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6 08:32: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1篇

>> 转型发展中的高师院校学生试教活动的作用 数学史在高师院校数学教学中的教育价值 在高师院校中施行创新学分的思考 论国学基础类课程在高师院校中的教育价值 当代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社会责任研究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高师院校实习中的运用 服务学习在地方高师院校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的应用 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师院校禁毒防艾课程中的应用 论赏识教育在省属高师院校免费师范生中的运用 多元视角审视高师院校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职能 参与式教学法在高师院校《英语教学法》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5E”教学模式在高师院校学生英语教学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AHP法在高师院校数学实验室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高师院校美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角色互换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师院校的应用研究 关于在高师院校增设戏曲课程的探索思路 高师院校化工制图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策 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见习中的反思 浅议高师院校钢琴伴奏课程教学中的软硬件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曹文利.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藏族歌舞艺术的保护与传承[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3).

[4]郭鹏飞.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J].中州体育,2010(11).

第2篇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域问题;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影响,帮助青少年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道德标准,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传达有着决定性意义。针对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研究是针对高校新课程改革出现的不同思路,是基于民族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关系衍生出的内容,研究内容更加具体,拥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本文主要从论域、论域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与现代教学实践结合,确保学生通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了解传统茶文化,使我国传统茶文化焕发全新活力。在思想政治课中不断加入新的文化元素,在优化课程结构的同时增加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掌握量,有助于学生形成符合核心四项要求的“三观”。

1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

我国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史、传统茶文化传承与两者内在联系三大论域。

1.1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史

我国饮茶历史悠久,品茶作为文人雅士娱乐、社交的重要内容被赋予了丰富文化内涵,其中茶道提倡的君子之道(例如:礼仪、谦让)等优秀品质,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着大量交叉的。传统茶文化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古代名人的哲理小故事可以被引申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生活化场景阐释理论内涵,使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血有肉。我国作为古老的礼仪之邦,传统文化对个体的道德修养有着很高要求,全面学习掌握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发掘我国传统文化精华有着重要实践意义。

1.2传统茶文化的传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挑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过分教条和完全排斥都是片面的。在充分了解传统茶文化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是发展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传统茶文化中强调的和谐有礼,茶艺文化中对生活的热爱和美的追求是与时代精神相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针对地从中汲取养分。

1.3两者内在联系

我国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是以传统茶文化思想内涵为基础,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交叉。茶叶的冲泡、饮用过程有的礼仪环节和操作技艺,蕴含着我国传统君子对生活的态度和与人相处模式。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与教育,这和传统的中华文化中的君子之道是相通的,先贤故事的引导侧面激励学生自发严格要求自己,知行合一、谦谦君子等传统观念对当代道德观念的塑造有着重要导向作用。因此,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都是教人向上。

2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域存在的问题

2.1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没有明确认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网络信息,生活节奏的加快使独立包装的快销饮品受到校园欢迎,品种多样的饮料选择使学生忽视茶叶,由于缺乏充分了解特色传统文化的环境,大学生对传统茶文化认识普遍不足。青少年是发扬传承传统茶文化的重要预备力量,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还停留在影视作品,即使少数喜欢茶饮品学生也更愿意选择简便快捷的茶包。对传统饮茶风俗不够了解,是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工作开展的最大障碍,一些人认为两者结合就是单纯地把茶文化学习列入思想政治教育课本。这种错误的理解使一线教师不相信茶文化理论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作用,面对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问题大多老师持怀疑态度。

2.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传统茶文化积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提高群众思想道德水准的重要手段,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公共课程。长期以来采取相对刻板的理论教学和单一的应试考核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固化,学生大多通过背诵方式记忆知识点获得好成绩,对测试之外的知识缺乏学习动力。授课教师对常规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工作主要依靠课本“照本宣科”,没有了解过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接受能力,片面采取“老师划重点,学生背重点”学生对教学新元素的引入比较排斥。授课教师需要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茶文化的积极作用,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关注的焦点不再集中如何应付考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2.3研究方法存在误区

由于研究时间较短,我国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过程存在着一些方法误区。首先,传统茶文化涉及范围广阔,单纯以学科建设角度分析会存在偏差,一些学者将传统茶文化割裂对应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断章取义的理解无法触及传统茶文化的真正内涵。其次,文化的创新和融合应当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充分了解上,单纯强调理论的逻辑性忽视传统茶文化所处时代背景,无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传统茶文化传达出的时代精神。受错误研究方法的影响,我国传统茶文化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口径不一的研究结果无法很好融入常规教学中,为研究理论的实践造成很大难度。

3解决论域研究存在问题的对策

3.1明确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方法

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目的:是希望可以通过文化的碰撞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两者结合需要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通过对传统茶文化的不断内化,使两者达到有机统一。现阶段,针对高校对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关注度不够,应当在具有可操作性基础上,通过教研活动、主流媒体宣传等方式确保工作的顺利展开。考虑到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不能急于求成,要立足于高校教学实践稳步展开,使教师和学生有机会充分参与到学科改革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传统意义上比较“枯燥”的思想政治课发挥出最大效果,教学相长,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3.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传统茶文化

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增加传统茶文化元素,以课后课题活动、著名典故分享等形式使学生具备基本茶文化常识,逐渐对茶文化产生兴趣,避免生硬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添加传统茶文化理论知识。教师应当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再学习,定期组织茶艺工作者在校展开讲座及实践教学,帮助在校师生对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和蕴含的思想政治内容有所了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需要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确保实施开展教学实践必须的经费和活动场所,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传统茶文化的理解。

3.3针对研究方法误区不断修正

意识到研究方法存在问题,就要带着问题不断纠正调整方法,开拓学术事业全面看待传统茶文化。传统茶文化的作用不只局限于对已有理论的支持和解释,其本身依然具有学习价值,需要我们不断通过研究发掘出有价值的部分。在研究中引入实证,避免单一逻辑推断可能带来的谬误,从实证入手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在传统茶文化中更广泛的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4结束语

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问题及对策,可以在帮助高校进行特色学科建设的同时对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丰富。这种结合利用传统茶文化涉及的多种知识,寓教于乐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加深大学生对传统茶文化了解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为弘扬传统茶文化和现代教育结合提供全面的帮助和可行性平台。

参考文献

[1]康韻,刘毅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4(1):80-82.

[2]白莹,李永勤,喜超等.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研究———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7-81.

[3]刘晓乾,任淑红.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09(1):683.

[4]董盈盈,都晓琴.价值认同视阈下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9-12.

[5]王红.现状、不足与未来展望———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1-4+8.

[6]王红.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3):88-91+97.

[7]胡万年,伍小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回归与融合[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1):46-51.

[8]赵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以苏州大学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坊为例[J].华夏教师,2016(5):80-81.

第3篇

(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笔者从民族地区学校教基本现状、学校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进行讨论,针对民族文化传承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学校;文化传承;民族地区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1](p17)民族文化传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文化传承是指一个国家(可以是多民族国家也可以是单一民族国家) 的文化传承,例如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狭义的民族文化传承是指某单一民族的文化传承,例如汉族或彝族的文化传承。[2]本文探讨的民族文化传承是狭义的民族文化传承,特指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

1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基本现状

民族地区的大部分学校都有地方性教材,其主要内容包括当地的一些民族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和一些劳动技艺等。但是,这些教材很少真正进入学校的课堂。也有一些民族地区的学校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开设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侗族大歌、芦笙等。但是,这样的教学活动在民族地区很少见,地方性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和学校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都显不足。民族地区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全国其他地区基本一致。[3]

2 学校视野下的民族文化传承现状

少数民族学校在传授主流文化的同时,还要担负起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和培养本土人才的重要责任。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存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功能缺失的事实。[4]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传统文化流失

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至今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化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校文化传承的难度,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流失。其次,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普世性知识为主,忽略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此外,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但是对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也是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民族文化传承流于形式

有的学校实行双语教学,但仅停留在翻译教材,根本没有涉及本民族的文化内容,仅仅流于形式。[5]国家要求少数民族文化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导致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流于形式。

2.3 学校教育与家庭和社区教育分离

我国的民族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是家庭、社区和学校一起发挥文化载体的教育功能的结果。然而,现今大部分民族地区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忽视了日常生活中劳动技术的培养,脱离了当地实际生活环境。

3 民族地区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透视

3.1 对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误解

由于课程知识作为国家法定知识过多地体现了国家利益,结果使得乡村社区人民的文化和利益被严重地忽视了,并且由于“传统”与“现代”、“野蛮”与“文明”、“落后”与“先进”、“城市”与“乡村”、“西部”与“东部”、“汉族”与“少数民族”、“地方大民族”与“地方小民族”等等一系列过于僵化的“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及其在国家发动的过于强制的“政治运动”或“经济改革”实践,使得西部的、乡村的、少数民族的、小民族的文化被污名化了,被标定为“传统的”、“落后的”、“待开发的”、“待发展的”。[6]

虽然强调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意义,但是却没能从学生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没能消除学生对本族文化的疑惑和误解。

3.2 少数民族本土课程流于形式

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内容在进行跨文化教育时,大多数是效仿汉族。要改变这一点,第一个难关就是要突破目前教材的一统性,只有做到这一点,少数民族的文化才能得以保存,文化传承才得以进行。比如本民族的语言,少数民族学生天天在用,但在统编教材中却无这方面相应的内容。即使在民族教育中排上了民族语文这一内容,但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者,从来不把这样的课文列为正式课程。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话来说就是:“民族语文是一根拐杖,学习民族语文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汉语。”按照这样的理解,民族语文永远是辅助品。归根到底,民族语文还不算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成急需用的进不了教学内容,不急用的却塞进了教学内容。[7]

4 对策和建议

4.1 强化民族认同,重视民族教育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取决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程度。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提高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包括日常教学以及考核机制等。将民族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结合起来,展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觉意识。

4.2 注重本土教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重视教师作用

民族地区学校具有独特的环境资源、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和普及传播优势, 完全有条件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以传承、发展民族文化。[8]建议编写适合少数民族学生智力发展地方和学校课程材料,适当增加具有民族特点的教育内容,使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9]

教育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应特别注重教师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应为教师提供语言适宜、文化适应的素质培训。有学者认为,教师的价值观改变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教学能力提升,最后是文化反思。[10]教师各方面的发展,为文化传承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3 开展多样的民族文化教育教学活动

民族地区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必须立足民族主体文化本质,才能真正起到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认同的意义。民族地区学校可以在校园环境、主题文化活动、学生课余活动等方面加入民族文化元素。以学生为主,让其在耳熟目染中接纳本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曹能秀,王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2).

[3]刘慧群.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接轨问题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 2010,1.

[4]吴晓蓉.我国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对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9,6.

[5]孟庆娟.多民族一体化学校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08,6.

[6]巴战龙.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关系探究:基于一项裕固族乡村社区民族志研究[J].北京,2010,4.

[7]孙萍.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关系探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1,11.

[8]余彭娜.开发民族地区校本课程 传承发展民族文化[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5.

[9]乌云达来,吴宝柱.浅谈少数民族学校走出困境的最佳途径[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3.

第4篇

摘 要: 在现代社会,随着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人们的性伦理关系和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人们对当代大学生同居行为的宽

>>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策略分析 浅析高校开展大学生慈善文化教育的瓶颈与策略 高校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策略研究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现状调查以及策略分析 大学生廉洁教育与高校公民教育的文化同构性研究 当代女大学生同居现象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社会变迁期大学生同居现象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分析 高校图书馆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渗透分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强化分析 高校排球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研究 基于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承和教育的研究 高校篮球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研究 参与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研究 多元文化教育对高校大学生成长的冲击性研究 高校校园媒体对大学生“三观”的影响以及对策分析 民办高校“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 通过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策略研究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9.06.11.

[2]赵霞,车慧颖.中西性文化的碰撞对大学生的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孙萍.我国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6.

[4]杨雯.大学生同居的道德引导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第5篇

汉语言文学是高校中文类专业最重要的基础性课程,也是培养中文类大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最重要的课程。它的教育培养目的是发扬与传承人类的人文精神风貌,探索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坚守国家、民族以及个人的精神认同和社会义务,具有很明显的社会人文教育印记。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中文类;教育教学;问题;对策

汉语言文学是高校中文类专业最重要的基础性课程,也是培养中文类大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最重要的课程。然而从目前的教育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在学校层面主要表现的问题有,学科发展空间狭窄、学生就业率低、教师科研成果少,在学校层面就不被重视;在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教学内容陈旧、课堂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气氛差,在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低、汉语言文化专业知识掌握不牢等。这些问题是伴随着学校其他专业快速发展而逐渐产生的,已经成为制约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障碍,必须深入问题产生的原因,切实有效的快速解决。汉语言文化教育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良好精神风貌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增强个人对于国家、民族的认同,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1]。所以高校要认识到这种学科的特点,不应该过分的注重实用性、应用性,而偏离了汉语言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当然在社会快速的变革的新时期,也要看到汉语言文化毕业生找工作遇到的困难,实时调整部分课程,努力和社会需求接轨,培养具有社会人文教育精神,掌握社会需要的专业应用能力,促进汉语言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笔者对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相应问题,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给出了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汉语言文化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汉语言文化专业人才。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的社科类学科,对于社会的贡献不像工科类专业那么明显,在以就业率为价值导向的大学教育体系里面逐渐成为弱势专业,由于应用性、专业性不够明显,近年来就业持续走低,这就导致了高校招生生源较差,很多学生都是被调剂招收的,对汉语言文学缺乏先天的兴趣,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的社科类学科注重是对人精神、素质的培养,缺少技能型、技巧性的教学,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偏低。不少年轻的大学老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内涵和发展方向认识不够,没有对其专业核心能力有清晰的认识,导致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把握不准,对于教育理念贯彻不深,这也是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专业教学的落后必然导致学生专业能力的不足,影响其长远发展。

1、教育理念不明确

对于一个社会学科来说,必须具有清晰的教育理念,并在教学过程得到全面的贯彻,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汉语言文学教育在面对近些年社会价值文化冲击时,没有很好的明确自己的教育理念,对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没有深入的认识,面对就业率低就提出打造应用型人才,面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就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删减专业课程,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核心教育理念认识还不够深,对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回答的还不够。当前基础教育正在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面对基础教育的新要求,高校汉语言文学课堂改革势在必行,汉语言文学教育要聚焦于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升,以专业能力提升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在明确的汉语言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专业核心能力建设,只有这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2、就业能力低下

当今社会高校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要客观的看待汉语言文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题。不可否认的是工科类学生是找工作难度较小的,主要是因为社会对于应用性、技能型专业人才需求较大,因为他们能直接创造生产力。而汉语言文学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实用性,这个先天的特点直接决定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困难,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难题,首先必须要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和特长,在校期间要强化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文字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公文写作、人文素养等各职业能力水平,这些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并没有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造成了很多学生的眼高手低,得不到市场的认可,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2]。

3、课程结构体系不合理

课程结构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最重要的内容,它决定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的人才特点和专业水平。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过去的汉语言课程的结构安排不合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注重人文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把对人的培养和对技能的掌握进行有机统一,如果不对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系就难以实现,专业教学的整体效益就得不到显现,也没法提升汉语言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4、教育教学方式落后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最直接的操作人,教师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理念认识的深度直接决定了教学深度,教师的教学方法也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由于教学理念的落后,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过去的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缺乏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不能及时分析学生个性特点,有选择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得不到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较低,缺少学习的自主性会造成学习效率的低下,最终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1、功利性思想盛行,人才培养理念受冲击

汉语汉语言文学教育追求的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是为了引导学生以自身的情感和思想对于社会现象的思考,是为了社会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传承,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教育必须脱离理工科的教学思维,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以工具主义理性为指导思想的能工巧匠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培养的是以推动国家和民族进步为己任,具有独立思考思考能力,具有厚重的人文素养的社会精英[3]。因此,要想对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就必须先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因为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中,必须要瞄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重要命题,以育人目标为指导,科学的设置汉语言文学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给予学生思考的导向和成才的导向,使汉语言文学教学回归到人文学科自身的轨道,实现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的目标。

2、素质教育被忽视,课程组织架构不合理

汉语言文学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来源于课堂,由于教学内容重复,语文课程也学了好多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培养,一旦汉语言文学教育方式落后,就很难掌控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教师也就很难保证课堂的授课质量。要想让汉语言文学发挥好基础课、必修课的作用和地位,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养成二次学习的好习惯,改变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对语文课程形成的片面认识,引领学生深入认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学和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学宝库提升学生的鉴赏、思考、领悟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4]。教师要合理设计架构课程体系,对以前的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开发,不能一套讲稿念好多年,要多在课程改造和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拓展活动,让学生自主走近传统文学这个宝贵的资源。一个好的专业课程体系应该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时展进行增减,汉语言文学教学也要根据其发展趋势不断完善其课程组织架构,让专业教学更加贴近新时期的学生需求。

3、教学方法落后,课外实践教学体系薄弱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根据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仅要教知识,还要教方法、教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具体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多思考,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瞄准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这个最终目标,要结合汉语言文学夜店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另外,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不仅局限在课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汉语言文学学习小组或学生社团,让他们开展我国文学不同发展时期的研究,既加深了专业素养,又学会了研究方法,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出版社、作家协会、书店、电视台等未来主要就业单位,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掌握现代办公职业技能,提前规划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岩春.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8):136-137.

[2]张枫.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赤子,2014,(9):83.

第6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对策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卷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展现了中华民族永不枯竭的创造力,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我国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明确的定义:“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通过对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欣赏和理解,可以领略苍南地方民间文化精华。由此,应对苍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一、苍南县文化概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回顾

苍南县是浙江省最南端的一个县,有“浙江南大门”之美称。县境介于北纬27°10′至27°41′、东经120°7′至121°7′之间。东南宽80公里,南北长51公里,海岸线长168.8公里。总面积1261.08平方公里。东(东南)濒临东海,西邻泰顺县,西南毗连福建省福鼎县,北与平阳县、西北与文成县接壤。境内有山脉、丘陵、平原、河流、岛屿、滩涂等复杂的地貌类型,兼具山海之利,物产十分丰富。

苍南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即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唐宋时人才辈出、文明彰显,现较好保存着赤溪五洞桥、广福寺双塔、金乡卫城、蒲壮所城等诸多名胜古迹和战国时期的原始瓷甑、宋代的青瓷莲花瓣纹瓶等珍贵文物,以及夹缬印染、布袋戏、八仙戏等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县开展民间艺术“十大集成”工作,收集整理大量的民间音乐、舞蹈、曲艺等作品,编印《苍南民间音乐集成》,出版《浙江苍南县正一道教普度科范》《浙南民间民俗音乐选编》等。在全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浪潮的推动下,苍南县近年来积极响应号召,在保护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并配合社会各界为打造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

苍南党政领导在国内外重视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大背景下,开始把民族文化的保护纳入重要工作的范畴。政府办公室相继出台有关办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规范化。2005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县政府下发了《苍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强调了对保护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提出苍南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目标和方针,并对如何建立有苍南县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做了重要阐述。该《意见》成为了苍南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方针,有效指导了各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2005年以来,苍南县文化部门大力开展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工作,按“不漏村居、不漏种类、不漏项目”的要求,对全县民族民间造型、表演艺术及民俗活动进行深入排摸,整理出富有民族民间艺术特色的项目32项,较为全面地了解各类民间艺术的形式、内涵、种类、项目和相关的人文背景,理清各乡镇的民间艺术资源的分布情况,运用录像、录音、图片等视觉和听觉形象的配置,较好地记录和保存民族民间艺术的原始形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规范的档案资料,并落实有关可行的保护措施。项目共32项,其中造型艺术20项、表演艺术10项、民俗活动2项。经过细致的比较、提炼,在梳理、整合、取舍过程中,理出文化艺术特点突兀的7个重要项目:苍南夹缬、苍南布袋戏、苍南渔鼓、苍南矾塑、苍南八仙戏、点色剪纸、蒲城拔五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法规宣传教育不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2007年5月25日,浙江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通过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但社会各界对此知之甚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大多数单位和部门未将此项列入议事日程,普遍认为这只是文化部门的“一家之事”,不知道这是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共同职责,没有在全县上下形成共识,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

(二)保护机制不完备,专业队伍人才缺乏。全县保护工作刚刚起步,组织机构不健全,长效保护机制和保护体系尚未真正建立,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规划至今未制定出台,而现有的工作机制不能适应保护工作“综合性、多部门协作性、专业性、广泛性、长期性”的要求。缺少一支挖掘、整理、研究的专业人才队伍,乡、镇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日常普查工作只能临时找人帮忙,其它工作无暇顾及,无力应对。

(三)保护经费难以保障,技术装备严重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没有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政府也没有设立普查、发掘、整理、征集、抢救、补助、展演、宣传、培训等专项资金。临时申请的工作经费,常常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缺少正常办公经费和技术装备。许多失去市场支撑而又缺乏开发利用潜力的传统绝技,缺少持续的保护经费投入。

第7篇

文化产业

(1)南充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研究 何常全 郭迪润 张莉

(6)围绕地域特色,打造山东半岛蓝色文化产业 孟爱霞

(10)关于泸定县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刘敏

(13)浅谈差异化和规模经济视角下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策略 吴冰

文化研究

(17)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调查——兼谈我国非遗传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王小龙

(23)浅谈博物馆旅游体验载体的设计 邹芸

(28)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媒体因素分析——以《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为例 唐田

(32)对公共权力及其约束的初步跨文化解读 岳婷

文学艺术

(35)的“两结合说”与“西方文论中国化” 徐扬尚

(41)文艺“三贴近”原则浅议 叶巧玲 吴坚

(46)集体无意识的当下观照——电影《搜索》中对人类终极孤独感的当下关怀 舒畅 毛奇芳

(50)中西方绘画的源流与联系——中西方风景画发展 文敏

语言学

(54)影视传媒英语的特征及其功能 李真

(56)谈高职英语任务驱动教学中反思学习策略的运用 冷枝楠

(59)四川省大学英语三级考试考前作文指导之我见 唐小红

经济·社会·法律

(62)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陈玉兰 文荣森

(67)浅议住房公积金贷款存在的财务管理风险 孙曦

(70)影响城市社区和谐的“社会资本”因素分析 臧悦

(75)职务犯罪现状及预防对策——以四川省为例 王锋

思想政治教育

(78)高校辅导员如何解决好富裕家庭学生的问题 黄文锋

(8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研究——以遵义医学院为例 尹瀛 田宗远 张必丽

(85)干部教育培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仲德涛

(89)安全环境复杂化的挑战与学校德育管理的对策——以城市化进程中的东莞农村小学为例 范锦飘

教育教学研究

(9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高等职业院校管理改革 何展荣

(95)融合区域文化培养高职生人文素质的实证研究——以临沂职业学院为例 王一群

(99)高职隐性课程研究与建设现状述评 欧阳丽

(102)“德、艺双馨”:略论高校艺术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 赵庆文

(105)从四川省社会需求分析浅谈高职文秘专业建设 杨娟

(110)浅议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李竺蔚

(113)浅谈高职院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程的素质教育意义 郑娟

 

; (117)基于《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仪”一体化教学模式 刘雯雯

第8篇

>> 受众视角:映前广告的观看情境研究 理性社会建构的受众伦理视角 浅析电视新闻报道的受众视角 从受众视角看电影字幕翻译的异化策略 从受众视角看企业新闻的传播效果 受众心理视角下的名著电影发展策略 受众变迁视角下媒介素养教育范式的转换 受众本位:国家形象宣传片的视角转型 受众视角下的军事广播融合发展策略 基于受众视角下的电子竞技网络直播 受众视角下的中华文化传播 受众视角下的电子杂志内容发展浅析 基于受众视角的湛江城市品牌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积极心理视角下电视选秀节目对受众情感的培植研究 《爸爸去哪儿》偷窥视角下的受众心理研究 受众理论视角下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个案研究 从经济的视角理解受众对电视节目的选择 受众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娱乐化 基于扩大受众群体的视角下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 在受众视角下分析电视新闻编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马静,永不停止的追逐――电影广告发展的“三部曲”[J]青年记者。2009(27)

[7][11]屈雅利,电影贴片广告的传播价值剖析[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10)(下半月)

[8][9]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新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114-115

[10]史可扬,影视批评方法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9):175