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6 08:31: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建筑力学与结构笔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任务驱动;建筑力学;项目法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2
建筑力学是市政工程施工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支撑课程。该课程不仅涉及较多数学、物理等综合知识,而且与生活和工程实际联系密切,对于文化基础素质相对较差、缺乏生活常识和工程实际感性知识的职业院校学生而言,学习难度很大。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挥他们思维活跃、活泼好动、愿意发表见解和喜欢亲自动手体验的优势,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结合教学改革,我在期末考核中摒弃了传统的试卷法,采用了任务驱动下的项目法考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名词释义
(一)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源自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围绕若干个具体任务进行探究,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将任务驱动引入考核,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出工作任务(考核项目),学生接受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团结协作,自主探索应用学习资源,最终完成既定任务。
(二)项目法考核
项目法考核源自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现代汉语辞典》对“项目”的解释是“对事物分成的门类”。一般认为,项目是计划好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件事情或一项任务。教学中的项目可以是设计、制作一件产品或者提供一项服务,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给出的考核题目应该是一个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具体的工作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进行问题提炼、情境设置,实际结构到力学模型的简化以及查找资料等全部过程,最终完成项目任务。
二、实施过程简述
(一)项目设计
课程考核共设计了十个小项目,全部取材于学生学习、生活中熟悉的内容,分别围绕课桌、椅子、单杠和以固定端形式安装于墙上的拖布杆设计工作任务,涉及的知识、能力包括静力学、弯曲和轴向拉压等所学习的大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在预设情境下完成构件的截面设计、荷载确定或安全校核中的某一项内容。如一个围绕单杠的工作任务为“某体育课的自由活动时间,如10名同学欲同时均匀排列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练习,每位同学的体重可近似看作60kg,请帮助体育教师判断这样做可以吗?(提示:因同学数量较多且均匀排列,可视为均布荷载)”看似简单有趣的题目包含了将实际受力的单杠简化为计算简图(支座、荷载简化等)、结构实际尺寸测量、判断构件材料并查找材料许可应力(立柱、横杠)、计算支座反力、轴向拉压杆强度校核、弯曲强度校核等多项内容,要求团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和学习与应用能力等等。
(二)组织过程
考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要求每组5人,由学生自愿结成若干个小组,自主确定项目负责人——组长。教师组织组长抽签确定选题顺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对教师预先拟定的十个项目进行初步分析,然后从中选取本组同学感兴趣的项目。项目完成时间为一周,首次安排2学时集中辅导讨论时间,其余为课余时间由项目支持人组织完成,教师可根据学生要求随时予以答疑。
(三)答辩与成绩评定
考核成绩通过答辩评定。答辩采用组长主述,一名同学补充叙述,其他同学答辩的方式进行。全部同学的考核成绩均由三部分构成,包括小组加分、个人加分和小组基础分三个部分。其中,小组加分为10—2分(各组自主选择答辩顺序,按答辩顺序依次加分)。个人加分分别为完成主要叙述的组长加15—5分,补充叙述的同学加15—2分,答辩同学加15—0分。小组基础分为80—0分,待答辩结束后教师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和点评,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后得出基础分。
三、考核效果分析
上述考核方式目前只在一个班级实行了一个学期,尚需进一步完善,但从目前的效果看,教学双方均反映良好。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十个备选的考核题目全部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考核题目的唯一性、趣味性,没有试卷以及组成团队方能参加考试等不同于以往考试的要求,让孩子们充满好奇和新鲜感,从一开始就吸引了他们。随着问题的展开,他们很受到考核题目完全不同于教材中的习题,原本应该是已知的荷载、许用应力、甚至约束类型和计算简图都要他们自己计算、查找、判断和简化,要想完成任务必须自己打开层层问号。而每完成一个步骤都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强烈愿望,从而以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投入到下一部分的工作。尤其对于平时学习较为抵触和对自己缺乏信心的同学作用更为明显。前者懒于学习,老师喂的知识听进去就不错了,“左耳听右耳冒”是常态,甚至还会捣捣乱影响别人学习,而在问题引领下找到“出口”的唯一办法是学习和研讨,一旦找到出口,本门课程即告轻松通过,并且题目很小,完成的难度并不大,所以痛苦的“要我学”在这里转变成了愉快的“我要学”。后者由于缺乏自信害怕失败,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互动,项目考核大部分需要课下时间一组同学在研究中完成,大家都是参与者,没有观众,而且完全可以通过咨询教师克服学习的不足,并且前所未有地可以和小组同学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共同获得高分,所以沉重的“要我学”转变成了相对轻松的“我要学”。考核中几处细节令我非常意外,但充分证明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一是同学们很快就自由组合成了小组并把桌椅搬到一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二是答辩环节为先答辩几个组长都高高举手互不相让,三是很多同学不但完成了自己的题目,还悄悄尝试解答其他组的题目,甚至提出解题思路和我探讨。
(二)考核需要多项能力支撑,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考核以小组共同完成项目为载体,围绕着完成项目这一中心,同学们一起讨论、交流、协商解决各种问题,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工作的苦与乐,使学生群体的思维与智慧为每个学生所共享,从而达到全组学生共同的进步与提高。这一过程需要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实地测量、查阅资料)、语言表达能力等多项能力提供支撑,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这些素质也正是企业的用人需求。有几个有趣的小例子可以充分说明同学们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一是某小组算不出课桌腿的面积,原因是课桌腿为正方形薄壁钢管,学生觉得实在测不出空心部分的边长,争论之后才明白可以先量壁厚再计算;二是某小组测量得到的单杠直径太大明显不符常规,换两位同学再测,发现测的是周长,忘记了换算;三是某小组中途更换了组长,因为他们发现在小组进行的模拟答辩中一位同学陈述的更好。
(三)融“学”于“做”,提升了总体教学效果
考核的项目都很小,甚至可以用微项目来形容,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项目穿起的知识能力链条哪一环断掉都进行不下去,因此同学们要不断地通过向教师咨询、翻阅教材和笔记自学或者同学间开展讨论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好地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和做与学的统一。在完成项目的动手与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技能逐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也不断深化,尤其是将书本知识用于实际项目的直接体验,让他们真实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课堂教学从抽象、单调变得具体、丰富,从而进一步夯实了所学知识,进而实现学懂、会做的教学目标,提升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另外,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学习归纳的理论知识基本上是“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找什么”,在这种模式下,“学”与“做”即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并没有很明显的界限,而是把基础知识融和到实践技能中去,客观上让学生体验了一种终身学习的好方法。
参加考试的同学中,90分以上的同学占30%,80—90分的同学占53.3%。除一名同学外,其他同学均获得了个人答辩加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普遍较考核之前得到明显提升。
四、几点思考
(一)任务驱动下的项目法考核丰富了考试的功能
传统考试的功能是对一学期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总结,新的考核方式将复习和考试有机地融进了项目,不仅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估,同时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和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促进了综合素质的提升,更符合职业教育的需求。
(二)项目教学可以是有趣的、平易近人的
项目教学法的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法考核的实践证明,能够实现上述效果的工作任务都可以成为项目教学法的载体,不必追求项目的完整性和职业性,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可以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让项目教学变得有趣和平易近人。
参考文献:
[1]李萍.浅谈项目教学法[J].企业导报,2011,(10):235.
[2]谭禾丰.成功教育——唤醒中职生的进取心[J].职业技术,2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