管理深层应用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1)由于财务管理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有限,可操作性低;

(2)企业能够操作计算机软件的人才较少,人才资源缺乏。

因此,应提高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管理计算机应用的意识,培养计算机财务管理的人才,提高财务人员的电算化水平。完善健全市场的常用财务软件,开发适应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软件,促进财务软件在财务管理的深层应用。

2.2 计算机财务管理的信息保障程度低

财务管理计算机软件并未有全面系统的安全保障措施,信息泄露的情况时有发生,信息安全保障程度低。由于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财务信息存在被利用、被篡改的风险,财务管理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的网络环境不安全,电子信息系统一旦崩溃,就会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因此,首先加强风险管理,对财务信息进行统一化管理,可通过设置信息库,实现对数据的集中化管理。同时,加强对网络运行环境的管理,深化用户权限管理的保密性,加大信息窃取行为的违法成本。

2.3 缺乏健全稳定的网络数据库

财务数据庞大,对计算机的存储量有一定要求。因此,建立完善稳定的网络数据库尤为重要。若网络数据传输、存储不稳定,数据的引入和导进都会出现纰漏,系统存储的数据与实际数据就存在偏差,这不利于财务管理的运行。因此,定期强化对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和维护,出现数据偏差和不稳定情况及时停止系统的应用,并及时实施系统维护,对出现的系统漏洞及时弥补。财务人员也要定期核对系统财务数据的准确性,达到财务系统的财务信息与业务部门的实际信息相统一。

总而言之,在数据信息时代里,财务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仅能实现财务信息的数字化管理,还能实现企业运行的数据化分析,为企业的投资运营管理者提供高效性、方向性的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1]谷伟.计算机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6(07):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