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6 08:31: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村镇银行发展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40-2
随着金融机构体系改革步伐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加大了机构撤并力度,各大国有商业银行从绝大部分地方的县域经济中撤出,在农村保存的部分机构也失去了放贷等最基本的服务功能。目前中国的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种类少,网点覆盖率低,市场竞争不充分,部分乡镇甚至无机构网点,金融服务存在空白,从而使得“三农”发展得不到良好的金融支持,农民贷款难的情况十分突出。国家于2006年底做出了重要调整,银监会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5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536家,其中开业440家、筹建96家。目前,已开业村镇银行总体运营健康平稳,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截至2011年5月末,村镇银行资产总额1492.6亿元,其中贷款余额870.5亿元。自2007年成立以来,村镇银行已累计发放农户贷款30.5万笔,金额568.6亿元。村镇银行是未来我国主要发展的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出现就是要探索出一条路子,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改善农村资金外流和农村经济主体融资困难等问题。
重庆作为西部的一个特大型城市,3000多万人口中农村居民占了约60%,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结构。村镇银行在重庆的发展中得出的经验对于中西部地区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具有典型意义。
1 重庆村镇银行的有利影响
1.1 村镇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金融空白,缓解农村金融资源的流失
随着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实施“抓大促重”战略和贷款权限上收的管理,逐步从县及县以下退出,在农村金融中留下了巨大的真空。据统计,重庆市2001年以来,仅农业银行的网点就减少了146个,县以下机构仅有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发放权。邮政储蓄长期只存不贷的资金分流,大量的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从农村流向城市,减少了农村的金融资源,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失衡。重庆农村商业银行随着在香港上市,加快了向城市金融进军的步伐,在机构的设置上增加了城区的金融机构数量,撤并了一些县域支行,加大了对市区的信贷投放额度,农村地区的资金大量流入城市。在农村金融机构大量缩减,农村资金不断流失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适时进驻,在一定程度弥补了农村因金融机构缩减而产生的金融空白,加之其进驻农村产生的“汤水效应”,促使当地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保持或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从而缓解了农村资金的流失。
1.2 村镇银行有利于增加农村投资,打破农村金融恶性循环
从经济发展链条上看,农村金融长期的金融贫血和资金外流形成了真空,而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低消费和低投资也势必只能拉动经济的低增长,这些因素都使农村金融落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从2010年重庆市的情况来看,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34.80亿元,同比增长30.4%。按城乡投资分,城镇投资6342.9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91.5%,农村投资591.8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主投资比重为8.5%,比上年增加了1.7个百分点,虽然农村投资占比增幅较大,但其总量仍与城镇投资有着很大的差距,农村投资远远低于城镇投资水平。村镇银行的进入,吸收农村地区资金,同时各村镇银行的发起行也投入相当的资金以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村镇银行在农村地区发放的信贷直接增加了对农村地区的投资,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改善农村金融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3 村镇银行发挥自身优势而在农村地区产生的“汤水效应”,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缓解农村金融排斥
重庆的农村地区大多只有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农行、工行、邮政储蓄等少数几个金融机构存在,而在乡镇一级存在的金融机构则更少,通常只有一两个,农村的金融市场集中度相当高,从而导致了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单一,金融产品缺乏创新,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广大的农户及农村企业被排斥在金融服务之外。村镇银行作为一个专门服务于农村地区的特殊金融机构,组织结构简单,决策链短,贷款的审批流程少,在服务效率和金融创新上具有先天优势。村镇银行的进入,无疑会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其产生的“汤水效应”势必会起到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的作用,同时村镇银行的进入也为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增加了途径。
1.4 村镇银行有利于吸收民间投资,规范非正规金融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政策性壁垒,重庆也同样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的大规模撤出村镇,导致正规金融机构数量的不足;另一方面国家为了规范农村金融市场,又限制着民间金融的发展。从而使农村金融机构无法向多元化发展,并直接导致了农村金融体系竞争力不足,农户及农村企业仍然面临着贷款难的局面。由于信贷供给的不足,农户和农村企业则不可避免倾向于民间借贷,民间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国家金融政策的限制,民间借贷得不到国家的承认和支持,使得民间借贷游离于监管之外,其随意性可能会导致农村金融体系的紊乱。村镇银行允许民间资本参股,这就为一些优秀的民间资本进入信贷市场提供了一个规范、合法的渠道,对民间存在的非正规金融起到了疏导的作用,有利于集中民间资本支持农村经济建设。
2 重庆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村镇银行的分布不平衡
重庆金融发展是以城市金融为支撑的,在金融总量币口效益不断提高的背后,是农村金融的相对萎缩。直辖以来虽然城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都迅速扩大,但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特征十分突出。
城镇投资与农村投资之比2010年为10.72∶1,城乡差距还很大。从投资的区域分布看,一小时经济圈投资总量扩张趋势最大;渝东北翼次之;渝东南翼则由于基础设施偏弱,投资环境较差,投资最少。以二元金融为特征的非协调性金融发展最终强化了经济结构的二元性。从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效果来看,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差距进一步扩大。从村镇银行的分布可以看出,成立的村镇银行,其总部大多设在各试点地区的区、县府所在地,营业周遭有比较好的金融和经济环境,商贸较为发达,金融机构较多。客观来看,其并未完全满足在金融服务空白地区落脚的监管本意。
2.2 村镇银行的股权构成较为单一,对民间资本的吸收不够
从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来看,发起银行都是处于控股地位,由于根据村镇银行的设立要求,必须有一家商业银行发起设立且所占股份不得低于20%,而重庆已设立的村镇银行中,发起银行均是处于控制地位,村镇银行实际上就是发起银行的一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发起银行大量占股压缩了民间资本进入的空间,不利对民间资本的利用和规范。很容易使村镇银行成为发起行的一个分支机构,使这些村镇银行就不可避免的带上了其母公司的烙印,反映母公司的意图,从而大大降低村镇银行的独立性。
2.3 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不一,支持“三农”的主观意愿不强
对于发起行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有的银行是想在重庆设立分行,而根据银监局的相关政策,设立村镇银行实际上是在重庆设立分行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这是一个实现跨区域发展,布局全国的机会。2.在重庆城乡统筹的大势下,有些商业银行设立村镇银行确实是为了占领农村市场而提前试探,但因村镇银行这种新兴金融机构的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且受农村金融环境的制约,村镇银行想要生存下来,也不得不优先选择相对熟悉的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企业等信贷对象。因此,发起行在村镇银行中的控制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村镇银行服务的对象就主要是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的龙头企业及一些规模较大的农户,对于一般的农户贷款需求并不是服务的重点。
2.4 村镇银行的人员素质还不能满足农村市场的要求
现有的村镇银行成立时,除主管人员是从其母行调入外,其余几乎都是从社会上招聘的人员,而且相当一部分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实际从业经验。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受过支付结算业务的系统培训,对于客户服务、技术操作都产生较大制约。
2.5 村镇银行的结算方式还比较落后
村镇银行基本上都没有加入人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影像支付系统,而是通过母行收付款,这样大大降低了村镇银行的跨行收付能力。另外,由于加入银联需要支付的入网费和备付金近百万,而对于村镇银行这种小规模的金融机构来说,很难承受这样一笔费用,因此大多村镇银行没有发行借记卡,从而使其结算范围受到很大的局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村镇银行对存款的吸收。
参考文献
[1] 侯俊华,汤作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农村经济,2009,(7).
[2] 张笑尘.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分析.西部金融,2009,(6).
[3] 孙志,韦怀.对农村金融中村镇银行的定位研究.时代金融,2008,(2).
[4] 刘津慧,唐青生.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时代金融,2009,(6).
[5] 李海艳,周孟亮,欧文静.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浙江金融,2009.09
【关键词】村镇银行现状 对策
一、村镇银行成立的意义
(一)有助于填补农村金融空白,增加农村金融供给
农村金融历来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撤并以及贷款权限的上收,导致农村资金大量流失,而邮政储蓄银行虽然在农村地区设置大量营业网点,但其只吸收存款而极少投放贷款,使其成为农村金融的抽水机。作为我国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一项创新之举,村镇银行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对于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能够促进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竞争,打破垄断,逐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效率低下,产品单一,受众面小的不利局面
在我国,农村信用社一直在农村地区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贫困山区,农村信用社是农民唯一可以用得到的银行。村镇银行成立以前,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村镇银行的成立,更多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广大农民在选择金融服务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村镇银行的设立还可以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内部竞争,通过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促进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改善服务质量,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引导各类民间资本健康、合理、有序发展。调动一切因素服务三农,为农村经济注入新鲜血液
由于个人和民营企业可以在法律允许的情况入股村镇银行,村镇银行的资金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一起,在很大程度上遏制民间非法借贷的发展。使我国的农村金融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定位偏离服务“三农”目标,服务范围难能“一心为农”
村镇银行的成立的根本宗旨是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经济建设,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但是,村镇银行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必然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目标。而受到整体金融环境的影响,村镇银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和冲突也就不可避免。村镇银行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发展也呈现“不村镇”趋势,部分村镇银行的工作中心也开始向县城倾斜,服务对象也更倾向于中小企业。
(二)吸储困难,营运资金紧张
首先,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社会认同度低,缺乏品牌价值,农村居民普遍感到陌生,更愿意将钱存在知名度更高的农信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其次,村镇银行网点少,很多村镇银行只有一个孤零零的网点,很难形成规模优势。最后由于费用有限、系统落后,产品单一的因素影响,村镇银行很难吸引储户的眼球。
(三)监管力量薄弱,监管难度大
村镇银行“低门槛”特征给“严监管”要求带来了很大障碍,一方面,我国县一级监管人员少,监管任务重,随着村镇银行数量和网点的增加,这种严峻的局面会越发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农村金融监管法规滞后,监管手段单一,而各村镇银行的经营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不同,经营管理模式各异,要根据每一个村镇银行的经营特点制定不同的监管措施,则更是难上加难。
(四)人才、技术、系统相对落后
由于村镇银行一般地处农村,又是新鲜事物,因此在吸引专业人才方面有着较大劣势。这导致对一些专业要求高、收益大,但同时风险也大的业务难以开展。受技术落后的影响,银行卡和贴现方面的业务也无法办理。此外,大部分村镇银行没有加入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和账户管理系统,无法办理异地资金往来等业务,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对策:
(一)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
村镇银行是带着支持农村经济的帽子产生的,它的出现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因此地方政府应在财税方面给予村镇银行一定优惠,应和其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一样享受免征所得税和减免营业税的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对支持农村经济有突出贡献的村镇银行则应由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或是优先给与财政性存款等,以鼓励村镇银行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切实发挥国家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监管部门要将村镇银行的支农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引导村镇银行业务向农业领域倾斜,大力改善支农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
(二)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吸储力度
首先,村镇银行应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其服务宗旨、特点,提高社会认知度,增强公众向村镇银行存款的信心。而且村镇银行还应积极参与到积极参农村养老保险金的发放等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中来以提高村镇银行的影响力。第二,村镇银行应积极开发更多融资渠道,如发行债券、票据等。第三,制定长远规划,逐步扩大规模,增加网点数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将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
(三)创造良好环境,吸引优秀人才。
金融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村镇银行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而银行的这种高风险特性,更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因此,村镇银行应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员工薪酬,吸引优秀人才,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加强监督管理
金融监管部门应严格控制村镇银行的市场准入,审查股东成分,建立健全监管指标体系,加强村镇银行贷款投向监督,对偏离“三农”的市场定位及时纠正。
此外,村镇银行还应在产品创新,业务拓展和市场定位等方面下功夫,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实现服务“三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广文,李树生.农村金融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应宜逊.我省村镇银行发展状况考察.浙江金融,2009(2).
[关键词]村镇银行 农村金融体系 现状 发展趋势
一、村镇银行产生的必要性
随着 2006年末全面取消对外资银行在空间和业务上的限制,我国金融市场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农业作为弱质产业,面临着比其他产业更严峻的挑战,如果缺乏金融支持,我国农业和农村就不可能稳健的发展。发展村镇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村镇银行的产生主要由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决定。
1.金融供给不足。我国农村金融供给渠道大体上分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和民间金融四个方面,从理论上来说,他们都是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户服务的。但是由于受经济发展二元理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往往把工业而不是农业看成经济迅速增长的工具,由于利润的导向,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的正规金融供给主体都主动边缘化。
2.新农村建设要求日趋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随着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调整以及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目前农户的贷款需求已不再是购买维持简单再生产所需的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部分农民已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摆脱出来,成为专业户和生产大户,他们对资金的需求有着很强的季节性,且数额较大,超出一般农业生产的数倍。
3.农信社缺乏效率,竞争不足。农村信用社是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在村镇银行诞生前,农信社是农村市场唯一的正规金融机构。加入WTO使得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农信社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长期以来,由于产权不清,管理混乱,农信社的经营状况不佳。此外,农信社的金融产品少,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农信社结算功能尚不完善,办理结算的方式和汇兑时间均不能满足需要;而且农信社的内部管理及开展业务的电子化程度较低,难以适应现代金融业务运行的需要。
二、村镇银行面临的风险
1.农业生产的高风险。首先,农业属于弱质产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很大,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是农户小额信贷形成呆坏账最主要的原因。其次,任何一种农产品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都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农副产品的生产又有生产周期长、信息相对滞后的特点,使得生产经营面临着极高的市场风险。
2.经营的高风险。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农业小额信贷的功能还处在为农户扩大农业生产(主要是种养殖业)提供信贷资金,这些项目都是小型的生产或经营,单个农户在激烈的竞争中时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农业小额信贷一般是向贫困人口提供短期劳动资本贷款,其贷款类型和地区都比较集中,农产品市场信息闭塞,许多农民对市场缺乏必要的了解,又无有效的信息渠道加以引导,一旦遇到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将直接影响到贷款的归还。
3.信用风险较高。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抵押品一般要求具有变现性,而农户一般缺乏有效的抵押工具。而没有抵押品的情况下,单纯的信用贷款将使得客户违约后的强制执行变得没有保障。另外,中国一向将扶贫作为慈善事业,农民已经习惯不归还扶贫贷款,信用环境较差,商业银行盈利性质的农业信贷在回收上面临很大的操作难度。
4.外部环境发展不健全。中国现今缺乏完善的征信系统。完善的农村征信系统,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大范围推广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农村信用问题未被重视,信用体系建设滞后。
三、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1.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发展规模。虽然较大的注册资本可以增强防范风险能力。但目前我国已开办的村镇银行多数坐落于贫困的乡镇,业务量有限,容易造成村镇银行单户贷款额度过大,不良贷款压力很大。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资本规模,初次设立时最好不要超过1亿元,以后随着资产规模可以适当增加,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同时,监管部门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条件、人文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以及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坚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2.村镇银行应放眼未来,积极提高自身实力。部分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即面临着吸储困难、放贷无门的境地,当年甚至第2年将面临亏损。尽管如此,我国村镇银行应坚持自身的市场定位,致力于为广大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成立初期,董事会应制定三年的发展规划,将工作重点放在拓展客户上,宣传自身的服务,培养忠实的客户群体。其次,应积极为农户和小企业量体裁农,设计具有自身特色的业务品种,要进行切实的“转型”。最后,必须建立并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在贷款流程和日常管理中严格控制,降低经营风险,只有这样,村镇银行才不会陷入坏账泥沼,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和谐的发展环境。由于村镇银行个体小、资金实力弱、网点少,在当地的社会名气较低,普通百姓对这类新兴的金融机构比较陌生,往往被当作“个人开的银行”,规模又远不及其他机构,这样的新面孔较难建立起足够的信誉。监管部门应逐步完善结算环境,对村镇银行出台优惠政策,使之尽快加入支付系统、银联系统、个人征信等系统,帮助其完善银行功能,可以为广大农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
同时,由于我国村镇银行多在贫困地区设立,当地信用环境不完整,缺乏担保机构。当地政府应尽快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建设,营造诚信的氛围,制定对农户的贴息或保险政策;降低农户贷款风险系数;适当时机成立针对农户贷款的担保机构,扩大农户的受益群体。
参考文献:
[1]阮勇.村镇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定位问题研宽[J].安微农学通报,2008,14(23).
一、贵州省凯里东南村镇银行发展初期存在的双向风险
处于发展初期的贵州省凯里东南村镇银行在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双向风险。如何在该行的发展初期正确有效的规避双向风险,使村镇银行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一)现阶段存在的双向风险
凯里东南村镇银行是一家成立于凯里的地方性金融机构,但是由于该村镇银行规模较小,注册资本少,缺乏强有力的资金和机制的支持,在信用、操作、流动性及市场方面对于农民而言存在巨大的风险问题,从而无法取得良好的社会公信力。与此同时,村镇银行在面向农村发放贷款时,农民会使村镇银行面临巨大的信贷风险,常常出现“缺少抵押物,农民缺钱不好贷;成本高风险大,银行有钱不敢贷”的现象。具体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村镇银行的金融风险
当前正处于发展初期的凯里东南村镇银行业务相对单一,其中主要是存贷款业务。然而其面临的状况是吸收存款难度大而贷款需求旺盛,同时贷款回收也存在一定问题。该行存贷数量及期限的不对等,使得该村镇银行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从而造成该行公信力的加速流失,吸收存款难上加难,陷入恶性循环。与此同时,处于发展初期的凯里东南村镇银行在内部治理结构的设置上也不够完善,并且由于地处经济、教育发展落后的西部贫困地区,该行的经营管理人才资源不足,也使得该村镇银行面临着较大的经营管理风险。
2.农民贷款的信用风险
现在的凯里东南村镇银行面临的情况有,农业生产周期比较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大。贵州属于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对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同时,由于当地的农业保险机制不尽完善,许多农户并未参与农业保险,这更加剧了该行发放农业贷款的信用风险。
(二)产生双向风险的主要因素
现阶段该行产生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村镇银行产生金融风险的因素
第一,该行在内部治理结构上存在一定问题。在银行风险管控方面,该行仅仅设有一个风险管理部,集风险管理与内部监督于一体,但并未单独设立独立于风险管理部以外的审查监督部门。
第二,该行的管理人员配备存在不足。该行目前的在职员工仅为40人,即便是人员配备最多的市场业务部员工也仅有18人。管理人才不足、银行员工较少等因素也使得该行的岗位轮换制度难以得到有效实施。
第三,凯里东南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受到严重制约。该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户的储蓄存款大约占该行各项存款的70%左右。因此,该行的存款主要依赖于当地农村居民的储蓄存款。
第四,凯里东南村镇银行不良贷款比率较高。我们了解到该行的不良贷款为669.9万元,不良贷款率占比为1.84%,这说明不良率上升是村镇银行在发展初期普遍会遇到的困境。同时,从涉农贷款占比来看,该行涉农贷款余额为32658.4万元,涉农贷款占比为89.88%。涉农贷款较多,农民还款能力弱,村镇银行承担信用风险大,这也直接导致了该行不良贷款率较高。
2.农民贷款存在信用风险的因素
第一,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的不可预见性。该村镇银行虽然已经纳入征信系统,但由于当地征信体系的不完善,其贷款对象往往在其他金融机构没有贷款记录,这样无疑更加增大了该行在发放贷款时对贷款人的信用评估难度,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的不可预见性都增加了该行发放贷款的信用风险。
第二,发放贷款时的信用评估存在问题。该行虽然严格要求在信贷管理上执行“贷前、贷时、贷后”的“三查”工作,但由于该行规模较小,人手不足,“贷前”搜集资料阶段的工作开展不够充分和全面,仍然存在贷前调查不到位,特别是存在对贷款资金的用途缺乏深入调查、对担保人的担保能力分析不充分等问题。同时,由于贵州省地处山区,交通较为不便,该行的信贷人员在深入当地农户进行上门调查时路途遥远,也使得贷时调查存在诸多困难。另外,该行信贷档案中存在未附贷后检查报告情况,能提供的也较简单,对借款人经营情况的分析不够全面。
二、贵州省凯里东南村镇银行发展初期风险规避问题存在的不足
(一)操作风险的防范不足
从内部结构来说,股权结构设置不是很合理,容易使该村镇银行成为母行的附属机构,容易偏离“服务三农”的市场地位。有关政策规定设立村镇银行,其股东至少有1家为持股比例不低于20%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且主要发起人为出资额最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而凯里东南村镇银行的母行是贵州银行,是贵州省本省最大的国有企业。因为贵州银行其股份占比,其极大的占比率容易使凯里东南村镇银行沦为与贵州银行旗下的分行一样,从而偏离了“服务三农”的定位。
(二)信用风险的体系缺失
从外部因素分析,适用于当地的征信体系尚未完善。目前,由于农民的真实借贷情况难以掌握和农村私营个体企业财务制度的极不健全,金融机构缺乏正常获取、检索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渠道。信息不对称、贷前调查难的问题客观存在,道德风险的不可预见性和对后续贷款的有力影响,对农村金融生态带来极大的冲击。因此,更需要该行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及中介机构运行的实际情况来建立完整的征信体系。从银行基层信贷人员出发,对农户的信用进行资料搜集、评级,从而减少信用风险。
(三)市场风险的政策有效性低
凯里东南村镇银行和其他村镇银行一样,具有局域性和独特性,国家、当地政府甚至村镇银行自身缺乏对村镇银行的监管政策及措施。凯里东南银行虽然可以汲取国内其他的村镇银行成功防范市场风险的经验,利用其后发优势。但是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地处内陆贫困地区,与发达的沿海地区村镇银行相比,面临更多的问题和风险。因而不能将问题一概而论,此时研究出针对该银行的政策是十分必要的。要因地制宜,制定出适用于该村镇银行的政策。
关键词:村镇银行 金融体制 农村金融机构 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061-02
一、中国村镇银行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存在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农村已基本构筑了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共存的局面。为了更好地完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2006年、2007年银监局分别《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放宽了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推动了小额贷款试点,村镇银行开始出现并得到一定发展。
作为独立法人的村镇银行,区别于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其市场化、商业化、可持续的目标明确,不存在须承担政策性业务的负担,信贷措施灵活、决策快,是真正“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在经营范围方面,村镇银行的功能相当齐全。村镇银行可以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放短期、中期、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从事同业拆借、银行卡业务,吸收公众存款,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收付款项及保险业务和银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在转型时期,为了更好地进行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村镇银行的存在是十分必须的。
二、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与其制约因素
转型时期,中国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迅速,截至2009 年末,中国共有172 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48 家,贷款公司8家和农村资金互助社16 家。已开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69 亿元,贷款余额181 亿元,其中,农户贷款5.1 万户、65.5 亿元,小企业贷款0.5 万户、91.2 亿元,分别占其贷款余额的36.2%和50.4%。另外,根据银监会的工作安排,从2009 ―2011年底,新批设立99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因而,应该来说,现阶段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迅速,在较大程度上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然其效果并不尽人意,存在两大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 农村金融市场不够完善,相关扶持政策不到位
1.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不够完善,无法适应监管和发展的需求。目前,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仍处于发展时期,农村金融市场集中度较高,金融监管体系虽然有了一定成效,但是其制度体系仍然不够完善,对农村村镇银行的发展缺乏明确方向。同时,当下的监管部门兼顾金融监管和行业管理职责也导致了合作金融监管部门很难兼顾双方面的利益。再者,基于农村分布面广的实际,相关人员与金融监管力度有限,难以适应复杂的监管要求降低了监管的有效性。
2.国家扶持和优惠政策不到位。资金的趋利性与农业投入期限长却回报低的现实矛盾一直都有存在着,在没有足够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的前提下,信贷资金是不会背离市场规律,自行投放到农村去支持的。国家在金融上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而且相关的扶持政策也仅限于农村信用社及一些正规的金融组织,其优惠幅度也十分有限,使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同时也动力不足。
(二)村镇银行自身的营运面临难题,经营风险防控能力较弱
1.业务范围不受限制,特色产品不突出。不同于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村镇银行是一级法人机构。村镇银行有一般的存贷业务,同时也开展多种中间业务。如作为中国第一家挂牌成立的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所开发的众多金融产品与普通商业银行的没有多大区别,在特殊产品的开发上显得缺乏,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市场的需求。
2.小额信贷效果显著,但无法完全填补农村信用贷款供给的空白地带。村镇银行有着明确的市场地位,贴近农村金融需求实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户融资难的问题,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但是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上限制了其客户群体,无法真正为所有农村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支持。
3.切合地方需求实际,但业务开展面临难题。于2008年1月18日成立的五家渠国民村镇银行是新疆第一家国开村镇银行,五家渠国民村镇银行的产生解决了新疆金融资源供需矛盾,适应新疆广阔的自己需求市场,遏制了进入资源逆向流动。但是基于新疆分布广阔的地理条件,五家渠国民村镇银行的业务开展面临人员不足、业务无法全面铺开的难题,再加上缺乏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其发展。
4.业务全面铺开,但信用基础薄弱,资金来源有限。相对于其他村镇银行的发展,由福建石狮农村合作银行独资组建的福建建瓯石狮村镇银行就比较熟悉,福建建瓯石狮村镇银行业务全面铺开,涉及范围比较广,比如信贷范围上就涉及农产品收购、林木种植、饲养业、中小企业等多领域,但是由于是新面孔,其信用基础薄弱,无法让广大农户及时接受,在资金上一直存在居民储蓄少,定期存款少;对公存款多,活期存款多的特点,负债结构具极大的不稳定性,很大程度地限制了自身发展。
5.村镇银行面临的风险难以控制。村镇银行进入农村市场,面临的风险非常之多。其中明显的就是农业生产的高风险,农业农业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很大,农村地区信息不及时,许多农民对市场缺乏必要的了解,缺乏引导,将直接影响到贷款的归还。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以及生产经营面临的极高的市场风险是农户小额信贷形成呆坏账最主要的原因。这将进一步使其面临经营的高风险。
三、转型时期中国村镇银行发展模式的再塑造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农村金融机构也需要创新机制适应发展,最终形成现代农村金融的制度体系,农村经济才能得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转型时期,中国村镇银行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其现有的模式进行再塑造。
(一)外部上优化村镇银行的经营环境
1.将金融监管和行业管理分离,创新农村金融监管体系。转型时期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应有一个自由竞争的金融市场,将市场准入机制进一步完善,真正对民间资本开放,真正解决可能出现的垄断局面。另外,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可以实现报备核准制,尽量降低时间和资金成本,审核程序可以适当简化,审核标准不应区别对待。当下的监管部门兼顾金融监管和行业管理职责也导致了合作金融监管部门很难兼顾双方面的利益,为了解决这一现象,必须创新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将金融监管和行业管理分离开,各自进行有效运营。将各自职责进行明确,真正做到明确发生什么问题找哪个部门。
2.降低农村金融系统性风险,完善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体制。基于农村覆盖面广的现状,许多农村金融机构在乡镇及以下的网点基本难以实现比较好的盈利目标,政府应当适当给予资金投入以及政策扶持,比如可以适当调节优惠利率,适当增加补助,降低运营成本,也可以设置较为完善的奖励机制进行激励。同时健全农业保险的发展,降低村镇银行系统性风险。更好的引导其为转型时期的农村金融的发展服务。当然,要实现转型时期农村村镇银行创新发展,必须要有观念的转变和制度上的创新,解决其风险控制问题。
(二)内部上完善自身的经营发展
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自身的认知度。村镇银行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定位,即服务于农村一切发展需要,这意味着其服务对象是农村的全部,而非一部分人。其次要让自己被农民所认可,这就要求村镇银行必须要深入农民,去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去融入他们,然后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让自身被了解,提高自身的认知度,从而才能让自己的产品更好的被接受。
2.根据实际设置多元化的创新型金融服务产品。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对于村镇银行的发展也一样。所以村镇银行在自身重视农村关于农业方面的信贷的同时,也要符合农村中小企业、小型家庭作坊、个人自主创业等融资需要,设置多元化的创新型金融服务产品。实行更为合理的信贷制度,比如,一般我们说到“信贷”问题,相联系的是抵押、担保,首先想到的就是农村土地抵押问题。但是中国农村土地的基本制度是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无论是从法理上还是实践中,都不宜实行农民承包地的抵押制度,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可以适当改为农民承包地的所有权或者经营权的抵押制度等,进行各种担保产品、担保方式的创新。
3.优化内部岗位以及人员配置。在现行股本设置模式下,村镇银行人员管理主要受制于主发起行,存在人员配备不足,岗位设置少且兼岗较多的问题。但村镇银行有其特殊性,村镇银行作为一级法人,与分支机构管理存在本质区别,既要与当地政府各部门沟通协调,还要拓展市场,从业人员承担着市场开拓和风险管理的双重职责,这就对村镇银行内部的岗位设置与人员配置有更高的要求。
4.以差别化监管为原则,制定合理的监管框架。村镇银行由于其主体的特殊性,使得在其自身的监管上存在一定缺陷,这就要求以差别化监管为原则,制定合理的监管框架。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管理手段,对客户信息实行实时有效的监管。同时完善管理层的监管模式,解决村镇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臃肿,经营决策效率较低的缺点,降低在经营及风险管理上对主发起行的依赖。
参考文献:
[1]杜金向.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219-264.
[2]沈杰,马九杰.中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状况调查[J].经济纵横,2010,(6):75-78.
[3]徐瑜青,等.村镇银行问题调查与研究[J].农村经济,2009,(4):55-59.
[4]付东梅,王立荣.内蒙古村镇银行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09,(8):36-38.
[5]蔡高明.区域经济下村镇银行发展模式初探――以福建建瓯石狮村镇银行为例[J].福建金融,2009,(12):16-17.
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银行资金的支持,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花大力气发展城市经济,对农村经济有所忽略。所以现阶段农村地区的信贷需求具有小额、风险较高、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原有的大规模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无法满足农村金融市场需求,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运而生。
随着农村银行在需求上的增加和我国发展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2006年银监会适时调整准入政策,让越来越多的银行进入到这个领域,村镇银行应运而生,并较快发展。在实际运作中,银监会先试点再扩大范围,再引入外资银行加入,整个体系逐渐完整。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组建726家村镇银行。2013年末,全国各地新型农村机构总计8872家,同比增长28.2%,其中村镇银行占比10.9%。东部地区村镇银行数量在全国占比最高、增长最快(30.0%)①。
二、外资村镇银行的设立与发展
(一)外资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外资银行在国内建立分支机构限制很多,而建立准入门槛低、受到政策鼓励的村镇银行是业务拓展的一个很好的渠道。外资银行在大城市开设网点较难获批,且银行业竞争太激烈,而开设村镇银行更容易获得审批,既响应了中央支持“三农”金融服务的号召,又能享受优惠政策,还能收到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好口碑,催动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村镇银行。
2007年12月,全国首家外商独资村镇银行――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的开业,拉开了外资行布局中国村镇银行的序幕,掀起了外资行抢建村镇银行的。
(二)经营优势
1.拥有实力雄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注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筹资单一问题。知名的外资银行,可以在短时间获得客户的信任。在吸收存款和引入民间资本上弥补了村镇银行产权制度上的限制。
2.外资村镇银行选址的区位优势以及先进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弥补了地域限制带来的局限。开放性经济地区,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贷款投入生产,产出多元化的销售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降低了业务地域限制的影响。
3.创新的贷款模式,控制了风险,使盈利得以保障。汇丰中国和汇丰村镇银行业务的运营和管理是完全分开的,每个村镇银行可以根据当地情况设置自己的经营策略和方式,如“公司+农户”、“农业合作社社员联保贷款”、“贷得乐”等各类无抵押贷款。通过“公司+农户”模式,汇丰村镇银行与当地的龙头农业企业合作给农户及产品经销商提供贷款,三者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企业可以对农户及经销商进行筛选和推荐,并提供担保,为他们解决了缺少抵押品的问题,银行也能有效控制风险。目前,“农户联保”的模式也已经被村镇银行广泛使用。
三、外资村镇银行的进入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启示
(一)注重合作伙伴及网点的选择,弥补产权、地域限制的影响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够成熟,监管以及相关法律制度仍有待完善。完全由个人或非银行业机构出资设立村镇银行,存在较大风险,故产权限制在现阶段是必要的。从外资村镇银行的设立,我们不难看出可以利用发起银行或出资银行的良好信誉,及具有雄厚实力的合作伙伴弥补产权限制的缺陷。地域限制使村镇银行缺乏规模效应,所以对选址提出更高要求。开放的经济环境,涉农企业频繁的对外交易,跳出了区域的局限,其资金使用不仅为本地经济创收,还可以利用货币乘数带动其他地区其他行业发展。
(二)创新业务模式,进一步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1.丰富存款模式。存款是银行的业务基础,将存款业务做好才能获得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在存款模式上可针对“三农”特点进行多元化尝试对大额存款客户提供专业管理,提供相关理财产品,增加中间业务收入。针对个体农户可推广教育存款,个人通知存款等特色存款,普及金融知识同时吸收多元化存款。
2.更新贷款模式。第一,发挥当地特色产业的经济支柱作用,将公司加农户的组合进一步完善,若能借助特色农业,以村镇银行为媒介,将生产农户、加工、销售,以此产业链形成贷款小组,以应收账款作为抵押担保,可以更好的控制资金流动,小组成员进行共同担保,在各环节中缺乏资金时,先由小组成员评价贷款风险与可行性,再由村镇银行进行审批,贷后由村镇银行定期跟踪贷款情况,完善贷后管理工作。第二,引导农民联保贷款。既可实现村民的共同监督,又使他们结成风险共同体。村镇银行积极引导村民交流合作,也保证了还款质量和期限的确认。第三,采取更为灵活的担保方法。农户手中的不动产不易作为抵押品,这就需要尽快建立村镇不动产担保的登记查询系统,并由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政策,使农村房屋、土地承包权等不动产抵押更加灵便。
3.升级管理模式。在人员配置上,要求管理模式与村镇银行的产品和服务配套,加强村镇银行企业文化的营造,形成一整套的人员培训模式,促进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培训过程中要强调“合规经营,优质服务”的经营理念,注重对员工风险意识培养,在服务中树立专业过关,服务优质的良好形象。
随着我国新农村政策的推广不断加深,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广大农村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有的甚至已经找到了适合的生存土壤,缓解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并逐步实现了规模的扩大。但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经融机构仍然存在着资金规模有限、缺乏技术支撑、风险隐患突出、监管力度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本文将在分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扶持策略和方向。
【关键词】
农村金融机构;新农村;发展现状;策略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立与发展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金融机构改革的关键环节。但是在许多地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中都遇到了诸多问题,面对众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需要找出合适的扶持角度,制定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策略。
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
1.1 小型贷款公司的发展状况
随着新农村政策的不断推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资本逐渐充裕,小额贷款公司在县级地区以及农村地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以浙江省为例,在2010年5月以前,浙江省就有117家符合国家规定的小额贷款公司正式营业,总注册资本达到187亿元,但是在河北等北方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较少,活跃程度也远远不如浙江等地区。小额贷款公司多以三农政策以及中小企业融资作为主要服务范围,并推出了多款与当地三农政策相匹配的贷款产品,并在抵押政策上进一步放宽条件。据数据比较显示,这种小型贷款公司在支持三农政策,服务小型微型企业方面明显超出其他商业银行。
但是人们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知名度和信誉度还存在偏见,同时,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的经营模式成为影响其放贷资金的先天不足,当小额贷款公司在遇到从其他金融机构融资困难时,就会导致资金不足,甚至陷入困境。
1.2 村镇银行的发展状况
村镇银行在南方一些省市发展相对较快,在北方地区仍旧以农村信用社作为主要农村信贷机构。比如在2010年时南方一些省内的村镇银行的贷款余额达到5.3亿元,拥有了众多中小企业农民和个体客户。从某种意义上说,村镇银行的出现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金融之间的供求关系,对供求关系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但是,村镇银行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比如,在支付结算渠道上不通畅,村镇银行无法以直接方式假如大小额支付系统,致使客户无法在银行之间进行便捷的直接划账,也无法使用全国支票结算,流失了部分企业用户。另外,对于村镇银行的扶持不够也是造成村镇银行发展不顺利的原因之一。
1.3 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状况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中国银监会在2007年的时候开始推行的,放宽农村贷款标准的试点工作。该工作首先在青海、四川、甘肃、内蒙、湖北等六个省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试点,但是到2011年全国68万个行政村中的农村资金互助社获得银监会允许拍照的仅10家,由此可见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情况远远不如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的发展情况。虽然农村资金互助组在信贷安全度上存在明显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融资难的困难。从农村资金互助组的组织情况来看,它的融资渠道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社员二是社会捐赠三是其他商业银行借贷。但是由于发展社员时对社员户籍要求较高,所以很难通过大范围发展社员获得资金,另外,社会捐助并不能作为互助组的长期资金来源,而与其他商业银行之间的信贷活动具有明显的双向选择性,给融资造成了一定阻碍。
2 当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遇到的主要障碍
2.1 有限的资金规模降低了信贷供给总量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发现,融资困难、资金短缺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突出的问题。这是由于其自身规模小,实力非常有限,因此就大大增加了这些金融机构吸纳储蓄以及发放贷款的难度。对于村镇银行来说,许多农户以及小、微型企业对村镇银行了解甚少,对其信誉度存在较大质疑。另外,由于村镇银行在贷款产品以及服务上与大银行存在加大差距,再加上其资金实力有限,因而造成了许多农村地区客户的流失。
2.2 技术条件落后,管理人才缺乏
新农农村金融机构大多设立在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拥有鲜明的技术优势。因此,难以满足当下农村用户需要的异地缴费、汇款兑换、大小额支付、银联卡通用、网上银行等需求。同时,由于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缺乏高素质管理人员,导致服务、产品以及运营上存在较大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在用户中形象,制约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顺利发展。
2.3 风险控制难度大
风险控制是金融机构管理中的主要部分。但是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其服务对象是当地农户或者涉农小企业,贷款方式大多是采用信用贷款,因此在担保以及抵押物缺失的情况下,极容易产生风险损失。同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其容易受到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会对金融机构的的安全存在较大威胁。因此,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控制难度大的问题对于其顺利发展造成了较大阻碍。
2.4 监管难度增加
如上文所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在当地,因此其金融生态环境容易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在业务复杂程度高,监管难度大的情况下,大大影响了监管的严密程度。同时,我国银行监管的渗透深度不够,难以对村一级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监管,加大了监管难度,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全面发展以及平稳进步。
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破茧对策
3.1 完善政府扶持政策
政府部门首先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具有针对性的新型金融服务体系。主要体现在对信用平台的搭建活动。一个区域的信用平台是需要政府通过宣传、教育、培养的方式来营造的,从而营造一个较为和谐的信用文化氛围。通过帮助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建立合适的信用评价制度、评价体系以及信用存档制度等方式来降低该类金融机构风险隐患。其次,是政府部门要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行更加优惠的财税制度。对积极开展农村金融活动的机构实行一定的税务减免以及政策优惠。同时,这也是引导新型农村金融体系赢得人们信赖的前提和基础。最后,政府部门要通过保险方式提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对国际农村银行研究表明,设立农业保险是提升农村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的有效方法。采取保险的方式引入资金,既能够降低农业活动的风险性,又能够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保障,同时还能够促进新型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改善,促进金融机构的有效提升。
3.2 引入金融人才
提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知名度以及服务档次,增加金融机构的核心实力,这都需要大量引入金融人才,同时,这也是促进新型金融机构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有效措施。像小额贷款公司以及村镇银行需要认清自身存在着规模小、业务简单的特点,因地制宜的选用当地优秀的金融工作人员以及中高层管理人才。这样才能够在保证人员稳定的情况下,逐渐搭建起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形成灵活性强、工作效率高、管理完善的人力资源结构。另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还应该根据本地信贷管理的需要选用具有农业信息技术专长的人员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通过与当地就业指导部门合作,保证当地高素质人才的引入,充实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人才团队。
3.3 促进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所在的客观环境造成了该机构在管理及经营上存在较大风险。因此,必须建立一套适合农村金融体系生存发展的风险防范体系。在解决发放贷款时信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时,可以考虑通过平时信用系数好的用户来提供信用信息,保证村镇银行的信用体系与其他大型银行信用体系的关联性,形成一定的信用信息联络网,从而增加了信用保证。比如,浙江村镇银行建立起的“村镇银行—贷款服务中心(信贷员)—金融服务站(村)—农民贷款小组”的四级市场网络就是信用系数较高的风险防范体系。村镇银行在进行商业贷款时,在没有实物抵押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掌握贷款户的资金运营环节以及经营状况来增加贷款的信用系数。在仅有的几家农业金融互助合作社中,形成了社员自发成了的贷款小组,这样不仅可以形成贷款风险连带责任,还可以更加容易的控制信贷风险。
3.4 建立新型监管理念与监管模式
对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体系建立,首先,需要采用传统业务监管与新型监管理念并重的方式。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在市场准入制度上必须严格,市场准入制度的确立不是由银行所在区域决定的,而要以更加严密的方式来降低风险系数。另外,监管模式还应该渗透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日常经营,将传统的存贷款进行单独监管,严格控制内部人员在工作期间与外部人员的关联交易。其次,还要以利率的调控来推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也只有开放利率才能保证新型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有效覆盖资金成本和潜在风险,保证金融企业的持续盈利和可持续发展。从目前我国国情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开放我国农业金融领域的市场利率,让农村以及村镇银行的利率水平真实的反应资金供求情况及平均风险水平。监管部门也应该强化利率的控制作用,规范农村融资活动,坚决杜绝高息揽存和高利贷行为的出现。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提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实力需要政府部门等多方努力才能实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需要注重提升企业自身实力,在农村市场做大做深。
【参考文献】
[1]余涛,林森.农村金融需求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来自东北贫困县23个村的调研报告[J].农村金融研究.2011(10)
[2]陆智强,熊德平,李红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治理困境与解决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1(08)
[3]周孟亮,李明贤.中国农村金融“双线”改革思路:比较与协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04)
[4]孙卫丽,顾研.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的信贷市场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5)
【关键词】村镇银行 农村金融 建议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村镇银行是为了解决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服务缺位等问题,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目前村镇银行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须引起关注。本文基于海南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海南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2010年4月,海南首家村镇银行——文昌国民村镇银行挂牌开业,之后村镇银行这一新兴金融主体陆续进入海南。截至2013年9月末,海南共有9家村镇银行,注册资本2.2亿元,资产总额20.79亿元,负债总额18.46亿元。其中,贷款余额10.69亿元,存款余额11.35亿元。全省村镇银行存贷款总额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均低于0.3%。不良贷款余额34.04万元,不良贷款率0.03%,贷款质量良好。2013年1-9月累计实现净利润2037.86万元,实现盈利的村镇银行4家,亏损5家。
海南9家村镇银行均由中小金融机构发起,其中7家为外地银行发起。目前全省各村镇银行管理流程基本参照发起行的模式建立起来。相对于其他银行机构,海南村镇银行规模较小,内部组织架构较为简单,人员相对较少,除1家村镇银行有2个网点外,其余均仅有1个网点,主要分布在县城城区。
各村镇银行发展不平衡。从存款市场份额看,存款最多的为海口苏南村镇银行,占全省村镇银行存款总额的82.03%,其他8家村镇银行存款都少于5000万元,其中存款少于1000万元的村镇银行有2家,最少的村镇银行存款仅有539.05万元,存款增长较慢。从贷款市场份额看,海口苏南村镇银行贷款余额7.11亿元,占全省村镇银行贷款余额的66.51%,其他8家村镇银行合计仅有3.58亿元,其中少于5000万元的有5家,最少的村镇银行仅有528.22万元。村镇银行以短期贷款为主,短期贷款余额占77.38%。贷款主要支持小微企业,全省村镇银行成立以来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86.12亿元,占成立以来累计发放贷款金额的79.69%。贷款投放行业渐趋扩大,分布在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个人贷款、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宅和餐饮业、建筑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制造业等多个行业。
二、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金实力较小,业务难以有效拓展
截至2013年9月末,全省9家村镇银行中有5家机构注册资本均仅有1000万元,在吸收存款时与其他银行机构相比缺乏令农民信服的资金实力,金融供给能力有限,风险抵御能力较弱。近年来其他省份绝大部分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均在5000万元以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资本金最高达2亿元。
(二)吸存能力偏弱,发展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社会各界对其缺乏了解,社会认知度偏低,客户基础相对薄弱,农村地区群众对农信社、农业银行等传统涉农金融机构更为信任,对相对陌生的村镇银行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加之信贷业务之外的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不及其他银行机构,农民不愿把资金存放在村镇银行。目前,海南村镇银行只有一家存款达到九亿元以上,其余村镇银行存款均少于5000万元,甚至有2家村镇银行存款不足1000万元。吸存能力弱、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是当前村镇银行面临的最大难题。
(三)存贷比高位运行,存在流动性风险隐患
截至2013年9月末,海南9家村镇银行有8家机构存贷比超过监管标准,其中有2家村镇银行的存贷比分别高达555.22%和426.91%,分别超过监管标准480.22个百分点和351.91个百分点,流动性风险隐患大。发起行通过同业存放款项方式给村镇银行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以及村镇银行自身吸存能力弱是村镇银行存贷比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村镇银行处在贷多存少、资金超负荷运转状态。
(四)“三农”服务力度有待增强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三十九条规定“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目前村镇银行存在贷款“脱农化”现象。截至2013年9月末,全省村镇银行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仅占27.62%;成立以来累计发放农户贷款金额仅占累计发放贷款金额的8.05%。
(五)业务发展过多依赖主发起行,业务种类和服务方式单一
村镇银行设立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一家公司治理良好、内部控制健全有效、财务状况良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行。主发起行在村镇银行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支持作用。虽然村镇银行属于一级法人机构,但村镇银行在管理和经营上还是较多依赖于主发起行,自主经营权难以有效发挥或缺乏独立经营意识。村镇银行目前主要办理存款、贷款等传统业务,还未开展代销基金债券、代缴水电费、保险等中间业务,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能力不足,盈利模式单一。
三、建议
(一)扩充资金来源渠道,加大存款营销力度
一是通过各类银企对接会、村镇银行股东网站、“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等渠道,开展多方位宣传,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增强公众向村镇银行存款的信心。二是积极与当地各大商会、行业协会进行交流合作,维护和发掘有价值的客户资源。三是动员股东资金结算和留存,信息渠道广泛的优势,拓展其上下游企业群体。四是合理运用利率杠杆,灵活做好存款利率定价,提高吸存竞争力。
(二)多方式提升自身经营能力,扩大业务范围
一是提高资本实力,扩充村镇银行股权规模,构建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努力吸引各类投资者投资入股,提高村镇银行风险抵御能力。二是走特色化、差异化模式,主动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联系,了解当地重点发展农业产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把握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特征和农户金融需求特点,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针对不同需求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探索并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如在贷款方面,应积极探索开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林权抵押、农机具抵押、农产品订单质押等多种担保形式金融产品,以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三是扩大业务范围,逐步开展理财产品、银行卡、网上银行等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三)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
一方面,建议地方政府适当向村镇银行提供一些财政性存款、征地拆迁补偿款等存款资源,以增强村镇银行资金实力和提升示范效应。另一方面,加强优惠政策及风险分散补偿配套机制的整体设计,从机构设立、业务经营、利息补贴、税收征缴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健全农业担保和保险体系,降低农户因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而产生的损失,实现风险分担。
(四)加强金融监管,及时提示风险
监管部门应引导村镇银行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帮助村镇银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同时,加强对村镇银行的风险监测和监督管理,对村镇银行风险管理、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状况、关联交易等方面实施持续、动态监管,及时提示风险。
参考文献
[1]臧景范,李赛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非现场监管[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